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范例教学法范文

范例教学法精选(九篇)

范例教学法

第1篇:范例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范例教学 问题发现欣赏法 实践欣赏法 知识迁移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因此,在实际教学内容中范例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认为范例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单纯的观赏,它更具有传授知识、技能和启发、引导学生的创作意识的作用。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范例是范例教学中的重要前提。范例教学首先要精选教材中典型的范例,并能够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融入教材,让学生在感到亲切的同时大大提高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兴趣。

在近两年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范例教学法”。从实践中我发现,除了教师准备的范例以外,在课堂中还能让学生去开发范例和创造范例,在作业评价的同时展开学生作业的范例欣赏。前者单纯依靠教师准备范例,有时为了收集一些好图片,在网上、画册上“捞”了半天,甚至还要自己去拍,这样会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后者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主体体验和评价,可以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我对于合理开发范例教学法做了一个新的尝试:通过教师呈现范例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运用知识创造范例;利用学生作业开发范例。经由三个不同阶段的学习,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以下我以岭南版七年级教材《新伙伴》为例,介绍一下自己的实践所得。

根据教材的要求,为新同学画一张速写,并能大胆地运用线条表现人物的动态。12~13岁的儿童正处于绘画的“转型期”,对所描绘的对象追求“像”为最高标准,但这种“像”对于他们来说是较难的。要想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大胆表现,首先就要“武装”他们,学生没有新的视觉语言,没有新的创作手段,他们的作品也就了无新意。所以在技法引导上,我运用范例教学法,通过范例引路,展示各种绘画技法,采用趣味欣赏,引导问答的方法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由“感”到“悟”的心理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速写的方法。在范例的选择上,我有意挑选了一组用形象夸张、变形,用线简洁概括的速写作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像”与艺术的“像”的区别,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增强他们的表现欲望。

以下就我对范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做一个介绍:

一、呈现范例,学习新知识

这一阶段的范例教学我主要采用“问题发现欣赏法”,以问题引出每张范例。首先,通过设置PPT自动播放功能逐张图片快速而富有戏剧性地进行展示,强迫学生有意注意,增加情趣。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范例总结出速写人物形象可通过适当的夸张以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如宋代梁楷的《六祖撕经》,而通过欣赏现代画家黄胄、叶浅予的动态人物速写总结出要想画好人体,在抓住了人体比例变化后,还要把握好动态人物的重心线和动态线。最后通过欣赏优秀儿童画中的速写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让学生明白画画并不一定画得“像”才是好的,有时也可以通过夸张甚至是变形的手法把对象的特点描绘得诙谐有趣,这样的画面更富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和我画得一样”的亲切感,从而产生创作的欲望。这一步骤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感受、分析、交流,达到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掌握技能和方法的目的。

学生经历了前面教师引导的范例欣赏后,掌握了欣赏的方法。此时的欣赏,教师不再作为“主导”,而是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的思考和欣赏,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最后让学生总结出书上的绘画技法。

二、知识迁移,创造范例

此环节我采取了“实践欣赏法”,让学生在实践参与过程中,将欣赏范例所得的知识迁移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通过作业,把对欣赏作品的直觉感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审美体验。学生经历了以上欣赏过程的同时也在选择着自己喜爱的范例,并把这一范例的方法实践到自己的作业中。通过发挥范例的外延作用,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学生在表现的时候,我利用手中的相机及时选拍下部分学生优秀创意作画的情景和过程,并将其投放到大屏幕上,被拍的学生有种荣耀感,也激发了他们更加积极、热情的创作欲望,而部分学困生也在欣赏的过程中唤起了创作冲动,并将他人的技巧、方法、新思路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提高了自己的表现能力。

三、选择作业,开发范例

第2篇:范例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范例;职业导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职业导向的范例教学法的提出和研究背景

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穷尽计算机学科的全部知识。计算机教学应当教给学生系统性知识,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让他们对学科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传统的教学尽力让学生掌握一大堆所谓具有系统性的材料,缺乏具体、典型和形象直观的消化过程,学生不可能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获得系统的知识,他们的头脑中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而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加,造成了教学的肤浅性;学生学习知识不扎实,加之材料的充塞,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职业导向的计算机范例教学法巧妙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范例的使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枯燥,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范例过程中知识的运用理顺了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学习。

职业学校计算机学科范例的选择,应该和学生的实习就业岗位紧密相连。本项目的研究能够使学生在实用范例的引导下,逐步将计算机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操作技能,从而不断进步。选择的范例是学生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适应工作岗位的过程。

二、职业导向的范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职业导向的范例教学法是指,以学生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为导向,整合计算机基础知识形成范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范例展示给学生,学生能直观感性地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逐步完成范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范例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创新操作,最后展示各组学生的作品。

在选择范例的时候要注重职业导向,如WORD章节选用的是麦凯乐人事部门的文档和较为复杂的文档排版为范例,EXCEL音节采用商场的销售报表和银行报表为范例,POWERPOINT章节选用企业培训部门的培训教程为范例,多媒体应用章节以爱学校、爱岗敬业为主题选择范例。

范例教学流程如下:

在教学程中,师生始终处于双向互动状态,如下表:

三、职业导向的范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和推广空间

我校自2007年至2012年先后进行了两轮“职业导向的计算机范例教学法”教学实验,教学效果显著。

1.范例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第一轮实验后,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计算机成绩前后比较如下表所示:

表1 实验班2009级1班与非实验班2009级3班入校成绩

表2 1年后,实验班1班与非实验班3班成绩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入校时两个班级水平是相当的,可以说是平行班。可是经过实验教学干预后,从平均分、标准差、和均数差异检验情况来看,实验班学生的个体发展水平、班级整体发展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一年后,实验班(2009级1班)与非实验班(2009级3班)相比有十分显著的差异。

第二轮实验后,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计算机成绩前后比较如下表所示:

表3 实验班2010级2班与非实验班2010级5班入校成绩

表4 1年后,实验班2班与非实验班5班成绩

通过第二轮实验同样可以看出,原本水平相当的两个班级在经过教学实验干预后,出现了显著性差异。

2.职业导向的计算机范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职业导向的计算机范例教学法使学生走出对单纯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被动接受、机械记忆、浅层理解与简单应用,而依托以范例为载体的学习内容,通过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均有所收获,增强其内心对社会和知识的体验、思考和理解,促进其思想、智力、情感的协调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职业导向的计算机范例教学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将每个学生都看作是独特的个体,尊重他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并以宽广的胸襟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在欣赏他的优点的同时,又能接受他的缺点。在小组合作中,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最广阔的空间。

四、职业导向的范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范例教学理论是由德国的M.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是借助精选教材中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规律性知识,并发展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论者从批判传统的系统教育论出发,设想范例教学概念的意义、内容与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范例教学,目的是克服教材内容的繁琐,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着本质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和范例,使学生透过这种范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把科学的系统性与学习者的主动性统一起来。

范例教学在内容上强调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3条原则。基本性原则,要求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学科规律和学科的基本结构。基础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接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对于一定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来说,这些教学内容是基础的东西。范例性原则,要求教给学生的内容是经过精选的、能起示范作用的基本知识,这种精选出来的范例性教学内容将有助于学习者举一反三。

五、职业导向的计算机范例教学法的局限性及应对策略

职业导向的计算机范例教学法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适应时代培养人才需求,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实验的时间和参与的教师有限,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职业导向的计算机范例教学法需要以职业为导向,但是在实际选择范例的时候往往因为牵扯到企业的商业机密,所以范例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这就需要教师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特点,又要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要根据实习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更新范例,使上课使用的范例既具有岗位典型性又符合教学要求,同时能够与时俱进。

其次,职业工作中的范例和实际的教学工作存在差异。真正的范例是以工作实用为核心的,而教学是以知识点为核心的,这就需要教师将岗位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但是范例往往是整体的,在学生学习探究时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把任务驱动教学和范例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完成范例。

最后,学生学习掌握了范例,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往往也不能直接适应,对没碰到或者没有直接学习的问题不能举一反三,顺利解决。这就需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强学以致用的实际演练,不断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升主编.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01.

第3篇:范例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压疮护理;案例设计;护士

案例教学法(ease teaching method,CTM)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案例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主动学习,从案例中归纳出一般原则,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压疮护理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随着护理学的迅速发展,压疮护理已有了新的进展:从压疮分期、愈合理论、以及新型敷料的使用等。老年科患者是压疮的高危人群,如何对老年科护士进行系统、规范化的压疮护理培训显得十分重要。根据老年科的特点,通过设计,收集各期压疮案例,用数码相机拍摄成照片,制成多媒体,配以一定文字说明,通过讲解、讨论、再回到具体的病例进行实践,有效提高了低年资护士护理压疮的能力: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老年科护士101名作为研究对象。

2 方法

2.1案例的设计 案例设计遵循科学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临床实践,不断补充、完善。按照美国压疮专家组2007版分期标准[2],将压疮分为可疑深部组织损伤、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不可分期压疮6个分期。具体标准如下:I期压疮:压之不退色的局限红斑,但皮肤完整。有疼痛、变硬、表面变软,皮肤温度发热或冰凉。Ⅱ期压疮:粉红色的擦伤、完整的或开放(破裂)的充血性水疱,或者表浅的溃疡。Ⅲ期压疮:全层伤口,失去全层皮肤组织,除了骨、肌腱或肌肉尚未暴露外。可见皮下组织,可能有潜行和窦道。Ⅳ期压疮:全层伤口,失去全层皮肤组织,伴骨、肌腱或肌肉外露,通常有潜行和窦道。可疑深部组织损伤(Suspected deep tissueinjury,SDTI):瘀伤或紫色水疱,局部皮肤完整,但可出现颜色改变。如紫色或褐红色,或导致充血的水疱,可能有疼痛、硬块、有黏糊状的渗出、潮湿、发热或冰冷;在肤色较深部位,深部组织损伤可能难以发现。难以分期的压疮:全层伤口。失去全层皮肤组织,溃疡被腐痂或痂皮覆盖,只有腐痂或痂皮充分去除,才能确定真正的深度和分期。将典型病例按照评估、处理、预后及评价的程序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PPT进行讲解、讨论,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有效的提高了老年科护士压疮护理的能力。

2.2案例的实施 实施步骤分为准备阶段、案例导入与讨论、实践与收获。

2.2.1准备阶段 为了加深印象和促进主动学习意识,在案例教学法实施前,要求护士对压疮分期及最新进展进行复习和检索,在讲解时能主动思考,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加强理解。

2. 2.2案例导入与讨论 案例1示例:患者,男,87岁,以"老年细菌性肺炎、脑血管后遗症、老年痴呆、压疮(分期:可疑深部组织损伤、不可分期压疮)"收住。身体评估:体温:36.4℃,脉搏110次/min, 呼吸22次/min,血压130/70mmHg,身高173cm、体重不祥,消瘦,神清,不能进行语言沟通,卧床为主,生活自理能力丧失,老伴照料其日常生活。皮肤评估:骶尾部有13cm×18cm皮肤损害,表面有厚厚的黄色痂皮覆盖,有少许脓液渗出伴有明显恶臭,周围皮肤发红,潮湿,触之有明显波动感。实验室检查:血浆白蛋白26g/L。讨论:问题1:评估患者病情,列出相应的护理诊断;问题2:压疮的分期,引导护士根据压疮2007版分期标准进行讨论,准确分期,尤其是两个分期的压疮在同一部位出现,要分析两个分期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之间的直接与间接关系。问题3:患者压疮发生的原因与愈合之间的联系,关注患者全身营养与压疮愈合的关系,分析患者目前的营养状况及可以采取的营养摄入途径。问题4:采用的换药方法:传统换药方法与湿性愈合理论、新型敷料的使用,两者之间对伤口愈合有什么利弊。问题5:处理伤口的告知原则:压疮现在的状况是痂下感染,表面结痂。必须与家属或照顾者沟通,这两个分期的压疮如果通过清创和切开引流,创面会比现在看到的伤口要大得多,没有征得同意,原则不贸然清创和切开引流,以免有纠纷的隐患。问题6:伤口的预后:要进行充分的评估,及时将伤口进展与家属沟通,尤其是伤口愈合进展与患者全身状况、营养有密切的关系,取得家属的配合及理解。问题7:对各分期压疮掌握病理特点:正确识别Ⅰ期、Ⅱ期压疮的区别及不同表现,打破目前的认识:皮肤未破不是压疮。何为压之不退色的发红。可疑深部组织损伤与不可分期压疮之间的不同,它们之间的特点。有利于准确判断分期。问题8:预防压疮的误区;温度、湿度、床头抬高角度等等因素对皮肤的影响。引导大家关注在日常护理中的细节,使每项预防护理措施有效、到位。问题9:老年压疮与家庭、社会关系:启发护士对我国面临的人口老化的认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多病共患,自理能力下降,各种机体功能减退是老年人成为压疮高发人群的危险因素。

2.2.3实践与收获 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缩短了临床与理论之间距离,将各知识点贯穿于讲解和讨论中,增加了护士的感性认识,对全面掌握压疮规范护理提供了实际参照。有了直观认识,当有新的患者时,再通过临床实例的反复实践,护士的压疮护理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及时评估及处理不同分期的压疮,为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提供了保障。

3 讨论

3.1案例教学法拉近了临床与理论之间的距离 在实践中,没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在短时间内很难将压疮的分期一一实践过来,借助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为案例导入与准备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影像、图片、文字等资料再现案例的真实场景,使护士如身临其境,从而增加感性认识

3.2案例教学法提高了护士临床压疮护理能力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中,通过直观的例子,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有机结合,激发了护士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过渡性链接。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提高了联系实际、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

3.3案例教学法提升了护士评判思维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需要护士和讲解者之间加强互动,对于护士主动思考,积极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有很大的鼓动性,激发护士主动学习的动机,提升护士在学习中的自主性,激发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启发护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培养了护士具备评判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范例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范例教学法;范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10-0052-04

范例教学法主张选择具有代表性、基础性、本质性的示范性材料展开教学,让学生从个别实例与材料中掌握同类事物或同类现象中一般性的规律与内在必然性联系,目的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与深刻思维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中通过范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特殊的范例实践中,通过范例的分析、规划、解决,把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和过程,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三大教育改革理论之一的“范例教学法”,其科学性毋庸置疑。但作为其灵魂和线索的范例,由于缺乏相关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支持,使得其现实应用受到了制约。可以说,“难以设计范例”是应用范例教学法的主要制约因素。范例教学法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克拉夫基曾在1983年撰文,主张进一步对范例教学作一般教学论的研究。可见探索范例设计一般原则和方法的必要性。那么,如何设计符合范例教学法教学思想的范例呢?

在深入剖析范例教学法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范例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范例设计一般可遵循以下6个原则。

趣味性

“趣味性”指的是设计的范例要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最终使学生对范例的热情迁移到对范例所涉及的知识系统的学习中,驱使学生能主动探索、深刻思考。

“趣味性”原则基于范例教学法中的“主动性学习”思想,只有范例有趣了,学生才能产生探究知识与技术的主动性。我们可从学生感兴趣、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易产生认知冲突和强交互性的方向寻找设计素材。比如,教材一般总会在程序设计模块安排各种理科计算问题,但一方面学生对这些公式原理已了然于胸,另一方面缺乏丰富的人机交互,这样的实例就缺乏趣味性。而“模拟自动售货机”由于具备对生活中新技术的剖析和较好的交互性、“打气球游戏”和“坦克大战”交互类的游戏由于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天性,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基本性

“基本性”指的是范例必须蕴涵学科所要求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摈弃那些会占用学生时间而无助于学生深刻思维的教学内容。

“基本性”可以说是范例设计的灵魂,因为范例教学法是德国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教材内容片面增加,教师只重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传授,学生则依赖于教师和教材,死记硬背那些零碎的不系统的书本知识,导致教学质量不断下降”的现象而产生的教育思想,其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接触那些蕴涵了最根本、最本质知识的范例,来主动构建学科相关的知识系统,深刻思考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因此,设计范例时,应选择那些最根本的、本质的知识来组成范例,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主动学习其他新的知识,不应片面追求知识系统形式上的完整性而将各种知识硬塞入范例中,最终导致“教师什么都教,但学生什么都不会”的窘境。比如,“信息素养”具体来说指的是,为解决面临的问题而进行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与的意识和能力。虽然活动的具体形式可以很多,但我们就以“模拟自动售货机”程序为范例开展范例教学,以如何搜索、加工、在程序中加载各种食品图片为问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悟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基础性

“基础性”指的是范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既有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基础,保证范例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处于学生临近发展区内。

范例教学法提出了“主动性学习”和“开放式教学”的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摈弃教师为形式上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满堂灌”教学,而追求学生在范例引导下自主探究知识的形成、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设计的范例不能太简单,否则易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范例也不能太难,否则易使学生由于惧怕而不敢参与。特别是开始引入范例阶段,更加要关注学生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范例以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想参与”,以简单明了的原理知识吸引学生“敢参与”。比如,在刚开始程序设计教学时,不能严格按照教材体系讲解“对象”、“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抽象的知识。学生连什么是程序都不知道,怎么可能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所以,应以具体的范例程序来让学生感受程序的存在形式、程序的工作原理。采用范例教学时,要避免单纯靠程序功能吸引学生的做法(因为这样只能使学生产生望洋兴叹之感),而代之以简约却不简单的范例来开展程序设计教学的入门,或者用范例的雏形来引学生入门。当代程序设计的可视化以及事件驱动机制带来的良好交互性,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保证学生能快速入门。一位学生在总结中这样写道:“‘模拟自动售货机’由浅入深,把编程一点一点地教给我们。原来觉得编程离我们很远,现在才发现其实很近。”而在多媒体动画教学中,则可以逐帧动画结合电影中蒙太奇效果的原理引学生入门,多幅单帧图片所产生的流畅动画效果,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满足之余,对好玩的动画原理有“恍然大悟”之感。

发展性

“发展性”指的是设计的范例应具备从单一到丰富、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特征。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在范例演变所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向深刻发展。问题驱使下的知识引入、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这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思维过程,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存在的意义,从而真正掌握学科知识。另外,一个由小变大逐步发展得到的、具有较强系统性的作品,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持续学习的成就感。

范例的“发展性”较好地贯彻和解决了范例教学法所提出的“发生的学习”以及“培养学生深刻思维能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范例的发展势必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需要新的知识来支持。此时,新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要求学生的,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发生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促进,问题意识得到了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比如,在“模拟自动售货机”解决了单击不同按钮出现不同商品名称的问题后,有学生就问:“老师,能不能让计算机显示商品的图片?”接着这个提问,图片的搜索、加工等知识就自然带入了。学生为了使自己程序变得更完善,学习新知识的热情也特别高。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一个个问题面前,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我的独立解决问题和思考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还有一位学生说:“我最有感触的就是VB语言的学习。通过一次次的上机操作,从简单的放置按钮,设置其属性,到显示图片,标上价格,到显示数量,到扣钱找钱,一步步完善,一点点充实。我觉得制作这饮料机真的很有趣,因为是自己制造出来的,有时竟会把它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感到十分自豪,不厌其烦地放钱、买东西、找钱、退钱,再放钱。”再如,当Flash教学中制作了实现人平移的补间动画后,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如何使人能迈动双腿,这样‘人走路’动画就显得更逼真了”。在这个问题驱使下,我们就可开展元件(组件)知识的学习。

系统性

“系统性”指的是一个范例必须由一批存在内在联系的知识组成,以使学生能跟着范例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注重不同范例之间的知识性和思维性互补,以帮助学生形成对学科思想和知识的整体把握。

范例教学论认为,传统的追求系统性的教学把系统性思想同教学材料形式上的系统性混淆起来了。传统的教学尽力去让学生掌握一大堆所谓具有系统性的材料,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却是,在学生头脑中充塞了一大堆杂乱无章、貌似系统实无系统的材料。这种知识简单堆砌的结果是,学生未能树立起系统思想,形成不了对学科全局的概观。因此,范例教学论期望用包含最根本的、最本质的知识组成的范例,来帮助学生通过这些有限的知识来构建一门学科的整体观念、形成对既有知识的完整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进一步地通过学习扩充既有知识体系。

比如,“模拟自动售货机”程序中,当学生完成了图片显示后,就用“如何让程序能实时显示每种商品的剩余数量”启发学生回答“先给一个数值,每购买一次就减1”,由此引出“变量”、“赋值语句”的知识及应用。后来,学生会通过观察不由自主地说:“我不断购买,商品数量怎么变成负数了?”这时就可以引入“分支结构语句”的教学……这样,就使程序设计中有关“变量”、“赋值语句”、“分支结构语句”、“循环语句”等最基本的知识点通过一个范例完整、深刻地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体系。再如,在Flash教学中,当用Flash完成了包含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的多媒体作品后,可引导学生制作一个直接用Flash手绘创作的系列动画。这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动画制作,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形成“Flash只能集成既有多媒体素材,而不能手绘创作动画”的误解。

范例性

“范例性”指的是开展教学所用的实例力求做到典型性、代表性,以起到范例应有的示范作用。通过范例,不仅可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掌握问题求解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更深层次来讲,通过范例这个窗口,可使学生逐渐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深刻思维能力。

在“模拟自动售货机”程序设计教学范例中,以“如何让被购买的商品从窗体中移出”为问题,通过“观察图片框属性修改图片框属性 让程序能多次有规律地修改图片框属性”循序渐进地引入循环语句的功能原理,即解决规律相同、需要不断重复处理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打气球游戏”程序范例中,就借用前面范例习得的规律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如何在打一个泡泡的基础上能打多个泡泡”(也用循环结构语句),原范例中习得的思维很好地迁移到了新问题的求解分析中。甚至有学生在课余制作了“打地鼠游戏”程序。

在“模拟自动售货机”程序做到最后阶段,学生提出了“能不能做一个能放钱、找钱,货物卖完了可以补充货物的功能”,可见,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启发。再如,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根据范例中“人走路”动画的制作原理,自己制作了车轮滚动带动汽车前进的动画。

另外,在范例制作中,要关注范例的时效性,即范例不能有强烈的年代特征。因为一个成熟的范例需要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被检验、修正才能形成,而一个年代特征明显的实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原有时间特征所带来的很多情境效应。比如,有关“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之类的实例,最好不要作为范例的素材。

参考文献

[1]李其龙.德国教学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第5篇:范例教学法范文

案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冠以“案例”的教学过于追求形式。法学教育实践反复强调技能培养诉求,却忽视技能培养的内在架构,即忽视法律技能与法律思维、法律方法的内在联系:法律思维是内在的、隐蔽的;法律方法是法律思维转化为法律技能的方法依赖。法律思维指导法律方法,法律方法践行、强化法律思维。因此,法律技能是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共同作用结果的外在表现。当前案例教学须重视法律技能的内部构造,皈依法律思维,尤其应重视法律方法在案例教学中的地位。法律技能是在法律思维引导下,运用法律方法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总称。“法律思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思维形式……它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为案件判决找出合乎法律的行动方案。”基于法律技能形成的内部结构,突出案例教学中法律方法的教学比重能同时关照法律思维和法律技能教学的需求。目前,多数本科法学院重视法律方法的理论教学,开设《法律逻辑学》、《法学方法论》等课程。但是,法律方法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呈分隔状态,即法科学生法律方法的自觉运用意识薄弱。例如:张男和李女在一审离婚判决未生效期间,张男威胁李女若不与其发生性关系将殴打李女正在读高三的弟弟。李女哀求无果,担心弟弟的人生安全和学业,遂与张男发生性关系。问张男的行为是否构成罪?学生案例分析过程可简述为:A.确定案件事实基本符合罪构成要件;B.寻找刑法236条第1款: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C.分析张男、李女夫妻关系不妨碍罪构成,分析张男行为违背李女真实意愿,对李女形成精神强制,构成胁迫事实;D.判断张男构成罪,得出个案具体处理意见。从法律方法的视角,学生案例分析过程每一步都具备法律方法的意义,分别是A.构建小前提;B.发现大前提;C.大、小前提相互靠拢;D.形成法律判断。细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此法律判断形成过程中缺乏法律方法意识,或者有方法意识,但却呈现潜在、零碎、模糊的特征。学生法律判断形成更多是得益于其自身具有的法感和对他人(主要是教师)行为的模仿。因此,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法律方法自觉意识:缺乏从方法维度认识、分析案例,并主动建构行为策略,形成法律判断的能力。法感和行为模仿能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常见的简单案例,但面对疑难、陌生案例时,学生极易陷入慌乱,甚至自觉或不自觉调动道德、政治意识,形成并阐述案例,偏离法律评价轨道。

本科案例教学中缺乏系统法律方法训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本科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未真正贯彻于教学实践。当前,本科法学职业教育理念已获共识,法学院普遍开展以实践技能培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增加了模拟审判、庭审观摩、法庭辩论、案例教学、法律诊所、社会调查等环节。部分院校的学生从教学改革中获益,法律技能获得实际提高。但更多学院仍旧“形式大于内容”:要么取得一些技能提高成效,但成效与投入明显不成比例;要么是热闹改革形式下的实效缺位,甚至逆向增加学业负担(占用大量时间、精力)。与10年前相比,法学教育体系,包括教材编写模式未发生实质转变。法学教育以知识量传授为中心的格局未彻底打破。因而,案例教学作为法律技能训练的优势未能充分挖掘,冠以案例教学之名开展传统知识讲授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2)案例教学认知存在偏差,教师过于注重案例在法律知识阐述中的工具性价值。案例教学有两个价值层次: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强化法律知识,即案例教学的工具性价值;二是培养学生独立形成法律判断、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即案例教学的独立价值。实践中,教师对案例教学的A价值过于重视,其运用过程表现为:确立教学目标,选定案例,组织讨论,公布答案,实现教学目标(法律知识得到理解或强化)。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存在弊端:案例选取简单化、教学注入式、问答表面化、反思空洞化。反之,许多教师忽视案例教学中学生独立法律判断形成能力的系统训练。(3)追求效率下的案例教学内容的随意压缩。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机会被压缩,难以实现充分参与的需求。大班教学、教学内容繁重、教学时间有限等是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同时,案例教学过程随意,普遍存在压缩法律技能训练环节的现象:即教学仅涵盖法律判断形成(大前提、小前提、法律推理等)中的部分内容。教师在学生案例讨论后(多数情况下未充分讨论),象征性听取学生意见,尔后匆忙公布参考性结论。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稳定的法律技能。

二、案例教学的运用

案例教学能实现法律技能训练日常化的需求。当前案例教学的方向是改变既往教学中的随意压缩,皈依法律思维、法律方法在案例教学中的地位,实现系统提升法律技能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的实现依赖多个环节的相互配合:A法律知识储备(形成前理解);B法律情景创设(选取法律案例);C法律方法运用(构建大小前提、法律推理等)。实践中,法学教师多重视A、B环节,但对C(法律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的训练存在疏漏。事实上,A、B环节是当前法学本科教育的强项,而C环节却显得孱弱。因此,下文以C环节教学实践为例予以阐述。案例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法律判断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提供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工具)和程序,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不同程序在法律方法上的意义,及其在法律判断形成中的地位。案例分析方法(路径)在教学中确定后需保持相对稳定,即所有案例教学都重复运用该分析工具,以实现技能训练重复践行、直至熟练的需求。以常规案例教学为例(事实与规范相适应或相对适应的案例),案例教学运行过程如下:

(1)识别案件事实,为构建小前提做准备。

任何法律案例均以法律事实(行为或事件)所引起的法律关系的确立、变更或消灭为核心,并由此发生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分配的法律辨析。教学中,许多学生在接触法律案件后,或因案件涉案主体繁多,或案件事实变动因素复杂、或证据种类和数量庞大等,陷入焦躁、迷茫状态,甚至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但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案例分析的能力(理论储备与法律思维),即能够形成案例的前理解。其缺乏的是具体分析方法,即将既有法律知识运用于分析个案的方法。此时,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识别事实,筛选案件材料中的关键因素,缩小法律知识运用范围。基本确定案件(粗略)事实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法律关系进行梳理(运用图示或表格法),以明确具体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法律关系梳理能帮助学生简化案情,尤其在复杂个案中,法律关系分析图示能帮助学生剔除材料中的干扰元素,明晰分析方向。但是,这时形成的事实认知是不全面的。因为案例事实的最终形成,取决于将来可能够适用于该案件事实的法律规范的选择,而这种选择一方面取决于判断这已知的事实情境,另一方面取决于对法律规范整体的认知程度。

(2)法律(规范)发现,为建构大前提做准备。

法律仅对社会关系进行普遍规定,不直接涉及解决具体法律问题的规范,适用个案的法律需经规范发现环节完成。但是,法律发现是规范发现,而非某个法条的发现。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寻求规范时须基于规范的要素(假设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全面获取。对法律规范的发现应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寻求规范对应的全部法条(直接查阅法典),并将其标识在对应的法律关系图示中。这样,停留在思维状态的认知行为能够通过文字、图示得到二次反应,以便复习、强化法律知识,梳理分析思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常规案件而言,法律发现存在两种情形:即a直接与案件事实匹配的规范,b与案件事实相对匹配的规范。其中a类型情形存在的可能性较小,它往往要求规则规定十分具体,例如对主体、数量、方法、手段等方面有详细规定,且该规定恰好符合案情。而对b情形,往往需要运用法律解释方法(文义、目的、体系、历史、辩证等)完成。

(3)比较规范与事实,获取大、小前提。

这是规范与个案事实相互靠拢的过程,即将案件事实置于规范涵盖范围之内。一方面,审视经过解释后的规范能否包含案件呈现的具体情形,即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以上文张男是否构成罪为例,此时需分析罪构成主体是否排除具有夫妻关系的当事人。因刑法236条未强调罪构成主体的身份关系,故仅从主体上涵摄仍显单薄。此时,需进一步对规范进行目的解释,将个案事实包含进规范调整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将上述获取的案件事实与规范进行比较,即完成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案件材料反应的事实用规范所需的法律表达方式进行表述,即阐述张男的行为实质违背李女意愿,侵犯了其性关系自利。此过程的意义是将规范与事实并不直接对应的情形(案例分析中的主要类型)进行比较,以获取法律判断的大小前提。该步骤的完成可能需要反复多次,即规范与事实的不断(多次)靠拢。

(4)形成法律判断。

法律判断的关键是获取大、小前提,但是如何将获取的大、小前提结合个案作出具体裁判也需重视。这是实践法律公平诉求的关键,关涉当事人切身权益。法律判断需结合案情,充分考虑行为人的动机、手段、社会危害等,尽量做到同样的情况同样的处理。法律判断形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形成文字表述,尤其是对裁判的论证训练可适当加强。

三、结论

第6篇:范例教学法范文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师范院校不仅成为重要的教育基地,更成为培育下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摇篮。师范教育学课堂,是培养未来教师的场所。

 

用案例教学法优化教育学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更能提升教师的素养。用真实的案例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关注案例教学法的价值以及使用关键,才能提升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的效率。

 

教育学课程是教育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从事教育行业所必修的课程之一。只有掌握了专业的教育学知识,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才能了解教育领域的基本概念,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师范院校的教育学课程教学质量,最近几年得到了提升,但教学中产生的新问题仍不容忽视。巧用案例教学法,弥补教育学课程的不足,对于大学生成长与进步均有益处。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中巧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点

 

1. 教学案例真实可信

 

教学案例的真实性,影响着教学案例的教学价值以及权威性。所谓真实案例,是指案例是对现实世界中某一件真实事件的描述。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中所用的案例应当是系统且全面的,案例中不能只有事情的结果,还要有来龙去脉,有充足的论据。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应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积极去搜集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教育资源用于教学。选入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的教学案例,应当来自于真实的教育活动之中,是真实存在的事情。在使用教学案例时,教师也应当真实地讲述,不能夸大其词或者有意隐藏。只有这样,师范院校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才能有真实、全面的感受,理解案例中所蕴含的教育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之处,感受到教育学课程学习的益处。

 

2. 教学案例具有矛盾冲突

 

具有矛盾冲突的教学案例,才能促进师生在课堂中积极讨论,积极思考。具有矛盾冲突的教学案例,可以给师生制造一个两难的教学情境,无论是选择还是处理方法都是未定的,师生可以利用课堂实践去寻求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具有矛盾冲突,就等于给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师生不需要参与到教育实践或者社会实践中去,就可以接触真实的教育事件,在案例中快速成长起来,了解更多的实践教育问题。利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组织学生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质疑,是必要的环节。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是实现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

 

3. 教学案例具有典型性

 

典型性也就是代表性,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所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价值,就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出矛盾与冲突,从而揭示教育工作的本质。典型教学案例中的各类关系更加全面,对应的教育学知识点较多,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多个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利用一个教学案例复习与强化多个知识点,得出最科学的教育结论。

 

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面,尽可能选择与教学情境、事件相符的教学案例,给学生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去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案例问题结合在一起。典型性案例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发现教育学规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中巧用案例教学法的方法

 

1.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准备环节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之前,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保证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点都是学生已经学会或者即将学习的。这样的案例,才能促进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强化已学知识、了解未学知识。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用多媒体展示案例。而适合于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的案例难度不宜过大,案例中的矛盾要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答案进行预设,从而在教学中把握好案例分析活动的方向。

 

教师对案例本身有全面且正确的认识,才能让学生利用案例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案例教学前,教师要对自己进行明确的定位。在教授新生时,鉴于其刚刚进入师范院校,学习热情高,但没有完全适应师范院校的教育模式,教师应该多多参与学生的案例学习,并积极帮助学生选择与分析案例材料,降低案例分析的难度。到高年级时,教师则要选择相信学生的专业素质,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只在学生有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2.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小组讨论环节

 

小组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在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四到六人的小组。结合学生的教育学素养以及性格特点,分成实力均衡的小组,组织学生积极讨论。

 

像《人民教育》中的“蚂蚁唱歌”是教育学的一个经典案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会唱歌?”教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首先,在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案例,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自信心。其次,当发现一些小组偏题或者跑题时,教师给予引导,让学生讨论与教学案例相关的问题。最后,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各个小组对于同一教学案例的不同看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以事实为依据与他人进行有理性的讨论。

 

3.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全班讨论环节

 

巧用案例教学法实施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但要重视小组讨论成果的展示环节。让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肯定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引导各小组针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推动案例分析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

 

4.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总结环节

 

在案例教学法模式中,从学生的自主分析、小组讨论,到班级讨论,学生都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分析思路、学习习惯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总结环节的内容。当班级范围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对整个案例分析活动进行总结,向学生公布案例中所涉及的全部教育学知识点以及其中的重难点。

 

让学生在充分思考之后获取全部知识点,会给学生“柳暗花明”的感觉,在豁然开朗的情绪中感受到教育学知识的深奥以及学习的乐趣。在总结中,教师要多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在未来的案例分析中发散自己的思维,以此提高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法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需要教师花时间去思考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中积极创新,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好的方法,让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才能给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借案例教学之风,给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创新打造一个坚实的平台,推动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范人才。

第7篇:范例教学法范文

师范生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区别于其他综合类高校的一个显著特点。案例教学在高师音教专业中对培养师范生适应音乐教育实习和满足将来进行的音乐教学工作需要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一、案例教学是连系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桥梁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实验对基础中小学音乐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方法、音乐教学思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是对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协调衔接好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与高师音乐教育的关系,如何能够使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师范生毕业后能更好地为中小学校音乐教育服务,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通过案例教学搭建起连系中小学校音乐教学的桥梁,为学生提供有关中小学校音乐教育现状的丰富信息,使学生能够在高等院校学习期间,即可对将要接触的基础音乐教育实际工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及时调整音乐教育学习方式和策略,以适应未来的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需要。例如,在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中通过对“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活动”的优秀教学案例获奖案例进行分析,师范生能够获得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信息,是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小学校音乐教学现状的有利渠道。

二、案例教学是音乐教育理论与音乐教学实践相互联系的有效方式

笔者在师范生实习调研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师范生在中小学校实习中感到:“站在音乐课堂中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设计一堂音乐课,如何上好一堂音乐课,如何管理好学生”,出现不能将在高校中所学的音乐教育理论如何运用到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学实践中,造成了音乐教育理论与音乐教学实践“脱轨”的现象。而案例教学是一种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它从鲜活的案例出发,要求学生综合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相关的理论与原理,对案例进行具体的实践实例的诊断与分析,最终形成结论或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2]。例如,笔者在音乐教育学课堂中讲到音乐教学方法的理论知识时,通过借助“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活动中《永远的莫扎特》这一优秀教学案例,要求师范生仔细观察并分析授课教师的设计理念与意图,研究课堂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三、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师范生学习音乐教育的兴趣

笔者身为高师音乐院校音乐教育学的教师,在课程讲授中感到师范生学习音乐教育积极主动性严重欠缺,缺乏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音乐院校的大部分师范生在其主观态度上偏重于音乐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对于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主观认识上比较欠缺,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主要是以专业技能练习为主,缺乏音乐教育学习的兴趣。 通过采取案例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甚至可以模仿教学案例中教师的上课方式,深入到案例中体验教学实践,使师范生对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真正掌握形成的自我实现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师范生在参与案例教学过程中与同学、教师产生思维碰撞,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性,有效提高师范生学习音乐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8篇:范例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范例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08-02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最基础阶段,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初中化学在初中课程学习中占据的比例并不大,因此许多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讲解的时候,依旧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将范例教学引入到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1.范例教学的优点

范例教学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范例教学的应用可以适应学生的能力发展。

1.2 例教学可以让枯燥的课堂任务变得更加生动和活泼,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联想能力。

1.3 范例教学的发展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相一致。

1.4 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1.5 可以帮助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1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师只是将书本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但是初中化学中有很多复杂的知识点,学生们不能轻易学会,导致学生排斥化学,使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不高。其实,学生排斥的并不是化学,而是排斥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范例教学的应用非常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在范例教学中可以体会到化学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通过对范例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巩固学习到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2.2 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产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初中的化学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还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只是把一些前辈们的经验进行一个总结,传授给学生们,这就使学生们缺乏自主分析和创新的能力。范例教学的应用,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每个实例的详细分析,分析该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等等,让学生们自己去总结化学学习的内容,促使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产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3 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意识。通过初中化学课堂范例教学的应用,使学生们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化学其实并不是一门简单的知识学科,它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在学习化学时,学生可能会遇见各种复杂的困难,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化学学习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3.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3.1 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范例教学方案。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范例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正确的范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范例教学的作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化学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应该结合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可以围绕目标制定一系列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应该包含范例,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地应用范例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选择范例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范例中解决问题的技巧,更要注重范例与教材内容的联系,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使范例教学取得更加显著的结果。例如:教师在讲解"二氧化碳"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进行实验,通过对具体实验案例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在讲解二氧化碳具体知识之前,教师可以开展醋精与鸡蛋壳的实验,鸡蛋壳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它做实验,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实验。教师还可以针对实验的现象进行提问,让学生讲解鸡蛋壳在醋精中慢慢消失的原理,即使学生阐述的不对,教师也应该予以鼓励,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从而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3.2 正确地应用范例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沟通,课堂氛围非常的严肃,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从心中抵触化学学习。教师通过范例教学的应用,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在课堂上通过范例的应用,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想法错误的时候,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想说、敢说。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还可以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3 明确教学形式并选择恰当的范例。在范例教学中,范例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教师选择的范例不正确,将会对范例教学的开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在应用范例教学中,应该将范例选择作为重点。教师在选择范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教学目标,教师要选择既包含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还有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点的范例,这样才能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4.结束语

在初中化学中,教师应用范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广泛应用范例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毕华林.化学课程中"范例"的内容特征与学习价值[J].化学教育,2012,33(9):41-43.

第9篇:范例教学法范文

论文摘要:计算机技术更新发展迅速,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计算机知识,更要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应用范例教学的理论,精选“基础性”和“基本性”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规律性的计算机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目前,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和网络应用等,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适应企事业单位中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种复杂办公信息的需求,如长文档的编辑管理(文字处理)、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各种展示场合下的演讲报告和信息搜索、处理等。然而,计算机知识内容的更新之快是任何其他学科所不及的,新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成果层出不穷,使得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很可能在若干年之后就已经被淘汰,例如学生在学校时学习的内容是word2000,而当他们工作时使用的可能是word2003或其他更高级的版本,甚至是其他文字处理软件。因此计算机教学如何能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后,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成为困扰计算机教学的难题。

一、范例教学理论

范例教学是德国著名的教学流派。在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的教育为了能跟上世界科技发展和“知识爆炸”的步伐,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不断扩充学校教学内容,搞“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其结果是教学内容越来越庞杂臃肿,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限制,智力活动和创造精神被扼杀。显然,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人才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联邦德国开始从课程改革入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从理论和实践对范例教学进行了探讨和发展,使范例教学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教育改革理论流派之一。范例教学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精选具有本质的、典型的、原则性的及结构化的知识和规律,在教学中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使学习者主动积极地通过思考进行学习,学习者不仅能获得知识和技巧,还能获得继续学习的能力。范例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教学与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

二、范例教学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意义

当下,面对不断更新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教师往往会采用增加课时,扩充教学内容的方法,这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最后形成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和只会机械操作的“机器人”,这样的毕业生不可能胜任将来的工作,与联邦德国在20世纪所犯的错误是一样的。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既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方法,更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规律,使之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此来应对迅速更新发展的计算机知识,这与范例教学的精神是一致的。因此,如果将范例教学理论应用在计算机教学中,困扰计算机教学的难题将迎刃而解。

三、范例教学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关于范例教学理论的应用多停留在如何上好某一节课上,或者许多教师将范例教学理论等同于一般医学院和法学院所进行的案例教学,没有从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学习能力方面进行应用。

在范例教学理论中,“范例”的意思是“例子”,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好的例子”、“特别清楚的(言简意赅的)例子”、“典型的例子”。在教学中,范例既是一个“个”的阶段,又是一个向“类”迁移的台阶、起点,范例能否达到“典型例子”的目的,取决于范例的选取,范例的选取是范例教学成功的关键。

1.计算机教学中范例的选取

范例的选取要符合三个原则。

(1)要具备基本性。所选取的范例应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和基本科学规律。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兴趣,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规律,获得知识迁移能力。

(2)要具备基础性。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要适应他们的学习经验,要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即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来说是最基础的东西。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3)要具备范例性。要教给学生经过精选的“基础性”和“基本性”的知识,而不是全部带有“基础性”和“基本性”的知识材料。这些精选的知识材料,应发挥范例的引导、样板和迁移的作用。使学生借助这些材料,通过与“范例”的接触,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有助于他们举一反三地进行学习迁移和实际应用。

2.计算机教学中“范例教学”的实例

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具有相似的界面,其操作方法一致,工具图标相同,如果采用范例的方法进行教学,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可以使学生学习其他软件变得很容易,为将来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复制”与“粘贴”是计算机应用中最简单、最常用到的操作,因此该操作也是教师和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操作,但该操作却是计算机应用中最重要的功能,在一些复杂的图像图形处理软件中,“复制”和“粘贴”功能的应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工作区中内容的“复制”与“粘贴”为例来分析计算机教学中的范例教学操作程序。

(1)范例性的阐明“个”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精心选取典型的、能够说明本质的范例。例如,选取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的“复制”与“粘贴”功能的操作,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使学生掌握word软件中“复制”与“粘贴”的操作方法:复制时,先选择欲复制的内容(对象),然后利用“编辑”菜单下的“复制”,或利用单击右键,选择弹出菜单中的“复制”,等等,将欲复制的内容放到剪切板中,同时使学生形成剪切板的概念。粘贴时,先选择欲粘贴的位置,然后利用“编辑”菜单下的“粘贴”,或利用单击右键,选择弹出菜单中的“粘贴”,等等,将剪切板中的内容粘贴到指定位置,完成粘贴功能。通过反复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word软件中的此功能,完成“个”的阶段。

(2)范例性的阐明“类”的阶段。这一阶段,就是对在“个”的阶段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类。例如,根据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个”所获得的认识,引导学生在excel软件和powerpoint软件中按同样的方法进行“复制”与“粘贴”的操作,完成从“个”到“类”的迁移,使学生掌握“类”的操作方法。

(3)范例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在计算机教学中,这一阶段进一步对“类”进行验证。例如,教师让学生利用上一阶段得出的结论在其他应用软件中进行操作,如让学生在photoshop、flash,甚至其他更加陌生复杂的软件中进行操作,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应用中的共性,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4)范例性地获得有关世界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阶段。通过这一阶段,学生不仅了解了客观世界,也认识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行为的自觉性。例如,通过以上阶段的学习之后,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地将学习过的不同的软件进行比较归纳的习惯,提高学生们的计算机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总结

范例教学不仅能提高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效果,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将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奠定了终身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艳丽,许??.高职第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8,(2):29-30.

[2]张敬环,任瑞仙.信息技术课程范例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07,(33):61-65.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