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精选(九篇)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第1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 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工程;技术创新;地膜覆盖;机械化深松

[中图分类号] S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12-01

水资源严重不足在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考虑到我国部分地区(内蒙古、吉林等)处于季风大陆性气候带,所以它们一旦遭受春旱、伏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其农业经济发展就会蒙受严重损失,出现土地贫瘠、农作物无法正常健康生长等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应该在旱作到来之际加强现代化农业机械工程技术深入创新与融合,首先确保地方农业正常发展,同时针对区域性水资源进行合理化规划、调配与利用。

1 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分析

1.1 地膜覆盖技术的基本概念

地膜覆盖技术是目前面向旱区农作物节水工程作业的针对性技术,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有效减少土壤内部水分蒸发与无度流失,最大程度实现农田保墒。其具体做法就是在地表覆盖塑料薄膜,保证土壤中水分不会轻易被蒸发到空气当中,切实确保塑料薄膜内湿度,进而实现对土壤耕作层中温度、湿度、水分、肥料等外在条件的有效保护,同时也能做到对土壤内部物理环境的良性改善,在这种综合保护环境下,农作物就能实现正常生长,达到增产增收的农业发展目的。相比于农业机械旱作节水技术操作方式,地膜覆盖技术不但是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的一种全面革新,也是对技术操作简易性、高效性的有效改善。它能够适用于多种旱区农耕技术,以确保地方达到农作物增产增收的目的。当然,该技术方法也存在一定缺点,比如它由于长期覆盖薄膜就导致了农田无法实施大面积灌溉,可能影响到农作物的后期种植处理工作。为此,许多地区也将农业机械工程技术与地膜覆盖技术有机融为一体,希望达到再一步的技术革新,确保新技术对旱区农业节水作业的进一步改善[1]。

1.2 某地区的玉米地膜覆盖农业机械工程技术应用

以某地区的玉米耕作为例,该地区整体上光温资源相当丰富,但年均降水量仅有317.9mm,蒸发量却达到2500mm,为年降水量的8倍左右,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地区。该地区由于受到春季干旱及早霜影响,所以在露地条件下玉米种植存在一定阻碍,难以成熟,在特别严重干旱年份还容易遭受大量的玉米减产甚至绝收问题。自2015年开始,该地区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综合技术,希望达到玉米旱作综合节水目标,到目前为止,该地区已经通过该技术覆盖了全地区32万亩的玉米耕种面积,并取得了良好农业成效。下文将主要介绍该地区利用地膜覆盖综合节水技术配合农业机械工程技术所实现的玉米良性种植过程。

1.2.1 精细整地技术

玉米种植前的精细整地技术主要在春季进行,考]到春季昼消夜冻问题,所以选择坡度为15℃~20℃左右的地块来进行扦插作物残留根及秸秆的情理工作,同时也要做到有效清理残留地膜和破碎田间土块,做到田间表面平整。

1.2.2 耕地覆膜技术

利用大型耕地机械在春季昼消夜冻时期进行玉米农田的全面起垄覆膜,同时实施机械化复式作业,达到最大限度保墒目标。在机械设备操作过程中,要保证起垄覆膜中小垄的两面沟距离在40~50cm左右,而大垄两边沟则要保持间距在80cm以上,可以考虑在垄后两角位置各加入一个浮土器,进而提高覆膜技术效果及作业效率。在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地膜的宽度在1.2~1.5m左右,而厚度保证在0.01m左右。如此操作可以保证膜厚度保墒提温效果良好,且更利于残膜处理。一般来说,耕地覆膜技术要在春季4月中旬到下旬前完成,在覆膜之后利用打孔机配合细铁丝头为垄沟做成集雨渗水孔,确保播种过程中将无效降雨转化为有效降雨。再者,可以考虑利用改制后的铺膜机对玉米耕地进行W型沟垄雨铺膜,并同时在此基础之上来辅以高效立体化玉米作物种植模式,也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工程的节水效应,大幅度提升耕地覆膜技术效率和旱地玉米种植效益。

2016年,该地区全年采用了“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其玉米亩产普遍达到900kg以上,其中核心攻关技术田亩产量更超过1200kg,实现了地方旱作玉米地膜覆盖综合节水与全程机械化、标准化高效生产双目标[2]。

2 机械化深松技术应用分析

机械化深松技术目前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种的关键内容,它也是目前我国农业部与地方各省所重点推广的农业机械化技术。

2.1 机械化深松技术的基本作用

机械深松主要利用不同动力机械配套设备来完成农田整地工作,做到土壤疏松、犁底层打破,实现对雨水入渗速度与数量的有效增加,同时做到径流及水分蒸发损失有效减少。考虑到机械深松只是松土而不是翻土工作,所以作业后也能确保耕层土壤不乱,拥有着相当小的动土量,非常适合于那些浅层土及不宜耕翻作业土壤的有效深松。在旱区耕作作业中,机械化深松的蓄水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它能够做到有效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并大量接纳天然降水,甚至可以建立土壤水库,解决旱区农业生产中各种问题,以下具体阐述以下机械化深松在旱作节水耕作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要点。

2.2 机械化深松作业的技术要点

2.2.1 作业标准阐述

一般来说,机械化深松作业的作业方式主要利用大型机械配合复式整地机组带深松铲来实现对土壤的深松与深翻作业。而在作业质量标准方面,则要求深松达到深、细、平、实4大效果。通常深松整地的实际深度都要达到30~40cm左右范围,且深松整地一定要做到土壤细碎和田面平整,确保没有漏耕、耕地深浅不一致(上实下虚)等问题的出现,要确保播种状态始终保持良好,以切实达到旱作保水保墒目标。

2.2.2 作业技术要点分析

首先,机械深松作业一定要根据实际的土壤墒情、耕层质地来进行针对性调整,基本要确保耕层下无石头、树根等硬物,如果耕层质地条件合适,可考虑适当的深层深松,反之则要进行浅度深松。

其次,要根据旱作节水作业季节来分析土壤含水量程度,如果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且土壤相对较为粘重,如此地块是不适合深松的,更不能采取全方位深松作业,这样能够有效防止第二年耕作出现耕地坚硬板结垄条结构。

深松深度要依据不同的耕作、节水目的和不同的土壤来展开并确定。比如说在渍涝地排水、盐碱地排盐洗碱方面,其机械化深松松土深度就应该保证在40~60cm左右为最佳。一般土壤耕层可以选择30~40cm的松土深度,且这一标准不能小于25cm,这样也有利于土壤水库的形成。

最后,机械化深松作业主要提倡在秋季全方位展开,确保耕层深松具有一定深度,而夏季则主要以局部深松为主,不宜对大面积耕层进行整地深松[3]。

总结

在旱作节水农业作业实施过程中,传统技术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因此地方农业一定要做到敢于突破创新技术,基于传统技术基础上结合新技术,并配合农业机械设备来促进旱作节水作业的合理化,以达到最终的农业旱作的经济高产化成果。

参考文献

[1] 高继平.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工程技术创新[J].北京农业,2014(33):228-228.

第2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

一、《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建设规划(-年)》;

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省年第二批省级预算内资金前期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发改投资〔〕622号);

三、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省农牧厅关于报送《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2020年)》意见和建议的函(发改函[]107号。

四、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五、省种植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六、省农牧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二节规划总体目标

本规划范围:本《规划》针对东部农业区和环湖地区旱耕地、灌溉农业区以及州小块农业区而制定的规划,行政辖区包括:民和、乐都、平安、互助、大通、湟中、湟源、化隆、循化、贵德、同仁、尖扎、门源、(城东、城西、城中、城北)、祁连、海晏、刚察、共和、同德、兴海、贵南、乌兰、都兰、格尔木、德令哈、、囊谦、称多等28县(市)。

年至年,新建省级旱作节水农业研发中心一个;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建立核心示范区面积66万亩;技术入户率达到90%。

通过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示范、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使农田蓄水保水能力明显提高,降水利用率得到提高。到年,核心示范区面积66万亩,降水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0.15公斤/毫米·亩。粮食平均亩产增加30公斤,油料平均亩产增加25公斤。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面积200万亩,降水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公斤/毫米·亩,粮食平均亩产增加25公斤,油料平均亩产增加20公斤。旱耕地的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规划主要目标内容

一、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在全省28个县(市)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66万亩。主要围绕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与培肥、覆盖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剂、技术培训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田节水能力。

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新建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购置拖拉机、沟播机、深耕犁、深松机等各类作业机械、配套建设机库、培训设备等。

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培训

在全省28个县(市)项目开展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培训人员95000人(次),全面提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水平。

第四节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年省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建设项目,共需投资2.2795亿元(中央投资1.7096亿元,地方配套投资0.5699亿元),其中:(1)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投资1.8664亿元(中央投资1.3998亿元,地方配套投资0.4666亿元);(2)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投资0.4131亿元(中央投资0.3098亿元,地方配套投资0.1033亿元)。中央与地方投资比例1:0.25。

第二章规划背景及现状

第一节基本情况

省地处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内陆省份,东、北邻省,东、南接省,南和西南与自治区毗邻,西北同维吾尔自治区紧邻。土地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排序在、、之后,居第四位。海拔高度1600~6860米,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以上的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7.6%。从地貌上全省可分为南高原、祁连山地、盆地和河湟谷地四大类地貌类型区。境内的山脉,西部极为高峻,向东倾斜降低,主要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构成了地貌的骨架。一方面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表现出有规律的地带性变化;另一方面由于非地带性的影响,局部地区性差异又及其显著,低谷较温和,高地又特别寒冷。地势的高差悬殊,引起气候、生物的垂直分布非常明显。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制约,对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农、林、牧业生产布局,都有着及其深刻的影响。农业生产类型也由东部农业区,向西部环湖地区、盆地农牧交错地区、南高原牧业区过渡。农牧业生产呈立体布局。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复杂多样的特色,一是光能资源丰富。二是热能资源差。三是水资源丰富,但利用难度大。四是农业气候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如干旱、霜冻、冰雹、大风、雪灾等。

种植结构比较单一,农作物以春小麦、春油菜、蚕豆、豌豆、稞和马铃薯六大作物为主。年全省总耕地面积面积813.3万亩,其中:旱地548.415万亩,水浇地264.885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6.1万亩。

第二节规划背景

省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的旱作农业区,平均年降水量250毫米—450毫米,降水少而集中,且季节和区域分布极不均匀。单位耕地面积平均拥有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世界平均水平的6.7%。旱作区基础设施薄弱,节水技术落后,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下,利用率低下导致农业有限水资源短缺的恶性循环,引发日益严重的利用型缺水。中低产田比例高,粮食安全生产问题隐患较大,但增产潜力也较大。从长远看,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将成为我省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各级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后组织实施了《西部旱作节水标志性示范工程》、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示范点建设项目》、农业部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省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建设》等,促进了我省旱作农业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旱作区设施农业建设加快,对提高农作物单产、增加农民收入其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旱作节水农业是一项集工程、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关联紧密,连续性强,投入大,加之基础设施维护不当,原有的集雨窖、日光温室等设施存在老化失修,大部分不能使用。因此,我省实施旱作节水农业意义重大,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全省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全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科技进步。

第三节旱作节水农业现状

多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扶持下,我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的试验、示范研究推广工作,加快了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建成了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

从年开始,通过国家财政和省财政对旱作节水农业的大力扶持,实施了国家标志性工程项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省级重点技术项目等,建立了十三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示范面积累计达15万亩。近年来国家为我省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累计投资2133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820万元。这些示范基地为我省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积累了成功经验,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取得了一批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成果

我们在不同区域开展了旱作节水技术适宜性、水分利用效率、生产潜力及开发度等的试验研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了一大批旱作节水农业科技成果,其中获部级丰收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6项,制定并技术标准4项。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覆盖保墒、沟垄集雨、免耕栽培等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日趋成熟,初步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农艺、农机、工程、生物、化学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

三、初步形成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随着国家对旱作节水农业投资力度的加大,旱作节水农业工作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科研、院校、推广等为主体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体系,建立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试验网络体系,技术研究更加贴近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需求。初步建立了政府、科研和推广一体化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各县分别建立了土壤肥料技术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队伍,同时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检测能力的土肥水化验室,建立了部分墒情与旱情监测点,开展了省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骨干培训及科技示范户培训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加强了旱作节水农业基础性工作

我省制定并了《旱地甘蓝型油菜栽培技术规范》、《旱地白菜型油菜栽培技术规范》、《旱地春小麦栽培技术规范》、《旱地马铃薯栽培技术规范》、《机械化沟播技术规程》、《油菜垄膜沟植技术规程》,为规范旱作节水农业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开展了旱作节水农业的基础性调查,为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认真总结以往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项目成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为推广旱作节水农业营造了良好氛围。

第四节存在问题

一、自然降水少而且时空分布不均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50~45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干旱是我省旱作区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在盆地,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在低位山旱地区,收成低而不稳。我省属春作区,但春季降雨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7%左右,春旱频率高、旱情重,三年两头旱,十年一大旱,春夏连旱时常发生,严重影响春播、出苗和农作物早期生长发育,造成因早期发育不良而影响收成,使山旱地区农民收入低而不稳。

二、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虽然我省地处江河源头,河流纵横,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6位。但由于主要农业区内黄河、湟水谷地切割很深,开发利用难度大,费用高。同时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在经济较发达的湟水流域农业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00多立方米,亩均440多立方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目前水资源利用率在50%左右,缺水3亿立方米。旱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为40%左右,水浇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35%左右。

三、山旱地生态环境脆弱

我省的干旱山区自然条件差,坡大沟深,坡耕地面积大。土壤瘠薄,农业耕地近60%的面积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浅山有机质含量仅为0.6~1.2%,土壤理化性质较差,蓄水保墒和供肥供水能力低。水土流失严重,每平方公里侵蚀模数在5000吨左右,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

四、投入不足缺乏后劲

一是旱作节水新技术储备不足。目前我省没有完善的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研发体系,对新技术的研究没有针对性和持续性,许多技术主要从外省引进。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我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困难,农民经济收入低,对旱作农业的投入少,旱作节水技术普及面不大,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第一节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立足实际,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平整加固梯田、培肥土壤、覆盖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剂等为关键技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建设高标准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为着力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真正建立起节水型、高效能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全面推进全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节规划原则

一、坚持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示范区建设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条件,组装配套成熟的旱作农业增产技术,采取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坚持产业化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围绕农业优质高效和农民增收,发展抗旱型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以引进繁育优质抗旱品种为重点。压缩质次价低的小麦品种,增加马铃薯等播期较晚的优势作物,培育浅山旱地具有高原特色的拳头产业,形成集科技展示、技术配套、技术演练、农民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基地。

三、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的原则

根据我省不同类型区和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以东部雨养农业区为重点,兼顾、、等缺水地区,因地制宜确定地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节水技术模式,加强示范带动效应,做到点面结合,全面发展。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的原则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手段,以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强化工程节水与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措施的耦合,探索适合我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长效机制,为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区域布局与建设重点

第一节区域布局

根据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综合我省的自然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农业区域特征等因素,将分为东部粮油主产区,、稞油菜轮作区,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四大旱作区。

一、东部粮油主产区

包括、市(城东、城西、城中、城北四区)等14个县(市)。主要围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平整加固梯田、培肥改良土壤、覆盖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剂等各项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二、、稞油菜轮作区

包括等7个县。主要围绕土壤改良、沟垄保墒、保护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剂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三、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包括等4个县(市)。主要围绕农田整治、土壤改良、节灌技术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四、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包括、囊谦、称多3个县。主要围绕农田整治、土壤改良、沟垄保墒、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第二节建设重点

一、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功能定位:立足于完善核心示范区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集成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探索良性运行机制,打造不同类型的省级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县域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重点:在、市(城东、城西、城中、城北四区)、等28个县(市)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66万亩,其中:东部粮油主产区核心示范区面积42万亩,、稞油菜轮作区核心示范区面积14万亩,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核心示范区面积4万亩,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核心示范区面积6万亩。主要围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培肥、农田整治、节灌技术、覆盖栽培、沟垄保墒、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剂等各项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田节水能力。到年,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增加30公斤,油料增加25公斤。水分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同时加强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提高旱作栽培技术水平。核心示范区技术入户率达到90%。

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一)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

功能定位:一是开展全省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与国家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区域分中心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开展中间试验等技术熟化、转化工作;二是制定旱作节水农业规划;三是承担国家和省上重大旱作节水项目;四是指导全省旱作节水农业生产;五是开展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培训和宣传工作。六是承担国家信息监测预警任务。选择部分典型区域的试验推广站,监测、采集土壤墒情、旱情、地力等旱作节水农业相关信息,与国家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区域分中心联网,为指导抗旱减灾和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

建设重点:新建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试验室一座,配置试验室仪器、监测设备和培训设备等。

(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

功能定位:一是承担核心示范区建设任务。作为旱作节水农业核心区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完成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旱作节水技术和农机装备的示范推广,引导发展基层新型合作组织,探索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二是承担县域内推广辐射任务。结合核心示范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成效,利用各类技术推广手段,开展技术培训,把成功的技术模式和经验做法推广辐射到周边地区;三是开展对农民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建设重点:等28个县(市)新建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购置拖拉机、沟播机、深耕犁、深松机等各类作业机械、配套建设机库、培训设备等。

第五章规划内容与规模

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66万亩,主要围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农田整治、节灌技术、覆盖栽培、沟垄保墒、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剂等各项技术的示范、推广活动。进一步完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新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试验室一座,面积1000平方米,配置试验室仪器、监测设备和培训设备等。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每县500平方米,,面积14000平方米,购置拖拉机、沟播机、深耕犁、深松机等各类作业机械、配套建设机库、培训设备等。加强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的研发,探索良性运行机制,打造不同类型的省级样板,辐射带动区域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展节水技术的宣传培训,培训农民95000人(次),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水平。

第一节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一、东部粮油主产区

包括、(城东、城西、城中、城北四区)14县(市)。主要围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与培肥、覆盖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剂等各项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二、、稞油菜轮作区

包括7个县。主要围绕土壤培肥改良、沟垄保墒、保护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剂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三、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包括4个县(市)。主要围绕农田整治、土壤培肥改良、节灌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四、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包括、3个县。主要围绕农田整治、土壤培肥改良、沟垄保墒、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第二节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包括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

一、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新建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一座,面积1000平方米,购置试验室仪器设备、监测设备和培训设备等。

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

新建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购置拖拉机、沟播机、深耕犁、深松机等各类作业机械、配套建设机库、培训设备等。

(一)东部粮油主产区

该区包括、(城东、城西、城中、城北四区)14个县(市)。

(二)、稞油菜轮作区

该区包括7个县。

(三)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该区包括4个县(市)。

(四)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该区包括、3个县。

第六章投资估算

第一节投资估算

—年省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建设项目,共需投资2.2795亿元,其中: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工程投资1.8664亿元,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投资0.4131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81.88%和18.12%。

一、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共投资1.8664亿元。

(一)东部粮油主产区

东部粮油主产区核心示范区建设共需资金1.0904亿元。

(二)、稞油菜轮作区

、稞油菜轮作区核心示范区建设共需资金0.3024亿元。

(三)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四)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核心示范区建设共需资金0.1048亿元。

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包括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

发中心建设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共投资0.4131亿元。其中: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投资0.0327亿元,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投资0.3804亿元。

(一)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总投资327.2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180万元,设备购置147.2万元,分别占总投资的55.01%和44.99%。

(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

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共投资3803.8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2058万元,设备购置投资1745.8万元。

1、东部粮油主产区

每县需资金142.1万元,共投资1989.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1050万元,地设备购置投资939.4万元。

2、、稞油菜轮作区

每县需资金131.3万元,共投资919.1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504万元,设备购置投资415.1万元。

3、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每县需资金127.9万元,共投资511.6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288万元,仪器设备购置投资223.6万元。

4、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每县需资金127.9万元,共投资383.7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216万元,设备购置投资167.7万元。

第二节资金筹措

—年省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建设规划,共需投资2.2795亿元。按照公益性、示范性、基础性建设内容主要由中央投资为主、地方投资辅助的原则,依据不同区域中央与地方投资比例标准,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承担能力等因素,确定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分别为:中央投资1.7096亿元,地方配套投资0.5699亿元。中央与地方投资比例1:0.25。

第七章规划实施年限及分年度实施计划

本《规划》实施年限为-年,共7年。分年度实施计划如下:

年-年:

一、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包括土建工程、试验室仪器设备、监测仪器设备和培训设备购置等。

二、东部粮油主产区建设。包括东部粮油主产区14个县(市)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以及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等。

年-年:

、稞油菜轮作区建设。包括、稞油菜轮作区7个县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以及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等。

年-年:

一、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建设。包括哈4个县(市)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以及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等。

二、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建设。包括、囊谦、称多3个县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以及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等。

第八章效益分析

第一节经济效益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到年,全省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66万亩,平均亩产粮食比前三年增加30公斤,油料增加25公斤。水分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同时加强旱作区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提高旱作栽培技术水平。核心示范区技术入户率达到90%。

第二节社会效益

本《规划》实施后,将为我省生态类型相似区域提供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有效提高旱作区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一、以抗旱节水为中心,科学技术为支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以农田基本建设综合治理为主攻方向,建立起高效能的农业生态体系,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土壤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供肥能力,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通过各项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措施的实施,可大幅度提高降水利用率。项目实施后,使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得到充分利用和快速发展,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预计到年水分利用率提高到55%。

三、通过《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旱作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和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对实现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农村经济,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生态效益

一、通过《规划》实施,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改善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抗灾、稳产、增产能力。

二、《规划》实施后,可以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推动旱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区种植业、养殖业的协调发展。

三、通过《规划》的实施,利用培肥改土,深耕细作,合理轮作,改造中低产田、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等多种农艺及工程措施,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抗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缓解干旱缺水这一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对恢复项目区的自然植被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九章保障措施

一、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我省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省份,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省农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制定旱作节水农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进一步为节水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旱作节水农业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长期的投入机制

现代节水高效农业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涉及面广、投入多、公益性强、技术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依靠政府发挥好主导作用,加大国家财政、地方财政的投资力度,建立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重点在基础设施、核心示范区的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要引导农民增加投入,提高旱作节水种植水平,推进节水农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三、完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发展节水农业必须要重点加强节水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科学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满足节水农业的科技需求。要逐步建立健全抗旱预警系统、专家咨询系统,组建一批高素质节水农业科技队伍,按宝塔式人才结构,培育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研究、开发、管理、科技推广、技术示范等人才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服务队伍。

四、依靠科技,提高节水农业技术水平

在已经建立的节水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提高其建设示范标准。坚持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并重、工程技术与农艺技术相配套、蓄水保水技术与节水管理技术相结合,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应用带动常规技术的集成与配套,为我省节水农业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典型的技术样板。

五、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多部门节水农业发展网络

旱作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水资源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适时实施人工降水,合理利用灌溉水,挖掘土壤水资源潜力,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等诸多方面。建立有农业、水利、气象等多个部门参与的节水农业发展网络,整合各部门技术力量和资源。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全面推进,为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3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论文关键词:旱灾;干旱;农业;农村经济:风险管理

旱灾是四川发生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危害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大一种农业 自然 灾害。旱灾正逐渐成为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 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通过旱灾对四川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成因分析,提出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四川农业旱灾的特点及其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晌

1.四川农业旱灾的特点

四川农业旱灾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旱灾发生频率高,受灾面积大。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50年至2003年的54年间,四川除其中l1个年份无旱灾或无旱灾资料记载外,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成灾达43个年份。受灾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有30个年份,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有12个年份。据统计,四川省一般干旱年,受旱县是30~50个,受旱面积1000万亩~1500万亩,损失粮食产量10亿斤~15亿斤;中等干旱年,受旱县50~70个,受旱面积1500万亩~3000万亩,损失粮食产量15亿斤~30亿斤;严重干旱年,受旱县70~100个以上,受旱面积5000万亩以上,损失粮食产量30亿斤~50亿斤。二是旱灾呈上升趋势。据四川省1952~2001年主要年份农业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资料,1952~2001年50年中,四川水灾和旱灾无论是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旱灾的趋势更为明显(见表1)。

三是四川干旱类型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盆地西部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春旱;盆地中部为春、夏、伏旱的交错区,但对农作物威胁最大的是夏旱、伏旱;盆地东部主要是伏旱区;攀西地区即四川西南山地,雨季、旱季比较明显。

2.四川农业旱灾的成因

(1)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四川地处内陆,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是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全省降水量分布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从盆周向盆中减少。再从四川水资源的流域分布及用水情况看,岷江、沱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是全省生产、生活主要用水区,用水占全省用水量的84。3,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58。8。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需水地区分布不一致。反映了四川区域性缺水现象突出和季节性缺水。

(2)水利基础设施不足,老化严重。四川现有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94座,小型水库6537座,有效灌溉面积3641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521万亩,只占耕地面积的38.8。在现有水库中,病险水库有2828座,占水库总数43,而且有3座大型水库集雨面积小,主要靠引水充蓄库容,遇到旱情.引水困难.库容迅速下降,很难调出更多水来救灾。

(3)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四川在农业灌溉方式上,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土渠输入”、“大水漫灌”,造成农业用水的大量损失浪费。据统计,四川渠系水利利用系数只有0.3~0.4,低于全国0.5的水平,而且一部分水在进入田间后就被渗漏、蒸发。 工业 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2000年,四川工业用水49.4亿m。占四川总用水量的23.7;生活用水26.8亿m。占总用水量的12.5。2000年,四川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ll9m。,比全国平均水平78m。高4lm。,是发达国家的10多倍。同时,城市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十分普遍。

(4)农户应对旱灾的能力较弱。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农户应对旱灾的能力,固然与自然条件和水利设施建设有关,但影响农户应对旱灾的因素还很多。一是农户收入低。根据四川省农调队的调查,2003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2230元,低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的水平.特别是旱灾多发地区,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更低。二是抗旱的劳动力资源不足。抗旱具有持续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特点,需要体魄健壮的劳动力,而四川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加,务农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使农户抗旱能力减弱。三是抗旱服务组织建设进展缓慢。干旱发生具有区域性,靠单家独户抵御旱灾是非常有限的。全国各地的抗旱实践证明:抗旱服务组织是农村抗旱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到2001年,全省建成市级抗旱服务队10个,占市级总数的47.6%;县级抗旱服务队107个,占县级总数的50.4%;乡(镇)级抗旱服务分队772个,只占乡镇总数的15.35。

3.旱灾对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持续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甚至绝收;树木枯死,草场退化,土壤沙化;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明显上升,森林火情、火灾加剧。根据农业部种植管理司和农业部信息中心公布的资料,1971年~2003年的33年间,四川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1996万亩,年均成灾面积784万亩,占受灾面积的39。特别是2001年,四川遭受的严重旱灾,造成4881万亩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3367.5万亩,占受灾面积的68.9;绝收面积706.5万亩,占成灾面积的21.1;有556万人和589万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2)旱灾对四川农村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受旱地区农业总产值增幅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下降,进而影响四川整体实力增强。②影响农民增收,如广元市2001年遭受几十年不遇的旱灾,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减少74元。③影响农业资金投入结构。为了抗御严重的旱灾,政府要投入大量的抗旱、抗灾资金和救灾救济款,帮助灾区农民抗灾和农民渡过暂时困难,从而使原计划安排用于农业其他方面的资金和用于其他产业的资金不得不重新调整,使农业的其他方面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3)对 农村 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有资料显示.四川2001年旱灾,使广安市因缺少饮用水而举家外出“逃水荒”的有1500多户。二是在一些区域已经引起生活、生态、人心的连锁反应,成为影响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三是经常发生旱灾的一些地区.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社会 经济 的 发展 。

二、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农业旱灾风险管理,就是对造成农业旱灾的各种因素的发生、发展 规律 进行分析和把握.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旱灾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从而努力实现农业计划目标的过程。如前所说.旱灾是制约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 自然 因素,旱灾给农业带来的风险是不言而喻。“洪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旱灾所造成的损失远大于洪涝灾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四川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短缺现象还将日趋严重,必然导致干旱区域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进一步加重。干旱化趋势,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农户注重对干旱的预防,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做到早预防、早控制,采取 科学 手段.将农业旱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促进四川农民增收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三、四川实施农业旱灾管理的现状

目前,四川在实施农业灾害管理中采取的是分灾类、分部门、分地区的减灾管理模式。以旱灾管理为例,旱灾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减灾安民。旱灾管理的组织形式:省市县都有两套组织体系,一是抗旱防汛指挥部。二是救灾办公室。抗旱防汛指挥部由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长,分管领导为副指挥长,由水利、农业、气象、救灾、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旱灾管理的方式主要是利用行政手段,召开各种会议,如实行“五长”会商(省政府副秘书长和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的厅、局长)制度,研究制定减灾对策措施,宣传号召广大群众抗灾减灾。旱灾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指挥抗灾、民政救济、农税减免等。

为了更有效地抵御旱灾,减轻旱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各地还建立了市、县、乡(镇)抗旱服务组织,实行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在抗旱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抗旱减灾知识,提高公众防旱意识,增强抗旱减灾能力。

四、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对策

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看,对旱灾的管理应该由控制旱灾向灾害管理的理念转变,切实增强系统意识、风险意识和资源意识,建立有效的旱灾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综合运用各种措施。

1.明确界定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界定清楚谁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有利于明确各自的责任,有效地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干旱风险管理(当然也包括其它灾害的风险管理)的主体基本上只有政府。从抗旱的组织、指挥、救济到灾后重建的物资、资金提供,几乎都由政府承担。而按照责任和利益对等的原则,政府、产业化龙头 企业 (含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都应当是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且是弱质产业。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考虑,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来看,政府无疑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要主体,它的作用和功能是其他任何组织不能替代的。首先,政府必须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规划、组织和指挥主体。其次,政府是农业旱灾风险监测、预报、预警、评估的主体。三是政府具有的农业保护、政策支持以及执法等功能,是其他任何组织不能替代的。实行联产承包责任以后,千家万户的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所以,农户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当然主体。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以及有关的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和农业利益紧密相连,它们也理应成为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

2.建立旱灾风险研究咨询机构,为旱灾风险管理主体回避旱灾风险提供咨询服务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咨询研究机构从事农业旱灾风险的科学研究,这对旱灾风险的研究和实施旱灾风险管理是极为不利的。政府可以通过科研立项、招标、合同形式,依托大学、科研院所组建旱灾风险研究咨询机构,针对不同区域影响旱灾因子的变化及其变化趋势,对旱灾风险及其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定期和不定期地旱灾发生时期、发生区域、发生程度、控制措施等方面的信息,并为政府提供旱灾应急预案,以指导农业经营者回避风险。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水利资金投入

解决四川旱灾风险的主要措施就是建设水利工程。在水利建设方面,应坚持大中小微水利建设并举,开源与节流并重,新建和挖潜改造并行。一是建设一批水利骨干工程,主要做好武引二期,升钟、毗河引水,亭子口水库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快15座在建中型水库的建设进度,争取再建一批投资省、见效快的中小型水库,加强中型和小(一)型水库的配套建设。加快各类水利设施的节水改造,大力推行节水灌溉。二是切实解决旱山村缺水问题。加大丘陵地区旱山村治理力度,

把旱山村治理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国家水利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丘陵地区“治水兴村”工程,以逐步解决旱山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三是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和堤防建设,提供防洪和抗旱水源保证。

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大、工期长,单靠国家投资难以办到,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多元化的水利投资体制。既要争取国家对大中型骨干工程的资金投入,又要通过改革和完善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机制、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激发农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资于水利的热情,以加快四川水利建设的步伐,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4.加大科学技术应用力度,尽快实现旱灾风险管理技术 现代 化

    旱灾风险管理涉及的因素多,而且复杂。为实现旱灾风险管理的预期目标,必须在旱灾灾害的预测预报、信息处理、调度指挥决策、抗旱减灾和抗旱后评价等方面提高科技水平,实现旱灾风险管理技术现代化。在预测预报方面,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雷达探测技术,不断丰富预报手段,完善预报模型,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在信息处理方面,应用 计算 机 网络 技术,数据仓库技术,gis技术,开发先进实用的应用软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水平;在调度指挥方面,运用现代化的通信传输手段,建立和完善异地会商系统,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和智能化专家系统,提高调度指挥的科学性;在旱灾灾害评价方面,运用航测、遥感和模拟技术,制定旱灾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度,对旱灾的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

   5.大力推广旱作技术和发展节水农业

旱作技术和节水农业也是抵御旱灾和实施旱灾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要加大旱作农业技术措施的推广力度,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化学、农机和工程措施,尽量选种抗旱能力强或能避开干旱重发期的作物、品种,着力发展旱作节水、保护地栽培等避灾农业。要采用行政、经济、技术、 法律 、工程等各种手段,大力推行节水技术,强化节水措施,加大节水力度。重点要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和各种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灌区的管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技术,如集雨开源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艺抗旱技术和工程保水技术。节水技术主要是推广喷灌、滴灌、微灌技术和灌区推广渠道防渗。农艺抗旱保水技术主要是适雨避旱、垅作技术、覆盖避旱栽培、水肥耦合等,主要作用是减少径流损失和蒸发损失,提高单位水资源产出率。在横坡垅作的基础上,还可推广聚土垅作、格网式垅作和“目”字型垅作等耕作技术,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拦截降雨,使其就地人渗,变超渗产流为蓄满产流,变地表径流为地下径流,提高土壤的含水量。总之,发展节水农业要围绕当地的区域特色和农业主导产业,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节水农业,建立符合区域特征的多种节水模式和技术体系。

第4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节水灌溉;新理念;旱地农业;关系

灌溉的定义是人为地保持作物正常生育所需土壤含水量的一种技术。从字面上解释,“灌”是人为地浇注,“溉”是将水扩散。灌溉是人为补充作物正常生育期所需水量与该期降水量的差值,灌溉是人为地从作物生理需水要求上达到农业“两高一优”(高产、优质、高效)的手段。因为各地区的条件千差万别,而农业又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所以说,灌溉的原理具有普遍性,而灌溉的运用则带有地域性。

1灌溉新理念

在观念上,对灌溉要有新认识,即首先为了节水,灌溉量要少到恰到好处,不能像以前理解的灌溉就是浇地,就是全面积的大水漫灌,而最好浇在有作物处,在无作物处少浇或不浇。为了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灌溉次数应减少,宜在关键时浇水较多,但不是充分满足作物需水要求。例如果树在长枝叶时不给水,以避免疯长,而在开花结果时,给适当的水,这样就能提高产量和品质。其次,要实现精确浇水,必须有高新技术研制出的现代化灌溉设备,以自动或半自动地将水准确、精量、快速、节能地输送到作物根区;同时,大量节省劳力、投资,操纵者也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这样的灌溉机具应能实现灌溉产业化。最后,科学的灌溉经营管理是实现高效益的关键条件,这是过去重建轻管使之吃了大亏的重要教训。

节水灌溉是现代灌溉,即以当代最先进的高新科技武装的灌溉技术,它属于当代精确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可认为节水灌溉是简单劳动,科学性不强。节水灌溉是实用科学,量大面广,土地分散,且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的地理、资源、生态环境条件,而这些环境条件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方面给推广节水灌溉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是节水灌溉发展进步的动力。当然,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将大大减少节水灌溉这些先天性弱点的影响,而使其吸收高新技术的精华,激发创新能力,对旧观念、旧理论、旧设备等进行强劲的冲击,引发出全新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1-4]。

因此,不能简单地对待节水灌溉技术,它还有很多课题尚未研究清楚。不能搞土法上马、降低其高科技的品质,也不能奢望在全国可以只搞1~2种灌水技术和灌水设备就能完全满足各地的要求。当然把节水灌溉看得复杂一些是战略上的要求,而经过仔细研究开发出的技术和设备,则应简单易行,这样才能显示出高科技的水平。

由于观念的改变,必须有新理论指导,新技术涌现。近10余年来,理论上出现了调亏灌溉、spac系统调配、旱作农业等,新技术方面出现了膜上(下)灌、水肥耦合,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等。这些都是创新的宝贵财富,有待进一步发掘。

2节水灌溉与旱地农业的关系

旱地农业是指在降雨量偏少、没有或有限的灌溉条件情况下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它包括旱作农业、雨养农业、旱农等概念,但其含义又各具特色。旱地农业的内容包括了种植制度的选择,抗旱或耐旱的作物品种的选育,蓄水保墒、培肥地力、旱作栽培耕作技术、化学剂调控技术及创造条件进行有限的节水灌溉技术等。因此,旱地农业并非不需要水,反而在“水”字上作文章更多,它与节水灌溉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有1 564个县分布在山区,山地大多为旱地,旱地约有7 800万hm2,占耕地面积73%。实践证明,旱地农业的增产潜力是很大的,如我国旱地农业地区粮食单产或总产年平均都增长40%以上,产量在2 250 kg/hm2以上的已不在少数。国外的试验证明,在年降雨量400 mm以上地区,只要采用适宜的耕作栽培措施,每1 mm降水就可以生产0.4~0.5 kg的谷物,最高的可达0.9 kg。按照这一研究成果,我国的旱地农业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掘。因此,旱地农业对于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潜力也是非常大的。

我国农民在同干旱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不少丰富的旱地农业实践经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这些实践经验注入了新的内容,使旱地农业与系统的农业工程相结合,使之得到了补充、完善和发展,显著提高了旱地农业的水平。然而,从近40年气象资料分析,我国存在着少雨变旱趋势,冬旱面临成倍增长,春旱、夏旱也呈上升趋势,这更加剧了我国的水危机。因此,在旱地上围绕“水”字作文章,发展旱地农业,使之在节水农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充分必要和完全可能的。

3旱地农业与节水灌溉相结合

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生态问题,过去走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道路,从而出现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雪线上升等严重问题,以致黄河断流,旱灾连年,洪水泛滥。不难理解,生态问题的症结在水,西部的农业发展更离不开水。而目前面临的事实是西北地区大多缺雨少水、西南部地区雨水稍多,但时空分布极不合理。要解决作物需水要求只有依靠旱地农业和节水灌溉结合才是唯一的出路。我国北方旱区雨季(6—9月),降雨约占全年的70%,此期间采用深耕等蓄水措施,一般年份1 m土体可增加100~200 mm的水分,再采用保墒措施使底墒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5%,到翌年3—5月土壤湿度仍可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如果再增施有机肥,土壤涵蓄水分能力会更大。同时在适宜地点开挖水窖,以便雨季集蓄雨水,到旱季可用微灌、膜下灌、淋洒灌等节灌技术进行抗旱灌溉。经过这些综合措施后,可保作物出全苗,达到丰收稳产的目的。

4参考文献

[1] 安庆飞.推广节水农业势在必行[j].河南农业,2010(8):49.

[2] 崔粉玉.发展高效农业与节水灌溉有关问题的探讨[j].吉林蔬菜,2010(2):96-97.

第5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在对凉城县旱作农业现状进行调查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应以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增加饲草料作物比例,压缩粮薯作物比例;引进和推广抗旱省水的作物和品种;集雨补灌技术;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化肥,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抓好传统的抗旱耕作措施,逐步推广免耕少耕技术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

凉城县;旱作农业;现状;发展对策

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难点。张蓉等提出应以种植结构优化、科技措施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地膜覆盖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以政府为引导、科技为支撑、区域治理为基础、产业化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对策[1]。康志文提出旱作农业十项技术,其核心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提高农业用水[2]。旱地农业必须走传统蓄水农业与现代节水技术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旱地产量低而不稳、效益低的实际问题,采用节水技术可明显提高产量。发展集雨农业,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旱地水源的主要途径[3]。以秸秆覆盖、少免耕加表土作业组成的保护性耕作体系,适合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条件,可以取代翻耕为主的传统耕作体系,有力地推动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6]。施肥能够促进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7]。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新进展[8]。本研究从凉城县实际情况,探索了凉城县旱作农业的发展思路和战略。

1凉城县旱作农业特点

凉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处于中温带,属于半干旱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3023h,年平均气温5.3℃,≥10℃有效积温2430℃,无霜期90~125d,年平均降雨量427mm,年蒸发量1938mm,是降水量的4~5倍,且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凉城县是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大县。

1.1旱作农业比重大凉城县是以旱作为主的地区,全县总土地面积3458km2,总播种面积6.4万hm2,旱地4.8万hm2,占75%,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2.08亿kg,其中旱地生产粮食1.5亿kg,占总产的72%,旱作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气候十年九旱,旱作区植被稀疏,地形起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问题,面积达2500km2以上,水土流失地区的人口占全区人口的60%以上,主要集中在旱作区。降水量427mm,但时空分布不均匀,特别是春旱成为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1.2水资源短缺全县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调查资料表明,虽然近年来水浇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农业用水范围增大,但大面积的水浇地还在大水漫灌,水分利用系数为0.35左右,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粮食降水利用效率只有3.29~9.32kg/(hm2•mm),其中小麦3.03~8.32kg(/hm2•mm),玉米4.34~13.72kg(/hm2•mm),谷子2.70~5.16kg(/hm2•mm)。因此,采取积极的节水措施,进一步增强水危机的意识十分重要。

1.3旱作农业区基础设施差旱作农业区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全县坡耕地面积近5万hm2,相当一部分坡耕地还在顺坡耕种,水土流失严重。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仅为46%,大中型动力机械80%老化。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肥料,使旱作区土壤养分状况严重失衡。在有机肥方面,积造肥基础设施差,建设标准低,影响农家肥的积造数量和质量提高;秸秆还田量少,通过各种方式利用的秸秆只有可利用秸秆总量的30%左右。在化肥方面,施用量地区间不平衡和N、P、K施用比例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虽然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产地区化肥施用量过大的问题仍然存在,而广大的旱作农业区和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化肥用量偏少,使旱作耕地土壤肥力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1.4节水新技术普及率低旱作农业区节水农业新技术普及率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的旱作农业区化肥施用量偏少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有30%的旱地不施用化肥,平衡施肥技术的普及率更低;二是虽然地膜覆盖技术节水、增产作用都十分显著,但推广面积较小;三是抗旱水源和抗旱设施不足,遇上旱灾90%的旱地没有有效的抗旱手段,只能望天等雨;四是抗旱的优良品种少,优良品种普及率不足70%,杂粮杂豆种子退化严重。

2凉城县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向城市转移,传统的农业保墒增墒技术越来越不受重视,农田培肥也逐渐轻视,重视投入轻视技术,重视当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土地越重越薄,土壤肥力越来越差,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逐渐变低。

2.1传统农业保墒措施不再重视习惯上的秋雨春用、春旱秋防、精细耙耱、三九磙地、顶凌再耙耱等传统技术已经不再有人关注。

2.2生育关键期补灌坐水点种是一项比较经济的补灌技术,是在播种期土壤干旱采取的抓全苗、促壮苗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如春播期间干旱严重,增产十分明显。但由于缺乏省工省时的技术和机具,目前,推广面积有限。

2.3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增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作用,在连续降雨的情况下还有降低湿度的功能,从而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早开花结果,增加产量、减少劳动力成本等作用。在旱作农业地区推广应用其保水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凉城县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由于农民认识水平低,覆膜机具不配套,费时费力费钱,所以推广难度大。

2.4选用抗旱作物与品种筛选适宜的抗旱作物和品种是增产的内因,选择具有抗旱耐旱的优良品种对于旱作地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凉城县能够种植的作物种类较多,但由于比较效益和种植机具等问题,目前主要以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为主,一些培肥作物和耗水少的作物种植较少。

2.5轻视有机肥近年来,凉城县旱作地区施优质农家肥平均不足500kg/667m2,化肥以二铵基施为主,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低,肥料利用率下降,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严重下降,抗旱抗逆能力显著降低。

3凉城县旱作农业发展对策

凉城县总的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单一,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旱作农业的重点是保墒、蓄墒、防旱抗旱,充分利用天上水、合理开发地下水,使有限的水资源达到最大利用,提高水分产出率。总结多年来的旱作农业成功经验,吸收引进当前先进的旱作农业技术,做到两者有机结合,为凉城县旱作农业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3.1旱作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目前,旱作农业主要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以玉米、杂粮和马铃薯为主要作物,生产链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根据当地自然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旱作区域的种植业应由目前的粮薯作物为主逐渐改为粮草作物轮作种植,增加饲草料作物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改为以饲草料发展为主;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改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以农促牧,农牧结合型种养结构。

3.2抗旱作物和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品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选择具有抗旱耐旱和生育期耗水少的作物及优良品种对于旱作地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凉城县要大力引进和推广适合旱作地区种植的抗旱品种,逐步代替过去种植的一般品种。

3.3集雨补灌技术针对凉城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降雨集中于7月—9月份的实际,在土质较好的丘陵山坡地,发展雨水集蓄微小工程,将有限降水集中使用,如坐水种,生育关键期补水等。坐水点种是一项经济实用技术,选择适宜机具,稀薄作物每穴坐水0.5~1kg,待水下渗后,点籽盖土。根据每年春播期间降水情况,区域内旱情分布情况,坐水点种面积差异较大,春播期间墒情较好,无需坐水点种。

3.4有机无机肥相结合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化肥,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不仅能满足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而且能改良土壤,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使作物根系发达,能充分吸收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实现以肥调水。近年来,凉城县旱作地区增施优质农家肥,化肥施用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因地因作物施用。近几年,凉城县还引进推广了以有机质≥45%的有机无机复合肥,以弥补人畜粪尿的不足,年施用量在300~500t。

3.5大力推广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保墒作用显而易见,已被农民所认可,并且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但是目前只局限于在稀播作物上采用,今后要不断试验研究,在其他密植作物上使用。与生产覆膜播种机厂家合作,研发适合在密植作物上使用的覆膜播种机,以扩展地膜覆盖栽培的作物种类。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与半膜覆盖栽培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增温、集水、保墒作用,在旱作地区推广双增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今后要大力推广,并且要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以逐步代替半膜覆盖。

参考文献:

[1]张蓉,张卫军,李作宏,等.通渭县旱作农业发展实践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5(3):89-92.

[2]康志文.山西省旱作农业发展战略探讨[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3]王新安.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4]赵惠芳.河北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2(5):67-69.

[5]张苏林,王谊.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是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出路[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9(1):90-93.

[6]高焕文,李洪文.可持续机械化旱作农业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1):57-62.

[7]许旭旦.旱作农业中的合理施肥及其生理学基础[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5(2):51-55.

第6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青海互助

青海省互助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壤处,平均海拔2 700 m,年平均温度4.6 ℃,年降水量450~550 mm,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有“十年九春旱”之称,植被生态环境较为薄弱,农田裸露,水蚀风蚀严重,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能力低下,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实施以节水为核心的蓄水改土保肥的旱作农业措施。

1青海互助县主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1)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一般耕地耕深普遍在15~18 cm之间,此深度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对农作物生长不利[1]。深耕、深松技术的实施可在原耕翻15~18 cm的基础上再深松到30 cm左右,形成上翻下松的结构,打破多年形成的犁底层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轻病虫草害,利于农作物生长。经测定,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比未装深松铲的犁耕或畜耕土壤容重降低30.14 g/cm3,孔隙度增加8%~10%,土壤含水率提高2%~5%,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耙耱镇压机械化技术。秋季土壤表层10 cm含水量12%以下时或雨后,及时耙耱镇压,质量要求达到播种状态,春季不动土直接播种,经过耙耱镇压可压碎坷垃,封严缝隙,减少风吹跑墒。研究发现,10 cm镇压田含水量为17.5%,未镇压田含水量为10.26%。

(3)地膜覆盖保墒机械化技术。通过覆盖地膜,起到保水、保肥、增温的作用,是干旱地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2]。现今推广的有2种模式:一是垄膜沟植机械化技术。将地膜覆盖在非播种行的垄上,将种子播入未覆膜的沟内。该技术于1999年由外省引入,现已在互助县广泛应用。二是覆膜穴播技术。利用机械将种子按一定的行距、株距穴播在地膜下。通过近几年的试验表明,机械化覆膜播种增产幅度可达30%~40%。

(4)坐水播种机械化技术。利用播种机械边播种边浇水,特别是春季干旱的年份,可适时播种,达到保苗、壮苗的目的,增产幅度达16%~47%。

(5)旱作沟播机械化技术。利用沟播机一次完成起垄、种肥施用、分层播种、覆土、镇压等工艺。可将天然降水集于沟底,加大蓄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3]。同时,抢墒播种有利于种子萌发。一般沟播田出苗较普通大田早5~7 d,沟垄相间,可抵御风寒,沟内温度与其他播法相比高0.7~1.0 ℃,增产幅度为10%~24%。

(6)虚实并存机械化技术。通过浅翻深松对土壤耕作进行间隔处理,耕层形成虚实并存的结构,虚部土壤孔隙度大,渗水快,蓄水多,通气好,实部土壤孔隙度小、提墒快,导水保温性能好。虚实2部分水、肥、热运移互补,为作物生长创造了条件。

(7)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在农作物收获后,利用机械直接将秸秆还田,并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可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的目的。

2互助县发展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

(1)做好旱作节水农业科学研究和机具选型。发展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要有先进适用的配套作业机具。多年来,互助县通过引进、试验、选型等多种途径和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旱作节水农业配套机具的问题。

(2)因地制宜,研究不同地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模式。互助县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特点不同,针对不同地区,研究试验不同的模式。

(3)建设示范区,搞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做好示范区建设是互助县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主要做法。每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首先应选择示范区进行试验示范,以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带动周围地区的技术推广工作。在示范区召开现场会、举办技术培训班,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在全县迅速推广普及。

(4)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做好技术服务。科技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变为先进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中,互助县特别加强了农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经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县农机推广站为基础,乡农机管理站、村机耕队共同参加的农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4]。这支农机科技推广队伍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快了全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普及速度。

3互助县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思路

(1)明确目标和任务。以充分利用自然水为目的,以培肥地力为重点,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科学研究与试验示范相结合,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在旱作农业机械的研究推广过程中向多功能联合型机械、通用性机械、精准化机械方向发展。

(2)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发展。以往粮食作物机械化程度高,经济作物机械力量不足,应加紧研制、生产、推广适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具。

(3)向网络化、系列化服务方向发展。推广过程中实行农机作业承包责任制,由乡站组织采取自愿的原则,组建农机服务队,开展机械化作业服务。同时要改善田块小、种植作物不一、栽培模式不规范的状况,实行合理布局、规模经营,以利于大中型机械的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 李国正,简明凯.河北省节水高效农业的建设途径与保障措施[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5):84-86.

[2] 孟夏,张庆华,李博杰.我国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4):1606-1608.

第7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1临夏州农业生产的现状

1.1全州总耕地中水浇地面积小目前临夏州耕地构成中,山地10.88万hm2、川地2.89万hm2、塬地1.28万hm2。在耕地中,水浇地4.44万hm2、水平梯田3.46万hm2、条田2.33万hm2。从耕地构成中可以看出,山地面积大,水浇地不到总耕地面积的1/3。

1.2扩大水浇地面积难度大根据全州水资源普查资料,全州地下水总储量约36667m3,其中可利用的只有1102m3,占3.59%。地下水储量少,只能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在农业灌溉上没有开发价值。地表水过境水量虽然丰富,但是由于分布不匀、开发难度大,加之资金缺乏,在短期内无法大幅度扩大水浇地面积。

1.3干旱少雨是困扰临夏州农业生产的因素根据气象资料,临夏州洮河中下游、刘家峡水库以下的黄河沿岸及永靖县西北部年降水量200~300mm;永靖县东北部和西部地区、东乡县东西两边半山区年降水量300~400mm;东乡县东部高山地区、大夏河下游、广通河中下游、临夏、积石山两县北部年降水量400~500mm。旱作农业又叫雨养农业,指的是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没有灌溉条件需要抗旱播种的农业。根据旱作农业的定义,综合耕地构成与耕地分布区域的常年降水量可以看出,今后旱作农业在临夏州农业生产中将逐渐占重要地位。

2临夏州旱作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自然因素的影响,仍不容忽视旱作农业区面积大,旱灾频繁,农田基础设施差,土壤贫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旱作农业工作,社会认知度低。长期以来,对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轻视旱作农艺技术,对旱作农业没有强势、持续的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加上农业自身条件较差,没有能力推动旱作农业全面推广,严重制约着旱作农业的发展。

2.2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旱作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临夏州是一个财政亏欠的地区,农业部门技术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项目,投资渠道单一。由于缺少资金,项目难以持续开展,先进实用的旱作农业技术难以发挥长效。

2.3旱作农业措施实施不到位,水的利用率低全州范围内,降水径流收集率低;集雨水窖或蓄水池节水补灌设施不配套。灌溉农业区灌溉技术落后,用水粗放,水利用效率低。传统灌溉习惯是“灌溉浇地、有水就浇、大水漫灌、水泡田、灌安冬水”,没有按照作物的需要去浇水,灌溉行为很不科学,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农田灌溉水效率很低。50%以上的灌溉用水没有直接用到作物上,农田水分损失平均达到10hm2。

3临夏州旱作农业区的特点及旱作农业技术

3.1临夏州旱作农业区特点旱作农业虽然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类型,但由于生产中突出了一个水字,具有其特殊性。临夏州的旱作农业区主要集中在山区,耕地中多为坡地,整个旱作区特点是:自然降水是土壤水分的唯一来源,一年之中总会有比较集中、比较大的降水天气。当降水强度超过土壤的入渗能力时产生地表径流。旱作区人均耕地面积比川塬区多。

3.2土壤、肥料、水分利用领域有以下成果土壤结构好,大孔隙比例合适,小孔隙比例丰富的土壤,即使在相当高的基膜吸力下,仍有许多空隙保持充水和能导水,导水率不致下降太快,有利于作物生长。进入土壤中雨水同时进行着向上的蒸发和向下再分布两个过程,水分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运动。全州大部分旱作农业区春末夏初至秋季期间,土壤含水量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比降水高峰期推迟15d左右;冬至到初春,土壤含水量与7~10月份的降水有密切的关系。

3.3临夏州目前采用的旱作农业技术覆盖抑蒸:通过覆盖形成一种隔离层,阻断土壤中气体与大气交换通道,减少土壤水的蒸发损失,而将水保蓄在土壤中,供作物利用。在类型上有生物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高留茬覆盖、沙石田覆盖、生化制剂覆盖等等。在20世纪70年代,积石山县的安集乡红坪村盛行的沙田玉米,属于沙石田覆盖。雨水就地入渗利用:通过对地表微地形的改变,降低了地表径流水力坡度,截断径流线长度,减缓径流运移速度,从而增加地表径流在一定区域的滞留时间,增加地表入渗能力,达到增加雨水入渗土壤的目的。在类型上主要为平田整地、修建水平梯田,在山坡地沿等高线起垄带状种植等。雨水富集叠加利用:把一定面积上的降水叠加到另外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供作物生长利用。在临夏州引用比较广泛的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降雨汇集异地利用:利用汇集的雨水进行一定时期的补水灌溉。目前广河、东乡、永靖、积石山县开展的集雨水窖、集流蓄水池属于此类。

4对临夏州目前主要的旱作农业技术分析与评价

前面将临夏州旱作农业区应用的技术分为4类。在实际生产中4类技术往往是综合运用。

4.1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近年来,临夏州旱作农业区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全膜覆盖起垄后在田间形成较大的集雨面,使垄面上的降水向垄沟内聚集叠加。“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以工业产品地膜为主要农资,运用了起垄等农艺措施,实现了覆盖仰蒸、雨水就地入渗、雨水富集叠加等技术综合运用,取得了良好的保温增墒效果。“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要点是垄沟比的确定、垄高的确定、垄形的确定、垄沟的取向等4个方面。研究表明:垄沟比一般可按下式确定:K=(a/x-1)/B。式中:K为垄宽与沟宽之比,B为垄面径流系数,a、x分别为平地未覆膜和起垄覆膜种植时作物水分满足率。如果考虑到垄面覆膜,则垄面径流系数B,根据有关实验结果可取0.85,垄沟比在1∶1至2∶1之间。临夏州目前推广的玉米全膜双垄沟播采取的是2∶1。在地膜覆盖的情况下,运用的垄高以15cm为宜。膜下水分在温度梯度的作用下主要集中在20~30cm层次及其以下土体,相对于种植区而言,这一层次正是5~10cm耕层及其以下土体,这就为种植区的作物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垄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才会对地表微气象条件产生有效影响,如减小种植区的地表径流交换,稳定种植区的微生态环境,相对提高和稳定种植区耕层土壤的温度,这些变化对半干旱区苗期较为恶劣的生态和气候条件而言有积极的生物效应;从集水的角度考虑,膜垄达到一定高度集流效果才会好,尽可能增大垄膜的集水面坡度以减少雨水在膜表的滞留时间,避免无效蒸发。比较常见的有拱形垄、梯形垄和三角形垄,一般来讲三角形垄比较经济,集雨效果也比较好。临夏州推广的大多为拱形垄。沟垄的取向应按与所在区域的主风向呈垂直的方向排列,并有意识地增大垄对地表气流的阻碍作用,降低其对种植区地表气体交换的影响,从而构成地膜保护垄下的土壤水分,垄又保护种植区土壤的水分较小损失的沟垄种植体系。当然,在沟垄的取向上必须考虑沟垄应与等高线平行,其次才是与主风向垂直。

4.2培肥土壤、水肥协调、高效用水技术研究分析,在旱作农业区每生产0.25kg小麦,往往要消耗3.60mm以上的降水,而在肥沃的土地上,只消耗0.70~1.50mm降水。原因是肥沃的土地其入渗性、持水力和释水力均优于贫瘠土壤。培肥土壤的目的就是增厚土壤的活土层,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培肥土壤、实现水肥协调、高效用水目的,虽然技术简单,但是系统性强,归纳起来是:广开肥源、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具体措施是:调整农业结构,实行农牧结合以农促牧,以畜粪肥田,因地制宜建立农作物和绿肥,牧草轮种间作,用地养地的轮作倒茬制度;解决农村能源,实行秸秆还田,牲畜过腹还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注意氮、磷、钾和微肥的配合使用,提高化肥利用率。

5对稳步发展临夏州旱作农业生产的几点建议

5.1注意保护旱作区农业生态环境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在临夏州的旱作农业区,旱作农业生产逐步把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旱地耕作栽培技术体系逐步完善。旱作农业区的粮油产量逐年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我们也看到,为了实现农产品高产目标,农用物资投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统计资料,全州玉米全膜双垄沟推广面积达到68666hm2,占全州耕地面积的47%。农膜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临夏州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农用地膜的负面影响,“白色污染”问题愈演愈烈。从2006~2010年间共投入地膜是17840t,平均每年3568t。残留率按30%(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和中国科学院的资料)计,残留量每年达1070t,连续5年残留量为80kg/hm2,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各类农药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化肥、农药对空气、水体、土壤、农产品都具有严重污染,农产品中过量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农田地膜残片破坏土壤结构,形成阻隔层,影响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危害作物生长,导致作物减产。所以在发展旱作农业的同时,保护旱作区农业生态环境,防止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也需要重视。总书记于2006年在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讨班上指出“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发展循环农业,强化生态保护,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坚持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实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为临夏州旱作农业区的工作指导方针。

第8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 农业生产;特点;节水工程示范;模式;宁夏盐池

中图分类号 TV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199-01

宁夏盐池县位于东经104°17′~107°41′,北纬36°6′~39°5′,土地总属干旱半干旱地带。长期以来,该地干旱缺水严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8 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2, 1 hm2耕地占有量为990 m3,是全国乃至全区水资源最少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极为恶劣,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严重影响了农业持续、高效、稳定的发展。在盐池县选择不同类型的旱作农业用地建立节水工程示范区。通过先进的机械化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高新节水农业措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机械化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以指导和带动工程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同类地区节水农业的发展。

1 盐池县农业的生产特点

1.1 水资源少,农业产量波动幅度大

盐池县水资源十分贫乏,综合水资源总量为8.2亿m3,单位面积平均水量相当于黄河流域平均水平的26%,全国平均值的4.6%,而且分布不均,水质较差,矿化度大多在2 g/L以上,有的高达7 g/L,苦咸水面积分布约占90%,苦咸水量占平均年径流量的33%。该区域多年年均降水量为180~400 mm,且多集中在7—9月,降水量不均匀,由东向西逐渐递减,年降水量变率大(荒漠草原区-70%~90%,干旱草原区-38%~60%)[1],年蒸发量超过2 000 mm,干燥度在2.17~3.78。干旱少雨客观上成为该县干旱地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是造成粮食生产起伏波动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1.2 灾害种类多

盐池县呈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是由半干旱向干旱过度的地带。干旱、洪涝、低温、霜冻、冰雹、风沙、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尤以旱灾最为严重。干旱年份发生的频率为65%,即平均3年二遇,一年中春夏干旱(4—7月)发生最为频繁,且以春旱发生较多,危害最大,春夏连旱平均3年两遇,夏秋连旱或春夏秋三季连旱4年一遇,秋旱平均3年一遇。

1.3 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

盐池县的植被覆盖度低,整个宁夏地区森林覆盖度仅8.7%,其中盐池县森林覆盖度小于25%。宝贵的水资源不能有效拦截而大量流失,加之垦植率高,歇茬种植、乱砍、乱挖、乱樵等人为活动,加速了草场植被的退化,对于人为活动的敏感度极高,易于在人为干扰下迅速逆向演化,许多地方存在“地上无草,地下无宝,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之说。

2 盐池县节水工程示范模式

2.1 旱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机械化集成技术体系示范区

该集成技术以小麦、玉米等作物的起垄覆膜(或残茬覆盖)播种技术为主,配套休闲地保墒、化肥深施、局部施水等技术。主要适用于半湿润偏旱无灌溉条件的大水坑镇等雨养农业区。该技术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其关键的机具是玉米起垄膜侧半精密播种机、小麦起垄覆膜沟播机、单组式玉米半精密播种施水覆膜机,这些机械均可一次性完成起垄、覆膜、垄上覆膜、沟内播种、施水、覆土、镇压等复式作业,大大节约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如进行小麦的起垄覆膜播种,垄沟宽均为25~35 cm、带型50~70 cm、垄高8~10 cm,将膜覆盖在垄上,在紧贴着地膜的沟内种植小麦,一般种3行即可。该技术推广后,增产效果非常显著。2010—2011年在盐池县进行了大田推广,结果表明,该技术与普通的不覆膜技术相比,可增产65.3%,比沟内播种2行相比,增产520 kg/hm2 [2]。

2.2 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示范区

该集成技术以机械化免耕播种为中心,配套机深松、化学除草、留高茬等技术。该技术主要以机深松与高茬覆盖提高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该技术在盐池县的王乐井、花马池等乡镇试验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冬小麦、玉米为例,与常规播种相比,分别增产16%~120%和13%~77%[3]。

2.3 小麦机械化高茬收获+玉米免耕施水播种+节水沟灌机械化集成技术体系示范区

该集成技术适用于有扬黄灌溉之便的区域粮食生产,配套的关键机具主要包括玉米施水施肥硬茬播种机。该技术具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在地表覆盖根茬和秸秆,可起到

减少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等作用;二是在进行播种的过程中应同时施水,且要将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上,可使施入的水被土壤覆盖,从而减少了水分的无效蒸腾,为种子的出苗创造了良好的水分条件;三是播种结束后形成深度约为10 cm的沟,以便于种子出苗后的生长过程中进行沟灌,显著地促进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在盐池县经过相关试验示范,表明,该技术与大水漫灌相比,可节水60%,还可有效地解决因秸秆焚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

2.4 集雨节灌+节水保墒(或免耕还林还草)机械化集成体系示范区

该集成技术适用于水资源极度匮乏的盐池县麻黄山乡等示范区。由于该区域以粮食的施水播种、地膜覆盖、节水保墒技术为核心,相应的机具主要包括地膜覆盖播种机、施水播种机、行走式灌溉机。在梯田地上,若坡度大于15°[3],适合的机具应该是能够在坡度为15~25°的地块上作业的挖坑机及集挖坑施水为一体的节水型山地植树种草机械。还可配套梯田建设和集雨水窖工程技术,适合的设备为梯田建设作业配套机具以及径流集雨窖水利用机具。

3 结语

盐池县旱作节水农业与机械化集成技术体系示范区,其先进的农艺及配套农机化技术已基本成熟。从技术角度分析,示范区的建设是可行的。根据盐池县不同作物、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组装集成的上述4种集成体系模式,示范效应显著。建议相关部门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以进一步扩大示范效应[4-6]。

4 参考文献

[1] 宁夏农业志编纂委员会.宁夏农业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58-59.

[2] 牛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138.

[3]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旱地农业工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出版社,1995:165-166.

[4] 唐炯.西北干旱区农业节水工程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4):77-79.

第9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节水农业包括节水灌溉和旱地农业。可以这样说,自1974年水利部和农业部分别在山西祁县、河南洛阳召开全国性喷灌技术研讨推广会以后,我国迈开了现代灌溉的实施步伐,灌溉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短短的十余年里,就将国外推广的主要先进灌溉技术和设备几乎全部引进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旱地农业是我国传统节水农业,近十余年来,加入了现代农业系统工程,如虎添翼,加快发展。然而,经过艰难历程,至今,节水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从国外引进的技术、设备并未能很好的消化吸收,改造利用,结合国情创新的技术、设备更不多见,更值得疑虑的是:用新技术、新设备灌溉的面积数始终徘徊缓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回过头来,追根溯源,认真查验,弃误扬正,探索新路。

一、灌溉的新观念

灌溉的定义是人为的保持作物正常生育所需土壤含水量的一种技术。从字面上解释,“灌”是人为的浇注,“溉”是将水扩散。灌溉是人为补充作物正常生育期所需水量与该期降水量的差值,灌溉是人为的从作物生理需水要求上达到农业“两高一优”(高产、优质、高效)的手段。应该说,灌溉的原理具有普遍性,而灌溉的运用则带有地域性,这是因为各地区的条件千差万别,而农业又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

1.灌溉的本义就是要节水

约从1987年开始,我国在“灌溉”前面加上了“节水”二字,成为“节水灌溉”。这大概是我国的创造,也许是特色吧,是再进一步强调“节水”,以与过去的随意滥浇相区别。但是从灌溉的定义来说它本身不允许滥浇水,因灌溉只是保证正常生育需水,只是补充自然降水之不足,不允许过量灌溉时的浪费水或欠量灌溉的伤害效应。所以,我们提出灌溉的“节水”,实际上有点多此一举。当然,名词无需再追纠,重要的是我们要进一步在灌溉时增强节水意识。

2.节水灌溉是给作物精确灌水

节水灌溉是现代灌溉,即以当代最先进的高新科技武装的灌溉技术,它属于当代精确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决不可认为,节水灌溉是简单劳动,科学性不强。

在观念上,对灌溉要有新认识,即首先为了节水,灌溉量要少到恰到好处,不能象以前理解的灌溉就是浇地,就是全面积的大水漫灌,而最好浇在作物处,在无作物处少浇或不浇。为了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灌溉次数应减少,宜在关键时浇水较多,但不是充分满足需水要求。例如果树在长枝叶时不给水,以避免疯长,而在开花结果时,给适当的水,这样就能提高产量和品质。其次,要实现精确浇水,必须有高新技术研制出的现代化灌溉设备,以自动或半自动地将水准确的、精量的、快速的、节能的输送到作物根区;同时,大量节省劳力、投资,操纵者也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这样的灌溉机具应能实现灌溉产业化。最后,科学的灌溉经营管理是实现高效益的关键条件,这是过去我们重建轻管使之吃了大亏的重要教训。

由于观念的改变,必须有新理论指导,新技术涌现。近10余年来,理论上出现了调亏灌溉、SPAC系统调配、旱作农业等,新技术方面出现了膜上(下)灌、水肥耦合,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等。这些都是创新的宝贵财富,有待进一步发掘。

3.节水灌溉具有地域性、时变性、分散性的特点

和农业的其它技术一样,节水灌溉也具有地域性、时变性、分散性的特点。

节水灌溉是实用科学,量大面广,土地分散,且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的地理、资源、生态环境条件,而这些环境条件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它一方面给推广节水灌溉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它也是节水灌溉发展进步的动力。当然,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将大大减少节水灌溉这些先天性弱点的影响,而使其吸收高新技术的精华,激发创新能力,对旧观念、旧理论、旧设备等进行强劲的冲击,引发出全新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待节水灌溉技术,它还有很多课题尚未研究清楚。不能搞土法上马、降低其高科技的品质。也不能奢望在全国可以只搞一两种灌水技术和灌水设备就能完全满足各地的要求。当然把节水灌溉看得复杂一些是从战略上要求,而经过仔细研究好了的技术和设备,则应简单易行,这样才能显示出高科技的水平。例如,美国的紊流压力补偿式滴灌带,它要求沿带长均匀分布的同径滴孔,滴水均匀一致,由于压力沿管线的差值很大,而要求每一滴孔处的能量为零,这就要求各滴孔的消能具有补偿性,这个问题就变得很复杂,经过长期理论设计和实验研究,已得到解决;而在材质和制造工艺上,要在很薄的(一般厚为0.225mm)的均匀壁厚的一边上(不是通孔)要打不同等距的出水孔,孔径一般在1.0mm左右,在这么薄的壁管的一边上打出无毛刺的(孔周边很光滑)出水微孔,采用了激光打孔技术,这个难度也是相当大的。然而这种滴灌带在使用时却非常简单,性能很好且耐久。

二、我国农业节水中旱地农业功不可没

1.旱地农业的概念

旱地农业是指在降雨量偏少、没有或有限的灌溉条件情况下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它包括旱作农业、雨养农业、旱农等概念,但其含义又各具特色。

旱地农业的内容包括了种植制度的选择,抗旱或耐旱的作物品种的选育,蓄水保墒、培肥地力、旱作栽培耕作技术、化学剂调控技术及创造条件进行有限的节水灌溉技术等。因此,旱地农业并不是不要水,反而在“水”字上作文章更多,它和节水灌溉一点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2.旱地农业在我国新世纪节水农业中将“唱主角”

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决定,从宏观上讲,我国在农业节水中,旱地农业有可能要“唱主角”。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有1564个县分布在山区,山地大多为旱地,旱地约有0.78亿hm2(11亿亩),占耕地面积73%,对于“三北”(西北、东北、华北)地区,不少区域要靠灌溉解决作物需水,是永远不可能的,只能靠旱地农业。实践证明,旱地农业的增产潜力是很大的,如我国旱地农业地区粮食单产或总产年平均都增长40%以上,亩产在150kg以上的已不在少数。国外的试验证明,在年降雨量400mm以上地区,只要采用适宜的耕作栽培措施,每1mm降水就可以生产0.4~0.5kg的谷物,高的可达0.9kg,按照这一研究成果,我国的旱地农业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掘。因此,旱地农业对于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潜力也是非常大的。

我国农民在同干旱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不少丰富的旱地农业实践经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这些实践经验注入了新的内容,使旱地农业与系统的农业工程相结合,使之得到了补充、完善和发展,显著提高了旱地农业的水平。然而,从近40年气象资料分析,我国存在着少雨变旱趋势,冬旱面临成倍增长,春旱、夏旱也呈上升趋势,这更加剧了我国的水危机。因此,在旱地上围绕“水”字作文章,发展旱地农业,使之在节水农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充分必要和完全可能的。

三、西部大开发,旱地农业与节水灌溉联手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