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

第1篇: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发散思维;语文;策略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根据有关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大胆设想,探求多元答案,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学生表现出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异想天开的行为。它是创造的核心,进取的表现,对学生品质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对如何中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呢?一般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因素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肢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由此可见,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发散点,中学语文所选的文章不同程度地有发散点可寻。教师想在吃透文章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中的发散点,激发学生对此教材的兴趣,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课文《夸父逐日》一文,教师可根据夸父逐日的课文内容,提出想象夸父的外貌会是怎样的,他在逐日过程中会怎样想,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夸父的形象等。又可以换个角度,如果“我”是夸父,“我”当时逐日的心情等,这样可使学生学会思维的基础上,还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设创造性的课堂氛围,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育是一门充满激情与幻想的艺术,特别是语文教育,它和人的生命与情感、理智与智慧紧密联在一起。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创设情境,以图画来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现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借助创设情境,使学生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创设情境能使学生与文中的作者在情境上达到“天涯共此时”的佳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给学生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启发学生多思、多问,多给学生有发散思维能力的机会。如给学生布置一个《二十后的家乡变化》的问题。学生会展开丰富的联想,依据不同的着眼点,将家乡的各个角落,厂矿、人物在二十年后的变化会加以开发、想象。最后教师稍作点拨,让学生把一些零碎的、不完整的材料加工成一个完整的作文,这样会使学生的想象会得到拓展。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创新意识、发散思维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散思维能力温床。在课堂教学上,有些学生往往害怕教师、害怕回答问题出错,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影响了思维的发展,压抑回答问题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诱发学生产生创新欲望,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教师要放下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出错,与学生平等对话,让他们敢思、敢说、能想、能说、会想、会说,使他们在创新思维在愉快怕的氛围中自由驰骋。

三、引导置疑,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探索,才能创造。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敢思、敢说、敢做。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得。大胆提出质疑,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语文教师自古就有“教有法而无定法”之说,不同教师可挖出不同有新意的问题。拿初中教材《伤仲永》为例,课文故事很简单,教师可提出换位思考,“如果伤仲永在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做?”大胆想象“如果伤仲永没有荒废学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你想对伤仲永的父亲说什么?”这些都是很好的立意点。

四、朗读训练和说话训练,能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进行思维的物质外壳。朗读训练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天上的街市》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舒缓的乐曲中,一边朗读,一边想象,让学生领略天街的美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神奇的幻境,会受到不一样的效果。

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坚定创新的信心

第2篇: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为此,教师需要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创设各种教学活动。课前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认真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1.1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解读教材是专业基本功,解读教材时必须对教材本身有明确地理解及读懂教材讲什么,教学要求是什么,再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什么。我在教学《斑羚飞渡》、《珍珠鸟》这一类文章时,有忽略老斑羚的牺牲精神以及人和动物和平相处却一味强调“环保”问题。教学设计时应紧紧围绕主题,以免偏离方向。教师只有在领会教材意图,掌握教学思想,抓住教学起点的基础上,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心应手,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1.2明确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导航系统。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各种教学活动设计都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经验,不少时候教学目标是迷失的,如,在教学活动课“戏剧大舞台”时,课堂从头到尾唱京剧、黄梅戏、扬剧以及表演,这样的课堂活也活了,乐也乐了,但学生最后并没有掌握戏剧的知识,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定位正确了,才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1.3设计活动是有效教学的重点;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缘于训练设计的简单化。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是合作探究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各种探究活动。我在教授“戏剧大舞台”活动课时,先让学生欣赏几种戏曲,提出第一问“这是哪几种戏曲剧种?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剧种?”正当同学们讨论兴奋时接着提出第二问“能说出几个著名的戏曲故事吗?”此时学生兴致极高,课堂气氛活跃。于是又提出第三问“这些故事中人物有怎样的性格?常用些什么样的脸谱表达出来?”。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时,围绕仲永“泯然众人”这一结果,原因是什么?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再延伸:仲永自己有没有责任呢?你如果是仲永,你会怎么做?最后指导讨论:“谈谈成才的因素”“你将如何面对学习”等,让学生通过讨论在探究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既激发学生兴趣,又让学得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由此可见,好的教学活动设计能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2.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实施

教学设计是基础,教学实施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是策划者又是指导者,紧紧抓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有效地实施教学。

2.1有效讲授;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人认为课堂教学只能“少讲”甚至不讲,其实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离不开讲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讲授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讲的内容、方法。讲亦有道。一是讲授内容是必要的,二是讲授方法是清晰到位有效的,三是讲授必须是适时的。孔子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发生的讲授是最有效的。

比如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我这样讲授:“我们知道悲剧就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而文题是‘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涵着伟大呢?文是“悲”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它们又伟大在何处?”我抓住文眼——“悲”和“伟大”,以“悲剧故事为什么蕴涵着伟大”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作为分析内容,成功讲授本文的主题。

2.2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发端。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把握空间的开放度,内容上的深刻性,对象上的层次化,是有效提问的关键。如,在教授《行道树》一文时,我提示学生用抓文眼法、寻找关键词句法等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对文中“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难以理解。我让他们抓住三个关键词“神圣”、“痛苦”、“深沉”,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①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②从事神圣的事业行道树随了哪些痛苦?③为什么说痛苦反而把这种深沉留给我们?从痛苦中能得到快乐吗?对于这几个小问题学生容易解答。再把三个小问题连成大问题,学生的疑难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注意提问的层次化,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所谓深者得之深,浅者得之浅。

2.3有效倾听;有效倾听的真实含义是“有效的关注”。因为这里的倾听不仅指用耳朵,同时注重用眼睛。有效倾听是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状况,心中有学生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之一。首先要求养成倾听学生的习惯,把课堂的中心工作从关注教案转移到关注“学况”上来;第二要善于发现,特别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回答及作业中的问题,善于发现这些问题的课程价值,生成珍贵的教育资源。

2.4有效反馈;有效的教学依托于有效的反馈。首先反馈宜适时,这时的反馈有利于学业的提高,同时反馈宜“积极”。所谓“积极”的反馈是指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反馈,而不是通过反馈挫伤学生,力求在积极的反馈中交流情感,实现精彩的互动。学生对学习越是投入课堂反馈越是积极。因此,有效反馈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举足轻重。

有效实施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进行有效活动以及有效管理来达到综合的有效教学的效果。

3.有效教学的保证有效反思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同时寄寓着教师职业的人生价值。有效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面是通过有效反思来实现的。

第3篇: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小组讨论 现状 发挥实效

一、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课堂教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合作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小组讨论又是老师们在课堂上普遍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的主要方法。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学得更主动,让课堂生动,既能张扬学生个性,又能让学生学会合作。

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甚至成了表演教学过程的“花瓶”。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小组划分的随意性。

有不少老师在划分小组时,往往是随意地按照学生的座次划分,前后位四人一组,然后宣布将要讨论的问题,随即就让学生讨论。

殊不知这中间问题多多,有的小组一成员成绩好,其他不好,该成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唱“独角戏”;有的小组成绩都不好,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都感到无从下手;有的小组成员大多内向,无人组织,造成“冷场”。分组的随意性造成的这种种现象,反倒造成了课堂学习效率的下降,课堂学习效果的参差不齐。

(二)小组成员参与度的差异性。

由于小组成员学习成绩的差异,以及一部分学生在个人性格上比较懒散,不愿意认真钻研,再加上小组讨论时缺乏一定的压力,这部分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关注程度不够,参与度太低。有的只是表面上做出侧耳倾听的样子,有的甚至出现开小差现象,以小组讨论为幌子,做小动作。这样的小组讨论,得出的结果必然缺乏真实性、有效性。

(三)老师对问题设置的欠妥性。

有一些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教材和学生程度把握不够精确,有时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从而造成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无从下手。

还有一种情况,在一些展示课、研讨课、示范课,甚至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些老师为了使课堂气氛能够活跃,于是在课堂上频频开展合作性的学习讨论,甚至故意降低问题的难度,出现讨论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微乎其微的“假繁荣”现象。

(四)老师对答案标准的专制性。

有时候,有些学生还没进入状态,或还没对应讨论的问题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探索置辩,老师为了在预设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便示意学生结束讨论,让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说出他们的看法,然后评析,甚至是直接视作标准答案。

还有一些时候,由于问题难度较大,学生讨论又未充分展开,而老师又急于完成预设工作,一看学生没有几个能回答,或答案与老师预设的不一样,情急之下匆忙将答案和盘托出。

二、切实发挥小组讨论实效的措施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我们要对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主体出发,从文本出发,要讲究小组划分的科学性,讲究小组讨论参与的全体性,注意问题设置的适当性,注意摒弃答案标准的专制性。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

小组划分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例如:按“地域”划分,按知识和能力状况划分,按性格划分,等等。但无论按什么标准划分,都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要注意小组规模、小组成员学习成绩的层次性,能力、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互补性。他们之间既要有差距,差距又不能过大。没有差距就会群龙无首,产生许多无谓争执,浪费讨论时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差距太大又会形成沟通障碍。

2.要注意各小组之间实力的均衡性。如果小组之间综合实力差距过大,就会造成一些小组讨论氛围热烈,对问题探讨得较为透彻,而另外一些小组却气氛冷淡,对问题探讨不了了之,达不到讨论的效果,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3.小组划分的时间最好不要放在开学初,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了解还不是太清楚,学生互相之间性格的磨合还不是太到位。

学习小组划分一般最好是在半个学期以后,由班主任牵头召开教师、班干、学生代表联席会议,经过认真仔细的讨论比较,综合成绩、性格、男女比例,座位安排诸方面情况,划分小组。

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长期坚持按这些原则进行小组的划分,效果较好。一般一个学习小组由四名或四名以上学生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一个较差的,两个中等的,要兼顾小组成员的性格,兼有内向型和外向型,男女生比例最好按照班级中比例协调开。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认真讨论。

小组的讨论有两类学生是最需要老师注意的,一类就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如果是一个外向型的学生,那他就可能连续不断地表现自己,大有“舍我其谁”之态势,使得其他学生根本无法插言;如果是一个内向型的学生,那他又极有可能明明胸中有想法,却不善于表现,不想表现,从而造成这一个学习小组气氛冷淡,甚至造成讨论的“夭折”。

还有一类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如果是一个外向型的学生,那他就有可能在那里东一头西一脚地胡说,有时能说到点子上,有时却引来哄笑一场,影响讨论;如果是一个内向型的学生,那他就有可能不太关注讨论的问题,甚至只是坐听,不想问题,也不想问题答案,到时候人云亦云,敷衍了事。

要想协调好这两类学生的讨论,一是要注意讨论时陈述意见的先后次序。我认为在一个小组内,要先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发言,再让其他同学随后修正。二是要注意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多提问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问成绩较好的学生。小组讨论更须如此,要指导成绩较好的学生增强自控能力,在小组内做好指导与协调,让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先表述看法,然后自己修正、总结、提炼、升华。这样基本上就可以照顾到全体学生,后进生能够发言,尖子生能较好发言,做到全员参与。

(三)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兼顾全面,突出中等。

老师设置讨论的问题如果一点难度都没有,那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得讨论成为“走过场”,学生只是应付一下,草草了事,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更是不屑一顾。

老师设置讨论的问题如果太难,只有一些尖子生能说出所以然来,或是干脆都不太了解,那就会挫伤大多数甚至是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好比摘桃子,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他就想跳去摘,如果跳三跳都摘不到桃,那他可能就不会再跳了。

因此,老师设置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紧扣教学目标,兼顾全面,突出中等。这样在既可以让尖子生不反感讨论的问题,甚至会有一种“为人师”的愿望,又能使差一点的学生在别人的启迪下自己得到答案,走近乃至走进讨论,更能让大部分的中间力量得到一个施展自己、亮出自己的舞台。

(四)倡导民主协商,多元思维,摒弃专制标准答案。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已经发生改变,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性人才,而且需要具有新思维、新理念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师的定位就需要作出改变,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而不是一个专制的家长,更不是一个僵化的学术体系的权威。

教师要立足于民主,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协商,进行多元思维,开拓学习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异求变的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教学《伤仲永》一文时,组织学生对仲永由“贤于材人远矣”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及责任进行探究,讨论到底谁该承担主要责任。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但意见却不一致。有的同学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仲永的父亲造成的,应该负主要责任;但有的同学拿现在学生的学习作比较,认为不能把责任都推在父母身上,学不学主要还是在自身,归根结底还是仲永缺乏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只是空有天赋而已;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是由当时的社会风气害了仲永,是人们的炒作使得仲永的父亲为财而夺走了仲永的学习时间。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按传统的认识,老师是要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说出谁对谁错的。但是如果要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无疑就了许多学生的论断,阻遏了他们思维的多元化,这显然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再者,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社会环境、作为监护人的父亲和仲永自身(即使尚未成年)三者谁该负主要责任也确实值得商榷。

在这种情况下,我摒除专制答案,给学生一个双赢答案:三方都是有责任的,到底谁该负主要责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仲永年龄小,父亲作为监护人负主要责任是可以的;如果从事情发展的内外因素来讲,仲永也逃脱不了干系;如果从受教育环境来讲,众人的炒作又可以说是罪魁祸首。

因此,摒除小组讨论问题的专制标准答案是新课程理念下必须做的。对于老师来讲,也许只是放下架子,但对于学生来讲却不啻于移走思维上的一座大山,他们探究的本能、多元的思维方式都可以得到促进和发展。

除了以上几点,小组讨论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例如: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讨论时机时间的把握,学生灵感的突现,等等。但无论怎么讲,我们都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秉承着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理念,将小组讨论的效果落到实处,万万不能让它成为只是外表好看而实质内容匮乏的“花瓶”。

要想让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整理总结,形成系统的理论,再用以指导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学生的合作技能、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4,10).

[2]徐州教育科研,2004,(4),2005,(5).

第4篇: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

魅力南阳:三台大戏异彩纷呈

“一方水土一方人”,张仲景文化是南阳的“人文根脉”。医圣张仲景是具有世界人文影响力的历史名人,研究、挖掘、传承张仲景文化具有极其珍贵的时代价值。医圣张仲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是他的巨著《伤寒杂病论》,迄今已无间断传承1800年,被称为中医药的“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圣书”,而南阳医圣祠也是中国仅有、世界唯一的医药类历史名人祠庙,具有多方面价值,是重要的南阳地标文物保护实体,也是张仲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理载体。

先贤张仲景不但医术福泽苍生,医德堪为人杰,治学垂范千秋,为官以民为本,而且在他身上也体现出了“承古开新、开放包容、向善思进、文明诚信”的南阳城市精神。

缘于这些因素,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届医药文化节围绕建设“医圣故里、美丽南阳、健康之都”的目标,以“大中医、大健康、大民生、大产业”为主题,按照“政府指导、学术主导、社团主办、企业运作”的原则,以学术研讨、项目招商、普惠群众等为重点,进一步传承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着力提高医药文化节的学术性、大众性和效益性。本届医药文化节期间,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系列活动、中医药产业项目招商推介活动、中医药惠民系列活动,成为令人目不暇接的三台“大戏”;同时,在本届医药文化节期间,还举办了张仲景基金会募捐、名医名家义诊、健康养生大讲堂等多项惠及民生的活动。

开幕式:《伤寒论浅歌》手稿现身

10月22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由南阳市人民政府市长程志明主持,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致欢迎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发表了重要讲话。

在开幕式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庆国,南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建豫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揭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向医圣祠捐赠其祖父亲自编撰并手书的《伤寒论浅歌》手稿。医圣祠暨张仲景医史文献馆馆长刘海燕欣喜地说,这是继20世纪80年代陕西中医名家米伯让先生向南阳赠送《伤寒论》刻版之后,张仲景医史文献研究收藏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医著史料。据了解,出生于1931年的杨士莪,如今已是耋耄之年,其祖父杨鹤汀系民国时期南阳首任知府,中年办学兴教,晚年埋头于医学研究,著有《伤寒论浅歌》、《金匮浅歌》等医著。

“愿《伤寒论浅歌》能丰富张仲景医史文献库,更希望能为后人带来健康福祉”。带着“传家宝”回到故乡,杨士莪感触万千。

“医圣仲景南阳论坛”开坛:

宣读《南阳宣言》

在仅仅20分钟的、简约隆重的开幕式结束后,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正式开坛。22日上午9时许,王国强庄重地敲响了“医圣仲景南阳论坛”铜锣。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曹正逵致创坛辞,他说,仲景论坛的宗旨是:依托医圣故里南阳的人文资源优势,汇聚高端学者专家,创造民主、宽松之学术氛围,开展多元、开放式交流,多视角、全方位解析研讨中医药学术、张仲景医学的精髓内涵,培育壮大中医药健康产业经济,为仲景医学的继承创新和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学术智力支撑。仲景论坛的目标是:立足中医学术,拓展国际视野,将“仲景论坛”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中医药创新、仲景文化交流的主阵地,打造成为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的孵化地,打造成为中医学子、社会贤达瞻拜先贤、传承国粹的朝圣地,打造成为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开拓型人才的输出地,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中医药对外开放、辐射发展的示范地。

在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开坛仪式上,中国中药协会秘书长王桂华宣读了《南阳宣言》。《宣言》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养生理念,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正是有了中医药的佑护,才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才支撑着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呼吁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推进中医药全方位参与健康中国行动计划,让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

《南阳宣言》倡导传承、创新与发展,注重开放、包容与共享,致力于多元对话、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现代医学菁华,吸收跨学科研究成果,继往开来,发扬光大,让中医药在人类健康工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为期两天:更专业、更务实、更惠民

在为期两天的“南阳第十一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上,记者观察到,与往届相比,今年的医药文化节体现出了“更专业、更务实、更惠民”的新亮点。

之所以说“更专业”,是指传统中医药的学科特性更突出。在这届医药文化节上,不但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医药界领军人物,还请来了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专家、国际流通专家,更推出唐祖宣、吴林鹏两名“南阳中医大师”和王建、王新昌、刘占国、吴汉卿、宋红旗、张炜、杨磊、郑均山、赵青春、贾太谊此“南阳中医十大名师”;更重要的是,为确保节会的专业性,《南阳宣言》,提出创设“医圣仲景南阳论坛”,成立经方论坛国际协作联盟,开展多维深度合作。在首届仲景南阳论坛开坛的同时,专业性更强的中药开发应用论坛和“三部六病”研讨会一并举行。

之所以说“更务实”,是指今年的医药文化节的活动密度。仅从时间上看,往年的医药文化节多为7天,而今年则缩减到了两天,但从效果上看,医药文化节各类要达到的“目标落地率”却显得更高。一是在中医药项目信息暨项目签约活动上,南阳新区管委会、卧龙区、市中医院分别与海王集团、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南阳有限公司及台湾地区两家公司签订了“现代中药产业园区项目”、“白云山和黄南阳大健康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及现代中药产业园建设项目”、“海峡两岸中药产业合作发展协议”等。同时,海王东森现代医药物流系统正式上线。二是河南省南阳张仲景基金会现场募捐,河南宛西制药、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深圳海王集团、中国医药集团等单位慷慨捐款700多万元。三是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匮乏,张仲景形象诸多,形态不一。这次节会解决了这一历史问题。河南省南阳张仲景基金会和南阳医圣祠经过长期艰苦细致的考证、研究、琢磨吸收,终使权威版张仲景像面世。四是由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出资300万元修建的仲景经方碑林在医圣祠内奠基。碑文采用张仲景博物馆珍藏的国家文物白云阁木刻藏本《伤寒杂病论》的328个方剂,由全国中医名家手写每一方剂镌刻成碑。

之所以说“更惠民”,是因为在今年的医药文化节期间,共有来自河南全省各地的80名专家参与了义诊,现场提供的中医特色疗法也超过了40种。前来应诊的群众,有病的当场诊查开方;适宜现场治疗的,当场或针灸或推拿或理疗,这让前来寻医问药的3000多名群众,不出古城南阳,即可一睹名医风采,充分享受了一场“中医惠民”的饕餮盛宴!

各界声音:

大中医、大健康、大民生、大产业

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在22日上午致欢迎辞时指出,传统的中医药瑰宝应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穆为民说:近年来,南阳深入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逐步形成了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中医药发展格局。今后我们将以节会为平台,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建设“中医药都、养生之都”的发展定位,把南阳地区的中医药产业提升到国家层面来发展,扩大到跨产业门类来整合,不断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打造一个规范种植、企业引领、学术为先、文化传承的和谐药都,让传统的中医药瑰宝在南阳大地焕发生机,永放光芒,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穆为民在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上所作的题为《传承医圣仲景文化、成就健康中国梦想》的主题演讲,还围绕“大中医、大健康、大民生、大产业”的主题,提出了优先发展仲景服务业、建立国家健康养生CBD的概念,为南阳市健康产业的打造指明了方向。

在这届医药文化节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李连达在发言中指出:中药临床再评价助力中药的二次开发。他认为:“未来中药产业大致可以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新药创制,另外就是对现有大品种的二次开发。近年来,随着新药审批数量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已上市品种的二次开发,过去20年里世界上的‘重磅炸弹级’药物,其中有许多是在上市后,通过系列的、精心设计的上市后临床研究,获得新临床证据,寻找到新临床定位或新适用人群,而获得持续的市场高速增长的,并最终成为真正的‘重磅炸弹级’药物。”

同时李连达还担忧:“目前国内企业的上市后临床研究和上市后临床再评价存在一些误区,很多课题的结果对医生来讲没有任何意义,对于市场销售也没有任何帮助。”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庆国认为:张仲景开创了辨证施治和个体化治疗体系。他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张仲景以整体观为指导的辨证施治的组方用药特点,体现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特点;仲景辨证组方的个体化治疗特点是以个体为核心,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仲景创立的宏观辨证论治体系,是个体化治疗的最早典范。《伤寒杂病论》辨证组方所揭示的疾病规律和创制的汤方证治不脱离个体情况,至今仍具有令人信服的实践价值。”

王庆国阐述说:“张仲景还确立了与260余首经方相对应的证候,从而使方剂运用指征由个体化到规范化,是令后人瞩目的最大功绩。仲景个体化辨证思维表现在病、脉、证、治的各个方面,组成了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辨证思维,为中医个体化的辨证论治树立了典范,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王庆国认为:“现代中医从业者,应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完整地发挥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南阳中医大师、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唐祖宣则从顶层政策的高度指出:新医改应以普及中医药为基础。他认为:“中医药主张预防为先、治疗有效,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延长人类生存寿命、防治慢性病和老年病方面,对目前现代医学病因不明、疗效不佳的各种疑难杂病以及新型的高致病性传染病,如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甚至艾滋病,都显示了中医药独特的疗效和显著的优势。并且中草药的价格低廉,中医的治疗费用也远远低于西医,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最适合成为我国医改的核心力量。由于中医不需要什么仪器设备,尤其适宜在农村和城镇社区建立小诊所,可以方便群众就地治疗,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要想使医改取得成功,必须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路子。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尤其是农村收入低投入少,而中医药廉价安全,强调‘治未病’,既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又具有深厚的文化与群众基础,只有以中医药为基础的医改,才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

唐祖宣还认为,医改的中国特色,首先要体现在以中医药为基础上,尤其在广大农村以及城镇社区,一定要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这是一条低成本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我国医改成功的唯一可行之路。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已在医改中更多地借助中医药的力量了。

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延淮则从中药行业的视角提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他认为:“目前,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和中药的最大生产国。欧、美、日本、东盟和拉美国家已成为中国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但是,与世界6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相比,还是非常小。令人尴尬的是,目前中药配方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是免费大餐。日本人以张仲景等中国古代医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210多个处方为基础,建立汉方药厂达200多个,所形成的汉方制剂,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中国仅占5%,其中大部分中药是以原料药材廉价出口,成药比例不足30%,而且是按食品和保健品种类出口。迄今,鲜有中药能进入西方国家医院处方市场。”

刘延淮担忧:“中药知识产权正在被大肆掠夺。比如,日本人在我国名药‘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研制成的‘救心丸’,其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由于中国企业没有注册专利,这上亿美元收入就落进日本人的口袋。而中国人发明了青蒿素,没有申请专利就在外国,反被德国人申请了专利,使我国每年损失两三亿美元。韩国人利用同仁堂牛黄清心丸配方,改变剂型,在世界上1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申请的专利,年销售额7000万美元。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外国公司在海外抢先申请了专利。”

刘延淮呼吁:“如果不加快实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加强中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我们将来会为吃自己祖宗留下的‘药方’而向外国人交付专利使用费!”

第5篇: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

在1949年5月的上海战役中,三野第十兵团第二十九军受命夺占浏河、狮子林、月浦等要点,而后会同兄弟部队攻取吴淞、宝山,切断上海市区守敌的退路。

战前,兵团司令员叶飞关切地对二十九军军长胡炳云说:“老胡,你们这次任务很艰巨,浏河、狮子林、月浦等地历来都是残酷的战场,又紧靠吴淞、宝山,敌人必然拼死防守,你准备怎么打?”

胡炳云道:“渡江战役时,八十五师、八十六师担任了主攻任务,这次我想让八十七师主攻浏河、月浦;八十六师保障其侧翼安全,并向东切断月(浦)宝(山)公路,阻击宝山来援之敌。考虑到八十七师的3个团上升为野战部队的时间都不太长,我想把八十五师的二五三团以及军炮团的两个营配属给他们。”

叶飞点点头:“八十七师的基础不错,是该让他们试试刀锋了。对了,部队还有什么困难?”

“困难还是不少的,但我们会想办法克服。”

叶飞提到的月浦,位于吴淞、宝山西侧,与北面的狮子林炮台、南面的杨行等据点联成一体,互为掎角,遇到攻击,随时可以相互策应。因此,上海守敌将其视为沪西主阵地的一个重要据点。要攻占吴淞、宝山,断敌退路,必须先夺取月浦。

第八十七师二六团抵达月浦镇北端后,团政委萧卡和副团长梅永熙来到位于前沿的一营阵地。萧卡对营长钟熹清、副营长王德成说:“你们担负着主攻的任务,一定要在月浦镇撕开一个大口子,并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牢牢插在月浦,保证后续部队顺利攻取吴淞口。”

钟、王二人信心十足地回答:“请团首长放心,我们就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完成战斗任务。”

大战之前的月浦阵地显得出奇的宁静,偶尔有几发敌人打出的曳光弹,拖着长长的红色尾巴,划破黑沉沉的夜空。这时,参谋长李仲英急匆匆地走了过来,将萧卡和梅永熙拉到一连,悄悄地说:“老萧,老梅,敌情有变!”

原来,当第二六团抵达月浦镇北端时,与敌前沿警戒分队打了一场小遭遇战,俘敌一个排。李仲英审讯俘虏时,敌排长交代了许多我方先前没有掌握的情况:当面之敌是第五十二军1个步兵团,但其可以得到宝山、吴淞一线配备的12个炮兵团和月浦左侧二三里外的长江上停泊着的多艘海军舰艇的火力支援,这些支援火炮具有很强的杀伤力。月浦周围至吴淞口十来公里的纵深地带工事非常密集,布满了用钢筋水泥筑成的子母堡群,敌堡群前后交错相接,纵横紧密相连,交叉火力配置严密,并附有铁丝网、地雷、鹿砦、竹签等副防御工事,易守难攻。

为了弄清真伪,李仲英等人又分头审问了另外几名兵,结果是大同小异。

梅永熙与萧卡四目相对,迅速明白了对方的心思:上级的命令是采取猛打猛插的急袭手段,可按现在的敌情来看,一味猛打猛插是要吃大亏的……

根据原先的部署,部队天亮就要实施攻击――一营担任主攻,从月浦镇的北部进入,得手后向纵深发展;二营从左侧助攻,转移敌人兵力,等一营得手,二营趁机攻入;三营为团预备队,待一、二营攻下月浦后即向宝山、吴淞攻击前进。如果改变猛打猛插的战术,如何能按时完成战斗任务呢?

怎么办?两人沉默了一会儿,梅永熙开口说:“我想来想去,还是给师里打个电话吧。”

萧卡道:“我也觉得有必要向上级报告我们的意见。”

梅永熙立马拿起电话,向师长张强生报告了情况,请示是否先构筑简易工事,站稳脚跟后再行攻击。

这时,副军长段焕竞正好也到了位于西陆桥的第八十七师指挥所,听到张强生与梅永熙的通话,当即指示说:“月浦不同于浏河、潘家桥等阵地,敌人为了确保吴淞,不大可能一触即溃,你们要有打恶仗打苦仗的思想准备。眼下我在明处,敌在暗处,如果敌人乘我立足未稳来个反击,后果将是很严重的。因此你们要趁天黑抓紧抢挖掩体和交通壕,越快越好!”

“这些的,老子跟他们拼了!”

夜幕下,萧卡和梅永熙带领全团冒着绵绵细雨立即开始筑掩体,挖战壕,进行近迫作业,尽量把交通壕抵近敌人前沿。到天蒙蒙亮时,许多交通壕已延伸至距敌阵地前沿七八十米处。

事实证明,萧卡和梅永熙当时的处置是正确的。13日早晨,敌人果然陆海空一齐来,对着我攻击部队一顿狂轰滥炸。月浦镇前沿顿时湮没在一片火海之中,浓烈的硝烟味呛得人透不过气来,昨夜匆匆构筑的掩体和交通壕在第一波次的轰炸中即被摧毁大半。按照副军长段焕竞的说法,这炮火的猛烈程度,甚至超过了淮海战役中王牌第五军的炮火。

胡炳云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敌陆上、舰上几百门火炮猛烈轰击我前进道路,敌机也轮番轰炸扫射,弹如雨下,隐蔽在树林、草堆和坟包中的所有敌堡,一齐开了火。敌堡里的轻重机枪和冲锋枪,疯狂地吼叫着,发射出骤雨般的子弹,犹如无数条毒蛇在喷吐着毒焰,前进道路被敌人的强大火力所封锁。但部队仍毫无畏惧地在弹雨火海中奋勇冲锋,前仆后继,攻占了月浦前沿阵地。敌人死伤惨重,退守街区,我部队也因伤亡较大攻击受挫。”

在震天撼地的炮火轰鸣声中,第二六团阵地配置的3门山炮被敌重炮击毁了2门,该团指挥所通往一营阵地的电话线被炸断,分管通信的参谋在沟通联络时中弹牺牲。一个上午,位于前沿的一营在敌人的炮击中伤亡了三分之一,全团有3名营职干部负伤。

敌人的猖狂和嚣张,极大地激起战士们的血性,一个个都把牙齿咬得格格作响,人人心中燃烧起复仇的火焰。

“这些的,老子跟他们拼了!”一种急躁的情绪在部队中露了头。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第八十七师师长张强生、政委王义勋、副师长林乃清和参谋长叶克守等立即分头深入到前沿阵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鼓舞部队士气,研究攻击部署,使少数指战员消除了硬拼蛮干的想法。

后来谈起那次鏖战,段焕竞的印象格外深刻:“战况的激烈真是少见!许多敌堡,我们的战士冲到枪眼边了,敌人还不逃走,还在疯狂扫射,直到炸药包把他们送上西天,或是手榴弹塞进枪眼里爆炸。后来才知道,敌五十二军军长下了死命令,要督战队把前沿地堡的铁门锁死,强迫士兵和地堡共存亡。”

第八十七师政委王义勋于39年后写的《攻克月浦要塞》一文,记述了那场罕见的恶战:

“13日下午2时,担任主攻的二六团,在二五三团的助攻下对月浦发起总攻,敌我交火,前沿处于弹雨火海之中,枪弹嘶鸣,炮声震耳,弹片飞溅,刺刀闪光。部队越战越勇,3个营先后以猛虎下山之势冲向敌堡。干部身先士卒,战士前仆后继。没有犹豫,没有退缩,其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令敌人望而生畏。至傍晚,大雨滂沱,二六团攻克月浦街北敌前沿阵地的几座堡群,二五三团占领了月浦西侧的一溜高埂子阵地;二六一团也占领了镇东北敌人前沿的几座碉堡。但我伤亡极大,二六团仅剩步兵120多人,12名营级干部除三营副教导员张勇外均受伤,一营和二营的教导员寒行、黄文清虽身负重伤,但仍坚持指挥战斗。”

“同一日,二五九团也对叶大村敌据点发起进攻,主攻的三营初战失利,营长叶士英身负重伤,教导员陈达生英勇牺牲,八连和九连伤亡较大。团长胡文杰带领该营副营长沈湘凡、副教导员薛竞成到前沿详察地形、敌情,决定以二营为主,发动第二次攻击。经反复拼杀,攻占了叶大村,歼守敌200余人,俘敌60来人。”

“13日一天的战斗,我师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教训深刻。但尽管只占领了敌的一些堡垒,却猛烈叩击了敌防御体系的西大门,建立了继续进攻的基地,对敌人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仅剩120来人的第二六团坚持不下第一线

13日黄昏时分,段焕竞冒雨赶回军部,向军长胡炳云、政委张藩汇报了前线战况。段焕竞说:“吴淞口是上海守敌的咽喉,蒋军必定拼死争夺,我估计明天蒋军极有可能展开反击。但是,我们还是要准备第二次强攻。如果敌人白天反击,我们就在晚上再攻。”

胡炳云听后点点头:“让八十七师把占领叶大村的二五九团二、三营调到月浦参加攻坚战斗,以增强攻击力量。叶大村那边,我派军侦察营前去与该团一营共同守卫,并待机夺取狮子林炮台。”

张藩也叮嘱道:“告诉张强生他们,一定要把第二次强攻部署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段焕竞临走时,胡炳云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老段,你在前沿要多加小心。”

段焕竞爽朗地一笑,只说了“不要紧”三字,便匆匆消失在漆黑的雨幕之中。

14日清晨,敌人果然开始疯狂反扑,战况空前激烈。王义勋回忆说:“猛烈的炮火向二五三、二六、二六一团阵地实施毁灭性的轰击。随后,敌以数辆战车为前导,掩护步兵向我反扑。在二六团阵地上,战士们的枪支、弹药被雨水和泥浆湿污,难以使用,手榴弹就成了主要武器。三营副教导员张勇带领部队在最前沿阻击坦克,并亲自用集束手榴弹炸毁了其中1辆,但他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接着,战士们相继以集束手榴弹投向战车,敌仓皇撤逃。二六一团阵地上硝烟弥漫,敌步兵紧随装甲车蜂拥而上,逼近二营指挥所。营长苗瑞君端起冲锋枪扫射,教导员岳风在阵地上高喊:‘同志们,立功时刻到了,坚决把敌人打下去!’战士们跃出战壕奋起冲杀,敌人一批批地倒下去了。在该团的师部工兵也用炸药炸毁了一辆装甲车。最后,打退了敌人的反扑。但该营的伤亡也很大,一个130多人的连队,只剩下20余人。如此反复拼杀多次,一直到下午仍未止息,但阵地始终在我们手里。”

中午,第二六团副团长梅永熙刚从前沿回到团指挥所,电话铃便急促地响了起来,梅永熙接过一听,是军长胡炳云打来的。

“情况怎么样?”胡炳云关切地问道。

“报告军长,敌人已经后退了!这些的,光钻在乌龟壳里逞能,战士们都杀红了眼!”

“部队伤亡如何?”

“部队伤亡很大……全团能够参加战斗的步兵只剩下120来个人了。”梅永熙语调低沉地回答。

胡炳云知道,第二六团是一支善于近战攻坚的队伍,如今该团伤亡如此之大,可见这场战事之激烈程度非同一般。在此情形下,只有百把个战斗员的二六团还能继续打下去吗?胡炳云有点担心,他对梅永熙说:“那你们团还是先撤下去休整一下吧。”

梅永熙一听急了:“军长,我们还能打。部队虽然伤亡很大,但战士们斗志仍然旺盛,轻伤的营连排干部也都在继续指挥,所以我们可以攻进月浦镇。再说,我们距离敌人已经比较近,换别的部队还要增加伤亡。”梅永熙首次承担指挥全团作战的任务,主攻任务不完成,伤亡又那么大,他实在不甘心。

胡炳云说:“好!既然你们有决心有信心拿下月浦,那就继续参加攻坚作战吧。”

“那太好啦!军长放心,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撞开月浦大门。”梅永熙坚决地保证道。

梅永熙放下电话,与政委萧卡和参谋长李仲英商量,决定把所有能参加战斗的120余人编成两拨,一拨组成突击队,由自己与李仲英带领实施突破;另一拨为第二梯队,由萧卡率领随突击队之后跟进,突破成功后即迅速向纵深进攻,巩固和扩大突破口。

军长胡炳云动情地说:“所有参战部队都是好样的!”

14日傍晚,新的一轮攻击开始了。在强大火力掩护下,第二五九团、二六团、二六一团和二五三团按照预定部署,分路向月浦守敌发起猛攻。

梅永熙、李仲英率领二六团突击队一马当先,冒着密集的弹雨奋勇冲杀。虽然守敌疯狂地扫射着,但无畏的战士们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前面的全倒下了,后面的毫无惧色地冲上去。

几番冲锋之后,攻占了数个敌堡。当萧卡指挥部队准备跟进时,不知从何处窜出4辆敌坦克,一字排开挡住了去路。萧卡沉着果断地命令仅存的一门山炮对敌坦克实施近距离平射,只听“轰”的一声,一辆铁乌龟被击中,当即趴在原地动弹不得,其余3辆见势不妙,慌忙调头南逃。

萧卡把驳壳枪一举:“敌人逃跑了,杀啊!”带领第二梯队发起冲锋,沿着敌交通壕突入街内,夺取了北街的一片房屋,为主力向月浦街进攻打开了通路。就在这时,敌人的一发炮弹打了过来,萧卡被炮弹爆炸的气浪震倒,满口泥沙,当他从瓦砾尘土中站起来时,发现身后的警卫员和通信员全都倒在血泊中,其中2人牺牲,2人受伤。萧卡强忍悲痛,指挥部队继续向镇内突击,与梅永熙、李仲英率领的突击队会合。这时,全团没有负伤的只剩下62人。

第二五九团二营继摧毁镇西北外侧的两座碉堡和右后侧的子母堡群后,会同三营冲向西街区,一连攻下数个敌堡,接着与敌展开巷战,进行逐屋争夺,攻占了西街20多间房屋。然后,三营和二营一部又向东追击,直至东街头。

第二六一团向街区东北侧推进,二营攻占了月浦小学,一营由月浦北边桥头向南攻击前进。二连突击排在镇内误入敌人埋设的雷区,大部伤亡,指导员于学标被炸断了一条腿,一营副教导员解月甫不顾雷区危险,率领二连主力继续向南发展进攻。

第二五三团一营、三营及二营四连,亦同时从镇西侧向街区发起猛攻。由于事先准备充分,炮火、爆破和突击紧密配合,攻击战术得当,部队动作果敢,战斗进展迅猛。四连一排排长带领一班以凌厉攻势夺占一个敌母堡,活捉敌连长,几个子堡内的守敌拼命开火,企图夺回母堡。第二战斗组组长见状高喊:“站稳脚跟,打退敌人反击,后面部队就上来了。”

在他的鼓舞下,全班战士用手榴弹、小包炸药与敌展开激战,打退了敌人的反扑。正在这时,二排排长带领部队从侧面冲了过去,将手榴弹和小包炸药塞进敌堡,消灭了顽抗之敌。一连发起攻击后,一班班长郭拾元带领各战斗组迂回到敌人侧翼,用小包炸药攻下一个子母堡群;三排七班班长李维竹,也用同样的战法攻下另一个敌堡群。在三连进攻的正面,一座碉堡的火力异常凶猛,守敌气焰嚣张,该连即以山炮平射将敌堡轰开一个大口子,里面的顽敌全部见了阎王。

至此,月浦镇西侧防线已被第二五三团摧毁,攻击部队迅速突进镇内,勇猛追歼逃敌。

奉命从镇北进攻的第二五三团二营,冒着密集的弹雨冲向敌前沿阵地,排除障碍物,炸掉敌碉堡,迅猛攻进街区。

二营营长王开德带领一部分兵力穿过大火燃烧的街巷,向南追击溃敌,他们越过街南小桥,占领了一个大土堆。随后,王开德命令五连连长带1个班进攻东侧制高点,自己带1个班攻打据守南面房子的敌人。

当王开德接近房子时,发现20米外有个大碉堡,六班班长张志明带了1个战斗小组向大碉堡猛扑过去,冲进堡内。敌副营长正在门口打电话,一转身看到的枪口正对着他,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慌忙丢下话筒,举手投降。大碉堡内守敌40余人,也全都乖乖地当了俘虏。

接着,王开德又让敌副营长向附近一个土堆上的守敌1个排喊话,争取这个排放下了武器。

经过一番激战,第八十七师的第二次强攻终于取得了胜利,占领了月浦全镇。军退守月浦东南的25.32高地及其两侧的地堡群,依托坚固工事继续顽抗。

第6篇: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

年级:科目:语文主备教师: 协作教师:高一语文教师 审阅:

课题:与妻书

授课时间

导学重难点:

1、把握感情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使命意识。

2、品味《与妻书》语言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教具使用:PPT

操 作 卡

二度设计

导学卡

一、学习目标

1.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感情。

2.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文章抒情、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

3.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与妻书》中“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自主学习资源

1.黄花岗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与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起义失败后,众多革命党人被杀害后暴尸街头,潘达微冒死前往收敛遗骸七十二具,安葬于广州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2.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后与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受伤被俘后,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说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林觉民临刑时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4岁。

3.陈意映,是名宦陈若霖的后裔。婚后,参加了丈夫在家里办的一所女学,通过女学的教育,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小脚不缠了,要做新女性,于是便投考了福州女子师范学堂。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为了安慰她,也为了保住她腹中的孩子,林家用过继的办法,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过继给陈意映,取名叫林暖苏。林暖苏多少慰藉了陈意映悲伤的心,几个月后,“腹中之物”降生人间,取名仲新。但由于陈意映一直不能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陈意映去世后,林仲新由祖父抚养。大学毕业后,林仲新来到南京,跟随林觉民的旧交林森做事,林森对林仲新关照很多。随中国历史的变化,林仲新不断迁移居住地,晚年生活在福建漳州。生有一儿两女,一个在北京,两个在福州。林仲新于 1983 年病逝。

三、学习任务

1.梳理文章的感情线索

林觉民说深怕妻子不能体会“吾衷”,吾衷即我的心意,林觉民有怎样的心意呢?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提示:抓住段首句,从中体悟。)

明确:掐头去尾,我们看一下中间六段段首句。

②段吾至爱汝,

③段汝忆否?

④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⑤段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⑥段吾今与汝无言矣。

⑦段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林觉民对妻子的爱可谓是层层递进,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他对妻子的“挚爱”之情,又表达了对自己先死的愧疚之情。

同学们再看这句话:

①段又恐汝不察吾衷

④段更恐不胜悲

⑦段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为汝某者惟恐未尽

从“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到“吾至爱汝”到“吾今与汝无言矣”,作者从永别的痛苦中回忆起过去夫妻之间的恩爱甜蜜,又痛感死后妻子的孤独和悲戚,感情跌宕起伏。

2.林觉民如此挚爱自己的妻子,那么造成他们生离死别的原因是什么呢?(提示请同学们从在文中找到有关当时社会状况的语句。)

所处社会的特点: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概括说也就是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百姓苦痛。

3.林觉民做为一个家境殷实、成绩优异的有为青年,本可以用学识救中国,他为什么选择了抛弃挚爱,慷慨赴死,为什么?

看看林觉民的内心剖白

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②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③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⑤卒不忍独善其身。

⑥吾牺牲百死而不辞。

这是一个有小情,但更有大爱的至情至性之人:

感夫妻之恩爱

悲夫妻之死别

愤国家之黯弱

怜天下之离散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这是一个真正的有情人。

正如鲁迅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民主战士林觉民就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真豪杰、大丈夫。

林觉民于决意取义赴死之际给爱妻写的这封遗书,抒写了对妻子之爱与对天下之大爱,将自己的革命理想与儿女情长抒发得淋漓尽致。两种“爱”交映迭现,两种情感相互交织,在反复倾诉对妻子之情中不断申述理想大义,让人读来颇感作者当时情感之跌宕,内心之复杂。寓情于理,寓理于情。

人性之下,是本能,人性之上,是信仰,付本能以信仰之崇高,付信仰以人性之美好,这无疑是对“人性与信仰”选择的深度诠释。他们的舍生取义,是让别人更好的活着。这,才是对生命的最大的悲悯和敬重。

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五、个体学习问题

六、小组合作交流后的(学习疑点)问题收集

七、小组疑点展示、质疑、追问、点评并完善思维导图、总结。

训练卡

基础题

1.一词多义

[竟]A动词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终了)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汉书、霍光传》)

轻舟竟川(从头到尾,曹操《善哉行》)

B副词

道竟何为耶(究竟、终究,刘禹锡《天论上》)

神农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将军山林》)

[身] A名词

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躯体,《国殇》)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本课)

B代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师表》)

身是张翼德也(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C副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陈涉世家》)

2.词类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幼,疼爱)

B.名词用作状语 汝泣告我(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样)

C.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使尽)

D.形形容词用作动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

E.形容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

3.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4.重点句翻译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提升拓展题

这封“最难忘的革命家书”,文字优美瑰丽,情感悲抑郁结,妻子读后心如刀绞,几欲赴死:儿子林仲新读后奋发图强,承父伟志:千百万革命者读后前赴后继,以身报国:新时代的中学生读后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生活中有无数个“你”读过这封家书,“你”是谁?“你”最想对林觉民说什么?请用书信的形式表达“你”的内心所想,300字左右。

反思卡(反思+收获+不足)

对于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请写在下面吧!

第7篇: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美妙境界,深深感受到祖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以初中八年级文言文《桃花源记》为例,在大致了解全文后,本人通过创设问题引导想象来让学生感受文章内涵。结合文中的描述,通过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文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想像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紧接着提问若然你置身于和平恬静、融洽安宁的桃花源中会怎样做?提出会选择留下来还是回到充满功利性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且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这个角度出发来阐明作者陶渊明的思想――人们追求与向往的理想社会,正是对当时现实的鲜明对比,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用这样的情景创设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步一步诱导学生进入到作者的字里行间,真正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二、自主阅读,弄懂语句

文言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本人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首先是字字落实,弄懂语句,读准句读,读出语感。这个步骤完成后,再给时间学生自由阅读或默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初步去把握全文大意。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童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不读“qiáng”也不读“qiǎng”,而应读“jiāng”。再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联系实际,授之以渔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满堂灌”,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但在翻译前,一定要求学生先看懂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孙权劝学》时,在分析“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把吕蒙与本册课文《伤仲永》里面的方仲永作对比分析。方仲永天资过人,由于没有很好的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终沦为一个平庸之人,吕蒙经孙权劝说后才开始读书学习,而最终成为一个有谋略的人。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都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而且也巩固了对《方仲永》的思想内容的复习。

五、强化练习,巩固成果

文言文很多知识需要积累,说白了就是要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积累,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把有关的字词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当的阅读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加以巩固,适当进行课外文言的阅读,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就能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再次要强调的是――课后诵读。所谓诵读,包括朗读和背诵。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有效手段,琅琅上口的朗读,不仅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朗读中捕捉全文的感情基调,更好地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第8篇: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57-01

1.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景、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1.1 把握课题,引入情境。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许多课程内容并不是学生生活阅历中的。在新课教学中,怎样将学生引进语文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缩减学生同教材的时空距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体会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对作品写作环境进行导读或简单介绍时,应将作者的人生体验或作品的感人情境予以生动描述,以便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如教学《水浒传》时,教师叫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点评朗读者,或让学生观看相关影片。这样,学生便能置身情境中,把握文章内容。

1.2 当我们在鉴赏语文作品时,必须发挥想象,通过文字体验作品的美感。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加强情感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挥联想与想象,把握作者的心境,并与之相契合。如教学《风筝》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亲情的含义进行感悟,感受文中深深的手足之情,并学习鲁迅知错必改与严于自省的情操和美德。

2.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视野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就拿教学《语言的实际应用》来说,教师可设计一组模拟招聘,并穿插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杨澜(现主持凤凰卫视中文台《杨澜工作室》节目)在应聘《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时的出色答辩。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可举一反三地融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能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3.巧妙设疑,激趣

巧妙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能激趣,发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提问时,老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 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语文知识。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曾满怀激情地提出问题:“我们一提到春啊, 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描写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而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很多,下面就让我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描写春天的? ”这样的巧妙提问,充满激情,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大大激发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思维。

4.联系实际,引起深思

语文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素质教育观下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为此,要使课堂教学发挥有效性,就应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学的重点,唯此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的引入一些具有深刻性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伤仲永》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跳出教材,让学生寻找当代的“仲永”,比如以一些名牌大学的“少年科技班”为例子,让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讨论。或者让学生思考,当前社会和家长及学校对学生过分的要求和期待,是否也是“伤仲永”的重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从循序渐进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一步步的迈向自己的理想,对过程中的挫折要理性看待,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之路充满信心。

第9篇: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劳动争议案件、仲裁时效制度、诉讼时效制度

一、引言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和诉讼时效制度,由1995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1993年8月1日施行的《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995年8月4日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 14号)(以下简称《解释》)的有关规定构成。

笔者认为,《劳动法》、《条例》、《意见》、《解释》对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和诉讼时效的规定存在较多的缺陷,与《劳动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精神不一致,有必要制定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倾斜性规定,合理变革现有的60天仲裁时效、15天诉讼时效的规定,完善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制度,便于妥善解决劳动争议纠纷,以公平、高效、便捷的程序正义来保障实体正义。

二、现行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与诉讼时效制度存在的缺陷

劳动争议时效又分为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与劳动争议诉讼时效。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指劳动当事人因劳动争议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定期间。

劳动争议诉讼时效是指劳动争议关系中的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部门的裁决,在法定期限内不向人民法院,就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保护其实体权利的法律制度。

这两种时效制度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其共同点是:二者都属于丧失时效,即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不主张自己的权利就丧失法律保护的一种制度。[1]在实践中,这二种时效制度的性质和如何适用,成为争议的焦点问题。 我国的劳动争议实施的是“一裁两审”制, 我国《劳动法》第83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即劳动争议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根据《解释》第3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法》第82条之规定,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60日期限为由,做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和通知,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但是,“对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由此可见,人民法院将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人的仲裁申请时效与劳动争议诉讼时效等同起来。[2]

笔者认为,现行我国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制度与诉讼时效制度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起点与法定期间相互矛盾,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我国共有三部法律、法规、规章和一个司法解释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申请仲裁的时效。从施行时间上顺序看,《条例》最早,《劳动法》其次,《意见》再次,《解释》最后。从法律的效力来看,《劳动法》是法律,《条例》是法规,《意见》是部门规章、《解释》是司法解释。这四者涉及的问题都是时效计算的起点和法定仲裁时效期间的问题,仲裁时效起算点到底是“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还是“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仲裁时效的法定期间到底是“6个月内”还是“60日内”?二者差距达到4个月时间,这段时间对当事人行使申诉权至关重要。[3]

(二)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中止、中断、延长的规定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等对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中止、中断的规定散见于劳动部的部门规章、答复、通知中。主要有:

关于仲裁时效的中止有四种情形:《意见》第89条规定劳动者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从提出申请之日起,仲裁时效中止;《意见》第90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其办事机构未予受理的仲裁申请,认为应当受理的,从当事人申请至受理的期间视为时效中止;《条例》第23条、《解释》第3条规定当事人在仲裁时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时,仲裁时效可中止;劳动部规章《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第30条规定:对于请示待批、工伤鉴定、当事人因故不能参加仲裁活动,应视为仲裁时效中止。

关于仲裁时效中断的情形:《劳动法》对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中断未做出任何规定。劳动部办公厅劳办发[1997] 61号《关于已撤诉的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否可以再受理的函》规定:“当事人撤诉或者劳动争议委员会按撤诉处理的案件,如果当事人就同一仲裁请求再次申请仲裁,只要符合受理条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再次立案审理,申请仲裁时效期间自撤诉之日起重新开始计算。”[4]从法理上讲,时效中止的适用,应为当事人因发生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权利人无法行使权利的,时效暂时中止,待阻碍时效进行的事由消除后,继续计算。混淆了“中止”和“中断”的概念,本应按中断重新计算时效的,仲裁部门却以超过时效为由不予受理。[5]

(三)劳动法律对劳动争议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不完善

我国《劳动法》第83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而《解释》第3条规定,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经审查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的,则被依法驳回诉讼请求。《解释》将仲裁时效与诉讼时效等同起来,混淆了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与劳动争议诉讼时效的关系。仅仅因为60天极短且不合理的仲裁申请时效,人民法院就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那么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要认真贯彻《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又何以体现呢?[6]如果法院以超过仲裁申诉时效为由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则法律设立劳动争议诉讼程序对超过仲裁申诉时效的当事人就没有任何意义。[7]由此可见,我国劳动争议诉讼时效制度也亟待完善。

三、完善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与诉讼时效制度的建议

在仲裁和审判实践中,大量的劳动争议案例已经暴露出了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与劳动争议诉讼时效制度存在严重缺陷,法学理论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人民法院、劳动当事人对完善劳动仲裁与诉讼时效制度呼声越来越强烈。在此,根据《劳动法》、《条例》、《意见》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解释》施行后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出现的新情况,就完善我国劳动争议案件仲裁与诉讼时效制度,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思考和建议:

(一)修改《劳动法》第82条,完善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法定期间和起算点

笔者认为,《条例》第23条规定:“当事人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6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作为对《劳动法》第82条的修改更为科学。以“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是与《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相一致的。以“6个月”的时限作为计算时效起点能及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当事人行使诉权。劳动者在6个月的时间内分别行使仲裁申诉权和诉讼权的可能性比60日时限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可以避免劳动者申诉权和权两权皆落空,“告状无门”的现象发生。

如果“劳动争议发生之日”作为仲裁时效起算点,以“60日”作为仲裁时效的法定期间,就容易给用人单位规避法律以可乘之机。用人单位往往会故意拖延解决争议的时间,等60日的期间届满,再通知对方不能解决,结果让劳动者丧失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权利。

《民法通则》时效规定较为完善和科学。劳动争议案件属于民事案件的范畴,劳动争议案件仲裁时效理应适用《民法通则》的时效规定。该法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并把仲裁期间从“60日”明确为“6个月”,这才符合《劳动法》的立法意图和目的。

(二)进一步完善仲裁时效中止、中断制度

完整的时效制度应当包括中止、中断和延长。如果劳动者确实有证据加以证明,仲裁时效应当发生中断,从中断时起重新计算仲裁时效。建议通过修改劳动法律,将《民法通则》时效制度中关于时效中止、中断、延长和最长时效制度等全部引入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内,使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形成一个逻辑严密、体系完善的仲裁时效制度。

(三)修改劳动法,完善劳动争议诉讼时效制度

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是“一裁两审”,且前置仲裁程序,目的是方便、快捷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60日的仲裁时效是针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制定的,只适用于仲裁机构。人民法院不是仲裁机构,不应受60日限制,更不应当成为劳动争议的诉讼时效。所以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并非劳动争议诉讼时效,该《解释》第3条应当予以修订或者废止。

劳动法源于民法,是逐渐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劳动争议诉讼属于民事诉讼的范畴。因此,除特别法有规定以外,劳动争议诉讼均应适用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

笔者认为,《劳动法》对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因超过仲裁申诉时效不予受理的劳动争议,只要从当事人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到其向法院不超过15天,自其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到诉讼不超过2年,或虽超过了2年(工伤纠纷适用特殊诉讼为1年),但有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等情况,就不能以其请求已超过诉讼时效为由而予以驳回。即普通时效为2年(工伤纠纷适用特殊诉讼为1年),且可以中断、中止和延长,经中断、中止和延长后总的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

四、结论

为正确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稳定劳动关系,笔者认为,明确仲裁的起算点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时效为“6个月”;适用或借鉴民事诉讼原则,界定仲裁时效的起始、中止、中断、延长规定和明确劳动争议案件诉讼时效参照或者适用《民法通则》的时效规定,用以指导司法实践,切实有效地保护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爱云:《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时效与诉讼时效的适用》,载《山东法制报?审判周刊》,2000年7月21日第3版。

[2]刘京柱《论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时效与诉讼时效的联系与区别》,载中国法院网,民事研究;

[3]陶然《对劳动争议当事人申请仲裁时效问题的思考》,载北京劳动律师网;

[4]劳动部办公厅劳办发[1997] 61号《关于已撤诉的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否可以再受理的函》

[5]宋健《法官专题培训教材》,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493页

[6]刘京柱《论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时效与诉讼时效的联系与区别》,载中国法院网,民事研究;

[7]宋健《法官专题培训教材》,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468页;

[8]周迅梅《完善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5期,第21页;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第14条规定;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