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三资工作总结范文

农村三资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农村三资工作总结

第1篇:农村三资工作总结范文

一、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深入领会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学习党规党章,学系列讲话。理论联系实际。时刻以一名中共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确保工作生活不迷失方向。

二、认真学习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在三资中心领导及同事的指导帮助下,刻苦学习新的三资财务软件操作和三资管理制度。不懂就问、不会就问。实现了由不会用、不敢用到熟练用、细心用的转变,熟练掌握业务技能,较快进入工作角色。几个月以来除5个村没报账外,实现了60个村都开通了银农直联网上支付业务。及时记好银行存款日记账,做到不漏记、不错记。及时盘点存款余额,保证账款相符。

三、协助农委做好农业普查工作。积极参加区统计局组织的农业普查培训,协助做好农业普查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数据录入工作。保证农业普查工作的顺利完成。

第2篇:农村三资工作总结范文

“十三五”时期,西海社区在“十二五”快速发展基础上抓住新机遇,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五年。西海社区在珠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紧紧围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总体的发展思路,团结和带领全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团结拼搏,真抓实干,扎扎实实推进社区各项工作,团结和带领社区居民努力建设和谐、稳定、发展的西海社区,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开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一、“十三五”期间工作

(一)“十三五”期间,西海社区居委会农村经济总收入1032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每年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0元,增15%;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脱贫攻坚工作

西海社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48人,已脱贫5户21人,2017至2019年危房维修加固(含四类人群)19户,按照补助标准已维修加固完成,验收合格,全部搬迁入住。2018年至2019年按照补助标准2000元每户,完成人畜分居改造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有序开展,档案资料齐全规范。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十三五”期间社区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区相关文件精神,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大工作重点,在稳定粮食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普及农业机械操作,节约生产成本。一是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粮食产量295万吨,大牲畜存栏1.7万头,家禽存栏0.35万只,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120亩,渔业养殖520亩。二是大力改善人居环境,节约耕地,以旧村改造及新村建设为主。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度假、休闲、观光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葡萄种植、莲藕种植、福海度假村、田源乡等带动观光农业,淡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及莲藕种植实现土地流转1200亩,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后劲。四是加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农民主要经济收入依靠外出务工为主,培养懂技术人才,先后培训500多名技术人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旧村改造新居建设

以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为动力,拆除危旧房480余间,新建房441间,加快李家村、黄泥坝村旧村改造,推动5、6、8、9、10、11组新村建设,加大人居环境提升的整治及全国文明城创建力度。改善居住环境。

2016年至2020年投资20万元改造明珠路太能路灯,15个村民小组配备25名保洁员,主道路8名保洁员,清扫村内道路及公共场所,全面治理“三堆”现象,共清除1300余堆。做到村内垃圾统收统运,集中送街道垃圾处理站统一处理,进一步净化美化村内环境,认真实施南盘江二期征收,现拆除房屋300余平方米,完成上河村4、5、6、7组南盘江综合治理第二期共407户评估工作。大力整治清理拆除豪华墓、活人墓44冢,加强对居民移风易俗的教育,倡导文明和谐的新风尚。

(四)民生工程硕果累累,惠农政策逐项落实

民主工程和党的惠农政策涉及千家万户,是党和国家大力推行民心工程,更是紧密联系着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我们努力把好事做好,好事做实,五年来社区共建设完成和落实的民生工程与惠农政策有:

1、2016年至2020年新建上河村四组活动室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投资480万元。新建地基110套,总投资950万元。

2、2016年至2020年实施李家村旧村改造130套,总投资5200万元。

3、2020年七组建新居140余套,总投资7000万元。新建活动室一个,总投资310万元。三组建新居41套,总投资2050万元。新建活动室一个,总投资110万元。十组建新居40余套,总投资2000万元。新建活动三个,总投资291万元。

4、认真完成扶贫开发项目珠街一中至李家村(三珠道路硬化工程)总投资45万元

5、耕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补贴等都严格按政策兑现到位,坚持执行政策不松,措施不截留。

6、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逐年上升。

7、低保、残疾人补贴等工作落到实处。

8、全力配合好东面山治理、东过境高速公路、三江大道、内圩河治理、南盘江治理一期、二期工程等工作。

(五)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1、提高方便群众办事效率,改造一站式大厅服务点内85平方米的工能,提升服务质量。

2、全力维稳,做到矛盾不出村,问题不上交,针对当征收、拆迁、迁坟,土地使用性质等矛盾突出,建房矛盾突出,信访形势严重的局面,社区将全面落实信访工作为主,健全群众工作站工作制度,加强日常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力度,确保把矛盾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发展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特别是优质农产品和龙头企业较少,加工能力不强,市场流通不畅,从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2、土地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黄泥坝村、李家村土地问题,新村无法建盖,产业结构调整、二、三产业发展不快。

3、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和潜力没有充分地挖掘出来,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较慢。

4、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产品单一性,产业形不成规模,企业质量运行不高,质量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意识不强。

三、“十四五”发展思路

未来五年是中共精神的关键阶段年,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我们将切实增强“创新意识、争先意识”。

1、西海社区居委会农村经济总收入在9071.32的基础上增2318万元,增25%。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24元的基础上增3007元,增30%。

2、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力争帮扶资金,向下动员群众参与,纵向沟通协调,横向宣传动员,力争“十四五”期间内计划完成西海1、2、3、4、5、6、7、8、9、10、11、12、13、14、15组总长21752米的村内道路建设,明珠路及村内35000米的污水管网建设,新建10个水冲式公厕,新建村史馆一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1000亩西海田源综合体开发项目尽快落地,新建西海社区3、5、6、9、11组(12、13、14、15李家村)活动室,全面推动3组、4组、10组、11组新村二期建设,5组、6组、8组、9组、10组、11组新农村建设。

3、民生工程和惠农政策: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8%,参合率

98%;低保、残疾人补贴发放到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逐年上升。

4、配合街道完成“三江大道”工程后期工作及南盘江治理一期、二期建设工程工作。

5、全力推进新村建设、土地流转工作,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推进社区经济发展。

6、购置垃圾清运车4台,清扫车一台。

7、积极争取多方资金,努力完成西海鱼场长2800米,宽6米的排涝沟“三面光”工程及沈家大闸沟渠“三面光”工程。

8、维稳工作抓实抓细,社区居委会全体干部要时刻提高警惕,要深入到一线,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9、安全生产工作,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坚持执行一票否决权,确保全年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

10、努力完成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在今年的工作中,社区班子团结一致,携手并进,攻坚克难,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局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不断开拓进取,争取取得更好成绩。

西海社区党总支

第3篇:农村三资工作总结范文

[关健词]湖北省 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优化

一、改革开放前湖北农村产业结构

(一)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湖北省自古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但解放前的湖北农村,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及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加上连年战乱,河道失修,灾害频繁。广大农民吃不饱,穿不暖,生活极端贫困。解放后,湖北从变革生产关系入手,开展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业投入,从1949年到1957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5%。1958年到1962年,即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加上连续三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全省农业生产出现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滑坡,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减1.0%。从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湖北省及时纠正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消除了极“左”思想的影响,调整了农业经济政策,农业生产中得到较快恢复,并有新发展。三年间,全省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1.6%。时期,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牧副渔业生产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从1965年到197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仅增长2.2%,其中1967年――1969年,农业总产值连续三年下降。建国初期,湖北农村只有少数以农副产品简单加工和中小农具制造修理为主的手工作坊,劳动生产率和和商品率都很低。改革开放前,湖北乡镇企业虽有发展,但规模很小,到1978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只有19.71亿元,在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只有19%。

(二)通过考察湖北农村产业结构成长的历史过程,可以总结为下列几个基本特征。

1.结构不完全。湖北农村的产业结构是一种片面的种植业结构,即使是作为农村基础产业的林、牧、副、渔也没有摆脱从属地位,更谈不上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配套发展。农村工业也不是作为独立的第二产业,而被当作副业,只能限于“三就地”(原材料,生产、销售)的封诸状态。一方面农村还是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并没有引入市场的社会化生产的因素;另一方面,城乡产业的不合理分工,城市从农村获得大量物质资源,通过产品加工升值,再把成品返销到农村,使农村成为资源和价值的双重贡献者。

2.比例不适当。主要是农业内部比例关系失调,因而造成了资源利用不合理,并且长期依靠掠夺经营生态环境日益恶化。1978年林业占农业总产值的4.9%,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12.8%,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0.6%,副业占农业总产值的4.2%,种植业占农业产值的绝大部分。“”的,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从1966年到1975年,十年间的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24.7%,平均每年增长2.2%,特别是1967年至1969年农业总产值连续三年下跌,“以粮为纲”并没有使粮食大副增产,反而因围湖造田、围垦滩涂、填塘种粮,更进一步破坏了我省的水产资源,1978年湖北省渔业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8%,这与有着“千湖之省”美誉的农业大省地位是不相称的。

3.发展不协调。农业占有绝对比重,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十分落后,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978年我省农业,农村工业,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商饮业分别占农村总产值的84%、12%、1%、1%和2%。从农业内部结构看,种植业占有绝对比重,林、牧、副、渔虽有增长,但相对比重提高幅度不大,从而造成农村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和不充分。从种植业内部结构看,我省长期受农业大省发展思想的影响,只重视发展粮食生产,而其他各类经济作物如棉、油、糖、麻、丝、桑、茶、果、烟等产品的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这种不顾各地资源优势而片面地推行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方针,不仅限制了经济作物的全面发展,也使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受到了制约。

二、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村产业结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长期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的生产的极积性倍增。全省农村经济在改革中活跃起来,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湖北农村经济走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湖北农村产业结构的总体考察

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生产结构日趋协调。首先,从农业部门结构来看,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逐渐合理化,种植业在总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比重逐年下降,由1980年的68.1递减到1999年的57.4%,下降了10.7个百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甲鱼、河蟹、青虾、鳗鱼、珍珠等高价值的水产品养殖业,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特产养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农业结构已基本改变了种植业挤压林、牧、副、渔业状况,使各业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2.农村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总体结构趋向合理。改革开放以前,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主体,林、牧、副、渔业及农村第二、三产业极不发达,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在1992年农村第二产业的产值就超过了农业产值实现了我省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第一次飞跃,由原来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序列向二、一、三序转变。

表1:湖北农业生产结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历年)计算

表2:农村社会产值结构(%)

资源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历年)计算

(二)湖北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考察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状况

农林牧渔业全面增长,内部结构变化明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在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同时,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农业单纯依靠种植业、种植业只注重发展粮食生产的单一经营、自给自足的局面向均衡协调的方向发展。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状况

从表3中可以看出农村第二产业在近20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农村工业占了第二产业产值的近八成。从图中看农村工业在近20年的不同时期是不平衡的。

表3 农村第二产业产值结构(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历年)计算

改革开放20年来,湖北农村第二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内部结构不合理现象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农村工业发展脱离其他产业呈现出“中间沉、两头轻”的畸形结构,发展低级状态与膨胀状态同时存在,导致其发展潜力逐渐丧失。生产方式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为主,使得农村工业的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同时在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延伸增值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增值空间小,利益流失多,发展困难。第二产业内部建筑业与运输业的发展滞后于农村工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状况

湖北农村第三产业自1980年以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个体农户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的农村服务业体系。但我省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多以零售业和餐饮业为主,第三产业产值在农村总产值的比重只有百分之十左右,从业人员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重也低于百分之十。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力被困在农业内部,人均资源、资本占有量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从而限制了农村一、二产业的发展。

三、现阶段调整优化湖北省农村产业结构的思路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需引导资源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使资源合理分配,最终实现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致相等,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各产业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重视粮食生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少的发展中国家,需要用占世界耕地总量7%的耕地,养活1/5世界人口,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们永远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农业生产是国家的基础,粮食生产则是基础的基础。只是粮食生产稳定持续的发展,其他产业如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乃至整个国家工业才能发展,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才能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如果因为目前粮食供大于求的局面,盲目乐观而放松粮食生产,势必造成农产品供求关系再度紧张,推动物价全面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的局面,使得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陷入被动局面。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运行价格杠杆引导农民提高粮食品质。在目前粮价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更要把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落到实处,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对农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北省农业基础设施从某种程度上讲还是比较脆弱的,低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当前正运行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进一步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供更大的回旋余地,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产条件。(二)大力优化品种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前几次结构调整也曾提出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但每次都是浅尝辄止,然而,受这次的农产品价格全线上涨和近期内国民经济紧缩的不明朗等因素的制约使得此次结构调整难以在外延上做文章,只能注重农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其中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是关键。当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由原来的吃饱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因此下大力气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选育、推广优良品种,发展绿色食品成为此次结构调整的重点,要立足于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尽量减少分散的种植项目,形成区域经济带和发挥区域优势。

(三)深化农产品流通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这一经营方式较好的解决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结问题。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农业已不是单一的生产环节,而是包含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内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即所谓“从田头到餐桌”,农业的效益来自这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因此我们通过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实途径。

在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过去农产品供不应求,农民生产什么就卖什么,不愁销路。现在大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农民虽然也知道“什么赚钱种什么”,但却容易造成一哄而上,大家都种,一种就多。暴露了原有农业经营方式的局限性,必须对农业经营结构进行调整,由原来的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也就是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农民要想真正作到以销定产,必须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调查市场,吃透行情,找到商品销路和客户以后,再给农民下订单,从而实现分散经营和大市场的连接,实现产销的有机衔接。这种做法使企业获得稳定的符合质量标准的货源,使农民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增加了效益,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对双方都是有益的。

(四)以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高重复率,加剧了全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状况。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低价值的原料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制成品。从湖北省乡镇企业整体结构来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第三产业总量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存在两低现象:一是第三产业产值在农村各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重低,第三产业滞后于农村工业的发展,使农产品流通不活,卖难问题突出。当前,应以搞活农产品流通为重点,发展一批为生产服务的运输、商贸、金融、信息、教育、环保等第三产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主要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合作制中介组织,鼓励私营、民营、集体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流通组织参与竞争,还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进入流通。政府要制定实施有关的扶持政府,解决其后顾之忧,推动农村流通企业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拓宽第二、三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加速发育农村市场体系,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解决我国因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造成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的矛盾。我们要抓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步伐。

(五)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和企业

第4篇:农村三资工作总结范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理顺管理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堵塞管理漏洞的原则。坚持主要村务活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和及时公开制度,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农村“三资”保值增值新途径。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解决群众隐患,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促进农村稳定和谐发展,为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要求

围绕当前我市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各项制度,妥善化解和消除农村“三资”管理方面的纠纷和隐患,维护好农村社会稳定。

通过“三资”清查,各镇村集体组织要达到:

资金——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帐表相符;

资产——帐物相符、产权明晰、使用合理;

资源——底数清、坐落清、权属清。

三、方法步骤

此次清查治理活动,从今年7月20日开始,到9月30日结束,集中两个月的时间,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7月20日—7月31日)

市农业局作为“三资”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三资”管理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工作。“三资”清查治理的日常工作由市农村经济管理总站负责。

此次清查治理工作由市农业局牵头,从农业、林业、牧业、水利、国土、建设、民政等部门抽调专门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组,深入各镇、村,就当前我市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现状、存在问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等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整理基本信息资料,落实具体工作任务。

市纪委牵头从财政、审计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督查组,深入镇村对清查治理工作进行督查。

(一)成立机构。市、镇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清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配齐人员,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主管领导要亲自抓,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集中时间和力量,确保专项治理活动顺利开展。

(二)动员培训。对市、镇、村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明确集体“三资”管理的目的、意义;明确清产核资的具体要求和步骤。即自查申报、组织核对、复查、核定“三资”存量和填报“三资”清查表。

第二阶段:实施工作阶段(8月1日—9月10日)

(一)摸清存量。对全市8个镇的76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清查、核实,摸清底数,清查到位。

(二)明晰结构和清查范围。

1、农村集体资金:以2008年12月31日为时点,清查农村集体一切资金收入,包括原始积累、发包收入、经营收入、租赁收入、投资利润收入、征用土地补偿费收入、变卖集体资产收入、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收入、国家及上级拨入的资金收入和借入资金等。

2、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农村集体一切固定资产,按实际拥有量重新登记,凡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的列为固定资产,有些主要生产工具和设备,单位价值虽低于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也应列入固定资产登记。(1)集体所有的交通工具、建筑物;机电设备、通讯广播工具及其他办公设备等;(2)集体所有的农业机械、农业设施,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粉碎机、播种机、农田水利设施等;(3)集体所有的公共设施,包括村级公路、闲置校舍、生活用水设施等;(4)集体所有的企业资产,包括村集体兴办或合股、兼并的企业资产(包括在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集资建设的项目中,按照投资份额拥有的资产及相应的增值资产);(5)集体所有的馈赠资产,包括单位和个人对村集体的无偿拨款、捐赠财物形成的资产。固定资产计价:对帐面有的固定资产价值按原值登记,有物无帐的固定资产价值按现行评估价(集体讨论确定大约价值)登记。清查村集体债权,包括应收款、应收帐款、农户往来欠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清查村集体所有的无形资产,包括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

3、农村集体资源:包括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果园、草地、水面、滩涂、矿产、荒地(荒山、荒坡、荒滩、荒沟)等(可以评估的资源、资产价值,集体研究确定登记);人力资源:包括户数、人口、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常年劳务输出人数、省外劳务输出人数、技术特长人数等。

(三)核实产权。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对集体现有帐内资产、账外资产以及土地的权属进行核实、登记,确定其所有权的归属关系。

(四)理顺关系。对集体债权、进行清理、确认。对清产核资中暴露的问题,要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妥善解决,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五)登记建档。在对各村“三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登记、审核的基础上,各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各村报账员,按本镇、本村实际情况,如实填报“三资”清查表,形成台帐。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9月11日—9月20日)

各镇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总结,汇总好原始资料、相关文件、表格和数据,立卷归档,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检查验收。检查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检查集体“三资”管理情况。查看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转让、承包、流转等是否履行招投标程序;村级工程项目是否公开招投标,有无“人情”承包和“职权”承包现象。

二是检查二轮土地延包情况。查看二轮土地延包是否到位,是否存在机动地招标,合同证书未入户,土地流转不规范等问题。

三是检查合同管理情况。查看农业承包方案、发包民主程序、会议记录、承包合同等档案材料是否齐全规范。

四是检查工作作风情况。查看集体“三资”管理中是否存在办事拖拉,瞒报漏报,虚报乱报、记载不实和敷衍应付的问题。

对查出的上述问题,要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确保清查治理活动取得实效。

第四阶段:整改汇总阶段(9月21日—9月30日)

一是市农村经济管理总站对各镇上报数据进行汇总。

二是各镇根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并把整改结果上报市农业局。

三是建立健全“三资”管理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工作程序。

四、工作要求

1、确定全市统一的清查基准日为2009年7月20日。

2、注重工作中的主要环节:

(1)自查申报。首先由农村各集体经济组织以财务会计资料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把没有纳入会计核算资料的集体资产,进行全面的自清自查,填写“农村集体“三资”清查表”申报。

(2)组织核对复查,核定资产存量。在农村各集体经济组织自查申报的基础上,由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导小组和市、镇工作组组织力量,对各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数据进行全面核对和重点复查,核定资产存量,处理好清查出来的各种问题,出现误差需要调整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镇共同调整。

第5篇:农村三资工作总结范文

在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的精心组织下,200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表彰工作顺利完成,奖补资金已陆续到位。为使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和带头人进一步发挥好示范作用,用好奖补资金,带动更多的农民依靠科技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新农村建设,中国科协、财政部开展200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总结工作,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做好200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工作总结

受表彰对象所在地的县级科协、财政部门要认真做好200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与资金使用情况的总结工作。总结经省级科协和财政部门审核后,于200年11月30日前报中国科协农技中心。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总结:

(一)200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情况及成效,重点突出受表彰单位的工作业绩和成效。

(二)奖补资金使用情况。按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对报账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意见建议。

二、加强对表彰对象的跟踪服务和宣传

(一)建立定向服务制度。县级科协、财政部门要建立与受表彰对象的联系制度,明确联系人,及时了解需求,提供指导和服务。各地科协要组织本地获奖单位、个人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主题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开展科普惠农宣传和服务。同时组织专家针对获奖单位和个人的需求开展培训,为获奖单位和个人提供科普宣传资料,组织获奖单位和个人参加科普日、科技周、科技下乡等各项科普活动,为获奖单位和个人进一步开展科普惠农创造条件。

(二)保证奖补资金专款专用,确保报账便利。县级科协、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项目预算表》的内容,保证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要及时发现、了解奖补资金使用和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及时研究解决,保证获奖单位和个人在按规定使用资金后能够方便、快捷地履行报账手续。

(三)加大宣传力度。各地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积极宣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及获奖单位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帮助获奖单位和个人及时总结科普惠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进行宣传和推广,发挥获奖单位和个人的示范带头作用,扩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当地的影响。

三、几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把“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要举措,认真负责,抓紧抓好。

(二)注重实效,惠及农民,方便农民。在开展调研、跟踪服务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服务广大农民和表彰对象。

第6篇:农村三资工作总结范文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农工办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认真组织全市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做到四个牢牢把握、四个着力:牢牢把握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着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牢牢把握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着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牢牢把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牢牢把握加快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重要任务,着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总结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积极谋划明年工作的思路和关键举措,确保年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能力作风建设:一是加强学习,组织劳动法和扬州文史专题讲座;二是组织服务对象对本办能力作风建设情况进行测评;三是评选“十佳农经干部”;四是全面总结今年能力作风建设工作。

新农村建设:组织对27个市级示范创建村和300多个全面小康创建村的考核验收工作;做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全市新农村建设情况总结;督查市级帮扶部门(单位)帮扶资金到位情况,做好扶贫工作年度总结;开展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年度工作考核考评,布置年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轮换工作;布置年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创建村和全面小康创建村的申报工作;组织开展20强乡镇工作情况调研。编发第二期《扬州农村通讯》。

三大合作:一是出台撤村建居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的指导意见;二是下发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情况检查的意见;三是商财政部门审核下达市级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项目的资金;四是做好省第二届农民合作社产品展销会的各项准备工作;五是与工商部门共同做好“三大合作”创新创优奖的申报工作;六是重点做好“三大合作”、农业保险的总结工作;七是做好相关业务工作年终报表汇总。

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做好省厅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合格乡、村检查的迎查和接待工作;认真开展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下发《扬州市农经综合服务示范乡镇命名决定》;继续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账工作;指导各地抓好年度农村财务年报统计汇总工作;继续配合市金融办指导相关县市小额贷款试点工作。积极鼓励在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农村行政村和乡镇范围内进行农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试点。

第7篇:农村三资工作总结范文

一、考核对象

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区级部门、各镇(乡)、行政村。

二、考核依据

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后山区扶贫开发步伐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保障性意见》、《关于开展星级村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镇乡村争先进位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到村”工程的意见》、《关于全区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的安排意见》、《关于开展三带三进三促活动及部门包村调整的通知》、《宝鸡市新农村建设星级创建和农民增收考核办法》。

三、考核内容

1、镇乡:

(1)新农村建设“星级村”创建活动,以各村在创建活动中晋星数量和晋星格次为依据,结合各村在镇(乡)考核中所占的比例综合计算得分。(镇乡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评分标准见附件一(1)、附件一(2))

(2)农民增收工作考核实行百分计分法,分增收政策落实、增收措施和增收效果三个方面。其中落实增收政策12分,落实关键举措、培植增收后劲68分,增收工作效果20分。(镇乡农民增收工作考核评分标准见附件一(1)、附件一(3))

2、涉农部门:

(1)新农村建设星级创建主要以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后山区扶贫开发步伐,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宝渭发()22号]文件涉及区级部门的相关工作任务;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区级部门包村帮扶农村工作的实施意见》[宝渭办发()125号]文件要求的工作任务。(区级部门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评分标准见附件三)

(2)农民增收主要考核发挥职能作用,支持和服务“三农”工作,特别是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

3、行政村

《关于开展星级村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宝渭发()36号]文件中所包括的内容和农民增收效果中所包含的内容。

三、考核办法

1、原则

(1)按照“公正、易行”和“重实绩、求实效”的原则,实行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结合,全面检查与个别抽查结合,定量打分与相互评议结合,查看资料与走访现场结合,最后综合评定。

(2)坚持考核新农村建设与考核农民增收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对新农村建设晋星创建、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增收等工作一并进行考核。

(3)坚持考核长远增收后劲与考核当年增收效果相结合的原则,以落实增收政策和关键举措,推进星级创建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过程为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工作实效。

(4)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对主要目标任务以定量考核为主,兼顾无法量化的工作任务,综合评定考核结果。

2、组织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增收工作考核统一由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区农业局、发展计划局、区人劳局、区新农办等部门按职责负责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文明家园等相关建设项目的日常检查考核。年终考核纳入区考核办对镇(乡)、部门的统一考核一并进行,区新农办负责把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进行汇总,将结果报区考核办。

3、计分

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实行量化计分。

(1)镇(乡)新农村建设按照“星级村”创建活动的组织机构15分、工作落实60分、工作效果25分,经综合考核后计入总分。

农民增收工作考核实行百分计分法,分增收政策落实、增收措施和增收效果三个方面。其中落实增收政策12分,落实关键举措、培植增收后劲68分,增收工作效果20分。

(2)67个行政村按照《宝鸡市新农村建设升阶晋星测评体系》中涉及的六大类二十二项指标逐项计分,总分为1000分。其中无星村:综合评定得分500分以下;一星村:综合评定得分500分――599分;二星村:综合评定得分600分――699分;三星村:综合评定得分700分――799分;四星村:综合评定得分800分――899分;五星村:综合评定得分900分――1000分。行政村工作被一票否决后,该行政村考核年度内不能晋星,并以零分计入镇乡年度新农村建设目标责任考核总分。

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立足村情,各行政村是农民增收的实施主体,对各村促进农民增收实行百分制单项考核。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5%占50分、农民工资性收入年增长20%以上占30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年增长10%以上占10分、农民家庭经营中二、三产业收入增长12%以上占10分。

(3)对承担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的区级相关部门,按照承担任务项目实行百分制量化计分;主要考核发挥职能作用,支持和服务“三农”工作,特别是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考核内容以文件附页下达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工作目标任务为主。

4、方法

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自查总结与考核组考核相结合。凡列为新农村建设考核对象的镇(乡)、区级部门和行政村年终进行自查总结,并于11月底前上报自查总结,迎接年终考核。

四、奖励办法

1、奖项设置。农民增收先进乡镇2个(增速和增幅两项综合排名前两名,各奖励10000元);新农村建设星级创建先进村和农民增收先进村共10个(各奖励5000元);新农村建设先进部门6个(各奖励5000元);新农村建设星级创建先进个人20名(各奖励100元);“两联系两服务”示范标兵10名(各奖励500元);“一村一品”示范户10户(各奖励1000元),按照总量领先,存量增加,重在新发展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农民增收先进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乡村游、干杂果、鲜果、蔬菜、畜牧各一个)3个(各奖励1000元)。按照争当先进,争当典型的原则,示范户和专业协会的评选奖项有效期三年,三年内一般不再重复奖励。

2、根据《关于开展星级村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区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星级村创建活动的以奖代补,重点对市上管理的五星级村进行配套资金扶持。每创建一个四星级村,区财政给予每村3万元的资金扶持。每晋升一个星级格次或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面貌变化大的村,奖励该村2000元(五星级、四星级村不再重复奖励扶持)。

第8篇:农村三资工作总结范文

一、主要工作

1.农村能源建设,进展顺利

2009年全市计划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0口,节柴改灶推广10000眼,沼气综合利用10万亩,培训技工和农户50000人次,实施村容村貌整治50个自然村。截止2009年5月31日,全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11628口,占年计划的116.28%;节柴改灶8559眼,占年计划的85.59%;沼气综合利用推广5.5万亩,占年计划的54.96%;培训农户21353人次,占年计划的42.7%。新建沼气的总产气量达465.12万立方米,节约薪柴2.3万吨,相当于4万亩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减少水土流失3.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万吨,二氧化硫158吨,节约燃料费、电费406.98万元,同时为农户增收节支930.24万元,促进了庭院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沼气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纽带,既能提供生活用能,又可提供优质有机肥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节柴改灶年可节柴0.86万吨。

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培训农户,截止到5月31日,全市共完成沼气综合利用5.5万亩,培训农户2.14万人次,共施用沼肥40万吨,为农户节约了农药和化肥,为我市推广生态农业和沼气综合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沼气建设项目

根据《*农业厅关于开展2009年农业建设项目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云农(计财)字〔2009〕115号要求,对2009年中央扩大内需新增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进行了自查。

*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2906口(石林1373口、东川733口、禄劝800口)、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计划54个(石林36个、东川18个)、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12个(东川2个、禄劝10个)。

2009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5291口(东川2291口、富民1000口、禄劝1000口、寻甸1000口);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5座,分别是五华(*市五华区众维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官渡(*羊甫联合牧业有限公司)、石林(云南神龙育种有限公司)、嵩明(云南农生种猪科技有限公司)、安宁(云南惠嘉托佩克育种有限公司)(原种场)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

根据中央要求,农村户用沼气、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项目及大中型沼气工程属于国家拉动内需新增的国家重点项目,*年新增投资在今年4月底前全部完工。2009年新增投资要求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我局在省农业厅召开项目启动会后,已要求项目县全力投入到项目建设中,经过九个县区的奋力拼搏,我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967口,其余的正抓紧时间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有3家已完工,有4家正在建设中。

3.完成了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培训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09〕7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通知》(云政办发〔2009〕82号)要求及省农业厅的安排,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市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确保我市技术人员能够正确掌握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邀请了省农业厅有关领导和老师为我市业务技术人员分别对秸秆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调查与评价方法、入户调查技巧、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处理及审核上报等工作作了认真、细致的讲解。

4.完成《滇池“*”防治规划》中农田径流控制项目方案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第153期会议纪要,明确我局负责滇池流域范围内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及农田径流方面的污染防治工作。分工明确后,根据会议纪要的要求,我局已完成了《滇池流域农田径流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已上报省农业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六处。

5.起草《*市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为加强我市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建设,确保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市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6.起草《*市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随着农村能源户用沼气池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加强项目建后管理,确保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农村沼气管理办法(试行)》起草了《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7.建立*市农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为进一步做好*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现场评价考核,认真对照*年目标责任书的任务分解,准备相关材料,迎接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的考核。

根据《*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市2009年节能目标任务的通知》(昆节减办发〔2009〕5号)精神,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将2009年市农业局节能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8.编制《*市农业节能减排规划》

*是云南的省会城市,也是云南唯一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为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沟通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流通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把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工程。目前*的农业发展正处于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充分认识到农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将目前单纯追求高产的农业增长模式逐步转变为农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增长模式,最终实现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就是要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农业节能减排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是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滇池水污染治理的需要。

9.编制完成《“十二五”*市农村能源规划》

党的“*”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为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充满机遇和挑战。认真贯彻“*”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我市“十二五”规划重点目标之一,是确保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实现“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市农村能源建设以“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为方针,经过市级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提出了《*市2011——2015年农村能源建设发展规划》。

10.村容村貌整治工程

*年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村51个,省级建设资金510万元(每村10万元),截止*年11月底,省级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2009年5月,按照农业厅《关于上报*年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总结的通知》(云农办经字〔2009〕91号),进行了检查总结。全市51个项目村共完成投资3453.21万元,除省级补助510万元外(每村补助10万元),引导投入资金2943.2万元,占总投资的85%;在3003.21万元拉动资金中,市、县、乡投入1007.68万元,占拉动经费的33.6%;社会资金624.39万元,占21%;群众自筹集资1311.15万元,占43.7%;群众累计投劳46739个。通过整治工程,项目村完成村庄道路硬化49346.21米,新建村庄道路22060.74米,支砌排灌沟渠12362.37米,安装人畜引水管道25189米,种植绿化树161604棵,绿化花草27635平方米,安装路灯247盏(其中,太阳能LED路灯40盏)、建设文化室67个2618.9平方米、公厕73座、垃圾收集点139个,项目村村容村貌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2009年,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项目村建议数50个,控制数60个。我市组织县区申报省级村容村貌项目57个,项目正在申报中。

11.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按照*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省农业组和*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市农业组已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的有关要求完成了工作,数据上报及普查档案整理工作已通过省级质量验收,目前,现正在进行普查数据开发及撰写普查技术报告工作。

我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共涉及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及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源四个污染源,普查范围涉及14个县(市)区,127个乡镇,330个行政村。全市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对象22715个(其中:种植业污染源7229个、畜禽养殖污染源6464个、水产养殖污染源1694个、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7328个)。

普查结果显示:

①滇池流域总氮总磷合计: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2283.31吨,占全流域总排放量10130.01吨的22.54%,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排放占77.46%,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为主的格局没有变化。

②滇池流域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2.36%,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的15718.18吨,畜禽养殖业排放的8844.75吨COD基本上没有处理,而城市污水COD处理率达到(产生98038.02吨,去除83096.5吨)84.76%,相比之下,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③滇池流域总氮的污染以工业及城镇生活为主,占总量的80%,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20%;总磷的污染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60%,工业和城镇生活占40%;化学需氧量(COD)由于城市污水去除率较高,农村污水几乎没有处理,农村生活比重占40%,农业生产占22%,工业和城镇生活占38%。农村生活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上半年农村能源建设及农业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与发达地区比差距较大,县区与县区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增长不平衡,自筹能力低;二是国家投入不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影响沼气池的推广;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缺少发展后劲。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九届五次(扩大)会议提出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的思路,“拼搏2009”,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下半年我处工作提出以下工作重点。

第9篇:农村三资工作总结范文

拼搏之年。省级有关部门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年是市实施”“计划的关键之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九届五次会议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以人为本,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农业农村能源环保工作得到快速发展。

一、主要工作

1.农村能源建设。

节柴改灶推广10000眼,年全市计划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0000口。沼气综合利用10万亩,培训技工和农户50000人次,实施村容村貌整治50个自然村。截止年5月31日,全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建设11628口,占年计划的116.28%;节柴改灶8559眼,占年计划的85.59%;沼气综合利用推广5.5万亩,占年计划的54.96%;培训农户21353人次,占年计划的42.7%。新建沼气的总产气量达465.12万立方米,节约薪柴2.3万吨,相当于4万亩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减少水土流失3.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万吨,二氧化硫158吨,节约燃料费、电费406.98万元,同时为农户增收节支930.24万元,促进了庭院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沼气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纽带,既能提供生活用能,又可提供优质有机肥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节柴改灶年可节柴0.86万吨。

截止到5月31日,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培训农户。全市共完成沼气综合利用5.5万亩,培训农户2.14万人次,共施用沼肥40万吨,为农户节约了农药和化肥,为我市推广生态农业和沼气综合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沼气建设项目。

对年中央扩大内需新增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进行了自查。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年农业建设项目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云农(计财)字115号要求。

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2906口(石林1373口、东川733口、禄劝800口)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计划54个(石林36个、东川18个)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12个(东川2个、禄劝10个)。

分别是五华(殖专业合作社)(牧业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种有限公司)原种场)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5291口(东川2291口、富民1000口、禄劝1000口、寻甸1000口)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5座。

农村户用沼气、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项目及大中型沼气工程属于国家拉动内需新增的国家重点项目,根据中央要求。年新增投资在今年4月底前全部完工。年新增投资要求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局在省农业厅召开项目启动会后,已要求项目县全力投入到项目建设中,经过九个县区的奋力拼搏,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建设967口,其余的正抓紧时间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有3家已完工,有4家正在建设中。

3.完成了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培训

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市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7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通知》云政办发82号)要求及省农业厅的安排。确保我市技术人员能够正确掌握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邀请了省农业厅有关领导和老师为我市业务技术人员分别对秸秆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调查与评价方法、入户调查技巧、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处理及审核上报等工作作了认真、细致的讲解。

4.完成《滇”“防治规划》中农田径流控制项目方案

明确我局负责滇流域范围内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及农田径流方面的污染防治工作。分工明确后,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第153期会议纪要。根据会议纪要的要求,局已完成了滇流域农田径流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已上报省农业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六处。

5.起草《市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规范项目建设,为加强我市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的管理。确保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市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6.起草《市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为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随着农村能源户用沼气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项目建后管理,确保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农村沼气管理办法(试行)起草了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7.建立市农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认真对照年目标责任书的任务分解,为进一步做好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现场评价考核。准备相关材料,迎接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的考核。

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根据《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市年节能目标任务的通知》昆节减办发5号)精神。将年市农业局节能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8.编制《市农业节能减排规划》

也是唯一的特大型中心城市,省会城市。为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沟通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流通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把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工程。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充分认识到农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将目前单纯追求高产的农业增长模式逐步转变为农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增长模式,最终实现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就是要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农业节能减排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滇水污染治理的需要。

9.编制完成《”市农村能源规划》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为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充满机遇和挑战。认真贯彻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我市”“规划重点目标之一,确保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实现”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市农村能源建设以”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为方针,经过市级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提出了市20112015年农村能源建设发展规划》

10.村容村貌整治工程

省级建设资金510万元(每村10万元)截止年11月底,年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村51个。省级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年5月,按照农业厅《关于上报年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总结的通知》云农办经字91号)进行了检查总结。全市51个项目村共完成投资3453.21万元,除省级补助510万元外(每村补助10万元)引导投入资金2943.2万元,占总投资的85%3003.21万元拉动资金中,市、县、乡投入1007.68万元,占拉动经费的33.6%社会资金624.39万元,占21%;群众自筹集资1311.15万元,占43.7%群众累计投劳46739个。通过整治工程,项目村完成村庄道路硬化49346.21米,新建村庄道路22060.74米,支砌排灌沟渠12362.37米,安装人畜引水管道25189米,种植绿化树161604棵,绿化花草27635平方米,安装路灯247盏(其中,太阳能LED路灯40盏)建设文化室67个2618.9平方米、公厕73座、垃圾收集点139个,项目村村容村貌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项目村建议数50个,年。控制数60个。市组织县区申报省级村容村貌项目57个,项目正在申报中。

11.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省农业组和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按照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市农业组已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的有关要求完成了工作,数据上报及普查档案整理工作已通过省级质量验收,目前,现正在进行普查数据开发及撰写普查技术报告工作。

普查范围涉及14个县(市)区,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共涉及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及滇流域农村生活源四个污染源。127个乡镇,330个行政村。全市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对象22715个(其中:种植业污染源7229个、畜禽养殖污染源6464个、水产养殖污染源1694个、滇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7328个)>

普查结果显示:

占全流域总排放量10130.01吨的22.54%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排放占77.46%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为主的格局没有变化。①滇流域总氮总磷合计: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2283.31吨。

畜禽养殖业排放的8844.75吨COD基本上没有处理,②滇流域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2.36%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的15718.18吨。而城市污水COD处理率达到产生98038.02吨,去除83096.5吨)84.76%相比之下,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占总量的80%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20%总磷的污染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60%工业和城镇生活占40%化学需氧量(COD由于城市污水去除率较高,③滇流域总氮的污染以工业及城镇生活为主。农村污水几乎没有处理,农村生活比重占40%农业生产占22%工业和城镇生活占38%农村生活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市年农村能源建设及农业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市委、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的正确领导下。但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与发达地区比差距较大,县区与县区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增长不平衡,自筹能力低;二是国家投入不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影响沼气的推广;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缺少发展后劲。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