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

两学一做学习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两学一做学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两学一做学习总结

第1篇: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

近日,记者在渭南移动分公司采访了解到,渭南移动正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渭南分公司党委在陕西移动公司党组、渭南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全面部署国有企业从严治党新工作,公司领导班子专题研究审定详实的学习教育方案,组织召开全市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部署会,对党员领导干部及普通党员分别提出明确目标,各党支部扎实开展学习教育系列工作。

首先,党委办公室牵头为每位党员配发“两学一做”小书包、历史的教训、手抄专用本等各类资料计3000余本,并要求所有在职党员佩戴党徽上岗。同时,借助企业优势,利用手机学堂、党建工作简报、手机彩刊、微信等新媒体平台, 通过制作宣传展板,树立学习标杆,建立党员学习先锋岗,签订承诺书彰显党员风采,不断扩大学习教育影响力。截至目前,已制作宣传展板41块,编发简报、彩刊共计11期。二是专题党课入脑入心。首先党委书记和党委成员分别带头在分管领域内讲党课;其次聘请省委党校闫朦教授给全公司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进行专题党课培训;第三,组织所属基层党支部的支部书记、普通党员开展党课竞赛等活动,包含从“学”到“做”的各类讲党课活动。截至目前,分公司及所属支部累计举办40余堂党课。三是专题研讨主题鲜明。围绕“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确立四个学习研讨主题,公司党委牵头,各党支部紧密结合实际,每月一次集中学习,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目前,已完成两个主题研讨,形成学习心得体会700余篇,党员参与率100%。四是支部共建初显成效。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核心,以深化“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为重点,以“帮促、共建、双赢”为目标,通过“共上一堂党课、共开一次研讨”等“五个一”集体活动,搭建机关与基层县市分公司之间联动平台,扩大学习范围。目前,支部共建率达到100%,形成机关带基层、基层促机关的“抓党建统筹抓管理、构建大党建工作体系”良好工作新格局。五是特色教育丰富多彩。分公司党委及所属各支部创新开拓开展党员夜校、“手抄一百天,交流感悟月月谈”“433”教育模式、“四城联创”、干部思想纪律作风整顿、党员公开承诺和表态签名、专题考试、奔赴铜川照金和延安革命圣地等各类形式多样的活动。六是领导干部做表率。党员领导干部做到“五带头”:带头学、带头研讨、带头讲党课、带头整改、带头全方位做表率。学在前、做在前,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与党员一起学习讨论、一起查摆解决问题、一起接受教育。

渭南移动分公司为了学习“两学一做”成立五个督导组,党员领导干部根据业务管理区域划分“责任田”,制定完善的学习教育工作评价表,由公司党委书记带队,与党办、纪检、人力等业务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深入各党支部进行督导检查,强力推动支部党建工作的规范化,调动支部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经营工作融合的具体举措和方法,收集、研讨各支部开展党建、经营工作融合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总结、完善,形成成果,并在全市推广,达到党建工作与经营工作的深度融合。

第2篇: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温度的概念;

③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

③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③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使用温度计易错之处。

教学教具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烧杯(每桌3只,中等大小)、多媒体课件、开水、冷水若干。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看一看:教师播放与温度有关的图片。

教师根据图片提问:你们是否想了解冰雪是怎么形成的?衣服为什么被晒干?樟脑丸放久了为什么会变小?

教师板书:第四章物态变化

二、想想做做

1.温度。

想一想①:冬天和夏天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想一想③:冷到什么程度,热到什么程度,天气预报是如何表示冷热程度的?

(学生回答)

师生总结温度概念。教师板书:第一节温度计

2.温度计。

想一想,议一议:①如何判断两杯水温度的高低?②哪种方法更准确?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

做一做:用手感觉冷、热、温水,得出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

想一想:③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学生回答)

师生总结:使用温度计测量较准确。

三、想想议议

1.问一问:你想了解有关温度计的什么知识?

(学生提问,教师板书)

2.原理。教师演示自制温度计,引导学生回答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板书)

想一想,议一议: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温度,温度计应怎样改装?(学生讨论回答)

3.看一看、说一说:温度计的构造。

(学生观察实物并回答)

4.想一想、读一读。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温度的表示方法、单位、符号、读法,然后练习读数。

5.看一看、比一比。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三种温度计的不同,同时进行量程、分度值的教学。

6.做一做,议一议。

学生测量热水温度并上台演示,师生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多媒体演示)

正确方法

(1)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并估测。

(2)玻璃泡不能位于容器底及侧壁,必须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3)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

(5)读数时眼睛要平视(以上各点均配有图片)

错误方法(图片略)。

7.做一做,议一议(体温计的使用):

学生演示游戏(两人),学生评价并说出理由同时进行体温计构造的教学。

四、教师投影与自然界中的一些温度有关图片并引导学生看课本第71页表格。

五、小结

学生谈一谈本课的收获,教师归纳。

六、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3篇: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

之前,干货君已奉上第一批高频句式(后台回复“句式”查看),今天再奉上第二批,以飨读者。

01

句式: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02

句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常作为领导讲话结尾)

03

句式:

用......诠释了一名......的责任与担当。

举例:

用无私奉献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04

句式

着眼于......

(常作为起始句,表示工作目标)

举例:

着眼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

句式:

围绕......

(常作为起始句,表示工作目标)

举例:

围绕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抢前争先、奋力拼搏。

06

句式:

书写......的崭新(壮丽)篇章。

(常作为领导讲话结尾)

举例:

全县上下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奋力书写“十三五”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

在加快建设富强美丽新XX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07

句式:

......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开始。

(常作为从总结成绩到部署下步工作的过渡句)

举例:

综合排名进入第一方阵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开始。

08

句式:

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举例:

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09

句式:

要将......与......(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促进。

举例:

要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当前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促进。

10

句式:

要把......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

举例:

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

11

句式:

把......转化为......的强大动力。

(常作为收尾句)

举例:

第4篇: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8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笔算过程。

2.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会用这种试商法进行有关的笔算。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的除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检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现在老师这里有两道题请大家来做一做: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笔算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四舍”法试商

(1)随着阅读日的来临,王老师也来到书店,想为同学们增添一些书籍。

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84÷21。

(2)84÷21 除数21不是整十数,又该怎样笔算呢?

我们能不能联系前面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3)组织交流

说明:84÷21 把21看作20来试商,84里面最多有4个20,商4称为初商,初商是否合适,必须进行检验。

(4)84÷21 这道题完成得不错,这三道题有信心完成吗?

出示:

(5)概括提升:

观察一下例题和“做一做”中的题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的?

小结:除数个位上的数是1、2、3、4的两位数,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四舍”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2、探究“五入”法试商

(1)王老师买了《作文选》后,她还有196元,她还想买些什么呢?

请来读一读?一

要解决这个问题,又该怎样列式呢? 196÷39

(2)想一想,要把39看作几来试商?动手算一算

(3)展示学生作业,组织交流 课件演示

先计算,再订正,你是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的?是怎么想的?

(5)比较概括,这道题与刚才所做的题在试商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结:除数个位上的数为5、6、7、8、9的两位数时,一般情况下,可以用“五入”法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同时向十位进1,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3、引导概括

谁完整地说一说除数不是整十数可以怎样求商?

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的除法,一般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试商是否合适,要把它的除数相乘的积与被除数进行比较,才能确定,在试商时,有时会遇到商偏大或偏小的情况,这时就要进行调整,也就是调商。

三、知识应用

1、根据试商情况,很快说出准确商。

五、全课总结

第5篇: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75-0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物理教学的新理念,从生活中教会学生学习,必然会促进学生做科学、学科学,提高学生的观察、预测、推断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家庭实验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亲身体验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在物理学习中,大力开发家庭实验成了必然的趋势。下面笔者结合初中力学知识来谈谈家庭实验的设计。

一、明确目标,忽略个数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没有明确的实验目标,会让他们对实验感到迷惘,不知所措;确定了实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确定了方向,让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实验中来,有利于准备生活的材料,有利于对知识的拓展。近几年学生的学业负担有了一定的减轻,但是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说各科的作业加起来还是比较多的,占用了他们绝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家庭实验个数不要多,应少而精。实验的目标明确了,就有了针对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家庭实验――力的作用是相互且相等并同时发生的

【目的】初步认识力的作用相互关系

【器材】两根相同的橡皮筋A和B、刻度尺、笔、白纸

【提出问题】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这个物体是否也会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呢,效果相同吗?

【做一做】

1.将两根橡皮筋A和B,用细线C(C的长度和质量不计)紧紧地串在一起(如下图所示),将A和B自由放在白纸上,并分别将A的左端、C点和B的右端用铅笔在纸上做上标志。

2.将A的左端和B的右端同时向相反方向施加力,并记下A的左端、C点和B的右端用铅笔在纸上做上标志。

3.重复2再做一次。

4.用刻度尺测出A的左端到C点的长度,以及C点到B的右端的长度进行比较。

【结论】力的作用是 且大小 ,方向 , 发生。

有了具体的任务,学生就更容易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易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可以拓展实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橡皮筋,作用是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新的问题,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也要“授之以渔”。

二、便于操作,现象明显

制约着多数学生物理探究兴趣的是器材,而不是时间和智力。学生们想在家里展示或演示或探究实验,但是往往因找不到上课用的器材而烦恼。这说明了学生还没有学会把生活中的素材当作器材,缺少灵活运用和变通的能力。教师需要通过家庭实验设计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器材”。当然,我们的实验要尽量现象明显,鼓励学生去观察、体验和记录。

例如:家庭实验――大气压的存在

【目的】了解大气有压强

【器材】一只矿泉水瓶、热水

【提出问题】如果大气有压强,会对物体有力的作用的效果吗?

【做一做】

1.向矿泉水瓶里倒入四分之一容积的热水,盖上瓶盖子,摇晃瓶子几下,然后再将热水倒出来,旋紧瓶盖,观察到 。

2.旋开盖子,又看到了

【结论】大气存在 。

当学生观察到瓶子扁瘪了时,就会表现出很大的惊讶、兴奋以及热爱、向往,激发探究热情,增强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再如,我们的家庭器材可以用简易翘翘板代替杠杆,可以用矿泉水瓶和泡泡(当橡皮膜),以及水,让学生去探索液体内部的压强;用自行车带人与不带人去体验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用坐沙发和木凳子体验压强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就在身边,身边充满了物理,真正做到“始于欢乐,终于智慧”。

三、注重要点,减少环节

家庭实验的设计不能局限于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对于那些一看便知的简单的实验,我们要侧重现象的收集;对于操作的实验,我们注重的是操作的先后顺序和注意点;对于数据类的实验我们注重的是分析与总结。不同实验的探究步骤是可以有差异的,但是我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通过实验来获得新知与体验乐趣。

例如:家庭实验――杠杆找平衡

【目的】学会制作和调节杠杆

【器材】粗细均匀的笔管,长螺丝及螺母、橡皮及细线

【提出问题】如何制作杠杆并使它水平平衡

【做一做】

1.按如图所示制作杠杆,并悬挂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动手操作,看看如何使杠杆平衡,螺丝有作用吗?

【结论】调节螺母可以使杠杆平衡。

学生在操作中领悟知识,学会了方法,有利对生活现象的探索,也有利于“变废为宝”的节约理念的形成。还可以在家做模拟翘翘板实验,既让学生懂得细心操作的重要性,也让学生认识到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同时也要发现数据的规律性,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而揭开杠杆原理的神秘面纱。

四、学会总结,自我创作

家庭实验的设计并不是要追求难度,而是要求简单,又能够让学生记录、总结,便于去创新。家庭实验从内容分为已学知识的应用和自我创新学习新知。因此,我们设计的家庭实验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并能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创新。比如下面的一个家庭实验:让学生吹分别放在两个相同的空矿泉水瓶中(一个是完好的,一个是底部有一个小洞)的两个相同的气球。在吹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有洞的矿泉水瓶中的气球很容易吹起,而另一个怎么也吹不起来。从操作中学生很快就会总结出与洞有关,无洞的封住了气体,气体有压强,很好地将大气压强拓展为气体压强,促进学生的探索。再如在学习杠杆平衡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利用一根线去分胡萝卜,分得的结果怎样,合理吗?进一步让学生动起来,感受知识带来的喜悦。

第6篇: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018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但这个转变不是凭空的,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只有教师理念的转变,其他改革不能及时跟上的话,这场改革成功的几率就不大。新课程改革在客观物质层面上的改革最先体现在教材编排的改变上。这一点,高中物理教材做出了大胆的尝试,教材设置了许多扩展性栏目。本文围绕如何充分利用扩展性栏目进行教学展开讨论,以期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想一想”“说一说”,深化理解

课堂教学有其各种优点和长处,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同学生的接受差异。虽然我们在一直追求对所有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不可否认的是面对五六十个学生,甚至更多的学生,这一追求是很难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课堂的留白是必要的。教师要留出适当的时间来让学生消化、吸收,帮助他们学会反刍。因此,对“想一想”“说一说”的利用就显得非常必要。一般来说,这两个栏目都紧跟在某个需要学生掌握的重要概念或者规律之后,提醒学生对这块知识的思考,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反刍”,增强理解,加深印象。

如在学习了“用图像表示速度”之后,“说一说”这样对学生提出问题:百米赛跑时运动员的速度从始至终不变吗?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有变化,你估计是怎样变化的?然后做出一个具体的假设,如果某位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是10.57s,那么按照你的估计画出他这段时间的v-t图像的草图,并描述出来。最后又让学生说出,如果是没有受过训练的同学跑百米,他的v-t图像的形状又会有哪些不同?(见人教版必修一22页)大家在本节课中学习了v-t图像,知道它是用来描述物理运动的,但还没有亲自描述过。这个问题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思考,并且说出来。说出来看似是思考的外在表现,但想和说两者存在不同的心理机制。想是大脑思维的活动,而说则要调动语言系统参与其中,语言的描述就涉及到对词语的甄选,这就要求更加准确和清晰,如果思维不够缜密、不够成熟的话是说不出来的,要求说是对想的精细化和标准化,是更高的要求。学生经过分析和语言描述后,对v-t图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完美过渡。

二、“思考和讨论”,巩固知识

“想一想”和“说一说”是帮助学生对所学概念和规律进行反思性理解,加深印象。而“思考和讨论”则把对知识的思考进一步延伸和加深,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存真去伪,摆脱掉摇摆不定的,强化尚不清晰的,最终把所学到的理论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对于某些难以理解不易接受的难点,教材往往会安排有“思考和讨论”的内容,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把知识“越辩越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理解,从而为后面进一步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如在学习“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之后,教材引导大家思考和讨论估算位移问题以及怎样精确求解。问题先引导学生把一个匀变速的直线运动分解成多个匀速直线运动,并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这个讨论有利于学生把注意点集中到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关系上,并促进学生对二者关系的深度理解。然后,又引导学生去讨论,如何减少估算的误差,更深一步让学生对变速直线运动和时间的关系进行清晰的思考。讨论有助于相互刺激和纠偏,能够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发现自己思考的纰漏,同时也能刺激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提高了学生大脑的兴奋度,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偏颇都会暴露出来,并得到纠正。

三、“观察和思考”“做一做”,在实践中提升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考和讨论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和终点,也不是学习最好的办法。把理论放到实践中去检验,或者在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于实践,学习的意义才能凸显出来。只要让学生具备动手操作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那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价值。教材中的“观察和思考”“做一做”这两个栏目是非常有利用价值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去观察,这是把理论到实践中去检验,也是让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当然,这里的观察是必须结合思考的。“做一做”则是用理论去指导行动,这次的检验更加深入,是让物理规律本身来说话。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做一做”中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自己只做学生的顾问和后勤保障工作即可,越是尽可能少地减少干预越是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学生动手之前,让他们养成预先构建实验模型的习惯,要求他们在大脑中事先演练多遍,写出动手的步骤,准备好所应用的素材,最后还要写出反思和总结。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做一做”的价值和意义。

四、“科学足迹”“科学漫步”“课外读物”,激发兴趣,有效拓展

第7篇: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

在使用新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后,很多教师发现新教材的例题设置及配置的习题资源与旧教材的有所不同:旧教材例题的设置循序渐进,知识点分得很细,并每一道例题后面一定配置相同类型的习题作为巩固知识之用;新教材例题的设置则是围绕一个知识点,将各种例题的典型变式以做一做或习题的形式来呈现。新教材的变化对教师处理教材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用好例题是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为例,探讨小学数学例题使用的一些个人见解。

一、了解知识脉络,找准例题知识承接点

新教材看上去貌似给教师们留出了很大的自由度,但同时也考验着教师们处理教材的能力。数学学科特点是知识的连贯性,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网络状的。在教材中表现为:根据学生年龄思维发展特点,在每个学段均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运用这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知识脉络呈螺旋式上升。因此,在教授例题时,我们必须从整体出发,了解知识脉络结构,找出知识的前后承接关系。

如在《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这一教学内容中,例题1呈现做操方阵图,给出信息: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提出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对话中给出解题思路:分步计算10×8=80,80×3=240;综合列式10×8×3=240。这时,我们需思考以下的问题:此例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新知是什么?知识承接点是什么?从知识内容来分析,主要教授学生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初步学会解决“连乘”问题的策略,体验算法多样化。新知是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而知识承接点则是对乘法数量关系的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熟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例题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在教授新知前必须找准例题知识承接点,并对其进行复习、铺垫。

二、紧抓数学本质,优化例题方法策略

新教材在数学知识内容中揉入生活、故事、实验、操作、活动等多种元素,旨在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操作中思考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多元化的课堂,容易让人花多眼乱,从而迷失数学的本质,让教学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在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基础上,还须紧抓数学本质,根据教学内容的层次要求,适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方法策略进行总结优化。

如《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中例题1,借助方阵图,学生能很快地列出分步计算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综合算式的意义及算法多样化。对于例题的教学,很多教师就止步于此了。但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来说,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解题的方法策略进行总结优化。解决问题,首先须对信息、问题进行分析。有部分学生从信息出发,读到“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发现可以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结合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求出总人数。从综合信息到逐步解决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这是综合法。有部分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反复使用每份数×分数=总量这一原始的乘法数量关系得出总人数。从分析问题到追溯信息,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分析法。两种不同的思路形成两种不同的方法策略,只有及时优化例题方法策略,才能帮助学生在例题的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

三、发掘例题外延,精讲变式习题

新教材中的习题类型跟例题并不是一一相对应的关系,更多时候,有些习题是在例题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变化。可以说,这些习题是例题的外延,但它们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让学生能更好掌握以例题知识点为核心的各种类形的题目,我们在处理习题的时候,需要整体把握,具体区分,找出变式习题,精讲多练。

如《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这一内容中,与之相配置的习题有P99页做一做、练十三中(P101-P103)第1-9题。其中,第1、3、4、7、8题等5道习题属于例题的巩固练习,使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题目的内容为算法多样化提供有效的情境。做一做、第5、6题等3道习题则是例题的变式运用,以做一做(每个纸托装着鸡蛋有6行,每行5个,8个纸托一共装有多少个鸡蛋?)为例,解题时,必须先求每个纸托装有的鸡蛋数,再求总数,题目的内容为算法的选取做了限定。第2、9题等2道习题则是理解例题后的综合运用,以第2题(一张圆桌坐3人,一张方桌坐4人,有圆桌7张,方桌6张,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为例,解题时,必须根据实际,分别先求出圆桌、方桌各能接待的人数,然后再求总人数。此题已然不是两步连乘,只能说这题目是例题知识点的外延。因此,在处理这些习题时,我们还须对做一做、第2题这种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范例精讲,从而帮助学生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第8篇: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项平一、操作型作业,实践中深化语言的理解力。

为了增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结,使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物,我常设计操作型作业,即让学生依课文内容画一画、做一做、找一找。

1.画一画,再现情境。

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①画画面:对《荷花》、古诗《小池》等写景文,让学生画一画,可以再现美景。②画游览图:对一些游记类文章,让学生画游览线路图,可以明晰思路,抓住特征,如教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后,我让学生画一幅作者游览线路图。要求标明路程、位置,景点名称、特点等。这就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力、概括力。③画方位图:弄清空间位置,如《小站》一文,学生往往弄不清前后左右的位置。在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思考如果站在列车上看小站,看到什么,在什么位置,然后用简笔画成简图标出。由于课前形成鲜明的表象,学习课文时,对文中“左”、“右”、“正前方”等方位就清楚了。

2.做一做,验证事理。

通过做,可以浅化知识难点。如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我就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后,试着做一做文中的实验,总结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需要哪些条件。大部分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两个铁球必须满足同为铁,必须同时,必须从同一高度,才会有同时着地的结果。在获得这样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文中亚里斯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十磅重的铁球先着地,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便能敏锐地抓装铁球”、“同时”、“同一高度”等词说出条件中两个铁球的共同点,十磅、一磅是条件中的不同点,“先”和“十倍”是结论中的不同结果。加俐略分析亚里斯多德推论的严密的三段论推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此时学生能边演示,边讲解,难点迎刃而解。在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做。按课文的思路、叙述的事理,边操作,边口述。这样,可以将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脑中的知识。

3.找一找,体会特征。在星期天、假日,我常布置学生到野外去找一找课文中介绍的景物,如爬山虎、荷花、壁虎、蟋蟀等,亲眼看看与课文描写的特征是否一致。外出游玩,留心哪些风景我们从课文中已经熟悉。由于从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完成作业,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

二、观察型作业,生活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学中,我找准读写结合点,细化观察要求。

1.结合课文,模仿观察。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课本学到的观察方法及时地运用于观察实践,如教学《挑山工》一文,我布置学生观察皮鞋匠是怎样为顾客服务的,小贩是怎样销售自己的商品的。对同一个人,安排多次观察;对不同的人,进行比较观察,使得模糊的印象清晰,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激发趣点,情境观察。

我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将学生已熟知的但又模糊的素材移到一定的情境中,训练他们获取素材的能力。如设计“骗”爸爸妈妈,当爸爸妈妈询问学习情况时,就说成绩不理想,且被老师批评了。再细致观察他们的表情、语言、动作。结果,各具特征,可亲可敬的家长形象流露于孩子的笔端。

3.捕捉素材,随意观察。

除了布置有目的观察外,我还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多留心观察,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在毫无顾忌的谈笑中交流,或者让学生写进日记。这样,为写作文积累了素材。

三、表述型作业,交际中提高表达能力。

语言的巩固训练,光靠几题书面作业是远远不能凑效的。教学中,我注意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的搭配。低年级,我建立了学生每天向家长汇报制度。学生可以述说一天中学到的新知识,说印象深刻的事。家长则给予孩子必要的思想诱导及语言表达方面的矫正。教师通过家长会、家长留言、学生自我汇报等形式了解学生作业情况。这一看似简单的作业,却包含着学生观察吸收———内化理解———语言表达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小朋友也很乐意做这样的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为中、高年纸写作文打好选材、语言等方面的基矗随着年级的升高,我扩大表述范围,提高表述要求。

1.内容转述法。

即转述他人内容,可以详述、概述、改变人称、语气,但不改变原意。学生可以在兴趣盎然的对话中得到训练。

2.专题讨论法。

第9篇: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

误区一: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或不会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这也是在课余经常能够听到的部分同学的反馈信息。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课后解题时一旦遇到稍有变化的新题型时却无所适从呢?这说明上课听懂还停留在“听懂”这一初级层次上,而能达到举一反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却是对学生对数学知识在头脑中加工重组构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每位同学必须达到的要求。

教师所举例题是范例同时也是思维训练的手段,作为学生不应该只学会题中的知识,更要学会领悟出解题思路与技巧,以及蕴藏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针对这种情况,应作出如下的策略调整,步骤如下:第一步:合上书,自己重做一遍例题,做题过程中,找出自己遇到的思维受阻的地方;第二步:对照课本解法,寻找自身思维漏洞,问自己:为什么课本这样解决问题?我的解法不足之处在哪里?第三步:进一步思考:本题的条件、结论换一下还成立吗?本题还有其它的解法与结论吗?第四步:总结解题规律,提醒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作出重点提醒标记。

误区二:数学多做题就能提高成绩,数学概念不重要

有不少的学生认为数学多做题就能学好,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很多的原因在于概念不清。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如果概念不清,往往导致认识、理解偏差,解题出错。

例如;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刚学习正负数时,教材曾把算术数前带有正号和符号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有理数的运算以后,再这样形式地理解正负数就非常不够了。这时应当把负数理解为小于零的数。如果缺乏对概念的这些更深层次的理解,就将导致出现“-a是负数”,“a>-a”,“a+b≥a”等一系列错误。

这是因为概念不清造成失误的典型例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由此可见,概念不清,做再多的题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想提高成绩谈何容易!

调整策略:第一步:记住概念,理解概念;第二步;“咬文嚼字”,抓住关键词,吃透概念;第三步:联系前后相关知识,深入理解概念;第四步:对照题目条件,联想、对比相应概念;第五步:积累经验,精选题目,注意类型,勤于总结。

误区三:多做题目总能遇到考题

有这种想法的人总会感到失望。每一份综合试卷,出卷人总要避免考旧题、陈题,尽量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上设计问题。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多做题,不会碰巧和考题零距离亲密接触,反而会把自己陷入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从知识点和思想方法的角度分别对所解题目进行归类,总结解题经验的同时,确认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并确认复习的重点。

调整策略:一让自己花点时间整理最近解题的题型与思路;二要思考:这道题和以前的某一题差不多吗?此题的知识点我是否熟悉了?最近有哪几题的图形相近?能否归类?三要善于归类。不仅总结知识,更要总结方法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如:在“无理方程”的教学中,归纳出解法:①去分母法②换元法;对于换元法给予归纳出两种常见的题型:A.平方型;B.倒数型。又如在“三线八角”教学中,由于图形较于复杂,学生不易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可以总结出同位角找字母“F”,内错角找字母“N”,同旁内角找字母“L”。只有不断的总结,才能有创新和发展。

误区四:对于数学公式,记住并会套用就行

这种想法与做法在解题过程中并非完全不奏效,从而让这样做的同学更加坚定了信念。然而这种做法也并非完全奏效,也有“失灵”的时候。后者多出现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所给题目条件有限制,不能完全适用于公式;二是公式本身也有限制条件,并非适用所有题目的求解。

如:解方程:(a-1)x2-2x+5=0。有的同学看完题目就开始套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事实上,本题能否套用求根公式主要取决于方程本身是否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因此应就“n+1”是否为0作出讨论,分别就两种情况求解。

调整策略:一是不仅记住公式,更要记住公式的适用条件与范围;二是对照公式,仔细审题,看清哪些适用,哪些需另做讨论。

误区五:多做难题、偏题、怪题,就能提高成绩

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简单的题目不屑一做,总喜欢钻研一些综合性强的、灵活度高的“难题”,以为这样就能学好数学;而喜欢做“偏题”、“怪题”的同学想法也很简单,以为这样就能拉开与其他学生的距离,提升自己学习成绩。可结果却总爱捉弄这些独辟蹊径的学生,给他们当头浇上一瓢冷水,让他们不由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怀疑,甚至灰心失望。分析原因不难发现:中考试卷难题少,偏题、怪题很难遇到。而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这些“独特”题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