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

第1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思想;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2-0038-04

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机实验课程阶段。学习内容为Basic语言编程及常用工具软件,时段从1980年至2000年。第二阶段是信息技术课程形成阶段。信息技术被纳入课标,信息素养被列为培养目标,学习内容为“基础必修+5门选修”,时段从2000年至今。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将在“立德树人”总方针的指导下,借鉴国际前沿发展成果,厘清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内涵,明确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形成稳定的学科概念体系,这一时段将从2017年秋季开始。由于各阶段信息技术发展的时期不同以及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同,所以课程思想也在不断地演进发展中。

第一阶段: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二文化

1981年,在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WCCE)上,苏联学者伊尔肖夫院士提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二文化”。受此影响,在我国部分高校学者及教育专家的建议下,教育部于1982年决定在5所大学附中进行计算机选修课实验,并编制了第一个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试验性教学大纲,由此开启了我国普通高中计算机教育的历程。

1985年,在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WCCE)上,美国东田纳西州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系科尔教授提出,“计算机课程的目标必须使参与者使用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198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第二个计算机课试验教学大纲,引入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等应用软件,开课年级向初中发展;1994年,又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并确定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18所学校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实验学校;1997年,又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进行了修订,把计算机课程分为可选的若干模块,开课年级从高中到初中,一直延伸到小学。一个以“计算机工具论”为主导思想的普通高中计算机课程架构,在我国正式成形。

而此时,国际上已经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且基于信息素养的教育正在世界各国逐步兴起。早在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Horton)就提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养课程, 提高人们对电子邮政、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从此以后,信息素养教育就逐步成为美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方面,信息能力、媒体素养和ICT能力成为要达成的三大核心目标。英国在1988年将“信息技术课”列入国家统一课程,并在1998年拟定了中小学信息教育目标和课程评价标准。日本在1999年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每年一度的信息学水平考试已成为仅次于高考的全国第二大考试。澳大利亚也提出培养七项“学以致用”的关键能力,其中包括搜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想法与分享信息的能力。印度在1998年制订了要成为“全球信息技术超级大国”和“信息革命时代先驱”的目标,十分重视信息教育和信息产业。

面对国际上信息素养教育的兴起及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发展的现状,国内一大批专家、学者纷纷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建言献策,力求发展。

南国农老先生认为,“教育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能力,也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但是要特别重视信息能力的培养”。

李克东教授提出了信息素养的三个基本要点: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传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利用”。

王吉庆教授把信息素养诠释为“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等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

李艺教授等学者则把信息素养进行了分解,认为“信息素养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部分组成。其中,知识为其他五个部分提供基础准备,评价调控为其他各个部分(包括知识部分)提供必要和重要的形成保证。因此,知识和评价调控这两个部分组成了其他四个部分的共同承载;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三个部分有机相联并呈现一定的层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精神的领航,渗透于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中并相互影响,六个部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尽管学者们对课标中提出的信息素养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其中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成为共识的要素,为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的信息技术课程思想确立了基调,为这一时期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将“计算机课”变更为定位更加准确、内涵更为宽泛的更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课程”,并要求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之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发生了重大变化: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之一;而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列为技术课程之一的独立学科。之后,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理念,即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并由此设计了以《信息技术基础》为必修,以《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为选修的“1+5”模块的内容架构,一个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较为完善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就此建立。

在此阶段,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符合本世纪初教育的主流思想。课标的实施在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规范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从2002年至2012年,我国普通高中共毕业7600余万学生,目前他们已逐步走入社会。这些学生受到的信息技术课程熏陶及普通高中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统计局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指标体系的监测结果显示:2000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仅为0.494,处于信息化发展低水平阶段,而到了2012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上升为0.7560,接近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并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我国的第一类地区(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6个省市)在2012年的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达到0.92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2倍,在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中属于中高水平行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立及实施在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第三阶段:“立德树人”框架下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2012年,党的十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2013年5月,林崇德教授领衔5所高校96名研究人员经过一年的研究,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报告》,研究认为,课程应从社会参与、文化修养、自主发展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于2013年组织的一项关于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也表明:明确规定不同学段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以及应达到的素养水平是目前各国研制教育标准的共同趋势。近年来,美、英、德、日、俄、韩等国纷纷制订了新的基础教育课标,以此来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科学技术应用。

2013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实施现状调研”,其调研的重点之一是课程的定位,其内容包括信息素养的内涵如何理解等问题。对此,有80%的受访者认为,虽然课标有信息素养的定义描述,但大部分人对信息素养的内涵掌握得不够确切。课标中对信息素养的叙述过于笼统,不细致,没有准确的标准来判断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操作性较低。

不少受访者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使用这个工具去做什么东西,而是理解技术背后的一些分析能力,这有助于学生以后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问题,但困难的是,无论是课标还是教材,都还没有真正引领教师、学生去挖掘技术背后的东西。信息技术课程要重视技术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培养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其他学科无法获得的知识与能力。由此可见,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表述及挖掘技术背后的思想,已经引起了基础教育界教师和教研人员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课程及课程思想的局限。

这一时期,国际上的信息技术教育思想正在发生变化。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提出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概念,即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这一观点立即在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引起极大反响,学界开始思索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的关系,并开始思考把计算思维引入信息技术课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先生认为:科学思维主要分为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和计算思维三大类。计算思维无处不在,当计算思维真正融入人类活动的整体时,它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有效工具,应被人人掌握,处处都会被使用。自然,它也应当有效地融入每堂课中。2010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这开启了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在基础教育领域,计算思维的思想和方法也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009年7月,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李国杰院士表示,计算思维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它不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还应当使每个孩子在培养解析能力时除了掌握阅读、写作和算术之外,还要学会计算思维。2013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李锋博士也认为:发展学生“数据抽象、模型建设、自动化实现”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重要内在价值。2015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教授指出:现代学生要掌握学科背后的思维,让他们从学习知识技能走向培养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会学生使用一种或几种工具,而是让他们成为“数字公民”,对数字、系统、计算、数据库等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2015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钟柏昌博士指出:以计算思维为指导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内涵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克服“狭隘工具论”的影响,而且有利于将计算思维塑造成一种基本的学科素养,凸显其基础教育的价值。

国内外教育思想的变化,促使人们不断地拷问: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全部内涵吗?这样的内涵能不能真实反映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思想?是否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能不能形成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信息技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仅以意识、能力和伦理道德来衡量信息素养,会缺少信息技术课程最为重要的核心,即课程的思想、科学的思维方式――计算思维。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应在发展计算思维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能力方面进行改进,让计算思维成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思想,让信息素养充实而丰满,从而在“立德树人”框架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架构中,完整地构建以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和计算思维为基本思维的科学思维的培养体系,真正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李艺,钟柏昌.信息素养详解[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

[3]南国农.新世纪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推进“14345”工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

[4]董玉琦,解月光,孙启林.信息技术教育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张家军,张兰.国外中小学信息素养课程设置及启示[J].基础教育,2009(9):56-6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

[7]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R].2014(04).

[8]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01):7-11.

[9]李国杰.应使每个孩子学会“计算思维”[N].光明日报,2009-07-27.

[10]钟柏昌,李艺.计算思维的概念演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15(07).

[11]李锋,王吉庆.计算思维: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内在价值[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第2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6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适应学习、生活和以后工作的需要。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以便更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但是,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少老师急功近利,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电脑常用操作技能,没有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进行了探索。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及其重要意义

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人们获取信息、分析判断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也就是对信息的关注与敏感程度。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四者相互联系不可或缺,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并贯穿信息能力全过程;而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构成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信息社会责任为信息行为提供规范的保障,促进信息社会和谐发展。这四方面内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良好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能让学生较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并应用到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落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以更从容的姿态投入社会、适应社会。二是能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法宝”,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能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自主高效地获得更多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三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同r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四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把增强学生信息意识,培养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感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1. 运用情景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强弱上。因此,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信息意识。

运用情景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通过精心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能力的问题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就会逐步提升。比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的文本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给出学生不同风格的一些电子文档,让学生利用Word或其他文字处理软件,对文档进行指定格式的编辑排版,最后达到指定的任务要求。通过引导对文档进行版面设计、文档布局、修饰等要求,让学生掌握文档编辑排版的知识和技能,就能让学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方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创造力。

2. 运用实践探究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主要是探究知识,提出问题;第二个环节是解决问题,具体实践;第三个环节是感悟知识,领悟提高。其中,实践探究对培养学生信息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加强这一环节的运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从而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能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上,从而提升学生信息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探究,可以把学生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信息技术运用问题带到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进行解决,来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例如,用校园素材制作电子相册和动漫作品,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Photoshop和Flash结合起来处理实际问题,提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计算思维和对技术知识的领悟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学习内在的方法与逻辑,使学生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做到举一反三。再如,在讲解程序设计中算法部分的循环语句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数学学科进行探究数组求和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把上课所学知识真正应用起来,并且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探究是学习的起点,实践是学习的过程,领悟运用才是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综合运用三个环节的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3.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传授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在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一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动力,就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数字化学习能力。二是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可以引导学生用Photoshop制作精彩的各种海报,用VB程序语言制作“打地鼠”小游戏。通过课外实践,学生能了解掌握更多信息知识,让所学知识得到延伸、真正用到实处,这样一来,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3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主要探讨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致使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迁移和技能的熟练运用,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性影响。文章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如何培养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做一些探讨,希望能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呢?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其一为信息意识,其二为计算思维,其三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其四为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信息技术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形成的对策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要把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规范学生的信息道德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目前大部分学生的信息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还是课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在课堂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知识获取途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获取信息的时候,要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以便将信息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二)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这些思维和方法不只属于计算机,与日常生活也紧密相关。比如学生去上学前会尽可能将上课要用到的东西放入书包,这就是“预置和缓存”;比如我们在散步时突然发现手表丢了,肯定会原路返回去寻找,这就是“回推”。由此可见,计算思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当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一种能力。然而,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怎样才能经历、感受并形成计算思维方式呢?显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认为需要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计算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经过反复的练习之后,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会很自然地形成这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当学生再遇到相似问题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了。

(三)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例如我们学校开展的机器人投篮比赛,我只是跟学生提一提,具体怎么做,由小组成员自己讨论完成。学生拿到任务后,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在网上查找比赛要求、比赛规则、比赛方式等,用计算思维的方式去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决策。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学习,培养了创新的精神,激发了创新的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信息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计算机病毒肆虐、黑客猖獗、机密信息泄露等威胁。要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不正当地使用这些技术可能对人类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充分认识其自身对此应尽的义务及所承担的责任。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这一课的内容时,除了介绍病毒的危害、来源和防范外,还要介绍一下黑客,让学生就对黑客的态度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黑客的危害,形成良好的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规范个人网络行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和信息社会责任感,有利于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作者:樊丽娟 单位: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袁智强,李士锜.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以“正态分布”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03).

第4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数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必须要具备的能够接受各种挑战的素养。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核心素养则指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发展中需要具备的各种素养,包括数学科学素养、实践创新素养、责任担当素养等方面内容。同时,媒介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批判思考、人际交流等素养也将被纳入数学核心素养的范围之内。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1.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

信息媒介素养是新时期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加强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重视,一方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增强信息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帮助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的培养并不单纯指教师在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熟悉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还应包括课外对信息技术的使用。

例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和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群组,组织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共同学习,交流数学学习的心得并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课外时间,教师可以在群组内有关数学内容的链接或者文档等,让学生通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来巩固自己的学习。

2.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

实践素养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曾经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止步于教材,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新时期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生活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教师提出:“假设你们的语文老师前年已经40岁了,已知老师有个女儿,教师的年龄正好是女儿年龄的倍数,且倍数不超过6,请问老师女儿现在可能是多少岁?”这样的情境设置,首先可以让学生复习乘法运算,并从乘法运算过渡到除法运算,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并且教师没有采用单纯的理论性假设,而是根据现实中的实际案例进行举例说明,能够帮助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3.创设复杂的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基本、简单的现实数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复杂生活问题的思考和独立解决,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会这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呢?”虽然看似教师是在向学生提问,但是教师实际上已经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大部分学生只需要也只会回答“好”或者“不好”,最后再将浅显的道理和理由进行复述即可,没有真正地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点自主思考的时间,并且要善于创设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教学,以帮助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运算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到今天为止,已经学习了各种简单的运算方法。那么大家觉得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运用到这四种运算?举例说明。”然后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买菜、逛超市、买东西。”通过反馈,教师发现“买卖”活动较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嗯,看样子很多同学都想到了,逛超市购物经常会用到加减乘除的问题。哪位同学能给举一个例子呢?必须按照真实的价格来举例哦!”于是学生开始上台展示自己的购物情况,在讲解到最后时,学生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了全部得出整数,在计算时通常采用的是将“元”化为“角”来运算。部分学生就开始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如果不按‘角’计算,而是按‘元’计算,那么怎么算呢?”说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提出了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小数点的教学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效果。

4.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本身的学习方法意识并不强,大部分学生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怎么指导,学生就怎么做,因此在学习上较为被动。核心素养中强调,自主发展也是重要的内容,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使之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以及勤于反思的能力,从学生的未?矸⒄菇嵌瘸龇?,为其奠定必要的素质基础。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合作学习能够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的良性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可以让学生经常进行合作学习。

5.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5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社会发展

2000年前后,我国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阶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工具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21世纪之初,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即驾照、外语以及计算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充满了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热情,这自然也就迁移到学校教育之中,人们期待着学校教育能培养儿童的基本信息技术能力。当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就定位在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虽然提的是信息素养,但人们还是在进行一些信息技术技能的教育。

如今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了每一个家庭,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社会生活必备的技能。特别是随着社会进入移动时代,移动支付等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信息技术操作逐渐“隐藏”在身后,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使用信息技术了。社会对于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的需求逐渐降低。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走入新常态,创新成为新的热点,“创客”一词的流行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功利化应试教育的反思。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必须积极地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没有将信息技术课程放在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不回应社会发展的呼唤,自然不会研制出最佳状态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学生发展

课程发展的核心还是基于学生的,不考虑学生状况,不是为了学生发展而设计,就不会是一个好的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必须充分考虑到如今的高中生在信息技术能力上的已有状况以及他们的需求。不可否认,今天的高中学生跟2000年左右的学生相比,其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如今的高中学生虽然不能全部是“数字原住民”,但是许多人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或者在家中等接受过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操作训练。面对学生信息素养普遍提升的今天,仍然沿用相似小、初、高内容的课程标准一定是不妥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必须针对如今的高中学生入学的信息技术技能起点,从他们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出发,搭建出小、初、高螺旋梯状课程内容体系,努力将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符合学生需求、满足学生长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发展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设中小学计算机选修课以来,先后经历了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信息素养论等阶段。每个发展阶段其实都受到每个阶段的社会、技术以及学生状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人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在深入,“为什么”以及“教什么”等信息技术课程核心问题逐渐清晰和明了。当前摆脱单独的技能训练式课程样式已然成为许多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识。课程发展主要体现在理论根基的夯实、课程教学样态的多样化等。课程发展使得人们也逐渐在追寻信息技术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信息素养作为核心素养存在哪些问题?特别是各个学科都在本学科课程标准研制时加强了培养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方面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还要培养哪些方面能力?特别是STEM、创客等最新教育理念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冲击必须要深度思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必须解答核心素养为何,基于信息技术课程历史的审视以及现实状况的考虑,从而在全国状况不平衡的情况下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发展

从文件课程到学生的经验课程阶段,教师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师水平是课程标准研制的关键性因素。

从2003年至今,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整体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特级教师的不断产生、优秀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涌现、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研修团队的不断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怎么教”的教学能力有了稳固的保障,同时,对于“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也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网络团体的推动,信息技术教师获取最新课程信息以及交流研讨的几率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水平的提高,要求课程标准的研制必须认清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状况,认清他们所理解和认识的课程是什么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不仅仅是几个课标研制专家的任务,而应该是全体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参与和决策的产物。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Scratch在国内的普及,它的普及并不是源于专家的推动,而是依靠一线教师的积极尝试和大胆实践。创客思想的普及也必然会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产生影响。而创客教育思想与实践正是由一线教师首创并推广。

第6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信息技术;动作技能教学策略;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13-03

1 引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基础是技术素养的培养,就是培养计算机操作技能。加涅指出,动作技能指习得的、有意识地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因此,技术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自己上机练习、动手实践,才能将这种操作技能内化成自身的能力。这部分的教学应该结合动作技能的教学策略进行,动作技能教学策略即在动作技能的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程序、方法、组织形式等因素的总体考虑。笔者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使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必要性,提出动作技能教学设计模型。

2 从课程标准看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在全国普及,从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课程重视计算机知识,到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甚至现在人们提倡的培养计算思维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正在以很好的势头发展。很多学校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配备了很好的硬件设备,但是也存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现象,新课标强调将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辅工具,引导学生有效地将计算器、计算机用于学习中。

到目前为止,中小学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依然在沿用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2003年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评价和运用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根据课程标准,笔者得到图1所示信息素养结构图。

图1中,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技术素养,即计算机操作技能,只有熟练掌握技能,才能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内化。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对于技术素养的培养,最好的教学策略即动作技能教学策略,以学生练习为中心、讲解为辅助。只说不练,只能让学生对课堂失去耐心;只练不说,更是让学生没有目标地练习,此两者都无法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同样,信息获取、加工、管理也需要学生亲身实践,这部分的知识应该结合动作技能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技能,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信息技术思维。

3 动作技能教学设计过程和例子

动作技能教学设计过程 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步骤通常是讲解、示范、练习。讲解即针对某一个操作技能点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解释,讲明白是什么、怎么做,启发学生思考,如教学生使用电子邮件时要说明其概念及如何使用。对于“怎么做”,可以向学生进行示范,启发学生将脑海中的原理与示范操作进行结合、内化,最后实际操作,反复练习,评价反馈。只有这样,学生所得的技能才是真正自己习得的技能,才能在这些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鉴于此,笔者提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使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建议,图2是使用该策略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当教师面对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时,可以采用动作技能的教学策略,结合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这种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而且当学生完成一个个任务时,会大大提高其自信心,帮助其树立自信。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学生和教学的重难点,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要清晰地知道需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判断该教学内容是否适合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图2中,在核心环节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理论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的先后顺序,决定是让学生自学还是讲解,决定是由学生讲还是教师讲;如果让学生讲,需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

案例 笔者以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中“学会在Word2003中插入表格”中的自动制表为例,采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不包括引入和总结)的设计。

1)讲解基本知识,认识表格。教师以班级的座位为例,讲解行的概念和列的概念,并向学生展示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有几行几列,之后可根据情况再展示两个表格让学生分析。展示的表格如图3所示。

如果学生分析对了,教师继续下一步:重新向学生展示一个具体用表格做出的电子板报实例,让他们分析该例子中的行和列。(用讲的方式让学生熟悉表格。)如果分析对了,开始插入表格方法的讲解;如果错误,再次讲解、引导。

2)表格的“自动制表”插入方法。

①教师讲解步骤:在Word中依次点击“表格”“插入”,在出现的对话框中输入行和列的值(几行几列)。基础知识可让学生自学或学生之间协作学习,也可让学生或教师讲解。

②教师请学生示范。教师将三步骤写在黑板上,并请学生上台按步骤操作示范,教师在旁边指导。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或教师示范。

③练习。学生操作完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先回忆刚才的步骤,回忆同学在台上是如何操作的。输入行和列的时候,想想刚才讲的行和列的概念。接着给学生展示一个表格,让学生分析有几行几列,并插入到Word2003中。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看看学生掌握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布置任务。

④评价: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将刚才巡视过程发现的情况进行点评。如某学生做得很好,可以重新给个任务,让他上台为大家演示,加深记忆。在这个环节,可结合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进行全面评价。

4 总结

动作技能教学策略即在动作技能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教学程序、方法和组织形式及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操作性的知识需要让学生上机操作。在本文中,笔者强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结合动作技能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技能素养得到提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自身本科时教育实习的经历,提出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模型,并以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点“学会在Word2003中插入表格”的核心环节教学设计为例,讲解了该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笔者希望本文能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岳军,王明芳.高职教育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5):58-60.

[2]单美贤,马万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探析[J].职教通讯,2003(9):50-51.

第7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刺激引导,激活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首先要紧抓“信息”这两个字,也就是要提高学生们的信息意识,让他们对信息具有敏感性,具有利用信息的愿景,而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刺激引导,激活学生们探求信息的兴趣。

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概念、特征以及作用,明白信息的重要性,同时让他们通过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来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并提问:“刚刚一共出现了多少城市?分别是什么?明天有雨的城市又是哪些呢?”W生这时发现能想起来的很少,会因为刚才播放视频时的不在意而不好意思,我便告诉他们:“这是正常的情况,刚刚那段天气预报里信息量很大,但我们必须随着这门课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我又以“草船借箭”的典故问学生:“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他为什么能借到箭?这个过程中他利用了哪些十分重要的信息?”同学们通过回忆这个典故,并讨论之后都得出了结论,而这个过程也让学生们明白了信息具有传递性和可伪性,它是人们行动和决策的依据。

通过在课堂上以小视频或典故对学生们进行刺激引导,不但激活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意识。

二、结合实践,提升能力

如果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信息素养,那么,我们培养信息素养的核心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身为教师,我们需在课堂上让学生们结合实践,提高他们获取、加工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

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制作方法并认识图表的作用与适用范围,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与信息能力的提高,首先,我结合实际先给他们展示了玉树地震的资料以及视频,这给予了学生内心上的震撼,其次,我给他们展示了玉树各乡镇面积的表格与图形,让他们感受哪个更为直观,再次,我给他们展示了一下根据该数据制作图形的方法,并强调了注意事项。最后,我让学生们结为小组,打开电脑上的Sheet2,并根据这个数据结合我刚才的演示自己制作玉树县各乡镇的人口分布图形。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很多问题,我让他们先小组内部交流,而我随时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之后我又给他们留了一个根据Sheet3的数据绘制玉树震后每日气温变化折线图任务,尽量提高学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入课堂,大大活跃了课堂氛围,而结合实践不断训练学生们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与信息能力。

三、潜移默化,渗透伦理

忽略掉学生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的培养不太容易,但信息伦理的渗透却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事实上信息伦理极其重要。身为教师,我们必须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渗透信息伦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比如,为了让学生自觉地遵守网络规则并激发他们自我保护的强烈愿望,还要让同学们明白做一个文明的网民,更要遵守信息道德,笔者放了一段视频,选自《“熊猫烧香”案件始末》,这段视频很快就将学生吸引。我告诉学生在网络中一定要保护自己,分清善与恶,然后又提问看完这个视频有什么感想。一个学生说:“这些人本质是不坏的,我以后要提高自己的编程水平,但绝不会把它当作赚黑心钱的方式,更不会危害他人。”然后,我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同学们网络学习交流中一定要管住自己,要做一个文明的网民,不做违背信息道德的事情。

学生不仅学会了在网络中自我保护的方式,更潜移默化地将信息安全与信息伦理的观念植入了内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通过结合实践进行课堂训练可以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专业能力,而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可以陶冶他们的信息伦理。无论是哪一方面,都是我们培养学生们的信息素养不可或缺的一环,亦都是我们走进信息技术教育“核心”的必经之路。■

第8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思维是对新输入的信息与脑内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人类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种类型,研究科学领域可以从两大类型进行思考:一是科学领域的思维,如逻辑思维、实证思维等;二是非科学领域的思维,如艺术思维、抽象思维等。其实,思维类型划分有多种方式,也有多种价值取向,如从思维技巧上划分就有归纳思维、演绎思维、异逆思维、辩证思维等,数不胜数。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引入计算思维,这属于科学领域的思维,是对课程理念的发展。计算思维的出现具有时代性,不论它如何界定与发展,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都非常有意义。但很明显,计算思维与冯・诺依曼计算机架构一样具有框架指导的特征。但冯・诺依曼结构限制了计算机更多可能的发展方向,如此看计算思维由计算机科学而来,若过于拓展,恐怕随着对其越推崇会越影响人类的宏观思维、抽象思维、想象思维等非目前计算机发展格局的思维方式的活跃度。

因此,计算思维对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以及基于目前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现状、局部的发展意义重大。如果盲目扩展、极端扩大,未来在计算思维的惯性下人类自然思维要再次回归,恐怕会非常难,也许那时将悔之晚矣。

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人们针对“互联网+”有多种论述,但其实观点非常明确,它不是简单地把现实加进互联网,而是基于互联网加深对社会经济的变革。对教育而言,自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我们就一直不断重复同一个错误,那就是简单地加进计算机技术元素,而不是对课堂重构,所以发展到课程整合、课程融合、反转课堂、微课程时仍避免不了简单的加法。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同样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加上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生活技术与知识,更是要在互联网、数字化生态下对课堂进行重构。例如,文字处理要真正脱离虚拟的任务、规定的操作,要开放网络、开放课堂,让学生在社会空间、网络环境运用文字技术去创作、交流,让文字与技术一同参与信息社会的建设。

在克服了简单的相加之后,加法思维才会得到超越,教育“互联网+”的指向性会更明确,进一步在物联网下加强对现实世界的联系与增强。计算思维在技术价值观上毕竟是精致的,它其实是对社会信息做减法,其社会价值观念不如“互联网+”更有包容度。

核心素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变化是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对核心素养的9大要素、23个基本点,在此不作赘述。这里只从信息技术课程所确定的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稍作了解。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对核心素养的优劣之问,其实最终会归结到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会影响到不同的核心素养论。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是,欧盟侧重关键能力的培养,我国台湾地区倾向素养角度,日本保留了技能本体,而美国21世纪技能要求结合了具体行为……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核心素养时,一定会遇见信息素养当年那样的老问题:全面发展核心素养,还存在核心素养吗?不核心的素养还有哪些?群体的核心素养与个体的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如何?有些特殊人才、天才或者怪才,可能是艺术、科学、文学领域甚至普通工厂里的佼佼者,他们或许素养并不全面,但是在某一点上绝对高超,甚至会影响到业界的发展或巨变。那么,他们的核心素养与大众公民的核心素养之间应该如何定位?

但是,不管怎么说,核心素养比三维目标更好的地方是尊重了学习本体内容的价值,关注了公民整体素养的发展。现实操作时,作为技术课程可能只是抽几个方面作为核心素养。但好处是有了一面教育的理想的旗帜,并且这面旗帜有全球特征,从思维上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新课程就要来了,这样的呼声喊了一年。回望这一年,笔者看见新课标宛如在水中央:慢慢出水,慢慢拔节,慢慢有了花蕾,远远望去早有蜻蜓立上头,菡萏曼舞正欲开……回望这一年,一线教师和广大专业学者一样不甘寂寞,在等花开的日子里,不断尝试与学习,有了很多狂热与碰壁,但也有很多收获与喜悦。可是,有了上一轮课改的经验与体会,教师心里虽充满期待却不得不增加更多理性的心态。于是,笔者从与课标相关的几个关键词入手,结合各地近一年的研究与发展,对其稍作梳理,期待引起大家更多的理性思考。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思维是对新输入的信息与脑内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人类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种类型,研究科学领域可以从两大类型进行思考:一是科学领域的思维,如逻辑思维、实证思维等;二是非科学领域的思维,如艺术思维、抽象思维等。其实,思维类型划分有多种方式,也有多种价值取向,如从思维技巧上划分就有归纳思维、演绎思维、异逆思维、辩证思维等,数不胜数。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引入计算思维,这属于科学领域的思维,是对课程理念的发展。计算思维的出现具有时代性,不论它如何界定与发展,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都非常有意义。但很明显,计算思维与冯・诺依曼计算机架构一样具有框架指导的特征。但冯・诺依曼结构限制了计算机更多可能的发展方向,如此看计算思维由计算机科学而来,若过于拓展,恐怕随着对其越推崇会越影响人类的宏观思维、抽象思维、想象思维等非目前计算机发展格局的思维方式的活跃度。

因此,计算思维对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以及基于目前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现状、局部的发展意义重大。如果盲目扩展、极端扩大,未来在计算思维的惯性下人类自然思维要再次回归,恐怕会非常难,也许那时将悔之晚矣。

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人们针对“互联网+”有多种论述,但其实观点非常明确,它不是简单地把现实加进互联网,而是基于互联网加深对社会经济的变革。对教育而言,自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我们就一直不断重复同一个错误,那就是简单地加进计算机技术元素,而不是对课堂重构,所以发展到课程整合、课程融合、反转课堂、微课程时仍避免不了简单的加法。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同样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加上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生活技术与知识,更是要在互联网、数字化生态下对课堂进行重构。例如,文字处理要真正脱离虚拟的任务、规定的操作,要开放网络、开放课堂,让学生在社会空间、网络环境运用文字技术去创作、交流,让文字与技术一同参与信息社会的建设。

在克服了简单的相加之后,加法思维才会得到超越,教育“互联网+”的指向性会更明确,进一步在物联网下加强对现实世界的联系与增强。计算思维在技术价值观上毕竟是精致的,它其实是对社会信息做减法,其社会价值观念不如“互联网+”更有包容度。

核心素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变化是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对核心素养的9大要素、23个基本点,在此不作赘述。这里只从信息技术课程所确定的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稍作了解。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对核心素养的优劣之问,其实最终会归结到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会影响到不同的核心素养论。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是,欧盟侧重关键能力的培养,我国台湾地区倾向素养角度,日本保留了技能本体,而美国21世纪技能要求结合了具体行为……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核心素养时,一定会遇见信息素养当年那样的老问题:全面发展核心素养,还存在核心素养吗?不核心的素养还有哪些?群体的核心素养与个体的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如何?有些特殊人才、天才或者怪才,可能是艺术、科学、文学领域甚至普通工厂里的佼佼者,他们或许素养并不全面,但是在某一点上绝对高超,甚至会影响到业界的发展或巨变。那么,他们的核心素养与大众公民的核心素养之间应该如何定位?

但是,不管怎么说,核心素养比三维目标更好的地方是尊重了学习本体内容的价值,关注了公民整体素养的发展。现实操作时,作为技术课程可能只是抽几个方面作为核心素养。但好处是有了一面教育的理想的旗帜,并且这面旗帜有全球特征,从思维上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创客教育

创客教育的关键点是,如何把创客空间整合到现有的教育项目中。创客空间是创客们制作、交流、共享知识和资源,以及项目协作的场所。对学校来说创客空间还是课程实施的环境。教师要学会把课堂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创建物品、发明工艺、分享创意点子。创客课程主要有以下要素:动手做是最重要的,开放和分享,大胆尝试,迭代设计,注重美学,打破年龄歧视,强烈的个性化学习,技术是基本要素,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等。

《创造即学习》一书为K12学校提供了一些创客课程的思路。小学:发明制作一个有趣的玩具;用Scratch简单编程;学习定格动画制作等。中学:制作组装电动玩具;用简单图形软件绘制个人头像;学会简单的电子元件的焊接;学会用MaKey MaKey套件组装触控设备等。高中:用树莓派、Arduino或其他开源硬件解决日常问题;制作自己的机器人;学会编制一个游戏展示你的数学才能等。

笔者见到的创客很多,但并没获得创新教育方面特别深刻而明确的示范。从目前大量的3D打印作品原创性不高、开源编程还以基础学习为主这些角度来看,创客教育要走的路还很长。的确,培养创新人才很重要,但不是作创客教育就万事大吉了,所以不能给创客教育过高的使命,创客教师也不宜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和过高的要求。学生既不是做几个物品就有了造物能力,也不是得几个奖就能成为创新人才,扎实系统的学科知识、理论思维不可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也不能缺乏。单方面强调通过实践动手创新,会极易走上低层次的模仿、重复境地。教师要明确创新人才与创客是完全不对等的概念,防止创客教育绑架创新教育。科技人才是创新人才,社会学创新人才也是创新人才;在数学假说创新也是创新,在宇宙理论推演也是创新。创新的森林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一枝独秀。如果过度强调工业领域的创客教育,那么极易打击、否定其他领域的创新教育,学生价值观的偏颇会导致未来创新人才生态的失衡。

直接一点说,高端人才需要大量时间继承式地学量的基础知识,掌握更系统的科学体系,而如果以创客教育过度提倡实践为理由去浪费这部分人才的黄金学习时间,那么就得不偿失了。这也让人不得不想起接受农村再教育的时代,这说明对中小学教育的远景风险急需评估。

当然,回望这一年,大家也能看到STEAM之花在悄然开放,还能看到翻转课堂已经开始深度反思,更能看见深度学习等教育智慧的自然回归;回望这一年,很多教师可能有相同的感慨,本文中也许正好摘录到您的一些观点,在此特别感谢,更期待您将更多的理性思考拿来分享创客教育

创客教育的关键点是,如何把创客空间整合到现有的教育项目中。创客空间是创客们制作、交流、共享知识和资源,以及项目协作的场所。对学校来说创客空间还是课程实施的环境。教师要学会把课堂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创建物品、发明工艺、分享创意点子。创客课程主要有以下要素:动手做是最重要的,开放和分享,大胆尝试,迭代设计,注重美学,打破年龄歧视,强烈的个性化学习,技术是基本要素,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等。

《创造即学习》一书为K12学校提供了一些创客课程的思路。小学:发明制作一个有趣的玩具;用Scratch简单编程;学习定格动画制作等。中学:制作组装电动玩具;用简单图形软件绘制个人头像;学会简单的电子元件的焊接;学会用MaKey MaKey套件组装触控设备等。高中:用树莓派、Arduino或其他开源硬件解决日常问题;制作自己的机器人;学会编制一个游戏展示你的数学才能等。

笔者见到的创客很多,但并没获得创新教育方面特别深刻而明确的示范。从目前大量的3D打印作品原创性不高、开源编程还以基础学习为主这些角度来看,创客教育要走的路还很长。的确,培养创新人才很重要,但不是作创客教育就万事大吉了,所以不能给创客教育过高的使命,创客教师也不宜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和过高的要求。学生既不是做几个物品就有了造物能力,也不是得几个奖就能成为创新人才,扎实系统的学科知识、理论思维不可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也不能缺乏。单方面强调通过实践动手创新,会极易走上低层次的模仿、重复境地。教师要明确创新人才与创客是完全不对等的概念,防止创客教育绑架创新教育。科技人才是创新人才,社会学创新人才也是创新人才;在数学假说创新也是创新,在宇宙理论推演也是创新。创新的森林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一枝独秀。如果过度强调工业领域的创客教育,那么极易打击、否定其他领域的创新教育,学生价值观的偏颇会导致未来创新人才生态的失衡。

第9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一)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对于当代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更要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使用与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莲 山课件应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县,特别是偏远落后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20**年9月11月期间,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随着中小教部分别对10所初中,7所小学进行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情况及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的调研指导,通过这次调研指导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装备建设、开课情况、师资队伍、教材使用征订等方面,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突出问题

1.信息技术课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信息技术教研员9、10月份深入中小学共17所学校,中学10所开课4所,小学7所开课3所。开课率不足一半。并且开课的个别学校没有达到省教育厅规定的开课时数(小学不低于68节,中学不低于70节)。

半数学校不能开课的主要原因是领导不重视、认识不到位,还有如下原因

(1)微机室等装备建设不达标。

(2)没有配备信息技术学校专任教师。

(3)个别学校不能开足课的原因是信息技术学科规定的课时被其它科占用。

(4)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忙于其它工作,如各种打字、报表等,没有时间备课和上课。

2.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直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一般由多个部门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此次检查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教师没教材没教案讲了几年的课,课堂采用放羊式教学等现象比较普遍。

3.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我县小学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纳入学生学业考核中的一个科目。

4.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此次检查共听课7节,多数课堂仍然是 满堂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5、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1)、我县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属于半路出家,其计算机技术多属于自己在工作中积累而成,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兼职教师。

(2)、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各种名目繁多的报表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难免会影响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甚至由于其它工作多,没有时间备课,没有时间信息技术课,开课时数达不到规定标准。另外,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教学成果不多,成绩得不到认可,积极性不高。

虽然个别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上述诸多的不利条件制约,但是,教学一线上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想尽方法,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争取上好每一堂课。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我们的教师亲自动手,查找硬件原因,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都兼教师与修理工于一身;计算机数量配置不够,教师便将水平好与水平相对差的学生组对子,让他们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3)、个别中小学没有专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经常是其它教师兼职。

(4)、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存在学校间不平衡和不稳定。

大多数城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教师、重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于非重点学校教师,初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高于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由于存在短缺现象,造成教师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

6、信息技术装备不完善

调研的10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一半的学校由于微机室建设不达标不能开设信息技术课。

有些中小学校,由于经费的不足,加上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校信息技术装备严重不足。很多学校都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即使定了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即使讲了,由于没有实践,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在我们调研的的这十几所中小学校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计算机房一般都在普通教室里,简单地把电脑集中地摆放在教室里,导致计算机房灰尘较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二是计算机配置较差。个别学校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或已经淘汰没有购置新设备。三是个别学校机器购置时间及机器配置繁杂不统一,出现故障后难以有效恢复。有些中小学虽将部分机器进行更新,但电脑的兼容性差,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开不了机、死机等情况。机房维护工作给信息技术教师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可以说,我县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的现状已经成了制约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7、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征订情况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学科特色的课程,莲 山~课件 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的,因此如何选择信息技术教材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当前,我县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县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不统一的现象,给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与开展教研活动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还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学生没有征订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给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8、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工作思路不够明晰,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够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检查结果表明,有小部分学校在信息化工作乃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方面存在认识模糊,思路不清,标准不明,执行不利等状况。有的学校近年招生速度过快,规模变化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而信息技术教室却长期无力纳入建设目标和设置计划。有的高中学校,仍然受升学率所牵所困,对于非升学考试科目的开设不够重视,对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抱着等待观望和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投入力度不够。还有的学校对信息化发展建设缺乏明晰正确的工作思路,只重视学校行政科室或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计算机的配备,或者对学校基本的信息化装备标准心中无数,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二)加强和改进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规范开课,把信息技术课时落实到位。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莲~山课件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更是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结合教学实际,配备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所需设施设备,切实把信息技术课时落实到位,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三九年级每周开设两节信息技术课。

2.明确责任,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常规管理。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分管领导,电教中心(或信息中心)应侧重对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硬件设施的管理,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和学科教学工作要统一归口教务处管理;其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要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求,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规范教案书写,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实施。

3.建立有效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素质,从而形成一个学生和教师积极性全面提高的良好信息技术教学氛围。第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期末学校要组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核,考核内容要紧扣教材,考核结果可以以等级的方式呈现;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县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考试的考核科目,逐步开展对学校的抽考。

初一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二)

(一)引言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以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以项目实践活动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初中信息技术的教育的特点,确定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创新。为了让我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操作的优良品质,在开学之初,我对全校的初一新生进行了一次信息技术学前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分析学生,把握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开学初,我设计了针对初一新生的调研问卷,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赛情况、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态度以及想对老师讲的几大板块。根据调研表的分析(见图1-图10),力争在教学中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调研结果统计: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2、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现状统计

学生中有90%左右的对键盘分布较熟悉,认为自己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正确的有15%,62%的学生觉得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基本正确,有23%的不正确。当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还要通过观察才能证实。如果确实如学生的自我认识那样,我们就有必要发挥前15%的学生的作用,对后23%的学生进行帮助,从而加快学习的进程,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统计数据中知道,对于使用wrod编辑电子小报、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等应用软件,在基本能按要求操作层面以上的学生占50%左右,完全不会操作的有45%左右。怎样才能让操作熟练的那16%左右的学生有新知识可学而不是吃不饱,又要让不会操作的学生吃得了而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以上统计数据是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学习任务的重要依据。这些数据还为我们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切入角度,了解班级差异很有好处。

3、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

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中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是较大一个板块,是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必要的基本技能,能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既是学生最想学的,也是实际中非常需要的知识。所以我把这些作为了解学生的切入点,设计了本次问卷。

在调研学生学习态度的统计结果中,有近70%的学生渴望多学,不想学习和学不学无所谓的总共只占6%,说明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强烈的;有选择地学习者为24%,说明当代初中学生有思想,也有主见,这对教师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策略以及设置学习任务都有很大的挑战性。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不愿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教好信息技术课不可忽视的环节。

(三)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制订教学策略

分析学生、分析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驾驭学生和教材,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上好信息技术课。

教学策略是关于教学决策的谋略。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对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度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为提高教学效率,极大地发挥教学资源的效益,根据学校软、硬件条件较好,学生群体基础较好、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强烈的要求,并努力想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力和水平的实际,应以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进行教学,适当删去与小学重复的学习内容,研究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如在练习鼠标和软件的使用时,指导学生用《画图》软件制作富有童心的作品来歌颂祖国、歌颂家乡,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用word来写作文和制作小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情境启发、协作学习、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老师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所谓情境启发,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上的和光盘里面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广阔天地,提供学习环境,增强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

协作学习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或教师的要求去完成某项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小老师适用于教学内容为一些同学已经掌握,或者还有代表作品的情况。让这些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其优点是:有利于演讲者的成长,有利于激发听讲者的创作意识。让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是对他们成功的肯定,也是让他们与学习伙伴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当小老师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能锻炼口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其不断成长。对聆听者来说,演讲者是同学、伙伴,展示的是自己熟悉而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亲近感是老师无法替代的。同时,自己同学能制作的,我也能制作甚至会更好,从而一种学习的欲望、创作的热情很自然地被激发起来。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就会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