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范文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精选(九篇)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

第1篇: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冬小麦;冻害倒伏

中图分类号:S51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22

2015年3月29~4月1日巩留县与周边地区因降温降雪的影响使种植冬小麦麦田发生春季冻害,且6月27日冬小麦因刮风后降雨造成大面积倒伏,给小麦生产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春季冻害对冬小麦长势并没有巨大的灾害,但倒伏造成千粒重和小麦的品质下降。为解决冬小麦冻害和倒伏问题,现以我县冬小麦冻害倒伏和品质关系为例,对其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

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在在不同的条件下差别很大,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栽培因素为播种,播量,播期,施肥和和浇水[1-4]。关于灌溉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5-6]。

1 春季冻害

1.1 春季冻害发生时间与发生过程

3月29日夜间开始降雪,30日午间停雪,冬小麦麦田积雪在2~4cm,气温持续在-7℃左右,并伴有4级以上风力,造成冬小麦田在雪面外的叶片受冻。30日下午出现连续降雪,31日午间停雪,田间积雪厚度已达到10~15cm;4月1日开始融雪,当日积雪厚度几乎融化一半;4月2日麦田积雪成片状分布;3日几乎无积雪,麦田无积水现象。

春季冻害指冬小麦在返青期至拔节时期,因寒潮来降温发生的霜冻危害。

1.2 受春季冻害后主要病状

此次我县发生春季冻害病状主要有3种:造成麦苗,致使部分发生冻害。天气放晴后由于老叶受冻,呈现失水干枯现象,叶片受冻部分先呈水烫状,随后变白干枯;受冻较重叶片变褐死亡。麦田呈现褐黄色(迎着阳光看比较明显)。主茎叶片3~4片,往外面看主茎正常生长外,其余叶片已经干枯;因幼穗布局正处形成阶段,所以轻度受冻,虽能抽穗但有些小穗不结实,形成不完全“穗数";当时地温未下降,出现积雪由下向上融化,麦田地表未上冻,根茎正常,但低温过后,麦苗出现往长分蘖与无效分蘖抢营养抢表现。

1.3 巩留县冬小麦春季冻害原因

1.3.1 遗传原因

小麦抗寒性与品种特性有关。冬小麦的品种分为冬性和半冬性两种,冬性品种抗旱性较强、半冬性抗旱性较差。

巩留县春季冻寒品种抗寒情况:

伊农18号新冬29 号新冬33号=>新冬22号伊农S-60号

1.3.2 群体因素

播量过大、群体密度大、施氮肥过量,形成了弱而不壮的麦苗。因植株体内积累的糖分少,使冬小麦抗寒性低容易受冻。今年冬小麦进入返青时间比往年早15~20d左右,麦苗度过越冬期,抗寒抗冻能力下降,遇到低温容易受冻。总体来说:抗寒品种、栽培措施等原因很重要。主要问题品种特性以外,而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生育期提前及灾害性天气的结合。

2 冬小麦灌浆蜡熟期倒伏情况

2.1 冬小麦后期倒伏现状

6月26~29日,出现连续强降雨天气,造成小麦倒伏,倒伏严重地块小麦腐烂霉变、造成部分麦穗发芽。从6月26~29日发生倒伏的情况来看,倒伏有明显的特点:植株呈不弯曲的倾斜;发生时间较晚,而且易发生大面积倒伏,而不是点片倒伏。此次发生根倒伏的原因:浇水后遇到刮风降雨天气,使小麦根系松动、基部节间承受不起上部的重量,就会弯曲倒伏。

2.2 冬小麦倒伏情况

巩留县2015年种植冬小麦1.85万hm2,受灾面积1.376万hm2,其中成灾面积1.16万hm2,绝收面积0.46万hm2;据测产,倒伏冬小麦平均单产202.2kg,共计产量损失40286t(未倒伏时据测产,今年产量为26.6kg/667m2)。

2.3 冬小麦后期倒伏原因

2.3.1 品种耐肥性

小麦抗倒伏性是耐肥高产品种必备的特性,耐肥性是小麦对肥料,尤其是氮肥的反应特性,抗倒伏性与耐肥性有密切关系。小麦的耐肥性与植株体内的硝酸还原酶有关,硝酸还原酶在氮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活力越强耐肥性越弱,活力越弱耐肥性越强。因此施氮肥过多,会使硝酸还原酶活力和小麦植株体内的氮肥谢增强,抗倒伏能力降低。

2.3.2 茎秆性状

小麦抗倒伏性与其他因素还有复杂关系,如:植株高度,茎秆物理和生理强度、茎秆的粗细度、节间长度等。

2.3.3 栽培管理和气候条件

从栽培管理说,小麦抗倒伏性与播量,播期,施肥量和群体结构等有关系密切。

从栽培管理总体来说:

2.3.3.1 品种

从倒伏率耐性角度来说:新冬22号>新冬29>号新冬33号>新冬42号>伊农20号。

2.3.3.2 生长调节剂

在拔节期用生长调节剂(矮壮素)进行喷洒。个别群体过大的麦田在拔节前期喷施矮壮素矮壮素,效果良好,有效控制了冬小麦的株高。

2.3.3.3 播种量

种群密度小。以畦播为播种方式的个体长势强壮的冬小麦倒伏率较低。

2.3.3.4 土壤质地

种植区土层薄、土壤质地为砂土、耕地坡度大(大于17度)的地块未倒伏。地块排水良好、渗水快,冬麦未倒伏。

2.3.3.5 降雨量

区域降水量、降水强度。全县累计降雨量134.4mm,比往年多120.1mm。因区域降水量、降水强度不同,降水量少的地块冬小麦未倒伏。

总体来说小麦的抗倒伏性是复杂的问题,它既与品种的耐肥性,茎秆特性等内部因素有直接关系,也与栽培管理因素和气象关系密切。品种抗倒伏有一定的限度,在合理的栽培条件和正常的气候条件下,能表现自己抗倒伏的特性,但在不良的栽培管理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表现为减弱和失去抗倒伏特性

3 春季冻害补救措施

此次冬小麦受冻后,叶、茎、穗部分死亡,只要下部并不是整株完全死亡,蘖节未被冻死,会有新蘖从分蘖麦或从受冻的地上部第1、2节节间处新蘖,而且新蘖生长速度很快,日增2~3cm长,25~30d左右正常抽穗。

所以只要加强田间管理、浇水、施肥等抢救措施,仍可获得好收成。能够做到不减产的补救措施,措施主要是浇水管理,浇水管理越及时苗青恢复越快,损伤减轻时再进行追肥即可。

推行春季氮肥后移追肥技术,氮素和水分的协同作用促进小麦早分蘖,小分蘖变大分蘖,提高孽成穗粒,增加亩穗数,而减轻损伤;及时喷洒叶面肥。冻害严重的即整株没有绿叶的,应先中耕,促进生长,当长出新的叶片后,结合“一喷三防”技术叶面喷施“活力久久”或99%磷酸二氢钾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麦苗恢复生长。冻害发生较轻的即植株有部分绿叶的,应先喷施“活力久久”或99%磷酸二氢钾,然后进行中耕,促进其生长;浇水。按冬小麦长势拔节期尽快进行灌水,因为冻害后浇水改善恢复小麦组织成度,能增加小麦抗寒力;冬小麦恢复后、拔节抽穗期结合浇水喷洒叶面肥,进小麦早分蘖、小蘖赶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减轻冻害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万富界.小麦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33-164.

[2]万富界.优质专小麦报忧节本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94-103.

[3]张秋英,李发栋,张依章等.水分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品利用效率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7(6):809-812.

[4]赵广才.冬小麦春季管理关键技术[J].作物杂志,2007(1):40-41.

第2篇: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小麦种植;管理方法;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56

1 小麦各个生长阶段种植管理要点介绍

1.1 播种技术

精细化的种植与管理不仅能够将小麦的抗病性与抗倒伏性能提高,还能促进小麦再熟,结出更大麦穗,将肥料的利用率提高。与此同时,因为播种数量较少,使小麦种植的成本大大节约了。小麦精细少量播种先要具备肥沃的土壤以及平坦的地势,山东位于华北平原,地势平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适合小麦的生长与成熟,并且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达1.2%~1.6%以上,其中,氮、磷元素含量较高。在小麦播种时需要先对土地进行平整,确保田地能够规整,土壤更加细碎;精少量播种小麦种子时,能保证穗大、饱满、颗粒多,与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环境非常适应。此外,在播种的同时,还要保证积温,对积温进行有效控制,能够使小麦达到初次分蘖高峰,使播种数量大大减少,数量能够控制在5.8~9kg左右[1]。

1.2 生长期田间管理

小麦的生长过程中,田间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过程,遵循孕穗增粒和返青拨节的原则,还要在冬季来临前促生长,入冬以后要将增蘖育苗的数量增加,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冬前需巩固分蘖。同时,配合拔节,施肥重促等,这样才能确保小麦更加健康的生长,抽穗成熟期间能够防止造成早衰情况。要调节好土壤水分状态以及营养供给,为小麦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良好的条件,能够起到增产作用。小麦叶施肥问题也是重点,做好麦叶养护确保其始终保持生长活力。此外,在孕穗期间,在喷洒碳酸二氢钾溶液时可分2次进行,浓度控制在0.2%,促进有机物的合成,防范早衰与青杆。

2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探析

2.1 病虫害防治原则

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上需结合生物防治与农业防治的结合,此外,随着人们绿色无公害认知的强化,小麦、蔬菜等化学农药残留备受人们关注,需减少化学农药的喷洒,防止出现农药残留对人体与环境造成危害,确保小麦成为绿色无公害、质量有保障的粮食作物。

2.2 农业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防治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适合在夏季使用防治技术,配合做好田间管理,定期除草,将上一季度麦苗铲除,到了秋季需要播种时,就可以采取人工方法将田间、沟边的小麦全部清除,防治病虫害源的传播。能够使小麦白粉病与锈病祛除,为小麦更加健康的生长创造条件。此外,要想在恰当的时候播种,就要避开旱季播种,这是病虫害的高发期,具体来说应该避开九月中旬,这样能够使小麦患纹枯病以及锈病的几率大大降低[2]。

2.3 物理法防治病虫害

在应用物理病虫害防治技术过程中,需配合使用人工锄草与划锄相结合的方法,这样能够将田间杂草清除,还能帮助土壤内部空气更加自然流通,保墒增温,这也是小麦种植用户经常采取的措施。针对田间的杂草,每年会以2~4m的速度生长到麦田中,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清除杂草将阻碍小麦正常生长,将使小麦单产量降低。

2.4 生物工程防治技术的应用

生物工程药剂防治方法的优势是能更加高效的灭杀病虫,此过程不会产生抗药性,因为生物药剂中的活性成分存在于天然生态系统中,这样将不会出现交叉性抗药性。此外,可以使用昆虫技术与农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主要方法就是利用昆虫性激素药剂阻止昆虫正常,防止繁殖出过多的虫卵。这种方法也不会产生抗药性,并且无公害、无残留,是生物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也是果蔬种植病虫害防治的一种手段。化学防治则是针对锈病、纹枯病以及白粉病提出的一种防治方法,每566m2田间使用40g、20%浓度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将其兑水稀释以后均匀喷洒到田间[3]。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小麦种植管理要点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了分析,可见,要想将小麦质量与单产提高就要采取科学、合理手段管理与防治病虫害,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综合性病虫害防治方法配合田间管理能减少病害,更好的促进小麦生长。

参考文献

[1] 栗健,岳耀杰,潘红梅等.中国主要小麦种植区雨养条件下水分胁迫发生规律模拟[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1):105-112.

第3篇: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冬小麦;旱地;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11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我国目前种植冬小麦的地区有较大部分属于山地、旱地。因此要想为农民取得高收益就必须听从政策指挥,科技化种植,规范化种植,那么冬小麦大规模种植一定得到很好的成效。下面就是如何在旱地种植冬小麦的具体办法:

1 挑选土地

小麦生长并不要求必须是肥沃土壤,一般层次土地就可栽培,但万万不可多年只用同一块土地,可将土豆、马铃薯等作为间歇种植。高产的关键在于土层厚实度,结构优越性,有机物多,养分大,能存水储肥,帮助根部生长。旱地种植冬小麦经常应用豆茬和连茬的方法,田地最好具备背风、向阳、平整、劲足及土层较深等特点,川、台、塬、壕、坝地等都不失为明智之选。

2 修整土地

为帮助土地存水储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可以利用微生物的蠕动,帮助土地增加养分,耕地时至少要深达20cm。全过程要保证按时播种,还有备地要尽可能深厚,营造适宜种植的土地紧密度。

茬地尽可能三耕三耱,夏茬地每年至少翻2次。阴湿地多雨时节应禁止犁耕,避免将土地变成泥条。对于犁耕使土地过散的,应进行压实,避免影响秧苗过冬。立秋后立即耙耱保墒,雨水初降马上耱,旱季要反复耱,要达到松散平整,上软下硬、无突起、墒情足的标准。

3 挑选种子

挑选一款优质的种子是保证小麦高产的重要一环。像两峰22、西峰23,宁冬1号等抗旱、抗寒、抗病、稳产、高产、特质的优良种子都可以采用。

4 合理施肥

小麦属于“胎里富”作物,它可以将营养存储起来,只要撒足底肥,安全越冬就不是问题。

4.1 基肥

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以底肥为主,采取控氮、稳磷、增钾的原则,实行因地定产,以产定肥,平衡施肥[1]。通常施尿素225kg/hm2、磷酸二铵225kg/hm2、颗粒磷肥450kg/hm2、硫酸钾150kg/hm2等,需要注意的是备地阶段要将有机肥,磷钾肥和50%氮肥统一使用作为底肥,处于返青期时再施20%氮肥,处于拔节孕穗期灵活追施。

4.2 追肥

处于拔节期,予以施肥可起到增加分蘖成穗率的效果。在麦子返青期宜运用条状施肥方法,利用蓄力播种机或开沟器人为按麦穗长势条施尿素。为了满足小麦在返青期、拔节期的养分需求,让麦子增加分蘖、增加麦粒数可将尿素控制在75~150kg/hm2之间。耱地保墒立即跟上,配以深度3~5cm的追肥,使土壤松散、上松下实。实现保墒、增温、促早发。小麦生生长初期锄草2~3次。灌浆期施以磷酸二氢钾0.3%、锌肥0.2%、尿素1.0%~1.5%,延缓枝叶老化速度,促进光合作用,进而高产高收。

5 掺合药剂

小麦药剂拌种是一种高效多功能的病害防治技术。例如,在播种前期用三唑类杀菌剂(如粉锈宁可湿粉)进行种、药参拌。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纹枯病、叶锈病、白杆病等其他多种植物病害。

6 播种精准

在气温方面,适合冬小麦播种的最佳温度最好确保当日的平均气温为16~18℃。在土地方面,为了促进冬小麦健康成长、提高冬小麦收割产量,务必要选择合适的土壤播种,积温最好是500~650℃。还应该选用含水量较为丰富、含有黏土和砂砾的土壤,即中壤和黏土壤为主。

7 加强田间管理

7.1 小麦入冬后的养护

冬春打碾,助苗过冬。打碾后来年开春土表含水率、越冬率依次是13.5%、67.4%,未打碾的第2年土表含水率、越冬率依次是10.0%、57.1%。打碾可助苗快长,苗更壮,穗更多,更耐寒,更耐旱,压碎疙瘩,牢固土层,防止通风,保墒保温以便顺利越冬。若可以12月初用1次粪肥,控制在15t/hm2左右为最佳。

7.2 返青后土壤维护

于第2年3月后期3叶1心时,用条播机在田里追尿素肥控制在75~105kg/hm2之间,深3~5cm之间,满足幼苗新生所需养分进而有效分蘖。保证松土增温。杂草要及时人工去除。花谢见穗后,若连续降雨青干,可施以磷酸二氢钾控制在3kg/hm2之间。

7.3 病虫害预防

麦蚜、粘虫、麦秆蝇、锈病等常于苗期后段出现。最好是事先有所预测,一旦发现病情及时做好应对方案,抓紧防治,让冬小麦的产量尽可能小的受到影响。

8 冬小麦的收割

冬小麦的收割同样影响着冬小麦的产量,还影响着冬小麦的质量。最适合的收获阶段是蜡熟末期到完熟期。冬小麦收割入库太早,容易使冬小麦麦粒不饱满,品质差。收获地太晚,麦粒不但易脱落,而且易折杆。一旦遇上雨水天气更容易导致穗上发芽。损失严重。

9 结束语

总之,旱地冬小麦的栽培除了选择小麦的种子、播种等都有着其特有的规律特点以外,要响应政府的号召,学习科学规范的种植小麦的技术,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将小麦的产量最大化,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第4篇: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范文

为切实抓好2009年的小春生产工作,加快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早计划、早安排、早行动、早落实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工作,特提出2009年小春生产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按照发展循环节约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统筹全年粮经生产,以粮经增产增收为目标,确保粮食增产、经作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经济支撑,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全县小春农作物计划总播种面积21.1万亩。粮豆作物17.1万亩,比上年增加0.05万亩,增长0.3%,平均单产171公斤,总产2920万公斤,总产增120万公斤,增长4.28%。其中:小麦4万亩,比上年压减0.1万亩,平均单产162公斤,总产648万公斤;蚕豆1.5万亩,平均单产145公斤,总产218万公斤;杂粮9.6万亩(其中:啤大麦9万亩,比上年增加1万亩),平均单产174公斤,总产1674万公斤;薯类2万亩,平均单产190公斤,总产380万公斤;冬早玉米0.1万亩。经济作物及其它作物播种面积4万亩,其中:油菜2万亩,平均单产150公斤,总产300万公斤;冬早蔬菜1.5万亩,红花0.5万亩。

二、工作重点

2009年小春生产坚持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市场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稳定小麦,扩大种植啤大麦、冬春马铃薯、冬早蔬菜,提高各类作物优质品率和规范种植水平,挖掘资源优势,重点抓好9万亩啤大麦、2万亩油菜、2万亩冬春马铃薯、0.5万亩红花、1.5万亩冬早蔬菜、0.1万亩冬早玉米、0.5万亩早蚕豆、0.5万亩早豌豆等优势作物的种植。充分利用各地优势,合理布局,推进我县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努力提高冬季农业生产水平;加强小春作物新品种的引种、试验、示范工作,增加小春作物种植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强小春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切实抓好产前的信息服务,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后加工及市场开拓服务,提高商品率和农业生产效益,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县于20*年9月2日与大理金穗麦芽有限公司签订了《啤大麦种植、定购协议书》,种植S500啤酒大麦面积4万亩。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广泛宣传,狠抓落实,确保协议量的完成,为我县今后发展订单农业奠定坚实基础。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工作的领导,提高对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广大群众重视小春生产,大力开展小春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要及早研究、部署小春生产,加大行政、科技措施力度,狠抓落实,确保各项计划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优化种植结构,加大冬季农业开发,努力提高小春生产效益。2009年小春种植结构调整要重点抓好啤大麦、优质油菜、冬春马铃薯、药用红花、早蚕豆、早豌豆、冬早玉米、冬早蔬菜的种植,确保增产增收。一是要找准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二是要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向规模化、区域化、优质化发展。三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推广优良品种和成熟适用技术,大力推广无公害种植等技术,提高冬季农业开发质量和效益。四是要对市场价格高、前景好的优质特色农产品重点保护,优先发展,努力挖掘小春增收潜力,使我县的小春生产逐步走上多元化、规模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三)强化科技推广,积极落实良种良法。全县小春粮经作物良种推广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小麦以光头、新都762、0230优良品种为主;蚕豆以凤豆、绿皮大粒豆为主;油菜品种以H045、H012—2为主,适当搭配杂交油菜品种;早豌豆以珍珠豌豆,中豌4、6号,新西兰3号品种为主;啤大麦以S500、V43,浙田七号品种为主,饲料大麦推广V06、V24;冬春蔬菜和马铃薯以适销对路品种为主,加大加工型马铃薯种植推广力度。在小麦、啤饲大麦栽培上,推广行之有效的旱地重施底肥“一炮轰”施肥技术。

(四)强化科技培训,突出中心样板,带动大面积生产。为实现2009年小春的目标任务,县、乡镇科技人员要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好各项生产技术服务,实施好新型农民培训的科技入户工程,继续创办县、乡镇、村三级科技示范样板。一是县级在拥翠乡兴办啤大麦标准化高产示范样板1000亩,平均亩产300公斤,由县种子站配合乡政府实施;在宝华镇兴办油菜高产示范样板500亩,平均亩产值800元以上,由县农技中心配合镇政府实施;在公郎镇兴办马铃薯高产示范样板1000亩,平均亩产值1100元以上,由县园艺站配合镇政府实施;在南涧镇兴办早蚕豆高产示范样板500亩,平均亩产值650元以上,由县植保站配合镇政府实施;在无量乡兴办早豌豆高产示范样板500亩,平均亩产值650元以上,由县农技中心配合乡政府实施;在乐秋乡、碧溪乡各兴办茶粮间套种400亩,在公郎镇兴办茶粮间套种200亩,平均亩产值500元以上,由县茶叶站配合乡镇政府实施。由南涧镇农综站兴办蔬菜样板100亩,平均亩产值1200元以上;冬早玉米样板100亩,平均亩产值1000元以上。二是各乡镇小麦样板不少于500亩,平均亩产175公斤;啤大麦样板不少于500亩,平均亩产250公斤,由各乡镇负责实施。三是各村委会可选办小麦、啤大麦、油菜、早蚕豆、早豌豆样板,但面积不得少于50亩,由各乡镇安排实施。四是县、乡镇、村样板严格实行种植标准,待秋收秋种结束,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县级有关部门检查验收,验收结果纳入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各级样板不得重复设置,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规程三个统一。组织管理执行定地点(片)、定人员、定措施、定效益、定奖惩“五定”方针和有方案、有总结、有测产记录、有效益分析的“四有”原则,同时采取农业科技人员对口指导农户的帮扶措施。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积极做好农用物资就位供应和宣传、培训等工作,切实办好高产样板、特色样板,以点带面,确保小春丰产增收。

第5篇: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范文

乌什县是以农业为主的一个县,冬小麦是乌什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解决温饱的现实需要,是保障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通过示范推广经验,总结出了乌什冬小麦生产的发展对策,以期实现冬小麦生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完整统一。

1 乌什县的基本情况

乌什县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天山南脉地区,位于东径78°24′~80°02′、北纬40°41′~41°50′,具有大陆性干旱气候的特点。境内海拔最低点1200米,最高点1600米,海拔相对高差400米,年降水量200~250mm,全年日照时数2750~2850小时,冬小麦全生育期所需积温1800℃~2400℃,无霜期200~205天,10℃≥的有效积温3200℃,土壤性质是碱性,土壤PH值7.5~8.5左右,主题气候属于高伟高海拔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干雨,风季分明,但分布不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垂直变化突出。

2 冬小麦生产的现状

冬小麦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4.2万亩,品种是新冬22号(奎屯),邯郸5316,其平均单产是428.4kg,冬小麦的总产量103.7万吨;随着农村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冬小麦种植面积将有所增加,其生产量的矛盾将变得突出。由于我县生态条件较复杂,因昼夜温差较大而冬小麦栽培易受不良气候条件影响而减产,所以对冬小麦品种进行严格选择放在首位。

乌什冬小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除了用于食用,还可以用来做饲料以及酿酒材料。因此,未来市场潜力大,前景看好。

3 冬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土壤肥力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

由于土地耕作时间短,土壤熟化程度不高,且绝大多数是坡地,土壤干旱,缺磷少钾,有机质和氮素严重不足。其中速效磷、速效钾都处于低水平,土壤质地、结构通透不良,宜耕性能较差。

3.2 投入不足,高产品种体现不出高产性

资金不足,尤其是针对主产冬小麦的山区、半山区,进行科技推广、培训的经费及其短缺,也很难建设农田,以及改造旱坡地;劳力不足,冬小麦属劳动密集型作物,投入不足,使高产高效的农业科技措施都难以全面落实。

3.3 冬小麦病害的威胁

冬小麦锈病是我县冬小麦生产中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性病害。2006年该病首次在阿恰塔格乡1村,2村等地局部发生。2009年在依麻木乡5村,6村,10村,12村造成大面积为害。该病发生较快,为害严重,一般减产15%~30%,冬小麦锈病现已成为我什县冬小麦生产的最大障碍。

3.4 栽培技术方面的问题

我什县冬小麦生产中,只重视氮磷肥,钾肥施量极少。尤其是半山区和山区偏施氮肥更突出。

我县的东部乡镇(阿合雅镇及阿恰塔格乡)种植度比较合适,一般43~44万[/亩左右,群体合理,容易获得高产稳产。依麻木乡种植密度不足,只有41~42万[/亩左右,群体不够难以获得高产。西部乡(奥特贝希乡和亚曼苏乡)种植密度过大,一般在45万[/亩以上,产量比较低。

长期以来这些地方一成不变种植方式,以及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再加上追肥,灌水,小麦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等不规范,造成产量降低。

4 发展冬小麦生产的对策

4.1 扎实搞好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改善冬小麦生产条件

一是积极争取地区立项支持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二是抓好退耕还林,恢复生态,把全县冬小麦面积稳定在20万亩,平均产量提高到450kg/亩左右;三是广泛发动群众实施坡改梯,加深加厚土壤耕作层,增施优质农家肥,达到既增粮又培肥的目的。

4.2 加速推广优质冬小麦新品种,提高冬小麦的经济价值

乌什县冬小麦单产一直徘徊在410~415kg/亩左右,总产100.4万吨。从现在与长远的需要看,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显得同等重要。在主攻单产的同时,还要积极引进粮饲兼用型,优质蛋白型冬小麦新品种进行试验研究,加速示范推广济麦22,新冬22号(奎屯),河北4185,邯郸5316,济南17,新超优626,丰达850等一批国内发达地区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高蛋白冬小麦新品种,促进冬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4.3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为了提高种植冬小麦的农民的素质,要通过举办电视讲座和发放电视宣传片,召开以村为单位的群众培训会,结合样板,把科技推广工作直接落实到农民中去,根据庄家的长势和存在的不足,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对全县107个村民委员会进行挂钩服务,全方位开展技术培训。

4.4 抓好栽培技术措施的落实

4.4.1切实抓好高产抗病的冬小麦良种的推广

要引进推广一批高产抗病的品种,快速提升济麦22,新冬22号(奎屯),河北4185,邯郸5316等良种的推广面积,把4个小麦品种的面积扩大到占全县冬小麦播种面积的70%;把济南17,新超优626,丰达850等品种的种植面积压缩到占全县冬小麦总播种面积的30%左右。

4.4.2适时早播,确保全苗,壮苗

根据本地的生态条件来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力争在9月中旬左右开始播种,紧接着抢墒播种,确保一次性全苗。同时利用5月份至6月中旬充足的光热资源,小麦的穗大而粒多,早熟,缩短冬小麦的生育期来减轻发病,实现早熟,早收增产增收。

4.4.3优化布局,合理密植

在海拔高度1600米以上的地方,河北4185,邯郸5316,济南17等早熟品种为主;在海拔高度1600米以下的地方,以济麦22,新冬22号(奎屯),新超优626,丰达850等中熟品种为主。并实施规范化栽培,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协调群体与个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4.4.4科学施肥

冬小麦施肥原则是施足底肥,轻施追肥,重施攻穗肥,施肥与田间管理并举。

第6篇: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高产创建;小麦;蚜虫;纹枯病;产量

中图分类号 S435.12;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093-02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effects of new technology of high yield plant protection on wheat growth and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 have been observed by field tria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w technology of high yield of plant protection had no adverse effects on wheat emergence and seedling period.This new technology of plant protection could promote wheat tiller,made the root strong,and increased the thousand kernels weight and yield of wheat as well.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the new technology increased production by 9%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The new technology of high yield of plant protection had good effects on control wheat aphids and sheath blight.

Key words high yield establishment;wheat;aphid;sheath blight;yield

榧涌旄卟创建植保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1-2],保障粮食高产稳产,2014―2015年,笔者在明村镇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内和小麦种植大户安排进行了“小麦高产创建植保新技术示范试验项目”,以验证植保新技术对当地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明村镇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内的唐戈庄和陶戈庄的小麦种植大户农田内,地势平坦,栽培条件均匀一致,前茬作物为玉米。土壤质地为轻壤,pH值为7.5。其中唐戈庄示范区土壤含氮78 mg/kg、磷20 mg/kg、钾110 mg/kg、有机质12.2 g/kg,陶戈庄示范区土壤含氮75 mg/kg、磷20 mg/kg、钾110 mg/kg、有机质12.2 g/kg。唐戈庄示范地小麦种植品种为烟农24,陶戈庄示范地小麦种植品种为济麦22。2个示范地小麦播种时间均为2014年10月17日,播种量均为90 kg/hm2,均于2015年6月20日收获,收获方式均采用机收方式。

1.2 试验设计

每个示范区设2个处理,即植保新技术方案试验区和常规处理区。植保新技术方案试验区:处理面积6 667 m2。播种期,常规用种量减少10%~20%,每100 kg种子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酷拉斯)300 mL拌种(包衣);冬前分蘖期至返青起身期,参照当地常规管理除草;拔节期,用30%苯甲・丙环唑(爱苗)300 mL/hm2防治纹枯病等病害,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阿立卡)150 mL/hm2防治蚜虫;抽穗开花至灌浆期,用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阿立卡)300 mL/hm2防治蚜虫,18.7%丙环・嘧菌酯(扬彩)1 050 mL/hm2保叶增产。

常规处理区:处理面积666.7 m2。播种期,按当地常规用种量播种;冬前分蘖期至返青起身期,参照当地常规管理除草;拔节期、抽穗开花至灌浆期,病虫害防治参照当地常规用法。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1.3.1 对小麦生长的促进作用。分别于越冬期(2015年1月5日)和返青期(2015年3月26日)2个生育时期监测小麦主茎叶龄、单株茎蘖、3叶以上大蘖和次生根(条)数、总茎蘖(穗)数、根鲜重及长势长相。

1.3.2 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效。在抽穗期和乳熟期分别调查蚜虫发生程度。每个处理5点取样,每点固定10株,调查全株活蚜虫数量;在枯白穗显症期调查小麦纹枯病[3-4]。每个处理5点取样,每点不少于100株,调查各处理白穗数。

1.3.3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小麦成熟收获期,实地调查每个处理的穗数、穗粒数,并测定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5-6]。

1.3.4 安全性评价。进行安全性观察。每次药后调查,可目测各处理,观察药剂的安全性,确定有无药害并确定药害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小麦生长的促进作用

由表1可以看出,冬前分蘖期(2015年1月5日)调查结果表明,2个农户的新技术方案示范区都能促进小麦的生长与分化,农户1的新技术方案示范区小麦主茎叶龄、单株茎蘖、3叶以上大蘖较常规处理分别增加0.2、0.6、0.4个,农户2的新技术方案示范区小麦主茎叶龄、单株茎蘖、3叶以上大蘖较常规处理分别增加0.2、0.2、0.4个。

由表2可以看出,返青期(3月26日)调查结果表明,农户1的新技术方案示范区小麦茎蘖数、20株根鲜重较常规处理分别增加125.64万个/hm2、3.08 g,农户2的新技术方案示范区小麦茎蘖数、20株根鲜重较常规处理分别增加132.36万个/hm2、2.88 g。

2.2 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效

由表3可以看出,2个农户的新技术方案示范区抽穗期和乳熟期对蚜虫的防治效果都达到50%以上,且对蚜虫的防治效果持续时间较长。

由表4可以看出,2个农户的新技术方案示范区对小麦纹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都达到70%以上。田间调查均未发现小麦白穗。

2.3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由表5可以看出,2个农户试验区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农户1的新技术方案试验区小麦实际产量为7 995 kg/hm2,比常规处理增产660 kg/hm2,相对增产率为9.0%;农户2的新技g方案试验区小麦实际产量为7 665 kg/hm2,比常规处理增产 735 kg/hm2,相对增产率为10.6%。

2.4 安全性及抗逆性

2014年冬季平度市温暖干燥,2015年春季连续温暖干旱,田间调查2个农户的小麦均生长良好,未出现冻害。加上试验地块水浇条件较好,整个生育期均未出现药害和肥害。

3 结论与讨论

酷拉斯种衣剂对小麦出苗及苗期生长无不良影响,壮苗效果突出,因而可以减少播种量,并且可以很好地抵御低温、干旱等逆境,对地下害虫和小麦早期的纹枯病和根腐病等也有很好的防效[7];爱苗属三唑类广谱内吸性杀菌剂;阿立卡属微囊悬浮剂型杀虫剂,杀虫谱广,具有速效性和持效性;扬彩属广谱杀菌剂,兼具保护和治疗活性,对小麦后期病害有较好的防效,同时可以延缓叶片衰老,健壮植株,抗倒伏能力强,提高千粒重,进而提升产量。

通过试验,高产创建植保新技术的实施顺利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示范结果表明植保新技术控害试验区在小麦生育期对病虫害防控效果显著,对小麦出苗及苗期生长无不良影响,并且能够促进小麦分蘖,使植株健壮,增强抵抗力,延缓衰老,从而降低全生育期病虫害的发生,提升小麦千粒重,增加产量,值得推广应用[8-10]。

4 参考文献

[1] 张阳.小麦高产创建植保新技术试验[J].现代农业,2016(4):50-51.

[2] 谢天丁.小麦高产创建植保新技术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4(9):99-103.

[3] 朱桂华,魏义平.立克秀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试验[J].江苏农药,2001(2):45.

[4] 陈付琴,费秀华,刘福海.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和散黑穗病效果[J].现代农药,2006(5):45-46.

[5] 张玉涛,潘月庆,胡星宝,等.立克秀与高巧种衣剂混用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J].山东农业科学,2011(6):97-98.

[6] 李有成,高桂立.小麦高产攻关创建活动之农业集成技术[J].小麦研究,2009(1):28-30.

[7] 韩明娟,宋培培,胡星宝,等.酷拉斯种衣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J].科技向导,2015(6):186.

[8] 郑景荣.小麦(稻茬麦)高产创建植保新技术试验初报[J].农家科技,2015(8):67-68.

第7篇: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湖北麦冬; 山麦冬

湖北麦冬Liriope spicata(Thunb.)Loru.var.proliferaY.T.Ma为《中国药典》(1995,2000,2005年版)收载中药山麦冬的主要原植物,来源于百合科山麦冬属,药用其块根,药材在湖北省及中药行业习称为“湖北麦冬”。中医临床与杭麦冬、川麦冬几乎等同入药。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湖北麦冬是道地药材,主要产于汉水流域的襄阳、谷城、老河口等县。湖北省襄樊市是我国重要的麦冬生产基地。

1 本草考证

麦冬又名麦门冬,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列为上品。《图经本草》[2]云:“今所在有之,叶青似莎草,长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黄白色,有须根,作连球形,似圹麦颗,故名麦门冬,四月开淡红花如红廖花,实碧而圆如珠。江南出大叶者如鹿葱,小者如韭。大小有三四种,功用相似,或云吴地尤胜。”可见古代药用麦冬不止一种。《图经本草》并附有随州麦门冬和睦州麦门冬图。睦州(浙江建德附近)麦冬似沿阶草属植物,与现今中药杭麦冬相近;随州麦门冬花葶直立,露出叶丛外,与湖北麦冬植物基本一致。经考证,湖北随州属湖北襄阳地区,与现今湖北麦冬的主产地相吻合。

2 遗传学研究

对于湖北麦冬的分类学位置有较大分歧。早期研究[3,4]认为,湖北麦冬为山麦冬的变种,区别在于湖北麦冬花后期从花葶长出叶蔟或小苗。吴等[5,6]采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技术对山麦冬属四种植物山麦冬、湖北麦冬、短葶山麦冬与阔叶山麦冬进行了分类学研究。认为短葶山麦冬和阔叶山麦冬相对遗传距离较近,阔叶山麦冬为短葶山麦冬的变种。湖北麦冬与山麦冬相对遗传距离较大,两者区别在于湖北麦冬花后长芽,不能进行有性繁殖,推测湖北麦冬与山麦冬为两个种。湖北麦冬具有开花不结实,花后长出叶蔟或小苗这一稳定特征。吴等[6,7]根据湖北麦冬花序发育解剖学观察,认为是由于营养顶端部分分化成生殖顶端所致。在生殖阶段初期花的生长发育占优势,使未分化营养顶端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到花后期,这种抑制被解除,此时未分化的营养顶端发育成小芽。笔者认为湖北麦冬花而不实的遗传学本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栽培学研究

贾文恺等[8~11]对湖北麦冬的栽培条件进行了研究。据分析,不同的移栽期与是否摘花梗对生长发育及产量有显著影响。3月25日移栽的湖北麦冬产量最高,其分枝数,块根数,根系活力,块根干重都显著高于其它移栽期;在开花期摘花梗,能减少地上部分的营养消耗,显著增加产量。湖北麦冬的施肥多为氮、磷、钾等配比使用,通过二次回归正交设计,证明高氮、高钾、低磷配方使用能达高产,试验范围内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钾>氮>磷。在此基础上,对湖北麦冬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调查,其中产量与叶绿素含量、块根体积呈显著正相关,与单叶叶面积、块根数量、块根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湖北麦冬产量可根据地上部分形态进行预测。

4 鉴别研究

4.1 生药鉴别湖北麦冬区别于其他麦冬的形态特征为,花葶直立,长于或近等于叶,子房上位,花后不结实,长出叶蔟或小苗[12,13]。块根呈纺锤形,长1.2~5.0 cm,中部直径0.3~0.7 cm。表面淡黄色或黄白色,半透明,具不规则纵皱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木心细小。气香,味甘[12]。块根横切面特征为,表皮细胞一列,根被为1~2列木化细胞。皮层宽广,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内皮层外侧为1~2列石细胞,其内壁及侧壁增厚,呈马蹄形。内皮细胞一列,壁均匀增厚,木化,有通道细胞,韧皮部束6~15个,各位于木质部束的齿凹处,木质部束基部连接成环。髓小,薄壁细胞类圆形[12,13]。

4.2 理化鉴别湖北麦冬显淡紫蓝色荧光[12],但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湖北麦冬显浅蓝色荧光。对山麦冬属植物进行薄层色谱分析时,以从山麦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23种皂苷为对照品,检识到湖北麦冬含有14种皂苷,其中山麦皂苷 C(LsS3)含量较高[4];将皂苷水解后,检识出湖北麦冬含有假叶树皂苷元,未检识出薯蓣皂苷元[14],但有人[15]用薄层扫描法测得湖北麦冬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为0.002%。高异黄酮类成分仅从沿阶草属植物中检出,在山麦冬属植物中未见[4,16]。湖北麦冬含有糖类化合物,单糖主要为葡萄糖、果糖等。张敏红[17]以葡萄糖,果糖为对照,用纸色谱对湖北麦冬的水溶性糖类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在与葡萄糖,果糖相应的位置上,湖北麦冬显相同颜色斑点。

5 化学成分

至目前为止,从湖北麦冬中分得十多种甾体皂苷(Ls1~Ls12),其中一种为甾醇,豆甾醇及菜油甾醇的葡萄糖苷的混合物(Ls1)。9种为鲁斯可皂苷元(假叶树皂元 ruscogenin)的皂苷(Ls[2~6],Ls[8~11]),2种为亚莫皂苷元(yamogenin)的皂苷(Ls7,Ls12)[18,19]。尚含有腺苷、焦谷氨酸、多糖[20]。

6 含量测定

6.1 皂苷测定含量分析方法有 HPLC法[21]测定山麦冬皂苷 B,J的含量,湖北麦冬中山麦冬皂苷 B为0.191%,山麦冬皂苷 J为0.044%。HPLCELSD[22]法测定不同采集时间湖北麦冬中山麦冬皂苷 B的含量,结果表明清明采收山麦冬皂苷 B含量最高。总皂苷的含量测定多采用等吸收双波长消去法[23]及紫外分光光度法[16]。测定皂苷元的含量,用薄层扫描法,该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杂质干扰少的特点[14]。

6.2 多糖测定多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王小华等[24]测得湖北麦冬的多糖含量为30.60%。

6.3 其他类成分测定张敏红等[25]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不同产地的麦冬中游离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湖北襄阳与浙江萧山产麦冬总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湖北麦冬总氨基酸含量为18.11%,石磊[26]对不同产地麦冬微量元素分析比较,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量13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湖北麦冬含腮量低,锌铜比值高,认为从微量元素角度来看,湖北麦冬优于杭、川麦冬。

7 炮制学研究

7.1 麦冬炮制方法探讨目前麦冬炮制方法有抽心、轧扁、切片及整粒入煎等。它们的水溶性物质煎出率不等,依次由整粒、抽心、轧扁、切片而递增;轧扁法炮制的饮片质量与其是否轧破表皮有关,应以轧至表皮略破为宜[27]。目前市上配方的麦冬,仍以未加工的整粒多见,原因主要是没有适当的加工工具。利用通常的圆盘式切药机切制麦冬,获得成功。此法简单、速度快、工效高。切片麦冬的水溶性溶出物高于整粒麦冬1/3强,优于其他方法,证明麦冬用切制法较为合理[28]。冯宝麟等[29]对麦冬肉和心的75%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预试和薄层层析,结果表明两者成分基本一致,仅麦冬肉的水溶性浸出物高于麦冬心。鉴于麦冬心的重量仅占全麦冬的3%,且长期在临床上使用带心麦冬,并未发现致烦的现象,提出临床使用时入煎剂可以不去心,压扁即可。

7.2 干燥方法研究麦冬质地粘腻,不易干燥,极易发生霉变现象。常用的干燥方法有晒干、烘干、熏硫等。随着中药材生产 GAP的实施和生产加工的规范化,要求严格控制药材中 SO2的含量,因此干燥加工过程中严禁使用硫磺熏制。有人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的方法干燥麦冬,效果良好。本法设备简单,成本低,适宜于分户作业,且干燥后不易返潮,利于保管[30]。

8 药理作用

8.1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山麦冬总皂苷在适当剂量下可明显降低大鼠心肌缺血血清 CPK水平和心电图 ST段变化,说明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31,32]。

8.2 耐缺氧作用山麦冬注射液具有显著提高小鼠耐受缺氧能力[31]。

8.3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湖北麦冬与浙麦冬免疫促进作用活性近似,小鼠腹腔注射其水煎液,连续7 d给药,能显著增加小鼠脾脏的重量,而对胸腺无明显作用[31]。

8.4 抗菌作用湖北麦冬皂苷的主要皂苷元 ruscongenin示有抗菌作用[34]。

9 前景展望

9.1 栽培技术按照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要求,尽快实施湖北麦冬的 GAP认证。同时开展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培育工作,解决长期无性繁殖所引起的种质退化问题。

9.2 质量控制湖北麦冬是否含有黄酮类及薯蓣皂苷成分,现有研究结果尚不一致。为了湖北麦冬的更合理开发利用,更有效地控制药物质量,对于湖北麦冬化学成分有待于进行深入研究。

9.3 综合开发利用麦冬是药食两用品种,对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因此对其开发成功能性食品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孙星衍.神农本草经卷一,上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44.

[2] 苏颂.图经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7.

[3] 陈心启,马元俊.百全科药用新植物[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5,3(1):26.

[4] 余伯阳,徐国钧.中药麦冬的资源利用研究[J].中草药,1995,26(4):205.

[5] 吴,周开亚,王义权,等.RAPD在山麦冬属四种植物分类中的应用[J].中草药,1998,29(1):37.

[6] 别运清,曾云林,蔡得田.几种麦冬属中药的研究现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报,2003,2(4):8.

[7] 吴,余伯阳.湖北麦冬开花后长出小植株或小叶的发育解剖观察[J].中草药,2003,3(16):453.

[8] 贾文恺,瞿宏杰,赵劲松,等.移栽期与栽花梗对湖北麦冬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4,2:82.

[9] 瞿宏杰,赵劲松,别运清,等.移栽期与栽花梗对湖北麦冬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药材,27(9):629.

[10] 赵劲松,李首成,瞿宏杰,等.施肥对湖北麦冬产量的影响[J].土壤肥料,2005(2):31.

[11] 赵劲松,贾文恺,何家涛,等.湖北麦冬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关系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4):353.

[12] 吴美枢,柏官发,姚家国,等.湖北麦冬与杭、川麦冬的生药学比较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0,11(1):31.

[13] 田宏,王蕾.湖北麦冬的生药鉴别[J].时珍国药研究,1997,8(5):525.

[14] 余伯阳,徐国钧,金蓉鸾,等.不同麦冬假叶树皂苷元的含量比较[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7,18(2):117.

[15] 徐江滔,汤古平,吴敏,等.薄层扫描法测定麦冬皂苷类成分[J].药物分析杂志,1997,17(3):164.

[16] 唐晓清,程志红,余伯阳.麦冬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7):390.

[17] 张敏红,孙红祥.麦冬类药材糖的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0,100(3):5.

[18] 朱永新.麦冬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89,14(6):312.

[19] 刘成基,憎诠,马蓓.麦冬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1988,19(4):10.

[20] 凌大喹,刘林,朱永新.湖北山麦冬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1991,22(11):489.

[21] 余伯阳,徐国钧,平井康昭等.HPLC法测定山麦冬中山麦冬皂苷 B,J的含量[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1,22(2):114.

[22] 吴,余伯阳,程志红,等.HPLCELSD法测定湖北麦冬中主要皂苷的含量[J].中草药,2000,31(3):175.

[23] 余伯阳,吴.等吸收双波长消去法测定麦冬皂苷成分[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6,27(5):316.

[24] 王小华,陈家春.湖北麦冬多糖含量的测定[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3):50.

[25] 张敏红,李美琴,曾宪武.麦冬类药材氨基酸分析[J].基层中药杂志,2000,14(2):7.

[26] 石磊,杨红兵.不同产地麦冬微量元素分析比较[J].实用中医杂志,2004,20(4):217.

[27] 朱跃华,王辉.麦冬不同加工方法对其成分浸出速度的影响[J].基层中药杂志,2000,14(3):32.

[28] 邵家德.麦冬炮制方法探讨[J].中药通报,1988,13(6):23.

[29] 冯宝麟.麦冬去心研究[J].中医药研究资料,1978,13(11):70.

[30] 周风梧.实用中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71.

[31] 高广猷,宋晓亮.山麦冬总氨基酸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3,9(4):281.

[32] 宋晓亮,高广猷.山麦冬总皂苷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影响[J].1996,12(4):329.

[33] 余伯阳,殷霞.湖北麦科与浙麦冬质量的研究免疫活性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0):584.

第8篇: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绿色食品;原粮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19

1 绿色食品原粮小麦播前准备

1.1 选择小麦品种

在进行小麦播种前,应针对小麦种子的品质、种类及质量等进行严格选择,为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应优先选择具有较高抗干旱性、抗病虫害能力的原粮小麦种子。由于我国各种植地区在气温、土壤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种植条件,如在土壤较为肥沃、肥料水源供给较为便利的地区可选用植株矮、喜水喜肥的小麦品种,在干旱地区则应选择抗旱小麦品种。

1.2 播前整地工作

播种小麦时,必须保证土壤地面平整,按照“大不平小平”的原则,要求土地表面无坷垃,土壤需要具有较高的透气性,土质疏松,并在小麦生长期间确保土壤局部不存在积水,进行蓄水保墒;整地时,需要将优质腐熟农家肥施在2m3内,以确保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沃力,丰富营养物质含量;有灌水条件的地块,整地要求地面高度差不超过3.3cm,以利于灌水均匀一致。

2 绿色食品原粮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2.1 培育壮苗技术

为了能够促使小麦秧苗能够高效生根分蘖,应在适当条件下采用多效唑、矮壮素以及壮丰安等药剂与小麦种子进行混拌;为提高小麦种子抗病虫害能力,可将立克秀及辛硫磷等药剂与种子进行混拌。在利用这2种药剂对种子进行搅拌时,必须严格控制其药量,最大程度地提高育苗效率;在采取壮苗措施时,应当对麦苗适当采取镇压与覆盖技术,避免因根部不扎实而在寒冷季节内产生冻害;而在麦苗生长期间,可采取喷施抗冻剂、微肥和浇水等措施,可在保护麦苗避免其冻坏等情况发生的起到培肥、壮苗及增温等作用。

2.2 科学水肥管理技术

2.2.1 水分管理技术

在入冬前对麦田利用肥水进行施肥。由于冬季是麦苗生长及建立群体结构的关键时期,冬季时土壤内部部分营养元素因受到气温降低的影响无法被麦苗充分吸收,在入冬前对麦田进行肥水施肥,使麦苗在进入冬季时拥有充分营养,提高土壤水分含量,避免麦苗因冬季干燥而出现水分缺失情况。在具体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土地地力、麦苗生长情况以及夂蛱氐愫侠砜刂剖首芰浚挥Φ苯酵冈兴胨。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浇好灌浆水。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小麦在扬花后10~15d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生理用水,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

2.2.2 施肥管理技术

保证施肥总数。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空气与阳光,更需要土壤中营养成分及水分不断供给,只有保证土壤中有足够促进小麦生产成熟的养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原粮小麦产量及质量。应在适当情况下将底肥按照足够数量施加进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物质含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效果,促进小麦高产增收;进行叶面追肥。每年小麦生长后期是干热风多发季节,应用0.1%~0.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1~2次,每次间隔5~7d,起到抗干热风和补充磷、钾养分的作用,使小麦增产。

2.3 苗期化学除草技术

没有进行播前除草的田块应进行苗期除草,苗期除草要注意药剂的安全性,避免伤及禾苗,阻碍其生长;在小麦2叶1心期进行化学除草,可用10%骠马乳油40mL、50%麦乐宁可湿性粉剂150g或20%必除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均匀喷雾。

2.4 原粮小麦重大病虫危害症状与防治方法

在对原粮小麦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应当以农业预防控制为主,通过使用高效、低残留化学药剂,在确保农药不伤害农作物、保证小麦绿色食品等级的情况下,根据病虫害类行对小麦进行喷药。小麦白粉病。小麦再生育期内如处理不当,则容易被小麦白粉病侵害,具体表现为小麦植株枯萎,并在叶片级茎秆上覆盖一层白色霉菌,导致小麦产量下降。防治方法是每667m2用25%科惠乳油40mL或25%锈白克乳油60mL或25%菌通散可湿性粉剂50g对水喷雾;麦蜘蛛。该病症表现为:小麦叶片绿色素减少,且叶片无光泽。严重时叶片变黄,植株出现死亡。防治方法是当百株螨量达500头以上时每667m2用20%甲氰菊酯100mL或25%夺宝乳油50mL对水喷雾,重点喷施于下部叶片。

参考文献

第9篇: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冬小麦;宁冬8号;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冬小麦是宁南山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 066.67 hm2,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4.2%。近年来由于干旱、干热风及病虫危害,造成冬小麦单产水平低,总产量徘徊不前,严重威胁该地区粮食安全生产。因此,选育出丰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冬小麦新品种已成为提高当地小麦单产水平、增加粮食总产、拓宽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现将冬小麦新品种宁冬8号的选育经过简述如下。

1选育经过

宁冬8号原代号WF93-26,系隆德县种子管理站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课题组于1993年从引进冬小麦品系83-53-52中,采用单株系统经多次株选,于1998年育成。2年区试和2年生产示范表明,该品种抗锈、抗冻、抗青干、抗旱、丰产稳产、落黄好。2003年12月通过宁夏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宁冬8号。经多年试验与生产示范,该品种适宜宁南山区阴湿二阴区塬台地及半干旱区川水地种植。

2产量表现

1998年在品系鉴定试验中,宁冬8号折合产量5 929.8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8.6%,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1999—2000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宁冬8号折合产量5 930.3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7.15%。其中,1999年折合产量为5 721.0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6.9%,居6个参试品种(系)的第2位,与对照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2000年折合产量为6 139.5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7.4%,居8个参试品种(系)第1位,与对照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001—2002年参加宁南山区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2001年3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产量5 425.2 kg/hm2,较对照中引6号增产8.32%,居7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与对照品种间的产量达显著水平;2002年4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4 771.2 kg/hm2,较对照中引6号增产12.22%,居7个参试品种(系)的第2位,与对照品种间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001年在原州区开城镇、隆德县沙塘镇、隆德县联财镇共示范种植13.3 hm2,平均折合产量6 038.2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4.67%。其中原州区开城镇种植4.3 hm2,平均产量5 866.6 kg/hm2,比对照宁冬1号增产18.23%;隆德县沙塘镇种植3.5 hm2,平均折合产量6 103.4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12.82%;隆德县联财镇种植4.5 hm2,平均折合产量6 144.6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12.96%。2002年在彭阳王洼、原州区开城镇、隆德县沙塘镇示范种植15.0 hm2,平均产量5 986.5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9.89%。其中彭阳王洼种植5.0 hm2,平均产量5 924.1 kg/hm2,比对照西峰20号增产8.86%;原州区开城镇种植3.8 hm2,平均折合产量6 022.5 kg/hm2,比对照宁冬1号增产13.36%;隆德县沙塘镇种植6.2 hm2,平均折合产量6 014.4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7.42%。2003年参加宁南山区冬小麦生产示范,在原州、隆德、西吉、彭阳等县区4点生产试验3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产量5 721.0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4.6%,居6个参试品种第2位。其中原州区平均产量5 684.4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6.8%;隆德县平均产量5 821.6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7.5%;西吉县平均产量5 744.8 kg/hm2,较对照中引6号减产2.0%;彭阳县平均产量5 633.2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6.1%。

3特征特性

宁冬8号幼苗葡匐,叶色深绿色,茎秆健壮,株高104~109 cm;顶芒白穗,长方形穗,穗长8.2 cm,结实小穗15.6个,穗粒数31粒,平均单穗粒重1.31 g,籽粒长圆形,浅红色,角质,千粒重39.7~42.5 g。经宁夏农林科学院品质分析测试中心测定,籽粒粗蛋白11.67 g,粗淀粉64.41 g,容重0.799 g/L,湿面筋18.82 g。该品种为冬性,全生育期276 d,中熟品种。抗冻、抗旱性强,抗青干能力较强,落黄正常,高抗小麦条锈病,中抗白粉病。

4栽培技术

一是深耕整地。播前深耕25 cm,打破犁底层,使土地平整、土地松碎、上虚下实[1]。二是适期播种。六盘山阴湿及二阴区塬台地9月中旬播种,黄土丘陵区干旱区和河谷川道半干旱区川水地9月下旬播种。塬台地播种量510万~570万粒/hm2,保苗570万~645万根/hm2。川水地播量600万~675万粒/hm2,保苗650万~700万根/hm2。三是合理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播前基施农家肥4.5 t/hm2以上、二铵150~225 kg/hm2、尿素112.5~150.0 kg/hm2,返青后及时深施二铵150 kg/hm2、尿素112.5 kg/hm2,灌浆期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0.3%~0.4%磷酸二氢钾750 kg/hm2,以增加粒重[2]。四是加强田间管理。12月中旬冬灌1次,4月下旬至5月上旬灌水1次,孕穗及抽穗期结合叶面追肥喷40%乐果乳油375 mL/hm2防蚜,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75 kg/hm2对水750 (下转第94页)

(上接第85页)

kg喷雾防白粉病,用20%粉锈宁乳油600 mL/hm2对水750 kg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3-4]。蜡熟后期及时施肥确保丰产丰收。五是适时收获。最佳收获期是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人工收获应选择在蜡熟末期,机械收割最佳期为完熟初期。过早收获,影响产量和品质;过迟收获,导致养分倒流,造成减产。

5参考文献

[1] 康惠忠,王莉莉.尖扎县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4(4):35.

[2] 袁爱玲.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途径[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