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精选(九篇)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

第1篇: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

一、防治策略

针对不同小麦产区病虫害发生种类和特点,采取分区治理策略。针对小麦病害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实行药剂拌种为主、配合推广适期晚播、清除田间自生麦苗和地边路旁杂草等防治措施;针对小麦地下害虫等虫害采取以秋播药剂拌种为主、重发区域土壤处理的防治措施;针对小麦草害采取播前或苗后化学除草为主的技术措施,为全年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打好坚实基础。

二、防治技术

(一)西北麦区

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腥黑穗病和地下害虫等为主要防治对象。在小麦条锈病越夏区,采用人工铲除和喷施除草剂的方法清除自生麦苗,根据墒情采取适期晚播措施,以减轻苗期条锈病的侵染,减轻苗期病害,压低秋苗菌源量。通过种植抗(耐)病品种控制小麦条锈病的传播和初始菌源量。采用三唑酮、戊唑醇等药剂拌种,兼防苗期条锈病、白粉病、预防后期腥黑穗病等发生。地下害虫发生地区,可用辛硫磷、吡虫啉悬浮种衣剂等与杀菌剂进行混合拌种或包衣,预防和控制多种病虫害。

(二)西南麦区

以小麦条锈病为主,兼顾赤霉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害。选用抗(耐)病品种(主要以抗条锈病品种为主),用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高效内吸性杀菌剂进行药剂拌种,兼防苗期条锈病和白粉病。用辛硫磷、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预防苗期蚜虫、麦蜘蛛和地下害虫。

(三)黄淮海麦区

以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黄花叶病、地下害虫和杂草为主要对象,兼顾苗期锈病、白粉病、蚜虫和灰飞虱等病虫。在做好精细整地,尽量将秸秆埋入土中,不要在地表的农业措施基础上,在黄淮南部条锈病常发区,种植抗锈慢锈等抗(耐)病虫品种。胞囊线虫病严重发生区,应选择种植具一定抗病性的品种。小麦黄花叶病常发区可在选择种植抗品种的基础上,加强水肥管理,促进病苗转化。同时,根据病虫情况选择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等高效悬浮种衣剂进行小麦种子包衣预防病害,用适量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包衣预防害虫、黄矮病和丛矮病,二者混用可兼治苗期主要病虫害。其他如全蚀病发生区,重点采取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和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拌种或包衣。地下害虫重发区可选用辛硫磷或毒死蜱拌种。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特别严重的田块,可以实施药剂土壤处理。胞囊线虫病严重发生区域或田块,要重点推广播种后顺垄镇压控病措施。秋播时,还要注意调整机播行距,预留出大中型植保机械施药作业通道,以保证小麦病虫草防治作业的需要。

(四)长江中下游麦区

以纹枯病、全蚀病、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为主要对象。通过选用戊唑醇(立克秀)种子处理悬浮剂、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可有效防治以上土传病害和种传病害。通过选用对赤霉病等病害有一定抗耐病品种,减轻后期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压力。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旱茬麦地区,可选用辛硫磷拌种。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可使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复合的种衣剂或拌种剂进行包衣或种子处理。

三、专业化防治

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小麦病虫防治是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有利时机。特别是药剂拌种、麦田化学除草和西北苗期条锈病防治等,十分适合大面积专业化统防统治。各地要积极组建和利用各种形式的专业化防治队伍,及时有效地组织防治,确保防治速度和质量,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发动。各地要努力将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力争做到统一发动、统一组织、统一实施。要科学制定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强化责任落实,通过召开会议、组织相关行动,及时传达农业部关于秋冬种工作的会议和文件精神,具体安排部署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病虫防控工作。

加强物资准备。小麦秋播拌种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农业植保部门要根据当地病虫发生特点和拌种以及秋冬季防控工作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准备必要的药剂、拌种设备和防控机械,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进一步推进专业化防治工作,建设好综合防治核心示范区和示范辐射区;另一方面,要会同相关部门,强化农药市场监督抽查,严肃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净化农药市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药”,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事件。

加强技术指导。各地要通过建立综合防治示范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培训基层干部、种田大户和科技带头人。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媒体,广泛宣传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病虫防控的作用意义,及时将防控技术传递给农民。要组织植保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深入生产一线,“面对面”、“手把手”,现场开展防控技术指导。要力争做到每个农户有一份防控技术明白纸,每个行政村有一位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防控技术明白人,每个乡(镇)有一名技术指导专家,确保防控技术落实到户、到田。

第2篇: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

关键词: 弱筋小麦;病虫草;发生特点;防治策略

 

 

小麦是我县的主要夏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公顷以上。2001年,为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开始种植弱筋小麦,到2005年,全县弱筋小麦年种植面积已达1.33万公顷。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我县小麦生产的新特点、新要求,积极开展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的调查、试验、推广,有效地控制了病虫草的发生危害,促进了我县弱筋小麦产业化发展。 

 

1主要病虫发生特点 

弱筋小麦病虫的发生,既与常规小麦病虫发生有相同,又由于其品种和栽培管理上不同,存在一些差异。目前,我县弱筋小麦常年发生的主要病虫草有: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粘虫、小麦蚜虫、看麦娘、硬草、早熟禾、猪殃殃、繁缕、荠菜等,其中,小麦纹枯病、赤霉病、蚜虫、杂草常年都可达中等以上发生。 

1.1病害 

1.1.1小麦纹枯病。纹枯病是我县小麦常发性病害,常年发生中等以上,发病面积一般均达种植面积的40%以上,少数重发年发病面积达70%以上,感病品种达100%,个别田块的自然白穗率5%以上。 

1.1.2小麦赤霉病。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也是我县小麦后期的主要病害,常年都有发生;其中,2002年达大发生程度,孕穗期就出现病穗,为历史上发病最早的1a,系统观察病穗激增期长达15d以上,为历史上最长的1d,自然田块病穗率达60%以上。 

1.1.3小麦白粉病。白粉病是我县小麦中后期的常发性病害,其发生与小麦品种和气候关系密切,感病品种后期病叶率可达80%以上。 

1.1.4小麦锈病。锈病是我县小麦上的偶发性病害,常年轻发,近年观察,除在易感的宁麦9号上偶有发生外,其他品种极少发生。 

1.2虫害 

1.2.1麦穗蚜。麦穗蚜是我县小麦上重要害虫,常年达中等以上发生程度。2004年由于苗蚜发生基数大,条件适宜,达大发生程度,少数田块在拔节期就出现蚜虫危害,穗期边抽穗蚜虫边上升,从始穗至齐穗7d时间百穗蚜量就达500头以上,自然田块5月中旬百穗蚜量达8 000头以上。 

1.2.2粘虫。粘虫属迁飞性害虫,已连续多年在本地偏轻以下发生。 

1.3杂草 

本地发生的能形成危害的麦田杂草禾本科杂草有:看麦娘、硬草、早熟禾等,阔叶草有猪殃殃、繁缕、荠菜等。常年冬前在小麦播种后15~30d出现第1出草高峰,春季在小麦返青期出现第2出草高峰,一般形成危害的为第1出草高峰。 

2主要原因分析 

2.1品种是影响小麦病虫发生的重要因素 

连续多年调查,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白粉病与小麦品种感病程度关系密切。目前我县种植的弱筋小麦主体品种宁麦9号发病程度要明显重于扬麦13号,一般要重1~2级。如2002年宁麦9号赤霉病病穗率达52.25%,病指达18.32,而扬麦病穗率29.06%,病指16.58。同样,白粉病宁麦病叶率达56.09%,扬麦病叶率仅4.72%。2005年调查,宁麦9号病株率70.56%(25%~100%),病叶率38.8%(20%~50%),病指6.5,扬麦发病极轻,病叶率仅1.7%(0~7%),病指0.5。

2.2气候是影响小麦病虫草发生的又一重要因素 

小麦赤霉病为气候性病害,其发病轻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麦抽穗扬花期天气状况。暖冬气候易导致小麦早发,也使得中前期病害特别是小麦纹枯病发生早,危害重,并加重了蚜虫的越冬基数。如2004年夏熟由于冬春季温高雨少,有利于蚜虫越冬和春季增殖,穗期气候适宜,穗蚜上升迅速,最终导致当年麦穗蚜大发生。2003~2004年秋播期间的良好墒情,为提高冬前化除效果创造了良好条件。大面积以异丙隆及其相关复配剂除草效果稳定,平均在85%以上,连续3a化除效果均在80%以上,有效地控制了田间杂草危害。 

2.3农事操作是影响病虫草发生不容忽视的因素 

早播导致冬前早发,田间群体过大,一般易加重小麦纹枯病的冬前侵染率,加重纹枯病的发生,同时还可能导致冬前出草量加大,除草后残留草增多,形成一定草害。一些年度的稻套麦更是加重了小麦纹枯病、蚜虫的发生。连续多年使用甲绿磺隆,不适当使用除草剂,也是造成田间恶性杂草大量上升的重要因素。但迟播晚发的田块则易加重白粉病的发生。 

 

3防治措施 

3.1因地制宜,综合防治,积极运用农业防控措施 

首先是合理轮作,精选种子,人工除草,通过提高耕作管理水平减轻杂草危害;其次是加强沟系建设,降低田间湿 

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程度;第三是适期播种,适量播种,合理肥料运筹,培育健壮个体,优化小群体,提高植株抗性。 

3.2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大力开展化学除草 

坚持立足冬前,分类指导,大力开展化学除草,重点推广应用异丙隆为主的复配除草剂,禁止推广使用对后茬危害大的长残效除草剂。以硬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选用50%异丙隆可湿粉或异丙隆复配剂,示范使用阔世玛防除恶性禾本科杂草;以猪猪殃、荠菜等双子叶杂草为主的田块,于冬前选用10%苯磺隆化除,春季选用施甲合剂化除。 

3.3查病治病,控防并举,开展中期病虫防治 

重点是在2月底至3月中旬以小麦纹枯病、白粉病为主,一般年份开展查治,大发生年份实行普治纹枯病,并突出感病品种、早发田块、高密度田块查治白粉病、麦蚜虫。防治纹枯病以5%井冈霉素为主,防治白粉病以三唑酮为主。 

第3篇: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

中国由于受季风影响,自然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很不平衡。东南部降雨量较多,小麦生育期需水可以满足,西北干旱地区需水主要靠灌溉来满足;华北半干旱地区,小麦生育期降水量也只能满足需水量的1/3 左右;西南地区旱地小麦有时也需要适当进行灌溉。因此,灌溉是中国北方小麦丰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小麦种植的管理

1.冬前管理

小麦冬前田间管理以促为主,培育壮苗,为小麦安全越冬奠定基础。疏密补稀,保证苗全苗匀。在出苗后查苗补种的基础上,于小麦4叶期前后再进行查苗,把出苗密度过大的地方的麦苗疏去一部分,移栽到出苗密度过稀的地方,移植后踏实,并立即在补苗处浇水。酌情浇冬水。根据土壤墒情和中长期天气预报确定是否需要浇小麦越冬水。如果旱情严重或天气预报冬天无大的雨雪天气,就要在小雪前后浇一次越冬水,越冬水一定要保证浇足浇透,确保小麦安全越冬[1]。

中耕松土。在小麦苗期进行适时中耕,具有增温、保墒、除草、破板结等作用。针对近年来很多地块苗情较弱、杂草多、板结重等现象,各地一定要将冬前中耕划锄作为麦田管理的重要技术来抓,尤其是小麦出苗后遇雨、冬灌或其他原因造成封垄板结的地块,更要及时进行划锄,以促进根系和幼苗生长健壮。

因苗施肥。对于基肥较足、地力较好的麦田,冬前一般不必追肥。但对于没施基肥或基肥用量不足、地力较差的麦田,在冬前应适时追肥,这样除有利于冬前麦苗转壮外,还具有冬肥春用的作用。冬前追施氮肥的用量一般为追肥总量的20%左右。除氮肥外,基肥中没施磷钾肥的麦田,还应在冬前追施磷钾肥。

2.春季管理

小麦越冬后田间管理应坚持促控结合,分区域、分类型、分苗情加强水肥调控,提高小麦群体质量,为稳产、高产打基础。主要措施如下:

是早春中耕。早春至返青期各类麦田均应进行中耕松土,以提高地温促苗早发。冬前末镇压、田间有裂缝的麦田,可适时镇压,密封裂缝,防止和减轻早春冻害死苗。

肥水管理。根据土壤墒情,在起身期至拔节期(3 月下旬),于浇水前每亩追施尿素 10 公斤,用施肥耧条施,施肥后立即浇春季第一水。孕穗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这一时期浇足浇透孕穗水可以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一般在 4 月底根据土壤墒情浇水,浇水前每亩追施尿素 5公斤。

3.后期管理(孕穗期~成熟期)

“小麦要高产,后期科学管”小麦抽穗到成熟为生育后期,包括抽穗、开花、受粉、籽粒形成与灌浆等生育过程,是形成产量和主攻品质的关键时期。此期常有高温、干旱、多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和病虫危害,导致小麦倒伏、青干、籽粒瘪瘦,变褐,产量和品质下降。

三、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

1.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吸浆虫、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 1:80:800~1000 的比例拌匀,堆闷 2~3 小时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 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 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亩用2~3kg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拌砂或煤渣25kg 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2]。

2.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挑治麦蜘蛛。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防治上宜早不宜迟,豫北地区一般在3 月上中旬喷第一次药剂,隔10~15天再喷1次。亩用 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25~4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 15~20g 或 20%三唑酮乳油 40~50g,对水50kg,对准小麦茎基部进行喷雾,可兼治其他病害。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二次土壤处理,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50~200ml对水适量,拌细土2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亩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kg拌细土20kg,均匀撒施于土表[3]。

3.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孕穗至扬花期的防治重点是麦蜘蛛,监测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当田间麦园蜘蛛或麦长腿蜘蛛达到0.33m分别为200头或100头时进行防治,亩用1.8%虫螨克乳油6~8ml对水50ml喷雾效果显著。白粉病、锈病等病属流行性病害,必须注意定期调查,当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进行防治,以防治其大面积流行,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 20g 或 20%三唑酮乳油 50~75ml对水50kg均匀喷雾,防治效果很好。小麦齐穗至始花期,若天气预报有3天以上连阴雨天气,应立即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g 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50kg喷雾,可有效预防赤霉病发生。

4.灌浆期

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为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防治重点是麦穗蚜、白粉病、锈病等。亩用2.5%辉丰菊酉旨乳油20~30ml或25%快杀灵乳油25~35ml,对水50kg进行喷雾,可有效防治麦穗蚜。防治白粉病、锈病的方法同上,同时可兼治叶枯病等。以上杀虫杀菌剂可一次性混合施用。若田间天敌与蚜虫的比例大于1:120时就不必再用防治蚜虫的杀虫剂。

参考文献:

[1]葛胜.童小云.朱媛.晚茬小麦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现代农业科学,2009,(3):89-90.

第4篇: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

论文关键词:防治,麦蚜,措施

麦蚜是我国小麦上重要的常发性害虫,不仅影响植株正常生长,还可直接造成小麦产量严重损失。在全国麦区均有分布,其中以黄淮海平原麦区、西北和华北麦区发生为重。近几年在全国连续偏重发生。严重发生地区一般可造成小麦减产30%。这种害虫分布广、繁殖速度快、发生量大,不仅直接造成麦类作物严重减产,而且还传播麦类黄矮病毒病。

一、改善生态环境。田间杂草与自生麦苗是麦蚜适生或越夏寄主之一,冬麦早播导致麦蚜入侵早,越冬基数高,因此应大力清除杂草,适期晚播。北方麦区,冬季前后可碾耱麦田,既可保墒护根有利小麦生长,又可杀伤大量麦蚜,压低越冬虫源。苗期灌溉也能杀伤一些麦蚜。

二、调整作物布局。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削弱或中断麦蚜的寄主作物链,利于天敌繁衍和转移,是控制麦蚜发生的根本措施。如在旱地冬麦区,可推行冬麦、春玉米、油菜的间作套种,或扩大豌豆与豌豆麦的面积,不但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抑制麦蚜发生,而且还可控制套种作物蚜害及利于天敌的繁衍与转移。

三、种植抗虫品种。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都发现有不少品种材料,对麦蚜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耐)性。如小白冬麦、烟7578-125和TD1656等品种(系),对麦蚜混合种群均表现出较好抗(耐)性。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选用。

四、保护利用天敌。麦田的瓢虫、蜘蛛和草蛉等都是麦蚜的天敌,对麦蚜的控制作用较强;同时这些天敌又是全年作物田内天敌的主要来源。保护利用好麦田天敌将会收到良好的效益。当天敌与麦蚜比大于1:150时,不必进行化学防治,麦蚜即会被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麦田用药应选择对天敌安全的药剂,如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6~8克对水50~100千克喷雾,并尽量避开天敌敏感期施药。风雨对麦蚜具有强烈的杀伤控制作用,当防治适期遇风雨天气时,通过调查,可推迟防治或不进行化学防治。

第5篇: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157-02

小麦在青海省农业区粮食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各种病虫害的为害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统计,大约有40种病虫害为害小麦、青稞等作物。现将当前小麦的主要病虫害[3-4]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小麦锈病

1.1 发生特点

该病俗称“黄疸病”,在青海省均有发生,以条锈病为主,秆锈病、叶锈病也有发生,近年来常流行成灾,也是目前危害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在叶鞘、秆穗上也发病。发病初期为褪绿色斑点,后出现黄色或红褐色粉孢子,即夏孢子堆,孢子堆较小,排列成条,以夏孢子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严重发生时后期整个叶片枯黄,受害后的小麦千粒重降低,品质下降。锈病是气流传播的病害,在高温多雨、并有一定菌源的情况下,5—6月流行,发生严重时可减产30%~40%。

1.2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如阿勃、互助红等。加强药剂防治,播种前用25%粉锈宁进行拌种,可推迟或减轻发病2个月左右;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用病虫净525 mL/hm2对水450 kg,或用三唑酮、多菌灵375~750 mL/hm2对水900~1 200 kg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 d喷1次,共喷2~3次,防治效果比较显著。

2 小麦白秆病

2.1 发生特点

小麦白秆病在川水地区、浅山及半浅半脑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受害小麦千粒重下降5%~20%,重者可达50%~70%,甚至绝收;受害后,小麦病部产生黄褐色条斑,每片叶有1~4条。抽穗后病株基部叶片和叶鞘变成灰褐色而凋枯,叶片丝裂,茎秆病斑最后变成白色,在田间很快出现白穗,形成“青死病”症状,种子带菌是小麦白秆病发生的主要侵染来源。

2.2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繁田,播前进行种子处理,可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进行拌种,闷种30 h左右播种效果良好。

3 小麦根腐病

3.1 发生特点

小麦根腐病俗称“青死病”,发病地区主要为山区、半浅半脑川水地区,受害病株根部产生褐色或黑色棱形病斑,病斑中心灰白色,最后引起根系腐烂,地上部为“白穗”和“青死”。生长势弱的小麦易受根腐病菌的侵染。根腐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病菌不能在土壤中存活,在气温比较低的地区,麦收后病残体组织当年不能腐解,有利于根腐病菌的越冬和侵染。

3.2 防治措施

以农业防治为主,实行轮作,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和减少土壤中菌源,从而可减轻病害的发生。采取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3%的退菌特或多菌灵,按100 kg种子用药100~150 g,对水1.5 kg拌种,闷种30 d,即可播种,可有效防治根腐病的发生。

4 小麦赤霉病

4.1 发生特点

该病在小麦整个生育阶段都能发病,主要有苗腐、茎腐、秆腐和穗腐几种类型,以穗腐危害最大,流行年份减产20%~30%,严重时达50%以上[5],病菌以25~30 ℃为最适宜发生条件,发病初期颖壳边缘或小穗基部变色,呈水浸状,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或草黄色,病轻时仅小穗发病,严重时全穗发病后期在颖壳的合缝处或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并有黑色霉层产生,该病主要由病株残体传病,其次为种子带菌,因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4.2 防治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选用抗病品种,清除前茬作物病残体。在小麦抽穗后,根据天气预报,在病害盛发前喷药防治1~2次,药剂可用50%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500~1 000倍液。

5 麦茎蜂

5.1 发生特点

麦茎蜂属膜翅目,光腰亚目,茎蜂科,茎蜂属。青海省主要是灰翅麦茎蜂,是春小麦上蛀食麦茎的主要害虫,为害后造成小麦白穗,千粒重下降。小麦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率在30%~50%,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其成虫体长8~12 mm,翅展7~9 mm,体黑色,细长有光泽,头部黑色,复眼发达褐色,单眼淡褐色;触角黑色丝状,19~22节,第1节粗短,第2节近球形,口器咀嚼式;翅面淡,褐色半透明,胸足3对,黄色,腿节外侧有黑斑,腹部黑色,窄细侧扁,腹部第1节背板有黄绿色三角形斑,产卵器短,黑褐色。卵单生于穗下节1~2节附近的麦茎中空内壁上,一般1株只产1粒,经观察,卵孵化天数为7~10 d。初孵化幼虫,先向下爬至茎节处,取食幼嫩组织,随着龄期的增长,食量增加,并由下向上取食茎内壁组织,咬穿茎节取食至穗下节,然后又向下取食至茎基部,在近地表处将茎壁组织咬成一环状缺刻,遇风、遇雨断裂倒伏。断裂处用残渣、粪便、唾液堵塞,幼虫在下部根茬内吐丝做茧,在茧内休眠越冬。越冬的幼虫在4月中旬,20 cm以上的地温回升到14~15 ℃时开始化蛹,当地温达16~20 ℃时为化蛹盛期。

麦茎蜂在青海省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小麦根茬内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在根茬内化蛹,蛹期40 d左右,成虫5月上旬始见,7月中旬基本消失,成虫期45 d左右。卵5月上旬始见,7月中旬绝迹,卵期近50 d。幼虫5月下旬孵化,7月中旬老熟,幼虫蛀入根茬越冬,翌年4月中旬化蛹,整个幼虫期长达300 d左右。

5.2 防治措施

麦茎蜂是钻蛀性食茎害虫,有卵、幼虫、蛹3个虫态,均在麦茎内及土壤根茬中度过,只有成虫期生活于麦株之外。因此,在防治上应从3个方面着手,以达到综合防治的目的,即:一是消灭成虫,二是消灭幼虫,三是抑制成虫羽化出土。秋后深翻,可以减低成虫的羽化出土率;低割麦茬,将麦茬收起焚烧,可以降低幼虫的数量,减少虫源,降低翌年羽化出土率,对麦茎蜂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成虫羽化盛期进行大面积连片药剂防治,可以选用4.5%氯氰菊酯375~450 mL/hm2,或50%敌敌畏750 mL/hm2,对水900~1 200 kg进行喷雾防治[6]。

6 麦穗夜蛾

6.1 发生特点

麦穗夜蛾主要分布在海拔2 100~2 900 m的地区,主要为害小麦、青稞等麦类作物。以幼虫取食籽粒,发生严重地区,麦粒被害率占全穗籽粒的25%~45%,穗危害率通常为10%~30%,严重时期达60%,一般损失产量225~300 kg/hm2。麦类成熟至打碾前为幼虫暴食期,严重者只剩麸皮,产量损失大。

麦穗夜蛾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里、地埂、石块下、草根下、打麦场区周围土里越冬。第2年5月化蛹,6月初出现成虫,成虫羽化盛期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虫白天潜伏,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粉,卵多产于第1穗颖内侧或子房处,卵期13 d。幼虫7龄。3龄前集中于麦粒内昼夜危害,4龄后分散到麦穗间,夜晚取食,白天转移到旗叶,吐丝入土潜伏,1头幼虫1夜可取食1~2粒,幼虫期65 d左右,7龄期老熟幼虫陆续入土越冬。

6.2 防治措施

一是混播青稞。麦种内混入青稞种子7.5 kg/hm2,于小麦灌浆期,结合分高草剪除青稞穗子,带出田间集中销毁。二是种植诱集带。在麦田四周播5行青稞或早熟小麦品种为诱集带,于小麦灌浆期内用敌敌畏500倍液或敌杀死1 500倍液,喷防诱集带1~2次,或者于小麦灌浆期收割诱集带,带出田外,集中销毁。三是适时收获。适时收获,及时打碾,减轻麦捆在田间排放时的危害损失。四是物理防治成虫。在当地油菜开花时期,即麦穗夜蛾成虫羽化盛期,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成虫产卵。五是药剂防治。用2.5%敌杀死150~225 mL/hm2或80%敌敌畏、40%乐果、10%氯氰菊酯375~450 g/hm2,或48%乐斯本300 mL/hm2,或52%农地乐750 mL/hm2,在4龄幼虫时大田防治,喷药时间在晴天16:00—20:00防效最佳。

7 参考文献

[1] 张松令,刘玲玲.旱地小麦窄行条播渗灌栽培技术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2,17(2):40-43.

[2] 张学伟,宁朝辉,高俊,等.旱地优质春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107-108.

[3] 陈松莲,付荣耀.鲁山县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0(11):21.

[4] 张德奇,季书勤,李向东,等.主要病虫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2):67-70.

第6篇: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

1 症状

1.1 苗期发病 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不同品种表现不一,糯、粳稻和高秆籼稻心叶黄白、柔软、卷曲下垂、呈枯心状。病毒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别于蝼蛄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1.2 分蘖期发病 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病。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结实。

1.3 拔节后发病 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

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仅靠介体昆虫传染,其它途径不传病。介体昆虫主要为灰飞虱,一旦获毒可终身并经卵传毒,至于白背飞虱在自然界虽可传毒,但作用不大。最短吸毒时间10分钟。病毒在虫体内增殖,还可经卵传递。病毒侵染禾本科的水稻、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粟、黍、看麦娘、狗尾草等50多种植物。但除水稻外,其它寄主在侵染循环中作用不大。病毒在带毒灰飞虱体内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在大、小麦田越冬的若虫,羽化后在原麦田繁殖,然后迁飞至秧田或本田传毒为害并繁殖,水稻收获后,迁回冬小麦上越冬。水稻在苗期到分蘖期易感病。叶龄长潜育期也较长,随植株生长抗性逐渐增强。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灰飞虱发生量、带毒虫率有直接关系。春季气温偏高,降雨少,虫口多发病重。稻、麦两熟区发病重。

3 灰飞虱的发生规律

3.1 1年发生5~6代,多以3~4龄若虫在麦田、绿肥田、田边、沟边、塘边的看麦娘及游草上越冬。

3.2 在河南全境均可越冬。成虫和若虫常栖息于稻株下部,受惊时躲到稻株的另一面,甚至跳走或跌落水面。灰飞虱耐寒畏热,最适温度为23℃~25℃,夏季高温对其极为不利,成为虫量增长的限制因子。冬小麦种植面积大的稻麦轮作区有利灰飞虱的发生。大量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使稻苗生长过分嫩绿,会引诱成虫产卵(趋绿性),加重危害。

4 防治方法

4.1 调整稻田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

成片种植,防止灰飞虱在不同季节、不同熟期和早、晚季作物间迁移传病。忌种插花田,秧田不要与麦田相间。

4.2 种植抗(耐)病品种。

第7篇: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

受气候异常影响,今年小麦条锈病呈重发态势。据各地监测,西北、西南麦区发病时间均比去年提早10-55天。截至2月5日,全国小麦条锈病已在7省(市)223个县发生,面积达1130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460多万亩。其中,冬繁区冬季发病450多万亩,比1月20日增加近200万亩。甘肃、宁夏等西北部分秋苗发病是1990年以来最严重的年份,四川、贵州等西南冬繁区冬季发病明显重于常年。专家分析,今年小麦条锈病可能在全国大流行,防控形势异常严峻。为切实贯彻落实全国抗旱保春管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加大力度,强化措施,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发生危害,力争夏季粮油有个好收成,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防控责任。小麦是主要夏粮作物,夏季粮油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的第一仗,对全年农业形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前北方麦区旱情严重,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又呈重发态势,对夏季粮油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在全力打好抗大旱、保春管、夺丰收这场硬仗的同时,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尽早安排部署,明确防控责任,完善防控预案,强化督导检查,力争把条锈病等病虫危害控制在源头,夺取抗旱防病的全面胜利。

(二)全面监测,强化技术指导服务。随着气温回升,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即将进入发生流行关键时期,各地要组织做好病虫监测预警工作,坚持“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策略,力争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从2月6日起,要继续做好周报工作,按时上报条锈病发生与防控信息。同时,要通过病虫电视预报、广播、手机短信、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及时将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指导农民适时防治。

(三)做好应急防控准备,大力开展专业化防治。针对今年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可能大发生的严峻形势,各地要提早做好应急防治所需药剂、药械等物资的购置和储备工作。同时,要根据我部《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意见》要求,积极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的组织,加强对专业化防治机手进行技术培训,强化对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大力推进小麦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力争今年小麦病虫专业化防控覆盖率达到40%,实施联防联治、统防统治,努力提高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率。

(四)加强农药市场监管,确保防治效果。近期,各地要结合“315”农资打假活动,组织开展一次小麦病虫防治用药市场监督抽查行动,加大对农药贸易集散地和重点企业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净化农药市场,确保防治用药质量,杜绝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事件发生。

第8篇: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

关键词:小麦田;害虫;发生特点;防治对策;江苏如皋

如皋地区现行农作物种植模式主要为小麦—水稻,常年小麦种植面积为4.3万hm2,小麦是主体粮食作物之一。历史上,三麦粘虫、小麦蚜虫是当地小麦田两大常发性主要害虫[1]。近年来小麦蚜虫依然重发,粘虫发生趋轻,而麦蜘蛛开始零星发生,灰飞虱则迅速上升。针对麦田害虫的发生特点,笔者结合日常测报工作进行了相关虫情调查与药剂试验研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与技术,以供参考。

1小麦田害虫发生特点

1.1蚜虫

如皋地区小麦田蚜虫以禾缢管蚜为优势种,近年来麦长管蚜比例有所上升。据测报资料,小麦蚜虫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上升为当地麦田主要害虫,80年代以来,年年偏重以上发生,每年都有必要进行药剂防治。发生特点:一是重发,自1996年以来,在不防治的情况下小麦田最终蚜量(高峰期蚜量)一般都在2 000头/百穗以上;二是早春基数(3月底至4月初调查)与最终蚜量无明显关系;三是蚜量达标期年度间差异较大;四是蚜量达标期距小麦齐穗期的期距与小麦齐穗期田间蚜量关系密切,正常年份小麦齐穗期田间蚜量在100头/百株以下,其期距为15~24d。特殊年份(主要是暖冬年份)若齐穗期田间蚜量在100头/百株以上,则期距缩短至8~12d。

1.2麦蜘蛛

近1~2年调查发现,麦蜘蛛在如皋地区小麦田零星发生。2008年2月中旬调查小麦田25块,有虫田块占24%,每33cm长麦幅虫量平均20头,最高田块191头。2009年3月下旬调查16块小麦田,有虫田块占50%,每33cm长麦幅虫量平均23.25头,最高田块为220头。主要是麦圆蜘蛛,极个别虫量高的田块见为害症状。麦蜘蛛以成、若虫或卵越冬,成、若虫冬季几乎不休眠,耐寒力强,而越冬卵则于2~3月陆续孵化,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田间虫口数量显著加大,4月下旬后随着气温升高,田间虫量大幅下降。

1.3灰飞虱

该虫系水稻条纹叶枯病传毒媒介[2],历史上在麦田轻发生,但近年来上升速度极快。从近几年测报调查资料可以看出:一是麦田虫量高;二是1代虫量显著高于越冬代虫量。4月中旬调查越冬代虫量,2005~2008年分别为23.55、16.50、18.90、11.25万头/hm2;5月中旬调查1代虫量,2005~2008年分别为298.20、51.60、1 311.75、178.50万头/hm2。另据观察,灰飞虱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在4月中旬初,1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1代成虫高峰期在5月底。

1.4粘虫

系迁飞性害虫,20世纪70年代以前,如皋地区常有发生,大发生年危害很大。1966年大暴发,严重田块每网有虫14头,麦叶被暴食,断穗率达到7%。70年生依然较重,20把稻草累计诱卵量一般都在200块以上。80年代后发生趋轻,20把稻草累计诱卵量大于100块的只有1986年、1989年、1993年、1997年。特别是近10年来,连续轻发生,20把稻草累计诱卵量均在20块以下,幼虫3龄盛期平均虫量一般不超过1 000头,危害轻,已不需专门用药防治。

2防治对策

2.1主治蚜虫

将蚜虫列为麦田害虫主治对象,是由其年年重发特征决定的。防治适期为蚜量达标期,一般为小麦齐穗期后15~21d(小麦扬花盛期后10~15d),适期内防治宜早不宜迟[3]。特殊年份主要是暖冬年份,小麦蚜虫发生基数大,部分麦田小麦扬花盛期穗部就已普遍见蚜,因而防治时间应相应提前。可把齐穗期百株蚜量作为发生基数指标,超过100头/百株,可采用病虫结合防治对策,即扬花盛期与防治赤霉病相结合,采用复配剂或混配剂进行病虫兼治,但防治后15d左右应按现行防治标准做好复查复治工作。防治麦田蚜虫药剂选用要求不严,据笔者多年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氰戊菊酯乳油(速灭杀丁)、25%乐·氰乳油(蚜青灵)、50%多氰合剂可湿性粉剂、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1%威力士可湿性粉剂、3%啶虫脒乳油、35%吡·异可湿性粉剂等都是理想药剂[4],药后1~3d防治效果均达到98%以上,只要在蚜量达标期用药1次,即可兼前顾后达到全程控蚜的目的。药后处理区蚜量一直在低位徘徊,千粒重增加10%以上。

2.2查治麦蜘蛛

2009年采用30%高氰·辛乳油等药剂进行药剂筛

[1] [2] 

选试验,以%高氰·辛乳油mL/hm效果最佳,其次为%威力士可湿性粉剂g/hm,二者差异不显著,药后、、d校正防效均稳定在%以上。.%阿维·唑磷乳油mL/hm药效发挥较慢,药后d校正防效仅为.%,但药后、d校正防效达到%以上。%敌敌畏乳油 mL/hm残效期较短,药后、d校正防效达到%左右,但药后d校正防效下降至.%。从历史看,麦蜘蛛在如皋地区麦田发生一直很轻,近~年来处于上升危害阶段,地区间、田块间发生为害很不平衡。麦蜘蛛在连作麦田靠近村庄、堤堰、坟地等杂草较多的田块以及在低洼潮湿或群体大的麦田发生较重,上述类型田是查治的重点。由于麦蜘蛛可以成虫、若虫或卵越冬,成虫、若虫冬季几乎不休眠,越冬卵于~月陆续孵化,为兼前顾后,必须掌握适宜防治时间。一般于月中下旬参照防治标准进行防治。此外,应协调运用以下综合防治措施:一是及时增施速效肥料,以促进麦株恢复生长,提高抗螨耐害能力;二是采用轮作换茬、麦收后浅耕灭茬等方法,降低虫源。

.兼治灰飞虱和粘虫

第9篇: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

关键词 小麦苗情;春季管理;河南商水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068-01

1 商水县小麦苗情

由于上年麦播基础总体较好,全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业部门指导服务到位,狠抓关键增产技术措施落实,加之冬前及越冬期间天气条件总体有利,目前全县小麦苗情整体均衡,长势普遍较好。自2月中下旬开始,商水县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起身期。据2015年2月28日全县农技部门调查汇总结果来看,返青期苗情整体较好,全县一类苗面积占64.9%,较上年同期(59.2%)提高5.7个百分点,平均茎数1 395.0万个/hm2,单株分蘖数4.8个,单株次生根10.4条,主茎叶龄7.5片;二类苗面积占27.1%,较上年同期(29.4%)下降2.3个百分点,平均茎数1 152.0万个/hm2,单株分蘖数3.9个,单株次生根7.9条,主茎叶龄6.6片;三类苗面积占6.1%,较上年同期(9.4%)下降3.3个百分点,平均茎数820.5万个/hm2,单株分蘖数2.7个,单株次生根5.1条,主茎叶龄5.4片;旺长苗面积比例较上年同期(2%)略下降,占1.9%,全县一、二类面积占92%,较2014年越冬期提高2.1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88.6%)提高3.4个百分点。

2 当前麦田墒情、病虫草情

2.1 麦田墒情

据调查,目前全县大部分麦田土壤墒情适宜。对2月25日全县28个墒情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全县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适宜,土壤含水量为60%~90%,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值为74.23%,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值为73.61%。目前全县大部分土壤墒情适宜。

2.2 病虫草情

去冬今春,商水县气温持续偏高,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导致麦田病虫草害越冬基数高,春季防治压力大、任务重。2015年春要重点做好以小麦纹枯病、条锈病、赤霉病、叶锈病、白粉病、吸浆虫、麦蚜、麦蜘蛛等“五病三虫”和麦田杂草防除为中心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1]。

3 小麦越冬期间温度、光照、降水等有关气象情况

据农业气象服务中心12月至翌年2月中旬气象资料统计结果来看,一是2015年商水县小麦越冬期间气温持续偏高,全县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同期偏高1~2 ℃;二是越冬期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且降雨分布不均,仅在1月24―29日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普降中到大雪,部分麦田表墒不足,旱情显现并继续发展;三是日照时数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

(1)12月。全县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 ℃,其他大部分地区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2 ℃;月日照时数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5.0~11.3 h,其他各地均较常年同期偏多9.1~77.5 h;各地降水量均较常年同期偏少70%~100%。

(2)1月。全县平均气温各地均较常年同期偏高1~4 ℃;月日照时数较常年同期偏多9.5~21.3 h,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9.2~70.1 h;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0%~130%,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20%~100%。1月下旬出现的较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缓解了前期的旱情,有利于冬小麦的正常生长[2]。

(3)2月。2月全县大部分地区旬平均气温分别较常年同期偏高1.0~2.0、1.8~4.5、1.0~2.0 ℃;旬日照时数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多0.4~28.9、0~11.4 h和偏少0.8~34.1 h;上旬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100%,中旬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00%~290%,较常年同期偏少10%~100%;下旬较常年同期偏多10%~100%,较常年同期偏少10%~100%。因气温略偏高,降水偏少,旱情持续,但全县大部墒情适宜。

4 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自上年11月以来降雨较少且未灌冬水,旋耕播种、土壤悬松不实、播种质量不高的麦田表墒不足,旱象开始显现;二是由于冬季气温持续偏高,土壤墒情较好,部分麦田病虫草害发生较重;三是一些播种偏早、播量偏大和肥水充足的麦田,出现明显旺长趋势,存在春季冻害和后期倒伏与脱肥早衰的潜在危险;四是部分低洼地区由于适宜播种期内连续降雨,播期推迟,小麦分蘖和次生根少,长势偏弱;五是气候条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防灾减灾任务重。

5 麦田春管建议

根据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和病虫草情,下一步麦田春管应强化分类管理,狠抓肥水运筹、综合防控病虫草害等措施落实,重点抓好促弱控旺转壮、稳壮苗生长保蘖,促苗情转化升级,构建合理群体,力促穗大粒多,夯实小麦丰收基础。

一是浇水防春旱。对目前表墒不足、整地质量差、土壤悬松的麦田要浇水保苗,促蘖增穗,抗旱防冻,尤其是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要适时镇压划锄,以踏实土壤,提温保墒,促根增蘖,增强抗旱防冻能力,保苗早发稳长[3]。

二是预防春季冻害。2015年是暖冬,发生“倒春寒”概率增大,尤其是对部分播量偏大、播期偏早、目前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早制定防范预案,在寒流来临前,组织农民及时灌水,改善土壤墒情,提高地温,预防冻害发生[4]。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结合浇水追施速效化肥等补救措施,促小蘖赶大蘖,尽快恢复受冻麦苗生长。

三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去冬今春商水县气温持续偏高,干旱少雨,导致病虫越冬基数高,春季防控压力大。各地要以小麦纹枯病、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吸浆虫、麦蚜、麦蜘蛛等“五病三虫”为重点防治对象,选准对路药剂,做到安全用药、早防早治、统防统治。对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可在春季气温稳定通过6 ℃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于10:00―16:00,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对路除草剂,及时进行化除,并要严格按照用药浓度、用药时期和技术规程操作,以免产生药害。

四是控旺防倒。对播量偏大、群体大、冬前有旺长趋势的麦田,春季要以控为主,在返青至起身期采用镇压、深锄和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等措施,控制春生分蘖过多滋生,抑制基部节间伸长,控旺转壮,以构建合理群体,培育健壮个体,预防后期发生倒伏。

五是做好“一喷三防”准备工作。及早做好以预防干热风,防治赤霉病、条锈病、吸浆虫、叶枯病、穗蚜等病虫害为重点,备好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做好“一喷三防”准备工作。

6 参考文献

[1] 赵慧芳,潘一展.优质专用小麦配套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2(8):49.

[2] 金瑞燕.太和县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