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京郊采摘范文

京郊采摘精选(九篇)

京郊采摘

第1篇:京郊采摘范文

尽管外面依然热浪滚滚,天空还没有风轻云淡,但秋却早已到了,各色水果一拨拨粉墨登场。吐鲁番就不用说了,只是去一趟那里太远,如果只为了采摘,舍远求近到所在城市的近郊去玩一玩是最佳的选择。现在很多城市近郊都有采摘活动,秋天也都果实累累。我们只选择有代表性的北京作为采摘旅游的示范,因为北京采摘旅游业成熟度相对较高,是国内采摘旅游目的地关注度比较高的几个地区之一,其他地区还有上海、杭州和苏州等地。

采摘对于久居城市、每天接触钢筋水泥的城市人来说,一直是很新鲜的。不用坐火车也不用搭飞机便可以享受到一天惬意舒缓的日子,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物超所值的。

到了秋天,想品尝到最高水平的水果,找到有最好果子的果园,拍摄到最有范儿的果子,现在,就跟着我向北京近郊四面八方的果园出发,去开始采摘发现之旅吧。

地点:大兴

采摘水果:葡萄 桃

大兴,地处北京南郊平原,不止西瓜有名,采育镇的葡萄也是一绝,被称为“北京吐鲁番”。热浪袭人,心犹如这阳光般热烈,挎着小篮,拿起剪刀,满园畅游。葡萄架下的累累硕果,享受从未有过的味蕾冲击,在这种时候人想不兴奋,难。

采育镇,位于大兴东南,北邻通州,南接廊坊,是一个千年古镇。采育镇大大小小的葡萄园足有两万亩,品种非常丰富,多达百多种,号称“北京吐鲁番”。采育镇位于北纬40度,非常适合葡萄的生长,这里的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与世界著名的葡萄之乡法国波尔多相似,而且葡萄天生就是受虐的气质,昼夜温差越大,越能修得一身甜蜜。因此葡萄品质好,含糖量高,是京郊主要葡萄产区。当地村民大多种葡萄,各家有各家的园子,想知道哪家的葡萄适合你的口味,先尝尝就知道。

每个葡萄品种以区域划分,它们的前面会立一块木牌――名字听起来充满异域风情的“维多利亚”“摩尔多瓦”“矢富罗莎”等国外品种,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巨峰”“玫瑰香”等传统品种。看着眼前成熟的葡萄,哪一串都不想错过,真想把它们都摘到自己的篮里。抵挡不住诱惑,摘下就吃,不用洗甚至都不用擦擦,快意十足。“巨峰”个儿大肉厚,满口的丰腴感,“玫瑰香”小而红,比巨峰还要甜,还未入口,淡淡香味已袭来。“夏黑”是新引进的无核早熟品种,紫黑紫黑的,肉厚,果粒圆润,尝一颗,丁点酸味都没有,甜透了心!

采育镇的潘铁营村已有百年的“玫瑰香葡萄”种植史。目前,这里占地百余亩的“百年百亩玫瑰香采摘园”,是北京地区树龄较大的玫瑰香种植园,园区内采用标准化生产种植技术,施用有机肥,使得这里的葡萄能够在无污染的良好环境下生长,为人们提供了“安全、绿色“的葡萄果品。

玫瑰香葡萄颗粒小、甜度高,肉嫩,有浓郁的玫瑰香味,是人们最喜爱的正宗葡萄品种之一。同时,玫瑰香葡萄营养丰富,其含有的自然酸,可排出体内毒素,起到净化血液,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

玫瑰香葡萄属于中熟品种,每年8月中旬至10月底为其成熟期,此时又正值京郊旅游采摘的佳季。天气凉爽,在百年百亩玫瑰香采摘园采摘葡萄,已成为人们郊游休闲的首选之地!

科育葡萄技术中心有葡萄延迟采摘棚2栋,占地35亩,属连栋钢结构大棚,棚内配套设旋齐备,为葡萄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棚内有”红地球、黑提、美人指、意大利”等多种葡萄品种,多在每年11月中旬成熟,采摘期可延迟到1 2月中旬。

园区内葡萄全部为有机栽培,培育有早、中、晚熟品种70余种。园区还建有延迟采摘棚(可延迟采摘到12月)、葡萄文化馆,有机展览馆。

作为葡萄产业的延伸产业,园区内还建有一座葡萄酒庄园,年产葡萄酒300吨,游客可参观生产过程,并免费品尝。

避雨延迟葡萄大棚以“采摘期长,品种繁多,种植面积广”等特色,受到广泛好评。这里是感受冬季葡萄采摘乐趣的好去处!

9月中旬,风头最劲的品种是蜜梨。一个个带着面罩挂了满满一树。蜜梨有贵妃蜜梨和皇帝蜜梨。前者成熟后黄褐色,最先熟,后者呈金黄色,9月成熟。除此之外,口感差别不大。它们从小在纸袋里长大,纯洁得要命,无需清洗,不用削皮。品尝起来肉无渣,汁多而甘甜。警告,你得合拢嘴唇咬,否则汁水会流满一下巴。

还有一种叫“西梅”的果实,西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及纤维素,同时兼含铁和钾等矿物质,却不含脂肪和胆固醇。西梅可帮助老年人补充铁、锌、钾,强身健骨,可使小孩增加各种维生素。西梅芳香甜美,口感。西梅不只是一种零食,它和各种原料相配,可做成各种美味食品。干制的西梅我们常吃,可新鲜西梅却是不常见的:紫黑色,椭圆形,状如新疆小香梨,又像李子。原来西梅引自美国加州,也称为加州梅,为美国布朗李系列中表现最好的一个优良晚熟品种。它们营养价值极高,还是地道美容果品。它成熟的日子在9月底。

你可自由品尝园区任何一种果实,吃个肚饱都没人管,但要是拎一袋果实出园门那就要另外计费了。

地点:顺义

采摘水果:树莓

关键词:新奇、费劲

顺义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去顺义的永新源生态休闲农庄可以采摘到树莓。树莓,是京郊鲜有的“洋”味,欧美人口中享用的美味。

树莓是生长矮小的灌木植物。采摘它们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蹲在地上,一枚一枚地挑捡。因为树莓数量很少,所以摘起来会很费劲,且必须精力集中。可见,这是个精细活儿。树莓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无任何虫害,也不必打农药,可放心食用。树莓尝起来有特别的香味,像桂花香,不过口感一般。然而它的营养价值极高,尤其它的维生素E的含量是苹果的5倍、鲤鱼的6倍。因此,虽然味道普通,树莓还是拥有大批粉丝。

树莓是昧中草药,俗称“覆盆子”。其长相酷似桑葚,分红莓、黑莓和黄莓。树莓果实为聚合浆果,柔嫩、色泽宜人、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B1,B2、B12和矿物质,氨基酸含量高于苹果,葡萄,并含有抗衰老物质及抗癌物质,尤其SOD的含量高于现有任何栽培及野生水果。

据目前日本人的研究,树莓是目前已知的最好的减肥食品,比任何减肥药物效果都好,而且也无副作用。它的原理是:树莓含有一种叫做烯酮素的物质,对糖尿病,肥胖有预防作用,活化心脏防止老化,进入体内可以刺激人体交感神经系统,促进分泌肾上腺激素等荷尔蒙,加速能量代谢,促进燃烧脂肪,也就是出汗发热,脂肪被转化为热量。

另外,覆盆子酵素还能平衡失调机能,消除下身浮肿,调节女性生理。且含有的糅花酸可以抑制黑色素的形成,起到美白的效果。

参考价格:160元/公斤。

自驾走机场高速一顺平路一张镇路口向南1800米左转直行即到。

TIPS

一流高手,摘上等好果。果子扎堆儿长把枝条都压弯了,拣大的摘,这样同一枝条上的小果子还有机会长大。采摘最核心理念就是讲究“宁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想摘获优质果子,一是要找对地方,二是要问果实品种如何,三是要有些特别之处,四是懂得些采摘技巧。

采摘前,可以在果农摆出的不同品种的样品台前先逐一品尝,根据价格选定品种后,再由果农带领进入果园。采摘葡萄时,应挑选整串果实略微疏松的葡萄,口感要比果实紧凑的串珠更好。建议穿平跟、舒适的鞋子采摘,注意避免小孩乱折葡萄藤。

城市人秋天喜欢去郊游,很多远郊区县也组织有采摘活动。但是,每年都有游客在郊游,采摘时发生健康事故,破坏了赏秋的乐趣。以下是常见的情况谨防遭遇。

小心毒虫

秋天的野外环境并不“太平”,一些对人体构成威胁的毒虫,蛇,马蜂等,往往利用茂密的灌木丛隐蔽起来,当人们不慎碰到它们时,它们就会向人攻击。

在野外对付毒虫的办法比较多,比较实用的是找一根一米左右长的木棍,以便急用。一旦发现毒虫和蛇之类的动物后,如果没有把握将其消灭或赶走,就要立即回避。不要大喊大叫。万一被袭击,尽量挤出伤口中的毒液,并迅速去医院。警惕“鲜花杀手”。

在秋季,许多过敏性的疾病、呼吸道的疾病是因为鲜花的花粉混加在空气中,从鼻子进入体内后也会导致人发生疾病的。临床医学证实,至少有200多种花粉,进入呼吸道后,容易诱发人体出现异常的变化。空气中的花粉浓度越高,就越容易使人患上感冒,肺炎、过敏,支气管哮喘,鼻炎,咽炎,头痛,眩晕、高血压等病。

那么,如何预防“鲜花杀手”的攻击呢?比较简单易行的办法是:

1 秋季是空气里花粉浓度最高的季节,有过敏史的人外出时一定要格外注意,有必要的话应该戴上口罩,或是丝巾,不要接近可能引发过敏的鲜花。

2 对于不明的野花最好不要去采摘,更不要随意把野花带回家,或是随意插在头发上。从野外回家后,应该马上脱下外衣进行消毒清洗干净,鞋也要洗干净,最好自己冲一个淋浴。

采摘高手装备

长裤,至少要过膝:方便的运动鞋――有些果园在山坡上,且有杂草。

有舒适的手提或者肩背的大布包――被沉甸甸的塑料袋勒了手,就知道布袋子的好处了。

手绢一条――准备挥汗如雨吧!

湿纸巾――随时擦拭沾在手上的甜腻腻的果浆。

水――补充水分,再冈倮鳌

水果静物拍摄实战篇――拍摄葡萄

采摘回来的新鲜水果,色彩缤纷,在被吃掉之前,它们还是摄影人上好的静物创作对象。只要背景布置恰当,光用得恰到好处,创作出漂亮的水果静物摄影作品并非一件难事。道具葡萄(可换成你喜爱的任何新摘水果)一串、杯子一个,白纸两张,台灯一个、水一盆、相机和三脚架。

前期准备

①洗杯子考虑到葡萄颜色太暗,找个色彩艳丽的杯子来活泼画面,如果是色彩鲜艳或浅淡的水果(如橙子、桃子等),就把背景的颜色换成暗色的,总之,掌握水果和背景呈明显的对比色,可以突出展示水果。因为葡萄可以悬挂,所以准备了一个杯子当道具,拍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点,准备更加丰富的道具,比如木制水果箱,竹编果篮等,可以更好地体现水果的质感。

②洗葡萄 洗葡萄是为了给它上水,有了水的反光,拍出来才会透亮。

③构图 把葡萄挂在杯边,整个画面右偏重一侧,为了平衡构图,在另一侧可放1到2粒葡萄压一下,一张白纸衬底,一张白纸做背景。

④打光 用前侧光,在葡萄右前方放一个台灯就OK了,室内其他灯关掉。

拍摄过程

相机上架,距葡萄一米远左右,调到和葡萄平行的高度,手动,光圈3.1,快门自动,不过曝光有时会不准,可以先用自动测光,再转手动把光圈快门固定下来。

第2篇:京郊采摘范文

关键词 市郊铁路,城市交通,运营管理

      我国34 个100 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中,已形成铁路枢纽29 个。一些枢纽经过技术改造,加上生产布局和运输径路的调整,功能发生了变化,使一些深陷城市包围的线路或区段运行密度骤减。如上海地区的南何支线、新日支线,南京地区的浦梅线、宁栖线,金华地区的浙赣线部分和武汉地区的原京广铁路汉口城区段等。由于铁路运输本身属于轨道交通,具有安全性好、不受气候影响、运输能力大、速度快、运行正点率高、有利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等优势,加上我国大城市常规地面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前我国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运营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运营管理体制、资金筹措、相关政策、技术装备、运能安排、盈利方式和市场竞争等。其中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运营管理体制问题。

1  国外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

      建立适合各地具体情况的运营管理体制,是使市郊铁路尽快参与城市交通的关键。世界各主要城市的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形式多样,但主要都是由资金来源所决定,即由投资主体决定运营管理体制。

(1) 国有国营

      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俄罗斯莫斯科采取此种方式。三地参与城市交通的市郊铁路仍为国家所有,由国家出资建设并进行运营管理。

(2) 国家与地方所有,国家经营

      德国汉堡采取此种方式。市郊线路的修建由城市和联邦铁路共同负责,联邦铁路负责车站和线路部分,城市负责隧道部分;运营管理由德国联邦铁路负责。

(3) 地方政府所有,地方经营

      美国纽约和加拿大多伦多采取此种地方国有的方式。纽约的市郊(城市) 铁路由长岛铁路公司和北方铁路公司进行运营管理,它们同属纽约城市运输管理局。多伦多的市郊铁路由安大略州政府所属的交通管理局进行运营管理。

(4) 民有民营,私有私营

      日本东京采取此种方式。东京公共交通中的市郊(城市) 铁路在民营化后,隶属东日本旅客运输公司,在60 年代初实现了高架和地下化,与长途客运和货运分离,经营效果较好。

2  国内市郊铁路现有运营管理体制

      我国市郊铁路属于铁道部所有,运营管理由铁道部所属的铁路局、铁路分局执行; 而城市交通则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建设管理。这样的格局造成了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在运营管理体制上的问题。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将市郊铁路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之中,各有不同的经营管理体制,但基本上仍是国有国营的方式。如: 北京地区铁路资产所有权属于铁道部,投资主体只有铁道部,资产经营管理由铁道部下属的铁路局、铁路分局执行。

       广州地区采取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参与的新型“国有国营”模式:广州市政府主动参与广深铁路的广州站—南岗站间修建第4 线改造工程,使其成为市郊客运专线;由广州市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并由铁道部广深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和出资建设。

      对于市郊铁路之外的一些城市轨道交通,其运营管理体制大致有“ 地方国有、地方经营”和“ 地方国有、合作经营”两种方式。

      地方国有、地方经营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普遍采取的方式。武汉城市轻轨交通、上海地铁2 号线一期工程、广州地铁1 号线、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其建设资金不再由中央政府全部承担,而是采取以地方政府出资为主,多元化投资、多渠道集资的方式。

      北京地铁八通线及西直门—东直门城市铁路采取的是地方国有、合作经营模式。为此,分别组建了北京地铁京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市城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前者由北京市地铁总公司、北京城建集团、北京轻轨京通发展中心等单位组成;后者由中关村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地铁总公司、北京城市开发集团公司等组成。

3  我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比较

      通过对国内外主要城市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的分析可知,我国主要城市所采取的运营管理体制和国外主要城市所采取的不尽相同,这是由我国铁路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我国发展市郊铁路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铁路国家所有。我国主要城市附近已建成或即将建成比较完整的铁路枢纽,部分枢纽有一定的能力可以提供给城市交通使用。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其资产完全属于国家所有,这就决定了运营管理体制中的所有制形式。

(2) 资金来源。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涉及到线路及有关设备的建设和改造。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已经不太可能,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实行多元化投资,多渠道集资,吸引社会资金。

(3) 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由于城市交通属于地方政府主管,市郊铁路的改造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其运营管理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4) 市郊铁路纳入城市交通整体规划。系统地看待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将市郊铁路纳入城市交通整体规划之中,明确市郊铁路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其运输能力,缓解城市交通矛盾。

(5) 运营管理的市场化程度。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的多元化投资结构要求其运营管理体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这样既能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 也可以保护其他投资方的利益。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以下4 种运营管理体制可供选择,它们分别是:国有国营、国有地营、国有合营、地有地营。其特点和优缺点如表1 所示。

      从表1 可知,由于我国铁路资产属于铁道部所有,既有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其线路和设备国有的形式难以改变。为了使市郊铁路能成为城市交通网络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结合城市实际,探讨合适的运营管理体制。

4  实例分析

      目前成都市道路的增长跟不上城市交通需求的增长,而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还有待时日。而成都地区已建成较完整的铁路枢纽(成都铁路枢纽布置见图1) ,除了完成铁路运输任务外,能力还有部分剩余,可以为城市交通提供一部分运力。这为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图1  成都铁路枢纽

成都铁路分局正在论证开行“公交列车”,初步确定其走向为:沙河堡(或成都东) —成都站—天回镇—新都—青白江,主要考虑的是客源组织问题。该线路途经成都市成华区、金牛区、郫县、新都县和青白江区。客流来源分析如下: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成华区的工厂都向青白江区等远郊区县搬迁,而大部分职工居住在市区,通勤职工成为主要客源;成都客站是特等铁路客站,客流量大,需要大容量、快速的城市交通满足其换乘需求。换乘旅客成为第二类客源;随着成都市城市的扩大,卫星城逐步发展起来。来往于居住地和城市中心的卫星城居民成为第三类客源。最后,市郊列车的开行还会产生一定的转移客流量。除了客源问题外,困扰成都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最主要的还是运营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开行方案问题。成都铁路部门认为“ 公交列车”最多每天在上下班高峰期开行一次,每次载客1 000 人以上。这与城市对轨道交通大容量、高密度、高速度的要求不符,也不利于有效缓解城市交通矛盾,甚至会使居民为赶上每天一次的“ 公交列车”造成新的交通问题。但是,若以完全公交化的方式开行市郊列车,则会对铁路正常运输造成一定的影响。

(2) 站点设置问题。从成都铁路枢纽图可以看出,当前成都枢纽的站点设置完全遵从铁路站点设置方案,站间距一般在6 km 以上。而对于城市公共交通来说,如果站间距过大,不能吸引居民出行, 对城市交通矛盾的缓解作用不大。

(3) 具体操作问题。旅客的换乘、进出站手续的简化以及减少对铁路长途旅客运输的干扰等都是成都“公交列车”开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正是我国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时存在的问题在一个地区的具体表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运营管理体制着手,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体制。在成都地区建议以“ 国有合营”体制为基础,建立适合具体情况的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

      成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可以采用如下形式:既有铁路资产为成都铁路分局所有,成都市政府积极参与,并吸引社会投资,共同组建公司进行运营管理。这种运营管理体制包括以不同形式参与的三方:成都铁路分局、成都市政府和社会经济实体。成铁分局以既有线路设备以及工程技术协助方式投资,成都诵政府以提供线路设备改造资金、财政补贴及优惠政策等方式投资,社会经济实体以资金方式投资。线路及其附属设备资产属于国有(成铁分局拥有既有线路和设备,成都市拥有其投入资金所改造的部分) 。三方投资组建的运营管理公司,负责具体运营管理工作。成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公司组织结构如图2 所示。成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公司主要由技术部、运营部和经济部三个部门组成。

(1) 技术部: 由成铁分局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对公司进行技术协助,研究有关技术问题,并负责技术设备的改造和日常的维护管理。

(2) 运营部:制定实施成都市郊铁路运行方案, 并负责日常运营工作。与成铁分局和成都市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在协调好与正常客货运列车衔接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要,做好与城市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工作。

 

图2  成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公司组织机构

(3) 经济部:负责公司经济运转情况,协调各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市郊铁路参与城市公共交通,其公益性远远大于经济性。但如果不保证投资方的经济利益,会使投资方丧失投资信心。成都市政府可以根据其公益性的特点,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扶持其发展。

      当然,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所遇到的不止运营管理体制一个问题,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加以解决,使市郊铁路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金辰虎,张静. 中国应如何发展市郊铁路(一).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9 , (1) :25

第3篇:京郊采摘范文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 农业经营形式 多效能特征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以及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良的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现代社会开发了都市农业。都市农业就是在城市经营农业,这种经营模式是在近代都市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古代都市农业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农业的经营项目多为城郊猎场和城市园林景观,故它只有休闲娱乐功能。在古代人类尚未形成在城市发展农业和利用农业发展都市的观念,也没有意识到城郊种养、猎场经营、园林景观建植本身就是农业经营行为。真正的现代都市农业源于1898年美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和“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经营观念,真正的都市农业生产始于1919年的德国。1919年德国政府开始建立 “市民农园”,在城里开发供市民自给自足的小菜园,并制定了“市民农园法”。[1]为了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我们将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普适性经营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绍如下。

一、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

(一)都市农业的定义回顾

现代的都市农业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但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理论,最早把都市农业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概念[2]。都市农业术语出现后,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学者纷纷探索都市农业的本义。(1)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欧文·霍尼(1950)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周边地区的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的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3]。(2)德国学者史密特(1996)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一种位于城内或环城区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为该城市地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产品和服务[3]。(3)德国学者穆斯蒂尔(1998)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4]。(4)中国学者俞菊生(1999)认为都市农业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要的农业[5]。(5)中国学者张强(1999)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农业以及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6]。(6)中国学者宋金平(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7]。(7)中国学者张林成(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内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要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8]。

如上定义有个共性,就是强调都市农业的地域性和经济活动类型。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把德国学者穆斯蒂尔的定义看成是这类定义的高度概括。但是,如果从概念体系的内部结构完整性和外部功能配合性的要求来衡量,这这些定义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从内部结构完整性来看,这些定义都丢失了都市农业的主体、生产目的、生产种类、产品等核心内涵;从外部功能配合性来看,都没有与城市生态环境、食物供应系统、乡村农业等相关概念建立配合关系。为此,需要对都市农业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二)都市农业的新定义

受如上定义的启发和满足概念界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要求以及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我们将都市农业界定为:一种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由城乡居民经营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能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生产模式。这样界定现代都市农业,能引导都市农业朝着多效能方向发展,使都市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其合理性如下。

(1)这种定义强调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人只有转变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才能消除农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现代社会在都市区域开展农业生产,就是要转变农村地区破坏生态环境、缺乏人文关怀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挖掘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农业成为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质生活空间的产业系统。

(2)涵括了目前出现的都市农业的所有经营类型。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都市农业出现了种植农业、养殖农业、楼宇农业、园林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等经营类型。都市农业概念应该涵括这些经营类型。

(3)概括了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现在从事都市农业的人不仅是城郊农民,还有市内的园林园艺工人、居家赋闲的退休市民、城市家庭主妇等。我们在定义中用“城乡居民”一词概括了这些都市农业经营者,强调了都市农业的经营主体。

(4)规范了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都市农业应该特指在城市区域进行的各种农业生产。界定都市农业概念必须确定其区位范围和地理空间。如果都市农业定义不限定在城市区域,在实践上会产生许多误解,在操作上难以与乡村农业划定边界,也不便于都市农业的行政管理。所以,在定义中突出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是必要的。

(5)突出了都市农业的多重功能和产品特性。都市农业能为城市提供生态环境、安全食物、劳动就业、休闲娱乐场所、环境与农业知识教育场所;提供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缓解精神压力、陶冶情趣的生活方式。这些产品与服务以及生产功能是都市农业区别乡村农业的一个根本特点。

二、现代都市农业的经营形式和经营现状

作为城市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市农业应该成为一种产生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发挥经济、生态、人文、社会功能的农业发展方式。自现代都市农业兴起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新奇各异的多效能的都市农业经营形式。

(一)都市农业主要经营形式

(1)郊外生态防护林业。这是人类为了调节城市气温、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城郊地区开发的一种都市农业。这类经营领域在食物短缺的时空环境里不受重视。在过去,许多城市郊区本应成为生态防护地带,但被一座座工厂、养殖场和一块块蔬菜基地所占领。结果造成城市周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和地下水枯竭、空气质量下降。有了这些教训以后,人类才重视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如近年,法国用财政在一些城郊山区和岛屿建立了7个无住户的部级自然生态保护区[9]。近些年我国一些特大城市也开始重视这种都市农业。如北京,在2005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提出,将重点支持京津风沙源治理、建立第二道绿化隔离带、营造水源保护林;又如上海,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要把上海城郊结合部建设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安全空间、城市生态补充基地。

(2)郊外食物农业。这是建在生态防护林业带和城市之间的,给市民提供安全粮食、蔬菜、水果、肉食蛋禽、奶制品等食物的一种都市农业。其经营领域包括蔬菜种植、粮食生产、家禽家畜养殖、水果种植、食品加工等。由于市民需要足量的、安全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郊外食物农业将向生态化、优质化、集约化、工厂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另外,发展郊外食物农业,要以都市市场为轴心、要注重资金、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要注意引进工业生产管理技术和生物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尤其要以生产优质安全的高档农产品为经营目标。只有这样郊外食物农业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3)城市园林园艺农业。这是都市农业服务城市的主要表现,也是人类通过农业手段为城市提供绿色空间、园林景观、绿色公共活动场所、优质空气的重要领域。这种农业活动有悠久历史,自古以来,人类就重视城市园林园艺建设。现代市民把城市园林园艺美化视为都市农业的重要领域,并利用园林园艺工程美化城市空间。如法国,用绿篱带将住区与工厂、高速公路及污染区隔开,以营造宁静、清洁的人居环境;一些新城刻意保留部分农业用地,在城内种植蔬菜和花卉,制造农业景观。巴黎大区在城市规划中划定了自然保护区和农业保护区,提出要将农田、河谷、森林、公园等绿色空间联结起来,形成贯穿整个大区的绿色脉络[10]。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包括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和市内绿化、美化工程两大领域。前者是城市园林园艺农业的初级产品生产过程或原材料供应过程,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农村。后者是城市园林单位或郊区园林园艺公司将郊区的林木、草皮等其他植被移栽到城市住宅区、街道和道路两旁、街心花园、市内公园以及其他绿化地带的过程。两者是园林园艺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是市内绿化美化工程的基础,为城市绿化和美化生产源源不断地供应原材料;市内绿化美化工程是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的价值体现,为郊区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提供了强大需求。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发展过程就是这两种生产的协同过程。

(4)城郊旅游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属旅游农业,源于西方市民乡村旅游,在国外有70多年历史、在中国有30年历史。但世界各国对其称呼不同,德国叫“度假农庄”;日本叫“度假农业园”;澳大利亚叫“休闲牧场”;奥地利叫“农家旅游”;韩国叫“观光休闲农园”。它有农业公园、观光农园、体验农园、教育农业等四种经营形式。农业公园就是经营者在农业生产中融入城市公园经营元素,将农业生产场所转变为城乡居民观赏、游览的城郊公园;观光农园就是城郊农户将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以及农产品观赏或采摘活动成片开发为供市民旅游的场所;体验农园就是城郊农户用租种方式将耕地转化为供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劳动乐趣的场所;教育农业是郊区农业经营者或市政府为了给城市孩子提供一个了解农业知识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机会而开发出来的都市农业经营模式。城郊教育农业是在城市传播农业文化的主要形式,但经营方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是把城市子女送到郊区农户家寄宿并参加农业劳动;法国将其作为农业职业培训方式。法国政府规定凡从事农业者都要在教育农场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为此建有1000多家教育农场,并受制国家农业部门职业培训中心。法国的城郊教育农业效果比较好。

(5)市内楼宇农业。这是城市内的居民在城市楼宇间可用空间里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多功能农业经营方式。楼宇农业的产生源自市民对田园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住区生态环境的高要求。世界上解决了食物保障问题的市民一般把从事楼宇农业作为调节和美化生活的手段,而处于食物供应短缺状态的市民一般把发展楼宇农业作为家庭食物供给的一条途径。但是在农业生产受到工业化污染的情况下,一些市民也重视楼宇农业生产,将它作为解决食物安全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市内的楼宇农业成为城市食物农业的一部分。市内楼宇农业根据生产地点不同,有多种经营方式:第一,自家庭院、阳台、楼顶甚至外墙等狭小空间的绿化与美化种植,包括室内、阳台、庭院种植观赏性植物和水果植物、盘载蔬菜、小动物饲养,室外墙壁植草和藤蔓植物种植;第二,楼盘间空的绿化和美化种植,包括种草、植树;第三,旅馆饭店接待大厅的美化种植,包括移动的盆载植物和固定的植物装饰;第四,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绿色种植,包括街道绿化美化种植和钢架吊盆蔬菜种植。

(6)都市文化农业。这是农业经管者借用文化产业经营技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给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文化旅游服务、农业手工艺品、农村文化产品,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农业经营形式。主要有四种经营方式:第一,民俗旅游。这是经营者以民俗事象为经营内容、以文化旅游社区为经营空间,为市民提供旅游服务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都市发展民俗旅游具有优势,因为都市人多,旅游服务需求量大,而且交通区位好,所以都市民俗旅游发展比较快。第二,农耕文化展览。这是经管者按照农业发展历史线索通过实物和文字资料将农业文化在展览馆展示出来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项目具有较强的农耕文化传承价值,我国已出现这种都市农业经营方式。第三,农产品展览。这是经管者借助会展文化,在城市空间和特定时段,举行的农产品交易活动。世界各地许多大城市年年举办农产品展览会。第四,节庆农业。这是经营者利用节庆活动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发展农业经济的经营形式。举办农产品文化节的目的不在于做博物馆式的陈列展示,而在于将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农业社会的日常生活模式与情境氛围分享给市民和外地来客。

(二)都市农业经营现状

国外比较重视都市农业,发展比较快,形成了一定规模,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出特殊功效。有专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有8亿人口从事都市农业经营,其中的2亿人口从事销售,他们中有1.5亿人是全职的(Smit et al,1998)[11]。由于世界各国的食物供应水平不一样,各国经营都市农业的重点领域不同。

在农业欠发达国家,不仅从事都市农业的家庭很多,而且主要从事食物生产。如生活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国城市中的6.5亿市民中,就有2.5亿人通过都市农业获得部分食物。都市农业不仅是粮食短缺国家的市民解决食物自给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他们提高农业食物品质的办法。如有专家称,在哈瓦那,城市菜园明显提高了农户家庭及其所在社区的食物数量和质量(尼科·巴克,2005);在低收入家庭消费的食品中,城市家庭食物自产比例不断提高。有专家统计,在东雅加达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18%;在坎帕拉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60%;在内罗毕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已达到50%(Mougeot,1994)[11]。

在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重点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如英国想通过发展都市生态防护和园林园艺农业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目前英国在20多个城市的原用于工业生产的土地上实施所谓的“城市农庄计划”。如德国采用生态保护农业措施恢复城郊矿山废地生态,如埃森市将城市内原来用于煤矿开采的土地转变成为都市农业规划用地,在废地上发展都市农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如城市国家新加坡就是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不仅改善了国家生态环境,把新加坡变成了世界著名的花园国家,而且已经改变了国家农业食物生产短缺的现象,实现了肉类供应完全自给和25%的蔬菜的自给(Smit et al,1995)[12]。

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比较全面。郊外生态防护林业、郊外食物农业、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市内楼宇农业、都市文化农业等具体经营领域,在我国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发展。我国的省会城市都建有郊外蔬菜生产基地,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新鲜蔬菜,甚至为城市超市提供一定数量的有机农产食品。我国一些特大城市还建设了郊外生态防护林体系。基本上所有大城市都兴办了旅游农业,尤其是农家乐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一些特大城市还发展了文化农业,如北京有316个郊区行政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接待户达13819户。北京房山区的韩村河村于2003年就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大兴区的庞各庄镇于2004年建起了占地面积2.3万余平方米的国内首家西瓜博物馆。大兴区于1988年首创性举办了西瓜节,到此已举办18届;大孙各庄镇举办葡萄采摘节;北务镇举办蔬菜采摘节;李桥镇举办西甜瓜采摘节;北石槽镇举办鲜杏采摘节;龙湾屯镇举办果品采摘节,他们以节庆方式招揽人气,以城区市民的广泛参来实现农产品的促销。现在北京农产品文化节已成为全国各市仿效的范式。

三、都市农业的多效能特征

都市农业是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一种,能产生经济、人文、生态、社会效益,能发挥经济、人文、生态、社会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

(一)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与生态功能

都市农业的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园林园艺业、农作物种植,向城市提供绿色生态环境、绿色的生态屏障、绿化隔离带,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都市农业还可以防止和减轻都市外来不利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危害。都市农业与市内园林绿化美化农业一起还扮演着城市清道夫的角色,不仅大量地、持续地接受、储存、消纳、降解、净化都市排出的气、水、固体废气物,而且将城市中大量排出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生活垃圾通过农业的有效利用变为资源,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损害,保持城市的正常运转。同时都市农业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防止市区无限制地扩张,维护了农村地面自然景观。市内楼宇农业还扩大了城市种植空间,促使室内氧气与二氧化碳得到平衡、能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室内温度、吸收空气中被污染的灰尘和废气,帮助市民建立了一个宜居的小气候。就北京城郊食物农业产生的生态效能来说,2002年仅京郊农田生态系统在调节大气成分方面就产生了49.3亿元生态价值;在净化环境方面产生了109.63亿元生态价值;在蓄水方面产生了6.03亿元生态价值;在生态服务方面产生了293.4亿元生态价值[13]。

(二)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经济功能

由于都市农业具有经济上的区位优势、接近城市市场、拥有庞大的购买力旺盛的消费群体、具备走集约经营和发展设施农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而且产业分工比较发达,所以,都市农业的经济效能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1)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增收能力。根据文化等人的研究,北京从事都市农业生产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002年为5880.1元,2003年为6496.3元,其增幅为约91%。这种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根据近些年的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统计,我国农民的年均人平纯收入不过3000元,只有北京郊区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的50%;全国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增幅约为20%,其增幅能力不到北京郊区农民的一半[14]。(2)促进了城郊第三产业发展。都市农业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旅游业、物流业、畜牧业、种植业的发展,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交通运输、通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郊区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发展,对周遍农村地区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辐射作用。更主要的是都市农业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农业走上设施化生产、精确化生产、优质化生产轨道方面起了促进作用,改变了农业经营落后面貌。以北京都市农业为例,到2003年为止,农机化程度达到70.4%;设施农业面积达到9.06%;节水设施控制面积达到81.2%;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达到16%。这是乡村农业无法达到的[15]。

(三)都市农业的人文效益与人文功能

都市农业的环保生产相对常规农业的化学化生产,使农业具有了人文关怀特点和人文效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了享受田园生活和从事养生劳动的机会,丰富了市民精神生活、锻炼了市民身体,加强了市民生活保健,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2)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都市农业通过农业生产改善了城市空间结构、降低了城市污染,促进了室内外的碳氧平衡,为市民创造了宜居环境。(3)满足了市民的食物安全需求。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蔬菜、粮食、肉奶、水果等食物,丰富了城市食物供应。同时通过生产无公害的、绿色的甚至有机产品,为市民提供了安全的、优质的、有营养的农业食物,减少了“病从口入”的概率,为市民身体健康建立起了食物保护屏障,满足了市民对高品质食物的需求。(4)传播了农耕文化、改变了市民文化结构。都市农业通过发展会展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较好地向市民尤其是年轻人传输了农业知识、农艺、农耕精神,直接促进了农耕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提高市民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另外都市农业通过发展楼宇农业、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采摘活动,使市民的审美文化和认知文化发生结构性变化。

(四)都市农业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功能

都市农业是沟通城乡的产业形式,具有较强的社会效能:(1)都市农业利用工业社会提供的物质设备和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在工厂内从事园林园艺生产,使得社会的第一、第二产业得到有机结合。(2)都市农业使农民进城,在城市内部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为市民下乡旅游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为市民体验农业提供耕地,促进了城乡居民的直接互动,有利于市民与农民的结合。(3)都市农业加速了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交流,这有利于消除城乡居民的文化隔阂,为城乡一体化奠定了文化基础。(4)都市农业为城市家庭妇女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使她们通过都市农业更好地控制家庭资源,提高了低收入城市家庭妇女的地位。(5)都市的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吸收了城市剩余劳力,如达累斯萨拉姆的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城乡35000个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内罗毕的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15万个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哈瓦拉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城乡居民提供了3万个带薪工作机会,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16]。(6)都市农业加速了逆城市化进程。逆城市化是城市居民把自己的居住地向城市郊区转移的现象,这有利于对缓解城中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问题。都市农业为市郊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加速了市郊交通、教育、供排水系统、电力、公共休闲场所的建设速度,有利地吸引着市民向郊区转移。所以,都市农业是我们解决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2]张禄祥、郑业鲁、万忠.我国都市农业研究概述[J].广东农业科学.2005(3): 85-87

[3]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4][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蔡建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

[5][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蔡建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

[6]俞菊生.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4):207-210

[7]张强.都市农业发展到社会学意义[J].中国农村经济.1999(11):64-68

[8]宋金平.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3):199-203

[9]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10]黄卫东等.中国都市农业探索与发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2

[11]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8

[12][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3

[13][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5

[14][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7

[15]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7

[16]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0

第4篇:京郊采摘范文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idential building envelop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rural suburbs of Beijing(geographic position and economic statu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rural suburbs of Beijing, and discussed the main measures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ncluding exterior insulation systems, wall insulation system and other new and integrated technology.

关键词:京郊农村住宅;节能技术;热环境

Key words: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rural suburbs of Beijing;energy-saving technology;therm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070-01

0引言

近年来,农村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农民都过上了富裕生活,改善居住环境自然就成了最强烈的愿望。本课题旨在研究新建住宅建筑和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技术,达到提高居住热舒适性、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的目的,不仅可以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还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保障农民的健康安全。

1调研分析

1.1 调研范围调研时间是2009年,调研范围圈定在房山区的14个乡镇27个村。

1.2 问卷分析①经过统计数据分析,当前典型调查村村内道路照明方式,回答(A)无照明的有2份,占7.41%;回答(B)的10份,占37.04%;回答(C)的占15份,占55.56%。说明(C)太阳能灯照明成为主要的村内道路照明方式。②根据统计,在27个村,全村平均安装太阳能照明灯107盏。而且当年安装的太阳能照明灯52盏。③每个村中主路大都安装太阳能路灯,占74.07%,平均是30盏。④根据农民对使用效果的评价。说好的有20家,占74.07%,平均8.9小时。⑤在“村内有没有风能发电照明?”这一问题中,没有一个村使用风能发电照明的。⑥到了冬季,村民一般采用哪些取暖方式?回答(CD)选项的最多,即在“A土炕;B炉子;C自烧暖气;D吊炕;E太阳能”,说明采用“炉子、自烧暖气”取暖的占绝大多数,其次是“吊炕”,因为有政府补贴,所以对吊炕评价好的排第一位。⑦盘土炕需要花600~700元不等,但这些炕越来越少,使用效果认为不好,且没有政府补贴;⑧盘吊炕需要花的钱,从200元到1300元不等,平均为676元,使用效果也很好,一般政府补贴是500元或600元,各村情况不一。⑨煤炭炉子从1000~3250元不等,平均为1918元,无补贴。⑩自烧暖气平均需要2650元,回答取暖效果好仅18.52%。

2京郊农村建筑节能现状

2.1 标准规范的解读①考虑了空调能耗。②冬季节能完全由建筑物承担。③在采暖节能判定中引入了“参照建筑对比法”。④窗墙比进行了调整。

2.2 京郊农村能源消费特点农村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基本上以商品能源为主,生物质能比例非常小:家庭平均年用煤2.9吨,用电920千瓦时,液化气3~4罐,年能源消费支出在2000元左右。农村住宅建筑平均单位面积煤耗33.5公斤标煤,约为城市建筑能耗的2~3倍。而与此同时室内舒适度较差,冬季室内平均温度不到10℃(白天中午可达到14℃,夜间可降至6℃)。

2.3 京郊冬季热环境分析冬季热环境的特点是外温总是低于室温,从而使得室内热量向室外散失,而太阳辐射对降低房间冬季耗热量又总是有利的因素。不同朝向房间的耗热量指标相差较大。其中南向房间的耗热量指标最低,并已达到节能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北向房间稍偏高,而东北、西北、东南及西南房间则明显增加。因此,住宅房间冬季耗热量指标的大小主要与房间护结构的朝向及其面积大小有关。

2.4 京郊夏季热环境分析北京夏季热环境的特点是白天的外温高于室温,太阳辐射强烈,从而导致热量由室外向室内传递;而夜间外温则基本处在较舒适的温度范围内。

3京郊农村建筑节能主要做法

3.1 京郊农宅建筑特征受地理气候的影响,京郊农宅一般座北朝南,便于迎取阳光。建筑外墙较厚,北面开窗少而小,南窗大而通透,屋顶厚重,利于御寒。

3.2 京郊建筑规划阶段节能此阶段主要考虑建筑朝向、建筑间距、建筑形体、建筑平面布局、路网规划、绿化和其他规划策略。

3.3 京郊农宅中的生态因素结合京郊农宅现状,并参考美国国家公园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的指导原则》中提出的生态建筑的6条设计原则,生态因素主要体现在住宅的规划、结构、材料和能源利用等方面。

4住宅建筑节能措施探讨

4.1 外墙外保温措施①主要为聚苯乙烯泡沫板,辅助材料及材料有专用膨胀蘑菇锚钉、耐碱玻纤网格布、聚合物粘结砂浆、抹面砂浆、外墙涂料或装饰面砖等。②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在抗风压、抗冲击能力方面较差,其保温层的牢固度和耐长久性已为为业内人士普遍置疑,主要担忧的是粘结与抹面砂浆质量不过硬、膨胀聚苯板慢慢降解等问题。③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是继膨胀珍珠岩保温材料之后,应用于外墙内外保温节能的一种主要材料,南方、北方都在推广应用。④无机保温砂浆(或玻化微珠保温砂浆)。选用无机中空玻化微珠,配以聚合物胶浆料,可使每平方米的保温隔热层由数万个、数亿个微型中空保温隔热玻化微珠组成。

4.2 墙体内保温系统内保温体系有干挂内保温系统,其保温材料可采用矿(岩)棉制品,保护面板可用纸面石膏板,也可采用无石棉纤维水泥压力板。自保温体系为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用砂加气保温砌块填充。

4.3 其他措施①使用纳米透明隔热涂料。②建筑节能中太阳能的利用。③注重墙体节能。④关注门窗节能技术。

参考文献:

[1]朱保良. 新世纪农村住宅设计与施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30231.

[2]刘殿华.村镇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40241.

第5篇:京郊采摘范文

2014年,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要求依托12316三农服务热线基础,全面统筹“公益服务、社会化服务”两类资源,按照“有场地、有设备、有人员、有网络、有网站、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准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构建“政府、服务商、运营商”三位一体的推进机制,整合“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实现信息精准到户、服务方便到村,探索建立“政府修路、企业跑车、农民取货”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当2014年农业部首选北京、辽宁等10省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试点,2015年扩大到全国26个省。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2017年3月3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示范工作布置会,在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农业部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余欣荣指出,要通过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示范,带动形成全国全面实施的良好局面,为到2020年益农信息社基本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修通修好农村信息高速公路打下坚实基础。

北京市把解决农民对信息化的需求作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着力点,致力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让农民用上信息、分享信息化成果。在“12316服务热线”工作基础上建设标准型益农信息社68个,立足农民、农业、农村发展需求落实公益、便民、电子商务、培训体验四项服务,取得良好效果。究竟北京市标准型益农信息社怎样运营,有哪些特点,又产生了哪些作用?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农业局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主任李显友。

创新运营模式 夯实四项服务

据介绍,标准型益农信息社依托村民委员会建立,着力解决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生产生活方面信息服务问题。构建城乡需求与资源精准对接线上线下服务模式,结合农情实际提供城乡供需精准对接的线下服务,通过服务资源下沉、专家及涉农技术下乡、城乡文化娱乐交流、生活品质同步等内容促进城乡一体化实质性融合发展;结合互联网提供城乡供需精准融合的线上服务,通过政企合作模式建设专注于地产农产品的电商平台,自下而上整合北京郊区涉农资源,搭建郊区最全面、最新颖、最权威的资源展示窗口,郊区涉农资源通过互联网可参观浏览、可追溯来源、可横向比对、可定制交易,宣传农村、提升农业品质、展现农民形象,吸引市民到农村参与生产、生活等促进消费,带动农村经济增速发展。

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合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实现信息精准到户、服务方便到村。北京市根据当地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在服漳谌莘矫嫘纬闪俗约旱奶厣。公益服务依托北京12316专家、行政等政府资源帮助农民排忧解难、致富增收,核心工作打造产业村,形成一村一特产,一村一品牌,主要着眼点在于精准扶贫,帮助本村有热情有上进心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便民服务依托社会资源提供金融、保险、票务、旅游、缴费等服务;电子商务以自建或对接电商平台为前提,提供生活必需品统购统筹、农产品销售等服务;培训体验服务依托政府资源针对农民开展技术指导、健康讲座、运动常识、科学创业等知识,提高职业农民知识结构及能力水平。

北京市昌平区八家村残疾村民王金海,过去每天靠散养100多只鸡和50多头猪维持生计,经济状况比较窘迫。益农信息社信息服务专员在了解情况后,将王金海确定为帮扶对象,在饲料配比和科学养殖方面给予技术指导,结合市民喜欢购买散养柴鸡蛋的消费心理,将王金海家鸡的养殖环境放在网上进行宣传,同时帮助王金海制作了鸡蛋生产日期章,从市场购买了鸡蛋箱和鸡蛋托,通过网络售卖128元/箱,不但迅速解决了王金海家鸡蛋滞销的问题,还提升了鸡蛋价值,顺带还销售了不少鸡肉和猪肉,极大地鼓舞了王金海依靠养殖致富的信心。“益农信息社将精准扶贫的目标锁定在村里有上进心的贫困户,以每半年帮助一户为标准,每年可促进两个贫困户提高收入,帮扶模式值得深入研究。”李显友说。

探索服务体系 解决农民实际需求

村里的事情繁多而复杂,如何让每个益农信息社真正发挥应有作用?李显友介绍,结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北京市建立了130余人的市、区、镇、村四级的信息服务人员体系,村级益农信息社设置3名懂信息会服务的村民信息员;镇级设置8-10名大学生团队,开展信息化技术下乡服务;区级设置12-16名具有服务、运营经验的管理团队,市级建立信息进村入户领导机构,整合资源及把握全市项目运营发展方向。

益农信息社在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依托12316专家热线提供生产规划、产中技术指导、产后网络营销及物流配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涉农产品全产业链条服务。北京市大兴李家场蘑菇特色产业村、八家苹果特色产业村等均初见成效,有专家和政府资源背景的大学生团队具备良好的执行能力,逐步发展成为村书记带动村产业健康发展的助手、村民委员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智囊和左膀右臂。

去年4月中旬,正值果园农忙时节,昌平区益农信息社通过统计村民在果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12316热线联系,北京12316三农服务热线的果树植保专家国立耘、北京市农业局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主任李显友等赴昌平区崔村镇八家村和真顺村为村民解决果树病虫害问题,就果树春季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农民进行了现场培训。在八家村村民邵桂平家的果园里,国立耘从果树幼年期管理、越冬防寒、养分补给、农药喷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推荐管理及防治方法;真顺村樱桃园里村民就树叶发黄,部分果树长势不好等问题积极咨询,国立耘通过现场挖出的将死树苗的根部判断为根瘤病,并分析病菌可能从买进的树苗带入,栽种时没有进行前期消菌,管理时没有采取防治。

益农信息社利用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农民解决了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作为扎根农村第一线的公益服务平台,益农信息社将帮助农民解决最急迫最实际的需求。

依托信息技术 搭建互联网平台

尽管京郊农民背靠着北京广阔的大市场,但农产品销售依然是薄弱环节,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利润远远大于生产端的利润。益农信息社大学生团队具备良好的直销能力,通过自建或对接电商平台,减少中间商赚差价,改二手、三手交易为一手交易,减少了流通环节,缩短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距离,双方均从中受益。据统计,益农信息社在春节前后帮助大兴李家场村菇农采取旅行社采摘和直供单位食堂的方式销售非注水蘑菇23000多斤,单价同比市场销售普遍高出2元钱左右,菇农的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北京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建设多网融合资源服务平台。” 李显友介绍,基于京郊资源建设的北京益农信息网,是按照信息进村入户项目要求建设完成,网站以整合农村、农民、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展现和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为中心,采用展示、宣传、营销一体化创新模式,将北京农村资源“一网打尽”,网站设置“益农新闻、京郊采摘、京郊垂钓、京郊旅游、京郊美食、京郊特产、京郊集市、农业众筹、京郊新村”等9个栏目,全面展现农村、农民、农业资源,弘扬农村民俗文化,吸引市民走进农村、了解农村、参与农村建设;针对北京地产农产品卖难问题建设的京品 “放心购”,是信息进村入户项目定制电商平台,为北京2000多万消费者和200多万农民之间搭建了沟通渠道,产品突出郊区地产,可追溯到村、到企业、到户,产品质量监管全部来自政府体系,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不但解Q地产农产品优质优价的销售问题,也能满足高端消费者需要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此外,完善农村、农业、农民大数据,根据需求开展便民服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研发北京益农信息社OA管理系统,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带动农村资产和资源流动。

整合多种资源 开展综合服务

农民的现状决定接受再教育的最佳地点是家门口,培训的内容与自身利益休戚相关,教育方式通俗易懂,因此益农信息社利用村民委员会大教室组织农民开展科学养生、健康知识讲座、广场舞等内容,充分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昌平八家村益农信息社大学生给适龄儿童开展作业辅导,并结合儿童需求开展数学、英语、语文等专业知识辅导,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赞扬。

李显友介绍,目前在密云、大兴、昌平、延庆、通州等9个区建设并运营的标准型益农信息社中,运行效果比较好的有27家。信息社积极协调各类公益、社会资源,公益资源以农业系统政策、补贴、专家、技术资源为主;社会资源以北京农商银行、中国人寿、中粮集团、裕农集团等单位为合作伙伴整合金融、保险、农资、厂家团购等内容;项目上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开展气象信息进村入户,以村益农信息社为“格”,以农业技术、专家、生产资料、销售渠道为“主线”编制农技推广服务网格化管理,积极探索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第6篇:京郊采摘范文

[关键词] 工业化 北京郊区

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由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衍生出来的历史性概念。工业化既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标志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与水平。自2005年北京市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郊区作为北京新型工业化发展重心的地位正式确立。北京二三产业建设的重点将从市区向远郊区转移,达到疏散市区、开拓、集中紧凑发展的目的,成为首都城市整体功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北京市工业化的背景

北京工业底子相当薄,到1949年底,登记的工业户有2.1万家,其中80%的工场手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现代工业很少,工业总产值也仅1.7万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大都认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必须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城市。现代工业少,与首都地位不相称,不能在全国起示范作用。要巩固新生的政权,维护首都的稳定繁荣,必须迅速稳定生产,实现充分就业。此后,北京选择了一条以大项目领跑的“重工业化道路”,形成了以汽车、电子、建材、机械、钢铁、化工等行为支柱的工业格局。到1979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70.9%,其中工业占GDP比重为64.4%,重工业占GDP的比重为约42%。同时,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从“五一”时期的42.8%下降到“四五”时期的23.4%,“五五”时期有缓慢回升,但幅度不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北京市主动调整了北京工业布局,兴办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工业小区,北京人才科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电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发展;向社会放开产业领域,促进了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在大力调整工业结构过程中,结合首都城市功能特点,贯彻“退三(环)进四(环)”和“优二(产)兴三(产)”方针,经济格局进一步轻型化。后来,又相继提出发展“首都经济”和“振兴现代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仍是经济工作的主线。北京市郊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

二、北京市郊区工业化现状和趋势

1.北京市郊区工业化现状

随着北京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快速推进,带动了整个北京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由于郊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低,建筑物分散,大部分地区为田园和绿化带,所以许多在市内的产业尤其是传统工业向郊区不断扩散转移,形成郊区自上而下的巨大推动力,促进郊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北京郊区是全市经济的主要增长区域,也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主要战场。

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大兴、顺义、房山和昌平;生态涵养保护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2007年,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97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83.2%,首都功能核心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75亿元,占全市的11.3%

随着工业搬迁的大力推进,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逐步向远郊区县转移,全市工业已主要集中于五环以外。2007年远郊区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971亿元,是1998年的5.4倍,年均增长18.5%。而同期城八区工业总产值年增长仅为10.4%。1998年城八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1%,到2007年城八区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降为50.3%。从制造业来看,城八区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6.9%,远郊区县为53.1%。从企业数量看,2007年五环以外工业企业21943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69.3%。从企业完成的工业产值看,五环以外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4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7%。从出货值看,五环以外完成出货值5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1%。从实现利税方面看,五环以外内实现利税38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5%。

目前,北京郊区工业已经形成了石油加工、化学、食品、建材、服装、印刷、汽车、电子、纺织、机械10大支柱行业;形成了房山以石油化工为主,顺义以食品为主,房山、昌平以建材为主,纺织以朝阳、平谷、顺义、昌平为主的区域化布局的雏形;形成了以乡镇企业为主、区县工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工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北京市域范围内的18个行政区划分的6个经济区域及重点产业取向如下:

中心城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行政区:服务型产业基地。

朝阳经济区,包括朝阳1个行政区:服务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基地。

海丰石昌经济区,包括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4个行政区:高新产业基地。

东部和南部经济区,包括顺义通州大兴3个行政区:代制造业基地。

西南部经济区,包括门头沟房山两个行政区: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

北部经济区,包括延庆怀柔密云平谷4个行政区:环境质量型产业基地。

各区县工业产值增速的差异,导致各区县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发生了显著变化。海淀、朝阳等区县产值占全市工业前列。2007年,海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73亿元,居各区县工业总产值之首,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9%,其后依次为朝阳区、顺义区、石景山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2.北京市郊区工业化趋势

从目前北京市郊区工业发展趋势看,未来郊区工业相较于全市工业将具有更高的增长率。为此,我们结合北京市郊区近十年来工业发展情况做详细研究,以便预测北京市郊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结束后的工业化情况。

下面主要采用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方法对北京市郊区1998年~2007年的工业生产总值进行分析,并预测到2010年和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及其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

通过对北京市郊区近10年工业总产值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方程拟和很好,方程的显著性检验通过,参数检验也通过,DW=1.357,得到该方程可以应用,进而可以进行时间序列的预测。方程为:LOG(Y)=6.121697627+0.1871938891*T

其中X代表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T为时间序列数。所得预测图形见下图(注:X为实际曲线,XF1为预测曲线)。依据回归方程,我们可以得到2010年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的预测数值(见表)。

依据同样方法,可以预测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54%。如将首钢搬迁因素考虑在内,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将达到63%。

三、北京市郊区优劣势分析

北京郊区坚持“服务首都,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方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努力发展乡镇企业,使郊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郊区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郊区城镇建设和郊区城市化的进程。郊区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地域,即具有能够积极影响工业化发展的自身优势,又在某些方面存在阻碍工业化发展的因素。北京郊区具有以下优势:

1.郊区作为北京工业乃至经济发展的腹地,将成为首当其冲地接受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区域,将成为分担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信息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和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产业的区域,将成为接纳城内工业搬迁并在搬迁中调整结构、重组改制、实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的区域。

2.郊区具有奥运优势。众多企业利用奥运商机到北京郊区投资。

3.首都具有辐射示范带动优势,吸引能许多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本市郊区进行投资。

但是与上海、广州等城市的郊区相比,京郊的经济总量明显不足,区域经济竞争力不强,工业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雷同,郊区与城区、郊区各区县之间的产业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没有体现经济分工;产业布局分散,缺乏“龙头”带动作用较强的增长极。这种状况与首都郊区的区位、资源、环境条件是极不相称的。这是因为北京郊区在工业化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水土资源方面的约束、缺乏金融资本优势、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差距较大、基础工业还比较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比较落后的农村产业与较先进的城市工业并存等。

四、郊区工业化发展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北京郊区工业正处在发展中的关键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正在进行。面对郊区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国家宏观调控的新要求,结合北京市工业化发展的规划和京郊的特点,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郊区新型工业化的推进。

1.集中力量推进北京郊区工业化,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郊区新型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先导。通过工业化,不仅可转移大批农村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而且可为城市化和农村发展提供原始积累。如果没有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将缺乏产业支撑,农业现代化将成为无源之水。当工业化取得了一定成果后,及时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进行以工补农,用工业化积累的资金支持农村的开发建设,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

2.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培育京郊经济增长极

在新型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一个重要举措是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优势力量,实现少数中心城市的优先集中发展,培育京郊经济增长极。要尊重区县经济发展的现实,正视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按照“多中心”和发展经济学的要求,有意识地培育若干经济增长极,并在其带动、辐射下,实现整个北京郊区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进而达到实现京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目标。在政策取向上,要集中土地资源和其他生产力要素,实现重点工业区等经济增长极的优先、快速发展。

3.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

为促进北京郊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在尊重工业化内在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权限内,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要对不同的产业实行不同的政策,对同一项目,在不同的区域落户实行不同的政策,以促进郊区主导产业的形成和空间布局的集中。

4.办好三级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布局的相对集中,使之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北京郊区已形成3个部级开发区、25个市级工业开发区和85个重点乡镇工业集聚地。这三级工业园区已成为北京郊区工业的主要载体、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农民就业的重要场所。“十一五”期间及更长一个时期,要通过新增项目向开发区集中、新增建设用地向开发区集中、新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向开发区集中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提高三级工业园区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21世纪初京郊区县经济增长点研究课题组.京郊经济增长点新论,农业科技出版社

[2]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3]朱廷春王德忠:政府在推行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分析

第7篇:京郊采摘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格局;游憩用地;旅游用地;土地配置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12―0018―05

1 引言

城市拥有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四大功能,游憩是城市建设中不可不关注的凶素。进入21世纪后。中国城市发展逐渐转向理性,不少城市的规划中确立了建立宜居城市的目标。打造宜居城市,要在“居”上下工夫,“居”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居住在这个城市中的人,是城市活力的灵魂。游憩是城市居民精力的再生产,是保持他们活力的重要关键。一个有魅力的城市,发展必须有远见,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游憩用地。游憩用地不但为城市的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业余生活资料,并且提高了城市的核心吸引力,对城市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由于过去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游憩土地的配置落后于城市人口游憩需求的增加,使大城市郊区的休闲旅游场所在双休日与节假日期间接待出现爆满超载现象,严重影响了游憩的效果。如何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解决城市郊区游憩需求迅速膨胀与游憩场所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已经成为政府决策者、旅游地理学者和城市居民迫切关心的问题。在过去的城市规划中,以绿地系统规划来解决城市居民游憩场所的需求配置已经证明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游憩发展要求。

本文旨在阐明影响城市郊区游憩用地科学配置的主要因素,为政府科学配置城市游憩土地提供决策依据,以及为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参考依据。至于量化的指标和结论笔者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分析。

2 研究方法与文献综述

本文主要采用演绎推理法与规范实证法,在查阅与分析研究国内外关于游憩占地及居民游憩需求相关的文献、规划和法规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城市郊区游憩土地进行实地调查与实证分析,参照国内外游憩用地配置合理的城市经验,深入分析并总结出影响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的主导因素。

休闲游憩需求扩张在中国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现象,关于城市郊区游憩用地科学配置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少。国内已有的涉及到城市郊区游憩土地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结构模型、集约度规律和圈层分异规律上,对城市郊区游憩用地方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吴必虎(2001)对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的结构研究,从需求与供给角度划分了郊区游憩用地的圈层结构。王云才、郭焕成(2000)总结了国外旅游土地利用模型,指出景区由市区到远郊,用地越来越粗放,类型依次变化的规律,并对北京的现实情况进行评价。张立明、赵黎明(2005)指出郊区旅游用地的多层环状分布,即城市边缘地带的上地利用以主题公园、康乐游憩地等动感娱乐型为主,城市近郊区主要开发郊野公园、农村博物馆、滨水度假村、观光农业园等;城市远郊区主要开发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保护地等以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旅游地。

纵观国内关于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的研究,还没有触及到巨大的游憩市场需求及其游憩用地配置的影响因子及科学依据问题。本文在中国科学院创新基金的资助下,结合长期对城市旅游的研究基础以及对北京游憩用地的调查,尝试分析影响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的因子。

3 游憩用地概念与类型

3.1 游憩用地的概念

游憩用地是承载游憩活动的载体,具有某些活动设施和场所,能够提供给城市居民亲近自然、放松休闲、恢复精力的上地利用。游憩用地与旅游用地概念相近,又有所不同,两者是互相渗透的关系。游憩用地主要面向城市居民,旅游用地主要面向外来游客。城市居民的游憩活动多属于当日往返,因此游憩用地只需提供休闲空间与休闲活动设施即可,一般不用提供旅游住宿设施,达不到国家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中的旅游用地开发的要求。但是旅游用地一般要考虑游憩活动的配置,借以增强旅游区的吸引力,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

由于游憩活动本身参与性强、面向户外、类型多样、休闲放松,城市郊区游憩用地具有开放性、广阔性和多效益性的特点。

开放性。游憩是城市的一大功能,那么游憩用地就必须面向所有城市居民。不设门槛是游憩用地配置的重要原则,不能以高端项目如高尔夫球场、赛马场等形式阻止大众的进入而损害游憩用地的公众参与权利。一些城市大规模建立高尔夫球场等举动很不明智,有违公众进入的原则,而且还会造成对上地的浪费和自然景观的破坏。

广阔性。一般的休闲景区都在几公顷到几百公顷之间,有些森林公园和著名风景名胜区则可达到上千公顷,如北京十渡风景名胜区,面积有30100公顷。大范围的土地能够给人以远离闹市、亲近自然的感受。这种连续集中分布的自然景观使城市的游憩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多效益性。游憩用地以公共开放性用地为主,以商业性游憩用地为辅。公共性游憩用地是政府专门为国民休闲游憩、生态保护等做出的用地安排。商业游憩用地开发本身是一项经济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由于休闲的需求导向,游憩活动以户外、康体、休闲、陶冶情操为目的,因此游憩土地兼具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生态价值。

3.2 国内游憩用地分类体系

游憩活动与游憩场所,在我国自上而下没有设立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因此在国家土地利用分类及城市总体规划中也没有专门的用地归类。在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标准中,涉及到游憩用地的主要为瞻仰景观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两类;在建设部颁发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CBJ137―1990)中,涉及到游憩用地的主要有体育用地、度假村、文物古迹用地、广场用地、公共绿地、水域、林地和牧草地等几类;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BJ/T85―2002)中涉及到游憩用地的主要有综合公园、专类公园以及对城市环境、居民生活和牛态平衡有直接影响的绿地类型中。

以游憩为主要功能的土地利用形式有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部级水利风景名胜区以及相应的省、市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另外,自然保护区现在也成为游憩与旅游的重要场所。但在这些类型的游憩场所中,往往由于边界划得过大,用地结构非常复杂,并没有明确哪些用地属于“游憩用地”。近年来,在大城市郊区及重点旅游区的附近出现休闲农业园以及商业游憩用地等新的休闲活动空间。如果将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看成是旅游用地的话,那么郊区游憩用地可以分为两类:专门旅游用地与从属旅游用地。旅游用地从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角度可以细分为公共旅游地用地与商业旅游用地。以农林地展开的游憩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城市农牧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对城市游憩功能有所补充。这部分旅游用地的面积以农林地开展旅游的建设面积计算。北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把耕地也看作绿色空间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从食品安全的层面上要求保护,而且在生态环境上要保护耕地。

4 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的影响因素

公共参与型旅游地的配置主导机构是政府。政府的一项重要作用是提供公共产品。大众参与型游憩产品是一种公共产品,它的多价值性被政府所认识,而其中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无法用经济价值所衡量。正是因为这一点,各国、各地政府都在积极地拓展游憩空间,香港80%的土地面积都用来进行游憩预留和生态保育,这绝不能说是因为经济利益驱使。因此这样的游憩土地的配置因素更多应该从政府层面来看待,商业性的旅游开发是对公共游憩土地的有力补充,但绝对不是主导方式。这部分游憩土地配置主要受需求和城市建设等因素的控制,笔者也更多从这个方面进行考虑。

农林地一方面是维护生态和食品安全的屏障,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农林地的经济运作方式,也能够提供具有乡村特色和本地特色的游憩产品和游憩空间。这个趋势在大城市周边发展已经很充分,在一些中等城市也有了发展比较初步的采摘、农村体验等活动。农林地是拓展游憩空间的重要基地。

但综合来说,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供给与需求两类。从需求角度看,受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时间、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以及城市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从供给角度来看,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宏观政策环境、生态环境格局以及旅游资源分布等因素影响着游憩土地的布局。综合而言,城市规划理念、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及游憩习惯、土地供给规律、旅游资源及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生态安全格局等因素是决定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的关键因素。

4.1 城市规划决定了郊区游憩用地的大体格局

城市规划对一个城市功能的发挥有关键的作用。城市规划理念,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及现代城市绿道运动对郊区游憩用地配置有重要影响。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提出来的。强调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则,绿地限制着城市膨胀,促使中心城市部分功能向卫星城转移。中心城市与卫星城之间以这些永久绿地相分隔,工业化城市的游憩功能就由这些永久绿地承担,永久绿地保证了居民亲近自然的机会。西方城市建设用实践验证了这一理论。如巴黎愈久弥新,新城功能明确,而游憩旅游用地控制严格,使这个城市成为巴黎人的巴黎,而不是游客的巴黎或是富人的巴黎。倘若城市规划的主导是城市经济发展,那么土地的配置必定缺乏人文关怀。

其次是现代绿道理念,绿道是空间上相互连接、密切联系的绿地、公园、森林和历史文化遗迹的环境走廊。绿道核心的观点是将城市开敞空间和游憩设施连接成带,来保护该地区的游憩、美学、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绿道的实践使城市几乎均匀地分布了一个绿地休闲圈层,城市居民在游憩上得到公平。绿道理念对城市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纽约计划修建600多公里的绿色走廊,连接起全市的所有绿地公园和重要的历史遗迹。

4.2 居民的休闲需求与游憩习惯是推动游憩用地布局的根本因素

收入的增加、休假制度的改变、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和亲近大自然的渴望,都市人有强烈的旅游休闲需求。牛亚菲(2005)等对北京重要景点的旅游容量研究中发现,天坛、北海等古典园林同时肩负着旅游观光和居民休闲的双重功能,陶然亭公园增加的游客很大部分来源于持有年卡的市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大城市旅游休闲需求的旺盛和休闲空间的不足。1995年中国开始实行双休日休假制度,1998年出现第一个“黄金周”,新的休假制度也在逐渐酝酿。据“221行动计划”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北京市民每年有2/3以上的城市家庭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到郊区旅游3―5次的家庭占16.9%。欧美城市在对居民户外游憩和享受开敞空间的研究有着很丰富的经验,研究对象包括各级公园游乐场以及城市周边自然风光和休闲农业景观。2005年威斯康辛的综合户外游憩规划中,游览郊野和农村是当地居民最经常进行的户外游憩活动的第一名和第四名,每千人每年的到访人次分别为1592人次和1322人次。

根据吴必虎的研究,中国城市居民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离开城市500公里的范围内,其中37%分布在离开城市15公里范围内,24%分布在15―50公里范围内。大城市居民出行随着距离的衰减概率逐渐降低。但在这一总体规律下还有一个反衰减现象,即随距离增加游憩人数增多,递增与递减的节点离城市的距离称为门槛距离,超越这一门槛,才表现为距离衰减现象。反映在旅游土地结构上,就是在某一阈值附近,旅游土地相对集中,在闽值之外,旅游土地利用才会逐渐粗放,并且分布越来越稀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吴承照认为是交通条件的不同造成的居民对旅游效用最大化的追求。由于著名景区的存在导致的集聚效应也是造成这一阈值的原因之一,北京密云水库周围聚集了大量的休闲度假村,进行温泉、垂钓等旅游活动。密云水库的吸引力是这些度假村存在的前提,而大量度假村的集聚又增强了密云水库的吸引力。

对游憩的需求除了总量这个维度,还有平均度这个方面。根据市场原则形成的旅游土地,都是分布在资源条件好、与城市距离适当的地区,这使城市中居民的旅游休闲需求不能公平地得到满足。居民的旅游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可以创新开发,因此在大城市周边,自然旅游资源不丰富的地区,仍然可以通过人造景观、创新景观来发展旅游。

4.3 土地供给规律制约着游憩用地的集约程度

随着离开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大,地租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在国内,由于城市土地与农业土地所有权形式不同,大城市郊区土地地租加速下降。在2010年内,北京近郊新城要求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6000万元/公顷;大兴、房山、昌平等中远郊限制为4000万元/公顷;到远郊山区,这个数字下降为3000万元/公顷。推理得知,旅游用地的集约程度由近郊到远郊逐渐降低。

由于土地收益的影响,有些土地是借着休闲旅游土地的外壳搞收益更高的房地产。在近郊区,旅游用地与房地产开发用地有着微妙的关系。城市扩展造成郊区自然景观的蚕食,伴随着房地产开发,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进一步丧失。尤其是郊区房地产开发本着商业目的,以少部分人(业主)利益出发,没有考虑自然景观的丧失对全市居民福利的影响。 北京平谷城东有一个湖泊以前开发旅游,但近年来已经干涸,开发商打算重新开发这里的旅游,但目的就是卖掉位于旁边的房地产,而且要获得暴利。北京曾经试图在四环外建立的公共绿化带已经被城市发展所分割,如今五环在进行郊野公园的改建工程,部分对市民免费开放,面积大约4000公顷,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许多英联邦国家采取“批租”的土地政策,将人工景观范围牢牢控制,其他地方均被限制开发,游憩用地则表现为建成区的成片分布。要使郊区开展游憩活动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需要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和法律政策才可以实现。

4.4 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在小范围内改变了游憩土地的分布

由于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条件的差异,游憩土地的分布有一定的资源与环境指向性。但禀赋不好的地区也具有游憩土地配置的问题。游憩需求没有因为城市里缺乏游憩空间而减少。自然条件好的地区围绕自然景观进行游憩土地利用,而其他地区在科学分析潜在市场的前提下,发掘自己的特色,进行合理配置和创新开发。

游憩资源分布与游憩需求不可能完全对号入座。如北京市的山水森林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北部的怀柔、延庆、房山和门头沟等区,这并不意味着大兴、丰台、平谷等地不能进行游憩发展。在旅游开发仍旧有利可图和考虑方便就近游憩市场出游的前提下,扬长避短,可以考虑开展民俗旅游、休闲农园、体育旅游以及森林公园等游憩形式。尤其是民俗旅游和休闲农园,在土地利用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依托农村和农业,开展游憩活动,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4.5 郊区休闲经济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休闲农业土地配置的不合理性

在城市郊区发展休闲旅游业一方面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另一方面,郊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中,旅游发展使郊区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旅游对当地的影响深远,不仅带来了经济利益,而且带来了外面的信息。经济转型的成功成为其他农业地区的榜样。城市郊区有条件的地方,都有发展游憩经济的渴望。我国的土地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两类。集体土地主要指农村土地。其实农村土地在效益上关系到国家的利益,但决策往往是少数人的行为。一个成功的开发带领了上百个类似的模仿。这种决策没有进行严密的可行性分析,带有很大的风险性。将大量农业用地进行建设,不仅是土地的浪费,也是经济的损失。

北京郊区乡镇村发展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萌芽,到2006年为止,有198个民俗旅游村,占到所有行政村的8.5%,13000多个旅游接待户。这中间又有大量的在接待村名义上搞旅游,可全年并没有多少游客。加上国家对休闲农业旅游建设没有出台相关规定,乱建、乱占现象严重。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这种混乱局面造成了土地使用状况难以调查和统计,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明朗。近来,北京市旅游局出台了针对旅游接待村、接待户的规范,但对土地使用的规范还有待发展。以台湾的经验,建设用地不超过休闲农业园总面积的10%。

4.6 生态安全因素制约着郊区游憩用地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根据城市旅游用地的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的远郊,主要分布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保护地等以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游憩地。这些地区对城市生态平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城市绝大部分连续的森林水域都分布在这个圈层。虽然环境优美,但关系着城市发展前途,休闲旅游开发有着很多的限制。自然保护区划分为区、过渡区和核心区。核心区是生态环境最好、最具价值的地方,但会禁止任何的开发活动,区内朽木落叶均不能随便采摘;核心区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缓冲区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在环境最好的地区,由于生态安全的考虑,旅游土地的分配是要离开核心区一段距离,还要有各种各样的建设限制。

城市郊区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农用地,这些农用地对于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现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耕地作为开展游憩活动的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对游憩活动的开展程度要有一定限制,但适度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对满足都市居民游憩需求以及阻止城市蔓延扩张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前提下,开展对自然损害不大的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来补充城市游憩空间的不足。

5 结语

休闲观念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逐渐深入人心。城市化快速发展,正在加速自然景观和游憩用地的消失。一些城市郊区的游憩地在节假日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游憩质量得不到保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游憩功效的发挥是打造宜居城市以及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只有深入研究影响游憩用地配置的因子,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郊区游憩用地科学配置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居民的游憩效益。

第8篇:京郊采摘范文

京郊农村成新增长极

随着首都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郊区农村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在刚刚召开的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上,郭金龙市长指出。在加快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方面。郊区农村是重要的战略新区:在解决人口、交通问题上。郊区农村是城市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完成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标兵和火炬手、走在全国最前面的任务中。郊区农村是主战场和新的增长极。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抓好郊区农村经济发展,加快郊区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各方面我们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本期特别报道分别从农业、农村、农民的角度展现首都郊区农村的建设成果和面临的问题。记者走进平谷、房山和大兴。向您一一展现京郊农村新画卷。

――本刊编辑部

大冷的正月里能赏桃花、摘草莓?若不是亲眼所见,在京郊农村种了一辈子地的郝永芹老人咋也不能相信这样的新鲜事。春节刚过,郝大妈跟着在城里住的儿子一家到平谷区鱼子山村赶了一回时髦,像慕名而来的许多游客一样,她新奇地打量着大棚里百株桃树竞相争艳,不时发出啧啧赞叹。赏完桃花,在隔壁的草莓大棚里,小孙子乐开了怀,不一会儿便收获满满。大棚的主人告诉郝大妈,草莓采摘能从12月份持续到第二年5月份,价格最高的时候一个月就能收入3万多。这个数字,比冬天开桃花更让老人感到震惊。自己那一亩玉米地,辛苦一年收入还够不上1千块……

170如何变成了80000告别传统,农业走向了现代化

十多年前,位于平谷区东部的鱼子山村,600多户村民绝大多数都像郝大妈一样以种粮为生。党总支书记王希华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家家只操心自己地里的那点事儿,一茬玉米每亩的纯利也就170元上下。

2000年,在政府鼓励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带动下,占地400亩的设施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起来了,110栋大棚全部是砖墙钢架无柱大跨度、内设保温板的永久式结构。到2006年,村里的设施农业产值达到了500多万元,占全村农业产值的九成。尝到了规模发展的甜头,大伙儿琢磨着鱼子山的设施农业应该再上一个台阶。这一年,村民以每亩600斤富强粉的价格把土地流转给旅游投资商,又建起了面积为300亩的农业生态园。生态园走的是特色农业、精品农业路线,以种植草莓等反季节瓜果为主。不到两年光景,种植户的腰包便纷纷鼓了起来。

种植大户赵国兴,依靠刻苦钻研成了远近闻名的草莓专家,个人也取得了丰厚的回报。2008年他牵头成立了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从购苗到起垄、栽培、病虫害防治,再到包装销售,统一培训、指导,带领合作户共同致富,也打响了鱼子山草莓的品牌。如今,赵国兴在他的草莓大棚里又搞起了立体化种植,通过套种礼品西瓜、火龙果等新品种,使单个大棚的收入达到了8万元。

而设施农业,仅仅是鱼子山绿色生态产业链条的一环。守着京东大峡谷景区的青山绿水,鱼子山人很早便搞起了旅游接待、观光采摘。集体注资成立的京东大峡谷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制,不但解决了80多人的就业问题,还为每位村民入资源股,年年有分红。事实上,近年来鱼子山村的整体发展思路始终围绕着旅游产业做文章。2010年,全村仅旅游景区收入就达11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今年村里又搞起了平谷特色农副产品展卖园,还添了不少旅游项目,月月都有主题活动。“既然要做旅游,就应该围绕着吃、住、行、游、购、娱这几个要素来发展。通过一站式服务,把客人留下来。”王希华如是说。

靠搞活特色经济,昔日的穷山村走上了致富路。鱼子山也因而成为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孝东认为,在北京这样一个拥有近2000万人口,土地资源又十分有限的特大城市,农业发展必须顺应城乡融合和产业融合的趋势,以市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农民的增收为落脚点,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深度挖掘农业的综合价值。经过近年来的培育,北京正在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8.5%是0.8%的23倍农业发生了功能性变化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继续保持强劲增势,全市设施、观光民俗和种业三项总收入达到8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

与传统农业相比,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更高的土地产出率,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自然也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平谷区南独乐河镇,习惯了“猫冬”的农民如今都成了“忙冬”。他们从11月底就开始忙着从大棚里那一排排整齐码放的菌棒上采摘食用菌了。菇农刘晓云告诉记者,她家有3个大棚,每棚菌棒的生产周期10个月,产菇3万斤左右,每棚年净收入将近3万元。据了解,经过3年多的发展,南独乐河镇已成为北京最大的设施食用菌生产基地,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共有大棚853栋。

南独乐河村党总支书记乔焕顺说,实现创收的不仅是香菇,小小菌棒同样创造着价值。他带领记者参观了菌棒生产厂和废菌棒加工处理厂。平谷以产桃闻名四方,村里就利用废弃树枝和边角料加工成茵棒,年生产能力可达500万棒。随着食用菌产业越做越大,乔书记又研究起了处理积压废菌棒的学问。他发现,废菌棒燃烧时产生的有害物大大低于煤,是一种较为清洁的能源。于是,便主动“请出”高污染的化肥厂,在其厂房引进设备,利用废菌棒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此举不但解决了菌棒大量积压的问题,还变废为宝,促进了农民增收。从菌棒生产到食用菌栽培再到废菌棒加工再利用,南独乐河村靠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南独乐河镇主管经济的副镇长康秋明介绍说,目前全镇设施农业已达1200多亩,一亩地所创产值是传统露地栽培的5至10倍,实现了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加季创收的转变。

“农业发生了功能性变化,农民发生了观念性变化,农村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变化。”在总结“十一五”三农工作时,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牛有成做出上述评价。统计监测显示,201 0年全市粮食产值22.6亿元,同比仅增0.8%,而都市型现代农业(计入总产值的部分)达6115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是前者的23倍。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02家,产值达到600亿元。农业观光园达1300余家,民俗旅游经营户近8000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比2005年翻了一番。

一系列数据证明,北京农业已告别以往单一的生产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粗放式生产走向集约化发展,由靠天吃饭走向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创收的新阶段。

由1%到1万亿“十二五”农业要实现新价值

诚然,在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农业正向高效、优质、高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但比重明显下降。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自2002年首次跌入2%以下,就始终徘徊在1%左右,初步核算结果显示,2010年的占比更是降到了0.9%。

第9篇:京郊采摘范文

关键字:轨道交通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城市客运量大幅增长,在一些特大城市,单纯采用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已不能适应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运输效率更高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以后,国家先后审批了深圳、上海、广州、重庆、武汉等10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并投入40亿元国债资金予以支持,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在内,全国已建和在建轨道交通项目的城市有10个,新申请立项准备建设的城市有8个,建设速度大大超过前30年。

在国外,市域轨道交通线常称为通勤铁路或市郊铁路,大多采用干线铁路的制式,且多是在既有铁路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以节省建设成本。根据经验,凡地铁发达的大城市均有更发达的市郊铁路作为支撑,为居民外迁郊区居住、产业重新布局、减少污染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巴黎、东京、纽约和伦敦等国外大城市,都已发展并形成完善的市域轨道交通线网,且能很好地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真正实现郊区、卫星城及新城同中心城区之间快速、便捷和大运量的交通功能。在巴黎都市圈内,有28条放射式的市郊铁路线,总长约1000km,据统计每天的市郊客运量中市郊铁路占有74%,而在高峰时间内市郊铁路则承担了总运量的87%;在东京都市轨道线网上,共有高速新干线、快速城际线、中速地铁线和普通轻轨等4种不同速度层次的线路标准,承担市域快速线的运输线路超过2000km,承担总客运量接近50%;在伦敦都市圈内,市郊铁路约20条,共1000多km,承担总客运量的35%;纽约市郊铁路主要包括北方铁路和长岛铁路,约1600多km,主要服务于近郊80km以内的都市圈,以通勤客流为主。可见,国外市域轨道交通占轨道交通总里程的比例一般都超过了80%,凡地铁发达的国外大城市均有更发达的市郊铁路作为支撑,为城市的均衡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在我国,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哈尔滨等大城市都曾开行有市郊铁路列车,只是随着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市郊铁路的优势越来越弱,多数的市郊铁路列车已丢失了应有的客运市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域轨道交通再度回归到了我们的视野。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等均在积极筹建大规模的市域轨道交通网络,在建设城际铁路、市域快线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市域轨道交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08年奥运前夕,北京开通了从北京北站到西北新城延庆站的S2线,据悉北京在2020年前还将建设通往门头沟、密云、大兴、房山等地的5条市域轨道交通;而在上海,市域轨道交通也正走上回归之路―――作为长三角地区第一条快速市域铁路,金山铁路的通车运营,实现了沿线交通运输的优势互补,有效缩短了市郊与中心城区之间的旅行时间,加快了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在成都,市域铁路成灌线是成都轨道交通中投入运营的第一条线路,亦被称为中国第一条快速市域铁路,最高时速达220km,已于2010年5月12日正式通车,运营情况良好。因此,发展市域轨道交通既是我国大城市发展与不断增长的客运需求的呼唤,也是考察国外发达国家大城市市郊铁路发展经验的结果。市域轨道交通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便捷型的大容量公共交通方式,应得到优先发展,并在未来我国大城市中心城与新城、卫星城间城市客运交通中发挥骨干作用。

1我国市域轨道交通的发展思路

1.1发展必然性

(1)我国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加快了新城、组团的建设步伐。随着人口及市区面积的大规模增加,使得我国一些大城市已经出现向郊区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这也是城市发展的规律所致。(2)市郊新城的建设,必然增加市域间交通需求。市郊新城的发展导致城市公共交通的结构与客流特点发生变化,且具有巨大的“向心”特征,因此,在城市半径增大、城市客运量增加的环境下,只有平稳性好、容量大的市域轨道交通才能更好地担当此任。(3)绿色环保的轨道交通方式引领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正面临着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双重考验,既要防止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又要支持新城的发展,市域轨道交通拥有着占地少、运能高、节约、环保的多重优势,是符合我国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交通工具,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同时,市域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仅对土地利用形态具有导向作用,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结构的优化,对沿线的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

1.2规划原则

(1)市域轨道交通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组成部分。(2)市域轨道交通规划应注重站间距设置和旅行时间的缩短,不仅要与中心城有直接的联系,在运行速度上也要快于城区地铁,这样才能具备服务大城市地区的通勤能力。(3)市域轨道交通进入中心城区的车站设置,应尽量进入市内的交通枢纽或地铁的大型换乘站,不宜在市内扩大或增建铁路客运站点;远郊卫星城镇、旅游景点的站点设置要注意一站多能,依托其他城市公共交通方式,扩大市域轨道交通的服务半径和辐射区域。(4)市域轨道交通规划应注重与城区地铁、地面公交系统的联系,必须在网络规划基础上,与其他子系统相互衔接、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子系统的功效,保证交通运输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2关于我国市域轨道交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大力鼓励符合条件的大城市发展市郊铁路。我国大城市发展普遍呈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演化的趋势,在中心城与新城、卫星城之间产生大量客流。市域轨道交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大容量公共交通方式,并具有很强的引导城市发展、优化城市布局的功能,应在城市客运交通中发挥骨干作用,特别是符合条件的大城市应优先发展。

(2)明确市郊铁路的城市公共交通地位。市域轨道交通提供公交化公共交通服务,必须实行低票价策略,需明确市域轨道交通的城市公共交通地位,相应建立补偿、补贴机制。

(3)纳入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交通体系统一规划实施。市域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密切,同时市域轨道交通也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将市域轨道交通纳入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统一规划实施。

(4)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投资模式。市域轨道交通投资巨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是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应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投资模式。

(5)高度重视降低市郊铁路建设及运营成本。市域轨道交通为引导型交通类型,应高度重视降低建设与运营成本,改善财务现金流,促进市域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