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期末考试分析总结范文

期末考试分析总结精选(九篇)

期末考试分析总结

第1篇:期末考试分析总结范文

关键词:平时成绩;正态分布;相关性

一、引 言

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在对学生期末考核时,均是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即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一定的权重分配,计算求出学生总评成绩。一般,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40%,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60%。理论上,平时成绩应该与期末考试成绩呈现相同的趋势,即一个学生平时成绩高,其掌握实际知识的能力就会高,相应期末考试成绩也应该高,反之亦然。两者之间应有比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那么,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能否真正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呢?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过程及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统计对象为楼宇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的15位教师所授的15门不同课程成绩(根据抽样原则选取)。具体情况见下表1:

表1 统计对象

2.研究材料。本抽样的研究材料为09楼宇52班不同学期的15位教师上传到学校成绩统计系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实操过程及结果、作业次数及效果、自我评价等。若是以信息性、诊断性和鼓励性的评语形式给出的,按规定最终要以百分制的分数表达出来。

3.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比较法。在不进行任何干预和通知的情况下,随机抽取期末成绩报告表,对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比较分析。所收集的数据通过Excel和SPSS13.0进行统计、归类、比较。

(1)分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分布情况。美国教育家卡罗尔提出:如果在某一学科中,学生的能力倾向是正态分布的,并且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完全一样的教学(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可用于学习的时间都一样),那么在适当的成绩测量中,最终结果将呈正态分布。

对于学生考试分数的合理性判断,目前较好的仍然是以正态分布为评判原则的评价方法。如果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则考核合理。本次研究的15门课程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正态分布曲线如下图1,每科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画在一张图上进行对比,共获得15张分布图形:

由图1可以看出,数学、语文、电力拖动、建筑CAD、机械制图、安防技术等六科成绩的正态分布曲线形状较好。分布图的高峰位置在中心,左右基本对称,曲线分布较广,且平时成绩分布曲线与期末成绩分布曲线较为吻合。说明这几科的任课老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很了解,学生成绩能够准确反应其平时学习效果,平时表现好的学生期末成绩也很高。同时,分布曲线比较平缓,说明成绩的区分度较高,可以给学生一种有付出就有收获的信号,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动力。老师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的评价较为真实合理。

英语、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照明配电、给排水、消防技术、制冷技术等七科成绩分布曲线相似。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基本呈现偏态分布,曲线陡峭,成绩集中在平均分左右,说明成绩不能够严格区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不能给学生以激励作用。同时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分布曲线分离严重,平时成绩总体偏高,说明二者之间相关性较低。在期末总评价时,为保证及格率,教师存在刻意拉高平时成绩倾向,其教学效果及评价方法不够理想,需改进。

机械知识和电梯原理两科成绩分布呈现相似的趋势,平时成绩分布曲线平缓,平均分较低。期末成绩曲线陡峭,平均分相对较高,分数集中在平均分左右。这说明期末试卷较易,不能够将学生区分开来,反应不错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为了平衡学生的总成绩,任课教师只能肆意降低平时成绩。两科的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及掌握知识情况不够了解,按自己的思维进行评价,与实际不相吻合,需加以改进。

(2)研究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相关性。利用SPSS13.0对每门课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之间是否有正相关趋势。根据分析结果可以考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之间是否具有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如何、相关关系是否显著。根据线性回归分析可以进一步验证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所示。

根据统计学可知,相关系数r的含义如下:r>0为正相关,r

截距a表示在没有自变量x的影响时,其它各种因素对因变量y的平均影响;回归系数b表明自变量x每变动一个单位,因变量y平均变动b个单位。

由统计列表可知,15门课程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呈相关趋势的有12门,占80%,不相关的3门,占20%,无负相关课程。其中显著相关的7门,占总体的46.7%,低度线性相关的5门,占总体的33.3%。

第2篇:期末考试分析总结范文

关键词 妇产科学 标准化试题 试卷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资料以《妇产科学》第七版教材为标准,考试前2月由教研室5位高年资授课教师(均有10年以上教龄)进行集体命题2套,均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整套试卷全部采用标准化试题,考查学生临床思维的题型达到75%以上,题量120道,总分100分,由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35道、A2型题(病历摘要型最佳选择题)13道、A3型题(病历组型最佳选择题)32道、B型题(配伍题)32道、X型题(多选选择题)16道、E型题(病例分析题)2道等六种题型组成。组卷后,随意抽取1套试卷,专门指定本教研室1名硕士生答题,时间为60min,以充分评估题量的多少以及试题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期末考试时,由教务科随机抽取1套试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方法按照考前制定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阅卷,由教研室高年资授课教师以流水作业方式进行集体阅卷,以减少阅卷的主观性差异。阅卷完成后,按照我校试卷定量分析系统要求将学生成绩录入Excel分析表中,然后利用我校试卷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系统会自动对学生的成绩分布以及各试题难易度、区分度、信度等进行相关分析。②

2 考试质量评价

2.1 考试成绩分布

我院2009级临床医学(全科方向)255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分布见图1。经正态性检验,我院2009级临床(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妇产科学》期末成绩呈正偏态分布。其中,255名同学参加本次考试,平均82.0分,最高95.7分,最低47.3分,40~50分之间的有2人,50~60分之间的有3人,60~65分之间的有7人,65~70分之间的有13人,70~75分之间的有19人,75~80分之间的有41人,80~85分之间的有58人,85~90分之间的有72人,90~95分之间的有39人,95~100分之间的有1人。

图1 2009级全科专业学生期末成绩

2.2 试题质量评价

本套试题总体难度及区分度均在合适范围内(如表1)。全试卷的难度系数0.62。其中A1型题为0.72,A2型题为0.56,A3型题为0.65,B型题为0.56,X型题为0.58,E型题为0.46。全试卷区分度为0.35,其中A1型题为0.25,A2型题为0.34,A3型题为0.30,B型题为0.29, X型题为0.31,E型题为0.35。

3 学生掌握情况分析

本学期准备进行试题改革,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开学初就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无论从平时的备课内容上,还是从平时多次的课前(后)作业中,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出发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教学目标。其次,教研室老师们仍担心学生不适应试题改革的方向,本学期特借助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布置了一次期中测试,整套试卷全部采用标准化试题,即与期末考试一模一样的题型设计,只是考查的知识点全部来自产科所有章节的内容,未涉及妇科方面的知识,主要目的在于方便同学熟悉试题改革的方向,为接下来的期末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回顾期中测试的成绩,同学的得分普遍较高,80分以上的占了绝大多数,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可能更加适应这种考试模式。因学生自己在网上答题,且全部采用选择题形式,仍不排除同学之间相互抄袭的现象。

从阅卷情况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妇产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病生、临床表现、诊断等基本的知识点,能较好地掌握,并较好地完成了全套试题。本学期255名学生参加考试,平均82.0分,是迄今为止《妇产科学》考试成绩最为优秀的一学期。该期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分析主要来自以下四方面:

(1)平时授课老师在课堂上的积极引导,因实施标准化试题后,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少之又少,75%以上考查的内容都是知识的灵活运用,假如平时学生不认真听讲或者经常旷课,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仅靠期末前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那么期末考试时很难过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当杜绝了“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思想倾向。然而,对于平时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来说,一般都会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样优劣之差就很明显。

(2)本学期每次课的授课内容,教研室老师都会在网络平台上布置预习题,且与期末考试的题型保持一致,并且每次作业都在课堂上进行当场点评,及时解答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清楚的疑惑。

(3)期中测试对于期末考试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因期中测试考查的知识点全部是产科章节的所有知识点,而题型全部与期末考试一样。

(4)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从学生的答题来看,学生对个别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仍不是很清楚,对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或者临床思维的题型仍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普遍得分较低,进一步说明同学不会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好地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分析上过于靠死记硬背,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平时教学中进一步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E型题(病案分析题)失分最多,难度系数为0.46,评价为最难试题,说明学生临床思维欠缺,知识的应用环节薄弱。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穿插一些临床中的小病案、小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把理论和临床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尽早安排临床见习,通过见习完成知识“从课堂中来,到病房中去,再回到课堂”讨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最终达到自如应用的目的。

第3篇:期末考试分析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期中;试卷分析

一、引言

期中考试结束之后,任课教师大都会组织考试分析,一般来说,大部分教师的试卷分析都是“三部曲”:教师主动总结分析——教师主动讲评——学生更正试卷并做试卷分析。这种方法在以前基本能够达到分析效果,但近几年因生源变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如从前,该方法基本无效,这就需要教师思考如何做好期中试卷分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中职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方法

(一) 准备工作。

期中试卷分析的准备工作包括:认真批改试卷,建立学生考试的明细记录表及成绩分析表。

表一 学生考试明细记录

表二 各班成绩分布对比表

这个工作量看似很大,但是在批改试卷的同时就做好记录也并不难。做好这个明细记录有两个好处:第一,学生会被教师的细致认真征服,能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学习任务。因为教师的认真批改和分析能给学生起到引导作用。第二,有利于安排课堂集体讲评与个别辅导的时间和方式方法。

(二) 学生课堂自我分析。

在考试结束后,我们通常能听到两种声音:一是来自学生的埋怨声,考得不好也不是从自身寻找原因,而是埋怨教师出题难;二是来自教师的埋怨声,诸如题目简单,并且做过、讲过,甚至告诉学生是考试重点,但他们也懒得去记。如何消除这种不和谐呢?笔者认为应改变传统的先由教师主动讲评的方法,而是先由学生做自我分析。为避免学生无目的、散漫性的局面出现,教师要事先设计好自我分析表,让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切实可行,落到实处。

表三 期中试卷学生自我分析表

班级: 姓名: 学号:

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一点,即要保证学生发自内心愿意自我分析。教师可以把前期准备情况“表一”的资料大致介绍给学生,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认真和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配合,达到实效。

(三) 分组分析与个别谈心齐头并进。

根据试卷明细记录与成绩分布表,在学生自我分析试卷的同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分组分析,或与个别学生谈话。在谈话过程中应注意区别学生类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第一类:懒得读书,调皮但懂事。这类学生不多,一个班级一般有2~3个。这类学生不爱读书,但是从不缺课,懂事,对人很有礼貌。对这种类型的学生教师要放大他们的优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类:学习很认真,但是成绩不如意。每个班级每一届都有1~2个这样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很爱问问题,并且问题很简单,教师多次讲解还是很难领悟。对于这类学生教师不能丝毫流露出低估其智商的情绪,找他们谈话时要多鼓励。

第三类:成绩优秀型。这类学生教师要激发他们更高层次的学习欲望,同时要鼓励他们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每个班级一般都有10~20名这类学生,为了保证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 课堂集中讲评。

这个阶段是在学生自我分析教师批阅后进行,集中讲评要注意以下几点:

适当运用形象比喻。对于那些屡次不改老容易犯的错误,在分析错误原因的同时,可以适当运用刺激的例子或比喻,加深学生印象。比如:学生把工业企业出售厂房的净收入作为主营业务收入入账,虽然笔者反复讲解,但是学生印象不深刻,于是笔者就对他们说:“工业企业是制造业,主要是靠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形成主营业务收入,如果一个企业靠卖厂房的收入来作为主营业务收入的话,就是我们电视剧里说的一句台词:败家子。所以大家记住,工业企业卖厂房的净收入通常计入营业外收入,因为厂房主要是生产产品用,出售不是主要目的,是偶然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收益,不能作为主要业务收入。希望大家记住这个形象比喻,不要再犯败家子的错误了。”学生高兴地表示永远不会忘。

适当指出某些学生的错误。这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并主动积极地听课。教师切忌公开点名,只可以说出人数、学号等,既要给予学生尊重,又要指出他们的问题,言语中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五) 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教师可以直接表明态度和期末考核办法,让他们有奋斗的具体目标,并以发展的观点来评价每一个学生,注重努力的过程,不只看某次考试的卷面成绩。具体期末考核成绩计算方法如下:

(1) 实际计算法:后阶段学习有所放松的学生适用。比如:某学生期中考试90分,但是后阶段因放松学习,期末考试卷面60分,教师可根据期中30%期末50%平时20%进行加权平均求得他的总评期末成绩为90*30%+60*50%+70*20%=71。

(2)鼓励评价法:后阶段认真努力进步显著的学生适用。经过努力成绩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可取最高分作为总评成绩,对有特别显著进步的学生实行加分奖励。比如:某学生期中考试30分,期末60分,教师可给予总评分65分,5分作为特别奖励。

三、成效

从期末考试的情况看,充分采用这种分析方法与不完全采用出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09会计5班采用本分析方法,09会计4班部分采用,5班进步十分显著,而4班则不明显。采用此方法的班级出现以下可喜面貌: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期中成绩较差的学生看到了希望,卸掉了期中考试不及格影响总评成绩的包袱,从心底里感到了轻松;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教与学更加和谐统一;卷面考试成绩明显提高,心理自信大大增强。

和期中成绩相比,09会计5班进步显著人数达26人,占全班人数的56%;不及格率明显降低,期中不及格而期末及格的人数有15人,占全班人数的32%;从不及格跃到70分以上的6人,占全班13%,还有3位从不及格到87分。(详见下表四)

第4篇:期末考试分析总结范文

关键词:基础课;高等数学;阶段化考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46-02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素质下降,一些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速度和质量不能及时地与招生规模同步提高,导致教学的难度不断增大,教学质量相对下降等等。面对新的招生形势,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除了要求良好的教学环境外,还需要从提高各门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尤其是基础课教学,由于基础课开课范围广,学时多,学分大,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由于数学课程本身存在着逻辑性、抽象性和系统性强等特点,加之内容枯燥,灵活性大,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学学数学时都感觉到很吃力。招生规模的增加,使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不断加大,东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除了在数学成绩、数学水平和能力上参差不齐外,更主要的是很多学生学习缺乏动力,自律能力较低,适应能力不强,遇到困难就放弃,致使数学教学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困难,不及格率上升,教学质量下降。鉴于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对我校公共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为使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笔者首先从数学课程的考试方法入手,进行了两个学期,涉及到四门课程,1300多人次的阶段化考试。从试验结果来看,在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及格率等方面效果比较显著,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以下就阶段化考试的试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数学课阶段化考试的目的和意义

高等数学是我校工科、农科和经济类各专业都开设的重要的基础课,由于数学课程的内容多,学时多,难度大,逻辑性强,各章节内容相互衔接紧密,如果前一阶段的学习不够透彻,后面的学习就无法进行,甚至于很多学生由于自我约束力不强,在学期初就放弃课程的学习。为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使学生顺利完成数学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减少高等数学期末考试的压力,通过查阅国外的资料和对一些留学生的访谈,借鉴了国外一些大学考试的方式方法,并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笔者进行了阶段化考试的试验工作。试验结果表明,及时进行考试(分阶段考试)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也便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接受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二、阶段化考试试验实施过程与结果分析

我校的高等数学课程主要分为工科、经济和农科三大类,其中工科高等数学160学时,分上下两学期完成,每学期80学时;经济类和农科各80学时,一个学期完成。

1.初步试验工作

2012~2013第一学期在工科、农科和经济类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分阶段考试的试验。办法是从2012级本科生中抽取六个班,其中农科、经济和工科各两个班,学生层次包括二表专业和二表B专业的班级。分别进行五次考试,具体内容如下:

农科与经济类:

第一次:函数,极限与连续;第二次:导数及其应用;第三次:积分学;第四次: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第五次:微分方程。

工科类:

第一次:极限与连续;第二次:导数及其应用;第三次:不定积分;第四次:定积分及其应用;第五次:微分方程。

阶段化考试每次考试严格按照期末考试的标准进行命题、考试、阅卷。考虑到每次考试的内容和教师在评卷时给分的尺度,在每次考试中,时间是期末考试时间的一半,试题量基本上是期末试卷题量的一半,每题分值与期末试卷相同,即阶段化考试每次60分钟,满分50分。考试后保留试卷,并进行封存,成绩向学生公布。期末按各章节内容在总试卷中的比重加权得本学科期末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与其他班级相同。对阶段化考试成绩不满意的同学还可以参加期末考试,课程最终成绩以阶段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高者为准。

平时成绩与其他班级相同,按照作业、考勤和平时表现正常给出,比例和其他班级同样。

2.较大范围试验工作

为进一步分析研究阶段化考试在基础课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中的作用,2012~2013第二学期,经学院和系里研究并得到学校教务处及相关部门的支持,笔者将试验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工科高等数学(下)(共2193人)中的约一半(1091人)实行阶段化考试,具体内容和方案如下:

工科类高等数学(下)考试内容:

第一次:空间解析几何;第二次:二元函数微分学;第三次:重积分;第四次: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第五次:级数。考试时间:每次60分钟,满分50分。

在出题、考试、阅卷及试卷保存等过程中严格执行前次试验的标准,由于参加阶段化考试的学生和教师较多,采用流水批卷的办法(每次考试严格按照期末考试的标准进行命题、考试、阅卷,保留试卷,成绩向学生公布并进行封存。期末按各章节内容在总试卷中的比重加权得本学科期末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与其他班级相同;平时成绩按照作业、考勤和平时表现正常给出,比例和其他班级相同)。考虑到前面试验中一些学生认为 期末考试还有机会,对平时考试不重视的原因,也考虑到学校期末考试安排的工作量问题,本次要求参加阶段化考试的学生不再参加期末考试。

说明:阶段化考试范围内与期末考试完全相同,难度相当;阶段化考试题型相同,各章所占比例相同;为了能使教师在阶段化考试评卷与期末考试评卷尺度相同,阶段化考试时间每次1小时,题目相当于期末考试卷题目的一半稍多,每题分值与期末试卷分值相当或稍低。

从试验结果来看,无论是平时成绩还是及格率,阶段化考试都明显好于非阶段化考试。

三、关于数学课程阶段化考试的问卷调查

问卷统计结果中参加阶段化考试的同学占34.04%,未参加阶段化考试的同学65.96%,统计结果与结论如下:

第一,在参加阶段化考试的同学中,认为阶段化考试的成绩比一次性期末考试成绩能够或更好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状况的占82.40%,在未参加阶段化考试的同学中该比例占64.10%。即无论是否参加了阶段化考试,大多数学同学认为阶段化考试更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第二,参加阶段化考试的同学中有80.13%认为实行阶段化考试对平时的学习有很大或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在未参加阶段化考试的同学中该比例也达到71.37%,即阶段化考试起到了督促学生平时学习的作用。

第三,参加阶段化考试的同学中64.18%对阶段化考试给平时的学习带来的压力表示欢迎,认为有压力才有动力;30.23%的同学表示可以接受,但不欢迎;在未参加阶段化考试的同学中该比例分别是41.67%和44.66%。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希望平时有一定的压力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第四,在问到“数学课程最应该采取哪种考试方式”和“哪种考试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积极掌握知识”两题中,选择阶段化闭卷考试的学生比例都是最高的,分别达到45.10%和56.10%,说明学生比较认可阶段化考试的方式。

四、阶段化考试利弊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阶段化考试的有利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整体上对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帮助学生积极地掌握知识有较大的作用,对课程的连续学习有利;通过阶段考试,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每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后面的学习更顺利;阶段考试测试的内容多,可以包括所有的知识点,期末考试中对每章的内容进行重要知识点测试,因此阶段考试更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尽管阶段化考试受到大多数同学的欢迎,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组织阶段化考试,每次考试包括出卷、考试、阅卷、复查和成绩计算录入给任课教师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增加了教育成本。第二,一些学生在前几次考试中考得不好,后面考试有放弃的现象,也有前面考得好后面不认真的情况,但比例相对很小。第三,阶段化考试的学生是否参加期末考试的问题还有待于探讨。给期末考试机会,就有同学不重视平时考试,寄希望于期末,不给机会,也会产生一些问题。

第5篇:期末考试分析总结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控制;路径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6日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管理方法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科学性和现实应用性均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现有的课程考试形式比较单一、内容陈旧、考生功利思想比较严重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专业培养质量,企业也普遍反映学生的实践技能较弱。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有必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性质、学习目的与要求,对原有考试路径进行改革和优化。

一、强化专业意识教育,为学生适应实际岗位创造条件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对社会了解甚少,无法正确判断未来就业前景,片面地认为就业率低、收入低等。因此,学校要通过专业意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并不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专业。可以通过成功毕业生的案例讲座、企业家进校座谈、客观数据的统计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学好专业知识,为实现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之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美国学者乌尔里奇(Ulrich,1997)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角色均作了较为系统的界定。首先,他明确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归纳为四种类型,即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公司基础设施管理(管理组织的机制架构)、员工贡献管理(管理员工的贡献程度),以及变革推动者(管理转型和变化);其次,他将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定位为同时还扮演四种角色,即人事管理专家、业务伙伴、领导者及变革推动者。基于这些职能和角色的分析,一些基本胜任特征,如战略思考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辅导能力、善于激励他人、敏锐的洞察力及学习能力则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学习这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时候就必须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得到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为将来进入职场做好能力上的准备。为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其课程考试作为测定和检验教学质量,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改革课程考试路径,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块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二者兼顾,既注重传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理论,又能增进对理论的感性认识和技术技能的运用,才能达到完成课程教学的目的。

1、实施全过程考试控制,并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考核改革的重点是将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目标一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将过程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70%。过程性考核由平时考核和其中考核构成,其中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0%,期中考核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核则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低于60分的,该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总成绩为期末卷面的成绩,不累加平时成绩与期中成绩。如果期末考试卷面成绩高于60分的,该课程总成绩按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所占比例计算累计之和;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内容和学习上表现为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难度较大,而要掌握本课程的精髓,必须将课程的原理教学与实践应用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在“学习全过程”上下工夫,特别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生过程学习”的管理与考核工作。因此,作为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考核方式,也应体现这一教学要求,突出其过程性控制与可接受性,这就是考试改革要突出的重点。

2、创新考试形式,增加综合实务技能测试环节。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中可以适度增加综合案例设计内容,将本门课程学过的知识,特别是与本课程且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如“管理学”、“经济学原理”等几门课程知识综合在一起,应用在设计中。答辩中的提问可以涉及到以上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必须全面回答。同时,也可以采用综合案例测试方式。该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在综合案例设计和选择中要特别注意对实际管理情景的模拟,要考试对象置于问题、约束和矛盾之中,让学生在案例中的背景、材料、数据之中,能够系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进行管理决策。通过这种考试题型的设计和选用,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具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信息以及相互合作和沟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3、做好考试改革结果评估,注重课程考试质量分析。从教育测量学的观点来看,只有合乎质量指标(一般指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要求的考试,才是合格考试,才能正确评估教学质量、较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任何一个正式的考试都要报告考试质量指标,可按照《考试质量分析》软件的程序录入数据,就能得出整个考试的信息,如总平均分、总标准差、总难度、区分度、信度等;也可以得出各道试题的信息,包括每题的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题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另外,通过考试质量分析,还可以达到使教师逐渐树立明确的考试质量观,改变以往不了解、也不重视考试质量的习惯。同时,也为任课教师提供改进命题和改进教学的信息,帮助教师掌握和提高命题的技巧。

4、采用半开放或开放考试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考试仍然是一次性期末闭卷笔试占据着主导地位,总体上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成为制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瓶颈。为此,建议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所属专业的不同采用半开卷考试和开卷考试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半开卷和开卷考试形式的优劣亦如此。但只要做好过程管理,这种开卷或者半开卷的形式对师生还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出题质量和教学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步同.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方法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0.10.

第6篇:期末考试分析总结范文

关键词: 《电工电子技术》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方式改革

一、高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现状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通俗地说就是课程考试考核方法,本质上也是对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检查。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十分关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在某些课程上也已初见成效,但仍未普及。目前,高职教学考试考核方式普遍采用的仍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考试方式,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这种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沿袭至今,必然有其优点,比如:(1)有利于教师出题和阅卷;(2)有利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3)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但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却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1)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很难完成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查;(2)虽然学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但比例相对集中,且一般都是以期末最后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课程主要成绩,不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际综合水平;(3)高职学生抽象性思维能力较差,单一的理论卷面考试,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弱项,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二、改革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思路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毕业生是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我认为高职教育的成绩评价方式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由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更应该严格考评学生学业成绩,认真做好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和基本技能、素质的考核,以促进专业教学。由此,我提出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1.调整总评成绩结构比例。针对现有单一注重理论卷面考试成绩存在的弊端,我提出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应加强平时形成性考核,注重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合理调整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的比例,形成综合性考核格局。

2.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应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多个维度,并应侧重于技能、能力和素质,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行业资格鉴定)考试内容相接轨,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3.考试方式多元化。考试方式不能只局限于笔试,而应采用笔试、口试、操作、书面报告等多样化的考试方式相结合,综合考评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4.考教分离。可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分别建立合适的理论考试题库和实践考试题库,考试时由专门的负责小组根据要求从中抽取,以更有效检验教学双方的成绩。

三、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改革方案

总体指导原则: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和技能并抓,以百分制计。

根据这一指导原则,我提出相对应的两种考核办法。

1.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考核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考核方式是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分为平时过程性考核、期末理论考核和期末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来综合考评,以综合总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是否通过该课程的考核。

(1)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主要由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平时课堂学习情况和作业情况三部分组成。

①学生职业素养评价

评价内容: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上课纪律、出勤、实验实训操作规范。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综合评定,以使评价尽量客观公正。

②平时课堂学习情况

评价内容:平时课堂积极性、回答问题情况;课堂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践数据、现象等结论的整理、分析、归纳能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获得结论的正确性和认知发展能力。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综合评定。

③作业情况

评价内容:作业次数、作业质量及是否准时上交。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

(2)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绝对目标知识能力水平考核的方法,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两部分。

①理论考试(应知部分)

评价内容:期末考试。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一般通过书面(闭卷或开卷)考试来评价。闭卷考试多用于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命题侧重记忆型,兼顾思考型。开卷考试则多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命题侧重理解、思维型,兼顾应用型。

②技能考试(应会部分)

评价内容:期末实践技能操作综合考核。

主要考核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电工及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应用能力,电工、电子技术基本原理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及分析能力,常见电路故障判断与排除能力及与以上能力相关的基本技能。

除了要求完成实践操作外,还可以通过口头陈述或书面报告的形式来评价。

(3)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评定

考评方式如表1所示。总评成绩及格,则表示该生通过该课程的考核。

表1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考评表

2.“理论+实践”考核

第二种是采用职业技能操作考核的方式评定,考试分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两者单独考核、独立计分。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均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综合决定。但对于学生总评成绩的评定不同,“理论+实践”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均合格,才表示该生通过该课程的考核。较第一种,“理论+实践”考核方式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更能反映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学习结果。

以上是我对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的一些认识,不一定正确,还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地方。比如在平时过程性考核中,虽然已经采用学生个体、同学、教师等多级考核,追求考核客观公正公平,但人们始终易受情感因素或外界因素等干扰而使评价不够客观,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习态度方面的评价难以量化;第二,在平时课堂综合学习能力的考评中仍有考评者的主观意愿。如何减少这方面的影响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达凯,范涤.“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实训,2006.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第7篇:期末考试分析总结范文

改革措施

1改革考试内容经过多年教学改革探索,高职高专教育形成了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模式,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考试内容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范围,侧重于考核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忽视能力与技能的培养。因此改革考试内容势在必行,考试内容应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要体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如在2010级护理专业考试中一道讨论题:炎性渗出液对机体的意义?通过这道题的考试,学生不仅要掌握炎症时机体为何会有渗出?渗出液的作用?还引导学生思考临床上机体发生炎性渗出时,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如何有效处理?

2改革考核模式现行高职教育考试模式对学生成绩的评定过分依赖单一的期末总结性考试,其成绩往往占课程总成绩的80%以上。这种以期末成绩为主确定学生课业成绩的做法,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过分依赖期末死记硬背搞突击,使考试的导学促教功能难以发挥。考试模式改革应变单一的笔试为多样化考试。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的不同及学生特点,采用各种考试方法,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和生动性,强调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2]。护理专业考试模式: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笔者采用多种考试模式综合法。①随堂测试在病理学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提问,形式有判断题、选择题等。在某些实验班级尝试采用PBL教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对教学问题进行思考、探索、求解、延伸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测评。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初步建立疾病与护理治疗的理念和思维构架,为其将来临床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随堂测试分数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加权分。②课后测试在病理学总论以及个论内容讲授完毕后,针对总论内容及各系统疾病,教师采集临床资料,精心编写病例,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写出病理诊断及依据,分析疾病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理变化基础等。撰写论文方面可由教师拟题,学生选题后通过查阅资料、参考文献或小组讨论完成。测试结果由教师存档,与期末笔试成绩相结合。③闭卷考试建立相应的病理学试题库,试题随机抽取,分A、B两套试题,其中一套备用。考试时间60min,考核中适当减少名词解释、问答等主观题型的数量及分值,增加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的比重,要求考生掌握病理学的重点概念等基础知识,同时注重考生的综合性和分析性测试。④加强实践课考核以往病理学考试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高分低能,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在此,笔者适当加强了实践课的考核力度,课堂出勤总分为五分,实践课教师实行课堂点名制,迟到、旷课的学生要扣分,无故旷课3次及3次以上的学生实践课成绩为零分。实践课程中,根据学生观察标本、课堂提问、实践课作业等完成情况综合给分。影像、眼视光、营养、美容等专业的考核方式因各专业学生人数较少,病理学总课时比例较低,无实践课,因此其考核模式为完全开卷考试。采用临床病例讨论、撰写论文等方法综合判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应该以正确评价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准,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①成绩结构多元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成绩结构多样化。抓住考试对学生和教师教学的反馈和督促作用,充分利用平时考核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在平时就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体实施方案:总分百分制,随堂测试20%,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测试10%;实践考核30%;笔试考核40%。②评分标准灵活化有些题目的考试评分标准只具有参考性,如果学生答题与评分标准不一致,但其中蕴含了一种新观点、新思维应给予充分肯定。对答题有创见、有新意、言之有理者应适当加分,以鼓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③评分制度科学化评分是考试的重要环节,对考试质量有重要的影响。笔者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难度、考试题型采取灵活的评分办法。如对主观性试题(综合分析题、病例讨论题、论文题)采用等级评分法;对客观试题(选择题)采用准确评分法、量化评分法。

4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输和控制的过程,完善的考试制度应该包括信息反馈系统[3]。首先,教师在考试后对考试结果提供的材料、数据利用青果教学软件进行全面的定性、定量分析,实现考试对教与学双方面的反馈调控功能;教学管理部门随后应当组织试卷评估工作,以客观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把评估意见反馈到教学单位,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教师安排时间评卷,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真正做到“考试不是目的,而只是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

改革的效果和体会

1改革的效果实施考试模式改革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对2010级100名三年制普通护理专业学生和50名影像、眼视光、美容、营养等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测试、课后测试与笔试相结合考试感兴趣。其中51.2%的学生很感兴趣,39.8%的学生比较感兴趣,只有9.0%的学生感到困难。②62%的学生认为病例讨论增强了她们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16.2%的学生对撰写论文感兴趣,72.3%的学生认为困难。

第8篇:期末考试分析总结范文

关键词:护理学;课程考核;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49-02

考试具有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保证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促进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是目前护理教育必需面对和思考的课题。我国高校目前的考试模式和评价制度,在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则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由于考试形式单一和考试方法僵化,严重制约了考试功能的发挥和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为此,我们对我院本科护理在校的2009级、2010级、2011级三个年级的考试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目前,我国高校考试仍以传统考试方式为主,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重知识再现、轻能力创造,一考定成绩,这样的考试方式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课题组针对我院三个年级的30余门课程考试情况进行调查,90%以上的只有期末一次考试,平时没有阶段性的考试。试卷的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部分课程的试卷完全是选择题。学生在临考前开始复习,主要以死记硬背知识点为主,缺少对知识的整理和深化,也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

2.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够。我院大多数课程的考核以学期末的总结性考试为主,多数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占该课程的学业成绩的7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0%以上。以2009级本科护理学专业6门学位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的调查情况为例(表1),均无期中考试,期末成绩占70%,平时加实验成绩占30%。这种单纯的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有失公平性和准确性,缺乏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够。

3.对考试的总结分析不够,缺少学生反馈的环节。考后的总结分析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从而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命题的科学性。我院护理学专业各门课程普遍缺乏对试卷考核后的总结分析,即使少数的考后总结也非常简单,分析不全面不深刻。考试结束后,缺少教师与学生反馈的环节,教师很少再与学生见面沟通,指出其考试的得失原因,并根据学生不足的方面做出辅导。

4.对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定和管理不合理。国内多数高等院校的课程有“考试课”和“考查课”之分,其区别主要在于考试课在学期末由学校统一安排进行,成绩以百分制为主。而对于考查课,有的高校以闭卷考为主要的考试形式;有的高校由任课老师通过实验报告、课堂测验、提问等方式给学生记分,学生多可轻松通过考查课,评价的随意性大。学生对考试课和考查课的重视程度区别也非常大。我院护理专业的课程也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2009级、2010级、2011级三个年级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中,公共课程、学科及专业类课程的考试课所占比例不到40%,专业方向课均为考查课,考查所占比例超过60%以上(表2)。究竟哪些课该作为护理学专业的“考试课”或“考查课”,界定的标准模糊,说服力不强,可操作性差。人为的将课程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不利于学生对医学核心课程的学习。

5.考试管理制度有待健全。学院对考试课命题有明确的要求,并由学院教务办统一安排组织考试。对于考查课的管理较为宽松,命题和组织考试都由教师自行决定,监控力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考查课容易通过,考试课难过。在评分标准上,以试卷考试的考试评分标准相对要规范、科学合理;而以论文或其他形式考核学生的,考核标准操作性不强,随意性较大,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不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区分度。考试的管理部门要不断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加强对考试各环节的有效管理。

二、改革考试现状的思路

高等院校护理学专业的考试应当发挥其应用的功能:即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获取护理学知识的同时更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认识学生特长,发现学生学习障碍所在,以便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笔者认为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考试方式。考试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服务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改革考试的方式,改变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试形式,在某些课程的考试中允许学生带工具书进行考试,不以考核学生记忆能力为目的,而是考查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转换到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知识的能力。适当的时候采取口试加笔试的形式进行,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我们09届毕业生中有学生在应聘回答提问时,不能很好地组织语言,而丧失就业机会。因此,建议考试方式多样化,增加开卷、口试、阶段性考试的比重,尽量避免以闭卷为主的终结性考试的一考定成绩的现象。同时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培养其自学能力,应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2.改革考试内容和题型。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因此,改革考试内容势在必行。除了考查专业知识外,更应注重考查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在考题的设计上,要重点检测学生运用学到的医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命题上,应适当减少客观题所占的比例,加大非固定答案的主观题的比例。虽然护士执业考试以选择题为主,但作为非选拔性考试的大学学习阶段的课程学习,在出题上应尽量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真正发挥考试的功能。在专业课的考试时,一定要安排技能考试的环节,让学生的模拟场景中进行操作考试,纸质的试卷一定要出论述性试题,答案不固定,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3.改革成绩评定方式。目前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单一,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过大,有一考定成绩的趋势,我们必需进行改革。在评定过程中引入多元化标准,以确保评定的准确和客观。除了期末考试成绩外,还应该包括实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平时小测验成绩、讨论活跃程度、上课出勤情况等等。平时成绩占总成绩不低于50%,而期终考试成绩不大于50%的比例。

4.建立考后反馈的制度。我院护理学专业多数课程只有期末一次考试,学生完成期末考试后就再没有机会和科任教师见面,考试答案情况学生无从知晓,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考后反馈机制,在课程考试结束后,安排教师与学生见面,讲评试卷,对学生把握不好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对个别学生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全面把握知识点。同时,试卷质量分析对于提高命题水平、考试质量、教学效果,完善题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试卷质量进行规范化、量化分析,有助于查明课程考试实际结果与考试预期目标间的差距,正确使用考试结果,正确评价教与学效果的客观性,反馈教与学信息的真实性,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整改措施,同时也是试题库建设及实现教考分离的基础[2]。

5.模糊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限。人为地将课程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在实际教学运行中已经浮现出许多弊端,让学生重视考试课而轻视考查课,教学管理部门对考查课的监管不严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而护理学专业许多专业核心课程如护理学导论、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预防医学等必修课程,传染病护理、中医护理、护理伦理及法规、五官护理等选修课均为考查课,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会有所下降。因此,应该淡化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限,一视同仁,特别在实行学分制后,每门课程按学分计入学生的成绩,考核的要求和管理标准一致。

6.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最主要方式,考试环节的规范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重大。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只有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从教师的命题制卷、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期末的考试管理、学生成绩的评定,都应该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并由专人进行管理。课程的考核办法应该由教研室集体讨论,报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综上,“考试制度”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构成,是学校“人才培养系统”的基本内涵之一。国外一些高校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能力考查为重点,考试方式多样,试题答案强调开放性,成绩构成具有系统性,评分标准公正,考试机遇多样,成绩评定灵活,有许多可供我国高校考试借鉴的地方[3]。护理学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对学生有非常强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护理学专业的考试,既要检测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应考核相关的技能、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在现有的笔试为主的基础上,采取口试、答辨和现场操作、阶段测试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改革成绩评定方式,改变一考定成绩的现状,建立考后反馈的制度,淡化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定限,建立健全考试的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

[2]刘伟东,屈华,石萍等.试卷分析的量化与规范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00-102.

[3]刘淑英.国外高校考试“以学生为本”的体现及启示[J].科技信息,2008,(33):555,547.

第9篇:期末考试分析总结范文

一、近期工作安排

(一)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心理健康于XX年12月28—12月30日由教导处进行随机抽测,其它学科为考试科目,于XX年12月31日停课,开始复习迎接考试。

(二)期末上交的材料

任课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从质量工程、课程改革、课题研究和常规教学四个方面进行总结)、教案、反思、说课稿、卷面分析、学生帮教反馈表、教师结对子听课记录、教师听课记录,课题组负责人的课题研究总结及过程材料。

班主任:撰写班务工作总结、班务工作教案、填写学籍档案、班级成绩汇总表、填写学生素质册;上交教研活动记录,教研组总结等。

(三)保卫科、政教处和班主任要在期末期间安排好安全教育工作。

(四)1月31日下午学校开展迎新年游艺活动。班主任安排和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庆新年游艺活动。元旦联欢的班级,班主任要组织好,注意安全。

(五)元月1日—3日,放假三天。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做好元旦放假期间的作业布置工作。

(六)校级领导做好继续教育学分等级工作,于1月3日前将相关各类培训证书的复印件、发表和获奖的文章的复印件、岗位研修期间的学习成果、述学、述培情况等材料交办公室祁波主任处。办公室于1月4日前将相关材料整好上交教体局。

(七)1月4日下午召开教职工大会,具体安排考核动员、期末考试工作,校级领导、中层述职等(述职时间6分钟)

(八)年度考核工作

1、12月30日成立考核委员会,明确职责。

2、12月31日—1月3日,教师撰写XX年度述职报告(工作总结),文本交年级组长,汇总后交办公室,电子稿发至nxqibo@diyifanwen.com,办公室及时上传至支部博客szdzbXX.51.com,请各位老师及时浏览阅读,了解一年来同事工作情况。

3、1月5日,召开考核委员会会议,对主管领导评签意见进行审核,确定考核等次。

4、1月5日—9日对拟定优秀在公示栏内公示。9日考核委员会将考核结果反馈本人,本人签署意见后上报市教体局。

(九)民主评议党员。1月5日下午两节课后在会议室举行民主党员评议工作。党员教师提前调课带上笔届时参加会。

(十)1月5日—6日,总务处对各班级进行财产检查。

二、期末考试安排

(一)考试时间:XX年1月7日—10日

八年级: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加黑为全市统测科目)

(一)1月11日上午8:00在会议室召开阅卷工作会议。1月11日—12日阅卷并作好成绩统计和卷面分析工作,卷面分析于1月13日之前送交教导处。

(二)1月13日上午班主任登分,填写学生素质报告册。

四、总结及考核

(一)1月13日下午2:30,召开年级组会议,总结年级组和班主任工作,会后组长将总结、记录上报德育处。

(二)1月14日上午8:00召开教研组工作总结会议,总结考核教研组和学科教师教学工作,做好期末考试卷面分析。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再次明确课任教师撰写三案导学案的任务、要求和责任。会后,教研组长将相关材料上交教导处。

(三)学生于1月 14日下午2:30学生到校。各科教师布置寒假作业;班主任布置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安全和遵纪守法教育;发放《致家长一份信》;班主任组织学生打扫教室卫生,4:30前学生离校。

(四)1月 14日下午5:00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公布教学成绩和考勤结果;公布一年来教科研成绩;布置假期教研任务、继续教育和安全等工作。

(五)1月15日上午总务处、保卫科对学校相关科室门锁上封条。

(六)1月15日全校师生放假。

四、假期工作安排

(一)学习“三案导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二)按要求撰写三案导学案供下学期开学课堂教学使用。

(三)春节期间学校领导看望有病和困难教师。

五、下学期开学时间及校本培训任务

(一)行政后勤人员上班时间为2月17日。

(二)教师上班时间为2月18日。

(三)全体教师于2月18日上午8:00在化学实验室进行校本培训,教导处做好考勤工作。期间,教辅和后勤人员准备开学的各项工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