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精选(九篇)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

第1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一、实施原则:基于生本,紧扣目标

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传统文化、丰富的民间传说、民风民俗、各种各样的家乡特产等都是《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富有价值的乡土资源。如何在如此丰富的资源库中筛选出适合课堂教学的乡土材料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握两个原则。

(一)紧扣教学目标

乡土资源的选择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既是为了完成《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学习任务,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达到课程目标,只有这样的乡土资源才具有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三年级下《家乡特产知多少》这一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并介绍家乡特产。因此,在教学本课前,笔者先让学生调查家乡有哪些特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最喜欢的某种特产,通过多种途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合作完成如下的调查表(见右表)。

课堂上,学生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家乡的特产。然后,开展“舌尖上的家乡”活动,一起品尝各自带来的家乡特产。

学生通过搜集、品尝、倾听、观看、欣赏、讲解丰富的家乡特产的过程,不仅认识了自己家乡丰富的物产,还逐渐增加了对家乡深深的感情。

(二)贴近学生生活

由于编写教材与使用教材有一个时间差,所以品德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资源,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而有效地进入学习的情境。

如六年级上册《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教材的“故事屋”选择了时传祥、徐虎这两个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材料。虽然他们的事例很典型,但是他们都是上个世纪的劳动模范,而且“掏粪工人”这个职业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无论他们的事迹还是职业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对此,笔者在备课时设计了“采访我身边的劳动者”为主题的课前调查活动预案(见下表)。

在采访中,学生明白了新安江的繁荣与发展,既离不开城市建设的设计师、工程师,更少不了普普通通的建筑工人、平凡的环卫工人……正是各行各业的人在默默地奉献,才有了如今这座适宜人居的浙西小城。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还对教材中的“故事屋”进行了重组,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被家乡人民称为“程周坞路口的移动红绿灯”――最敬业的协警吴水林的事迹。展示吴叔叔无论刮风下雨都兢兢业业地在马路上指挥交通――立正、敬礼、奔跑、竖大拇指、护送路人的图片和视频,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普通的人一样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事业。

二、实施策略:把握时机,活化课堂

(一)在认知匮乏时提供生活材料

乡土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感的材料,为抽象的学习内容提供必要的感性支持,为学生在最佳的时间里搭建获取知识的平台。

在教学三年级上《农产品的家园》一课时,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自然知识的面比较狭窄,且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城镇上,对农村的自然环境并不熟悉。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给农作物找个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图想想、猜猜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而笔者所提供的农作物包括生长在树上的板栗、香榧,生长在水中的菱角、茭白、白莲、荸荠,生长在土里的花生等,都是当地的特产。学生虽然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但是却都见过这些农产品的果实,因此对于这些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成长过程都非常感兴趣,一堂课就在浓浓的求知氛围中顺利地展开了。

(二)在气氛渲染时加速情感体验

乡土资源中具有生活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美图片、音乐、视频等容易使学生获得共鸣,从而唤起学生更多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三年级下《我来做个小导游》时,笔者选用了描绘家乡美丽风光的视频《月亮岛》作为教学导入,学生边欣赏歌曲,边观赏家乡风景,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旋律,喊出曾经游览过的风景区的名称。之后,教师用自己搜集到的家乡优美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图片、照片等在《月亮岛》这首歌的旋律声中,向学生们作介绍。教师讲解得有滋有味,学生们则被生动的故事、如画的风景、悦耳的音乐所深深吸引。

没有情感参与的知识只是冰冷的教条,只有涂满情感底色的认知才有可能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融入家乡乡音、乡情的音乐和图片都很好地诠释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在课堂尾声时运用点睛之笔

在一堂课结束前夕,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结语,这是激活学生新的兴奋点的有效手段。很多时候,乡土资源的内容在课堂的结尾导入,能起到课已了而情未了的作用,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教学六年级上《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时,笔者在课的结尾将原教材中的“感受新农村――奉化滕头村”进行改编,呈现了“感受新农村――乾潭镇幸福村”,通过幸福村今昔村风、村貌图片对比,今日幸福村建设成果展示的视频播放,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家乡新农村――幸福村的新变化。对于乾潭镇的幸福村,许多同学都听说过,有的甚至去过,或者有亲戚朋友就住在幸福村。在课堂的最后出现学生们熟悉的画面,这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农村充满朝气、活力的新景象,住在农村、生活在农村是多么的幸福,又有机地、动态地总结了本课的内容,并向学生渗透了热爱家乡,长大建设家乡新农村、服务新农村的情感。

第2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乡土文化;文言文教学;兴趣

文言文在高中教材中的地位之高是毋庸置疑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也是事实。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且必须解决的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这一阐述为笔者解决文言文教学这一难题打开了一扇窗。

一、利用乡土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故事的喜爱是人类的天性,而熟悉亲切的乡土故事则更容易吸引学生。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引入乡土故事,就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兴味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学习《陈情表》一文时,我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全国最长的村名叫什么吗?学生都说不知道。我就告诉学生,全国最长的村名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而这个村子就位于我们宿州市萧县杜楼镇。学生很是惊奇。接着我就把“鞭打芦花”的故事讲了一下,让学生了解我们宿州先贤闵子骞的孝行故事。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闵子骞的故事导入新课,既与《陈情表》中李密的孝行巧妙衔接,让学生很有兴致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也让学生了解到家乡厚实的文化底蕴,进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遗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如果能适时利用地方历史文化遗迹,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内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常常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过秦论》一文篇幅较长,内容较难,学生不喜欢听,课堂气氛很沉闷。在讲到第三段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把事先写好的一段话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大泽首义,天下轰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民间传说至今流传;陈涉称王,万民景从,“涉故台”“柘龙树”“龙眼井”,历史古迹风貌犹存。陈胜起义虽然从起事到失败只经历了六个月的时间,但是他号召和鼓舞了各地各阶层民众的反秦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朝的统治。正如司马迁所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义旗动天地,丰碑昭日月”,这是宿州人民的骄傲,也是大泽乡风雨沧桑的历史见证。

学生读了这段话,马上就纷纷议论起来。学生在高一时都进行过徒步拉练,到过宿州市著名的历史遗迹涉故台,因而对涉故台非常熟悉。我有意识地把涉故台引入课堂,就是用学生熟悉的事情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大泽乡起义的历史价值。

三、借助写法相似的乡土文化作品,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项脊轩志》结尾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一古代散文中最著名的结尾,平淡中蕴含了作者多少的凄恻感伤。昔日新婚燕尔,凭几读书;而今斯人已去,此树独留。多少伤痛和爱意都浓缩在了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

为强化学生对这一精彩结尾的理解,我又补充了白居易的一首诗进行比较鉴赏。白居易从11岁至33岁,曾在宿州符离生活了22年,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公元794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病逝于襄阳,白居易料理丧事后,护送家人回到宿州符离毓村时触景生情,写下了《重到毓村宅有感》一诗:“欲入中门泪满襟,庭花无主两回春。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这首诗语言虽平淡自然,但字字出于肺腑。庭花无主,寂寞开放,帘窗依旧,老父长辞,作者只能睹物思人,泪满衣襟。两个作品,一为散文,一为诗歌,体裁虽然不同,但都是情到深处语至浅,都在看似平常的内容中寄寓了作者物在人亡的感叹和至真至深的思念,让人读之如临其境,品之余味无穷。

四、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拓展延伸,补足作品形象

《项羽之死》中对虞姬的描写着墨不多,形象塑造并不完整。但霸王别姬的故事却植根于学生的心里,因为垓下之战就发生在宿州市灵璧县东南,虞姬墓就位于灵璧县城东。教学本课时,我觉得应该抓住这个向课外拓展延伸的契机,力求把虞姬的形象补充完整。我向学生展示了两则材料: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用西汉杂史《楚汉春秋》的记述说,当项羽歌罢,虞姬相和的诗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相传虞姬自刎后的来年春天,墓地周围长出一种奇异的野花,花色殷红,人们都说是虞姬的鲜血染红,并赋予此花一个冷艳的名称:虞美人。清代许氏有诗《虞美人》:“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通过上述材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勾勒虞姬的形象。学生兴致很高,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快,虞姬这样一位为鼓励君王突围,从容拔剑自刎,且具有柔肠侠骨、碧血丹心、冰雪节操的奇女子形象就清晰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这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第3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问题在于他们缺少积累素材、搜集素材、选取素材的能力和意识。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查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

因此,从教学实际、学生习作发展的要求和“课标”精神三方面来看,培养学生积累素材、搜集素材、选取素材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的家乡六合位于苏中江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区域内历史古迹、人文会馆、自然风光、地方特产等资源非常丰富。利用这些乡土特色资源,引导学生获取写作素材,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游”出“风景这边独好”

学校春秋两季都会组织学生春游或秋游,游览的地点常常就是本区域内的自然景观。在六合境内,大自然留下了许多杰作:桂子山石柱林、瓜埠山火山口、灵岩山玛瑙涧、方山的猫耳石……每一处自然景观都有其独特之处。

游玩之前,笔者会先对学生们作简单的介绍和提示:本次去游玩的地方究竟有什么特别的景观,最特别之处是什么。在游玩的过程中,笔者和同学们一起漫步山道,穿梭林间,登山远眺……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发挥想象,让所观赏的自然奇观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迹。

在游览瓜埠山国家地质公园时,走到火山口旁,引导学生观察火山口的形状,想象亿万年前大地发出的怒吼,喷出的火焰;接下来带着学生观察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堆积成的山――“雄狮之塔”,整座山像一头爬在那里的雄狮。先是远看,再近看,看山体上形成的独特的图案,有的像孔雀开屏,有的像瀑布飞流直下,有的像一片整齐的密林……在观察与想象中,让学生的脑海中留存下这儿最独特的景观。

回到学校后,展开交流,笔者把拍摄的照片以及搜集来的文字与图片再次呈现,这样,学生们对家乡独特的自然景观印象更深,了解更多。这时候进行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写游记,写导游词,为景区写宣传标语,为影像写介绍说明等,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和练笔,积累了关于家乡自然景观的众多资料,丰富了写作的素材库,也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游览瓜埠山地质公园之后,学生初步形成了在游览中认识事物、抓住景观的特点的意识和能力。在游览其他景区时,能够在休闲之中积累关于家乡特色景观的写作素材,为写作训练找到了可炊之“米”。

二、“观”出“古迹前世今生”

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这样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六合境内,长芦寺、梵天寺都是南朝时所建的古寺,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到今天已有约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位于太子山公园内的长芦寺建筑群规模宏大。笔者带领学生去参观,学生从外观看到了长芦寺大殿、楼台、佛像,吟诵杜牧的诗句,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长芦寺的厚重历史。这还不够,走进殿内,我引导他们观赏、阅读相关的文字与图片,了解到长芦寺初建的寺址紧临江岸,但这段长江河道很不稳定,堤岸经常塌陷,因而长芦寺建筑群也不断遭到破坏。北宋时,曾大兴土木重建寺院。后来江岸继续后退,至南宋淳熙初年终于被水淹没。淳熙十二年,将寺址迁到今天所在地。长芦寺兴盛时的规模很大,民间传说:“前门通到金刚殿,后门通到六合县。”由于该寺名声很大,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来此游历,赋诗秉文。唐朝的骆宾王、李白、韦应物、刘长卿、孟郊、温庭筠,宋代的王安石、坡、秦观,明代的李东阳、王守仁、王世贞等都曾慕名而来。

了解了这些历史,知道了长芦寺的前世今生,增加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回到学校,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参观感受,结合图片、照片等资料,学生积累了关于长芦寺的丰富翔实的资料。这样参观不同于一般的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长芦寺的宏大规模,还领悟到它的厚重历史,更加体会到国家的繁荣和家乡的发展。

一名学生参加“爱祖国、爱家乡”征文时,透过长芦寺的变迁,写出了家乡的发展,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所选的视角和材料都别具匠心,获得了评委们的赞赏。

三、“查”出“民俗来龙去脉”

在香港回归时和北京奥运会上,江苏民歌《茉莉花》优美的旋律打动了许多人的心扉。《茉莉花》这首本校学生几乎人人会唱的民歌是怎么产生的呢?

笔者带领学生走访了六合区文化馆,到那里去查访《茉莉花》的来龙去脉。

我们找到了文化馆的吴书记,从她那儿知道了《茉莉花》是根据六合民歌《鲜花调》改编的。1942年冬天,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六合一带活动的新四军有个淮南大众剧团。14岁的剧团文艺战士何仿被六合民间艺人演唱的《鲜花调》迷住了,他立即用简谱记录了这首歌。1957年,何仿根据《鲜花调》精心改编的《茉莉花》在北京演出时一炮打响。从此,源自六合金牛山的优美乐曲《茉莉花》在全国流传,并且远播四海,唱响世界。

我们查访到了《鲜花调》的歌词: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

这与《茉莉花》的歌词何其相似!再对比旋律,也是非常相似。

在查访的过程中,学生们积累了关于乡土文化的资料和写作的素材,同时,在查访的过程中学习与人交流,锻炼了交往的能力,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访”出“英才动人故事”

六合地区英才辈出。近年来,涌现出了以“农民的好支书”李元龙、“全国模范教师”徐其军为代表的一批先进模范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对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全国模范教师”徐其军身患尿毒症,发出“把有限的时间献给孩子”“死也要死在讲台上”的心声,展现了乡村教师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他的事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在党和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关心下,徐老师成功地进行了手术,又回到了学校,站上了讲台,和乡村的孩子们一起徜徉语文的世界。

对于这样的老师,学生们如何感受?

首先是通过文章和图片向大家介绍徐老师的事迹,这仅仅是第一步工作;第二步是走访,带领学生向本校的老师了解徐老师的事迹;第三步是采访,采访徐老师本人,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对话,从徐老师的言行、细节中深刻感受他朴实的思想、崇高的品格。

在走访与采访的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到徐其军老师毕业后本有机会留在城里工作,面对这个人人羡慕的机会,他婉拒了校长的劝说,希望在六合县泉水乡最穷、条件最差、最缺老师的枣林小学任教;了解到徐老师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还经常把来不及批改的作业捆在自行车后带回家;了解到徐老师为了让学生受到正规的英语口语训练,他自己掏腰包买了录音机,在教室里给学生放磁带;了解到徐老师的心声:“山道弯弯,崎岖狭窄,它从山里通向山外,连接山里山外两个世界。我啊,愿做那吹笛的人,将牧童引向山外……”

学生在走访、采访的过程中积累了关于徐老师的许多生活细节,在了解与感动中认识了徐老师这样一位大写的人。在随后的习作指导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众多的事迹、细节中选取素材进行写作,有的学生选取的是徐老师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山村任教的“选择”,有的学生选取的是徐老师重病之下坚守讲台的大爱,有的学生选取的是徐老师关心学生的细节……总之,学生们除了内心受到熏陶,还积累了许多素材,学会了为表达某一个主题选择最有价值的素材,这是多么令人欣喜啊。

第4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1.作为正课的补充,把乡土史穿插于课堂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在讲清课本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把相关的具有一定历史特征的地方乡土史补充进去。或教师讲述,或是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亲切感。例如,教学中国古代史“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我在新课导入中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你见过我们宿迁城区标志性雕塑“霸王举鼎”吗?西楚霸王项羽与宿迁有何历史渊源呢?(2) 你知道我们宿迁市特色产品“虞姬水饺”吗?虞姬是什么样一个人呢?问题一出,学生顿时产生浓厚兴趣 ,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新课便自然而然导入了。在讲授课本内容的过程中,我结合“巨鹿之战”、“楚汉战争”两目内容,向学生介绍项羽的生平事迹,讲述项羽和虞姬的生离死别的故事。学生为家乡出现项羽这样的英雄人物而感到无比自豪,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又如,教学“春秋五霸”一课,当讲到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一目时,我插入讲述泗洪境内“管鲍分金亭”的来历,这不仅加深学生课本知识的理解,也对我县这一历史遗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一名同学兴奋地说:“管鲍分金亭就在我们村,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亭子还有着这样一段历史,我真为我们村感到自豪!”

2.每学期规定一定时间,采取专题和史话的形式讲授地方史。由于我校初中每周只安排两节历史课,而且每课时缩短为40分钟,课程紧,任务重。我们在不影响课本内容教学情况下,每周安排一节课时间讲授地方史,一般选择周六下午第二节课,通常采取年级集中讲授的形式,几名历史老师轮流担任主讲。课前,我们认真备课,对讲授内容、组织方式都作精心安排。我们广泛搜集宿迁市(泗洪县)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史料,按照课本内容教学进度,分阶段讲授。例如,原始社会一章讲完后,选择了“江苏人类发源地――下草湾”和“中国最早古猿故乡――泗洪”作为讲授史料;在隋唐内容讲完后,选择的史料是“千年古道――古汴河”和“泗洪历史人文景观――隋唐烟柳”。我们还结合历史纪念日进行专题讲座。200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我们通过学校政教处请来泗洪县“新四军研究协会”一名新四军老战士,为学生专题讲“血战朱家岗”和“青阳镇保卫战”。老革命家结合自己亲身经历讲述60多年前发生在泗洪大地上的抗战故事: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用鲜血谱写了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救亡诗篇。学生不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也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故乡。

3.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家乡历史文物、遗址、纪念馆(碑)等场所,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我县有悠久的历史,出土文物丰富,有众多的历史遗存和纪念馆(碑)。每学期,我们都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地方史。2007年清明节,校团委和历史组组织初二年级学生到我县半城镇瞻仰“彭雪枫烈士纪念碑”,听讲解员讲述彭雪枫率领新四军第四师在泗洪抗日事迹,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刚刚落成的泗洪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有在我县车门乡出土的古象牙、重岗发掘出的汉画像石、青铜器、古钱币等。螃蟹节期间免费对外开放,我们利用周日组织部分学生去参观,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参观内容。2008年清明节,我们又组织学生祭扫泗洪烈士陵园,参观陵园革命事迹陈列馆。另外,部分班级历史兴趣小组还自发组织参观考察下草湾遗址,并采集到一些石器。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地方史知识,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热爱之情。

二、组织学生搜集整理地方乡土史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课程改革在实施方面具体目标时,还强调要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改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育,强调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提倡学生学习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要求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本身的培养。这一切要求和目标,都是通过搜集和处理多方面信息的过程实现的。乡土史以其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优势,可以作为改革历史学科学习和教学方式的突破口。因为,乡土史和家乡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教学方式上适合于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把培养学生搜集地方史的能力贯穿于日常历史教育活动之中,而且把它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我们按照地域范围先后开展两个课题,即“寻访历史上的泗洪”和“寻访历史上的宿迁”。活动以班为单位,按照志愿原则将学生分成五个探究小组:历史名人组、名胜古迹组、物产组、诗歌组、地方文化组。历史名人组主要搜集我市县名胜古迹所在地,并加以简要介绍;诗歌组主要搜集一些名人赞美宿迁(泗洪)的诗歌,了解写作背景及其内容;物产组搜集本地特产,包括实物和图片;地方文化组搜集我市县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如戏剧、民歌等。每个探究小组在10人左右,要制定周密的活动计划,做到人人参与,团结协作,要有成果。活动开展后学生普遍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家住城区的同学利用星期天去县图书馆查阅资料,参观县博物馆、烈士陵园……农村的同学则在周日访问村中的老人,考察本地历史遗迹、纪念馆(碑)。学生广泛搜集,付出辛勤的劳动,获得了丰富的地方史史料。历史名人组搜集到江上青烈士、彭雪枫将军、喻尊霞烈士等名人事迹;物产组搜集到曾被清朝皇帝列为贡品的天岗湖银鱼、上塘大米、双沟大曲等;诗歌组同学收获颇丰,仅与泗洪境内著名遗址“挂剑台”有关的诗歌就有: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哭李尚书》,宋代唐萧的《季子挂剑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美古汴河的名诗《隋堤柳》......我们布置专用历史教室,将学生搜集到的宿迁(泗洪)地方史史料,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分门别类,摆放于教室四周,供学生参观、学习。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对历史和社会的直接感受,学会与他人合作、交往,增强学生保护地方文物的意识,加深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自编地方史材料,扩展乡土史学习内容

由于我校没有专门乡土史教材,我们便因地制宜,自己组织编制地方乡土史材料。在年级组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校历史教研组的指导下,历史备课组几位老师齐心协力,广泛搜集资料,并吸收了学生的搜集成果,设计编制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出土文物、地方特产、文学作品等六大系列内容,按初一年级到初三年级的教学进度对每一系列内容作具体安排。我们特别关注宿迁市近年来一些重大考古发现,把最新考古发现成果及时补充吸收进乡土史材料。如,考古工作者于2003年在我市泗阳县三庄乡大青墩村发掘的汉代泗水国王墓,中央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都作了跟踪报道,在我省乃至全国产生极大的轰动。我市2003年中考,历史学科与化学学科就不约而同地捕捉这一信息,设计了两道选择题,即历史试卷选择题第27题,化学试卷选择题第1题。

四、用考试这根指挥棒引导学生重视乡土史

以往,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学科始终处于辅科地位,一些老师往往在初一、初二不够重视历史教学,更谈不上乡土史教学,只是到了初三时才加大复习力度,至于地方乡土史,也仅是临时抱佛脚,东拼西凑些资料,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效果可想而知。从2007起,历史学科在宿迁市中考科目中分值提高到80分,且地方乡土史所占内容比例也有所增加。为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地方乡土史,我们把握住考试这根指挥棒,对于学校每次组织的阶段性练习测试,我们都适量一些乡土史内容。这样,学生在认真复习课本内容的同时,都能自觉地复习乡土史内容,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地方史教学上,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成效显著。但这只是我们少数教师的个人行为,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大环境中,我们还显得势单力孤。令人高兴的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一)的内容标准中已涉及较多的地方乡土史,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有的直接指向地方乡土史教学。有了国家对乡土史教学的严格规范,我们有理由相信,地方史教学定能由少数教师的个人行为变为学校的共同行为。

第5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家乡;地理位置;丰富物产;文化遗迹

我们美丽的家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

但是,你了解自己的家乡吗?

家乡有碧绿的田野,有弯曲的河流,有浑圆的丘陵;还有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些家乡的什么?

在这里,本书⑾蚰阆低辰樯芄赜诩蚁绲闹识。

(以家乡田园、河流、山丘、植被图片为插图,每页上打印页眉、页脚)

第一课 家乡的地理位置

你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吗?

凡是户籍在周嘉镇的学生,你的家乡就在中国重庆垫江周嘉。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重庆市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晓兴学校的全称是垫江县晓兴学校。垫江县设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北魏时代。晓兴在公元一九九一年政府体制改革撤区并乡之前是一个乡的建制,撤区并乡后并入周嘉镇,原晓兴乡的十二个行政村也被并成四个行政村:自生村、建国村、前锋村和玉皇村。撤区并乡前的团灯、团结村被划归为梨子村,由周家镇复兴场办事处管辖。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度,我们倍感自豪。

思考题:(1)你知道重庆市在哪年被批准设为直辖市的?请你说说垫江县被称为“千年古县”的原因。

(2)你知道撤区并乡是在哪年?撤区并乡前的晓兴乡有哪十四个行政村?你家坐落在哪个村?

我们学校所在地的经度为东经107度到108度之间,纬度为北纬30度到31度之间。

由于我们的家乡处于祖国腹地和国家的战略后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基本没有受到任何方式的战火洗礼。

实践操作题:上网查查,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军没能侵入四川的原因,解放战争中西南地区没有受到战火洗礼的原因。与同学交流查询结果。

打开地图,你就会知道,我们的家乡在明月山(俗称西山)和铜锣山(东山)之间,在大巴山的支脉中梁山山系的山间谷地,我们所在的两山间谷地又叫“中朝沟”。

实践操作题:利用课间时间登高看看东山、西山,查查地图了解东山、西山的情况。

思考题:现在请你用一句话说出你的家乡的所在地。家乡不在周嘉镇的同学,你能准确地说出你的家乡的所在位置吗?

(以重庆解放碑图片、垫江县城全景图片和东山金铧山、西山峰顶山图片为插图)

第二课 家乡的自然环境

家乡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春天繁花似锦,夏季绿阴满地,秋日硕果累累,冬时寒霜遍地。属季风性湿润气候,年最高气温在三十八九度左右,最低气温在零度左右。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肥沃的土地,为家乡的植被和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我们的家乡很早就是以种植农作物著称的农业生产基地,自古以来以农耕为主,春播秋收,夏耘冬藏。

在旧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科技的落后,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用科学的理论去解释,风霜雨雪等自然灾害常常侵袭着善良的百姓,肩挑背磨的辛勤劳作换来的可能是“颗粒无收”的结局。自然灾害一直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大敌,人们的生活一直处于温饱线以下。

(以电视台预报天气的图片、人工降雨的图片作为插图)

实践操作题:查查资料,问问长辈,家乡在那些年份曾经出现气候异常,给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怎样的损失?现在的干旱和洪涝、严霜和大雪还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

第三课 勤劳的家乡人民

在春秋战国时期,渝东南地区隶属巴国,先民们很早就生息繁衍在我们家乡这片土地上。他们种植农作物,养蚕织绸,捕鱼

捞虾。

那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基本上是刀耕火种。社会生产主要以农业为主,生产传统的“稻、粱、菽,麦、黍、稷”等作物,生产方式以个体经济为主,农民租用地主的土地,收获后向地主缴纳地租,使用的工具是镰刀搭斗。人们饲养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畜”,但主要用于个体家庭的消费。手工业以造纸、酿酒、织布、竹编、小食品加工等家庭小作坊为主,生产规模小,产量也极其有限。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

商业活动主要以交换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为主。

(以农民弯腰栽秧、搭谷图片,老式的木板房屋院子图片、碉楼图片等作插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勤劳的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多种经营,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小康,现正向高水平的小康迈进。

(以机械化收割、养鸡场、渔业图片,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条形统计图、民居和街道建筑、村级交通道路的图片为插图)

思考题:(1)为什么家乡的生产水平在以前得不到快速发展?

(2)你知道以前的民居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从民居的变迁中你了解了些什么?

第四课 家乡丰富的物产

近年来,随着生产结构的调整,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农业科技的推广,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产量迅速提升,城镇化的推行,使小型企业进驻农村,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农村经济迅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家乡人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杂交水稻的种植,把稻谷的产量提高了一倍。玉米、油菜、小麦、豆类作物的产量因为良种的推广也得到大幅度提升。集约化的生产形式提高了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烟叶、辣椒、花生、水果、蔬菜、莲藕等经济作物已成为家乡经济的重要支撑物。

(以农田基本建设的图片、科学种田图片、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图片为插图)

思考题:你知道家乡的哪些地方有成片的莲藕、水果、花生、油菜?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再说说这种生产方式的优越之处。

思考题:请说出你知道的坐落在家乡的养殖场。

伴随工业化的脚步,小型企业也落脚家乡。缝纫机配件厂、草绳厂、水泥原材料加工厂、皮鞋厂、打火机配件工厂、木材加工厂、食品加工厂这些小企业给家乡人民的就业以及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机遇。

(以缝纫机配件厂、草绳厂、水泥原料加工厂的生产情境图片为插图)

频繁的商品交换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以赶场天晓兴场上人山人海的图片、超市红火的交易图片为插图)

家家房前屋后的慈竹,既是制造优质纸张的原料,也是用来编织竹编用具的材料。

(以茂盛的竹林图片、市场上出售的精美的竹编器具图片为插图)

思考题: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出产?这些出产都有些什么作用?

第五课 家乡的文化遗迹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勤劳的家乡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遗憾的是,这些标志着地方文明的东西绝大多数都已损坏,只留下一些历史遗迹。玉皇观、牛头寨、观母岩、狮子桥、施茶树、禹王宫这些历史遗迹定格在了特定的历史阶段。今天,我们只能根据人们的记忆来描述它们昔日的辉煌。

(以玉皇观、牛头寨、观母岩图片为插图)

小资料:玉皇观

是与梁平双桂堂齐名的庙宇,坐落在晓兴与复兴交界的高坡上。据说,玉皇观共有三进山门,庙宇红墙碧瓦、金碧辉煌,庙宇周边的山坡边沿是绵延几公里的厚厚石墙,顺着山势修建。在坡下仰望玉皇观,只见巍峨的山坡上陡峭的石壁和坚固的石墙,颇为壮观。新中国成立后,玉皇观的庙宇被撤毁。

小资料:玉皇观的传说

据说朱元璋打得天下之后,想寻找一处地方建都。有两处地方可供选择:一是元朝的中都北京,一是玉皇观。雷和尚是明朝国师,奉命到玉皇观考察。他登上玉皇观坡顶,向周边一望,果然是山势绵延不断,八条山脊的走势有如龙脉,齐聚玉皇观。仰观上苍,晴空中略带紫气。雷和尚大喜,捧了一大捧玉皇观顶的泥土回京复命。而另一国师也把在北京考察带回的泥土交到了朱元璋面前。听取汇报后,朱元璋觉得玉皇观只有八条龙脉,是双数,建都于此易使子孙争斗;再把两处的泥土一秤,同样多的泥土,北京的泥土重些,就把都城定在了北京。多年之后,朱元璋醒悟过来,他本是真龙天子,加上八条龙脉的龙不就有了上上之数的九条龙了吗?当他再得知去北京考察的那个国师在泥土里掺了铁砂之后,更是后悔不迭。

(以玉皇观下成片的桃林为插图)

小资料:观母岩的传说

观母岩在前锋村二组(原兴胜村三组)与梁平铁树村交界的小河旁边,是一处丘陵地区常见的大岩壳,但此处岩壳的石头特别坚硬。不知在哪朝哪代,这里的岩石上被凿成大大小小的洞窟,每个洞窟中都塑了一尊观音像,观母岩的名字就不胫而走。善男信女们纷至沓来,乞求观音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特别是那些乞求子嗣的,络绎不绝。观母岩香烟不断,在周边几十里享有盛誉。观母岩应该是晓兴周边最大的摩崖造像。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观音塑像被捣毁,现在的观母岩上只剩下大大小小的洞窟。

观母岩的故事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思考题:为什么旧社会的人们总爱在遇到难处时去拜佛求神?查查网上是怎样解释的,大家再互相把结果进行交流。

我们美丽的校园

校园是我们童年生活的摇篮。自从踏入学校,我们有一多半时间生活在校园里。可是同学们,你也许知道校园的现在,却不知道校园的过去和未来。

学习本单元,你就会知道我们校园的历史,知道校园在近年发生的变化。

(以校园图片、课堂上老师上课的图片作为插图)

第一课 我们学校的办学历史

晓兴学校校址在垫江县周嘉镇前锋村四组,在晓兴场的北场口。校园占地面积二十五亩,是在原来的禹王宫旧址上兴建起

来的。

学校开办于一九四一年,已经有了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最早为书塾,教室就是禹王宫礼堂周边的僧房,敲响一个庙里用来报告时辰的铜钟,就是学校上下课的信号。后来成为国立小学。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源增加,一九五八年县教育局拨款在禹王宫前修建了一幢内廊式的一楼一底上下左右各两间标准教室的教学楼。

一九七二年,学校为适应生源规模,又在礼堂右侧临坡修建了底楼为两个教室、二楼是教师宿舍的一排校舍。一九八五年收购了当时兴胜村一组的收割点,扩建了教室两间和厕所一个。

一九八六年,晓兴籍成都工程设计院工作的工程师刘纪芳捐赠一项工程设计费两千贰佰多元,在学校右侧修建了一间与内廊式教学楼平行的一楼一底的校舍,底层是教室,二楼是办公室。

至此,学校的三合院规模基本形成。

一九,教委和晓兴乡人民政府联合筹资十余万元,修建教学楼一幢。该教学楼长三十一米,为三楼一底的砖混结构,共有十二个六九教室。这就是现在的旧教学楼。

一九九八年,耗资伍拾壹万修建教师宿舍一幢。

(以学校原来的整体或部分的纪实图片为插图)

二年,学校在大操场处征地十亩,把原农中校舍连成一体,修建围墙。

以后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逐渐修建了校门、新教学楼、食堂、新食堂、周转房,整修操场,兴建花台,落实绿化美化。

于是,一个有上下独立院落的集小学幼儿园于一体的学校规模、一个文明窗口就此成型。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学校。

(以食堂生产内景图片、大课间操图片为插图)

经过普及初等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学校于一九九年成为普及实验学校,因此学校设备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二一四年,设备设施有更新换代,配备了六大功能室的设施器材,装备了十五套班班通,安装了覆盖整个校园的电子监控系统。

(以校园校门、盛开花朵的花台照片、功能室配备图片、班班通使用图片为插图)

第二课 近年学校发生的变化

学校把“管理科学、设施齐全、质量领先、服务优质”作为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四有”新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贯彻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着力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和现代人素质,倾力打造田径、篮球、乒乓等体育项目和毽子特色,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抓师资建设,抓活动开展,抓家校配合,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

(以各种活动图片为插图)

在德育方面,推进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干部,常规管理上了台阶。

(以学生干部巡查图片、校门礼仪队值守图片、广播站播音员播音图片为插图)

在学生学业方面,改变传统模式,推进卓越课堂建设,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以课堂情境图片作插图)

落实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做好课间操和眼保健操,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时间。学校运动队在历次县级运动会上都取得优秀的成绩。

思考题:(1)从哪些校园小事,你感受到了学校生活的幸福?

(2)你能为校园的美丽做出些什么贡献?

第三章 报效祖国,建设家乡

学校、家乡的变化是祖国变化的缩影。如果你走出去,你就会惊叹于世界的瞬息万变和日新月异。面对世界的巨大变化,我们该怎么办?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国家兴旺发达的重任将历史地落在我们的肩上。让我们了解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重任承担起来吧。

现在,我们得作好将来当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准备。

刻苦学习文化,提升知识能力。知识就是力量,能力是走进社会的必备条件。世界上没有哪个人不是通过学习成才的,即使是一项简单的手艺。学习是艰辛的,需要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不懂就问。只要你立志去学,只要你善于质疑,只要你善于实践,你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很多的科学家和名人都是从草根中走出

来的。

(以袁隆平、李云龙的图片为插图)

积极锻炼身体,强健自身体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有个名人如是说。身体是学习和工作的本钱。积极投身于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就能增强体质。只要你在学校认真做好课间操和眼保健操,认真地按照老师的要求上好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你就会有一个强壮的令人羡慕的体魄。

(以邓亚萍、李雪芮的图片为插图)

思考题: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来实现它?

第6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一、美术教学与乡土文化相结合.

“美术不仅是技能技巧的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相关知识,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这是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

甘州区位于千里河西走廊腹地、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龙首二二山,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张掖绿洲,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甘州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留—F于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原始遗存、月氏遗址、汉代墓群、明朝烽燧,揭示出古甘州的文明历程,隋代木塔、西夏大佛、明代钟楼、绝世金经,折射出古甘州灿烂的文化。霍去病西征、:张骞出使西域、法显和尚西行、

隋炀帝西巡、唐玄藏取经、马可?波罗游历东方等历史长河中的轶闻趣事数不胜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战河西,浴血奋战,写下了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一页。甘州古迹甚多,景观奇特,既有黑水国遗址、隋代木塔、唐代五松园遗址、西夏大佛寺、明代镇远楼、古汉墓群等名胜古迹,又有绚丽的自然景观、多彩的民族风情,共同为“甘州”这颗丝路明珠增添光彩。这些都成了我们美术教学的宝贵素材。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乡土文化的调查和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特色、地方文化,从其中发现自身价值,吸取和发扬自身的优点,更好引发自身的发展。显然,地方和乡土特色呼唤着教育,通过美术课堂对儿童进行这一教育,在学习乡土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骄傲。

二、美术教学与情景体验相结合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说:产艺术教育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个人的影响,以及美感经验给人的感受。”沙井镇是甘州区最大的玉米制种、蔬菜制种和林果产业基地,当地农村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我校抓住这个有利的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农产品种收活动,深入到田间劳作,春天帮着父母铺薄膜、点种,种菜、夏天帮着抽天花、割麦子。秋天帮着掰玉米、挖洋芋、收蔬菜、摘果子等等。通过亲自参加这些活动,从而体验、感受劳动的苦与乐,再把这些劳作情景作为绘画素材,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我们正是由此受到启发,从教室延伸到课外,从意识到行动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和体验的范围,弓[导他们去发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丰富视觉感官,能直接地刺激他们思维的活跃亢奋,激起创作潜力的涌动,从而扩展他们的想象和表现的天地。-

三、美术教学与本土资源相结合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经过我们留心观察后发现,当地农村有丰富多采的美术课程资源,如:四季的田野风光、美丽的黑河风貌、广阔的湿地景色、家乡的动物植物、飞禽走

兽、奇花异草、蓝天白云、家乡特产等都可以作为美术教学素材。于是在美术教学中,我们积极地把这些素材引入美术课堂,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农村学校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会看到诸如石片、泥土、家禽羽毛、农家那些柴禾堆的各种秸杆都是进行绘画的好材料。结合当地资源,我们开设了《草编手工》、《手工拼贴树叶》、《萝卜雕刻制作》、《种子粘贴画》、《捏泥巴》等工艺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四、美术教学与评价展示相结合

第7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一、转变观念,培养农村孩子的创新精神。

在新时代的大潮中,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点,与时俱进。正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所说"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分配至一农村初级中学任教,发现孩子基本没接受过美术训练,但难能可贵的是孩子纯真质朴性格中的率性流露,这种艺术天性让我心生暗喜,这正契合了我美育的最终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孩子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发掘孩子的创造潜能。如物理学家劳厄的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心灵,这也是我开展美育的"突破口"和贯彻始终的"源泉"。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了孩子曾经"自觉"与"不自觉"的美术活动:用小树枝在地上划过的道道痕迹;用粉笔在黑板上涂抹过的种种色彩;用泥巴砌过的城堡,捏过的小人;用各种纸折过的小船、小青蛙;用农忙时节田里的稻秆编织过的笼子、宝塔……让他们在老师面前重新展示各自的拿手好戏。 "你们真棒!""小小年纪就是一位小艺术家了!""让老师欣赏欣赏你们精美的作品!"我称赞每一位孩子,他们对美的感悟力如洪闸一下子就打开了,使他们明白用自己的思维表现出的东西就是正确的,有特色的,就是美的,在这种认知基础上教师要做的就是保持孩子的这种艺术天性――率真,不要被美术理论的条条框框桎梏了思维。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于渔"是我致力于美育的初衷,而这种"渔"就是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孩子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联系实际,整合农村美术课程资源。

要在基础薄弱、设备落后、经济困难的农村地区开展美育之路是具备一定难度的,面对现实,我认为照本宣科是不科学的,应整合适合当地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开展美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原则,我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融入农村可资利用的材料充实教学内容,还适当补充和增设一些实用味性较强的课题。

1、开创多元化的人文美术。如我在中西方传统节日中开设课题,教师只要多动脑筋,几乎每一个中外节日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无论是欣赏、绘画、手工各个领域都可以展开教学,使孩子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加深对中外文化的了解。如:教师节的人物写生、贺卡制作;圣诞节的想象画创作、折纸艺术;端午节的彩粽、香包制作,彩绘鸡蛋、龙舟等,还可以让孩子个人或分组对纪念活动(赛龙舟、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悬钟旭像)进行"模仿秀"表演,进一步了解涉及节日由来的几位历史人物和了解中国民间节日纪念的特殊性。我还把美术课与其他文化课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要教师的知识面广又善于学习,一样能够引导信息比较闭塞的农村孩子走向清晰明朗的求美之路。

2.开创多领域的宣传方阵。配合学校各种宣传需要,我灵活地把中小学教材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开设墙报、黑板报、手抄报、美术展览室、图片陈设室等用力的宣传阵地,美术字设计、报头设计、图案纹样设计、标志设计、海报设计等是每届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在我的实战训练下,每个班级都培养了一批学校团委和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涌现了一群宣传小干将,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3.开创多层面的乡土美术。客家文化,浩瀚如海,风情万种,让学生投入其中能使其情感丰富,受益匪浅。开设客家围屋、客家名胜古迹的写生活动,泥巴或彩泥制作客家传统美食活动,瓦片、鹅卵石彩绘活动,"三月三"等风俗来源故事的想象画活动……无一不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方阵,也是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综合领域。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农村学校的特色,我还确立了以当地自然资源为切入点的课程资源开发,从学生在农忙时节用田里的稻秆编织过的笼子、宝塔启示下,开发了"稻秆编织立体造型"、"稻秆拼贴画"等校本课程

三、总结经验,构建农村美术教育模式。

第8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胡呐喊”;马迹塘“故事”;“赛龙舟”;五道茶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当你走向远方,向朋友们介绍你的家乡,你是否意识到你真正了解她吗?记得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组曾录制过一期关于湖南省桃江县(以下简称“桃江”)的节目,当主持人问及五道茶时,桃江小美女的介绍竟然有些含糊。我当时就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融入的家乡元素真的乏善可陈。那么,怎么让家乡民俗文化走入课堂呢?我想应该可以通过微课这个载体来搭建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的桥梁。

一、明确内容,整理资料

桃江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呢?首先我们研读的是厚重的《桃江县志》,这是一部描述家乡的权威全面之作,内容丰富翔实,关于桃江的民风民俗在这本书上均有详细的记载。我们从中选择了最具特色的大栗港“胡呐喊”、马迹塘“故事”、三堂街“赛龙舟”、五道茶进行了研究。

1.大栗港“胡呐喊”

流行于桃江大栗港一带的胡呐喊是一种极具特色的高腔山歌,相传是2000多年前屈原用诗文吟唱的方式而产生的。没有严格的曲谱,歌词也是临时发挥,但胡呐喊在形式上高亢激越,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中能飞山飘垅,故又叫过山仑。胡呐喊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什么理由不能走进桃江学生的课堂呢?

2.马迹塘“故事”

马迹塘“故事”在桃江可谓是家喻户晓,这是一种舞台人物造型的高台艺术。每逢元宵节,演员扮成牛郎、织女等各种人物,立在高高的台上,在大街上穿行而过。高台是一种可移动的立体舞台,民间高台艺术最简单、最常见的莫过于踩高跷,高跷就是一个“高台”。但马迹塘“故事”远不是高跷这么简单,它是将三米多高的铁轴固定在一个平台上,旁边用石块、铁块稳定重心,上面用人物造型,编成“许仙游湖”“牛郎织女”“唐僧取经”等。“故事”的重点、难点在扎制高台,所以这种“故事”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民间艺人用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扎”出来的。桃江民间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它:“奇事,巧事,马迹塘‘故事’。”

3.三堂街“赛龙舟”

桃江与屈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渊源,传说诗人被流放到花园洞一带,曾在桃花江畔的凤凰山脚垂钓,并在此写下千古名篇《天问》。后来屈原因难展报国之志,忧愤投江自尽。人们为纪念他的爱国情怀在江中筏舟,洒下糯米,求鱼儿不要再伤害他的身体。划龙舟、吃粽子这些活动逐渐发展成湖南一带的端午习俗,而屈原流放地的桃江更是盛行。每到端午前后,桃花江上鼓声震天,队员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手持木桨,口喊号子,拼尽全力划向终点;江畔观看龙舟大赛的人群如潮,加油声此起彼伏,成为五月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4.“五道茶”

桃江的茶文化别具一格,很有地方特色,最具特色的当属“五道茶”。婚嫁寿诞,远方来客,贵宾临门,主人都会献上“五道茶”,表示礼遇。招待一般客人则省去其中两道,用“三道茶”。一道茶是煎茶。每天早晨在茶壶内放进茶叶,倒进开水,泡一大壶茶,家家必备,煎茶也叫凉茶。二道茶是泡茶。来了客人,用芝麻、茶叶、豆子放进杯子,倒进开水,又叫芝麻豆子茶。三道茶是擂茶。用一个特制擂钵,将生姜、茶叶、芝麻、花生等放进钵内,再用擂茶棒擂碎,而后加进白糖、开水,形成糊状液体。四道茶是甜酒茶,也可蛋茶代之。甜酒茶用自家特制的糯米甜酒放入开水中煮沸,再加进一个捣烂的鸡蛋冲入煮沸的甜酒中。蛋茶,即荔枝、桂圆、红枣加鸡蛋(煮熟去壳)煮汤即成,一般煮两个鸡蛋,因用材都是圆的,寓意“圆圆满满”。五道茶是面蛋茶。一个小碗里放一个煎熟的“荷包蛋”,上面加盖一些煮熟的面条或米粉。“五道茶”是桃江一道独特的景观,也是一种特有的民俗。

二、走进乡村,广泛取材

微课通常由文字、图片与视频组成。我们整理了一下已经拥有的相关资料,比较齐全的是关于四种民俗文化的文字资料,通过图书与网络的查询已经在第一步准备完毕。图片资料需要补充的是关于“赛龙舟”与“五道茶”的。视频资料方面只有“胡呐喊”最为丰富,因为2010年7月17日,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益阳》电视系列片栏目组来到大栗港镇对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胡呐喊”进行实景拍摄,此行拍摄的纪录片真实全面而深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几位教师分组到民俗发源地进行了实地的采访拍摄与调研。

我们第一站到达的是马迹塘,找到了故事的第七代传人蒋老师。他向我们介绍马迹塘“故事”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马迹塘“故事”演艺团每年举办一至二期小演员培训班、一期高跷人员培训班和上装人员培训班。现有踩高跷学员二十多人,上装人员有八人。他还把一些珍藏的图片与视频资料一一呈现出来与我们共享。

我们第二站来到了洋泉湾,这里是“五道茶”最盛行的地方。在农家小院,热情的大嫂为我们现场打起了擂茶。我们一边拍摄一边聊家常,擂茶的原材料全是家里的,芝麻、花生、绿豆、茶叶等都是产自大嫂自家田间,葛根、鱼腥草就在围屋山边,实打实的绿色食品啊!喝着白花花、香喷喷的擂茶,内心舒畅无比。陆续喝完“五道茶”,我们又拜访了几户人家,拍摄了关于“五道茶”的许多颇有美感的图片资料。

因为龙舟赛是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几日,于是我们选择在农历的5月2日来到三堂街镇。这里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是两岸民众的头等大事,自古就有“宁愿误种一季田,不可输掉一舱船”的说法。比赛时,两岸龙舟分别悬挂红白旗帜,划船者手持桡片,站立在船侧;比赛规则是约定俗成的,或比速度,或比拐弯技巧等。我们闻讯赶去时,正是龙舟赛如火如荼之际,家家户户几乎倾巢出动,为自家船队摇旗呐喊。我一路观赛,一路拍摄,不时与乡亲们聊龙舟比赛的趣事。

素材收集完毕,我们先按照民俗起源、民俗展示、桃江人说民俗、民俗的明天四个方面进行编辑。以马迹塘“故事”为例:先用文字图片资料介绍故事的由来。相传,1853年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打下南京,号为天京。庆祝胜利时,有人别出心裁,扎数十“高台”以迎“天王”。从此“高台”造型艺术成为天京军民同乐的一种艺术形式。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军中的文员黄春林、金世才(马迹塘籍)将“高台”艺术带回故里,并将它演变成一种由演员扮成各种人物造型立于高台,在大街上穿行而过的表演形式,民间称其为马迹塘“故事”;再用视频资料展示如何扎“高台”及元宵节长街表演故事的情景;接着播放采访片段马迹塘人如何看故事;最后用文字与图片的形式介绍蒋老师和他的弟子们如何继承发展马迹塘“故事”这一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

四、结语

第9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是她的职业操守,为生命保驾、为健康护航,是她的崇高信仰。凭着对卫生事业的忠诚和对生命的尊重,践行着她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宗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爱岗敬业个人优秀事迹感悟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爱岗敬业个人优秀事迹感悟一

何xx,女,四川xx人,中共党员,19__年11月出生,19__年9月参加工作,现于华蓥市观音溪初级中学田坝子村小任教。

19__年秋天,年仅18岁的何昌淑,怀着满腔的热情,走进大山,走进华蓥市观音溪初级中学李子垭村小任教。当时那里的办学条件极差:海拔1500多米,四面环着高山,终年山风呼啸,周围杂草丛生,人烟稀少;不通公路,山路崎岖难行,从山上到山下的镇上,来回至少也要6个小时;教学环境简陋不堪:一间破房屋当教室,讲台是一方凹凸不平的土台子,黑板坑坑洼洼,早已泛白,加上几张缺胳膊少腿的桌凳,这便是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对刚步入教坛的何昌淑来说,除了要克服这些困难外,还要面对学生读书热情不高、学生家长不愿送孩子上学的现实。山里人不觉得教育很重要。他们认为“读不读书都一样,看着太阳出来,背着太阳下山,读书还不如挖山种地”,所以失学儿童很多。这样的条件,要留住教师,留住教师的心,谈何容易!来这里的老师总是来了即思走,难以安心,呆得最长的不过一年半载,短的只有一两个月,甚至一个学期会换好几位老师。缺教师,工作任务当然就重,一个老师常常要教两三个班——复式教学。

要教书,首先要有学生教。何老师将动员失学儿童复学作为自己的第一项任务,她走社串户,逐个宣传动员,尽管道理讲了一箩筐,山里人总是阴沉着脸不理不睬,何老师就软磨硬泡,一次不行,就去二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四次、五次…… 村里老刘的女儿娇娇已经十岁了,早过了入学的年龄,但一直没有上学教师敬业奉献模范典型事迹材料教师敬业奉献模范典型事迹材料。何老师三番五次到她家里去动员,但老刘始终不松口。老刘那“女娃家上不上学无所谓”的观念甚深,再加上家太穷了,负担娇娇上学的费用很困难,所以何老师总也做不通他的工作,几次都无功而返。一个星期天,何老师又翻过两座山梁,到老刘家去动员,老刘远远看到何老师来了,赶紧把门关上。何老师敲门很久,不见开门,干脆就在门口蹲了下来。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门终于开了,何老师的诚心终于感动了老刘,答应第二天就送孩子到学校去。万事开头难,在何老师的不懈努力下,村民们陆续将学生送回到学校,空寂的山谷里又响起了久违的读书声。

孩子们返校了,但实际困难又接踵而至。以前的桌凳早已破烂不堪,屋顶年久失修,睛天抬头透过破洞可以看见蓝天白云,雨天水珠穿过漏瓦洒向学生课桌,师生只好戴着斗笠上课。一个个斗笠,汇成了山村教育最独特的风景线,可这风景不但不能令人兴奋,却只有心酸!

孩子们总不能一直这样上课吧?何老师暗暗打定主意,要迅速改变这个情形。于是,她多方求援,找来材料,请来工匠,发动学生和家长充当帮手,自己也挽上袖子,与大家一起动手修桌凳,上房补屋顶。一个星期后,桌凳修好了,屋顶漏洞补上了,操场平整了,孩子们终于可以正常上课了,何老师累得消瘦了一圈,可她却开心地笑了。

李子垭村幅员面积广,学生居住分散,要到校读书,大都需要翻过一座座山岭,淌过一条条大大小小的溪河。每当春夏时节,山洪咆哮,河水暴涨。学生的安全揪紧了何昌淑老师的心。每天,她早早地守候在河边,将学生一个一个背过河,背了这个社的学生,又步行很远去背那个社的,直到把所有学生都背过河,才安心上课。放学后,又将他们背过去。

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甚至有几次,她自己差点被急流冲走。但看到孩子们快快乐乐学习、健健康康成长,她打心眼里觉得高兴。

一到冬季,漫天大雪,寒风凛冽,教室四壁透风,孩子们冻得直打哆嗦。何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当时她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元钱),买来比较厚的透明薄膜,将墙壁透风处一一钉上。课余,她组织孩子们从山里拾来干柴,上课前,让孩子们将柴禾烧一下,待浓烟过后,将火炭放进准备好的烂瓷盅里,吊在课桌下取暖。

爱岗敬业个人优秀事迹感悟二

蒋晓波同志是灌阳县水车乡人民政府信访助理,19__年3月参加工作,他进单位31年来,曾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凭着无私奉献、敬业创新的主人翁精神,精心管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蒋晓波同志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工作中埋头苦干,顽强拼搏,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名共产党员创先争优爱岗敬业的奉献之歌。

一、认真学习,狠抓工作落实

20__年3月至今,我乡成立了或调整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业务一直由蒋晓波同志负责。蒋晓波作为乡信访助理、协助综治的同志,首先从自身抓起。他带头学习法律、法规,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种普法、培训活动,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为切实做好信访、普法等工作,蒋晓波同志将普法内容穿插到每月的学习培训当中,做到每月都有安排,有具体的学习内容。在工作中,由于蒋晓波同志对信访、普法等工作坚持管理到位、措施到位、学习到位,全乡学法用法的风气十分浓郁,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提高了广大干部在工作中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二、结合实际,加大宣传教育

在信访、普法教育等工作中,蒋晓波同志采取了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出版专刊及图片、上街咨询、出动宣传车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各种法律、法规的宣传。平时,主要利用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日(半天)开展普法学习和依法治乡教育,认真学习每年县信访局、普法办规定的法律条款。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法律及我乡中心工作紧密相连的法律法规,蒋晓波同志请县司法局领导来我乡给干部职工和中学的师生讲课,以帮助加深对这些法律的认识、了解。如20__年5月16日,他请乡派出所长给水车中学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全校师生对集中学习的形式反映良好。同时,他在抓好全乡干部职工法律法规学习的同时,也把法律的宣传触角向社会大众延伸,这项工作由我乡和县普法办共同开展。

几年来,为认真贯彻区党委关于开展依法治理工作的决定,蒋晓波同志组织我乡的有关工作人员一起上街开展“依法治乡”宣传活动,并根据法律,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几年来,共发放《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许可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宣传资料12182份,讲解咨询法律法规知识10000多人次。同时为加强全乡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蒋晓波同志积极征订普法的有关教材和辅导书,及时发至乡直各单位和农户手中,发放市、县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编写的《农民常用法律知识读本》、《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7。5万册,保证了我乡干部职工学法用法的需要。此外,他还着重抓了普法的一个重要环节,组织好普法的培训与考试,这是对每年职工法律学习效果的真实检验。为了搞好每年普法考试的辅导,加深对法律的理解,他每次都参加市、县组织的普法教育培训班。由于平时的学习抓得紧,全乡干部职工每年参加考试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据统计,我乡干部职工每年的普法考试合格率均为100%,优秀率达到90%以上。

三、依法管理,发挥表率作用

蒋晓波同志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一直坚持参加我乡各村纠纷矛盾排查和调处工作,针对我乡山林水利纠纷多且情况复杂的现象。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迅,及时处理,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处理结果。由于及时深入现场调查取证,对纠纷的起因、危害、损失等做出科学客观的判断,依照法律较好地处理了各类纠纷,化解因纠纷引发的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由于蒋晓波同志工作出色,多次被评为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工作者。

四、元旦、春节、两会、国庆等特殊时间期间,确保信访不出问题

为落实中央、自治区、巿、县的安全大局意识,确保安全工作不出问题,确保上访人员在元旦、春节、两会、国庆等特殊时间期间不上访、不闹事。蒋晓波同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入宣传,教育转化。在乡村干部、乡直单位负责人会上认真传达贯彻上级有关政策,要求属地单位认真做好上访人员的教育宣传工作;二是主动下访,解决困难。坚持为上访人员着想,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难处,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切实协调解决上访人员的一些实际困难。通过感情沟通,使他们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及时向上访人员解释上级有关政策,请求他们正确理解这些政策,通过正当渠道反映问题。通过思想教育和政策引导,使上访人员接受了政策规定,主动息诉罢访。

几年来,蒋晓波同志对信访、普法、依法治理等工作,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学习,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乡的信访、普法等工作经过蒋晓波同志的精心组织学习,广大干部职工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增强了法律意识,提高了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干部职工思想稳定,遵纪守法,没有出现违法行为,全乡一直保持着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力地促进了三个文明建设。

爱岗敬业个人优秀事迹感悟三

尊重生命 大爱无至

19__年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她走上了当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的职业生涯。穿上白大卦,就背上了沉甸甸的责任。面对的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用心、用情去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病人,为他们减轻病痛,给予他们继续生活的希望。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始终将德行操守放在第一位,时刻坚定为病人服务的决心和信心,坚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物质利益,正确对待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关系,把病人的利益放到第一位,以“信”为本,兑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诺言。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服务于每个患者,尽职尽责地为患者解除病痛。

20__年9月,一名心慌气短、面色青紫,病情危重的冠心病伴三度心衰患者,危在旦夕,从晚上9点到第二天上午9点多,她一直守在病床前,积极抢救,精心治疗,直至心衰纠正,症状缓解,她才松了一口气,到吃午饭时才发现自己还没洗脸,患者家属感动之至,当场送她300元钱的“红包”,再三推辞无果,但为了解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她只得先行保管,在患者痊愈出院时退给了患者。像这样的例子在她的身上还有很多、很多,举不胜举。近年来,拒收红包百余次,3万余元。

20__年,新堡子乡一名50多岁的张姓患者,患扩张型心肌病,伴有阵发性室速,在西京医院就诊时,医生建议患者家属放弃治疗,回家准备后事。患者回家后,家属找她去家里会诊,当她走进患者家门的时候,该患者穿着寿衣,无力地躺在床上,从病人的眼神里看到了绝望,村里人进进出出,和患者进行着最后的道别。她经过认真查体,仔细检查,科学评估后,认为还有好转趋向,于是建议其住院治疗,在她的精心治疗下,经过一个月的住院,病情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延长生命3年有余“。

学以致用 严谨为医

解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医务工作者的首要责任,也是她的人生坐标。积极进取,争取支持,拓展医疗服务范围,是她的职业追求。20__年她从西安交大第一医院血液科进修回院后,积极倡导,争取领导支持,建立了“骨髓检验诊断室”,填补了我县血液病诊断的空白,为血液病患者就近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提供了重要保证。骨髓诊断经数百例与省级医院的验证,准确率达到了98%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是她的职业操守,为生命保驾、为健康护航,是她的崇高信仰。凭着对卫生事业的忠诚和对生命的尊重,践行着她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宗旨。

20__年春天,非典肆虐,人人倍感危机,个个谈非色变,这时医院安排她到“发热门诊”从事非典病例分检工作。当发现第一例疑似非典病例时,又安排她到简陋的临时病房进行诊疗救治。在这种环境下,她把个人安危放在一边,服从单位安排,义无反顾战斗在抗非第一线。

爱岗敬业个人优秀事迹感悟四

马xx,男,哈萨克族,19__年12月生,中共党员,xx村护边员。

作为义务护边员,xx24年来无怨无悔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累计巡逻26万余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边境线总长的11倍多,用生命护卫着祖国的安宁。

xx村离边境线不到100米,被称为“中哈边境第一村”,xx从小在这里长大。19__年,他从部队复员,当起了义务护边员。马合沙提负责巡视的是中哈边境68至71号四个界碑间15公里的边境线。从小跟随父亲巡边的他,对边境线上的每个土坑、每条水沟,甚至每块石头,都一一记在心里。巡边时,马鞭子、望远镜、红油漆等都是他随身携带的物品。看到铁丝网破损了,他就会用钳子修一修;发现界碑上的字褪色了,他就会用油漆把“中国”二字和界碑号描清晰;看到界碑脏了,他就会用干净的抹布认真地擦了又擦。

19__年8月25日,马合沙提和父亲斯拉木骑马一同去边境线巡逻,发现沙依汗山方向浓烟滚滚,父子俩随即向边防部门和当地政府汇报。吉木乃县军警兵民1300余人经过三天三夜奋战,终于将长达20多公里的火龙扑灭。20__年4月9日,吉木乃县遭遇60年不遇特大雪灾。马合沙提巡边时发现,哈萨克斯坦方70号界碑被雪水冲积的沙石掩埋,立即报告边防会晤站。哈方很快安排专人对70号界碑进行清理,并向我方表示诚挚谢意。

20__年冬天,大雪把萨尔乌楞村盖得严严实实。看着关节炎发作、连上马都困难的xx又要出门巡边,他的妻子阿依肯古丽劝他别去了。可话言刚落,马合沙提已经骑着马走远。在巡边返回的路上,马合沙提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昏了过去,醒来已是凌晨3点,几乎冻僵的他强忍着伤痛,艰难地牵着马向家走去。看到一瘸一拐、已经冻得说不出话的丈夫时,在路边等了几个钟头的妻子抱着丈夫放声大哭:“你咋才回来,你这样干不要命了吗!”从那以后,只要马合沙提出门,妻子总会给他准备好干粮、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