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大的感觉作文范文

长大的感觉作文精选(九篇)

长大的感觉作文

第1篇:长大的感觉作文范文

长大,这个词看似简单,然而对于稚嫩的我们来说,还是无法体会的;我曾经幻想长大之后的自己,那时的自己,拥有着自己的人生(虽然现在我们也拥有自己的人生,但却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人生。)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我无法让我体会到感觉,因为大人无微不至的照顾。

其实,也不能这么说,至少有些人有些事还是让我体会到了长大的感觉。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我的人生十几年中,所遇到的对于我来说能促进我长大的事情吧!

责任,大概是长大的首要条件吧!因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般来讲,他都会具有一些优秀的品质。我的责任感是在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得到了体现的。

那天,是我值日,我做着别的同学都会做的事情一样的事情,一样的方式,一切都是一样的,并没有太多的改变,然而大概是当时的顽劣吧!六年级的时候,小孩的一些叛逆特征就显现出来了哎,谁还没有些劣根呢?当时的事已经记不大清楚了,只依稀记得当时我把教室的砖掰下来一块,只听“哐”的一声,瓷砖碎了一地,而我对于突如其来的这一幕,竟直接吓蒙了。因为从小到大我一直是跟着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妈妈一直是在外面打工的,很少有时间看到他们。所以当时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想哭!”没错,就是想哭,但是后来给我憋住了,在别无他法的时候,我只得去找老师坦白了真像,可是老师却笑了笑摸了摸我的头说,“没关系,下次自己注意点就行了,别太在意这件事了,只要你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那么一切都OK。”……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确实是太有责任意识了,又忆起了读幼稚园那会儿,在地上捡了一块钱,我上交给了老师,回家后把事情告诉了家长,大人们就骂我傻。但我固执的认为这并不是傻事,而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责任感是首要,那么积极进取就是长大的重要保障,直到现在我人生中最积极进取大概就是中考总复习那会儿了,为了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我奋起拼搏,努力想要追赶前面的同学,但我还是差了些火候,毕竟对比那些认真学习的人,我的基础太差了,不管我怎么努力,我还是我们班的倒数前三,说着都是一把辛酸泪啊,那时做后悔的事莫过于问自己“为什么初一初二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呢?”不过好在我最后险险的上了分数线,当时直接不我激动得差点哭了我想那大概就是积极进取了吧!

……

其实后面还有许多事情,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人的一生中都会长大,人总是在不断的总结自己失败或者前人的经验来鞭策自己,让自己在总结中不断成长,不断去感悟世间的一切事情。

我们其实一直在长大,只是有的时候你没有察觉而已罢了!

失忆的地方

也许世界上有那么一个地方,你在时讨厌它的落魄,你走时怀恋它的淳朴;冬天给你皑皑白雪,夏天让你树底乘凉,秋天给你满地金黄,春天聆听泉水叮当。这便是家乡。

八九岁的年纪,参不透家乡的含义,自然也是不能理解余老先生那份寄托在诗里的情怀,时常在想为什么会有‘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的不得已。如果思念,回去看不就行了吗?时至今日,也只略懂皮毛。

少时不懂人生悲苦。不会被母亲逼着写作业、能偷偷的看一会儿动画片,认为这便是快乐。可以无忧无虑的笑,可以随心所欲的哭。二月,即将农作的田里开着大片不知名的紫色小花。和朋友们将它串成一串,奔跑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们的童年在淡泊的天光中被风吹扬。

小屋的右边有一颗常青的枇杷树。二月开花,四月结果。五月,一串串金黄色诱人的果子便挂满了枝头,衬得人的眼睛都是金黄的。每次放学回家,都会抬头向树上望望。待得成熟之日,不顾奶奶的担忧,从家里搬了椅子出来爬上树梢,一边摘一边吃。遇着两个好吃的,自己吃一个,然后留一个给奶奶。到了晚上,裸着半个身子悄悄地跑出来吃枇杷,吃着吃着会感觉脊背一凉。奶奶在身后拿着竹条边赶边骂:‘你个兔崽子!衣服都不穿,有个女孩子的样子吗’······初起的夜风划过皮肤,墨般的夜空中有星光闪烁。

家乡给了太阳。每日早晨睡个懒觉起来,红日刚刚爬上山头;傍晚时,拖着满是泥土的裤腿,在惨淡的红霞中悄悄地溜进家门。便是日后回想起这一刻,也觉着是美的。家乡给了一条常年不竭的小沟,上游是母亲拿着棒槌的手,下游是轻轻翻动石块的手。若是逮着正在生宝宝的螃蟹,便会好心的把它放生。若运气不好时常常会翻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虫子和碎片。家乡还给了一片傲娇的竹林。清风徐来,竹林泛起阵阵婆娑响声。在祈祷,在庇佑,不似梅般高洁,不似兰般孤傲。不蔓不牵,亭亭如华盖,守得一方家园。

到了不得不离开家乡,才懂得‘怀念’之意,了解古人为何要用‘明月’、‘秋雁’寄托哀思。听着旁人谈家乡,突地生出一股思乡之情。

后来,被成绩、虚荣、名利所左右,在乎老师的看法、同学的目光,常常忘记了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人生的方向在哪里。每当这时,都会闭上双眼,想想家乡的那条还没有铺上水泥的小路,还有路旁椿树上燕子筑在高高枝丫上我一直想得到却没有得到的巢。想想小屋前的一方小池、屋旁的一条小狗以及每每傍晚升起的一缕两缕炊烟。

等再次回到家乡,奶奶早已故去。晚风吹过只剩下几个老人的村庄,站在生了杂草的庭院前望着蜿蜒盘旋的水泥路,想到一个词:悲凉。

有人说过:故乡遥,一步步越走越远,便越不可能回去。回不去,便只能变成风物,在每个有风的时节扎在每个游子的心头。日思日念,愈念愈远。

我心中的彩虹

(一)亲情彩虹

我在台灯旁写作业。望着满页的试题,宛如茫茫白野,无穷无尽,缠绕在心田,不禁一阵摇头叹气。是您,轻轻在走在我身边,随着一声微微的碰撞声,我沿着眼前枯黄干皱的右手,抬头望去,:“妈。”您会心的微笑,抚摸着我的头,“慢慢想,用心就好。”此时,无限感动。我细细品位着母亲递给我的奶茶,闻着这香浓的味道,我想,此时,亲情已化作一座彩虹之桥,拉近了我于母亲的距离,用亲情的美好在彼此的心灵里奠基起一座彩虹之桥。

(二)自由彩虹

从小害怕闪电雷鸣。我对此痛苦不已。

每当天公不作美的时候,伴随着一声声的巨响,随后又是滴滴答答从小到大的雨滴声,我心里已经麻木了一片。用双手捂住双耳,独自一个人躲在角落承受害怕、寂寞。在慢慢啜泣了很久之后,眼帘射入了一道余晖。我试探着睁开眼,看见天空的不远处,七彩颜色的云层之中居然层层叠叠的笼罩成一座云之桥。禁不住诱惑,我在田野奔跑。聆听鸟语蝉鸣,细清新花香,轻轻摘起一朵朵沾着水珠的小花,最终的,我把双眼放向了远在天边,尽在眼前的的云之桥。在战胜了内心的恐惧,获得真正自由的同时,雨后的那抹彩虹,早已在我心中烙下深深的痕迹。

(三)拼搏彩虹

人人皆曰:“人生如梦。”我却道,人生正如一场雨后彩虹。

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有过多多少少这样的例子,司马迁刻苦钻读,终于著成世界名著《史记》;爱迪生发明电灯时那认真努力的可爱镜头,更是让人钦佩;至于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洪占辉,用稚嫩的肩膀挑起沉重的负担,最后,黄天不负有心人啊!

我时常找不到自己的目标,时在日益懒散的环境下迷失了自己。

第2篇:长大的感觉作文范文

从咿咿学语叫出第一声“妈妈”到蹒跚学步迈出我的第一个脚印……这应该是长大了吧!

成长的路或许并不平坦,或许有过N次失败,或许成功的机率〉=0,或许还有一点傻,或许还有一点迟钝,但是毕竟我还是长大了,而长大的感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我头大生草的脑袋。

从身高记录上(当然还有体重啦)不断飙生的数据里,嘻嘻!好象是找到那么一点儿长大的感觉。

从一天抄几个生字到一叠一叠的作业,哎!我真的有长大的感觉了!(不过,好像更多的是无奈哦)

从妈妈温柔的呵护里,从爸爸严厉的训斥中,从不断与年龄成正比且翻倍增长的题海中,我艰难的游着,游着,终于游到14岁的小岛上,游到“长大了”的标志前。漫游中一次又一次遇到激流险滩,是父母温柔的眼神,是好朋友真挚的一句“相信我,你肯定行!”是每天灿烂的阳光给我带来无穷的力量!年幼的我不懂珍惜,待我能够细细品味它们的美好时,我才猛然发现“哦,这就是长大的感觉!长大的感觉是那样的甜美!”

“从今天开始,你长大了!你14岁了,应该像个大人了!”随着岁月年轮的又一转,时光老人说着,一边把仍旧傻傻呆呆的我带到了又一个圆圈的起点(哦,政治老师讲的螺旋式上升大概就是这样吧!)一边把14岁的标签往我头上一贴,推一把外加揣一脚。就这样,我稀里糊涂地就加入了“大人”这一行列了(Oh,my god上车要买全票了)!打这以后,带着一大帮小孩子打水仗不再是“天真可爱”而是“一个”;考试考不好不再是“下次努力”而是“前途无望”;就连拆录音机等小时候被光荣地称为“有探索精神”的行为,也被三姑六婆们议论成“是否那根神经错了位?”哎,原来长大的感觉是苦涩的!

忧伤的我在朦胧的泪眼中,仿佛看到时光老人举着15岁的标签正像我靠近,靠近……

不管长大的感觉到底是什么,青春的日记是欢笑还是蹉跎。该来的还是会来,时间不会因为我不同的心情泻留。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每一天,每一步精彩的推理过程!

第3篇:长大的感觉作文范文

我觉得长大仿佛就在一念之间。落雨了,会自然而然的带一把伞,独自一人撑一把伞,漫步在迷蒙的细雨中,用心去感受着独特的浪漫与温馨,而不会再像小时候一样一头扎进雨帘中嬉闹,满不在乎自己被浇成一支落汤鸡。当听到别人夸奖自己时脸上会突然飘来几朵红云,而不像小时候一样只会歪着脑袋傻笑……哦!长大的感觉是什么?长大的感觉是雨后萌芽的翠绿的嫩芽,花瓣上滚动的羞涩的露珠儿。

步入花季的我,在无意间已走过了幼稚与成熟的分界线。站在成熟的边缘上,望望身后那生活在快乐王国里的我。那里的我,天真、顽皮而又爱哭鼻子耍赖皮。常常不是恶作剧把邻居家的大花猫的耳朵贴上鸡毛,就是和小朋友上蹿下跳踏坏了张大婶刚栽的小苗,然后又在妈妈的数落下低着头扶起被踏扁的秧苗。那时的我,往往在风雨里“豪言壮语”,笑着唱着跑回家,却竟为妈妈含笑地来的一碗荷包蛋悄悄淌下热泪。那时的我,爱笑,爱哭。刚才还阳光明媚,一转眼就阵雨骤至。瞧,那个满脸通红,脸上还挂着泪珠却破涕为笑的小姑娘是谁?那不是我自己吗?真不好意思。

可是,我此时已站在了分界线的这一边。那一切美好的回忆,只能将它们统统锁进粉红色的日记,放进我记忆宝库的最深层。我长大了,就应该变得坚强,应该学会笑对人生,面对坎坷与挫折;长大了,就应该收起自己的天真与幼稚,学会深沉,学会冷静;长大了,还应学会承担,学会背负。我感到自己担负着太多的期望太沉的梦想,于是努力的将迷茫化作一股挥汗如雨的泉源,将彷徨化作一只照明远方的明灯。请不要说我已变得世故,其实,我正在走向成熟。

粉色的童年固然美丽,但金色的未来更令我着迷,为了那颗美丽的果实,我只能将天真收起,大踏步地走下去。在前方的路上,面对荆棘,我会流泪;面对坎坷,我会彷徨。但我会用乐观对待一切。因为在我心中有太多的梦想。

第4篇:长大的感觉作文范文

??题记1.黛玉葬花般的伤感

嘻哈玩耍过后,妈妈把我唤来她的身边,告诉我说:“茹,今年你已经十四岁了,该是长大的时候了,不要再这样玩耍了。收起你的童心,追寻你的梦想去吧!”听罢,我心中突然涌起莫明的伤感。

我来到时常玩耍的小河边,捡起块石子,把它扔出,让它在河面上激起层层涟漪。心里很舍不得这小河带给我的回忆,泪蓦然落下。枫林的枫叶随风摇曳,沙沙的响声带走了我的思绪,带给了我无尽的追忆。

2.花季里的叛逆

步入初一,我的人生观变得很宏伟。我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父母这么认为,朋友们也是这么认为。初中的第一年,我而后内叛逆。凡事总爱和父母作对。我厌烦他们整天喋喋不休的教育,厌烦他们怀疑我的诚实,厌烦他们的因循守旧~~我很想得到自由,我渴望自由。

3.学会不哭

天空,有风,有云。我的思绪断断续续,模模糊糊~~身边的同伴似乎有话要说,但却止住。我明白了世界被否定的同时,仍有人在伤感;有人在哭泣;有人在徘徊;有人在孤独。而我,只能在有云,有风中任思绪飞的很远很远,独自忆旧,懒着去管。我只得好好保存自己的眼泪,使自己不再流泪。因为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为我擦泪。

就象所谓的的花季不哭。常勉励自己要学会坚强,可泪水就是爱和我作对,任自己把坚强看得如何重要,泪水总经受不住伤感的诱惑,最终落下。

4.梦已破碎

第5篇:长大的感觉作文范文

岁月流逝,十二春夏秋冬过的真快呀!记得小时候的我,被家长“冤枉“了只会抱着小布娃娃偷偷抹眼泪,遇到了困难,也只能娇声娇气地喊爸爸妈妈帮忙。现在,我看了看镜子里那个有主见、有思想的我,突然间觉得:自己长大了!

记得还是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哪怕犯了一个不起眼的错误,爸爸也要教导我半天,生怕我记不住这次教训,下次还要犯同样的错误;而现在,爸爸只是提醒我,说:“这么大的人了,下次可要当心哦!”啊,长大的感觉真好!

以前总是对我说“大人的事小孩少管”的家长现在对我也尊重了不少。像买课外书啊,买衣服啊等等必须要征求我的意见,现在,我越来越觉的自己已经是家庭中的“一员”了。啊,长大的感觉真好!

我记得有一次,妈妈和我去买衣服。我茫然地跟着妈妈在衣服堆里挑来挑去。“哎,这些衣服太小儿科了!”我禁不住嘟囔道。妈妈拿起一件胸前有小宝宝的衣服对我说:“菲菲,这件衣服怎么样啊?”嗬,粉红的,黄的,绿的……天哪,这件衣服上有七、八种颜色啊!我不屑地撇撇嘴说:“不好。”“这件呢?”妈妈又把眼睛转向了一件小背心。“老妈,拜托你有点审美观好不好!”我用两个手指拿起那件粉红色的小背心,“这件衣服上竟然有个大口袋‘放’在中间,这也许是小孩子‘放糖’的口袋吧。听了我的话,妈妈有点不耐烦了:“还是你自己挑吧!”我没有察觉到妈妈生气了,只顾挑选衣服。终于,我发现了一件不错的休闲服,就对妈妈说:“妈妈,买这件吧!”妈妈迟疑了一下,点点头,说:“菲菲,你长大了,妈妈尊重你的选择!”

啊,长大的感觉,不错!

第6篇:长大的感觉作文范文

关键词:味觉 生理 病理 情绪心理 温度 锌

中图分类号:TS972.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8-0077-02

味觉是人的重要感觉意识形态,在食品感官检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已溶解物质刺激人体味蕾后,迷走神经、舌咽神经、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等神经系统做出的反应。经典理论把人的味觉分为酸味、甜味、咸味、苦味和鲜味五种基本类型。在日常生活和食品生产过程中,味觉作用的发挥除了受食物本身的结构等影响,其他因素如生理、病理、居住环境、实时心理、温度及味道的相互作用等也会影响味觉功能,本文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生理因素

1.1 性别

男性与女性的生理结构和组成不同,导致两者对食物的味觉感受和喜好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男性喜欢辛辣刺激食物,女性喜欢酸甜爽口的食物。

1.2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出现衰退现象。在舌部位的体现就是大部分味蕾逐渐萎缩,角化增多,味觉功能下降。很多老年人吃饭感觉不到味道就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导致的味蕾萎缩。

进入更年期的女性容易发生味觉障碍,原因是更年期女性处于由中年向老年过渡的特殊时期,部分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雌性激素分泌减少,新陈代谢减慢,导致舌表面味蕾细胞数量退化减少。

2 病理因素

2.1 疾病因素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舌上皮细胞过度角化且厚腻苔患者角化细胞明显增多。

其他疾病,如高烧、感冒、舌溃疡、龋齿、牙周疾病口腔溃疡等疾病患者,嘴里经常感觉不到味道。久病脾胃虚寒的人、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及长期发生的慢性疾病,都会引起舌萎缩、味蕾减少,最终导致味觉功能下降。

2.2 药物作用

1967年,Henkin[1]提出了药源性味觉障碍的概念,即由于药物的作用引起的味觉丧失、异常和减退。目前为止,以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精神疾病药物和抗肿瘤药物引起的味觉障碍居多[2]。其他药物如局部布比卡因、柳氮磺吡啶和羟氯喹引起的味觉障碍也有报道[3-5]。

3 不良习惯

3.1 烟酒刺激

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抑制消化腺分泌,导致口腔里面唾液减少,还能够直接导致舌表面味蕾萎缩,味觉功能下降。另外,烟酒能够加速锌元素的流失,使得味觉敏感度降低。

3.2 长期熬夜

长期熬夜会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致病菌趁虚而入,间接导致味觉感受功能下降,出现食之无味的现象。

4 居住环境与气候因素

4.1 环境与气候

从地域方面进行划分,长江以南地区气候温和,相对北方潮湿,人们喜欢清淡微甜的食物;长江以北地区气候干燥寒冷,人们喜欢咸味较重的食物;四川、湖南和重庆等地区平均气温较高,湿度较大,人们喜欢麻辣的食物,可以促进体内多余水分排出,维持正常的酸碱平衡;山西和陕西等地区的人们喜欢酸味,即醋的味道。究其原因,一是喜好,二是西北地区相对缺水,酸在体内可以使细胞紧缩,减少水分的排出。

4.2 温度

研究表明,口腔内的冷热刺激可以诱导味觉的形成和产生。人类口腔温度感觉的皮层代表区尚不清楚,眶额皮层(orbitalfrontal cortex,OFC)是口腔温度感觉代表区,该区紊乱可导致口腔刺激感觉异常[6]。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味觉感受越明显。有研究显示,30℃左右,人的味觉感受最敏感,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味觉的感受。

5 情绪、心理因素

宋文婷等[7]分别研究了舒缓和激扬类型的音乐对人体味觉感受的影响,发现舒缓的音乐能够提高苦味的敏感性,但对酸、甜、咸等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影响。说明旋律缓慢悠扬能使人放松休憩的音乐能够有效的调节神经系统,能够提高部分味觉感受的敏感性。

6 锌元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锌元素能够影响我们的味觉,锌的存在使我们能感受到饭菜的味道;缺锌会导致舌头表面味蕾的生长,进而影响我们的味觉感受功能。

7 结语

物质本身的性质结构、锌元素及味道的相互作用都能够影响人体为味觉的感受和体验。本文仅从日常生活容易判断和发现的几个因素对味觉影响作了简单说明,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Henkin RI,Keiser HR,Jaffe IA,etal.Decreased taste sensitivity after D-penicillamine reversed by copper administration[J].Lancet,1967,16(2):1268-1271.

[2]雷招宝.药源性味觉障碍[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6(3):191-194.

[3]Lo AB.Bupivacaine-induced metallic taste[J].J Pharm Technol,1999,15:54-55.

[4]Marcus RW.Sulfasalazine induced taste disturbances[J].J Rheunmatol,1991,18(4):634-635.

[5]Weber JC,Alt M,Blaison G,etal.Changes in taste and smell caused by hydroxychloroquine[J].Press Med,1996,25(5):213.

第7篇:长大的感觉作文范文

关键词:音高 音强 音长 鳟鱼 联觉

前言

联觉是现代心理学和语言修辞学中的一个术语,源于希腊语,原意是“同时感受” 。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裁――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别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创作,达到了音乐与诗歌最完美的融合,更达到了无法比拟的情态体验高潮。他的很多作品都能将音乐审美中的联觉体验发挥到极致,让听众仿佛置身于音乐角色之中。而这丰富的情感表达及变化,更能赋予音乐以生命力,增强乐曲的感染力。那么,在构成一段优美旋律的音符当中,音的基本要素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联觉体验?而这些体验在音乐审美中又存在着怎样的联觉对应关系呢?笔者将在本文中做出的分析和阐述。[1]

一、联觉定义及作用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的阐述,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或沟通,或者说是以好几种感觉去接收刺激物的能力。而在音乐审美中的审美联觉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仅可以使人在听觉上产生不同的联觉反应,更加能使人产生视觉形象来强化音乐带来的不同效果。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是构成音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声音的基本听觉属性,是欣赏者产生审美联觉这一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音高、音强、音长在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对应关系

1.音高与物理属性的联觉对应关系

音高即音的高度,音的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两者成正比关系:频率振动次数多则音"高",反之则"低"。频率越高的音,给人的感觉就越亮;频率越低的音,给人的感觉就越暗。研究表明,音高总是使人产生小、轻、运动灵敏的感觉;而低音使人产生大、重、运动笨拙的感觉。

在歌曲《鳟鱼》中,舒伯特在描写小鳟鱼在河里游来游去时,采用了旋律在小字2组#fa前后的徘徊,表现出了鳟鱼的灵动快活与自由自在。而在描述捕鱼人时,是以小字1组的fa开始的,表现出了渔夫的大,重,与小鳟鱼的灵巧形成鲜明对比的运动笨拙。从鳟鱼和捕鱼人的不同主题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音高与情态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带给听者的不同感受,让听者更能充分的从作曲家的笔下感受到鳟鱼的灵活和渔夫的笨重。

2.音强与情态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

音强是指音的强弱力度,是判别乐音的基础。在音乐体系中,音的强弱是由发音时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的,两者成正比关系,振幅越大则音越"强",反之则越"弱"。在情态体验中,声音的强弱与情态的强弱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音越强,情态体验就越强;音越弱,情态体验就越弱。[2]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会出现情态体验,也就是我们说的情感联觉。《鳟鱼》的曲调简朴,感情纯真的犹如一首民歌。创作于1817年,当时正值欧洲统治的黑暗时期。面对严酷的现实,舒伯特用自己的音乐作品,道出了压抑在心中的悲愤、唱出了自己对光明的渴求、控诉了命运的不平。在这部作品中,虽然是以“我”的角度来诠释自在的鳟鱼和黑心的渔夫的,但明显的强弱对比却能让听者仿佛置身其中。作曲家在乐曲以钢琴左右手灵巧跑动的伴奏织体作为全曲的前奏,甚至还出现了pp。第一段也是以p开头,描写出鱼儿里像箭儿一样快活地游来游去的灵动的形象。旋律的跳跃,弱起小节和八分音符的运用,增添了音乐活泼俏皮的气氛;第二段的p表现出了当“我”看见一个渔夫冷酷地望着河水时,那种满心疑问和担心的复杂感情。由此看来前两段的“音强弱现”使听众的情态体验表现得也较为弱。而在第三段中急转直下,明显比前两段强的音强出来了,伴奏织体出现了连续的跳跃和弦在低音区不断重复。尤其是在第二句,唱奏的由弱到强,使音乐变得急促起来,表现出了“我”在看到渔夫设法抓住鳟鱼时内心的激动和慌张,同时也使听众跟着歌曲中的角色一起增强了情感体验。

3.音长与活动状态的联觉对应关系

音长是指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从情态运动时间特征的体验与音长的感觉之间所具有的联觉关系而言,两者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从人的情感活动心理感受而言,物理体积大的和重的感觉可使用长的音符、慢及疏松的节奏来表现;而轻的和小的物理特性则是使用短音符和快及密集的节奏来表现。此外,听觉音长的感觉与物理运动的动静感觉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在音乐中,长音使人感觉静止,短音使人感觉运动。

从歌曲的前奏中可以看出,音乐十分精彩、美妙,左右手合奏出一串串活泼跳跃的音符,而正是这一点恰恰带给听众们仿佛小河激起的欢乐浪花,又似小鱼儿在水中快乐地游动、飞跃的运动之感。包括从演唱的部分开始,也是这样短促的音长,表现出了鳟鱼的小巧与轻盈。而反之,在描述渔夫要下手捕鱼时,作曲家要表达出渔夫在岸边静静观望小鳟鱼,寻找下手时机时的冷漠,这就要求在演唱时要与前面表现活跃气氛的段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音长处理上要相对偏长,不宜跳跃行进。到最后,“我”看到鳟鱼被捕,河水变得不再有活力时,音长就变得更加长,表现出了一种死寂。因此,音长与活动状态也存在着相对应的联觉关系,不同的音长带给听众的听觉体验也不一样,但这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结语

音乐的创造离不开审美联觉带给我们的思考与想象,音的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不断变化创造出了人们不同的听觉体验,增强了主观感情世界的艺术表达能力。音乐中的审美联觉是人类审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大量的审美经验证实了审美联觉的客观存在,丰富了音乐创作者、演唱(奏)者与听者的审美感受。使得音乐欣赏更加的丰富多元化,而不再只是孤立的欣赏者与被欣赏者,让音乐在上升到一定高度的同时,又不失去广泛的联想,更使得欣赏成为了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第8篇:长大的感觉作文范文

关键词:封建家族文化;长子文化;孝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06-02

一、传统文化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犹如血液一样渗透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封建社会则是其形成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封建社会,家庭是社会活动的中心,在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而所谓家庭,有大有小,小者只有夫妻或加上他们的子女,大者则数代同堂,实际上是一个家族。传统的中国封建家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最典型的价值取向是“家族至上,家外有家”。家族中家庭本位伦理精神,更加强调家庭的价值取向和权利,个体只是家庭的一个成员,其存在必须以家庭的发展为优先。这一规定对于家族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排斥个人自由和创造性,对于个人个性的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尤其是孝文化与长子文化对个体的发展更多的是摧残,使个体失去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孝”被认为是血缘关系内晚辈对长辈的敬仰、遵从和侍奉。但在更多的时候“孝”被简单机械的规定为对长者、家长的绝对服从。封建的家长和族长由此而获得了无上的权利,决定家族或家庭中青年的命运。晚辈由于要遵守孝道,对长者不合理的行为只能默默地忍受,失去了反抗的道德理论上的依据,从而成为牺牲品。而作为晚辈青年中的长子除了受基本孝文化的约束还要受长子文化的压迫,长子文化是中国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的产物。在封建大家族中,长子寄托了祖辈、父辈延续家族辉煌或复兴家族光荣的重任,从小就被祖父辈当做文化楷模、道德楷模和未来的“家长”来培养和塑造,会得到比弟妹们更多的训导和严格要求,同时长子在家庭中有着和弟妹完全不同的身份和责任。长子在封建家庭中除了要遵守基本的孝道遵循祖父辈之命以外,还要担当家族重任。封建社会传统文化中妇女和儿童是没有社会地位,所以在父亲不在的时候还要担当起父亲的责任,承担整个家庭的生活与文化传承。非长子则不同,没有家族使命的压力,祖辈父辈对其没有太多的要求与家族期望,他从祖父辈那里得到的更多的关怀和爱护(甚至溺爱),因而从小个性能得到较为自由发展,久而久之,追求舒适的生活,乃至形成无拘无束叛逆的性格就成为一种必然。在家族文化背景下,长子比非长子更有责任感、使命感,也更能承受挫折和痛苦,因而,性格也更坚强,但同时也使长子在生活中更多的遭受不幸与打击。

由此可见,作为封建家族文化重要支撑的孝文化与长子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个人文化心理、文化人格、人生道路和命运产生着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鲁迅与周树人兄弟迥异的价值观、文学理念与文风,巴金长篇小说《家》中老大高觉新与老三高觉慧兄弟迥异的性格、追求、命运,则是这种影响的体现与印证。换言之,这种两极化的人生走向,无不与其在家族中长子或非长子的身份差别有关。

二、鲁迅与周作人的比较

阿德勒曾经说过:“儿童在家庭中的位置可能会影响他与生俱来的所有本能、定向和天赋等等。”这实际强调一个人性格命运的形成决定于童年时期在家庭格局中的地位。位置的不同导致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承担角色、责任的不同,那么对所处环境中的人、事或物的感知程度和感知方式也就不同,从而影响孩子对世界认知心理结构建构的差异。

鲁迅和周作人几乎有相同的童年生活经历,但由于长幼顺序的差别使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不同,使其没有形成心理深层相同的人生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继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接受机制和道德评价机制,以至于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思想、价值取向和性格特点。而对于他们二者心理机制形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家庭的变故,位置的不同使鲁迅看取人生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及角度和周作人有着根本的区别。

在传统的封建家庭文化中,鲁迅作为长子受着与兄弟姐妹不同的教育约束,除了要受到一般的封建家庭孝文化的约束对长辈绝对的服从,还要接受父辈们对长子的更为严格和苛刻的管教与约束。“长兄如父”——在祖父入狱、父亲病重的家庭变故中鲁迅长子的性格得以形成和显现。受变故打击的家中虽有母亲支撑,但由于社会地位的低下,无法给予家庭保护和安全感。长子文化教养迫使鲁迅必须像一个大男人一样承担起父亲的角色,用幼小的身躯独自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成为这个即将倾覆的周家的家庭支柱的同时,尽量为这个家庭建立起一层坚强的保护层,挑起一家之主的责任。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出入于各种社会嘴脸之间,“风沙扑面,虎狼成群”式的生活激发了他坚强的意志,长子文化的教养使他对家庭有极强的责任感。长子的地位使他过早的体味了世情的冷暖,同时封建家庭文化内部的虚伪本质也使他更加的憎恨中国的传统封建礼教文化。鲁迅在一次谈话中曾经提到:“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好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花子都不如了,……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原来建构起来的对人间世事的近似乎美好的看法逐渐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形成了刻骨铭心的创伤性童年经验,深深地积淀在内心深处。这使他逐步形成了是非分明、嫉恶如仇的个性。而比鲁迅年幼四岁的周作人,作为非长子自身受的封建文化的约束较少,在生活中得到的更多的是祖辈父辈的溺爱,他无须像长子鲁迅那样拥有和形成对家庭的责任意识。有大哥的保护和慈母的关爱,他完全感受不到生活的压力与外部世界的险恶。直到晚年周作人回想时还说:“那时,在家的确是沉重的负担,但这与小孩并无直接关系。”甚至在他看来那是一段幸福的时光:“我觉得很是运气的是,在故乡过了我的儿童时代……本来已是破落大家,本家的景况都不大好,不过故旧的乡风还是存在,逢时逢节的行事仍旧不少,这给我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童年时期的体验使他更多的是接受和欣赏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中庸调和的一面,形成了平和、沉稳、散淡的性格。正如钱理群先生在《周作人传》中所说,家庭的变故对于周家长子长孙的鲁迅来说,是他睁开了眼,清醒认识社会与人生本来面目的开端。而对于非长子的周树人来说他仍旧沉浸在“蔷薇色的梦中”。

由于长子与非长子在家庭中位置的不同,承担的责任和角色不同,其对同样事情的感受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不同的道德情感体验和思想文化意识。在祖父入狱兄弟二人寄住在外婆家的岁月,鲁迅敏锐的内心首先感受到的是乡人的冷眼,看人的脸色生活的痛苦与无奈。这种体验让他在日后更加注重维持人的尊严和价值,形成了以弱者为本位和以幼者为本位的人道主义思想。对于后辈他主张“自己背着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从此幸福的度日,合理做人”。但在同样的日子里非长子的周作人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认为是一次愉快的度假,感受到的是愉悦新鲜的不受束缚的乡村生活,与处于长子地位的哥哥大相径庭。父亲的病在鲁迅的记忆中又是一道惨痛的难以愈合的伤痕,致使后来他立志学医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而对于周作人来说搜寻那些奇怪的药引不过是一种快乐有趣的田间游戏。这一切种种的不同情感体验与认知使得他们在以后的文风与人生道路上形成了巨大的差异。鲁迅的文章重视社会,关注现实,关注真实世界的所有现象,不平之处放声怒吼,为后人铺平道路,肩住黑暗的闸门,体现出长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周作人的文章更多的是体现文人的理想,士大夫的生活,更多的关怀生活之上的精神世界,远离世俗生活现实的世界,体现出处于被保护地位的安闲与自我。鲁迅对家庭的责任感后来逐渐化为对国家的忧患,成长成为一位伟大的革命战士。而周作人由于长期的安闲与被保护的地位,最终迷失了方向同汪伪政府同流合污。

三、觉新与觉慧的比较

自古以来,一个家族(或家庭)中的长子都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们的人生与命运也因他们的特殊身份而注定与众不同。巴金《家》中塑造的觉新,就是这样的一个封建大家族中的长子形象。

“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他在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长子的地位规定了他的命运,使他失去了追求自己爱情之梦、人生之梦的权利。他曾经有过梦想,想做化学家,曾想毕业后继续上大学,甚至去德国留学深造。他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心去生活,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理想。他同觉慧一样受着五四新文化的熏陶热血沸腾,愿意接受新的思想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封建文化的反叛者。但是作为封建家族的长子的觉新被高老太爷“长房长孙”的封建文化紧紧束缚,在所有的梦都破碎的时候他没有反抗,也不想反抗。因为他是这封建家庭的长子。同时作为一个家族中的长子他还要学会调和家族中各种势力之间的矛盾斗争,最终他的梦想、追求在封建长子文化的压迫下失去了生命,成为永远的悔恨而他自己变成命运的接受者、“多余人”、被人们称为“沉重老爷”。

作为非长子的觉慧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没有高老太爷的约束,家中的位置使他不用承担其家中的责任,在父亲不在的时候有大哥替他承担生活的压力与风雨,从小个性能得到较为自由发展形成无拘无束叛逆的性格,他可以而且敢随着自己的心愿去追求自己的人生,敢于反叛封建家庭。长子地位、新文化的刺激、自己梦想的破碎,促使觉新对觉慧理想的保护,帮助他逃离封建家庭。最终觉慧成为一位时代的先驱、封建文化、家庭的反叛者。长子与非长子地位的差异使两位同样有着热血的青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着不同的命运。

综上,孝文化与长子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个体生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如今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孝文化之下的长子与非长子文化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旧文化的糟粕任然存在,我们要时刻警惕旧的文化对新时代青年身心发展的危害,关注青年一代身心的健康发展。

本文为湖北文理学院(原襄樊学院)大学生科研课题“作家与文学作品中的长子与非长子的比较研究”(编号:2011DXS083)成果。

参考文献:

[1]阿德勒.理解人性[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10.

[2]翟瑞青.长子文化背景下的鲁迅和周作人[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02).

[3]钱理群.周作人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6.

第9篇:长大的感觉作文范文

首先,说明语感的概念,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属于直觉思维;然后,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阐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意义;最后,具体论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二)、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三)、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半个多世纪以前,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什么是语感

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3.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语感的培养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正如朱熹所言,阅读要“涵咏”,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张裕钊《与吴函父书》)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语)。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注释:

转摘自《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7页)

转摘自周振甫《夏先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第6期)

杨炳辉《试谈语感教学的性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

龚向明《参与和合作:走出语感教学误区》(〈〈语文学习教学争鸣录〉〉2000年10月)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5页)

《语感与语文美育》(《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11期)

转摘自刘电芝《试论直觉思维的心理机制》(《教育研究》1988年第1期)

苗文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2、《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6期、1991年第12期、1992年第11期)

3、《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主编:高宝立198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