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教师节的内容范文

关于教师节的内容精选(九篇)

关于教师节的内容

第1篇:关于教师节的内容范文

一、“节选”有别,差异处理

1.明确课文体裁,注意行文连贯性

教师在节选课文教学中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处理其与原作的关系,而决定是否要借助原作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节选课文自身的特点。教师要根据节选课文的文体决定是否向原作靠拢。语文教材在编写的过程要考虑课文篇幅等问题,因而“那些‘文质兼美’而篇幅稍长的文章或著作,只有‘节选’其中的某一片段,才有可能成为教科书中‘适合教学’的课文”[1]。诗歌和散文往往篇幅较短,大部分内容在编入教材后仍保持“健全”;小说和戏剧一般篇幅较长,编入教材时常会被“腰斩”,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唯有鲁迅先生的《祝福》“幸免于难”。节选课文人为地在内容、形式等方面显得突兀和不协调,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或补充背景,或出示课文前后被省略的内容,消除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不适感,避免出现阅读障碍。

此外,教师也要根据节选课文前后的连贯性决定是否引入原作辅助教学。节选在控制文章篇幅的同时必定会破坏作品的连贯性,而前后失联的作品无疑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有时甚至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在讲授散文类节选课文时,一定要介绍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补充与事件、人物相关的片段,呈现被省略的内容,解决学生在节选课文中无从知晓但会影响学生阅读和理解的问题。

2.揣摩编者意图,参考同类课文教学

教师在处理节选课文与原作的关系问题时,一定要考虑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特别是这些原作经过编写、加工改造后,节选课文的“今生”早已“脱胎换骨”,与其“前世”大不相同。因此,在节选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节选课文身份,凸显其教学价值。其实,“作为一种语文教材,‘节选课文’与其他课文之间的共同性是主要的、基本的,教学中不需要也不可能另立门户”[2]。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参考节选课文所在单元其他课文进行教学,明确节选课文所在单元主题,观察同单元的课文搭配情况,了解教材中的单元提示以及单元目标,通过比较节选课文与其他课文的特点确定节选课文在本单元中所承担的任务,从而确定节选课文的教学内容。例如,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师在教学时不需要呈现已省略的内容,这是因为该单元的主题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学习目标是“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因此,《离骚》的学习重点在于反复吟咏,在诵读中观察楚辞错落中见整齐的句式风格,感受楚辞舒缓但不死板的节奏特点,体会蕴含于文字中强烈的思想感情。

3.摸清学生水平,迎合学生阅读需要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在节选课文的教学中亦是如此。处理节选课文与原作的关系,教师不仅要根据节选课文自身的特点及教材对节选课文进行定位,也要考虑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需要,而后者具有决定性。在节选课文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不仅要备课文、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要,灵活调整节选课文的教学计划。

一般来说,高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但阅历较浅,阅读经验不足,特别是对古典名著、中外长篇文学著作的兴趣不浓,因而教师在节选课文课堂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介绍课文的相关背景,补充省略部分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节选课文,通过节选课文展示原作的价值和魅力,调动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突出重点,释疑激趣

在节选课文教学过程中,向原作拓展、引入原文要基于节选课文与原作之间的联系,但节选与原作的联系往往是多方面的,教师教学时必须要有选择性地引入原作内容。

第一,引入的原作内容必须服务于节选课文的教学重点。正如冯渊所说:“教师要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实现课文在单元中的教材功能,不能没有语文课程意识作随意发挥。”[3]节选课文虽然具有“节选”的特殊性,但也具有“课文”的普遍性,而且“课文属性”是节选课文的本质属性。和非节选课文一样,节选课文的教学一定要根据各方面的情况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因此,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引入原作必须服务于节选课文的教学,必须有利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如何理解“套子”的真实含义,无疑是教师教学的一个无法绕开的重点。当教学活动进行到大家为别里科夫送葬时,学生根据别里科夫生活中的那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对他的形象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对“套子”的真实含义及其危害性不甚了解。熟知原作《套中人》的教师一定知道,课文在这里省略了一段描述躺在棺材里的别里科夫的神态的文字,所以教师要将这段极具讽刺意味的文字补充进来,让学生明白棺材是别里科夫最后的一个“套子”,认识到他的偏执、守旧、迂腐是如此之彻底与顽固。结合当时的环境描写,学生会对“套子”的理解更深刻,会意识到就像当时阴沉的天气一样,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依旧笼罩在“套子式”的、令人窒息的恐怖之中。这样恰到好处的补充解决了学生理解上的障碍,那些原本难以攻克的教学重、难点处理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第二,拓展内容必须有利于学生对节选课文的深入理解。利用原作辅助教学除了目的鲜明外,还要操作灵活,即补充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对节选课文全面、深入、细致的理解。学生理解节选课文需要联系被删掉的内容时才可以补充,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被删掉的内容中获得思想支援,否则的话,是徒劳无益的[4]。当然,补充的内容不仅仅是删掉的内容,只要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思维的发散,及与原作密切相关的内容都是良好的补充材料。

第三,延伸内容最好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毋庸置疑,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以节选课文的教学为中心,但原作的丰富内涵是节选课文永远也无法替代的。以小说为例,有教师谈到阅读原作的必要性,认为“学生对长篇小说的整体感悟力不能仅仅依靠课本,适度地增大阅读量是非常必要的,应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教材选文的原本”[5]。特别是对那些阅读经验有限的学生来说,阅读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如果课堂中的补充内容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节选课文的理解,还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何乐而不为呢?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红楼梦》中的两大主角在这一回中亮相,“宝黛相会”更是精彩绝伦,但由于没有前面几章的铺垫,学生肯定会感到困惑:宝黛明明是第一次相见,为何却互相眼熟呢?宝玉得知黛玉无玉,为什么要摔自己的玉呢?学生的困惑无疑是教师进行内容拓展的好机会,教师不妨出示《红楼梦》作者介绍本书由来的那一段神话,或展示宝玉的一些“怪异”言行,加深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吸引他们亲自去感受《红楼梦》的魅力。

三、补充有度,呈现有时

选择节选课文补充的内容至关重要,而呈现这些内容的方式会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呈现补充内容时要控制补充的数量,把握呈现的时机。

在补充节选课文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做到适度。适度不仅仅是对数量的限制,更涉及内容的选择,“如何做到适度、适时,看起来是教学方法问题,其实从根本上说还是教学内容选择问题,因为其中的关键是我们要考虑补充的到底是节略掉的哪些内容”[6]。不过,在进行节选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必须明确一点,即不管怎样处理节选与原作的关系,不管是否借助原作辅助教学,本质都是要实现节选课文的教学价值。因此,不论原作内容如何精彩和丰富,也不论节选部分和原作有多么密切的联系,教师必须删繁就简,补充的内容或刚刚排除学生阅读的障碍,或恰恰达到启发学生思考的临界点,或稍稍调动学生的阅读情绪。过度的补充只会喧宾夺主,因小失大,教师必须果断取舍。展示出的补充材料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也绝不会偏离节选课文的教学目标,耽误教学。

此外,节选课文的内容补充要做到适时。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阅读遇到障碍、理解受到限制时,适时补充相关内容,给学生以提示和启发,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同时,教师呈现补充内容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补充的内容应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地配合节选课文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点层层铺开,切忌在学生理解文意、解读文本前就将补充内容和盘托出,限制学生的思考。以《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节选课文为例,很多教师习惯于在教学开始时介绍作者的相关信息和课文的写作背景,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迫使学生按图索骥,语文教学异化为论证演绎式的教学。

四、亲近原作,阅读全书

节选课文具有原作无法比拟的教学价值,但节选课文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叶圣陶先生就曾批评教材中的“单篇短章”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心志不专,仿佛走进热闹的都市,看见许多的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看清楚”[7]。教材编写者本来是希望通过节选课文帮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但这一目标似乎很难落实,产生的效果极其有限。因此,叶圣陶先生倡议“读整本的书”,因为整本的书往往能够囊括多篇单章的教学内容,学生“心志可以专一、研究可以彻底”。其实,课外拓展阅读的作用远不止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扩大学生知识面、训练学生思维、积累学生阅读经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在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重申“读整本的书”的目标,它将高中阶段读书的数量量化为至少150万字,还为学生推荐了许多经典作品。尽管目前学生读书的状况不甚乐观,但教师必须认识到仅凭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如果不通过课外阅读去实践课上所学的方法,那么课文教学又有什么意义可言?虽然,阅读原作不是课程标准的硬性规定,没有考核的压力,但对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因而,在节选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利用节选课文和原作的密切联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阅读原作。

五、加强指导,注重评价

课外阅读虽然以学生为中心,但如果仅仅依靠学生的自觉性,教师没有采取相应的指导和监督措施的话,往往收效甚微,所以要想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教师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评价。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可见,课外拓展阅读不仅要注重量的积累,还要讲究方法以促进质的提高。因而,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进行相应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可以结合节选课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明确目的、关注细节,而非泛泛而读。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为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之一,许多教师都会在节选课文教学后安排学生阅读原著。然而,学生对信息量如此巨大的古典巨著往往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即使完成了阅读的任务,也可能达不到课外阅读训练的目标。因而,在学生着手阅读原作前,教师有必要把《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节选课文作为课外拓展阅读的范例。具体来说,《林黛玉进贾府》的单元提示要求是“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人物和语言既是节选课文最为出彩的地方,也是《红楼梦》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和学生一同品味节选课文的语言,留心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教师给予一定的阅读指导后,方能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阅读后的评价既能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又能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作品的认识,这一活动在教师教学中不可忽略。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写书评、读后感。此外,教师还可以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让学生将自己的读书心得用图画、文字、语言等形式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分享读书的乐趣、交流阅读的成果。由于拓展阅读需要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将拓展阅读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或利用名著中的素材,或借鉴作品的思路,或模仿原作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6]彭晓,胡根林.节选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J].中学语文教学,2011(10):21-28.

[2]程永超.关于“节选课文”教学的再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2(10):35-38.

[3]冯渊.如何确定长篇作品节选文本的教学内容――以《边城》为例[J].语文月刊,2013(4):4-7.

[4]张以民.节选课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28):45.

[5]王涛.谈长篇小说节选的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19):30.

[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1.

第2篇:关于教师节的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自我学习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同事之间的交流、继续教育培训、职前数学专业和数学教学法培训.其中前3方面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起着比较大的作用,继续教育培训和职前培训对高中数学教师某一方面教学知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1问题的提出

范良火先生的博士论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通过定量的方法(问卷调查)和定性的方法(课堂观察和面谈)研究了“教师是如何羡展他们的教学知识”这一问题.最后得出的研究结论是: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以及教}种和同事的日常交流”.至于当学生时的经历,特别是职前培训则是最不重要的来源.考虑到范良火先生的博士论文的研究样本是来自美国芝加哥地区最好的25所中学,而中国的国情,包括学校教育,尤其是教师培养的体系和教师发展的坏境与美国相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国内数学教师究竟怎样发展自身的教学知识,需要专门的研究.本文拟从一节高中数学课出发,管窥国内高中数学教师是如何发展他们的教学知识的?更具体地说,本文旨在通过一节高中数学课透视以下两个问题:

(1)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是否存在着不同的来源?

(2)不同的来源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的相对作用有多大?

本文对“教学知识”的界定直接借用文中的观点,即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怎样进行数学教学的知识,它包括3部分内容:教学的课程知识、教学的内容知识、教学的方法知识.对这3部分知识的进一步解释会在后文阐述.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乌鲁木齐市八中的21名高中数学教师中随机选取了一名教师(隐去真实姓名),不妨称为教师L.教师L的背景情况如下所示:男,31岁,教龄8年,陕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

2.2研究工具

主要通过一节高中数学课的课堂听课和听课后的面谈收集数据资料.所听的这节课是高二立体几何九(B)版本的内容,课题名称为“用法向量求空间线面角”.随后的面谈安排在听课后第二天进行.之所以选择课堂听课和课后面谈收集数据和资料,是因为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是“情景化的”、“隐性的”,它经常依赖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情景,而缺乏像数学、物理等知识的显性特征,只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的教学知识才能反映和显现出来.通过课堂听课去发现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知识,而通过课后面谈去证实教师是否具有通过课堂听课所发现的教学知识以及相应的来源.

2.3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对被听的这节课除了现场进行课堂记录以外,还对整节课进行了摄像并全部整理成文字材料.课后的面谈全部进行了录音并同样整理成文字材料.教师L上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环节如下:

(1)课题引入:正方体AC1中,E是棱BC的中点,求直线B1E与平面B1D1C所成的角(见图1).

(2)新知探究:如何用法向量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3)例题分析.

例1正方体AC,的棱长是2; E, F分别是棱BC, CD的中点,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分别写出下面各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坐标.

①ABCD;②BDD1B1;③ACC1A1;④A1B1CD;⑤B1D1C1;⑥EFC1

例2正方体AC1中,E. F分别是棱BC. CD的中点.

①求B1E与平面B1D1C所成的角.

②求B1E与平面B1C1F所成的角.

例3已知矩形ABCD. PD平面ABCD. PD=AD, AB= , E为CD中点,F为PB中点.

①求证PB平面AEF.

②求直线AC与平面AEF所成的角.

3研究过程与结论

如前所述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包括3部分内容;教学的课程知识、教学的内容知识、教学的方法知识,下面就从教师L上的“用法向量求空间线面角”这节课调查其具有的这3方面的教学知识的不同来源及每种来源的相对重要性.

(1)高中数学教师关于教学的课程知识的不同来源及每种来源的相对重要性.

数学教师具有的教学课程知识主要是关于数学教科书、教学辅导用书以及关于计算机(器)与投影仪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地说,是指数学教师具有的关于数学教科书、辅导用书、计算机(器)和投影仪等本身的知识,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和设备进行数学教学的知识.例如教师自身具有的关于如何使用计算机的知识和如何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教学的知识均属于教学的课程知识.

下面是与教师L关于教学的课程知识方面的谈话记录

问:你上的这节课课题是“用法向量求空间线面角”,这节内容教材中并没有,你自已是如何获知关于“用法向量求空间线面角”的知识的?

答:商中立体几何九(B)教科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法向量的概禽,并没有编排法向量在求空间方方面的应用.我是布一次教姚部分内容,自己也不太熟尾,主妥是与办公室的另一位老师交流后才恨恨热尾的,同时也体会到法向量在求空间3类渐方面的优越性.这七立老师今年是布二次教这部分内容.

问:那你与这位老师经常交流吗?

答:那倒没有,只是在有问题时才交流,因为平时大家都挺忙的,

问:刚才你说法向量在求空间3类角时很有优越性,你是如何认识到这一点的呢?

答:自已做题时的体会.以前一般是用定义法求空间角,而现在通过解题发现用法向量确实比较简单,

从以上谈话可以看出,教师L对他所教的这节课本身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他“与同事的交流”和“自己的解题体会”,注意到空间向量的知识在大学“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学过,因此,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考查大学的专业课学习是否对他关于本节课的知识有影响.

问:在大学期间有一门基础数学课租“空间解析几何”,其中有关于空间向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你上这节课有帮助吗?

答:当然有帮助,尽管有些知识我已经忘记了,但还是对一些基础的知识有印象,

注意到教师L在本节课中还使用了计算机和投影仪,所以下面的谈话围绕这方面展开.

问:你在上这节课运用了计算机和投影仪,你是如何获 知关于计算和投影仪的使用方法方面的知识的?

答:主要靠自己摸索,当然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也开设了计算机方面的课程.

问:但你这节课做图用的是“几何画板”工具,关于“几何画板”方面的知识也是在继续教育中学到的吗?

答:不是,继续教育培训中只讲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比如文字处理、幻灯片的制作,等待,“几何画板”是数学方面的专门作图软件,我是跟一个老师学了一些基本的操作知识,后来在上课用它作图时,边请教边自己琢磨,用得多了,也就熟了。

可以看出,教师L关于电脑方面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与同事的交流、自学和继续教育培训中获得的.为了考查这位教师关于本节课教学的课程知识是否还存在其它的来源,我们设计了如下的谈话.

问:除了自学、与同事的交流、自己的解题实践以及继续教育培训、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等途径以外,是否泛有其他的途径,比如你当中小学学生时的经脸、数学教研组和市教研中心的教研活动也对你增进有关法向量和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有帮助?

答:我当中小学学生时,根本没学向量知识,也没见过计算机,数学教研组和市教研中心的教研活动也很少交流这方面的知识.

问:为什么数学教研组和市教研中心的教研活动也很少交流这方面的知识?

答:活动流于形式,多是本务性工作,没有实质性内容.

下面是教师L对上面提到的对5种不同来源作用性大小的排序.作用最大的是自学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作用第二的是与同事的交流;作用第三的是大学期间的专业课学习;作用第四的是继续教育培训.

通过课堂听课和面谈资料,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这位高中数学教师其关于教学的课程知识存在着5种不同的来源,这5种来源按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自学、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同事的交流、大学期间的专业课学习、继续教育培训,

(2)高中数学教师关于教学的内容知识的不同来源及每种来源的相对重要性.

教学的内容知识是关于教学某一具体内容的方式或方法的知识,具体地说,是指教学某一特定内容时,有多少有效或不太有效的方式?这些方式是什么?这些方式有什么优缺点?学生在理解某一特定数学概念时,可能会有哪些困难?有什么较为容易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些均属于数学教师具有的教学的内容知识.

注意到教师L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用了一个在正方体中不易用定义法求线面角的问题引入课题,同时还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法向量,另外教师还一再对学生强调要正确计算法向量的坐标,因此下面的面谈主要围绕这些教学的内容知识展开.

问:你在讲授用法向量求线面角的方法时没有直接讲授新课,而是用了一个问题设疑引入,你这样引入课题的目的是什么?

答:是为了使学生体会到用法向量求线面角的优越性.你可以看到我给出的这个正方体中的线面角用定义法是非常难求的.

问:你是怎么得知用这样一个问题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用法向量求线面角的优越性?或者说你选择的这个问题是自己想到的呢?还是从其他的同事那里得知的?

答:我在备课时就趁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法向量的优越性,因此我就试着去编制这样一个问题.换言之,没有人告诉我用这样一个问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法向量的优越性,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问:我注意到你用了一个比喻去形容法向量,即法向量就象地面上的小草一样,里立地长,有长有短,有很多.用小草去比喻法向量的方法是你从哪里学来的呢?

答:也是我自己想到的.我经常琢磨如何通俗易懂、形象直观地讲解教学,况且法向量的内容大家都是才开始接触,也不可能有人告诉我如何去教.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www

问:这节课对学生而言最难的是什么?

答:当然是用待定坐标法计算法向量的坐标.

问:你怎么知道对学生而言计算法向量的坐标是最难的?

答:自己的教学经验.因为学生解题经常出现“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计算错误.

从以上面谈资料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关于教学的内容知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琢磨和思考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其实从这节课的内容而言,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是新内容,大家都不太熟悉,所以与同事交流的作用不大.当然由此也反映出对新教材的培训工作严重滞后或流于形式.

(3)高中数学教师关于教学的方法知识的不同来源及每种来源的相对重要性.

教学的方法知识是关于一般教学策略和课堂组织模式等方面的知识,也称为“一般教学法知识”,即教师关于一般教学过程,诸如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常规、行为管理模式、课堂组织过程、以及激励技能等方面的知识.例如,什么是合作学习以及如何在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进行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教师具有的教学的方法知识.它显然超越于学科之上.

注意到这位教师在这节课中运用了“问题引课、一问一答、让学生板演练习、小步子层层递进、追问结论与方法的缘由”等一般教学策略和课堂组织模式,因此下面的面谈主要就这些方法的来源展开.

问:这节课你是通过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入课题的,你经常这样做吗?

答:是的,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教学的发动机.

问:你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引课方式的?

答:有经验的老师都这样做,我是跟他们学的.

问:注意到你本节课一共提问了8位学生,为什么这么频繁地提问,而且是一问一答?

答:通过一问一答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可以发现问题的所在.

问:你是如何获知“一问一答”这种提问方式的?

答:现在都提倡“一问一答”,不提倡满堂灌,许多老师都这样做.我上大学时的教学教学法课也讲过谈话法,学校领导开会也经常说不能满堂灌.

问:你本节课用的3道例题,由易到难,一步一个台阶,这种“小步子“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你经常用吗?你是从哪里获知这种教学方法的?

答:是的,经常使用.从哪里获知的?应该是自已的教学经验吧.

另外,还通过面谈考查了这位教师使用的“让学生板演练习”和“追问结论与方法的缘由”这些教学方式的来源,得到的回答分别是“自己当学生时老师就这样做”和“自己的教学反思和实践”

当被问及以上不同来源的相对重要性时,这位教师给出的重要性从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是:自己的教学反思和实践、与同事的交流、大学数学教学法的培训、自己当中小学学生时的经验.

从这节课的课堂听课和课后面谈反映出这位教师关于教学的方法知识存在着4种不同的来源,其相对重要性从大到小的依次是:自己的教学反思和实践、与同事的交流、大学数学教学法的培训、自己当中小学学生时的经验.

注意到数学教学法的学习被排在第三重要的位置,说明职前教育培训对增进数学教师教学的方法知识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4几点思考

(1)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遇到很多挑战.比如对向量、概率统计、极限与导数等内容不熟,以及如何深入浅出地讲授这些内容心里没底,这反映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具有的教学课程知识和教学的内容知识均有待提高.因此如何发挥继续教育培训的作用,使得高中数学教师能真正受益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中数学教师在面临新教材的教学时,更多地是依赖于自学和教学经验,而继续教育培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反映出教师之间的交流在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这种交流是偶发的,且多是临时性的(只有在面临问题时才交流).而教师所在的数学教研组和区、市级教研部门的专业活动并没有在促进数学教师教学交流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这表明这些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实质内容.

第3篇:关于教师节的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自我学习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同事之间的交流、继续教育培训、职前数学专业和数学教学法培训.其中前3方面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起着比较大的作用,继续教育培训和职前培训对高中数学教师某一方面教学知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1问题的提出

范良火先生的博士论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通过定量的方法(问卷调查)和定性的方法(课堂观察和面谈)研究了“教师是如何羡展他们的教学知识”这一问题.最后得出的研究结论是: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以及教}种和同事的日常交流”.至于当学生时的经历,特别是职前培训则是最不重要的来源.考虑到范良火先生的博士论文的研究样本是来自美国芝加哥地区最好的25所中学,而中国的国情,包括学校教育,尤其是教师培养的体系和教师发展的坏境与美国相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国内数学教师究竟怎样发展自身的教学知识,需要专门的研究.本文拟从一节高中数学课出发,管窥国内高中数学教师是如何发展他们的教学知识的?更具体地说,本文旨在通过一节高中数学课透视以下两个问题:

(1)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是否存在着不同的来源?

(2)不同的来源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的相对作用有多大?

本文对“教学知识”的界定直接借用文中的观点,即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怎样进行数学教学的知识,它包括3部分内容:教学的课程知识、教学的内容知识、教学的方法知识.对这3部分知识的进一步解释会在后文阐述.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乌鲁木齐市八中的21名高中数学教师中随机选取了一名教师(隐去真实姓名),不妨称为教师l.教师l的背景情况如下所示:男,31岁,教龄8年,陕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

2.2研究工具

主要通过一节高中数学课的课堂听课和听课后的面谈收集数据资料.所听的这节课是高二立体几何九(b)版本的内容,课题名称为“用法向量求空间线面角”.随后的面谈安排在听课后第二天进行.之所以选择课堂听课和课后面谈收集数据和资料,是因为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是“情景化的”、“隐性的”,它经常依赖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情景,而缺乏像数学、物理等知识的显性特征,只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的教学知识才能反映和显现出来.通过课堂听课去发现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知识,而通过课后面谈去证实教师是否具有通过课堂听课所发现的教学知识以及相应的来源.

2.3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对被听的这节课除了现场进行课堂记录以外,还对整节课进行了摄像并全部整理成文字材料.课后的面谈全部进行了录音并同样整理成文字材料.教师l上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环节如下:

(1)课题引入:正方体ac1中,e是棱bc的中点,求直线b1e与平面b1d1c所成的角(见图1).

(2)新知探究:如何用法向量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3)例题分析.

例1正方体ac,的棱长是2;e,f分别是棱bc,cd的中点,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分别写出下面各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坐标.

①abcd;②bdd1b1;③acc1a1;④a1b1cd;⑤b1d1c1;⑥efc1

例2正方体ac1中,e.f分别是棱bc.cd的中点.

①求b1e与平面b1d1c所成的角.

②求b1e与平面b1c1f所成的角.

例3已知矩形abcd.pd平面abcd.pd=ad,ab=,e为cd中点,f为pb中点.

①求证pb平面aef.

②求直线ac与平面aef所成的角.

3研究过程与结论

如前所述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包括3部分内容;教学的课程知识、教学的内容知识、教学的方法知识,下面就从教师l上的“用法向量求空间线面角”这节课调查其具有的这3方面的教学知识的不同来源及每种来源的相对重要性.

(1)高中数学教师关于教学的课程知识的不同来源及每种来源的相对重要性.

数学教师具有的教学课程知识主要是关于数学教科书、教学辅导用书以及关于计算机(器)与投影仪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地说,是指数学教师具有的关于数学教科书、辅导用书、计算机(器)和投影仪等本身的知识,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和设备进行数学教学的知识.例如教师自身具有的关于如何使用计算机的知识和如何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教学的知识均属于教学的课程知识.

下面是与教师l关于教学的课程知识方面的谈话记录

问:你上的这节课课题是“用法向量求空间线面角”,这节内容教材中并没有,你自已是如何获知关于“用法向量求空间线面角”的知识的?

答:商中立体几何九(b)教科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法向量的概禽,并没有编排法向量在求空间方方面的应用.我是布一次教姚部分内容,自己也不太熟尾,主妥是与办公室的另一位老师交流后才恨恨热尾的,同时也体会到法向量在求空间3类渐方面的优越性.这七立老师今年是布二次教这部分内容.

问:那你与这位老师经常交流吗?

答:那倒没有,只是在有问题时才交流,因为平时大家都挺忙的,

问:刚才你说法向量在求空间3类角时很有优越性,你是如何认识到这一点的呢?

答:自已做题时的体会.以前一般是用定义法求空间角,而现在通过解题发现用法向量确实比较简单,

从以上谈话可以看出,教师l对他所教的这节课本身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他“与同事的交流”和“自己的解题体会”,注意到空间向量的知识在大学“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学过,因此,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考查大学的专业课学习是否对他关于本节课的知识有影响.

问:在大学期间有一门基础数学课租“空间解析几何”,其中有关于空间向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你上这节课有帮助吗?

答:当然有帮助,尽管有些知识我已经忘记了,但还是对一些基础的知识有印象,

注意到教师l在本节课中还使用了计算机和投影仪,所以下面的谈话围绕这方面展开.

问:你在上这节课运用了计算机和投影仪,你是如何获知关于计算和投影仪的使用方法方面的知识的?

答:主要靠自己摸索,当然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也开设了计算机方面的课程.

问:但你这节课做图用的是“几何画板”工具,关于“几何画板”方面的知识也是在继续教育中学到的吗?

答:不是,继续教育培训中只讲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比如文字处理、幻灯片的制作,等待,“几何画板”是数学方面的专门作图软件,我是跟一个老师学了一些基本的操作知识,后来在上课用它作图时,边请教边自己琢磨,用得多了,也就熟了。Www.133229.COM

可以看出,教师l关于电脑方面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与同事的交流、自学和继续教育培训中获得的.为了考查这位教师关于本节课教学的课程知识是否还存在其它的来源,我们设计了如下的谈话.

问:除了自学、与同事的交流、自己的解题实践以及继续教育培训、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等途径以外,是否泛有其他的途径,比如你当中小学学生时的经脸、数学教研组和市教研中心的教研活动也对你增进有关法向量和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有帮助?

答:我当中小学学生时,根本没学向量知识,也没见过计算机,数学教研组和市教研中心的教研活动也很少交流这方面的知识.

问:为什么数学教研组和市教研中心的教研活动也很少交流这方面的知识?

答:活动流于形式,多是本务性工作,没有实质性内容.

下面是教师l对上面提到的对5种不同来源作用性大小的排序.作用最大的是自学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作用第二的是与同事的交流;作用第三的是大学期间的专业课学习;作用第四的是继续教育培训.

通过课堂听课和面谈资料,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这位高中数学教师其关于教学的课程知识存在着5种不同的来源,这5种来源按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自学、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同事的交流、大学期间的专业课学习、继续教育培训,

(2)高中数学教师关于教学的内容知识的不同来源及每种来源的相对重要性.

教学的内容知识是关于教学某一具体内容的方式或方法的知识,具体地说,是指教学某一特定内容时,有多少有效或不太有效的方式?这些方式是什么?这些方式有什么优缺点?学生在理解某一特定数学概念时,可能会有哪些困难?有什么较为容易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些均属于数学教师具有的教学的内容知识.

注意到教师l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用了一个在正方体中不易用定义法求线面角的问题引入课题,同时还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法向量,另外教师还一再对学生强调要正确计算法向量的坐标,因此下面的面谈主要围绕这些教学的内容知识展开.

问:你在讲授用法向量求线面角的方法时没有直接讲授新课,而是用了一个问题设疑引入,你这样引入课题的目的是什么?

答:是为了使学生体会到用法向量求线面角的优越性.你可以看到我给出的这个正方体中的线面角用定义法是非常难求的.

问:你是怎么得知用这样一个问题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用法向量求线面角的优越性?或者说你选择的这个问题是自己想到的呢?还是从其他的同事那里得知的?

答:我在备课时就趁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法向量的优越性,因此我就试着去编制这样一个问题.换言之,没有人告诉我用这样一个问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法向量的优越性,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问:我注意到你用了一个比喻去形容法向量,即法向量就象地面上的小草一样,里立地长,有长有短,有很多.用小草去比喻法向量的方法是你从哪里学来的呢?

答:也是我自己想到的.我经常琢磨如何通俗易懂、形象直观地讲解教学,况且法向量的内容大家都是才开始接触,也不可能有人告诉我如何去教.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fazhan/">发展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这种交流是偶发的,且多是临时性的(只有在面临问题时才交流).而教师所在的数学教研组和区、市级教研部门的专业活动并没有在促进数学教师教学交流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这表明这些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实质内容.

第4篇:关于教师节的内容范文

教案(Teaching Plan)是教师施教的课时计划或方案,是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教学的依据。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素质教育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教案写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广大教师都非常注重写教案。那么写教案时应写什么呢?

一、写课题(Topic)和课型(Lesson Type)

课题相当于文章的标题,讲课时要首先告诉学生,并写在黑板上。因此要写得准确。课型是指该节课的讲授类型。初中英语的主要课型有::新授课(New lesson)、巩固课(Reinforcement Lesson)、复习课(Revision Lesson)、语音课(Phonetic Lesson)、听力课(Listening Lesson)、听说课(Aural-Oral Lesson)、阅读课(Reading Lesson)、语法课(Grammar Lesson)等。不同的课型应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或方法,只有确定了课型,才能选择有效的素质教育教学方法。

二、写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

教学目标是教案的核心内容,是教师施教的准绳。教学目标要符合大纲对教材的要求。由于教学目标要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所以写素质教育目标时,要力求简明扼要,浅显易懂,便于操作和检测,一般3~4个目标为宜。

三、写教学的重点(Main/focal Points)、难点(Difficult Points)和关键点(Key Points)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难点是师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障碍;素质教学关键是攻克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在教案中写清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能提醒教师在讲课时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四、写教具(Teaching Tools)

课堂上需要什么教具要写清楚,如录音机、教材录音带、教学挂图、卡片、实物(或模型)、小黑板、刻印好的练习题、彩色粉笔、幻灯片等。

五、写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dure)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写教学过程主要写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写教学环节。教学环节即教学任务是什么要写清楚,做到心中有数。目前有

些教师采用"三阶段六环节"教学模式,即:准备阶段(自由交流、复习检查)、讲练阶段(导入课程、分层操练)和发展阶段(巩固发展、布置作业)。

2、 写知识点和所用时间。写好知识点,教师使用教案时能一目了然,有的放矢。写好所用时间,能使教师从容掌握教学速度,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3、 写教师活动。不仅要写教师"教什么",还要写出教师"怎样教",即写清楚教师要教的内容,写出讲授这些内容的方法。写出课堂用语和各环节的过渡语。课堂用语要求简练、口语化,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熟悉的、听得懂的英语来解释或表达新的教学内容。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要自然流畅。写出使用教具的时机和方法,写板书内容等。

4、 写学生活动。写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特别是怎样学应写清楚。不能简单地把学生活动写成听、读、思考、操练、做题等。

六、写课堂训练题(Exercises)

备课时精心设计的有针对性的随堂练习题和达标题要写在教案中。写清出示这些题的办法,如用小黑板、看刻印材料或学生已有材料等。写出这些题的答案和解题方法。

七、写课堂小结(Summing-up on Teaching)

课堂小结是教师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小结的方式和方法要在教案中写清楚,不论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还是由教师归纳总结,都要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纳入知识系统之中,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知识。

第5篇:关于教师节的内容范文

关于第一种随意删减教材内容的做法。虽然大家都说“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重新组合、增减相关教学内容。但我认为,教材中的例子,也就是我们音乐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多是非常经典的作品,如果为了节省教学时间而随意删减内容是不可取的。因为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加工”,其目的应该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现在,一些音乐教师没有对教材做通盘考虑,没有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等进行仔细研究分析,自然也就没有真正的加工过程。平时上课缺乏计划性,结果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讲到哪里算哪里,把教材后面的内容抛弃不上了。完全根据教师的喜好来删减内容,让教学成了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断尾巴蜻蜓”,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

第二种是“蜻蜓点水”似的教完相关内容。这种做法看似把教材教完了,但并不能说就是负责任的做法。包括我自己在内,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采取这样的做法。不教完教材内容总感觉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而时间太紧,要讲的内容又实在太多,怎么办?于是,每节课的内容我都安排得满满的。由于这些内容过多,教师也只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表面上看,关于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都说到了,但实际上学生由于缺少主动参与,反而没有学到太多的东西。

有没有解决音乐课“时间少而内容多”这一矛盾的方法呢?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与其“蜻蜓点水”,不如“画龙点睛”。这两句成语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抓住了教学的关键,各种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就是抓住每节音乐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部分、核心内容,将它们“点”到,就会事半功倍。例如苏少版音乐材料第八册(上)第一单元《 草原放歌 》,我们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一单元的“睛”:藏族民歌和蒙古族民歌的区别。前者高亢嘹亮,曲调悠扬,以五声为主,发声靠前,听起来有高原蓝天辽阔的气象。而后者关键词在于“马”。有人说“马步本身就是音乐”,骑上骏马轻轻颠簸,合着马蹄的节奏歌唱上一首蒙古长调民歌,随着气息的波动,便会自然而然地唱出蒙古民歌的装饰音。骏马身上所透出的那股雄姿英发,威风矫健之气,更为蒙古民歌增添了自由奔放的气息。这些教学内容中的“睛”,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点”到,便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生在演唱歌曲、欣赏音乐时,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很快便能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对这两个民族的民歌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而以往教师要花大力气在课堂上介绍的藏族和蒙古族民族风情、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等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自学进行了解。这样做不仅省时省力,而且也体现了音乐课堂的学科特点。如果说一个单元有一个单元的“睛”,那么其实每首音乐作品也有自己的“睛”,也就是学习的关键点。比如《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中的装饰音、衬词,《 青藏高原 》中音程的级进与跳进、旋律的跌宕与起伏,等等。我想,什么是一个作品中的“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可以把握得住,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第6篇:关于教师节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国文化;知识;能力;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 2013282)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世界迫切希望了解优秀的中国的文化。近年来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越来越多,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课旨在使学生认知中国文化的丰富、深刻内涵,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意识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1]。但课程的开设离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表现在对课程的认识、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相关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既教知识又训练能力感到难于操作。新修订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从学习内容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对学习目标类型进行分类,这样使学习活动明朗化,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对在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中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内涵

教育目标分类学是指用来描述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并据此监测他们学习结果的理论框架[2]。这套理论框架首先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1956年在芝加哥大学提出,并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是布鲁姆等对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他主编的著作《教育目标分类手册:认知领域》中,布鲁姆等把人的认知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分为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与评估(evaluation)六个级别;这样在教育活动中,人们既可以以此安排学习序列,也可以从这六个维度上评估学习效果。几十年来,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成为各学科的课程发展、教材教法、教学测评、试题编制等的重要依据和参照,影响极为深远。

2001年美国课程专家安德森(Anderson, L.W.)和测试与评估专家克拉斯沃尔(Krathwohl, D.R.)对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进行了修订。在继承布鲁姆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基于心理

学、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他们在其著作《学习、教学和评估的

分类学》中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二维框架:“知识”和“认知过程”,即需要学习的知识和获取

知识的认知过程。他们将知识划分为事实性(factual)知识、概念性(conceptual)知识、程序性(procedural)知识和反省认知(meta-cognitive或称元认知)四种类型,将认知过程由低级到高级分为识记(remember)、理解(understand)、运用(apply)、分析(analyze)、评价(evaluate)和创新(create) 六个层[3]。

与布鲁姆的原版分类体系相比,修订版的分类理论在知识领域明确了知识的分类,能使教师把握“教什么”;在认知领域将原来的名词概念改为动词术语意在强调建构学习中的“主动”、“认知”过程。但更有积极意义的是,认知过程与知识分类类型相互作用产生交叉,形成目标框架,这样有利于定位学习目标,并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活动;也为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针对性教学、对教育成果进行评价提供了很强的可操作性。

今天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修订后认知领域的六个层级被西方学者广泛运用于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研究,在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中近几年也引起了较多的关注。

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启示

近几年我国高校不少英语专业都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一是英语界普遍意识到当今世界培养学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二是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评估发现,课程设置与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特别表现为文化方向知识课程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最为薄弱,因此专家们建议应设立跨文化研究方向,以实现大纲强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4]。但是,与英语专业的其它语言、文学类课程相比,中国文化课在教学目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困惑,课程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1.中国文化教学的主要困惑

⑴教学目标不明

中国文化课如何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突出能力培养,教师觉得难于操作。课程曾由汉语教师讲授,但结果证实学生不重视,因为他们觉得这类课程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而英语教师觉得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知识掌握不够,而且在教学中也不知道怎样培养学生表达和传播文化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只能以介绍和讲解为主,但这样的学习内容比较肤浅,也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有时只好讲些中国文化翻译方面的内容。这样,教师自身感到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学生也感到课程缺乏针对性,收效不大。

⑵教材内容不具针对性

用英语编写的有关中国文化的题材主要是阅读性或宣传性读本,它们或过于浅易,或过分详细、冗长;有些选用的教材以阅读理解为主,课后还附有检查阅读理解的练习,这样课堂教学与课程开设的目标产生较大的差距。另外,由于这些介绍性文章很少涉及文化的主观方面,很少启发学生对“中国文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思考,这样很难引发他们对文化深层内涵的思考。而且,孤立地介绍中国文化,很少涉及跨文化比较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差异的洞察,也不利于他们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特征[5]。教学中不重视跨文化比较学习往往使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很片面,这样就很难实现课程运用地道、合适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目的。

⑶教学方法单一

与一般的阅读课一样,教师针对阅读文章进行解释或有时做些英汉互译的讲解。尽管教师有时也会补充相关内容,使用PPT课件等,但主要还是教师的讲解,除偶尔点名提问外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很少参与,教师总是自问自答。由于课时所限,教学内容非常有限;教师对学生课前准备、课后投入学习不做任何要求,也没有任何的课外作业,学生学习全程依赖教师。由于学生个人对课程的体验和实践很少,学习后他们对相关内容仍一知半解。由于学习兴趣不高,收效较差。

⑷考核方式随意

由于教师对课程教学重点不明确,导致考核方式比较随意。有些教师干脆要求学生以写小论文的形式作为期终考试,或以汉译英内容作为课程的期末考试的形式。考试内容有时甚至与课堂学习内容不相干,学生抱怨很大。试卷有时使用的填空或问答题题或过难、过易,对此教师也解释不清,这样既影响学生情绪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

2.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导中国文化教学的启示

正如上文提及,修订后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框架体系强调学习内容与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特别从知识的认知和建构过程视角对原来的认知层级进行了修正,可概述为两个层级,即浅表学习和深度学习[6],χ泄文化课程的英语教学带来重要启示。

⑴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新教育目标分类的认知领域包含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新六个层级,由简单到复杂,其中识记、理解强调对知识的简单描述、记忆或复制,在传统意义上是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过程,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对新知识的介绍和解释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是识记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而教师有时要求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和方法却涉及知识的运用、分析、评价和创新过程,这就是由知识学习转向问题解决的能力形成过程。因此,当教师理解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内涵,教学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清楚了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设法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针对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教学,教师明确了在讲解文化知识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种种文化现象的分析,达到理解深层文化内涵的目的。这样,教师在课堂讲解文化知识时,也可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分析能力。明确了学习内容中隐含的不同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调整策略,组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同时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⑵拓展思维,增进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跨文化传播意识

根据新教育目标分类关于知识学习与学习过程形成交叉的内涵,教师为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如识记/理解事实性、概念性知识、运用程序性知识等)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针对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教学,教师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使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用英语解释、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中英两种文化的异同,并进行比较、分析。学习同一主题的文化内容是浅表性学习,而进行比较分析涉及更多的是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中学生能拓展视野,增强思维和辨析能力,这样既增进了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文化跨文化传播的理解。如针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学习,学生在理解和记忆具体价值观念的同时,比较分析西方文化的主要价值观念。通过分析,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包容”、“和谐”等核心价值,同时也加深了对中西方所推崇的人文道德与科学、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中庸与竞争、封闭与开放等不同价值观念的理解。这样,学生对怎样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如何有效解释和传播就有了新的思路。

⑶改革教学方式,有效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导下的教学能改变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一言堂”教学现状。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活动会自然地产生,如文献资料分析、任务式学习法等。为配合教师教学,学生课前、课后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增强,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针对某个章节或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综合多种观点和意见,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倾向性意见,这样就推动了学生的针对性自主学习。为探寻问题的答案,课堂能真正开展讨论。如针对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的对外传播,学生首先进行基于小组的讨论,探讨相关方案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向全班汇报。另外,针对某个章节内容,教师可能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此,不同的教学目标带动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参与学习,建构知识,锻炼能力。

⑷明确测试目的,有利于对学生能力做出正确评价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便能采用较为科学的测试手段。中国文化课程的学习涉及对知识和能力的检测,因此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不能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而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激励、促学作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如完善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贡献和课外对问题探索能力的评价等。课程的期中、期末考试既关注考查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基于知识,如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解决文化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基于他们在课堂、课外的学习参与,并结合考试成绩最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做出科学的评价。

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导下的中国文化教学实践

下面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容的学习为例,探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1.知识学习

⑴识记

记忆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识记”即“识别(recognizing)”和“记忆(recalling)”,如学习中记忆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并按中国农历的月份,列出当月的主要传统节日,记忆并训练这些节日的英语表达。

⑵理解

理解包含“解释(interpreting)”“分类(classifying)”“概述(summarizing)”“比较(comparing)”等。针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要求首先能解释节日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英语国家的主要节日及传递的文化意义,对相似主题的节日进行匹配分类。如春节/圣诞节,感恩节/中秋节,七夕节/情人节,中元节/万圣节等,通过分类进一步理解中英这些节日的内涵及所传递的文化差异。

2.知识运用与能力培养

⑴分析

分析主要锻炼学生“区分(differentiating)”“组织(organizing)”“归因(attributing)”的能力,如针对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及隐含的文化意义。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学生课前观看微课,课堂上讨论微课内容和通过其它方式获取的有关中国节日的知识。通过区分不同的事实,增进对节日缘由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理解其文化内涵。

⑵评价

评价主要涉及“检查(checking)”“批评(critiquing)”能力的培养。如“你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中,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一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等节日日期的确定?”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课上、课下以小组形式的探讨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和节日的认识,也为英语解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知识保障。

⑶运用与创新

运用是指“执行(executing)”“实施(implementing)”,而创新涉及的主要是“产生(generating)”“计划(planning)”“生产(producing)”(作品/产品)的能力,也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最高体现。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Spring Festival)”在对外传播中容易引起误解,因为中国人在欢庆节日的时候并不是外国民族以为的春暖花开的时候;相反,中国北方的有些地区此时可能还白雪皑皑。那么,“如何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向国外民族解释中国人欢庆‘春节’的重大意义?”;另外,尝试以微视频形式展现中国家庭欢庆春节的情景,英语解说其文化内涵。

从理论上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对所有课程的教学都具有指导意义,但对新开设的课程尤其能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它使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中心,结合目标要求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可操作性强;对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邵丽君,孙秋月.中国文化课程融入英语专业教学的行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 (6):112-114

[2]Bloom's Taxonomy [EB/L].(2016-06-15). https://cft.vanderbilt.edu/guides-sub-pages/blooms- taxonomy/

[3]Anderson, L.W., Krathwohl, D.R.. A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New York, NY:Longman,2001

[4]O有中,金利民. 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303-305

[5]祖晓梅,陆平舟. 中国文化课的改革与建设[J].世界汉语教学,2006(3):121-127

第7篇:关于教师节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导入;多媒体导入

课程导入环节的精巧设置,将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由课前状态调整到课上听讲状态,同时,课程导入环节将为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奠定良好的基调。而导入环节的实际收效如何,相当大的层面上取决于教师如何设计导入语,原因在于,导入语是否具备足够的语言艺术,将直接决定导入的实际效果,为此,地理教师要结合前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以及结合即将开始的教学内容,以此为依据进行导入环节的科学设计。

一、导入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导入设计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够在课程的开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对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星球版初中地理教学中,每一个单元内部都是有一定衔接的,每一节课的新课伊始,都需要将上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这就需要导入来承上启下。可见,导入对于初中地理的承上启下有着十分关键且必不可少的作用。

2.在课程开始集中学生注意力

刚上课时,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欢愉之中,所以注意力十分不集中。如果教师直接进入新课学习,一方面会使学生错失很多知识点,一方面也会使学生感觉到疲惫。而导入则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形式与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学生逐渐开始融入课堂。

二、初中地理课堂导入的策略

1.选取生活化的内容进行导入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可知,学生对于同其生活经验、生活阅历相关的知识内容的接受速度较快,接受程度也较好。原因在于这些知识所牵扯到的问题是其所熟悉的,因而更易于其接受和认同。因此,地理教师应当结合时下的热点话题与新闻事件,在对其设计整合为课程导入内容后,运用于课上教学之中。如此一来,学生便会因对这些话题和事件的关注,提升听讲热情。比如,教学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节约与保护水资源》这一课时,教师没有直接进行新课授课,而是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家里有没有停过水?

生:(齐声回答)有。

师:停水以后有什么不方便的呢?

生1:不能冲厕所。

生2:没有水喝,也不能做饭。

生3:不能洗脸洗手。

生4:不能拖地。

师:哦,这么不方便啊。可是我们家里停水只是偶尔的,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水资源紧缺,以后停水成为了常规性的,又会怎样呢?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了讨论。

停水是一个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教师将其引入到导入环节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讨论的热情,也为新课奠定了基础。

2.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进行导入

多媒体课件对于教学活动的最大功用在于,此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实现视频、音频、图像的动态化展现,亦能够帮助教师将以往一些借助传统教具所不易为学生呈现的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依托将多媒体课件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地理课堂,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为便捷,即教师可以通过鼠标的点击,为学生展现出地图、地貌等地理知识内容,还可以实现对图片的放大,以便使学生看得更为清晰,而无需如以往那般在黑板上粘贴地图而占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课件为其呈现出更为直观的地理知识内容,因而这种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对学生地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充分调动。比如,在教学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众多的人口》时,教师选取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早高峰时期地铁和公交站的图片,以及春运的图片和视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形成一个视觉冲击力,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我国人口的众多,顺其自然便可以引入新课。又如在教学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台湾省》的时候,由于台湾省地理位置比较远,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去过,仅仅是在电视上有所了解。为此,教师在网上下载了很多台湾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看到台湾省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地理环境,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注意力也得到了集中。可想而知,在新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学效率自然会得以大大提高。

3.创设生动逼真情境进行导入

地理教师必须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即地理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心境等因素,依托这些因素为学生构建体验式地理知识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形成感同身受的地理知识学习体验。比如,在教学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首都北京》的时候,教师就在导入环节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同学们,暑假的时候大家想要去什么地方玩呢?

生:(回答了很多地方,尤其是北京、上海)

师:恩,朋友也想去北京玩,可是对北京实在是不太熟悉,有没有愿意当他的导游呢?

生1:老师,可是我们也不了解北京啊。

师:我们可以先学习《首都北京》这节课,学完以后,就可以为别人当导游了,好不好?

生:(齐声回答)好。

现在人们旅游的热情都比较高涨,教师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对于《首都北京》这节课的学习更具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

三、结语

新课标的提出,让广大地理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实现课程教学导入模式的创新,以此使地理课堂的整体教学活动更为优质、有效。有鉴于此,地理教师必须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分析与了解,对地理教学素材的发掘,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实现课程教学导入环节的科学设计,从而最终保证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晓彦.地理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及效果[J].新西部(下半月),2008(05).

[2]陈常建.新课标下地理课堂导入“六策略”[J].新课程(教师版),2007(06).

第8篇:关于教师节的内容范文

一、紧扣课堂细节,在细致地观察中提升效益

课堂教学的细节首先从课外入手,作为一名教师,走进课堂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状态和精神气质,用自己和善的面容去关照每个学生的表现。尤其初中生,他们已经不再像小学一样能够直接主动表现出来,需要教师进一步细致入微地观察,才能获取第一手的感知信息,为自身课堂教学的实施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一位特级教师在进行公开课教学时,当班级的学生刚刚入座之后,这位教师就在上课地点围绕着孩子转了一圈,还不时与部分学生进行口语交谈。巡视中,这位教师发现最后一排的一个学生是单独坐的,没有同桌,于是和蔼可亲地对他说:“没有同桌,你别觉得孤独,只要你肯于举手,老师都会让你发言。好么?”果然,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上课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师也非常守信,给予了学生很多机会。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使得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非常和谐,一次细节的体察决定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课堂。

二、紧扣情感细节,在激感中提升动力

第惠多斯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技巧,而在唤醒和激励。”的确,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努力向上的欲望和要求,但也都会有停滞不前的懈怠。初中生由于心理逐渐成熟,已经不再具备小学生那种与生俱来的表现欲望,更多的思考要通过教师的激励才能迸发出来。而教师对初中学生激励,其实往往就蕴藏在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教师的问道:“课题为什么要将这两个地点融入其中?作者有着自己怎样的考虑?”当还有不少学生陷入沉思时,一位同学已经脱口而出:“鲁迅想以百草园的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无聊进行对比,揭示旧社会的私塾对儿童天性的扼杀。”这位同学不仅问题看得深刻透彻,而且具有较高水准的表达能力。于是,教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赠送了鲁迅的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学生如获至宝,受到了极大的精神鼓励,在之后的课堂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正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细节的留心与把握,才铸就了这一段精彩的课堂经历。

三、紧扣设计细节,在创造思维中提升效益

创新是民族的希望,也是个人才华和能力的重要体现。而作为语文教师,千万不能总是守着以往的经验,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进行全面设计,让每一次设计都体现着绝对的精神情怀。而对于传统设计中较为出彩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细节的微小变化,改变惯有的思路和视角,让原本乏味的内容变得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松鼠》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松鼠的图片,它们形态不同、外形不同,让学生感知松鼠,对教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执教者为什么不选用一个典型的松鼠形象,而选择如此之多的松鼠图片呢?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的写法进行言语实践,教师再次出示这些图片,让人不禁敬佩:教师的用意不仅仅在于运用图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松鼠的外形,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更重要的在于,为此处的随文练笔实践奠定基础。

乍一看,这样的设计只是为了在课前让学生活动身心,调节气氛的。但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看图根据课文的写法学以致用的环节出现时,教师的用意就显得十分明显。看似漫不尽心的课前热身,却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和思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紧扣生成细节,在灵活调控中提升效益

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属于课堂教学的预设范畴,但即便再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替代课堂教学的全部。因此,教师要努力构建好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之间的关系,将课堂教学中临时性生成的细节内容,转变成为学生的内在资源,从而通过教师自身智慧和艺术化的点拨,从一个教案忠实的执行者变成践行师生互动的调节者。

例如,在执教《故乡》时,有学生提出了跳鱼怎么可能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这个问题初步看来与课文中的内容毫不相干。但是,执教老师却利用这个问题的不着边际引导学生感知闰土的无所不知。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的生活阅历还不够广泛,而以这样心态感知这样的内容时,就可以作为对比引导学生重新看待文中的闰土形象。从而感知乡土中走出来的闰土具有多么广博的见识,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文本人物的体验。

教师正是扣住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质疑这一生成性资源,为之后的课堂教学营造出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效益的提升。

第9篇:关于教师节的内容范文

这些课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们的教学。结果是,一方面做课的觉得太累,另一方面,看课的觉得太远。信息技术课每学期36学时,假如我们每节课都这样上的话,教学结果会如何呢?学生又学会了些什么?因此,我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公开课应该怎么上,是否应该和常态课一样,如何让每个学生在45分钟里有所收获,教师的着眼点是什么。

我认为,教师的着眼点应该是学生课上实践的内容,也就是学生练习的例子。

一、着眼于例子坡度

案例1:《宣传海报的设计与制作》公开课

相关领域:Photoshop、美术、社会。

教学内容:Photoshop中路径的应用。

学生情况:学习了一些Photoshop的基础课程,对Photoshop有一定了解,但操作并不熟练。

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三幅海报,每幅海报中的内容都有灯泡、图片和文字。教师要求前两幅海报由两个组分别完成,有能力的学生再完成第三幅。在学生并不能熟练掌握钢笔工具的情况下,教师还要求学生用钢笔工具选取灯泡。快下课时,我注意到有80%的学生还在用钢笔工具选取灯泡,只有20%的学生完成了整幅海报。

教师的课件和海报制作得可谓漂亮,看得出教师课前的辛苦。但关键是,课堂结果并不理想。我认为原因就在于三幅海报的难度一致,教师给学生操作实践的内容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不成教师布置的练习内容是常有的事,而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

学生练习的例子要有坡度,例子可分为四个级别。初级阶段:对于练习的内容,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子就可以完成。中级阶段:所练习的内容并无现成的“模子”可以参照,但不过是现成“模子”的变化与翻新。高级阶段:所练习的内容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操作。创造阶段:所练习的例子要求学生采用特有的方式(无现成方式参照)去创造性地完成。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调配练习例子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他们能够拾级而上,到达知识的巅峰。

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只有这样,学生才是充满激情、全神贯注的。

二、着眼于当堂吸收

在讲授教学中,知识是由薄到厚的过程。在复习教学中,知识又是由厚到薄的过程。让课堂充满问题容易,让问题充满思考不容易。同样,给学生讲“晕”容易,讲明白不容易。教师对课堂内容的安排不宜过多,应着眼于学生能否当堂吸收。教师还要能在实践活动中教会学生从纷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在问答中教会学生把复杂的过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功力。

案例2:《网页设计中的色彩搭配》公开课

这节课扩展了网站规划中有关色调的知识。学生在本课中将要学习以下内容:与网站色彩设计相关的色彩基础知识、选择网站色彩需要考虑的因素、网站色彩搭配的一般原则与技巧、提高网站配色水平的方法、在Dreamweaver中对网页各对象设置颜色的技巧。

教学流程共10个环节,依次是:提出问题,引出主题温故知新,学习在Dreamweaver中设置颜色的技巧学生第一次实践活动网站色彩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自主探究,理论学习理论升华网站色彩搭配的原则与技巧实践操作,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分享、交流与评价归纳、总结并引申。最后的3个环节是本节课最关键的部分,但教学进行到操作实践环节时,仅剩10分钟,分享交流更是草草收场。问题就出在前面教师讲得太多。尽管看起来这堂课内容丰富、容量大,但实际上,学生又学到了多少、记住了多少呢?

教师在课堂上把所有关于这节课的知识都讲给了学生。结果,学生什么都没记住。这等于教师什么都没讲。课堂教学的容量不宜过大,应着眼于让学生当堂吸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备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能力。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换言之,教师要不断地面临挑战,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表现出积极的状态。正是这种在普通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以及将看似不重要的事件转化为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的能力,才使教师的教学机智得以实现。教学机智总会对学生的本能有所触及,它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追求。

三、着眼于课堂求真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上课不是作秀,而是实实在在的教与学。有位专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问题的课不是一节好课。”我认为非常有道理。

案例3:《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公开课

这节课里,教师引入了“信息卡中学生的姓名”和“冯・诺伊曼计算机的设计思想”,又进行了复习提问,要学生说出表达式的值并正确读出数值。随后,教师讲解了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R进制、十六进制的知识,又讲了二进制数到十进制数、十进制数到二进制数、二进制数到十六进制数、十六进制数到十进制数之间的转换,还讲了信息的数字编码。容量大,难度深。但每当教师提问时,没有一位学生答错。听课老师都听得晕头转向,学生却对答如流,不难发现作秀课和常态课的差别。如果是常态课,学生一节课也就只能够掌握二进制数到十进制数、十进制数到二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做人追求真实,真实才有价值。公开课上成了作秀课,做课的觉得太累,看课的觉得太远。教师希望多看些常态课,更有研究和借鉴的价值。更何况教师在课前预设的环节太多,学生这个课堂主体倒成了教师表演的道具,他们在课上只是重复演练不知道说了多少遍的台词,这种课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阴影。叶圣陶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实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教学的根本。高中新课标也有“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莫让教师不经意的举动玷污了学生的纯真。

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我们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一旦现场变成了作秀的舞台,教师又怎能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呢?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研究的问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对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场景。缺少了真,就缺少了依托。

综上所述,一节好课就出现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出现在真实的师生交流互动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应该放在学生的课堂实践上,也就是学生练习的例子上。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在进行知识的传承,也是在交换生命间的体验。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需要都能做到了解与关注,让每一个学生在一堂课中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这才是一堂成功的课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