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精选(九篇)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

第1篇: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为实现*年农业增产增收目标,根据《资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年农业增产增收的意见》(资府办发〔*〕26号)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请各村民委员会,镇直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

一、明确发展思路,落实增产增收目标

*年全镇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努力推动我镇农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178亩以上,粮食总产达到16116吨。

大春生产要按照“稳定面积攻单产、科技避灾争主动、优化结构提品质、产业化经营增效益、实现增产又增收”的思路,稳定提高水稻,主攻旱粮生产,突出抓好玉米,大力发展马铃薯,积极扩种大豆,增加精细蔬菜,大抓名特水果。计划全镇大春粮食总产达到16116吨;蔬菜产量12640吨;力争大春季为全镇农民人均增收20元以上。

二、落实关键措施,确保粮食稳定增产

(一)采取多种途径,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切实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禁非法乱占滥用耕地。同时,在依靠科技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上狠下功夫。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蓄水情况,采取分段育秧,推广旱育稀植育秧技术,实行大、中、小苗配套,千方百计多栽水稻;通过改制复种和“三田”改旱,在大抓春玉米的同时扩大二季玉米和增种田坎玉米,稳定玉米播种面积;通过改制复种、大搞“增种”增加红苕面积;要通过调整作物结构扩种马铃薯,充分利用旱地预留空行增种马铃薯;要通过推广“麦/玉/豆”种植新模式和春玉米间作冬大豆以及利用果园、田边地角等扩大大豆面积。通过上述途径,力争*年全镇大春粮食面积稳定在50178亩左右,其中水稻11870亩、玉米19216亩、红苕15767亩、马铃薯1494亩、其它(豆类)1831亩。

(二)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提高粮油作物单产水平。以“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为契机,在全镇扎实开展“66422”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即集中成片建立亩产600公斤水稻、600公斤玉米、400公斤小麦、200公斤油菜、2000公斤马铃薯(鲜薯)的千亩展示片,集成创新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实用增产技术,辐射带动大面积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

(三)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尽力减轻灾害损失。始终坚持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动摇。确立“顺势而为、主动应对、科学制旱、积极避旱”的抗旱工作思路,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旱,变以抗为主为防抗结合,变单一抗旱为综合抗旱。继续切实抓好以早制旱、以水制旱、以旱制旱、以调制旱、以改制旱、以科技制旱和以多制旱等“七个以”制旱措施的落实。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强化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强农业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检疫有害生物及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阻截与控制,加强村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建设,狠抓重大病虫害有效防控。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切实搞好高毒农药替代工作,确保全年病虫防治面积占应治面积的95%以上,重大新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病虫草鼠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三、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围绕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切实从实用技术推广、资源高效利用、农民素质提升三个方面强化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力争在优良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集约化、轻简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机制,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把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有机融合,实现人员、技术、品种、物资、信息等“五入户”,扩大实用技术覆盖面。

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

切实加强中低产田造,强化以土地平整、地力培肥、渠系配套、农田节水、地力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耕地的地力水平和产出能力。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优粮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省“金土地”工程等项目,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和省“育土工程”项目,为农户提供无偿的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实施国家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项目、稻田保护性耕作项目和地力培肥项目,示范推广稻田秸秆还田免耕技术。

五、以农村能源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农村沼气建设为纽带,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和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推广“猪—沼—果(菜、茶、粮等)”能源生态模式,发展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因地制宜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工程试点,在集约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建设与养殖规模匹配的沼气工程。在污水管网难以覆盖的区域、农民社区、农家乐和农村中小学兴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六、推进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础上,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营销合作组织、加工流通企业等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善营销服务,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融资机制、运行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公司+基地+体系+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将优势农产品转化为优质产品,打造名优品牌。继续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实施,依法规范专合组织的运作,维护专合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支持专合组织发展经济实体,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增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带领作用。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加大对示范村的扶持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发挥好示范作用,带动“一村一品”发展。农业部门要继续联系龙头企业,从品种推介、基地建设、技术培训、政策咨询等多方面提供服务。

第2篇: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时期治水方针为指导,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为重点,以“三万”活动为契机,针对我区今年特大干旱和旱涝急转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着力做好水毁工程修复,全面整修农村塘堰,进一步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抗灾减灾能力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二、主要任务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与灾后重建、国土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村镇规划建设相结合。本年度计划开工完建各类水利工程1532处,累计完成土石方270万立方米,力争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3.3万亩,防涝面积4万亩,改造渍害中低产田0.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平方公里。

三、建设重点

本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好塘堰整治工程建设。塘堰建设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对切实解决基本农田灌溉不足和灌溉死角问题,提高抗旱保丰收能力意义重大。要以开展“三万”活动为契机,采取“五大措施”:即通过“三万”活动推动、各级财政驱动、整合资金联动、社会力量互动、农民群众主动等五项措施,全面实施塘堰治理工程。按照每个村建设一口标准塘、每个村民小组(自然垸)治理一口门前塘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840口塘堰年度建设任务。

(二)突出抓好灾后重建工作。本年度,一是要把修复水毁工程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规划,优先安排部署,确保当年水毁、当年修复、当年见效,不影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二是全面开展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增强抗旱能力。对现有的小塘堰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配套,增加蓄水能力。对老化失修的泵站和灌溉设施进行修复改造,恢复抗旱能力。因地制宜新建一批小型蓄、引、提水工程,不断提高抗旱能力。三是加强水源工程管理,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合理调度、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发挥我区水资源最大效益。充分调动村组群众参与小农水建设的积极性,完建小泵站改造30处,疏浚河道80公里,整治渠系120公里。

(三)突出抓好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加强重点湖区、圩垸和涝区治理,尽快提高防洪排涝能力。继续抓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特别要加强小水库、小河流、小泵站等水利防洪工程薄弱环节建设。本年度,重点抓好烽火山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投资278万元。加大中小河流整治力度,推进朱道士河综合治理,完成投资1980万元。两项工程要于明年4月底前竣工。

(四)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农村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不折不扣完成今年中央和省下达的750万元的投资计划。同时,着力探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所建工程“建得好、管得好、用得起、长收益”。要加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开展饮用水水源地防护与综合整治工程建设,采取隔离防护、河污整治等措施,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

(五)突出抓好农田排灌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我区3个重点中型灌区项目建设,加强灌溉与排水、骨干与田间配套,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投资8000万元加快东河大型抗旱泵站更新改造步伐。切实抓好现代农业及小农水专项工程建设,完成投资700万元。

(六)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继续抓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以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坡耕地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治理工程为抓手,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确保治理效益,促进治理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平方公里。加大农村河道疏浚、引排水工程建设力度,美化农村村容村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要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全力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工程建设领导责任制。实施防汛抗旱和工程建设连锁责任制,将建设任务分项目、分区域、分工程包干负责,责任到人,一抓到底。层层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强化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把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标任务和工程效益,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政绩和行政效能的重要内容。各乡镇街道要因地制宜,制订切实可行的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方案,认真抓好组织落实。

(二)明确责任主体,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近几年,省里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等方式,每年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都在20亿元左右。今年是农田水利建设大干之年,投入要有新突破。一是加大投入抓建设。除保障各类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外,省级财政安排3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塘堰建设“以奖代补”。区财政将拿出相应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奖代补”。二是组织“三万活动”促建设。今冬明春,区委、区政府即将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清万塘、惠万民的三万活动,组织帮扶单位结对帮扶村组,以治理当家塘堰为重点,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三是正确引导群众投入搞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造福农民群众,必须紧紧依靠农民群众。农民自己能够兴办的工程,放手让农民去做,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需要政府组织、农民参与的工程,要与农民协商,征得农民同意,体现农民利益。严格“一事一议”程序,坚持做到公开、公平和透明。严格区分农民自愿筹资投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界限,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现有的投工、投劳政策,讲求方法、用好用足。各乡镇街道要引导和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投工投劳,可以在政策范围内以资代劳,并结合当前农村实际,适当调整投劳折资标准。四是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建设。通过鼓励老板赞助、企业资助、名人捐助、能人帮助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三)规范建设程序,完善建设管理。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要规范建设程序,既要加快建设,也要强化管理,既要确保进度,也要确保质量和效益,做到建管并重,数量和质量统一。对重点水利工程,严格“五制”,加强建管。跨村、跨乡流域性工程,区乡要强化“统”的功能,实行大会战,统一谋划、统一实施。对小灌区、小流域治理等受益范围为村、组,但受益村自身又难以当年完成的工程,实行“推磨转圈、轮流受益”的办法,并建立灾害风险机制,做到以丰补欠。积极探索分级管理、分类管理、专业管理、群众管理的模式和途径,使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继续推进以产权为核心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促进产权流转,搞活经营,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滚动发展。加快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灌区、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用水协会等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四)强化检查督办,营造宣传氛围。要加大检查督办力度,特别是对重点工程、重点区域、重要项目和行动滞后的地方,采取得力措施,进行巡回督导、跟踪督导、驻点督导、舆论督导。要把检查督办贯穿到建设管理的全过程,落实到工程,落实到田间、落实到农户。区委、区政府将组织2-3次大规模的督办检查活动,并将督办情况及时整理,发出通报,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要积极营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宣传氛围,大力宣传加强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政策和要求原原本本地交给干部群众,切实起到宣传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营造大兴水利浓郁氛围,推动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蓬勃开展。

区当家塘堰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三万”活动的深入开展,着力解决当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抓好我区当家塘堰建设工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意义

塘堰建设是农村水利工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基本农田灌溉条件,提高抗旱保丰收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省委、市委在部署开展2012年“三万”活动时明确要求要以“兴水利、促发展,修塘堰,惠民生”作为活动主题,全面做好农村当家塘堰建设,进一步推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二、基本现状

据统计,全区现有塘堰4207口,其中500立方米以上的塘堰2853口,总蓄水量211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5万亩,这些塘堰在建成初期,在农田补充灌溉、抗旱应急、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农村体制改革以来,由于缺乏投入、疏于管理,绝大多数塘堰年久失修,以致塘体淤塞,塘埂毁损,溢洪设施不全和尾水渠系不畅,全区塘堰现能蓄水量不足原有60%,大部分塘堰已经成为“碟子堰”、“筛子塘”,有的甚至成了垃圾塘、沼泽地,失去了原有功能。今春连旱,进一步暴露了我区塘堰功能不全、蓄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强当家塘堰建设迫在眉睫。

三、工作目标

1、治理范围。

全区容积在500立方以上的塘堰都纳入整治范围,今冬明春重点整治1000立方米以上的塘堰,区乡两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500立方以上的塘堰要全部整治。每一个行政村建设治理一口标准塘,每一个村民小组(自然塆)整治一口门前塘。

2、治理任务。

全区要全面完成840口当家塘建设工作,实现新增容积224万方,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

3、治理时间。

自年11月23日至2012年2月29日结束。

4、治理效果。

各地当家塘要按照清淤扩容、防渗加固、配套完善的要求建设,切实加强建设管护管理,做到灌溉能力增强,工程效益明显,环境美化美观,农民群众满意。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乡镇街道和村是塘堰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积极做好宣传、组织、发动。形成大员上阵,靠前指挥,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领导责任制。各乡镇街道要将建设任务分解到村组,制定工作方案,强化塘堰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纳入这次建设的塘堰逐一登记造册、公示,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塘堰整治销号制度,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三万”活动驻村工作队要将当家塘堰建设作为“三万”活动的重要任务,紧密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在协调落实建设资金、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参与施工质量监督、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制定长效机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塘堰建设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各乡镇街道、村要依托现有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实行一村一策、一塘一策,分类确定建设方案,科学实施建设,在建设中不能就塘治塘,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塘堰的最大效益。在具体规划中,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塘堰建设与渠道整治结合起来,注重在整治上做文章。在大搞塘堰建设改造的同时,要与渠道清淤整治和水利骨干工程相配套,做到塘大渠畅。二是把塘堰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注重在配套上下功夫,使蓄水能力与灌溉需求相适应。三是把塘堰建设与多种经营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注重在效益上花力气。扩挖的土方可用于荒地造田、填基做路,扩大种植面积,改善交通条件。四是把塘堰建设与田间管理结合起来,注重在规范质量上成气候。做到围沟、腰沟、厢沟配套,明排暗滤,雨住沟干。

(三)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同时要充分发挥村组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社会投入,大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塘堰建设,鼓励老板赞助、企业资助、名人捐助、能人帮助等方式,多措并举,广泛筹措塘堰整治资金。

1、区级财政安排资金100万元;

2、区财政、水利部门各筹措资金50万元;

3、乡镇财政安排资金100万元;

4、从“一事一议”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200万元;

5、农村村庄环境整治资金安排资金100万元;

6、村组自筹和发动社会资助资金240万元;

7、“三万”活动每个驻村工作队帮扶资金2万元;

8、群众筹资投劳资金60万元。

由区财政局牵头,制订全区农村塘堰整治财政"以奖代补"实施方案,拓宽资金渠道,规范资金使用

(四)严格标准,确保质量。塘堰改造单项工程虽小,但关系到一个村、一个组抗灾保丰收的大问题,有的地方还关系到防洪安全。因此,一定要与其他水利工程统筹协调,坚持标准,注重质量,切实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水利部门要制订全区塘堰整治技术指南,各地要按照指南要求落实塘堰建设标准。新建塘埂必须作多层碾压夯实等防渗处理,塘堰清淤要见底,标准塘的平均深度不少于2.5米,门前塘平均深度不少于2米,沿湾塘埂护砌至常年水位0.3米以上,塘埂顶面宽不少于2米,塘埂坡度1:1。塘堰溢洪口等配套设施都要符合规范要求。还要注意塘堰建设的外观形象,做到路相通、树成行、草盖坡、渠成网,力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景点。

(五)建立机制,长效管护。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各自实际,探索和建立塘堰长效管理机制,确保管护到位并长期发挥效益。要设立警示牌,禁止在塘堰管理范围内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等行为;为保证塘堰水质,经整治后的塘堰,一律不准投饵养鱼;按照有利于管理和运行、群众满意、长期受益的原则,明晰产权,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标准;遵循自愿原则,鼓励受益农户依法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管理塘堰;要与塘堰运行管理单位签订合同,积极维护其合法权益,明确权力和义务。

第3篇: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

    “一建”“一建”是指建设标准化旱作农田。长治市多数地方属于黄土丘陵山区,地面不平,耕层不厚,水土流失严重。以农田防护为基础、蓄水保土为中心,采取“四荒”种草种树的生物措施和坡改梯、平田整地等工程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地表经流,使20多万hm2基本农田达到了固土、蓄水、保肥的“三保田”标准。“二盖”“二盖”是指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生物地膜覆盖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具有显着的蓄水、保墒和增产作用。

    经过几年的连续组织实施,在全市基本形成高寒山区地膜全覆盖,丘陵旱地秸秆、地膜二元覆盖,平川地区秸秆覆盖的新格局,从而实现传统农业耕作措施与现代旱作农业技术的有效结合。“三普”“三普”是指普遍实施抗旱耕作技术、普遍增施有机肥料、普及应用抗旱良种。推广“两庄”抗旱耕作经验,实施两种旱地耕作体系,即旱地休闲麦田实施早深耕灭茬、耕后耙、雨后耙、细整地、机播耧播、播后压等技术;春播旱地实施“秋耕壮垡”(早深耕、秋施肥)、“三墒整地”(深耕蓄墒、耙耢保墒、镇压提墒)、“三深耕作”(深耕、深施肥、深中耕)、适时早播等技术。

    抗旱耕作技术应用推广,使全市95%以上的旱地有效地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大大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普遍增施绿色有机肥料,根据绿色(有机)农业经济区建设要求,针对农业生产上长期存在的重化肥、轻有机肥的实际情况,发展养殖、城肥下乡、秸秆还田、积沤土杂肥,大量挖掘有机肥源,使3.33万hm2蔬菜平均使用农家肥6000kg/0.067hm2左右,3.33万hm2谷子平均使用有机肥3500kg/0.067hm2以上,其他农作物平均使用有机肥2500kg/0.067hm2以上。

第4篇: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法;成效;民乐县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3687km2,耕地面积8.6万/hm2,辖10个镇和1个城市社区管委会,总人口2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86万人。全县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是典型的干旱缺水地区,同时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粮食稳定增产的“最大硬伤”和“明显短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7%,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9%。近年来,民乐县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产增收的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稳定粮食生产空间,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杜绝增量、消化存量、严治抛荒、深挖潜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推进,民乐县把过去在水务、农业、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单位实施的项目相近、投入相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及资金集中整合到民乐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逐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统一规划、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彻底结束了过去涉农项目各自为战、建设资金“撒胡椒面”的状况,将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有机结合打出一套“组合拳”,走出了一条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从示范点建设到全县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富民之路,不断补齐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短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有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良田,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促进了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截至2020年底,民乐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41万hm2,全县粮食总产量达31.91万t。

1主要做法

1.1加强组织领导,推行项目建设“双管”法人制

为加强对民乐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政府牵头主导、部门分工协作、镇村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民乐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作为“主管”法人,全面负责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重点加强部门间的技术交流和工作协调;同时为有效保障土地平整工程建设、群众筹资筹劳、矛盾纠纷化解、工程建设管理及质量安全等工作的实施,项目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项目村村干部为成员的项目建设协调工作组,作为“片管”法人,严格落实项目主体责任和质量终身责任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宣传,引导各项目村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整体推动全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了由点到面、集中连片的良好局面。进而推动了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1.2加强资金整合,多元融资重保障

民乐县耕地南北落差大,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单位面积投入资金较多,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补助,项目缺口资金比较大。为切实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民乐县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优惠政策,通过争取地方专项债券、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群众筹资投劳等方式,统筹安排、形成合力、集中建设。提高资源配置合理性,突出重点,高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形成项目资金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安全的使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田建设资金整体效益,建成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1.3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推广应用作为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控制体系,确保工程建设任务按期全面完成。同时,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农业产业布局、设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有效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在规模、布局、灌溉效果上充分体现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要素,为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了良好的灌溉基础条件。

1.4推行企业委托代建,集约经营提效益

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前提下,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推行企业委托代建,引导有能力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采取以土地流转费抵顶群众自筹资金的方式,确保项目投资足额到位,助推项目建设按期顺利进行。同时,针对长期以来土地分散化、碎片化不利于农业耕作机械化实施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行以“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为主要内容的“一户一田制”,形成“一村一大块,一块一产业”的基地生产模式,有效破解了耕地碎片化、耕作不便等问题,方便了机械化作业,机耕费由原来的3000元/hm2下降到2100元/hm2,有效降低了劳动成本,实现了以土地整理推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推动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民向职业化转型、农村向城镇化迈进。

1.5突出建设管护并重,健全机制促长效

坚持把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采取“管灌+滴灌”双模式设计,实现了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按照“建管结合、建管并重”“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村集体管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制定了《民乐县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实施方案》,明确了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项目村按照75~150元/hm2的标准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收取管护资金,由村委会统一支配,用于高标准农田设施后续管护与维修。强化管护责任,把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有机衔接、有效统一,建立健全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制度,形成建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期良性运行。

1.6深化“三变”改革拓展,利益联结助农富

为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中的带动作用,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的各种固定设施资产,通过市场化运作变成股金管理,让村集体和农民群众享受入股分红的收益。同时,将新增耕地全部归集体所有,按照“村集体资产+经营主体+收益”的模式量化入股,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使后续管护经费得到有效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以来,逐步形成了以现代戈壁农业为引领、六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

2建设成效

通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田灌溉保证率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灌溉成本,特别是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灌水条件,减轻了田间灌水、施肥的劳动量,大量节省了田间劳动力,使得农民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劳务输出创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促农增收作用日益凸显。

2.1保障了粮食安全

通过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民乐县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农田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明显增强,耕地质量至少提升了1个等级,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升。玉米等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提高了1500kg/hm2,平均产能提高了10%~20%;马铃薯(大西洋)平均产量由原来的37.5t/hm2提高到现在的52.5t/hm2,产能平均提高了4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全县粮食安全根基,有效实施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2.2促进了企业增效、财政增税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项目区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更适合大型机械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竞相流转土地,2021年民乐县规模流转土地面积达3.773万hm2。大力推行“一企一基地、一业一基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发展产业,积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全县种植马铃薯1.467万hm2、高原夏菜0.667万hm2,为全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企业生产成本明显降低、产出效益明显增高、财政税收贡献突出,实现了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双赢”目标。

2.3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耕作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土地逐步趋向规模化经营,吸引了更多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前来洽谈土地流转事宜,项目区土地流转费用由原来的3000~4500元/hm2增长到现在的7500~9000元/hm2,群众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土地规模流转将青壮年劳力彻底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时,吸纳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

2.4提升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精细化发展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得发展,在耕、种、防、收等环节,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托管服务,实现规模种植、集约管理、订单销售,促使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产业集中,推动全县农业从传统、粗放、低效型向现代、集约、高效精细型转变。

2.5筑牢了西部安全生态屏障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广泛推进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农田灌溉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化肥利用率由40.3%提高到61%,农药利用率由40.2%提高到60%,水资源利用率由50.3%提高到72%,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着力改善了土壤性状,提升了耕地地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节约的水资源用于发展戈壁农业和生态绿化,大幅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使民乐的山更美、水更清,实现了戈壁变绿洲、荒滩变良田,筑牢了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3结语

第5篇: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

 

关键词:山塘 建设管理 主要对策 永州市

永州市地处湖南省西南部,属亚热带山丘区,境内群山连绵,丘陵起伏;全市辖9县2区,188个乡镇5356个行政村,总人口570多万人,其中:农业人121428.85万人,非农业人1:3141.71万人;全市耕地面积26.90万hm(403,49万亩),其中:水田22,59万hm(338.84万亩),旱地431万hm(64.65万亩)。境内旱洪灾害自古频繁,一直有先洪后旱,旱洪交加的特征;洪灾常以暴雨、山洪形式出现,多沿溪河两岸发生,时间较短;旱灾往往范围广,时间长,有“洪水一条线,旱灾一大片”的俗语之说,干旱少水成为制约全市农业综合能力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1 山塘的基本现状

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建设各类水利设施20多万处,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9座、小型水库1328座,山塘18.8万余口(其中容量5万m3以上的骨干山塘6.5万多口);

全市山塘总数占已建设各类水利设施的90%以上,蓄水总量约为45亿m。,为全市大中小型水库蓄水总量的2.5倍.占境内年均产水量194亿m3的23%。这些山塘分布在各个乡村,绝大多数属村组集体所有.点多面广.是当地保水抗旱的“主力军”,为全市农村农田灌溉和农业增产丰收,发挥了巨大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绝大多山塘都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由于种种原因,全市山塘不同程度地存在老化失修,淤积严重,功能退化等问题。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市山塘蓄水能力不到原蓄水量的60%,实际灌溉面积不到设计标准的60%,并且存在不少病险安全隐患,抗旱保水作用和效益日渐减弱。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永州市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维修基本处于停顿,山塘淤泥越来越厚、渗漏抛荒日益严重、灌溉能力日趋萎缩等等。目前,在山塘建设管理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总量不够,分布不均。在全市大小山塘中,微型山平塘多,骨干山塘少,从满足全市农田灌溉和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来看,山塘总量仍然不够,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全市山塘分布不均,北面多、南面少,其中仅祁阳县大小山塘就有7万多口,占全市山塘总数的37%。由于山塘总量不够,加之分布不均,因此永州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旱灾害的难题,目前全市还有35个乡镇188个村的农业生产“靠天吃饭”,122万多农村人121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不少村庄连消防用水都无法保障。

(2)质量不高,病险严重。由于全市大多山塘兴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受当时资金、建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建设标准低,质量差。经过30—40年的运行,大部分山塘因维修经费无法落实、管理不善和老化失修等原因,工程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和损坏,形成病险或隐患工程,诸如坝体或塘埂变得单薄、渗漏、软基,涵管断裂、堵塞现象,有的甚至成为空塘。经调查和初步统计,目前全市有13万余口山塘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情,只有通过限制蓄水或腾空库容来确保度汛安全。

(3)管理不善,功能衰退。山塘属于小型或微型水利工程,其管理比不上上型号的水库,没有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计划经济时代,主要依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来管理农村山塘水利基础设施;有的大队或生产队即使派人兼管山塘.也是采取“记工分”的形式,给予山塘管理人员十分微薄的报酬.因此管理人员无积极性,加之其管理模式陈旧,山塘维修、建设与管理得不到有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由于管理模式未创新,投入跟不上,农村小型或微型水利基础设施基本无人管理,很多地方小型或微型水利建设管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大部分山塘出现病险情,灌溉渠道渗漏严重,渠道淤积逐年加深,灌溉面积不断减少,灌溉功能和效益急速衰减。

(4)投入不足,后劲不强。2005年前,由于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资主要是投向大江大河和上型号的重点水利工程.总体上说,农村山塘的建设管理基本得不到国家公共财政的“惠顾”,而主要是靠农村集体经济和村民自力更生;从计划经济年代的集体投工投劳,历经“水利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虽然对山塘的建设与管理起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还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农业用水和生产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近两年,中央惠农政策出台后,“两工”被取消,实施“一事一议”政策后,以前的投入机制已过时,而新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农民既不愿出钱.也不积极投工,一些有利于加快农村水利发展的政策仍停留在口头和纸张上,加上村集体资金匮乏,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山塘的维修、建设和管理“乏力”,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主要对策和建议

第6篇: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开篇就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的高度重视与之前我国各地不断遭遇水旱灾害有关,尤其是2009年的西南大旱。西南干旱从2009年8月开始,一直持续到2010年4月中旬,持续时间十分之长,而且这次旱情覆盖的地域十分广泛,影响了我国云南、贵州、广西、重庆与四川五个省区市,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例如云南省属于花卉大省和蔬菜大省,由于干旱导致花卉产量下降,鲜花价格上涨了50%左右,蔬菜已经从向外省输送变成了向外省购买了。根据国家防总的统计,这次西南大旱使得西南五省区市受灾面积达到673.335hm,占到全国受灾总面积的84%,而农作物受旱达到527.13万hm,待播种的耕地缺水146.5万hm,2088万人以及1368万头大牲畜因干旱出现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36亿多元,并造成森林火灾370多起。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2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分析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条件。农业是第一产业,民以食为天,农村生产的发展首先是以粮食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一些地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十分落后,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了。

(2)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基本条件。如可以通过农村饮水工程保障农民饮水安全,通过供水工程的建设,可以带动农村环境卫生和个人条件的改善,降低各种流行疾病的发病率。

(3)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诉求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要实现村容整洁,就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统筹考虑水资源利用、水土流失与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实现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3农业节水抗旱技术研究

农业水利工程对于保障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我国水旱灾害频繁,2009年发生的西南地区百年一遇的大旱灾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种背景下推广和使用农业节水抗旱技术显得尤其必要。笔者认为农业节水抗旱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节水灌溉技术,如田间地面灌水技术,改以往的土渠为防渗的输水灌溉,这种灌溉方式可以节水20%,在习惯大水漫灌的的地区推广使用宽畦为窄畦,改窄畦为短畦,长沟改为短沟,这样可以控制田间灌水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灌水的利用效率。也可以采用管灌,可以节水30%~50%左右,采用微灌技术与地面灌溉技术相比可以节水80%~85%,而采用喷灌积水与地面输水灌溉技术相比较一般可以节水50%60%.此外当前可以采用的节水灌溉技术还有波涌灌溉、畦灌技术与沟灌技术等。

(2)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第一是采用深耕深松技术,主要是指以土蓄水,深耕深松,达到打破犁底层的目的,以便加厚土层,增加土壤的透水性,从而加大土壤的蓄水量。第二是选用抗旱的农作物品种以达到节水抗旱的目的。第三是增施有机化肥,通过平衡施肥,可以以肥补水,降低单位产量作物的用水量,研究表明在旱地上采用施足有机肥可以降低用水量50%~60%。第四是采用防旱保墒的田间管理,正确运用耕种技术保持土壤水分。第五是地面覆盖保墒技术,如薄膜覆盖或者秸秆覆盖都可以。

(3)利用化学调控抗旱措施,除了前面论述的节水灌溉技术与节水抗旱栽培技术之外,还可以采用保水剂、抗旱剂与种子化学处理等化学调控抗旱措施。

第7篇: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示范与推广

1节水农业建设内容

1.1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示范。用厚0.008mm、宽40cm的微膜覆盖,将玉米种在膜侧,宽窄行集雨保水种植。选用良种,适时播种。选用较耐旱的品种正红2号、正红115号、渝单8号、海禾1号、登海11号等品种,示范成单30、成单202等品种,适期播种。软盘或营养土团育苗移栽。可提前15~25天育苗,当苗长到三叶,抢晴天带土分级定向移栽,保证全苗。

施足沟底肥。玉米播种或移栽前,在玉米种植带上挖一条深20厘米的沟槽(沟两头筑挡水埂),按每667m2用25个养分的复混肥30~40公斤或过磷酸钙50公斤、尿素15公斤、钾肥10公斤的标准,深施于沟底,垄成小垄。

小垄双行种植。挖一个高于地面20cm,垄底宽40cm~45cm的垄,垄面呈瓦片型小垄。盖膜,膜侧挖窝施足清粪水,每垄2行播种玉米,再用土杂肥盖种;或膜侧挖窝移栽两行玉米。规范化种植。净作玉米采用1.32m开厢,宽窄行错窝双株密植,每667m2植4500~5000株。做好病虫草害的统防统治。玉米播种时用粉锈宁或立克锈拌种预防丝黑穗病;用甲拌辛预防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危害,用禾耐斯除草,也可用包衣种。

1.2水稻秸杆覆盖保水栽培示范。采用软盘育秧,培育多蘖壮秧,秸秆覆盖,大田翻耕、施肥、整平后,秸秆粉碎或整株秸秆覆盖在厢面,宽窄行移栽种植。选用优质良种。品种选用品质优、丰产性好、抗性强、生育期中熟或中熟偏迟品种,可选用Ⅱ优838、Ⅱ优7号、金优527、岗优527、宜香3003为主,搭配昌米011、凉籼三号等品种。软盘育秧,培育多蘖壮秧。

秸秆覆盖。水稻-小麦(油菜)、水稻-冬囤水的田块,稻田翻耕、施肥、整平后,秸秆粉碎覆盖在厢面,宽窄行移栽种植。适时移栽,规范化种植。4月下旬至5月中旬宽窄行移栽,杂交稻的栽插规格采用(26+13)×17cm,667m2栽2万穴;常规稻的栽插规格采用(20+13)×13cm,667m2栽3万穴。合理施肥。采用控氮、增磷钾,农家肥、磷肥、钾肥全部作底肥;氮肥施用上,底肥:分蘖肥:拔节肥为631。水稻灌浆期结合病虫防治,用磷酸二氢钾根外喷施,提高结实率。

科学管水。坚持浅水栽秧(浅水抛秧)、薄水分蘖、适时晾田控苗、有水抽穗、干湿灌浆。根据病虫预测预报,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

1.3玉米节水栽培示范建设的内容、方法

建620公顷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核心示范区。购厚0.008mm,宽40cm的微膜垄沟覆盖,将玉米种在膜侧集雨种植。营养团育苗移栽。用塑料软盘、玉米芯、制作玉米肥团器等育苗。

1.4水稻节水栽培示范建设的内容、方法

建227公顷水稻秸秆覆盖保水栽培核心示范区。采用软盘育秧、旱育秧,培育多蘖壮秧;秸秆粉碎或整株撒在厢面,宽窄行移栽种植。水稻秸秆覆盖稻草免耕栽培。采用秸秆粉碎或整株撒在厢面,免耕宽窄行种植。

1.5玉米水稻节水栽培示范共同建设的内容、方法

打机井。在847公顷的核心示范区建机井160口。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由乡村组抽出专门人员成立防治队伍,配备机动喷雾器、农药等,在水稻、玉米病虫草害的关键时期进统防统治。种子补贴。核心示范区购优质水稻、玉米、晚秋洋芋种补贴农户。开展抗旱新品种、新技术、抗旱保水剂、降解膜及配套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开展集雨节水项目土壤水份检测工作。项目区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训。

2相应保障措施

2.1发动群众,加强领导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和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决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向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为实施好旱作农业工程,首先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群众、提高对发展旱作农业的认识,树立坚定信心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觉投入旱作农业开发。其次,要切实加强领导,将发展旱作农业纳入西昌市国民经济长期规划,列入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到人。第三,切实抓好组织发动,经验交流,制定方案,指导技术,督导落实,解决问题等管理工作。第四,落实好“一会两查”制度。即每年召开一次专门会议,总结交流经验,安排部署整体工作,实施中检查督导,结束后检查验收,确保旱作农业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2.2抓点带面,提高抗旱能力

西昌市现已在缺水、干旱的区域推广实施四川省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建立节水农业示范区,通过该项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提高西昌市农业种植水平,增强全市缺水、干旱区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3强化科技服务,抓好质量标准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要明确职能,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加强技术、法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市级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村搞好技术服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通过对市、乡抗旱服务队、乡镇水管站等基层水利队伍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组织科研技术部门对“集雨灌溉工程”等课题进行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同时旱作节水农业示范项目是关系到旱区农民切身利益,是促进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必须抓好质量。

2.4增加物资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旱区生产条件差,经济贫困、技术落后,搞好旱作农业,必须在资金、物资上给予倾斜。在旱区农民增加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的同时,应集中资金扶持旱作农业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加强旱作农业类型区建设旱作基本农田,推广旱作农业配套技术。

2.5技术保障

建立以省级专家为龙头,以市级节水技术特派员为主体,以乡农技员为依托,科技、农业部门互动的新技术示范推广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技术指导员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备耕、育秧、栽插、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期间)及时带上技术深入到每个核心农户开展技术指导,技术指导员与核心农户建立了经常性联系,了解、检查生产情况,帮助分析解决生产问题,提供供销信息,以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人员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

3技术创新

3.1因地制宜,优选节水技术。根据西昌生态特点,在缺水干旱区实施以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和水稻秸杆覆盖保水栽培为基本骨架的多项节水试验、供优选适宜的节水农业新技术。如:玉米不同节水处理对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玉米育苗与直播膜侧栽培对比试验、诱抗素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试验、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玉米收获后种植晚秋洋芋等。

3.2采用降解膜覆盖保水及配套栽培技术,开展抗旱新品种、保水剂、诱抗素等试验、示范。

3.3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由乡村组抽出专门人员成立防治队伍,配备机动喷雾器等,在水稻、玉米病虫草害的关键时期进行统防统治。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主要经济特性与考核指标

1创新指标

引进4~6项新技术、抗旱新品种5个、抗旱保水剂、诱抗素等试验、示范。

2节水指标

水稻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700m3[7],节水按10%计算,与传统技术比较,水稻采用秸秆覆盖保水栽培每667m2节约用水70m3;玉米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300m3[8],玉米采用膜侧集雨节水栽培技术每667m2节约用水50m3。

3增产指标

项目区玉米667m2增产50公斤,全市示范片面积620公顷共增产玉米46.5万公斤;水稻667m2增产15公斤,示范227公顷共增产5.1万公斤。

4增收节支指标

与传统技术比较,水稻采用秸秆覆盖保水栽培每667m2节约用水70m3,按1.00元/m3计,每667m2可节约70元;水稻667m2增产15公斤,每公斤按2.00元计,可增收30元,水稻每667m2共节支、增收100元。水稻纯收益增加100元/667m2。玉米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300m3,玉米采用膜侧集雨节水栽培技术每667m2节约用水50m3,每667m2可节约50元;玉米增产50公斤,每公斤按1.60元计,增80元,玉米每667m2共节支增收130元。玉米纯收益增加130元/667m2。

5知识产权

推广的现代节水农业栽培技术,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节水技术,是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出的适合旱作区应用的耕作技术体系,与传统耕作法比较,土壤含水率提高30%以上;易于推广应用,增产效果好,能使水分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和效益的提高,能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2008年至2010年间全市推广集雨节水抗旱栽培核心示范面积847公顷,辐射带动6667公顷,实现抗旱减灾增收5%以上,实现农业用水负增长。4.6其它在开展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中,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一种或几种节水技术。首先选用投资最少、节水效果最好、节水最多的技术方法。如秸秆、地膜覆盖保墒技术、选抗旱品种、施用化学制剂节水技术均可。推广雨水集蓄工程+微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推广现代节水农业技术预期经济效益分析及推广应用前景

在西昌市示范推广227公顷水稻秸秆覆盖保水栽培项目,每667m2水稻增产15公斤,可增产水稻5.1万公斤,增加产值10.2万元;每667m2节省生产成本70元,可节省成本23.8万元;合计节支增收34万元。示范推广620公顷示范区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示范项目,每667m2增产50公斤,可增产玉米46.5万公斤,增加产值74.4万元;每667m2节省生产成本50元,可节省成本46.5万元;合计节支增收120.9万元。全市共计节支增收154.9万元。西昌市水稻面积2.13万公顷,若都采用秸秆覆盖保水栽培,每667m2节支增收按100元计,可节支增收3200万元;西昌市有玉米面积3733公顷,可采用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面积2000公顷,按每667m2节支增收130元计,可节支增收728万元。全市共计节支增收3928万元。

项目实施后,将极大地提高旱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抗旱抗灾能力,促进旱作节水农业的迅猛发展。地膜覆盖能显著地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流失,这对减轻洪涝灾害,减轻河流、水库的泥沙淤塞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秸秆还田或覆盖,能培肥地力、增加有机质,改良土壤。实施几年后,能显著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水稻、玉米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均有积极的作用。

第8篇: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

论文关键词:干旱成因;问题;防治对策

论文摘要:通过对宁夏地区持续干旱成因(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干旱暴露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近几年来,宁夏地区的持续性干旱加剧了本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退化,并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造成本次长时间干旱的原因主要有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

1气象因素

1.1自2004年秋季以来,热带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次弱的厄尔尼诺事件,目前海洋状况已基本接近正常。但该事件可能是造成宁夏地区降水偏少的原因之一。

1.22005年上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位置偏西,但其脊线位置偏南,使热带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偏南,宁夏地区难以出现大范围的明显降水天气过程。

1.3区域气候变化受季风进退及强度异常的年际变化影响显著。2005年5月第6候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常年同期相比偏晚,强度偏弱,是造成宁夏大部分地区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1.4青藏高原积雪与宁夏地区汛期降水具有一定的反相关系。2005年以来,各月青藏高原积雪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积雪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是造成宁夏大部分地区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1.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2004年秋季以来宁夏各地大部分时间气温偏高,特别是2005年春季以来气温持续偏高,4月份以后偏高尤为明显。其中4月份平均气温为11.80 ℃,较常年同期偏高2.70 ℃;5月份平均气温为17 ℃,偏高1.80 ℃;6月平均气温为21.30~24.40 ℃,较常年同期偏高2.90~3.50 ℃。由于气温偏高,光照充足,降水持续偏少,加剧了旱情的发展。

2人为因素

宁夏地区近几年出现特大干旱,除特殊的地理环境及自然降水总量少、时空分布不均等客观自然因素外,还存在一些主观的人为因素:

2.1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旱设备损毁严重,导致整体抗旱能力降低。宁夏地区各类蓄水工程大部分修建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这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险隐患多,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运行年久失修,设施日趋老化,不能充分发挥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灾发生时,其抗灾能力顿显脆弱,2004年秋季干旱发生时,宁夏地区水库和塘坝蓄水明显减少。另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原有的灌溉设施大部分损坏,加之渠道渗漏,抗旱能力已十分脆弱。

2.2灌溉管理制度不健全,群众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和全局意识差。宁夏各灌区的灌溉管理还是沿用大集体时的制度和方法,不能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灌溉需求,由一把锄头理水变成了千把锄头放水。由于田间渠系不配套,下游灌溉要通过上游田间过水,一些农户缺乏全局观念,等自家的田间灌满了水才往下放,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特别在水源紧缺时,中下游灌区很难受益,人为的造成了灾害损失的扩大。

2.3有偿供水机制不健全,水费标准不合理,灌溉管理难以到位。一直以来,由于受山区地理条件的制约,各灌区没有用水计量设施,灌溉水费只能采取按亩、按灌溉条件好坏等抽象标准分级定额收取。用水多少、管理好坏都收取同等数额水费,为此,农户在贫水年份因供水不足而意见大,收取水费时出现抵制和拒交现象,而在正常年份用水再多也只要交封顶似的水费。管理单位因管理范围宽、工作量大、群众意见多、粮价低、水费收取逐年减少、收入逐年降低难以应付正常的生产、生活开支等而挫伤了积极性。这样必然影响管理单位的生存发展,管理工作难以到位。

2.4土地不合理开发、植被破坏,原始水源减少。以往的自然水源因受植被破坏、土地不合理开发等因素的影响,近些年来明显减少,人畜饮水逐渐困难。同时也使农田保灌面积逐渐要依靠蓄水工程供水,无形中增加了水利工程供水的负担。

2.5外出务工劳力多,从事田间劳作的力量薄弱。近些年,由于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收益不高,外出务工的农民增多,且多是青壮年。农村剩余劳力少,从事田间生产的力量薄弱,必然导致对水利设施、农田、农作物管理的疏忽和粗放管护。特别是发生自然灾害的年份,抗灾人力缺乏,最容易错过救灾的有利时机,造成不应有的灾损。

3防治对策

3.1抓好旱情宣传教育。要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宁夏是一个特别干旱的地区,抗旱问题十分突出,面临着干旱灾害的威胁和压力,必须立足抗大旱,做到预防为主,从思想上、工程上、措施上和组织责任上把握好防旱抗灾主动权。

3.2不断强化抗旱责任制。要象防汛一样,进一步明确各级部门的抗旱责任,完善各级抗旱组织指挥网络和抗旱责任体系,凡在抗旱中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在抗旱标准内造成损失的,应实行问责制,追责制。

3.3完善防旱抗旱政策法规。结合抗旱斗争的实际,抓好灾后反思,注重总结经验,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和建立在新形势下水源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包括出台水费征收、工程管理维护等方面的政策,促进水源工程建设。落实地税部门水资源费的改革政策,做到不仅通过兴修水利解决缺水问题,还要通过提高水资源征收费保证率,发挥水价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进一步推进节约用水。做好有关宁夏地区抗旱条例调研工作,重点是研究如何规范各级各部门、管理单位及抗旱各方面的行为及权利义务,为出台法规做好准备。

3.4加强抗旱管理能力建设。建立以墒情监测系统为主,综合水雨工情的旱情监测、分析、预警系统。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继续抓好抗旱单项预案的编修,形成以各级预警及其响应为核心的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努力做到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干旱灾害。继续加强各级防办抗旱能力建设,配备得力人员,确保必要资金,增强抗旱手段,进一步完善各项规定,为抗旱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3.5努力提高工程抗旱能力。组织好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抓紧修复水毁工程,加强灌溉体系建设,加大塘坝和水库堰改造、河渠清淤的力度,提高蓄水保水输水能力。大力兴建小库、小塘、小水窖等设施,发展集雨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的水窖,解决水利死角的突出问题。抓紧病险水库整治脱险,以恢复蓄水能力,力争多拦多蓄多用雨洪资源。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底限,引导搞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做到以供定需。

第9篇: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质量;丘陵山区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58-04

1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提出“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13年颁布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由此可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已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农田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促进了耕地保护,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建设标准模糊,各部门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建设资金分散,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落后,专业人才缺失,前期工作滞后,规划设计方案缺乏实用性,后期管护力度欠缺,综合效益低等。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败,在现有文献中,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质量的探讨尚不多见,加强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是保证后期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但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不容乐观。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形地貌复杂,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相对较大,本文以重庆市丘陵山区开展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工程质量问题进行探析,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2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重庆市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程度高,土地资源稀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因此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促进耕地保护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是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地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和要求也相对较高。自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重庆市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重庆市主要结合粮油基地、蔬菜基地、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城乡统筹示范村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02~2011年,重庆市入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共2709个,实施规模974.77万亩,总投资128.52亿元。2009~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南川、大足、合川、涪陵、梁平等5各区县实施高标准农田23.31万亩,总投资3.06亿元。目前,重庆市基本完成“3、8、110”工程,即长寿、丰都、荣昌三个部级和万州、开县、梁平、铜梁、石柱、酉阳、永川、合川8个市级,共7.33万hm2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工程总投资34.98亿元。到2020年,规划新建24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将农田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出、土肥沃、高产出”的适宜现代化农业的标准农田。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依据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投资结构(表1),田间道路工程通常在总的工程施工费中投资占比最大,其次为灌溉与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投资占比较少,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在各个项目中投资都是最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各项工程之间应合理规划、协调配合,工程布局和建设模式应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指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溉的需要,以及一定的肥力条件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工程。田块归并可以使地块平整规则,满足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节水节能等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降坡和梯田化建设能够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但土地平整工程有可能造成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的面蚀和风蚀。重庆市坡耕地比重较大,分布在6°以上的坡地基本农田占总量的84.71%,因此土地平整工程是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但重庆市土地平整工程难度大,工程质量问题比较严重,已建设的农田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首先,在田块归并中,普遍存在田块平整程度差,田面相对高差较大,导致农田灌水不均、排水不畅,进而影响作物长势,粮食产量反而下降。大型机械的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表土剥离、回填过程中不合理的工程措施,导致土壤耕作层、犁底层的破坏,土壤厚度达不到耕作要求,新一轮耕作时甚至出现漏水漏肥的现象。在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乡镇,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田块归并意义不大。因此,田块归并一是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二要充分尊重当地农民意愿。其次,在水土流失并不强烈的区域实施旱坡改梯、修筑条石坎,不但浪费投资,且对增产增收的意义不大,因此在坡体较大且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修筑石坎,坡体较小的浅丘坡耕地区域少进行坡改梯,实施降坡平整。另外,土地平整之后,提高农作物效益的根本问题(如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仍没有解决,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明显改善。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灌溉与排水工程直接关系着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灌溉与排水工程应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配套水利设施,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灌排体系。水利设施的建设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微地形、建材特色以及土地利用方向等确定,以利于节约成本,改善基本农田示范区的自然人文景观。

重庆市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质量问题也比较多。部分项目水源工程的建设较少,蓄水池无蓄水,池壁、池底出现渗漏。提灌站不合理的设计使得使用寿命变短。排水沟无水排,但排水沟附近旱地被水冲刷;排水沟出水口设计在堡坎上,对耕地造成大面积冲刷。灌溉渠出水口的设计不合理,导致灌溉渠的利用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此外,由于沉沙凼、拦山堰及沟渠的管护严重不到位,有部分项目区的水利工程已被淤泥和杂物堵塞,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存在有人使用、无人管理、损坏严重的现象,工程效益大打折扣。过度硬化的沟渠孤立和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阻碍了农田物种的扩散,从而导致整理区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工程设计与实施中应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更多地考虑农民的建议,切实造福农民。

3.3 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作物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田间道路的布设应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田、水、路、林、村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地块连片单元的大小和走向等统筹兼顾,本着投资省、占地少、利用率高、路线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重庆市大部分属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前田间道路普遍较差,耕作和出行十分不便,田间道路也成为农民最为关心的工程。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部分田间道路的规划设计不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造成生产路无人行走,断头路较多。田间道路的布局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地方田间道路通达度过小,农产品运输仍然不太方便;有的地方通达度达到要求,但道路宽度不够,只适合小型农业机械。1.2m的生产路过窄,在平坝区或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增加道路的宽度。部分地区田间道路采用泥结碎石路面,但由于重庆市降雨量较多,泥结碎石路面的实用性不强,常被冲刷,损坏严重。有些项目区混凝土路面的硬度和厚度达不到要求,承受荷载大于设计荷载,路面损毁严重,且缺乏维护和修复。田间道路全部采用硬化路面也会加剧斑块破碎度,破坏生物的生境条件,影响生物的迁移,生态效应降低,所以田间道路的路面应注重生态化设计,增加生态涵洞和生态廊道的设计。

4 主要原因分析

4.1 规划设计注重理论,实用性欠缺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规划设计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目前重庆市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思路不明确,综合性和科学性欠缺。首先,基础工作不扎实,实地踏勘不够细致,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分析不详细,设计以书本理论为基础,或一味追求图件美观,单纯为了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连”,导致规划设计脱离实际情况,急需解决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其次,规划设计图纸达不到施工要求,地形图测绘的比例尺限定了测量精度,对工程设计造成阻碍,工程量误差较大,直接影响工程预算投资。部分项目规划设计图件生搬硬套,制作不规范,制图尺寸不切实际,部分参数未能提供,不能有效指导施工。

4.2 建设标准缺失,施工技术落后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是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相应的建设要求也不同。在技术规范方面,重庆市仅出台了《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对实践工作的指导远远不够。随着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和标准也随之提高,整村推进、蔬菜基地建设、粮油基地建设等都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在前期测绘、规划设计和工程验收等环节缺乏具体标准规范进行指导,影响了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益。在施工过程中,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技术基础薄弱,使得工程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项目施工单位未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欠缺,一些项目的工程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此外,由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在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环节,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多样性减少、景观破碎等问题,不利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4.3 项目监管不严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成立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进行管理才能达到效益最优。但目前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限,部分管理人员追求政绩,质量意识薄弱,对工程质量特别是隐蔽工程管理不到位,一味追求建设速度,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监管力度不够,难以保证工程质量。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监理费用较少,且监理市场不规范,对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不够严格。监理人员配置较少,且技术结构单一,专业知识欠缺,部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监管不到位,导致工程监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4.4 工程后期管护缺乏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除了“事前规划设计”、“事中实施和监督外”、还有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事后评价和管理”。后期管护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长久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只建设不维护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多,后期管护尤为重要,但目前重庆市的建设项目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工程损坏严重,部分设施缺乏有效利用甚至丢失等。首先,丘陵山区后期管护资金需求相对较大,但项目预算中没有对后期管护列出专项资金,致使缺少工程管护资金保障,使得管护工作难以落实。其次,管护责任难以落实。项目竣工后移交村委会管护,但村委会不是真正的实施主体,也没有指定专门的单位或部门开展管护工作,导致管护主体虚化、权责不明,缺少可以执行的管护方案。忽视后期管护严重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效益大打折扣。

4.5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建设好高标准基本农田,达到强农惠农的目标。但现阶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整个过程都表现为政府行为、政府意志,公众参与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机制可操作差。一方面,管理部门和设计人员对公众参与重视度不够,公众参与的方式主要为咨询、走访等,或是“走过场”式地与乡镇、村干部交流,公众参与的渠道单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听取农民的意见与建议、反映农民的利益诉求,导致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降低。另一方面,农民缺乏参与意识,对参与过程及概念认识不够,且长期以来公众参与仅限于个人参与,没有形成组织机构,使得公众参与力量薄弱,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导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