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黄浦江深范文

黄浦江深精选(九篇)

第1篇:黄浦江深范文

关键词: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黄浦江两岸各相关区域根据自身经济、地理、历史、文化特点,发展模式各具特色。北延伸段的宝山区主要侧重在:在建设全方位接纳世界大型邮轮港口硬件设施的同时,结合宝山“十二五”发展规划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培育发展邮轮延伸和配套服务产业,实现上海“一港两码头”的优势互补,打造上海国际邮轮母港,使上海成为中国沿海邮轮产业发展的前沿和核心、成为亚洲邮轮产业发展的要素集成区和国际邮轮目的地。宝山滨江带开发,是在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旅游城市整体战略下,以发展邮轮经济为核心,以促进周边区域产业形态、城市功能提升为建设方向,带动区域综合发展。

以下结合宝山滨江带开发建设实践,探讨黄浦江两岸开发对于上海实施国际旅游城市战略的现实意义、模式探索和方法创新。

一、黄浦江两岸开发对于国际旅游城市战略的现实意义

(一)黄浦江两岸开发,有利于将滨江带功能定位的战略转型融入上海旅游业的战略转型。顺应国家总体战略要求,结合上海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以浦江两岸开发来推动上海旅游业的战略转型。宝山区建设以集国际邮轮、国内游船、游艇为一体的组合港为核心的水上旅游服务区;杨浦区启动对杨浦滨江段大规模开发,推动渔人码头、滨江创意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亲水文化旅游带;虹口区以北外滩为中心,加强邮轮与会展综合旅游服务功能,逐步建设与旅游休闲活动相适应的滨水旅游休闲空间;黄浦区发展外滩滨江观光旅游与金融商务集聚带,塑造都市休闲、沿岸观光、文化娱乐、商务会展功能,建设上海最具活力的黄金水岸带;卢湾区以海珀广场、南园公园、卢湾城市规划展示馆、城市休闲观光亲水平台、沿江码头为核心,建设滨江时尚休闲带;徐汇区建设集现代城市风貌与居民休闲娱乐、滨江游览观光生动融合的生态型滨水旅游带;闵行区以建设浦江第一湾生态湿地公园为抓手,努力形成融生态保护、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滨江旅游带。

(二)黄浦江两岸开发,有助于推动上海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国际旅游市场营销。以滨江带开发系列项目为抓手打造国际都市旅游集散地;通过发掘地域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国际旅游业;发展邮轮服务业,推进上海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国际旅游市场营销。

(三)黄浦江两岸开发,有利于开启国际服务经济新引擎。黄浦江“三沿十景”旅游带发展格局的构建,正体现了通过两岸开发,整合相关资源,提升沿江旅游观光价值、集散地价值,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理念,同时也有利于开启国际旅游服务经济新引擎。宝山滨江带建设,以国际邮轮港和邮轮经济为核心,为国际服务经济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载体的基础。

(四)黄浦江两岸开发,有助于上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过程中的民生幸福提升。滨江带开发,有利于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包括市政交通、绿化带、娱乐休闲、商务会展、旅游观光等多方面的配套建设,有助于民生幸福指数的提升。

二、开发浦江两岸、促进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的区域探索——以宝山滨江带为例

实施上海国际旅游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上海滨江优势,根据沿江各段不同特点,寻找适合本地情况的开发模式,建设好滨江带,发展好国际现代高端服务业。对于宝山滨江带,主要是要发展好国际邮轮经济。

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沪府[2009]13号批复的《黄浦江两岸北延伸段地区结构规划》,市规土局对黄浦江北延伸段进行了结构性规划研究,范围为北起吴淞口(宝杨路),南至翔殷路-五洲大道。范围内黄浦江长度13.3公里,两岸总用地面积35.81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28.08平方公里,黄浦江水域面积7.73平方公里。

根据上述结构规划,宝山区黄浦江岸线长约10公里,总面积445公顷。范围为:宝山区黄浦江区界—军工路—逸仙路—同济路—外环线—牡丹江路—淞宝路—宝杨路—长江黄浦江交界处。由南向北以此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WN3单元、WN5单元、WN7单元,分别以藻浜、外环线为分割。区滨江开发实施区域范围,不仅限于黄浦江沿线,还包括长江和藻浜眼线。按照宝山区委、区政府确定滨江开发范围,分别沿长江边纵深控制1公里、黄浦江沿岸纵深控制500米,藻浜两侧纵深控制300米,并结合区域总体规划、各单元规划和道路分割情况,确定区滨江开发建设管委会实施区域范围,长江岸线包括宝杨路(以北)—东林路(以东)—漠河路(以北)—牡丹江路(以东)—宝钢界河,岸线长约3.2公里。宝钢厂界—北汶川路—省界—长江,岸线长约10.8公里。长江与藻浜两岸开发,可与浦江北延伸段两岸开发形成互相支持和补充的作用。在开发浦江两岸、促进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的区域探索方面,宝山滨江带主要是:

(一)明确“十二五”期间宝山滨江带开发目标

宝山区“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聚焦重点区域,主要包括滨江发展带、吴淞工业区、南大地区、大场机场地区、老镇旧区五个重点区域以及轨道交通沿线等。加快滨江发展带整体开发作为重点任务,“十二五”末将基本形成滨江发展带核心地区,为上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服务。

以吴淞口国际邮轮母港建设为抓手,加快滨江发展带整体开发,积极融入黄浦江发展轴建设。在上海国际旅游战略整体布局中,邮轮旅游依托于虹口区北外滩的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和宝山区吴淞口等邮轮码头,与国际客运中心相比,吴淞口邮轮码头重点在于进一步完善该区域的港口基础设施配套和商业、娱乐设施配套的基础上,重点打造集邮轮、国内游船、游艇为一体的“三游(邮)”组合港,同时,争取邮轮产业相关政策突破,将其建设为上海重要的豪华邮轮旅游基地和高端滨水休闲旅游空间,发展以邮轮产业以及旅游、休闲、配送、培训、文化等为特色的邮轮服务业。

(二)完善宝山滨江带开发工作机制

2010年6月宝山组建滨江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及滨江开发建设管理服务中心,根据上海市城市规划确定的黄浦江两岸功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按照统一实施、综合平衡、集中管理、分步推进原则,组织实施本区黄浦江沿岸的开发建设;根据《上海市宝山区区域总体规划》、《宝山新城总体规划》,对确定的滨江区域范围实施规划管理,包括宝山区滨江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宝山区区域功能转换、产业布局调整规划的编制、协调、落实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协调、制定、落实,宝山区滨江区域内建设项目用地(含变更)在规划选址前的前置审批;根据经批准的宝山区滨江发展规划,制定宝山区滨江开发土地计划,在区土地储备中心委托下,实施滨江区域土地前期开发工作;负责宝山区滨江区域内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三)建立宝山滨江带开发系统工程

1.以完善的滨江带发展规划为框架

实施上海国际旅游发展战略,应进一步完善滨江带发展规划,围绕并依托明确的核心任务。只有高起点规划建设吴淞口国际邮轮母港,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景观配套等综合发展项目,重点推进长江、黄浦江和藻浜下游等沿江地区开发建设,才能促进沿岸产业升级,带动滨江效应向腹地延伸,并以规划为纲,加快滨江带重点项目建设,包括推进滨江旅游商务区、国际邮轮物流配送中心、国际邮轮人才培训中心、罗泾港配套产业园等功能性、配套性、载体性重点项目建设,形成融生态景观、现代商务、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滨江功能区。

2.以产城融合为实施滨江开发的具体路径

实施上海国际旅游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滨江带,应与本区域坚定的转型之路相辅相成,与城市功能提升、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目前正在结合黄浦江“三沿十景”旅游带规划,开展黄浦江北延伸段滨水带的发展定位、产业调整,以及形成现代高端国际服务业的可行性研究。

“三沿”是建设沿江景观绿化、沿江畅通型交通、沿江旅游功能集聚区。其中,宝山区建设以集国际邮轮、国内游船、游艇为一体的组合港为核心的水上旅游服务区。杨浦区启动对杨浦滨江段大规模开发,打造亲水文化旅游带;虹口区以北外滩为中心,加强邮轮与会展综合旅游服务功能,逐步建设与旅游休闲活动相适应的滨水旅游休闲空间;黄浦区发展外滩滨江观光旅游与金融商务集聚带,塑造都市休闲、沿岸观光、文化娱乐、商务会展功能,建设上海最具活力的黄金水岸带;卢湾区以海珀广场、南园公园、卢湾城市规划展示馆、城市休闲观光亲水平台、沿江码头为核心,建设滨江时尚休闲带;徐汇区依托高端商务中心、公共休闲中心、创意产业基地、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和龙华、滨江地区的新一轮发展优势,建设集现代城市风貌与居民休闲娱乐、滨江游览观光生动融合的生态型滨水旅游带;闵行区以建设浦江第一湾生态湿地公园为抓手,努力形成融生态保护、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滨江旅游带。

吴淞口将以建设上海大型国际邮轮组合港为突破口,打造现代水上旅游服务集聚区,从而改变近百年来“重工业区”的形象。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建设发展四个方面,拓展邮轮延伸产业,包括:形成上海水上旅游的集散平台;形成国际邮轮物资配送基地;形成国际邮轮人才培训和劳务派送中心;形成与国际邮轮港相配套的商旅产业链。

3.以明确的核心项目、配套项目为依托

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宝山区滨江带正处在建设高峰期,吴淞国际邮轮港作为核心任务和抓手,在2011年第三季度正式投入使用,2012年开始正式作为母港接待国际邮轮。依据优越的岸线资源和港口条件,宝山区作出“积极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吴淞口国际邮轮组合港,与北外滩形成优势互补格局”的重大决策,并于2008年底正式启动码头及客运中心等配套项目建设,于2010年4月27日,迎来“钻石公主号”邮轮的停靠,于2011年3月14日,以母港的标准,成功接靠“海洋神话号”,于2011年10月正式开港,预计未来每年平均接待200-300艘次国际邮轮。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一期布置2个大型邮轮泊位,同时可靠泊1艘10万吨级邮轮和1艘20万吨级邮轮,并同步建成2.5万平方米的客运中心,项目总投资为8.7亿元。周边配套设施包括炮台湾湿地公园、长江壹号、河口科技馆、星月广场、滨江大道、吴淞文化特色街、宝杨路交通枢纽、滨江景观绿化带等项目,正在建设中,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半岛1919则是从传统工业的旧厂房、办公室、民居改造而来。

三、宝山滨江带开发中的问题与创新

实施上海国际旅游发展战略,开发滨江带,面对瓶颈问题,必须以方法创新寻求突破。吴淞口居于长江、黄浦江、藻浜三江入海汇处,地理位置可谓四通八达,且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脉和旅游观光资源,为宝山邮轮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滨江带开发也面临政策配套、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问题。

第2篇:黄浦江深范文

大堤上,举目远眺,但见冬景渺渺,青山叠翠,绿树掩映,峰峰相望,连续不断,湖水清澈透绿,仿如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瞭望水平面,波光粼粼,青幽幽的幌眼,碧绿的水面上,不时点缀着人工的浮标泡沫,随波荡漾。泛舟湖上,看群山倒影,连绵起伏,别有一番情趣,心中顿感豁然开朗,置身于这湖光山色之中,怎不把繁华都市的喧闹、烦恼和疲惫淹没在这碧波之中呢?此时真正感觉到唐代诗人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

枕中运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宋 曾元亮)

两叶兰桡斗来去,万人呼,红衣出没波深处。(元 王恽)

合浦水库是广西大型水库之一,在浦北县、合浦县、博白县三县的交界处,水面面积达79平方公里,有效库容9。92千万立方米;其中合浦水库在浦北县范围的丘陵山地10万亩,封深厚,气候温和,水库水质优良,适宜发展亚热带优质水果和旅游开发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合浦水库主要由小江水库(地处浦北、博白县辖区)、旺盛江水库(地处浦北县、博白县、合浦县辖区)、清水江水库和湖海运河组成,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供水、发电为主的大(1)型水库。总集雨面积1181平方公里,总库容12。5亿立方米,有效库容5。53亿立方米。

合浦(小江)水库位于博白县南流江支流小江河上,1958年10月动工兴建,1960年4月竣工,由广东省水电厅派出以高志明为首的2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设计和指导施工,湛江地区合浦水库工程总指挥部负责施工,水库集水面积962平方公里,总库容10。9亿立方米,有效灌溉库容6。36亿立方米,均质土坝最大坝高40。6米,输水隧洞两座,设计过水能力85立方米每秒,灌区原设计受益面积209。7万亩,其中水田50。5万亩、旱地37。6万亩、可垦荒地121。6万亩,1973年“五查四定”核定受益面积97。2万亩,至1980年已受益79万亩。灌区工程有总干渠一条62公里,干渠12条、296公里,支渠580条、1160公里。渠道建筑物2412座。总工程费8300万元,淹没耕地4。11万亩,迁移人口2。26万人,1965年水库已随合浦地区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管辖。

据说,修建小江水库时正处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我家乡很多人被征集到工地参加劳动,听说很多饥饿不堪,惨不忍睹,场面十分悲惨,听来怎不让人潸然泪下?人说血肉筑成长城长,小江水库也是如此啊!

第3篇:黄浦江深范文

月浦文化馆在发展进程中历经两次质的跳跃,文化内涵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宝山北部各镇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群芳斗艳、红红火火,不可不说郭骥功不可没。

对月浦文化馆来说,2008年是处于重大转折的难忘之年。文化馆与月浦镇实现馆地联姻,紧密合作,郭骥和他的团队再次华丽转身。馆地紧密合作以后的月浦文化馆,既具有宝山北部群文工作策划指导中心的功能,又兼具月浦社区文化中心场所管理中心的作用。在这次变革中,郭骥他们彻底摒弃了馆内所有经商项目的尾巴,对外全部免费开放。彻彻底底地姓上了“公”的月浦文化馆,成为宝山北部亮丽的文化窗口。2008年以来,月浦文化馆多功能厅、排练房、图书阅览室等常年免费开放,其开办的老年大学各类学习班、社区文艺排练全年多达500余场次;年均读者多达14余万人次;体育健身达2万多人次。月浦文化馆在新的变革中实现了新的升华,在新的高度上达到了质的跨越。

在郭骥的带领下,月浦文化馆夙愿以偿,终于在2011年上海市公共文化馆等级评比中异军突起,一跃跻身于地市级二级文化馆的行列;同时连续十度被评为宝山区文明单位;郭骥也两度受到记功奖励。

月浦文化馆使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大家对郭骥的努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宝山区六届人大换届时,常年默默苦耕耘的滨江文化系统的“老黄牛”郭骥被推选为区人大代表,同时担任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委员。对他来说,站在区人大代表这方政治大平台上,无疑履职活动的空间更大了,社会信息量更广了,视野也更开阔了。他常常这样鞭策自己:如果说作为馆长所关注的是全馆的整体发展思路以及对滨江北翼群文全力推动的话,那么作为宝山文化领域推选出来的区人大代表,决不能有负文化系统众多选民的重托,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关注和推动具有宝山特色的滨江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与繁荣。

这些年来,郭骥把他的“老黄牛”精神继续弘扬在依法履职的实践中:

——作为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委员,他对滨江文化的发展倾注了深深的情意。他踊跃参与了科教文卫的各类视察调研活动,围绕区委提出的“四个更”的目标,结合滨江文化发展的现状,他勤于思考,踊跃发言,坦陈己见,彰显了文化界代表的风采。在教科文卫工委,郭骥主动抢挑重担,2009年,他积极参与列入区人大常委会重要议程的专题课题调研,并牵头撰写了《关于进一步繁荣滨江文化的调研报告》。

——他时时关心着宝山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常把宝山文化市场的安全运行牵记于心。2011年,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专项工作方案》,区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上下联动专项监督工作。郭骥主动参加执法监察组活动,他用专业的目光仔细检查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设施以及防范措施等相关情况,并直言相告,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受到工委的好评。

——担任区人大代表以后的郭骥,联系基层腿更勤了,了解社情民意心更细了,反映民意面更广了。为了拓宽社区群众业余文体活动的阵地,2008年,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领衔在区人代会上提交了《进一步发挥学校文体场所作用,丰富社区居民文体活动需求》的书面意见,得到了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从而促进了学校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这些年来,郭骥还就切实解决北部镇电影院跑片交通工具、文化馆消防设施建设等问题积极上书反映,并不厌其烦地与有关部门多次沟通协调,人是辛苦了一点,但为民执言,为文化事业发展助推,郭骥觉得心里舒坦踏实。

第4篇:黄浦江深范文

【关键词】淀山湖;上海市青浦区;水环境综合治理

2007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影响无锡市近百万群众饮水安全和正常生活,社会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对无锡市供水危机和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高度重视,于2008年5月批复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上海市相应制定《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将位于青浦区淀山湖区域的朱家角、练塘、金泽等青西三镇纳入治理范围,并按照“近期突出污染治理、远期加强生态建设”的原则,提出保障饮用水安全、污染物总量控制、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河网整治、环境监测等9项主要治理任务。

一、淀山湖区域概况

1.1 自然条件。淀山湖是太湖流域第二大省界湖泊,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吴江区和上海市青浦区交界处,东西宽8.1公里,南北长14.5公里,总面积约62平方公里,其中3/4在青浦。环湖四周有大小河流1500余条,湖泊34 个,水利区划上称淀泖湖群。淀山湖区域地势低洼,青浦境内地面高程一般在2.8米-3.5米,平均水深2.08米,多年平均蓄水量1.33亿立方米,一般流速0.03米/秒。

1.2 社会经济。环淀山湖涉及江苏境内昆山淀山湖、周庄、锦溪、千灯、张浦镇和吴江黎里6镇,面积6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万人,GDP686亿元,二产占59%。涉及上海市青浦区境内金泽、练塘、朱家角三镇,面积3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万人,GDP137亿元,二产占45%。

1.3 水质情况。2014年淀山湖水质指数为1.32,为轻度富营养化,相比2006年水质有大幅改善。淀山湖水质出口好于进口,上海好于江苏,水质指标上海水域为Ⅴ类,江苏水域为劣Ⅴ类,江苏境内氨氮、TP、TN分别为青浦境内的1.7、1.4和1.3倍。

二、淀山湖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青浦区围绕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结合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推进淀山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2.1 安全与环境并重,狠抓河网整治。实施防洪综合治理,太浦河、拦路港、红旗塘等周边骨干河道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完成淀山湖蔡浜段(急水港-莲湖港)5公里整治。开展周边水利控制片内的河网整治,青松片内实施了淀浦河西段、叶水路港、斜沥港、新塘港等河道整治;太北片内结合郊野公园实施了大莲湖及周边水系整治;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了朱家角镇张马村、金泽镇莲湖村等村沟宅河集中连片治理,同时开通小河小浜坝基187处,改善周边水体流动性,提高环境容量。

2.2 城镇与农村统筹,狠抓控源截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5座,污水处理能力5.2万吨/天,出水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建成污水管网157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5%。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3万户,青西地区覆盖率79%。

2.3 建设与服务并举,狠抓供水保障。实施了青浦第三水厂一期工程,2013年关停青西地区11座乡镇水厂,由青浦第三水厂集中供水,城乡集约化供水率100%。建成淀山湖区水文水质自动监测站和8套自动浮标站,建立蓝藻巡查机制,形成了卫星、在线监测和人工巡查“天地人”一体的水质预警监测体系。

三、淀山湖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淀山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但治理区域经济发展对于环境保护的压力依然较大:

3.1 上下游联动治理亟需加快推进。淀山湖上游地区水功能区划江苏境内水质目标为III-IV类,下游地区水功能区划为II类,上游地区为发展经济加大开发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使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过了湖泊的自净能力,给治理工作带来难度。

3.2 区域水安全保障存在一定风险。淀山湖青浦境内部分岸段现状堤防防洪标准偏低,黄浦江上游支流太浦河为开放式取水口,防汛和供水保障存在风险。

3.3 清水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淀山湖近90%的水量通过拦路港从上海市松江区过境,充沛的清水资源未在青浦区得到很好利用,青浦人民守着“一汪清水”没好水用。

四、加强淀山湖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

2013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年修编)》,启动新一轮治理工作。结合青浦实际:

4.1 继续推进环湖达标建设。加快实施淀山湖商榻段(莲湖港-荡)3公里和朱家角段(淀浦河-分界河)5公里防洪大堤建设,实现环湖道路全线贯通。新的堤防建设将在保障防汛安全基础上,兼顾生态、交通、文化、旅游等综合功能。实施商塌水利控制片泄洪通道整治40公里,既要解决商塌片直面外河、防洪能力不足问题,又要通过对急水港、荡等河道沿线清障拆违、道路环通、生态造林。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实施青西三镇小河小浜集中连片治理工作,提升农村环境面貌。

4.2 继续推进环湖污水治理。结合上海市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黄浦江上游二级水源保护区污水收集工程73.4公里,初步实现污水管网环湖贯通;打好截污纳管攻坚战,全面消除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排污染源。深入推进面源污染治理,计划至2020年再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5万户,实现青西地区全覆盖;选择朱家角、练塘开展农田水利示范镇建设,至2020年打造3个万亩粮田基地,突出生态拦截功能,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4.3 继续推进环湖饮水保障工程。加快实施黄浦江上游水源地金泽水库项目建设。建成后向青浦、松江、金山、闵行、奉贤等5个区供应原水,将有效规避黄浦江上游太浦河开放式取水口带来的环境风险,并实现和长草沙水库的互联互通,更好地保障饮水安全。

4.4 积极推进淀山湖水体资源化利用。目前青浦区东部虹桥区域水质为劣Ⅴ类,淀山湖除总磷外为Ⅰ至Ⅲ类水,氨氮、总磷等主要指标是青东的1/3-1/6,计划通过骨干河网整治,将淀山湖的清水经新塘江、新谊河、淀浦河、新通波塘等河道引到徐泾华新,实现西水东送,大幅改善虹桥腹地区域水环境质量。

五、结束语

根据《淀山湖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淀山湖地区除了作为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之外,还将是上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要打造成为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的著名湖区。2014年11月,水利部太湖局首次环太湖城市水利工作座谈会强调,长三角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国家战略,因为河湖的连通性、水的特殊性使得全流域团结治水、合力兴水更显重要。因此,要把淀山湖水环境治理工作放在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国家《总体方案修编》,结合青浦工作实际,加强流域区域沟通协作,共同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团结治水,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08年4月

[2]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年修编),发改地区〔2013〕2684号,2013年12月

[3] 上海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沪府〔2009〕22号,2009年3月

第5篇:黄浦江深范文

意外“失足”

2006年12月2日,在黄浦江瑞科船务公司码头修船的万吨轮“银锄”号意外“失足”自沉,沉船位置处于南浦大桥下黄浦江董家渡水域内和上海世博园区水域,该区域航道较窄,水流湍急,流速每秒达到1.8米,来往船只频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交通部上海打捞局接到瑞科船务公司紧急传真后,当即派遣打捞专家徐志成、金根福奔赴现场勘察。专家很快了解到“银锄”轮的基本情况,该轮属滚装船改装而成的挖泥船,总长为146.5米、宽22.6米,型深14.2米,实际吃水8.5米,自重6 820吨。该船自沉位置离瑞科船厂码头近30米,而且该处水深约有19米,左倾11.5度,船体全部淹入水中,只剩下部分驾驶楼露出水面。当时,船的自重近7 000吨,已完全失去自浮能力,而且船的上甲板有10处开了7至10平方米的大洞,溢流孔、双层底的“人孔”盖也全部打开,船里全部灌满了水,外加吸附力,估计该船水中重量约在7 500吨。打捞专家还断定,船舶已经沉没,当场急救已不可能。

12月10日,上海打捞局派出国内最优秀的潜水员到现场探摸。潜水员发现,沉船水域下有大量的废钢块、乱钢丝等杂物,而且,该船底已经陷入黄浦江底淤泥下2米多深,抢捞难度相当大。

诚然,“银锄”号抢捞是一块“硬骨头”,要在短时间内“啃”下来,实属不易。在黄浦江浑浊的江底,潜水员首先需要潜入水下20多米,将水中的废钢块、乱钢丝等杂物完全清理干净。然后,使用高压水枪穿透船底下厚厚的淤泥,便于107毫米直径、碗口粗的钢缆穿过船底,套住打捞浮筒。

紧急打捞

12月10日,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视察现场后当即表示,打捞工作一定要抓紧进行。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立足大局,从紧急打捞的排兵布阵上提出明确要求。翌日,“银锄”号打捞合同签订,全部费用为1 650万元。至此,打捞沉船相关准备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因该轮归属5个船东,关于打捞费用,除彼此内部协商外还需与瑞科船厂协商,一度导致打捞合同难以签定。上海打捞局以大局为重,把应急打捞放在首位,最终以低于市场40%的价格毅然接手抢捞。25日,上海打捞局主力船舶――3 000吨自航打捞船“沪救捞3号”和打捞工程船“沪救捞62号”进点,负责前期潜水工作的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迅速到位。为保证抢捞作业的顺利完成,上海打捞局几乎将所有的精兵强将调派到抢捞现场,40多名潜水精英全部下水作业。

当日18时55分,第一班2名潜水员开始对沉船外侧探摸,发现该船陷入泥中深度为3米多。当晚20时25分,潜水结束。27日早晨7时许,几名潜水员携带“高压水枪”潜入20米深的江底,拉开“银锄”号抢捞关键一幕。

“银锄”轮打捞伊始,由于沉船江底留有大量石块、乱钢板,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攻打千斤洞的速度,在上海打捞局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各种困难被逐一克服。紧接着,打捞工程中又遇到另一个棘手难题,原来,“银锄”轮有12个泥门,而在打捞过程中,潜水员惊讶地发现其中1个泥门已经移位进水,导致舱壁开孔的船舱全部被泥水贯通。因黄浦江水浑浊,含泥沙量高,长52米、宽18米的船舱内已“吃进”了厚达3米的黑泥,加大了抢捞难度。特别是潜水员在穿洞过程中困难重重。原来,沉船江底淤泥较深,有许多乱钢丝、钢管和小铁板,潜水员们在打“千斤洞”时,又发现大量的石块,大的如面盆,小的也有碗口大,这给水下打洞及穿引钢丝带来重重障碍。而且,沉船从起先左倾11.5度倾斜到14度,又使抢捞难上加难。

而潜水员下水后,必须在近20米的泥石中,挖出一条条横穿船底20多米的“隧道”,作业时还要携带一根6寸软性打泥管,然后将淤泥或小石块耙到吸泥口,由吸泥管吸走。如果碰到大石块,必须一块块搬出洞外,行动异常艰难。“原本采取攻泥器一节节从泥中穿过去,但现在遇到石头,攻泥器穿不过去,只能在黑暗中孤独地掘进。”事实上,打通一个“隧道”,潜水员每天至少潜水4人次,作业约4小时,耗上七八天时间,抢捞工程只好采取潜水员们对几个作业点同时进行穿洞的办法推进。

为提高工程质量和速度,工程还采用浮筒与大型浮吊联合作业的方式。6对起浮浮筒,其中两对800吨、三对500吨、一对250吨。另外,加两艘浮吊船起浮沉船。整个打捞过程为:潜水员下水探摸确定穿钢缆位置,包括水下清理;船底淤泥打洞,穿钢缆;将穿好的钢缆绑在浮筒上;给浮筒充气;将沉船相关地方封堵,抽水,然后整体起浮。其中难度最大的是水下穿引钢缆。在黄浦江浑浊的江底,潜水员潜入20米水下,用高压水枪将船底厚厚的淤泥穿透,便于107毫米直径、碗口粗的钢缆穿过船底,套住打捞浮筒。据了解,整个船舶起浮需要穿过船底30根钢缆,而且,每个穿底纲缆的位置一定要正确,不能有丝毫误差。

就这样,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机智勇敢的潜水员们在黄浦江底开始了艰巨的“精耕细作”。

水下“减肥”

确保抢捞一举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优化应急打捞方案。

“银锄”号是迄今为止上海打捞局首次完全依靠抬浮力,进行水下整体打捞的最重的一艘船舶。因此,沉船整体起浮作业难度极高。根据抢捞难度,打捞方案进一步调整为:浮筒与浮吊联合作业的方式,总共为10个浮筒,其中,800吨的浮筒4个,500吨的浮筒6个,外加2艘浮吊起吊,总起浮能力约为7 500吨。而且局部细节还可随时调整。从“银锄”轮整体起浮前10多天开始,工程人员就开始了冲刺:使用数台水下吸泥沙泵和高压空气提升管同时为船舱抽泥,以每分钟吸走8立方米的速度,24小时不间断吸泥,为“银锄”轮“减肥”近3 000吨,最大限度地减轻沉船水下起浮重量。

施工期间,上海阴雨不断,而且不间断伴有寒潮袭来,处于黄浦江拐弯处的“银锄”轮沉船水域水流湍急,能见度为零。为了尽快完成打捞任务,潜水员们忍受着寒冷,衣服经常被雨水湿透,双手被冰冷的江水冻得像胡萝卜似的,以不怕苦、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冻、不怕险的超常毅力,放弃元旦假日,昼夜奋战在抢捞一线,群策群力,科学施工,大大缩短了打捞工期。一个“千斤”洞可能会由几根钢缆共同穿过,在“千斤”洞打穿后,30道钢缆就顺着11道“千斤”洞穿过了船底。从现场了解到,30道钢缆均匀分布于全船各点,起浮时,这些钢缆兜住船底,像网罩一样将“银锄”轮网住捞起,使沉船在整体起浮过程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关键时刻

“银锄”轮整体抢捞起浮前,上海打捞局局长沈灏和工程总指挥张洪林率领工程技术骨干,加紧了现场的组织指挥,严格按照抢捞方案进行科学施工。1月12日上午,工程进展到关键时刻,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副局长丁平生在上海打捞局党委书记赵长松、副局长陆军的陪同下,冒雨视察“银锄”轮打捞工地,亲切慰问现场打捞人员,并详细听取了打捞“银锄”轮的工程进度。宋局长强调,“银锄”轮应急打捞是对部救捞系统综合实力的一个展示,也是救捞系统今年的第一个亮点,上海打捞局打捞将士要不计个人得失,苦战严寒,保质保量地完成抢捞任务,真正践行部党组提出的“三个服务”。他还明确要求,上海打捞局要力争在春节前将“银锄”轮整体抢捞起浮,尽最大可能圆满完成打捞工程。1月15日,上海打捞局的5对巨型浮筒先后沉放于“银锄”轮周围,千吨级浮吊船“勇士”号、2 500吨级大型浮吊船“大力”号开赴现场。翌日,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副主任沈晓苏召集上海打捞局、上海海事局开会,也对尽快打捞“银锄”号提出要求。

2月7日上午,黄浦江沉船应急抢险打捞进入了关键时刻,黄浦江瑞科船务公司码头前沿摆起了阵势:在海事部门的协助下,整体起浮过程,禁止长度100米以上船舶进入黄浦江作业水域外,继续实行作业水域单程交通,江上监管后的航船秩序井然。

当天15时38分,“银锄”轮成功起浮。又经过88小时紧张的除泥、封舱和排水,至2月11日上午11时,交通部上海打捞局在现场正式与船东交接,圆满完成了抢捞工程的使命,黄浦江沉船水域的航道畅通无阻。而“银锄”轮已安全、稳定靠泊码头,倾斜度由原来左倾14度恢复到左倾2度。

第6篇:黄浦江深范文

一、撤县建区前的江堤建设与管理

自新中国成立至2011年实现撤县建区的五十多年历史中,奉贤境内的黄浦江江堤始终未能达到统一规划、较高标准、连成一体、系统管理的要求,长期以来,既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构筑的土堤,又有六七十年代的筑浆砌块石岸,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实施护坡工程。这期间有代表性的防汛江堤分别是:邬桥江堤、北心江堤、南渡石岸、以及较大规模的黄浦江航道护坡工程。

邬桥江堤:

1951年春,奉贤县人民政府组织庄行区张塘、渔沥、邬桥、灵芝4个乡(今均属邬桥镇境)民工,兴筑西起千步泾北口,东至竹港(今南竹港)北口的“邬桥江堤”,长5500米,堤顶高程4米,顶宽4米,顶宽1米,内坡1:2,外坡1:1.5,外坡外留有宽3~5米不等的“平台”(外青坎),“平台”外缘削成1:2的坎坡。1957年又零星修筑土方120立方米。1958年5月,县调派水利常备民工2133人,用10天时间扩筑邬桥江堤,堤顶高程由4米,增高至5.8米,顶宽由1米扩至4米,内、外坡比值均为1:2,共筑土方3.95万立方米。邬桥江堤自此定型,后未再改筑。

北新江堤:

1951年,县人民政府发动南桥区河北乡(今属金汇镇境)民工兴筑境内黄浦江土堤,西起姚策划浜河,东至古金汇塘北口,全长1600米,堤顶高程5米,堤顶宽1.5~2米不一。缘其位与北新村境内(今同名行政村),故通称“北新江堤”。由于该江段处于黄浦江自西而东折而北流的转向处以及古金汇塘、大闸港入浦交汇处的附近,因此波浪冲刷剧烈,土堤外坡时遭潮伤,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外坡坍塌已显严重。1971年,市、县拨款12万元,由金汇公社组织实施北新江堤外坡干砌石砂浆勾缝护坡工程,计筑石方9200立方米。此后北新江堤未在整修。

南渡石岸:

南渡石岸位于今西渡镇南渡村(筑石岸时地属萧塘公社南渡大队)境内,西起白庙港北口西岸,向西,计长1200米。

据口碑,建国初,今西渡镇境内皆筑江堤,后毁于江潮未在复筑,遂以农田直接临江;但因潮水和船行波冲击,临江农田逐渐被啮。1977年,市拨款9万元,资助萧塘公社农田坍江最烈的南渡大队境内筑石岸1200米。石岸是将临江农田北田埂外侧隙地削整成外土坡,在坡上筑浆砌块石岸体(犹如护坡),岸顶高程5米,顶宽0.8米,内坡侧依托于田埂外隙地或田埂上。工程实际耗资12万元。石岸建成后,明确属萧塘公社集体所有。

黄浦江航道护坡工程:

随着奉贤县沿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县内13.7千米黄浦江岸线形成二类区域。一类是沿江仍是全部为农田或村落的岸段,县水利部门称之为“农业岸线”。其区域为邬桥乡、金汇乡(今为同名建制镇)全部江岸线和萧塘乡(今西渡镇)小部江岸,合计长度11700米。另一类是沿江为工厂企业的岸段,县水利部门称其为“工业岸线”。其区域主要集中于萧塘乡西渡口以东的岸线上,合计长度2000米。至1985年时,全部“农业岸线”中,仅邬桥乡境内和萧塘乡南渡村境内分别有5.5千米土堤和1.2千米石岸作为屏障,余皆无堤防,而以农田直接临江(其时北新江堤已基本坍毁)。为遏制黄浦江航道船行波对临江农田的冲刷,市主管部门从1987年起,连年批准奉贤县对“农业岸线”实施“黄浦江航道护坡工程”(批准的工程项目名称)。其形式是新建重力式浆砌块石挡墙(县内通称为“江堤石驳岸”)。挡墙轴线在金汇、萧塘境内,选定在临江农田前沿2.5~3.5米处的江滩上;邬桥境内则选定在土堤外青坎(土平台)外缘江岸上。墙底高程通常在1.10米线(滩面下1米),墙顶高程4.50米。在高程2.95米处墙体上置有排水孔和粗砂反滤层。内坡为折线式斜坡,并复土回填至墙体4.20米高程处;外坡为直立式,墙顶为混凝土盖顶。每个断面的工程量约为石方2.91立方米,混凝土方0.98立方米土方则视轴线地形条件而有别,一般为3.9~4.3立方米。1987~1994年累计筑就“农业岸线”浆砌块石挡墙7440米,实际工程造价累计335.80万元,市财政局美延米补助400~500元不等。

1998年2月,在县内西部地区防洪除涝配套工程建设中立项,建成邬桥新光村、叶家村、渔沥村沿江浆砌挡墙1552米,其断面结构同此前所建。同年又建成1500米。合计长度3052米,总投资278.50万元,其中市补助135万元,县补助108元,镇村自筹35.50万元。自1987~1998年底,累计建成“农业岸线”的黄浦江航道护坡(浆砌挡墙)10492米,加上1977年始建的“南渡石岸”,沿江“农业岸线”至1999年1月共建成浆砌挡墙11692米。

白庙港以西至南横泾全长约2000米的“工业岸线”有县、镇属的船厂、砖瓦厂、水泥厂、储运公司等企业,厂区北侧都临黄浦江。各工厂企业在建办时,均在临江岸线构筑自定标准的挡墙,以御黄浦江高潮和洪水。工程形式都是直立式挡墙,结构有混凝土预制板墙、灌砌石墙、石砌、砖砌混合墙等墙顶高程在4.30~4.50米之间,墙身简陋,单薄者居多。

此外,沿江8条主要支流河口段都建有控制水闸,从外闸首只河口,在建闸时,即同步建设两岸浆砌挡墙,与黄浦江正面岸线的挡墙彼此相连接。

早期的江堤管理,由于缺乏专门的机构,所以大多实行托管、代管,甚至直接由所在地乡政接管,这里仅以邬桥沿江地区为例,就能基本了解当时江堤管理的模式。

邬桥沿江地区不仅是奉贤县西部低洼区中地势相对最为低洼的区域;而且在全县沿江地区中也是地势最为低洼,全赖江堤作为防洪挡潮屏障。因此县水利主管部门于1962 年初,在邻桥沙港北口设置江堤防汛站,直隶于县水利主管局。特在沙港口西岸江堤内侧建造砖木结构的站舍2 间,26 平方米,并在站舍北侧的江堤外堤肩填土建造储存抢险草包的混凝土结构仓库1 间(20 平方米);还架设专用通信线路,装置电话机。配备专职管理员l 人(属局机关事业编制),专司邬桥江堤日常管理,劝阻、查禁人为损堤行为。并于同年投资在堤身种植芦苇5 . 33 公顷、祀柳1 . 33 公顷,以围护堤身,减少水土流失。1965 年1 月开始,增设集体管理人员3 人,由县水利部门从“以堤养堤”收人中支付报酬补贴。1966 年春,又投资再种植芦竹5 . 33 公顷、杨柳0 . 67 公顷。同年9 月,经县水利主管部门与邬桥公社管理委员会商定,邬桥江堤实行“国有队管”,按堤段坐落,分别划分给沿江的新光、叶家、渔沥、浦秀4 个大队(今为同名行政村),派专人实行日常管理,仍保留江堤防汛站和l 名国家管理人员,负责协调、指导、督促之责。堤上芦竹收益,国家得三成,集体得七成,一直至1981 年。1982 年起,江堤防汛站名称对外仍保留,但改为由沙港水文站代管。1984 年,应邻桥乡人民政府的要求,县水利局同意将邬桥江堤全部交给邬桥乡实行集体管理,堤上芦竹也悉数归集体收益。撤销江堤防汛站。但同时明确规定,凡因建设实际确需,须进行破堤、开口子,得报县防汛指挥部、县水利局初审后,转报市水利局、市防汛指挥部批准,邬桥乡人民政府不得自行决定、擅自处置。

邬桥乡接管邬桥江堤后,初时仍按由沿江4 个行政村派专人分段管理的办法,以乡防汛指挥部作为整条江堤的责任单位。1990 年以来,随着在土堤前沿兴建浆砌石挡水墙,土堤日常管理渐见弛废。1995 年前后起,已无专人日常管理,但邬桥沿江群众从数十年防汛抗灾实际感受中,深知江堤的重要,因此虽不再有专人日常管理,但人为损坏土堤行为颇少见,同时,为发展区域经济,确需利用岸线时,当地政府或建设单位也都能依法定程序申报请批。但终因缺乏日常维护,年久未培土加固,到2001 年,南沙港以西的邬桥江堤土堤虽仍大部分留存,但断面因风雨侵袭已变形。

邬桥江堤20 世纪60 年代栽种的芦竹,至1991 年时已蔓延茂密到“封堤”的程度。1991 年后,鉴于芦竹过于茂密影响堤下农田作物生长,且芦竹封堤,无法巡堤查险,遂逐年“疏伐”(挖掉芦竹根),至1995 年前后,芦竹废尽。1996 - 1998 年,邬桥镇人民政府组织人力在堤上种植水杉等树木2 万株。至2001 年通堤尚存水杉近l 万株。

二、撤县建区后的江堤建设与管理

2001年1月9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上海市奉贤县设立奉贤区的批复〉〉。8月24日,奉贤正式撤县建区,从此奉贤进入了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快车道,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环境优美、实力强劲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开始崛起。正是在奉贤经济社会步入大发展的背景之下,浦江的堤防建设与管理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奉贤区黄浦江防汛墙建设与管理随着2002年4月黄浦江干流段新增防洪工程的建设开工开始得到全面的大发展,我奉贤区境内建成了标高达5.2~5.4米,设计标准为千年一遇的防汛墙,整个江堤工程西起千步泾水闸,东至闵行区界,全长二十余公里,为防御外来洪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确保了一方水土平安,也有力推动了我区沿江地区经济的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被称作保卫奉贤防汛安全的北大门。同年在黄浦江防汛墙建成完工后,为了管理、保护好黄浦江防汛墙,使其能正常运行,发挥挡潮、抗洪的作用,于2002 年11月28日揭牌成立奉贤区黄浦江防汛墙管理所,成为堤防管理行业第一家具有专职管理防汛墙业务的行政事业单位。自此,整个沿江初步实现了统一规划、系统管理的要求。

新时期的黄浦江堤防工程按照一级水工建筑物进行设计,沿线均为标准化钢筋混凝土结构墙身,基础结构形式基本为桩基承台式、部分采用斜坡式,墙后通道与墙顶均保持在 1.2m高差。在防汛墙体上根据沿线使用情况需要,还建设有部分配套设施:防汛闸门、潮闸门、防汛通道、景观绿化、监测设置、防撞设施。

当然让新建的江堤工程能够长效的可持续的发挥防汛功能还需要一套健全、系统的管理体系。奉贤区黄浦江防汛墙管理所隶属奉贤区水务局,业务范围涉及日常黄浦江防汛墙堤防设施巡查、黄浦江防汛墙日常维修养护管理工作,黄浦江防汛墙堤防设施抢修项目编报。

相比早期邬桥江堤防汛站的1人专职巡堤管理人员,现今我所的专职巡查管理队伍更加完善、精干。自2006年成立至今,奉贤区黄浦江防汛墙管理所堤防日常巡查队伍在历经多个年头的磨练后,这支巡查队伍的工作已逐步走入正轨,各方面工作井然有序,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实践摸索使得巡查人员在业务能力、服务态度、工作技能及思想作风上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如今巡查队伍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灵活运用现有法规,充分发挥自身业务技能,及时解决处理许多情况。现今的堤防巡查队伍共有7人组成,巡查队伍中1人为后勤保障,其余6人分为3组每2人一组对我区沿江3段责任区域的堤防设施进行巡查管理。在出勤安排上要求巡查人员在非汛期每天一次,汛期每天两次出外至沿江堤防设施现场进行检查,在检查工作中要求巡查人员重点针对各自岸段内的墙体、防汛设施(闸门、拍门)的损坏情况统计及各类对防汛设施及防汛安全有影响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制止。在日常工作中并适时和各沿江单位防汛联络人取得联系,收集相关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和上报。如遇突发灾害或防汛墙受损严重等紧急情况,立即向所领导汇报,在现场等待处理。另外巡查人员还兼顾对沿江进行的各类维修养护及专项工程的监督。在发现问题后能够使所工程管理人员及时到达处理。健全的制度、规范的工作流程使得现今的巡堤管理工作变的更加高效。

由于各类人为或自然灾害及日常老化原因对江堤会造成一定的破坏,要让江堤长期发挥防汛防台作用的话,日常修缮工作必不可少,根据资料记载早期奉贤江堤维修市靠“以堤养堤”基本靠江边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来维护江堤维修,如今的黄浦江日常维修养护工作早已纳入正轨,江堤维修资金统一由国家财政安排,江堤历年的防汛设施建设改造后截止2011年,我所涉及的江堤维修养护范围为奉贤区黄浦江沿线(东起上海浦通砼制品有限公司桩号为金汇港右岸0+531,西至千步泾水闸桩号千步泾右岸0+223。)全长21.685公里长的防汛墙体及附属设施,其中包括防汛道路共计13.480公里、防汛拍门143扇、防汛闸门48道、闸门井4只、绿化带30340平方米、防汛隔离带1922米。我所根据日常堤防管理得到的信息,每年编制具体的维修工程量,选择优秀、专业、精干的维修养护施工队伍来落实养护工作,同时对养护工作还采取每年的考核检查来确保工作完成质量。

奉贤区黄浦江防汛墙管理所自02年成立以后经过10年来的磨砺锻炼,始终走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时刻本着“安全、资源、科学、景观”协调发展的原则,在保证21公里江堤安全稳固的前提下逐步增添了隔离带、沿江绿化带、防汛宣传栏、墙体橡胶防撞护拦、标准混凝土墙后通道等各项防汛附属设施。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防汛形势,不断创新,初步建立起了网络信息化管理模式。

从改善防汛墙环境出发,从05年起我所积极争取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沿江种植绿化带,打造绿色的堤防。由于防汛墙的保护范围是水域侧5米,陆域侧10米范围,而实际可以利用进行建设的只在陆域侧6米范围内,这其中还必须包括4米的防汛通道,如此,只剩下2米的范围可以种植绿化。数据显示,我区全长21.685公里的防汛墙,全部利用种植绿化也只能是43428平方米,而现在我们已经种植了共30340平方米,其绿化覆盖率为69.86%,近几年的绿化建设面积比防汛墙建设初期翻了近4倍,明显改善了周边的坏境。

从便于防汛墙抢险和巡查管理出发,在沿江铺设防汛专用通道和护拦。防汛通道不仅能在防汛墙发生险情时能保障抢险车辆顺利进出,及时排除险情,也便于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的巡查及管理工作,还能提高防汛墙整体的美观度。数据显示,我区建设的防汛通道14.71公里,占防汛墙全长的67.74%,这其中还不包括沿江企业原有或自行铺设的道路,初步估计,沿江总的防汛通道占防汛墙全长约85%左右。

从保护防汛墙和群众安全出发,在相关企业和岸段设置各类保护设施。其中,防撞设施设置在黄浦江上浮吊码头较为集中的岸段,这些岸段因为船舶进出繁忙,特别在高潮位时船只经常靠岸边掉头而撞损防汛墙,屡禁不止,故我们根据船只撞击墙体的特性,在墙顶处设置橡胶防撞护舷就可以在受到外力撞击时起到缓冲作用,能很好的保护墙体;另外,由于沿江堆场、码头其货物时常会堆载在防汛墙保护范围以内,对墙体产生推压等外应力,威胁到墙体的安全,所以我们根据各个堆场及码头的实际情况,在距离防汛墙4米处设置了2米宽的隔离带,阻止了货物堆放在防汛墙6米保护范围,起到保护防汛墙的作用;还有,由于部分防汛墙段处于居民小区内,且墙顶和路面高程相差仅有二三十公分,这对周边居民特别是小孩在附近休息或玩耍时存在安全隐患,故在相应堤顶上安装护拦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江堤建设与管理的未来之路

根据近几年江堤管理的经验积累,为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变革,我所未来的江堤管理方向主要还是要从信息化方面下手。

根据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大环境下日常科学管理的方向和目标就是要实现网络信息化。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继文字和印刷技术以来的第三次信息革命。现代信息技术是推进现代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技术基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就是以科学技术为标志的人类社会发展、传播信息,不断更新信息的过程。信息化是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发达的信息技术产业和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业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必然会引起水利向现代水利发展和变革,可以说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我所现今建设落实的信息化管理工程黄浦江防汛墙奉贤段潮闸门、拍门自动监测系统主要实现沿江防汛设施的自动监测、数据记录、和信息化管理三项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兼顾沿江区段他防汛设施、主要河道的水情自动监测。工程完成后,将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发挥作用:

1.为汛期的防汛减灾提供沿江水闸、潮闸门、拍门实际状态的远程监测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杜绝认为失误,防止江水倒灌,确保安全渡汛。

2.为日常管理提供实时监测手段,及时发现并制止危及防汛设施的违章作业,保障防汛墙及相关设施的安全。

3.对水下排水管道的拍门实施进行不间断地自动监测,及时发现拍门的损坏、被盗等情况,及时修复,保证防汛设施的完好率。

第7篇:黄浦江深范文

由运输业到银钱业

上海最早出现的是南北运输和南北土特产交易。元朝统一中国后,建都北京,粮食靠南方沿海地区供给,用大型平底帆船运往北京,这种平底帆船俗称“沙船”。“沙船”在清初有了很大发展,南北交易发展很快。当时,上海的豆麦交易集中在大东门外的黄浦滩边,有数十家从事批发豆麦业务的行号,逐渐形成豆麦一条街,故街名被称为豆市街,至今仍保留着昔日的原名。

随着豆麦交易发展,生意繁忙,老板感到光靠以白银、钱币作为支付手段十分不便;另外,东北、山东来沪出售豆麦的客商,售掉豆麦后拿着满袋的钱币、银两,也深感不便。因此有些商家开始兼营银钱业,可为外地商人保存钱币,也可以临时暂借,收取利息,还可以开出银票,凭银票购物,逐渐形成了钱庄。这在乾隆、嘉庆年间就已盛行,钱庄发展到数十家。

没有洋人的“洋行街”

上海的另一交易市场在小东门外“洋行街”。人们听到街名,大多会认为这里是外国人开“洋行”的地方。其实,这里开设的商行,都是专门经营南北运来的食糖、海味、南北货、桂圆等山海土特产。各行号商户以批发为主。从嘉庆年间的上海地图可以看到,当时小东门外还有两条“洋行街”,一条名外洋行街,另一条名内洋行街,共有100家中国人开的商号在此经营。上海开埠后,该地本来仍是“华界”,至同治年间才被划入了法租界。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租界,洋行街才改名阳朔路。

“花衣街”街名沿用至今

第三条特色街是小东门外南面的外咸瓜街和里咸瓜街,其四界为北面东门路、西面中华路、东面中山南路,南至盐码头路。小东门外的里外咸瓜街,也是上海城外的老市场,商业繁盛,建筑都是3层楼的商业用房,有数十家中药店、药材行、人参行,还有日用百货,外咸瓜街则是水产、地货市场。其特点是零售兼批发。

最南端的是上海的棉花市场,专门进行棉花、棉布交易。上海人把去掉棉籽的棉花称为花衣,当年上海的花衣都集中在此交易,故街名称为“花衣街”。这个街名沿用至今。

上海最热闹之地在黄浦滩边

第8篇:黄浦江深范文

笔者认真地阅读了有关“砖工堤”的报道,仔细地研究了图片和文字,查阅了明代漕运的有关史料,认为这一水工建筑物,不是“砖工堤”,更不是“明清砖工墙”,距今也不是400余年,而应该是明代永乐年间陈u建造的淮安漕运码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从“砖工堤”的工程状况分析

“砖工堤”以木桩作基,垫以条石,然后在条石上将城砖以丁字形砌墙,并以糯米汁浇注,最后再以条石封顶,异常坚固。

1.从“砖工堤”建筑材料看

“砖工堤”大量的建材是砖,经考古人员测量,砖长约60厘米,宽约18厘米,厚约12厘米;考古人员在一些砖上还发现反写阴刻的“邰窑”字样。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建造南京城墙时所用的砖,一般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砖工堤”砖的规格与其相近,说明这是明代的砖。

砖上刻有“邰窑”字样,是明代砖的特点。南京城墙上的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70余字,这不仅是南京明城墙的一大特点,也是明代砖材的一大标志。当年建造南京城墙时,为了确保城砖烧制质量,朝廷要求烧砖窑匠均要在砖上留下姓名,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追究制砖人的责任,甚至杀头。这种严酷的“责任制”,保证了南京明城墙建造过程中的高质量,也为明砖制造制定了质量保证制度。“砖工堤”上的砖刻有“邰窑”等字样,更说明了这是明代的砖。

由此可见:“砖工堤”确系明代建筑。

2.从“砖工堤”工程结构看

陈u在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开凿清江浦后,又“缘西湖筑堤,绵亘十里,以引舟淮口”。他所筑的堤防结构,据《淮安河下志》载:“固其根,中布砖十二层,以坚其身,上覆石二层,以胶其面,里凑石二层,以饱其腹。”

“砖工堤”的工程结构,与陈u在西湖所筑堤防的工程结构基本一致,也是“中布砖十二层,以坚其身,上覆石二层,以胶其面”,因为码头比堤防更重要,所以对码头“固其根”,加之木桩,并以糯米汁浇注,使其更坚固。可见,“砖工堤”是陈u所建。

如果“砖工堤”基础下面的木桩是樟木的,那就更说明“砖工堤”是陈u所建。因为,陈u在督浚运河时,曾经在高邮、宝应两次增筑诸湖长堤,所筑堤防均是“樟木以桩,固以砖石”。

由此可见:“砖工堤”确系陈u所建。

3.从“砖工堤”附近出土的文物看

“砖工堤”挖掘现场,出土了很多古钱币,有宋代的崇宁通宝钱币,有明清两代的钱币,还出土了很多旱烟袋和秤杆之类的生活遗存,附近河道中发现有船只残骸及大量的青花瓷器、龙泉窑瓷器碎片。充分说明了昔日淮安南船北马的繁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码头集点。

因此,我认为:“砖工堤”就是明代淮安漕运码头遗址。

从“砖工堤”的地理位置分析

“砖工堤”位于老淮安古城墙的西南角,里运河的东岸。

1.淮安重要的地理位置应该有码头

在以舟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社会,码头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淮安位于大运河(即邗沟,元代已称大运河)和淮河的交汇处,是水陆交通的要冲。朱元璋深知淮安地理位置的重要,建国之初就设置淮安府。

淮安知府姚斌到任后,见黄淮合流,山阳湾水量很大,水流湍急,风涛尤甚,不宜舟船行驶,于是在明洪武元年至三年(1368―1370年),在新城东门外柳淮关(即下关),邗沟入淮口的下游,建造了仁字坝,实际就是码头。车舟入淮,以新粮、货转运。并于城东开沟(即涧河),临河建闸,启闭蓄泄,以济通舟,以利东部盐城、阜宁官民船只运盐至淮,集散全国。

据《明史》卷80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两淮盐产量为三万二千余引,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两淮岁入太仓余盐银60万两,当时全国银税总数才120余万两,两淮占其一半。

据光绪《淮安府志》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民运于淮安、徐州、临清、德州水运四仓,而后官运于通州、天津二仓,一岁四运,军民各半,谓之支运。可见,明洪武元年已经在淮安设置储仓。

淮安地理位置如此重要,会没有漕运码头吗?

2.明代漕运事业的发展需要有码头

在元代,东南的粮赋北上京都是以海运为主,到明代永乐年间,则改为以漕运为主,进而罢海运。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后,南粮北调的任务便日益加重。财富由东南供给,漕运便成了朝廷的生命线。朱棣非常善于安邦治国,对振兴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兴修水利、发展漕运等。

朱棣封陈u为平江伯,任总兵官,兼管海陆粮食运输。后因海运艰险,罢海运,专行内河漕运。朱棣又任命陈u为漕运总督,坐镇淮安这个水陆要冲。并命陈u开凿会通河,疏浚南北运河,造浅船运漕。置常盈仓于淮安、徐州、临清、通州。

明永乐十年(1412年),令浙江嘉、湖、杭,与直隶苏、松、常、镇等府秋粮,除存留并起运南京及供给内府等项外,其余尽拨运淮安仓。扬州、凤阳、淮安三府秋粮,内岁定拨六十万石,徐州并山东兖州府秋粮,内岁定拨三十万石,俱运赴济宁仓。令浅河船于会通河以三千艘支淮安粮,运至济宁。以二千艘支济宁粮,运赴通州。每岁通运四次。其天津并通州等卫官军,于通州接运至北京。令江浙官军于淮安运粮至徐州,京卫官军于徐州运粮至德州,山东、河南都司官军于德州运粮至通州。各置仓收囤。军民各运其半,谓之支运。

这一结论是根据《江苏水利全书》卷15第16页所载“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创建板闸关口上下石工及西堤盘粮厅前石工,重建西门护城石工,加高兴文闸南石工砖工,加高宝应高邮江都运河东岸堤工”做出的。

“砖工堤”和“兴文闸”就不是一个朝代的水利工程。“砖工堤”是明代永乐年间由陈u在1420年前后建造的淮安漕运码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而“兴文闸”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才建造的。两者相隔260年。

“砖工堤”和“兴文闸”也不是连体工程,兴文闸闸基面高程与砖工堤基础面高程不一致,兴文闸闸顶高程与砖工堤堤顶高程不吻合,砖工堤又不是兴文闸的南翼墙。

有专家认为,“史料中提及的重建当是在明代基础上的加高加固”。如果是在明代基础上的加高加固,必然砖工堤的顶部和底部石材、砖材的质地不会一样,明砖和清砖的规格尺寸是不一样的,清砖要比明砖小得多,加高亦应有痕迹。仔细研究照片便可看出,“砖工堤”是个浑然一体的宏伟建筑,丝毫没有加高续建的痕迹。

据报道,砖工堤堤顶在地面以下2~3米。如果说堤顶是清康熙年间加高所致,也就是说自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至今,里运河河床抬升了2~3米。里运河河床抬升、堤防加高培厚、河道变迁,主要受黄淮泛运的影响,泥沙主要来自黄河。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黄河已由草湾改道,远离淮安三城。如果说淮河泛滥和洪泽湖大堤溃决,对里运河西堤产生影响,且含沙量不大,那么河床淤积2~3米厚的泥沙从何而来?

笔者认为:把明代漕运码头这样一个宏伟的工程,轻描淡写地说成是兴文闸南石工、砖工的加高工程,定性为“明清砖工墙”,降低了工程的历史价值。

从“砖工堤”埋藏深度分析

“砖工堤”堤顶在地面以下2~3米。可见“砖工堤”建造在前,泥沙淤淀在后。

平江伯陈u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开凿了清江浦,贯通了里运河后,“黄淮泛运”才呈现在朝廷治水官员的面前。在这之前,邗沟西线(亦称运河)经末口入淮时,不存在“泛运”一说,至少说不很突出,因为邗沟是在山阳湾末端的末口与淮河呈“丁”字形相交的,此处水流已趋平缓,且水位差不大,又有北辰堰调控,所以未见有“泛运”的记载。而清江浦则不同,自管家湖至鸭陈口通淮,且鸭陈口“与清江口相值”。在地理上与自西而东的淮河和由北而南的黄河,形成了近“十”字形交叉。由北而南含沙量大的汹涌波涛是泛运的巨大隐患。

黄河长期经徐州南下夺淮,大量泥沙淤积,清口以下的淮河水道已被淤成了“地上河”,水位高于清江浦水位。为防止含沙量大的黄淮河水向南流入里运河,陈u在新开的清江浦河上,由北向南依次修建了新庄、福兴、清口、移风、板闸五闸,递相启闭,联合使用。

据记载,各闸“迭为启闭。如启板闸,则闭新庄等闸;如启新庄闸,则闭板闸等闸。闭新庄等闸则板闸为平水,闭板闸则新庄等闸为平水,故启闭甚易也”。五座闸实际上就是现代的船闸,不仅平缓了水流,有利通航,还起了防止泄水过多的作用。递相启闭,以防黄水之淤。

自陈u开凿清江浦贯通里运河,到明宣德八年(1433年)陈u病逝,18年中,没有发生黄淮泛运事件。直到明正统二年(1437年),连续降雨,河、淮并涨,清口以下淮患始见。

常年不断的水上运输,南来北往的船舶都要经过五闸,五闸的不断启闭,含沙量大的黄淮河水,不断通过五闸泄入里运河,致使山阳县境内里运河河床不断抬升。

到明成化七年(1471年),经过56年的运行,新庄闸淤塞,漕船不能过闸,遂在清江浦筑坝蓄水,坝址在今大闸口附近;另在黄河与清江浦渠之间的水渡口一带建仁、义二坝,漕船改由仁、义二坝盘坝入黄河,再转小清口北上。

黄河、淮河的泛滥给里运河以严重威胁,黄淮河水直接冲入里运河,造成闸坝毁坏、河道淤淀、堤防溃决。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夏,黄、淮皆大水,含沙量很大的黄河洪水,自北而南直冲清河口,与淮河洪水汇流后,下山阳湾入海。大量流沙经清河口漫入运河,直抵淮安府城西浮桥一带。3年后,直到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总理河道都御史刘天和,才在条议治河事宜中,提出:淮安清河口板闸迤南,淤浅河道,并于疏浚,筑为堤岸。6年后,到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漕运都御史周金,才浚山阳运河三十里,修新庄等闸,唯通运船。

陈u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开凿清江浦时,贯通的里运河还是“地下河”,从出土的“砖工堤”基础高程和堤顶高程已经得到证实。到明成化七年(1471年),里运河已经严重淤积,而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黄沙泛运,流沙漫入运河,淮安府城西浮桥一带,俱被沙淤。同时也掩埋了陈u建造的漕运码头。经过疏浚运河、加高培厚堤防,河道主轴线已经西移,陈u所建的漕\码头便永远被埋在新筑的堤防之下。

又过了37年,到明隆庆三年(1569年),黄、淮、沭并涨,决溢颇多,又发海啸。河决淮安礼、信二坝。时淮水涨溢,黄淮交溃,洪泽湖大堤、里运河堤被冲决。自清河至淮安城西,淤三十余里。3年后,明隆庆六年(1572年),才筑淮安漕堤,自钟楼至南角楼,又自南角楼接修至黄浦。

查阅明代永乐以后至崇祯年间各朝对里运河的治理记载,没有史料能够否定“砖工堤”是陈u所建的漕运码头。更不用说,清代各朝是造不出明代的砖,造不出明代的工程的。

第9篇:黄浦江深范文

蒲东鸡俗名九斤黄,原产于上海市的黄浦江以东的广大地区,故名浦东鸡。浦东鸡是我国较大型的黄羽鸡种,肉质特别肥嫩、鲜美,香味甚浓,筵席上常作白斩鸡或整只炖煮。

1.品种特征。浦东鸡体型较大,呈三角形,偏重产肉。公鸡羽色有黄胸黄背、红胸红背和黑胸红背三种。母鸡全身黄色,有深浅之分,羽片端部或边缘常有黑色斑点,因而形成深麻色或浅麻色。公鸡单冠直立,冠齿多为7个;母鸡有的冠齿不清。耳叶红色,脚趾黄色。有胫羽和趾羽。生长速度早期不快,长羽也较缓慢,特别是公鸡,通常需要3~4月龄全身羽毛才长齐。

2.生产性能。成年体重公鸡4公斤,母鸡3公斤左右。浦东鸡是我国较大型的黄羽鸡种,肉质也较优良,但生长速度较慢,产蛋量也不高,极需加强选育工作。公鸡后饲养10个月,体重可达5~7公斤。年产蛋量100~130枚,蛋重58克。蛋壳褐色,壳质细致,结构良好。

二、信宜怀乡鸡

信宜怀乡鸡原产于广东省信宜县怀乡,与清远麻鸡、惠州胡须鸡并称“广东三大名鸡”。该品种鸡具有骨脆、肉嫩、味香、三黄(羽毛黄、皮黄、脚黄)、美观、脂肪含量低等优点,为高级酒楼和追求健康人士的第一选择,受到省内外食家的赞赏,并列入《广东省家畜家禽品种志》。信宜怀乡鸡特别适合南方农户散养,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已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

信宜怀乡鸡有耐粗饲、觅食性好、抗病力强等优点,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适宜气温为0~35℃,在南方任何地方都可以饲养,可见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

信宜怀乡鸡属肉用型鸡种,分大、小两型。大型鸡体大、骨粗、脚高。小型鸡体小、骨细、脚矮。单冠直立,喙呈黄褐色,耳垂、肉髯鲜红色,虹彩橙红色。公信宜怀乡鸡羽色鲜艳,头颈羽毛金黄色,全身羽毛黄色,主翼羽和副主翼羽黑色或带黑点,尾羽有短尾羽和长尾羽两种类型。母信宜怀乡鸡羽毛多为全身黄色,主翼羽和尾羽呈黑色或不完全的黑色。胫、趾呈黄色。成年信宜怀乡鸡体重:公1770克,母1720克。屠宰率:半净膛,公82.4%,母84.1%;全净膛,公73.8%,母72.9%。信宜怀乡鸡开产日龄150~180天,年产蛋80个,蛋重43克,蛋壳呈浅褐色。(江西省家禽行业协会 吾豪华 邮编:330046)

三、庄河大骨鸡

1.产地与分布。庄河大骨鸡是我国具有影响的地方优良品种,以体大、蛋大、口味鲜美著称,主产于辽宁省庄河市,故称庄河鸡。它具有体躯高大、毛色鲜艳、蛋大壳红、耐粗饲、耐寒、抗病力及适应性强等特点,由于它适合放牧散养,能上山,觅食力强、范围广,因此肉质特佳,品味特浓,几近野味,扬名国内外。

2.品种特征。庄河大骨鸡胸深背宽,腿高胫粗,肌肉丰满,黄羽、黄喙、黄腿,偏重产肉,为国内大型鸡种之一。初生雏绒羽多呈黄色,少数头、背部有条状褐色、黑色、灰色的绒羽带。公鸡羽毛有黄胸黄背、红胸红背和黑胸红背3种;母鸡全身呈黄色,有深浅之分,羽片端部或边喙常有黑色斑纹,因而形成深麻黄色或浅麻黄色。成年公鸡体重3.75公斤,体斜长21.45厘米,胸深14.95厘米,龙骨长14.26厘米,骨盆宽10.4厘米,胫长14.36厘米;成年母鸡相应为2.75公斤、18.16厘米、13.21厘米、12.12厘米、8厘米、10.98厘米。

3.生产性能。庄河大骨鸡皮肤黄色,皮下脂肪较多,肉质优良。公鸡阉后饲养8个月,体重可达5~6公斤。母鸡平均开产日龄为207天,最早为155天,最迟为283天。

年产蛋量平均为164个,最高为240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