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雷锋手抄报资料范文

雷锋手抄报资料精选(九篇)

雷锋手抄报资料

第1篇:雷锋手抄报资料范文

1962年9月,《人民日报》军事记者连云山来到抚顺,抚顺市委秘书长告诉他,刚去世一个月的雷锋做了很多好事。

第二天,时任抚顺市委书记的沈越也向连云山提起了雷锋,并邀他到礼堂去听宣讲雷锋事迹的报告会。报告人是军人俱乐部主任陈广生,连云山和自发前来的听众都听得声泪俱下,这时,雷锋的影响还局限在小范围内。

连云山觉得雷锋与成千上万的英雄不一样,他是和平时期军队的英雄,应该在更大范围宣传。他到雷锋生前的运输连去了一趟,看了雷锋的遗物和厚厚的几本日记,并且找汽车班的同志座谈。大家都非常敬重雷锋,谈了不少,只有肇事司机乔安山低着头,始终不说话。连队干部说,出了恶性事故,检查还检查不过来呢,还宣传什么?

原来,1962年8月15日上午10点多,雨后路滑,雷锋和战友乔安山一起出车,战友驾车时不小心撞倒了两米五高的晒衣服的木杆,木杆正好砸在正在前面指挥的雷锋头部。这虽是一个偶然事故,但有人认为这是忽视安全的恶性事故,工程兵被通报批评了。

这时,北京有人打电话叫连云山赶快回去。临走时,连云山交代驻军事记者佟希文赶快采写雷锋的稿子。佟希文也有这个打算,但工程兵军务部门就是不让宣传这起恶性事故。连云山就跟佟希文说:“我们宣传的是雷锋的事迹,不是事故。你再去采访,尽快把稿子发给我……”

早在1960年冬天,前进报社在来稿中就发现了雷锋这个典型,佟希文和同事李健羽在雷锋入伍10个月时曾采访过他。1961年5月,李健羽再次去抚顺,采写了《好战士雷锋和红领巾》。1962年2月,雷锋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他的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工程兵授予雷锋模范共青团员的称号。佟希文和李健羽采写了有关雷锋的通讯《党的好后生》。于是,当时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杜平中将决定将这篇通讯印发部队,并将标题改为《的好战士》。

因为有一系列跟踪报道的基础,关于雷锋的稿子很快便出炉了。这篇稿子由佟希文执笔,任《人民日报》驻辽宁分社记者雷润明补充,时任《人民日报》驻辽宁分社社长甄为民最后定稿。由于北京方面催得急,他们便一面定稿一面用电话传稿。

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批复了工程兵授予运输连四班“雷锋班”称号的决定。1月18日,党委作出了关于学习雷锋的决定。当时《辽宁日报》发表了署名霍庆双和波阳的雷锋长篇通讯和雷锋日记摘抄。

连云山收到稿子后,迅速把雷锋的长篇通讯编完,送总编室张潮主任审阅,同时作了口头汇报。张潮认为很好,答应拿出两个整版。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庄也表示同意。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同时在一版、二版和五版编发了有关雷锋的文章和雷锋日记摘抄,并加了编者按和连云山写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一共两个半版全部给了一位普通士兵,这在《人民日报》尚属首次。

这时,总政宣传部某副部长责问连云山:这篇报道为什么不送审?雷锋的死和的死能相比吗?这个被砸死的战士,你拿出两个半版来宣传,他的事迹超过、了吗?如果再发生战争,再出现和,你拿8个版宣传吗?组织上把这么重要的《人民日报》军事宣传交给你,你不仅不把关,还支持,你是失职行为!连云山回答:“我认为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是优良传统的发扬,他是英雄模范中的一个典型。你这个批评我想不通,我没有做错!”

连云山认为雷锋的稿件特殊,送总政宣传部审,很可能要被“枪毙”掉。总政宣传部向《人民日报》通报,要给连云山处分。可张潮、李庄表示,处分连云山,我们坚决不同意。他们认为发雷锋的通讯是他们的责任,让连云山不要有顾虑,一切由他们负责。

总政宣传部专门派调查组到雷锋家乡调查,取回七八条“虚夸”的证据,说雷锋童年流浪时的很多事情不真实。随后,总政宣传部召开了首都新闻单位参加的会议,点名批评《人民日报》和连云山对雷锋的宣传不把关,以致宣传了一个因车祸而死的战士。同时说新闻单位要接受这个教训,不要再发生这样的错误。连云山当场表示,我认为没有一个地方虚夸。

总政宣传部要求调动连云山的工作,《人民日报》还是不同意。张潮表示是他签的字,你们没有权力给连云山处分。由于《人民日报》社对连云山的坚决保护,撤职的处分一时搁浅。

当时,连云山的爱人郭某在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社工作,连云山的遭遇传开后,大家都忿忿不平。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中国青年》编委会最后决定:编辑出版一本“学习雷锋”专辑,拟请主席为学雷锋活动题词。不过,据笔者采访考证,此前,就向请求过为雷锋题词。

很快,提笔在三张印有红色竖线的信纸上分别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并建议采用最后一次所写的7个字。公开发表时,涂掉了红色竖线。3月2日《中国青年》有关“学习雷锋”的专刊(第5、6期合刊)出版,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据考证,最先发表的并不是《中国青年》杂志,目前发现1963年3月1日的《新民晚报》第4版就刊载了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

从创作到传唱用时最短的“红色经典”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第5、6期合刊推出了有关“学习雷锋”的专刊,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同时也发表了的相关题词。3月5日,《人民日报》、《报》等头版头条同时发表了主席的题词。于是,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当天上午,战友文工团团长晨耕、政委王引龙召集全体同志传达了《报》上有关主席的题词,并说下午天安门有游行,全团要去参加宣传活动。散会时,时针已接近10时了,许多同志提议说:“我们是文工团,下午游行应该有首歌。”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歌队副队长、作曲家娄生茂和词作家吴洪源。

在团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叫“大事件不过夜”,也就是说,宣传学习雷锋的音乐作品,必须在今天之内创作出来,并且还得宣传出去。娄生茂此时也正被雷锋的事迹感动着,便对吴洪源说:“你写词快,写个歌词吧!能在午饭前拿出来就好。”吴洪源高兴地说: “行啊,我试试。”

娄生茂原名娄盛茂,1945年入伍,曾任第十九兵团文工团乐队队员,1950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专修班学习,后历任军文工团乐队指挥,战友文工团歌队副队长、创作员等。他先后创作了千余首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人民军队、反映美好生活和部队建设风貌的精品力作,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的喜爱。特别是他与战友们共同创作的、由萧华作词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开创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先河,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被称为传承党和军队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红色经典”。他的音乐语言朴素简约,饱含着蓬勃生机,蕴含着火与血的生活积累,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和人民的情感。

中午时分,食堂开饭了,娄生茂顾不得去吃,只是焦急地等着洪源送词来。说起吴洪源,那可是娄生茂的老搭档。他请吴洪源来写,完全是出于战友间的了解和信赖。

吴洪源比娄生茂小两岁,是北京海淀人。1949年,六十三军围困北平时,在海淀一带挖战壕。这时,一批文化高、思想进步的高中学生参了军。吴洪源与10多个学生一起补充到娄生茂所在的六十三军文工团。从那时起,他们就开始联袂创作歌曲。围北平,打太原,进朝鲜,在烽火和硝烟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8年,他俩又一起从六十三军被选调到战友文工团。在娄生茂眼里,吴洪源脑子快、聪明,写词雷厉风行,不但能写,还是挺不错的男高音,能登唱。

吴洪源后来回忆说:“当时时间紧,任务重,还要给谱曲的同志留下充足的时间。我急忙回到自己的小屋,找出《雷锋日记》、当时的报纸和其他资料,苦思冥想。虽然很受感动雷锋的精神,也学了不少,可是突然要写个歌的话,好像脑子里还是不行,抓不着头绪,那么多材料写什么呢。怎么办呢?最后在脑子里忽然蹦出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蹦出了一个‘榜样’两个字,说题词不就是让我们学他,当他做榜样嘛,有了榜样了好像我就抓住个东西,于是有了主题‘学习雷锋好榜样’,――学习哪呢,就把报纸的那些东西搜集起来,编了那么四条,学习这个、学习那个,把它整个的雷锋精神概括,大家从这几方面来学。”

雷锋事迹点燃了吴洪源的灵感,沉积的诗情再也压抑不住,一下迸发出来。其实,当天上午,他一口气就写成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和《雷锋进行曲》两首歌词,尽管最后只有前一首打响。娄生茂拿到歌词,非常高兴,马上仔细研读起来,吃饭时两眼也没有离开歌词。他在想这首歌一定要有普及性、群众性,部队战士能唱,地方群众也要能唱,绝对不能“洋”,必须是民族风格,而且气势要浩浩荡荡,高亢有力。“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总理这富有韵律的题词给娄生茂谱曲以极大的影响。娄生茂觉得,总理的这寥寥数语,生动鲜明地刻画出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手握钢枪、巍然屹立的普通一兵雷锋分明就矗立在眼前。

这时,娄生茂又想起了《满江红》的调子,慷慨激昂又不乏气慨。对了,就照这个风格写!开头庄重一些,后面有些优美的“彩儿”,最后加强力度……娄生茂仿佛和部队一起高唱进行曲走在大路上,情绪高涨,边谱边唱,不到1个小时就完成了。

他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头到尾又唱了两遍,觉得可以了,就赶紧叫一位歌队队员抄在食堂门前的黑板上,一是让吃完饭的歌队队员试唱,二是请大家赶快提提意见。大家唱了几遍感觉很好,都连声说“行,行!”就这样,一首宣传歌曲诞生了,歌名就取自歌词的头一句。“那时条件还比较差,复制材料是用蓝色复写纸复写两三份,或刻蜡版油印几十份。可是,游行出发的时间定在两点钟,根本来不及,于是大家各自往纸上抄,人手一份。抄完后,正好也到了出发的时间。于是我们就开着车从驻地平安里上路了。车没开出多远,就被群众团团围住,想要看节目。没想到这首歌合唱队一唱,马上在群众中引起特大共鸣,人们纷纷向我们索要歌片,因为还没来得及印,就在车上给他们现抄。那个场面真叫热烈。”吴洪源在晚年谈起从驻地到天安门途中的情景显得有些激动。

当天下午,天安门前红旗漫卷,人海如潮,“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金水桥畔,伴着手风琴雄壮高亢的旋律,战友文工团的成员充满激情地在进行大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是一首人们从来没有听过的新歌,歌曲气势激昂、琅琅上口,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周围的群众。看到这种情景,这首新歌的曲作者娄生茂、词作者吴洪源都喜出望外――真没有想到群众一下子就这么喜爱。在这种情况下,团里的领导立即指示歌队的同志分头向群众教唱。看教唱者们那颇有自信的神态,有谁会想到,《学习雷锋好榜样》才刚刚诞生两三个小时呢?

过了四五天,《人民日报》、《红旗》等杂志就发表了这首歌曲,一时间下至农村上至城镇,几乎全国都在唱这首歌。这首歌是吴洪源的作品中创作用时最短,而流传最广、传唱时间最长的一首歌,体现了群众的心声,是那个年代的声音,给群众情感找了一个爆发口。

10月,《学习雷锋好榜样》词曲在《歌曲》发表;接着由战友文工团首唱录音,中央及各地广播电台向国内外播放。随着无线电波的传送和军内外的传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歌开始妇孺皆知,人人高歌,极大地推动了学习雷锋活动的蓬勃发展。

1964年5月,在“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中,合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荣获“优秀奖”;25年后的1989年,在庆祝建国40周年“唤起美好回忆的那些歌”评选活动中,《学习雷锋好榜样》又被广大听众推举出来,再获“优秀作品奖”殊荣。

一首红歌激荡过几代人的心扉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提到雷锋的名字总会肃然起敬。在他去世40多年后的2003年,他依然被群众评选为“20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与鲁迅、老舍、钱学森等文化科学巨匠比肩而立。在建国60周年的2009年,、中组部、中央统战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雷锋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他牺牲50周年的2012年,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学雷锋活动应常态化。

我们需要将雷锋的精神转化为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社会实践,这将是善意和美德生生不息、永远延续的基础,也是中国迈向辉煌未来的基础。唱雷锋,学雷锋,做雷锋,神州大地上,高扬的雷锋精神始终熠熠生辉,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雷锋精神是一座巍巍的丰碑。在雷锋离开的日子里,无数的活雷锋在行动。

不朽的精神让歌声穿越岁月长久流传。吴洪源说:“《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我原本以为唱几年就会被淡忘了,但没想到传唱至今。我觉得这首歌能够长久流传,不是歌曲本身的魅力,更多的是人们把对雷锋的怀念和对雷锋精神的呼唤寄托在了这首歌里。雷锋这个榜样历经数十年没有被掉,是因为这个榜样人人都能学,他的伟大之处不在于轰轰烈烈的瞬间壮举,而体现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奉献上。只要奉献精神不过时,雷锋精神就永远不会过时。”

“不管是螺丝钉精神还是集体主义,说的都是奉献精神。讲奉献是雷锋精神的实质。之所以当时人们崇拜雷锋,是因为战争年代已过去,没有机会去举炸药包、堵枪眼了,可雷锋的出现,告诉人们在和平时期做小事也能成为英雄。雷锋精神在当下的社会当然也适用,只是换了一种说法。集体主义就是现在企业提出的团队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就是爱岗敬业,踏实工作;螺丝钉精神就是岗位责任制,这些实质上都是一样的。”吴洪源说,只要人们把内心里向善的一面放大就是学习雷锋精神。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曾在20世纪60年代催人奋进。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雷锋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吴洪源觉得,社会发展需要英雄式的人物,更需要做小事的普通人。“我参加过解放大西北,也上过抗美援朝的战场,在别人看来经历很丰富,我则觉得一生很平淡,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做好了自己,顺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就够了。英雄只是少数,整个社会的发展还是要靠咱们这些普通人。”在吴洪源看来,人人心中都有雷锋,只要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就是发扬雷锋精神。他期待,更多的人做“不发光的雷锋”。

第2篇:雷锋手抄报资料范文

针对本班学生多为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平时表现较为自私,缺乏互助意识与奉献精神,拟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课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明白:雷锋精神的内涵在于奉献,使学生切实感受身边的好人好事,激发奉献的情感,学会关心与帮助周围的人,共同创造生活中的美。

二、活动重点

奉献是雷锋精神的内涵,是美的真谛,学生应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中无限的美。

三、活动准备

1、组织学生收集雷锋事迹、故事,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和《爱的奉献》;

2、发动全班同学分小组搜集有关雷锋的事例与名言,并做成电脑小报或手抄报 ;

3、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布置学生进行专题讨论:

①我班有哪些好人好事?是否体现雷锋精神?

②我班存在哪些与雷锋精神相违背的现象?

4、教师归纳专题讨论结果,用于班会课上的讨论;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及典范人物事例,以备班会课讨论;

四、活动程序

1、主持人宣布班会课开始;

2、小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3、雷锋的故事

4、讲述身边好人好事

5、小组讨论

6、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7、小报评比

8、活动结束

五、活动过程

(一)、整队

中队长整队、出旗、敬礼、唱队歌

(二)、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甲:三月赶走寒冬,悄然而至;

乙:三月融融暖意,却上心头;

甲:三月的嫩绿,三月的和风,三月的轻柔,构成一幅极美的图画。

乙:是谁创造了这么美的春天?

合:是雷锋,是我们身边的少年队员们。

甲:下面请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三)、小组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四)、请听雷锋的故事

……

(五)、各小组汇报学雷锋事迹

甲:同学们,我们身边有许多活雷锋,美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

小组轮流交流

乙: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雷锋其实哪儿也没去,就在我们的身边。

(六)、小组讨论

甲:自然景观是一种美,爱人助人难道不是一种美吗?这一种心灵的美,更能让人感动,更能体现美的真谛。可是有的同学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么傻的人吗?有的同学说:这叫吃亏,下面请大家讨论,下面的做法对吗?你有什么想法?

①同学请教问题——诸多借口,不愿解答;

②早上值日迟归——其它同学不愿帮忙,班集体被扣分;

③好朋友上课违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④班干部履行职责——其它同学不配合甚至搞破坏;

⑤同学的课本不见——袖手旁观“看好戏”。

(八)、合唱《爱的奉献》

乙:主持人:实际上,雷锋精神的内涵——奉献依然存在我们的生活被千千万万的人所学习与继承,以美而纯洁的心灵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与美,感受到如三月和风般的温暖与舒适。请听合唱《爱的奉献》。

(九)、中队辅导员讲话:今天的学雷锋主题班会课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希望我们感受美,创造美行动并不因此而结束,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创造更多的美,创设更 团结互助的班集体,让雷锋精神得以延续,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美的奉献。

第3篇:雷锋手抄报资料范文

一、借助“三・五”学雷锋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每年的3月5日是众所皆知的学雷锋日,而如今的学生对雷锋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他们头脑中的“雷锋”二字更多的只是“做好事”的另一个文字符号而已。也正是因为如此,“雷锋”年年学,可是对学生的触动并不大,轰轰烈烈地活动,平平淡淡地收场,这也是德育工作者共同的一块心病。去年“三・五”前夕,当学校政教处组织全校班主任讨论如何宣传发动学生,使学雷锋活动开展得卓有成效时,我们在座的一些语文老师敏锐地感觉到这也许是一个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好机遇。会后,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跟学科的其他老师一说,立即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于是我们语文学科主动请缨,要求学校政教处让我们来承担“三・五”学雷锋活动的策划工作并参与活动的实施。得到批准后,我们群策群力,制定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的活动目标,设计出具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特点的德育活动程序:(1)“亲近雷锋”──让学生通过走访雷锋的同龄人,利用图书馆、网络了解雷锋其人其事,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2)“雷锋印象”──让学生自由组合,每班分成4~6个小组,组员收集的资料共享,相互合作,选择恰当的、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在班会课上向全班同学介绍“我们心目中的雷锋”。(3)“我与雷锋”──让学生抒写自己了解了雷锋后的感受,选取学生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思想,以“做新时代的雷锋”为主题,各班出好一期黑板报。(4)“走进生活”──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报名参加各类自愿者服务小分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学校政教处因为学校德育活动的组织除了班主任外又有了这么多主动积极的“自愿者”,而喜出望外,大力支持;本身为语文教师的班主任,因为德育活动带上了“娘家”的姓,做起来更加尽心尽职;非语文教师的班主任,由于平添了一个得力助手,自然是悉心配合;学生们,因为本次德育活动一改以往那种大会小会再行动的形式,并且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所以他们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活动中热情高涨,个性张扬。这次全校性的活动持续了一周的时间,参与的学生达到100%。不仅德育工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到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掌握了一些收集、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再学习打下了一根坚实的基桩。

二、借助“清明节远足” 活动,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的能力

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学校都会组织初一、初二的学生举行“清明节远足”活动。去年,笔者所在的初二年级的远足活动是组织学生祭扫钟秀烈士陵园、参观市科技馆、游啬园(“啬园”是南通教育、南通纺织工业的奠基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缔造者――清末状元张謇的陵园),学校给我们安排的活动时间是一天。我们语文备课组的六位教师,觉得这可是进行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好机会。试想,在正常上课期间,哪会有一整天的时间来让我们搞语文实践活动呢?于是,我们几个聚在一起,讨论怎样将这次远足活动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然而,在进行具体的活动设计的时,我们却犯难了。因为对于生在濠河边、饮着长江水的南通孩子来说,张謇的生平事迹即使不能说是耳熟能详,也绝对可以说得上是略知一二的(我们的学校就是张謇的胞兄创建的,校史室里就陈列着张謇家族的一些故物)。而且烈士陵园、科技馆这些地方,学生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大都去过了,有的学生甚至去了还不止一次。学生们没有了陌生感、新鲜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必然会削弱,活动的效果也就没有了保证。这时,有一位老师说:要去活动的地方学生很熟悉,我们总觉得这是一个不利因素,为什么我们不从学生们熟悉那些地方,对我们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利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呢?这个提议让我们茅塞顿开,于是我们确立了“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的能力”的活动目标,决定让学生自主设计这次远足活动。为此,我们采取了下列步骤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1)提出命题──“清明节远足”活动每位学生的活动费用为25元,其中15元为门票费用,10元为交通、午餐及其他费用。活动时间一天,下午5点前必须回到学校。如果以车代步,为安全起见,必须从市公交公司包车。假如你是活动组织者,你将怎样安排这次远足活动?请以班级为单位,每班向年级组提供一份详尽的活动方案, 力求合理、经济,能满足全体学生的愿望。(这里,我们有意暗设了几个学生必须自己解决的问题:①全部步行,活动时间不够。②全程包车,活动经费不够。③三个地点的先后顺序要定好,烈士陵园、科技馆两处无法解决午餐问题。④公交包车要自己定线路、谈费用。⑤午餐安排要自己定地点、定方式、谈费用。)(2)论证答辩──由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组成“专家组”,每班出三名学生参加答辩,评选出优秀方案。(3)修改实施──让评上优秀方案的班级,吸取其他班级活动方案中的长处,再次修订方案,提交年级实施,并派出十名代表(我们初二共十个班),协助年级老师开展远足活动。这次语文实践活动,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向了远足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方面,学生们一扫起初听到远足活动地点时的失望、沮丧,各班学生为了自己班上的活动方案能够胜出,积极认真地投入到策划之中,他们发挥集体的智慧,统筹安排,精心测算,形成较为规范的策划书,经历了论证答辩的体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又一根坚实的基桩。

三、借助“一二・九”素质展示周 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实践的快乐

“一二・九”素质展示周无论是在活动规模上,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可以称得上是学校德育活动的一块品牌。素质展示活动从每年的12月9日开始,利用每天下午的三、四课时间举行,持续一周时间。主要采用竞赛、表演、展览等形式,有大小活动近二十个。想参加展示的学生,在活动前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报名。其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观摩的活动。展示周是学校学生张扬个性、表现才艺的舞台,也是学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的一个窗口。这样好的语文实践机会我们当然不能放过。我们考虑到“一二・九”素质展示周具有参与学生分散、活动安排重合、涉及内容广泛、重在才艺展示的特点,确定了“立足班级,放眼全校,主动出击,团结合作” 的实践思路,以此来开展这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笔者在任教的初二(1)班,引导学生成立了以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小组:①宣传策划小组──为本班参与竞赛或表演的同学组织拉拉队,策划呼号,设计海报,宣传造势。②经纪人小组──为参与竞赛或表演的同学进行形象设计,收集对手资料,提供应对策略。③协调联络小组──收集本班及其他班级的同学对本次“一二・九”素质展示周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分类整理,提交活动组委会参考。④新闻报道组──每天出一期手抄报,对“一二・九”素质展示周活动进行追踪报道,送学校宣传橱窗张贴。当一份份策划书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的时候,当自己“经纪”的对象从众多的选手中脱颖而出的时候,当学校的活动组委会采纳了学生们建议的时候,当橱窗前围满一群学生在观看新“出版”的手抄报的时候,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学生们的脸上洋溢出幸福的微笑。更可喜的是在去年的这次“一二・九”素质展示周活动中,一些学生主动找上了我们语文老师,学校政教处也主动找上了语文学科。这表明前一段时期所探索的以德育活动为平台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已在学生们的心中生了根、发了芽。学校也看到了德育活动因为有了语文活动元素的加入,而产生的合力效应。

第4篇:雷锋手抄报资料范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要点:

(一)、继续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严格规范每周一的升旗制度,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来抓,并实行升旗班级轮换制,提高学生的荣誉感。 

        开展“伟大的民族精神”读书活动,深刻体会“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从而树立做“了不起的中国人”的思想。 

        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继续贯彻宁波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对每一条内容进行细化讲解。 

        抓好五项竞赛检查工作。提高学生的检查能力,使检查做到公正,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并在校园网上、双周会议中进行公布。 

       搞好“我爱集体”和“学会生活”系列活动,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考核。 

        评比一批在日常行为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学生和先进集体。

(二)、搞好课题《系列活动对小学生道德行为调控的研究和实践》。

1、搞好系列活动。 

        开展“我爱集体”系列活动。 

        开展“学会生活”系列活动。

2、抓好课题组队伍建设。 

        不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做好课题的布署、交流和总结工作。 

        召开学生座谈会,对各班的课题落实情况进行抽查。 

        通过讲座、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做好课题资料的归档工作。 

        要求各班在每一次活动后都要留下一定的书面材料,以Word文档存入大队部。 

       做好调查表、考核表等活动资料的保存。 

        做好图片、照片、KT板等展示材料的保存。

(三)、利用传统的节日,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活动。 

        3.5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 

       3.8开展“我为妈妈做家务”活动。 【第 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3.12开展“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 

        6.1前夕开展迎“六一”手抄报比赛。

(四)、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利用晨会、集会、黑板报、图片展等形式,开展安全知识教育。 

        加大校内安全的检查力度,把安全事故纳入五项竞赛的评分中。 

        督促值周教师认真做好学生校内安全的检查和管理工作。 

       对自行车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加强对乘车、骑车学生的交通法规教育。

三、各月份工作安排:

二月份     

       制定大队、中队计划 

       五项竞赛开始 

       召开大队委员会议 

      召开大队辅导员会议 

       布置教室、美化班级 

      第一期校报、班报刊出 

       “我为学校献一计”金点子大赛 

       开展“我爱集体”系列活动

三月份     

        3.5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 

       3.8开展“我为妈妈做家务”活动 

      3.12开展“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 共2页,当前第1页1

       “我爱集体”系列活动汇报 

       布署并开展“学会生活”系列活动 

       五项竞赛小结

四月份: 

       “学会生活”系列活动汇报 

      “伟大的民族精神”征文活动 

       “伟大的民族精神”演讲赛 

       评比行为规范达标先进集体和个人 

       课题总结

五月份: 

       各中队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在“五一”长假期间,组织引导队员积极参加社会、家庭体验教育活动 

       校迎“六一”手抄报比赛 

       撰写子课题“系列活动对小学生道德行为调控的研究和实践”报告

六月份: 

       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评选朝阳奖 

       五项竞赛、百花奖总评 

      上交少先队工作总结 

      安排暑期工作

经常性工作: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五项竞赛检查人员培训 

第5篇:雷锋手抄报资料范文

对于这次大爆炸的原因,几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地震引起的,有人说是火药自爆,也有人认为是陨星坠落。有的人解释为隐火山内部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从而瞬间释放大量的能量所致,也有人讲是火药及可燃气体静电和爆炸同时发生,但都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近期更有人认为是外星人入侵,UFO攻击造成,尤其在网络上,附和这一说法的网友甚多。

笔者以《天变邸抄》为基本素材,参阅《国榷》、《绥寇记略》、《明史卷》、《明熹宗实录》和《梼杌闲评》等对此次爆炸的描述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这次大爆炸的罪魁祸首是强对流天气,是一次强冷锋飑线影响,龙卷气旋带来的强对流强雷暴,雷击导致了火药库爆炸,龙卷风扩大了灾情,与UFO无关。

雷暴是发生在积雨云中的放电雷鸣现象,是一种强对流天气,它出现时往往有狂风、暴雨、冰雹、龙卷等灾害性天气。北京地区是中国北方两个雷暴多发中心之一,年平均雷暴日36.6天,平均初雷暴日为4月12日。一天中雷暴出现时间大多集中在午后到傍晚,但是北京地区以12时—20时为最多,7时—10时又是一个小高峰期,年平均雷击事件12.6次。1996年北京市遭雷击多达23例,比长江中下游地区还要多。而历史上,北京宫殿遭雷击的事例也很多。1421年4月,故宫遭雷击而发生大火,奉天、华盖、谨身三座大殿都被烧光;明嘉靖年间(1557年夏),这三座重修的大殿再度遭雷击失火,大火一直烧到奉天门、左顺门、右顺门以及午门外;1597年一次雷击,皇极、中极、健极三殿被击中,大火甚至蔓延到了乾清宫、坤宁宫。

据《天变邸抄》描述:“天启丙寅五月初六日巳时,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动荡,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其描述1993年5月4日甘肃河西走廊受冷空气影响出现强风暴时,“西方天空出现大片蘑菇云团,铺天盖地而来,气势凶猛,伴有不歇的沉闷轰鸣声,大地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顿时狂风怒吼,飞沙走石”何等相像,与常见的飑线、强雷暴、龙卷风到来前的景象完全一致。

在强对流的雷暴云中,电场每厘米可高达几千伏,甚至几万伏。当闪电发生在云与地面之间时,形成落地闪,在闪电通道内电流达到几万到十几万安培。闪电的形状各异,有枝状、带状、箭状,还有球状,其中以球状闪电破坏力最大。球状闪电往往以一个或数个火球形式出现,直径小的如一个球,大的有几米,它们沿着弯曲的路径在天空随气流飘动、跳跃,在滚动时会发出咝咝声,有时能钻房入户,在屋内溜一圈后又蹿出来,落到物体上会发出巨响,喷射出火花,烧毁物体。据《天变邸抄》说,“厚载门(地安门)火神庙红球滚出,腾空而上,俄东城震声发矣。”显而易见,是落地球状闪电引发了这次大爆炸。《明史卷二十九》说“雷震火药自焚”,就很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对这次大爆炸做了定论。由雷击而引起火药爆炸的事件近年也时有发生。

在大爆炸的所有史料中,无不强调了死者,“所伤男妇俱赤体,寸丝不挂,不知何故”、“凡死伤俱”,“木石人复自天雨而下,屋以千数,人以百数,……死者皆裸”,足见“脱衣”现象是此次大爆炸中一个显著特点。而这也正是龙卷风和强雷暴袭击后的常见现象。人体遭雷击后的现象在近年的雷击灾情报告中更是常见,甚至因强电流灼烧在人体上呈现字迹花纹。

再看当时史料对灾情的描述:“宣府杨总兵一行连人带马并长班七人”,“承恩寺街上的女眷和轿夫”均不见了,“石驸马大街上五千斤重的大石狮竟被掷出顺城门外”,“连乾清宫的御案也翻倒,殿槛鸳瓦飞堕,工匠死伤二千余人”,“木石人复自天雨而下,屋以千数,人以百数”,“衣服挂于西山树梢,银钱器皿飘至昌平阅武场”,更有“木石远落密云”,灾情所及范围之大,实在少见。查北京地形图,昌平阅武场位于王恭厂西北偏北方向,在居庸关关北60千米处,而西山在王恭厂的西到西北方向60千米~90千米,普遍高度在500米以上,北面的凤凰驼高1529米,西北偏北的妙峰山高1290米,偏南一点的百花山高1990米。火药库爆炸,其冲击波再大也不能到达这么高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龙卷风才具有这么强大的威力。

中国是世界上出现龙卷比较多的国家之一,龙卷多发生在春末夏初,据资料统计,龙卷气旋的水平尺度一般在10千米~100千米,龙卷中心最大风速100米/秒是常见的,最大达到175米/秒,甚至200米/秒。在龙卷内由于空气飞速旋转,不但有因离心力而引起的流散,而且还有极强烈的上升运动,上升速度可达每秒50米以上。1956年9月24日,上海浦东一只高三四层楼、重11万千克的储油罐,被抛到100多米外的地方;1966年3月2日,江苏盐城磷肥厂一个重6500千克的锅炉,被龙卷风卷起掷出几十米。天启大爆炸的上述灾情显而易见是龙卷风所为,卷上天的人马衣服、木石银钱器皿,随气流升空逸散后,又随龙卷的下沉气流落下,重者如木石银钱器皿,落得较近(昌平),衣物重量轻,飘得更远更高,就挂于西山了。

由于积雨云中强烈的扰动和放电现象,在一个雷区中,雷电的发生并非一个点,其雷击带的长度可达几千米,北京天启年间的大爆炸很可能是一个雷暴群影响所致,火药库爆炸的能量上升气浪,又加剧了对流运动,使龙卷气旋中不断有龙卷单体生成。

大部分强雷暴往往和暴雨联系在一起。在天启年发生的大爆炸中,史料只字未提到雨,也许当时并未出现暴雨,甚至滴雨未下,这又做何解释呢?《明史》载“圣谕,今岁入夏以来,风霭屡作,旱魃为灾”,可见本就天旱少雨。由于北京的地理环境所致,冷空气东移受燕山、东灵山、五台山等山脉的阻挡抬升,水汽凝结降落在迎风坡上,翻过山后到背风坡时,形成背风波,产生对流上升运动,促使对流单体发展,往往会出现干打雷的现象,而产生的龙卷也以风为主,甚至是火龙卷。

第6篇:雷锋手抄报资料范文

近50年来,在雷锋精神的召唤下,一批又一批扬州商校学子奉献爱心、挥洒真情。学校结合专业,依托技能,坚持不懈开展“学雷锋、献爱心”系列活动,涌现出众多先进集体和个人,其中“小红帽”志愿者协会就是远近闻名助人为乐的优秀品牌。

助人为乐、奉献爱心,学习弘扬雷锋“五种精神”

学校每年都围绕“学雷锋、献爱心”这一主题开展志愿者活动,以“小红帽”志愿者协会为主要载体,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切实加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目标,结合专业,依托技能,奉献爱心。

1.学习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校开辟学雷锋专题网站,利用LED显示屏、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雷锋日记读后感、雷锋肖像画比赛等活动形式,教育学生自觉学习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结合“国庆节”、“五四”青年节、红十字日、助残日等开展活动,发扬雷锋精神,指导学生学习与生活。在汶川地震发生时,学校每位同学都奉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樊荣同学捐出了平时捡饮料瓶攒下的530元钱,刘江等23名同学奉献出自己全年的国家助学金。同学们意识到,国家有难,我们要向雷锋同志一样,尽自己微薄之力,与祖国一同共渡难关。

2.学习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近50年来,“小红帽”志愿者奉献爱心,风雨无阻。他们秉承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结合自身专业,依托所学技能,走进社区,走进福利院、走进聋哑康复中心,展示精湛的技艺、提供良好的服务、面带诚挚的微笑、送去贴心的关爱。一个又一个“小红帽”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奉献爱心,造福千家万户。“小红帽”以自身的行动,成为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近50年来“小红帽”志愿者协会收到近100件来自社区、福利院、聋哑学校等社会各界的感谢信、表扬信、锦旗;近60名“小红帽”志愿者获得省市优秀学生、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近50年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助人为乐、服务社会的优秀志愿者。旅游系“小红帽”志愿者协会,定期走进敬老院,提供理发、修脚、保健等服务项目,扬州晚报、扬州电视台等媒体多次进行报道;志愿者钱诗宇同学主动帮助荷花池社区的一位空巢老人,每周帮助打扫卫生、整理家务,带老人洗澡,帮老人做饭,老人已把钱诗宇当成了亲孙女;志愿者刘桂玲同学多次无偿献血,5年间共献血2000毫升,她还主动请“扬州好人”张德兵做指导老师,利用节假日跟随献血车进行义务宣传,并组织同学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目前,学校义务献血小分队已有160多名志愿者,扬州市血站多次表扬学校志愿者义务献血的行为。

为民服务、助人为乐不仅仅表现在广大学生志愿者身上,学校教职工更是身先士卒,主动奉献爱心。学校每位校领导主动结对两名特困生,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为他们订牛奶补充营养;耿春霞老师连续10年,每年资助两名贫困生完成学业;有私家车的教师自发组织了“爱心车队”,主动接送顺路的学生上学、放学,还送生病的学生去医院治疗;宿管员周玉华5年如一日,坚守岗位,雨天主动收回学生晾晒的衣被。2011年5月的一天夜晚,一名学生突患阑尾炎,周玉华将学生送进医院进行紧急治疗。学校成立爱心基金,及时资助家境困难学生,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学校与中国妇联儿童基金会合作,实施“春雷计划”,学校成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春蕾计划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学校与江苏省残联长期合作,免费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

3.学习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学校常年组织师生开展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活动。每月评选优秀社团指导教师、优秀早读课指导教师、优秀晚自习指导教师等专项优秀个人;每学期评选十佳优秀学生、十佳优秀学生干部、技能之星、道德模范之星;学期末评选“雷锋式”班级、“雷锋式”志愿者、“雷锋式”教职工。通过教育活动的长期开展,全体师生已逐渐形成了学习不止、实践不止、奉献不止的“螺丝钉”精神。

正是由于广大师生充分发扬“螺丝钉”精神,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各项竞赛活动屡创佳绩,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美誉度不断提升。

4.学习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创业创优是学校常年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主题。历年来,学校每周评选节能减排先进系科、先进班级、先进部门,每月评选勤俭节约先进学生,每学期开展“爱惜粮食、珍惜用水”,“合理使用、变废为宝”主题团日活动,饮料罐已成为学生装饰宿舍的花盆;废报纸变成了美丽的千纸鹤,塑料盒成为适用的肥皂盒。

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植。2005年,学校正式启动校园学生创业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学生创业一条街已有26家公司入驻,同学们在创意生活园中体验创业的快乐,感受创业的成功,分享创业的喜悦。施人玫瑰,手留余香,创业成功的同学不忘回报学校、回报同学,他们为贫困同学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邀请他们一同参与创业活动,解决了部分贫困同学的生活困难。朱盈月、吴虎等同学积累创业经验,毕业后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可以说,创业园已成为小老板的孵化器,成为“雷锋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实践舞台。

5.学习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雷锋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在学习和工作上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历年来,学校师生努力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奋勇争先,锐意改革,在省市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在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书写辉煌;在国家技能竞赛中摘金夺银;在全省创意论坛中保持领先;在省市级“两课”评比中拔得头筹;在信息化大赛中获国家金奖。

拓宽形式、丰富内容,学雷锋活动做到“三个结合”

近50年来,学校不断开拓学雷锋的活动域面,不断拓展学雷锋活动的形式,不断丰富学雷锋活动的内容,形成“三结合”的特色。

1.学习雷锋精神与实现培养目标相结合

学校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思想境界、一种行为规范,在实现“职业道德好、职业素养高、专业技能强、就业(升学)创业能力优,且具有一定特长”人才培养目标中,教育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推进课堂教学建构素质、社团活动拓展素质、习惯引导规范素质、劳动训练强化素质、社会实践提升素质等“五维”素质教育,建构“基础证书、专业技能证书、素质拓展证书”三维证书体系,通过吃苦耐劳训练、综合才艺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合作相处能力训练、奉献社会实践训练,强化技能训练,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2.学习雷锋精神与建设校园文化相结合

学校将弘扬雷锋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主题,以雷锋精神陶冶师生情操,以雷锋思想净化师生灵魂,以雷锋人格塑造师生健康人格,引领校园学雷锋活动有声有色、推动雷锋精神薪火相传。学校建立了学雷锋专题网站、开辟了“雷锋园”和雷锋宣传廊,编写了学雷锋校本教材,组织了学雷锋系列活动,形成了知雷锋、讲雷锋、学雷锋、做雷锋的“雷锋行动模式”。

3.学习雷锋精神与打造德育特色相结合

第7篇:雷锋手抄报资料范文

如果你执意要问,那时的我绝不会口若悬河地答出“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时明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落英缤纷的桃源;是贾岛的推推敲敲;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是庄周的汪洋恣肆,是孔丘的颠沛流离;是李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是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之类的骈词俪句,大概只能在抓耳挠腮、搜肠刮肚、苦思冥想半天之后,满怀愧疚地结结巴巴地对你说:“语文嘛,这个东东……不好意思,我也说不清它是个什么东东。”

我总不能说语文是到操场用木棍儿在地上写字吧,不错,那是我在小学一年级时干的,但说出来人们一定会耻笑我“小儿科”。我也不能说是背诵课文“八月里,秋风凉,棉花白,豆子黄。摘了棉花收了豆,家家户户喜洋洋"吧,虽然那是我在小学二年级做过的,但是儿歌能不能够算是语文我说不清。说语文是背诵老师 从教学参考书上为我们抄来的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吧,这个似乎可以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因为在初中二年级之前我一直在无聊地这么做,可是段落、主题、写作特点又是什么东东我还是说不清。

真正明白语文是什么,是在遇到水抗倭老师之后。

初识水老师是在1962年夏秋之交,那时我在陕县七中读初中。学校在陕县菜园乡(当时叫公社)东边的两个村庄之间,很简陋,没有一点诗意。“五亩田里四座房,前后左右没围墙。操场不过巴掌大,一阵小风尘土扬。最怕遇到连阴雨,道路无处不泥浆……”就是它的写真。我曾想,这样的一所学校,谁如果能够写出它环境的美丽那一定是长着两个脑袋的超级天才。但是出乎我的意料,就有人能够写出来,那就是传说从县二中刚刚调来即将担任我们初中三年级语文课的水抗倭老师。

新学年开始的头一天,我们到校时发现路边一棵胳膊粗的小杨树前靠着一块黑板,上面写有几篇欢迎新生的小文章,其中就有水老师填的一首词,是介绍校园环境美丽的。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其中“东山嵌明镜,河边芦花香”的诗句却牢牢镶嵌在我的心里,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五十多年之后的今天还能清清楚楚的记得。水老师描写的没错,我们学校东边五六里的山谷里确确实实有一座小型水库,虽然我们即使长着长颈鹿一样长的脖子再站到教室的屋顶上也看不到,但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否认它镜子般的明丽;学校北边一里开外的地方,有一条小河静静流淌着,河边是茂密的芦苇,苇花如雪的日子空气中会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可是这些我为什么想不到呢?水老师送来的“明镜”让我豁然开朗,水老师酿出的“芦花”清香涤去我头脑中的混沌:原来文章和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有着偌大的干系!井底之蛙看到的只是近在咫尺的井壁,雄鹰即使栖息崖壁心中也有丘壑云天;要写大气文章,就不能一叶障目,而应拓展自己的胸襟。谢谢你,我还没能谋面的水老师!

很快,就见到了心仪的水抗倭老师!他年长我们8岁,出生于抗日烽火遍神州的1939年,黄埔出身的父亲为他取了这个响亮的名字。当然,和普通人一样,他不会长着两个脑袋,但绝对是个天才;他没有高大的身材,但英气逼人。他很会讲课,课堂上从来不讲那些没有营养的空话套话,从来没有让我们死记硬背那些不知从何而来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之类的劳什子,而是在和我们一同欣赏课文的愉悦中,“润物细无声”地巧把金针度于人。我至今还清清楚楚记得他给我们讲授浩然《一匹瘦红马》时的情形。这篇课文说的是东方红农业社运输队有一匹騍马,瘦得除了一身松耷耷的皮就只剩下一把骨头了,而这张皮上的马毛也没有几根,脏兮兮的让人恶心。运输队长让人拉到集市上卖了,社员焦贵不忍心看着它被马贩子用一副马掌钱买去屠宰下汤锅,就拦了下来。在焦贵的精心喂养下,这匹马变成了滚瓜溜圆的大红马。水老师在和我们欣赏了焦贵与运输队长围绕卖马的激烈冲突的文字之后,轻轻地吟诵起课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一句:“月儿弯弯的挂在树梢上,整个村庄都浴在银色的光辉里。”在他反复的吟诵中,我们终于悟出了什么是“文如观山不喜平”。课文中还有一段焦贵面对运输队长的刁难,帮着瘦红马拉车往桃红山送粪土的情节,是这样描写焦贵帮套的:“这人用力拉着,套绳紧绷绷的,身子弯得几乎贴在地皮上。我们看不见他的脸,只能看见他那才剃过不久的头顶,冒着热腾腾的汗气。”水老师让我们比较这样形象的描写与“他十分卖力地拉着”哪个更能够感染人,引导我们思考自己在作文写人时该从课文中学些什么。谢谢您,老师,您让我明白了课文与写作的关系!

水老师很注重字词教学,也很会词语教学。他把《汉字简化总表》用毛笔工工整整地抄在白纸上,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让我们每天低头抬头都能看几眼,渐渐养成写规范字的好习惯。他有一本大字典,纸张黄黄的,好像叫《中华大字典》,在那个我们几乎没有人能够买得起字典的年代是挺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我不止一次有想摸一摸那本字典的冲动,可是我不敢贸然,怕老师不高兴。有一次,我挖空心思找到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由头,趁水老师与另一位老师聊天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来到他们面前,指着课本上的一个词语向老师“请教”:“老师,‘狰狞’是什么意思?”我原想老师谈兴正浓,一定会说“喏,字典在哪儿,你自己去查一下吧”,这样我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和这本神秘的字典来个亲密接触。可是很扫兴,水老师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了聊天,好像思考了一下,对我说:“你见过把狗挤在门缝打的情形没有?”我虽然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把话题扯到这上面,但对“关门打狗”这种事情并不陌生。我们这些农村学生家境大都不怎么样,家长在生产队累死累活的挣工分,一天最多也就能挣个毛二八分的,哪里有钱让我们奢侈地在学校食堂顿顿吃热馍喝热汤?所以,我们只好一星期回家一趟,把一星期要吃的馒头咸菜带来放在宿舍里。由于学校没有围墙,附近村子的野狗会时不时地溜进宿舍大快朵颐。刚刚从三年饥荒缓过劲来的我们当然对这些不仗义的野狗恨得牙根痒痒的,一旦发现它们溜进来,便设法把它们夹在门缝中痛打一顿。于是我便顺口答道“见过”,水老师嗯了一声接着说:“狗被打时露出的凶恶模样就是‘狰狞’。”我想翻阅那本字典的阴谋就这样落空了,虽然有点怏怏有点悻悻,但是水老师的这种别具一格的解释词语却使我受益匪浅。谢谢您,老师,您把抽象化为形象的教学方法不仅让我无须死记硬背至今仍能记住许多词语的含义,也使我真正体味到语言的特有魅力。

水老师教我们初三语文并不拘泥于课本。那时我们并不知道应试教育是什么东西,不像今天的学子这样“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在题海泅渡中苦苦挣扎。水老师在课堂上常常给我们读一些课本以外的文章来开阔我们的视野,滋补我们精神上的贫瘠。他给我们读李准的电影文学剧本《李双双》《老兵新传》《小康人家》,使我们这些乡下孩子一个个都像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一样感到有说不出的惊奇。我们在喜欢李双双的率直泼辣、敬佩老战的坚强刚毅、鄙薄全知道的自私刁蛮的同时,还知道了什么是电影文学剧本、什么是特写、什么是旁白、什么是蒙太奇、什么是戏剧化情节。为了尽快了解人物的命运、记住其中喜爱的台词,我们一个个勒紧裤腰带,把从牙缝里抠出的菜金拿出来买了李准的《春笋集》。水老师有一本厚厚的剪报,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像“春天的薄冰像像玻璃一样明净,马蹄踏碎玻璃下的天空;长鞭催促运化肥的大车,车轮在天上隆隆滚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雪花飘,一片片,轻似鹅毛软如棉”这些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文字就来自那本剪报。水老师很愿意和我们分享他的剪报,借给我们抄录。潜移默化中,我们班许多同学也有了自己的剪报本。为了充实自己的剪报内容,我们开始订一周四版的小报;为了寻觅自己喜欢的文章,我们好些人都像今天的拾荒者一样,见到个纸片就赶紧捡起来看半天。水老师,每当我翻阅旧日的剪报时,都会想到你,谢谢您,老师,您让我知道语文不止在课本里。

水老师很善于把语文学习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去看电影《朝阳沟》,电影中出现社员们锄地的画面:许多社员动作整齐划一地锄起锄落。散场后,水老师不失时机地告诉我们:“这就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实生活中人们锄地有快有慢,不可能整齐划一,但舞台上如果照搬现实,就失去了劳动的美感。”

伟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后,我们学校闻风而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学雷锋活动。为了宣传雷锋的事迹,学校决定组织一场学雷锋歌咏比赛,但是除了《学习雷锋好榜样》这么一首,我们就再也找不到切合主旨的歌曲。这时水老师出手了,他利用现成的民歌曲谱,根据雷锋的生平事迹撰写出五首歌词并亲自教我们演唱;他还一遍遍耐心指导我该如何朗诵串场台词。比赛的结果不用说你也会猜到,我们班夺得第一。如今,50多年已经过去,许多往事都如烟云一般从我的脑海中消散,但是我没有忘记水老师用一腔激情撰写的朗诵词:“高山的青松堤岸的柳,不畏风雨生命悠久。雷锋啊,你就是苦难压不倒的青松,你就是生命力旺盛的翠柳……”我没有忘记水老师撰写的学雷锋歌词:“好雷锋,好兄弟,扛起矛头才十岁;党的怀抱成长起哟,嗨/嗨/哟嗨哟,嗨哎嗨/嗨哎嗨/哟嗨哟……”原因很简单,这些使我明白了生活处处有语文。水老师,谢谢您。

初中毕业后,能够再次聆听到水老师教诲,已是10年之后。那是一个“八亿人民八个戏”的特殊年代,为了贯彻毛主席“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指示,县里召开了业余作者创作交流会,我和水老师也参加了这次活动。会上,县里主抓文艺创作的头头对一个《红炉新铁》的小剧本大加推崇,说它是 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好剧本,是工农兵占领戏剧舞台的样板,所以他已经指令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即原县剧团)精心排练,要求与会者认真观摩学习。这个剧本讲的是一个堪称天方夜谭的离奇故事。故事说,农忙时节某生产队的脱粒机出了故障,一根螺纹钢坏了。资产阶级唯生产力论的代表生产队长要派人进城购买,贫农出身的老铁匠坚决反对,主张自力更生,用他那打造过无数镰刀锄头的铁匠炉来锻造螺纹钢。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经过一夜叮叮当当,螺纹钢居然成功地被锻造出来了!老铁匠用事实大长了贫下中农志气,大灭了资本主义当权派的威风,如此云云。散场后,我请教水老师对这个戏的看法。水老师皱了皱眉头,说:“闭门造车啊。这些人口口声声说与工农兵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坐在家里瞎编。螺纹钢是什么东西?不说别的,那螺纹是锤子能砸出来的吗?就算你能够砸出,你淬了火,结实吗?能够保证用在脱粒机上不出安全事故吗?”水老师顿了一会儿,接着说:“违背了常识,违背了真实,这样的剧本注定是短命的。”

第8篇:雷锋手抄报资料范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生活化 作文 素材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0-008-01

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凸显农村生活化特色,是课题组一项主要研究内容,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引入生活化体验之外,我们还更多地靠富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体现。因此,教师如何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让学生写出富有农村生活乡土气息的内容和文章来,是课题组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的做法是:

(1)依托校本资源,开展主题作文训练

我校地处乡镇,城乡结合部,学校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是肥东县第一批合肥市特色学校,有着较强的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一直以来,以“德育导行,科研引领”作为办校理念,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育科研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就因势利导,结合这些校本资源,开展主题作文训练,让学生写出身边的事,表达出亲身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近年来学校已经形成以“学雷锋文明礼貌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心阅读节、健康体育节”为主要内容的“四大主题”活动。我们紧紧围绕“四大主题”活动开展生活化主题作文训练。

三月是文明礼貌节,课题组结合“学雷锋月”开展读雷锋日记、讲雷锋故事、唱雷锋的歌、学习雷锋事迹和写身边活雷锋等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我让妈妈露笑脸”主题征文,“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感恩贺卡寄语;结合“3.12”植树节、“争当环保小卫士”、“清洁家园”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同学为小树挂牌,写环保标语,发环保倡议书;五月份为“校园文化艺术节”, 每年都要组织“快乐艺术・快乐成长”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活动。有绘画书法展、手抄报评比、庆六一文艺汇演等活动,课题实验教师让学生用日记、卡片、文章等形式记录自己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和体验。九月份为“开心阅读节”,课题组教师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读书笔记展读活动,比比谁读的书多,开展写“一本好书读后感”,比比谁的收获大;开展班级“故事大王选拔”,看看谁说得好。每年的十一月份为“健康体育节”,课题实验教师就组织学生写现场赛况报道,记下赛场精彩瞬间和感人画面,在校园广播中播报;组织学生写《一场激烈的比赛》《团结就是力量》主题作文,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写生活情感文章,学生的体育意识、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合作的精神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我们把学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一窗一栏(橱窗、宣传栏),一室一站(图书室、广播站)当做课程资源,利用校内开展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使每一个节日,每一个活动,都成为作文校本课程资源,让学生走到活动课程中去,去玩,去唱,去跳,去感受,去体验,这样学生就有了亲身体会,自然愿意去写,也有内容可写,此时教师开展主题作文训练,再给予指导,写场景,写人物,写场面,写感受,往往能够写出声情并茂、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来。校本资源是很好的生活素材,有效利用自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整合校外资源,拓宽写作渠道

我们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注重整合校外资源,拓宽学生的写作渠道。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做好“四个走进”。

走进家庭,感悟家庭生活。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另一重要天地,感悟家庭生活,捕捉写作素材尤为重要:①家庭成员间的相处。②家里种植的花草,饲养的小动物。③孩子独自在家的情况。④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当学生把家庭生活的喜、怒、哀、乐情感带入作文中,朴实而又平淡的生活就会格外生辉。

走进社区,关注社会生活。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社区:①老师带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比如:敬老院慰问活动,规范书写,“啄木鸟”纠错行动,上学、放学回家的路上会看到哪些现象;②家长带孩子进入的各种社交场合;③感受家乡巨变,了解风土人情等。有了体验,细心观察,才能写出反映生活、时代气息浓厚,闪烁个性火花的佳作来。

走进乡野,流露自然天性。乡村田野,是我们学校地缘位置的一大特色,也是课题组彰显农村特色,突出生活化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田野,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感受淳朴民风民俗,瞩目农村劳动场景,发现乡野趣闻,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亲身经历乡村生活,自然会天性流露,只要留心感受,会为我们农村学生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第9篇:雷锋手抄报资料范文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上海九久图书从台湾引进的“中国古典小说青少版”系列丛书已于近日出版。2月16日,人民文学出版社举行了该书的新书会,人文社表示,该系列丛书主要面向青少年群体,参与改写的作者全部是台湾著名作家及教育专家,涉及33种中国古典小说,共计42本。

人文社社长潘凯雄介绍,1945年台湾光复后面临着汉语教学、汉语阅读和复兴中华文化的大工程。在此背景下,经过台湾文化界、知识界、出版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十多年的努力,从1958年开始陆续出版了这套书。他说:“从它出版到现在已将近一个甲子,目前,在台湾图书市场上,古典名著的缩写本已经不止这一套,但它却是卖得最好的。它的确可以称之为几代人共同的阅读记忆。”

这一系列选本堪称目前市面上种类最为齐全的中国古典小说青少版读物,除了通常见的“四大名著”外,还包括了《今古奇观》《儿女英雄传》《刺客传奇》《彭公案》等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读本。潘凯雄表示,每本大概8万字左右,配有20多幅插图,同时绝大多数都有台湾儿童文学专家或者教育学专家撰写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导读文字。

当代旅行文学的经典之作

比尔・布莱森《偏跟山过不去》上市

本刊讯 一本由《万物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撰写的《偏跟山过不去》(两条腿穿越3000公里山径)日前由接力出版社推出。该书描写在英国生活了二十年之后,比尔・布莱森回到了美利坚,他决心徒步穿越阿巴拉契亚小道,借以重新认识自己久违了的美国。

作品集轻松幽默的笔调、冒险奇遇的故事、逗趣爆笑的情节以及优美生动的语言于一体,堪称当代旅行文学的经典之作。夺人心魄的阿巴拉契亚小道沿途景色,一路上遇到的各种险境和形形的有趣人物,以及有关小道的历史沿革等,都由身临其境的作者用一支充满风趣幽默的生花妙笔娓娓道来。

作品还提供了一个对美国生态环境、当地历史、社会状况的深入描述,并对莽原和大自然以及森林那宽厚深邃的力量产生了深切的敬畏,并从中发现了千百万人不知道的一个美国。 (马 婕)

德国畅销书作家的幸福观让人耳目一新

本刊讯 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这些看似平常的发问即是哲学开端最原始的追问之一,也是每个普通人最终要解决并形成自己答案的问题。对此,德国最著名的生活艺术哲学家、畅销书作家威廉・施密德有着不同寻常的理解,哲学和历史的学术背景给了他看待“幸福”独特而深刻的角度,多年担任心灵抚慰师的身份让他更多地对“幸福”有着直观的感悟,这一切汇聚成了《幸福》一书。2012年2月,这本关于“幸福”的小书已经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幸福》一书对当代精神危机,对“幸福”进行了多层次的深入解析。作者指出,我们往往以为自己是在寻找幸福,其实是在寻找意义,幸福只不过是被选中代替意义而已。而由好运到快乐再到更高层的充实,是逐层递进的三重意义的幸福所在。作者鼓励大家接受平淡,正视痛苦和悲哀,顺应天性,进而提出“人生的第一要务不是幸福,而是寻求意义”这样让人耳目一新的幸福观。周国平教授对《幸福》一书赞赏有加,欣然为本书作序并倾情推荐。 (徐 珏)

《此间的少年》

十周年纪念珍藏版问世

本刊讯 十年前一部名为《此间的少年》的小说在网上连载,书中主角名字都是金庸武侠小说世界里响当当的人物,但是他们不打打杀杀,他们和我们一样天天上课念书。这部小说2002年完成,最初在网上连载,火速窜红,点击量超过几百万,之后迅速推出单行本,热销全国。作者江南,北京大学化学系高材生,大学毕业的时候创作出该小说,成为国内校园青春文学写作的开创性人物。《此间的少年》是以江南本人的大学生活为原型,描写了一群北大学子四年的青葱校园时光,在他们关于爱情、关于友情、关于学业、关于理想的故事当中,读者看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该书十年间再版五次,销量累计超过120万册,2012年,在十周年之际经典博维又推出十年纪念版,特邀国内第一画手ENO绘制精美生动的群像图,装祯采用特殊工艺,使整本书散发出独特的清香。此次再版,首印量达到十万册,上市仅一个月即供不应求。精典博维表示,《此间的少年》能长销十年,不是它运气好,而是它毫不做作地写出了最经典的校园青春典型,真诚质朴,道出了多数人共同的青春记忆和岁月感慨。

(唐 娟)

华文社出版《雷锋全集》

本刊讯 近日,一部汇集雷锋个人文稿,忠实记载雷锋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道德情操的文集《雷锋全集》,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雷锋全集》汇集了雷锋生前所写的全部文字,包括日记、诗歌、小说、讲话、书信、散文、赠言等,近20万字。这些内容全部自雷锋手记誊抄整理,史料真实,内容翔实,许多珍贵资料还是首次面世。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是长期从事雷锋资料征集、整理、收藏与研究的70多位雷锋生前部队和战友、雷锋照片摄影人以及从事雷锋研究的专家学者。中国雷锋研究会、抚顺雷锋纪念馆、湖南雷锋纪念馆、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和前进报社,对本书给予了大力支持。

《雷锋全集》是迄今为止一部最完整的雷锋个人文集。本书的出版,对于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雷锋,寻觅雷锋人生轨迹,弘扬雷锋精神;对于推动全社会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宣传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馨 文)

刘德华出书

记录《桃姐》拍摄点滴

本刊讯 近日,电影《桃姐》即将登陆内地荧屏。主演刘德华不仅凭借这部影片获得多项大奖,更由于出演这部作品被媒体大赞去掉星味,终于脱掉了偶像的帽子。看《桃姐》,哭一定是最核心的内容。叶德娴直言: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泪。于冬直言:不哭你找我。刘德华直言:看剧本就哭了。这部作品给华仔带来了荣誉,带来了蜕变,更带来了感悟。华仔将这些拍摄期间的感悟点点滴滴记下,汇集成册,因此便有了他的最新个人著作《我的30个工作天:“桃姐”拍摄日记》。

记者获悉,华仔的这部最新个人著作简体版将于近日由盛大文学华文天下出版发行。天王刘德华用文字与读者面对面,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刘德华。这部作品是华仔在拍摄电影《桃姐》期间写的工作日记。内容主要是关于个人工作情感和拍摄《桃姐》时的感悟。除了30篇工作日记以外,更有刘德华在电影《桃姐》中的剧照,以及电影《桃姐》主创(导演、演员)的感悟与推荐。华仔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本意只在个人网志跟‘华仔天地’家里人分享,随笔之作竟能成书,算是无心插柳的果实,仿佛就像电影的主人公桃姐一样,一生随心而为,却能遗爱人间。” (丽 铮)

《走向海洋》普及海洋意识,彰显“海洋强国”大战略

本刊讯 2011年,有关“海洋”的话题此起彼伏。中国航母平台出海航试,“蛟龙”深潜凯旋,大洋“寻宝”区域稳步拓展,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中国、南中国海争端引人注目。2011年12月21日晚间黄金时段,央视一套首播“中国第一部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它由中国人民海军、国家海洋局共同投入巨资,《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王牌团队历时三年精心制作。随之,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图书《走向海洋》也现身图书市场。

《走向海洋》这部中华民族海洋战略宣言书,通过回顾中国海洋历史来宣言当下:中国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不会动摇。它是第一部由国家投资策划的、从历史与现实双重角度来体现国家战略大方向大目标的大型海洋文化军事作品。据悉,这部专题片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走向海洋》总撰稿刘军卫说:“核潜艇、航空母舰,关键是看我们的现实需求是什么。中国不会去海上争霸,但我们也不会让自己的海洋权益被侵犯。”此书旨在向全国人民普及一种“走向海洋”的发展观念,为我国“走向海洋”的伟大战略目标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在“海洋权益”问题上,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共同宣告了一个伟大的海洋梦想。 (杨 帆)

一场美丽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