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贵州大学研究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贵州大学研究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贵州大学研究生

第1篇: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手机成瘾倾向;人际关系;大学生

引言: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关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98.9%的学生拥有手机[1]。国内有不少研究者对手机成瘾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韩登亮、齐志斐[2]将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不适应的一种病症。并认为它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心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本研究旨在通过贵州省的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状况分析,了解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的变化趋势。

一、研究方法

(一)对象。本次调查选取贵州省各地区的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所学校选取的研究对象为150名,一共对七所高校发放问卷1110份,回收问卷为900份,回收率为81.0%。其中有效问卷为852份,有效率为94.6%。

(二)研究工具。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本研究选用了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

MPATS):由熊婕等编制,适用于诊断大学生的手机成瘾。MPATS 采用1(非常不符合)至5(非常符合)级计分,共 16个项目,包括戒断症状、突显性、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4个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

(三)统计方法。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5.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结果分析得到,大学生手机成瘾中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维度在性别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戒断症状维度在性别上出现显著性差异(P

(二)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年级的差异分析

由表1可知,大学生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维度在年级上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

(三)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专业的差异分析

由表2可知,大学生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维度在专业上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

(四)不同学习成绩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差异分析

由表5可知,大学生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各维度在学习成绩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三、讨论

(一)大学生不同专业在手机成瘾倾向上的差异比较。通过对表格里的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不同专业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中的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理科专业和管理学科专业在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专业的得分。根据对现实生活中这几类专业学生的了解,大学生在不同专业上并非全是如此,根据自我的了解,应该是在社交抚慰这一维度上,文科专业的学生的得分应高于理科专业和管理学科专业学生的得分。通过数据结果的表明,我们可以推测文科专业的学生在社交这一方面要比理科生和管理学科生好,因为文科生善于语言上的交流,而理科生在思维和认知方面要比文科生好,也有可能是因为个人因素有关,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思维、学习上存在的压力等方面是不相同的。所以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

(二)大学生不同学习成绩在手机成瘾倾向上的差异比较。通过表格里的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不同的学习成绩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中的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四、结论

贵州省女大学生的戒断症状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得分;大学生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维度在年级上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

0.05);大学生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各维度在学习成绩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 周挥辉,党波涛,蒋永红. 手机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6):90-92.

第2篇: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摘 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从恋爱原因、选择恋爱对象的条件、恋爱与学业的重要性比较、大学生等多个方面来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大一新生的婚恋价值观,发现同学们的婚恋观较开放、务实,以期推进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研究未来可以走向深入。

关键词:大一新生;婚恋观

一、 研究方法及概论

研究中,笔者从恋爱原因、选择恋爱对象的条件、恋爱与学业的重要性比较、结婚目的与条件、大学生等多个方面来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大一新生的婚恋价值观。自编了《大学生婚恋观问卷调查表》,为确保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特邀请有多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经验的专家一起参与,先进行小范围的测试,再根据测试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研究对象:贵州财经学院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财政与税收学院等分院的大一学生群体中展开调查,各分院均抽取数量相当的学生为被试,因此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发放120份问卷,共计收到有效问卷108份,占总发出问卷的90%,其中男生48人,女生60人。

二、 贵州财经学院大一新生婚恋价值观调查分析

婚恋问题,历来是大学校园里比较敏感且热门的一个话题。婚恋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对待恋爱的态度上、恋爱动机、择偶目的与标准、大学生、对婚外恋的态度等方面。

1. 选择恋爱的原因

这是一道多选题,规定只能三项。大一新生中,男女同学在对待“选择恋爱的原因”这个问题的差异不大。对于男同学来说,影响他们恋爱动机的因素按重要性递减来排列依次是“因寂寞寻找感情寄托”、“同学和社会的影响”和“证明自己的魅力”。 对于女同学来说,影响他们恋爱动机的因素按重要性递减来排列依次是:“证明自己的魅力”、 “因寂寞寻找感情寄托”和“同学和社会的影响”。可见,大一的同学们对于恋爱的选择动机不够成熟,受外界和个人情绪影响较大,选择时偏感性,带着浓烈的“孩子气”。见表一:

表一

2. 恋爱和学业的重要性比较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一新生中有45.37%的学生认为学业和恋爱同样重要,在学习和工作的同时也要尽量维持爱情,有37.04%的同学认为学业是最重要的,而认为恋爱重要的只占17.59%。有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依然把学业放在目前校园生活的第一位。

3. 择偶标准的选择

这是人们选择婚配对象的基准。根据性别的差异,择偶标准也有所不同。调查数据显示,在男同学的心目中,最看重的三项标准依次是“气质性格”、“相貌身材”和“人品”。在女同学的心目中,最看重的三项标准依次是“发展潜力”、“经济实力”和“人品”。综上所述,大一新生择偶更注重对方的内在气质、性格、品德和能力。其次,男同学将对方的外在形象也作为了其择偶的相对重要标准之一,可见他们的观念中更加渴求获得一份浪漫、理想的爱情。而女同学的选择则更加务实和理性。见表二

表二:大学生择偶标准

4. 对恋爱时接受的亲昵程度的看法

经调查,对于婚前恋爱时能达到的亲昵程度,分别有35%和的男同学和10%的女同学表示可以发生性关系。其中,女生对于婚前并不随便和开放,绝大部分认为应该采取一个慎重的态度。

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男生对于恋爱时能接受的亲昵程度中“发生性关系”的接受人数比例明显大于女生,但是又分别有14.58%和52.08%的男生表示“不能接受配偶以往的性经历”或者“勉强接受,但是心中有阴影”。这种前后矛盾的想法值得深思,大学生婚前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5. 学校在对大学生婚恋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怎么的服务和帮助

学校为大学生恋爱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怎么的服务和帮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调查显示有57.41%的人表示学校对于大学生婚恋方面“什么都没有提供”,认为“提供了一点服务”的占总人数22.22%,只有3名同学表示“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和帮助”。由此可见,同学们对于学校提供婚恋方面的帮助相当期待。

三、 培养正确的婚恋观

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恋爱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恋爱问题应当予以关注,对于不健康的恋爱倾向应积极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1. 婚恋观教育内容和目标的层次性

将婚恋观教育和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年龄的人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这样使婚恋观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主要进行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的教育;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文明恋爱与心理调节的教育。可以在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恋爱观教育课程,把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2. 增强教育的参与性与实践性

中国传统婚恋观教育模式忽视婚恋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活动,教育内容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不能有效的外化、支持和指导其道德行为。因此,应该重视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行为养成”,帮助大学生学会思考和选择。学校可以利用学生会等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懂得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谈恋爱,势必会分散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习,帮助他们处理好事业和爱情的关系;多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设爱情婚姻专题讲座、人体生理学和性健康教育等课程,消除他们对于爱情的困惑和焦虑,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3. 注重社会的广泛参与

当今社会,广播、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会文化的受众群和传播效率大大增加。目前,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和一些不良杂志。部分新闻媒体背离行业道德和伦理修养,个别媚俗刊物违法传播不健康文化,给年轻一代造成了不良影响。

社会舆论应该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肩负起社会繁荣、健康文化氛围的营造责任。可以创办婚恋观教育主题网站,发挥互联网优势,占领网络平台,介绍相关知识,开设聊天、讨论的服务窗口,与大学生加强沟通。

4. 个性化与个体性教育

第3篇: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战略规划;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69-03

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结束,大学面临着财政紧缩、生源减少、资源竞争加剧和外部问责压力增大等问题,迫切要求大学变革传统管理模式,主动寻求能够有效应对各种挑战的管理工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国学者提出将战略规划引入大学管理,战略规划也逐渐成为大学管理的常规和重要工作。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以下简称宾大)作为美国公立常青藤高校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展战略规划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略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分析宾大研究生教育战略规划的相关情况,可为我国高校制定战略规划、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借鉴。

一、宾大研究生教育战略规划出台的背景

大学不仅需要继续保持原有的价值追求和独立品格,还需要积极回应社会需求,迎接未知的危机和挑战。宾大研究生院战略规划工作沿用了战略管理的SWTO分析方法,在制定战略规划之前进行了外部环境扫描,目的是对研究生教育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了解目前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便为后续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打下基础。

(一)美国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研究生教育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一直被公认为全球的“黄金标准”。然而,进入21世纪美国研究生教育也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是来自欧盟、中国、印度等国研究生教育高速追赶的发展趋势的压力。2000年,欧洲科学和工程领域授予的博士学位超过了美国,美国国际留学生的比率的相对优势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美国研究生教育潜在申请者的减少、少数族裔学生获得研究生学位的比率较低、一些领域40%以上的博士研究生未能获得博士学位或完成学业时间较长等问题阻碍了研究生教育发展。为了确保美国的创新能力及其未来发展的人才优势,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的策略。

(二)宾大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研究生注册总人数比例降低。从1990―2007年,宾大在校研究生(包括攻读学位和非学位专业)人数呈现两次大幅度的增减交替现象(见图1)。第一次是从1990年的10 305人增加到1995年的10 758人,再逐步减少到1998年的9 976人;第二次是从1999年的10 060人逐步增加到2003年的10 883人,再逐步减少到2007年的9 707人[1]。总体来看,从1990年到2007年间整体招生人数呈现递减趋势。而硕士研究生注册人数减少,直接导致了研究生注册总人数比例降低。

2.非洲裔美国研究生总人数减少。宾大少数族裔

(非洲裔、西班牙裔和印第安裔)研究生人数从1998年的558人增加到2003年的630人,随后逐渐减少到2007年581人(见图2)。其中,非洲裔美国研究生占所有在校研究生人数的比例从2003年的3.5%下降到2007年的3.3%。与社会科学和其他非技术领域相比,非洲裔美国研究生在科学、 数学、工程和工业技术学科领域的就读人数最少。

3.国际留学研究生总人数减少。2001年,宾大国际留学研究生新生入学人数达到698人,是至1998年以来的历史新高,随后留学研究生入学人数有所减少(见图3)。2007年国际留学研究生新生入学总人数为547人,在校总人数为2413人,较2006年分别减少了5.53%和0.98%。

4.研究生招生更加严格。为了保持研究生教育的高水准,宾大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日益严格,录取率呈现下降趋势。1998年,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录取率分别为46%和32%,2007年录取率下降到37%和22%(见图4)。与此同时,录取率的下降也影响到学校年度授予学位数。

二、宾大研究生教育战略规划的主要目标

2008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战略规划提出“成为全美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质量卓越的大学之一,并成为研究生择校首选”的发展愿景,并以此制定了未来六年大学发展的四大战略目标: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人口结构多样化,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和改善研究生院的服务水平。

(一)稳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是学生入学选择的重要标准[2]。一直以来,宾大研究生教育质量处于“令人满意的”的水平,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研究生项目规模较小,很难为学生提供其感兴趣的所有课程,教师也面临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提供高质量教育的挑战。

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院计划加大对研究生的经费支持力度,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从2008年到2013年,至少新增加35项“杰出研究生奖学金”;(2)推动在校研究生与研究生校友的合作项目,一方面可以招募捐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未来的捐赠者;(3)尝试以社会捐款创设新的研究生奖学金项目;(4)在2008年到2013年期间,争取新增15项NSF研究生奖学金。通过这些项目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来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另外,学校将设立“研究生双学位计划”提高跨学院研究生项目的教育质量,解决之前学院之间缺少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问题。“研究生双学位计划”要求申请者必须已经被某一研究生学位项目录取,具有稳定的财政来源和研究工作场所等资源支持。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两个领域的学位。这一计划可以为学生提供另一个学科领域的专业训练,并确保这一领域的学习将与硕士/博士论文研究紧密结合,提供真正的跨学科培训。

(二)促进研究生群体的多样性

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是大学创新、开放和活力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保持学校作为赠地学校服务公民的使命。宾大主管研究的常务副校长和研究生院院长将“多样化”定义为“一种校园文化,可以鼓励并支持来自少数族裔/人种群体、不同国家和地域文化、不同性别、身心障碍者群体和不同和性倾向群体的教职员工和学生”[3]。

为了促进研究生群体多样性,宾大设立了研究生教育公平计划办公室,为未被充分代表的群体提供支持,负责建立辅导制、招生、职业发展和学业保持项目,开展研讨会、工作坊和讲座等活动。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少数族裔群体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院学习,宾大还提出了以下三个发展目标:(1)继续与各学院教师合作,认真挑选参加暑期科研机会计划的学生,这些学生是未来研究生申请者的重要来源;(2)提高暑期科研机会计划吸引弱势群体学生攻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院的比例。争取吸引75%参与暑期科研机会计划的学生申请本校研究生项目,保证50%的学生最终被录取;(3)提升麦克奈尔项目对招募研究生申请者的吸引力,达到每年招收20―25名麦克奈尔项目学生,并建立相应机制来追踪这些学生的申请录取状况。通过缩小少数族裔学生和白人学生之间的差距,确保这些学生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参与度并通过获得研究生教育为他们未来的成功提供帮助。

(三)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程度

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助于扩大学生群体的范围,为就业市场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并为教育机构带来经济效益。宾大致力于培养全球公民和全球领导者,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纳入院校战略发展目标。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在强化已有的国际项目之余,积极与境外高校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开拓新的项目领域:(1)设立宾大与国外大学合作的双硕士学位(concurrent degrees)培养机制。研究生院为这些双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项目提供资助;(2)设立宾大与境外机构合作的综合学士/硕士,综合硕士/博士项目;(3)设立宾大与境外机构合作的认证项目;(4)开发网络学习项目,为宾大本校学生及世界各国的其他学生提供学习机会;(5)鼓励研究生项目重新考虑使用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来满足宾大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沟通需求。通过建立这些全球伙伴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全球化视野、培养全球化意识,与世界交流分享研究生教育的方法、学习借鉴和其他地方研究生教育中成功经验。

(四)改善研究生院的服务水平

研究生院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推动研究生专业发展和监测研究生学位项目质量的重要机构。宾大研究生院作为全美最大的研究院之一,拥有10 000名以上的研究生,共授予过113 444个研究生学位,许多研究生项目质量位居美国高校前列。目前,宾大共有150多个专业可以授予硕士或/和博士学位(其中108个专业可以授予博士学位)、117个专业可以授予学术硕士学位、83个专业可以授予专业硕士学位[4]。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申请研究生院的群体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回应这些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成为宾大研究生院急需解决的问题。宾大研究生院将从信息技术支持及数据管理、完善学生注册电子数据管理和加强校友联系三方面来提高服务水平。网络平台是研究生院为学术机构、学生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主要载体。首先,宾大研究生院将采用功能升级的新型电子申请系统,为所有申请材料包括学生资料(简历、自述、论文性写作范文)、推荐信及专业相关问题建立电子档案;建立一个与研究生院网站相链接的研究生教育知识库,在线解答使用者提交的问题;遵守信息保密和安全准则来管理和更新数据系统并提供数据丢失复原工作培训计划。其次,通过在申请过程中增加功能对申请SROP和McNair奖学金学生进行自我身份认知,提高追踪未充分代表群体学生申请状况的能力;通过GRADS软件,为研究生教师提供查看完整的学生申请记录提供便利;创建在线工作流程管理系统;创建网站公布各学院研究生院经费项目报告,公开经费支出信息。再次,继续发挥研究生院校友会在加强研究生校友联系,促进研究生院发展等方面产生的重要作用。

三、启示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也开始关注战略规划,但较少能真正将战略规划应用到大学管理实践中并落实。这些问题既有认识上的不足,也有实践操作经验上的匮乏。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美国大学开展研究生教育战略规划的经验,制定适宜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一)强化研究生教育战略规划理念

随着国际教育竞争的加剧,世界各国都采取积极的举措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来提高教育质量及其国际化程度,为本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扩充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吸引国际人才。如何加快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管理者亟须解决的问题。大学管理部门需要引入战略管理,制定研究生教育战略规划,积极应对挑战、把握发展机遇。在制定战略规划之前,需要认识到战略规划并非是颠覆性的改革,是通过科学分析,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定位,自主发展、自主选择的结果。树立研究生教育战略管理意识不仅要加强对战略规划的了解和认识,更需要从组织整体的全局角度对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发展方向,这样既有利于实现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也有利于形成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重视战略规划的环境管窥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在制定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时必须审时度势,重视对外部环境的扫描,包括信息技术、财化、人口变化、文化氛围、政策法律、竞争对手和市场需求等方面。通过使用SWOT分析来了解大学生存发展的危机和机遇、明确大学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利用优势和机遇的组合,消除劣势和危机的组合,在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的同时确定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而有效协调高校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关系,满足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加强战略规划与财政预算的结合

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不仅需要明确解决哪些战略问题、实现哪些战略目标,还应该衡量实现这些战略目标所需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投入产出。同时,战略规划还需要对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如何调整大学经费分配和使用进行具体的说明,从而鼓励院系、研究中心等机构根据大学整体战略规划制定本机构的行动方针,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因此成功的战略规划需要合理分配使用经费,同时将战略行动与奖励挂钩,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努力实现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4]The Graduate School Strategic Plan(2008-2013).

http://gradschool.psu.edu/about-us/stratpl-

anandtfrpts.2013.12-13.

[2]The Gallup Organization.(2009).Students and

higher education reform(Flash 81 Eurobarometer

Series No.260).Brussels,Belgium:European Commi-

ssion.Retrieved from http://ec.europa.eu/public

_opinion/fash/f_260_en.pdf转引自Wendler,C.,

Bridgeman,B.,Cline,F.The path forward:the future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S.Princetion,NJ:

第4篇: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一、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与教育发达省份相比,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国家示范性高职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拥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00余人;贵州省示范性高职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拥有高级以上职称教师98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教授31人,副教授104人,硕士155人,博士7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教授14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0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6人,而同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正高职称教师117人,副高471人;博士154人,硕士739人。2010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共立项447项,高职院校获得32项,仅占全部项目的7.2%。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中以教师为主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人力资源还存在着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科研能力较低等问题。

二、贵州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优化资源配置建议

(一)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建议

1.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师资队伍力量。首先,要加强先进人才的引进工作,对优秀的人才可以给予提供一定金额的安家费、帮助亲属解决就业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前来任职。其次,有计划的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加强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促进骨干型教师的培养,进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最后,要合理规划教师的职称评定制度。政府、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报考相应职位职称的条件,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的申报。

2.加强教师培训制度,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提供一定规模、次数、层级水平的在岗培训,从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理论学习水平。同时要对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培训,最好和企业联合,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锻炼教师的动手能力,从而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优化物力资源的建议

1.创建高等职业院校联盟,走高职集团集约型道路。职业教育集团是实现高职院校资源共享,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的新形式新方法。以市场为导向,以互利共赢为目的,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还应与当地的特色产业相结合,实现特色产业公司与学校的友好合作。例如,在都匀市高等职业院校应与茶园等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往来,发展在校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此外,贵州省的药材业、旅游业、烟酒业等产业都是特色产业,当地所在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联盟,有集约化的道路,实现共赢。

2.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将专业设置的主动权交给,市场,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开设专业,遵循“按需设置,注重资源优化”的原则,面向市场开设专业,调整整合现有的旧专业,改善成为新兴专业,从而做到优化现有资源设备,实现专业设置的科学化合理化。结合贵州省省情,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各大高职院校面向“三农”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订单”培训,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发展改善贵州省农业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另外,学校还应该因地制宜,开设当地的优势特色专业。例如在安顺、遵义和凯里等地区的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展旅游专业,从而为当地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也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优化财力资源的建议

1.政府加大政府等部门加大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政府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校舍规模、教学资源设备、校园环境等方面的投入外,还要在政策上对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倾斜,除了继续加强“9+3”和“3+2”的教育计划外,还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新的政策,从而更好的适应贵州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

2.开放市场准入制度,允许社会团体、个人等形式兴办高等职业院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式的灵活性,调动全社会的资金渠道,激活社会资本,从而创造出高等职业院校更大的活力和能量。

3.建立完善的教育投入问责制度,不断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的收费标准。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受教育者投入的教育费用要制定明确的收费标准,同时设置监督管理部门,不断完善问责制度,从而保证收取费用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进而实现教育资源中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结语

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进程缓慢,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需要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上共同实现最大优化配置,才能综合促进贵州省整个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化。相信在坚持以上措施后,定能达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杜永庆,赵晓凤.贵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1,29(5).

[2] 管和疆,马杰,马萍,刘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配置策略――以新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例[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3).

第5篇: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 制造业;物流业;共生路径

[DOI] 10.13939/ki.zgsc.2015.08.062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不仅能增强两产业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从而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如何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不少学者对两产业的关系及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1],并对其联动发展模式和路径发表了见解[2] [3]。有的学者基于共生理论提出了两产业联动发展的可行路径及对策[4] [5]。同时认为,两产业的联动发展有系统性和协同演化规律[6],两产业要良性互动必须有创新的物流服务机制及模式 [7]。总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关系的实质就是共生关系 [8],两产业共生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有不少学者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及共生发展进行了研究,但针对贵州省地区的研究是少之又少。本文对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共生方式及共生动因进行研究,进而对两产业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共生路径。

1 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

与以往相比,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一方面,部分制造企业开始从全局出发,在积极生产的基础上,对物流功能进行整合优化,以便两产业更好地衔接。另一方面,部分物流业也积极融入制造企业的物流业务全过程,形成共生发展的新趋势。但两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一些制造企业继承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生产运作模式,物流自营的比例较大,导致制造业的物流释放度不够。其次,物流企业总体呈现“小、差、散、弱”的状态,一体化能力弱,不能满足制造业的全方位需要。最后,信息不对称,不利于产业间的沟通发展。

虽然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存在问题,但总体向前迈进。由于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相对集中,且主要集聚在工业园区内,所以,贵州省工业园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发展状况基本就代表了整个贵州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现状。本文以贵州省主要工业园区为代表,通过园区的两产业发展现状来反映整个贵州省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发展状况(见表1)。

从表1看出,贵州主要工业园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逐步向前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上,制造业与物流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了共同发展。

2 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的方式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可以整合优化资源,并能实现协同创新。根据贵州工业园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将其共生方式分为寄生型和互利共生型两种。

2.1 寄生型

以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的贵州中烟工业公司贵阳卷烟厂为代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方式为寄生型。贵阳卷烟厂为扩大市场份额,实行一体化经营,建立了卷烟物流配送中心。贵阳卷烟厂有了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不仅降低了成本,加快了运作效率,还扩大了经营范围,提高了竞争力。

在寄生型模式中,可以避免传统物流职能的分散性带来的困扰,提高效率,但制造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物流子公司,投资大、资产专用性强、风险高,并不适合所有的制造企业。由于贵州实力雄厚的制造业并不多,在权衡利弊后,选用这种模式的企业较少。

2.2 互利共生型

在互利共生模式中,双方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双赢。贵阳市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遵义市汇川机电制造工业园区、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等主要选择互利共生模式。

物流外包是一种典型的互利共生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制造业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物流公司,自己则专注于核心业务,进而实现资源互补,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及经济效益。

以贵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为例,主要进行冰箱的生产和销售。近年来,贵州海尔电器畅销全国,部分原因在于和贵州商储的友好合作。贵州商储有三股道铁路专用线,仓库8万平方米,新建商场1.2万平方米,并拥有大型起吊设备装卸机械和大量的货运车辆,主要从事国内外货物运输和商品代运代储等业务。贵州商储与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合作,不仅为海尔公司提供省内物流配送,还进行园内的物流配送。在贵州商储与贵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共生合作中,不仅提高了海尔公司的生产效率,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范围,拥有了消费者的忠诚度,还提升了贵州商储的品牌形象,扩大了业务范围,获得了经济效益。

3 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动因

3.1 内部动因

共生是降低制造业成本及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必然需求,是物流需求释放及促进专业化物流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制造企业对物流进行外包,形成社会化物流需求,拉长并优化产业链。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持,只有提高制造业物流需求释放度,才能更好地促进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另一方面,贵州的物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有效需求不足,影响了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两产业的共生,物流企业可以运用管理模式创新、运作方法创新,帮助制造企业提高运作效率,从而提升专业化水平。

总之,物流业是制造业的“引擎”,制造业的发展升级需要物流业的协同配合;制造业是物流业的“上帝”,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是两业满足各自需求的结果,用图1可以简单描述两产业共生的内部动因。

3.2 外部动因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先进制造业对贵州制造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制造业传统的物流自营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共生符合国家的发展策略需求。2009年,国家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确定为振兴物流业的重点工程。2010年,国家又《关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表明国家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的重视。

共生能提高贵州经济的运行质量。共生有助于实现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双赢,不仅可以减少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还可以提高物流保障程度。总之,共生有助于改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

4 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可供选择的共生路径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从无到有、从劣到优,是逐步完善、不断演进的过程。根据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共生方式及共生动因,本文以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为代表,为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提供可供选择的共生路径。

4.1 以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共生路径

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主要以发展特种车辆和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共生方式以互利共生为主、寄生为辅。

此类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路径为以下三个发展期。

4.1.1 初创期:建立专业化集聚区,实现配套发展

制造业与物流业大量相关企业日益集聚在某一特定区域,形成专业化集聚区,不仅能实现专业化生产及规模经营,还能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同时,产业集聚区内部加强竞争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刺激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及技术改进,此外还能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形成更多的创新及生产活力,从而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

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其制造业工序繁杂、产业链条长,同时属于资本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性产业,需要配套物流业的支持。因此,装备制造业可利用集聚优势建立专业化产业集聚区,加强产业集聚度,并在集聚区内集中生产,从整体上增强对制造业配套物流业的需求。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的周围建立配套的物流园区,实现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二者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依赖。

4.1.2 发展期:集中汇总物流需求,实现产业无缝链接

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内的制造业企业可以把分散在各个企业、各个部门及各个职能的物流需求进行集中整合优化,同时转化为专业化及社会化的物流需求,进而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无缝链接。园区内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完美对接,能让制造业更大程度地提高物流释放度,同时让物流业更好地承接制造业的物流需求,从而实现双方友好的合作。集中汇总园区内装备制造业的物流需求,不仅能降低成本,进行集中化经营,还能把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共赢。

4.1.3 成熟期:创造产业生态系统,增强产业共生能力

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可以在园区内建立产业生态系统,即建立由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业等服务业组成的群落,利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补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效益。通过工业园区创造一个产业生态系统来协同企业的行为,进而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增强贵州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生态系统协同方式的创新能力。

在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生态系统内,不同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既独立进行生产,又与产业系统内部不同企业进行知识交流与资源共享,同时还可借鉴成功经验,实现协同创新。此外,在产业生态系统内部,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可以根据顾客需求,在工业园区内进行模块化操作,围绕着顾客需求不断创新,并且通过积极的创新来增强产业共生能力。

4.2 以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共生路径

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以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酒制造业、酒和精制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制造业为主,共生方式为互利共生型,此类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路径为以下两个发展期。

4.2.1 前期: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以绿色食品为主的制造企业,其发展不仅要有质量保证,还需要良好的信息渠道。而良好的信息渠道,则需要制造业与物流业建立公共信息平台,进而实现市场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与物流资源等各类资源的共享,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因此,园区内在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实现信息的畅通无阻,能更好地促进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业企业的发展。

4.2.2 后期:成立物流协会,提供服务帮助

物流协会一方面挖掘、集中、整合物流资源,拓展综合物流服务领域,另一方面提供教育培训、法律保险、信息咨询、合作交流、管理咨询、鉴定认证、推广宣传、物流交易等服务,进而更好地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在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内成立物流行业协会,不仅能促进生产、物流、零售行业间、企业间结成牢固稳定的战略联盟,还能致力引进经营管理理念、集成丰富的行业资源、发挥高素质的人才优势、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物流服务,共同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所以,在园区内成立物流协会有利于宣传产品,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进而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

除了成立物流协会,还必须有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培训机构、贸易协会、创新中心、政府部门、商业服务组织等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

5 结语

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中,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共生方式及共生动因进行分析,本文以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为代表,对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提供可供选择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何明珂.制造业物流发展的新需求[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5).

[2]王珍珍,陈功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竞合模型研究――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2009.

[3]彭本红.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演化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9.

[4]吴群.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共生模式及相关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

[5]郝玉龙,高丽娜.基于共生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动发展研究[J].探讨与研究,2011.

[6]闫莉,薛惠锋,陈青.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的协同演化模型[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1.

[7]刘刚.基于产业互动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

[8]欧伟强.基于共生网络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3.

第6篇: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丁 鸣 乔 羽 刘淑芳 吴祖强

杨儒怀 肖 民 赵行道 郭淑珍

二、作品奖

1.声乐作品(无差别)

《江山》晓光词 印青曲(总政艺术局报送)

《芦花》贺东久词 印青曲(总政艺术局报送)

《妻子》任毅词 刘青曲(总政艺术局报送)

《读唐诗》魏德泮词 谷建芬曲

(福建音协报送)

《变脸》阎肃词 孟庆云、陈小涛曲

(北京音协报送)

《天路情歌》王仲刚词 王祖皆、张卓娅曲 (总政艺术局报送)

《断桥遗梦》韩静霆词 赵季平曲

(陕西音协报送)

《梅花引》韩静霆词 徐沛东曲

(空政宣传部报送)

《传说》屈塬词 张千一曲

(总政艺术局报送)

《司马光砸缸》 宋小明词 李昕曲

(北京音协报送)

2.民族器乐作品(独奏、室内乐)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六月雪》(为管子、笙、琵琶、大提琴及中国打击乐而作)作者:李滨扬 (中央音乐学院报送)

《图腾•舞》作者:郭 鸣

(沈阳音乐学院报送)

三等奖:《日落阳关》作者:叶国辉

(上海音乐学院报送)

《秋思》作者:文佳良、金平

(辽宁音协报送)

《阿塞调》作者:宋名筑

(四川音乐学院报送)

三、理论评论奖

一等奖:《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作者:杨儒怀

(中央音乐学院报送)

《敦煌乐谱解译辩证》作者:陈应时

(上海音乐学院报送)

二等奖:《乐队训练学》作者:杨鸿年

(北京市群众艺术馆报送)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作者:汪毓和

(中央音乐学院报送)

《新时期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新织体》作者:陈铭志

(上海音乐学院报送)

《对称乐学论集•童忠良音乐文集》 作者:童忠良

(武汉音乐学院报送)

《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作者:冯明洋

(广东音协报送)

《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

作者:邢维凯

(中央音乐学院报送)

《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作者:林华

(上海音乐学院报送)

《序列音乐写作基础》作者:郑英烈

(武汉音乐学院报送)

《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的探讨》

作者:桑桐

(上海音乐学院报送)

三等奖:《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作者:谢嘉幸

(中国音乐学院报送)

《中国乐器志•体鸣卷》作者:薛艺兵(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报送)

《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及其乐律学研究》作者:崔宪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报送)

《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

作者:钱亦平、丹

(上海音乐学院报送)

《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作者:郑中

(山东艺术学院报送)

《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作者:刘正维

(武汉音乐学院报送)

《生与死的交响曲――的音乐世界》作者:李秀军

(中国音乐学院报送)

《科普兰和他的音乐世界》

作者:何平(广东音协报送)

《〈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作者:黄枕宇

(中央音乐学院报送)

《我国当代音乐作品的和声创新问题》作者:王安国

(首都师范大学报送)

《探路者的求索――朱践耳交响曲创作研究》作者:蔡乔中

(星海音乐学院报送)

《畲族音乐文化》作者:蓝雪霏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报送)

《质疑“原生态”音乐》

作者:和云峰(桑德诺瓦)

(中央音乐学院报送)

《论国乐改进观念的衍变》

作者:李岩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报送)

《斯特拉文斯基序列音乐研究》

作者:高佳佳

(中国音乐学院报送)

四、表演奖

1.钢琴

金奖:朱宛晨(上海音乐学院选送)

银奖:沈 璐(中央音乐学院选送)

章琼娜(上海音协选送)

铜奖:龚 璇(中央音乐学院选送)

邰 阳(中央音乐学院选送)

沈久茗(上海音乐学院选送)

中国新作品演奏奖:章琼娜

(上海音协选送)

2.小提琴

金奖:谢昊明(中央音乐学院选送)

银奖:龙 希(北京音协选送)

陈 怡(中央音乐学院选送)

铜奖:张 洋(上海音乐学院选送)

刘 星(上海音乐学院选送)

张精冶(中央音乐学院选送)

3.声乐

(1)美声

金奖:郝 苗(中国音乐学院选送)

周晓琳(总政艺术局选送)

银奖:董 芳(上海音乐学院选送)

钟丽燕(总政艺术局选送)

张海庆(总政艺术局选送)

铜奖:吴志峰(总政艺术局选送)

郑 洁(总政艺术局选送)

刘 恋(上海音乐学院选送)

于萍丽

(天津音协、天津音乐学院选送)

吴李红(四川音乐学院选送)

(2)民族

金奖:王庆爽(总政艺术局选送)

陈永峰(总政艺术局选送)

银奖:常思思(中国音乐学院选送)

贾双辉(广东音协选送)

伊泓远(总政艺术局选送)

铜奖:曲 丹(总政艺术局选送)

东 方(总政艺术局选送)

金婷婷(总政艺术局选送)

南 欣(总政艺术局选送)

吕宏伟(中国音乐学院选送)

4.二胡

金奖:孙 凰(中央音乐学院报送)

银奖:谭 蔚(中国音乐学院报送)

陈 艳(上海音乐学院报送)

铜奖:顾怀燕(上海音乐学院报送)

赵元春(中央音乐学院报送)

马 可(中国音乐学院报送)

5.古筝

金奖:宋心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报送)

银奖:苏 畅(中央音乐学院报送)

范 冉(中央音乐学院报送)

铜奖:蔡珊珊(江苏音协报送)

刘 乐(上海音乐学院报送)

刘 颖(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报送)

6.合唱

金奖:湖南知青艺术团合唱团

河南黄河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男声合唱团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合唱团

银奖:华中师范大学Tian kong 合唱团

东莞市莞城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

浙江温州市文联音协合唱团

浙江温州市文联爱乐女声合唱团

广州爱乐少女合唱团

武汉音乐学院东方神韵合唱团

铜奖: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百灵合唱团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职工合唱团

四川音乐学院男子合唱团

广东省江门市儿童合唱团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合唱团

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室内合唱团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女子合唱团

云南远程女生合唱团

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合唱团

7.流行音乐

(1)男歌手

金奖:汤子星(华北赛区选送)

银奖:陆 川(华东赛区选送)

范 政(华北赛区选送)

铜奖:赵久峰(华南赛区选送)

陈思宇(华东赛区选送)

刘 亘(华南赛区选送)

(2)女歌手

金奖:秦 天(华中赛区选送)

银奖:李 飞(华北赛区选送)

赵媛媛(华东赛区选送)

铜奖:陈 唯(华南赛区选送)

曹芙嘉(华北赛区选送)

黄 薇(华中赛区选送)

(3)组合

金奖:蝌蚪合唱团(华北赛区选送)

银奖:D-boys(华北赛区选送)

绝妙男声(华南赛区选送)

铜奖:Him(华北赛区选送)

E动力组合(华东赛区选送)

you and me 组合(华东赛区选送)

(4)乐队

金奖:露乐队(华北赛区选送)

银奖: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师乐团

第7篇: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接近九成流浪儿来自农村

14岁的夏雨已经流浪4年。最近两年,在贵州毕节,一个由砖头、废纸板、塑料布、发黄棉絮和腐烂水果堆积而成的狭小窝棚,就是他的家。夜晚,夏雨睡在这里。白天,他在洪南路水果市场打工,搬运整箱的水果与饼干,每天赚20块钱。

为什么流浪?第一次问夏雨这个问题的,是一个穿制服的中年人。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夏雨,夏雨也问过街头新出现的年龄相仿的孩子。没有家,或者家里的生活还不如流浪,又或者只是因为父母打了自己一顿。

你父母呢?夏雨没有父母,没有户籍。2012年11月27日晚,他被几个警察从窝棚带走了。最初,这个少年不愿离开并尝试逃跑。后来,他知道了背后的原因所在――毕节5个孩子在垃圾箱里的死亡,让整座城市尴尬且疼痛,一场流浪儿童搜救运动由此开始。

人们也突然发觉,这片深藏于贵州西北乌蒙山区的土地,静悄悄生存着数量众多、无人知晓的流浪儿童。

2008年,贵州大学研究生余丹曾对贵阳市流浪儿童做过研究。在其调查的500余名流浪儿童中,来自毕节的流浪儿童有189人,占总数的37.6%。这些孩子大多由乡村流出,进入毕节及贵阳市区,再如涓涓细流般涌入东部的繁华城市。

余丹在长达半年的调研中,与同学每日游走在车站、商场、桥洞、废弃楼宇,与流浪儿童们交流。他们的调查显示,接近9成的流浪儿童来自农村,接近6成的流浪儿童依靠捡垃圾为生,缺少最基本的生存安全保障。

全国到底有多少流浪儿童,并无确切数据。200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曾推算,当时全国流浪儿童大约有100万。

2012年11月28日,夏雨被送进毕节七星关区福利院。随后一周,福利院陆续接收了十余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又迅速由其亲属接回。人们希望回乡之后的孩子,能够告别破损与失落,重启人生并安稳成长。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简单。从被遗忘的境遇里打捞后,夏雨重又陷入被搁置与悬空的困境:母亲10多年前就已离开,父亲则于4年前获罪入狱,无人能够领走这个甚至尚未落户的孩子。夏雨只能继续停留在福利院里。他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小棚屋:“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觉得大人们也不知道。”

14岁的孩子因何已流浪了4年

流浪4年了,夏雨已不记得父亲夏美华的模样。他并不记恨那个永远佝偻着腰、皱着眉头的父亲:“他只是想着赚钱,最后成了我一样的可怜虫。”

1998年,夏雨出生在毕节海子街镇鸭子塘乡。他出生未满月,还没领结婚证的母亲便独自逃离了这个山高坡陡、土地荒芜的破败乡村。靠讨“百家奶”,夏雨长到4岁。2002年,父亲卖掉了靠树干支撑着的残破土屋,带着儿子来到了毕节市区。父子进城后,租住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内。父亲成了一家私人煤矿的司机,终日奔波在深山煤矿与遥远城市之间,两三个月才回一次家。夏雨在孤独中成长,5岁就学会了做饭、洗衣、照顾自己。

那时父亲一个月能挣一千来块钱。两年后,夏雨被送进了城里的一家私立学校,每学期学费要500元。每次父亲掏出学费给儿子,总会加一句话:“要读书,老婆才不会跑。”

父亲的愿望没有实现。一次车祸让父亲摔坏了右臂,无法再扳动方向盘,也击毁了他仅存的信念和尊严。父亲开始酗酒,用竹条殴打儿子,整日在城市游荡。偶尔回家,丢下几百块钱,旋即消失不见。夏雨也没有再去读书。挨饿时,他学会了捡垃圾,并熟练记住了玻璃瓶、废纸、塑料的分类方法与价格。

数年间,父子俩就像这个城市里的陌路人。直到2008年,警察找到正在屋里烧饭的夏雨,告诉他:“你爸爸跟人混,卖白粉,被抓了。”

夏雨在出租屋里待了半年,直到交不起房租,房东停了水电。10岁的他卖掉了电视、锅及所有家当,揣着几百块钱,从此流浪在毕节街头。

管理者余洋认为,因贫穷而产生的无力与无知,是儿童被忽视乃至被虐待的直接原因。无论是在田头劳作,或是在城市打工,这些负担沉重的父母丧失了照料子女的能力及意识,最终使缺乏约束的孩子步入混乱街头。

流浪中的冷暖

流浪两年后,夏雨选择在毕节洪山路落脚,搭起了窝棚。一些街边闹市的流浪儿童和附近私立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成了他的朋友。他说:“在街上,才觉得自由。我喜欢吃街上的饭。”

夏雨曾发烧到40度,是四五个小伙伴每天给他送饭,到街头讨钱,背着他去看病。他们也曾结成联盟,保护一个60岁的老爷爷免受欺负,老爷爷则将讨来的饭菜作为回馈。伙伴们也会积攒一笔钱,坐6个小时的车到威宁,去看群鸟齐飞的草海。

街头是这群流浪少年最好的课堂,夏雨慢慢窥见了世界的规则与冷暖。在银行、酒店、商场,意味着被驱逐与歧视;而洪山路每个月拿低保、靠卖零食为生的老奶奶,却给了他最厚实和干净的两床被子;水果市场里老实心软的商贩,则给了他工作的机会,“还会偷偷往我包里多塞钱”。夏雨甚至发现:随着毕节市区越来越繁华,流浪儿童也随之增多,“因为打工的人多了,不管孩子的父母多了,可以讨钱的地方也多了”。

少年们还学会了区分贫贱与表达愤怒。夏雨的朋友坤龙,喜欢在街头向过往车辆讨钱。三轮车、板车,他一般都不拦。有一次,他拦住一辆奔驰车,车主鄙夷地丢下一块钱,吐了口唾沫。坤龙用这一块钱买了盒炮仗,点燃塞进了奔驰车的排气管里。

同样,夏雨也曾遭遇残酷现实。2010年9月,他与2个伙伴被一个盗窃团伙抓住,送进了一栋废弃的楼里。胸前刻着文身的年轻人拿着刀,勒令3个孩子跟着偷电线。夏雨摇头,左手、左胸、右背被砍了3刀。另一个13岁的伙伴,则被砍了70多刀,流出来的血,染红了满地五颜六色的电线。最终3人被警方解救。如今,夏雨身上的3处伤口一到变天,就会隐隐作痛。

余洋从事儿童救助工作10多年,最让他担心的,是这些孩子流浪太久,对家乡产生了恐惧与排斥,并用层层谎言包裹自己――

16岁的小馨,因为恐惧养父母的殴打,短短一年里,8次进入救助保护中心;

11岁的彭子净,不愿回家,编造了十多个家庭住址、父母姓名以及身世故事;

13岁的刘文,用一根筷子撬开了救助保护中心的锁,并从4层楼上跳了下去……

张军是福建厦门的一名刑警,2011年下半年,他经办了一起抢劫案。两个嫌疑犯都是17岁,也均来自毕节市海子街。两人流浪多年,没饭吃了,偷摩托车而被抓。张军拿起一个孩子的手机,想要联系其家人。他却惊讶地发现,这部两百多块钱的山寨手机里,有一百来个电话号码,却没有其父母的电话。张军感觉很心酸:“如果他们对家乡这么陌生,怎么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送儿子去乞讨

对于流浪儿童问题的凸显,学术界的共识是:短时间内遽然出现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资源配置不均衡,必然导致流浪儿童大规模出现。在一些偏远贫穷落后的农村,有些父母甚至从小就会教授孩子在城市乞讨的技艺。

和夏雨同样在毕节市区流浪的14岁的郭成,正是被父亲送出家门的。驼背的父亲终日劳作,却无法养活家中5口人。最终,父亲卖掉了家里仅存的100多斤土豆,将205块的路费塞到了孩子手中,“孩子出门好歹有个活路”。

郭成出生在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发达村。多年来,贫瘠的土地让这里深陷泥沼:人均年收入仅1700元,为省级二类贫困村。

据发达村村主任罗贵亮回忆,近10年来,毕节日益加剧的城乡贫富差异,让发达村的人选择了加速逃离。发达村有1196人,如今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外打工。如今发达村里有四分之一的土地撂荒,20年来村里只出了两个大学生。人们心中想得更多的是赚钱摆脱困境,沉重的负担让父母无心关心孩子的教育。

送孩子去流浪,并非贵州一地的现象。据媒体报道,2011年2月份,河南省太康县张集乡的一位成年人带着同乡的7名儿童在海南三亚乞讨时,被公安机关送至救助站。由于家里穷,家长们以月薪1000多元钱的价格将孩子租给了“杂技团”,“杂技团”的人又带着孩子们到处乞讨,直到被警方送回家。

太康县任庄村有村民曾向当地媒体表示,该村周边的几个村庄,不少孩子的家长都将年幼的孩子出租过。任庄村有一个8岁的小女孩,被出租后,耳鼻舌都被人残忍地剪残,然后被迫上街乞讨。

第8篇: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三国演义》 陈宫 忠义观念

基金项目:2017年度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立项课题“布依族歌谣中的伦理观研究”(研人文2017019)

东汉末年国家动荡不安,呈现出动乱时代所具有的多元面向,群雄割据、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三国演义》演绎的正是群雄争霸,天下分合的东汉时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经济水平低下、科技落后,战争的较量成为了人才智慧的拼杀,谁获得人才优势,谁就获得战争的主动权,因此统治者们常常借谋士之智来实现其宏图大业。同时,谋臣志士们也择主而事,以施展才华,实现抱负。魏、 蜀、吴三国均广招贤才为其统治服务,陈宫则是众多谋士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始于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终于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从“捉放曹”到“血溅白门楼”完成了他壮烈的一生。陈宫一生事曹操和吕布二主,竭尽全力为其出谋划策,先因曹操的阴险狡诈而决然离去,后因吕布的刚愎自用而葬送性命。虽然二位并非他理想中的贤君,但他对曹操大义凛然,对吕布忠心不二,这与他所坚守的儒家忠义思想密不可分。

“忠”“义”观念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部分。“忠、敬也、尽心曰忠。”(《说文解字》)这是臣对君,仆对主、下属对上司的义务,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并且下属对上司应该忠心耿耿:“事君者,竭力以役事,不闻违命。”(《国语・晋语九》)。那何为“义”?所谓“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说文解字》)最早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后来也指朋友之间,讲究情谊,不带有丝毫利益和强加性质的互助。“义”是儒家“五常”思想中的核心道德,“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因此古代人十分重视义,愿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自古以来,忠义观念成为儒家育人的行为准则,它支配着传统士大夫的一言一行。陈宫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忠心耿耿”和“舍生取义“的忠义观成为其精神内核,言行举止受其支配。陈宫一生三次重要的选择都彰显了儒家知识分子的忠义品质,以“捉放曹”体现其仁义;“追随吕布”凸显其忠心;“血溅白门楼”再现其大义。他始终坚守仁义、尽忠竭力、最终舍生取义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凸显了儒家忠义的最高境界。

一、大义之举:捉放曹操

《三国演义》的第四回道出陈宫“捉放曹”的事,实为大义之举。董卓趁汉少帝年少无知,挟天子以令诸侯,干涉朝政。担任国相期间专擅朝政、倒行逆施、人人得而诛之。曹操出于正义献刀谋杀董卓,但因失败而被通缉捉拿,逃跑途中在中牟县被擒,当时身为县令的陈宫,得知曹操为正义而谋杀逆贼时,“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①27一出场作者就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陈宫。

陈宫作为中牟县令,遇见刺杀董卓未遂后亡命天涯的曹操,不仅没有把他抓到董卓处领赏、封万户侯,还放了他,并对曹操表达了“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的无奈,曹操也发出了“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的夙愿,此时他俩一拍即合。陈宫赞赏曹操“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①27认为曹操志存高远是治世之能臣,与其谋事能实现其济世报国的政治抱负,于是抛家弃子随曹操而逃。二人行至成皋地方,天色已晚,就借住于曹操义父吕伯奢家。曹操错把吕家磨刀声当成阴谋,因多疑而误杀了吕家八口人,陈宫对此惊讶不已“孟德多心,误杀好人矣!”。为了以绝后患,曹操将错就错把买酒归来的吕伯奢也砍杀了,陈宫对曹操的心狠手辣感到义愤填膺,“知而故杀,大不义也!”。当曹操回答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①28时陈宫对曹操由之前的满怀希望变成了极度失望,“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陈宫当夜便想杀死曹操,但转而又想: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了他我岂不义了吗?血淋淋的九人命案都没能坚定陈宫除害的心志,他想到的依然是“义”而不是对残忍的曹操除之而后快,可见义已岿然不动的存在于他的观念中,主导着他的每一次行动,于是他“插剑上马,不等天明,自投东郡去了。”①29在追随曹操的过程中,陈宫心理有了极大的变化,从钦佩其大义到愤恨其阴险,从最初的希望到最后绝望。心理的变化相应地也引起了行为上改变,由之前的同他而逃到最后弃他而去,最终二人分道扬镳。

因为仁义道德、深明大义,陈宫才抛家弃子追随曹操,但是也正因为心存大义,使他不得不离开阴险狡诈的曹操。恩格斯指出,人类“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②这一系列行为都是经过陈宫头脑,受到他内在仁义观念的支配,使他为义而动。在乱世之中,陈宫始终坚守仁德、坚守大义,一幕“捉放曹”折射出了陈宫的仁义和正义。

二、忠心之为:追随吕布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东汉末年,雄韬伟略的谋士们因时而变,择主而事,常有“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苦恼。陈宫离开曹操后一直在寻求一位明君来共谋大业,实现其治国抱负。后来遇见吕布,想依傍三国第一勇士的吕布来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可是吕布却没能助陈宫实现治世理国的鸿鹄之志。吕布虽有勇无谋,但陈宫没有弃之而去,而是忠心追随、“死生无二志”。

陈宫离开曹操后,成为东郡从事,此时与陶谦交好,曹操为父报仇欲讨伐陶谦、“洗荡徐州”。陈宫出于情义,成为陶谦的说客,去说服曹操罢兵:“陶谦乃仁人君子,非好利忘义之辈;尊父遇害,乃张]之恶,非谦罪也。且州县之民,与明公何仇?。”操怒曰:“公昔弃我而去,今有何面目复来相见?陈宫把陶谦的仁义和百姓的无辜放在首位来说服曹操,能言善辩之外透露的是仁义君子的气质,可惜说服未见成效,遂投奔张邈。因张邈和张超的引荐,吕布与陈宫相识。陈宫知道吕布是魏、蜀、吴三国第一猛将,有“千江万马一将在,探囊取物有何难?”的精湛武艺。陈宫打算长久追随吕布,欲用其聪明才智和吕布的英勇善战攻城略地、打下一番天地。兵败来投奔张邈的吕布犹如丧家之犬,没有政治地位,陈宫出谋划策趁曹操东征,建议攻打兖州,吕布听其指挥,遂获得兖州,盘踞濮阳,吕布东山再起,成为三国一支精良的队伍。陈宫离开曹操后终于觅得君主,其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也有了发挥的平台。陈宫作为军师向吕布献计达十九次,吕布有七次没有采纳。采纳的计策都运用得很成功,没有采纳计策的行动大都失败了,可见陈宫之于吕布是难得的奇才。除此之外,吕布与曹操的多次交锋赖于陈宫的妙计,三番五次让曹操仓皇而逃。如《三国演义》的第十二回:“陶公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陈宫献计,让田氏做假内应,引诱曹操进城来,再四面放火,外设伏兵,曹操中计,差点命绝此地”。可见,“布虽无谋,陈宫多计”①76陈宫的雄才大略让人望而生畏,陈宫忠尽职守为吕布规划未来,而鼠目寸光的吕布只听从陈父子的小人之言,不听陈宫善言,最终酿成大祸。陈宫对吕布说:“陈父子面谀将军,其心不可测,宜善防之。”吕布却答道:“汝无端献馋,欲害好人耶!。”陈宫忠心不二,欲辅佐吕布成为一代君王,可惜昏庸的吕布不仅不纳陈宫言,反而怀疑陈宫的忠心,再加上陈父子的挑拨离间,陈宫的良苦用心一文不值。“意欲弃布而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面对一个昏君陈宫担心离去后,留下不忠不义的骂名,此时的他缺乏离开的勇气,“一个人同许多其他人一样都有这种缺陷;事实上,他自己也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缺乏,没有感到自己与人不同,没有感到被人抛弃,因此自身安全也不会感到受到了威胁。他知道,他可能失去的丰富生活和真正的幸福感都会得到补偿,这种补偿便是他与全人类协调一致的安全感。事实上,他的这种缺陷也许会被他所处的文化捧为美德。”③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所强调的缺陷恰恰给他安全感,并且社会还给他的死守冠以忠诚的美德。一直以来儒家“忠诚”“大义”都被人们奉为高尚品质,陈m不离开吕布纵然是成为他一生的缺憾,但是他依然享受忠义美德所带来的安全感和荣誉感。后来陈父子内外配合,曹操占领徐州和小沛,最后也丢了下邳。在丢了徐州和小沛后,吕布只好逃至下邳。下邳是吕布最后的根据地,按理说吕布应该整顿军队,退可保身,进可攻打。但是骄傲自大的吕布“自恃粮食备足,且有泗水之心,安心坐守,可保无虞。”当曹操领兵到下邳城安营扎寨之时,畏首畏尾的吕布露出了“尚容商议”的胆怯,而陈宫面对曹操的恨杀之辞,并没胆怯而是冷静分析时局利弊,沉着应战。陈宫向吕布献计“曹操远来,势不能久,将军可以步骑出屯外,宫将余众闭守于内;曹若攻将军,宫引军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于后;不过旬日,曹军食尽,可一鼓而破:此乃犄角之势也。”①131陈宫这一计可谓是高明无比,可是吕布却改听妇人之言,不用此计,遗失战机。一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在关键时刻却不如一妇之见,实为可悲!最后吕布自食恶果,被手下宋宪和魏续二人擒献给了曹操。一个骁勇善战的勇士表现出的并非是大丈夫的能屈能伸而是软弱无能、面对此情此景,陈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心里纵有万千愤恨,他都没有没有像宋魏二人,背叛君主,他不会做这种不忠不义的事,这就像当年捉放曹操一样,忠义二字是他的为人准则,是不可越过的坎。最后陈宫也被徐晃所抓获。

三、舍生取义:血溅白门楼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此言道出了义与荣辱三者密切的关系。深受儒家思想洗礼的陈宫放弃轩冕荣华跟曹操一起打江山,可见他的义行于利之前。在生命的危急关头他没有畏畏缩缩,而是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再现了他大义凛然的精神。

“血溅白门楼”这是一个庄严的选择,白门楼上曹操和陈宫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交锋中陈宫表现得沉着冷静,正直刚强的他毫无畏惧地走向死亡,“舍生取义”,用死来诠释他对生命的看法。在陈宫英勇赴死之前他与曹操的几句对话直斥了曹操的虚伪,突显了陈宫的正义。抓到陈宫后,“操曰: 公台e来无恙!宫曰: 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操曰: 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独事吕布?宫曰: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 虽然陈宫没能识破“三姓家奴”吕布的真正面孔,但是从这一句愤慨之言可以看出陈宫崇敬刚正不阿君主,所以他十分厌恶曹操的诡诈奸险,直到生命的最后关头,陈宫都没有向曹操求过情,最后洞悉世事的陈宫机智地说道“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①133此番话让曹操不得不善待自己的亲人,无后顾之忧的陈宫“伸颈受刑”、“血溅白门楼”。英勇就死的壮举塑造了陈宫刚强无畏、大义凛然的谋士形象;吕布低声下气哀求曹操给条生路,呈现出一个软弱无能的懦夫形象。这一勇一弱的对比,更加凸显了陈宫的正直刚强,讽刺了吕布的懦弱。“血溅白门楼”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崇高而悲哀的陈宫,一生践行忠义,最终却无法实现人生价值,只能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真是“空负栋梁材!”

在这三次选择中陈宫以“血溅白门楼”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他踌躇满志、坚守仁义却又愚昧忠主;他大义凛然、忠心耿耿却难逃一死。不管事曹操还是事吕布,陈宫都集伟大和崇高为一体,彰显着忠义两全的儒家形象。

四、结语

在尔虞我诈、翻新出奇的三国时代,作为上层建筑的伦理道德仍有东汉名节思想之流风余韵。孤傲不屈的陈宫在那个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时代里周旋与抗争,他依然坚守着忠义的信仰,力求忠义两全,展现了一位儒家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君子风范。但是“事物具有两面性”,忠义思想塑造了陈宫的崇高,同时也限制了他的发展,他太过于忠心,形成了愚忠;太过于讲义理形成犹豫不决的性格。深知吕布难成大志,却“不忍离去”;深知曹操的阴险、陈父子极坏,却没有斩草除根,踌躇之间使三国局面更加混乱。陈宫的一生因忠义而伟大也因忠义而灭亡,留下了“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①134的感慨。

注释

① 罗贯中.三国演义(上)[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