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洞庭西望范文

洞庭西望精选(九篇)

第1篇:洞庭西望范文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安排了《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三首古诗,描写了祖国山水的美景,表现了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海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海滨小城》主要描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海滨小城的热爱之情;《美丽的小兴安岭》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本单元课文旨在引领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饱含着对祖国无限的赞美与深厚的感情,配合表现祖国壮美景色的插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单元重点: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泡泡语“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语句,了解总分的构段形式。《海滨小城》的课后题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根据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重点讨论、梳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鼓励学生在习作的时候也学着这样写;“词句段运用”安排了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运用中了解关键语句的位置和作用。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运用关键语句。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习作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这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了“由读到写”的语文教学中的大循环。

【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不仅仅是教材中的课文,而应该指向未来生活,注重学生阅读情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他们需要掌握的是喜欢阅读的态度和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阅读方法比知道阅读答案更加的重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使阅读更有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教法建议】

1.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本单元课本中,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地阅读,

引导学生适时借助文中的插图,鼓励学生对照插图理解段落的意思,效果相当明显。

2.

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与本单元课文的阅读教学关联非常紧密,因此,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围绕关键语句把一段话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在课堂上相机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或小练笔,并在习作教学时,以课文的典型段落作为范例进行引路,使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依,降低习作难度,提高习作质量。

3.

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教材中对习作的修改和交流提出了具体建议,在改正错别字时引导学生继续使用学会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提高学生运用修改符号和发现、改正错别字的能力。把习作读给同学们听,分享各自描写的美景,目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习作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17.古诗三首

2-3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2

19.海滨小城

2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2

习作

这儿真美

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

合计

12-13

17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五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关键能力力格

必备品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天门山》。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了解背景,导入诗题。

教师口述:同学们,请欣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图片展示的是张家界永定区的一座海拔最高的山,古称云梦山、嵩梁山,北距城区8公里,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主峰1518.6米,1992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素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千百年来,“天门洞开、天门翻水、天门转向、野拂藏宝、鬼谷显影、天门瑞兽”六个难解之谜的相继涌现,更为这里增添了灵异的奇趣。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天门山)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图上的景色?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过渡:这么美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写作背景: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理解题目:“望”,看。“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设计意图:课件播放图片,让学生观看天门山美景,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景中,从而初步感受意境。】

(2)

(3)

(4)

二、介绍作者,了解天门山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中断】

指江水流向在这里有一个转折。

【开】

相互对峙,出,突出。

【至此会】

从中间被断开。

【相对出】

孤独的一叶小舟。

【孤帆】

冲开。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孤—瓜”“帆—凡”“至—到”。

加一加:“子+瓜=孤

巾+凡=帆”。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孤”:“子”作偏旁时,中间的横画变成提。“孤”字的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孤、帆”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断”是左右结构,左右基本同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楚、至”和左右结构的字“孤、帆”,学生练写。

断:左边的竖折,竖长折短;“米”稍小。

楚:上边“林”要扁,两个捺都变为点;下边的横带钩,“人”撇短捺要长。

(5)

(6)

(7)

(8)

(9)

(10)

(11-15)

至:第二笔撇折转折时下笔要重,然后渐轻,第三笔是点;“土”下横要长。

孤:“子”要窄,横变为提;“瓜”中间是竖提,

竖长提短,

提末端有一点。

帆:左右要匀称。“巾”要窄,横折要带钩;“凡”上窄下宽,里面不要忘了一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指名多个学生读,师生评议。)

2.同学们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古诗。)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3.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教师评议,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停顿。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5.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6.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二)探究前两句诗。

1.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2.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16)

3.探究“碧水东流至此回”。

(1)“碧水东流——至此回”,教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江水碧绿、水势湍急、激荡回旋)(板书:楚江

碧绿)

4.你觉得诗人在这两句诗里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3)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诗的前两句中“断、开、流、回”用的很好,“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挡的气势;“回”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作者站在船上看到了碧绿的江水、青色的大山、红色的太阳。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指名读,学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2)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4)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和想象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探究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板书:青山

青色)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感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畅谈感受。(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的后两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点出“望”的立脚点。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上望的。“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板书:孤帆

白色

太阳

红色)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

6.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17)

(18)

4.教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五)再读悟情。

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板书:近看

远看)

2.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课件出示)(断、开、流、回、出、来)

4.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板书:喜爱天门山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热爱一起朗诵。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系列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会意境与情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六)诗句积累。

1.谁还了解诗人李白的哪些诗句,说给大家听听。

2.李白写山水的诗句还有哪些?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八、课堂小结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19)

(20)

(22)

(23)

(24-25)

板书设计

近看:楚江

碧绿

青山:青色

喜爱天门山

远看

孤帆:白色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太阳:红色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由欣赏天门山图片和了解天门山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读永远都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不足之处:课件的运用较少。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效果会更好。例如,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课件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这样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了解长江水的特点。当学生理解第二句时,继续播放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类型:了解作者,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苏轼的诗,谁能把自己读过的苏轼的诗句朗诵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导入课题: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二、了解作者,介绍西湖。

1.了解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2.介绍西湖: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设计意图:通过对西湖的介绍,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初步的感受,拉近了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

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雨亦奇

淡妆浓抹

相宜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饮】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2)

(4)

(5)

(6)

(7)

(8—9)

【潋滟】

饮酒。饮湖上的意思是在湖上饮酒。

【方好】

显得很美。

【空濛】

总是很合适。

【亦】

想。

【欲】

云雾迷茫的样子。

【总相宜】

也。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3)学习字词,明确节奏。

①大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朗诵诗句,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③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④指导对准生字:

潋滟(liàn

yàn):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这两个生字都是前鼻音。指导识记——说说这两个字跟水有关,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

宜(yí):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整体认读音节。指导识记——上下结构,部首是宝盖。

⑤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根据学习古诗的经验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指名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4)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熟字加偏旁:“饣+欠”是“饮”,“衤+刀”是“初”。

(2)换一换:“吹”把“口”换成“饣”,变成“饮”。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2)老师范写,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饮:右边横钩比左边的稍长,左边的竖提要在撇的上边止笔。

初:衤上点靠右,横撇起笔稍向上拉、撇要长,右边中间有短撇和点并相连。

(10)

(11)

(12-13)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鼓励交流,理解诗题。

(1)学生齐读诗题。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通过读题目,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初晴后雨”)

②通过读题目,知道了地点:西湖的小舟上。(“湖”)

③通过读题目,知道了诗人在做什么:饮酒聊天,欣赏美景。(“饮”)

4.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看到这奇妙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解题并与了解诗人、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巧妙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句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5.品读诗句,理解大意。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图、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3)引导理解:

①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

②在这首诗中,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③欣赏晴雨时的西湖美景,诗人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7.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设计意图:在探究交流中调动学生了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使学习本诗有法可循,化难为易,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六、品读欣赏,整体感知。

(一)赏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学生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2.小组交流:“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

(14)

3.理解了“潋滟”的意思,你想到了哪些有关的词语?(微波粼粼、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板书:波光)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板书:晴天)

5.面对“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抒发自己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吗?(美好、美妙、奇妙……)诗人苏轼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好。)

6.“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正当,恰好。)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晴方好”又是什么意思?(方好:正好,正显得美。)

7.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个句子的意思?(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8.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赏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1.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雨天)

2.谁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山色空蒙。)(板书:山色)

3.“空蒙”是什么意思?(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

4.理解了“空蒙”的意思,你想到了哪些有关的词语?(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5.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吗?(奇特、奇妙、奇异……)诗人苏轼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亦奇。)

6.“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也。)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文注释。)“亦奇”又是什么意思?(亦奇:也显得非常奇妙。)

7.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个句子的意思?(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8.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整理出难以理解的词语,这些词语如何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理解到了诗意,突破了难点,真正地体验到了古诗的意境。】

(三)个性赏读——晴雨西湖。

1.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美。我们怎样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1)为了表现不同情况下的美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2)因为是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天气造成了西湖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3)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读出作者的感受。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

5.诗句赏析。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自己有什么感受?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作者选择了晴天和雨天两处特色,将“西湖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四)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谈话过渡:晴天的西湖,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波光艳丽;雨天的西湖,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面对这么奇妙的景色,你要用什么词语来比喻它呢?(美丽的画卷、人间仙境等。)

2.诗人苏轼是用什么来比喻西湖的?(西子)你从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3.了解西子: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过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诗人苏轼是怎样赞美西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5.“淡妆”是什么意思?(素淡的妆容。)“浓抹”是什么意思?(浓重华丽的打扮。)“相宜”什么意思?(合适)“总相宜”是什么意思?(都非常合适。)

6.作者写这句诗只是为了赞美西施吗?(不是,是在借西施来赞美西湖。意思是说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都很美。)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8.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西湖的赞叹和喜爱之情。(板书:热爱西湖)

9.诗句赏析。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读了这首诗的后两句自己有什么感受?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五)熟读成诵。

1.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上的几处画面,各是什么样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4.全班同学齐读。

5.指名背诵。

6.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欣赏“新学堂歌——古诗新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5)

(20)

(16)

(17)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古诗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

八、课堂小结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让我们在诵读过程中激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板书:喜爱祖国山山水水)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19)

(20)

(21-22)

板书设计

晴天:水面

波光

饮湖上初晴后雨

喜爱西湖喜爱祖国山山水水

雨天:山色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课堂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哟欧关系户的资料对西湖的美有了一定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学中,从诗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交流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引导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方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在这一堂课中,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引导过多,没有大胆放手学生去独力地想象、探究、交流,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效果较差。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营造诗境。

教师口述: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总结导题: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特点,让学生背诵古诗导入课题,借助诗文营造意境,创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

洛阳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指名读生字词语:洞庭

镜未磨

白银盘(重点指导:“庭”是后鼻音;“盘”是前鼻音。)

3.检查初读情况

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2)

(4)

(5)

(6)

(7)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和】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

【镜未磨】

指君山岛。

【遥望】

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青螺】

远远地望去。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镜—境”“未—末”

加一加:“钅+竟=镜”“舟+皿=盘”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镜、银”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磨”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学生练写。

镜:两边都要写窄,竟字三部分都要扁,中间是日不是口。

未:两横位置靠上、下横要长,中竖贯穿两横,撇和捺要舒展。

磨:整体要写紧凑,广字要宽,下边的林和石要写扁。

遥:右上边四笔要小、写紧凑,下边的午和山中间一竖是一笔。

银:右上边横框要窄、里面有一短横,竖提的竖要长,捺上边有一短撇。

盘:舟字首撇要短,第二笔是竖撇要长,中间一横稍长,上下各有一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1)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洞庭

镜未磨

白银盘

(2)学习多音字。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磨(mó

mò)

1>摩擦,如磨刀、磨墨、磨练、磨砺(摩擦使锐利,喻经受磨练)、磨合、研磨、磨漆画;阻碍,困难,如磨难(nàn)、好事多磨;2>消耗,消灭,如磨损、磨耗、磨灭;3>拖延,耗时间,如磨缠、磨功夫。

1>粉碎粮食的工具,如石磨、电磨、磨盘、磨坊(亦作“磨房”)、推磨;2>用磨将粮食加工成所需的状态,如磨面、磨米、磨豆腐;3>掉转,如这个胡同太窄,磨不过车来。

(8)

(9)

(10-15)

②读一读:小马历经磨(mó)难,终于来到磨(mò)坊,帮助妈妈磨好了面粉。

(3)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探究交流:湖光秋月两相和。

1.学生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你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从这句诗中读出时间:秋天的夜晚。

(2)从这句诗中读出了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板书:湖光

秋月)

(3)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和”是指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的美。第一句中的“和”字用的非常巧妙,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色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

2.全班同学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3.指导朗读,读出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设计时紧扣“和”字展开教学,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秋夜中洞庭湖水色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

(二)探究交流:潭面无风镜未磨。

1.学生齐读“潭面无风镜未磨”,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从这句诗中读出湖面的样子:风平浪静。

(2)从这句诗中读出了月光下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板书:潭面)

(3)从这句诗中读出了精确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

(16)

(17)

2.全班同学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3.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探究交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学生自由朗读“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1)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3)最后一句是比喻句,作者把洞庭湖比作银盘,把君山岛比作青螺。(板书:洞庭湖

君山岛)

3.自由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作者从“望”字入手,近望到“水月交融”、“湖平如镜”;远望到“洞庭山水”、“犹如青螺”。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望洞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望的?

《望洞庭》作者站在远处看到了: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岛,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看的。(板书:近处

远处)

2.我们一起学习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七绝《望洞庭》。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洞庭湖)

(四)指导全文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指名读,师生评议,学生齐读。

3.配乐读。

4.指导背诵古诗。

5.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设计意图: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描写了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八、交流技巧

1.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18)

(18)

(20)

概念:借景抒情(诗人写景物是为了把自己的想法、感情表达出来)是古诗的主要写法,由于古诗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要想准确把握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借助作者写诗时的背景资料,会容易很多。

运用:比如《望洞庭》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就要读一读洞庭湖的有关资料,才会把握得准确。

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2)举例:比如读古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看到“湖光秋月”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

再如读古诗《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练一练: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

九、课堂小结

《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洞庭湖的美。在体会古诗感情的同时,我还学习了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十、拓展延伸

《望天门山》《望洞庭》都是作者从不同视角描写天门山和洞庭湖的,查阅资料,了解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说说它们有什么区别?

两首诗都是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的,《望天门山》格调高绝,气象阔大,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望洞庭》诗人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板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十一、推荐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写的?

(21)

(22)

(23-24)

(25-27)

十二、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三、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湖光

近看

望洞庭

望洞庭

秋月

潭面

喜爱洞庭湖

洞庭湖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远看

君山岛

课后反思

第2篇:洞庭西望范文

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潇湘第一美景,中华第一名楼,岳阳旅游业的龙头。

2、君山岛:

又名爱情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君山系洞庭湖中小岛,位于岳阳市区西南方,水程12公里,总面积0.98平方公里,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隔湖相望,是一个山体呈椭圆形,两旁高、中间低的小岛,山上有大小峰72个。

3、洞庭湖: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此为自古至今流传数百年的佳话就是赞扬此地,岳阳楼下的洞庭湖是远古时代云梦泽的遗迹,它的湖面十分宽广,自古就有“八百里洞庭”之说。

4、五尖山森林公园:

位于湘北门户临湘市城西一公里处,由轿顶山、鹰嘴山、周家山、望城山和麻姑山五个山峰组成。

5、张谷英村:

第3篇:洞庭西望范文

气蒸云梦泽③,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①涵虚:水气弥漫。②太清:天空。③云梦泽:古代二泽名,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江之北为云泽,江之南为梦泽,并称“云梦泽”。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也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然而,孟浩然并非无意入仕之人,他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怀有济世的强烈愿望。其诗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表现了他的入仕之心和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所作。它是写给当时的宰相张九龄的(开元十六年,孟浩然入长安应举之时,曾与王维、张九龄等人结交),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以实现自己入仕的愿望。诗中以托兴观潮的形式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仕的迫切心情。

诗的首联以望洞庭起兴,描绘了秋季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洞庭湖水浩荡、波涛汹涌的气势,成为吟咏洞庭胜景的千古名句。前四句以景起兴,自然流畅,景中蕴含了巨大的力量。然而,诗人的写作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歌咏洞庭胜景,更主要的是以洞庭湖起兴,借眼前的洞庭胜景为喻,委婉含蓄地表达求荐入仕的愿望。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借景抒情。明写无舟渡湖,实则概叹自己不甘闲居而又无人荐引。这里运用双关语切入正题,转接得婉转巧妙。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巧妙地运用了“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以“羡鱼情”喻想入仕的愿望。诗人设喻用典的目的在于含蓄地表白自己希望得到赏识、引荐的急切心情。

第4篇:洞庭西望范文

洞庭渔女,荷一样的身子,娉婷地出没风浪里,她的菱花小袄,莲叶裙裾,婀娜地划过波光粼粼的水面。荡桨的双手,扯动多少水样的情思――

人们说,五月是彩色的,因为五月的花儿开得最好,满天满地都是花的海洋。对于恋爱的人来说,去去洞庭湖,你不仅会领略洞庭湖中央莲花组成的花海的美丽,还会增进你们的感情呢!

还等什么,我们一起出发吧!

一、我们泛舟采莲去

采莲前,先吊一下你们的胃口,给你们品尝一下洞庭湖中奇珍――君山茶。

怎么样,味道好不?它自唐代即被列为贡茶。君山银针茶在茶树刚冒出一个芽头时采摘,经十几道工序制成。它内呈橙黄色,外裹一层白毫,故得一雅号――金镶玉。你看,它冲泡后,开始茶叶全部冲向上面,继而徐徐下沉,现在全部竖立杯底了吧,堆绿叠翠,宛如刀枪林立,酷似嫩笋出土,确为“茶中奇观”。入口清香沁人,齿颊留芳。

我再说说洞庭湖,它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心有座常绿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湖区总面积约18000平方千米。湖的南边是湖南省,北边是湖北省。洪水期间的湖泊,似海。

洞庭湖碧水连天,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对它的记载和描绘不尽其数。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的诗歌中,反复吟咏过美丽的洞庭湖,在《湘君》、《湘夫人》等诗篇中,屈原根据民间传说,把洞庭湖描绘成神仙出没之所:一对美貌的恋爱之神,乘着轻快如飞的桂舟,吹着娓娓动听的排箫,游弋在秋风袅袅的洞庭碧波上。

洞庭湖不仅风光绝佳,而且是鱼米之乡,湖滨盛产稻谷,湖中盛产鱼虾,自古为我国淡水鱼著名产地。洞庭湖鱼中最大的是鲟鱼,重达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贵的是银鱼。洞庭银鱼,历史上颇负盛名。据清代《巴陵县志》载:“银鱼……君山湖中,小才盈寸,眼见黑点者佳,以火焙之,胜日干者。他处出面条鱼,长二三寸至四五寸则贱物矣。一年冬夏产之,夏水热不如冬美。”据传清雍正、乾隆二帝先后游江南时,均曾品尝过银鱼,评价甚高。银鱼游于清水草滩的缓流之处,它银白透明,呈圆条状,无鳞无刺,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丰富,味极鲜美,向为席上珍品。

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代被视为莲中之珍。每当荷花盛开季节,满湖荷叶衬托着婷婷玉立的花朵,素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泛舟采莲,不亦乐乎。

二、亲爱的,君山上的爱情过往你品味了吗

你和你的恋人来到洞庭湖,一定不要忘记去君山啊!那里的有关传说会让你感动得落泪的。

君山是一座长形的小岛,由72座大小山峰组成。君山虽小,名胜古迹、神话故事却美不胜收。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四千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立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君山上的“柳毅井”,是后人演绎唐人李朝威所写《柳毅传》的故事开凿的。柳毅是个落第书生,路遇一个满面泪痕的牧羊女。她自称是龙王的女儿,因受丈夫虐待而流落此地,遂祈请柳毅由枯井入海捎信给龙王,盼能早日被救回龙宫。柳毅来到君山,找到枯井,直下龙宫,完成传书之托。龙女得救后,和柳毅结为夫妻。现存“柳毅井”,在君山龙舌山之尾,建筑别致。井口直径1米,深10余米,井壁有一手持宝剑的巡海神浮雕,传为柳毅的引路者。离井5米处有一斜道伸向井中,道两侧有虾兵蟹将浮雕,传为迎柳毅的兵将。

君山上还有一个群山怀抱的大坪,那便是当年钟相、杨么率农民起义时安营扎寨之处。当年不堪官府压迫的贫苦渔民,在此揭竿而起,设水寨,造战船,出没于八百里洞庭。现在君山上还留有军师洞、点将台、万人锅等古迹。

三、在岳阳楼上,升华你们的爱情吧

爱情说起来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也关系到一个社会,它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人的爱情美满了,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站在岳阳楼上,你会由爱情联想到人生,联想到国家,抒发一种爱国情怀。

岳阳楼雄踞于岳阳古城西隅,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湘四水,气势不凡。它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藤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的盛誉。

相传这里在三国时曾是吴国鲁肃训练水军的阅兵台。因为岳阳楼前的洞庭湖水面辽阔,风平浪静,湖岸上恰巧有个山丘,确为练兵、阅兵的好地方。据《三国志》载,鲁肃受孙权之命率万人屯驻巴丘(今岳阳),在进出洞庭湖的咽喉之地巴丘山下,临湖的西门城墙上建起了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此阅军楼即为岳阳楼的前身。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丘州,便将西门城楼扩建为楼阁,初名“南楼”,后来改名“岳阳楼”。

第5篇:洞庭西望范文

——题记

一个大好的晴天,我与同学欢畅游玩在千古名楼之中,妙哉!

一段时间的舟车劳累后,终于望见了岳阳楼的冰山一角,这让在车上的我们越发按捺不住想去揭开神秘岳阳楼之面纱。于是,下了车,在导游一番嘱咐下,我们踏上了游览岳阳楼的路途。一进景区,一道颇为刺眼的阳光迎面袭来,不经意的一望去,哇!夕阳沐浴下的洞庭湖一碧万顷,远处山岛隐约,看了不大一会儿,才发觉自己早已被甩在人群之后,便不再留意,径直走去。一路上,岳阳楼各朝代的建筑结构之缩影以及各朝各代的名人墨宝纷纷看过,触摸着名家墨宝,一股岳阳楼古色古香的书韵诗韵气息便卷入鼻中,才觉前方路似乎太远,真想一步就登上那神秘的岳阳楼!

就这样,我们的步伐又加快了,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颇负盛名的岳阳楼下。已走到岳阳楼下岂有不上楼之道理?登上二层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朝书法大师张照所书写的《岳阳楼记》,其字融入了欧阳修笔法的劲峭严正,虞世南字形婉雅秀逸,还有褚遂良字体的疏瘦劲练,集大家之所长,堪称书法一绝。许多不同口音的游客称奇一番后,禁不住诵读起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岳阳楼之所以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看来和范仲淹的千古之名记《岳阳楼记》不无关系。诚如《岳阳楼记》开篇所述洞庭胜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此等壮景,才是名副其实的巴陵之绝啊!站在岳阳楼之上,凭栏极目,向西从南望,洞庭湖大桥烟波浩渺,远嵌天际;向西从北望,洞庭湖大桥如长虹饮涧,坐落天边;令人产生那长江气吞山河万里之势;向西凝目,湖心君山孤岛在万顷碧波中荡漾,胜似蓬莱仙境。不知有哪位大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江汉间多琼台杰阁,而岳阳为最。”欲比滕王阁一眺西山,黄鹤楼拟一汉阳之树,而岳阳楼呢?湖天一色,一碧万顷;山岳潜形,商旅驻足;万千气象,大观天成。令人“心旷神怡,荣辱偕忘”,几乎如临世外。难怪唐人李白诗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我则看来,还不如“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说起岳阳楼,李白是脱不了干系的。话说唐乾元二年春,李白流放夜郎至巫山途中遇赦,后转途岳阳登此楼,兴奋之情溢出言表,吟道:“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因故得名“岳阳楼”。

岳阳楼名始李白,让岳阳楼久负盛名的却是北宋两位重臣范仲淹和滕子京。家境贫如糟粕的范仲淹从小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在参加政治时事时,抨击时弊,抵御西夏,数次向朝廷举荐德才兼备的大臣滕子京,滕子京从统帅千军万马的节度使贬知岳阳,又通过重修岳阳楼震惊了朝野,而滕子京又深知文以楼名,楼以文传的道理。尽管李唐以来,以岳阳楼为题的诗赋极多,却大都“平淡无奇”因此他以时任岳阳郡守之职,亲作“求记”长书,恳请挚友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大概是效仿了洪州都督重阳盛宴引出王勃《腾王阁序》之千古名篇,就这样,历史上又一骇世宏文《岳阳楼记》问世,由此岳阳楼名声大噪,千古不衰,屡毁屡修,心想着,倘若没有文人出自内心热爱赞颂江山,景再怎么秀丽,也缺乏艺术底蕴,更别再谈有什么旅游价值了。再说来,这楼中囊括诗圣遗篇,伟人笔墨,天下名楼,三者互给补足,融为一体,真可谓是相得益彰。从整体上看,有如锦上添花,妙哉妙哉!

第6篇:洞庭西望范文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们一家人赶早驱车来到著名的岳阳楼。古人说得好:“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岳阳楼果然名不虚传!

进入岳阳楼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唐宋元明清“五朝楼观”,五个朝代的岳阳楼都有它不同的特点。其中唐朝的岳阳楼建筑细致,屋顶上有五只火凤凰,栩栩如生,美极了!

岳阳楼的主楼高三层,金色的琉璃瓦,紫红色的立柱,大气辉煌。它正对着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居高临下,尽显豪迈、霸气。我和爸爸攀上三楼,往外望去,啊!果真是“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面对眼前的美景,我只有一饱春色,畅怀放歌了!

我们沿路游览,一边观赏泛着微波的湖面,一边欣赏诗词碑林。不知不觉,游玩了几个小时,真舍不得离去。

夕阳西下,带着留恋,我们踏上了归途。我打开车窗,回头望望远去的美景。再见了,美丽的岳阳楼,我还会再来一睹你的风采的……

第7篇:洞庭西望范文

1、洞庭湖的秀丽风光,让人们赞叹不已。洞庭湖如此美丽,让我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我相信,来过的人都会流连忘返。

2、湖面没有一缕风,湖光就像没磨过的玉盘一样干净,天上有一轮明亮的月亮,散发出淡淡的光芒,周围的一切都是安安静静的。

3、洞庭湖是湖南的鱼米之乡,养育了无数的人。素有“八百里洞庭”的美称,天然景色更是美不胜收。清晨,早早起来赶着打鱼的渔民,正开着小船缓缓的驶着。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画出了一道道美丽的涟漪。涟漪一圈一圈的,渐渐扩大起来,然后又静静地消失了。

4、下了雨,洞庭湖又添加了几分艳丽,如丝般的细雨飘洒而下,落缀在洞庭湖上,荡漾起一圈又一圈的波澜。微风也禁不住诱惑开始做美,湖旁的柳树将它那纤细又修长腰肢倾斜着,依靠着洞庭湖。此时的洞庭湖仿佛一切都是它的衬托,形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5、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湖水与蔚蓝的天空融成一片,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了。金色的阳光把湖水划出了粼粼波光,就像是天上的仙女撒下的一把把碎金。远处横跨着一座美丽的大桥,象一条巨龙横卧在湖面上空,那就是洞庭湖大桥。

6、多么静的洞庭湖啊,静得像一面镜子;多么绿的洞庭湖啊,绿得像一片草坪。

7、清晨,洞庭湖如同笼罩了一层轻盈的白纱,湖泊被烟雾淹没,远处,天地间连成一片,似玉娟般那么薄,那么淡,那么轻……仿佛一伸手触摸便会损坏它那原本的淡定。微风拂过湖面,那水平如镜的湖面扬起一阵阵小水浪。

8、春天,随着春雨的到来,湖水涨了,湖面也慢慢的变宽,湖岸边的小树苗挺直了腰杆小草也悄悄的探出小脑袋。它们就像洞庭湖边绿色的小长城,给湖岸增加了色彩。

9、冬天,到处冰天雪地,唯独浩瀚的洞庭湖从不上冻。宽阔的湖水依旧波光闪烁,显出无比的活力和生机。

10、夏天,湖里有数也数不清的荷叶、荷花和莲蓬。荷叶又大又圆,就像一把把绿色的小伞。你看,荷花就像花中的仙子一样,坐在那碧绿的荷叶上。小小的莲蓬长在荷花的中间,好像害羞的小宝宝一样。有了这些景物的帮忙,洞庭湖就变得更美了。

11、这粼粼的波光与澄澈的月光交相辉映,交相融合,显得那么和谐美丽,令人惊叹!君山,这湖中高高屹立的山儿,像一位害羞的少女。而那丝丝缕缕的薄雾正是少女脸上神秘的面纱,使君山看起来蒙蒙胧胧,若隐若现。远远望去,君山上生长着一片片茂盛的丛林,好似君山的绿色盛装。君山啊,我迷人的君山,我怡人的君山,我神秘的君山呐!你是多么吸引人的眼球,多么令人神往!

12、秋天,洞庭湖最热闹的季节。渔民们正忙着打鱼,有的渔民用鱼叉叉鱼;有的渔民用鱼网网鱼;还有的渔民用鱼竿钓鱼,真是五花八门,有意思极了。微波粼粼的湖面,蓝绸子般的湖水一只伸到远处的深山。远远的望去,湖面上白帆点点,一只只小船好似一片片树叶在水面上飘动。突然刮起一阵风,就可以看见一个个小浪争先恐后的向岸边涌来,可又怕有人抓它似的,又马上退了回去,真是一幅迷人的画卷。

13、秋天,是洞庭湖最热闹的季节,渔民们忙着打渔,有的用鱼叉叉鱼,有的用渔网网鱼,还有的用鱼竿钓鱼。洞庭湖里有白花花的银针鱼,有嘴带尖的针嘴鱼,更多的是大红鲤鱼。捕捞船队早上出发,晚上总是满载而归,看一眼这活蹦乱跳的鲜鱼,真让人高兴。

14、太阳渐渐从西方落下,天边出现了彩霞,色彩斑斓的霞光映在了湖面上。从远处和天边接在了一起,水天一色,这时的洞庭湖更美了。就像只用色彩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风景画那样。

15、洞庭湖非常美丽,湖水清澈见底,而且非常静,静得像一面镜子,和蔚蓝的天空浑然一体,倒映在两边的山色,好像水里长出一座座奇形怪壮的高山,仿佛鱼儿在天上游,鸟儿在水里飞翔。

16、湖中的几只淘气可爱的淡水鱼被这清亮的月光给吸引住了。它们时不时就蹦出水面。这一蹦把水中的月亮影儿弄碎了。“啪啪”随着鱼儿落水所发出的清脆响声,水面上泛着一圈圈涟漪,慢慢地荡漾开来,不一会儿水面又恢复了平静。

17、啊!洞庭湖的君山是多么雄伟壮观啊!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卫着洞庭湖,好让洞庭湖不受风雨的侵扰。

18、秋季的一天,我来到洞庭湖边,望着这美丽的景色,我几乎看出了神。啊!真美呀。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的游鱼和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微风拂过,水面上不时泛起几丝涟漪,与皎洁明媚的月光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相得益彰的图画。

19、这是一个初秋的夜晚,天气晴朗,一丝风都没有,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月亮把它那淡淡的月光毫不吝啬地撒向洞庭湖。圆月四周,稀稀疏疏地点缀着几颗星星,那几颗星星也把微弱的光源聚集起来,撒向月光下的湖面。这下,洞庭湖真是美极了。

20、洞庭湖中间还卧着一座小巧灵秀的山,这就是君山。远远望去,如同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镶嵌在一面巨大的白银盘里。君山上的青草和大树,映衬得君山更加秀丽。那色彩,或浓或淡,或明或暗,就像有人给君山披上了一件变幻莫测的衣裳。湖岸周围绿树葱茏,许多杨柳犹如侍女,娉娉婷婷地站立着。她们用长长的柳枝轻轻地抚摸着湖面。

第8篇:洞庭西望范文

近三四年,因三峡蓄水后上游来水减少,以及两湖支流纷纷截水,两湖地区冬旱加剧,几乎年年喊渴。2008年,江西省率先公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方案”,意欲在湖口建坝;随后湖南省也跟进提出洞庭建坝(闸),皆欲留住“一湖清水”。

两湖建坝,意味着“长江之肾”与长江阻隔,也意味着漫延长江上游层层叠叠的坝群再次深度下侵,这将会产生怎样的生态连锁反应?江湖无言,今人亦不能完整作答。主建与反建,数年论争,均以“生态”为牌。关键是:在关系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之“肾”问题上,能否慎之再慎?

出租车沿着湖滩枯草,一直开到了长岭脚下。虽然已是腊月,南方山上尚且树木葱茏,巨大的白色风力发电机,在山岗上慢悠悠地转圈。

风不大,河岸很静。邵文杰沿着干涸的湖滩,往更靠湖中心处走去。这一段已是鄱阳湖中,因冬春枯水,昔日水天一色的浩荡湖水如今在远处仅亮成了一条细线。“这里的确是建坝或建闸的好地方”,邵文杰目测了一下大湖两岸,只见对岸都昌县的屏峰山与湖这边九江县的长岭,两山之间仅有不到3公里距离,正好扼鄱阳湖出江之喉。按江西省规划,这里也正是鄱阳湖建坝的最佳地点。

邵文杰来自北京一家环保组织“自然大学”。尽管眼下风平浪静:湖滩上除了三两艘破烂搁浅的破木渔船以及一阵阵啁啾吱喳的鸟声,他仍很担心:不久的将来,这里或将成为一个机器隆隆、日夜挑灯大干的大坝工地,如同他在长江上游两岸所曾见到的一样。

两湖建坝接力竞跑

邵文杰的担心不无道理。2014年春节之前,他和一队环保志愿者驱车南下,花了一周多时间走访鄱阳湖和洞庭湖区,发现两湖地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建坝一事。“鄱阳湖建坝的事,已经提了好几年了,最初它是一个水利工程建议,后来被纳入了省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圈规划”,江西鄱湖办一负责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在鄱阳湖入长江的湖口处建坝,还只是水利理论探讨方面的大胆设想,但近些年,随着鄱阳湖冬旱加剧,这一设想越来越急于落地。

2008年9月,江西省水利厅最先公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方案》。该方案披露:鄱阳湖水利枢纽,由闸坝主体工程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两部分组成。“这一提议,一开始国内就有很大争议”,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许新发承认。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江西省提出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使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其中,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作为核心配套工程的鄱阳湖建坝工程这一项,被单独挑出来要求补充论证。

“主要是建坝后对生态方面的影响,以前的方案陈述不充分”,江西省鄱建办相关人员透露,这些年,江西省已多次向国家部委申请论证该项目,“一次会议上,水利部一位副部长问:你们建坝的好处就不用讲了,讲讲有哪些不好,该如何应对吧,结果我们拿不出扎实的论据”,“只好重新对湖泊生态所影响的方方面面,补充调查论证”。

2012年初,受水利部委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京召开会议,对江西方面提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进行审查。让北京环保NGO诧异的是:该建议书通过了行业审查。“这意味着鄱阳湖建坝,已向实质性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北京一环保人士称。接下来让民间环保人士揪心的是:2012年底,位于鄱阳湖上游的湖南洞庭湖,也跟进提议建坝。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被列入湖南省重点建设的十大水运基础设施工程之一。

2013年,两湖建坝加速推进。这一年,湖南省交通院和湖南省水电院共同编制了《洞庭湖岳阳城陵矶综合枢纽预可行性研究工作计划》,并顺利通过了省内专家论证。江西省则将建坝方案,推进到了国家部委层面,由国家发改委出面召开项目论证会。今年初,江西省鄱建办在对刚刚过去的2013年建坝工作总结中,称“全办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立项这个中心,做了大量工作,跌宕起伏,爬坡过坎……‘立项’工作没有画上句号,需要全办继续努力,继续冲刺”,“2014年(要)咬紧牙关,奋争立项”。

几经修改补充,今天,在江西省公开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公众参与公示》文件显示:该工程将按照“一湖清水”、“江湖两利”、“调枯不控洪”全新理念进行建设,闸坝长2900多米、闸顶高程23.4米,初步估算工程总投资120.91亿元,其中年运行费用1.28亿元。

“湖南省领导在洞庭湖建坝相关会议上,多次明确表示‘湖南与江西一样面临中部崛起的历史任务’,‘要密切参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湖南一媒体人透露,洞庭湖建坝工程总费用,未来预计也与鄱阳湖相差不大,接近140亿元。

三峡截流两湖连年喊渴

“之所以想在鄱阳湖建坝,与三峡工程直接相关”,许新发提到建坝缘由,没三两句便开门见山。“2003年三峡工程开始蓄水;2007年完成正常蓄水水位;结果2008年起,两湖地区便开始冬旱,试想想:一举截掉长江300亿立方米的江水,会是一种什么状况?”许称,正是因为三峡工程截流,让原本降水丰沛、河湖纵横的长江中下游鱼米之乡,也开始连年干旱。“三峡工程改变了鄱阳湖地区几百年来形成的稳定生态系统和原本平衡的江湖关系”,许新发分析,作为长江重要调蓄湖泊的鄱阳湖,春夏丰水季节白茫茫一片,秋冬枯水季节草滩,是非常正常的事。但近几年,三峡水库每年9月中下旬开始蓄水,长江水位便相应快速下降,相反由于鄱阳湖地势南高北低,湖水加速下泄,使得鄱阳湖区的枯水期提前、枯水水位下跌厉害,影响了湖区上千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正是为了恢复鄱阳湖的丰枯规律,或者说为了恢复以前的江湖关系和生态关系,江西方面才提出建坝的。”许称。

“以往每年鄱阳湖水要到11月份才退,近几年,10月份就基本上落水了。”在江西吴城县码头,一位渔民指着岸堤上清晰可见的水浸渍痕,称今年湖水又往下跌了不少。距离堤岸稍远处的湖滩上,一些杂草已长到了人膝盖处。在永修县大湖池,周末,附近人们干脆趁着湖滩干涸,走到湖中心远远去看前来越冬的大片候鸟。永修县一居民称,这几年,受鄱阳湖低水位影响,都昌、星子、共青城等市县原有的取水口都无法取水了,只好延长取水管。

同样,历史上曾经碧波万顷、苍茫浩淼的洞庭湖,如今秋冬之际一样旱象频频。湖南师大从事水生态研究的李敏老师反映:去年冬天,长沙已极度缺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社区打井一般要打到50-100米才能见水,湖南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冬天要靠环卫车运水,居民排着队接水的状况”。

“与洞庭湖还稍有不同,鄱阳湖主要接纳流域内赣、修、信、抚、饶五水,枯水季向长江吐水,是只吐不吞;而洞庭湖同时接纳长江上游来水与湘、资、沅、澧,然后向长江下游吐出,是标准吞吐湖”,鄱阳湖部级自然保护局一领导强调,在三峡截流情形下,鄱阳湖建坝圈水,有着比洞庭湖更充足的理由。但实地调查中,邵文杰和他的环保志愿者团队留意到:事实上,除了三峡蓄水影响,两湖流域主要的干支流上,这些年早已砌起了重重水坝拦水发电。“2012年年底,湘江刚刚完成一个水利枢纽工程,如果城陵矶再建坝,就将是湘江第十级水电枢纽,此后再无址可建坝”,湖南一媒体人介绍,洞庭湖其它主要支流上建的坝也不在少数。

与之类似,据江西水利厅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全省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0多万座(处),其中水库9783座,总蓄水能力293亿立方米。其中,占每年鄱阳湖入水水量近一半的赣江之上,近年也建起了多座大坝。然而,对两湖连续冬旱,民间环保人员也有着不同见解。WWF湖南负责人蒋勇认为,洞庭湖自19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不断的萎缩之中。比如1840年,洞庭湖面积6270平方公里;1958年就只有3141平方公里。

“这是一个历史大趋势,不一定完全由三峡工程导致”,“只能说三峡加剧了干旱”,蒋勇称,现在每年冬天,除了东洞庭水尚多、可深10多米通航外,西洞庭、南洞庭水面破碎,好多地方早已干裂分割成众多小湖群,在一些经年冬旱滩涂上,人们种植了数百万亩速生树—美洲黑杨。

岳阳湿地协会会长彭祥林,外号“钾氨灵”,因坚持环保,让当地管理部门甚是头痛。老彭旗帜鲜明反对建闸,他认为洞庭湖本来就是一个季节性湖泊,这些年是出现了旱情,但周边湖区远还没到缺水要建坝的程度。

“不缺水,要缺也是水质性缺水,缺优质水”,老彭斩钉截铁,称早在6-7年前,有着80万人口、依洞庭而居的岳阳人,早就不吃洞庭湖水,而改吃60公里之外的铁山水库水了。“长沙缺水,也主要跟湘江重金属污染相关”,老彭称。

“蓄一湖清水”是梦非梦?

在两湖建坝(闸)规划中,“蓄一湖清水”都是一个非常明确、极具诱惑性工程目标。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公众参与公示》透露:在湖口建坝(闸)后,将使鄱阳湖水水位维持在14-15米,以对枯水季湖区周边进行补枯。

另一份洞庭湖建坝储水效益的论证报告则称,通过建坝,对东、西、南洞庭湖区进行三级水位调度,就可以实现利用3000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储蓄清水60-100亿立方米。

“重新蓄上满满当当的一大湖水,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恢复自然历史景观,比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壮观,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环湖经济圈”,湖南一媒体人介绍,在他所接触到洞庭湖建坝效益论证中,就明确写有:在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沿海产业转轨变型过程中,洞庭湖区有望建立新的生态工业园区,可以让冶金、制造、建材、造纸、电器电子、航海、航空、汽车、高铁等多种系统在洞庭湖边安居;同时提高湖南水运能力,打造长江黄金水道等。

同样,在一改再改的鄱阳湖建坝规划中,涉及13个县市的环湖生态经济圈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老彭早年当过兵,打过越战,这些年做环保,依旧脾气很呛。“他们说建坝具有生态效益,有哪些效益要讲清楚,哪能空口无凭?”“不要把筑坝当成一单生意”,2012年4月,在湖南有关方面召开的洞庭湖水利枢纽研讨会上,老彭当场放炮,他认为相关部门之所以积极跟进、响应建坝,更多是冲着国家100多亿的投资去干的。调查中,老彭带着环保志愿者沿岳阳上溯,赶往7公里外的七里山。一路上,只见洞庭湖中重重叠叠、黑压压一片挖沙船:那些甲板上盖有三层楼的挖沙大船,庞然大物般停靠在湖中心作业;那些船尾斜挑着十几丈高筛沙输送带的中型沙船,在城陵矶江面如剑如戟密密横锁了整个入江口。船只分别来自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地,采出的沙则分别运至上海、日韩、沙特阿拉伯等地。

环保志愿者的小船在大沙船缝里钻来拐去,总算到达了长江口。“不要说是江豚,就是来一支现代化部队,也未必能冲得出去”,一志愿者目测,数百艘停泊在江湖交汇处的运输船只,绝大部分都是挖沙船,其它船只寥寥无几。这一湖口地带,正是当年三国赤壁大战一带,今天则是洞庭湖江豚的重要分布区。由于长年无序挖沙,洞庭湖水明显比荆江水浑浊不少。在鄱阳湖,环保志愿者肖齐平老师用了近一年时间调查采沙,发现鄱阳湖一天的采沙销售量可达30万吨。“在湖区采沙20-30元/立方米,贩卖到上海就是100元/立方米,到了日本,就变成300元/立方米了”,肖齐平讲,自从1988年长江不允许采沙之后,洞庭湖和鄱阳湖已成为中国两大最主要的采沙场。“4-6月份水大时,两湖水上采沙集贸的规模将更可观”,肖称。

除了疯狂采沙,两湖地区的污水直排,让当地环保志愿者更是触目惊心。在进入九江县芦山区海会镇的鄱阳湖边,一条从芦山景区流出来的支流,在蜿蜒流过一个小村子和一大片葡萄园后,直接注入鄱阳湖。让邵文杰一行惊诧的是:这条小河中固体般缓缓流动的,居然是一片灰蓝灰蓝的浆液,气味令人窒息。在靠近入湖口的小村里,一连分布有三家福建人开办的石材厂,大白天厂区乌烟瘴气,一道道灰白色污水直排入河。“我们是循环用水,往河里排污的不是我们,是更上游企业”,石材厂老板谎称自己工厂并不排污,所谓的“循环用水”,是直接从小河架管线抽水上来用,然后再回排。当地村里人称,这些厂子已建了五六年了,老百姓多次向环保部门反映,至今无果。江西一环保志愿者估计,在整个鄱阳湖周边,类似排污口不下200个。

“如果不好好治污,无论鄱阳湖还是洞庭湖,蓄起来的未必就是一湖清水”,“有可能是一湖臭水,一湖污水”,老彭认为当前改变两大湖区水质下降的趋势,远比建坝重要。而他看到的前车之鉴是:岳阳80年代从洞庭湖中围出来的南湖,如今已成为“城市马桶”,一潭死水。

长江“破窗效益”如何求解

两湖建坝提议,让国人高度神经敏感。这不仅缘于两湖水量浩荡,分别是国内第一、第二的两大淡水湖泊,更因其已是长江中下游唯有的两个通江湖泊,在中国版图上的生态分量举足轻重。

上世纪80年代起,两湖地区分别成立了多个部级自然保护区。从生态价值上看,“涨水是湖,退水是洲”的两大湖区,作为国际重要湿地,千百年来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长江淡水鱼基因库,更是国际候鸟的重要迁徙通道。其中鄱阳湖还是我国加入“世界生命湖泊网”的唯一代表。

国家林业局和WWF组织的近十年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显示:鄱阳湖有11种水鸟数量,超过全球估计种群数的1%;有6种水鸟,超过全球估计种群数的5%;其中几乎全部白鹤(国际极危物种)和东方白鹳(国际濒危物种),在全球的估计种群都分布于鄱阳湖;鸿雁(国际易危物种)和白枕鹤(国际易危物种)数量,分别占到全球种群的83%、77%。2012年7月,在《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和随后9月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大会上,中国两湖建坝问题,也成为了会议方正式讨论议题。2013年12月,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首席生态专家特意来到江西,交流鄱阳湖建坝与候鸟保护问题。

“正因为两湖生态敏感,现在建坝方与反建方都高举生态牌”,蒋勇分析,两湖建坝现在已明确无发电效应,航运效益也相当有限(两湖周边并无集群工业产业),而最大的效益,官方也认可是生态效益。“有意思的是,建坝与反坝反复进行论证的,都是生态,双方今天只剩下隔着的一层窗户纸了,到底何为生态?”蒋勇认为,两湖生态连同长江生态,是一个综合系统性工程,不能因为缺水,就解决水的问题;因为候鸟的问题,就解决鸟的问题,而顾不上鱼;因为鱼的问题,就顾不上水库的问题……“这样顾此失彼地去解决两湖问题,依然是打补丁的做法,不可能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让人看不到希望”。

老彭则更直接,他反问:“三峡筑坝,两湖缺水;两湖缺水,就筑坝圈水;那么下游的武汉也可以再圈,安徽、南京也可以跟着圈水,那最终长江会变成一条水沟吧?”老彭仔细研究过洞庭湖建坝提出的三个建议蓄水高度,他讲,“蓄到22米,跟去年冬天差不多,没什么实际意义;蓄到25米,不需要建坝,三峡多放一些水就够了;蓄到27-28米,湖面倒是浩荡了,但东洞庭保护区就全淹了,整个保护区陆沉到了水底,候鸟又何从觅食?”他举例,比如小白额雁,每年千里迢迢来到两湖地区,就是为了觅食苔草的嫩芽。

第9篇:洞庭西望范文

2008年2月9日,农历大年初三。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之南的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在连绵的雨雪之后迎来了久违的晴天。

湖面上依旧刮着强劲的冷风,传统的捕鱼季节尚未到来。但在位于湖区的江西省鄱阳县双港镇乐湖村,50岁的王保国已经坐不住了。他踏上一条陈旧的渔船,动手打理渔网。

从12岁起,王保国就在湖中捕鱼为生。对他而言,这个一度浩淼、富饶的淡水湖正变得日渐陌生。最近两年,全家捕鱼收入已从之前的每年四五万元,悄然下降到了每年二三万元。如果扣除不断上涨的柴油和渔网费用,已所剩不多。

渔之贫瘠,首先缘于水之贫乏。1949年时,鄱阳湖面积还有5340平方公里;到2007年底,据江西省水文部门统计,鄱阳湖湖水面积已下降到不足50平方公里,水位也创历史新低。

不仅仅是鄱阳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的洞庭湖,也面临同样的困扰。来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监测显示,2007年12月31日,洞庭湖的面积仅有310平方公里,比上年同期下降了大约三成。而在半个世纪之前,这个大湖的面积还有接近4000平方公里。

萎缩的湖泊

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承纳了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以及博阳河等小支流的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在大湖的滋养下,包括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及九江、上饶、宜春、景德镇等15个县(区、市)在内的整个湖区,成为长江中下游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之地。

受上游河流来水及降雨等因素影响,鄱阳湖每年都会经历急剧的水位变化。在江西省水利系统,就流传着“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说法,即鄱阳湖在丰水期碧波千里,在枯水期宛若一条河流。以都昌水文站为例,过去50年中,水位最高时达到22米多,最低时只有8米多。

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水位大幅升降本是寻常之事。不寻常的是,鄱阳湖的低水位记录,在这两年不断被打破。据江西省水文局的数据,2007年12月,都昌水文站的水位曾连续20多天低于历史最低水位;12月9日至16日的监测显示,鄱阳湖的水面面积仅为42.4平方公里,不足历史同期平均值的四成。

在1月,连续雨雪天气使得鄱阳湖水位略有回升,但《财经》记者注意到,贫水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站在泊于湖岸的渔船上,王保国指着数百米开外、高出湖面约十多米的防洪大堤说,水真正多的时候,“会涨到大堤边上”。

江西省水文局局长谭国良对《财经》记者说,鄱阳湖水位近几年持续偏低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与往年相比,鄱阳湖的枯水期同样在延长。鄱阳湖的最低水位通常出现在1月或2月,这两年则提前到12月甚至更早。

在持续的贫水阴影下,鄱阳湖沿岸一些城乡地区已出现用水短缺的苗头。2006年10月,随着昔日碧波荡漾的鄱阳湖都昌段湖面变成干涸开裂的荒滩,都昌县城10万居民的生活用水告急,县自来水厂不得不紧急开挖引水沟渠。2007年入夏后,整个湖区更出现罕见的夏秋冬三季连旱,江西省不得不紧急调拨资金,以解沿湖一些地区居民和牲畜饮水之难。

数百公里之外,多年来习惯了抗击洪水的洞庭湖湖区居民,也不得不直面缺水这个新问题。

湖南省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童潜明对《财经》记者表示,从2003年以来,洞庭湖的枯水期一到,不仅有大量鱼类死在干涸的湖沟之中,就连一些从未露出水面的明清时期坟墓,也出来并被人盗挖。这样的景象在过去数年中都持续、不同程度地出现。

“最后一盆清水”

同样困扰这两个湖泊的,还有污染问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洞庭湖早已清水不再。2006年,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其整体水质仅为五类(水质共分为六个级别,最差的为劣五类,其次就是五类;劣五类、五类以及四类水都不适合作为饮用水――编者注)。

或许是痛定思痛,从当年年底开始,湖南省在半年之内关停了环洞庭湖234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企业。就在不久前举行的2008年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在采取了各种措施后,洞庭湖的局部水质已由劣五类和五类好转为三类。

不过,洞庭湖距离真正走出污染阴云仍十分遥远。湖南省水利厅原副总工程师、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局长聂芳容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在整个湖区,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对水体和土壤都造成较严重的污染。尤其是随着枯水期水位的严重下降,水质往往很难得到保证。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统计显示,到2007年11月,洞庭湖整体水质仍然为四类。2008年1月11日,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也显示,洞庭湖出口断面氨氮超标,属于四类水质。

在中国的四大淡水湖泊中,鄱阳湖曾被认为是惟一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的湖泊,有着中国“最后一盆清水”之誉。《财经》记者在鄱阳湖边走访时,一些居民也颇为自豪地说,湖水还没有怎么受到污染。

不过,这一切也已在悄然改变。

江西省水资源公报的数据表明,2001年,鄱阳湖全年没有污染水,水质优于三类的占八成,属于三类的占两成;此时的鄱阳湖的确可以被称为“一盆清水”。但到了2006年,鄱阳湖水全年优于三类的不到六成,属于三类的有两成多,劣于三类的则逼近两成。按照水利部的统计,到了2006年,鄱阳湖已经从整体上呈现出中度营养化的状态。

面对鄱阳湖水质迅速下滑的势头,自2007年10月18日起,江西省水利厅开始每月一期的《鄱阳湖水质水量动态监测通报》。通报显示,鄱阳湖水质在2007年仍在进一步恶化。

当年9月,鄱阳湖水位与往年基本持平、湖区水面面积为3005平方公里时,湖区的十处评价断面没有发现一二类水;三类水占六成;四类水占四成。当年12月,随着鄱阳湖水位创历史新低,湖体自净能力显著下降,注入长江的出湖水质已沦为属于重度污染的五类水。

除了沿湖的废水排放,江西境内赣江、饶河等五条主要河流两岸的各种废水也最终汇入鄱阳湖,其整个治理任务注定将十分艰巨。江西省水文局水质科科长、江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总技术负责人邢久生告诉《财经》记者,省内很多工业园区都未真正实现达标排放,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刚刚起步,加上鄱阳湖又早早进入枯水期,“水质怎么会好?”

随着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不断抬高环保门槛,不少重污染企业纷纷向经济相对落后的江西转移,鄱阳湖面临的威胁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

以江西省革命老区吉安为例。2001年以来,当地先后引进浙江富阳的多家造纸企业,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赣江,并酿成水污染事故,2006年曾受到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的联合督察。

三峡工程影响

在广阔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众多、星罗棋布;但到目前为止,只有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少量湖泊仍与长江直接相通。一般而言,洞庭湖对于长江是有出有进,鄱阳湖则是以出为主。

在湖南省,滚滚而下的长江经过四个入口――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和华容河流入洞庭湖;下游的城陵矶,则是湖水注入长江的惟一出口。在江西省,鄱阳湖则承接着省内五大河流的来水,然后在九江市湖口县注入长江。

从时间上看,洞庭湖和鄱阳湖枯水期缺水问题,自2003年以来有明显加剧的趋势。恰在2003年6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实现二期蓄水,坝前水位从90米提升至135米。

长江水利委员会一再表示,这些湖泊的贫水状况,主要是因为天气原因造成上游来水减少,与三峡工程并无关系。但种种迹象显示,三峡工程所导致的(长)江湖(泊)关系之变,其影响或许仍不可忽视。

湖南省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童潜明告诉《财经》记者,三峡水库运行后,汛期前增加的下泻流量将抬升洞庭湖枯水期水位,这是洞庭湖研究者原有的共识。但2003年6月,三峡水库二期蓄水以来的观测资料显示,枯水期洞庭湖的水位和地下水位实际都降低了,“这与原来对洞庭湖环境的认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之所以出现这种意料之外的局面,他解释说,三峡水库每年10月蓄水后,长江水量将出现严重“亏损”,这直接导致枯水期城陵矶的水位比水库运行前还要低,进而引发洞庭湖水急速流入长江并出现水量“亏损”。在次年汛期前,下泻流量会有所增加。但由于长江入洞庭湖的四个河口都出现长时间的断流,因此,增加的下泻流量尚不足以进入洞庭湖。

江西省水文局局长谭国良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与洞庭湖类似,三峡水库蓄水对于鄱阳湖水量下降也有着明显影响。

观测表明,2007年9月25日零时,三峡开始汛末蓄水。在数天内,鄱阳湖自湖口入长江的流量骤增,达到每秒6000多立方米。而同期,几条主要河流的入湖流量只有每秒1000多立方米。在这种情况下,到了10月31日,湖口水文站的水位就从月初的15米多下降至不足10米。

当然,除了三峡,两湖流域密集的水库也在枯水期截流了上游河流的来水。在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的数量已经超过250座。而据童潜明介绍,仅在洞庭湖重要来水通道的湘资沅澧四水中上游,就共有223座大中型水库,此外还有几座水库正在加紧修建中。

缺水还不是三峡工程给这两个湖泊带来的全部挑战。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退休的教授级高工熊大认为,三峡工程运行初期的30年内,湖口河段会产生淤积,对鄱阳湖湖区的防洪“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在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副局长段炼中看来,三峡工程对于洞庭湖防洪的影响利大于弊――在洪水年份可使城陵矶地区水位降低,从而大大减轻荆江河段对洞庭湖区的洪涝威胁。

但在童潜明看来,三峡水库运行后对洞庭湖防洪的影响,只能说是有利更有弊。

因为洞庭湖本身的泥沙淤积,在三峡运行之后有望大为缓解,洞庭湖的容量也将增加;但与此同时,本应在洞庭湖淤积的泥沙,在被冲刷到城陵矶至汉口河段之后,会造成洞庭湖的惟一出口严重淤堵,不利于洞庭湖汛期的洪水下泄。

不过,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实验室副主任刘影教授指出,由于目前还缺乏深入的系统研究和确切的数据,因此,三峡工程对于两大湖泊的枯水期水位和防洪格局究竟有何影响,仍有争议。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可能的影响已引起有关部门关注。2007年9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在中国科协年会水利专题论坛上指出,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和发电等效益的同时,“投运后对水沙的巨大调节作用,将使长江中下游的水文情势、河道演变和江湖关系及河道泄洪能力等发生变化,从而对坝下游区的水环境与水生态产生影响,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洞庭湖、鄱阳湖、长江口等重要湿地的生态功能。”

2007年12月25日,由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牵头承担的《三峡工程运用后对鄱阳湖及江西“五河”的影响研究》项目也得以启动。作为江西省水利史上最大的科研项目,国家财政将下拨专项经费447万元,江西省水利厅也将给予配套经费支持。

生态之忧

无论是因为气候变化,还是三峡等大小水利工程,持续的贫水状况对于鄱阳湖、洞庭湖这两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而言,影响无疑极其深远。

江西省山江湖区域发展中心研究员谭晦如对《财经》记者表示,河湖干涸的影响丝毫不亚于洪涝,“洪涝灾害来势凶猛,就像急性病一样;而生态缺水如同慢性病,它所造成的湿地生态损害需要相当长时间才可能修复。”

在洞庭湖,这种生态损害已开始显现。除了水量减少直接导致水体纳污能力下降,2007年夏季,洞庭湖区还出现了约20亿只东方田鼠,并引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鼠大战”。童潜明认为,三峡水库运行后,洲滩出露时间延长、面积增大,给东方田鼠和血吸虫寄生的钉螺都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繁衍机会,客观上增加了东方田鼠成灾和血吸虫病蔓延的风险。

在鄱阳湖区和洞庭湖区屡屡发生的乱采砂、乱排污等行为之外,直接对湖区生态构成威胁的,还包括一种看似非常普通的植物――杨树。

过去几年,中国的纸张消费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速。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纸张消费大国,造纸原料短缺的状况也日渐突出。为弥补这一缺口,2002年,原国家计委、国家林业局决定选择在江西、湖南等18个省(区),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按照这一计划,到2015年,整个丰产林投资将达到718亿元,面积将达到2亿亩。

于是,在过去数年中,无论是鄱阳湖区还是洞庭湖区,种植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曾盛极一时。

位于洞庭湖畔的湖南沅江市,2003年颁发《关于建立150万亩杨树工业原料林基地的决定》,要求力争用五六年时间,在湖洲滩地等种植杨树150万亩。湖南益阳、常德等地,同样将种植杨树列入各自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鄱阳湖区的很多县市,也从2003年起,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鄱阳湖湿地大规模种植杨树,一片片开阔的湿地逐渐被杨树林所取代。以湖区所在的星子县为例,就确定了6万亩的目标。

鄱阳湖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主任徐向荣告诉《财经》记者,杨树属于速生林木,可以给地方政府和造林者带来可观收入。但这种外来树种就像一台台抽水机,如果种植在湖洲滩地,大量的水会被吸到杨树身上,从而给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办公室主任张琛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警告说,杨树在湖区的大面积栽植和泛滥,将造成物种单一的“绿色荒漠”景观,并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向陆地生态系统演替,威胁到鱼类等水生动物和鸟类的生存环境。此外,和杨树一起伴生的难以预计的潜在病虫危害,也可能对本地物种形成毁灭性的打击。

“人为地将自然形成的草滩和芦苇滩变成林地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规律,会造成潜在的生态灾难。”张琛强调。

令人欣慰的是,在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做出批示后,目前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杨树已被铲除。但在洞庭湖区,规模种植杨树的活动仍在继续。

在不少专家眼里,湖区湿地最重要的功能,并不是物质生产本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王克林及其同事不久前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和为2097亿元。其中,物质生产功能仅占2.3%。

业内人士担心,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鄱阳湖和洞庭湖的索取无度,已导致两湖“内外伤”不断。而“母亲湖”生态的恶化,反过来也影响着湖区居民的生活。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