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二语文归纳范文

高二语文归纳精选(九篇)

高二语文归纳

第1篇:高二语文归纳范文

一、正确理解归纳与演绎的内涵是讨论的前提

卓立子老师在文中说“正确理解演绎和归纳的内涵是这个问题的基本常识”,确如所言,我们讨论“语文教学重演绎还是重归纳”的问题,首先要弄明白“归纳”与“演绎”的内涵,以及语文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的本质,否则问题的讨论就会失去共有平台,滑向无效争辩。好在能达成共识的是:归纳和演绎,其本质是两种逻辑思维方法。

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它有两种功能,一是概括一般情况,二是推测将来结果。优点是体现事物共性,寻求根本规律。局限是不完全归纳,则无法穷尽同类事物的全部属性。

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先假说,后求证,其推理形式是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构成的“三段论”,这是从一般共性到特性,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其优点是把一般原理运用于特殊现象,使得原有知识得以深化。局限是其本身只揭示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不能进一步揭示共性和个性的对立。

所以,孤立的演绎与孤立的归纳都不能正确地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逻辑史上曾形成过“归纳派”和“演绎派”两大派别。两派各执一端,各自夸大彼此间的矛盾和对立,忽视了联系和统一,结果是给逻辑学发展造成了极大伤害。①

其实,在思维实际中,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其联系表现在:第一,归纳推理为演绎推理提供前提。演绎推理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这就要依赖归纳推理来提供一般性知识。第二,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为了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归纳推理的个别性前提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因果性、必然性,这就要用到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还要依靠演绎推理来验证自己的结论。因此,归纳和演绎作为两种逻辑推理方法,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厚此薄彼。

二、三个课例及其修改方案的背后

基于以上的共识,我们再来评析赵、卓两位老师所谓的“演绎”型和“归纳”型语文教学(姑且如此称谓)课例及其观点,看看语文教学与“演绎”“归纳”之间能否构成联系,若能,我们又当如何认识这种关系。

先来看看《赵文》中列举的三个课例及相应修改方案,现简述以下:②

课例①:教师列出《荷塘月色》主旨的不同理解,然后让“学生列举课文某一片段印证上述某一说”。

修改方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及相关资料,然后自由探究发表看法,然后教师再列举出历来关乎本文主旨的不同理解,与众多思想发生碰撞。

课例②:教师展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论,利用理论演示白居易《长恨歌》,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同类作品赏析训练。

修改方案:先让学生赏析同类作品,借以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论,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同类作品赏析训练。

课例③:告诉学生横向议论知识,教师再解说例文,然后进行话题训练。

修改方案:先让学生阅读例文,进而掌握横向议论知识,最后进行话题训练。

赵老师认为,三个课例虽然“内容不同,形式各异”,“但都运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从规律到特殊的思维方法”。

窃以为,问题就出在这里。

如果依赵老师理解,其所举课例就是“演绎法”教学。那么,比照“演绎逻辑”的内涵,其课例内涵就理应与“演绎逻辑”内涵相符合。按前文所述,“演绎逻辑”一般都是先假说,后求证,其推理形式为逻辑学“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注意,若逻辑推理的前提假说是真命题,其后之求证过程才会是形成真命题结论的过程。而纵观《赵文》三个课例,无一有如“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过程。换以课例①具体言之,教师先给出《荷塘月色》主旨的不同理解,然后让学生“列举课文某一片段印证上述某一说”。这种“观点+例证”的做法就是“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从规律到特殊”,或者说这种简单做法就可称为“演绎型语文教学”,笔者实不敢苟同!

再来看三个相应的修改方案,是否有如赵老师所言都是“归纳法的设计”?

课例①的修改方案很简单,即把教学顺序倒转,先让学生探究并发表看法,后再展示“人们历来的不同理解”。如前文所述,“归纳逻辑”是先摆个别事实,后求事物一般普遍结论的逻辑推理。而修改方案中让学生探究发表各自观点,最后是否能达成共识、形成结论,恐怕仅此一点就值得怀疑!若赵老师认为不必达成共识,而是与“众多思想发生碰撞”,这岂不正应了卓老师“商榷文章”所言:“《荷塘月色》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至今还争论不休,按赵老师的做法,最后还得展示,不知道这样的课堂效果到底高还是低?”③

课例②和③的修改方案有相似之处:恕笔者将其简化,原课例:A(定论)——B(演示定论)——C(学生演练)。修改方案:A(演示定论)——B(定论)——C(学生演练)。两相比较,我们发现,原课例与修改方案之间差异只在于A步骤和B步骤间顺序调换,如上所言,步骤简单调换并非意味着“归纳”与“演绎”间的相互转化;而《赵文》主张“慎用演绎逻辑”,但令人费解的是,按赵老师的理解,此处修改方案中的第三步C(学生演练),却恰恰是用到了“演绎”方式。

其实,透视《赵文》所举课例及修改方案的背后,我们发现二者并非是“演绎”与“归纳”两种逻辑方式(教学策略)的矛盾,而是当下语文教学界“收”与“放”两种课型的矛盾。“收”与“放”,是一种通俗说法,其实就是语文课堂的两种常用教学策略,笔者姑且将其称为 “聚合型课堂”(收)与 “发散型课堂”(放)。

以“收”为主的“聚合型课堂”,其特点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目标落实,知识传授,具体表现为信息密集,环节完整,教学任务以教师预设目标的实现为准。这种课型因教师主导充分,课堂严谨整饬,便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及知识的系统掌握,缺点是易束缚学生思维和创造力。

以“放”为主的“发散型课堂”,其特点以学生研讨为主,教师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自学条件,具体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求知主动,互动性强。这种课型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个性潜能及创造精神能得以发挥,课堂灵动活泼,但若处理不好,也会流于随意,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明眼人一看即知,这两种课型,犹如“归纳”与“演绎”,寸长尺短,无所谓优劣,关键在于教师面对什么样的学 生(具体学情)教学什么样的内容(教学内容)。一句话,课型无好坏,关键在于人。

但话说回来,无论“聚合型课堂”,还是“发散型课堂”,其中都能找到类似于“归纳”“演绎”这两种逻辑思维的教学策略,或者说,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可借鉴“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思维方式,从而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

无论是“聚合型课堂”(收)还是“发散型课堂”(放),从逻辑学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都可以借鉴“归纳”与“演绎”这两种逻辑思维方式,形成一种带有“归纳”与“演绎”特点的教学策略。据笔者观察,当下中语界尚未形成对此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所以,笔者姑且将其称为“归纳型教学”和“演绎型教学”(区别于《赵文》“归纳法”和“演绎法”)。

下面,我们就以现实中一则《〈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的教学案例为例,看看“归纳”与“演绎”在其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论语〉选读》是目前浙江省使用的语文版高中选修教材。该教材相对于内容驳杂的《论语》原着而言,重选主题,重新编排。尽管如此,但每一章节材料依旧没有内在逻辑关联,这让一线教师明显感觉此类教学难于一般的文学文本教学。

但有老师在实践中摸索出“点——线——面——心”式的《论语》教学课型,效果不错。④

所谓“点——线——面——心”即四个教学环节:“点的剖析,线的延伸,面的总结,心的回应。”具体而言:①先从学生疑惑的、感兴趣的全息性的文本事例切入,引导学生探讨;②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更多的、丰富的文本事例的研习中进一步感受其特点;③接下来再将文本事例举三反一,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领会其主题内涵;④最后学生在联系现实和切己体察中生成自己的认识。

具体以《〈论语〉选读·中庸之道》教学为例。教师先从学生预习中寻找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备“学情”),发现学生普遍对“乡人皆好之”一节有疑问:“乡人皆好之”的境界为何还不如“善者善之,恶者恶之”?教师即从此切入,按上述步骤设置问题:

①“点的剖析”:一个人用什么方式才能让善恶皆有的一乡人都喜欢自己?

②“线的延伸”:你还能从其它语录中感受到孔子这一原则立场么?

③“面的总结”:你觉得中庸之道有哪些特征?

④“心的回应”:结合自己生活,说说你怎么在现实中如何践行中庸之道。

……

整堂课就师生地位及相互作用而言,教师从学生疑惑处入手,让学生从节选文本中发现研讨,自己归纳出“中庸之道”的特征,从而形成对“中庸之道”的最终理解,最后再让学生结合实践畅谈现实中如何践行“中庸之道”。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为学生研讨创设问题,整个课堂教师放手,始终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或许这就可称其为“发散型课堂”。

但是,这种所谓“发散型课堂”是否就是“归纳型教学”呢?我们依据“归纳”和“演绎”推理公式来分析这堂课的教学:

归纳推理公式:

S1是P,

S1是S类的代表性个体,

所以,所有S具有属性P。

演绎推理公式:

大前提:有P理论在某一范围内是正确的。

小前提:假定事物S行为受P理论支配。

结 论:则S行为规律为P。

第①环节(点的剖析):师生从疑惑处“乡人皆好之”切入,通过“感化式”和“讨好式”两种正反“好之”来体验“中庸之道”的“原则性”和“平易性”特征。

第②环节(线的延伸):教师要求学生再对文中能体现上述原则立场的类似事例加以分析,从而体会文中孔子在评价“狂与狷、过与不及、适与莫”等方面的原则立场。

第③环节(面的总结):通过上述活动,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庸之道”的特征。

上述三个环节教学下来,学生脑中进行了这样一个“归纳推理”过程:

环节①:“乡人皆好之”体现了“中庸之道”的“原则性、平易性”特征。

环节②:“乡人皆好之”是与之类似的“狂与狷”等事例中最具代表性的。

环节③:所以,文中类似事例都体现了“中庸之道”的“原则性、平易性”特征。

而课堂最后的环节④与环节③则进行了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大前提:“原则性、平易性”属于“中庸之道”。

小前提:学生生活事例具有“原则性、平易性”特征。

环节④:所以,学生是在践行“中庸之道”。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至少可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现实中的“归纳型教学”与“演绎型教学”是相对而言,没有好坏之分的。许多老师认为“演绎”的主体是教师,主要以知识传授为本,注重结果,属于灌输式教育观念的产物;而“归纳”的主体是学生,主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体现过程,属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产物。其实,这是一种静态考察,片面理解,是经不起推敲的。

譬如上述《赵文》的三个课例及卓立子老师商榷文章,都极力推崇各自认可的“归纳”和“演绎”的优点,但“归纳”和“演绎”的各自优点,却并不能构成对方的各自缺点,因为二者使用的对象不一,情况不同。

第二,现实中的“归纳型教学”与“演绎型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其道理有如“归纳”与“演绎”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知道“归纳”与“演绎”这两种逻辑推理是辩证统一的,即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演绎是归纳的前导,没有演绎也就没有归纳。同理,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归纳型教学”和“演绎型教学”,二者也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渗透的。

其实,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从整堂课或整篇课文阅读教学来看,其采用的是“归纳型教学”,但在总体归纳中又有局部的演绎。同理,有时总的是“演绎型教学”,但其局部却又有归纳。譬如上述《赵文》中的第②③课例都有“归纳”和“演绎”并存的影子,而我们之所以分别将其称为“归纳型教学”或“演绎型教学”,主要也是看其总体侧重,同时也是便于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两种教学策略往往是相互融合,交叉进行,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

注释:

①王海传主编:《普通逻辑学》,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2版。

②赵克明:《语文教学重演绎还是重归纳?》,《语文学习》,2012年第1期。

第2篇:高二语文归纳范文

关键词:基于用法模型;构式语法;教学模式

一、构式语法特征

1、强调归纳概括化。基于语言实际表达进行的归纳方法,尤其是“概括化”语言知识来自语言实际用法以及在其基础上归纳出的构式类型和特征,从而作为独立的语法信息被表征和存储。从这一角度研究语言知识的形成和表征,详细调查各构式的具体句法环境和运用情况,并基于句法环境提炼和归纳出它们的中心意义和详细的用法。

2、Goldberg认为研究构式的最佳方法是“所见即所得”原则。

3、主张“图式分析法”。语言实际表达灵活多样,采用构式图式法对实际使用的语言表达进行归纳和概括,总结出其用法规律。

1) 高概括性,总结出较少规律解释尽量多的语言现象,即“语言节俭”原则。

2) 灵活性,可对图式作例示性详述,也可对图式作必要扩展或修改,即Langacker所说的范畴化关系:精细化关系和扩展性关系。

二、基于用法模型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实践语言体验观:遵循“实践—理论—实践”原则。倡导语言习得应回归生活世界。后语言哲学倡导“回归生活世界论”和“语言游戏论”,基于用法的构式语法遵循这一观点,认为语言总是与行动编织在一起的整体性活动,应当从实际运用中考察语言。语言习得是始于一个具体用法,自下而上的过程。

基于用法模型符合二语习得规律。“用法论”比“规则论”更加贴近自然语言。构式语法强调“始于实践,提炼理论,再回归应用”,这也符合人类认知一般规律。

Goldberg认为,构式习得程序包括:语言输入—认知能力—语用因素—加工限制。语言研究当用归纳法,强调基于用法的模型。Goldberg倡导“所见即所得”原则和“表层概括性假设”,力主从语言实际表达中总结和提炼出各种构式的“形功配对体”属性,基于用法模型也应运而生。英语教学应从“语言输入,语境中归纳,通过训练学得的方法”研究构式和概括性的习得问题。

三、基于用法的构式语法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句法不同,语义相同,在不同的环境合理使用语句意义,却可以采用最适宜的一个表达方式,这源于母语者的习惯用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地道的高频语句。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习得的核心原则是“现实—认知—语言”,以此为基础提出“基于用法的模型”,这一观点基本代表语言习得研究状况,但不必就此否认“演绎法”和“规则法”。

依据频率审视构式。基于用法模型和“语言游戏论”完全吻合。“实践”先于“理论”,“用法”先于“语法”,“语言运用”先于“语言能力”,这就是该模型的核心思想。而要在语言游戏中学会语言的前提条件就是频率。要提炼出某一抽象构式,必须具备它被频繁应用,这一必要条件才能形成某一固化的或相对固化的图式性构式。即高频—范畴化—固化为“图式性构式”—在心智上表征,这一过程就是“高频下产生自主性现象”。

四、基于用法的构式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模式

1、理论基础:基于用法的构式语法理论

2、基本程序:语言输入—认知能力—语用因素—加工限制。首先根据知识点创立一个语境,或者一个交际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对所看到的情景做出描述,从诸多的描述中总结归纳出所要习得的语言点,并且分析该构式所呈现出的不同表达方式所反映的不同学习者的不同的语义理解和认知识解角度,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不同情景下选择最贴切恰当的表达方式。

3、教学原则:一是归纳兼演绎。归纳基础上提出设想,再根据设想到实际语言表达中寻找证据。二是图式兼规则。

4、教学辅助:巧设语境,合作学习。设立语境所需的资料和道具。

五、小结

基于用法模型的构式语法理论,符合实际语法习得规律,更能贴近生活,更利于学习者有效恰当习得语言。基于此理论所初步尝试制定的英语教学模式,能将构式语法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拓展了其研究领域,也利于英语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但是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究阶段,因此还存在很多与实际教学结合的问题有待解决。

参考文献

1.Goldberg,A 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1995

2.梁君英 构式语法的新发展:语言的概括特质——Goldberg《工作中的构式》介绍 2007(01)

3. 王寅 构式语法研究(上卷):理论思索 2011

4. 王寅 构式语法研究(下卷):分析应用 2011

5. 于红 认知语法基于使用模式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011

作者简介:宋晓敏:1987年9月出生,山西长治人,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二语习得研究。

更正

第3篇:高二语文归纳范文

以写人为主的课文,通常是在具体的情节中,隐含着人物的性格。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先组织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描写人物的具体情节,然后通过捕捉情节中某些关键词、句,充分感受人物当时当场的表现,最后将不同学生从不同情节中感受到的理解进行概括、整合,从中归纳完整的人物性格。就像《“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人教版第十册)一文,就可从品读王熙凤的多处情节语言,具体品读“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句和王熙凤赞美林黛玉的一段及最后王熙凤说的一段话。在一一品读这些语句后,引导学生试着从中归纳出王熙凤热情大方、泼辣张狂的人物性格特点。这样可以让学生亲历由言语细节到人物性格的归纳全过程,不但能对阅读结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能逐渐形成由细节到整体的独立阅读能力。

二、觅细节归纳事物特点

对于描写事物的文章如《长城》(人教版第七册)、《白杨》(人教版第十册)等,则可从文字细节描写中归纳出事物的特点。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具体描写长城的语句:1)“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2)“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引导学生在仔细品味这些语句后,体会包含其中的要点。再将这些来自多个学生的不同感悟进行梳理、筛选、整合,归纳出文中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

三、用归纳的思维发现规律

存在于文中的构词特点、描写方法和写作特色以及多篇文本间的表现主题等,都需要学生经历由个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规律的发现和知识的内化。

1.发现字词的组合结构。仔细研读文本能发现作者选用词语时的组合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从中自主地发现它们的构词特点,进而归纳出相同的组合结构,以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获得真正的学习收获。如《火烧云》(四上册第4课)中有许多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萄葡灰、茄子紫”等。课堂中便可以让学生先划出这些词语,然后将其投影于屏幕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后进行分类,进而发现其中的构词特点。当学生经历这样由点到面的归纳性的阅读行为后,他们对这些词语的组合结构熟记于心,就能由此联想到生活中相似的词汇“绿油油、半黑半白、柠檬黄”等等,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发现句段的描写方法。课文作者在进行句段描写时,通常会采用较为相似的方法。这个知识点便是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比较、归纳等阅读行为后所拥有的学习收获。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反复比较语段中的句组,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梳理、整合、归纳的思维过程,最终获取相同的描写方法。如《火烧云》四上册第4课中,作者对火烧云形态变化的描写“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通过比较归纳后,学生就可清晰地总结出其中的描写方法“出现———模糊———消失”。学生在这种描写方法指导下,不但能轻松地仿写“又出现了一头大象……”,还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句段的背诵。

3.发现篇章的写作特色。教材中有些文章是以写作特色取胜的,尤其是那些小小说如《桥》(人教版第十册)。平凡的人物,平常的故事,但文章中简洁有力的语言,却是它的制胜法宝。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正确理解这一点却不是件易事。故而就需要走“归纳”的途径。先组织学生细细品读文中描写人物或环境的语句,在充分感知并深入理解后,将文中极具特色的语言集中于大屏幕: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2)“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3)“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并引导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思考:从这些语言中你发现什么?此时学生便会从整体的视角阅读这些语句,在主动的思考分析后发现投影中语句共有的特性,进而逐步归纳出文章简洁有力的语言特色。

第4篇:高二语文归纳范文

总体来说,初三语文复习一方面要根据语文知识板块去进行系统归纳,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能力训练,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另一方面,复习不能搞题海战术,伤害学生身心,更不能脱离课文任意扩展,以至事倍功半。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复习,效果会更好些。

一、明确目标,以课本为主

首先必须紧紧围绕《新课标》、《考试说明》,对考试范围、学生情况进行仔细研究,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确立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其次是以“本”为主,把大纲规定的篇目认真学习好,用一种全新的态度、方式学习比较、归纳整合所学知识,既是复习,又是学习,做到温故知新。

二、分类归纳,系统梳理

对于涵盖整个初中阶段的总复习,绝不能拘泥于个别的篇章人为地割裂完整的知识体系,要通过合理的分类、归纳和整理,对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使零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的网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比如复习小说单元,可接以下环节复习。

1.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习有关小说的常识,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可以要求学生做好学习笔记,相互交流补充。

2.归纳初中语文课本中接触到的所有基本篇目,如《最后一课》、《社戏》、《故乡》、《生命的意义》、《在烈日和暴雨下》、《变色龙》、《七根火柴》等等,总之是散布在初中三年六册语文书上的20来篇小说归在一起,共同分析研讨其相同点,不同点。

3.逐篇熟读,再次熟悉每篇小说的重点字词句,归纳诸如象征、烘托、对比、渲染、铺垫、悬念等写作手法、修辞方法。

4.进一步研究每课的学习目标和课文内容,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每节课复习4~5篇课文,共用五节课就能全部完成小说的复习。上述复习主要利用课上时间完成,可采用小组讨论、知识抢答、辩论赛等不同形式进行复习。

其他类型的文章也可采用这种方式复习。比如把全部48篇文言文课文归在一组,让学生按自读(即按要求通读所列文目、目标、学法指导、注释、课上练习)、提问补充、解题的顺序复习,并按自己的理解适当做好复习笔记,归纳每篇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只用两周左右的时间就能完成文言文部分的复习,而且显著提高复习效率,避免学生顾此失彼。比如有一年河北省中考试题中有一段《岳阳楼记》的阅读段落,由于部分教师没有进行归类复习,致使学生答题失误过多,有的甚至连作者范仲淹都忘得一干二净,成了笑谈。

三、指导学生实际演练,设计相关题型,可结合学生拟题训练完成

现在的中考题型,一般由语言积累运用、阅读和写作三部分组成。语言积累运用部分的复习,必须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整理归类,找出规律。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拟题训练。教师要精选近几年的考题,要求学生按照所选考题题型进行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参照各种材料,自己做出答案,然后同学之间交换,互测互评。现代文阅读注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局部揣摩,研究规律。文言文重点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准确判断、解析。写作注重过程积累,克服畏难情绪,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第5篇:高二语文归纳范文

一、以课本为线索,归纳《考试说明》中的词汇和相关的搭配、句型,归纳课文类别,跨册复习

1.语言结构对比归类。如:

附图{图}

3.语义场小结。如要求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Whatwordsoftengowith"eye"?

2)Whenandwheredopeopleusetheverbs"inspect","examine"and"check"?

4.句型小结。笔者在高三上学期按句型结构引导学生归纳从初一到高三所学的典型句型;在高三下学期按句型功能归纳了65组句型,并以此为内容进行听写、翻译和造句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句型的能力。例如:

1)反意疑问句归纳

附图{图}

5.在指导学生阅读和表达初期,笔者按课文文体把高中课文分类。复习时,引导学生逐类掌握文章的特点,获得深层理解和规范表达的能力。对于历史人物方面的课文,主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文章主旨等;戏剧类课文用于复习口语,提高交际能力;论说文是训练寻找主题句、整体理解文章和练习缩写的好材料。

二、以教学大纲为线索复习高考的语法要点,提高学生语境分析能力和理解长句、难句的能力

复习的方法是:自学—练习—讨论—再练习—建立错误档案。这个过程的关键有二:1.精选练习。把语法项目在课本中表现的灵活性较强的句子、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典型题目、各地高考资料中质量较高的习题挑选并打印出来让学生练习、分析、小结,做要点记录。2.建立错误档案。经过精练精讲以后,教师应根据遗忘规律,先密后疏、层层加深地给学生提供多次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学生有错误而又不能理解的,请教同学或教师之后抄写在卡片上或专用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又回头再阅读、思考、练习,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保证错过的以后不再错或少出错。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反复有效实践的必要性,从而提高答题的效率。

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和从最基础的地方讲起。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精心备课,有重点地讲深讲透,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和非谓语形式是语法复习的核心,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和体会才能掌握相应的时间概念、结构形式和适用范围。笔者采取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复习,效果比较明显:1.指导学生连续分析几篇课文中动词的用法;2.归纳、小结并做练习;3.讲练历年高考题中的动词小题;4.分析几篇书面表达中所用的动词及其形式并做口头、笔头练习。

第6篇:高二语文归纳范文

关键词:任务型阅读;练习;指导

任务型阅读是近年来常州初中阅读的新题型,主要以表格形式呈现问题,每空一词,侧重语篇分析,剖析文章的“脉络”,即文章的结构或者框架。任务型阅读不仅考查学生的单词拼写能力,更着重考的是语篇分析能力。它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分析、理解乃至归纳的能力,是对学生使用英语能力的更高层面的挑战。

纵观近几年九年级各级各类考试,发现公办学校的考生在主观性阅读部分得分率偏低,令广大毕业班师生很头疼。我虽然从事九年级英语教学多年,但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误区、盲点。

回首近几年的常州市中考试题,不难发现,阅读材料难度整体适中,材料后的题目设计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是学生在实际做题过程中经常会犯一些错误,导致不必要的失分。并且大多数考生得分率偏低,严重影响到优秀率。因此,我认为非常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解题技巧。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在这部分教学中所采取的策略。

一、抓基础知识,夯实基础知识

做好该种题型,学生必须要有扎实的功底,也就是基础必须好。基础好了才有准确解题的能力,否t相当于空中建楼阁。没有好的基础,即使练千篇万篇主观阅读题也不会有大的进步。所以,平时教学中我注重打好学生的基础,让学生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的用法,并有意识地出一些同义句转换题给他们练习。

二、精选题目,多练习

我们在做任务型阅读题时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阅读材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信心,逐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进而培养学生对任务型阅读题型的兴趣和能力。实施评讲教学前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会预先做一遍,从不随便抄个答案上课堂,对怎么实施教学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学有所得。讲完一遍阅读后,让学生及时反思、总结,反思错误原因,重要注意点写在表格旁边,用荧光笔标注。必要时帮学生总结一下各类归纳概括词,有助于学生迅速、准确地得出各种归纳性考题的答案。

三、方法指导

将方法渗透于日常教学中,让学生逐渐掌握方法,形成解题习惯、策略。

1.心理疏导

让学生做到耐心、细心,克服紧张情绪,过分紧张不利于解题,没必要自己吓唬自己。即使害怕,也要做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如果文章过长,要让学生耐心、静心地去阅读。

2.认真审题

解决任务型阅读题,最好让学生先观察表格,利用表格梳理出文章结构,利用一些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明确任务,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研究表格时,注意表格前的小标题,它通常是段落和表格的主题句,有助于理解全文。通过阅读标题和表格里的信息,可迅速了解表格的结构,同时也可缩小信息范围,确定考查内容。

3.把握题目考查方向

主观性阅读题题型主要有两种:细节题和归纳题。对于细节题,需要先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文,缩小范围,确定细节。至于归纳题,是对全文或段落的归纳,难度相对来说较大。我是这样教学生的:要考查的五个单词一般包括原文单词、转换单词、归纳单词三类。一般情况下,所填五个单词中,至少有一个是原文单词,有的甚至是原封不动的一句话中抠了一个单词。转换单词其实就是细节题,首先根据表格里含空格的句子,正确定位所要填的单词在具体某小节里,再仔细阅读该小节,将范围缩短到几句话甚至一句话,到这个程度其实就是同义词改写了,譬如:词形转化、词性转化、时态转化、主动转成被动,甚至转成反义形式。而段落性归纳词则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总结能力。我总是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归纳题的横向或纵向栏目中提供的细节,再回到相应文中的小节阅读,归纳出段落大意,再回到表格中看题。全文性归纳词要根据表格的结构,抓住文章整体结构来解题,通常在文章开头或结尾会出现关键性语句。

4.通观全文,复读检查

注意单词是否拼错,语法上是否有错误。譬如,名词需考虑是否可数,动词是否作为谓语动词,所填单词的形式在语法上是否与同一横纵栏目保持一致,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总之,主观性阅读这种学习及应用的能力,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握任务型阅读的特点与策略,进行充分的训练,认真分析和总结。除了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以外,还应加强知识链接,在语言知识的联系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任务型阅读题目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的水平。

第7篇:高二语文归纳范文

1、略读把握文章梗概

小学生英语词汇量的严重匮乏是摆在教师与学生面前的一大难题,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做储备,学生就不可能读懂英语文章,进而丧失学习英语阅读的兴趣,这种恶性循环不但会降低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会使学生对学习英语知识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词汇量不足这一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引导学生多看多背英语单词,从而逐渐增加词汇量。为避免学生遇到不懂的英语单词就放弃阅读,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快速阅读法,这种方法只需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而不需逐字逐句地阅读文章。例如,教师在讲解牛津版Unit1《动物管理员》这篇阅读时,由于段落中出现了很多生单词,如zoo-keeper等,会妨碍学生理解文章,教师则可引导学生略读,掌握文章大意即可。通过略读文章,学生勾画出了能够读懂的短语,如workinzoo、feedanimal等,教师则可引导学生对这些短语进行整理,并采用提问的方式,逐步深化,引导学生说出“工作于动物园且喂动物”的职业,即饲养员。通过略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再根据其他已学词汇与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便能很清晰地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略读学习法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敢于阅读包含生词的文章,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2、寻读明确文章信息

寻读与略读相似,是小学英语阅读的另一种重要技巧,寻读的特点有准确性高、目的性强等。对于小学英语阅读来说,教师可将文章的关键词告知学生,让学生一边阅读英语文章,一边寻找关键词,通过整合关键词周围的信息,理解文章的大意。阅读中的五个W疑问词提出的问题,均可通过寻读法一一解答,同时,搜索式的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当学生通过寻读文章,找到关键词时,又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因此,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将寻读法与其它阅读法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牛津版英语Unit8Readthepassage时,教师可将文中的关键词friends、family、toys等告知学生,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寻找。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文章,重点理解关键词周围语句的意思,可整体掌握文章的大意,而toys周围的单词大部分是生单词,教师则可引导学生理解“Ihaveabear.”的意义,因toys中包含了bear,故bear是一种玩具;同时“Tom’ssis⁃terhasadoll.”中的doll也属于toys,故doll也是一种玩具。寻读法通过寻找文章中的关键词,掌握关键词周围内容的大意,理解文章的意思,尽管会遇到某些生词,却可以通过归纳分类,掌握这些生词的类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3、归纳获得文章主旨

归纳整理同样也是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英语阅读能力,通过归纳、整理文章的关键信息,得到文章的中心内容。对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来说,归纳法是最基础的方法,只有理解并掌握归纳法,才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发与寻读法,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所用。例如,教师在讲解牛津版英语Unit4readthepas⁃sage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段落的信息,掌握全文的主旨。首先,学生通过略读可获得father、mother、brother等单词,教师引导学生将获得的英语单词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便得到了一个关键信息family;学生又通过阅读找到了另一组重要信息likecooking、likeswimming、likeplaytabletennis等,学生通过归纳找到信息,发现这些内容都是作者平时的兴趣,即liketodo;继续往下阅读,学生再次发现了关键信息SaturdaysandSun⁃days;通过二次整合上述信息,再对其进行推测,学生便可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布朗一家人周末喜欢做的事情。培养小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能够使学生科学合理地整合阅读中获得的关键信息,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这种方法较为简单,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4、结语

第8篇:高二语文归纳范文

【关键词】两学一归纳 英语写作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128-02

很多学生怕写英语作文,他们认为英语作文比中文的作文还要难写,而且在每次考试中失分较多,这是因为很多老师把写作课上成了阅读课,他们为了赶进度,舍不得把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用来练习写作,所以学生缺少了很多练习的机会。何谓“两学一归纳”?“两学”指的是自学和互学。“归纳”指的是小结反思。而“两学一归纳”的教学模式不但让学生对写作有了自信而且会渐渐地喜欢上写作。

一 自学环节

自学就是学生自主地学习,独立地思考,自己找资料看、做、想,自己独立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自学环节,教师务必追求一个“明”字,要让学生知道,他们需要自学内容,怎样进行自学,可以用多长时间,最后要达到什么要求等。围绕写作课的自学环节包括课前的积累语言材料,课堂上的列提纲和写作文。

1.积累语言材料

当教学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Task部分的时候,也就到了语言的输出部分,而前面的Comic strip & 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和Grammar等部分是语言的输入部分,也是学生们积累写作语言材料的部分,所以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前时间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在本单元学过的前面部分,独立找出可能在写作当中要用到的句型并背诵。

2.列提纲

学生自己独立思索所写的主题,确定时态,尝试投入到探索中去,让他们感受、探索英语写作中需注意的要点,并发现自己现有的问题,尝试解决途径。在这一步骤中,学生要在教师规定时间内根据自己的构思完成。

3.写作文

学生根据同伴的建议对写好的提纲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然后对提纲进行段落扩展。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及时向学生提供帮助,例如教他们如何使用一些过渡词语、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内指导等。

二 互学环节

1.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自学中所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想使小组交流达到较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要优化学习小组的管理,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每组要选一名英语成绩好、性格开朗、有一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由组长按英语成绩给组员编号,以便开展活动时进行领导和角色分工。编组时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便创设组内互助、组间竞争机制。

在小组交流的时候,教师在教室巡视,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进行,不流于形式。围绕写作课的小组交流包括范文学习、同级响应和修改初稿。

第一,范文学习。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Task部分都有一个范文,呈现范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参考范文的写作结构和方法甚至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对于范文的教学不同于Reading部分的文章的教学,对于范文的学习,学生们需要掌握两点:(1)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2)知晓在写作中可能要用到的常用表达方式。这两大任务可以交给小组讨论和分析。老师进行适当地点拨、总结和评价。

第二,同级响应。学生们在写完提纲后,与同组的同学进行探讨,深入挖掘写作内容,相互启发,可称之为同级响应。同级响应使学生在收集整理素材的同时,得以交流信息,可促使他们不断地形成想法、发展想法、激活新想法、拓展新思路。笔者认为,这种写作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树立写作信心,而且通过学生之间的协商和合作,能使写作思路更清晰、写作目的更明确、写作动机更强烈。

第三,修改作文。学生的作文不可避免地会有错误,学生互改作文既可锻炼学生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对错误的敏感度,还可培养学生认真的写作态度,同时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握学生所不能修改的共同问题,使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写作时势必更加认真和投入,在评改时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因为学生一方面要认真阅读、仔细分析、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学生交换评改作文,每本必须经过三人批阅,并在本子后写上自己的评语。每次作文的小组互批以20分为满分,并公布中考作文评改划分等级标准来让学生给作文作出相应的评分,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达到了什么等级,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方法。

2.班级交流

在学生们相互修改作文后,老师可以从不同小组选出好、中、差部分学生的作文进行展示,让全班同学从文章的层次是否分明,词、短语和句子是否表达清楚,语句是否连贯、统一,时态是否正确,其他组员所给的评分和评语等方面进行讨论或找出使用得好的句型。教师最后给予一定的总结、补充和评价。班级交流对于学生的写作能起到很好的榜样或警示作用。

三 归纳环节

归纳反思是英语写作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归宿,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体现。

1.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小结的作用,让学生大胆积极地“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加强平时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大胆说话、善于总结的能力;课堂小结时多给学困生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在写作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这样的几个问题来对课堂进行小结:关于本单元话题的作文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如何安排文章的框架结构?可能会用到哪些常用短语或句型?

2.整理反思

第一,学生课后整理本节课中重要的、易错的和有价值的语言点和句型。

第二,学生反思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方法及所形成的能力。

第9篇:高二语文归纳范文

1 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用难度适中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说“Very good”,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 It doesn’t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而对优生,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

2 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3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比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我就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并自己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点,总结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4 授之以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字,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授之以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预习,高中阅读课文长,难度大,抽象概念内容多,形象思维内容少,语法现象较复杂。因此,对学生来说,认真预习是及其重要的。如果学生没任何准备走进课堂那么学习肯定是被动的,教师讲解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演示什么,学生就看什么。这样的学习有什么主动性呢?预习看起来是学生的事情,但教师精心指导是十分关键的。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并写出自学笔记、提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其次,培养学生归纳理解,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获取书面信息。因而阅读时不能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语法,而是要快速完成树材料的阅读,抓住大意,再深层次地去理解内容。在阅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题材、体裁的阅读材料采取不同的归纳形式去归纳材料内容,快速、准确地猎取文章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阅读材料题材与体裁的不同,因而在阅读中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各种不同的归纳方式去归纳、理解材料内容,如可以归纳动词,显示事件过程;归纳文章人物,突出重点人物等等,从而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5 教师要充分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