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精选(九篇)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

第1篇: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

它是件老黄牛工艺品,出自我外婆之手,我把它摆放在我家窗台上,它就这样一直默默地陪伴着我。这是一头小型的膘肥的黄牛。近看,那乌黑发亮的大眼睛炯炯有神,透过它那真诚的目光能感觉到它是主人最忠诚的朋友。一颗红色的珠子巧妙地穿在了它鼻子下面,是那么可爱。长长的尖尖的牛角长在头顶,看上去不仅可爱,还十分神气呢!

它望着你,似乎有话要说,却说不出来。它是多么希望自己变成一头真正的牛,那样不仅能帮人们耕地,还能在阳光下自由地玩耍。不过它不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悲哀,它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站在窗前,凝望着窗前,凝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鸟儿,把它们铭记在心。

老黄牛总是那么乐观,虽然现实生活总是不近如人意。我们在面对一些不顺心的事时,还能想着头来黄牛这般淡然、坚定吗!

育才小学五年级:荆煊

第2篇: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

从具有艺术韵味的餐厅“俏江南”到体现艺术品位的顶级“兰会所”,随处都渲染着时尚、艺术化的用餐氛围,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餐厅不只是吃喝玩乐的地方,更像是一件件艺术品,同时不难看出身为“俏江南”总裁张兰的艺术底蕴以及她对艺术的忠爱。除了是成功的女企业家之外,她还是一名成功的藏家。

与叱诧于金融市场的“女管家”不同的是,对于张兰来说,财富自实业中积累后,更多地借助于艺术藏品来打理。

艺术是生命的延续

她会花上千万元万买几张顶尖设计师的设计图,斥资上亿元购买艺术品打造“兰会所”:上万元一只水晶杯,一把椅子十几万,一盏水晶灯500万元,屋内陈列着数千张珍品油画------上海“兰会所”贵宾室的墙壁上挂着刘晓东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是张兰4年在拍卖会上以2200万元拍得的,并在当时创下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纪录,被她视为“镇店之宝”。同年,她又以1030.4万元人民币排下方力钧的作品《1997.1》。

张兰热爱艺术,不仅将其融汇在自己的事业中,也把它融入了她的生活之中;张兰喜欢收藏艺术品,她感悟到艺术品是有生命,而且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幼年时,张兰的祖辈拥有殷实的家底,家中有价值的瓷器、老家具等古玩藏品随处可见。张兰的父亲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父亲偏爱收藏字画,平时也喜欢玩弄笔墨,张大千、黄胄、李可染等名家都是其家中常客,被下放之前,父亲常常带她去中国美术馆看画展。张兰一直以来对艺术品有着纯粹的爱好,她认为从小受到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在她身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艺术敏感度也随之培养起来。

张兰开始接触和了解西方艺术,是在出国去加拿大之后。那时,她在画廊里打工,比较国内,国外的艺术气氛显然要浓厚许多,很多华人也买艺术品,她的艺术鉴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是当时留给她的印象最深刻的,她的第一件藏品就是安迪•沃霍尔《高跟鞋系列》。

收藏情节根深蒂固

创业成功后,张兰有了足够的资本开始付诸于行动,她很早就开始接触拍卖。在各大拍卖会上,经常能看见她的身影,举牌动作干脆利落,只要是她看好的艺术品,就必须拿下毫不犹豫。

“差不多十年前,我的藏品50%都是在拍卖会上买的,当时拍品的价格也很低,有时候一场拍卖会,我个人起码能收30-50%的拍品。就是那个时候我收藏了很多。”她如是说。她的藏品从张大千到岳敏君、陈丹青等大家之杰作再到安迪・沃霍尔等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可谓精彩纷呈。

张兰卧室里悬挂着的潘玉良的作品,画中是彩墨裸女像。每天清晨起床,看见就很开心,她对艺术的喜爱就是这么纯粹;在英国白立方画廊,看到达明恩•赫斯特的一件作品,一眼就喜欢上了,于是就订了货,她对艺术的喜爱就是这么简单;最近她会更多地关注影像、雕塑等艺术品,因为她现在也开始喜欢这些了,可能是受到艺术家老公的影响吧,这给她的艺术增添了更多的爱。

张兰的藏品仅从投资回报上来看,如今已经为她带来了至少翻一番或几番的回报。但她从没有过要卖掉的打算,因为一旦她认定了一位艺术家,买其作品就不会抛,她会跟着这个艺术家去成长,她认为藏家和投资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然收藏就像做投资一样需要有眼光。

闲暇时间张兰喜欢会上几个艺术家朋友聊聊天,她有很多艺术界的朋友,而且无论多忙,如果有朋友开画展,她都会去参加,与此同时也会给她带来很多灵感。

张兰是很多国外奢华品牌的顶级用户,她喜欢到国外购物,她说如果在国内的话,就想早点到公司、去店里面,这样她才觉得踏实,到了国外才会放心购物,也当做是一种放松。张兰的奢侈品并不多但最喜欢的一件是儿子汪小菲送给她的一块卡地亚腕表,也是她的第一件奢侈品,她一直都戴着。最近,她又添加了一件忠爱的奢侈品,那就是儿媳大S送给她的爱马仕皮包。

第3篇: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

前些日子有一位朋友来找我。他生意做得不错,赚了不少钱。最近,他又对投资艺术品特别是对购买油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观摩了几场油画拍卖,又买了很多专业书籍恶补,颇有大干一番的架势。他问我一个问题: “怎样买油画”?

我对他说:“喜欢。”他满脸疑惑:“大哥,人家都给我介绍要买实力派、学院派画家的画,要关注二、三线潜力画家的画,要特别留意当代抽象派的画,你就这么两个字,你忽悠我吧。”

我说谁忽悠你了,你老婆逛街路过一个服装店的橱窗,突然发现里面挂了一件衣服,好漂亮!眼球被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走进去。一试合身,砍点价,欢天喜地付钱走人,然后拿回家找你报销。如果不喜欢,她会进去吗?所以同理,喜欢是买油画的第一要素。

然后,我就跟他展开谈我的买油画理论。

买自己喜欢的画

买油画投资油画必须喜欢油画,如果本身不喜欢油画,仅仅是为投资赚钱,那最好还是炒股票去。因为,有的时候油画不能很快出手套现,所以这会很痛苦。

要买自己喜欢的画,就是首先要懂得油画的消费价值,送“九字真经”供参考:“挂得出,送得出,卖得出。”就悬挂在家中令自己赏心悦目;送给朋友,朋友开心;出手转让卖个好价皆大欢心。无论是投资收藏,居家装饰,还是朋友间礼尚往来,以及商务礼仪需要,油画都能派上用场。所以说,只要是画家的原创油画,几乎都同时具备消费与投资价值。

在原创油画的消费和投资间并没有明确界线。我几年前为居家装饰收进的陈均德、常青、翁伟、王向明的作品,现在价格上涨了几倍甚至几十倍。这就是始于消费,终于投资。

虽然艺术品市场有流行风,一个时期可能复古的味儿多一点,写实的,古典的作品可能价格上涨较快;另一个时候可能叛逆一点,当代的抽象的作品可能又很吃香。但根据个人喜爱仍是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真正的艺术品收藏投资大家本身都是具有极高艺术品审美眼光的。哈默因为从陈逸飞为其现场画的一幅素描进而看到了陈逸飞的《水乡》系列,为中国发现了一名大师,这是陈逸飞的偶然还是哈默的偶然?我想首先是因为哈默的确喜欢陈逸飞的画。试想,如果你买了一幅画,你自己都觉得挂不出来,怎么好意思送给朋友(哈默将陈逸飞的《双桥》送给了邓小平)?又怎么指望这些画能卖个好价钱?

要规避三个风险

艺术品投资既然是市场行为,它就有市场固有的风险。除不可抗力因素外,我们将这些风险归纳为以下三类。

赝品的风险买到假冒名家作品。

炒作跟风的风险炒家将某些画家的画炒到一个高点,你接盘了,然后一路下跌,最后你套牢了。

一画多作的风险 有些无良画家,有些江郎才尽的艺术家一但发现其某幅作品很好卖,就会大量“创作”,这就从根本上夺去了这一作品的艺术价值。艺术品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画多作也是一种赝品,只不过它是由画家本人“创作”的赝品。

为规避这些风险,我们建议初入油画市场及人行不深的投资者,应尽量避免购买一、二线当红画家的作品,因为这里正是赝品相对集中的地方。可以从购买一些三、四线画家以及一些无人炒作的老一代画家的画入手先熟悉油画。这些画目前的市场价位很低,远未达到应有的价值,如戴秉心、俞成辉、闵希文、张华清、陆国英等诸多老画家的画大多价位在3万~10万元之间。市场总是要实现价值回归的,因为这是市场规律。

初入门的投资者要有一个好的买画渠道,所购画要出处明白。拍卖市场当然是一个选择,一些知名拍卖公司把关较严,赝品很难进入。但拍卖市场成本较高,购入价加上佣金后往往价格较高。对一般投资者而言,从画廊购画是主要渠道。应选择规模较大具有较高诚信度的画廊。在购入时应要求画廊说明出售画的来源。一般组织较好的画廊都会提供附有画家本人签名的画册,照片之类“身份证件”,许多知名画家应该还有公开发行的画册,少数画廊还承诺无理由无损坏退换服务,这种投资就比较保险。

买画由“小”入手

油画市场作品虽然有一个“每平方尺参考价”,但买画不是买布,决非布大就值钱。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油画市场上越是大家的作品尺寸越小,如颜文粱、刘海粟、周碧初、常玉、陈抱一以及几乎所有老一代艺术家,鲜有一米见方以上的。虽然有当时经济条件限制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治学态度。

中文大师顾颉刚非常反对学生出大题目写作。他认为做学问的人在中青年以前因功底尚不扎实,做大题目不易做的充实。因此,一直教导学生,在学问上要小题大做。同样,那些油画大师也是以做学问的态度来作画的,小作是他们创作态度严谨的反映。他们的“小作”充满真情,非常充实。而现今许多青年画家的作品越画越大,一出手就是一米见方以上,许多甚至达到2米×3米以上,真不知该往哪里放。内容也非常空洞,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他们的作品本来也没有准备卖给你挂在家中的墙上,他们是盯着大户及机构投资者的。他们想画大画“卖大钱”。虽然里面也有少许佳作,但炒作居多,不知所云者居多。此外,这些大尺寸的作品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收藏及保存均很麻烦,已经失去了消费价值。我们认为:对一般投资者而言,失去了消费价值的油画是不值得投资的。

不要跟风博傻

我们始终认为:艺术品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就是因为这种产品是人类精神层面的,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它是可以被欣赏并被理解的。艺术作品不是相对论,它与人之间应该是很容易沟通的。对你自己不能理解的作品就不要去跟风博傻。

两年前笔者参加拍变会,有人推荐一幅30多万元的当代中青年画家的表现主义作品,说这位画家的画前景非常好,果然,该画家的作品一路走高,据说现在已近百万元。但是我至今也看不懂那位画家画的是什么,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装懂,所以我只能不买。我也不会为失去这样的“发财机会”而遗憾,因为看不懂最多是没“面子”,而套牢就会没“里子”了。

普通投资者不是大户和专业机构,对大户和机构而言,即使收进的画有一半不能挣钱,另一半照样可以挣得欢天喜地。普通投资者没有这样的实力,所以不要以“博一记”的心态去买自己明明看不懂的画。当然,除非你要买来挂在墙上研究琢磨,这就另当别论了。

要有良好心态

投资油画就要喜爱油画,购买、欣赏并收藏油画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个享受的过程,如果几年后还能卖出个好价钱,何乐而不为呢?按照西方发达国家艺术品投资的一般规律,投资油画从购入到卖出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而中国当今油画市场里面却有太多的短线炒作,这是一种浮躁肤浅的心态在作怪。我们认为对在世的画家特别是中青年画家,凡是短线炒作价格飙升很快的往往也包含着巨大的风险。如果一名三四十岁的画家的“抽象艺术”作品能在几年间被炒到几十万元乃至几百万元,想想他今后还要“创作”多少作品吧,读完小学四年级就能算清这笔账。

第4篇: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

张占占:偏爱黑色,黑色有一种力量感,我喜欢有力量的东西。单个人物传达的情绪是跟我比较契合的,多个人物以后可能也会去做,但是要找到一个恰当的点。

东方艺术・大家:对你来说油画是最喜欢的表达方式吗?有没有考虑尝试用其他媒介进行创作?

张占占:都很喜欢,其他媒介只要时机对了就会去做,目前主要精力是放在油画上。

东方艺术・大家:在最新系列作品中,野兽、动物等丛林符号的反复出现,想要指向什么(是否有所隐喻)?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形象?

张占占:只是个人对丛林的一种情结,喜欢树的气质,我归结为成长环境对我的影响,很多东西都是潜意识的一种发展,没什么特定表达,而且我也不喜欢把什么事都说的很明白,那样艺术就没意思了,神秘性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东方艺术・大家:相对人物的写实,动物形象便显得十分“荒诞”,为什么这样处理画面关系?

张占占:我喜欢看起来荒诞的东西,但是仔细一琢磨又是合理的,其实很多看似荒诞的事物都具有这种特质,只是我们没有去理解,觉得不可思议,仔细一想都是可以理解的。我想制造一种荒诞,但是又是可以理解的荒诞,这是很有乐趣的一件事。世界本来就很荒诞,但是它就这么存在着。

东方艺术・大家:在此类作品中,能感到有明显的“拼接感”和“剥离感”,不同对象间似乎互相依存又独立存在着。这是怎么考虑的?

张占占:这就是我想要的,我喜欢制造矛盾然后再化解掉。这种感觉跟世间万物是一致的,看着没联系很独立的事物其实都是分不开的,其实这种感觉在做作品的时候是根本不去考虑的,就是想画画了就画,画以外的东西我是不想的,我只关心看到的东西,表象已经足够说明一切问题了,如果从画面里看到了其他东西,那都是画的附属品,对于附属品我从来不关心。

第5篇: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

由中国美术大师到雕塑大师的徐广席,他“信步无疆”,挥挥洒洒,没有艰难的时候,只有认真的时候。我们且从他于2007年完成的“泥塑一百单八将”,窥其心胸一斑!

S=《收藏参考》 X=徐广席

S:为什么选择一百单八将?

X:首先,一百单八将出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说到一百单八将,人人都知道,一百单八个梁山好汉,人物多,故事很精彩,性格非常突出,形态举止都富有个性,提到林冲、鲁智深、武松、卢俊义,老百姓都能来上几句。这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我个人也比较喜欢《水浒传》,除了小说,还看了不少关于《水浒传》的研究,我喜欢看,不嫌多。

S:因为看得多,所以更能把握人物的内心,把自己的思想伸进角色人物的灵魂?

X:是这么个意思。我们看《水浒传》,大部分的文字信息,实际上,历代的画家都有对“水浒”人物进行过或多或少的描绘,但都不全,还是黑白线描,并且缺乏表情,动作没有,表情没有,性格没有,那我怎么办呢?多看书!从人物的各个方面,各层关系去了解和分析人物的性格。比如说时迁,他是一个贼,同时又富有反叛精神和兄弟义气,你要怎么样表现他是个贼?我就设想他偷了一个箱,从房梁上往下跳,脚还没着地,一只手抱着箱子,另一只手还是一个爪子,眼神儿还在四下打量。又比如说林冲,林冲是杀了他老婆,被逼上梁山,他背上他的衣服,必须要准备奔波,要不然就没命。了解了人物的性格、命运、历史,你才能想好怎么表达。越是细节的东西,越接近人物的内心,越接近他的灵魂!

S:一百单八将,一百单八件,件件这样,这可是件费力气的活儿!

X:我完成一个人的造型构思,最少也要一个礼拜。这个没塑完,绝不开始下一个,要不然手里做着一个,心里想着另一个,就觉得跟欠了债似的,呵呵。

S:这么多人物,这么多造型神态,你选用什么材料来表现?

X:我从小喜欢泥塑,当然我也刻一些木雕、根雕作品,但最终我还是选择用泥塑的方式。材料是混凝土,拉了一车吧,两千多公斤。这个土要先加水,然后用脚踩,再晾,再踩,直到把泥踩得滋润、光滑,软硬适中,这样的泥才最好用,泥塑才结实,不容易裂开。

S:造型的时候不裂开,会不会藏家买到手后就裂开了?

X:这个不可能,这种材料的泥塑,外界的温度、空气湿度、阳光这些环境因素很难影响到它。如果要说损坏,倒是可能在运输的时候造成损坏,不过我已经设计了箱子,运输的时候全都装箱子里头,麻烦是麻烦点,但不会有损坏。有个台湾的老板出钱让我带东西过去,我说我不去,装箱子跑来跑去这才麻烦。

S:我相信很多人会喜欢泥塑一百单八将,我也喜欢。作为收藏爱好者,我带走一百单八将收藏用,有没有相关的注意事项?

X:主要是运输,我刚才说过了。你要收藏,我必须保证安全给你送过去,毫发无损。

S:一百单八将现在是个什么情况?有人收藏吗?

X:谈的人很多,来做采访的也很多。还有人提出要私人出钱给我建个博物馆,把一百单八将放进去,还要再刻三国人物。我说算了吧,光是一百单八将我就用了两年,三国人物大家熟悉的也有140多个,还有战马、行船、楼台,又是一个耗时的事儿!我现在是应一些藏友和朋友的要求,打算出一套关于这泥塑一百单八将的书,让更多的人看到它。

S:徐老师泥塑的一百单八将,目前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套。但我知道,你首先是一名著名的画家!

X:我从小喜欢绘画,也喜欢泥塑。我1985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创造了一部分国画作品,比如《莫高窟》《骆驼》《贵妃》等等,很多被新加坡、日本和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藏家买走了。我也喜欢油画,画了很多,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刘少奇、、等伟人像。一等奖倒是得了不少。但我首先觉得,我喜爱艺术,我能在艺术中找到作品的共鸣和朋友的共鸣。我喜欢泥塑,所以也理所当然爱上了木雕、根雕、雕画、脸谱、浮雕设计制作。我在骨子里觉得,它们都是非常好的艺术表达。

S:非常感谢徐老师的精彩分享,祝您一百单八将的书大卖!

第6篇: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

Even people in the art circle may not be familiar with the name of Doris Lockhart, who is actuallya collector focusing on Minimalism work. What is more rarely known is that she was once the fi rstwife of the bigwig in contemporary art, Charles Saatchi. They launched their collection life togetherand the Saatchi’s fl avor of the collec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is infl uenced by Doris in a greatdegree.

提起多利丝・洛克哈特,即便是艺术圈内的人士对这个名字可能也会有些陌生,但她却是一位专注于收藏“极少主义”的作品的收藏家。她更鲜为人知的身份是她曾经是当代艺术品收藏“巨鳄”查尔斯・萨奇的第一任夫人,她与查尔斯・萨奇共同开启了他们的收藏人生,查尔斯・萨奇的对于当代艺术收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多利丝的影响。10月22日,我们有幸在伦敦采访到了这位著名的收藏家,倾听她的收藏感悟与心得。马学东(左)、Doris Lockhart(中)、赵力(右)

海外藏家眼中的中国“疑问”

还没等我们向她请教,多利丝・洛克哈特倒是“反客为主”地问起了我们问题。

多利丝・洛克哈特:您怎么看目前英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情况?

赵力:三年前,我来伦敦就参观了佛瑞兹艺术博览会(Frieze ArtFair)以及动物园博览会(Zoo Art Fair )。我觉得英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非常多元。我们上学时候看到的以及在90年代看到的英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例如我们都知道的弗朗西斯・培根、弗洛伊德、大卫・霍克尼。他们作品的精神我觉得是古典和当代的结合。这三个艺术家实际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影响非常大。但这次来到英国之后,我发现很多年轻艺术家实际上是在现代艺术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既有古典艺术的传统,又有现代艺术的传统。

多利丝・洛克哈特:我认为弗洛伊德的确是我们这个时代英国非常最伟大的画家,但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画家,需要的是更能够激发人想象力和思想的艺术家。

多利丝・洛克哈特:您如何对中国的“现代艺术”以及“当代艺术”的时间段进行定义?

赵力:中国的“当代艺术”的时间段是从1978年开始的,至今已经有30年了。而中国“现代艺术”的时间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70年代。

多利丝・洛克哈特:中国目前有没有一些专门收藏现当代艺术品的艺术博物馆?

赵力: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是两个收藏中国现代艺术品的美术馆,但是这两个馆的问题就是没有关于“现代艺术”的常设性展览,并不是像美国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和古根海姆那样的美术馆,它们都有类似的常设展览。

多利丝・洛克哈特:西方美术馆的很多馆藏都是通过私人捐献的方式拥有的收藏,中国目前有这种捐献藏品的制度吗?这种捐赠制度对于美术馆来讲其实很重要,美国政府就是通过这样的制度丰富了他们美术馆的收藏。

赵力:中国是在前年才有这种相应的捐赠制度、税收制度的出台,但是实现起来可能很困难。

多利丝・洛克哈特:中国目前的收藏家属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赵力:中国目前收藏家对于当代艺术的收藏只能说是刚刚开始,收藏并不成系统。对于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以前您所说的那一代人作品很多都被国外的藏家买走,国内的收藏家都没有机会介入到其中。大家很关心下一波中国当代艺术怎么发展,大家关心下一波发展在哪里,实际上我也是带着这个问题来的。这也是中国的收藏家和想要成为收藏家的人最想了解的。

感性和理性左右收藏方向

赵力:中国有很多人想了解您的收藏与收藏观念,您什么时候开始收藏的?

多利丝・洛克哈特:1984年我和萨奇开始专门收藏英国的当代艺术,但当时在英国也就最多有三个人懂得我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因为当时的现代艺术主要的发源地是在美国而不是在英国,英国当时没有当代艺术的收藏家。这一年我们向公众开放我们画廊的时候,全年共有9000人前来参观,但是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美国人或者是从美国来的。英国当时没有人喜欢收藏当代艺术,评论家也不理解我们的做法。5年之后的1990年才开始出现转机,年轻的英国当代艺术家“YBA”如达米・赫斯特等开始暂露头角,人们也才渐渐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赵力:现在来看,这些艺术家有很多目前已经有了自己的位置了,他们都已经成功,您当初是怎么判断出这些艺术家未来能够成功的,这种预见性来自哪里,你是怎么判断的?

多利丝・洛克哈特:我认为这种预见性一半是来自于理性,一半是来自于感性吧。实际上,当你看到年轻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时候,尽管年轻人的作品虽然在形式上与以前的艺术家不一样,但是他们身上是有创新的,有那种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在里面,他们经历也与很多优秀的艺术家的经历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对于我来讲,我本身是学习艺术史的,这种学习经历对于我收藏艺术品的判断来讲很重要。第二个就是每个人脑子里都会有那种天生的直觉,看到特定的作品你可能会觉得喜欢。对于我个人来讲,喜欢是我的收藏理念很重要的部分。对于个人来讲,也包括我和萨奇画廊的收藏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艺术收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生活变化了我们的视线也很容易转移变化,我后来转向对于“极少主义”作品的收藏,是因为这是我生活中最能承受的东西。我并不是觉得“极少主义”是唯一美的东西,但是我喜欢它们。我更多是从个人喜欢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

赵力:您收藏时间段怎么划分比较合理?

多利丝・洛克哈特:我和萨奇是在1973年结婚,1975年我们开始收藏艺术品,1987年我们分手。1990年正式离婚,共同的收藏包括很多目前市场中很红的艺术家,但是这些作品基本上都被萨奇卖掉了。目前极少主义的作品都是我自己收藏的。有趣的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即使在我们离婚之后,我和萨奇会不约而同前后脚去同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看艺术家的创作,其实我们还是在追踪相同的东西,只是后来我的收藏方向更趋向于“极少主义”的作品。我想用一则轶事来说明我和萨奇的收藏观念:19世纪时法国有两个兄弟收藏了很多的艺术品、铜像,他们决定在他们死之前把他们的藏品全部卖掉。别人就问他们你们不感到悲伤吗?你们收藏的东西在市场上被拍卖到了世界的其它地方,你们不感到悲伤吗?他们说其实我们很高兴,我们希望其它人和我们一样,能够和我们一样享受这种欣

赏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艺术、艺术家作品的快乐,这其实是个很好的事情。这种快乐又被其它人继承着,这是个很好的事情。我和萨奇的这些收藏后来被卖了也是这个道理。

赵力:您收藏中国古代绘画和当代艺术的绘画吗?

多利丝・洛克哈特:我有一些这方面的收藏,但是数量很少。但是抱歉我不能说出他们的名字。我很喜欢蔡国强,他的作品就非常不错。我认为它们很美,他发展出来的语言很有中国特色,他今年也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行了回顾展。

中国当代艺术会出现新的发展阶段

赵力:的确,收藏当代艺术需要有很多知识背景。从您的角度来看,收藏家是从喜欢的角度出发收藏的,那么艺术批评在您收藏建立的过程中是否会起到作用?

多利丝・洛克哈特:在这点上来讲我和萨奇开始收藏的时候,当时没有很好的批评家对我们进行指导,或者引导我们看到那些前所未见的作品。对于我个人来讲,我只有自己去看了很多的作品。收藏者一定要看很多的展览,自己要区别这个好还是那个好。这样收藏者自己慢慢就会有一定的分辨力,慢慢就会开始知道你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个经验对于我来讲是首要的。另外学习艺术史也的确是很重要的,因为学习艺术史能够获得一种启迪,一种钥匙。你可以看到历史中的艺术家,了解艺术家的经历,他们的创新是被社会接受还是排斥,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艺术史不仅仅告诉你艺术世界里发生了什么,同时也告诉了你艺术家生活的时代,以及当时的时代给艺术家什么样的启迪。同时也告诉你当时的社会史、政治史、军事史,这对于体会画家的创作其实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如果让我也评价中国当代艺术的话,我个人觉得好像缺少了一种中国传统艺术最为核心的“宁静致远”的那种内涵。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变化的时期,在这个变化的时期会出现灵魂的撞击,而这种撞击如果再升华的话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这却是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缺少的东西。然而我还是会看到在中国当代艺术品当中的那一种欢乐―如同孩子般狂欢庆祝的情绪,里面同时还有幽默的成份,这些都是在突破长久禁忌之后所出现的表达发泄的艺术方式,但是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于是如果假以时日我们会慢慢发现中国当代艺术回归传统精神的趋向,不是说完全从形式上,而是从韵味上达到或者说回归到传统之精神。在我看来,那可能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下一个发展阶段。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可能是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

赵力:在中国国内,大家都在谈论艺术创作的价值,但是大家还是有一些争论或者说有些担心。您认为在目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怎么处理一个国家的艺术和全球艺术的关系,是共性重要,还是特殊性重要,您对这个问题怎么认识的?

多利丝・洛克哈特: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如果继续模仿西方或者说继续西化的话,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从创作上来讲都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时代是个性化的时代,多样化的时代,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民族文化当中最优秀的东西其实是最让别人欣赏自己的一种特质。我们都知道我们最终将会离开,但是我们却在努力地活着,这其实也是我们成为“英雄”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之上,艺术的创造其实来自于内心,也来自于我们生活之中、环境之中。在我看来艺术创作是对于我们生命挣扎的最有益的诠释。

赵力:您之前提到未来的艺术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可能不完全是绘画。因为我们大家都想把握未来的艺术趋势,从您的角度来说,未来的艺术会是怎么样的?

多利丝・洛克哈特:我认为所谓的艺术发展趋势最终归于信仰。我觉得目前科学与艺术在渐渐地融合,科学家所有的重大发明其实都像是面对着一个画板一样,他前面是空的。艺术家与科学家类似,其实是一种信念在支撑着艺术家。这种信念一旦建立起来之后,其发展的方向有很多的可能性,并不是能够完全加以解释的。我觉得艺术始终引导着人们,即便它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但我觉得它会和科学走得更近。20世纪90年代时,我和萨奇两个人发现了达米・赫斯特,当我们看达米・赫斯特的那件把牛泡在福尔马林里的作品的时候,我不仅觉得这件作品是如此得新颖,同时也觉得这件作品很美,就像是某种科学仪器一样。达・芬奇的很多素描其实也都与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现在很多艺术家都在作品里加入了科学的元素。其实人对于自身的了解还是那么有限,这也是达米・赫斯特为什么会被人记住的原因。在我看来人类对于世界认识的渴求永无止境,它既是对于过去的人们的激励,也是对于未来的人们的激励,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始终发展着的趋势。

艺术不是赛马

赵力:现在很多人谈论价格,尤其是当代艺术的价格。中国的很多媒体也对达米・赫斯特的那场拍卖非常关心,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多利丝・洛克哈特:艺术不是赛马,当然你可以在里面下注。我不认为赫斯特的这场拍卖是个坏事情。艺术家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对艺术家的尊重也是可以通过作品的价格表现出来的。但是当代艺术世界之所以不是赛马场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不可能只有一个赢家,绝对不会!艺术世界不是这样的。如果要真正鼓励和奖励那些艺术家的话,其实更应该奖励的是那些给艺术家提供教育的机构,这种教育的传统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是温布尔登网球赛一样,没有任何一个赢家能把这个奖杯拿走,他们仅仅是把自己名字刻在奖杯之上。当然所有的赢家都会获得奖金,但真正的荣誉永远属于温布尔登而不是隶属于某个个人的,这是艺术世界吸引我们的魅力所在。

赵力:您怎么看目前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这么高的拍卖价格?

多利丝・洛克哈特:对于任何新鲜的事物人们都会很热衷,尤其是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那些拍卖其实就像是买股票,是这些人的一种投资。这些“收藏”的人中,真正对于艺术品的认识有多少?我其实不敢认同。但是从我个人的经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就对现代艺术收藏感兴趣,到了80年代因为找到了萨奇这样一个富有的丈夫,于是更加热衷于收藏。但是我可以非常有自信地说,目前走红的10个艺术家之中将来能够有1到2个留下来就已经不错了,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要说这些艺术家不好,但这是事实呀!譬如说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艺术家,当时走红的现在其实没有留下多少。我认为下一代的中国艺术家将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发展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人们会有一个更精确的比较。新的艺术家往前发展的前提,是要有一种静下来之后的创新,这种创新更有价值。我觉得目前在拍卖市场上被炒的很红的那些艺术家,其实并没有发挥出他们最好的创作状态,这当然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觉得这些作品目前的价格这么厉害,其实回过头来,我觉得它们还不是真正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最好证明。我个人觉得这些画家的技巧非常好,但是这些艺术家的灵魂却没有充分展现出来,还没有达到思想上真正的炉火纯青,以及他们对于时代的完满体验,也许下一代艺术家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当然并不是说目前的这些艺术家不可能突破自己,而可能由于市场

的原因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很难突破自己。当然这些艺术家目前还很年轻,有的才40多岁,弗罗伊德、米开朗基罗,伦勃朗他们在70岁时还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这些都取决于艺术家自己!

萨奇目前比较喜欢中国当代

赵力:目前有没有研究您和萨奇收藏方面的相关的材料?

多利丝・洛克哈特:我目前在写自己关于艺术品收藏的回忆录。我和萨奇在英国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你们的采访应该是一个例外。当我和萨奇去美国买画收藏的时候,我们看到我们喜欢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必须要恳求美国的画商卖给我们,这些画商觉得卖给我们就见不到这些作品了,在英国当时也没有展出它们的机会,尤其是并不知道我们收藏这些作品的真正目的。因为当时英国社会对于当代艺术根本没有认识,这段历史非常重要,这也是我想写回忆录的原因。

多利丝・洛克哈特:你们去看了萨奇画廊举行的“革命在继续”的展览了吗?你们认为萨奇展览中的那些作品怎么样?

赵力:这个展览参展的很多艺术家都是我们的朋友,参展作品应该是这些艺术家比较好的作品,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涵盖中国当代艺术的全部,而且这次展览的主题―“革命在继续”是不是合适,这是个问题。

多利丝・洛克哈特:萨奇本身是做广告出身的,因此不要把这个题目看得太重,这个名字并不能代表中国,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很容易使人记住这个展览。

第7篇: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

对于已经在收藏界浸淫将近20年,甚至因为个人爱好的延伸而组建了艺术集团的王镇华来说,无论是他的表情,或者说话的语调,都实在太风轻云淡了。

“因为个人资金不够充沛,所以大概现在只有300件左右的藏品。”

“最贵的一件藏品大概花了上千万台币。”

“我买画是速战速决型。”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语调始终保持一致,而且是一致的平静,口气就像在拉家常。

这是一个关于“移情”的故事

读小学的时候,王镇华的绘画就获得过美术竞赛奖项,到了中学,他还和朋友们一起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件日式老房子,住在一起画画,讨论艺术。虽然最终读大学的时候他选择了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广告组,不再画画,但对于艺术的喜爱,却像是种植在身体中。

最早的时候,他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关注其背后的故事,看重画的生命力。就像他买下的第一幅作品《餐桌》,是高中同学、台湾画家傅庆N的一幅画,直接表现了艺术家在旅法时期的精神状态。

“他当时在法国,其实是蛮压抑的。那天难得有一个同乡去看他,两个老朋友聊天喝酒喝到high,情绪释放出来,画了这幅作品。在画之前,因为情绪喷发,他还曾用头去撞墙。”

而现在,王镇华说自己买画并不坚持以前的原则,没有那么苛刻,幽默的、很视觉系的作品,也会喜欢。就像树立在他的大隐设计公司上海办公室门口的一件雕塑作品《世界那么大》,是雕塑家黄柏仁的作品―一只可爱的熊猫略略弯着腰和一只黑狗握手。

“熊猫我把它理解成大陆,而黑狗则代表台湾。这位艺术家并不算特别资深,我之前看过他用狗的形象做过的小的作品。等我看到这件作品的时候,刚好要找这间新的办公室,就买下来了。作品本身蛮有趣,看到会蛮开心的,放在这里也很有寓意――公司是从台北过来的,但是这里大部分的同事又都是大陆的。”王镇华说。

“性格分裂”者的审美情趣

放在办公桌背后的画,应该更能代表主人的趣味。在王镇华办公桌背后的一幅作品,却是一件视觉上令人有惊悚之感的画――艺术家陈界仁的作品《连体魂》,一年前王镇华花了大概2万美金买下来。画面上,一个人体分裂出两个头颅,而地上铺满了神情绝望、诡异,像是遭受了活埋的人的头颅。

“看起来有点人格分裂的感觉。”我对他说。

“你很敏感。我是双子座,这个星座就是有点性格分裂,所以我对这幅画很有感觉。它看起来很有力量。”儒雅斯文的王镇华靠在他的办公桌前,静静看着这幅简直像是性格写真的画。

而王镇华说自己最想要的藏品,一是莫迪里阿尼的作品。“他的作品中的形象大都没有眼球,有着深层次的情感。而在他过世之后,他的太太跳楼自杀。艺术重要的就是能够触动人心、感动人,所以像这样无助、感伤和神秘的背景,更让人感动。”

不过,他的作品实在太贵,位列目前全球单价最贵的前三名。

另一位令王镇华一直想要拥有的艺术家,是日本的石田彻也。“我一直在读他的作品,我想我可以理解他为什么要自杀。他很苦闷,画面中有一种沉郁的压力。东京的Wada Fine Arts画廊拥有他最多的作品,不过现在买不到。”

虽然近年来王镇华逐渐开始想要从幽默的动漫风作品找到轻松、趣味,但在他内心深处,最爱的似乎还是那些让人有着沉郁顿挫之感的作品。而这两条收藏的线索,却又正巧妙应和了他的双重性格―审美的时候,他用轻松平衡深沉;购买的时候,他用随性平衡理性。

买到好画要靠抢

想要买到心仪的作品,靠什么?勤奋?人脉?消息灵通?渠道?

都没错。

但还少了一点,靠运气、靠缘分。说得更极端点,简直要靠抢。

挂在王镇华公司一楼大厅墙上的一组作品,来自于艺术家罗展鹏。这位台湾新生代艺术家的画作《草莓族大乱门》,是其草莓族系列作品之一,这一系列一贯表现台湾被称之为草莓族的80后年轻族群。

这幅画,是在未完成的时候就被王镇华看中了。

“我偶尔去他的工作室,这幅画刚好画到一半,我就跟他说这幅画要留给我。”王镇华说那完全是缘分,因为半年之后这幅画创作完参加展览,有好几个收藏家都想要据为己有,不断和他游说。

“虽然我和艺术家也有私交,但其实我也不可能常常去他的工作室。在那之前,我其实大概有半年没有去过他的画室了。”所以,只能感叹他的运气好了。

王镇华的睿芙奥艺术集团分为罗芙奥拍卖公司和睿芙奥投资顾问公司,分别从事艺术品拍卖和顾问,而对于王镇华来说,公司的收藏更有策略,以大师级作品为主,而他本人的收藏则更随性,看到喜欢的就买,并非像许多收藏家,主题专一而明确。

“我买画速战速决,一般看了觉得好,就立刻决定了。以至于有一次我在画廊看中一幅画,没注意价格,便下了单,结果等到对方把单据寄给我,一看价格,才发现比我预期的市场价要贵。”

“我对好的收藏家的定义是,70%的收藏根据艺术史上的学术性来有计划地进行,30%的收藏满足自己的爱好,好的收藏家一定是理性见长,而我更加随缘和随性,所以我只是享受收藏乐趣的玩家。”

对话逛拍卖会比逛画廊更速效

《风尚周报》:买过最贵的一件艺术品是什么?

王镇华:大概是三四年前,买过的一件赵无极的作品。当时花了上千万台币。应该说他并非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艺术家,但是一来他的确发展得非常好,作品能够保值;二来,他的抽象画的包容性很强,出于对空间布置的考量,他的画就很合适。

《风尚周报》:你的公司所经历的拍卖会中,有没有哪一次的拍卖让你有惊心动魄的感觉?

王镇华:在2007年的一次拍卖会上,拍一件赵无极的作品。我们征集这件作品的时候,拥有人开出的价格远高于这件作品的市场价,大概是一倍左右,但结果最后的成交价过倍,超过了最初那件作品拥有人的开价。所以你真的不能说一件艺术品就应该是多少钱,很多时候作品背后的故事会令它加价。那件赵无极的作品,是画家马蒂斯的孙子上个世纪70年代在纽约开了画廊之后,直接跟赵无极收来的。

《风尚周报》:对于刚开始买艺术品的人来说,你有什么建议?第一次买的作品最好不要超过多少钱?

王镇华:最好不要超过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当然是多看展览,有师傅领你入门会更好。你还可以多逛拍卖会,大多数拍卖会的预展都不需要邀请函就能够进去。逛拍卖会比逛画廊更好的方面在于,一场拍卖会收藏的量很多,会有各种风格的作品,图录也是很好的工具书,你能够一次性看到更丰富的作品。

第8篇: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

妙红大学学的是理工科,毕业后捧过“铁饭碗”,然后毅然决然地下海,据说被淹得挺惨,而后投身媒体行业,一干就是十年。他说本来不想聊自己的“艺术人生”,但是猛一回头,这路虽然走得歪歪扭扭,却也丰富多彩。

记者对妙红的最初印象来自于他曾经担任出品人、策划人兼主持人的四川电视台星空城市频道节目《妙哥说事》,这档节目主要是和观众分享报纸上的新闻,将热门话题一网打尽,同时还会搜罗有趣的网络视频。妙红用椒盐味十足的四川话主持节目,平民化的节目内容为他赢得了不少粉丝,使得他“邻家大哥”的形象深入人心。

作为媒体人的十年,妙红很长一段时间都与体育新闻撇不开干系,他笑说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是看足球的时候有啤酒畅饮而且不需要码字,最不喜欢的事是看足球的时候没有啤酒却需要搅尽脑汁码字。“喜爱阿根廷队有两个原因,一是阿根廷以前出了一个马拉多纳,现在出了一个梅西。另一个原因则是,那首叫作《阿根廷,请别为我哭泣》的歌曲为阿根廷涂上了一些婉约的、优雅的色彩。当球队赢了的时候,我们一起嘶喊Argentina(阿根廷),当球队遇到坎坷时,我们则一起作出忧郁的样子,哀怨地吟唱: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这是妙红在去年世界杯期间受某刊物邀请写下的评论。他说自己酷爱写体育评论,是因为年少时在体校上学,喜欢许多体育项目,也曾幻想过自己成为一名职业体育运动员。如今,体格有些消瘦的妙红看上去更像是一位艺术家,实际上,他已经投身艺术领域。

就惦记着那些白墙

妙红最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很多年前,我其实也是一位艺术家,啊,现在不算了。”配图是一幅抽象派的素描作品。“我有空时也爱涂涂画画,但那些绝对算不上是艺术品,也绝对不可能进入我们的艺术品平台”,妙红在介绍自己正在筹建的艺术-能见度移动互联创投平台时说:“我想要创建的是一个艺术品展示和销售的网络平台,我觉得艺术不应该高高在上,而应该为大众服务。我想通过这个平台培养个体审美素养,提供大众消费得起的艺术品。”妙红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推介有潜力的中青年画家,为艺术品消费者提供可信赖的购买渠道。妙红和团队到大学校园去寻觅优秀的艺术作品,还会聘请专业的艺术评估师来评估艺术品的价值,拟定出合理的价格。“我惦记着的是干家万户家里的白墙,我想让艺术品进入普通工薪族的家里,装点他们空白的墙,用原创艺术品提高他们的居家审美品位。”

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日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为人民币287亿元,同比下降14%,创5年以来最低水平。与此同时,受文化产业大发展契机的影响,艺术品电子商务与艺术品的全产业链服务正逐渐成为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主线。值得关注的是,定价在人民币10万元至50万元的作品在国内拥有极高的市场空间,成交数量占拍卖成交数量的73%,显示出艺术品市场初级购买群体的扩大。在艺术品电子商务化愈演愈烈的当下,妙红没有抛出花样百出的营销噱头,也没有迎合艺术品藏家们对新兴事物的收藏热情,而是脚踏实地地选择了大众艺术品消费领域,这或许来源于他人生中多次转行磨练出的敏锐商业嗅觉。

妙红不是一个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惦记着外面饭馆里的人,他在做每一件事时都十分专注。他说转行是为了寻找人生的更多种可能。也许在将来,曾经出版过长篇小说的妙红会开启另外一种人生,谁知道呢?

Q=《成都女报》 A=妙红

学会讲故事

Q:媒体生涯给你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A:这十年让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人,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也让眼界更宽广。我还学会了如何讲故事,如何用语言去生动地描述一件事,如何更有效地与人沟通。

Q:每一次在转行时,内心是否有过恐惧?

A:完全没有,每一次转行都是自然而然的,时机对了,我自己也准备得足够好了,于是转身一试。

第9篇: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

用想象力搭起桥梁

一到假期,便是人类的大迁徙,从都市的钢筋水泥、汽车尾气中逃荒似地奔向大海山林,还要经过长途跋涉,仿佛都市生活与自然已经相隔了西天取经的遥远距离,人们用引以为傲的文明筑起高墙将自己困在了其中。但对自然的天性向往可不会轻易泯灭。除了在假期的时候奔向大自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一种自然的日常生活,渴望让自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需要翻山越岭去找寻。

艺术家和设计师或许成为了这场“自救”的灵魂人物,他们打开了一个通道,让自然、艺术与生活完美结合,开辟出了一个新的灵动世界。在意大利设计师、艺术家Marcantonio Raimondi Malerba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最鲜活的自然元素,这种自然元素在设计师有趣的想象力中,与意想不到的器物进行了组合,变成了集自然、艺术、实用性于一体的“实用艺术品”。这种结合让艺术品不再高高在上,让自然有了更多的载体,让生活中的器物充满了温度和趣味。

Marcantonio出身在意大利小镇Cesena,艺术学院毕业后,他一直在艺术家和设计师两个身份之间自由游走。他自小热爱家乡的大自然,自然一直是他灵感的来源,“一个树枝,一块石头都是我的玩具,而且我有很多动物朋友。我家里养了很多猫咪,有一只是从小陪我长大的,虽然它已经在天堂里,但它的孩子还陪着我。”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见到很多动物形象,“复刻动物,是一件我一直在坚持做,能给我带来满足和快乐的事情,把设计和艺术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让我觉得自由。”他作品中的动物形象不是我们常见的卡通形态,而是如雕塑般写实而生动的动物,“我不会做卡通形态的东西,因为我喜欢自然的东西,我不喜欢做大家以前就很喜欢的东西。米老鼠大家都喜欢,可是,不需要我再去创作了。”

Marcantonio为SELETTI设计的“猴子灯(Monkey Lamp)”系列,以“站、坐、吊、挂”四种形态,生动展现出了大自然中猴子日常的形态,Marcantonio曾为此跑到野生动物园中去观察猴子。这些猴子像是偷偷溜进了家中的小淘气,仿佛随时会趁你不注意便一窜而逃。

而在“有态度的鲜花烛台(FLOWER ATTITUDE)”系列,我们不仅看到了生动的自然,更看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组合,烛台形状各异有趣,有锯尺、电锯、斧子、警棍和手枪。经典恐怖电影里出现的元素,和柔美的鲜花形成鲜明反差,如今设计为餐桌饰品。用经典复古的材料,重新谱写流行风格。卡波堤蒙特,是意大利过去几个世纪给社会各阶层提供瓷器的地方,此系列正是用卡波堤蒙特瓷制造而成。设计师Marcantonio用自己的灵感,赋予了古老瓷器现代质感。器械的腐败,自然的重生,有一种生命力在吸引着人们。

对话设计师Marcantonio

CHIC:你觉得是什么让“猴子灯”如此受欢迎?

Marcantonio: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选择猴子而不是更可爱的动物,比如狗、猫咪。因为狗和猫咪大家都是第一眼就喜欢的,那设计的意义是什么?猴子是大家需要考虑下是不是真的喜欢的,你可能第一眼不会喜欢猴子灯,但是你可能回家后却会记得他,然后回来买走。猴子灯受欢迎还有一个原因是猴子拿着灯的动作非常自然,就像孩子们溜进你家里,它的动作是猴子和人类小孩很自然的动作,带给人亲切感。

CHIC:设计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Marcantonio:我最关注细节,不能说是困难,但那是我最关心的部分。猴子的每一根毛发在做模具的时候,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雕刻。

CHIC:在材质和色彩的选择上是如何考虑的?

Marcantonio:我经常说一句话“材质就是产品本身”。在做一件产品的时候,我会先考虑材质,如果中途因为成本或者技术问题需要放弃材质,我不会选择换一种材质,而会放弃这个产品,因为换了材质,就不再是我原来心里想做的那个产品了。我的猴子灯是先有了我的猩猩雕塑,是艺术品。而我做猴子灯就是希望更多人能轻松拥有“艺术品”,有亲民的价位。所以材质上我使用了很接近石膏雕塑的白色树脂。

CHIC:你在设计材料的选择上有自己的偏好吗?

Marcantonio:并没有,我总是会去寻找新的材料。

CHIC:提到中国,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Marcantonio:陶瓷。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国。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去了广东潮州,那里的陶瓷工艺很出色。你看到我的Flower Attitude的设计,上面的立体花朵,在潮州很多传统的花瓶上就有,栩栩如生。

CHIC:这一系列取名为“有态度的鲜花烛台”,它所传达的是怎样的态度?

Marcantonio:Flower Attitude可以说是一个浪漫但又不过分女性化的系列。鲜花给人的感觉非常经典,但过于平凡,所以我希望用一些更有冲击力的、与其相反的意象与之搭配。枪这一意象通常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但同时也象征着安全感和事件的转机。将这两者相结合,为Flower Attitude带来了一种反讽的视觉效果,但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和平的呼吁。此外,我也希望传达给人们的是鲜花为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改变。无论是枪支形状的花瓶还是一盏旧台灯,插上了鲜花之后都会变成截然不同的有趣的物件。

CHIC:为什么会想到把这两种完全不同感觉的元素结合在一起?

Marcantonio:我一向很喜欢将不同感觉的元素相结合。这种结合创造出来的是像比喻一样隐晦、又像诗歌一样浪漫的作品。将不同感觉的元素相结合,实际上也是在用这些元素所代表的意象做游戏:比如你将两根手指与一只玻璃杯结合,就变成了一只“行走的玻璃杯”,是很有趣的事情。

CHIC:你和SELETTI之间有怎样的故事呢?

Marcantonio:我们合作有三年多了,当初是我带着自己的作品去见SELETTI的掌门人Stefano,他认为我的设计很棒,并且当即就邀请我与SELETTI合作,将我的想法实现出来。SELETTI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这一点:它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强大的想象力。我很高兴能够与SELETTI合作,将它的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动人。但同时我也清楚,除了SELETTI,我也不知道还有哪个品牌可以让我将猴子灯系列或是Sending Animal系列实现出来。Stefano 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也经常会有一些超现实的设计想法。这些想法保证了SELETTI不会轻易地去追逐流行。如果足够幸运的话,更能让SELETTI引导流行的趋势。

CHIC:Stefano 作为SELETTI的掌门人及创意总监,会对你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吗?你们私下关系如何?

Marcantonio:当然会。比如去年在天津的时候,我从这座城市得到了许多灵感,以至于要整晚不睡将这些想法画下来。第二天一早,我就兴致勃勃地等着Stefano和我一起讨论这些创意了。我们一起做过的许多项目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在工作之外,我们也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和Stefano相处的时光总是很愉快的,因为我们两个人的想象力都非常丰富,我们的想法也总能不谋而合。他是个非常专业的商人,而我则是个负责“做梦”的人,我们都需要对方来成就我们的每一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