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据挖掘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数据挖掘课程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据挖掘课程设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据挖掘课程设计论文

第1篇:数据挖掘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1 统计学介绍

 

统计学是认识现象规律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揭示现象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具有普适性。对于高校学科体系来说,统计学已经从经济学和数学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级学科,足以表明统计学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中的巨大作用。随着数据时代到来,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越来越广地应用到生物、医药、物理、水利、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等其他学科的研究中,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向多样性发展,以期培养出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

 

高校统计一般分为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两个方向,部分高校在理学院和经管学院分别设置统计学专业,比如: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的统计学专业学生获得的是经济学学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应用统计专业学生获得的是理学学位。虽然分为不同学院,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却有很大部分重叠。本文着重讨论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 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统计学、经济素养,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与管理工作,或在金融、贸易等领域从事统计分析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 课程设置

 

高校统计学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理论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代历史、大学英语等通识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等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财务管理、国际金融等基础选修课程,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抽样调查、时间序列分析等专业必修课程,博弈论、非参数统计、数据挖掘、市场调研等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实习、学术活动和课程设计等。其中理论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80%左右,实践教学课程占总学分的20%左右。理论课程中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大二到大三主修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课程大部分是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理论课主要讲授模型方法论,通过设计实验课,学习统计分析软件,并实现模型案例实证分析;大四理论课程基本结束,主修教学实习和课程设计。

 

高等学校核心课程体系尚属完善,大多数课程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计划中未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实践教学是以实践性知识为课程内容,以生成实践性知识为目标的课程。以实践过程和实践性知识的掌握为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让学生在一定程度实践的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以教学实践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也围绕实践过程来选择、组织和学习,以实践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并通过实践报告、实践表现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实践课缩短了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时空上的滞后,比如市场调查分析,通过学生亲手设计调查问卷、选取合适的抽样方法展开问卷调查、后期问卷数据汇总分析,最终生成调查分析报告,在实践课程中加深统计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因此,应适当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上,专业选修课程安排相对独立,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学习,可适当增加交叉学科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

 

4 理论教学分析

 

教学方式上,大部分教师采取传统的课堂面对面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统计专业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由于网络课程的低成本和便利性,其在大学教育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微课、慕课等互联网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的设计将课程重点知识碎片化、网络化,便于更多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现今大部分高校形式上鲜有统计学的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教学。教学手段上都是以理论讲解为主,专业知识枯燥无味,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探讨式、研究式、报告式等多样化教学研讨形式。

 

课程设计是教师形成具体教学方案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统计学这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更要求能够结合实际问题,应用最合适的统计方法,借助统计软件,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分析,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课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学习能力,课程本身所承载的信息技能。课程设计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作为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桥梁工程,合理规范的课程设计起到将抽象理论具化到应用的纽带作用。

 

教学内容上,统计软件应用教学大部分限于Excel、SPSS、Eviews等传统老旧的软件,以致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课程设计都是对照陈旧的教材生搬硬套,用SPSS或Eviews做一个简单的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或者多元回归模型,而SAS、R语言、Python等功能强大兼具实用性的潮流软件学习课程欠缺。使用的教材着重对统计基础知识的讲解,对于变量选取、文本分析、随机森林等实用性强的模型讲解欠缺。

 

考核形式上,课程大部分以闭卷、开卷形式考核,造成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病,灵活跳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表述能力都是卷面考试考查不到而对于统计分析人员至关重要的能力。课程考核模式方面可以考虑加入分组开展调研、总结报告等开放式考核形式,变革考核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考核过程中塑造学生的统计思想。

 

5 实践教学分析

 

大学生实践学习分为实习和参加学术科研活动两方面。大学生实习课程一方面从传统意义上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转变为寻找就业的试水,本科生实习已经从过去的专业实践直接指向就业,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有客观实际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教条案例,有助于学生拓展眼界,找到自身发展的兴趣点。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统计专业,实习课程的开展、实习基地的选择、实习任务与时间的安排等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了解部门统计、不同行业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高校学生实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院系组织,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定期输送学生到实习岗位实践学习。大学中实习基地挂牌很多,但是限于学生和企业之间关于交通、住宿、实习时间等问题难以协调,或者受其他因素影响,实习基地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少。有待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友好长期的合作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机会。另一种是学生自主寻找兴趣相关的实习机会,这一类实习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成本,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也难以得到保障。校方应做好留底审核实习协议资料等工作,实时掌握校外实习的学生动向,确保实习的合法合规。

 

高校大学生参加实践竞赛等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参加实践竞赛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了解国家产业政策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提高创新实践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弥补了教师科研人员不足的问题。构建基于实践竞赛等科研活动的教学体系,对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自主学习热情、培养科研兴趣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科研竞赛方面,学校会给参加科研竞赛的学生学分奖励,提升学生在学术竞赛和科研活动上的积极性。目前各种国家级、省级科研竞赛有大创项目、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统计建模竞赛、数据挖掘竞赛、SAS数据分析大赛、市场调查大赛等。学生初期报名热情高涨,但常常由于指导教师欠缺、教学软件资源不足等原因,培训指导不能满足学生参加竞赛的知识需求,学生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取相关知识,竞赛结果不尽如人意。实践竞赛项目报名、培训、参赛等组织过程起着重要辅助作用,实践类竞赛项目的组织迫在眉睫。

 

6 总结

 

统计学的产生发展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发展壮大,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其能不断满足社会应用的需要。我国设有统计学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也在明显增多。近些年来,随着信息产业发展,大数据环境对统计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变革性影响,统计基础的数据分析人才将是社会最需要的人才。针对当前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一事实,培养统计人才需要对高校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量越来越大,统计工具越来越多地渗入其他学科的研究,信息处理技术愈加复杂。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深深影响着统计学的发展。如何改革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能否利用传统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海量数据做出快速、精准的处理?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统计分析师或数据分析师?如何实现统计学基础方法论和数据挖掘的深度结合?如何将大数据处理技术融入相关统计学课程教学,探索统计工具和不同学科的融合,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以促进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是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应从课程设计的开展及考核方式、实践性质类课程选择、实习课程调研、实践竞赛组织等方面改革完善统计学专业培养模式,做到与时俱进,合理设置专业课结构,平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拓宽实习面,完善竞赛组织工作,培养出创新型统计人才。

第2篇:数据挖掘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常规的工科实践教学环节由实验、实习和设计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实验由易到难,有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习形式由简单到复杂,有认识实习、操作实习、见习型实习;设计方式由专项到综合,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按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需要来设置,专业工程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校内有与各专业工程课程相对应的实验、实操(工程制图、测量、各学习阶段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位论文。以毕业设计为例,其常见类型就有工程项目设计、工程施工(加工)技术和管理、专题研究、工程应用软件开发等4种。由于毕业设计属于本科生学习期间较高级的实践教学,所以这4种类型的毕业设计可以根据培养目标、方式与教学条件的许可,不论在校内、校外进行都可以作为学习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学习方式。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就实践而言,可以依托校外协同创新单位的土木工程技术开发研究中心或具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背景的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习教学环节主要是结合专业工程的场地(所)性、先进性、特殊性和丰富多样性要求,进行校外各类工程的参观认识实习、专业课程实习,施工(加工)技术与管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二、土木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协同开发的原则与方法

现在的信息技术手段、网络服务及移动终端设备已经完全具备对庞大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应用的能力,故借助于云计算技术来收集、整合、处理、挖掘超量、繁复的工程实践教学资源,不但能有效解决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众多困扰,而且能为工程人才个性化培养及创建终身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1.开发原则

各种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内容丰富、博大,所以在协同开发和挖掘相关资源时,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应分专业类别广泛收集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并在收集和整合资源过程中,要注意以资源的全体和完整为主,不要片段、抽样;要注重资源获取的效率,不要以工程项目内容的绝对精确作取舍;要考量工程项目资源内容相关性,不必在因果逻辑上做深究[3]。要按照培养目标,从学习者实践知识建构需要来识别资源的意义,在丰富、灵活、多样、宽泛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采集、处理和加工,让运用者按需配置其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能方便、高效地实现其教学价值。依据专业工程学科创新知识与能力培养所设定的目标,以协同创新的核心单位为主体,科学创设基于学生专业工程实践学习需要的活动情境。即将有关资源分层次构造出各学习阶段专业工程实践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式地经历实践的过程,使学生能自觉调动多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语言表达等,寻找多种操作、动手、研讨途径,积累起丰富的土木工程实践感性认识和动手操作经验,激发学生对工程项目的类型、设计与施工条件、理论与技术方法、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工程量、产品形态、建(制)造和场地环境、时空边界条件等现象与相互关系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主要途径

由于培养人才的责任主体是大学,校方的图书与电子资源丰富,多建有信息网络技术中心,软硬件设施和技术人才相对充足,且信息技术在所涉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需求与科研应用量巨大。建立学校与协同核心单位间工程实践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是协同创新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校方应成为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投资主体与推行者。协同开发与共享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1)建立一套运行机制。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有序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以促进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正规有序,实现统合,搞好顶层设计。(2)规范一套建设标准。用科学的标准来促进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系统的建构[4,5]。应建立面向协同中心所涉各类工程专业的不同实践教学主题、覆盖其各个层次、不断动态更新的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标准,为实现各级各类资源系统的网络互连、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奠定基础。(3)搭建一个基于云服务的共享平台。各类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只有不断被其工程专业教学所应用、学习者所掌握,使其流动、开放和充分共享,才可持续。在各专用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库和实践教学课件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云服务端资源集成,实现各门专业的各级各类实践教学活动资源交换和资源共享。(4)培养和建立一支“双师”实践教学专业队伍。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库及课件开发、建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高素质专业人员完成,因此,必须根据协同机制,整合学校与协同核心单位的人才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教学、懂工程技术、懂教育教学管理的资源库建设专业队伍。

3.技术方法

构建一个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实践教学资源处理平台。实践教学资源经数据处理,区分成关系化、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其中关系化数据是指二维关系约束的数据表,结构化数据包括了数字、符号等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包括了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数据,从而进行有效存储、组织来自校内外协同创新单位的教学资源。利用处理平台能够对几百甚至是几千个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存储集群中的内容进行分析。该处理平台还能根据具体教学环节、层次需求建立相应服务,解决传统的学习平台资源无序、缺乏统一管理调配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云服务平台在技术项目上实现跨学校、跨地域合作,分享工程实践与研究成果,为教学、学术研究提供便利;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使用现代化通讯工具随时随地全方位获取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数据化工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流程与实现方式,可以概括为四步:分别是采集、导入和预处理、统计和分析,最后是资源实践教学价值的发现与挖掘[6]。(1)以协同机制作保障,通过数据迁移、数据转换、共享等有效手段[4]对数字化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收集、采集,把协同创新主体单位既有实践教学资源重新整合起来,并加载到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中——存储在远程云服务端,成为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的基础。这样才可以彻底消除学校或土建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各相关单位存在的信息孤岛以及信息碎片化现象,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可使用率。还可通过MapReduce编程模型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管理,以提高对海量教学资源分析的速度和效率[7]。(2)在完成资源收集之后,如果要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有效分析,还需将这些来自前端的数据导入到一个集中的大型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存储集群,通过并行计算框架[7],优化并行分析算法,如Mahout、R语言等,对这些分散乃至碎片数据进行过滤,在导入基础上作一些简单的清洗和预处理工作,以排除混杂、错乱的工程信息,重复的资源数据,提高资源的质量。(3)从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计算集群的海量实践教学资源中,提炼出连续的、低信息粒度的实践教学素材,并择优质实践教学素材交于上层实践教学统计、分析系统,进行普通的专业工程实践需求分析和分类汇总等。(4)对实践教学资源分析之后的资源内容进行实践教学模拟和价值挖掘,是指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包括分类算法、回归算法、聚合算法和降维算法等,对存储在云服务端(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计算集群)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数字化工程教学资源挖掘,以挖掘出隐藏在资源背后有价值的信息,为教师作出实践教学组织安排奠定基础。应用数据分析、挖掘等技术对存储在云服务端的各种分散的关系化、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和挖掘,掌握学习者查询其专业工程实践资源的行为、知识点内容、知识应用能力等,以预测学习者对实践知识与资源服务的需求,使教师能根据预测进行决策,更好地引导学习者学习;同时,也可应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开设的课程进行效果评估,尽早地捕捉学生的学习不适应症状,进行学习预警和干预[8],以便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为学习者推荐学习轨迹,开展自适应学习,自我导向学习[9,10]。例如:自适应学习既不是简单的符号或文字,也不是言语或文字陈述的概念或原理,而是教师列展的一些具体的实例或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通过考察实例、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发现有关的知识,并积累解决问题的技能[11]。教师是用最适合的学习方法,让学习者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接受各种各样的挑战。整个学习过程因为有学习效果的追踪,记录了学习者在每个任务上花费的时间,实时反馈给教师,如果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会立即知道,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应用数据分析技术也可对协同科研创新合作过程及交互型工程技术服务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应对过程中的资金、政策、机制、技术、成果、共享等环节潜在的矛盾与风险。

三、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应用

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技术是共享方案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两大方面。构筑较快见效的共享建设方案可以“三层法”:基础设施层、平台服务层和共享应用服务层[12]。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应用是将云计算作为其技术支持,通过对实践教学资源挖掘与实践学习分析则会带来工程实践教学理念、方式和技术方面的巨大变革和创新。

1.教学资源的流动需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应用的关键也是其必要条件,就在于“信息技术”与“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融合。丰富多样的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到大学教育中,对学习者未来事业会有更加直接的帮助;快捷的反馈信息是衡量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应用过程对实践教学各个方面和层次产生影响、效果的依据。将开发的数字课程应用到教学上。比如:创建自适应各专业的工程实践学习课程,利用人工智能为每个学生创建自适应的学习体验。还可创建各专业工程实践定制化学习或终身学习课程,将工程实践教学从同一模式的“批量化生产”变为“科学管理下的定制化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培养更好的学习技能”,“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时间、应对挑战、成为终身学习的人”[9]。

2.当代网络交流条件引发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变革

随着具有语义网特征的数据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发展起来,实践教学组织的变革就越来越显得不可避免。丰富多样的工程实践教学将召唤网络结构产生无组织的教学组织力量。最先反映这种教学结构特点的,是各种各样去中心化的WEB2.0应用,如RSS、维基、微信、博客、云储存与计算等。各种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资源中只有少量是结构化数据,如项目可研报告、立项审批、设计文件、计算书仍至工程图纸、项目报建(批)、质量与安全监督、施工(生产)许可、施工组织设计(生产计划)、竣工(产品)验收等,其余大量的由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组成,如施工(生产)过程中具体的施工(生产)作业方式、方法,技术会议等以邮件、视频、微博等的形式表现。海量的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之所以成为实践教学的变革力量,在于它通过追随实践意义而获得工程智慧。

3.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数据应用技术集成,可实现协同创新主体单位间专业工程教育资源共享

第3篇:数据挖掘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一)信息搜索能力

在日常学习及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果学生具备非常好的搜索技能,那么学生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资料、工具、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对于信息搜索能力,首先,学习常用的搜索引擎(Google,Baidu,Sogou),了解每个搜索引擎的优势及特点,例如,Google搜索引擎提供的子功能GoogleScholar可以提供学术资源的查找与搜索,尤其是英文学术资源的查找;其次,了解学校电子图书馆提供的电子资源概况,以及如何获取和使用这些资源,包括学习使用一些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如NoteExpress,EndNote等;最后由专业课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或者在新生专业介绍会上列出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常用社区、论坛或微博网址,如了解与管理、经济等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大型学术网站———人大经济论坛。

(二)信息存储技术

21世纪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如何采集数据,利用数据挖掘出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是非常有潜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例如著名的尿布—啤酒故事就是典型的购物篮分析所带来的好处,而没有大量历史数据的使用与存储,购物篮分析又谈何容易。而大量的数据从各种链接、免费数据库、商业数据库采集时,需要考虑采用何种方式存储这些数据,以及如何管理并利用这些数据,因此,我们应该学习有关信息存储技术。学习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对一些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三)信息处理能力

在收集好数据之后,对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是获取信息价值的必要途径,给学生介绍相关数据信息处理软件:Excel,MATLAB,SPSS,R,EViews等。这些软件都比程序设计语言处理数据要更加易于学习和使用,而且对于数据的可视化都较其他程序设计语言工具方便得多。此外,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还可以借助诸如Or-acle、SQLServer这样的大型数据库。

(四)问题建模及求解能力

对物流管理专业类学生而言,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的概念已经通过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深深映入脑海,那么思考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挖掘第三利润源,也就是采取何种策略降低物流成本,使得物流冰山下的成本得以不断减少,从而达到追逐并获得第三利润源的目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优化问题,即如何建立优化模型,例如建立模型优化生产调度策略,优化车辆配送路径,优化物流配送车辆装载率,优化供应链的库存,对供应链订单进行排序等,这些优化模型构建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管理运筹学里都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对于求解的方法基本都是介绍的经典理论且是对非常小规模的问题进行处理,然后用手工计算的方式进行求解。为此,我们提出介绍一些建模优化软件如LINGO、CPLEX、MATLAB等来对问题进行求解,从而实现所解决的问题更接近实际情况。

(五)结果展示能力

当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建模并求解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展示,其中包括数据可视化的展示,即图形化表示,为此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这个任务可以通过学习MicrosoftVisio及Excel的绘图功能来完成。此外,我们需要对相关结果形成正式的报告或文档(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报告),这个任务可由微软办公软件WORD来完成,即学习WORD中的一些高级排版技巧(自动生成目录,自动公式编号等)。最后,学生可能需要在一些公开场合(例如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答辩会)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成果,这时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多媒体功能。

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模式

(一)单独开设相关课程

对于某些应用范围大、处理能力强的通用软件或开发软件应单独开设系列课程,例如对于在诸多场合(优化、数据处理等)都非常实用的软件MATLAB可以考虑单独开设课程来讲授,以使学生在后续课程当中可以不断地使用该软件解决课程作业及进一步解决更加实际的问题。这些软件技能的培养对于其他课程能起到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纽带作用。

(二)依托相关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设置教学内容模块

对于某些学习难度不是太大的实用软件技能,采用随堂教学的方式依托相关课程设置一定学时的教学内容模块来实现软件的普及入门。例如EXCEL、WORD、VISIO的学习可以放在校必选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里,而对于LINGO可以放置在“管理运筹学”课程里,而且从2012年开始,兰州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选用由李引珍教授编著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管理运筹学》已经将LINGO列入了每一章的讲授内容。此外,基于Logware软件的供应链仿真建模分析也在相关课程设计中得以运用,即对于依托相关课程实施实用软件技能培养已迈入了实质性的教学阶段。

(三)设置引导型教学模块

考虑到总学时的限制,教师在讲授某些主干课程的同时,指出要求学生自学的实践内容,即开展引导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达到延伸、扩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可以由教师指出学生自学的提纲,内容,自学的方式、方法以及自学的资源(推荐书籍,推荐学习的工具、学习网址),由学生课后业余时间主动学习。而且对于引导型教学模块的内容,还可以设置自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考核的方式(例如做一次汇报)及手段。

三、总结

第4篇:数据挖掘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在笔者多年指导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具有较好的对物流优化问题的建模能力,但是在对问题的求解能力以及详细深入的数据采集、处理能力方面稍显不足。例如,针对物流当中普遍存在的优化问题———物流配送车辆调度、库存控制、生产计划等。学生在经过管理运筹学及物流系统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基本能够独立完成问题的分析及建模,但是在问题优化求解时还停留在手工计算(这对于稍大规模的优化问题显然不切实际)或者基于C/C++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来求解。但是在教育部要求减少学分、压缩学时的大背景下,学生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C/C++程序设计语言,大型数据库开发等计算机相关课程学习明显欠深入。这些课程的学时基本都在48学时,甚至32学时,因而学习内容篇幅可能存在不完整或者实践环节偏少的情形。此外,对于C语言而言,诸多数据结构的程序细节都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而C++虽然有设计好的模板类可以调用,但这些基本属于C++高级部分,在少学时的课程中一般没有介绍。这就造成非计算机类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学过之后,难以理论指导实践———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此外,导致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弱的原因是有些偏向开发的课程往往是需要很多交叉知识的,例如大型数据库开发往往需要学习很多面向对象软件程序设计知识及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本身,那么这些承上启下的课程知识如果交由学生自学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去掉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课程C/C++程序设计,改为具有友好的可视化界面的软件工具,例如VisualC#、基于JCreator或JBuilder或Eclipse的JAVA,这些相对新颖的工具基本具有现成的成熟的数据结构,例如java.util包中包含了诸如数组排序等诸多函数的功能模块,从而减轻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开发这类程序功能的负担。与此同时,学生在学型数据库开发及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时就具备了可视化软件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一定的软件开发自学能力,学生完成简单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及实现的能力或自学能力将会有一定的提高。这就是笔者所倡导的循序渐进、承上启下的课程设置理念。这样对于专业核心课物流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形成如下的循序渐进教学课程体系:JAVA→基于SQLServer的大型数据库开发→物流信息系统(嵌入JAVA中学习过的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概念及新的UML建模教学内容)→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利用物流信息系统中所需知识进一步实践以强化学生面向对象分析、设计及程序设计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物流优化建模的能力,以管理运筹学、物流系统工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以使学生在学习物流中心设计与运营、仓储管理、企业采购与供应管理、多式集装联运、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课程当中具备相应地基础建模及优化知识。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管理运筹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之前开设“MATLAB基础及应用”这样的课程以及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中开设诸如LINGO、CPLEX等教学模块,并进一步在专业课程中布置设计实用软件使用的课外作业以强化学生的实用软件使用技能。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管理科学的知识,设置了这样一条学习主线: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物流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含Eviews软件教学模块)→电子商务(重点包含商务信息检索,存储,商务信息处理及分析)。

最后,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笔者更倾向于开设模块化能力非常好的成熟的通用软件,例如MATLAB,SPSS,R,Eviews,LINGO,CPLEX,Flexsim,Extend,Witness,Arena,Netlogo等成熟的科研软件,既让学生学会了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让学生种下了科研分析的意识种子,从而很好地引导他们更多地主动学习新领域的新知识,同时也为将来有一部分学生走上研究生学习之路做了更好地铺垫。例如,数学规划软件LINGO(嵌入了分支定界算法)对于一个整数规划问题,可以利用简短的几行语句完成求解及灵敏度分析,这样学生就不用从头开始写经典的分支定界算法的程序,从而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求解的乐趣,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及进一步自学的兴趣。综合以上分析,针对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及在课程设计中所表现出的动手解决问题———给出定量结果及分析能力不足的现象,提出物流管理类专业实用软件技能培养目标及新的组合式实用软件技能培养模式。

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目标

(一)信息搜索能力

在日常学习及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果学生具备非常好的搜索技能,那么学生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资料、工具、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对于信息搜索能力,首先,学习常用的搜索引擎(Google,Baidu,Sogou),了解每个搜索引擎的优势及特点,例如,Google搜索引擎提供的子功能GoogleScholar可以提供学术资源的查找与搜索,尤其是英文学术资源的查找;其次,了解学校电子图书馆提供的电子资源概况,以及如何获取和使用这些资源,包括学习使用一些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如NoteExpress,EndNote等;最后由专业课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或者在新生专业介绍会上列出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常用社区、论坛或微博网址,如了解与管理、经济等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大型学术网站———人大经济论坛。

(二)信息存储技术

21世纪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如何采集数据,利用数据挖掘出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是非常有潜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例如著名的尿布—啤酒故事就是典型的购物篮分析所带来的好处,而没有大量历史数据的使用与存储,购物篮分析又谈何容易。而大量的数据从各种链接、免费数据库、商业数据库采集时,需要考虑采用何种方式存储这些数据,以及如何管理并利用这些数据,因此,我们应该学习有关信息存储技术。学习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对一些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三)信息处理能力

在收集好数据之后,对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是获取信息价值的必要途径,给学生介绍相关数据信息处理软件:Excel,MATLAB,SPSS,R,EViews等。这些软件都比程序设计语言处理数据要更加易于学习和使用,而且对于数据的可视化都较其他程序设计语言工具方便得多。此外,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还可以借助诸如Or-acle、SQLServer这样的大型数据库。

(四)问题建模及求解能力

对物流管理专业类学生而言,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的概念已经通过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深深映入脑海,那么思考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挖掘第三利润源,也就是采取何种策略降低物流成本,使得物流冰山下的成本得以不断减少,从而达到追逐并获得第三利润源的目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优化问题,即如何建立优化模型,例如建立模型优化生产调度策略,优化车辆配送路径,优化物流配送车辆装载率,优化供应链的库存,对供应链订单进行排序等,这些优化模型构建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管理运筹学里都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对于求解的方法基本都是介绍的经典理论且是对非常小规模的问题进行处理,然后用手工计算的方式进行求解。为此,我们提出介绍一些建模优化软件如LINGO、CPLEX、MATLAB等来对问题进行求解,从而实现所解决的问题更接近实际情况。

(五)结果展示能力

当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建模并求解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展示,其中包括数据可视化的展示,即图形化表示,为此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这个任务可以通过学习MicrosoftVisio及Excel的绘图功能来完成。此外,我们需要对相关结果形成正式的报告或文档(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报告),这个任务可由微软办公软件WORD来完成,即学习WORD中的一些高级排版技巧(自动生成目录,自动公式编号等)。最后,学生可能需要在一些公开场合(例如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答辩会)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成果,这时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多媒体功能。

三、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模式

(一)单独开设相关课程

对于某些应用范围大、处理能力强的通用软件或开发软件应单独开设系列课程,例如对于在诸多场合(优化、数据处理等)都非常实用的软件MATLAB可以考虑单独开设课程来讲授,以使学生在后续课程当中可以不断地使用该软件解决课程作业及进一步解决更加实际的问题。这些软件技能的培养对于其他课程能起到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纽带作用。

(二)依托相关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设置教学内容模块

对于某些学习难度不是太大的实用软件技能,采用随堂教学的方式依托相关课程设置一定学时的教学内容模块来实现软件的普及入门。例如EXCEL、WORD、VISIO的学习可以放在校必选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里,而对于LINGO可以放置在“管理运筹学”课程里,而且从2012年开始,兰州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选用由李引珍教授编著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管理运筹学》已经将LINGO列入了每一章的讲授内容。此外,基于Logware软件的供应链仿真建模分析也在相关课程设计中得以运用,即对于依托相关课程实施实用软件技能培养已迈入了实质性的教学阶段。

(三)设置引导型教学模块

考虑到总学时的限制,教师在讲授某些主干课程的同时,指出要求学生自学的实践内容,即开展引导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达到延伸、扩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可以由教师指出学生自学的提纲,内容,自学的方式、方法以及自学的资源(推荐书籍,推荐学习的工具、学习网址),由学生课后业余时间主动学习。而且对于引导型教学模块的内容,还可以设置自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考核的方式(例如做一次汇报)及手段。

四、总结

第5篇:数据挖掘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教学模式;构建

社会语言学是本科中文专业选修课,通常在本科三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设,教学18周,每周两课时。与其他专业选修课不同的是,其课程性质强调学科性的同时,对社会更为关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笔者大胆尝试将“关注学术史、掌握基本概念、体悟语言生活和分析典型语言案例”作为教学目标加以强调,并构建了以此为核心教学模式的课程计划。以下就各目标进行例析。

一、学术流派与代表人物

作为一门课程,中国社会语言学也好,中国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也罢,都不能回避学术史溯源。只有对学术史有宏观的认识,才能对一门课程或者一个学科有整体认识。中国现代语言学开端无疑要从1898年马建忠所著的《马氏文通》算起,虽然《马氏文通》不能看做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滥觞,但其后序中提到:“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我们仍认为其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轫有显著的镜鉴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它为中国语言学研究打开了西学的天窗,更为中国语言学提供了比较研究的视角。正是由于《马氏文通》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开端有破冰之意义,在课程设计时,我们将马建忠列在中国语言学代表人物的第一位介绍展示。

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对社会语言学的西方源流有一个明确的交代。威廉·拉波夫(William Labov)是社会语言学不能绕开的灵魂。粗略介绍这位伟大的人物至少要用一个课时,因为他的治学经历有太多可资借鉴的典型,甚或说是经典教学案例。首先是他对社会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研究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如,他在调查中首次运用快速隐秘法以准确获取调查材料。在其经典论文《纽约市百货公司(r)的社会分层》中,拉波夫(1985)注意到,在纽约黑人社团里,一般人都不发词尾后的“-r”音(如“four、car”等),只有在正式场合,他们才带上“-r”音。问题是如何在观察者的控制之下得到这种不同场合下的变异材料。拉波夫举重若轻、出奇制胜的本领在这里得到充分的表现。这就是他著名的“纽约百货商场-R”的调查案例。他首先选定一个百货商场并得知在四楼卖鞋,然后他到一楼问一个黑人售货员,“请问,鞋在几楼?”售货员回答:“four。”(不带“-r”音)拉波夫继续问:“对不起,在几楼?”售货员回答:“four!”(带“-r”音)这篇文章专门有一节谈到“有关方法的一些意见”,他认为,快速隐秘的调查是获取有关社会语言结构资料的可贵来源。

除此之外,他作为社会语言学研究者具有的社会担当也值得学习。拉波夫曾以语言学家的身份,三次出庭为被告辩护。尤以第三次最为精彩,他为一个被人诬告在电话里恐吓航空公司在飞机上放置炸弹的人出庭,以自己的专业知识证明官方掌握的电话记录不是被告人所说的方言。

当然,在社会科学远不如自然科学受到重视的当下学术语境中,他的伟大还会让学生懂得社会语言学者有机会和自然科学家媲美,2012年,在其供职的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的主页上赫然公布,拉波夫作为宾大教授获得计算机与认知科学领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这个奖通常发给在物理学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都获得过。但作为语言学家获得该奖实为难得。获奖理由是他通过缜密的分析为语言演变确立了认知基础,并且他的非标准方言研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文化影响。

作为中外社会语言学的奠基者,马建忠和拉波夫自然功不可没,但其后继者,如黎锦熙、王力、吕叔湘、罗常培、陈原、祝畹瑾、戴庆厦、李宇明、徐大明、郭熙等,伯恩斯坦、甘柏兹、莱考夫、费什曼、海姆斯、米尔罗伊、特鲁吉尔等也都是必须要交代的,这样“串糖葫芦”似的学术史线索梳理就清晰了。

二、回归语言生活

如果说一门课只会闭门造车或者纸上谈兵的话,那一定是故纸堆中的学问,社会语言学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点即是偏社会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对此特点着重加以考虑。而当下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印证了这一点,

自国家语委主持编写《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以来,迄今为止,作为《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其中之一的年度报告,国家语委偕同商务印书馆组织相关专家已出版8本年度报告,极大带动了国内对社会语言学的关注。同时商务印书馆等机构举办的“汉语盘点”活动每年公布年度热字、词等在学术界和社会均引起极大反响,“语言生活”等术语应运而生。可以说,21世纪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已明确转向到“语言生活”中来,农民工用语、网络语言、商场语言使用调查等一系列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在这一系列的社会语言学学术实践中,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原司长,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的学术主张尤为引人关注。无论是作为国家语言工作的管理者还是作为学者,他都对语言生活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发表《当代中国语言生活中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9期)、《和谐语言生活,减缓语言冲突》(《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1期)、《中国语言生活的时代特征》(《中国语文》,2012年4期)、《论语言生活的层级》(《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5期)等一系列重要文章,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引起学术界重视。

中国社会语言学回归语言生活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和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教授戴庆厦领衔进行的跨境语言调查。戴庆厦先生依托985平台作为总主编在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著了一系列民族语言描写和解释性著作。多年来,戴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坚持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的语言材料,并提出跨境语言应为社会语言学要特别关注的课题。它的意义不只在于为语言变异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更为国家制定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提供鲜活数据和学理支撑。

三、核心概念: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语言学对研究方法有特定的技术取向,在教学设计中,如果只是循规蹈矩地抽象地讲解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恐怕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更是因为缺少练习而无直观印象。张廷国(2008)认为传统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是与实证主义的研究模型相关联的,对既定的问题寻求答案的技巧、录音分析,对现象的描写以及进行试验等等。考虑教学时长,在单学期教学中,我们选取当下学术语境与社会生活结合最紧密的核心概念同时也作为一种方法进行分析。

这里必须要交代当下我们所处的网络化背景。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美国总统奥巴马随后公开肯定了IBM“智慧地球”思路,近几年IBM“智慧地球”战略已经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被公认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与“智慧地球”密切相关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更成为科技发达国家制定本国发展战略的重点。李宇明(2012)认为,“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物联网和云计算已经从概念发展为现实,移动网络的发展势头更是强劲,这些都预示着互联网正在发生划时代的革命性变化。在此形势下,虚拟语言生活对现实语言生活的影响必将更加深刻。网络时代造就了大数据库应用,沃尔玛的研究人员通过数据挖掘,发现4成左右的年轻爸爸在购买婴儿尿布时会顺手买点啤酒犒劳自己,便对这两种商品进行了捆绑销售,结果销售量双双增加。更夸张的事例是,一个高中女孩某天突然收到了超市寄来的婴儿服广告,父亲大为恼火,但就在超市公开道歉几天后,这位父亲发现自己的女儿真的怀孕了。原来,超市已经可以通过顾客的食品消费数据做出趋势判断。

为此,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将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理论作为方法性概念进行讲解。这个理论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米尔罗伊夫妇提出的,被认为是对拉波夫语言变异理论的修正。拉波夫认为,语言变异仅仅与阶级、年龄、性别和声望等社会变量存在关联,而社会网络理论则认为,言语社区中个体间关联、群体及其交织的网络社会关系是引起语言变异的重要因素。这种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性,如百度等检索工具提供的相关性检索、即时聊天工具qq提供的圈子中可能认识的人、微信中的朋友圈、开心网中的好友关联等等都可以在该理论的框架下得到解释。

四、共同分析典型案例

以往课程设计均偏重于课堂教学,鉴于一手材料对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我们安排了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田野调查的环节,在18课时中设计四课时的田野调查。在此之前,确定选题的工作尤为重要,选题必须进行论证,否则选题调查的可行性就不可知,实际操作中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近年来,语言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值得调查的语言问题,如“撑粤语事件”、“字母词事件”等均可以做语言态度的调查。而近来我们对“商品名称洋化”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数据,一方面锻炼了研究者的实地调查能力,一方面得到的一手数据也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初步分析,验证了先前选题论证时的假设,即“商品名称洋化”是为了迎合特定年龄阶段、特定性别、特定教育背景甚至特定区域的受众,也就是“洋化”体现了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教育差异,甚至是城乡差异。当然,研究者分析的样本还很有限,问卷调查的可靠性都有待检验。

五、结语

在学术语境发生变化时,教学模式必须要有所变化,否则知识更新便不能与时俱进。书斋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必须有所改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只能培养同质化人才,甚至是“睡才”(上课睡觉的天才),“知识在课内,实践在课外”的教学理念应有条件有选择地在教学模式中体现。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研究者应在田野中实践式的获得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庆厦. 社会语言学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李宇明. 中国语言生活的时代特征[J]. 中国语文,2012(4).

[3] 李宇明. 论语言生活的层级[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5).

[4] 李宇明. 当代中国语言生活中的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2012(9).

[5] 李宇明.和谐语言生活 减缓语言冲突[J]. 语言文字应用,2013(1).

[6] 张廷国 郝树壮《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 威廉·拉波夫. 纽约市百货公司(r)的社会分层[J]. 社会语言学译文集[C]. 祝畹瑾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第6篇:数据挖掘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本科 生物信息课程 建设 教学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80年代末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而兴起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最初常被称为基因组信息学[1]。广义地说,生物信息学是用数理和信息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去研究生命现象、组织和分析呈现指数增长的生物数据的一门学科。生物信息课程目前还属于一个新兴学科,发展时间比较短,再加上生物信息学研究的范围广、相关数据与分析工具资源繁多、涉及多学科知识、尚缺乏系统成熟的理论方法、正处在迅速发展中等一系列特点,因此该课程的发展一直面临较多的困难。但随着生物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包括农业、医疗、生物技术等相关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生物信息学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大学本科生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对于促进生物信息学本身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大学本科生物信息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为促进生物信息学发展打下基础。

1.结合课程本质,加强教材的编写

生物信息课程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获取、数据挖掘、人类基因组等学科课程的内容,是一门非常典型的交叉学科,因此对于生物信息课程的建设要站在更高的平台上。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材[2]。目前生物信息课程的开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系统的教材不多。而且各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学校自身的授课方向,选择恰当的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编写校本教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这样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并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不仅开设了课程设计,还开设了一周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课程,以最大限度的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要积极推进兄弟院校间的交流。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课程,不同学校间所总结的经验各不相同。为了尽快提高教学效率,推进课程的发展,必要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交流,可以有效的节省各自摸索的时间,使教材的编写和其他相关的教学研究更有目的性。

2.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以生物技术、统计等相关知识为基础的课程,因此试验和实践在此门课程中非常重要。一方面是教师自身要积极地参与科研,用更多前沿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用更加具有说服力的知识吸引学生。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生物信息课程,就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推行了“学研”结合的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3]。经过实践,不少本科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很多生物信息学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自主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不但有效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学习知识的主动性,而且有的本科生在课程结束不久便完成甚至正式发表了优秀的研究论文。

3.转变课堂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生物信息学课程之中有很多都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如果教师单纯的用板书去描述,用语言去讲解,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用更为直观形象、便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4]。比如在讲解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时,教师就可以用Flash形象将这种螺旋、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的特征做出来,然后慢慢的一帧一帧的去播放,让学生可以立体地看到不同结构的区别,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慢慢的产生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学们分小组对一些现象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分析交流,将结果做成PPT,展示给全班同学,以此来调动学生们的主体性,使他们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

4.结语

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是当今全球最具发展前途的学科之一。但是,生物信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其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必然有很多问题存在。因此,结合教学实践不断的加强对该门课程的研究,这对于进一步发展生物信息课程,以及目前正在广泛开始的生物信息专业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此,我们就需要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该门课程所需要的实践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促进生物信息课程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彦蕊,蔡宇杰. 计算机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9).

[2]孙啸,陆祖宏,谢建明.生物信息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

第7篇:数据挖掘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申报中,复旦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系统软件方向、企业信息化方向和数字媒体方向被批准为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2008年,学院国际化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年来,学院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和业界的充分肯定。

回顾这几年的教学探索,在计算学科人才培养中,我们认为除了要注重社会需求外,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通过开展完善的国际化联合培养和交流,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化教育环境;通过进一步提高软件创新行动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支助力度,我们为学生提供了面向产业实践和个性化发展的条件,为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研发人才与产业工程师奠定了基础。

1国际化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定位与方案

我国提出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最近又推出了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就包括了电子信息产业。而我国的软件人才培养在创新性和工程化方面存在许多不足,难以满足电子信息产业走向世界的需求。无论是传统计算领域的研究还是系统开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离不开实际应用背景。人才应该集业务、技术、管理三位一体,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熟悉产业前沿,能运用国际主流的系统工程技术解决产业中的问题,在国际化团队中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系统调控能力,具备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国际视野及对产业前沿问题的敏感性,注重与企业有机结合并平滑过渡,将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

根据复旦大学“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参照国际知名高校的教学培养方案,同时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我们精心设计了教学培养方案。除综合教育课程、技术类基础课程外,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分为三个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学生首先修完专业基础课程,保证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开发的各方面内容有全面了解,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其次修读专业方向课程,保证在特定专业方向上获得严格训练;最后至少选修其他专业方向课程组中的两门课程,并学习专业选修课程,保证必要的知识广度,还要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团队精神、交流能力、外语能力。

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一方面设置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的课程;另一方面把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建立一套“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有针对性的、高强度的项目实践,在低年级强化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在高年级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实现的综合能力。

我们同时建立健全了创新鼓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性实践活动,养成创新意识,体验创新过程。我们邀请企业资深研究人员、国外高校著名学者来校兼职、授课,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将工程能力引入人才素质评价体系,通过收集企业和学生的反馈指导教学和课程设置,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

国际化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定位与方案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2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与国外的工科学生相比,我国学生明显缺少项目或团队合作的实际经验训练。因此,我们要加强国际化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更要注意不能停留在教学生用现在的技术解决问题,而要让学生学会用未来的技术解决未来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全面吸收发达国家经典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强调学生除了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原理,还要对行业的最新发展及领域内面临的问题有所了解。坚持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教学原则,把握行业发展最新趋势,教学内容既要与企业当前的需求紧密结合,又不能单纯跟着企业走。高校教育不仅要紧扣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更应引领社会需求。

为了使学生学会用未来的技术解决未来的问题,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目前行业内的最新发展及领域内面临的问题,更要具有前瞻意识,及时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可能成为行业发展热点的内容安排在课程中。如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把多核技术和虚拟化技术放到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里,在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中扩展了多核体系结构的内容和多核缓存(Cache)研究的最新进展。而操作系统课程则介绍了多核领域虚拟化的研究原理和现状。编译原理课程则扩展了多核程序设计语言和优化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最新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到2007年毕业时,这些技术在一些外资企业成为热门,因此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才,非常受欢迎。

好的教学内容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教学方法。以课堂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可以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但是缺乏和学生的互动,存在较大不足。复旦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在讲授基本原理时,教师侧重阐述课程的要点和难点,而对于各种具体的细节,则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教学实验环节(包括实验和实践项目)体会,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理论的全面掌握;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课后的实习项目来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发设计能力。

其次,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很多专业课程,如计算机系统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编译原理等,都增加了研讨性内容,教师定期布置超出课堂知识范围的开放式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要在自己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因此锻炼了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开阔了眼界。研讨式学习、案例分析、群组学习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在团队中开展创新性工作的能力。

第三,将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教育理念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注重对学生项目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能力的培养。企业项目及企业联合实验室为学生的项目实践学习提供平台,通过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们同时建立了跨度一年的学院科研实验室和知名企业实习制度,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空间。课程成绩评定改变了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评机制,改为实验、实践项目、随堂测验、论文、面试、笔试、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期终成绩仅占总成绩的30%~50%。通过不断学习,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均衡发展,适应现代软件产业的需求。

第四,注重国际化办学,推广双语课程。早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之初的2002年9月,学院就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开展计算机软件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新加坡管理大学签订了交换生计划,每年两校互派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半年;与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建立了推荐学生攻读研究生的国家资助项目。通过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合作办学以及与其他知名大学的交流,我们吸收、借鉴了国外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双语课程打造了一批有代表性和学院特色的课程,使学生能直接接触国外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高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高水平的研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水平的师资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保障,软件学院应该鼓励具有应用背景的研发。这种研发不是低水平的开发,而是应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理论或技术上有所创新的研发项目。研究既要保证实用性,也要保证具有产业化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既要能出高质量的论文,也要能得到实际应用。

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不仅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也能吸引一流教师加入学院师资队伍中,更好地培养人才。我院现有宽带网络与互动多媒体实验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交互式图形学实验室、密码与信息安全研究室等四个研究机构,复旦大学并行处理研究所的研究主体也在软件学院。

在流媒体宽带应用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和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中,学院成功研发了高性能、高质量、与国际标准完全兼容的流媒体服务器(Clear Server),我们自主研发的IPTV系统成为上海市互动电视闸北区示范项目,其技术产品已经推广到国外,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作为这些项目研发的负责人,我院教师及时把研究成果融入教学,简化项目开发要求,编制出适于学生课程实习的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研究能力,为学生提供及时接触最新成果的机会。

基于全光视频的图形绘制技术、基于GPU的Dome显示设备的实时绘制系统以及基于投影仪的大尺寸、高清晰显示墙系统的研制培养和锻炼了教师和学生。我院毛燕东在本科三年级就参加了学院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他和贾奇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举夺得全国一等奖。2006年,毛燕东直升本院硕士研究生后,成为国家863计划“可伸缩高分辨率投影显示技术”项目的主要研究者,并参加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系统研究组的多核操作系统的研究工作,在操作系统领域最好的会议之一OSDI上与他人合作。在即将毕业时,他先后收到了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Stanford)、卡耐基-梅隆大学(CMU)等三所全球计算机领域顶级高校的攻读博士录取通知书。

学院在虚拟化技术、并行与优化编译技术、动态优化编译技术、跨平台优化编译技术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陈海波从本科开始就参加实验室项目的研究,硕博连读阶段,他又在导师指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他在国际并行处理大会上发表的论文获得大会唯一最佳论文奖,这是该会议举办36年来中国大陆作者第一次获此荣誉;而他在国际软件工程大会(ICSE2007)上发表的论文则是中国大陆地区近30年来在该会议上发表的第

4篇论文。

以研发基于智能Web服务和流程整合的应变电子商务集成平台、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性能指标体系、基于RFID的仓库立体自动控制系统为契机,我们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本科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项目开发能力。本科生参与开发的软件构件组装工具、配置管理工具和面向特征的软件体系结构建模工具成为相应科研项目的主要成果,通过专家组验收,进入企业试用阶段。以本科生为核心技术骨干的多模型驱动的面向服务协同开发平台,基于数据挖掘和语义本体的商品编码知识库等项目,在教育部组织的鉴定中被认为在技术上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学院在密码学和网络安全协议、可信计算研究中也取得新突破,2004年和2007年,我们在欧洲密码学会议上发表了2篇有关零知识领域的研究论文,是大中华地区第1个在密码学顶级会议的科研单位。

高水平的研究有效带动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学生培养及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了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际研发能力的学生队伍。

4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

由于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定位准确,在教学中又突出了能力培养,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学院培养的

学生无论在国内各高校攻读研究生,申请到世界顶级高校留学,或进入IT、咨询、金融、通信等行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从事软硬件研发、咨询、管理等工作,都得到一致好评。我校人才的主要特点有:

(1)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能马上熟悉自己的工作。由于具备了创新素养,毕业生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即成为企业项目骨干,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习期满前就获得了企业的聘用合同。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后,他们很快就升为资深员工、项目组长甚至项目经理。在国际团队中表现突出,既体现了较高的工程素质和动手能力,又展现了管理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部分学生甚至在外企实习期间就创新地解决软件工程中的高端问题,并取得了国外专利,充分展现了国际化人才的素质。

(2) 科学研究和开发实践能力强。学院支持并鼓励本科生加入科学研究和开发实践,在各个实验室的科研活动中,高年级本科生参加多项应用工具开发,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 学生在校期间成绩斐然。迄今为止,我院已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在“花旗杯”科技应用大赛中获全国二等奖2项,在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获上海市和复旦大学优秀项目各1项,在“科技创业杯”软件构件制作大赛中也获得多个奖项。在2005年度“上海市高校学生嵌入式系统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在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中获得三等奖1项。

第8篇:数据挖掘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与传统教学的面对面授课相比,MOOC具有学习方式灵活、学习自主、资源丰富开放、交流广泛、学科交叉灵活方便等优点,但也有学习成功率不高、诚信考核难以控制等局限性。因此,将MOOC学习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为了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笔者在研究生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和探讨,即将MOOC学习、翻转课堂和面对面授课三部分有机融合,以求实现教学效果的改善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过程

 

MOOC的出现给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新渠道和平台支持。笔者在研究生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课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和探讨。

 

1.精心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

 

与传统教学一样,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科学规划课堂教学、翻转课堂和MOOC学习内容,既要达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又要保证课程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和系统性。

 

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将若干模块知识体系分解成多个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将知识点进行分类,不同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又在课堂中通过研讨等方式将三种知识学习连贯起来,从而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课堂讲授主要的内容包括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库管理等。由于有前置课程的支撑,可以将决策支持概述、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结构和数据库管理等内容通过翻转课堂方式进行学习。借助Coursera平台学习的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基本原理、人工神经网原理、遗传算法原理、数据挖掘原理等智能计算内容。同时,在这三种学习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面对面的专题研讨。这样进行的课程设计,不仅保证了整个教学内容与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及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同时也实现了知识体系的相互支撑。

 

2.翻转课堂教学的应用

 

翻转课堂的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能更主动地教学、研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研究生教学,翻转课堂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应用好翻转课堂,笔者对整个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进行了分析筛选,选取适合翻转课堂的内容,如决策及决策支持概述、数据库管理等,让学生自学完成。翻转课堂中学习的视频是从网上公开课平台节选的,并且每次课前教师都要先提出课堂要掌握的内容,设定思考或要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学习指定教材或视频内容,最后小组学习汇报并研讨。翻转课堂学生学习汇报的结果和研讨表现将计入课程总成绩。

 

3.MOOC学习与面授及研讨的结合

 

根据“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课程实施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选择的讲授内容将在学期开始的前几周完成,讲授过程中,将人工智能等相关内容同步到MOOC平台。

 

每次进行MOOC学习前,笔者除了要求学生完成教师课堂上的作业及交流内容外,也布置了相关问题和研讨内容,并要求学生在学习MOOC内容后,安排时间进行课堂研讨。研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对决策进行支持,即如何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并通过军事应用案例来研讨智能军事决策支持的技术和方法;同时,查验学生通过MOOC学习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多种方式的交流研讨

 

在整个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采用线下、线上和课堂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研讨。线上学生主要是利用MOOC平台进行交流讨论,线下主要是在课堂中或课外进行面对面的研讨。目前,多数MOOC平台都提供了各种讨论交流环境,如讨论小组、讨论区或论坛、线上交流、线下交流、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

 

5.综合的学习评价方式

 

根据混合式教学内容的分配,评价应针对课堂学习、翻转课堂学习和MOOC学习三部分。评价内容有:课堂学习中的平时作业、课堂研讨、小论文等;翻转课堂学习中的学习的效果、回答问题的情况;MOOC学习主要依靠MOOC平台的评价,同时也可以参考MOOC平台的记录信息,包括登录次数、在线时间、视频观看情况、在线测试成绩、在线交流提问和回答问题等信息。

 

对混合式教学的思考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探讨式的教学改革。虽然目前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人数和课程数量不够多,但从对学生阶段性考核和最终考试的成绩以及学生的自评中可以看出,这种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更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结合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只有重点关注以下几点,才能将三者进行优势互补,真正达到混合式教学的目的。

 

(1)混合式教学必须将知识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划分。教师不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研讨教学内容的设计,设计面授课、MOOC的教学内容,设计交流研讨、翻转课堂学习的内容,还要保证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MOOC平台、平台内容的选择及翻转课堂内容的制作都是做好混合式教学的基础。

 

(2)虽然MOOC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但教师还是要掌握学生线上或翻转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将MOOC中的学习时间、提问数量、回答的问题、作业提交、线上测试等平台记录的情况都纳入最终成绩的考核。

 

(3)在积累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或挖掘数据,科学分析学习过程中记录的信息,并用以指导以后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4)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课程研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混合式教学的各个阶段要引入研讨式教学,设计的研讨问题要有利于启发学生,培养其创新思维。

 

(5)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将会是未来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如何保证MOOC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如何评价混合式教学的质量,如何监督混合式教学的自主学习等问题都需要教师通过改革实践来确定。

 

总结

 

传统教学提供了面授进行思想交流的环境,MOOC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从某种意义上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学习,所以三者的结合将会使各自的优势得到发挥,也将给高等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拓展、探索和方向。

第9篇:数据挖掘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加拿大;高等教育;教育体制

2007年8月~12月,作为交流教师,笔者有幸参与浙江大学和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SFU)的双学位计划(DDP Program),在西门菲沙大学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教学和合作研究,对该大学及加拿大的教学和科研体制都有了一些了解,感触颇深。

西门菲沙大学位于加拿大温哥华市,1965年建校。在40多年的历史中,该校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拥有3个校区,在校生达25 000人的综合性大学,在2006年加拿大大学排名中名列综合类大学第4名。该校专业设置齐全,包括艺术、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商业、教育等。每年的教育预算高达5.2亿加元,其中教师人均科研经费达4.3万加元,在加拿大各大学中排名第一。学校实行三学期制,即春、夏、秋三个学期。笔者通过2007年秋季学期在SFU4个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历,对比该校和我国高校在教学、科研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差别,作以下总结。

1教学特色

加拿大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社会文化充分体现了多民族、多文化特色。西门菲沙大学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民族、语言背景导致学生间的差异性很大,个性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一般采用小班教学模式,每班人数在十几人到三十人不等,其他加拿大大学也是类似情况[1]。

1.1师生交流充分,学习个性化强

笔者在SFU的计算机系开设了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信息系统管理)课程,这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交叉性课程,面向计算机专业和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探讨现代企业的信息技术策略及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我注意到国外大学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生参与非常积极主动,师生交互效果好,而非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上课时经常举手提问,发表个人见解;有些学生喜欢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探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问题大大超过教材范围,且具有个性化特征,学生在企业信息技术策略规划和实施方面获得宽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洞察力。对比国内类似的课程教学,一般都采用大班教学模式,每班学生多达数十人甚至上百人,难以有效地组织课堂问答和交流。学生和老师都不习惯在课堂上进行太多的提问与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对新事物产生畏缩心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2]。

2.2注重实际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在课程设计上,SFU更看重对学生沟通、交流、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团队意识。因此,基本上每门课程都要求有作业(assignments)、项目(projects)、演讲(presentation)等环节,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与团队参与机会,提高综合能力。在期末评分时,期末考试成绩一般不超过总评成绩的40%。比如我的课程评分比例是两次写作作业20%、期中考试20%、团队项目25%(项目报告20%+演讲5%)、期末考试35%。学生的每次作业和考试成绩都显示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中,只有学生本人可见。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该课程中的位置和进步的空间,同时不会泄露隐私。对教学和评估的合理安排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制定实际而全面的学习计划,循序渐进地吸纳知识。与之相比,国内教学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有些课程只通过一次期末考试进行综合评分。这种课程设计和评价方式使学生只会对付考试,学不到多少有用的东西,更无法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专业水平。

2科研特色

搞好高校科研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让教师和学生专心于研究工作。SFU通过教师职责划分、研究经费资助及博士生培养等环节的制度保障,使科研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2.1教师职责划分明确

加拿大大学对教师的职责划分是比较明确的。在SFU,学校把教师明确划分为两类:研究教师(research faculty)和教学教师(lecturer)。研究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对较少(但是每年还是必须开2~3门课程),从而能更加专注于科研,而教学教师每年要开5~6门课。两类教师有不同的考评标准和升职路线。研究教师分为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3级,而教学教师则分为讲师和资深讲师两级。西方高校对教师职责的划分比较明确,使每个教师都能专心履行自己的职责[3],做到了教学和科研的平衡发展。这对我国不少高校只有教学没有科研,或者只重科研不重教学的失衡情况,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2.2多方研究经费资助

与我国国情不同,加拿大联邦政府对各高校的教育和科研参与较少。各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各省负责,科研经费也主要来自各省政府。一般获得省政府或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学校还会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有了来自于政府和学校的研究经费支持,学校的基本研究工作都能得到较好保障。此外,不少教师还能够争取到来自工业界的支持。SFU在数据挖掘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各大IT巨头,包括微软、Google等,都大力资助该校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教师,笔者所在的SFU合作研究实验室就有不少来自微软的资助项目。另外,在博士生导师资格认定上,SFU同很多国外高校一样,对职称没有限制,拥有博士学位的助理教授或讲师都可以成为博导,指导博士研究生并获得经费资助。这就使很多年轻力强、在学术领域活跃的年轻教师能充分参与博士生的培养,保证发展迅速的学科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博士生培养质量。

2.3博士研究生培养严格

国外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都非常严格,SFU也不例外。每个博士研究生毕业前,都必须在导师指定的相关领域顶级会议或杂志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做出深厚积累并获得认可,才能够申请毕业答辩。相应的,每个导师对博士生的培养和指导都亲历亲为。笔者所在实验室的教师曾对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作过详细介绍。导师一般会为学生确定研究基础和必读书目,分派相应的阅读和研究任务,帮助学生在学术上更好地进阶。开始时,导师会给学生指定一个研究课题,并指导学生去作实验,实现自己的想法,然后和学生一起撰写论文。当学生有了相应的研究积累并熟悉了研究套路后,导师会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会议或杂志的新近文章,与学生深入探讨相关研究工作。学生有了新想法后,也会先和导师讨论,取得导师的指导和协助,慢慢积累知识,提高个人的研究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在不同阶段都深入参与,确保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3校园文化特色

加拿大的高校往往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学生组成。因此,加拿大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培养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做了更多的努力,以让来自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

3.1以人为本,融合多元文化

在SFU的几个月间,我经常能感受到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融合了多种文化的教育特色,学校经常组织的各种活动增进了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促进多种文化的融合。新学期开始时,学校会准备一系列的指导课程(Orientation)活动,在高年级学生的帮助下,新生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参观、讲座和游戏等,尽快熟悉校园文化和环境特色,为将来的社交活动打下基础。而宿舍文化更是充满了多文化特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学生都居住在同一个宿舍楼中,每个人都是宿舍小集体中的一部分,由学生(志愿者需向学校递交申请)维护和组织大部分的日常管理和文娱活动,有效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学生间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同时,学校更是为留学生提供了学长组项目,使国际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专业兴趣的同学和学长,增强了学生间的联系,值得国内高校借鉴和学习。

3.2创造实习机会,提高实践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SFU通过与企业合作,给学生安排了大量的企业实习机会。北美的教育文化强调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并重,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常通过安排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而学校的主要工作是联系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在SFU,学校提供了名为Co-op的项目,为需要的学生提供系统的实习指导(sfu. ca/coop/)。Co-op项目包括举办一系列的Workshop,指导学生写作个人简历和参加面试等;安排专业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单独约见,面对面地指导学生选择实习单位,进行某一次实习。另一方面,学校与很多知名企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合作网络平台,企业可以在平台招聘实习生广告,学生也可以在线提交简历,申请安排面试。大部分本科生从大二开始就投入实习实践中,利用一年三个学期中的一个学期来实习,既贴补了学费,又丰富了实践经验,有效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

4结语

通过上述比较,笔者认为国外一些高水平高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我们应引进国外高校的先进理念,更好地加强高校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科研质量,避免学术腐败。中国的也势必能够更快地迈入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参考文献:

[1] 姚子昂. 对加拿大Brandon大学教育考察及其启示[J]. 大连大学学报,2005,26(6):106-108.

[2] 崔家善.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 学术交流,2007,162(9):177-179.

[3] 徐岩. 中美高等教育体制比较:访明尼苏达大学有感[J]. 会计之友,2008(3):94-95.

Teaching Experience in a Canada’s University

WANG Ca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