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礼的作文范文

关于礼的作文精选(九篇)

关于礼的作文

第1篇:关于礼的作文范文

四年级关于教师节礼物的作文范文一

教师节的前一天傍晚,大多数的同学们放学回家了,只有几个同学还在学校,其中有一个叫周小敏的小女孩,她背着一个褐色的书包,扎着红色蝴蝶结,脸上有两个小酒窝。一双葡萄眼和一张小嘴巴,可爱极了!

她靠在墙上,好像在想什么,原来,明天是教师节,其他同学都想好明天送老师的礼物是什么,只有她还在想送老师什么礼物,她似乎在想:“我送的礼物要比较独特,而且还要给老师个惊喜。”过了一会儿,她像想到了什么,高兴地回家了。

第二天,教师节来临了,周小敏采了两束菊花,虽然菊花很平凡,但是里面包含了周小敏深深的情谊。

放学后,周小敏拿着两束菊花,悄悄地走到老师办公室的窗前,窗子里放着陪伴老师好几年的书桌,桌子上用玻璃压着同学们的照片,玻璃旁放着一个笔筒,笔筒旁放着一瓶快要见底的墨水和一个陈旧的地球仪。玻璃上放着一本语文书,书上放着一架眼镜,眼镜旁放着一本从一月一直翻到今天这个特别日子的日历。

老师已去开会,周小敏确定里面没有人后,悄悄地把一束菊花插在语文老师的笔筒里,然后又把另一束菊花擦在数学老师的花瓶里,然后就悄悄地离开了。

这时,老师开完会了,回到办公室,看见了桌子上的一束菊花,老师想:“会是哪个学生送的呢?”老师猛然一醒,朝校门口追去,但是,只见到周小敏渐渐远去的身影。

四年级关于教师节礼物的作文范文二

我边走边想,忽然嗅到了一股浓郁的清香味,我巡味望去原来在莲河的西山上有一些野菊花,我灵机一动,对了就送老师野菊花吧,野菊花那坚韧不拔的性格不就像我们的刘老师吗?我立即奔向西山被那一簇簇野菊花所吸引住了。我们班共有七名同学,干脆我就摘七朵吧,让他代表我们班的七名同学对老师的情意。想到这我精心挑选了七朵菊花高兴的向学校走去。

我来到学校发现老师的办公桌前开着窗户,我顺着窗户向里望去,透过窗户发现老师正在那全神贯注地批改作业。看着老师那慈祥的面庞,聚精会神的背景,不禁勾起了我对老师的回忆:

敬爱的老师啊!在我学习不好的时候是您天天来给我补课,您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从没有间断过,在您的鼓励下我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起色,但您又向更高的层次发起了“进攻”,给我补起了数学奥赛,还鼓励我要努力写作文,向我讲述写作文的要点,使我爱上了写作文。我的作文《妈妈,我想对您说》还在北京第十届海蓝蓝杯作文大赛中获得了银奖,我深知这与您的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今天是您的节日就让这几朵野菊花来表达我对您的感激吧,老师在节日之际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唯愿几朵野菊花能拭去您的疲惫,给您带来好的心情。

四年级关于教师节礼物的作文范文三

同学们有的送贺卡,有的送发卡,还有的送给老师一些CD……。小华却说:“我要送给老师一个让你们意想不到的礼物……。”

放学后,小华骑着自行车直奔郊外的田野,在他眼前呈现的是一些美丽的野菊花,小华想:不如送给老师一些美丽的野菊花把!因为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吗!”小华摘了几朵鲜艳的菊花,把它们捆扎成两束后便回家了!

下午,小华来到学校,径直向老师的办公室走去,也许正是天赐良机啊!老师竟然没有在办公室里,小华立刻把两束野菊花小心翼翼的插进老师的笔筒里。小华想:老师带着花镜批改着我们的作业,闻着留有余香的菊花,该是多么的惬意啊!小华看了看钟表,时间不早了,立刻跑回教室里等待着老师来上课,不一会老师带着那束留有余香的一起来了。问到:“这是谁送我的也菊花啊?”台下鸦雀无声。“不说没有关系,我认为这束花是我教师节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因为其他人的礼物都是用金钱换来的,不值得收藏,惟有这花是用自己的劳动采来的,最有收藏价值,同学们难道不是吗?”霎时间,同学们恍然大悟。

是啊!老师的那种燃烧自己的精神,值得我佩服,更值得大家佩服!我长大也要当一名辛勤的园丁,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祖国的花朵们!

看了四年级关于教师节礼物的作文的人还看

1.四年级关于教师节的400字作文

2.小学生关于教师节礼物的作文

3.四年级优秀教师节作文

4.与教师节有关的四年级作文

5.关于教师节的四年级作文

第2篇:关于礼的作文范文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机关文明礼仪》。

礼仪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礼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礼仪与发展同在,与进步共生。

注重礼仪,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已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党中央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文明礼仪建设愈益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遵循礼仪规范,树立文明新风,开创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时代的呼唤、时代的要求。

继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吸收西方礼仪精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礼仪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为了进一步加强市直机关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机关文明水平和机关工作人员文明素质,改进机关作风,塑造党政机关良好形象,为全社会的文明礼仪建设作出表率,市直机关工委决定在市直机关组织开展机关文明礼仪巡回宣讲活动。

今天的宣讲包括文明礼仪概述、公务文明礼仪和公共文明社论三个部分共四个方面的内容:

我首先宣讲的是文明礼概述。

一是文明礼仪特点文明礼仪十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

一部文明史,就是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历史,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以及人们自身创造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对于个人来讲,礼仪是.个人思想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社会交际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对于社会来讲,礼仪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综合反映,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具体表现形式。

社会的文明程度决定着礼仪的发展水平,礼仪的发展水平又影响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文明演讲稿范文节选!

文明礼仪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演变、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些自身独具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共同性、规范性、多样性、传承性和实践性等方面。

文明礼仪有共同性礼仪是同一民族、同一国家、同一社会全体成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共同需要,反映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共同愿望,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

礼仪跨越时空而普遍存在,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也表现在军事领域、宗教领域等范畴,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只要有人和人的关系存在,就会有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的存在。

文明礼仪有规范性礼仪是一种修养,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种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具有约定俗成的属性。

它不是一种程式,也不是一次即兴活动,而是在一次次重复演变中得到社会认可形成的固定模式,约束着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使之合乎礼仪,而且也是人们在一切文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

文明礼仪有多样性各个国家、民族、地区受不同历史、文化、习俗和宗教等冈素的影响,导致了礼仪规范的多样性。

在千姿百态的礼仪世界中,几乎没有人能完全表达出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礼仪形式。

从语言表达的礼仪到行为举止的礼仪,从服饰礼仪到仪表礼仪,从风俗礼仪到宗教礼仪等,不一而足

即使同一礼仪,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也有不同的展现方法。

同样是握手,男女之间的力度就不同,新老朋友之间也有很大差别。

文明礼仪有传承性礼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任何国家、民族、地区的当代礼仪都是在以往礼仪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

离开了传承和扬弃,就不可能形成当代的礼仪。

当然,任何礼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都要不断扬弃,兼容并蓄。

这是礼仪发展的时代特征,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文明礼仪有实践性礼仪不是空泛的说教,它既有总体上的原则要求,又有细节上的一系列礼貌、礼节、仪式等操作方式方法,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落实、来完成、来体现的。

因而,礼仪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产物,只有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才能体现出全部价值。

任何礼仪,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变成规范行为、展示修养、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二是机关文明礼仪的作用大力提倡文明礼仪,切实加强机关文明礼仪建设,对于塑造机关良好形象,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素养,进而提高机关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文明礼仪有利于提高机关工作人员文明素养就个体来说,文明礼仪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和应变能力,更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和自我修养。

在这个意义上讲,礼仪就是素养,礼仪就是修养。

机关工作人员既是机关中的个体,又是机关整体的有机组成,其文明素养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机关的整体形象。

推动机关文明礼仪建设,从每一个具体 的工作人员抓起,规范其礼仪,文明其精神,是一项事关党政机关执政能力、管理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大事。

通过有效的礼仪学习、礼仪培训和礼仪实践,可以不断地推动机关工作人员“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文明礼仪有利于提高工作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机关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按章办事,文明礼仪一个很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规范性,就是按规矩办事,这与机关的特点和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通过文明礼仪建设,可以有效地推动机关建章立制.不断规范工作流程,自觉维护工作秩序,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会不断地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通过文明礼仪建设,可以有效地推动机关作风建设,切实增强机关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意识,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部门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

文明礼仪有利于推动和谐机关建设建设和谐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谐机关的众多条件中,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一条。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思想、组织、道德和纪律约束,也需要尊重、理解、信任和交流。

通过加强文明礼仪建设,机关工作人员可以共同用礼仪来规范彼此的交际活动,表达相互间的尊重,促进交际双方进行积极的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了解和友谊,进而形成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一般都喜欢与具有良好修养的人在一起或交朋友,觉得他们更容易亲近,更富有吸引力,更促使自己进步。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指的是良好的文明礼仪对个人成长和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文明礼仪是一种具有潜在约束力的道德力量,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的心灵,引导着人们的行为,调节着人际间的交往。

因而,机关文明礼仪的培育和锤炼,对于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尤其是推进机关建设和对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学习和实践礼仪中国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素有“礼仪之邦”的雅称从古到今,中国人就以讲究礼仪闻名于世。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夫事业中,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建设,努力把提高各族人民的文明修养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作为每一个共党员的道德修养标准。

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xx同志提出,要做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努力使自已真心实意地为祖国、为人民做好每一件有意义的事。

xx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提倡“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畲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优良作风。

全党全社会自觉把文明礼仪建设作为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推动工作的重要内容。

领导部带头倡导礼仪、践行礼仪、推动礼仪,一些机关和干部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机关文明礼仪和全社会的文明礼仪建设。

学习和实践礼仪,是加强强机关文明礼仪建设的现实需要。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一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中还存在对文明礼仪不够重视、不能适应的现象,有的认为机关工作任务很重,文明礼仪建设不是中心工作,可有可无,可大可小,可多可少;有的认为文明礼仪是个人的事情,机火管不着、够不到;还有人认为小节无害、与己无关、无碍大局、无暇顾及;甚至有些领导部也不重视礼仪建设,不拘小节,不按照礼仪的要求办事。

如此等等,严重影响了机关建设发展及其文明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机关业务工作的开展,影响了人民公仆的形象。

为此,广大机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加强文明礼仪修养作为提高自身修养、改进机关形象、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责任,切实提高主动性、自觉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自觉在工作中注重文明礼仪,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做推进文明礼仪建设的榜样。

机关领导干部要做机关文明礼仪建设的带头人,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为机关文明礼仪建设发挥应有的示范和表率作用。

其次,要注重品德修炼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始终十分重视思想品德,始终把道德修炼作为做人、做事的根基。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他强调“修己以敬”,还强调“修己以安百姓”,认为只有品德修养好的,才能严肃地对待一切事情;只有修养品德高尚的,才能使百姓得到安定。

可见,品德修炼是一切文叫修养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也就谈不上是有良好礼仪修养的人。

机关工作人员的品德修炼,既包括个人的道德修养,又包括政治品德的锤炼,要始终坚持正确判断是非、善恶、美孔子行教像丑、荣辱的标准 和原则。

第三,要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提高文明礼仪素养,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综合素质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集中反映。

各种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一般来说,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其品德修养和礼仪规范也是比较好的。

作为机关工作人员,提高文明礼仪素养,必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能力的提高与礼仪修养的培养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第四,要学会经常自我反省

礼仪需要不断修炼、不断实践、不断完善。

经常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自我批评,是在否定的意义上对自身不良行为进行克服和纠正的有效方法。

自省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既十分有效,又非常难以做到。

机关工作人员要成为有较高礼仪修养的人,就要学会反省自己,运用自省,做到自我监督、自我教育。

要经常对自己的交际行为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弄清在礼仪方面哪些做得比较好,哪些还不够;既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继续发扬,又要善于正视和改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五,要加强实践锻炼

文明礼仪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的过程,仅仅掌握礼仪理论和礼仪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文明礼仪的修养关键在于实践。

修养既要修炼又要培养,离开实践,修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个人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中,在对人、对组织的各种关系中,才能认识到哪些行为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哪些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

同样,要克服自己的失礼行为和习惯,培养自己的礼仪品质,也必须依赖于社会交往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礼仪修养的根本方法,对于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强化礼仪实践,就要把文明行为、礼仪要求自觉地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中。

第3篇:关于礼的作文范文

同志们: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十次党代会精神,将机关“靓化工程”不断向纵深推进,以迎接中国第三届会8月16日在我市成功举办为契机,以迅速提高广大机关干部文明素质为目的,优化“软环境”,打造“软实力”,全面提升市直机关整体形象,努力把我市加快建成文明富裕和谐牡丹江。今天,市直机关工委和市委党校、晨报联合举办公务礼仪培训班。大家作为文明之师、礼仪之范的学习者和传播者参加培训,充分体现了各单位对机关文明礼仪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反映了在座的各位对文明礼仪知识的渴求和文明行为的向往。为此,我代表市直机关工委,对同志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积极支持市直机关文明礼仪培训工作的市委党校、牡丹江晨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文明礼仪培训班顺利开课表示诚挚的祝贺!

为搞好这次培训,取得预期效果,借此机会,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文明礼仪是传承中华民族美德的客观要求。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五经之一的《三礼》,最核心的就是《礼仪》。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至今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家知道,孔融让梨,尊敬长者,被传为美谈;岳飞问路,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尊敬师长的典范。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所在。文明礼仪,既然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礼仪。举办文明礼仪辅导员培训班,就是为了在继承我国优秀文明礼仪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国外礼仪的精华,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符合我国公务员法要求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

(来源:文秘站 )第二,文明礼仪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文明礼仪是调整社会成员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规范。只有那些注重自身修养和礼仪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被社会尊敬和认可的人。反之,如果不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就会被视为“异端”受到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进行谴责和约束。孟子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礼仪是何等重要。由于文明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只有通过系统的礼仪教育,才能够使人们掌握丰富的礼仪知识,了解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指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统一起来,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修养的现代文明人。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市直机关普及文明礼仪的基本规范,帮助公务员掌握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交往原则,学会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第三,文明礼仪是促进和谐机关建设的有效途径。任何单位的交际都离不开礼仪,人类越进步,生活越社会化,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都希望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合作、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友善,真诚安宁的生活空间。机关是社会的缩影,如果没有礼仪作为交往的前提,作为人们交际的行为准则,作为同事之间打开感情之门的钥匙,就不可能有和谐宽容的机关环境。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传统美德,历来被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所重视,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识,也是构建和谐机关,打造独特机关文化的有效途径。这次文明礼仪培训,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市直机关形成高尚的言谈举止,庄重的仪表服饰,规范的接待礼仪,温馨的办公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促进市直机关良好风尚的形成,使人与人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达到高度的和谐,努力推进市直机关文明程度的提高。

第四,文明礼仪是提升市直机关形象的内在需要。文明礼仪是软环境、软实力的综合体现,直接代表市直机关的整体形象。开展文明礼仪培训教育,是深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全体公务员的道德修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贯彻落实市十次党代会精神,提升我们市直机关整体形象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文明礼仪培训工作,作为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塑造市直机关形象,深入开展全市机关公务员文明行动的重要抓手,并以此为突破口,努力形成市直机关一流干部素质、一流礼仪环境、一流服务质量、一流机关风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广泛调动市直机关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文明礼仪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进机关、进系统、进科室、进头脑,努力做到全员覆盖、全员参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按照文明礼仪重在细节、重在养成的要求,在循循善诱、正面引导、讲透道理的基础上,搞好典型示范和引导。在开展各种文明礼仪养成活动时,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精心策划干部职工便于参与、乐于互动的各类创建活动,抓住知行统一这个关键环节,使活动真正成为干部职工自我教育,提升文明礼仪、提升机关形象的重要实践过程。

第4篇:关于礼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 思想论 争与合 人我关系 社会政治

1.关于儒家的“文”“质”思想

从个人及家庭角度出发,儒家讲人情,要求在家庭内部子女要有孝悌之情,即基本的人伦情感,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能够培养人最基本的自然情感,然后是宗族内部的道德情感,这些最质朴的人性也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但是“中国传统家庭素来重视人情,然古人于情之外尚有义,于‘亲亲’之外尚有‘尊尊’。”在封建社会中,不仅要处理好父子、兄弟间的亲亲之情,尊尊之义,还在整个社会、政治诸方面实现情义统一。对于不属于单纯人情的方面,就出现了运用“文”的思想来建立的一套社会制度――礼制,用于调和仁与义之间的不平衡,从而规范人的行为,使人通过自我修养的提升,礼制层面的约束遵守社会规范。

从字源角度看,《说文》对“质”的解释是“以物相赘”,《说文解字注》曰:“质赘双声。以物相赘、如春秋交质子是也。引伸其义为朴也、地也。如有质有文是。”可见,“质”的本意是用物品交换,代表实际物质,而引申义中的“朴也、地也”皆指事物质朴的特征,无论是代表实质性的事物还是表现出的朴实特征,“质”都可以代表“文”、“质”关系中形而下的部分,人要接受教化首先要有基础的自然情感,《论语・八佾》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仁的情感的支撑下,才能完成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这里的“仁”是仁心、仁义,是人我关系的实质,相对于“质”来说满足对人的“仁”以及遵守必要的日常法制并以此来维护社会和谐的典章制度就是“文”。

对比“文”的本意,《说文》解“文”:“错画也,象交文。”段玉裁注:“错画者,交错之画也。‘《考工记》曰:青与赤谓之文,错画之一Z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象交文。像两纹交互也。纹者、文之俗字”,说明“文”是条纹,是具有美感的形态,相当于今天“纹饰”一词中的“纹”的意思。《广韵》之前的字典并没有出现带“糸”旁的文字,“文”字作为形声字“纹”之前的正体字是具有“纹”的意思的。“纹”代表华美和繁复,与礼仪中用于代表身份的礼器和相应规范的繁琐的礼数相对。《礼记・礼器》有云:“礼以有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c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从天子到士,不同的身份对应不同“纹”的器物,不同的身份都有确定的礼数规范,以此作为确定社会秩序的依据,建立统治人民的外在法则,平衡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通过对百姓道德修养的教化,修身成仁的引导来维护“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礼记・坊民》)的社会制度。总得看来,“文”与“质”两种思想是相互联系且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表里,同为人用,体现在“尊尊”“亲亲”和“仁礼”等方方面面,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中合成“文质彬彬”的价值原则。

2.从人我关系看“文”“质”思想的对立与统一

2.1人我关系中的“文”“质”之争

人我关系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孔子提出的“仁”作为处理人我关系的根本原则成为了儒家的代表思想之一,与之并列的思想是礼。仁为内在的基本情感,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对其最看重的弟子颜渊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要求,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体现。在儒家的思想w系中,以“礼”的约束达到“仁”并非易事,“文”和“质”两种思想的对立在《论语》和《礼记》中是相当明显的。周代有着完善的礼仪制度,从《仪礼》和《周礼》可以看到其辉煌的礼乐文明,孔子曾赞叹“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在《论语》中有大量维护周代礼仪的言论也说明儒家对于“文”的推崇,但在《礼记》中儒家对于丧服和丧葬制度的记录看出对礼仪的要求减弱,而对礼义的要求提高。礼节和器物是“文”的标志,《论语》中亦有看重人的基本情感而减少对制度礼节要求的思想出现,然《礼记》中体现着损“文”用“质”的理论超过《论语》中的记述,而且集中体现在许多篇章中,不只停留在类似于《论语》“文”“质”抽象的表达层面,而在具体繁琐,详细完备的实践行为中体现出来。

以《礼记・檀弓》为例。《礼记・檀弓》篇是讨论丧葬礼的文字,丧礼制度作为“五礼”的一部分是儒家重要的制度之一,其中有对于丧葬礼与人情的谈论也有关于具体礼仪制度的探讨。例如“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由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由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由余也。”与《论语・雍也》?“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都是表达孔子治礼的主要思想,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丧葬礼时哀伤之情的看重程度是超过礼仪的形式与礼器表现的内容的;损“文”用“质”在《礼记》对于具体礼节的记载中也有许多例子,如论拜礼云:“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三年之颡,吾从其至者。”此篇中还有一些辟踊、反哭、卒哭等现代不存在的礼仪,用以约束人在处理丧葬事物时的情感表达,同样表达着丧葬之义在“质”“文”对立。

2.2人我关系中的“文”“质”之合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用礼法约束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的“仁”不能发挥原有的教育作用,单向的对于“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的要求是与社会现实相悖并难以达到的,儒家此时的思想在更多的方面体现了“文”“质”并用,有区别地表达情感,更强调有节制地表达情感,礼的作用从教化人民,节制情感演进成为促进情感更好地表达,更有利于人我关系的和谐,所以达到了文和质相和的效果。在《礼记・丧服小计》、《大传》、《丧服四制》等篇目中都得到了验证。

例一:《礼记・大传》云:“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服从。”在这几篇中,对待家庭地位与血缘亲疏不同的人,丧服制度不仅有斩衰三年、齐衰一年的不同,也有“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名曰轻;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名曰重”的轻重之别。以父为至尊,重视宗族地位对子女丧服的影响,故事父事母在“亲亲”即“质”的情感基础上,仍需要一种“尊尊”,即“文”的礼序。同样“文”与“质”并立可以妥善制定区别血缘关系远近的丧服制度,“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并使子孙对于先祖至父辈由上至下的情感得以维系,有效地保障了宗法制度下最基础的家族内部人我关系和谐。外观丧服制度反应伦理关系,内窥还可发现礼仪与情感之间更为细致的联系,而不是停留在外的区别。每一种丧服制度都不是一蹴而就,对于情感也要讲究秩序,有礼的约束能使自然情感的表达明显理智。三年丧服制度,期间经历始死、敛殡、卒哭、小祥、大祥、除服等阶段,每一个阶段对应不同的服饰、行为以及情感变化,通过“称情立文”最终能表达对死者最深的感情,而且《礼记・檀弓》讲“节哀,顺边也,君子念之始也”,在情感面前讲究节制是考虑先人的初衷,同样对于亲人和自我都是良好关系的保证。

例二:《礼记・中庸》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尊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之所生也。”《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做之,以昭明圣组之德也。”孟子提出“义”与“仁”并立,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可能是孟子作为子思门人的弟子对于儒家思想中“文”“质”变化的继承总结,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中庸》篇的作者问题学术界仍众说纷纭,不过思想的连贯性也为作者的研究提供了相应依据。人我关系除了亲人还有其他多方面,《论语》统一归于“仁”的内心修养与“礼”的外在节制下,这是孔子尚“质”的体现,《礼记》中用“礼”划分待人的不同标准,把孔子对于“仁”能好人、恶人的表述“唯仁能爱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加了“义”作为衡量条件。《儒家辩证法研究》中说过这样的看法:“义”的本字是“宜”,经过文字演变考证,“宜”在古文字阶段有杀戮以及合适、美善两种意思,演变为现在的“义”字代表正义的区分应该发生在义德受到特别强调的时代。《礼记・礼运》中也揭示了“文”“质”相合后的“仁”:“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义之本也。”,表明儒家思想中“文”“质”并用的发展趋势。

3.从社会政治看“文”“质”思想的关系

无论是从教化人民提高自身修养、遵守礼法从而稳定社会秩序角度,还是其对于等级和身份的划分来看,“礼的本质和内容,在于制民之行”。《论语・颜渊》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表明由家庭的父子亲情到国家的君臣的关系是可以相互推演的,《礼记》又体现了“尊尊”从单纯敬祖到忠君的转变,把“尊尊”扩大到政治上对君主的肝胆忠心,也构建了家庭中的血缘情感到社会层面的转变。《礼记・丧服四制》中提到“门内之治恩断义,门外之治义断恩,资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

为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统治者一方面通过详细的说教和繁琐的仪文――即礼治来使百姓提高个人修养促进家庭和睦,通过家庭和睦M而推动国家政治秩序的有条不紊,于是政治和顺,人与人关系和谐,达成天下太平的目标,如《礼记・大学》中所说“古之欲明明德,欲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器齐家,欲齐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正其义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从最基本的家庭伦理情感,推演到君臣情感,臣对君犹子对父,除尊尊之义外尚有亲亲之情,将家庭宗族间的等级制度类比于国家朝廷中的等级制度,以明“尊尊”之义,以家族亲属间的自然情感上升至君臣之间的道德情感,以见“亲亲”之情。臣子能用对待父母的孝顺情感对待国君,用对待国君的敬重去侍奉父母,就会使家庭和睦,政治和谐,社会关系情中有义,义中有情,“质”与“文”从而紧密结合,达到文质彬彬的君子境界。

参考文献:

[1]郑玄,注.孔颖达,正义.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杨天宇,撰.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曾亦,陈文嫣.礼记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4]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庞朴.儒家辩证法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左康华.先秦“文”“质”之争与礼学的演进[J].云南社会科学,2015(1).

第5篇:关于礼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 礼仪思想;礼仪行为;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3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1-0057-07

井然有序的日本社会和彬彬有礼的日本人一直是对日本有过接触的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世界各国的学者、文人所著的日本文化论著中皆不乏对其礼仪的赞赏。我国早在成书于公元3世纪后半期的《魏志・倭人传》中已经有记载:日人主“敬”,描写其“下户与大人相逢道路,逡巡入草;传辞说事,或蹲或跪,两手据地,为之恭敬。对应声曰噫,比如然诺。”日本作为一个长期吸收中国先进文化养分的国家,对中国文化根基礼文化也展开了广泛的吸收。著名法国东洋学者 M・Kinsky感叹这一现象为“日本礼仪思想在没有中国礼仪文化存在的基础上是不能成立的。[1]97” 日本对华夏礼仪文化吸收情况的代表性研究著作包括:西本昌宏所作关于日本国家宫廷礼仪中中国礼仪文化吸收情况的探讨;王海燕研究日本古代都城空间礼仪中的中国因素影响;近藤启吾考察日本武家政权时代中国冠婚葬祭仪式的吸收情况;西村昌吉论述日本律令体制下畿内制创建过程中的中国典籍影响作用等[2]8。

先行研究中,考察日本国家层面或贵族阶层仪式性礼仪中中国礼仪吸收情况的研究居多。国家层面的研究偏重礼仪与政治、外交等的关系;仪式礼仪的考证多偏重特定场合程式化的礼仪规范。对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状况探讨的视角尚不多见。笔者通过选取各阶层礼仪书①,在考察内容上侧重民众一般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场面,形式图在这方面做一突破。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作用多发生在源头上,故本文重在探讨日本传统礼仪。日本礼仪发展变迁过程按照主要礼仪行为主体的标准可大致划分为:天皇政权下的宫廷贵族礼仪、武士集团政权下的礼仪、资本主义体制下的一般社会大众礼仪。其中开花于室町时代,于江户时代向社会民众普及的武士集团政权下的礼仪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此时诞生了武家传统礼仪的三大流派:伊势流、小笠原流、今川流。伊势流主攻室内礼仪、小笠原流主攻军阵礼仪、今川流主攻朝堂礼仪。到江户时代伊势流与今川流逐渐衰落,小笠原流吸收了其他两流的可取之处,其宗家服务于德川幕府,其门人致力于向庶民阶层的普及。到了明治时代,武士集团政权下的礼仪被作为传统继承下来,通过学校教育、一般社会教育成功实现了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对日本进入现代社会后的礼仪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学者将这种全民普及武士礼仪规范的现象称为日本社会的“武士化”,并将其视为日本近代化的一个指标[3]7。因此,本文设定武士政权下的礼仪为日本传统礼仪,在明确日本吸收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着眼于日本经典礼仪书中中国礼仪的吸收情况,就礼仪思想、礼仪行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日本吸收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轨迹

日本吸收中国礼学经典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过程经历了由中央到地方、由宫廷贵族、官僚、以禅僧为主的知识阶层到武士集团,进而到农工商社会各阶层的历程。早在日本《记》、《纪》传说时代就有中国儒家经典经由朝鲜传入日本的记载,传说当时来自朝鲜的阿直歧教授太子中国经典,王仁将《论语》10卷和《千字文》1卷带到日本。此后在日本与百济的交通中,公元513年6月百济五经博士段杨尔抵日,此后516年9月百济又派出五经博士汉高安茂以替代段杨尔。五经是讲述周礼、尚书、毛诗、礼记、春秋的总称。百济派出的五经博士模仿当时的梁制,需要分掌五礼(吉、凶、军、宾、嘉)的仪注。据此可以断定日本从此时开始系统学习我国礼学经典。此时中原礼学经典与平安时代开始设置的官僚选拔教育机构大学寮相结合,在大学四学科之一的 “明经道”课程中专门设置了中国古典礼书,即“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课程。在广泛吸收礼学精髓后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以《周礼》的畿内制与宫城建设为理论基础,大化改新政权下以王宫为核心的畿内建设逐步完善;体现儒家礼制思想的官位十二阶与宪法十七条;奠定了律令体制下日本国家统治的基础;在推古朝的外交活动中,礼仪标准主要参照了隋朝的《江都集礼》[4]345。

到了武家政权时代 (公元12-19世纪),我国的宋学、禅宗、岁时思想开始广泛影响日本传统礼仪。经历了室町时代后期的“应仁、文明之乱”后,礼学经典在日本开始逐步由中央向地方传播。萨南学派与海南学派分别致力于在九州与四国弘扬儒学。设立于今日本枥木县足立市昌平町的足立学校承担了向地方各阶层传授《礼记集说》等宋学典籍的重要作用。武家的婚姻礼仪中吸收了朱熹所著《家礼》的诸多元素。朱熹监修的《小学》也被收录到金泽文库中①。另外从中国传到日本的禅宗被武士阶层所青睐,从多个层面对日本传统礼仪产生了重大影响。禅寺带有书院形式的房屋构造首先被上级武家住宅所采用,后扩展到民间,影响了其室内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以客厅为中心的日本式房屋内的礼仪与饮食礼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禅的茶礼及清规的影响[5]57。禅宗思想对日本的剑术礼仪也产生了重大影响[6]84。8世纪中叶,成书于中国6世纪的《荆楚岁时记》传入日本, 此后这本书一直拥有众多读者, 甚至直到江户时代还被重新翻刻,对日本的岁时年节礼仪产生了重大影响。进入武家政权鼎盛期的江户时代后,德川幕府推崇儒学为官方学问意识形态,在幕府开设的学问所、诸藩开设的藩校以及民间大量私塾、寺子屋等机构中广泛讲授以四书五经中的《礼记》为代表的儒学经典礼学著作,并在此基础上推行了大量的庶民教化政策。山下武论述道“儒家伦理道德教化是德川幕府的一条政治主线。[7]89”中国对日本传统礼仪的影响具有时间跨度大、影响层次深、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对日本传统礼仪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 、日本传统礼仪思想中的中国因素

日本传统礼仪注重细节,不注重抽象思辨,礼仪书的内容基本都可以概括为“细微礼仪行为举止描写的罗列。[8]155”关于礼仪思想核心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礼仪本质与内涵的思考可以回答何为礼仪、礼仪的功能与作用的问题,是一国礼仪之所以成立的关键所在;礼仪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关系以及礼仪原则是决定一国礼仪的特色所在。故本小节从上述三个方面分别考察日本传统礼仪对中国礼仪的吸收情况。

(一)关于礼仪的本质与内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将礼仪分为礼之文与礼之义。礼之义为礼仪的根本内涵,礼之文为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礼记・曲礼上》开篇开宗明义讲到践行礼仪必须做到“勿不敬”。后篇中有 “所以治礼,敬为大”(《礼记・哀公问》)的论述,日本传统经典礼仪书《三议一统》②中直接引用“礼记曰礼之所治,敬为大。[9]6”认为尊敬之心为礼的本质,奠定了日本传统礼仪以敬意为礼之根本的基调。

礼仪的本质为敬意,敬意向谁表达,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呢?需要对礼仪的内涵及其所要调整的关系做一论述。《三议一统》中回答这一疑问如下:

(礼仪即为)合神道、王法之理,制上下、同辈、三纲五常之矩,和平盛世为束带之法、举止进退之规,战乱之世为军旅之谋,以图天时地利人和之境。[10]9

这里所说的礼仪的内涵包括宗教、政治之理、军事之谋、衣冠制度(束带)之法、举止进退之规。这种包罗广泛,甚至包括军事、政治的礼仪内涵明显有别于西方及伊斯兰文化圈,应该说受中国传统吉凶军宾嘉的礼仪分类思想影响颇深。另外武家的礼仪在和平时代表现为仪表服饰之态、日常动作之仪,战乱时代表现为战事谋略。这与《礼记・聘义》中的“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日本传统礼仪在论述礼仪需要调节的关系时频繁出现 “上下的差别”、“同辈之礼”、“三纲五常”的概念。同辈之礼,不拘泥于只向身份地位高于自身的对象表达敬意的礼仪规范,在中国礼仪思想中体现在礼仪被封建道德化之前,“君使臣以礼”(《论语・八佾)》)甚至要求君王以臣下作为尊敬对象;《礼记・哀公问》中“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以自己的身体为尊敬对象。在处理上下等级关系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关系是“三纲五常”,《宗吾大草纸》①中对“三纲五常”做如下解释:“所谓三纲,礼记有云,君臣、父子、夫妇是也。敬其所敬、亲其所亲、耻其应耻”[10]17,这与《礼记・曲礼上》的“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别同异,明是非也。”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并且明确在文章中使用《礼记》作为引用出处来源,可见在当时的礼仪规范中,《礼记》作为判断礼仪行为是否妥当的标准发挥着巨大作用。关于三纲五常《宗吾大草纸》进一步解释为:“礼仪为,臣敬君,子孝亲,弟从兄,敬老者,上不侮,下不乱。[10]51”强调礼仪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日本传统礼仪继承了中国经典礼学理论框架,认为尊敬之心为礼仪的本质,礼仪的内涵包罗军事政治等广泛内容,在处理礼仪需要调整的关系时,通过吸收中国传统人伦思想使礼仪与封建等级秩序紧密结合。

(二) 关于礼仪与道德、修身的关系

中国传统礼学思想认为“礼节为治事之本”(《礼记・仲尼燕居》)。同时论述“不知礼无以立”(《礼记・尧曰》)。那么礼仪因何而立呢? 对于礼仪这样一种需要逐步掌握的社会规范,我国礼仪文化强调首先加强个人修养,即习礼应从修身开始,强调修身养性是持家立业的基础。并强调内外兼修,内修道德,外修举止。这一思想对日本传统礼仪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传统礼仪流派小笠原流礼仪教育书分为《修身论》、《体用论》两本,《修身论》用于修心,《体用论》用于修体,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发挥礼仪的神髓。

武家经典礼仪书《三议一统》强调“(礼仪的修为)首先修身最为紧要”[10]31,认为修身为关键第一步。这与《礼记・大学》“从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强调要达到“平天下”的境界,“修身”是最初的阶段,有明显的对照关系。在《宗吾大草纸》中进一步阐述修身与礼仪的关系:“修身即为修心。应努力提升自身修为,培养德行。克制自我,不可放纵身体(行为)。随心所欲、随心之所想而动的话,无法区分德行的高低。[10]22”

其中的“修身即为修心” 可以在《礼记・大学》中找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的本源语句,意旨“心为身之主”。身(行为)是心的表现,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我,不过分放纵身体行为即为外修举止的过程。外在行为举止的修为在《礼记・冠义》中称:“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强调礼始于端正容貌、体态,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要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这既是内在修养的流露,也是尊敬他人的表现。《三议一统》中规定“礼仪之始在于正颜色、培养起居进退之度、言辞选择之慎。[10]38”同样要求礼仪起始于表情、动作、言辞等规范。

在外在行为举止的修为之外,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思想认为礼仪需与道德紧密结合。强调人的主体道德意识,要着力培养内在道德根基,要求人们做到“挥动于内”然后才是“礼发诸外”,对日本传统礼仪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传统礼仪同样注重内在道德的培养。关于人的内在道德培养要求基于武士社会的需要,首先要求忠诚、武勇。在这些目之外日本传统礼仪对中国五常思想也有一定的吸收。《三议一统》论述道:“礼仪最初要培养,仁义礼智信的五常”[10]33。中国《礼记・儒行》强调“礼节者,仁之貌也”,《宗吾大草纸》中将其直接翻译为“礼节是仁之貌。”,并进一步解释“仁即内心慈悲”[10]26,仁在中国礼学思想中内容包涵甚广,孟子强调“仁者爱人”,仁的核心是“爱人”,也即可以理解为慈悲之心;《三议一统》对义的定义为“扬善惩恶,明赏罚”[10]27。《礼记・中庸》谈论“义者宜也”,也即是关于义务性的“应当”的判断;礼的定义为“礼用来区分上中下各种情形,以此为依据,做出适当的举动。[10]27”这与礼记中的“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别同异也”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智为“忠为中”[10]28,在中国礼学经典中,不能直接找到类似的语句,但结合《礼记・礼器》中“忠信,礼之本也”与《礼记・仲尼燕居》“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是用来使人的言行适中的)的论述、忠(信)=礼、礼=中、可以推导出忠为中的结论。这里的“中”是指适中之意。信的定义为“真,真诚。[10]28”与中国传统道德观“讲诚信,诚实”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中国礼仪思想认为,内在道德与外在礼仪行为规范相结合才是表达礼仪的最理想境界,同时内在与外在礼仪修养的具体内容,对日本传统礼学理论的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 关于礼仪的适度性原则

中国礼学理论强调礼仪是仁慈、敬意的外在表现,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发挥礼仪的神髓。在具体礼仪的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是适度性原则,避免过度的形式主义与精神主义。如《礼记・仲尼燕居》:“前略…不备,礼为虚”,无德的礼仪便是徒有其表,《礼记・乐记》更有“铺筵席,陈尊俎,列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的论述,强调“筵席・尊俎”等物品如何安置是繁琐的礼之末节,而非礼仪的本质。没有形式的“三无”即“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礼记・孔子间居》)甚至也都认为是符合礼仪规范的。《三议一统》中有段《论语》中对礼仪本质与末节关系的引用“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10]41,即使形式上有所欠缺,只要内心充满相应情感,就是符合礼仪规范的,不提倡超出应有情感的过分的礼仪形式。

但中国礼仪文化没有完全否定礼仪形式的重要性,过分强调精神作用而忽略形式同样不可取,日本传统礼仪同样看重礼仪的形式,《三议一统》将习得礼仪需要掌握的内容概括为礼的心、礼的型、礼的运用[10]19。其中,礼的运用强调从型到心,通过不断反复礼仪的形式,体会礼仪的神髓。《宗吾大草纸》更是有一段引自《礼记・仲尼燕居》中的句子“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10]15,来批驳轻视礼仪形式的心理主义倾向。

正确的礼仪应该是既反对置内心敬意于不顾的形式主义、又反对完全忽略形式的心理主义。在施行礼仪的过程中做到“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愈节,不侵侮,不好狎”(《礼记・曲礼》)。在内在精神与外在道德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做到恰到好处的度。这种平衡如何把握呢?中国礼仪理论强调礼仪行为与自身身份、礼仪环境相适应,认为恰当的礼仪行为需要自我抑制、自我调整。《礼记・檀弓下》有云“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中略)品节斯,斯之谓礼。”《礼记・曲礼上》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强调在礼仪的践行过程中,既需抑制主体自我情感,也需依照礼仪事项本身而选择装束、物品、采取适当行为,由此来达到礼仪效果。没有不加修饰的完全展现自我的礼仪规范或者需要适当调整、适应环境氛围的要求。

在继承中国礼学思想的基础上,江户时代著名伊势流礼学家伊势贞丈奠定了日本传统礼仪对这一礼学命题的基调:所谓礼节,是对贵人表示谦卑与敬意,不轻视身份卑微的人,对同等地位的人亦表示谦让。若过分对人表示尊敬即为谄媚;过分轻视身份卑微的人即为傲慢。既不谄媚、也不傲慢,举止与身份・环境相符合,无过之也无不及,是为礼节之要义[11]38。

上述内容强调,礼不谄媚、不傲慢的关键在于适度,提倡与身份符合的、与环境相适应的礼仪活动而且不可一味讲求外在礼仪规范,而失掉内心礼仪情感的伴随。(只注重形式的敬意容易被认为是谄媚)要时时考虑在适度性的原则下施行礼仪,在每个不同场合下选取最适合自身身份的礼仪形式。日本传统礼仪流派小笠原流强调礼仪要符合时宜,要遵循“时、位、处”的原则,即礼仪行为需与相应的时间、地点、个人身份相符合,认为礼仪环境与礼仪主体身份的重要性,小笠原流的礼仪儿童早教歌谣“失礼的行为,如(因与环境一致)未引起注意,不算作失礼。若引人注目(与环境不尽一致)了,即为失礼。[12]8” 《三议一统》指出“失礼,即是指不符合自身身份的不加抑制(感情与行为)的,随心所欲的行为”[10]19,根据身份、环境,选择合适的能够表达相应情感的礼仪形式,这与中国经典礼学思想有很明显的传承关系。

三、 日本传统礼仪行为中的中国因素

中国自古就有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中庸》)之说,本小节重点考察了日本民众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仪行为,而频繁鞠躬几乎成为了世界各国对日本人交际礼仪的印象,以此探讨日本传统礼仪中交际礼仪核心要素敬礼方式与日常行为礼仪基本要素:对本节分基本姿态与基本禁忌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敬礼

交际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中用于人际交往的重要礼仪,在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的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敬礼是交际礼仪中历史最长的核心礼节,用于表达问候、敬意、致歉等多个含义。纵观世界各国的这项礼节,一般都伴随身体接触,如西方礼仪中的握手礼节、亲吻礼节。而唯独中国传统礼节中的作揖、跪拜以及日本的鞠躬、跪拜礼节,行礼双方不需发生身体接触即可完成。敬礼在日本传统礼仪中分为站立敬礼方式(立礼)与跪坐敬礼方式(坐礼)两种,都是通过屈体的深度表示敬意的程度。

“立礼”相当于中国礼仪行为中的“揖”,“坐礼”相当于“”。《仪礼・观礼》中描述古代贵族相互行礼叫做揖,分为:土揖(对百姓)、时揖(对异姓)、天揖(对同姓)三种、以直立姿态,双手合掌置于身前上下震动表达敬意。以手部提升的不同位置来表示不同程度的敬意,手部提升高度与敬意呈正相关,即提升越高,敬意越高。日本传统站立敬礼方式需首先保持身体直立,双臂下垂放置身前,随上体前倾双臂沿腿部下垂。敬意表示程度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划分为“真、行、草”三种,躯体深度即身体距离地面高度与敬意程度呈反相关关系,即身体距离地面越近,敬意越高。这与中国古代礼仪中的三种“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中国传统礼仪中对应不同的场合和对象,跪拜礼节一般按照《周礼・春官・太祝》的分类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其中除吉拜、凶拜、奇拜之外的各种礼拜方式在日本传统礼仪中都有所体现。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因中国汉代前没有凳椅, 人们的坐姿相当于现在的跪,所以基本姿态都是先跪坐地面。日本传统礼仪中“坐礼”的基本姿态也都是先跪坐于地面①,

双手触地,上半身屈伸程度越大敬意越高,常见三种“坐礼”分别叫真、行、草,依次为使头部触到手背、头部距离手臂四五寸、身体带动头部略前倾。与中国跪拜中的上述三种跪拜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中国的“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这种拜法主要在日本神道拜式中有所体现,神道一般拜式为两拍手再拜,即双手在身前排击两下敬礼礼拜。褒拜是回报他人行礼的回拜,也称“报拜”,日本传统礼仪中一般要求受礼一方要根据与行礼一方的身份地位差异给予回应。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相当于上述站立敬礼方式,对应中国的“揖”。另一种说法为女性拜礼,跪坐于地面,双手触地,身体前倾而拜,但头部保持抬起,不触地。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宫廷女官中曾经一度施行过此种拜礼方式。

行礼时的基本禁忌在中国传统礼仪中规定“立容辨卑、毋谄;头颈必中”(《礼记・玉藻》),这种不过分谄媚,否定仅仅依靠头部表达敬意的做法在日本传统礼仪中得到广泛吸收。日本传统“坐礼”、“立礼”都要求头部不下移,“头颈必中”,与背部保持水平。

上述日本传统礼仪中的立礼、坐礼从基本姿态、基本禁忌的角度都受到中华礼仪的深刻影响。

(二)步行

仪表礼仪中的步行方式在各种仪式场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日本礼仪注重从一个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中去窥探礼仪修养,对礼仪行为细节有十分苛刻的要求。日本传统礼仪观点认为表敬程度越高,越要迈大步并放缓速度(女礼、庶民礼仪书、武家礼仪书皆有要求)。中国《礼记・曲礼下》中描述“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大夫济济、士跄跄、庶人僬僬”,从天子到庶民步速依次变得急促,可以推断中华传统礼仪认为步速的庄重程度、表敬程度是缓慢大于急促,应该对日本传统礼仪规定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日本传统礼仪规定在铺设有榻榻米的和室中,举行茶会等较隆重的活动时要求足底不离开地面的步行方式,这种步行方法在《礼记・曲礼下》已经有所描述“行不举足,车轮曳踵”。要求步行时不抬起脚,像车轮滚地一样拖地而行。作为一种表达敬意的步行方式在我国《礼记》的成书年代已经存在。在建筑物内的快速行进,《礼记・玉藻》强调“执龟玉,举前曳踵,如也”,要求持有龟甲、玉器时抬脚尖用脚后跟拖地而行。而武家礼法的室内徐驰规定是“提高后脚跟,点脚尖进行,避免身体上下起伏以及发出声音。[13]18”传统武家礼法中的跑步方式与中国礼记中规定的要求不尽一致,但在抑制身体上下起伏,不发出跑步声音这点来说是共同的。

此外在步行的禁忌中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礼记・曲礼上》记载了“大夫士、大夫士出入君门,……不践阈。”的语句,要求不踩踏门槛。日本传统家庭礼仪教育书《诸童法》要求“进入铺设有榻榻米的房间时,切勿踩踏门槛等。[14]23”在现代日本礼仪中依然通用。另外“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礼记・曲礼上》要求不踩踏地上放置的物品。这与日本传统礼仪普遍强调的“切勿跨物而过,将物品移至一边后再通过”[15]3具有明显的一脉相承关系。

(三)对面

日本礼仪不论传统与现代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点,即在与身份高于自己的人交谈时将直视对方的眼睛视为禁忌。但是同时又将面部完全不朝向对方视作及其失礼的表现。这点在传统到现代的众多礼仪书中都有所提及。因此将视线投向哪里是一个非常微妙的礼仪规范。《三议一统》奠定了日本礼仪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规范,“跪坐对面时,目光投向六尺左右的距离,既不过度仰面也不过度俯首。站立对面时,目光投向十五尺左右的距离,过度仰面或俯视视为丑陋。[10]21”

中国《礼记・曲礼下》中规定“天子视不上于袷,……凡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倾则奸。”与天子对面时,看天子的目光上不过衣领的交叠处,下不过衣带,凡视人,视线高于面部就显得傲慢,低于衣带就显得忧愁,歪着头就显得用心不正。中日两国对面视人时的目光投向规定有一定对应关系,只是日本传统礼仪规定更加细致。双方处于水平高度时,关于目光的规定如何呢?日本传统礼仪规定“在主君面前,要谨记将自身的左面呈现在其视线所及之处,切不可呈现右侧。[16]6”认为将自己的左半部呈现在对方目光可及范围视作敬意的表示,《礼记・玉藻》提到“凡侍于君,……视下而听上,视带以及袷,听乡任左”,意为凡陪侍国君的,……目光下视,耳神上听,眼光下不过国君的腰带,上不过国君的衣领,倾听时头稍偏右,用左耳。与上述内容有一定的对照关系,应该同是遵从中国阴阳思想认为左为上的论断。综上可以认为日本传统礼仪中在与人对面时的核心礼仪规范――视线投向的基本要求与禁忌与中国传统礼仪有很深的渊源。

(四) 物品呈递

向对方呈递物品过程中,为了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及尊重,《三议一统》规定基本姿态原则:“轻物若重,重物若轻。[10]26”在《礼记・曲礼下》篇章中,“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意为“凡为天子拿器物,即使很轻也要像拿不能胜任的重物一样”几乎有同样规定。手持物品时的高度也有规定,在日本传统礼仪书中根据自身与对方的身份差异物品呈递时的举托高度按照敬意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同目高、同肩高、同胸高、同腰带高四种。同目高的要求一般用于极其贵重之物品,包括祭神器具等。为来客呈上饭菜茶水一般要求托举至与胸同高。这种手持物品高度的差异可以在《礼记・曲礼下》中找到根据“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意为“执天子之器物需要举至高于心的位置,国君则与心持平,大夫则低于心,士则提着就可。”

物品呈递禁忌主要为,若是异性间相互传递物品时,有严格的禁止触碰手部的规定。日本传统礼仪认为:“(男性)向女性传递“子”(传统斟酒器具)时,应抓长柄后端,切勿抓前端,双方传递完毕后迅速收手”[17]51。江户时代小笠原庶流(民间版)“女性给男性递送(香炉)时,不论对方身份高低,一律先放置于地面再传递。[18]9”中国《礼记・曲礼上》中已经有“男女受授不亲”的礼仪规范、具体来说“其相授,则女受以篚,其无篚,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礼记・内则》要求男女不直接传授物品,在祭祀等隆重场合需要传递物品时,女性用托盘接物,若没有托盘的话则放置于地上,男性再取之。

日本传统礼仪中,为对方呈递物品时自身持物品的不同高度规定以及在公共空间男女传递物品时的接触禁忌,体现了对中国经典礼仪行为规定的吸收。

结 语

本文从历史源流、礼仪思想、礼仪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日本传统礼仪对中国礼仪文化的吸收情况。以儒家礼仪著作为主要内容的书籍早在《记》、《纪》时代就传入日本,一直到江户时代到达鼎盛期,并成为政府的官方意识形态,在长达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实现了从统治阶级向社会大众的渗透普及,对日本传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礼仪思想中礼仪的广泛内涵及其与封建等级秩序的结合、重视内在德行与外在修为内外兼修的特点、礼仪的适度性原则均在日本传统礼学原理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礼仪具体行为实践中选取了交际礼仪中最常见的敬礼方式与礼仪元素层次的步行、对面、物品呈递四个方面加以考察,发现在行为姿态基本要求与禁忌方面均受中国礼仪行为规定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 M・Kinsky.礼は食事に始まる[J].京都:京都大学人文学报,2002(86):

[2] 西村昌吉.关于畿内制的基础考察[J].The Historical Society of Japan,大阪:日本近畿大学学报,1996(3):

[3] 梅棹忠夫.日本文明77 の[M].东京:文艺春秋,2005.

[4] 泷川政次郎.江都集礼と日本の礼[A].岩井博士古希念事业会.典籍论业[C].京都:京都大学出版会,1963.

[5] 山根一郎.房屋结构与日本传统礼仪[J].山女学大学文化情学部,2004(4):

[6] 小松和彦.日本的年节活动――生活中的宗教要素[M].京都:大洋出版社,1993.

[7] 山下武.江户时代庶民教化政策研究[M].东京:校仓书房, 1969.

[8] 岛田勇雄.小笠原流古[J].神户:神大学文学部要,1974(3):

[9] 小笠原贞宗,今川氏赖,伊势宪忠.三议一统[M].东京:平凡社,1993.

[10] 伊势贞赖.宗吾大草纸[M].东京:平凡社, 1993.

[11] 伊势贞丈.贞丈杂记[M].东京:平凡社, 1993.

[12] 小笠原清信.小笠原流[M].东京:学生社.1992.

[13] 小笠原贞庆.大诸礼集[M].大阪:菊屋幸三郎,1703.

[14] 高津金左卫门.诸童法[M].名古屋:名古屋永乐屋,1800.

[15] 大馆天涯.礼学童蒙必用[M].大阪:明礼堂,1836.

[16] 藤允中作,荒木正之.诸礼当用集[M].大阪:钱屋七郎兵卫,1765.

第6篇:关于礼的作文范文

何谓礼俗

礼俗既可以析解为“礼”与“俗”两个名词,同时也可以用作一个专有名词。从文字学角度看,《说文解字》中记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字表示向神灵祈福的实践活动。王国维在《释礼》篇中提出“礼”字像是把两块玉盛在器皿中去祭祀,表达对先祖的敬意。从这个意义上看,最初的“礼”字代表着人类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实践行为。在后代的社会生活中,“礼”的意义扩展为礼仪、礼义、礼制等,并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要素。

“俗”是与“礼”相对应的名词。据《说文解字》中记载“俗,习也”。“俗”的原始字义,一是指鸟不断地练习飞翔,用在人事活动上指人对某种事物的仿效,并暗含传续、习染的意义。“俗”的这种意义后来延伸为民众的习性、习惯;二是指“欲”,《释名・释言语》载“俗,欲也,俗人所欲也”。“俗”与“欲”在上古通用,俗常用作欲,表示心里的期望。

在古代文献中,“礼”与“俗”连用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礼・土均》载“礼俗、丧纪、祭祀,皆以地恶为轻重之法而行之”。礼俗与丧纪、祭祀并用,表明礼俗是与丧纪、祭祀相类同的生活事项。

在古代学术传统中,有学者主张将礼俗看作同一事物,汉儒郑玄即是代表。郑玄认为礼寓于俗,并传承至今,当代的习俗中包含了古礼的意义。同时,也有学者主张应将礼与俗分开对待,清儒孙诒让即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在《礼记》中常常礼、俗对举,这说明礼与俗不是同一事物,应该加以区分:礼是包含了一定仪式的行为活动,俗是自然生成的习惯,因此礼与俗并非是同一事物。

以上两种说法看似对立,实则相同。如果从文字学角度看,礼与俗各有其内涵,分指不同的事物,即使是郑玄也不会否认二者的差异。但若从生活事实角度看,二者却紧密相连,很难划分。从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角度来看,礼和俗可以交流互动,并形成寓礼于俗、以礼节俗的礼俗文化。

礼俗发展史略

在历史进程中,习俗的产生时间要早于礼的产生时间。习俗是自发形成的社会习惯,具有朴野、驳杂的特点,往往缺乏统一性,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面对财富、权力分配的时候,就需要将俗固定化、程式化,上升为规整的、严密的、具有统一规范的礼。这样,圣人遵天地之序而制定礼,礼则可以对朴野的习俗进行节制、训导。礼俗建立在对习俗遵从的基础上,因此用礼俗来统御人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初之时,叔孙通采秦礼和古礼制定朝仪,开创了汉代制礼的先河。西汉元帝时又掀起一股恢复“古礼”的浪潮。到了东汉时期,汉朝统治者更加推崇儒学,注重礼制建设。这样,经过统治者的倡导和大批文人的不断实践,较为完善的汉代国家礼制慢慢形成。汉代儒生和统治者都重视礼制文化建设,实质是为了发挥礼制文化的政治作用,力图把礼制文化作为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和手段。在这种背景下,礼制向民间社会渗透、普及,统一化的婚丧嫁娶、为人处世的礼俗规则在整个社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认同、遵循。汉代礼俗文化的发展与汉代国家礼制文化的建设和推行密切相关。汉朝统治者通过制定国家礼制,一方面实现了对礼义的新的诠释,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礼仪形式的统一规定,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政治统治。同时,通过国家礼制的制定,也对民间社会的生活习俗进行了统一要求,从而达到对社会习俗的引导和驯化。客观上,这种做法也增强了上层礼制和下层习俗之间的互渗。庶民社会的礼俗文化也在国家礼制推行过程中获得了发展契机,日常生活礼俗形式日趋规范,最终形成传统社会礼俗文化模式。

唐末五代的社会动乱扰乱了秦汉以来形成的礼俗文化传统。宋朝初年,为了恢复传统礼俗之学,宋王朝统治者集合大批文人重新恢复、制定国家礼典。但是,此时的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了新的趋势,庶民阶层已发展成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因此宋儒在制定国家礼制的时候,不得不将庶民生活现状考虑进来。在礼俗文化重建过程中,因俗制礼、礼俗交织的现象越来越多,礼俗关系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并影响了后世礼俗关系的发展。同时,私家礼仪著作的出现也是宋代礼俗文化的新特点。私人编订的礼仪著作在唐后期开始出现,到了宋代,私家礼仪著述成为时尚,程颢、程颐、张载、司马光、朱熹等人都曾编订过家族礼仪著述。他们倾注大量精力制订家礼条文,宣传家礼规范,试图通过家礼的推行来重建封建宗法宗族制度,强化家族对家庭及家庭成员的约束力,从而达到稳固基层统治的政治目的。

两宋以后,经过改革的仪礼著作在社会上广为流布,促进了明清时期民间社会礼俗文化的发展,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俗文化模式。然而,到了近现代时期,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当中国礼俗文化遇到外来礼俗文化冲击的时候,中国礼俗文化显示出了自身的局限和弱点,从而引起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礼俗的关系

第7篇:关于礼的作文范文

[论文摘要]在先秦儒家的观念中,礼与身的关系不简单是“礼自外作”,文章通过梳理礼与儒(巫)的渊源关系,指出儒士身体姿态是对礼的展现。春秋时代,礼成就“威仪棣棣”的君子。孔子将对礼的践履作为成仁的工夫, 发展 到荀子,礼内化为生命体的内在结构构成,而其成为

周文“郁郁”,先秦时期非常地重视礼,尤其是西周春秋之际,应是礼的时代、礼制的社会。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中庸》)、“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可谓巨大,“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也。”(《左传·隐公二十一年》)然而礼并不仅是“政之舆”,它还是“身之守”。礼成为生命存在的价值尺度,“礼者,体也”,礼塑造着社会文化生成中的生命结构,它并不能算全然外在于生命之物,它渐行渐人于身体,礼由内而外被“身体力行”着。礼体现于生命体之中,成就作为文化主体(或者说社会主体)的生命体,同时礼也在被身体力行的生命行为诠释和表征着,由礼与生命体的密切关系来理解,作为社会文化符号的礼更是一种内化人生命体的展现行为,在不断地践履着礼的过程中,是有限生命体的完成,最终成就儒家的理想生命主体。

一、礼与儒的渊源关系

礼与儒的文化渊源需要向 历史 上端继续回溯,我们将发现饶有兴味的文化现象,在儒与巫、礼与巫术仪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传承嬗变关系,而这对于理解先秦儒家身体理论无疑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

不妨先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一下“儒”字的来源,《说文解字》曰:“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由文字学上来看,“儒”当是说以其法术站着祈求上天降雨的人。做法求雨的行为本身实在具有非常突出的巫术色彩。而甲骨文专家也曾撰文考证,甲骨文之“儒”写作“需”或“濡”,而“濡”字原意为“斋戒沐浴”,由此可以推断出儒在商代是一种与巫祝相似的人员。显然从文字学的角度可以求证出原始儒与巫的亲缘关系。

既然原始儒与巫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必定在三代社会文化生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那么问题接踵而来,原始儒有着怎样的禀赋,或者说原始儒凭借什么又将实现怎样的功用?《尚书》中有一段很有代表性的记载:“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常,鳏寡无盖。”(《尚书·吕刑》)

可见重、黎在整个事件中,担当着的是非常关键性的角色,二人特异之处在“绝地天通”,以感通天意而断绝其他人与天地相通的能力,可以说这段文字包含着两个讯息,第一个讯息是此前人人都有可能具备与天地相感通的能力,第二点在于,此后上天开始加以限定,潜在的话也就是说,此后并非人人都有资格与天地感通。由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巫术般的神秘功能无疑已转移到只属于少数人的身上,而且其之所以能行使功用是王命赋予的,故而自此出现了理性化的转折。但是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感通天地的能力凭什么认定,又以什么样的身体姿态呈现出来?后来的《国语》中有段详细的说明: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定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国语·楚语下》)

观射父的回答应该可以代表春秋时期的观念,且看具备感通天地能力的人呈现为怎样的生命情态,首先是全神贯注清明澄澈的,此时仪容仪态是齐肃中正,才智德性之高超可谓“上下与天地同流”,而耳目之聪明,可与神明相通,无疑这是比拟性的描述,但是至少让人们有一个较为形象化的认识,同时可以肯定的是身体被作为形神不二的整一体看待也是与后来诸子时代的观念相一致的。那么这些人如何实现其神秘的巫术功用呢?又将呈现为怎样的身体形态?再看史料中的相关记载。

“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杨雄《法言·重黎篇》)

“姒氏,禹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李轨注《法言》)

“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神灵之行步。”(《道藏·洞神八帝原变经》)

“大乐之野,夏后启於此舞九代马,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山海经?海外西经》)

禹之身体形态“跛足”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巫的标志性的身体姿态,竞相仿效可以见出感通天地的神秘功能需要凭借一定的身体外显形态,故而“禹步”逐渐被演化为“召神灵之行步”,而身体仪式在巫祝行使自身的神秘功能的过程中担当起重要作用,启之九代舞便是很明显的代表,九代舞的身体仪式再后来逐渐演化为周之礼仪,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纵观整个三代而后春秋时代人文观念的演变,三代之损益沿革,差异是必然的,但是却可以推知,诸子时代以前基本上是“礼”的人文世界。由此可见“礼”无疑是由巫祝的祭祀等神秘功能的身体仪式而来,是一个身体仪式逐渐被规范化、体制化的过程。

来看一下礼的文字学缘起,《说文解字》示部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丰。”徐灏注解:“礼之名起于事神,引申为凡礼仪之礼……丰本古礼字。”由文字学的梳理至少可以看出两点:第一,礼与祭祀中的礼仪密切相关,礼与祭祀不可分,同时礼表现为祭祀活动中祭祀者的身体姿态。第二,礼是动态的,是“履”,是行为实践的工夫,这点非常重要,诸子时代乃至而后儒家思想的发展中,践履的工夫是儒家理想生命修习的基本方式。三代之间,礼的观念有所变迁,但是在先秦的整体文化视阈中,以上两点却是一致的,也即礼与祭祀仪式(后来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尤其文王制礼作乐的周代以来,《周礼》《礼记》的基本内容都是对此的佐证)中人这一生命体的容动举止的身体姿态密切相关。由原始巫祝到原始儒再到春秋的君子人格,儒家对理想生命体的溯求越来越成熟,而原始巫祝如禹之步、启之舞也进一步规范化,君子的威仪愈发呈现为礼的身体力行。

二、君子“威仪棣棣”

原儒的理想生命气象便是对礼的身体力行,礼体现在生命体之中,成就“威仪棣棣”的君子:

“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卫诗》曰:‘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仪也。……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左传·襄公三十三年》)

“容貌有崇,威仪有则,五味实气,五色精心,五声昭德。”(《国语·周语二》)

威仪观的本质在礼,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文化作为身体的规范,君子以礼行事,是礼的体现者,在对礼的践履过程中被塑造,所以才可以“有威而可畏”、“有仪而可象”,“在位”、“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动作”、“言语”,对生命体的貌象声色、行为举止处处展现出礼,《左传》此段文字足可以见出礼对生命体的渗透,对身体生成为怎样的礼仪化的身体已有初步的描述,但是这段文字还是仅着眼于礼在身体的形色主体向度上的展现,而《国语》此段则试图将威仪观进一步内化,“实气”、“精心”、“昭德”,以实现对生命由外向内渗透的整体塑造。藉由生命体体现出的“可畏”、“可爱”、“可度”、“可则”、“可观”、“可法”、“可象”的可传达性与感染力,礼可以切实的深入每一个个体生命,这给出了整个社会和谐沟通的最为扎实的基础,至少在理论上可以说礼制作为社会规范体制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但是礼不是与身体行为割裂的外在规矩,它融入在身体的践履工夫中,身体力行的动作过程中,礼是由人的貌象声色、在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来的,而籍由此可以推证到礼对生命德性的塑造,故而礼与身体融生。根本上“威仪观”是以礼为本、关涉到生命体的身体理论。

到孔子,礼与身体的关系有了某种转变,孔子的着眼点更行向内转,以“君子成仁”成就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春秋时代代表人文世界的是礼,而孔子则将礼安放于内心的仁;所以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此即将客观的人文世界向内在的人格世界转化的大标志。”但是成就德性生命的完满需要的是“克己复礼”的工夫。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论语·泰伯》)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规约自己的行为使其时时处处合于礼,为此必是不合乎礼的要统统摒弃,而诗书礼乐的六艺都可以算作是“文”的内容,“文”是人文化成的文明力量,是社会文化的存在体,此“文”与广义上的礼制同质,孔子充分强调文(礼乐文化)对生命的塑造与规约,而最终使生命存在臻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礼与身的和谐统一状态,也就是强调在成就君子之仁的修身养性的路上,始终坚持对礼的践履,使其 自然 地呈现在生命体身上。在《论语》的乡党篇中主要便描述了孔子本人对礼的身体力行,我们可以看到依礼而行的个体生命的貌象声色、行为举止,列举一例,“人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躞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如也”。在孔子看来这正是生命体现着礼、也彰显生命存在意义的和谐状态。当然截至到孔子,论礼与身的相互关系,都没有切人身体的内在结构构成来论,发展到荀子以礼治气养心的礼仪身体观才蔚为大观。

三、“礼”以治气养心

如果说孟子向内求,反求诸己,在以心志为本的修持工夫中实现生命的身心融通与内在超越,那么荀子则更强调人文化成的向度,诉诸“礼”,从经验世界里走进历史的境遇,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生存境遇中,经由社会性的诗书礼乐的层层渗透实现生命的完满,凸现身体为社会文化性的存在。“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日:分。分何以能行?日:义。”(《荀子·王制》)人之为人之本在于有“义”,“有气”、“有生”、“有知”都是对人作为形气之体、自然之体、意识之体的肯定,但是这并不是荀子要注目的所在,他说论生命是从社会性的礼义角度人手的,生命体的本质在于“义(礼)”,如果只作为有气、有生、有知的存在,它还只是生物躯体,而不是人之身,只有生命个体践履着礼,或者说此生命体是人为化成着的生命体,才可以称之为人。荀子赋予“礼”以近乎本体的意义,“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对应着礼与身体的关系,人也将因体现着礼而成为社会文化性的存在,这是荀子反复强调的生命之本。

首先来看荀子对生命本性的基本认定,不同于孟子赋予人本性善的德性倾向,荀子倾向于在自然属性意义上来看生命体之性,

“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正名》)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正名》)

“性”之含义,牟宗三有一个论说,即指那自然而本然者言,即自然如此,本然如此之性向、性能、性好、质性或质地。分开讲,则可指生物本能、生理欲望等生命自然特征;或指刚柔、清浊、智愚等气性、才性的气禀之性;亦可指超越的义理当然之性,如道德生命、精神生命等。荀子所论“性”更倾向于牟宗三前两个层次的含义,是指人生而具有基本性能,这与《性自命出》的观念相近,“喜怒哀悲之气,性也”(《性自命出》,简2)。人之自然禀有的血气,喜怒哀悲的情气是性,“凡有血气者,皆有喜有怒,有慎有庄”(《语丛一》,简45—46)。只不过性是尚未显现于外,内在于人自身的情气。“性是潜在之情、内在之情与静态之情;情是实现之性、外显之性与动态之性,性、情统一于气(心)。”“性”在荀子的观念里是“不事而自然”的自在本性,但是却只是“质素”而已,它有待于与外物发生关系而且必须藉着“礼”化性起伪的作用,才可以真正完成。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礼论》)

“凡人虽有性,心无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定)。”(《性自命出》,简1)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性”是成就圣人的质料,是完美生命的 自然 生命基础;然而“凡人虽有性,心无奠(定)志”,将呈现为什么样的生命状态,源于具体的社会文化生存境遇,“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性自命出》,简8—9)。“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不得礼乐之教的生命气象自然恶俗不堪,故而其所谓“性恶论”并不是与孟子“性善论”由同一角度出发探讨的问题,更不是在同一层次的言说,严格来讲,“性恶论”是与化性起伪的礼论相互对应的论题,只有“礼”才可以成就圣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礼渗透在生命体之中,在生命的身体力行中展现出来,礼与身融合成就作为社会文化性存在的生命样态。

接下来,让我们具体来看生命何以成就为文化主体之身?“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具体的生命体首先只是自然的材质之身,它有成就为君子、圣人的德性之身的可能,也有生成为“禽犊”的可能,如前所言在未进入具体的社会文化境遇中的生命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有限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有待于在具体的 历史 境遇中证成。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荀子·修身》)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荀子·修身》)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生命有待于礼的塑造与渗透,“身”必定要有“礼”来“正”,这就是“无礼何以正身”,落实到细部展开,“治气养心”必待礼而后成,礼是生命由其原初“本始材朴”而成就为整全意义上的价值存在体的枢机所在。反过来看,荀子认为礼的源起也在于疏导、规约、整饬人的自然欲望,给出一个价值的向’度,依此“礼”将人的自然欲求带向社会文化认定为美好的方向。反过来看,生命体在被整饬、规约的过程中是不断生成的状态,身体成为礼的具体而生动的展现,礼对于生命体而言不是外在的符号或规则,它融入生命体之中并被生命体现着。如此说来,荀子的身体理论最鲜明的特征在于身与礼的融合,人是生成着的文化存在,“礼者,体也”,“礼作为一种行为,本身是一种展现,也是人作为一个主体之自我意志的流露,更是人作为一有形之有限存在的完成”。礼便在这一文化主体的自然流露中展现出来。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而动,一可以为法则。(《荀子·劝学》)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馒;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荀子·修身》)

礼以养身,生命体的“血气”、“志意”、“知虑”皆经由礼的渗透,荀子以“心”为天君,“心”是人的志意知虑所从出,故而心的状态也就决定着礼与体的交互作用可能达到的状态,无价值取向的自然欲求无限蔓延的生命状态是否可以实现圣人之身的超越,要落实在“心”。荀子提出了他著名的大清明之心的命题,以“虚壹而静”的工夫解心之蔽,澄明此心,礼便向内渗透入志意知虑,向外呈现在“容貌”、“态度”上,体现在“进退”、“趋行”的具体生命活动之中。礼“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以自然的材质之身作为基础,以“虚壹而静”的大清明心为契机,以依礼义而行的完美身体为归旨,成就荀子身——礼融合的生命体。

始自孟子,儒家的身体观可以明显的理出“形——气——心”一体贯通的路向,儒家的思想 发展 到荀子可谓一转,荀子的身体理论也更侧重于从礼的角度来论身体,然而在基本的路向上也还是体现出了儒家身体理论的共性。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于动静。端而言,?而动,一可以为法则。(《荀子·劝学》)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荀子·不苟》)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至诚如神。(《中庸》)

仅就身体的内在结构而论,“人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于动静”。很自然的会让人联想到孟子“生色”的践形理论,形色主体与心性主体的互融在于气的贯通,荀子观点的展开也以人体由气构成为前提,其所持论应是战国时对气的共识,以气为所有生物都有的本质构成,因有气的沟通,身体是“形——气——心”一体的生命存在。同时荀子认同身体为德性的身体,强调身体作为生命整体的精神性,君子以“诚”养心,将上引的材料对照,我们发现《中庸》《大学》的心——形、内外关系与荀子所论可以相互阐释,由此可见出儒家身心一体的共性。

而强调由心性的路向来实现生命的内在超越的孟子也同样不排斥作为文化主体的身体向度,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孟子·离娄下》)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第8篇:关于礼的作文范文

关于礼仪学习工作计划最新范文   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团总支礼仪队工作计划

  一 前言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所需要共同遵守的那些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它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种反映,使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是人类进步的一种标志。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言行文明,知书达礼,是我们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特别是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礼的作用不可估量。良好的形象,高素质的学员,高质量的礼仪修养无疑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的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我校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学院,我校的学生代表着我校的形象,而礼仪队则更是我们学院的一面镜子,礼仪队成员的形象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素质高低更直接关系到学院的形象。因此,礼仪是学校形象和学院修养素质的综合体现,我们要以“微笑待人,热情服务”的礼仪规范提升成员的礼仪接待能力。更好的为学院,为团总支服务。

  二 本学期的工作方向和努力目标

  (一)秉承团总支的宗旨,传达团总支的思想,加强对本部门成员的管理,帮助成员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端正工作态度,提升工作质量与自身素质。

  (二)秉承“仪表端庄,举止优雅,礼貌待人”的宗旨,在提高成员交际能力的同时,在校和院的各种活动中主持各种礼仪接待工作,并力求成为有特色的礼仪服务队。

  (三)加强与团总支其他各部门和成员的联系与交流,提高工作效率,共同促进团总支的发展。

  三 礼仪队的管理

  (一)例会制度 依照团总支制度,礼仪队实行例会制度,每两周举行一次例会,所有成员不得无故缺席,如有特殊情况必须提前请假,团队负责人要记录好例会出席情况,作为学期末团总支成员评定的依据之一。

  (二)干部管理制度

  1.礼仪队设有部长,副部长各一名,干事十名。队长主要负责与老师及各活动机构的联系,了解计划好每次活动的人员及服装等的需要,随时预防和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2.副部长主要负责礼仪服装的回收,清洗和保管,协助部长处理好礼仪队的各种事务。

  (三)干事管理条例

  1.干事的试用期为一个月,期满经考核合格后为团总支礼仪队成员;

  2.干事必须服从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认真完成部门所布置的各项任务;

  3.举办活动时,队员因故不能参加,必须在事先向部门负责人请假,未请假者按缺勤处理;

  4.参加活动时,队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到达工作岗位,服装和化妆等工作要在之前完

  成,工作中自觉遵守纪律,服从指挥和安排,不得擅自离岗、换岗;

  5.参加活动时,队员必须按照规定统一化淡妆,盘发,着礼仪服。工作结束后必须要妥善保存衣服等物品,按时交还负责人统一保管;

  6.礼仪队队员任职期间不得擅自退队,退队须事先向部长递交申请书,经团总支同意后方可退队;

  7.干事可以对部门的工作提出建议,以改善和完善部门工作;

  8.遵守校纪校规,维护团总支和礼仪队形象;

  9.遵守礼仪队管理条例,贯彻礼仪队宗旨,认真完成各项活动,踏实敬业,虚心学习,完善自我。

  (四)礼仪队培训课程安排

  理论方面的训练

  1. 风度和仪表的理论训练——主要包括气质、谈吐和外表、衣着、化妆及举止等

  方面的训练。

  2. 日常礼节的理论训练——主要包括常用礼节、方位礼节、介绍与馈赠等方面的

  技巧、原则和种类的训练。

  3. 专项礼仪训练——包括会议礼仪、典礼仪式、聚会礼仪等方面的训练。

  实践方面的训练

  1.设有专门的训练场地,并规定专门的时间由教师进行系统训练。

  2.按照所教的礼仪知识进行礼仪专业的实践训练。

  四 礼仪工作安排

  1.部长与副部长要以身作则,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的将礼仪队管理建设的更好。

  2.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成员的综合素质和提高成员的礼仪能力为中心和工作重点,每周有一到两次的形体训练,让同学们真正了解和学习到更多有关于礼仪方面的只是和技能。会根据情况尽量多的在队里开展一些对同学们生活、学习有益的活动。

  3.大型的礼仪活动需要全体出礼,中小型礼仪活动则实行轮流制度,力求每个成员都有公平的机会来展示自己。

  4.在处理好本队的工作外,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其他需要我们帮助的部门,把我们团总支的建设的更好。

  最后,祝团总支的明天更加美好!

  关于礼仪学习工作计划最新范文

  在上一学年度,艺术系礼仪队在刘老师的'领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以及队员素质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新的一年,我们将尽力发扬优势,同时吸取经验与教训不断完善,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强大,更高效,更规范的礼仪队。我们的愿景:礼生华彩,仪显风致。以下是我对下一年礼仪工作的计划与展望:

  第一、管理团队分工

  队长:主要负责与刘老师及学生会联系,安排培训、考核及出礼仪的时间地点。组织队内聚餐。

  副队长:通知队员培训、考核、活动的时间地点。管理并及时更新工作计划,分享礼仪、化妆相关资讯。

  第二、招新活动

  招新安排在开学初。宣传方面,届时将在11届女生宿舍楼下张贴招新海报,并挨寝室发放宣传单和报名表。队长与副队长将在开学伊始的军训上宣传礼仪队招新活动,确保信息充分完整,吸引尽量多的优秀人才前来报名。

  面试方面将分为两轮,第一轮由历届礼仪队队员充当评委,选出一倍于招生人数的同学进入第二轮面试(招生人数视生源素质而定)。第二轮由刘老师坐镇,以及老届队员综合评测,最终选出11届礼仪队全体队员。

  第三、培训与考核

  由于主要的礼仪活动集中在上学期,所以我们把上学期的训练时间安排的紧凑一些。现初步构想一周训练两次,化妆课程两周一次,发型课程两周一次。

  第四、礼仪活动

  原则上按个人平时训练表现出礼仪,但尽量保证每位成员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都有礼仪经验。每次礼仪活动结束时向主办方询问工作质量,征求改进意见,以便队内及时总结和改进。

  第五、成员福利

  队长将组织队内聚餐,糖水以便联络成员间感情,团结凝聚力。同时在Q群上发放化妆技巧、减肥方法与礼仪知识。鼓励成员多多完善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不仅在学习上、仪态上,更在气质上提升自我,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年终聚会向全体队员发放礼品,感谢各位一年来的付出和努力。

  第六、活动拓展与地位提升

  第一,在上一年的礼仪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时间概念问题、公关资费问题。这将是下一届礼仪队致力于改善的问题。我认为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做到尊重他人并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因此在每次出礼仪之前,队长必须与学生会明确当天礼仪工作的所有内容,确认无误方可实行。

  第二,每次活动结束跟所有工作人员合照,作为学生会的一份子,礼仪队每次活动都尽职尽力,本不应该提早悄无声息的离开,而应作为活动的筹办者、参与者加入合照,见证我们的努力和付出,同时提高礼仪队的出镜率,让更多的学生会成员认识我们,熟悉我们,从而跟我们更好的合作。

  第三,在学院内有关礼仪的活动、讲座或比赛等,礼仪队将力争参与活动的筹办。以上是我对下一年礼仪队活动的一些计划与希望,尚有不妥与疏漏望老师多多指教,必将诚恳接受并改进。

关于礼仪学习工作计划最新范文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种体现,也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作为优秀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知书达理,举止得体是我们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尤其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文明礼仪的作用不可小视。文明礼仪部,是一个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做礼仪活动的部门。校园文明礼仪建设是校园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所以我们文明礼仪部应该让同学们了解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基于大的社会背景并联系我院实际情况,为使我院同学养成遵守文明礼仪的习惯,提高同学们的文明礼仪意识,特制订以下工作计划:

  一、认真完成本职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督促并检查学院同学仪容仪表的规范,以身作则,随时随地以文明礼仪的要求来规范自我行为,起好良好的带头作用。

  2、开展文明礼仪相关的宣传活动,做到懂文明、讲礼仪,提高文明风尚。

  3、接受校团委安排的各项工作,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并在每一次的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4、认真、严谨的完成常规工作,坚决避免徇私枉法、敷衍了事,并做好记录,为日后宣传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近期工作计划

  (一)部门组建

  新的学年,新的血液,新的起点。一个部门想要推陈出新,提高部门能力,就必须要向内部注入新血液。所以本学期我部在学院领导指导下对于新生进行了严格的面试与挑选。顺利完成了本学年的招新工作。

  (二)加强内部建设

  1、加强成员内部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部门的凝聚力,齐心为部门出力。

  2、加强和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彼此加强了解,互相协作,以更快、更好的完成工作。

  3、根据部门成员的特长合理分工,使每个成员都能很好的发挥作用;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效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4、加强内部建设,增强思想教育以及文明礼仪教育,为同学们做好表率。

  (三)其他工作

  1、积极配合校文明礼仪部和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做好每天的仪容仪表站岗检查,督促同学们文明行事。

  2、协助其他部门开展活动,如,周末文化广场,运动会,社会实践报告大赛等等。

  3、向校外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文明礼仪意识,为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献力量。

第9篇:关于礼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进修学校;少儿;礼仪教育;重要性;途径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礼仪是少儿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是少儿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障。

一个国家的未来在于孩子,一个孩子的未来在于教育。在所有儿童的教育中,儿童素质教育、品格教育、礼仪教育无疑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

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环境下,我认为少儿礼仪教育已备受国人关注,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仪态万方、风度翩翩,那么从小就要教会孩子良好的礼仪。优雅的礼仪能带给人从容、自信与成功,对孩子日后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少儿礼仪的重要性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会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的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也更好。”

为更好的普及礼仪教育,作为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充分培养儿童学习礼仪的环境,开设相关的课程,使孩子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学会懂得礼节。据了解,美国专门在学前班开设了学习礼仪的课堂,家长利用业余时间把孩子们带到这样的培训班进行专门的教育,把孩子们的礼仪程度作为升学的一个考核内容。

我国一著名幼教专家曾经写下这样的一句话语;教孩子礼仪,等于教孩子优雅地过一生。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每个孩子的礼仪开始。

教孩子礼仪就是教孩子优雅的过一生。

少儿礼仪教育的培养将会使你的孩子仪态万方、风度翩翩,被更多的人所接纳,为今后的人际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文明社会中,每个人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哪一种工作,都迫切需要学习礼仪,懂得礼仪,遵守礼仪和运用礼仪。这次我所提出的少儿礼仪,就是本着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青少年儿童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着眼于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通过这次教育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使我们的孩子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我们的小朋友们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为以后的人生铺上更加广阔的道路。

怎样培养少儿礼仪:

少儿礼仪教育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技巧。少儿阶段是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思维发展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因此,如何使孩子在此阶段形成健全人格,实现思维发展质的上的飞跃,是广受家长、教师的热切关注问题。,

所以在对孩子教育要求我主张要积极培养少儿的耐心,少儿耐心的培养,有助于少儿应付各种需要等待的情况,其次也应教会儿童学会说“对不起”、“谢谢”等这类词,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让孩子明白有意无意地弄伤他人或损坏别人东西都得道歉,对于它人的帮助也应该学会说谢谢。这些礼仪的学习将会对少儿以后的学习成长产生积极地影响。

其实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早已被众多教育专家认可,儿童的可塑性强,礼仪从小就要开始

培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是国内一直缺少这样一个教育l生的课程。为此,今天我在这里提出了少儿礼仪的一些重要性,让各位家长和老师们重视起少儿礼仪的重要性。

没有知识的品格是虚弱的,没有品格的知识是危险的。

少年儿童需要从小就培养的六大能力:创造力、意志力、思辩力、自制力、专注力、亲和力。

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仪态万方、风度翩翩的人,就得从小教会他良好的礼仪。优雅的礼仪能带给人从容、自信与成功,对孩子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

不过,面对天真懵懂的宝宝,利益教师刚开始还真有些手足无措,怎么教呢?其实,礼仪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和一点点技巧。老师自己,请检点自己言行,多说“请”和“谢谢”,并用愉悦的声音对宝宝说话。这些将为孩子未来的礼仪培养开个好头。

教孩子一点礼仪,能使他被更多人接纳,奠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通过论述,为的是帮助父母培养孩子正规家教,使孩子从小无论在任何场所都可表现出落落大方、礼貌待人、与众不同的高贵气质。举手投足间流露受过良好家教的训练,深受周围人们的称赞,增强自信、受益及影响一生的成长。论少儿礼仪教肓的重要性和途径

张琳

[摘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和行为礼仪也起到了向外界传递中国信息的作用,同时也代表了将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礼仪风貌的发展趋势。现实情况中,我国国民的文明礼仪与国际社会相比,已产生了一定差距的。究其原因,可能与我国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不到位有关,本着这么一个思想,我觉得专门开办少儿礼仪知识培训班,让广大少儿学习到专业的礼仪知识,身体力行,提高个人的社交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现在以及今后生活工作中必不可缺的一项技能。

[关键词]进修学校;少儿;礼仪教育;重要性;途径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礼仪是少儿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是少儿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障。

一个国家的未来在于孩子,一个孩子的未来在于教育。在所有儿童的教育中,儿童素质教育、品格教育、礼仪教育无疑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

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环境下,我认为少儿礼仪教育已备受国人关注,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仪态万方、风度翩翩,那么从小就要教会孩子良好的礼仪。优雅的礼仪能带给人从容、自信与成功,对孩子日后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少儿礼仪的重要性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会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的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也更好。”

为更好的普及礼仪教育,作为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充分培养儿童学习礼仪的环境,开设相关的课程,使孩子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学会懂得礼节。据了解,美国专门在学前班开设了学习礼仪的课堂,家长利用业余时间把孩子们带到这样的培训班进行专门的教育,把孩子们的礼仪程度作为升学的一个考核内容。

我国一著名幼教专家曾经写下这样的一句话语;教孩子礼仪,等 于教孩子优雅地过一生。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每个孩子的礼仪开始。

教孩子礼仪就是教孩子优雅的过一生。

少儿礼仪教育的培养将会使你的孩子仪态万方、风度翩翩,被更多的人所接纳,为今后的人际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文明社会中,每个人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哪一种工作,都迫切需要学习礼仪,懂得礼仪,遵守礼仪和运用礼仪。这次我所提出的少儿礼仪,就是本着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青少年儿童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着眼于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通过这次教育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使我们的孩子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我们的小朋友们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为以后的人生铺上更加广阔的道路。

怎样培养少儿礼仪:

少儿礼仪教育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技巧。少儿阶段是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思维发展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因此,如何使孩子在此阶段形成健全人格,实现思维发展质的上的飞跃,是广受家长、教师的热切关注问题。,

所以在对孩子教育要求我主张要积极培养少儿的耐心,少儿耐心的培养,有助于少儿应付各种需要等待的情况,其次也应教会儿童学会说“对不起”、“谢谢”等这类词,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让孩子明白有意无意地弄伤他人或损坏别人东西都得道歉,对于它人的帮助也应该学会说谢谢。这些礼仪的学习将会对少儿以后的学习成长产生积极地影响。

其实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早已被众多教育专家认可,儿童的可塑性强,礼仪从小就要开始

培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是国内一直缺少这样一个教育l生的课程。为此,今天我在这里提出了少儿礼仪的一些重要性,让各位家长和老师们重视起少儿礼仪的重要性。

没有知识的品格是虚弱的,没有品格的知识是危险的。

少年儿童需要从小就培养的六大能力:创造力、意志力、思辩力、自制力、专注力、亲和力。

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仪态万方、风度翩翩的人,就得从小教会他良好的礼仪。优雅的礼仪能带给人从容、自信与成功,对孩子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

不过,面对天真懵懂的宝宝,利益教师刚开始还真有些手足无措,怎么教呢?其实,礼仪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和一点点技巧。老师自己,请检点自己言行,多说“请”和“谢谢”,并用愉悦的声音对宝宝说话。这些将为孩子未来的礼仪培养开个好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