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步入社会范文

步入社会精选(九篇)

步入社会

第1篇:步入社会范文

2016年,对我而言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抑或工作上都打开了我人生的一个全新篇章。在这一年里,我阔别学习了7年的大学校园生活,迈出了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在经历了一系列紧张的复习考试之后,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公务员。虽然是在乡镇基层工作,但是我并没有觉得不适应,反而认为,这里才是我施展拳脚的地方。自从到单位报到的那天起,我便暗地里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在基层吃苦耐劳,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并非易事,必须要把握住两个关键:一个是要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的实干精神,另一个就是要时刻保持一颗廉洁自律的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我们国家选拔公务员的基本要求,而廉洁奉公是对公务员的基本要求,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公务员来说,勤政廉洁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资治通鉴》里曾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学者就已经思考到了官员的廉洁自律直接关乎整个国家社会的兴盛衰败。古人还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些对于清正廉洁、以人为本重要性的认识,虽然在步入工作之前,我就已经通过阅读书籍和浏览新闻等途径有所了解,但是真正让我对廉洁自律产生更深刻认识的是在纪委上的“第一课”。

在湖南,省纪委对于公务人员廉政教育一直都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晋公务员,给他们上好入职的第一课一直都是省纪委廉政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新晋公务员的我也很快接到了前往市纪委培训学习的通知。对于这次的学习生活,直到出发前我都不曾想到,这段经历会让我受益终生。

纪委作为党委政府的纪检监察部门,它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很严肃、很正义、很神秘的。正是出于这些原因,我对即将到来的培训学习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一直在脑海中想象着谁会来给我们讲课,在课堂上又会讲述一些什么样的案例来警醒我们这些新晋的公务人员。然而到了纪委后,我才发现,这一切与我所想的真是截然不同,让我大感意外。原来湖南省为了提升对新晋公务员廉政教育的效果,探索了一个新的教学形式,一改以往传统的定点授课制,转而让新公务员直接加入到纪委的案件办理中,让他们亲身参与其中,走到反腐的第一线,通过这种亲身的所见感、所听、所触、所感,全方位让他们体验到最真切的廉政教育。正是在纪委学习工作的两个月,让我对“廉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参与办案,让我清晰地看见这些被“”的贪腐官员们的犯罪历程,感悟他们的心灵蜕变。有些贪腐官员在工作的早期也是十分优秀的,他们有的工作兢兢业业,在自己的岗位上也做出了一定的成就。那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堕落、深陷腐败的泥潭的呢?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权利欲望的膨胀。国家公职人员,手上掌握着国家的许多行政权利,对于权利的行使,我们要时刻谨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通过纪委的培训学习,我发现很多领导干部在工作取得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不断的被他周围的吹捧声吹晕了头脑,让他们在成绩面前显得越来越自满自负。随着他们手中权力越来越大,这种自负的状态也随之快速膨胀,直到最后,面对行贿人所赠的“财物色”时也就产生了用权力给自己撑起保护伞的想法,从而开始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对于他们而言,我认为不能单纯的说他们是因为法律意识的淡薄,更重要的是他们是被自己的权力欲冲昏了头脑。

二、“贪、私”两欲的作祟。老子《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贪欲和私欲可以说是人性最大的两个劣根,因而人有贪欲和私欲是人之常情。但是在我看来这种“常情”是对一般人而言的,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和领导干部,我们千万不能也这么亦步亦趋的认同。我们国家我们党之所以如此看重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哲学层面的学习,是因为通过这些学习,可以提升我们的人格和精神境界,教会我们如何去克服那些与生俱来的劣根和天本性。在纪委的学习中,我发现这些“”的领导干部,他们往往都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不看重,也正因如此,他们那颗高尚纯洁的心灵逐渐的平常化,再逐渐堕落到腐化。当到了这种程度,这些党员领导干部犯下错误、出现问题也都是或迟或早的事了。

三、e幸心理的怂恿。这些的干部为何会在贪腐的问题上一错再错,直到最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呢?又是谁在暗中一把一把的把他们推向泥潭深处呢?这双“看不见的手”就是侥幸心理。我发现这些贪腐官员的侥幸心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认为“贪过这一次,不会有事的,下次再也不伸手了。”另一种是“做事的时候小心点,收礼收的少,不会出事的。”正是在这种侥幸心理的作用下,让他们一点点的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再加上“贪私”二欲的推波助澜,更加让这些官员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最终到了无法回头的地步,给国家、社会、政府以及自己与家庭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和伤害。

等到“”期结束,当这些贪腐官员双手与双脚被戴上冰冷的手铐与脚镣时,他们这才如梦方醒,潸然落下两行长泪。他们这时方才明白,正是他们之前种下的种种恶果,才让他们得到了今日应有的结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第2篇:步入社会范文

关键词:“相互式嵌入”;社会结构;民族团结\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汇、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维护新疆稳定的根本要求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把民族团结紧紧抓在手上,坚持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当前,新疆正处在稳定和经济发展两个“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活动猖獗等各种因素交织的影响下,影响民族间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仍面临不小的困难。因此,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民族团结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1 民族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分布格局上面临着聚居程度高、混居程度低的问题。

在南疆,维吾尔族群众相对较多,在城乡分布上有较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城区汉族居民比例较大,农村维吾尔族比例较大。汉族相对集中居住于城镇及兵团各团场、国营农牧场,即便是居住在农村的汉族群众,也相对保持着独立的生产队,普遍有“汉族村”、“汉族大队”的说法。还有,在城区内,也存在着新城区汉族居民多,老城区少数民族居民多的现状。小区、学校、宿舍等集体单位,也本着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客观上形成了汉族与维吾尔族“在一个小区各居一栋楼,一栋楼内各居一个单元”的相对隔离状态。

1.2 经济发展上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新疆与内地、南疆与北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贫富程度不均,且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南疆农村少数民族群体中,这些差异性很容易带来民族间的隔阂。

1.3 宗教管理上面临着信教群体多、管理难度大的问题。

新疆少数民族信教群众人口比例很大,一些宗教教义教规逐渐融入到信教民众的衣食住行、文化节庆、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与风俗习惯中,如割礼、过乃孜尔等。由于清真寺多,而在管理中存在着监管措施不够,加之有些教职人员文化程度不高,讲经解经水平低,甚至受境外“”的影响,传播、散布一些宗教极端思想,宣扬“圣战殉教进天堂”谬论,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同时,“瓦哈比”教派等宗教极端组织往往从生活习俗细节方面开始影响少数民族的世俗生活,如“瓦哈比”教派要求年轻男子留大胡须,女子蒙面、穿“吉里巴甫”服饰;不承认国家颁发的证件,不到政府机关办理结婚证,而是非法念“尼卡”结婚、念“塔拉克”离婚,不让孩子进“双语”学校上学或强行辍学,强迫、唆使妇女和未成年人学经;鼓吹和宣扬“圣战”等;“伊斯兰教改革派”肆意妄断清真与非清真界限,混淆视听,这些都容易引起民族间或民族内部的误解、摩擦和冲突。

1.4 文化认同上存在着差异性、排他性的问题。

各民族由于受到地理、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导致在文化方面存在着民族的差异性,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客观上使不同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礼仪、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种文化上的碰撞,经常会对民族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1.5人口流动中面临着民族歧视、就业难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疆内外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加大,相互之间的交往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活跃,无形中也增加了民族团结问题的发生概率。

2 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加强民族团结进步

2.1 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奠定“相互嵌入式”的思想基础。一是组织宣讲队巡回宣讲。聘请离退休老干部、爱国宗教人士、党校讲师、“双语”教师等政策理论水平高、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党员干部组成宣讲队,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二是引领现代时尚新风。充分发挥乡村公共服务中心作用,组建民间婚庆队,鼓励引导群众到服务中心开展婚庆、葬礼等活动,按照民族传统习俗办理红白喜事,举办集体婚礼,促进群众进一步移风易俗、走向文明生活。

2.2 通过政策引导,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生活基础。

一是实行民汉混合居住。出台民汉混合居住政策,将民汉混居要求纳入住宅预销售审批和工程项目竣工验收范围,并以减少土地出让金等不同方式,鼓励开发商以1:1的比例,引导居民入住小区并混合居住同一个单元、楼层。在规划上,按照“相互嵌入式”原则,拆分单一民族相对集中的区域,并硬性要求房地产开发商落实民汉混居政策,杜绝开发商以小区无房源或增加首付标准等理由拒绝向少数民族卖房的现象。对于拆迁户、安置户等,从一开始就制定计划,按照民汉相互嵌入的原则,给予安置居住。在干部集资房分配时,引导各族干部混合居住。针对住户落实民汉混合居住的,建议在房价、房屋面积、物业费等方面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建议国家在实施重大项目建设、生态治理、扶贫攻坚等涉及异地搬迁时,考虑整体迁移到南疆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方予以安置,并从土地划分、子女就学、经济补偿、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政策性鼓励措施。

二是深入推行民汉混合教育。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为重点,在大力推行“双语”教育的基础上,实行灵活的合班混班制。加大农村学前“双语”幼儿园资金拨付和建设力度,保证每个行政村有一所“双语”幼儿园,确保少数民族幼儿从启蒙阶段就学习和掌握国语。完善城区汉族教师到农村民语言学校支教、民汉教师轮流授课机制,将优秀的教师优先分配到民汉混合受教的学校、班级授课,并在评先选优、考核定级、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在寄宿制学校推行民汉学生混合住宿。

三是大力推行民汉混合工作。制定政策,分区域、分行业推行民汉混合工作机制。对条件允许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实行民族员工工作岗位预设,给民族同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社会上的闲散民族青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有计划地制定帮扶计划,同时协调务工、经商和居住渠道,切实使各族群众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

四是鼓励民汉通婚。建议制定并出台鼓励民汉通婚家庭的奖励办法。针对民汉通婚的家庭,在政治、住房、子女就业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对于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建议纳入后备干部队伍行列,进行重点培养。对于通婚家庭中没有工作的,可根据个人文化程度和掌握技能,政府帮助协调解决就业岗位。

五是推进结婚葬礼互办。制定结婚葬礼互办奖励政策。对于在农村举办民族婚礼或葬礼邀请汉族群众参加,或汉族举行婚礼或葬礼邀请少数民族参加,且参加的汉族或少数民族人数达到总人数三分之一以上的,给予一定奖励。针对民汉通婚的,对于逝后合葬的,在经济上给予奖励,在报刊、媒体上给予报道。对于少数民族结婚或死亡时,在殡仪馆或村民公共服务中心举办婚礼或葬礼的,在经济上给予奖励,其子女今后在就业上给予更多关注和照顾。对于火葬的,给予重点奖励。

2.3 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夯实“相互嵌入式”的经济基础。

一是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少数民族就业困难人员开办小商店、小作坊、小饭店等微利项目,提高就业援助金标准,降低创业担保贷款门槛。

二是加快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发展。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拓宽少数民族干部人才来源。既要从党政机关发现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又要注意从企事业单位、基层农村发现和选拔;要打破行业、地域、身份界限,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等形式,不拘一格选拔民族干部人才。人事编制部门要适当留出部分机动编制作为“周转编”用于少数民族人才引进和储备。

2.4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夯实“相互嵌入式”的社会基础。

一是深入开展严打行动。继续深入开展严打专项行动。做实“揭盖子、挖幕后”专项工作,坚决打击宗教极端黑恶势力、村霸和家族黑恶势力,彻底把“”铲除干净。继续抓好被收押人员亲属的教育矫治和生活帮扶、工作帮助等,最大限度减少对立面。

第3篇:步入社会范文

对于《通知》的起草背景,解读指出:“近年来,社会组织发挥易于接触高危行为人群及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工作方式灵活的优势,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成为艾滋病防治的一支力量。为支持社会组织科学、有序、规范地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国家建立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

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克荣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国家卫生计生委此时推出社会组织参与防艾基金的项目,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防艾基金来源的短缺。

据王克荣介绍,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基金最早是靠国外基金会的支持,在国外基金会对中国卫生领域的资金捐赠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被用于艾滋病防治领域。中国的各类艾滋病防治基金会当时利用这些资金,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但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的腾飞、实力增强,以及国外金融危机、国际间贸易摩擦等原因,国外基金会纷纷从中国撤资。例如2012年著名的全球基金撤出对中国卫生事业的援助,令国内艾滋病公益慈善计划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对此,总理曾呼吁,国际资金撤资,我国资金要补充跟上。让社会组织参与防艾基金,正是对防艾资金来源不足的弥补。”王克荣说道。

《通知》提出,对于社会组织防艾基金的筹资方式,将采取多元化筹资模式,所需资金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社会和个人捐赠,国际组织无偿援助以及其他合法方式多渠道筹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基金捐资的,按照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位教授告诉记者,以前我国的防艾基金虽然也允许社会组织或个人参与并进行捐赠活动,但都是在小范围进行,缺乏对社会组织资金捐赠的全局掌控。现在从国家层面对社会组织和个人的防艾基金捐赠进行全面规范化管理,有助于资金更加合理地配置。至于“优惠政策”,一般是指社会组织向在民政系统注册的基金会进行捐赠,可免除部分税款或冲抵部分企业营业税。

针对《通知》提到的“支持已登记的社会组织和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作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王克荣表示,基地最大的作用在于管理防艾资金,保障资金的合理使用,并与达不到登记条件的社会组织联合申请项目。

“目前我国有很多‘感染者小组’‘同志小组’等非政府组织,它们并未在民政部门注册,财务管理也较为混乱。将来,它们可以将募捐来的资金放在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中来托管,以保障资金安全。北京地坛医院的红丝带之家,目前正在积极申请培育基地。”王克荣说道。

第4篇:步入社会范文

1.全区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灰色优势分析按照上述方法步骤,建立关于全区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所属各因素对其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得到其灰色关联度矩阵;在此基础上,采用算术平均法由关联度计算出科技进步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灰色关联度(表2)。从实证分析结果可知,广西全区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均灰色综合关联度分别为0.558、0.575和0.687(表2)。表明(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根据0<r<0.35为弱关联、0.35<r<0.65为中度关联、0.65<r<1为强关联的分类原则,(市)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均综合关联度是强关联,科技投入、科技实力的综合关联度为中度关联;科技产出与各行为特征Y1i的关联度r3i分别与科技实力r2i和科技投入r1i相比,其关度r3i>r2i,r3i>r1i(i=6),而且其综合关联度依次为科技产出r3=0.687>科技实力r2=0.575>科技投入r1=0.558,故有X3>X2≥X1(“>、≥”表示优于或准优于,下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最大的是科技产出(同时最优),其次为科技实力,再次之为科技投入。说明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以其科技产出的作用为最大。从科技进步三类因素具体分析结果看,在科技投入中,X12的关联度r12i>X11i的关联度r12i,且r12=0.572>r11=0.545,故有X12>X11,在科技实力中,r21>r22,有X21>X22,说明单位科技投入、单位科技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均要大于绝对科技投入、绝对科技实力的影响。在科技产出中,r34i>r32i>r31i>r33,且r34=0.824>r32=0.725>r31=0.627>r33=0.572,X34>X32>X31>X33,说明科技成果市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明显,直接产出次之,科技成果应用最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其平均综合关联度在0.59~0.62之间,r11=0.617>r21=0.616>r61=0.611>r51=0.599>r31=0.609>r41=0.591,则有Y1≥Y2≥Y6≥Y5≥Y3≥Y4,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第二位特征行为因素为GDP总量和人均GDP。说明全区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对其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共同产生影响。

2.不同类型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灰色优势分析计算得不同经济类型县(市)的灰色关联度和,3大区域类型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县(市)科技进步对其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其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采用上述方法进行不同类型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内的优势关联度比较分析,得出不同经济类型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关联序。可知,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带与全区一样,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大的是科技产出(X3),其次科技实力(X2),最劣是科技投入(X1);桂西资源富集区的影响因素最大的是科技实力(X3),其次科技产出(X2),最劣是科技投入(X1)。从科技产出方面看,北部湾经济区与全区的影响因素大致一样,其中最大因素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X34),说明科技成果市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明显。经济带与桂西资源富集区的影响因素完全一样,最大影响因素为授权专利数(X31),10万人授权专利数(X32)次之,说明直接产出对经济社会影响较大。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看,科技进步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特征行为因素是不同的。其第一、第二位影响因素:北部湾经济区与全区主要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GDP和财政收入,经济带分别为影响人民生活的居民收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收入,桂西资源富集区则是影响人民生活的农村和城镇收入。

二、结论

第5篇:步入社会范文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选择。《决定》要求,在继续大力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同时,把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7年将是全社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的一年。经济建设将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能源节约型的经济社会。政治建设将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完善各项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健全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机制,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文化建设将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形成良好的生活风气和广泛的社会共识。社会建设将会加快社会体制改革步伐,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发展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通过这种四位一体的发展,推动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形成。

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控制房地产过热和节约能耗将成为调控重点

从目前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约束条件来看,2007年我国GDP仍会维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继续保持2006年的经济增长态势,同时国家将继续坚持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2007年我国经济宏观调控取向是:“稳政策、推改革;降能耗、调结构;重民生、促和谐。”预计调控重点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增长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继续控制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倾向。目前,全国人大已经把制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法列入议程,有望在“十一五”期间出台。其中涉及的赔偿处罚力度将会很大,不仅要考虑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失,还要计算其经济损失、人体健康损失等;不仅要考虑当前损失,还要考虑各种长远影响。

三、继续扩大消费和内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06年社会消费品购销两旺,是近年来少有的势头,这非常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分析这种趋势的形成原因,既与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有关,也与国家加大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社会发展投入,稳定未来消费预期,从而增强了人们的有效消费需求密切相关。2007年,继续扩大内需,增强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要继续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其重点将是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人口的收入增长,提升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商务部的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占全国人口10%的最高收入群体消费倾向为0.66,而10%最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高达0.99,因此,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更加有助于扩大我国的内需。加大社会发展投入力度,提升政府公共产品消费需求,是2007年扩大内需的另一个重点,也有助于继续保持人们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和消费信心。增加政府消费的重点是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保福利领域,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这些福利领域的所有支出仅为GDP的3.5%左右,从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情况看,我国进一步增加这些领域政府消费的政策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四、加快推进就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口机遇期

从目前人口发展变化曲线看,中国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是:人口总量到2030年达14.06亿人的峰值,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在2020年左右达到9.23亿人的峰值。但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现在已经开始以较快速度下降。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增长率将只有0.4%,低于发展中国家每年11%的平均增长率。我国因经济活动人口不断增长所带来的高生产率、高储蓄率以及较高资本积累局面将不可能长期维持。据估计,“十一五”期间将会出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短缺并存的“刘易斯转折点”。从总量看,2004~2009年,是我国非农产业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趋于平衡的时期,以后劳动力供给将持续下降,近年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不是短期的过渡性现象。不过从近期看,2007年我国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从中长期看,要抓住目前劳动力供给充足和社会抚养比下降的人口机遇期,加快推进就业,加大劳动力教育与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敏感反应能力,消除劳动力转移障碍,加快劳动力转移速度,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这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条件之一。

五、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将加快步伐,利益关系状况会有所改善

200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着重研究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问题。会议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了“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的具体要求和措施。2007年将会加快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重点之一是完善收入初次分配机制,提高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2006年这一份额估计在10%以下;重点之二是建立健全收入再分配机制,利用财政、税收杠杆以及其他法律和行政手段,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激励各种社会捐助、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的制度与机制。

六、社会发展投入力度继续增强,各项社会体制改革将会加快

未来几年,我国社会发展的投入将显著增加,投入的重点会进一步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从而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和社会保障供给等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社会体制改革步伐将会加快:一是要进一步改革城乡管理体制,加速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二是深化就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三是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四是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区分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与营利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效率,新医改方案将在今年出台;五是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六是要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既要保证其公益性目标,又要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效率。通过各项社会体制的改革,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运行体制和机制。

七、完善劳动关系调节机制,探索和谐劳动关系法制化途径

2007年,我国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冲突还会有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还要面临一系列挑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会继续增加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工作的难度。国有企业的改革继续深化,2005~2008年将有2116家企业实行破产关闭,涉及351万名职工的安置问题;中央企业的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将要分流富余人员超过100万人。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临时工、劳务派遣工,灵活用工大规模增长,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也给就业稳定性、安全性和就业质量带来挑战。同时,经济日益全球化,劳动关系问题也面临国际化挑战。目前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经有400多家进入我国,我国外资企业雇用员工在2500万人以上。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推行贸易与劳动标准挂钩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国际劳工组织推动成员国实施劳工公约,西方国家一些人权组织借劳工问题大做文章。预计今年有关方面将会根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完善和落实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劳动关系处理规范,健全完善调节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推动《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集体合同法》、《企业工资条例》等的研究、起草、修改工作,同时推动劳动标准立法,建立健全各种劳动保护制度,加大企业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预计《劳动合同法》将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于今年公布。

八、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探索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规律

2007年,加强基层社区建设,完善城乡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将成为进一步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发展和健全各种社会组织,增强其服务社会的功能,也将成为2007年的一项重要工作。社会组织的发展,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九、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将继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将持续提升

“十一五” 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将筹集数千亿元,主要投向目前农村和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领域。其中,在农村教育方面,中央和地方财政将累计新增投入1258亿元和924亿元左右,合计约2182亿元,主要用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目前,全国农村中小学危房率高达6.6%,占全国中小学危房面积的81%,西部地区尚有100多万中小学生因校舍短缺不能就学。在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方面,2007年将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关键一年,预计覆盖面的扩展将非常迅速。2007~2009年,中央和地方将共同安排上百亿元资金,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政府还将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和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安排1000亿元资金用于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在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同时,要解决农村1亿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力争到2010年,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农户普及率达到30%。

十、党的“十七大”将成为社会热点

2007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届时,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将形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政方针会得到进一步的明确。

第6篇:步入社会范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得到相应提高。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收入分配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扩大,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分配秩序还没有完全理顺等。虽然我国的收入差距拉大问题是在居民收入普遍得到提高的前提下出现的,但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也会给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隐患。因此,采取积极措施,制定有效政策,遏制和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把握好缩小收入差距的原则。在继续加快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应采取积极措施,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的方针,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社会公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缩小收入差距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靠发展,二靠改革。应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督,努力缓解行业、地区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当前,特别应关注分配过程的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职务消费,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督机制;控制和调节垄断行业的收入,建立健全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为此,一方面,应保护企业和个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得的收入;另一方面,对一些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进行合理调节和加强监管,对非法收入坚决予以取缔。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大力发展公共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重点在农村,关键是“三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此,应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把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惠农措施落到实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大体同步增长;取消对农民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注意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在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的过程中,税收具有其它经济手段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因此,在新一轮的税制改革中,应把发挥税收对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作为一个重点。除了在初次分配环节进行税收调节,还应在再次分配环节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尤其是在高消费和投资等环节进行必要的税收调节和引导。通过多种税收手段配套进行综合性调节,更好地发挥税收对抑制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第7篇:步入社会范文

代表们建议,政府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规范“五费合征”,推进以养老保险为龙头的其他各费征收工作,依法将应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和职工逐步纳入社会统筹;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持作用,在财政收入逐年增长的同时,相应提高对社保资金的投入,加强对资金运转的分析预测和对基金的管理,确保基金运行安全;要逐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研究建立扶持重特大病人的医疗救助机制;要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采取社保补贴、岗位补贴、自谋职业补贴和实施机关部门腾岗、政府花钱买岗、单位结对供岗等办法开展再就业援助,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就业机制,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办理结果: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加大社会救助力度

嘉善县政府对此建议高度重视,把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和救助体系建设列入政府办实事项目。一年来,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以促进就业为根本,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保体系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规范社会保险的各项制度,加大“五费合征”力度,强化基金监管机制,进一步扩大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出台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的办法》,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的意见》,社会保险费征缴实现以职工工资总额为社保费缴费基数,单位缴费基数和个人缴费基数相分离的征缴办法,推动基本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提高。推进“低费率、小账户、保大病”的医疗保险政策,建立起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医疗保险制度。

第8篇:步入社会范文

目前,对社区建设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社区认同感不强;待遇保障滞后,社区建设人才匮乏;自治服务不强,社区建设活力不足;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建设保障不力和文化氛围不浓,社区建设内容不丰富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下列对策来完善社区创优建设。

(一)进一步提高社区创优建设认识,不断推动社区科学发展

切实加强各级各部门对社区建设及重要性的认识,推动社区的科学发展。要深入学习、广泛宣传社区的自治职能,让社区自治意识深入民心,使社区尽快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从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建设和谐社区工作,把社区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建立州县市领导联系社区,州县市直部门包扶社区制度,把社区建设的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责任指标考核评价体系。

(二)进一步加强社区队伍创优建设,不断为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要创新社区干部队伍进入机制,拓宽选拔任用渠道,推进社区干部来源多元化。不断实行"公推直选"制度"选一批",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街道工作人员中"派一批",从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中"引一批",从有文化、有能力的下岗职工中"聘一批",面向社会和大中专毕业生公开"招一批"。要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促进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有条件的县(市)可以依托党校等机构成立社区工作者培训学校。要强化激励措施,使社区工作者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在经济方面,切实解决社区工作者的生活补贴、工资偏低问题,并使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适当增长;切实解决社区工作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问题,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在政治方面,给社区工作者提供上升的通道。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创优服务,不断激发社区建设的活力

要增强社区民主自治能力。社区居委会依法实行自治,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发展壮大群众性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议等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社区公约,民主决策公开透明,民主管理科学有序,民主监督渠道畅通。坚持完善社区准入制度,政府各职能部门与社区之间职责明确,实现社区责、权、利的配套统一,保障社区充分发挥自治功能。要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扩宽服务领域,实现管理、协调、服务一体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专业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工作队伍,积极发展"爱心超市、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文化娱乐、中介信息、治安保洁"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的信任度,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要提高社区主动管理能力。

(四)进一步加强社区经费投入,不断为社区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要明确收入来源,不断加强投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即州、县市两级财政按有关规定核拨的各项经费,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序的增长机制。上级核拨收入,即上级有关部门和街道(乡镇)给予的非财政补助收入(包括非正规组织就业岗位补贴)。社区专项工作经费。主要是州、市(县)两级部门补助的设施建设、维修、服务、活动等专项工作经费;以及拨付社区"费随事转"的各项经费和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其他专项工作经费、活动经费等。各项捐赠收入。主要是慈善组织和基金组织的经费援助、驻社区单位和结对共建单位赞助社区的经费及各种募捐与个人捐助的经费等。奖励经费。主要是上级部门对于社区工作先进的表彰奖励经费等。其他收入。主要是社区有偿服务收入、社区使用的固定资产变价、租赁等收益等。要明确支出范围,落实经费到位。包括人员经费支出。主要是社区工作人员与公益性岗位及社区其他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奖金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公用经费支出。主要是办公、服务、活动等经费支出。专项经费支出。主要是社区设施建设项目支出、设备购置和维修支出等。工会活动经费支出。社会保险费支出。主要是单位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其他支出。

第9篇:步入社会范文

[关键词] 收入分配制度 突出问题 原因 措施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对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了全面部署。“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既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深化对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

“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这句话道出了公平的重要性。目前,收入差距已经接近社会所忍受的红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问题。分配公平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利益调节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

第一,分配不公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作为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位成员,每一位劳动者都有权利平等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有权利获得公平的收入分配。分配不公造成收入差距过大,是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违背的。更加注重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体现。

第二,分配不公严重阻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内需不足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制约民众的消费能力是内需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困。由于高收入者消费需求增长的空间不大,而低收入者虽有消费需求,但无力增加消费支出。结果出现“富人不想消费,穷人没钱消费”的局面,使消费需求这个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第三,分配不公是抑制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分配不公会使部分低收入者生活困难、社会地位下降,降低他们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和参与改革、投身建设的积极性;而部分既得利益者害怕改革触及自身的利益,则会成为改革的阻力。同时,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会导致激励机制扭曲,使部分低收入者对通过勤奋劳动改善生活失去信心,从而丧失工作和创造的激情,使社会发展丧失活力。

第四,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分配不公会使部分经济困难的群体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引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从而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孵化器”。当前出现的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包括许多,很多都源于分配不公引起的贫富差距悬殊。同时,分配不公还容易影响社会风气,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扭曲,使拜金主义的思想泛滥。

可以说,分配不公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大障碍,并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提出要“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又进一步明确了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政策思路,并对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了全面部署。因此,要认识到解决好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要有紧迫感、使命感。

二、深入对分配公平标准的理解

推进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关键是要明确分配公平的标准。社会分配机制主要有三个层次: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在初次分配中分配与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要相称,贡献多则收入多,反之收入则少;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系统进行重新分配。主要通过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在再分配中政府应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福利等手段对分配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节;第三次分配是指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在第三次分配中主要应看高收入群体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拿出部分财富帮助困难群体。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已建立起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受改革不彻底、制度不健全、调控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比例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者报酬占比持续下降,而资本所得明显上升。在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持续下降到2007年的39.7%,而同期资本所得则从36.3%持续提高到46.1%,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从1997年到2007年10年间17个行业中只有两种行业劳动报酬占比略有提高,其余15个行业劳动报酬占比则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且下降幅度十分明显。二是不同人群间、城乡间,行业间收入差距仍在扩大。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86倍。2007年则达到3.33倍的高位,2008年略有下降,但仍为3.31倍,而2009年则又有扩大。就城镇而言2008年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户的5.7倍。就农村而言高收入户则是低收入户的23.1倍。三是收入秩序不规范,寻租和投机现象也比较突出。首先,地区间、部门间及企业间收入差别很大,很多灰色收入没有纳入正常的管理范围,造成社会部分群体收入悬殊,其次,政府职能转变缓慢,致使房地产开发,自然资源开采、土地出让等领域投机行为较为突出。这些行为也引发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同时,也是老百姓反映最为激烈,最不能接受的。

从以上存在的收入分配的问题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改革不彻底是形成初次分配不合理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有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而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则仍然存在,体制的不健全必然造成分配的不公平。初次分配中,没有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之间合理的分配比例关系,没有建立劳动报酬正常的增长机制,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的增长,是造成初次分配不公的主要方面。同时,由于不同地区、领域、行业改革推进的先后和力度不同,因而享有的机会、占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就会导致利益分配的差异。二是二次分配制度不健全,使居民收入差距调节不力。二次分配的要义是弥补市场失灵,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很大程度上是收入分配调节的制度建设滞后,使得二次分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次分配中,没有以制度形成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的支出比例,难以确保二次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三是三次分配的规模较小,慈善捐赠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还不健全,对分配的调节功能有限。四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使收入差距弊端凸显。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通过实物转移方式调节收入分配最有效的手段,具有明显的再分配作用。但是,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仍然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分配公平。

三、理清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思路的建议

调节收入分配是一场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变革,必须照顾各方面的合理诉求,协调好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取得共识。同时,也应看到,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各方面承受能增强,有条件、有能力逐步解决这一问题。要以攻坚克难的精神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管齐下,多策并举,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使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切实得到提高,使再次分配的各项调控机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更有力、有效,使三次分配的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等在促进分配公平中发挥更大作用,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和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切实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

1、在注重公平效率的原则下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当前,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已成为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在绝大多数百姓的收入来源都是劳动收入的情况下,解决分配不公问题,首先要切实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使劳动者的工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与企业利润增长相匹配。其次,要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平均工资水平。第三,健全扩大就业增力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着重增加政府对劳动市场服务职能,加大在职培训等公共投入,不断提升劳动者的劳动素质。第四,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收入仍然困难。要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培育农民新的收入增长点,从根本上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

2、加大二次分配力度,增加政府货币转移性支出。有效地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和政策,加大调节力度,既充分保护人们劳动创业的积极性、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又有效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首先,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加大二次分配的调整力度。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充分考虑家庭综合税负能力,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计征和抵扣。适当增加政府货币转移支付,更多地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其次,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步伐,打破垄断壁垒,引入竞争,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垄断行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第三,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促进要素合理分配的作用,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着力完善我国资源税费制度,改进资源税费在不同利益主体和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关系。第四,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应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