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教师节的资料范文

有关教师节的资料精选(九篇)

有关教师节的资料

第1篇:有关教师节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质性方法 汉语教师教育者 示范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运用质性方法进行的研究与量化研究相比,相对有限(陈钰、吴勇毅2012)。该领域已有的质性研究,主要内容多为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对于质性方法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过程,着墨不多。本文结合研究问题,重点探讨质性方法在研究的不同环节中,具体如何运用。

陈向明(2000)认为,“质性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与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理解性解释的活动”。林小英(2015b)认为,“教育领域的质性研究者经常以人为探究的对象,询问如下问题:他们正在经历的经验为何?他们如何诠释这些经验?他们自身是如何建构所生活的社会世界?研究者总是在与研究对象进行对话或互动。”

结合上述对质性方法的定义及质性研究对于研究者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质性研究中,确定初步的研究问题与设计以后,研究者主要经历并持续完善以下过程:

――经历研究现场,进行资料收集,进一步聚焦与明确研究问题。

――诠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建构基于资料分析的理论。

在上述每一过程中,研究者还应不断与研究对象、与自己、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话或互动,并时刻关注研究的效度与伦理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以拙文《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探析》[1]为例,从经历研究现场与收集资料、诠释资料、建构理论三个方面,分析与反思质性方法在“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是什么?怎样体现?”这一研究问题中的具体运用。

二、经历研究现场,进行资料收集

带着初步的研究问题:“汉语教师教育者是如何指导职前汉语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笔者走入研究现场:齐老师的“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堂。虽然都是在课堂这一场域,但由于本课程教学环节的设置,不同的环节处于不同的场合。“理论讲解”和“学生观课”环节,场合是齐老师的课堂与被观课教师的语言课堂;“学生授课”和“互评与点评讨论”环节,场合是齐老师的课堂。

出于研究问题的需要,笔者使用了质性方法中的主要资料收集方式:观察、访谈、实物收集。资料收集时间为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收集资料共约21万5千字。资料收集详情请见拙文《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探析》。

(一)资料收集――课堂观察

进入课堂,最大的感受就是各种信息与问题扑面而来,如何选取信息?记录什么?观察者应该坐在什么位置?要不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需要录像或录音?等等。笔者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了“局外人”的视角,即在课堂观察时保持沉默,尽量不让师生感受到笔者的存在。第一堂课势必会有一定影响:学生对笔者的身份与出现在课堂的目的表示出好奇。在笔者向学生解释清楚之后,后续观察得以在不影响师生上课的前提之下顺利进行。

观察目的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在研究者亲自去观察与体会之后,有更全面的体悟。例如,笔者在观察中发现齐老师的两个授课特点:对留学生汉语偏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模仿;信手拈来大量与所讲内容密切贴合的课堂教学示范案例。笔者也发现在“理论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偶尔的心不在焉。结合上述观察,笔者在教师与学生访谈中,询问了齐老师模仿与举例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学生对此的看法与印象。这是后来笔者形成“课堂教学示范”类属的重要编码来源。对于学生的心不在焉,笔者也在学生访谈中进行了询问,由此了解到他们对于此教学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可见,观察有着其它资料收集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发现研究对象不察或不愿言说的现象与问题。在每次观察之后,研究者还应仔细填写“观察接触摘要单”,及时记录典型的观察现象与研究者由此产生的思考或疑问,为后续观察做好准备。

(二)资料收集――面对面访谈

在本研究中,笔者对齐老师共进行两次访谈,时间分别是课程环节的前期(15年4月)与和后期(15年6月),每次访谈1小时。首次访谈时,笔者以“汉语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为主题,了解该课程设立以及演变的过程,以及教师教育者希望在教学中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目的。在反复阅读访谈内容后,笔者对齐老师教教学最深刻的感受是:言传身教。齐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如变革课程设置、寻找利用教学资源),通过自己的方式与展示(如怎样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历与故事),告诉学生到底应该怎样教学,怎样学习教学,怎样成为一名好老师。这次访谈帮助笔者对初步的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者想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以及怎样示范”。这为以后的观察与访谈明确了方向。第二次访谈时,课程的全部环节皆已展现,接近尾声。笔者的课堂观察与理论文献阅读阶段也已结束,研究问题已经聚焦,即“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因此本次访谈的问题更加明确与集中,主要有两方面:对首次访谈中一些问题与本土概念的追问与进一步澄清(如学习力、临场感、移场法、实践等等);教师教育者自认为在学生面前应有哪些示范作用?

对全体学生的访谈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每人各一次共9次,每次访谈1小时。选择此时访谈是出于以下考虑:课程环节已全部结束,学生对课程已有全面了解与整体印象;研究问题已经聚焦,此时访谈更有针对性;学生的课程阶段作业已经完成,此时访谈他们比较放得开。按照质性研究的伦理要求,笔者在访谈之前也向他们保证一定会匿名,访谈内容保密,包括任课教师在内的他人不会得到或知道其具体看法。基于上述较为周全的准备与考虑,学生们都比较坦诚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包括对于教师教育者、课程的意见与建议。

总结使用访谈法收集资料的过程,我们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提升访谈质量:

首先,追问的必要性。受访者的很多“本土概念”,如果不及时追问,研究者的理解与受访者的理解很可能会产生偏差。例如,齐老师在第一次访谈中多次提到“学习力”一词,笔者最初理解为“学习的能力”,但经过第二次访谈的追问后笔者发现,齐老师的解读远不止此,她认为“学习力”是指“终生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与了解它们的兴趣”。

其次,访谈者及时对受访者的看法总结或表现出共鸣,是表明访谈者在认真聆听以及与受访者“共情”的重要手段。例如,笔者与学生S8交流其上课前的焦虑时,很自然地提到自己第一次上课前的种种忐忑,笔者一下子从其脸上看到了找到知音的表情;与学生S3交流上课之后的感受时,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比较具体、分散的描述进行了总结,其不断点头,露出赞成的表情,此时双方心情都很愉快,访谈得以更加深入与开放。

再次,访谈之后需及时撰写“访谈接触摘要单”。接触摘要单记录的是研究者访谈时印象最深刻的描述或者问题,可起到检索、提醒研究进度的作用,对于多人多次访谈尤为必要。

最后,对访谈时机与次数的把握。反思本研究中的访谈,若对全体学生的访谈像访谈老师那样,在课程的不同环节,增加访谈次数,则更为理想。有同学表示,之前的“理论讲解环节”与“观课环节”距访谈时间较远(间隔一个半月左右),需要一定时间思考或者经过笔者提示才能回答。这一定程度影响到上述课程环节中,收集资料的真实性。另外,若在课程分数打出之后再对学生进行一次访谈,也许能得到其更真实坦诚的想法。但限于学校规定的期末作业提交时间,这也成为一个不能实现的遗憾。

三、诠释资料

(一)资料的选择与取舍

本研究收集的全部资料总量约为21万5千字。如何取舍资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对资料的综合分析始于对齐老师的首次访谈之后。此次访谈帮助笔者对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者想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以及怎样示范”。根据访谈的文字资料,笔者对教学内容初步分类,即教学示范、观察示范、科研示范、教师的责任心,形成资料矩阵表1(表1)。后续资料选取,基本围绕上述分类进行。

在进入“学生授课”和“互评与点评”环节后,笔者根据观察资料,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分类:如何反思,并结合已有理论文献,将“教学示范”类之下的内容重新整合,形成“课堂教学示范”;将“观察”并入“教师的责任心”类,形成“品行示范”。最终形成新的资料矩阵表2(表2)。在表2指引下,分析其后收集的资料,并重新对之前的资料归纳整合。

(二)资料解读:微分析

微分析,是指“围绕概念所进行的详细编码,是一种用来拆解资料并寻找词语或短语各种意义的开放编码形式”(林小英2015b)。在微分析时,可以选取资料中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重要片段或段落,逐字逐句详细分析;或将高质量但是具体而零散的资料片段先整合再分析。微分析就像使用高倍显微镜,更加近距离地审视资料。通过微分析,可以找到关键的本土概念,继而通过研究者的意义诠释逐级编码,最终找出编码上位的维度与类属。

以“课堂教学示范”为例,通过对齐老师第二次访谈资料的微分析,笔者确定了“教学示范”的编码(语法流利度、交际流利度、课堂管理、话语管理、话题管理、主动发起预设事件、被动应对非预设事件)、维度(语言技能与交际教学示范、课堂程序示范、课堂应变示范)、类属(课堂教学示范)。详见编码表(表3):

(三)资料归类与深入分析――连续比较法与类属分析

林小英(2015a)对连续比较法的研究路径进行了描述(图1):

由上图可知,连续比较法可以适用于单个案多资料的分析。笔者在本研究中使用的就是连续比较法,在前期课堂观察与对齐老师首次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初分类(上表1),找到原始的维度与类属。后续资料分析皆在与表1的分类进行比较,通过连续比较法不断整合与补充,形成最终的资料分类(上表2),通过微分析界定出确切的维度与类属(上表3),直至形成研究结论(概念理论表,见下表4)。最终形成的理论概念模型图宛若合成照片,是对原始资料的有机整合与理论升华。

通过以上对研究过程的描述,我们可将类属分析的路径归纳为:原始资料分类编码(可与“分类”同时进行;微分析为详细编码)寻找维度寻找类属。

四、建构“理论”

(一)导航的“理论”

在本研究伊始,笔者带着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教育者怎样教教学”进入自然情境――齐老师的课堂,在课堂观察、与老师访谈后,研究问题得以聚焦:“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此时是导航“理论”出现的较为恰当的时机,于是,笔者检索到关于教师教育者示范角色(modeling role)的中英文文献,了解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已有研究对示范角色的分类与分析方法对笔者产生重要启发,于是笔者借鉴已有文献提到的教师教育者示范角色或作用的内涵,将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概括为:教师教育者应向学生展示出可成为规范的如何教学、怎么做教师等的不同方面;学生通过模仿、体会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学习教学、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教师。已有研究显示,教教育者示范作用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示范”“品行示范”。

(二)本研究的“理论”――研究结论

上文提到,在导航的“理论”进入之后,笔者了解到教师教育者示范作用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示范”“品行示范”。在本研究中,笔者扎根于收集资料,将意义建构与效度问题结合,整合补充新的示范作用:“科研示范”“反思示范”。至此,本研究的全部类属已经完整,可以形成研究结论即概念理论表(表4):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是什么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本文探讨质性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中的具体运用过程,并对运用过程进行反思。从收集资料、诠释资料、构建理论三个方面,探讨质性研究中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过程,尝试分析如何从研究现象入手,聚焦研究问题,发展出理论。

笔者遵循质性方法的含义(陈向明2000),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汉语教师教育者的“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的课堂),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课堂观察、实物收集等),对社会现象(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分类、寻找维度与类属)与形成理论(对外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以访谈、非正式交谈聆听课程师生的倾诉),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最终获得理解性解释(示范作用是什么及其相互关系)。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关于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研究的相关问题与研究角度。

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质性方法非常适合应用于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二语习得等研究领域。我们应当继续深入、全面了解质性方法的研究范式与研究路径,合理运用,使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更加多元与深入。

注释:

[1]拙文发表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陈钰,吴勇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趋势分析[J].汉语国际教育,2012,(1).

第2篇:有关教师节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教学评估;档案资料;pdca;档案分类

2002年6月,教育部将本科教学工 作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 合并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4年 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正式 成立。此后,各高等院校每五年都要接受 一次教学工作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 会公布。实践证明,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 保证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提高教 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 线。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 都十分重视教学评估工作,加大教学基 本建设投入,建立建全教学管理制度,深 化教学改革,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等。为了 做好迎评工作,学校将工作重心下移,并 将责、权、利更多地下放到院系,为此,院 系要管理的教学资料将越来越多。从近 几年的新建本科院校自评情况看,各院 系在资料的准备上,经常发生这样的情 况,即需要的资料找不到,无关资料却不 少。如何收集和保存好日常教学资料,如 何让教学资料的管理更合理、更规范,让 教学工作评估在规范、齐全的教学档案 支持下井然有序?笔者从院系教学管理 特点入手,结合评估指标,引入了一套适 合院系教学档案收集整理的新方法,即 “过程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院系的教学管理模式 在管理理论中,过程方法是相对于 目标管理的方法而言的。目标管理的方 法只作宏观目标的制约,不求微观过程 的管理。而过程方法既要宏观目标的制 约(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又要微观过 程的管理[1]。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 工作重心的下移,根据学校和院系教学 工作特点,很多高校对院系采取了目标 管理的模式,而院系是教学的基层单位, 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当紧密,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系部的专业设计与教学过 程,所以院系的内部管理采用的往往是 过程方法的管理.

二、院系教学工作资料收集 pdca方法 1.过程方法与“pdca” 在iso9001:2000的2.4中有这样的 定义:“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 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称之为‘过程方法’。”它是iso9001的精 髓之一,通过识别和管理众多相互关联 的活动,分清各过程的职责,找出过程的 输入和输出(不能重叠)管理质量。gb/t1 9001-2000中提出“‘pdca’的方法可适 用于所有过程”[2]。何为“pdca”方法?简 略说,“pdca”包含四个环节:p—策划: 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 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实施: 实施过程;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 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 并报告结果;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 改进过程业绩[3]。pdca是一个循环,在不 断的循环中保证产品的质量。对于把 iso9000引入教育,目前存有争议[4],本 文避开iso9000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问 题,专对教学工作资料的收集、归类作进 一步的探讨.

院系的教学质量管理就是一个以教 学工作为中心,管理众多与教学相互关 联的活动的过程方法管理,其教学资料 的收集、整理工作便是一个寻找各过程间输入与输出的相关性问题,并对每个 过程产生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的过程.

借用过程方法来整理、归类零散的教学 资料,借用pdca方法对教学过程资料进 行分类收集,这就是笔者进行院系教学 工作资料收集整理的思路.

2.院系教学工作过程划分 院系教学工作可视为一个大过程, 大过程中又包含着小过程,而每一个小 过程都有各自的pdca循环。过程划分 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过程太大了,资 料的查找困难;过程太小了,档案编码太 繁,难记、难归类。因此,找准“过程”,是 院系教学工作资料管理的关键。根据教 学工作的特点,院系教学工作可分为: (p—策划)学科、专业办学规划;(d—实 施)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学生资源;(c— 检查)教学工作检查及结果;(a—处置) 表彰、处分及改进措施。策划,是质量目 标环节,是院系办学的指导性规划;实 施,分出三个子过程,涵盖了院系所有的 日常教学工作内容,是教学工作资料收 集的重点;检查,是质量监控机制的重要 一环,也是支撑教学质量的关键资料;处 置,是改进教学工作业绩的重要环节;表 彰和处分是为了引导制定改进措施,持 续改善过程业绩。策划、实施、检查、处置 四个环节,包揽了所有的与教学工作有 关的各过程.

3.院系教学工作档案分类 由于评估,档案资料显得更为重要[5], 因为院系教学工作相关资料是学校教学 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支撑之一,更是专 业办学水平评估支撑,资料收集整理的 好坏,直接影响学校评估结论。有关高校教学档案分类的文章不少[6],但笔者认为, 这些归类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以评 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 在建设”的思路。系部的建设过程,是一 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pdca循 环的过程,在院系档案的分类上也应该 能较好地体现这一个过程。按照pdca 环节来收集、整理教学工作档案,体现了 一种动态的循环,有利于资料的利用和 动态了解院系的教学工作状况。结合评 估指标对教学资料的要求,笔者用pdca 方法对院系教学工作资料进行归类、编 号,并说明档案立卷办法,以利院系教学 资料完整收集,合理归类.

类目说明:一级类目:p策划、d实 施、c检查、a处置;二级类目:以1位阿 拉伯数标识(如1,2,3……);三级类目: 以2位阿拉伯数标识(如01,02,03……).

具体如下: p:策划 1规划学科办学规划、专业培养 方案、系部发展规划等 2实施实现方案的各种教学管理 制度、措施和办法、院系教学工作年度计 划、会议记录等 3检查各种检查、评价制度、措施 等 4处置各种奖励、处罚办法、修 订、完善各种方案、制度的记录、会议记 录等 立卷说明:所有的策划除修订、完善 方案记录、会议记录外,装订成册(册内 按四个环节排序),并保留一份不装订, 作为下面的“实施”过程中的“策划”.

d:实施 1师资队伍 01资格年度培养计划、师资结构 (含实验教学队伍)、培训情况、年度总 结、学历学位复印件等.

02科研年度科研(含教研、教改) 计划、各种项目批复及立项书、专业科研 进校经费、各种教学改革资料等.

03授课教学任务及工作量统计、 课程教学计划、课程开出率、停课、调课 情况、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评课、评教 结果等.

04师德履行岗位情况材料、教书 育人典型材料、教师的年终考核、社会、 学生对教师师德方面的反映等。2办学条件 01专业与课程专业建设、课程建 设、教研室建设、课程教学大纲等,相关 会议记录.

02实验与实践实验室建设、实验 项目建设、专业教学设备值统计,实验设 备管理(申购、建账、使用、维修、报废等) 及设备资料管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 设备情况等.

03教材与使用选用教材情况及分 析,自编教材情况,专业文献资料统计 等.

3学生资源 01生源学生来源及统计及分析 02成绩考试考核办法、课程成绩 相关资料(试卷审核、试卷分析、成绩册、 参考问案)、计算机过级、英语统考.

03能力与素质各种竞赛、论文发 表、思想道德修养、身体素质等.

04毕业与就业毕业论文、学位获 得、就业情况统计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 生的评价等,毕业生获得的荣誉.

立卷说明:实施过程以事件为主线, 查找该事件的政策性文件,分年度(师 资、科研、设备)或学年(实验项目、实习 实训、学生成绩、毕业论文)收集实施过 程中的所有资料.

c:检查 学校的各种教学检查、评估的反馈 意见和结果、院系的各种检查、评价记录 及结果,相关会议记录.

立卷

说明:检查,一般为综合检查, 检查的内容涵盖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学 生资源三个内容,按事件立卷时,可将检 查资料中相关内容复印装入卷中.

a:处置 各种表彰和处分记录,总结、改进材 料.

1师资教师获得的各种奖励或处 分情况,对年度师资培养计划的总结分 析及改进说明.

2办学专业、课程、教研室、实验 室、实验项目、自编教材等的获奖统计及 证明材料。对年度各种计划的总结分析 及改进说明.

3学生学生获得的各种奖励或处 分情况,对年度学生工作计划的总结分 析及改进说明.

立卷说明:表彰、获奖及处分原件资料采用分类装袋,不宜装订,留有一套复 印件,分别装入事件卷中。总结分析及改 进材料按事件分别立薄卷,便于对照查 阅.

以上的分类一级类目四个,为pdca 四个环节;二级类目中只包含师资队伍、 办学条件、学生资源三个内容;三级类目 在d环节中出现,每个二级类目中不多 于4个三级类目,三级类目的内容是二 级类目的细目,简洁,易记。立卷时应特 别注意事件的pdca环节,如发现事件缺 少环节,则应分析是工作中出现遗漏还 是事件归类太细,遵照这一原则,配合学 校的档案立卷办法,教学工作档案收集 整理将会完整而无遗漏.

三、结语 教学工作资料收集整理的目的是为 了更好地利用资料,院系教学资料收集 归档工作不管是否评估,都应该做实、做 好。引入pdca方法归类院系教学工作 档案,只要将教学工作中的pdca环节资 料收集完整,必定是科学、合理、规范的 档案材料。在日常教学中,院领导可以根 据环节查阅资料,及时了解院系建设状 态;在各种教学评估中,只需按照相应的 评估要求,归类装盒,方便快捷,评估完 成,资料归位。这样,院系的管理者会有 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院系教育教学改 革和发展问题,更好地制定各种激励机 制,实现院系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笔者相信,pdca方法引入高校院系 教学资料管理中,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周明圣主编.教育系统质量管理体系 [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24.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质理管理体系 标准[s].2000:13-29.

[3]中国标准研究中心.gb/t1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s].

[4]张伟远,等.开放大学:课 程质量保证之比较研究[j].现代远程 教育研究,2004(2):9-15.

第3篇:有关教师节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资料分析;高中生物;教科书

1.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为了迎接挑战,从基本国情出发,从教育入手,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求出发,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课程理念不断更新,在此期间,党中央首次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跨入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推开。此次课程改革,不仅课程理念新,教材也在更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不仅在外观上美观精致,而且内容也更具基础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上呈现出严密的系统性等特点。教材是联系已知与未知世界的桥梁,是学生知识构建,能力发展,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载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媒介;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科书在各节内容增设了多个栏目,打破了教材仅仅作为知识载体的观念,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资料分析”栏目,成为了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特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以教学时间有限等为由,直接代替学生归纳总结,这样忽略了对“资料分析”的指导,也未能发挥出“资料分析”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研究并与上次课改教材的对比,分析“资料分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究如何在教学中重视“资料分析”的教学,改变教学方式,在符合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资料分析”的编排特点及内容分类

2.1“资料分析”的编排特点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这使教材内容的编排呈现多种多样的方式,而资料分析是常见的一种手段,一种既符合课程理念又具特色的手段。“资料分析”主要以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数据资料、表格资料等四种形式呈现,包含了生物科学史,科学实验数据、实验案例、原理应用等。“资料分析”一般出现在重要知识前后,先提供一段文字,或是一组资料,之后设置相应的讨论题,学生根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和处理,找到正确答案,其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资料分析”的内容分类

本文对高中生物教材所涉及的“资料分析”进行分类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六本教材中四本涉及“资料分析”,分别是《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共有34个“资料分析”。其中包括5个“资料搜集与分析”。具体内容见表1:

根据资料的形式和内容,将这些“资料分析”大致分成五类:

2.2.1理论联系实际

这类“资料分析”将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到生物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体现生物“有用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分类详情见表2。

2.2.2生物科学史

设置此类“资料分析”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在生物发展史重要事件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还原科学发展史,体现生物科学发展的艰辛与曲折,使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脚步去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和研究方法,同时学习科学家刻苦专研和生物科学的执着精神,以及科学家在对待科学问题上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分类详情见表3。

2.2.3科学数据

这类“资料分析”以通过实验或者调查所测数据为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分类详情见表4。

2.2.4科学实验

这类“资料分析”以实验案例为主,对材料给出的实验现象进行描述,从而得出到结果以至得出结论,用这个结论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类详情见表5。

2.2.5探究模拟

在此类“资料分析”中,一个“资料分析”就是一个简单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一步一步的分析,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此类“资料分析”除了让学生获取知识之外,更主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分类详情见表6。

3.“资料分析”在教学中的作用

当今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公民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也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所谓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然而“资料分析”的作用也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以下简称“旧教材”)中,关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这个知识点就沿用了以往的呈现方式。在旧教材中,直接说明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段,DNA是基因的载体;然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以下简称“新教材”)中,通过“资料分析”提供四组图文并茂的数据资料和讨论题,让学生阅读与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归纳总结得出“DNA是基因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在旧教材神经调节中,关于高级神经中枢起主导作用的描述是这样:外界刺激传入神经中枢后,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与综合,再由神经中枢对机体的各项活动进行调节;虽然各级神经中枢对机体的活动都有调节作用,但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起着主导的左右。这个知识点是直接说明的。然而在新教材中,通过“资料分析”提供四组文字资料让学生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新旧教材中概念的两种不同呈现方式,两者都是想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前者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记忆和背诵,而后者在于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通过案例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1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旧教材中,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教材直接写出来,学生主要靠老师讲解知识点,然后在讲解的基础上理解,最后达到记住或者背诵知识点的效果。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能较好的掌握知识点,也不能将其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然而在新教材中,很多重要知识点主要以“资料分析”的方式呈现,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相关的文字资料或者图片等资料,然后结合相应的讨论题分析资料,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一个已知的结论或者是一个已知的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讨论而得出的结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不但能够灵活运用这个结论,而且还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

3.2学生经历概念的构建过程

上述所举两个新旧教材中概念的呈现方式不同的例子中,均提及“资料分析”提供资料和讨论题供学生阅读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就是概念构建的过程,学生也参与其中。学生首先阅读和分析资料,提取资料中的重要信息,然后教师提问根据讨论题设置题目,学生思考、归纳题目的答案,最后整理总结得出“资料分析”的结论。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科学和理性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发展。

3.3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认真听课并做好相应的笔记,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然而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作为教师应该相应地开展探究式教学。在新教材“资料分析”中,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从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我探究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答疑的作用,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体的观念,体现了课堂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4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资料分析”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提升,这与近些年来生物高考中注重考生材料阅读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的要求不谋而合。

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的“资料分析”提供四组简短的文字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阅读和分析这四组材料,让学生通过对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控制的原因进行分析,理解神经系统不同中枢是如何对排尿发射进行控制,不同的神经中枢对排尿反射这一生理过程的控制有何联系性;再分组讨论教材中所提供的讨论题,最后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总结得出“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控制;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的结论。必修3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的“资料分析”中有两组资料,分别讲述的是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猞猁与雪兔的数量变化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阅读两组资料,然后讨论:如何解释资料一中的实验结果?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规律是什么?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有什么作用?通过对两组资料的分析和问题的讨论,总结得出这两组资料中所表现的种间关系。

3.5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伴性遗传”的“资料分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开展,提供了一张红绿色盲家系图和三段文字说明,学生通过阅读学会识别家系图,并在此基础对其进行分析。红绿色盲症的遗传方式比较复杂,正常、携带者或者色盲症患者女性与正常或者色盲症患者男性之间存在多种婚配方式,并且结果不尽相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红绿色盲症属于伴性遗传,并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节中“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的学习以“资料分析”结束,“资料分析”提供了恩格尔曼的一个实验及其示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思考、讨论得出“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以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和讨论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3.6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资料分析”有利于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结合起来,或者归纳、总结、对比相关知识点,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学习知识。

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的“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中“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过;“人的生殖和发育”、“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所学,但是教材在初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之上有所拓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与讨论,不仅可以有效地做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不仅如此,资料中提及的“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和“艾滋病”都在后续必修三模块中有所体现,为之学习打下了基础。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的“资料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和完成讨论题,可以使学生将各种细胞器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这一生理过程联系起来,以至于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打下基础,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后续的知识。

3.7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在必修1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针对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教材采用图片结合简短的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图文资料,说明这些事件中所应用的细胞呼吸的原理,并联系生活实际再举出一些例子,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细胞呼吸的原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普遍应用,以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相关科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的现象以及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必修1第六章第四节“细胞的癌变”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资料分析”通过一组资料列举出几种致癌的因素,也列举出几种抗癌的物质和防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资料分析”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癌症的防御:在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做法或行为会增加致癌的风险?哪些做法或习惯有利于癌症的防御?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体验到“病从口入”同样也适用于癌症,并且确定要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防御癌症和其他疾病。在必修3第32页的“资料分析”“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的阅读、讨论和学习,可以对人在寒冷环境下“打颤”和出现“鸡皮疙瘩”等现象做出很好很合理的解释,也让学生明白了吃过咸的东西会让人产生渴感的原因或者原理。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本文将“资料分析”分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生物科学史、科学数据、科学实验和探究模拟等五类。结合实例阐述了“资料分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经历概念的构建过程、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这些作用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的要求。

4.2建议

从教材的内容角度来看,“资料分析”是问题为媒介,让学生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本栏目,灵活应用“资料分析”中的材料,妥善处理“资料分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充分利用好“资料分析”,不仅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好“资料分析”,在生物教学中让其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当然就“资料分析”而言,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更改,比如“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有些偏远乡镇学校对酿酒等不太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换成馒头发酵、甜酒的制作等;又如偏远贫困的乡镇中学没有网络情况下,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了解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做出合理的安排,选择或者修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从“教教材”转变为“利用教材”,这样才能把生物课讲“活”,实现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徐进山.利用栏目设置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J].生物学教学,2009.34(12):19-2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生物新课程标解读[M].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20

[5]刘凯春.浅谈“资料分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0-12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有关教师节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教辅资料;学生发展;校本

所谓校本教辅资料就是以校为本,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自行开发出来的教辅资料。一套好的教辅资料,不仅要体现课程要求,更要富有学校特点,适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前我校采用的省编作业本,部分题目对于我校生源来讲难度过低,起不到能力培养的作用。部分题目设问不合理,容易使学生理解偏差,影响教学。

基于此,我校历史与社会组老师决定立足于本校学生的主体发展,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开发一套为本校学生需要的优质教辅资料。在编写校本资料前,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师生座谈等形式,全面科学地了解我校学生学习社会学科的困惑和需求,然后通过教师团队的合作和精心打磨,编写了一套校本化的教辅资料。以下是我对社会学科校本资料编写的经验之谈。

一、目标设置要体现多样性

学习目标是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结果,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措施的依据,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它作为教学活动的灵魂,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习目标应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并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对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因此,编写教辅资料之前要明确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我校编写的教辅资料首先将一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向学生展示出来,使学生明确要求,也给老师讲课指明方向,而所用的材料和问题都集中在目标的达成上,这样使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更有目标性。在目标设置中要求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认识学习内容,体现多样性。

二、内容选择要体现自主性

传统教学由教师统一布置的作业,常常让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不想吃”,明显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自编的教辅资料在内容选择上分为“必选作业”“自选作业”“我的疑问”三部分,这三部分的框架由教师创意、师生共同讨论决定,允许学生不断提出新的创意。必做部分根据学习目标统一安排(以课后练习为主),选做部分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和能力自行选择。“我的疑问”,即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想不通、理不清、解不透、弄不明的疑问传递给教师。目的是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作业环境,尤其是为那些平时不敢提问的学生创造一个提问的机会,引导学生打开问题的宝库、思维的闸门,形成社会学科思维品质。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网络构建要体现联系性

历史与社会学科有些章节知识多而零散,这时候就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整个知识网络、理清层次,找出重难点。知识网络会让学生一目了然,在不知不觉中巩固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科主干知识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回归教材,从教材中提取主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宏观上驾驭知识,要研究教材的衔接,包括上一个知识点与下一个知识点的衔接,上一个章节和下一个章节的衔接等,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衔接的有效研究,做到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梳理的知识内容要求体现本专题的内在联系以及主干重点知识。

四、图文案例体现原理性

众所周知,图表是历史和地理的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图、文、表并用,有助于学生直观感知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历史事件的脉络。因此,编写教辅资料应为充分发挥图表在学习中的有效性,要依据不同的知识类型,设计科学合理的图表或自编图表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图文材料分析与本专题相关重要的学科原理,归纳地理特征和历史影响,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材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五、习题检测要体现针对性

校本教辅资料最重要的功能是巩固学生学习的效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校编写的教辅资料课后练习采用分层布置,体现了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理,从作业安排上分为必做部分和选作部分,最后并设置了“好题推荐”环节。即把作业本构筑成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的题目呈现,大家一起交流,形成合力,进而拓展作业空间。同时,创造自由、开放、平等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教辅资料的校本化,是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教辅资料和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手段。它必须立足于校本和学情,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这项工作繁重,同时囿于学校的单兵作战和教师个人能力的参差,需要改进之处颇多。

参考文献:

[1]苗宝泉.如何用好教辅资料.山西教育,2011(1).

第5篇:有关教师节的资料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档案建设日趋完善,但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尚略感不足。为了提高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水平,应该从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学生就业、专业特色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的收集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概况(含专业沿变、专业背景、人才培养情况等);(2)专业目录;(3)新增专业、精品专业申报材料;(4)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调研报告等原始材料;(5)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6)专业培养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7)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8)专业建设年度计划、中长期建设规划、年度总结;(9)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的收集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教学计划修订的有关规定;(3)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4)专业建设与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5)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含各学期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6)课程体系与结构改革情况。

三、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

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规定;(2)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考试大纲;(3)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4)实验实训指导书;(5)cai课件;(6)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含规划和总结);(7)精品课件建设情况(含规划、总结、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录相等相关资料);(8)专业课程成果及原始资料;(9)课程实践教学情况。

四、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节方面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2)学校关于授课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3)每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教学日志;(4)每门课程教案及备课笔记;(5)每学期学生考勤表;(6)每学期每门课程教学总结;(7)每学期每门课程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8)实验、实训、实习报告及总结;(9)教研室教学研究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10)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选题要求、评分标准、答辩工作安排及记录、成绩分析表;(11)教学检查记录、学生座谈会记录、听课评课记录、专业教师学生测评表等。

五、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的收集

专业素质教育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方案;(2)科技文化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内容、小结);(3)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过程、内容、总结);(4)学生社团活动的原始资料;(5)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始资料;(6)向学生开设的各类学术报告、讲座讲稿及图片等原始资料;(7)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的通知、获奖情况及证书复印件。

六、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境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专业可利用教学资料情况(含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料、校园网建设及运行情况、机房、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3)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4)专业实训基地利用率、实验开出率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实验情况登记表、实习实训情况记录簿、教学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开放实验室情况记录表);(5)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或校企合作协议;(6)教学经费预算及教学经费投入。

七、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收集

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院系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2)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3)校企合作协议书、合同书;(4)从企业或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学人员名单及证书,聘书复印件;(5)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资料;(6)院系教师为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培训的通知、计划、讲稿、图片等资料;(7)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及有关技术协作、项目推广的协议书、合同书;(8)为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方面新创造出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技术报告、科研任务书(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9)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协议书、聘书及工作情况;(10)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及资料共享方面的材料;(11)专业教师与企业(或行业)有关人员合作、论著等材料。

八、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工作总结等方面的原始资料;(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的原始资料;(3)院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文献;(4)学生学分制实施细则;(5)学生学籍异动情况;(6)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过程、阶段小结及原始资料。

九、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收集

师资队伍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师资队伍基本状况(含学历、职称、年龄、学缘情况);(2)教师科研、教研活动情况(含参加各类科研、教研学术会议、科研教研课程立项项目及结题报告、、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获奖情况);(3)教学效果测评情况;(4)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教师培训进修情况;(6)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培训进修内容、效果和经费投入等);(7)人才引进情况;(8)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管理人员、业绩);(9)省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申报材料及批复;(10)优秀教师申报、评审及批复;(11)教学、科研骨干基本情况。

十、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素质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毕业论文(设计);(2)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情况及证书复印件;(3)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过程和总结(含文字材料、图片资料);(4)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十一、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就业机构及人员情况;(2)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3)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及原始资料;(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和学生就业单位一览表;(5)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原始资料。

第6篇:有关教师节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估价 课程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140-01

房地产估价行业是提供专业意见、具有社会公信力、实行有偿服务、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一种建筑类服务行业。而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程则是通过估价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学习,以及实际的估价模拟,使学生具备从事房地产估价工作的基本能力。房地产估价是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广泛涉及到国家制度政策、金融、税法、财会、工程造价、项目管理等相关学科和知识,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尤其在以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如何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具备实际估价能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此做一探讨。

一、理论教学环节为基础

房地产估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此在教学环节设置中应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积极探索可行的工学结合模式,将课堂教学与专家报告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训相结合,使学生参与到估价公司的实际业务运行中去,切身体会书本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1.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导向,调整教学环节设置。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逐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将教师授课、学生分组讨论、模拟评估、课题研讨、资料收集、现场参观、估价实务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用,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切实作到以培养专业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导向。

2.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房地产估价中涉及到很多抽象的名词概念和计算方法,单纯的理论讲解很枯燥,学生不易理解,面对具体问题还是不会应用。为此可以简化艰深的理论,采用案例教学,积极引入实际估价案例,将枯燥的理论与习题、案例结合起来,边学边练,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相关学科知识,可以作为拓展能力训练环节,引导学生课外自学。

3.改革教学手段。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网络课件、视频课堂、答疑信箱等,来拓展专业视角,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专业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现状;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学习,主动学习;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

二、实践教学环节为补充

房地产估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实践环节的支撑。目前开设房地产专业的高职院校普遍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连贯性,管理松散,甚至有的同学实习的专业和估价风马牛不相及。

专业模拟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估价实务操作的仿真环境和软硬件设施,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支撑,房地产估价课程的教学离不开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无模拟评估实验室,且缺乏相应估价资料的积累,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推进专业模拟实验室建设,并注意实践成果的积累。应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合理的时间、运行模式、指导和考核机制等,并要注意和理论教学环节的衔接。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应有内在的联系,按照能力培养的顺序循序渐进。实践教学环节还应注意学生实践成果的积累,如市场调查中当地房地产市场资料、建材价格资料、政策法规资料、市政规划资料、楼盘资料、人口分布及消费习惯、居民收入水平资料、房地产从业企业资料、二手房交易资料等,应及时予以分类整理并归档保存。还应注意实际评估案例的收集,这些资料的不断积累是建设模拟评估实验室,进行评估实务操作的必要条件。

专业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应适应《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需要和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实验室的概念不应限于几部电脑,几个文件柜,应按照专业方向的要求。建立如估价案例资料库、本地(市)经济资料库、楼盘资料库、土地分等定级资料库、相关法律法规资料库等;建立物业管理招投标实训现场,楼盘模拟营销现场,房地产开发流程模拟实验室,土地招投标模拟实验室等;购买市场调查与预测、投资决策和风险控制等的相关软件,尽可能地做到全真模拟,全方位模拟;并配合以可行的实训项目,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估价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专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房地产估价公司、土地估价部门、拆迁部门、国土管理部门的合作和联系,加快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给学生提供真正的专业实战机会。这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积累工作经验,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助于教师从实际专业实践中选取教学案例,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也应注意与相关专业,如工程造价、项目管理、建筑工程等专业的合作,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房地产估价课程,乃至整个专业,拓宽专业基础,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课程考核体系为导向

由于房地产估价是整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他所有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最终使学生具备专业估价能力,所以应根据房地产估价课程的特点,改革传统的试卷定成绩的考核体系,结合课堂提问、课程实习、市场调查能力、集体作业、理论考试、估价实务、估价报告写作等教学环节,综合进行课程考评。尤其是高职学院更应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突出综合素质的导向性。

培养综合素质的另一个途径是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和模拟实验室,安排学生参与专业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专业前沿知识。课题参与情况也可以作为课程考评的一个方面。

总之,房地产估价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一门课程,教学中应努力给学生创造边学习边实践的机会,以培养能力为核心。

这也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自己应不断提高专业理论与实践水平,考取专业技术资格证,如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房地产经纪人等,教师也应亲身参与专业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科研课题。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宋春兰.房地产估价.机械工业出版社

2.张斌.房地产估价课程设计及其教学探讨.高等建筑教育,16卷第4期

3.和丕禅.管理学实施全过程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1(3)

4.陈银蓉.用素质教育观念改革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4)

5.田晓红.提高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

第7篇:有关教师节的资料范文

助读资料概念的界定

阅读教学中,制约课堂有效性的因素有许多,单从学生层面来审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知识水平、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

助读资料是在阅读教学中为激发兴趣,铺垫知识,指导学法,激活思维而恰当适时地在教学各个环节引入的相关资料。它能促使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深入进行对话,从而实现文本阅读意义,帮助课堂教学的生成。它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是对应于文本资源和学生自身学习资源而言的。

助读资料的引入形式是多样的,有多媒体呈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还有网络资源、其它文本资源、口头讲述内容。呈现的时机是灵活的,教学开始、中间、结尾,都可以穿插。

助读资料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引入助读资料促进学生阅读正体现了课标的要求。

助读资料的功能体现在“助读”两个字上,引入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实现课堂的生成。

1.为生成而激发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决定着学习内驱力的大小。这种内驱力能促使学生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思维的活跃度。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三节课中,三位老师就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助读资料这一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如第一节课,上课伊始,教师介绍了马丁・路德・金的生平大事记:

“身份:基督教牧师

政治地位:美国民权运动领袖

政治主张:非暴力主义(反对以暴制暴,提倡同情和谅解那些恨我们的人)

民权运动中的重大行动:

1955年领导黑人抵制公共汽车公司种族歧视的罢乘运动;

1957年领导伯明翰游行示威;

1963年在林肯纪念碑下向25万听众发表演说《我有一个梦想》;

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1968年4月4日被极端种族主义者刺杀。”

在呈现以上资料的同时,教师还提出问题: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什么样的人?启发学生感知马丁・路德・金为民权运动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未成曲调先有情”,运用这样的助读资料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对马丁・路德・金和他演讲的浓厚的兴趣,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强烈的阅读期待。

2.为生成而铺垫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新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必须建立在与相关知识的冲突、融合的基础之上。在学习新知时,知识储备如果零散、片面,甚或缺失,都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适当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弥补知识的不足,对于新知识的生成与建构都具有积极作用。如第三节课,在赏析语言环节,教师呈现了2010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强调的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助读资料的引入使学生的目光迅速聚焦在赏析的重点上。

再如,在教授《金岳霖先生》时,为使学生深入理解金岳霖先生的精神魅力,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魏晋风度”这一概念:“魏晋风度,乃魏晋之际名士风度之谓也,亦称魏晋风流。它作为门阀士族意识形态的人格表现成为魏晋时期的审美理想。名士们‘越名教而任自然’,不拘礼,不随俗,活出潇洒自适的真我,赋予过程以非凡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与世俗的注重功利的价值观相对的一种超功利的‘圆满’。”这一知识铺垫使得学生对金岳霖先生的率真性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独立人格的觉醒起到了一定作用。

3.为生成而指导学法。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学著作《学记》就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有过论述,认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若使学生“善学”,教师则需善教。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哪些学法呢?余映潮老师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从五个层面提出了需指导训练的方法:文体阅读的基本方法,文章阅读的基本技能,立足发展的学习方式,执行学习方法与操作技能时的基本思维角度与思维方法,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最优秀的学习品质。

第二节课中,在“探究语言魅力”环节,老师出示了助读资料:“提示:从思想层面、情感层面、表达技巧层面,朗读、品味、讨论。”对学生给予了学习方法、方向的指导。

4.为生成而激活思维。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时常会出现肤浅化甚至“短路”的现象,表现为百思而不解,茫然而无所措,这需要教师恰当予以引领,或补充事例,或矫正方向,或点拨方法,使思维接续上来,阅读深入下去。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助读资料对学生进行点拨引领。

在教授《金岳霖先生》一文时,学生对金岳霖先生在北京饭店请客纪念林徽因的生日这个细节理解不够深入,我给学生讲述了金岳霖的几个故事,包括与林徽因感情“纠结”时的崇高选择、在林徽因英年早逝时的嚎啕大哭和“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挽联。故事听完后,教室一片静谧。学生深深感动于金岳霖先生的崇高人格,这时再回过头来品味文本,便折服于细节描写的魅力了。

5.为生成而升华情感。新课标还强调:“学会鉴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这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心灵世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第一节课在课堂接近尾声时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金的演讲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你认为金的梦想实现了吗?接着教师出示了“走在梦想的路上”的助读资料:

“最新资料:今天,美国黑人的生活状况仍不容乐观。2008年美国黑人贫困率高达24.7%,高于白人的8.6%;2009年12月,20岁以上黑人失业率为16.6%,而同年龄段白人失业率只有9.3%。”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语重心长地寄语:自由和平等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让我们为自由和平等而努力!

学生自得的体悟,教师恰当的“点睛”,为学生精神的发展播下了一颗饱满的种子!

6.为生成而拓展“比读”。迁移训练是达成知识和能力生成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拓展阅读资料,选取与课文的内容、主旨、结构、技法等方面有关联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能很好地实现课内课外的沟通,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

如,在教授《五人墓碑记》一文时,我选取了《明史・周顺昌传》中的“顺昌好为德于乡……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一段进行比较阅读,设计了四个问题:第一题,解释“前”“益”等词语的意义;第二题,指出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第三题,找出与“囚安在?”句式相同的一句;第四题,思考本语段中周顺昌与《五人墓碑记》中壮烈而死的五人思想的共同点并找出体现这一点的句子。

通过“比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体会“义”的内涵,培养了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引入助读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1.要凸显学生主体。引入助读资料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主体。一方面,资料要难易适度,切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资料形式要新颖些,内容要生动些。

2.要着眼于文本研读。引入助读资料的目的在于促进文本研读,偏离文本,随意拓展,则无益于文本的解读,无益于课堂的生成。课堂中常见的在文本细枝末节处进行喧宾夺主式拓展,草草结束文本研读而进行的本末倒置式延伸,都是不可取的。

3.要切合教学目标。助读资料只有契合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有效促进课堂生成。第三节课在“赏析语言,激情演讲”环节,播放已故著名播音员罗京朗诵这篇演讲词的片断,让学生体会罗京的诵读缺乏了激情,不符合演讲的要求。这一“助读”设计离教学目标就有些“远”,诵读和演讲虽都讲究以声传情,但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要告诉学生演讲该怎样,倒不如直接播放一段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更直观,更有效。

第8篇:有关教师节的资料范文

开发历史情景教学,采用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下是本人通过四步法开展情景教学的实践心得。

一、感受历史现象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简要介绍本节课内容的历史背景的相关现象,通过史海回眸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课所授内容有初步感受。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即将播放视频内容的一些关键点和教材内容上出现的重要知识点。指导学生边看视频边看教材边思考问题,养成习惯。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培养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利用丰富多彩的幻灯、电影、电视等视频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它的生动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更加形象、生动、有趣。

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视频资料,教师可充分利用电脑网络资源搜索,由于网络地址的不断更新,搜索到的资源可先行下载,然后对它加以剪辑,选择重要和必要的内容,时间播放上选择15分钟左右为宜。播放完后,根据教师预设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有理性的思考和认识。

二、涵养价值情感

主要是指通过播放视频资料,通过教师的解读和学生的讨论,触摸历史跳动脉搏,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涵养价值情感。

针对中国古代史,选择视频《中华上下五千年》《探索发现》《跨越时空》等栏目,里面既有动画片,也有生动的纪录片,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如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等都有视频资料,教师可先行下载,然后适当剪辑。我在《和同为一家》一课中即引用了视频资料,使得原本年代久远且地域偏僻的一下子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知道我国唐朝时期即与有密切联系,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近代史的视频资料则更多,往往输入课题名称,就可搜索下载。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涉及的电影电视资料极为丰富,教师可择优选取有关题材。如地道战、地雷战相关资料的视频可使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场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重要的敌后战场。得出结论: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爱国热情,通过视频情景再现历史,极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情感的培养。再如讲授《最可爱的人》,可利用多媒体电脑搜索《较量――抗美援朝战争实录》,纪录片详细介绍了战争爆发的背景,五次战役的过程,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英勇作战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对于世界历史则可搜索战争实录,如《二战珍闻录》等。对世界历史知识的感受直观,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于战争爆发原因的深层次认识、对战争残酷性的厌恶,培养渴望和平、民主、反对霸权主义的人文情感。对世界历史新授课更可结合时事新闻视频资料,如大国关系,美国打着人权和民主外衣的霸权主义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分析实质内涵,得出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本人每每走进课堂,新授某一专题时,学生渴望的眼神和课堂上理性思维的回答往往能证明适当利用视频资料的情景教学对学生起到了渴望探究知识和历史真相的巨大作用。

三、把握历史规律

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方面是反思历史和现实生活,总结历史规律,汲取历史经验,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任何一堂历史课,都有着培养学生能力的责任,我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是十分重视这一环节的。教师首先设置问题,通过情景再现,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资料,或回答或争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进行概括,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

如学生通过相关视频资料对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建立霸业、商鞅变法的学习后得到的启示:国兴靠治理,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国家因改革而富强,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又如对戚继光的抗倭、郑成功、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认识:充分表现为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压迫,都有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的光荣传统,各族人民都曾为捍卫国家、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过贡献。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再如通过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学生认识到,要坚持科技创新,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才能更快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一环节是历史教学之根本,是历史教学之目标,是能力培养之所在。让学生把握历史规律,其实质是能力之培养。否则,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木,而近年来各地的中考题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方面。

四、建构知识体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课堂复习巩固的环节,也是检查本堂课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环节可分两个部分。

首先,将视频资料和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加以整合,采用投影幻灯片方式,以选择题和材料题形式加以训练,联系近年来各地中考历史试卷相关考点,从而达到巩固教材中出现的重点知识的目的。

其次,教师可组织学生组合本节课的知识,联系已往学过的相关知识,建构历史知识框架体系。

由于采取了情景教学模式,视频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使学生陡然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需要识记或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往往能很快地主动掌握。如果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加以知识梳理和复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四步法情景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也倍增。“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你喜欢一位老师,老师也喜欢你,你越发觉得老师可亲可敬,从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和知识[2]。”那么对教师在今后开展教学将极为有利,同样这也将极大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有关教师节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156-01

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由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而“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四因素的整合需要教师的积极投入。我们期待意外生成的闪现,但催生一些意料生成显得更加实在,一节课要讲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基本上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这样循序渐进地教学更加有实效。

一、问得巧妙。

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巧妙设问,通过“对话想像”的方式让学生“神入”历史,有利于意料生成的出现。在遵循一些同志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式教学的原则的基础上(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八期吴艳红的《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不断地、适时地提出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本节教学的小结阶段,在回顾了本节知识之后,问:“假如你是商鞅变法时的秦国的一位农民,当听到商鞅之死时,会有怎样的想法?”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是一个采用新情境,从小切口来考查训练学生答题能力的开放式的题目,而且能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我设想学生可能有三类想法:“可惜”、“活该”和“关我甚事”,并预想每一类大致的理由。我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紧张地思考起来,之后窃窃私语,跃跃欲试。学生回答非常积极,还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生成。大家都觉得有话讲,且都说得有根有据。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课后还有同学翻阅本单元的资料想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个活动,大家对商鞅变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能从一个小切口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能够明显感受到评价人物、事件的复杂性,看问题也能深刻一些,受到了较好的教育。

二、讲得精彩。

历史课离不开教师的讲述。讲究一些语言技巧,卖些关子,运用一些细节材料,将历史课讲生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有利于意料生成的出现。本课中,我在绘声绘色地讲述商鞅面对贵族保守势力的抵制破坏,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就无不侧耳倾听,好像黥刑、劓刑施于他们身上一般,有学生不禁“啊”的一声叫了出来,又连忙缩头并捂住自己的嘴。脑海起了波澜显而易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诸如“是这样吗?”“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会举手询问,有学生可能会课后寻找资料,自己去解决这类疑问。这是一个将书本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的过程。教师要多查阅资料,占有尽可能多的材料,考虑学生的一些想法,将课上得动听,也以备咨询。

三、读得有味。

现在考试,增加了大量的图文资料,材料解析题占了半壁江山。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解析资料的能力。教师有必要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引领学生去学习。李政道说得好:“好奇心很重要,有了好奇心才能敢提出问题。”现代社会是个读图时代,图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触发学生的好奇心。我们都有体会,看到精彩图片都会仔细瞧瞧。我们也有体会,看到精彩短文会研究一番。教师有必要寻找一些有趣味、有内涵、有深意的图文资料让学生上课时阅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神入”历史。教师借助图文资料,让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使其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理解历史。通过阅读图文资料,激发出意料生成课程资源应是很正常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最终目标,让学生依据它确定具体学习目标。如阅读历史想像画《商鞅与旧贵族势力论战》及旁边文字,让学生明确这儿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探究商鞅变法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学生正常会找出这样几点吧:1.商鞅的坚持不懈;2.秦孝公的支持;3.变法顺应形势等。学生们自己一般都能先后得出答案。这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几个特点:能动性、独立性和异步性。本课的“资料回放”中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这儿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掌握商鞅变法的效果。学生读图文资料时候,会有怎样的思维活动呢?一般学生会有哪几种看法呢?教师应先设想一下。

四、练得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