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

愚公移山文言文精选(九篇)

愚公移山文言文

第1篇: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

那么,教师们有没有从文体的角度来思考文言散文教学呢?

一、文体的界定对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笔者以《愚公移山》为例说说文体的界定对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愚公移山》究竟属于什么体裁?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将其收编入第八单元“神话传说”,与《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一起合编为第33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显然编写者将《愚公移山》的体裁界定为“神话”。

但另一种看法是《愚公移山》的体裁为寓言。人教版的《教师用书》明确指出:“《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孙绍振分析:“在强调人的意志的决定作用这一点上,《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属于同一个母题。但是,《愚公移山》是寓言,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是神话,二者虽同为虚构的想象,但寓言系个人创造,而神话为民族集体的想象。神话比寓言情节的幻想更为自由。”

体裁界定的不同自然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因为教材编写者认为《愚公移山》是神话,所以沪教版《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将教学目标定为“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欣赏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魅力”。教材后的“学习建议”为“课文所选取的三则神话所描述的内容有许多共同之处,请说说这些神话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而如果从寓言的角度出发,根据寓言的基本特点,我们应当带领学生在了解了寓言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思考和探讨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此外,也有教师不从体裁的角度出发,而从语体的角度出发,把《愚公移山》当成是文言记叙文来教,分析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明显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悖,未领悟经典文言作品的核心价值。

可见,不仅是现代文教学,文言散文教学也同样需要关注文体特征,并做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开发。

二、运用文体知识梳理现有初中文言散文篇目

古代的文言散文内涵宽泛丰富,探究初中文言散文,分属于多种不同的文体,呈现了精彩纷呈的局面。沪教版新教材所收录的文言散文(仅指散体文,不包括赋体文和骈体文)按文体分类后大致如下:

史传文:

《孙权劝学》《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巢谷传》

杂记文:

山川景物人事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口技》《白洋潮》《天目》《卖油翁》《记承天寺夜游》《山川之美》

笔记文:《陈太丘与友期》《周处》《干将莫邪》《谢道韫咏絮》

论说文:

先秦诸子散文:《两小儿辩日》《论语》八则《天时不如地利》《吕氏春秋》两则《孔孟论学》《公输》《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橘逾淮为枳》

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问说》

寓言:《愚公移山》《黔之驴》《束氏畜猫》《螳螂捕蝉》《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书信:《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答司马谏议书》

奏议:《出师表》

其他:《为学》《勉学》《卖柑者言》

三、把握文体特征进行文言散文教学

每种文体都具有区别于他种文体的独特的个性色彩,了解和品味这些特点,才能由篇及类,触类旁通,从文体的角度感受文言散文的艺术魅力。

1.史传文的教学

史传文又叫历史散文,它是历史和文学的融合,所以,教学中我们既要读历史,又要品文学。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对于史传文来说,还要寻找其突出的文学价值。

2.山水游记的教学

沪教版教材中选编了许多山水游记,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白洋潮》《天目》等。

其中,《桃花源记》比较特殊,对于它是否是游记散文的争议很大,比如,鲁迅先生认为其“幻设为文”,不是山水游记。笔者比较赞同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的看法,将其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陶渊明是如何对自然山水进行描写,来寄托人类社会理想,感受作品中较强的社会批判意识,这是我们教学中要关注的。

3.论说文的教学

显然,论说文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对其“论述性”的学习。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说理能力等方面都将是很有意义的。

第2篇: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

――“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学习感受

11月26日至28日,郑州市委党校组织我们军转干部到济源市“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参加学习,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教学和教学体验等环节的学习教育,同学们都深切感受到,这既是一次党风党史教育又是一次革命传统教育,既是一次民族精神教育又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次军转干部的党员群众路线教育,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的热情和动力,为建设地方经济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一、深刻领悟到了“愚公移山精神”的真正内涵

愚公移山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契而不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坚忍不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克难奋进精神。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移山的故事,并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一是学习了“愚公”敢想敢干、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愚公的家门口,有太行、王屋二山挡住了他的去路,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经济发展,所以他要下决心搬掉太行、王屋二山,这就是一种敢想敢干的精神。没有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不可能改变生活的现状,不可能改变发展的条件,这是愚公精神最主要的内涵。

二是学习了“愚公”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精神。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就是为了走出去,为了更好地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也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要走出去,要发展,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决不能满足于这样一种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要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好的发展条件。所以他要打开太行、王屋二山,开辟与外部世界更好联系、从而更好发展的通道。这种精神对于今天我国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有重要意义。 

三是学习了“愚公”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按照既定方针,不达到目的决不动摇,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样的一种精神,使愚公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所以一代又一代、世代无穷地挖山不止,这就是坚忍不拔的精神,也是愚公移山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内涵。

二、真心体会到了“愚公移山精神”发扬光大的时代背景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致闭幕词时说: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叫北山愚公的老人,他家南面被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挡住了出路。愚公决心率儿子们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名叫智叟的老头子笑他们愚蠢,说他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只要我们子子孙孙不断地挖,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毛泽东说,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毛泽东十分巧妙地将原文中的愚公和上帝合为一体,这样既保持了坚忍不拔的精神,也把胜利的希望融入其间,这是对于愚公移山原文的一次的全新解读。愚公精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愚公移山》中流传最广的名言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主席还在《愚公移山》中指出,“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

三、努力践行“愚公移山精神”,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再创佳绩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不仅党员、干部要有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还要做“感动”上帝即感动人民群众的工作,使全党和全国人民都能建立起必胜的信心,并赋予这个寓言故事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工作中,要不断挖掘创新愚公移山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探索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途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一要有迎难而上、主动担难的精神。在愚公的家门口,有太行、王屋二山挡住了他的去路,绕不过去,也无路可走。困难面前,他不怨天尤人,不等待观望,而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下决心搬掉这两座大山。这种主动担难、敢想敢干的精神非常可贵,这是愚公移山最主要的精神内涵。没有这种精神,不可能打破困局,不可能改变现状,不可能求得发展。在我们每一个即将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的军转干部面前,也有很多的“山”,需要我们发扬迎难而上、敢想敢干的精神,主动担责、主动担难、积极主动地挖掉它。我们不主动去“挖”,“山”不可能被搬掉,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因此,同舟共济、主动担难是打破困局的关键!

二要有自我解困,克难奋进的精神。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是为了给自己找出路,是为了给自家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同时也是造福子孙后代和当地人民。当时,谁也不会要求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因为年迈体弱,就把挖山的重任推给别人,而是选择了自主挖山、阖家克难的方式与困难作斗争。他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在统一了家人思想后,马上付诸行动。这种向内挖潜、自我解困、克难奋进的精神对于我们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3篇: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

北山村与河曲庄以呼噜河为界,共同面对王屋、背靠太行二山,各有村民数千人。北山村人皆姓于,以牛为图腾,一族人世代生活在一起,与外村老死不相往来,也不鼓励读那“空谈之书”,村长即族长,名曰愚公。河曲庄则为众姓之村,鼓励与外村人婚配,无统一之图腾,人皆好学,庄主为村民“公举”而出,有智名,故人称智叟。一日,智叟驾木筏过河,见得愚公,商量开山修路之事。愚公闻听,不以为然,曰:“我北山村户均一亩三分地,耕牛一头,自给自足,修路何用矣!”智叟垂头丧气而回。翌日,智叟又往,说之以“修路通长安,子孙可做官”,愚公大悦,与智叟约定:北山村负责开王屋之山,修通门前路,抵达东原;河曲庄负责开太行之山,修通村后之路,抵达蓟村。智叟回庄,立即与村民讨论修路方案。有人提出移山劈路,有人提出钻挖隧洞,有人提出迂回而挖,还有人提出拍卖荒山,请人来挖……。最后,智叟决定,绕道避险而进,自力筑路辅之以卖山请人。方案实施后,五年有余,道路修通;十年以后,河曲庄家家致富。官府闻听,请智叟、庄民数人做官,无人以应。

北山村愚公主张移山,族人虽私下多有反对,但因是族长之令,违背者有被“杖笞”致死的危险,所以,众人敢怒不敢言。智叟见北山村人挖山不止,劝之曰:“毋用移山!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曰:“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智叟摇头,无以应对。五年后,河曲庄修路有成,北山村有人提出:“请试河曲庄之法!”愚公谓其动摇民心,族中公审后乱棍将他打死。

移山之始,北山村人皆苦干不止,毫无怨言;时间一久,见无效果,还累死了数十人,众人不免懈怠,于是,偷懒怠工、出工不出力成为普遍现象。愚公苦思良策,一会儿授予累死者“烈士”、肯干者“挖山模范”的称号,号召众人向他们学习,一会儿送来慰劳品,犒赏族民。而大小监工们贪污受贿成风,受贿后允准别人不来,或者干活时睡大觉;他们吃起了“空饷”,把怠工者的慰劳品占为己有。长此以往,村民更加怨声载道。愚公为了遏止不满,他让族人互相揭发,对“不忠者”加以批斗,并且,设置刑堂,打死上百人。

北山村挖山还挖出了铁矿,村民被雷电击死十余人。智叟又止之曰:“铁能吸引雷电,下雨时,不可挖!”愚公不加理会,笑之曰:“雷电乃天神之所为,与铁何干!劈死者皆怠工不敬者!”他又号召村民:“人生不死,挖山不止!移山成功后,便可路通官府,子孙做官,享受富贵!”有人听说“子孙做官”,又欢呼起来,萎靡的精神为之一振。可是,铁矿在下,众人苦干数年仍然无功,累死、劈死、打死者数百人。

第4篇: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

文学,在我的认知里是以语言和文字为手段描写和塑造社会生活或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只要是艺术我总感觉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和文学有关的我接触最多的还是书和文字。

在我很小的时候听老哥总说“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有女颜如玉”,那时童年的理解就是书里有好多好多钱财和美人,所以总感觉书里肯定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家里老哥老姐比我大了好多,我可以不要做能做的家务事,父母对我约束又不多,所以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就拿了老哥老姐的书看。

我小学毕业已经看了多个版本的《三国演义》、《水浒》、《武松》还有《红楼梦》了,不过我最喜爱看的还是《山海经》杂志和《寓言故事》,而记忆优为深刻的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名叫河曲智叟的老头子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故事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多读了也就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努力。

其实我们读书的过程就如在黑暗中听人讲故事,悟的过程就如在擦拭火柴,悟出的“道”和“理”就如黑暗中点亮的一盏灯;灯点多了,我们前进的路上也就光亮了。

第5篇: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24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一句话,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可见,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现代教学中应该成为教学同行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消除学生怕提问、怕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其次,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从而主动提出问题。第三,培养学生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之善问,让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下面是笔者运用问题教学对课文《愚公移山》的教学效果,摘录部分与大家分享。

教学思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己寻找疑点,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必要时可进行辩论),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问题摘录:

1. 愚公为什么年轻时不提出移山,而到年高90才提出来?

2. 方圆七百里的大山,要搬走,需要多少人力、财力和时间,愚公是否算过?

3. 愚公家人“杂然相许”,根本没考虑难度有多大,是不是他们也很愚?倒是他的妻子还很有主见,能客观地看待问题。

4. “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的回答是不是有点信口开河?因为“寒暑易节”才“始一反焉”。

5. 七、八岁的小孩“跳往助之”且一年才往返一次,那小孩是好奇呢?还是有神经病?那寡妇不心疼她的儿子吗?

6. 智叟之言,虽然带有讥讽,但怎么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呢?

7. 愚公认为“山不加增”,子孙无穷。谁又敢保证他的子孙中没有打退堂鼓的呢?要不是二神负山,我担心有一天他的子孙们都认识到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这移山之事会半途而废哟!

8. 大力神把山背到朔东和雍南,这和愚公“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的想法不一。真这样,纵然愚公门前是一马平川,那朔东、雍南的老百姓岂不是重蹈愚公复辙了吗?

9. 我看这愚公真是个笨老头儿,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

10. 随着地壳的运动,不等他的子孙们把山搬走,恐怕这两座山早就自己消失了。

听着这一个个尖刻而刁钻的问题,笔者心里感到吃惊。怎么这些孩子像统一了口气似的,总觉得愚公移山令人费解。但反过来说,学生能够提出这形形的问题,正是笔者的教学目的所在。在讨论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问题,学生都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是在愚公的“愚”与否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学生还是赞同“愚”的说法。为了不让课堂偏离教学方向,笔者首先从文章体裁入手加以引导,让他们明白,寓言是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来揭示深刻道理的文学样式。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懂得这篇寓言的寓意在于揭示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正确认识愚公的壮志凌云、豪情满怀、干劲冲天、不怕困难的光辉形象。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在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是否需要愚公精神”的话题。从而道出愚公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如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这个故事,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作两座大山,把人民比作上帝,从而赋予了这个古代预言以崭新的意义。号召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老愚公的形象极大的鼓舞着全国人民不断地争取着一个又一个更新更大的胜利。今天,人民生活虽然富裕了,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随时威胁世界的和平和安定,为了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愚公精神更不能少。就个人而言,困难和挫折随时都会发生,愚公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这样,通过学生自找疑点、提出质疑、讨论解决,使之释怀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再把这种问题意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对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应该有所裨益。

除了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第6篇: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

时间的脚步刚刚移入2015年,"全民敬业行动"就在我市轰轰烈烈拉开了序幕。刚刚接到学校活动系列任务之一:人人学习,人人收获,人人提高。看到学习内容,我马上给自己锁定了《愚公移山》作为自学重点,大脑里马上搜集记忆的碎片,整理起《愚公移山》的相关资料,印象中的故事讲的是行动力、坚持,我还想试着能上升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谈点自己"哲学"的思考。真可谓"雄心壮志".

今天打开《濮阳市全民敬业行动读本》,看到的此《愚公移山》非彼《愚公移山》也。这篇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题目也是《愚公移山》。

细细读来,里面有我国古代寓言《愚公移山》,即我记忆中的《愚公移山》,但更多的是思想认识的统一,扎实工作的动力,政治观念中的一分为二。

文中写到:"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里面有思想认识,有思想立场,还有信心决心。这种思想不单单是在当时是进步的,即使是在当下也是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试想,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一项工作,只要是能做得"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就能战无不胜、坚无不催,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真的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思想问题是人发展的根本问题,一切工作不努力、不认真,究其根本原因,都是思想出了问题。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处室、年级组、业务组,要想工作有起色,首要的是抓人的思想认识,有经常地、不间断地统一人的思想认识问题,激发起人的向上的精神,使人有信仰、有追求,工作就有动力,这才是社会发展的根。

对于我们教师也是同样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就能取得胜利。就像我校的大课间,在全体班主任、体育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上学期,我校的大课间活动得到了市局领导的高度赞誉,兄弟学校相继来我校参观学习,他们扛着摄像机,生怕漏掉我校大课间活动精彩瞬间。上学期我校的大课间活动在我市处的位置是"人无我有".经过兄弟学校的争相效仿,这学期我校大课间活动就面临着"人有我优"的局面。因此,一开学,我们就组织全体班主任、体育老师召开大课间专题会,首先是解决认识问题,要统一思想,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要通过共同努力,把大课间活动打造成我校的名片。会议召开的效果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静候我校大课间静悄悄的崛起。

寓言《愚公移山》,传递着行动力和坚持,只要选准目标,就要马上投入到行动,并且把这种目标传递下去,同时也坚信强行动力就能达成目标。愚公坚持: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少一点,为什么会挖不平呢?这就是信念。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信念可以激发人无尽的潜能,敢于为信念付出行动更是可贵的。试想一下,我们工作中遇到点困难,那不就相当于愚公家门口的大山吗,只要像愚公一样,坚信自己、乃至子子孙孙坚持挖山,就能搬走大山。我们选定方向,坚持一步一步向前,就能客服困难,完成工作任务,使工作步步推进。

第7篇: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学生主体;个性发展;价值取向

一、值得深思的个性阅读体验

一位教师在教学《愚公移山》时,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倡导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激发创造性,安排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评价文章的人物,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此言一出,学生把焦点一致对准了“愚公”,并且总结出愚公的确实“愚”:面对太行、王屋两座高山建房,是一愚;率“孀妻弱子”挖山,使用“童工”,属违法,是二愚;挖山破坏生态平衡,急功近利,是三愚;靠区区人力,企图改变大自然,自不量力,是四愚……不一而足。

教师:“如果你是愚公,你怎么办?”

学生:“把家搬走,省时省力。”“将此地开辟为风景区,吸引游客赚钱。”“靠山吃山,把它开发为林场。”……

教学在这样的“高潮”中结束了。

不错,学生的观点是“独特”了,教师发展求异思维的目的也达到了。但是,这堂课留给学生的是什么?沉淀在学生心底的又是什么?如此“创新”的价值是什么?

我为“愚公”悲哀:他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底蕴要后继无人了;他所表现的为后人开路的伟大人格仅仅一个“愚”字就概括了。

我为“教师”悲哀:十年树树,百年树人。你要为我华夏的未来树什么样的人啊!

我为“学生”悲哀:功利性已经渗透到我们下一代的骨髓里了。

我更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悲哀:难怪面对同样的选题,美国的学生无一例外的选择“智慧”和“美”,而我们的学生却选择“金钱”和“权力”。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二、尊重绝不等于迁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这无疑是对传统阅读教学观的一大发展,是关注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但是,教师在鼓励个性阅读,尊重个性体验,过多地充当学生学习“伙伴”的时候,切不可忘记自己“引导者”的角色。一方面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面对学生众多的声音,教师要能分辨出哪些是对学生健康发展有利的,哪些是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不利甚至是有害的。一方面要尊重“多元解读”,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

“多元解读”不等于“多元价值观”。

在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类似于上文的“个性解读”。比如:成语“滥竽充数”中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成了“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狐假虎威”中的狐狸成了“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如此的“多元”,如此的“求异”,如果教师不加以适时地正确的引导,势必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要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多元解读”不等于“多元标准”。

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没有一定的标准,让学生任意见仁见智,只能使阅读教学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难免会出现浅解、误解甚至曲解,教师要用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引导学生对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作出正确的解读,切不可用学生个体的误解、曲解来代替文本原本的意义。

三、关于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为”与“不为”之间起统率作用的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人人皆有,只不过有的高贵,有的低俗,有的平庸。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价值观,使古今多少英雄的美名有口皆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价值观让多少恶人骂名千古。

阅读教学要交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要交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完善人格的修炼,提升人格的魅力也同样重要。人的生存与发展要靠技能,也要靠人品。而决定人品优劣的就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是什么?就是要选取语文教材中独有的人类文化中有益于学生人格养成的那些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愚公移山》的人文价值在哪里?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品读“愚公”形成一种情感――对愚公的崇拜,进而形成一种意识――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逃避,要勇敢地战胜它。这是《愚公移山》这篇小小的寓言历经万世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第8篇: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

一、 直入式

即在新课开始,导言引入时,抓住关键,开门见山,直接提问,提挈全篇,突出重点。如教《纪念白求恩》,板书课题后可直接提问:白求恩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纪念他?我们要学习他的什么精神?再如教《斜塔上的实验》一文,也可出示课题后直接发问:是谁在做实验?在做什么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如何做的?实验的结果怎样?直入式提问,可使学生边看边想,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 曲折式

即问在此而意在彼。著名教师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用到这种提问方式。如教《愚公移山》,师讲“孀妻”的孀,他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么小小年纪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动脑筋思考后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这个孩子没有父亲,母亲是寡妇。这种提问曲折而有趣味,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又如讲解“谥号”一词含义时,问“遇到一个熟人,请教对方谥号是什么?对方会不会告诉你呢?”学生很快意识到只有人死后才可能有谥号。如果每节课有意设计几个“曲问”,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逆反式

又叫“逆问”,即倒过来问,教师从反面入手提问,通过对照把内容鲜明揭示出来,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这种提问便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如教《一面》,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为了使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的重要性,可从反面提问:“这一句话删去可不可以,它对表现鲁迅先生的人格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此处的语句,是事件发生的典型的自然环境,可以与鲁迅先生关爱青年形成对比,对表现中心十分重要。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贬问褒,明明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教师偏偏以贬的语气从反面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如教《曹刿论战》可提问:“第一段用大量篇幅详细写了请战,有必要吗?和题目岂不矛盾?第三段仅用少量笔墨略写论战,是否为作者的败笔?”

四、 趣问式

又称趣问。即设计出一些饶有趣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创造出最佳教学效果。如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课,可设计如下问题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沙子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可是有些沙子却能成为音响,发出隆隆的声音,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正当他们兴趣盎然地进行思考时,教师适时引入课题。

五、 串问式

这种提问环环相扣,连成一片,通过这大小成串的问题,把全文内容概括串联起来,便于学生阅读理解。这种方式又叫“跳板式”,即把问题作为跨越鸿沟的桥梁和跳板,化难为易,使学生顺利到达彼岸。如教《愚公移山》时设计四个大问题:(1)写了几个人物?(2)写了一件什么事?(3)各人对移山态度如何?(4)愚公究竟笨不笨?这是前后连贯的四个大串问题。如对第(4)题就可设计成几个小的问题: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移山有何好处?愚公认为移山的理由是什么?有没有道理?这些问题化大为小,化难为易,互相联系。这样在已知未知间架起桥梁和跳板,可降低问题难度,使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问题的理解。

六、 台阶式

又叫“台阶升级式”。把问题设计成由易到难的台阶,步步升级,逐渐增加难度;引导学生爬坡,培养学生思维的渐进和深入。如教《变色龙》一课,可设计四个台阶式问题(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善变)(2)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大部分学生能答:变得快,变得愚蠢、可笑,逻辑荒谬)(3)他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是什么?(半数学生能答: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下欺上的奴才本质)(4)什么因素左右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塑造这个形象?教师要适当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塑造这个形象,讽刺的锋芒不是指向一般的卑劣的变色龙,而是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这些台阶式问题,可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9篇: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

生态课堂强调“以生为本”,主张在课堂的生态场中,通过老师的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能够主动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照猫画虎、简单模仿、机械训练。因此,教师要努力打造一个充满思维的含量、自由开放的生态课堂。

一、巧设情境,为学生打造一个有趣的课堂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是灌输知识,还应该是激发、调动、激励,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语文知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死气沉沉的气氛,较快地把学生带入到文本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

例如:学习《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在简单导入出示课题“愚公移山”四个字时,可以在字体的大小上做些文章。把“愚公”两字写得很小,而把“山”字写得很大,然后请学生说说看了题目后的感受,一些学生明显感觉到题目字体安排上的不合理,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通过讨论感受到人在山的面前是如此渺小,愚公移山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这时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去看看如此渺小的愚公是如何移巨大的山的,这个故事要告知我们什么道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后续的阅读与思考也就非常认真专注了。

又如:在学习的《沁园春·雪》一词时,让学生借助电教媒体清晰地看到作品所描绘的茫茫雪景,再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从流动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中,感知词中所描绘的银白世界的壮美,体会到北国的冬天并不枯槁也不凄凉,而是气势磅礴,气象雄浑,同时也感悟到了作者洋溢着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不由心气豪爽,精神振奋,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还能适时、适度、适量地插入歌曲等其他刺激学生各种感官的活动与方式,既能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造机会,为学生打造一个展现自我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认真聆听,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打造一个多维有效交流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起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肯定学生属于自己的观点,对不同的看法给予充分的尊重,认真倾听,提出合理的商榷。

例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学习中,我请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问题:①二山简介②移山原因③移山好处④移山方法⑤土石处理⑥移山艰辛⑦移山人数⑧移山结局。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去寻找答案。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踊跃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根据情况及时引导点拨,并注意通过追问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解决了上述的几个问题后,我还提醒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交流。这堂课结束,不仅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课堂交流,发现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思维,都有发展的潜力,我们要理解他们的不足,采取表扬、鼓励和中肯的建议等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作为一个听众或朋友来聆听学生的见解和观点,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敢于展示自我,乐于展示自我。

再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孔乙己》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分析文章所表现的主题,让学生根据想象给文章加一个结尾,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现。结果有的小组根据原文进行续写,有的小组表演小品,有的小组采用了访谈等形式,八仙过海,惟妙惟肖,展现得淋漓尽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重视体验,为学生打造一个感悟的课堂

1.重视拓展,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利用好这个例子,适当搜集一些课外阅读资料推荐给学生去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多层次地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教给方法,增强感悟能力。如在学习了《出师表》以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习了鲁迅的《故乡》后引导学生去读先生其他的相关文章,并让学生写读后感进行课堂交流,组织讲故事比赛等等,使学生增加阅读量,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让他们充分领略、尽情享受、奋力开拓。

2.注重实践,感悟情感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勉励性文章。学完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在求学的旅途上,每个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吗?又是怎么解决的?”学生们都积极主动地举手,叙述自己的经历及感受,同时也很自然地感悟到了作者情感的纯粹及心灵的博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激发想象,感悟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