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望月课文范文

望月课文精选(九篇)

望月课文

第1篇:望月课文范文

一、天涯共明月,国人数第一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中国人最爱君子,也很想做君子。“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月代表着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意象,因为“天涯共明月”,都想共婵娟,所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女性与母性的象征,《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月又代表着时间意象,日月如梭,“人生代代无穷已”……月亮的多元意象总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月传递着爱心,代表着美好,嫦娥奔月而去,李白追月而死。更可喜的是国人追月,追出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中国人爱月爱到这个份上,真是“天涯共明月”,国人数第一。

二、解读文本千千结,中国化是大背景

2014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指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说道:“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西方的东西,我觉得这些诗词很好……”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月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章很多,如《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等有诗有文,有古有今,够中国化,树民族心。

看到《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画,画上有朗朗夜空,夜空中挂着一轮明月,明月下面是曲曲的河岸,背景还有那缥缈的远山。画的主体是树林,树阴里鸦雀已进入了甜甜的梦乡。而最近处,有几个人抬头望着长空的月亮,不知在谈些什么,听不到话语,却闻到花香,桂子花开香十里,画里画外一片香。幽香如梦,望月兴叹非独吟,佳节良友思无暇。

如《十五夜望月》教学片断:

1.诗言志,文如人,读诗要知其人。《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很有才气,写得诗好懂,很清晰,清晰的思路和明晰的画面常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他的生活并不如作品那么美妙,他的一生是很困苦的,晚景是凄凉的,愤怒出诗人,诗往往是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缺什么追什么,反过来说,追什么往往表示缺什么。

2.多媒体出示《十五夜望月》全诗,找出描写意境的句子。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有学生说“冷露无声湿桂花”是意境,与丝丝寒意相呼应,委婉动人。有的学生说“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别离思聚的情意,悠然不尽。

3.由本诗你联想到什么诗?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有同学说,“中庭地白树栖鸦”与“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的同学说“中庭地白树栖鸦”与“月皎惊乌栖不定”都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有同学说“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无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和桂花的浸润;有同学说“人尽望”中望什么呢?是想起“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寂寞,还是感秋之意,怀人之情,思深情长。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和学生没有局限于诗本身内容的翻译背诵,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对诗的意境进行解读与联想,由此联想相关诗作,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浸润在这种诗词文化里,学生很容易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触角伸到课外,视野连着广宇

月文化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几篇课文,而要引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多看、多想,才能有更大的收益。看外国的作品要多看名篇,才会发现其中的相通与不同。雪莱《下弦月》中的月亮是一位苍白、垂危、瘦削的,这个是虚弱的、是游移不定的、是迷惘的,连走路都踉跄。在王尔德的笔下,月亮却像中国人说的女鬼,从坟墓幽然而出,去找另一个妇鬼。(《莎乐美》)莫泊桑笔下的月亮更多的是一种表情,惨白的,没有气力,衰弱得不能走动,只能呆着。(《爱情》)而福楼拜写的月亮是无头蛇,这头蛇到处是明鳞,盘来盘去。(《包法利夫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喜欢以课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正确价值取向的前提下,看类似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解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260万字只是数量要求,要读出高质量,一定要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让课外阅读丰满课内内容,让学生对作品的“空白”进行个性色彩的填补。

第2篇:望月课文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 “静 、床、 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2.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妹妹后面藏着一个字,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

3.出示:“静 、床、光 、望、乡 ” 5张生字卡片,开火车同桌齐读后鼻音的字,读正确后互相说:“合作愉快!”

4.教学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四、感受诗意,再读古诗。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6.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

7.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8.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五、写字练习,学写4个生字

(一)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二)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目、耳”两字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和“米”的横应写在横中线上。

(三)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第3篇:望月课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放飞梦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并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使其产生强烈的语文求知欲望,并推动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升学生修养、启迪学生智慧。关注所有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放飞学生的梦想,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一、关注学生情感,创设精彩情境

1.挖掘情感,以情动人

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教师要努力深入挖掘情感,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课堂教学。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故事情景再现的方法,以情引情,激起小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导入新课探究。

2.渲染情感,以情激趣

语文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较强,影响着学生的个人态度。教师要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开发学生智力,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利用小学生情感因素,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文本中人物的刻画、情感的抒发以及揭示的道理产生共鸣,达到文本与心灵浑然一体的境界。在情境中理解词语,改变理性的、复杂的、枯燥的词义分析,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教师在语境中出现词语,引导学生用这些词语把故事串起来,使词语不再是孤立的符号,感受到小女儿杰奎琳的机智巧妙,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生动的形象,鼓励学生想象意境、感情饱含地读词语,以情激趣。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燃放心灵火花,放飞学生梦想

1.激活情感,彰显自我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需要,树立服务意识,点燃激情,焕发课堂生机。在教学中巧妙设计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运用各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有价值的语文知识。

2.情感交融,放飞希望

朗读是一门艺术,有感情地朗读不仅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充满情感的朗读,宛如一曲动听的歌,飘入耳,留于心,难以忘怀,放飞希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学会品味优美的文字,体味作者的心灵,感悟文本闪烁着的美好思想。运用品读的方法,情感交融,张扬个性。如,在教学《日月潭》时,教师运用课件播放日月潭的风景,让学生读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一段,作者介绍了日月潭的形成很奇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学生摇头晃脑、如醉如痴地读着,读出了日月潭形状的美,唤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突出了热爱祖国宝岛、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领略到日月潭的内在美。台湾的小朋友也在向往早日能回到祖国的怀抱,增强学生期盼祖国统一的意识,放飞希望。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情境,深入挖掘情感,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追寻语文本色,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第4篇:望月课文范文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安排了《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三首古诗,描写了祖国山水的美景,表现了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海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海滨小城》主要描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海滨小城的热爱之情;《美丽的小兴安岭》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本单元课文旨在引领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饱含着对祖国无限的赞美与深厚的感情,配合表现祖国壮美景色的插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单元重点: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泡泡语“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语句,了解总分的构段形式。《海滨小城》的课后题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根据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重点讨论、梳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鼓励学生在习作的时候也学着这样写;“词句段运用”安排了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运用中了解关键语句的位置和作用。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运用关键语句。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习作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这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了“由读到写”的语文教学中的大循环。

【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不仅仅是教材中的课文,而应该指向未来生活,注重学生阅读情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他们需要掌握的是喜欢阅读的态度和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阅读方法比知道阅读答案更加的重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使阅读更有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教法建议】

1.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本单元课本中,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地阅读,

引导学生适时借助文中的插图,鼓励学生对照插图理解段落的意思,效果相当明显。

2.

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与本单元课文的阅读教学关联非常紧密,因此,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围绕关键语句把一段话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在课堂上相机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或小练笔,并在习作教学时,以课文的典型段落作为范例进行引路,使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依,降低习作难度,提高习作质量。

3.

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教材中对习作的修改和交流提出了具体建议,在改正错别字时引导学生继续使用学会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提高学生运用修改符号和发现、改正错别字的能力。把习作读给同学们听,分享各自描写的美景,目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习作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17.古诗三首

2-3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2

19.海滨小城

2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2

习作

这儿真美

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

合计

12-13

17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五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关键能力力格

必备品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天门山》。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了解背景,导入诗题。

教师口述:同学们,请欣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图片展示的是张家界永定区的一座海拔最高的山,古称云梦山、嵩梁山,北距城区8公里,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主峰1518.6米,1992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素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千百年来,“天门洞开、天门翻水、天门转向、野拂藏宝、鬼谷显影、天门瑞兽”六个难解之谜的相继涌现,更为这里增添了灵异的奇趣。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天门山)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图上的景色?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过渡:这么美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写作背景: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理解题目:“望”,看。“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设计意图:课件播放图片,让学生观看天门山美景,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景中,从而初步感受意境。】

(2)

(3)

(4)

二、介绍作者,了解天门山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中断】

指江水流向在这里有一个转折。

【开】

相互对峙,出,突出。

【至此会】

从中间被断开。

【相对出】

孤独的一叶小舟。

【孤帆】

冲开。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孤—瓜”“帆—凡”“至—到”。

加一加:“子+瓜=孤

巾+凡=帆”。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孤”:“子”作偏旁时,中间的横画变成提。“孤”字的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孤、帆”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断”是左右结构,左右基本同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楚、至”和左右结构的字“孤、帆”,学生练写。

断:左边的竖折,竖长折短;“米”稍小。

楚:上边“林”要扁,两个捺都变为点;下边的横带钩,“人”撇短捺要长。

(5)

(6)

(7)

(8)

(9)

(10)

(11-15)

至:第二笔撇折转折时下笔要重,然后渐轻,第三笔是点;“土”下横要长。

孤:“子”要窄,横变为提;“瓜”中间是竖提,

竖长提短,

提末端有一点。

帆:左右要匀称。“巾”要窄,横折要带钩;“凡”上窄下宽,里面不要忘了一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指名多个学生读,师生评议。)

2.同学们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古诗。)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3.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教师评议,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停顿。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5.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6.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二)探究前两句诗。

1.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2.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16)

3.探究“碧水东流至此回”。

(1)“碧水东流——至此回”,教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江水碧绿、水势湍急、激荡回旋)(板书:楚江

碧绿)

4.你觉得诗人在这两句诗里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3)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诗的前两句中“断、开、流、回”用的很好,“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挡的气势;“回”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作者站在船上看到了碧绿的江水、青色的大山、红色的太阳。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指名读,学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2)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4)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和想象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探究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板书:青山

青色)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感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畅谈感受。(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的后两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点出“望”的立脚点。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上望的。“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板书:孤帆

白色

太阳

红色)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

6.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17)

(18)

4.教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五)再读悟情。

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板书:近看

远看)

2.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课件出示)(断、开、流、回、出、来)

4.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板书:喜爱天门山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热爱一起朗诵。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系列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会意境与情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六)诗句积累。

1.谁还了解诗人李白的哪些诗句,说给大家听听。

2.李白写山水的诗句还有哪些?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八、课堂小结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19)

(20)

(22)

(23)

(24-25)

板书设计

近看:楚江

碧绿

青山:青色

喜爱天门山

远看

孤帆:白色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太阳:红色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由欣赏天门山图片和了解天门山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读永远都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不足之处:课件的运用较少。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效果会更好。例如,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课件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这样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了解长江水的特点。当学生理解第二句时,继续播放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类型:了解作者,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苏轼的诗,谁能把自己读过的苏轼的诗句朗诵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导入课题: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二、了解作者,介绍西湖。

1.了解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2.介绍西湖: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设计意图:通过对西湖的介绍,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初步的感受,拉近了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

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雨亦奇

淡妆浓抹

相宜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饮】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2)

(4)

(5)

(6)

(7)

(8—9)

【潋滟】

饮酒。饮湖上的意思是在湖上饮酒。

【方好】

显得很美。

【空濛】

总是很合适。

【亦】

想。

【欲】

云雾迷茫的样子。

【总相宜】

也。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3)学习字词,明确节奏。

①大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朗诵诗句,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③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④指导对准生字:

潋滟(liàn

yàn):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这两个生字都是前鼻音。指导识记——说说这两个字跟水有关,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

宜(yí):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整体认读音节。指导识记——上下结构,部首是宝盖。

⑤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根据学习古诗的经验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指名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4)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熟字加偏旁:“饣+欠”是“饮”,“衤+刀”是“初”。

(2)换一换:“吹”把“口”换成“饣”,变成“饮”。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2)老师范写,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饮:右边横钩比左边的稍长,左边的竖提要在撇的上边止笔。

初:衤上点靠右,横撇起笔稍向上拉、撇要长,右边中间有短撇和点并相连。

(10)

(11)

(12-13)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鼓励交流,理解诗题。

(1)学生齐读诗题。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通过读题目,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初晴后雨”)

②通过读题目,知道了地点:西湖的小舟上。(“湖”)

③通过读题目,知道了诗人在做什么:饮酒聊天,欣赏美景。(“饮”)

4.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看到这奇妙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解题并与了解诗人、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巧妙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句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5.品读诗句,理解大意。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图、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3)引导理解:

①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

②在这首诗中,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③欣赏晴雨时的西湖美景,诗人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7.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设计意图:在探究交流中调动学生了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使学习本诗有法可循,化难为易,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六、品读欣赏,整体感知。

(一)赏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学生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2.小组交流:“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

(14)

3.理解了“潋滟”的意思,你想到了哪些有关的词语?(微波粼粼、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板书:波光)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板书:晴天)

5.面对“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抒发自己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吗?(美好、美妙、奇妙……)诗人苏轼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好。)

6.“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正当,恰好。)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晴方好”又是什么意思?(方好:正好,正显得美。)

7.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个句子的意思?(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8.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赏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1.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雨天)

2.谁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山色空蒙。)(板书:山色)

3.“空蒙”是什么意思?(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

4.理解了“空蒙”的意思,你想到了哪些有关的词语?(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5.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吗?(奇特、奇妙、奇异……)诗人苏轼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亦奇。)

6.“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也。)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文注释。)“亦奇”又是什么意思?(亦奇:也显得非常奇妙。)

7.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个句子的意思?(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8.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整理出难以理解的词语,这些词语如何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理解到了诗意,突破了难点,真正地体验到了古诗的意境。】

(三)个性赏读——晴雨西湖。

1.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美。我们怎样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1)为了表现不同情况下的美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2)因为是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天气造成了西湖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3)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读出作者的感受。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

5.诗句赏析。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自己有什么感受?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作者选择了晴天和雨天两处特色,将“西湖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四)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谈话过渡:晴天的西湖,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波光艳丽;雨天的西湖,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面对这么奇妙的景色,你要用什么词语来比喻它呢?(美丽的画卷、人间仙境等。)

2.诗人苏轼是用什么来比喻西湖的?(西子)你从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3.了解西子: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过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诗人苏轼是怎样赞美西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5.“淡妆”是什么意思?(素淡的妆容。)“浓抹”是什么意思?(浓重华丽的打扮。)“相宜”什么意思?(合适)“总相宜”是什么意思?(都非常合适。)

6.作者写这句诗只是为了赞美西施吗?(不是,是在借西施来赞美西湖。意思是说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都很美。)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8.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西湖的赞叹和喜爱之情。(板书:热爱西湖)

9.诗句赏析。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读了这首诗的后两句自己有什么感受?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五)熟读成诵。

1.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上的几处画面,各是什么样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4.全班同学齐读。

5.指名背诵。

6.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欣赏“新学堂歌——古诗新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5)

(20)

(16)

(17)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古诗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

八、课堂小结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让我们在诵读过程中激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板书:喜爱祖国山山水水)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19)

(20)

(21-22)

板书设计

晴天:水面

波光

饮湖上初晴后雨

喜爱西湖喜爱祖国山山水水

雨天:山色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课堂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哟欧关系户的资料对西湖的美有了一定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学中,从诗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交流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引导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方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在这一堂课中,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引导过多,没有大胆放手学生去独力地想象、探究、交流,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效果较差。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营造诗境。

教师口述: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总结导题: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特点,让学生背诵古诗导入课题,借助诗文营造意境,创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

洛阳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指名读生字词语:洞庭

镜未磨

白银盘(重点指导:“庭”是后鼻音;“盘”是前鼻音。)

3.检查初读情况

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2)

(4)

(5)

(6)

(7)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和】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

【镜未磨】

指君山岛。

【遥望】

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青螺】

远远地望去。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镜—境”“未—末”

加一加:“钅+竟=镜”“舟+皿=盘”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镜、银”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磨”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学生练写。

镜:两边都要写窄,竟字三部分都要扁,中间是日不是口。

未:两横位置靠上、下横要长,中竖贯穿两横,撇和捺要舒展。

磨:整体要写紧凑,广字要宽,下边的林和石要写扁。

遥:右上边四笔要小、写紧凑,下边的午和山中间一竖是一笔。

银:右上边横框要窄、里面有一短横,竖提的竖要长,捺上边有一短撇。

盘:舟字首撇要短,第二笔是竖撇要长,中间一横稍长,上下各有一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1)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洞庭

镜未磨

白银盘

(2)学习多音字。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磨(mó

mò)

1>摩擦,如磨刀、磨墨、磨练、磨砺(摩擦使锐利,喻经受磨练)、磨合、研磨、磨漆画;阻碍,困难,如磨难(nàn)、好事多磨;2>消耗,消灭,如磨损、磨耗、磨灭;3>拖延,耗时间,如磨缠、磨功夫。

1>粉碎粮食的工具,如石磨、电磨、磨盘、磨坊(亦作“磨房”)、推磨;2>用磨将粮食加工成所需的状态,如磨面、磨米、磨豆腐;3>掉转,如这个胡同太窄,磨不过车来。

(8)

(9)

(10-15)

②读一读:小马历经磨(mó)难,终于来到磨(mò)坊,帮助妈妈磨好了面粉。

(3)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探究交流:湖光秋月两相和。

1.学生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你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从这句诗中读出时间:秋天的夜晚。

(2)从这句诗中读出了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板书:湖光

秋月)

(3)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和”是指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的美。第一句中的“和”字用的非常巧妙,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色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

2.全班同学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3.指导朗读,读出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设计时紧扣“和”字展开教学,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秋夜中洞庭湖水色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

(二)探究交流:潭面无风镜未磨。

1.学生齐读“潭面无风镜未磨”,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从这句诗中读出湖面的样子:风平浪静。

(2)从这句诗中读出了月光下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板书:潭面)

(3)从这句诗中读出了精确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

(16)

(17)

2.全班同学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3.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探究交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学生自由朗读“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1)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3)最后一句是比喻句,作者把洞庭湖比作银盘,把君山岛比作青螺。(板书:洞庭湖

君山岛)

3.自由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作者从“望”字入手,近望到“水月交融”、“湖平如镜”;远望到“洞庭山水”、“犹如青螺”。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望洞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望的?

《望洞庭》作者站在远处看到了: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岛,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看的。(板书:近处

远处)

2.我们一起学习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七绝《望洞庭》。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洞庭湖)

(四)指导全文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指名读,师生评议,学生齐读。

3.配乐读。

4.指导背诵古诗。

5.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设计意图: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描写了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八、交流技巧

1.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18)

(18)

(20)

概念:借景抒情(诗人写景物是为了把自己的想法、感情表达出来)是古诗的主要写法,由于古诗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要想准确把握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借助作者写诗时的背景资料,会容易很多。

运用:比如《望洞庭》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就要读一读洞庭湖的有关资料,才会把握得准确。

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2)举例:比如读古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看到“湖光秋月”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

再如读古诗《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练一练: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

九、课堂小结

《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洞庭湖的美。在体会古诗感情的同时,我还学习了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十、拓展延伸

《望天门山》《望洞庭》都是作者从不同视角描写天门山和洞庭湖的,查阅资料,了解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说说它们有什么区别?

两首诗都是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的,《望天门山》格调高绝,气象阔大,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望洞庭》诗人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板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十一、推荐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写的?

(21)

(22)

(23-24)

(25-27)

十二、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三、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湖光

近看

望洞庭

望洞庭

秋月

潭面

喜爱洞庭湖

洞庭湖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远看

君山岛

课后反思

第5篇:望月课文范文

面向社会不收费

“名校名师的讲课,就是不一样,风趣又有深度。”7月15日,在青岛58中听完暑假公益课堂的学生许开来说。这堂公益课是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业的专题讲座,主要目的是解决初高中知识衔接问题,同时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从7月15日到19日,是青岛58中在暑期里举办的第一期公益课堂活动,每天有400余学生到公益课堂听课。7月22日开始举办的第二期公益课堂,人数不减反增――因为来听讲座的不仅限于青岛58中的学生。

从城阳区赶来的学生王晓表示,他从电视上看到58中要举办公益课堂活动,就报了名。公益课堂首日第一节课的主讲人是58中的资深数学教师吕世勇,公益课堂内容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 之所以叫公益课堂,一是因为不收费,二是因为面对的学生不仅限于本校。“我参加了衔接班,花了4000多元。”外校学生石甜甜表示,她的同学中有很多人报社会上的衔接班,花费都在3000元以上,一节课基本的花费至少50元,贵的有100多元的。和58中的公益课堂不同的是,社会的辅导班知识点讲得多,学习方法讲得少,58中的公益课堂,两者都讲。

青岛市教育局公布了《治理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若干规定》,被外界称为青岛“史上最严”有偿禁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骨干教师组成义务辅导团队,为有补课需求的学生提供义务辅导,学校可给予适当的加班补助。这是公益课堂出现的大背景。

该校从今年3月开始,就在本校启动公益课堂活动,主要针对本校学生。58中学生吴峰表示,这种做法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资源,也抵制了有偿家教,7月,将这些好的做法面向全社会,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另类国学公益讲堂

在山东省烟台市,烟台毓璜顶文化研究会传统文化推广中心每年夏天都会举办国学公益讲堂。今年暑期的一场讲座,内容针对听众的主体――初高中学生做了专门设置:“今天怎么对待父母,将来子女就怎么对待我们,还加利息!”“生命树中,祖先是树根、父母是树干、孩子们是树叶果实,要想根深叶茂,就要连根养根。”近百名中学生听讲。

该中心老师靳曲淑文说,自从接触国学教育之后,她一直与青少年和学生家长打交道,深知传统文化在教育、滋养青少年德行方面的强大功用。国学提倡孝亲、尊师、重道、环保、素食、礼仪、规矩、勤俭和设定目标管理、行动计划、成果跟踪,这与青少年身心成长的方向一致。公益课堂要做青少年的支持者、引发者、唤醒者。引发、唤醒青少年对父母、对老师、对大自然以及万事万物的感恩心、敬畏心和责任心。靳曲淑文说,既传承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美德,同时支持青少年树立梦想,真正的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中学育英学校教师李小瑜,5年来坚持讲公益课。她到博罗的中小学校、德育基地、看守所等地讲授公益课,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她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向善;她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义务宣讲优秀传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李小瑜大胆尝试,从2009年12月开始,她坚持“正己化人”的写作理念,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弟子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思考、实践,并将自己的故事写下来。“每写下一个故事,不仅是对父母恩情的一种回忆,还是学生对自己行为的一次反思。”李小瑜说,“他们写的都是真实故事,特别打动人。真实的感情,比任何文字的修饰都感人。”一来二去,很多学生都在这种反思中觉悟,逐渐改正自己的缺点。

看到传统文化的教育收到效果,2010年7月,李小瑜萌发了在外面举办公益讲座的想法。李小瑜说,2009年,她参加承德传统文化交流中心的《幸福人生讲座》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把钥匙,让她感受到爱与智慧,“希望更多人得到这把幸福人生的钥匙。”她开始在校外租借课室上作文课。她的课不收费,甚至还给学生准备相关书籍、笔记本和笔。不仅如此,从2012年起她还坚持开办公益夏令营,专门招收13岁到20岁所谓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一个来自东莞的16岁女孩经常不回家,妈妈跪求,她都不为所动。经过在夏令营学习,她日渐醒悟。在第6天的晚上,她走上讲台,主动向爸爸妈妈认错。后来,李小瑜去揭阳办夏令营的时候,这个女孩坐火车来做志愿者。5年来,她的《幸福人生》公益课堂到了很多学校、德育基地、机关单位甚至看守所,她的“学生”有三四岁的孩子,也有拄着拐杖的老人。

学生参与公益服务

8月12日,由福建省南安市大学生创办的公益项目致远书院第九期活动结束。致远书院于2010年8月由4个南安籍在校大学生首创,每年寒暑假他们都会召集40多名大学生回乡开展公益教学活动,免费为学弟学妹们补习知识薄弱项、教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点等。两天交流熟悉彼此,4天学习上课,不到一周的时间,却让南安的130多名初高中学生受益匪浅,在离开时恋恋不舍。创办者之一、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许志钦表示,思源致远,回报家乡,就是他们办公益班的目的。尽管曾遭遇经费、场地等多重困难,但许志钦说,每一个梦想,都需要不断坚持。这个公益班,他会一直做下去,让更多人参与。

致远班教师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讲课内容,有关于大学里的生活,有关于自然科学的秘密,也有如何学英语,甚至有情感故事……演讲者不只讲知识,还分享学习方法。即将升入厦门理工学院大三的学员张文吉读高中时厌学,进致远班后才发现学习并不痛苦,只是自己没有找到乐趣所在。“学校里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但学长说我们应该好好想想,自己需要什么,能改变什么。”

许志钦2008年从南安一中毕业,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进入大学后,他一直想做一些对家乡对学弟学妹有意义的事。身边的同学有十几个考入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许志钦决定从他们入手。好友郭世洪、苏松毅等人,便成为第一批致远班的创始人,2010年8月,一个完全公益性的培训班――致远班便应运而生。一开始,没有场地和经费,他们就找中学借教室。首批召集来的12名大学生,有的干脆就住在许志钦家里,忙到三更半夜还在讨论要上什么课、怎么上才吸引学生。等确定上课内容后,每个人还要试讲,让其他人听听效果如何。

第一期活动只有不到30名学生报名,但之后每期都有130多名学生报名,授课的大学生也突破了40名。很多人一开始是学员,但考上大学后,也加入到教师行列,免费为致远班的学员讲课。第九期致远班活动主要负责人陈坤祥,是厦门理工学院大二学生,是第二期学员,后来也成了教师,4年来,有越来越多致远班的同学考入全国各高校,这让许志钦他们对办致远班越来越坚定。在南安,致远班已备受推崇,南安实验中学、柳城中学、南安一中都曾为他们免费提供场地。只是,随着创始人许志钦升入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班,王加祥到厦门大学读硕士,需要有人来接手。所幸,陈坤祥等新生代已经慢慢熟悉致远班的运作,也将自己很多新的想法,融入其中,使得致远班能越走越远。“当你传播知识和正能量时,你本身也在进步,付出的同时,你也将收获快乐。”许志钦给自己做了这样的总结。

企业开办讲堂

今年暑假,让广西都安县拉仁乡三星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张天喻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作为品学兼优的孩子,他被推荐参加省城学习两周的活动,开始人生的诸多第一次: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来到大城市,第一次学到平时少接触的电脑、天文、自然等课程,第一次参观科技馆、航天城、动物园等平时看不到的场所。

帮助张天喻圆梦的是一个叫做“三星梦想课堂”的公益活动,是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青基会”)和“中国三星”主办的。希望通过三星梦想课堂,让偏远山区孩子们有机会走出农村,走进大学接受课外教育,给他们提供多一点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从而开拓视野、点燃梦想。

早在2004年12月,“中国三星”与中国青基会携手设立“希望工程三星基金”,至今,已累计向希望工程捐款逾7090万元人民币,在全国27个省(区、市)援建三星希望小学140所。为了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更多了解外面的世界,2013年,中国青基会与“中国三星”在黑龙江、湖北、陕西三省的希望小学率先开展“三星梦想课堂”活动,共有13所三星希望小学的260多名师生参加。而今年,将有来自20个省(区、市)64所三星希望小学的1300多名师生参加,安排到北京、长春、哈尔滨、合肥、南昌、济南、武汉、昆明、西安和银川10个城市的高等院校,进行为期10天至15天的三星梦想课堂公益活动。

第6篇:望月课文范文

在苏教版中高段语文教材中,许多篇与“月”有关的课文都是在写月寄怀,中高段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等因素制约,很难真正从字里行间感悟“月”的真正内涵。

因此,“月”情境教学也就油然而生。所谓“月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月”文本所描绘的情境,创设出形象鲜明的“共融场”,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师生在此情此境之中进行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

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已有的情境教学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创设“月情境”教学呢?

二、失败中有收获――“共融场”需充分预设,感性刺激,引生入境

刚开始研究“月情境”教学时,对它的理解仅局限于给学生营造课本呈现的氛围,从而丧失了对文本内容的仔细研读的过程,教学问题的创设和回应也缺乏情境性包装。

例如,笔者在执教《但愿人长久》体悟兄弟情深环节时,闹了一个笑话:

师: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苏轼与弟弟苏辙手足情深的?找出关键的字词,做相应的批注。

生:我从辗转反侧中,感觉到苏轼睡也睡不着。

师:中秋之夜,你为什么会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呢?

生:我在思念弟弟苏辙。

众生:哈哈(爆笑)……

从这个案例反思情境创设,唯独教师在“境”中是不够的,让学生也在“境”中才真正需要花功夫。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建设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场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主动地探究、感悟、内化“月”的真正内涵。

三、探索路有幸福――“月情境”实施策略需关照整体,一气呵成,有效提升

情境本身是一个“场”,也是串联整堂课的一条“线”,需要教师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组合,让学生看到课文中描写的形象。

在教学《望月》这篇散文时,笔者就营造一个“望月”的情境,观“江中月”、品“诗中月”、悟“心中月”。

1.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月情境”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堂上随老师创设的情境同感共生,因此学生在课前需要做足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含有月亮的诗句,体会不同诗句中蕴含的那一轮明月背后的情感。

2.课堂导入需形成“引人入境”的“抓手”。月情境教学的语言需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在导入时就需要抓住学生的心,营造月情境的氛围。在导入时,笔者动用第一课时学生对江中月的理解,伴随着音乐与多媒体图片,引入新课教学。

师:上一节课,秦锐萱(化名)说,月光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奶奶,她在向我们轻轻地诉说着动人的故事。我们也来动情地讲一讲这故事。

学生动情地读相关句。

学生的朗读或优美、或调皮,读书入情入境,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基础。

3.情境的组块需实现合理的衔接。教学板块的推进应该始终贯穿与“月情境”这条主线之下。课堂上学生的角色,何时要感性的“在境中”,何时要理性的“在境外”,需要教师进行周全的规划与设计。“月情境”的教学语言、推进的策略都应该在整堂课的教学环境中从一而终地贯穿到底,引领学生感受文本的核心价值。例如,笔者在过渡到第二板块“诗中月”时,小心斟酌了问法,关注了学生的角色本位:

师:正当我沉醉在这样美妙的江中月时,甲板上多了一个小外甥,我来采访你,你怎么出来了呀?

生:我被月亮吸引了。

师:哦,你怎么会被月亮吸引呢?

生:因为甲板上的月亮实在太美了,我迫不及待的想出来看一看。

师:那你出来见到了谁?与他做了什么?

生:我见到了舅舅,我与他对诗呢。

此时此刻,教师出示对诗的相关语句,学生体会与舅舅所对的诗中月就有了层次的递升。

4.月情境的串联离不开月文化适时介入。在体会“诗中月”时,笔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时地渗透“月文化”,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提升课堂丰富的内涵。

笔者根据不同的诗句,归纳出在这些诗句中的三种月,“童趣之月”“思乡之月”“愁绪之月”,并相继渗透“思乡、相思是古人望月的主旋律”。学生始终在“月情境”中悟月、读月,在“月文化”的渗透中感受“月”的丰富内涵显得水到渠成了。

5.“月情境”的营造和深入离不开多媒体铺垫与辅佐。在朗读环节和对诗环节,笔者通过一曲《春江花月夜》《小夜曲》让学生沉下心来,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思索心中的那一轮轮明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明月照片的欣赏,直观、具体地引领学生进一步去畅想明月。整体关照的情境教学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月的内涵,在丰富的图片前停留,在文本语言中留下了更多自己的思考。

综上所述,“月”情境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前必须精心设计和策划,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充分预设,以一个无懈可击的“共融场”防备案例中尴尬的局面。(2)“月情境”的创设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的介入激发起学生的感性细胞。(3)“月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情”“思”“活动”以及“周围世界”有机地整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涵。

第7篇:望月课文范文

关键词: 初级汉语口语教学 词语 会话课文

一、前言

口语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通过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言语材料进行真实的言语交际。许多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设置了会话课文片段,尤其是初级口语教材。在课后的练习中还设置了一定的情景会话题目,供学生进一步练习。这当然是一种指向实践的练习方式,体现了口语课的交际性。如果口语教师能紧紧抓住这一特点,狠下工夫,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会话课文及会话练习处理不当,就会违背教材编者的意图。

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采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练习会话,这种形式只是低层次的训练,停留在“读”的层面上,没有上升到“说”的层面。学生只是文中的角色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一旦脱离书本,离开自己的角色则难以进行交际,只能用背的句子应付交际。本文以《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第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灵活处理生词、句型及会话课文,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实际运用学习生词句型

在词语教学或句型演练过程中,交际性原则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初始阶段的这一实践性是不可忽视的。它最容易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我在教学词语的时候就有意设置可以让学生即兴回答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同屋”这一词语时,就直接让学生回答我的问题:你的同屋是谁?学生的回答如下:①我的同屋是一级班的学生,他的汉语名字我不知道。②我没有同屋,我一个人住。③老师,可以说同班吗?我有同班同学。

在学习“流利”这一词语时,让学生告诉我“流利”是什么意思。有一个学生很快地回答我:中国人说的汉语就很流利。有的学生知道意思,但是用汉语说不出来,就不断用手比划。这至少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在句型教学中引入现实的交际场景可以使模式化的语言材料还原到真实可感的氛围中。比如教学“一边……一边……”时,我就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我说了这样一个句子:我一边做饭,一边睡觉。我刚一说完,学生“哄”的一声笑了。七嘴八舌地说:老师,错了。做饭时能睡觉吗?有的还一边做睡觉的动作。

有一个学生说:一边做饭,可以电话,怎么说不知道。我帮助他:一边做饭,一边接电话或者说打电话。有一个学生说了这样一个句子:晚饭后,我一边散散步,一边看夜色。这个句子不错,但有小问题,“散散步”,应该改成“散步”。这样的练习完全是一种交际性的训练,学生踊跃回答,把学习句型和真正的交际活动融为一体了。

三、灵活处理会话练习

在进行完课本上预设的会话练习后,我让学生分小组熟悉自己掌握的句型。鼓励他们练习过程中根据实际生活内容对会话进行“改编”,学生很愿意用自己的生活实景完成对话内容,表现都很积极。这样的改编处理使他们能通过课文提供的会话片段得到用语与情景的提示,又利用自己的生活实践发挥所学。

例如:课文2

望月:我叫望月智子,我的发音不好,请多多关照。

爱珍:我的中文名字叫爱珍,我是从美国来的。很高兴跟你同屋。

望月:我也很高兴。不过我不会说英语。

爱珍:没关系。这样更好,咱们俩每天都可以练习说汉语。

望月:希望学习结束的时候,我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爱珍:这个暑假,我要一边学汉语,一边学京剧。

望月:你会唱京剧?我从来没听过京剧,现在能唱一段吗?

爱珍:现在不行,一个月以后吧。到时候我一定唱给你听。

对上面课文2进行改编以后,我们分别请两组同学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改编”成果。

第一组学生:学生A 朴正焕 韩国 学生B 角田之一 日本

朴正焕:我叫朴正焕,韩国人,我刚来到中国,我的汉语发音不好,请多多关照。

角田一之:我的中文名字是角田一之,我是日本来的。很高兴和你一起学习汉语。

朴正焕:我也很高兴。不过我不会说日语。

角田一之:没有关系。这样更好,我们每天都可以练习说汉语。

朴正焕:希望学习结束的时候,我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通过HSK五级考试。

角田一之:这个暑假,我要一边在中国旅游,一边学习汉语。

朴正焕:你会唱汉语歌曲吗?

角田一之:我不会,不过我想学,一个星期以后吧。到时候我一定唱给你听。

第二组学生:学生A 村濑 日本 学生B 玫瑰 荷兰

村濑:我叫村濑,我的汉语水平很低,请多多关照。

玫瑰:我的中文名字是玫瑰,我是从荷兰来的。很高兴跟你同班。

村濑:我也很高兴跟你同班。你为什么来中国学习汉语?

玫瑰:我喜欢中国文化,喜欢中国的京剧,喜欢跟中国人交朋友。所以来中国学习汉语。

村濑:希望学习结束的时候,我们的汉语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玫瑰:这个春节,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去旅游了,我们去了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桂林。我现在没有男朋友了,所以我和女朋友一起去了。我和男朋友分手了。(分手说不出,她做了一个分开的动作,其他同学帮助说出。)

听到这儿,全班同学笑了。有一个韩国男同学说:你真的没有男朋友吗?学生都笑了。(课堂气氛很轻松)

教师总结:这两个会话改编得非常好。学生都表现的是自己真实的生活,真诚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感情,甚至自己的秘密。在原来会话的基础上对个别词语进行了替换,扩展出很多新的句子。这样的情景会话练习充分地发挥出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说的欲望很强,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课堂上无话可说的窘境。

四、如何对待学生会话练习中出现的错误

一堂成功的汉语口语课并不是完美的,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出现错误是难免的。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说,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错误。对学生出现的习惯性的错误要认真地纠正。但是一定要注意纠错的方法,纠错不当会严重地影响留学生在口语课上自我表达的积极性和信心。教师在纠错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教学技巧是保证口语课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8篇:望月课文范文

中学生处分通报范文一

张三同学在上学期为到网吧游戏、聊天而无故缺课共达20学时,导致两门功课在期考中不及格。经过学院领导教育未发现自身错误,其造成的后果很严重,影响很坏。

希望张三同学能知错悔改,从中吸取教训。也希望其他同学能引以为鉴,正确对待学习生活。

公章

二〇xx年xx月xx日

中学生处分通报范文二

余老义等四位同学于2014年7月5日晚上10:30分骑摩托车到平江口盗窃平江瓜农西瓜,被平江瓜农现场抓获。其行为对我校声誉造成影响很坏。经学校领导教育,四位同学发现自身错误,知错悔改并从中吸取教训。为了严肃我校纪律,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根据下江中学有关校规,学校领导研究决定,给予余老意、杨发强、杨老信、杨老生四位同学记大过处分一次,处分期为6个月并通报全校。同时,也希望其他同学能引以为鉴,正确对待学习生活。

从江县下江中学

20xx年7月6日

中学生处分通报范文三

我校1104班石油工程专业邱泽民、钟胜邦、刘忠文三位同学,至开学以来,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无视学校校纪校规,经学校研究决定,分别给予如下纪律处分。

邱泽民:在1103班学习期间,经常旷课迟到,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服从班主任老师管理,顶撞老师。学校为了挽救他,将其调到1104班,仍然我行我素。特别严重的是仅20xx年11月1日,连续三次出现违纪行为。一是上午第二节课时,在课堂上玩手机,被科任老师发现,经教育管理,拒不接受,态度恶劣。二是上午第三节课时,又伙同他人在课堂上玩扑克牌。三是中午午休时间,在306寝室将课桌有意损坏。该生的行为已严重违反学生管理条例,并造成了恶劣影响,为了严肃校纪、教育本人、警示他人,根据学校《学生违纪处罚条例》有关规定,经学校研究决定,给予该生记大过处分,并赔偿损坏的课桌。扣除学分30分。

钟胜邦:该生在新生军训期间不积极参加军训,想方设法逃避。不服从教官和班主任管理,造成不良影响。学习期间又经常旷课迟到,不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特别是20xx年11月1日中午,在306寝室伙同邱泽民有意损坏并将损坏的桌子扔向居民区,差点砸到小孩,在社区造成不良影响,。为了严肃校纪、教育本人、警示他人,根据学校《学生违纪处罚条例》有关规定,经学校研究决定,给予钟胜邦严重警告处分,并赔偿损坏的课桌。扣除学分20分。

刘忠文:在校学习期间,经常惹是生非、旷课迟到,不服从管理,顶撞老师。尤其是在20xx年11月1日上午第三节课期间,组织他人在课堂上玩扑克牌。为了严肃校纪、教育本人、警示他人,经学校研究决定,根据学校《学生违纪处罚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刘忠文严重警

告处分,扣除学分20分。

以上三位学生处分后,如在校三个月内,确有悔改的决心和表现,可提出书面申请,报班主

任、学工处审批,撤销其处分。如再有违纪行为,开除学籍。

江汉油田职业技术学校学工处

20xx年x月x日

 

中学生处分通报相关文章:

1.学校学生处分决定范文6篇

2.学生违纪通报范文 关于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决定5篇

3.学生处分决定范文

4.中学生处分决定书

5.关于退学处分通报

第9篇:望月课文范文

关键词:注释商榷 动植物名词 人教版 高中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常

【课文原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诗经·小雅·采薇》)

【教材注释】常,棠棣。

这样的注释疏解内容不是很全面,学生对“棠棣”是什么、有什么含义不了解,对疏通文意造成阻碍,也就不能理解原文的意思。《辞海》中对“常”的注释第7条解释“常”是“常棣”的简称,而在“常棣”一词的注释有两条,一是:“木名,即郁李”。二是:“《诗经·小雅》篇名。旧说以为周公宴兄弟之诗,遂用为欢宴兄弟、敦笃友爱的乐歌。诗中以常棣比兄弟,亦作‘棠棣’。”而本诗中,是单纯指“常棣”这种植物,“维常之华”指常棣的花,侧重于对常棣的花的性状的描绘,所以注释应对“常棣”性状做通俗的描述,让学生易于联想相似植物,或勾画出相似的植物画面,便于理解疏通文意。

【参考注释】常,是“常棣”的简称,即郁李,蔷薇科李属落叶灌木,花或红或白,两三朵为一缀。

2、芰荷

【课文原文】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教材注释】芰荷,荷叶。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释“芰荷”为:“菱角和荷花”。《说文·艸部》提到:“芰,蔆也。从艸支声”。《康熙字典》中又提到“芰”:“【说文】蔆也。【楚语】屈到嗜芰。【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由此可以推断出,“芰”是“菱角”在古时楚地的方言称呼,所以注释时,要尽可能地准确全面。另外结合文意,芙蓉是荷花,那么前面的“芰荷”对应的应该是菱叶和荷叶,此句可译为“剪裁菱叶和荷叶做上衣啊”,这就解说的通了。这也提示我们,在注释时,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和老师在教学时准确恰当的理解文意。

【参考注释】芰荷,菱叶和荷叶。

3、子规、杜鹃

【课文原文】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教材注释】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嘴里会流出血来,这里形容杜鹃啼声的悲切。

【课文原文】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课文注释】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课文原文】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关汉卿《窦娥冤》)

【课文注释】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相传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啼,直到吐血。

【课文原文】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课文注释】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人教版教材中共有四处提到“杜鹃”、“子规”,这四处注释中皆有重复之处,都有哀凄、悲伤的意思。笔者认为,教材中的注释如果涉及到同一个名词的不同引申意义,应根据课文内容有不同的恰当的注释,但如果皆是同一种意思,大可不必一一重复注释。学生在阅读时,可以积累“杜鹃”这种常用意象,根据原文能比较容易理解出蕴含的意思。这四处“杜鹃啼血”就可以化繁为简,只需注释第一次出现时的含义即可。

4、寒蝉

【课文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课文注释】蝉的一种,又名寒蜩。

寒蝉,蝉的一种,又称寒螿、寒蜩。较一般蝉为小,青赤色。《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郑玄注:“寒蝉,寒蜩,谓蜺也。”《文选·曹植诗》:“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李善注:“蔡邕 《月令章句》曰:‘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也。’”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本首词的意境,应将“寒蝉”的习性特征也描述出来。

【参考注释】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多在秋季天凉时鸣叫。

此外,笔者认为,动植物名词注释,特别是语文教材的相关注释,既要结合学情,又要考虑到教师发挥的余地,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中的“丁香”,就不必做注释,而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丁香”的寓意,给教师留有一定发挥的余地。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能指和所指是语言符号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名词注释还要遵循一定的语言学规律,要以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同时,还要借助训诂学、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这样注释出来的名词,会更科学、更有助于语文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顾黄初.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