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俄文学论文范文

中俄文学论文精选(九篇)

中俄文学论文

第1篇:中俄文学论文范文

(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习俄语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学习俄语的过程其实就是跨文化、跨国度的语言交际过程。为了减少和避免由于中俄文化差异对交际效果造成的影响,在俄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文化知识的导入。本文拟对语言、文化的概念进行表述,进而借助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阐述在俄语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导入的意义。

关键词 :俄语教学;文化渗入;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68-02

随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俄语教学而言,单纯的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认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怎样使用语言,即必须掌握用信息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必须懂得什么时候使用何种语体和语言,怎样以适当的方式表示客气(或不客气)、友好(或不友好)等等。也就是说,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交际过程中能够正确、有效地利用所学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的知识,使交际得以顺利完成。

对于以俄语为专业的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在俄语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一些俄罗斯国情文化背景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生们学习俄语的兴趣,也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将在对语言与文化的概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俄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渗入的意义。

一、语言、文化的概念

谈到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必须先弄清楚语言与文化的概念。

(一)语言

对于语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萨丕尔对语言做了高度概括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用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语音符号系统。作为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同时,语言也存储了前人的劳动和生活经验,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的思维方式,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态。”与此相同,Brooks认为:“语言是一个由语音、语法和词汇构成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句法)、符号与其所指的关系(语义)和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语用)组成的。但语言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必须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所以,从社会语言学家的角度来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和承载形式,社会文化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反映了语言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

综合以上各观点,可以将语言定义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中介,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描写世界的工具,同时,语言又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从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符号系统,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从功能特征来看,语言又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二)文化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语言学家认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了出来,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建立在本国历史、地理、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上的。因此,不同国家、民族由于地域、环境、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文化。即: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从语言与文化的概念可以看出,尽管语言是一个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但是它随着社会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所以,它也是文化范畴的一部分。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现和载体,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学好语言和所学语言国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要依赖语言进行保存、传播和继承;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属于文化范畴,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个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制度等文化侧面。即一个民族的语言表现形式要受到以上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三、俄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渗入的意义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结晶。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的发展,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语言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因此,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语言的共识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学者们的重视。

传统的俄语教学往往偏重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对于特定的文化内涵往往一代而过,或由于各种原因而忽略不讲。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很多学生尽管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规则也十分清楚,但是仍然无法令人满意地理解并参与到俄语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在交际时往往语不达意或话不得体,从而造成难堪,甚至引起对方的误解,这往往是文化和交际知识的欠缺引起的语用失误和交际不当。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观看英语电影,学唱英文歌曲,对于英美国家了解较多,而对于讲俄语的前苏联国家和俄罗斯的了解甚少,甚至也没有兴趣了解。所以,如果整天对这些零起点的俄语专业的学生讲授名词变格、动词变位等枯燥的知识,进行机械的训练,学生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上俄语语法本身就很难懂,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在俄语教学中,除了讲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外,还要适当地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渗入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重视汉俄文化的差异性。

每个国家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只为该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带有特定社会历史色彩的现象。俄罗斯国家疆域辽阔、历史悠久,俄罗斯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很多。在传统的俄语教学过程中将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文化知识的渗透相结合,有以下三个意义:

(一)扩大知识面,增加词汇量

俄语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到“праздники”的专题的时候,除了讲解课文上的“Новый год”,如果能将俄罗斯国家法定的、传统的、民间的、宗教的节日加以导入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俄罗斯国家节日的了解,既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也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

(二)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俄语语法难度大,上课课时少。对于零起点的俄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名词变格、动词变位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果整天让学生面对这些枯燥的语法知识和语法规则,学生势必会产生畏难情绪,时间长了就会丧失信心。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一些文化教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带着兴趣学习,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消除交际障碍,提高交际能力

文化和交际知识的欠缺,有可能引起语用失误和交际不当。由于中俄两国在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两种语言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在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渗入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文化以及俄汉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助于学生消除文化盲点,掌握语言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进而能消除交际障碍,得体地进行交际和沟通。

众所周知,语言只是人们进行交际的一种工具。学习俄语并不只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而是为了在工作中运用它,使它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挥作用。所以,作为俄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俄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中俄文化差异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俄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利用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M].知识出版社,1992.

〔3〕苑文静.浅谈大学俄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教学研究,2011(8).

〔4〕雷阿勇.“龙”与“Dragon”: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障碍及消解策略[J].2011(2).

〔5〕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黑龙江大学学报(外语学刊),1990(3).

〔6〕薛秀晶.俄罗斯文化与俄语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2).

〔7〕张利明.浅谈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黑河学刊,2011(4).

〔8〕黄青华.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和跨文化加急能力的培养[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2).

〔9〕赵颖.俄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9).

第2篇:中俄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国;俄侨;文化史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重要阶段。其中,西方文化尤其俄侨文化助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是民国时期中国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化研究热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对俄侨文化给予了极大关注,出现了一批重要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学理梳理,将有利于俄侨文化史的深入研究。

一、代表成果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围绕俄侨文化史共出版相关著作和80余部(篇)。现仅就代表性成果分类列举如下:

(一)俄侨文化的综合性成果:李兴耕等的《风雨飘萍――俄国侨民在中国(1917―1945)》(1)、石方等的《哈尔滨俄侨史》(2)、汪之成的《上海俄侨史》(3)、于湘琳的《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化》(4)、李逸津的《近代俄罗斯侨民在天津的文化活动》(5),等等。

(二)俄侨文学:李萌的《缺失的一环:在华俄国侨民文学》(6)、王亚民的《20世纪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7)、刁邵华的《重放异彩的哈尔滨俄侨文学》和《中国(哈尔滨―上海)俄侨作家文献存目》(8)、李延龄的《论哈尔滨俄侨白银时代文学》和《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9),等等。

(三)俄侨教育:李树笑的《哈尔滨俄侨音乐教育史初探》(10)、王琦的《20世纪初俄侨在哈尔滨的音乐教学》(11)、陈晶的《哈尔滨俄侨西洋音乐教育特点研究》和《哈尔滨俄侨专业西洋音乐教育研究――以两所专业西洋音乐学校为例》(12)、何艺;宋立权的《哈尔滨20世纪早期(俄侨)手风琴教育探究》(13),等等。

(四)俄侨艺术:刘欣欣、刘学清的《哈尔滨西洋音乐史》(14)、汪之成的《俄侨音乐家在上海(1920s~1940s)》(15)、高延松的《19至20世纪中叶俄侨音乐家对中国音乐的贡献和影响》(16)、王艳莉的《俄侨音乐家与工部局乐队交往历史新探》(17)、林琳;王艳莉的《哈尔滨早期俄侨音乐活动研究》(18)、孙兆润的《俄侨声乐教师霍尔瓦特夫人身世考据》(19)、王亚民的《创建于中国的世界最悠久爵士乐队――兼忆俄侨音乐家伦德斯特列姆》(20)、牛蕊的《从漂泊的“无根者”到中国早期专业音乐的“拓荒者”――俄侨音乐家嘉祉、托诺夫在华音乐史料述评》(21),等等。

(五)俄侨学术:谭英杰的《解放前俄国人在黑龙江的学术团体及其考古活动简述》(22)、林军的《帝俄在哈尔滨的东方学家协会》(23)、徐雪吟的《俄国皇家东方学会与东省文物研究会》(24)、阎国栋的《俄国汉学史》(25)、彭传勇的《哈尔滨俄侨学者的中国东北研究述论》和《黑龙江地域俄侨中国学研究初探》(26),等等。

(六)俄侨新闻出版:赵咏华的《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1898―1956)》(27)、张慧君的《哈沪之旅:一段特殊的历史―20世纪上半叶俄侨在华出版图书概述》和《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20世纪上半叶俄侨在华出版报刊概述》(28)、王迎胜的《1898―1949年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新闻报刊事业史研究》和《俄罗斯文化曾在这里繁荣――哈尔滨俄罗斯侨民图书事业回溯》(29),等等。

二、主要特点

综观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呈现出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涉猎领域众多。如上文所述,国内学者对民国时期俄侨文化史的研究领域覆盖面很广,涉及到文学、艺术、教育、学术和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反映了俄侨文化的多元性。

第二,俄侨文学艺术研究比较深入。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国内学者在俄侨文学艺术领域出版了5部著作(含丛书),占俄侨文化史全部著作的5/6,其中文学著作3部,占文学艺术领域出版著作的2/3;发表了大约50篇论文(含学位论文),占俄侨文化史全部论文的2/3,其中文学论文30多篇,占文学艺术领域的2/3。从以上数字可以证明,国内学者在这两个领域尤其是文学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相对比较深入。

第三,有些问题的研究走在了国际前沿。国内学者在俄侨文学、学术等领域取得的成果站在了国际学术前沿。《中国(哈尔滨―上海)俄侨作家文献存目》[1]是中国出版的世界上唯一一部中国俄侨文学文献的著作。该书是作者研究、整理了解放前俄侨留下来的大量报刊书籍,录存文学作品和文艺论文的篇名和书目,同时又通过俄、美、法等国的学者友人,取得了各该国大图书馆中馆藏资料辑成。《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2](2005年该丛书出俄文版)收录了俄侨文学作品约800万字,填补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的空白,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便利。《世界文学园地里的一簇奇葩》[3]、《论哈尔滨俄罗斯侨民诗歌》[4]、《论哈尔滨俄侨白银时代文学》[5]等文章对俄侨文学进行了理论构建,提出了中国俄侨文学是“中俄合璧文学”、“半中国文学”、“哈尔滨俄侨白银时代文学”等学术观点。《20世纪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6]一文提出了“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组成部分”的重要论点。《哈尔滨俄侨学者的中国东北研究述论》[7]一文认为中国东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因素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哈尔滨俄侨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并就其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列举,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其研究特点,肯定了哈尔滨俄侨学者的研究在中俄文化交流、俄罗斯中国学、文化遗产等方面所做出的历史贡献。《黑龙江地域俄侨中国学研究初探》[8]一文首次提出了黑龙江地域俄侨中国学的概念,并进行了概念界定,根据具体的历史环境划分了黑龙江地域俄侨中国学的历史分期,列举了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总结了其主要发展特点,对其进行了历史评价,认为哈尔滨是俄罗斯域外中国学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最后提出了加强黑龙江地域俄侨中国学研究力度的建议。

三、几点思考

尽管国内学者在俄侨文化史研究上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从俄侨文化史的研究内容上看,俄侨文化史的研究还有极大的研究空间。笔者试就该问题提点自己的几点思考,期待能有裨益于学界。

第一,应撰写出综合性的俄侨文化史专著。

从目前面世的俄侨史著作来看,国内学者既在全国性的俄侨史著作里论及了全国性俄侨文化,也在地域性的俄侨史著作里研究了地域性俄侨文化。然而,遗憾的是,学界至今既没有出版1部全国性的俄侨文化史著作,也没有出版1部地域性的俄侨文化史著作。因此,学界应从地域性俄侨文化史研究着手,尽早出版综合性的俄侨文化史专著。

第二,应撰写出更多专题史著作。

从目前出版的俄侨文化专题史著作来看,只出版了俄侨文学、新闻传播和音乐等领域的著作,这是远远不够的。它不利于撰写出综合性的俄侨文化史著作。所以,学界应在诸如俄侨教育史、俄侨艺术史、俄侨出版史、俄侨学术史、俄侨图书馆史、俄侨博物馆史等专题进行研究,争取早日撰写出更多专题史著作。

第三,在巩固现有研究优势上,其他领域的研究有待深入。

在上文中笔者指出了国内学者对俄侨文学艺术领域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因而相比较其他领域的研究就显得有些薄弱。笔者认为,在继续深入研究俄侨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加强诸如俄侨教育、俄侨学术、俄侨出版、俄侨图书馆、俄侨博物馆等领域的研究。在俄侨文学研究上,进一步挖掘史料,在哈尔滨俄侨文学与东北文学关系、上海俄侨文学与“孤岛”文学关系上给予关注;在俄侨艺术研究领域,应多研究一些俄侨绘画艺术问题;在俄侨教育、学术、图书馆、博物馆研究领域,应系统梳理;在俄侨出版研究领域,应对包括《远东报》、《亚细亚时报》、《东省杂志》等重要报刊进行重点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1]刁邵华.中国(哈尔滨―上海)俄侨作家文献存目[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

[2]李延龄.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

[3]李延龄.世界文学园地里的一簇奇葩[J].俄罗斯文艺,2002(6):8―15.

[4]李延龄.论哈尔滨俄罗斯侨民诗歌[J].俄罗斯文艺,1998(2):28―33.

[5]李延龄.论哈尔滨俄侨白银时代文学[J].俄罗斯文艺,2011(5):74-79.

[6]王亚民.20世纪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141―156.

[7]彭传勇.哈尔滨俄侨学者的中国东北研究述论[J].西伯利亚研究,2011(1):81―85.

[8]彭传勇.黑龙江地域俄侨中国学研究初探[J].黑河学院学报,2013(5):14―16.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国时期在华俄侨学术活动及价值研究”(13CZS041)阶段性成果。

注释:

(1)[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M].上海:三联书店,1993.

(4)[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5)[J].寻根,2008(2).

(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D].兰州:兰州大学,2007.

(8)[J].求是学刊,1992(5);[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

(9)[J].俄罗斯文艺,2011(5);[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

(10)[J].西伯利亚研究,2001(2).

(11)[J].黑河学院学报,2012(4).

(12)[J].戏文,2005(6);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2).

(13)人民音乐,2010(6).

(14)[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5)[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16)[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17)[J].人民音乐,2010(3).

(18)[J].北方音乐,2011(2).

(19)[J].歌唱艺术,2012(5);2013(4).

(20)[J].人民音乐,2012(6).

(21)[J].音乐研究,2013(1).

(22)[J].北方文物,1986(2).

(23)[J].北方文物,1987(1).

(24)[J].黑龙江史志,2010(12).

(2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6)[J].西伯利亚研究,2011(1);黑河学院学报,2013(5).

(27)[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中俄文学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终稿)[S].2014.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4]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朱之红.外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2006,(08).

[6]翁志强.浅谈外语教学法的继承和发展趋势[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01).

[7]张爽.大学俄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J].鸡西大学学报,2009,(05).

[8]罗晓霞.俄罗斯对外俄语教学法的发展历程[J].中国俄语教学,2013,(01).

参考文献:

[1]李爱荣.俄汉语法“转换”策略[J].中国俄语教学,2010(02)

[2]李爱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俄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60)

[3]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中国俄语教学与研究论文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4]臧海滨等.大学俄语双基训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郝淑霞.新中国高校俄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历史回顾[J].中国俄语教学,2010.2(1).

[6]刘红侠.高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7]陈玮.我省高校俄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1).

[8]杨春燕.新升本科院校俄语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参考文献:

[1]《俄语专业教学改革探索》新世纪俄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国际研讨论文集,主编:郑体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2]期刊论文:《浅析高校俄语专业零起点生的优势与前景》,作者陈广秋、唐春霞,《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5期

[3]期刊论文:《对俄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作者刘娟《中国俄语教学》2007年01期

第4篇:中俄文学论文范文

・其实,文学家们对言论自由一直孜孜以求,但真正的言论自由到来时,他们却失落了自己。

・我们经常说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块比俄罗斯更适合后现展的土壤了。

俄罗斯人是非常情绪化的,我们去过俄罗斯的人都会有同感,俄罗斯人的性格非常极端化和情绪化:如俄罗斯人一般很勇敢,但喝了酒之后也会懦弱、伤感;有非常粗犷、奔放的一面,但同时也有非常细腻的一面,我们知道,俄罗斯人的芭蕾跳得非常好、航空航天技术非常发达。我想俄罗斯社会一直非常动荡、摇摆可能也与此有关。

我想从文学的角度来论述一下俄罗斯十多年来社会思想或思潮的演变。

回归的文学和文学的回归 在苏联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中文学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政治生活与文学的关系很密切,一直到苏联解体之前都是这样。戈尔巴乔夫曾经成立了一个总统委员会,七名成员中有两名是作家。当时的文学家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作家,同时也是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理解文学的重要性。

苏联的解体曾使某些作家非常兴奋,他们认为好时代真正到来了,可以言论自由了。其实,文学家对言论自由一直孜孜以求,但真正的言论自由到来时,他们却失落了自己。因为在苏联时期作家是大众的代言人,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是大众仰慕的英雄。时过境迁,舆论环境的改变使大众不再需要这样的"代言人",文学家的角色也随之转化。

于是目前的俄罗斯文学面临着选择:继续充当舆论的工具和大众的代言人,还是回归文学的自身?

概括起来,解体后的最初五年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原因之一,回归文学占据着所有文学杂志;其次,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文学家没能确立自己的定位,目不暇接之余没有来得及做充分的思考;第三,西方文化的挤压。

五年之后,俄罗斯出现了以"另类文学"为代表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这是一批50岁左右的作家,他们淡化意识形态,对西方文化心存一些警惕,处于中立状态,倾心于文学创作的艺术性。从这一意义来说,俄罗斯的文学真正回归到了文学。如果将俄罗斯文学的这一转变与俄国文化史联系起来加以审视,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

传统派与民主派 苏联解体前后,文学界传统派与民主派之争就已刀光剑影。所谓传统派,就是主张尊重俄国的文学传统,强调文学传统的道德力量,也被称为"爱国派",以《文学俄罗斯》为代表。民主派主张向西方靠拢,提倡现代的创作方法,也被称为"改革派",以《文学报》为代表。

从两派的争端我们可以看出困扰着俄罗斯人的文化定位之争:面对欧洲时,俄罗斯认为自己属于东方;面对东方时,它确认自己属于西方。俄罗斯的文化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还没有强大到成为文化的一极的地步,因此始终摇摆在东西方之间。这也是古老的"斯拉夫派"与"西方派"之争的延续。

现代与后现代的问题 白银时代被重新挖掘之后,人们忽然惊讶地发现,整个20世纪的现代派思潮是始于俄国的白银时代。西方20世纪文学史或文论史教科书的第一章所论述的肯定是俄国形式主义,其后的新批评、解构主义、符号学都源于此。例如,哲学界有梅列日科夫斯基,绘画界有康定斯基,音乐界有斯特拉文斯基。

苏联解体前后,又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我们经常说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块比俄罗斯更适合后现展的土壤了,在那里可以打破旧有的价值体系,重建或者根本就不建立新的价值体系,现在在俄罗斯什么都不信超过了信仰任何主义。这种思潮体现在文学上具有以下特点:嘲笑一切;文本本身具有现代派特色,没有情节;运用脏话和黑话,借以表现语言民主化的精神。

归纳起来,苏联解体后的文学是一个不断赢得自由的过程,又是不断失去自我的过程,原有的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已不复存在,写作手法上有所突破。

第5篇:中俄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俄语 吉尔吉斯斯坦 现状“我们将要保护、评价、使用和完善俄语作为历史的礼物、作为我们民族语言和获取国家意义的相连力量”。这是吉尔吉斯斯坦能用俄语、吉尔吉斯语双语书写的作家艾赫玛托夫说的。

苏联解体后的各国,包括吉尔吉斯斯坦的俄语现状是怎样的?

尽管在独联体的一系列国家中,俄语以立法的形式拥有稳固的地位(官方语言、族际间交流的语言或是少数民族语言),但它的积极作用在前苏联中不断减小。

遗憾的是,吉尔吉斯一些积极使用俄语的区域也在不断减少,仅在比什凯克周围地区的两三个城市居民区,俄语还占有主要地位。

一、现状调查及原因

根据对散居居民和聚居居民的询问,以及在一些地区进行的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语言洄游的潜力,吉尔吉斯斯坦位于第三位。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在负面发展的情况下,离开国家的同胞人数达到50%至60%。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性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导致对吉尔吉斯语的需求越来越普遍,不考虑俄语是官方语言,而积极夸大吉尔吉斯公文处理中使用母语吉尔吉斯语的问题。这自然引起操俄语的公民担心用俄语教育孩子的前景问题。

促使部分居民离开的重要原因,专家归因于较低的公共生活水平,国家歧视操俄语的居民,居民在经济和生活层面上缺乏前景。

人口迁移增长的负面作用是不容怀疑的,最近发生在比什凯克和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事件已经证明。尽管事实如此,但日常生活层面上没有明显地观察到反对和歧视操俄语的居民。

二、俄语使用现状

值得庆幸的是,在我国的新宪法中,俄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得到保护,尽管仍有一些人反对这一点。没有完全掌握俄语的吉尔吉斯的大量农民工在许多方面促进了这一点,他们在俄罗斯找到了工作。自然地,就像俄罗斯期待的一样,他们很愿意掌握俄语。

对待年轻一代的教育和教养的态度,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个指标。目前,在吉尔吉斯,有几乎两千所吉尔吉斯语言学校、大约有130所乌兹别克语言学校(在南部地区)、近230所俄罗斯语言学校和约20所俄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的混合学校。

当前的53所大学,其中12所是私立学校,其余的都是从属于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学校。通常,学校的专业科目都是用俄语教授的,除南部地区的一些高中以外,甚至像吉尔吉斯―土耳其、吉尔吉斯―科威特大学都使用俄语授课。尽管国家尝试在各个不同的知识领域用国家语言翻译条款,但都失败,因为那些都是国际术语。

三、俄政府的措施和活动

近年来,俄罗斯政府正在采取积极的步骤,增加正规组织和财政资源对境外俄语的支持,加强国外对俄语的地位。俄联邦的目的是保证俄语在苏联的地位,吉尔吉斯―俄罗斯斯拉夫大学积极参与这个项目。

俄语年,这一举措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这次会议上认真讨论俄语的地位,俄罗斯联邦国际文献研究所的地位。在外交部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的讲话中谈到,要保护国内和国外同胞的权利和利益,还要保护俄罗斯以外的操俄语的地区俄语的发展。其还谈到在任何文明特征不可分割的多语言国家,维护和促进国家整体的必要性,在俄罗斯和各民族共和国创建联邦语言深入研究的程序和培养计划的必要性。俄罗斯联邦的总理梅德韦杰夫支持语言学家的想法,关于俄语基金的创立,不仅在俄罗斯,在国外也要实现这种办法。再就是远程访问的中心设备和远程学习俄语,还有在中学的俄语办公室设备,要开展研讨会,对于俄罗斯语言学校和作为国家组成部分的高校来说,有教科书辅助教学的创建,等等。

首先,俄罗斯政府要帮助俄罗斯语言学校,俄语培训高等教育机构,保障教育、教学法和科学文化的斯拉夫大学,这包括在远程教育上的发展、电子的负载者。

在吉尔吉斯斯坦,互联网在俄语的传播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整个中亚地区),因为绝大多数用户选择俄语在电脑上交流。而且在不久的将来,电子网络会是俄语普及的一个有效的工具。

对于俄语的巩固和普及的连续性和方法论,所有工作的指导、组织和结构都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给中亚分配俄语中心,它可以建立吉尔吉斯―俄罗斯―斯拉夫大学的教学点,根据俄罗斯的标准培养学生,毕业的时候颁发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样式的毕业文凭。

近年来,在教育部和俄罗斯联邦科学部、附属联邦机构的教育部和俄罗斯使馆的支持下,在吉尔吉斯斯坦定期开展了国际论坛和会议,这些论坛和会议是关于在中亚国家俄语的发展和运作的,来自邻近国家的专家和远在国外的专家积极参与到这些论坛的会议中。我们呼吁国际会议《俄语在独联体国家人民的社会中》(2004);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俄罗斯教育125周年的国际论坛《二十一世纪是亚欧大陆一个跨文化对话、经济增长、文化复兴的新世纪》(2005);《关于独联体国家中亚地区的俄语运作问题的国际论坛》(2006);国际科学实用会议《独联体中亚国家教育领域中的俄语》(2007);国际论坛《二十一世纪语言和文化的对话》(2008);国际论坛《关于在独联体国家的俄语学习方面,俄罗斯斯拉夫大学的作用》(2009)。会议参加者的报告和发言,以个人编制并发表。

2011年4月22日,举行了国际会议,是为了纪念А.О. Орусбаева教授,他积极地捍卫俄语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地位,相关活动帮助提高在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区域国家俄语的地位,这是由于它涉及欧洲和亚洲国家,在国外扩大了俄语的领域。

隶属于吉尔吉斯斯坦的俄语教研室和斯拉夫区域科学研究所,在吉尔吉斯俄语推广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8年,教研室出版了科学论文集《吉尔吉斯斯坦的俄语》,它不仅面向专家、教师、研究生,而且适合那些对现代俄语问题感兴趣的人。

俄语在吉尔吉斯的推广和传播,促进了年度学生会议的进行。它不仅仅涉及学生、语言学家,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包括国际新闻专业),甚至有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大学的语言学家。根据学生会议的总结,出版了科学作品集。

在活动中,预科课程《俄语作为外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在1997年在俄语教研室的支持下建立。在这期间,从亚洲、欧洲、美洲来了上千名学生到这里学习,大约有80%的听众是中国公民。课程结束时,听课者都通过了考试,获得了部级的证书,而且不用通过考试就进入КРСУ,毕业生主要选择了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

根据和校长的协商,外国学生在一年级会深入地学习210个课时的俄语。这让他们可以为更好地用俄语进行讲座和实用材料的准备,甚至适应在俄罗斯的生活。进行全面的向国外听课者和学生的课程,首先是用俄语交流:组织阅读俄罗斯诗人的诗歌的比赛、“谁更了解俄语”的测验、俄罗斯的节日(狂欢节、圣诞节、复活节、新年)。所有的这些都有助于吸引外国人到КРСУ学习俄语。

俄语教研室和区域斯拉夫研究所,在俄语热点问题方面的大量信息中,还有一个活动的方向。在报纸、电视和录音机上,多次播放А.О. Орусбаев教授、М.А. Рудов、 Г.П. Шепелева, М.Дж. Тагаев和其他人的讲话。

每年的共和党竞赛也有助于俄语的推广和传播,俄语教研室也会积极参与。这几年,根据КРСУ标准高校进行比赛。根据比赛结果,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参加者,可以不通过考试进入“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俄语教研室的教师参与俄罗斯语言学校的教师进修课程。这些课程为五年,是在联邦目标计划“俄语”的支持下维持的。对于农村和城市学校的教师,教研室的专家编制了教学参考书和分发的材料,都是反映最新的俄语教学法的。

俄语教研室积极地参与吉尔吉斯每年举行“年度最好的俄语和文学教师”的比赛。教研室在社会创造之初运作“俄语的命运”,这符合语言的特点,给机关、学校、大学提供咨询服务,对外起到宣传的作用。

教研室给大众媒体的工作人员提供很大的帮助。其中包括举行的“圆桌会议”研讨会,在会议中分析大众传播媒介的材料、报纸的头条新闻,给出文化演讲的意见。

在联邦“俄语”计划目标的支持下,建立了КРСУ的俄语中心。它应该成为科学教学法的工具,在这个方向上组织和规范所有的工作。

(1)这个中心计划打开“俄语的命运”,它可以履行下列职责:

(2)为准备去俄罗斯工作的移民提供学习俄语的基本知识的帮助;

(3)为机关、学校和大学提供参考和咨询服务;

(4)语言的专业知识;

(5)在提高学生的识字和文化言语方面,给予交流的帮助;

(6)公文处理时的语言意见;

(7)提供外部广告设计的咨询和对外宣传的作用;

(8)俄罗斯语言电子词典和俄罗斯―吉尔吉斯语电子词典的创建。

四、结语

吉尔吉斯斯坦对俄语的保护和促进,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这项工作是从学前开始,以中小学和大学的毕业为终点,开展大范围的活动。各级政府应该严格遵守宪法,保障俄语的地位,在没有掌握国家语言方面避免侵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吉尔吉斯斯坦保护讲俄语的地区,仍然需要俄罗斯政府的全方面帮助。

参考文献:

[1]张西平,柳若梅.研究国外语言推广政策,做好汉语的对外传播[J].语言文字应用,2006(2):39-47.

[2]张西平,柳若梅.世界主要国家语言推广政策概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姜琦.俄罗斯重新崛起[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肖筵,王义高.俄罗斯教育变革探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5]Рол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в мире: новые вызовы и решения(справочная информация МИД РФ,2005) / / mid.ru.

第6篇:中俄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普京思想;欧亚主义;文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57 ― 02

普京思想是一个囊括了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层主张与系统表达的思想体系,目前已成国内俄罗斯研究的理论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已出版两部《普京文集》,可见中国研究者对普京思想的重视。普京思想中的欧亚主义文化元素已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普京在2000年秋天的一次讲话中提到:“俄国从来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欧亚国家。我们从末忘记俄罗斯领土上的主要部分在亚洲……俄罗斯充分参与亚洲和太平洋空间的经济协作进程是自然而不可避免的。要知道,俄罗斯是联系亚洲、欧洲和美洲的独特结合点。”〔1〕 与其他俄罗斯思想家一样,普京也在自己的理论中体现出关注俄罗斯的前途和命运,寻找俄罗斯民族自有属性及民族文化的定位。

一、 欧亚主义与普京思想的逻辑关联

欧亚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流亡于欧洲国家的俄侨民中间,他们是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研究范围广泛,有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学科,他们共同的使命是为俄罗斯寻找一条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东方的发展道路,既不是西欧主义也不是斯拉夫主义,他们称之为欧亚主义(Евразийство)。欧亚主义者认为,“将旧世界的文化划分为‘欧洲的’和‘亚洲――亚细亚的’,在这个范畴的意义上讲,俄罗斯文化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它是将两种因素加以结合,并形成某种程度的统一的文化类型。按照上述的文化分类,说俄罗斯文化类型是‘欧亚文化’更能表达这一现象的实质。”〔2〕 欧亚主义首先要将俄罗斯文化与西方文化区分开来,认为俄罗斯文化不同于西方以理性主义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反对西方文化中心论,反对将西方文化价值上升为全人类的普遍价值。在欧亚主义者看来,西方文化已处于衰落和僵化之中,毫无生机和活力,俄罗斯文化无疑是最具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形式。其次欧亚主义也要将俄罗斯文化与亚洲文化区分开来,在他们看来,亚洲文化以神秘主义主导,政治上大都集权与专制,很容易导致文化集权,欧亚主义者在很大程度上将亚洲视为野蛮与落后的象征。

这样俄罗斯寻找自身文化定位时只能走一条既不同于欧洲也不同于亚洲的具有俄罗斯民族特殊性的文化道路――欧亚文化模式。这一文化模式也是普京近些年来所主张的,虽然其很少直接以欧亚文化模式继承者的姿态来表达,但其思想中渗透着这一文化元素。普京就任总统后一改叶利钦时代完全一边倒向西方的大西洋主义的文化路线,也极力反对极端民族主义的狭隘的文化路线,而是极为务实地思索后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的文化定位问题,总体看来很接近于欧亚主义的主张,普京在其《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表达一种类似的文化主张,可称之为“三不”原则,即不回到过去,但不否定过去的成就;不搞激进的改革;不照搬西方模式。这三条原则与欧亚主义者的主张不谋而合,这绝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关联的,普京强调俄罗斯要从一味追随西方依靠西方甚至将自己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等同走出来,另外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又不能陷于传统中不能自拔,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为俄罗斯所用,这与欧亚主义所主张欧亚文化模式是一脉相承的。

二、 欧亚主义地缘政治观与普京思想的契合

欧亚主义指出,以俄罗斯广阔领土为空间的大陆是俄罗斯文化的“发展地”(месторазвитие),这一发展地可以这样定义:“生物彼此之间和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并使环境适应自己需要的广泛的日常生活图景”,这是这一个“融会社会历史环境和它所在的疆域”的综合性概念。〔3〕 这一发展地所横跨的地域欧亚主义者称之为欧亚洲,这是一个不同于欧洲与亚洲而具有自足性的独立大陆,它介于欧洲与亚洲之间,是二者文化的中介和纽带,但不足以用二者任何一种文化模式来统摄。这也意味着欧亚洲这块文化的“发展地”自身即成一有机整体,也可视为一特殊的独立而完整的文化共同体,“在该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群体的社会生活打下自己特有的烙印。”〔4〕 当然这种特有的文化形态不同于欧洲文化自视其为人类文化的普遍形态和价值标准,这只是世界众多多元文化之中的一元,而且这种文化的特性正在于其所具有的欧亚属性。俄罗斯文化是在俄罗斯历史逻辑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它融合了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东方突厥―蒙古文化与一身,在精神上体现的是东正教信仰的自足性,在政治体制上体现的是有东方色彩的集权与专制,但欧亚主义者主张的是思想专制而不是沙皇或政党专制。这一专制形式被欧亚主义者称为“思想制”,意在以统一的思想文化及意识形态来确保俄罗斯在文化上形成认同,进而形成对俄罗斯国家和东正教会的认可。这一思想本身极具时代性,即使到了普京执政时期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普京重新强调了俄罗斯文化的特殊性,当然也以更为实用的视角来看待俄罗斯文化,意指俄罗斯文化要承担起自己的使命,那就是使俄罗斯重新回到大国、强国行列并使其思想文化在世界上具有持久的影响力。为此俄罗斯积极推进其作为东西方之间“大陆洋”的地缘政治优势,极力扩大自己的文化“发展地”空间,在对西方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注重加强与东方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和文化交往。这里俄罗斯文化的东方因素突显出来,那就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不断提升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和作用,同时亦使俄罗斯文化从相对保守变得日益开放,在与东西方文化角力的同时彰显俄罗斯文化的优越性。普京认为,“对于俄罗斯来说,不只是保护自己文化,还要在全球作为强大的推动因素推广文化。在讲俄语的地方,在前苏联的所有国家和大部分东欧。这不是帝国,而是文化推动;不是大炮,不是政治制度输入,而是教育和文化输出,这些都将为俄罗斯的产品、服务、意识创造有利的条件。”〔5〕 文化上的保守与封闭只能带来落后与发展停滞,当然如果失掉自己文化的特殊性而一味屈从于外来文化最终会面临自我文化迷失方向的危险,这种文化的二重性普京自然会认识到,因而提出在保护本国文化同时注重将俄罗斯文化的优势发挥出来。

三、重建“俄罗斯思想”中的欧亚主义元素

“俄罗斯思想”始终是俄罗斯哲学界的主题,这源于几百年来俄罗斯哲学家对俄罗斯文化特殊性与俄罗斯使命的艰辛理论探索,基列耶夫斯基、霍米雅科夫、恰达耶夫、赫尔岑、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别尔嘉耶夫、布尔嘉科夫等诸多俄罗斯哲学家在各自研究中都对“俄罗斯思想”进行阐释。欧亚主义当然也无法绕过这一主题,总体看来,欧亚主义对“俄罗斯思想”的继承与阐释体现为,欧亚主义“发展出了以地缘政治为基础、以文化批判为主要依据、以弘扬俄罗斯文化自有属性为己任、主张俄罗斯超越欧亚地理局限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欧亚主义理论。”〔6〕

欧亚主义理论研究的落脚点始终在探寻“俄罗斯思想”的特有文化范式中进行,而普京思想中这一理论的体现也是十分明显的。普京成为俄罗斯总统后清楚地意识到,俄罗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以及使俄罗斯全体国民认同的“俄罗斯思想”,俄罗斯文化处于东方西方之间,深受二者影响,但寻找俄罗斯文化的自有属性始终是俄罗斯民族精神支柱形成的必由之路。俄罗斯不能完全倒向西方,也不能让西方式的自由和民主在俄罗斯放任,为此,普京提出了依靠信念、权威与秩序治国的思想,信念即“俄罗斯思想”的确立是这一治国思想的核心。要发掘俄罗斯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形成“俄罗斯思想”,用以团结俄罗斯人民,使国家强大起来。在普京看来,这一新“俄罗斯思想”必然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作用与社会团结,当然也不可忽视东正教在凝聚俄罗斯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几百年来,俄罗斯文化特性问题始终令俄罗斯民族困惑不已。每当俄罗斯发生重大社会变革或文化转型时,这一问题就会凸显出来,由原本单纯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变为复杂的‘现实问题’。” 〔7〕 普京思想立足于俄罗斯现实,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复兴俄罗斯往昔的大国地位,当然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复兴。普京思想中体现出很多俄罗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其中欧亚主义文化元素是非常清晰的,当然,从欧亚主义的视角还有诸如欧亚主义对西方文化批判、蒙古文化对俄罗斯的影响、俄罗斯对外交往重点转换等层面都能在普京思想中找到很好的契合之处。

〔参 考 文 献〕

〔1〕Путин В.В., Россия новые восточные перспективы〔N〕.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14 ноября 2000.с. 01.

〔2〕Пётр Савицкий:Евразийство.Опыт систематического изложения〔M〕.Пориж,1926.

〔3〕伍宇星.欧亚主义历史哲学研究〔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1:108.

〔4〕Вернадский Г. В. Начертание русской истории

Прога〔M〕.1927. С. 09.

〔5〕 普京.变革中的世界与俄罗斯:挑战与选择(下)〔J〕.韩云凤.译.当代世界与社主义,2012,(03):122.

〔6〕 刘涧南.新欧亚主义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09.

第7篇:中俄文学论文范文

俄罗斯社会科学管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按其职能和隶属关系分为以下5组。

第一组,由联邦、部和主管部门以及基层科研机构组成的自上而下的科学管理体系。联邦一级的管理结构包括:总统和总统行政事务管理局;政府和中央机关管理机构。总统行政事务管理局下设科学技术政策委员会,并由总统助理专门负责科研问题。政府和中央一级的科学管理机构包括:俄罗斯联邦会议及其下属科学、文化、教育、保健与生态委员会和科学分委员会;国家杜马及其下属教育和科学委员会与科学分委员会;中央机关中的科学和教育部;跨主管部门科技政策协调委员会。部和主管部门一级的管理机构包括:俄罗斯科学和技术政策部;科学、高等教育和技术部;科学院等。基层科研管理机构包括:科学中心;研究所;地方研究机构以及仍处于萌芽状态的独立研究机构。

第二组,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对科学需求的变化,俄罗斯境内最大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某些变化,新增设了一些市场需要的科研机构,那些过时的、脱离市场需求的机构被撤销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科学院除保留了原苏联科学院时期设置的4个社会科学学部(即历史学部,经济学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学学部,文学和语言学部)以外,新增设了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学部,原社会科学总部被撤销了。目前各学部的科研组织结构具体变化如下:

历史学部除保留原有的考古学研究所、通史研究所、俄罗斯史研究所(原苏联史研究所)、斯拉夫和巴尔干学研究所、米克卢霍一马克来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所、东方学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原苏联科学院档案馆)以外,新增设了物质文明史研究所、彼得大帝民族学和人类学博物馆。学部设以下学术委员会:历史研究理论和方法论问题委员会,俄罗斯革命史问题学术委员会,社会改革与革命史问题学术委员会,俄罗斯国际关系与对外政策史学术委员会,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一般发展史和特殊发展史学术委员会,宗教在历史中的作用学术委员会,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俄罗斯学术委员会,俄罗斯与世界经济史问题学术委员会,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科学学术委员会,历史人口学和历史地理学学术委员会,古文献学、档案学和历史-语文邻近学科委员会,历史研究中的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应用委员会,纹章学委员会,俄罗斯历史学家全国委员会(原苏联历史学家全国委员会),斯拉夫文化研究与普及学术委员会。撤销了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史学术委员会,社会学问题学术委员会,东方学学术委员会,斯拉夫学学术委员会,苏联外交学术委员会,科学史学术委员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史学术委员会,历史地理学和制图学学术委员会,考古学学术委员会,国民经济历史科学数据委员会,苏联历史学家全国委员会,俄罗斯巴勒斯坦协会。对以下学术机构实行科学方法论领导:俄罗斯国家历史公共图书馆,西伯利亚分院历史、语文和哲学研究所,俄罗斯国防部军事史研究所,布良斯克社会科学研究所,雅库茨克科学中心语言、文学和历史研究所,远东分院远东民族史、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所,乌拉尔分院历史和考古学研究所,乌法科学中心历史、语言和文学研究所,达吉斯坦科学中心历史研究所,鞑靼斯坦科学院伊勃拉吉莫夫语言、文学和历史研究所,乌拉尔分院卡累利阿科学中心和科米科学中心语言、文学和历史研究所,卡尔梅克社会科学研究所。

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学学部保留了原有的国家与法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和社会学研究所,新增设了社会、政治研究所和人学研究所。撤销了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史研究所。设以下学术委员会和协会:哲学教研室圣彼得堡哲学教研室、俄罗斯国际法协会(原全苏国际法协会),俄罗斯政治科学协会(原全苏政治科学协会),俄罗斯美学协会,俄罗斯心理学家协会,俄罗斯社会学家协会(原苏联社会学协会),全俄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协会,俄罗斯哲学协会(原苏联哲学协会),科技史和科技哲学全国委员会,人的活力问题科教中心,科技哲学和社会学问题学术委员会,俄罗斯生物伦理学全国委员会。撤销了国家、政府和法的发展学术委员会,无神论和宗教批判综合研究学术委员会,宇宙空间法律问题委员会。

经济学部除保留了原有的中央经济数学研究所,圣彼得堡经济和数学研究所,农工联合企业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所,远东研究所,索契科学研究中心,生产力和自然资源研究委员会(原生产力委员会),经济理论和企业经营教研室,经济研究所,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所,人口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所,沃洛格达科学协作中心。新增设了国民经济预测研究所,市场问题研究所,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就业问题研究所,对外经济研究所,国民经济研究院与俄罗斯科学院过渡时期经济问题研究所。撤销了计划和标准科学研究所,全苏控制论科学研究所,国际社会主义体系经济研究所,国际工人运动研究所。设以下学术委员会:市场经济及其职能机制形成问题学术委员会,经济最佳职能系统理论基础学术委员会,农业改革问题学术委员会,地区经济与国际关系问题学术委员会,社会和文化发展综合问题学术委员会,俄罗斯经济部和俄罗斯科学院人口和劳动资源问题学术委员会,中国综合研究学术委员会,经济科研机构协会。撤销了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经济学术委员会,“两个体系和不发达国家经济竞赛”学术委员会,苏联国民经济概况学术委员会,价格形成的基础学术委员会,国民经济最佳计划与管理学术委员会,人口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学术委员会,苏联生产力配置学术委员会,基金、基本投资和新设备学术委员会,生产的经济核算和物质刺激学术委员会,生产力委员会,发展中国家问题学术委员会。对以下机构实行科学方法论领导:俄罗斯经济部和俄罗斯科学院过渡时期经济政策研究所,西伯利亚分院工业生产的经济与组织研究所,雅库特科学中心北部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经济研究所,布里雅特科学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远东分院经济研究所,阿穆尔斯克综合科学研究所,乌拉尔分院经济研究所,科米科学中心北部经济与社会问题研究所,乌菲姆科学中心经济研究所,科拉科学中心经济问题研究所,卡累利阿科学中心经济部和俄罗斯科学院达吉斯坦科学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

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学部下设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欧洲研究所,非洲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比较政治学与工人运动研究所,世界研究所。成立了美国问题综合研究学术委员会,非洲国家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问题学术委员会。

文学和语言学部保留了原有的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俄罗斯语言研究所,语言学研究所,卡尔梅克社会科学研究所,外语教研室,圣彼得堡外语教研室,伊勃拉吉莫夫语言、文学和历史研究所。设有“俄罗斯和世界精神文化(语言、文学、民俗学和艺术)基础研究规划”学术委员会,世界文化史学术委员会,民俗学学术委员会,俄罗斯斯拉夫学全国委员会,俄罗斯联邦突厥学家全国委员会,俄罗斯芬兰—乌戈尔语系语言学家全国委员会,语文科学史委员会,普希金委员会。撤销了当代世界文学发展学术委员会,苏联民族语言发展学术委员会,“马列主义文艺理论、诗学和小说风格学问题”学术委员会,俄罗斯古典小说史学术委员会,苏联语言学理论学术委员会,词汇学和词典学学术委员会,民间创作学术委员会,方言学和语言史学术委员会,苏联斯拉夫语文学家委员会。

第三组,支持科学发展的基金会。对于俄罗斯社会科学来讲,基金会的成立是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组织与管理系统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科研管理形式,是俄罗斯改革的直接结果。目前,俄罗斯有三个较大的基金会——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和俄罗斯技术发展基金会。此外还有一些小型的基金会,其中包括地区的、地方的和城市的基金会。上述三大基金会属国家独立机构,同俄罗斯科学院、科学和技术政策部有密切联系,但其工作性质有原则区别。它们的成立为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家的科研课题和论著的出版提供了物质保障,活跃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引进了竞争机制和初步创建了专家鉴定体系。除此之外,在这一组中还应该包括外国在俄罗斯设立的基金会,它们之所以能在俄罗斯科学舞台上出现也完全是同俄罗斯的改革分不开的。因此,它们的出现也可算作俄罗斯科学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新特点。尽管它们不涉及俄罗斯科学研究管理结构,但它们给予了俄罗斯科学组织或机构以及部分学者非常现实的财政支持。

第四组,“社会组织”的成立,包括各种学术团体、职业学者联合会、研究院或协会、各种国际研究院或协会。它们在规模上、结构上、权威性和其他参数上都各不相同。这些社会组织的成立,说明俄罗斯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高涨和科学结构化的进程远远没有结束。另外,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们还可以发现在俄罗斯科学管理系统中由部级单位和科研机构联手成立的两个机构:一是由科学和技术政策部与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联合成立的地区科技合作中心,该中心的出现说明国家科技政策发展的新方向;二是由科学和技术政策部与国家科学、高等教育和技术部联合成立的共和国专家鉴定委员会科研咨询中心。该中心是独立机构,负责对科研规划和草案的鉴定与评估,落实国家科技政策。共和国专家鉴定委员会科学咨询中心的成立标志着过去时期在数量上占统治地位的主管部门鉴定委员会评定的质的变化,即中心采用非意识形态化的、客观的、独立的和正确的现代方法对研究规划与草案作出恰如其份的鉴定结论,真正发挥专家鉴定应尽的职能作用。

第五组,“科学和科学服务”部门所有制的新形式。最近几年,随着经济改革和大规模私有化的深入发展,在俄罗斯科学组织中出现了独立的科研机构或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的建立或是靠原先属于国家的科研组织和企业的私有化,或是靠有关“科学和科学服务”部门的各种私人企业而建立起来的。但由于俄罗斯今天仍处于“混乱时代”(俄罗斯人用这个本来专指俄国16世纪末17世纪初变乱迭起的那个时期的术语来表征和指称当今的俄罗斯),加之有关数据不全,甚至在一部著作中前后说法都不一致,所以对于目前俄罗斯的国有与私人独立科研机构或部门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很难作出评价。再者,这里所讲的俄罗斯改革时期出现的独立科研机构又往往集中在部门科学系统和工厂科学系统内,也有一部分是设在科学院科学系统和高等院校科学系统的“科学和科学服务”部门以及科学中心内,其研究对象多为自然科学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所以在此不做过多描述。

三、科研经费

俄罗斯在改革年代已形成自己一套新的科研资金筹措系统。科研经费除主要依靠国家预算拨款外,还依靠部分预算外资金,以及大企业家、高等院校、私人非盈利组织、国外和学术组织的资助和捐赠。

俄罗斯科研经费拨款来源的构成 %

1994

1995

1996

国家预算拨款

61[*]

60.5[*]

60.7[*]

预算外资金

6.3

6.7

6.2

大企业家资金

19.9

17.4

15.3

高等院校资金

0.2

0.1

0.1

私人非盈利组织资金

0.1

0.02

0.5

国外资金

2.0

4.6

5.6

学术组织资金

10.5

10.6

11.5

*包括大学预算拨款(1994年—0.6%;1995年—0.3%;1996年—0.3%)和国有部门组织资金(1995年—13.3%;1996年—12.9%)。

资料来源:《俄罗斯科学数据:1997年(统计手册)》,1997年,莫斯科:科学研究与统计中心出版社出版,第45页。

由于预算外资金和地方以及国外资金比较分散,所以在此着重介绍国家预算拨款。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科研经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国家预算拨款分为5个方面:(1)部和主管部门;(2)专项预算基金;(3)优先发展规划;(4)支持学科带头人和主要学派的竞争资金;(5)基础科学和基础教育计算机联网和数据库的建设资金。资金管理由俄罗斯科学和技术政策部负责。

1.部和主管部门的科研经费

该项预算内科研经费包括科学院系统、部门科学系统和高教科学系统的拨款。由于俄罗斯社会科学机构主要集中在科学院系统的俄罗斯科学院内,所以在部和主管部门的预算拨款中着重介绍俄罗斯科学院的科研经费。

俄罗斯科学院预算内科研经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日常经费;二是科研机关、其他科学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建设投资。日常经费主要包括“基础研究”预算经费。俄罗斯科学院的“基础研究”预算经费分属于俄罗斯科学院院部、西伯利亚分院、乌拉尔分院和远东分院,其结构共分四大项:地质考察;住房补贴;科研机构经费;专项计划开支。后者又分为科学文献出版费、购买图书文献费、优秀学者和青年学者的国家奖学金、研究所科研设备费、房屋修缮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经费、俄罗斯科学院博物馆开支、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经费、俄罗斯科学院管理的储备金等19项支出。科研机构经费包括科研费用和工资。俄罗斯科学院院部的“基础研究”预算经费,由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决定和直接拨给下属18个学部(其中包括5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学部),科学中心,圣彼得堡科学中心主席团,俄罗斯科学院机关。最后,各学部和科学中心等根据下属科研机构具体预算申请情况再进行分配。

2.专项预算基金

该项预算拨款包括对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科技领域小企业发展基金会的拨款。因后者主要资助的是具体企业经营方面的应用研究,所以在此不作介绍,而主要介绍前两个基金会的经费与管理。

根据1992年4月27日俄罗斯总统第426号《成立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命令,俄罗斯政府每年向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拨款3%的联邦科学预算资金。1992年11月3日俄罗斯政府通过第845号《关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决议,正式批准基金会章程。一个月以后基金会课题招标工作启动。1993~1994年共认真审查了3.6万份申请,(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2000份申请),其中6000份获得资助,资助率只占16.6%。资助率不高的原因并非完全由于内容偏差和质量不高所致,而是由于资金有限。为此,俄罗斯政府于1994年将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3%的联邦科学预算拨款提高到4%,从而缓解了基金会1995和1996年的科研计划招标活动。

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绝大部分资金主要用于研究报告和出版基金。1993年,这两项费用占基金会预算拨款总额的60%,1994占75%。除此之外,基金会对举办学术会议、科研集体的物质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系统及数据库的建设也给予资助。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活动经费(包括场地租赁费、人员待遇、技术装备费、专家鉴定费等)只占费用总额的1.2%。

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是于1994年11月在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因此,1994年头10个月,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经费是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那里分得的,1994年最后几个月的经费则由俄罗斯政府通过国家科学和技术政策部拨给的,这笔联邦预算经费共计53亿卢布。也就是说,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1994年的经费来自两个渠道,共计142亿卢布。据俄罗斯科学研究与统计中心的统计资料证实,1995年国家从“基础研究和科技进步”联邦预算中共拨给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236.656亿卢布,1996年——481.511亿卢布,1997年——1361亿卢布。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预算拨款主要用于资助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个人或小集体的课题研究、出版、考察、会议、国际交流等活动。

以上数据表明,近年来俄罗斯政府通过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为课题研究和著作出版等提供的经费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解决了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出版难的问题,同时也使人文社会科学家间接地获得了国家拨款的资助,缓解了人文科学家工资收入偏低的局面,稳定了科研队伍。

3.优先发展规划经费

该项预算内拨款包括以下7项规划用费:(1)国家科学中心发展规划研制经费;(2)国家科技规划研制经费;(3)地区科学中心和地区科研规划研制经费;(4)国际性草案和规划研制经费;(5)重点国民经济规划和草案研制经费;(6)科学创新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研制经费;(7)急需购置仪器和设备规划以及其他经费。其中,国家科技规划、重点国民经济规划和草案以及国际性草案和规划从苏联解体后就开始列入了俄罗斯联邦预算拨款项目,其余各项从1993年和1994年才开始立项并同时列入国家预算拨款。近年来,俄罗斯政府根据俄罗斯科学改革发展战略和俄罗斯社会需要,对科研优先发展方向作了适当调整:撤销了俄罗斯大学发展规划;增加了科学创新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急需购置仪器和设备规划以及其他规划的拨款项目;把国家科学中心发展规划放到了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的位置;地区科学中心和地区科研规划也从原来的第七位升至第三位。

在规划的管理上,每项规划都设有各自的学术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是从事相应问题研究的科研机构的代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规划,除每项规划设有学术委员会外,还设有科学政策委员会。科学政策委员会不仅有俄罗斯科研机构代表参加,而且有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此外,还有一些规划是按学科划分的,每一学科都设有自己的学术委员会。这些委员会主要负责专家鉴定,具体草案的筛选、审核和成果评估工作。从总体上看,在学术委员会中都设有一个由主席、副主席、学术秘书和学科委员会主席组成的领导核心小组。核心小组每年举行1-2次会议,主要解决向各个学科规划拨款和与资金划拨有关的资金分配问题。

【参考文献】

1.谢苗诺夫,E.B.,1996年,《俄罗斯科学的现实与幻想》,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

2.阿夫杜洛夫,A.H.,库利金,A.M.,1996,《俄罗斯科技潜力结构与变动》,莫斯科:乌克兰艾利多利阿尔出版社出版。

4.1996年6月13日俄罗斯总统第884号《关于俄罗斯科学发展理论》的命令,载于《俄罗斯科学院通讯》,1999年第10期第867页。

5.1996年,《俄罗斯科学发展理论》,载于《俄罗斯科学院通讯》,第1期第25-27页。

6.1998年7月2日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对《科学和国家科技政策》修改和补充的决定,minstp.ru/docs/uri/98/0-4/i.htm,1999年11月5日下载。

7.1993年,俄罗斯科学和技术政策部《关于地区科技政策》,minstp.ru/docs/min/05-001/htm,1999年10月11日下载。

8.1995年,《俄罗斯的科学:1994年》,莫斯科:科学研究与统计中心出版社出版,第105页。

9.《俄罗斯的科学经费》,peress.minstp.ru/ru/statist/stattin/htm,1999年8月9日下载。

10.《俄罗斯科学院》,1994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

11.《俄罗斯科学院》,1995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第75-95页。

12.1993年4月1日俄罗斯联邦上议院关于《俄罗斯科学院》的规定,minstp.ru/docs/uri/99/2-016.htm,1999年11月5日下载。

13.索尔特科夫,E.T.,《关于1992年基础研究优先发展方向管理的工作报告》,minstp.ru/docs/min/12—003.htm,1999年10月11日下载。

14.《科学研究与试验设计工作的拨款条例》,minstp.ru/docs/min/24-001.htm,1999年10月12日下载。

15.1996年2月27日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关于俄罗斯科研机构拨款计划》的规定,载于《俄罗斯科学院通讯》,1996年第六期第570-573页。

第8篇:中俄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民族发展;国度

了解俄罗斯文学,分析俄罗斯历史,鉴赏文学魅力,原来文学是不分国界和受历史的影响的,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大国,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一、俄罗斯文学形成时期

追溯文化源头,俄罗斯文学起源于公元9世纪,正是俄罗斯公国刚刚形成的时期。公元882年,诺夫戈洛德公国的奥列格大公征服基辅公国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辅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国家,史称基辅罗斯。此后弗拉基米尔大公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对俄罗斯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是基辅罗斯的极盛时期,就在这时俄罗斯文学真正开始了它的初始阶段。文学体裁虽然不多,只有编年史、圣徒言行录等。这一阶段最著名的作品是《俄罗斯编年序史》和《伊戈尔远征记》。以编年史为例,修史受修道院院长或主教之托.或出自个人之需,修史者有独立的思想,反映百姓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而且经常批评大公的所作所为。在这个方面上,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文学中率直敢言的传统在这个时期已有所形成。

14、15世纪末,莫斯科公国逐渐强大,德米特里大公率军在顿河平原击败蒙古军。伊凡三世迎战蒙古军队,蒙古军因严寒不战而退,从此结束了长达240年的异族统治。这时期俄罗斯的文化发展过程受到中断,遭受严重摧残,留下的文学作品寥寥可数,且以史实类为主,多为记录著名战役的历史故事,如《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顿河彼岸之战》等。这些作品主要反映出俄罗斯民族饱含一腔爱国深情,为驱赶外族而不懈奋斗的征程。在700年的俄罗斯古代文学中,人们可以看到俄罗斯国家形成的历史,她的民族所经历的内忧外患以及俄罗斯人如何为祖国的统一富强所作的斗争。

二、特点鲜明的俄罗斯文学发展

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为加强中央集权,伊凡四世采取严厉措施镇压主张分权的大贵族。这种集权与反集权之间的斗争在16世纪文学生活中得到了反映。17世纪,沙俄征服西伯利亚,并使农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这时,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格局,出现了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阿瓦库姆的《行传》生动地描写了他与大主教尼康的冲突,体现了宗教文学的新的特色。

此后至18世纪,虽然经历了彼得一世对俄罗斯的集权改革的重大历史事件,但俄罗斯文学发展却十分缓慢,除了政论文外没有突出的文学成就。康捷米尔是俄国古典主义文学形成时期的第一个讽刺作家,罗蒙诺索夫是俄国第一个著名学者和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古典主义作家还有以剧本创作为主的苏玛罗科夫。

18世纪下半期的俄国主要是在叶卡捷林娜二世的统治之下。女皇继承了彼得一世的国内外政策,这时期俄国经济有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也相当尖锐,以致1773年爆发了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普加乔夫起义。这一时期,社会思想相对活跃,出现了不少讽刺杂志,其中最优秀的是诺维科夫主办的《雄蜂》等刊物。90年代,感伤主义文学在俄国出现,代表作家是卡拉姆津。杰尔查文是俄国文学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过渡时期的诗人。冯维辛是18世纪俄国最杰出的戏剧家。拉季谢夫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贵族革命家和启蒙作家。

三、文学促使历史变革时期

进入19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自身的进步,俄国文学也开始出现新的气象,危机四伏。1801年上台的亚历山大一世的小改小革,未能触及这一制度的基础。1812年,拿破仑率军入侵俄国,激起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拿破仑兵败后,俄国军队远征西欧。一些青年贵族军官回国后,成立了以专制政体为宗旨的秘密团体。1825年12月,他们在彼得堡发动了起义,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遭到沙皇政府的镇压,但是它揭开了俄国贵族革命的阶段,唤醒了一代年轻人。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国内采取了高压政策,但是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如当时莫斯科大学就出现过赫尔岑—奥加廖夫小组和别林斯基十一号文学社等进步组织的活动。四十年代俄国思想界还发生过斯拉夫派和西欧派之争。19世纪初期,俄国开始出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早期的代表作家是茹可夫斯基和巴丘什科夫等人,稍后出现的是思想上更为激进的以雷列耶夫为代表的“十二月党诗人”和成就卓著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当时较有影响的作家克雷洛夫和格利鲍耶陀夫分别以他们的寓言和剧本推动了俄罗斯文学向现实主义方向的发展。30年代前后,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开始形成。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思潮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杰出的批评家别林斯基以自己的理论著作为其推波助澜。当时著名的作家还有赫尔岑、柯里佐夫和格利戈洛维奇等。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逐步走向繁荣。进入50年代,平民阶级开始代替贵族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1855年,俄国在历时二年的俄土战争中失败,导致了农奴制度危机的加剧。1861年2月,沙皇政府被迫颁布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这种自上而下的法令是不彻底的,但它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50—60年代,围绕着对农奴制度的改革问题,革命民主主义者与贵族自由主义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当时有影响的进步刊物主要有涅克拉索夫主持的《现代人》杂志,以及《俄国言论》、《北极星》和《钟声》等,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洛留波夫、皮萨列夫和赫尔岑等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由派的刊物主要是《读者文库》和《俄国导报》。这一时期,俄国文艺界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奥斯特罗夫斯基以及波缅洛夫斯基等。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也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一些优秀作品。

19世纪后期,俄国文学在60年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70年代以后,俄国的资本主义也了较快的发展,但农奴制度的残余依然存在,社会矛盾相当尖锐。1874—1875年间曾出现民粹运动高涨的局面。这一运动遭镇压以后,由部分激进分子组成的“民意党”人曾组织暗杀活动。80年代,俄国民主运动处于低潮,“小事情理论”开始流行。90年代,俄国工人运动出现并逐步走向成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俄国继续繁荣,小说、诗歌和戏剧等领域中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品。上一时期活跃在文坛上的老作家大部分仍在进行创作,新的优秀作家又走上了文坛。当时最有影响的刊物是由涅克拉索夫和萨尔蒂柯夫—谢德林主持的杂志《祖国纪事》。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

四、俄罗斯文学的繁荣昌盛时期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民族文学。在这个世纪里,俄罗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三次革命,一次国内战争。俄罗斯文学的历史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这一切都在文学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

世纪之初的白银时代文学:这一时期的诗歌获得了“诗艺复兴”或“白银时代”的美称。传统的现实主义仍然占据主要位置。同时,诗歌和小说创作中现代主义开始兴起。主要作家有高尔基 布宁 勃洛克 茨维塔耶娃等。

具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俄罗斯文学: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等作品都集中反映了时代精神;同时,作为非主潮文学的社会批判文学和新浪漫主义文学也颇为引人注目。如布尔加科夫和帕斯杰尔纳克的创作;普列什文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散文创作。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学:苏联解体后,文学一方面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自由感,另一方面,却也开始承受某种失落、孤寂之“轻”,但作家们或易帜或坚守,或求雅或媚俗,新俄罗斯文学更显个性化,更加多元化。

现实主义文学仍是主流。

一方面,俄国19世纪的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实在太强大了,使得紧随其后的文学始终难以摆脱其影响。另一方面,在苏联时期,文学的社会化和政治化倾向,也要求文学较少个性的张扬和对规则的叛离,而要“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20世纪的俄语文学是充满道德精神的:作家面对社会的使命感;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象上所体现出的劝喻、教育功能;读者对于文学的虔诚态度 ……,特别是俄国比较文学切实地打破了研究空间上的欧洲中心论、研究价值观上的西方主义之藩篱,很实际地把东方文学纳入其中。

一部俄罗斯文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俄罗斯民族的成长史。同时,俄罗斯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俄罗斯文学中的回话、音乐、散文、诗歌都是不可分离的,哲学、宗教、社会舆论乃至整个政治都不可能分离,整个就是俄罗斯的民族文化珍宝。

参考文献:

[1]耿海英.新时期俄苏历史诗学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状况(一)[J].中州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第9篇:中俄文学论文范文

中俄区域合作的明天会更美好

――在第五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

国际论坛上的致辞周同战(105)

中俄区域合作应实现“六个重大互动”曲 伟(106)

经济全球化语境下中俄合作的政府责任

――兼论新西伯利亚与哈尔滨的合作与发展张新颖(108)

俄东部地区与中国能源协作的战略问题А.Э.孔托罗维奇,А.Г.科尔茹巴耶夫(110)

俄远东地区在亚太地区国家实力不断

加强的背景下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列昂诺夫(111)

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与中国部分地区

科技合作的现状与前景А.Г.科尔茹巴耶夫(114)

【首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选登】

促进务实合作 实现互惠共赢

――在首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

论坛上的主题演讲(405)

在首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上的致辞雷日科夫(407)

打开东北亚区域合作、共同发展的新篇章高全立(408)

在首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上的贺词古列维奇(409)

黑龙江省对俄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路评析邢广程(410)

俄罗斯国立社会大学的国际合作计划M.И.科京(412)

自然资源在俄远东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与中俄合作巴克拉诺夫(413)

黑龙江省应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发挥

“六个基地”作用曲 伟(416)

俄东部地区与东北亚国家经济贸易合作的发展А.Г.布雷(418)

关于黑河―布市两城携手发展的实践和构想张宪军(505)

全力打造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先导区朱乃振(507)

能源是中俄合作的战略方向В.Д.卡拉什尼科夫(509)

俄罗斯东部能源政策中的俄中因素Б.Г.萨涅耶夫(511)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参与发展远东南部

运输走廊的建设巴索娃,贝斯特里茨基,察里奥诺娃(513)

犹太自治州的优先发展方向彼得罗夫根纳季伊万诺维奇(515)

【经济】

俄罗斯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牛燕平(205)

俄罗斯东部地区旅游业与中俄旅游合作孙晓谦(210)

浅论俄罗斯东正教文化与俄东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张 梅(215)

俄罗斯维护金融安全的措施分析姜振军(516)

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形势分析与预测牛燕平,张 梅(605)

俄罗斯阿穆尔航运股份公司的运营现状

及其发展前景李 蓉(612)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俄罗斯银行业发展分析安兆祯(615)

浅谈叶利钦时期俄罗斯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马科新(619)

【中俄经贸合作】

基于自主创新视角的辽宁省对俄

科技合作问题探析张 驰,高 琳(116)

俄滨海边疆区哈桑区现状、开发潜力

及同珲春合作分析赵 阳,崔小西(120)

中俄“伞”型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的构建机理于珊珊(123)

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效应分析陈淑华(218)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对俄投资安兆祯(223)

中国东北与俄东部地区经贸合作新模式的

区域经济效应邹春燕(227)

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实现途径分析邱 石(231)

中国东北经济区与俄远东地区经贸科技

合作战略升级问题研究李传勋(305)

刍议开发黑瞎子岛孙晓谦(315)

中俄边境旅游客源市场需求特征分析李 明,何 雨(319)

黑龙江省与俄东部地区能源投资合作研究邹秀婷(323)

俄实施东部开发战略及其对我国东北

地区的影响曹志宏(327)

黑龙江省对俄东部地区投资合作问题牛燕平(420)

试析俄远东地区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释 冰(425)

我国东北与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从贸易

互补向战略合作转型的必然趋势李 萍(520)

我国东北与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经济

合作模式探析聂松竹(524)

俄罗斯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对中俄贸易

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崔小西(528)

东北振兴定位后辽宁对俄经贸合作战略研究周延丽(622)

深化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化的对策分析

――以哈尔滨开发区为案例戚文海(625)

黑龙江省参与对俄油气合作项目途径探析孔祥顺(628)普京新经济战略构想的可延续性及对中俄

关系的影响余 鑫(630)

【经济转轨研究】

转轨国家产业政策比较研究

――基于中国和俄罗斯视角张 妍(234)

转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政府诉求”探析殷 红(333)

【对外经贸关系】

关于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建立统一能源

空间的几点思考杨 成(126)

俄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博弈论解释杨文兰(239)

俄罗斯引进外资动态分析李武红(244)

贸易壁垒让俄罗斯离世贸组织还有多远?马宏滨(330)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进程预测张瑞红,徐 步(443)

韩国对俄经贸战略分析及启示张 隽(531)

美国金融危机对俄罗斯资金市场的影响及对策王殿华(633)

试析国际资本对俄罗斯投资的国家风险郑雪平(637)

【中俄关系:历史与现实】

1920―1930年中国东北与苏俄

远东地区经贸关系О.В.扎列斯卡娅(247)

中俄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的分歧与竞争陈静静,张晓娜(251)

旅俄华人共产党人未在中共建党过程中

发挥主要作用问题探讨李 浩(339)

俄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在中国国际战略中

的重要意义高 欣(344)

从俄罗斯对华舆情的变化看中俄关系发展前景宿丰林(428)

俄国割占黑龙江、乌苏里江地区后当地

华人商业的形成和发展,杨昕沫(432)

对中苏、中俄关系演变与发展的结构主义

视角分析马东博(437)

透过在俄中国公民安全现状看中国领事保护张峻峰,刘晓亮(440)

“中国移民问题”:来自中俄的不同观点于晓丽(538)

19世纪后半期中国东北西部边境地区的

中俄贸易张凤鸣(642)

【外交】

俄美中亚角力及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地缘政治分析视角方奕贤(254)

冷战后波兰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浅析赵艳霞(352)

俄罗斯外交中的欧亚主义文化特征肖贵纯(541)

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关系陈宪良,张 梅(545)

简析“梅普组合时代”的俄罗斯外交新变化熊 昊(649)

俄格冲突对俄罗斯外交的影响浅析冯新凯(652)

西伯利亚研究 2008年第6期

《西伯利亚研究》2008年总目录

【政治】

浅论当代俄罗斯政党体制的变化及特点王 超(130)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东部各联邦主体政治体制初智勇(347)

“梅普组合”及普京治国方略的连续性王世才,杨学峰(445)

浅析俄罗斯联邦制度的历史演变李士峰(645)

【社会】

美国、俄罗斯对军人的社会保障及其启示潘 华(355)

中俄收入分配制度变迁比较研究

――兼论对于中国的启示孙浩进(534)

【东北亚区域合作】

东北地区对东北亚国家发展劳务出口的

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何月香,王兵银(549)

【文化与教育】

当代俄罗斯东正教复兴情况研究张 梅(133)

试论俄罗斯哲学的若干特点陈 杨(136)

社会转型时期俄罗斯哲学走向评析金 娜(141)

布尔加科夫的万物统一哲学丁海丽(144)

浅谈俄罗斯民族的神话思维特征敬菁华(147)

转型中的俄罗斯新闻传播李 妍(150)

俄语“人体成语”的认知语义分析

――以带глаз,нос的成语为例金 城,郭芳睿(153)

西伯利亚经济研究所历史上的光辉篇章赵欣然(158)

东正教对冷战后俄罗斯的影响薛凤伟(258)

试论编写语言国情学词典《俄罗斯城市》

的必要性徐 佩(261)

当今俄罗斯社会变迁对现代俄语的影响田彦娇(264)

试论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张 颖(267)

苏联国立图书馆事业浅析刘伟东(357)“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杜晓梅(360)

从民族性看俄语、汉语中评价意义

表达差异的原因郁文静,刘 颖(448)

俄罗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启示宋丽荣(451)

论俄国形式派关于文学本体论的探索王 丹(454)

俄罗斯有偿新闻侵权探析曹一红(554)

基督教人本主义视阈中的布尔加科夫丁海丽,唐 乐(557)

俄苏学者关于西伯利亚萨满教的研究黄秋迪(560)

苏联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刘伟东,刘兴华(565)

米留可夫的自由主义思想浅谈栾艳丽,张建华(654)

俄罗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析王书武,董红梅(658)

【环境保护】

俄罗斯远东地区环境问题初探周洪涛(456)

【民族】

俄罗斯萨米人传统物质文化初 祥(459)

额尔古纳地区东正教:活动场所及相应活动唐 戈,时春丽(463)

【苏联研究】

苏俄内战中的捷克军团问题述评潘晓伟(161)

列宁的执政党建设理论要义及其现实意义樊 欣(164)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东欧政策谈家水(169)

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成立与苏联的

对策(1954―1956)庄清蓉(172)

民族联邦制对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

――以苏联和南斯拉夫为例侯万锋(176)

十月革命与俄罗斯北方小民族的历史命运初 祥(271)

20世纪60―80年代中期的苏联史学齐山德(273)

重新认识二战后东欧共产党和社会

的合并王秋准(277)

苏联科技进步论及其中的社会和谐观念杨守斌(281)

苏美租让制合作沈莉华(363)

1939―1941年苏联与德国的经贸往来分析张少珊(368)

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比较研究刘晓亮,张峻峰(372)

赫鲁晓夫文艺思想初探李 华(467)

从十月革命与匈牙利革命比较看政党的重要性马立智(471)

从苏共亡党的教训看中共第四代领导集体

的党风廉政策略陈 杨(475)

意识形态、国家认同与苏联解体郭 艳(480)

国内战争时期苏俄远东与日本之间的渔业问题初 祥(569)

美国、苏联崛起的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及对中国的启示邓 进,胡 瑞(574)

“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研究综述李 燕(661)

20世纪20年代苏联在外蒙古的贸易活动及影响

――以苏联国家进出口贸易管理局

西伯利亚部的活动为中心彭传勇(668)

关于苏联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思考高龙彬,冯小庆(672)

【历史】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国债对俄罗斯国债

管理的启示黄亚丽(180)

彼得一世改革中的国内阻力问题探究谭 静,廖政华(185)

赫尔岑和平解放农民的思想

――以《钟声》为基本史料赵丽杰(188)

俄国动员型发展道路和政治因素在社会

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许金秋(284)

俄学者丹尼列夫斯基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孙 芳(290)

苏联与俄罗斯的俄侨史研究初 祥(375)

从哈尔滨犹太社区看犹太教王桂芝(378)

试论沙皇政府对哥萨克政策的演变许 芳(382)

俄罗斯民族认同中的政治文化指向刘 莹(387)

简论日俄战争前日俄关系的演变赵 阳(391)

俄国农民土地银行的运作模式钟建平(485)

试论拉多加城在古罗斯国家形成前后的

地位与作用孙连庆(488)

帝俄末期斯托雷平政治改革述评刘忠桂(578)

斯托雷平思想的演进孟 君(582)

试论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亚信用合作化运动潘晓伟(586)

试论二月革命时期西伯利亚的公共安全委员会黄秋迪(675)

西伯利亚铁路委员会在俄国东部地区开发中的作用陈秋杰(679)

19世纪下半期俄国农民购地活动分析张福顺(683)

反动时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与工人运动的发展叶艳华(686)

19世纪中后期俄国远东扩张的制约因素分析倪 昕(688)

【人物】

俄远东著名历史学家克鲁沙诺夫院士盖莉萍(191)

【书评】

潜心钻研 硕果新颖独特

――《俄罗斯能源外交与中俄油气合作》评介秦

亻全柱(194)

让西伯利亚大陆桥重放光辉

――久子女士和她的《西伯利亚大陆桥》笪志刚(293)

新世纪一部完整反映中俄关系史的力作

――读黄定天著《中俄关系通史》彭传勇(492)

向中国“俄罗斯年”献礼的一部好书

――《中俄能源合作战略与对策》评介高中毅(493)

解读苏联经济体制的演变

――评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一书左凤荣(590)

18―21世纪初的俄国农业改革方案

――梅杜舍夫斯基《俄国农业改革诸方案》

一书的梗概张广翔(593)

当代中苏、中俄关系研究的新成果

――评李华教授的《北京与莫斯科:

结盟、对抗、合作》一书侯 强(691)

【学术报道】

黑龙江社科院俄罗斯所2007年学术年会综述刘 波(295)

黑龙江省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成立大会暨

学术研讨会纪要张 梅(395)

首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纪要王 超(49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