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秋节有哪些诗范文

中秋节有哪些诗精选(九篇)

中秋节有哪些诗

第1篇:中秋节有哪些诗范文

《秋怀》原文阅读1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秋怀》阅读习题2

1. (1)颔联描写秋景,但并未具体细腻地描写秋景情态,请问运用了什么手法?该联在诗中有哪些作用?(3分)

(2)诗人秋怀“黯然”的原因具体有哪些?试作分析。(4分)

(3)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2.(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3. 名家云:“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请你就本诗的“章法结构”上的特点做一具体分析。(6分)

4. 本诗语言精练,但蕴情丰富,试就其情感意蕴做一分析。(5分)

答案:

《秋怀》阅读答案3

1.(1)白描。(1分)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诗人心情的“黯然”;(1分)承接首句“节物岂不好”进行描写(或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1分)

(2)感叹国事,心情悲伤;(1分)身居高位而无补于国家,心怀羞愧;(1分)想归隐田园却一时难以实现,心中无奈;(1分)双鬓因悲忧而苍白。(1分)

(3)诗人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情,(1分)表达了诗人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3分)

2.(1)作者所“悲”包括: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④归隐园田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4分。每个要点l分)

(2)颔联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使用纯白描手法,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2分)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心情的“黯然”。(2分)

3.参考:结构严谨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它就像蚕吐丝成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

第2篇:中秋节有哪些诗范文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二、揭题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呢?

⑤从诗的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表示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5、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习后两句诗。

①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理解

②“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⑥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⑦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练习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

第3篇:中秋节有哪些诗范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杜牧在《秋夕》中说“银烛秋光冷画屏”。马致远也在《天净沙·秋思》中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萧索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和丰收的喜悦。今天,让我们走进别样的秋天,去听听诗人的深情絮语……

二、朗读诗歌

要求:朗读时注意音准、语气、语速及重音的把握。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正确。

2、学生点评。

3、教师配乐朗读(听节奏、听感情)。

4、学生点评,教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三、整体把握

1、作者在诗歌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秋天的?(露珠、冷雾、白霜;稻香、镰刀;秋虫、蟋蟀;溪水)

2、为什么作者要将这些景物融入诗歌中?(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代表性景物)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四、赏析语言

1、诗歌第一节: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⑴ 学生朗读。

⑵ 品味语言:如果把横线部分删掉,语言表达效果如何?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轻松、娴静的氛围。

⑶ 诗歌语言美在哪儿?(生动形象的修饰语)

⑷ 有感情地齐读。

2、诗歌第二节:

⑴ 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节。

⑵ 你觉得这节诗应该怎样来读?

⑶ 学生评价。

⑷ 你能说说你对诗中语言的品味吗?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此比喻似拙实妙,是一个倒装句,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耐人寻味,与渔人生活联系起来,实在而又能引起人的联想。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⑸ 有感情地齐读。

3、诗歌第三节:

各小组品味赏析诗歌第三节。

⑴ 交流对诗歌语言的品味。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⑵ 有感情地齐读。

五、想象画面

想象每幅画面的意境,你能用优美的语言给每幅画面取个好听的名字吗?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人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南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渔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第4篇:中秋节有哪些诗范文

知识技能: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词语积累。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3.通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

过程设计   

一.淡话导课。

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诗兴,古人给我们留下好多诗篇。你们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山行》,《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秋天的古诗,希望孩子们喜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和作者

1.解诗题。

书:写    所见:(诗人)所看见的

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三.三读诗歌。

(一)一读解字词

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

(二)二读绘意境

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

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齐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抽生讲述诗意。

3.男女生互读,思考: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指导背诵

1.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读一首好诗如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促膝交谈。好诗就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珍藏在记忆深处。孩子们,快快背下来吧,看看谁是最强大脑!

2.教师巡视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第5篇:中秋节有哪些诗范文

二、主持人开场白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小朋友:

大家晚上好!秋风送爽,丹桂飘香,送走了炎炎夏日,我们迎来了硕果累累的秋天,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三、主持人介绍中秋节

小朋友你们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农历八月十五)对的,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那你们知道中秋节还叫什么节吗?(团圆节、丰收节)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最美,月色最皎洁,人们看到圆月就会联想到一家人的团聚,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过节吃的月饼也做成圆形的,象月亮一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水果丰收,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在中秋之夜,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桌上,一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四、歌曲《让爱驻我家》

在这团圆的时刻,每个家中都弥漫着爱的芬芳,让爱永留在我们的心里,让爱永驻我们的家中,请欣赏大(二)班胡蓓蓓一家带来的歌曲《让爱驻我家》。

五、游戏《齐心协力吃果果》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全家齐心协力才能收获到丰收的果实,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齐心协力吃果果》。

游戏玩法:妈妈手持丰收果实,站在指定位置,爸爸蒙上眼睛,抱着孩子,原地转三圈后,在孩子的语言提醒下,去寻找妈妈手中的果实,并用嘴吃掉果实,最先吃到为胜利。

游戏规则:(1)参赛选手必须是全家三口。(2)爸爸妈妈不许发出任何声音,任何人不许用手碰果实,违者取消游戏资格。

六、古诗吟唱《枫桥夜泊》《泊船瓜洲》

玩过有趣的游戏,现在我要考考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和月亮有关的古诗啊?……对,有许多古诗词家喻户晓,例如大诗人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我们一起来朗诵《枫桥夜泊》《泊船瓜洲》,(幼儿朗诵)我知道我们大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特别喜欢表演,还会用京剧的腔调,把这两首古诗唱出来,掌声有请大班全体幼儿古诗吟唱《枫桥夜泊》《泊船瓜洲》。

小朋友表演的真棒,现在我也有一个问题要考考你们,你们知道古诗中的“京口”现在在什么地方吗?那“瓜洲”呢?古诗中的“水”又指什么?原来京口和瓜洲在长江的两岸,人们要渡过长江很不方便,那你们知道现在可以怎么过长江?(润扬大桥)(现场请一位家长介绍润扬大桥)刚才听了家长的精彩介绍,润扬大桥是我们扬州人的骄傲,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七、游戏《击鼓传花》

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游戏,现在我们来玩个《击鼓传花》的游戏,玩法和规则大家都很熟悉,花落谁家,谁就回答主持人指定的题目,游戏开始。

题目1:请你说说中秋节什么时候成为固定节日?(唐朝初年)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第6篇:中秋节有哪些诗范文

一、分析意象法

读一首诗,要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这些形象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色调,是否有一般的联想和某些特殊的含义,再进行分析,并由此推及其内在的情感。一般而言,画面鲜活、明丽的,内在的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画面阴暗、色调低沉的,其内在形象情感色彩则是伤感的。例如:

琅?摇琊?摇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摇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写了“空山”“雪(消)”“溪(涨)”“游客”“古槎”“山花”等意象。描绘出冬去春来,雪融水涨,游客渡溪过桥的情景,表达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和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画面是由意象组成的,只有找到了诗中的意象,进行初步感知,才能够进一步鉴赏诗歌。

二、概括特点法

鉴赏诗歌要概括出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明净绚丽、恬静幽美、雄浑壮阔、空旷辽远等。注意要能恰当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术语的使用要和相关的分析密切结合起来。

晚?摇秋?摇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解析】首先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人、事、景、物等,然后确定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情感,由此确定诗歌使用的意象。这首诗描写了“碧空”“月华”“愁人”“残菊”“衰桐”“寒井”“塞鸿”“邻鸡”“白露”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诗人的愁情,都是诗歌的意象。其次体会意象内涵。首联写明月和明月下的诗人,诗人对月凝思,忧思萦怀。颔联写残菊和衰桐。该联中“花开”对“叶下”,“残菊”对“衰桐”,“傍疏篱”对“落寒井”,体现了晚秋萧瑟的景象。颈联写塞外飞鸿由北向南迁徙,邻家鸡鸣也推迟。该联中,“塞鸿飞急”对“邻鸡鸣迟”,“觉秋尽”对“知夜永”,反衬晚秋夜的寒冷与漫长。尾联通过对诗人在瑟瑟秋风,清冷白露中孤独身影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最后,体味意境特点。意象体现的特点,决定了诗歌的意境特征。赏析意境,可以从分析意象的特征入手。比如意象“残菊”一方面表现了凋零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环境的凄清等。再如“夜永”表现夜之长,反衬诗人不能入眠的状态,表现环境的孤寂、凄冷等。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如水的月光、凋落的、飘零的落叶、疾飞的寒鸿、寂静的秋夜、袭人的冷风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的意境。

三、体悟感情法

即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体悟诗中的感情,除了依靠分析诗句外,还应联系注释以及小序中的写作背景,甚至诗中运用的典故等。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摇②〔“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了杜甫的“万牛回首丘山重”,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

【解析】诗的前两句主要写晚秋时节,自然景物凋落,蟋蟀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的场景,由注释和诗中自然景物凋落与蟋蟀声四起可知,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景物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属于借景抒情。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表现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

第7篇:中秋节有哪些诗范文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诗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分析教材难易程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的诗歌教学目标。散文诗《秋天的雨》是以“秋天的雨”为主题,将秋天的一些景物描写串连起来,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丰收、欢乐的秋天,语言浅显凝练、意境优美,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出发,让孩子们全方位的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因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一是欣赏散文,从不同角度感受秋天的美,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二是仔细倾听,理解散文,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三是重点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

二、把课前铺垫作为教学的有效环节

课前铺垫是教师引导幼儿活动之前,指导幼儿对与活动相关的内容进行的准备工作。在农村幼儿园,孩子们的实际水平与活动教材目标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老师忽略了这种差距,活动之前没有课前铺垫这一环节,而是组织活动时将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孩子。因此,就要根据幼儿园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的现状,在诗歌教学活动之前进行有效的课前铺垫。散文诗《秋天的雨》内容丰富,如果直接进行教学孩子们很难理解诗歌内容,我分为三步对幼儿进行了课前铺垫。第一步,带幼儿郊游,了解秋天的基本特征,让幼儿从视觉上感受秋天,仔细寻找秋天都有哪些农作物和瓜果蔬菜,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第二步,搜集秋天的瓜果蔬菜并进行分类,然后闻一闻气味、尝味道。第三步,搜集有关动植物的资料,掌握他们自身变化以及过冬方法。通过亲身体会加深了孩子们对秋天的印象。

三、精心设计活动帮助幼儿欣赏诗歌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有其独特的韵律,要想让孩子在一节活动中学会诗歌,理解诗歌内涵并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就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的设计活动,帮助幼儿进行学习。

一是巧用小图谱引导幼儿欣赏诗歌。通常在诗歌教学时,教师经常使用绘制精美的大幅图画来冲击幼儿视觉、激发幼儿兴趣,但是大幅图画绘制起来往往比较费时,而且在出示之后,孩子们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不能够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相对于大图片,小图谱使用方便,而且排列有序的小图谱能有效的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诗歌内容以及诗歌的句式和结构。因此,我在本节活动中使用了小图谱,通过教师泛读,让幼儿在有课前铺垫的前提下,带着自己对秋天的认识来欣赏诗歌,然后再通过回忆诗歌内容,出示小图谱,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运用课件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在选择教学辅助材料时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更要符合孩子们的接受水平。活动之前,我搜集各种资料,下载了视频《秋天的雨》,并将视频截取成需要的视频片段。当美丽的秋天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时,孩子们被美丽的图画所吸引,他们更多的关注了视频中的的画面,却感受不到到散文诗的美。所以我先播放录音,然后再音画同步播放,让孩子们在有了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视觉的感受,进一步体会到诗歌的美。在完整地观看之后,我又采用逐一播放视频片段的方式,帮孩子们理解诗歌,并尝试用诗歌中的语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孩子们在想说的同时也敢说、会说。

三是精心设疑引导幼儿感受诗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技巧,设计灵活多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秋天的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诗歌中都写到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通过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为幼儿营造说的环境的同时,孩子们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

第8篇:中秋节有哪些诗范文

重阳节是比较古老的一个节日了,所以至今仍保留着一些比较古老的习俗习惯。那么,重阳节的传统饮食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传统饮食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阳节的传统饮食有哪些重阳糕

吃花糕。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在里面,比较吉利。

在重阳节的前两天,人们纷纷用面粉蒸糕,糕上插着彩色的小旗,点缀着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仁等果实;或者做成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名为“狮蛮栗糕”,这都是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风习。这些栗糕,恰是“我辈合登高时携带的佳点。”

北方的重阳糕,以发面花果蒸糕最为著名(又名发糕)。发面蒸糕是将面粉发酵后扣入小碗中,每小碗底放上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红丝、绿丝等,上笼蒸熟后将面糕倒出,正好各种花果均在面糕上面,并呈馒头状。发面的重阳糕,松甜软糯,十分味美。

在我国有些地方至今还留存着这样的风俗:到了重阳时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九个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农村流传的“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的民谣,正是反映了这个风俗民情。

磅蟹

重阳佳节正值九月,秋菊飘香,螃蟹膏黄美味,肉质细嫩,正是食蟹的大好季节。古人有诗云:“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赞蟹:“樽前已夺螃蟹味,当日莼羹枉对人。”所以时至今日,阳澄湖的清蒸大闸蟹闻名中外,在港澳台各家大餐馆里,均被列为九月时令佳肴,极享盛誉。难怪著名学者章太炎和其夫人曾卜居吴中,啖蟹之余,夫人汤国梨女士曾吟诗曰:”不

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啖蟹、品蟹、画蟹,为后人留下许多轶闻雅事,为人们啖蟹平添几分韵味。

今天的重阳节又有了新的含义。**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九乃大数,寓意健康长寿,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赋于重阳节敬老爱老的新内容。作为传统佳节,古往今来,人们也都在这一天,开展敬老祝寿和登高望远的活动。

重阳节的简介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来历: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习俗: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第9篇:中秋节有哪些诗范文

据唐代诗词史料考证,峨眉山月为李白故乡之月,自他23岁仗剑去国离开家乡,便再也没有回去,直到61岁在安徽死去,依然念念不忘那轮峨眉山月。他曾在晚年的诗作中写道:“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这首《峨眉山月歌》的构思令人叫绝,作者将乡愁蕴蓄其中。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乡愁?我从诗中的地名展开探寻,让学生寻找李白心中那一轮深情的峨眉山月。

一、疏言明意,知人论世

《峨眉山月歌》文字浅显直白,理解字面意思并非难事。我在课堂引入环节,从李白的《静夜思》谈起:“这首诗是谁写的?(李白)李白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月亮)李白为何那么喜欢月亮?”李白的研究史料指出,李白的月亮情结与早期创作的诗歌《峨眉山月歌》有极深的渊源。

学生产生的疑问是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半轮秋”是什么意思?“平羌江”是什么意思?“思君”的“君”是谁?为什么要思君?下渝州是到哪里?

古诗教学的第一步就是疏通诗歌语言,让学生从字词中大致把握诗歌的意思,能够初步建立诗歌印象。我让学生从手头的资料查找答案:平羌江、渝州均为地名。“半轮”,指当时李白看到的是半个月亮从峨眉山升起来。当时的季节正是清冷的秋日,从诗中推断,应是初七或初八的上弦月。“思君”从字面意思解释,暗指李白思念某人。事实是否如此呢?这要从诗中的字里行间探寻。学生从诗中并未见情意,那么李白“思君”的情又何在呢?

学生的疑惑集中归结为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要表达李白何种情感?如果说《静夜思》是直抒胸臆,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尽情表达出来,那么《峨眉山月歌》同样也是写月,却思君不见情,到底是思乡还是思人?这就要从李白的人生际遇讲起。学生简单了解李白生平,得知李白出生于蜀地,峨眉山月正是他故乡的一轮月亮。

二、地名探寻,走入诗境

《峨眉山月歌》只有寥寥28个字,却有好几个地名,如平羌江、峨眉山、清溪、渝州、三峡,在古今绝句中堪称独一无二的绝妙之作。这些地名夹杂在诗歌中,读起来并不拗口,也没有减损这首诗的意境,相反通过这些地名,读者能够感悟到李白一路舟行的思绪。

我让学生从诗歌中探寻地名的奥秘,并出示路线图:峨眉山月西出峨眉,倒映在哪里?(平羌江)为什么月随江水流呢?李白是在哪里看到的月亮?(船上)他的行程是怎样的?(从清溪驿站上船,经过渝州,而后到三峡。)在这一路上,什么与他相伴?(峨眉山月)他一人望着江中的月亮,内心会有什么感受?(思乡、寂寥)

学生通过路线图,体会到李白作为旅人的内心感受,从中感悟到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传达的乡情,以及明月相伴的寂寥。在李白的眼中,峨眉山月便是家乡,便是与自己心心相印的人,始终朗照着他,陪伴他一路向前。

《峨眉山月歌》路线图

三、字词追问,想象月夜

古诗的意蕴,需要学生沉入字词,涵泳文字,通过想象、把玩和吟诵感受。《峨眉山月歌》文字简单,只是描写一段行旅,从夜晚登上清溪开始,再到下了渝州,直达三峡,但就在这样的一个月夜,诗人却情思纷纷,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人吟咏不止。那个月夜,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他的情思呢?无他,能让他思绪绵绵的便是那轮峨眉山月。

我让学生从古诗的字眼,感悟这轮明月带给自己的感受:吟诵古诗,想象一下,哪个字让你有感觉?学生立刻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字――“思”。在整首诗中,这个“思”点亮了诗歌的情感之路,将动态的诗境连接起来,化为引而不发的思乡之情。李白在诗中的情感并不泛滥,而是淡淡地流泻,犹如月色一般。他在一路舟行中,站在船头,仰头望那明月,是清冷的半个,再低头却见它倒影在江水中,船行人也走,人走月也行。在人月相依的夜里,他虽然孤寂,却至少有一轮江月相伴,但遗憾的是,过了渝州后便无缘再见这轮峨眉山月,此情此景,怎不让他感慨万千?于是,心中的愁绪无处寄托,唯有用一个“思”字表达内心的情感。他的情感最终在句尾悄然流露。

根据《峨眉山月歌》的诗歌文路来看,李白从月亮升起之时,便一直相看,直到登船后伫立船头,从未停止。学生想象那个月夜,沉默的诗人脸色凝重,默默地看着半轮秋月,水面波光粼粼,秋风送来寒意,情感从诗中喷涌,这正是“相看秋月默无声,泪眼不语思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