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怀丙捞铁牛范文

怀丙捞铁牛精选(九篇)

第1篇:怀丙捞铁牛范文

关键词: 物理概念教学 新市民子女 有效教学

概念是物理学科的基础,是学习物理知识的第一步。在初中这个物理学习的启蒙阶段,搞好物理概念教学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在笔者所教班级中,有相当数量的农村新市民子女,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人都存在物理基础薄弱、物理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大多数学生的概念学习都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无法真正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物理概念,从而影响了接下来的物理学习效果。物理教师如何针对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物理概念教学呢?

一、以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概念形成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应当按照概念形成的规律,从感性经验入手进行概念引入。物理学科是一门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很多的生活现象、生活经验对于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都具有显著的帮助作用。说到生活经验,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往往在生活经验上有着较丰富的体会,如果把物理概念同他们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则对于他们的概念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讲到杠杆的概念时,笔者就给学生列举了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包括用开瓶器开瓶盖、用羊角锤拔钉子、用撬棒撬石头、用剪刀剪东西等,这些生活实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举出这一系列的实例以后,笔者就让学生总结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差别很大的生活现象中的相同部分。在一步步引导下和学生的相互讨论中,学生逐渐总结出了这些生活现象中的两个共同点,第一,无论是开瓶器、羊角锤、撬棒还是剪刀,它们首先都是具有一定的硬度的物体。第二,这些工具都有一个固定的旋转动点。一旦找出了这两个共同点,杠杆的概念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了。这种以生活实例作为引子的概念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抽象的物理概念,还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以故事创设有趣的概念情境

兴趣是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重要内驱力。在新市民子女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这是一门不能跟“语数英”相提并论的副课,因此,很少有学生会对物理产生兴趣,再加上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因此,他们在学习物理概念的时候普遍存在不重视、没兴趣等问题。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在讲解概念的时候,就经常给学生穿插一些物理学史、物理小故事等,很多时候,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可以很快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氛围得到明显改善。在教学“浮力的作用”时,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怀丙和尚智捞铁牛”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一年山西省河中府连降大雨,导致河水暴涨,结果把一座黄河上的浮桥冲坏,浮桥两端重达数万斤的铁牛也被冲进了河里,铁牛本身重达数万斤,再加上深陷于淤泥之中,当地人想了很多办法也无法将铁牛拖上岸,于是当地官府贴榜招募能够从河底捞出铁牛的人。这时候,有个叫怀丙的和尚来到了这里,说他有办法把铁牛捞上来。”说到这里,笔者停顿了一下问道:“你们能够猜出怀丙是用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吗?”问题一出,立刻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待学生讨论完以后,笔者接着给学生讲故事:“怀丙让人们弄来两艘大船,并在船上装满沙子,然后开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接下来再用一根粗壮的木头横架在两艘装满沙子的船上,然后在木头上拴上铁索,再让人潜入水中将铁索的另一端牢牢地拴在铁牛上,这时候,怀丙再命人把船中的沙子卸下来,船逐渐上浮起来,而随着船的上浮,铁牛也被成功地从淤泥中拉了出来。”在故事的铺垫下,整个课堂不再处于紧张的氛围中,学生愉快地听故事,并且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地理解了浮力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可以说完美地做到了寓教于乐。

三、以实验辅助概念教学

物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通过实验手段,可以展现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因此,在实施概念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学会以实验的手段辅助概念教学。事实上,来自于农村的新市民子女,实验技能往往是他们较突出的薄弱点,因此,多开展一些物理实验,对于强化他们的实验能力是非常有效的。笔者在给学生讲“压强”的概念时,就在课堂上当堂给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实验的器材很简单,就是一个装有沙子的容器和四个角全是钉子的小桌子。首先,笔者将小桌子放在装满沙子的容器中,结果小桌子的四个钉子桌腿明显陷进了沙子之中。接着,笔者再将桌子翻过来,桌面朝下地放在沙子上,结果发现,桌子几乎没有发生下陷的现象,接下来,笔者让学生总结两次实验的差别。经过讨论,学生很容易总结出两次实验中桌子与沙子的接触面积不同。结论出来以后,笔者又将一个砝码置于桌子之上,结果本来还纹丝不动的保持在沙子上方的桌面开始下陷。接下来,笔者又增加了一个砝码,桌子下陷得就更明显了。这时候,笔者再让学生总结两次实验,学生很轻松地总结出两次实验压力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就这样,通过这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影响压强的两大因素――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都处于引导者的位置,观察实验、总结实验现象和规律的事情都是由学生完成的。这种以实验辅助概念教学的方式不但让概念教学显得更加浅显易懂,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等一系列的实验能力。

概念教学作为物理教学活动的基石,它的质量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物理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重视物理概念教学,不断优化概念教学,提高物理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金冠峰.也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新课程(上),2011,06.

第2篇:怀丙捞铁牛范文

在教学《黄山奇石》时,课本插图不足以让学生感受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石的奇形怪状。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网上寻找有关黄山的录像、图片资料,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欣赏品味,使学生不仅对黄山美景有了整体感知,而且对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也印象深刻,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了。他们不仅了解各种奇石的样子,还在欣赏美丽风光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山的其他奇石。学生陶醉在美文中,更多的是陶醉在美轮美奂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收获之丰是教学之前所不能预料的。

二、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能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好学易学,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捞铁牛》时,因为本篇课文涉及到了一些工程问题和浮力知识,尽管作者利用一些顺序词清楚有序地记叙了捞铁牛的方法,但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很难将课本上的文字叙述转换成自己的理解。所以课堂上,我利用网络提供的Flash课件一边叙述课文内容,一边演示怀丙和尚带人捞铁牛的过程,声画并茂、视听结合,清楚地再现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场景,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使学生便于接受,且形象的视听效果让学生乐学,对所学文章加深了印象。

三、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能激发学生说话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内容。利用多媒体可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说话内容,可以变无话可说为有话爱说,有利于拓展说话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在教学小语第一册课文《我是中国人》一文时,要求用“爱”字口头造句。刚踏入校园的小学生只能说出“我爱爸爸”“我爱妈妈”等单调的句子。我播放了欢快的音乐和可爱的小动物的画面,学生听着音乐、看着美丽的画面,激发了他们说话的兴趣,他们的话闸顿时打开,小手高高举起,说出了“我爱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小牛爱吃青青的草儿”“小鸟爱蓝蓝的天空“”鱼儿爱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等优美的句子。再播放人物的画面,学生便说出“我爱勇敢的叔叔“”我爱敬爱的老师”等等。然后再播放祖国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物,学生说出的句子更是丰富多彩,有“我爱祖国的万里长城”“我爱长江、黄河”“我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我爱美丽的家乡”等。

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还需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页一页地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同时,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第3篇:怀丙捞铁牛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的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深化课堂教学的今天,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营造和谐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设置故事悬念。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

(3)引发认知矛盾。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

(4)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发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经历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2)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会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

(3)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捞铁牛》,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读懂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打捞工作,然后让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

三、开放视野,盘活探究之源

(1)挖掘文本内涵,引导思维创新。一方面,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焦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既可以从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角度入手,也可以在嚼字、品词、析句中探究。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围绕重点句“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把“凡是、统统、实在”这些词语删去,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第4篇:怀丙捞铁牛范文

【关键词】质疑;营造;探究;交流;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把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常规中,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取得较好的效果。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课前找疑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次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养成预习时在书上作批注的习惯,把自己已经理解了、弄清楚的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在预习时多提几个“为什么”,并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以便上课时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问题写在预习作业本上。教学时先让学生交流了自己读懂的内容,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词语方面的问题,如“冷酷、训斥、喧闹、洋溢、凝视、任性”等词是什么意思?有的提出了不懂的问题,如:“巨人为什么要赶走孩子?巨人赶走孩子后,花园里为什么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一年都是冬天?后来巨人为什么说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苦的心?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等。通过学生互相帮助解答,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理解整篇课文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课中解疑

(一)要积极营造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空间,学生才会尽情地参与、表达、思考,进而质疑问难。如在教学《称象》时,我讲述完课文内容后对学生说:“学习课文后,你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名同学称赞“曹冲的办法好,真聪明,解决了官员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充满了议论声。我用眼神示意他继续说下去。他很自信地说:“曹冲是个小孩子,都能解决称象的问题,而官员们却解决不了,他们怎么那么笨呢!”面对这样“反常”的思考,如果给予批评,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先肯定了学生“反常”的思维,然后进行点拨:“你认为曹冲的办法好吗?生:好。那些官员们也许是一时没有想到这样的办法,他们其他方面也许会比曹冲做得好。就像刚才有的同学说只要往船上装同样重的东西,等船沉到载大象时留下的那个线处,算一算一共装了多少,不就算出来了吗。何必像曹冲一样叫很多人搬石头,称石头呢?应该说我们的办法更好,在当时曹冲能用石头称出大象的重量,应该说他是聪明的。生:是。……”这样点拨,既不会挫伤学生,又解决了学生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发现、探究、交流打下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问题有深有浅,也有很多学生问题相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学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展开,的确是重要的。在教学《海底村庄》这篇课文时,让同学们齐读课文,当同学们读到“村子用透明的玻璃钢做成,房子是圆柱形,屋顶是圆锥形。村子中心是高高的观察站,四周的房屋相互连接。这样既能减少海水对村庄的压力,又能节省材料,交通也十分方便”时,大多数同学脸上呈现出异样的光彩,显得很激动,这时我想同学门肯定有很多问题要问。果然不出所料,当同学们读完课文时,争先恐后地提问。其中王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老师,既然海底村庄这样美丽,我们为什么不搬迁到海底去住?”面对王同学提的这一问题,我没有急着回答是与否,而是组织同学们进行实验。

实验一:让小李用纱布蒙上眼睛,在教室的行道里行走,条件是不准碰到桌椅,结果他没有做到;实验二:我用棉花球塞住小红的耳朵、鼻子,然后让他紧闭嘴巴,看他能忍耐多久,结果不到十几秒钟他就坚持不住了;实验三:我给茶杯里倒了一杯水,然后放了一把食盐,等到食盐完全溶解后,让小军去喝。他只用舌尖舔了一下就连连摇头说:“我咸得受不了了。”

(三)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这时就要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

(四)耐心细致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对学生的问题一定要有耐心,正确引导,呵护他们的质疑精神和积极性,否则就会扼杀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捞铁牛》一文时,有的学生就议论:八只大铁牛虽然被怀丙和尚从黄河中捞起来了,是立了很大的功劳,但同时也给黄河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的确,据史书记载,黄河水原来是清澈透明的,后来由于人类破坏植被,乱砍滥伐,许多泥沙流入黄河,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经年累积,有些河段成了一条悬空河,黄河的河床变的越来越高,地面低于河段几米高,每当洪水暴发时,母亲河就会给沿岸的百姓带来灾难,这是人类不保护环境的结果,也是河底沉积大量泥沙造成的后果。“怀丙和尚向河里抛下两大船的泥沙为了捞一只大铁牛,如果捞多只大铁牛大家可想而知,这段河床将被提高多少,这不明显的是在践踏母亲河吗?老师相信捞铁牛的办法不止这一个,会有很多,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去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既不会伤害黄河,又可以捞起铁牛”。

三、课后带着疑问继续学习

在课堂的逐步深入过程中,学生在课前、课中提出的问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逐一解决。课堂学习中解决了一些比较“常规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其他问题了?其实在课文中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教师不带领学生一起去挖掘,就不会得到发现,学生就不会深入的去探究。

第5篇:怀丙捞铁牛范文

一、从人物精神魅力入手,注重科学情感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和现代的典型人物,教材内容往往表现出人物之美。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伟大高尚。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他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紧扣“爱国、杰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挠、受要挟、受嘲笑的情况下出任总工程师,使学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难、不怕嘲笑的“耐压”品性;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学习“勘测线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恳、严谨、自信”的工作态度;从采用“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解决修路难题中,展现出其的聪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师”的形象。通过以上几方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学生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学生的科学情感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从巧设问题入手,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

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的“波澜”。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刨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笔者巧抓课文中人们对“怎样捞铁牛”的纷纷议论,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观众,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这一问题假设,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议论纷纷的景象顿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捞铁牛的种种不同办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浮力捞铁牛的?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这一“比较式”诱因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广度、周到、严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三、从恰当时机入手,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6篇:怀丙捞铁牛范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营造和谐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设置故事悬念。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3)引发认知矛盾。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

(4)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发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经历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2)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会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

(3)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捞铁牛》,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读懂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打捞工作,然后让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一夜的工作》中,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让学生反复读读上文。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可把“好像”去掉让学生读一读,“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显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从而进一步体会的生活简朴。

三、开放视野,盘活探究之源

(1)挖掘文本内涵,引导思维创新。一方面,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焦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既可以从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角度入手,也可以在嚼字、品词、析句中探究。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围绕重点句“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把“凡是、统统、实在”这些词语删去,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第7篇:怀丙捞铁牛范文

关键词:多读;重点句段;仿写;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可见,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读是为了更好地说与写。课堂上阅读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科学安排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精彩,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悟到作者情感和表达的方式?在实践中,我认为教师应做到精讲,围绕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选准读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让学生读,在读中理解内容,领会文章的遣词造句的精妙,感悟作者的情感,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就能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开创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局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重点读关键的句段,理解文章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丰富的。但我们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应突出重点,紧紧抓住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关键句段(包括字词)精讲多读,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品味,诵读时与理解课文的思路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议,边读边思,反复重点诵读,达到自读明理的效果。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中的语句:“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等,如何使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便引导学生结合课件,看图相像,抓住句中的“满、铺向、嵌着、映出、美丽、欢腾”等关键词,反复重点朗读,联系上下句子用不同的语调读,边读边想,这些词语分别说明了什么?学生朗读思考后,思路就打开,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到湖水的“清、静”;大草原“绿”、“美”和“广阔”、“热闹”的特点,从而产生对大草原的喜爱之情。再次有感情朗读时,学生便能做到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把一幅风光旖旎、静美的草原风景画展现出来。教学中抓住文中重点的、蕴含中心的句段充分让学生入情多读,能体会感情,明白文章内容,并与作者一样激起感情的共鸣。

二、反复读难理解的地方,体会文章精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出色的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精彩之笔。虽是一个简单的情节,一个普通的句子,但往往是锦言妙语,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学生不易理解,需要教师点拨、引导,予以强化,并让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它的妙处。如《捞铁牛》前部分写到铁牛是被水冲走的,从中显示了水的危害及巨大力量,而紧接着写应捞回铁牛重修浮桥。所以就得想办法解决,大家议论纷纷时,怀丙和尚却提出了“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的含义和作用学生难以领会,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采用自由朗读、默读、分句读、小组读、同桌读、齐读等形式进行反复朗读,并演示小实验,让学生说过程,抓住关键词认真品味体会到:水是怎么把笨重的铁牛送回来的,水的力量如此大。看出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绝妙,十分出色。也明白了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人的力量更大。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这样学生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三、感情读精美的片段,领悟作者情感

读书,能体会词句的准确含义,领会篇章的逻辑思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中有一些文质兼美的片段,这些片段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含义深刻,引人入胜,饱蘸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且其表现形式也是文采飞扬,感染力极强。要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所描绘的具体情景、生动画面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道理,从而“披文以入情”,那就要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以培养学生的鉴别和欣赏能力,并让学生通过熟读成诵,识记和积累文中的美词佳句。

四、以读促写,提高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吸收丰富的语言材料,只有读书。通过多读、多听,语言自然就积累多了,表达时就会出口成章,意到随笔。在阅读教学中安排读书时,教师应有机地安排语言基本功训练,在读书中揭示字、词、句、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凭借语境理解词句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典型句段迁移模仿练习,做到一课一得,得得相连,课课有练,练中巩固。这样,大大强化了学生在阅读课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如《珍F的教科书》,开头一段讲“我们”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为使学生体会当时条件的艰苦,我让学生自己读,找出文段的总起句:“当时,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再细读,同桌互读,找出表示艰苦程度的四个“没有”,在此基础上,齐读文段,回顾文段,加深理解,了解文段的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然后,出示“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好。”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先说后写。这样学生把所学内容的吸收内化到外化表达出来,语言、文字上就会“自由畅达”,感到有话可写,文章自然而然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达到“言自我欲言”的效果。学生习作能力便不断提高,作文兴趣浓厚。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绝非一两节课的事,要靠老师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教学中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愉快参与,用自己的“慧眼”挖掘“语文元素”精讲,多读、多说、多练、多写,才能在文本中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思想智慧,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怀丙捞铁牛范文

早在七十年代,以微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革命兴起之时,邓小平同志就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敏锐的战略眼光,洞察到这场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将会对中国经济社会和世界局势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文化科学素质,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青少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小抓起,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正向人类走来,同时也向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挑战,科教兴国,势在必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向学生渗透科技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紧紧围绕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编排,是向学生渗透科技教育的好课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在学生心田里播下科学的种子,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素质,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让科学精神伴随学生成长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学家有十几位,每位科学家的成长道路都是不断战胜挫折,不懈追求的奋斗之路:《一定要争气》中的童第周身处逆境却发奋学习;《做风车的故事》中的牛顿面对嘲笑仍刻苦钻研;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编写《本草纲目》;爱迪生不怕困难和危险,顽强进行发明创造;地质学家李四光研究起石头常常忘记一切等等。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体现出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结合教学举办故事会,通过让学生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介绍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科学家成长工作的事迹,进行科学精神教育与熏陶,使学生客观公正地看世界,避免主观偏见。科学家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甘于奉献、刻苦钻研的精神,都会使学生受到鼓舞,进一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懂得探索科技奥秘,掌握先进技术,都要付出辛苦劳动和一定代价,遇到挫折和失败要锲而不舍,不断进取。

二、让科学知识武装学生头脑

第9篇:怀丙捞铁牛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呢?事情想 象虽简单,但在实际工作中会碰到许多的困难。我在工作中边学习边探索,深刻地体会到: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上学年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在学校教研组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自主学习”的探讨。起初自己总是不敢大胆放手,总担心教学的质量会受到影响,但是通过教学的尝试,却让我有了收获。我体会到: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得力引导得法,就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有不少论述,两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放,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因而,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故此,我注意把好第一关“备课”。备课不单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在备课前必须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难点,哪些知识学生易接受的,哪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师都必须掌握。对于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必须加以点拨和方法的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巧妙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课题是文章的“窗口”犹如传神的眼睛,往往能提供行文的线索,概括文章的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审题,在题中设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先让学生读题,而后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为什么要“捞”铁牛?谁去捞?怎样捞?紧扣课题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因势利导,开展教学,一下子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导探索地位,激发他们质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除了从课题质疑,还教学生找课文重点词句质疑;从课文的内容质疑;从标点符号上质疑;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2.激发学生质疑解疑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高提问的水平,这也是“自主学习培养”的途径。如阅读《捞铁牛》第三自然段,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怀丙和尚为捞铁牛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听了学生的提问,我就顺势地引导他们解疑:你们读书很认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能提出问题,真是技高一筹。有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兴致来了,纷纷举手回答:先摸清八只铁牛沉在哪儿?再备船装沙,然后并船搭架,最后系绳拴牛。学生还用上四步准备的的过渡词,“首先……再……然后……最后……”,寻找解答疑问的方法。

课堂中组织学习小组,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使训练的内容得到落实。小组讨论一般放在个人自学后,讨论的内容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是教师在备课时处理的一个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说的机会也多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二、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仅有语文学习的兴趣是不够的,若没有自主学习的方法,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时间一长,遭受学习挫折后,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就因此而减弱。因而,语文教学还必须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教师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一部分内容,围绕教学目的,有意思地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如教《麻雀》一课。第一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第二步,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第三步,讨论,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遇到的危险是什么?老麻雀为什么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2.总结方法。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教学《麻雀》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总结了学习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从课文所叙事件中,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有什么心灵的感受?”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问题抓得很准,对内容的理解也很透彻。

3.领悟自得。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学习进程,从而达到在学习实践中“悟”出学法的目的。

4.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如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然后让那些想了解同样问题的同学组合在一起,用他们喜欢的方法来自主学习,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