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求学之路范文

求学之路精选(九篇)

第1篇:求学之路范文

1979年,杨曦光想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生,因为“反革命”罪名在身,未能获得报考资格。这时,李锐到湖南出差,了解到他的遭遇,将他推荐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在于光远帮助下,1980年他通过考试,被录取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和技术经济研究所实习研究员。从此以乳名杨小凯行世。他开始计量经济学研究,计算影子价格,翻译经济控制论的教材,完成了《经济控制论初步》和《数理经济学基础》两部著作,登上了中国学界前沿。

同时,他不断为自己的罪名申诉。1981年,批示中央组织部:“杨曦光的问题要由法院依法处理”。湖南高级法院审查后,定性不变,改为免于刑事处分。

北京学术环境虽好,但户口卡得很严。当时又不兴北漂,妻子和女儿仍然在长沙,与他两地分居。

1981年,武汉大学经济管理系教师刘鹰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进修,认识了杨小凯,知道他才华非凡,于是写信给经济管理系党委书记胡春芳,建议把杨小凯调到武汉大学任教。胡春芳为此专程赶到长沙,向参加招生工作会议的校长刘道玉汇报。正好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来饭店看刘道玉。刘说明了意欲调杨小凯到武汉大学工作的想法。毛致用说:“杨小凯受迫害是极左路线造成的,我们正在与中央有关部门商量给他的事,你们可以先把他调去使用。”刘道玉提出:杨小凯的问题发生在湖南,因此希望湖南省委一定要给他彻底,不留尾巴;杨小凯的专案材料不要进档转到武汉大学;杨小凯的妻子一起调入武汉大学,以免造成新的两地分居。毛致用当即同意。这样,从来没有上过大学的杨小凯,凭自己的研究成果,登上了武汉大学的讲坛,并在次年评为讲师。

杨小凯在武汉大学除了开设“经济控制论”、“数理经济学”两门新课,还发表了十几篇论文。1982年7月,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教授到武汉大学讲学,与杨小凯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十分欣赏他的学术天资,邀请他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很快,杨小凯收到了邹教授的邀请函,并获得了福特基金会的资助。杨小凯提出留学申请。但在校党委常委会上讨论时,绝大多数常委都不同意,理由是他坐过10年牢,在政治上不可信任,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时,湖南省高级法院审判委员会经过重新审理,已经判定《中国向何处去?》“属于思想认识问题,不具有反革命目的,不构成犯罪。据此,原一审、二审定性判处不当,均应予以撤消,对杨曦光宣告无罪。”刘道玉为杨小凯据理力争:“既然是错案,那坐牢一事就不应当影响他出国。”但是,他势单力薄,杨小凯出国的申请仍遭到了否决。

第2篇:求学之路范文

所以,在采访邱学华的时候,他留给笔者的印象不只是一个教师、专家、学者,还是一个有历史担当、人格追求与创新品质的大写的人。

邱学华的整个生命丰富至极,很难在本文有限的篇幅中完整地呈现出来,所以,笔者只是在其几个相对重要的生命节点上,截取了某些生活与精神的片段,以让大家初步了知他的步履之“道”。尽管如此,相信读者仍然可以从中读出邱学华对教育的巨大贡献,以及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世界,进而去触摸其走向大成功的生命之“道”。

附小任教初搞尝试

1951年,16岁的邱学华到江苏省武进县郑陆桥塾村中心小学任代课教师,第二年便转为正式教师,并被校长提拔为教导主任。3年后,年仅20岁的邱学华走上了校长的岗位。

1956年,邱学华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1960年大学毕业的时候,邱学华的同学大部分被分配到边疆工作,而时任党总支书记张波认为邱学华德才兼备,将他留校当了助教。

刚一毕业,邱学华就在著名算术教学权威沈百英教授的直接指导下,开始为大学生上教学法的课。

在大学里搞科研有两条路径:一是关起门来查资料、文献,然后再撰写研究成果;二是不但学习理论,更深入到基层,从一线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第一条路径简单易行,容易出成果。第二条路径困难辛苦,没有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是不可能搞出成果来的。不过,如果真正坚持下来,也许会有一个突破与超越。

邱学华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后一条路径。

他请求教育系领导让他到附属小学搞教学改革。

如愿以偿之后,他干脆将铺盖一卷,住进了附小。除在大学每周上三节课之外,其他时间他全部“泡”在了附小里。他不但担任小学算术教学任务,还兼任了附小的教导处副主任。

正是因为天天在教学实践之中,邱学华发现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厌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尽管在教育界早已有人提出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上课要以学生为主”等理念,可是学生为什么还是“主”不起来?为此,邱学华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主要问题出在“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题。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位置上,怎能“主”起来呢?

于是,邱学华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反其道而行之,把“先讲后练”改成“先练后讲”呢?上课先让学生做题,然后教师再讲。这是尝试教学法的雏形。

当这些想法落实到课堂上的时候,学生很快有了积极性。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成了主动探索的主人,学习效率大大提升,考试成绩也越来越好。

邱学华将自己的设想讲给教师们听,邀请教师们到自己的课堂上观摩听课。于是,教师们开始向邱学华学习,让课堂也有了新景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他学校的教师也陆续来听邱学华的课,向他请教进行课堂改革的问题。当他的改革经验与实践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时候,他在上海小学数学界也就有了一定的名气。

邱学华认为,当时在课堂教学上的尝试与改革,其实就是今天尝试教学的序曲与前奏。没有当时的尝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尝试教学法。

1963年,邱学华破格进华东师大红专研修班,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于是,他开始着手小学算术课本史的研究。在沈百英教授的推荐下,他去杭州拜访俞子夷先生。俞先生是中国小学算术教育界前辈,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就有西湖边俞子夷先生家里,邱学华以学生的身份,向他虚心求教。俞子夷为这个远道而来求知若渴的年轻人而感动,将其一生的研究成果和盘托出。邱学华一边谦恭地听着,一边迅速地用笔记录。而俞子夷的文章,邱学华则于晚间一一抄录下来。

三天时间,紧张而又兴奋。两万多字的笔录文稿,成了老人给予邱学华最珍贵的精神馈赠。

农村中学自研教学

1965年,正当邱学华执着于课堂教学的时候,席卷全国的“四清”运动中止了他的改革路,他随学校工作队到安徽定县搞“四清”运动。1966年,“”开始,华东师大工作队回到了上海。因为出身不好,邱学华无权参加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他也因此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与研究小学数学之中。

1970年,邱学华决定离开华东师大,主动要求调到妻子下放的江苏溧阳农村工作。

邱学华到溧阳县教育局报到,局长问他:“这里没有大学,你到哪里工作?”他说:“我到中学。”他希望能到妻子下放的茶亭公社中学任教,以便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局长答应了他的要求。

邱学华到中学报到,校长问他:“这里不是大学,你教什么?”他说:“我教数学。”其实,他心里明白,教中学数学自己是不合格的,这只不过是一个别无选择的选择,因为他自己只有初中数学的水平,而且多年不用,不少内容已经忘却了。

不过,没有什么能难倒邱学华,他一边自学,一边教学。先自学例题,看懂了再像学生一样认真做练习题,并体会与琢磨做题时有什么困难,如何突破这些困难。

教初中数学尚可应付,可教高中数学,就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书上的不少题做不出来,如何去教学生?自尊心很强的邱学华,又不好意思向别的教师请教,那样会让人们笑话:“一个大学教师连课本上的题目都不会做!”因此,他就一边查阅参考书,一边思考解题的思路,直到彻底明白为止。

邱学华在想,为什么不把自己这种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呢?当年在华东师大附小搞的“先练后讲”的实验,为什么现在不在自己班上实施呢?

于是,他让学生先自看例题,再尝试着做题,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再进行讲解。这种“先练后讲”的新教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由此喜欢上了邱学华的课。结果,他这个“不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所教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居然在全县处于领先的位置。

邱学华在华东师大附小教学期间,就与小学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在溧阳农村教中学,他对小学数学的研究依然情有独钟。所以,完成中学教学任务之后,他就挤时间到附近的农村小学搞三算结合数学实验。

在一般人看来,从一所大都市的大学,来到贫穷的农村,一定是痛苦至极的。可邱学华不这么认为,他在这里找到了感情的归依,一家人其乐融融,这种幸福感在上海是绝对不可能体验到的。

在溧阳农村的9年,邱学华亲自实践的“先练后讲”的教学方法,为“”后尝试教学法的诞生做好了准备,也让他的数学教学研究走向更深的层次。

常州师范生命转折

一、调任常州师范学校

1979年,邱学华全家回到家乡常州,他被分配到常州师范学校负责教师培训工作。这正是邱学华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他很想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更多的教师分享,让他们走上教学改革之路。

1980年,全市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开班,地点就设在常州教师进修学院。连续三期,邱学华既是组织者,也是最受欢迎的主讲人。

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是常州市各县(区)的数学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邱学华决定依托培训班的学员开展“先练后讲”新教法的教学实验。

邱学华认为,培训固然重要,“实战”更加必要。不到教学一线亲自“作战”,培训的理念就很难落到实处。为此,他没日没夜地行走在各个实验学校,传播他的改革理念,与实验班教师共同研究教学改革的方略。

邱学华与实验班的教师共同制订实验方案,教师们上课的时候,他就认真听课,并作实验记录,有时他还亲自上示范课。然后,再与教师们共同研究,让教师们明白什么样的课才是最有效的课,必须让学生大胆尝试与主动参与。于是,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并形成了热烈积极的学习氛围。

正是在持续不断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邱学华归纳梳理出了这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操作模式,大致分为五步:第一步,出示尝试题;第二步,自学课本;第三步,尝试练习;第四步,学生讨论;第五步,教师讲解。这五步教学流程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不同情况,可以灵活应用。

有了教学模式,再加上邱学华的直接指导,教师们很快进入尝试教学的状态中。

一年后,实验班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在一次“三步应用题”测试中,学生自学课本后做尝试题时,实验班的正确率达到88?郾2%,而普通班只有54%。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班平均96?郾5分,而普通班只有80?郾6分。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不只是一个理念,而且已经化为现实。

二、三本专著正式出版

那个时代,真正有知识的人少之又少,有知识又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而邱学华,则是凤毛麟角之中的佼佼者。

当时,各出版社急需出版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图书,而这方面的作者资源又奇缺。于是,很多出版社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邱学华。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写出有水平的教学方面的著作,对于邱学华来说,当有水到渠成之势。1979年,他的五本著作相继出版,“”时期的积累,到这个时候井喷出来。其中一本《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研究》第1版就印了80万册。

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也盯上了邱学华,希望他能到高校一展宏图。他也希望再次回到高校,尤其是华东师范大学,去圆那个未圆的梦想。

但邱学华没有走,他决定留下来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力。

在有些人看来,他也许失去了一个大鹏展翅的良机。可是,这也许正是后来成就他尝试教学大业的一个正确抉择。

大学未必成就大业,小学也未必不能铸造辉煌。而邱学华,似乎是专为小学数学研究而来的。他对小学数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成了他生命的维系。

三、访问日本提升自信

1980年,是邱学华生命中的一个转折。

邱学华怎么也没有想到,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赴日本考察代表团名单里,竟然有他的名字。

他成了“”后第一批出国的教师。

整个江苏省,只有三位教师榜上有名,另外两个是南京师大附中校长胡伯良和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代表团所有成员中,只有邱学华一个是非党人士。

这支江苏省基础教育界的精英队伍,在团长徐航副厅长的率领下,高高兴兴地抵达日本。

让邱学华意想不到的是,代表团所到之处,都因他们的到来,升起了五星红旗。那一刻,从来没有过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多少年来的自卑心理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自信。用他自己的话说,那绝对是一次凤凰涅,精神再生。

这次出访,对于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而对于他的生命传奇,也是一个绝好的节点。

(未完待续)

链接:

第3篇:求学之路范文

首先,谈谈对新教材的看法。

经过新教材教学,我们已体会到高中英语新教材的主要特点就是“一个多样,两个创新,三个重视”。

一个多样指的是;新教材的练习形式多样。除学生课本上的练习外,练习册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练习形式多样、活泼,内容紧密结合学生课本。同时,改变了原教材通过实例教学语法的模式,将语法项目采用相对集中、不断循环、逐步加深的编排形式,语法方面的练习量增加了,练习形式更多样了。

两个创新指的是:1.设计创新,这样就使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也使得地区或学校有了开发本校课程资源的空间。2.评价方式创新,现在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三个重视指的是:1.教材的编写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每一个单元以话题为中心,通过任务设计的形式,开展听、说、读、写的训练,顺序是: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先于写,环环相扣,相辅相承,强调对语言的实际运用。3.新教材重视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富于启发性与趣味性。

其次,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1.教师理念的改变。

新课改对高中英语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英语教师把新的理念引入教育教学,这不仅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对老师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很好的考验。

再者,对于教师做法,我们做到了两个转变:

⑴备课转变。

教研组长对全体教师进行了规范备课,并在教学方法与解题路径方面、观念的转变与学法方面进行引领。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备课的作用,促进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专业化。具体做法是:

①确定备课小组,分头完成初案。为了能够有效地完成全新的教材备课任务,体现独立与协作相结合的方式,我们把备课组同年级几位老师分为三个小组,确定小组长。对于每个单元里的六个板块,一个小组承担两个板块的备课任务,小组内讨论交流,分工合作,在授课前一周完成。同时要求所有老师都要提前熟悉整个单元。

②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共同进步。为了发挥集体的智慧,弘扬所有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平时,我们把每一次备课组活动都当成是互相学习、交流沟通的好机会。利用周二教研时间,集体备课,其中,每位备课组长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使每个老师少走弯路。

③备课组交流。为了使每次备课组活动都能高质量的完成,每次集体备课时都会确定讨论的主题。主讲教师展示小组商定的教学方案,并能提出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然后其他组员进行质疑、剔除、补充、完善,做到集思广益。通过集体备课,教师明确近期和远期任务,任务具体到人,具体到词汇默写、平时作业、课堂练习、语法专项、单元检测、月考试卷、期中试卷等,保证英语教学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在备课组交流时,老师们特别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如课堂教学活动是否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否有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得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老师们凡是想到的好点子都会与大家分享。

④二次备课,使教案个性化。经过备课组的集体讨论而确定的教案、课件以及相应练习打印出来后回到每个老师手上,但这还不能直接拿到课堂上去,因为同一个年级不同班级之间学生的水平存在着差异,每个老师必须根据各自班级的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备课,进行调整、修改。多媒体的出现和使用,使传统的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不是机械、华而不实的课件展示,而是生动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有创造性、个性化的教学。

⑤加强课后反思的书写及利用。我们课堂教学实施的成功是团结协作的教师群体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师个体的共同努力。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及时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思和重新认识。每堂课结束之后,老师们记录下所得所失、教学困惑以及典型性教学案例,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讨论和沟通商榷,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同时每个人也能借鉴别人的教学心得和所感所悟,以帮助自己尽快地提高。

⑵教法的改变。

①举行各种英语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我们的活动形式多样,有讨论,辩论,讲故事比赛,演讲,课本剧表演,英语歌曲大家唱等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英文演讲竞赛,参赛的学生也是经过选拔从各个班级脱颖而出的,比赛的形式参照了口语竞赛的模式,许多选手精彩的表现常常赢得学生老师评委的一致喝彩。例如,去年我校高二学生在地区举办的演讲比赛中的优秀表现就得益于此。另外,我们每学期都举办英语短剧表演赛,每年举办圣诞英语晚会等活动,使得单一的学习生活多了许多亮色。

从去年起开展了校本课程,我们开设了高中英语口语、写作、综合技能、语法等课程,让爱好英语的同学自由选修这些学科,为时一学期,效果很好。另外,研究性学习中,有关英语的课题非常多,选修的学生也很多。

②有效整合教材,加强时效性。教材是课程的脚本,是利用其它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必要的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的理念是:整合教材要大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认真研读教材,从整体把握整合教材。具体做法是进行必要的课堂教学的延伸等。

增加:在学习高二必修4 UNIT 5 Canada时,如果按正常的顺序有些地区将无法通过学生的经验学得新的内容。而有条件的可以放电影,以视觉和听觉的强烈感染来打动学生,以便为学生的学习做铺垫。这势必能增加学生的乐趣。再如每单元的integrating skills中的内容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现状做具体处理,可加可减。所以,对教学内容的增删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必然。

删减:这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以便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

补充:多向思维,开拓思路。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以达到增强效果的作用,并开发学生的参与乐趣。

感悟: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要考虑教材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即经过处理的教材应具有探究性。

活化教材,化静为动:在整合教材时,我们不必局限于教师讲的方式,可以采用对话、图片、录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活化教材还体现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教学掌握学习策略。比如学unforgettable experience,为学生放一段世界末日洪水毁城的令人震撼的录像,让学生体会到灾难的可怕,增强体验效果。

顺序调整:新教材的编排有些是与我们的实际有距离的,适当的调整顺序就成为必然。根据需要,只要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一切调整都是合理的。

第三,新教材对我们的新要求。

新课改的教学过程是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火种”,让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我们都有这种理念:语言是活的,学生是活的,课堂是活的,教学是活的,书要活教,基础要扎实练。要想基本功扎实,我们必须上好每一节课,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五到”:

1.“心到”。在课堂上应聚精会神,思维要活跃、思路要开阔,抓住每一个环节,多联想、多思考,做到心与心的汇通。2.“手到”。多批改作业,多写些鼓励的话,多写些教学反思,以便日后借鉴。3.“耳到”。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是十分必要的,要专心听老师对知识的讲解。4.“眼到”。在认真讲解的同时,还要双眼观察学生的的反应,动作、口形、表情、书写等,及时调整教法与要求。5.“口到”。我们也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练习英语口语,如与外教交流、与同事进行对话、唱英文歌曲、进行诗歌朗诵等。除了对课本中的范文要细读精读之外,还要多看些适合我们的课外读物,既可增长知识,又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阅读水平。

活教英语,我们是这样做的:

1.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有位老师在课堂上采取了“竞赛法”,把整个班级分成四个小组,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发表看法。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他规定每个学生只能发言一次,小组获胜,可以赢得精心准备的奖品。通过这种竞赛,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合队的重要性。此外,竞赛面向全体学生,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

2.用评价机制激励学生。

英语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3.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和学生培养感情,可以给每一小组发一本精美的日记本,一人一天记英语日记,内容不限。学生会很期待每周一次和老师交流的机会,日记中,他们会有他们的喜怒哀乐,对他们的朋友、父母,甚至关于青春期的困惑。这样鲜活的思想不会让我们忽略他们的。

4.活学了要活用。

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首先是一个记忆过程,然后才是实践过程。不是记住了单词、词组、句型和语法项目就是把它学好了,关键在于使用语言,所以在学习英语时一定要注意听、说、读、写、译的全面发展。

第四,重视科研及教师素质的提高。

我校每学期进行讲课评比,不仅督促了教学,发现了人才,而且收获更多的是参赛老师的课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和思考。

我校要求老师学会思考和研究,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在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撰写论文。我们教研组完成了省级重点课题《英语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并形成自己的教研成果。在开学初年级组也制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撰写成文,和大家分享。

我们强调每位老师都要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加强课堂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并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一学期之内多次进行英语组内授课展示,课件展示,并做评价,使得老师们都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自觉地去提高自己。

我们鼓励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常教常新”,使自己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新型人才。

最后,谈一谈我们的困惑。

走进新课程,实施教材,我们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和成就感,然而在一遍遍的思考和探索中,也留下了很多的困惑和疑问。

1.如何解决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

由于时间紧,教师分配给每个人的关注少,活动总是留有遗憾,致使部分没得到机会的学生失望,学习动力减少,渐渐失去学习兴趣。高一高二年级每周的英语教学课时为五至六课时,有三天早上有早读课。而学生从早到晚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一天所有的时间都被各门功课占满,学生能够接触英语的时间几乎仅仅是在课堂上。而以一堂课每个学生一分钟的单独英语表达来算,每天每个人还轮不到一次。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拼命赶时间,虽然教师上课很努力地希望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但是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老师讲学生听的现象依然存在。

2.如何有效使用课本?

我们的学生在初中学习的教材中的词汇量远远跟不上高中的应用。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板块我们学校都在尽力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但是以学生的基础来说要跟上新教材的要求显然比较吃力。课堂上如果重视各种活动的实施,忽略语言知识的讲解,那么学生无法应对考试;如果只重视语言知识,那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而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并不容易,首先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时间不够,不得已只好做出取舍,而这种取舍也是属于无奈的选择,所以老师在某些方面有些无所适从。

3.如何有效实施评价?

第4篇:求学之路范文

关键词:信用评分卡;商业银行;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98-02

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速,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使得个人客户对银行的零售业务提出了更多需求,进一步拉动了零售金融服务的增长。为了提高股东的价值回报,打造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各商业银行对零售业务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财务资源、人力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重心都开始向零售领域转移。

由于零售业务具有笔数多、单笔金额小、数据丰富的特点,决定了需要对其进行精细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管理模式。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比较粗放。通过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和提炼,开发出基于数理统计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信用评分模型,用于对个人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并应用到信贷审批决策过程中,为商业银行实现零售业务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支持。

一、个人信用评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零售业务中的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100多年历史,经历了经验法则、信用评等制度、信用评分制度的发展历程。经验法则是审批人根据审批经验,在不断的摸索之后制定相关的决策指标和规则,列出拒绝或接收授信客户的特征,制定相应的审批政策,并最后由审批人主观判断是否贷款。这种方法执行上虽然比较方便,但是容易因为审批人的主观意愿造成偏差,且在业务量大的情况下,很难配备足够的有经验的审批人,容易造成“一放就宽,一收就紧”的局面。信用评等制度是将影响个人信用的各种属性列出,并针对不同属性的不同情况,赋予不同的等级,得到对客户的总体信用情况的评估。这种方法避免了受单一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审批的客观性。信用评分制度是将各种属性赋予不同的分数后相加,用总分来评估个人的信用情况,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目前已经发展出基于对客户历史数据的分析挖掘决定评分属性和相应权重的技术方法。这种信用评分可以预测客户未来的违约可能性,是目前国际先进银行普遍使用的方法。它的出现,为消费者信用行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使得发达国家的贷款体系和审批程序发生了根本变化。

美国银行的零售信贷审批业务也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是100%的信贷由授信人员判断和决定;完善阶段是实施系统自动拒绝客户策略,其他申请由授信人员人工决策;成熟阶段则根据信用评分实行有选择的自动批准和拒绝决策,只有中间地带的申请由授信人员决策。在花旗银行,系统可以根据客户信息自动给出该客户的信用评分,并显示出客户的贷款标准和报酬率,为信贷审批决策提供依据。这种根据信用评分开发的业务系统,实现了零售业务的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能够节约银行的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并提高了业务的处理效率,缩短了客户的等候时间,目前应用于国际先进银行零售信贷管理业务中的各个阶段,如客户申请审批、初始额度核定、额度利率设置、额度调整管理、授权管理、催收管理、客户流失管理等等,已成为世界高水平银行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是零售业务的规模化的必要条件。

二、个人信用评分技术

信用评分是运用数理统计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客户的人口特征、信用历史、交易行为等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和提炼,找到蕴藏在复杂数据中反映消费者风险特征和预期信贷表现的规律,发展出预测模型,预测贷款申请人或现有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并以评分的形式来综合评估客户未来的信用表现,分数越低表示客户未来违约的可能性越大,反之表示违约的可能性越小。

信用评分有不同的类型,应用于零售业务管理中的不同领域。按照消费信贷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申请评分模型,根据客户申请时的信息进行评分,用于决定是否授予客户贷款以及初始额度;行为评分模型,根据客户的账户历史使用行为进行评分,用于对客户的信贷账户进行贷后管理;催收评分模型,根据客户账户的欠款情况和历史使用行为,用于对客户欠款进行催收的管理。如按照模型预测的客户未来表现结果进行分类,可以将模型分为以下几种:风险评分模型,用于预测客户违约拖欠的概率,如客户未来一年内拖欠贷款90天以上的可能性;收益评分模型,预测客户给信贷机构带来收益潜力的大小;流失倾向评分模型,预测客户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流失的概率,如客户未来一年内将销户的可能性;市场响应评分模型,预测客户接受产品营销的概率;欺诈评分模型,预测客户有欺诈行为的概率,如根据客户申请材料判断客户欺诈申请的可能性。

三、个人信用评分优势彰显

信用评分不仅仅是几个有预测能力的模型和系统,在合理平衡风险与收益、统一商业银行零售信贷审批标准、提高审批业务效率、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它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零售信贷体系和审批程序,它的背后是对传统零售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的突破,是零售信贷业务领域的革命。

1.信用评分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合理平衡

商业银行传统上还是根据经验规则进行零售信贷审批决策,如果强调风险则容易丧失拓展业务的机会,如果强调业务发展则容易失去对风险的控制,导致“一放就宽、一收就紧”的局面。相对于主观判断来说,信用评分考虑的因素更全面、更客观,并完美的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因为根据信用评分模型可以预测出的客户未来产生违约的可能性,并基于风险偏好和业务发展目标确定能够承受的违约客户比例,设置一定的分数阈值,若申请人的信用评分在阈值之下,评分系统建议拒绝申请人的贷款申请。这样就可以拒绝违约可能性高的客户群,减少银行的风险损失。同时,确定了阈值就确定了通过客户比率,这样也保证了收益。

2.信用评分统一了商业银行零售信贷审批标准

对于零售业务来说,很难统一成百上千的审批人的审批质量,同一个客户,不同的审批人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审批结论。应用信用评分模型进行决策,如果客户的各个特征属性相同,将会得到相同的分数和审批结果,这样就避免了审批人的主观性,保证了审批过程的一致性、客观性和无偏性。同时,可以在系统中设置不同准入阈值,这样就直接由系统来控制通过客户的比率,随着经济周期的调整和信贷周期的变化,可以及时灵活收紧或放松贷款审批,对全行范围的零售审批政策进行统一调控,这样就提高了大型银行调整零售信贷政策的灵活程度,避免了由于审批人主观标准不同,而影响风险偏好的执行力度。

3.信用评分提高了信贷审批效率

零售业务的特点是业务量大、单笔金额小。零售业务的显著增长使得信贷审批决策的响应速度成为业务发展的瓶颈。在国际先进银行中,零售信贷审批往往能够在一天之内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快速的决策机制来支持业务的发展。而信用评分模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由计算机系统在几秒钟内自动地通过或拒绝一部分客户的申请,实现了零售业务的自动化管理,提高了审批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时减少了客户的等待时间,相应的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第5篇:求学之路范文

论文摘要:现代科学劳动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劳动者队伍中大量存在并将继续增加的农民工科学劳动能力严重缺失,素质和能力都不能适应其要求。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大力开发,才能使他们满足现代科学劳动的要求,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再次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我国现代科学劳动体系中不断增多的农民工,当然也要按照这一理念给予关注。本文拟从“现代科学劳动”出发,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农民工的发展之路。

一、现代科学劳动的内涵

今天的劳动系统,与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时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显著的就是现代科学劳动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体力劳动形态。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征教授曾对现代科学劳动做出了极富创建性的分析,指出当代劳动具有鲜明的特点:商品价值创造由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科学劳动对生产和经济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精神劳动生产的精神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使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科学劳动是当代劳动新特点的主要内容。

所谓的科学劳动是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的科学劳动者所进行的高级脑力劳动,是人们借助科学技术驾驭自然力、改造自然力、利用自然力,将自然物质改变为人类有用物,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即科学的发现、发展和应用过程,其主要形式是脑力劳动。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一般科学劳动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已经发展为现代科学劳动,即掌握了现代有关最新科学、多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先进技术的科学劳动者所进行的科学劳动,是高级或超高级的脑力劳动,是高级或超高级的复杂劳动。

现代科学劳动使现代的生产力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工具的改进突飞猛进,自动化的程度日新月异,无人化的生产和管理成为现代企业一道奇妙的风景;劳动对象无所不包,外太空、地球内核、微粒子、生命遗传信息等,其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劳动者必须掌握现代最新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科学能力—生产、更新与发展科学知识体系的能力,技术能力—把科学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程序、工艺流程的能力,生产能力—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最终形成现实的物质产品的能力,闭终身学习的能力—持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能力,才能胜任现代科学劳动。

而且,现代科学劳动使当今世界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这种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量,更多的社会财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达到惊人的程度,但却使劳动的数量大规模的减少。这一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每一个汽动主体都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无法回避的挑战。

二、现代科学劳动条件下我国农民工的劳动状况

在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伴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我国的劳动力系统中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新的劳动主体—农民工,极大地改变了建国以后一直比较稳定的劳动力力的构成。

农民工是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形成的特有群体,目前的学术界对这一群体的界定还存在诸多歧义,但是在“他们的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这一点上基本达成了共识。他们中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他们走出乡村和田野,进入城市和工厂,成为我国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之一。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非凡的贡献,默默地改变着城市和农村.同时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开创了自己的新生活。

1.农民工的数量巨大

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和统计,截至2004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今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还会进一步增加,所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地构成比率的进一步下降、城乡差距的增加等因素,农民工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2.我国当代农民工的主要特点

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的青壮年男性为主,女性的比例较小,其平均年龄为28.6岁,16-30岁的占610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可以看出农民工的年龄比较轻,是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

农民外出务工以自发性为主,主要依托以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网络。这种形式就业成本低、成功率高,但也说明了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少,对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诚信的认同感低。

农民工主要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落后,农民收入偏低,生产、生活环境较差,而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容量大,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

农民工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部门。几乎占农民工总数的7500。限于城乡分制的户籍制度,农民工的职业与身份相分离,多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即所谓“亦工亦农、亦城亦乡”。

3.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分析

农民工的上述这些特点,说明了虽然他们数量、规模巨大,但是整体上素质较低,并不具备就业的比较优势。数量上的优势反而成为他们就业的一大障碍,似乎是无限的供给使农民工劳动力价格极为便宜,导致其价值严重贬值,甚至不能维持其简单再生产。素质的低下,使得他们不能利用先进的就业信息平台获取就业信息,虽然洗去了两脚泥走进了向往的城市,还是生产、生活在一个以亲缘、地缘为中心的相对封闭的系统中,接触范围仍然十分狭窄,根本不可能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和发展空间。他们虽然是农村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但和全社会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是偏低,与城市的教育水平的差距还很大。他们不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规范,不熟悉城市生活情况,只能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中一些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部门就业,从事那些城市劳动力不愿涉足的苦、累、脏、险的简单劳动;精神生产、管理劳动、高级服务劳动对他们来说无能为力、可望而不可及。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没有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资本。城市就业、生活的不稳定,使他们还不愿轻易放弃在农村的少量土地,那是他们最后的生活保障,贫困落后的农村依然是他们的生命之根所在,城乡双向流动还将是他们长期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新的改变,随着工业化的演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劳动力市场上因为下岗工人的增加、高等院校毕业生的膨胀、外籍雇工的加入,农民工的就业压力将不言而喻的增大,处境将日趋恶劣,不仅是今天的城市边缘人,而且会成为被社会淘汰的人。

4.农民工的科学劳动能力的缺失

如前所述,当代劳动具有不同于传统劳动的新特点,现代科学劳动体系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劳动者应该具有相应的科学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才能满足其要求。而农民工这一特殊的、庞大的群体,与现代科学劳动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

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偏低。国际统计局:200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民工流动的就业人群中,文盲占20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6写,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50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00,中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00。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85%下降到8300,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所占比重同期由15%上升到16%,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300,说明农民工的总体文化程度偏低。

职业技能培训极度缺乏。同样来源的数据显示: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从2001年的17%上升至2800,未接受过培训的占到72,多达7成以上。就业前缺少引导性培训,农民工对城市生活、就业环境和工业化生产管理系统缺乏必要的了解,如果没有以地缘、血缘为中心的关系网,盲目地进入陌生的地方,极容易上当受骗,难以顺利就业;或者即使能够有幸就业,也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业后同样缺少技能培训,企业限于农民工的高流动性、培训的外部性、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也不愿对农民工进行在岗培训。这种情况下,农民工的技术能力、生产能力自然十分有限,几乎不存在提升的空间。农民工当然因此会受到损害,他们始终处在劳动的最底层,只能从事没有技术含量或技术含量极少的简单的体力劳动,身份和社会地位难以改变;另一方面,企业也会因此而受损,高素质劳动力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其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利润和效益的持续增长,最终丧失市场竞争力;最严重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难以发挥,综合竞争力难以提高。

文化程度的低下,使农民工根本不可能具备科学能力。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连必要的科学知识体系都不甚了解,更不要说科学知识的生产、更新和发展了。现实似乎注定了他们只能是科学能力的仰望者,短期内不可能成为其拥有者。自身的素质还限制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中大部分缺乏自学成才、改变命运的意识和动力,更不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客观上也因为劳动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工资收入偏低,缺少学习的时间和条件。

农民工自身的条件已经非常严重地限制了他们的劳动机会和劳动能力,再加上农民工就业的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的扭曲,他们要彻底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在一定的时间内还困难重重。长此以往,不仅对用工企业产生消极影响,还将会限制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难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三、坚持以人为本,使农民工的劳动素质和能力适应科学劳动的要求

众所周知,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个人口大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所占人口比例极低。在国家的整个劳动力系统中,劳动者的素质普遍不高,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快速涌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大军,情况更令人担忧。如何改变农民工的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增强企业竞争力,使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是当今我们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而且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农民工劳动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内容

在知识经济时代,从科学劳动的内在要求看,必须大力开发形成现代科学劳动能力、影响现代科学劳动能力发挥程度的各种因素,以期获得提高。概括地说,现代科学劳动的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承载劳动力物质基础的身心健康素质、形成具体劳动能力的智商素质、影响劳动能力形成与实用效果的情商因素、规范劳动者行为方向的思想意识素质。具体内容大致有:体质、智力、文化、自学能力、思维方式、心理健康、适应能力、职业技术技能、创新能力、目标动力、个性基础、人际能力、道德等方面。

2.农民工劳动素质和能力提高的路径

政府要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不短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劳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需求,而且是用工企业和国家发展都不能不面对的重大课题。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对此加以重视;通过各种政策安排,真正从根本上转变职能,变纯粹的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在宏观上为农民工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战略支持,比如已启动的惠及全国各地农民工的“阳光工程”就已经初见成效。

切实保证农民工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一个重要环节,其顺利实现也是其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而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则是劳动力价值的实现。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力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维持劳动力本人生存的生活资料价值、养活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所需要的教育和培训费用,劳动者的工资应该满足这三方面的需要。大量的调查显示:我国农民工的工资之低根本不能维持其再生产,有的甚至难以维持农民工个人的基本生活,由此导致的恶劣后果已经显出端倪。因此全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从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一问题,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等切实可行的方式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的发放和工资水平的逐步提高,以顺利实现其再生产,为其素质、能力的提高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急需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和培训是农民工劳动素质和能力提高的最佳的、也是根本的途径。对已经就业和即将就业的农民工来说,职业教育可能是比较可取的选择,按部就班的学校全日制的基础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干中学。应该集中全社会的各种力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的农民工职业教育,针对上述现代科学能力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进行各种教学形式的创新。特别是农民工的输出地和输入地的相关部门,更应该联手行动,使就业前的岗前教育培训与就业后的在岗教育培训相衔接,使他们切实获得新的劳动技能,并且可以在劳动中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捉升自己的能力,例如有些农民工输出地进行的“订单培训”就是很好的尝试。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一个潜力很大的教育市场,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许多问题还需要不断地探讨、不断地实践,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

改变投资理念。农民工、用工主体、国家都应该从只重视实物投资转向人力资源投资与实物投资并重的观念上来。马克思的资本构成理论说明了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和物质资料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生产才能正常地进行。如果物质资料超出了劳动者的支配范围就会导致部分生产资料的闲置,造成物质资源的浪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对现有的资源挖潜革新,而实现的前提就是劳动者的科学劳动素质。因此,首先,农民工必须从主观上意识到对自身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与其就业的机会、就业的远近、就业岗位的高低、工资收入、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人力资源投资的结果。其次,用工主体应该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加强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源投资。珠三角地区近年来出现的所谓“民工荒”已经预示了廉价农民工的无限供给受到了挑战,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即将丧失。对农民工劳动者的培训决不单单是成本的增加,恰恰是企业利润和效益增长的源泉。最后,社会主义的中国更应该关注为改革开放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农民工群体,加大对他们的教育培训投资力度,从各方面保障他们的发展权,为综合国力的增强添加新的因素。

第6篇:求学之路范文

[关键词]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对于初中生刚开始接触电学,特别是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很多同学由于不熟悉电流、电压、电阻他们之间的关系,常常遇到很简单的计算题却无从下手,更多的时候是张冠李戴。给自己的电学学习带来了很多障碍,让很多学生误认为电学的计算陷阱多多,困难重重。其实,只要能好好的理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规律和关系,电学计算是很简单的。这里我将介绍一种运用“小方格”的方法,帮助你顺利解决电学的计算,

(一)“小方格”的建立以简单串联电路为例:

在上面的右图中,有两个电阻R1和R2串联,每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1和U2,通过它们的电流分别为I1和I2,再加上电路的总电压U、总电流I和总电阻R,一共就有了九个物理量,将九个量填入上面左边的表格之中,“小方格”就建好了。

(二)“小方格”的特点:

在上面的小方格中,我们能够很明显的看出:每一纵行的物理量都是对于同一段电路而言,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欧姆定律便可以解决。每一横行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由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得出:即1、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即U=U1+U2;2、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即I=I1=I2;3、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即R=R1+R2,那么在这9个小方格中,无论是横行还是纵行只要知道任意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三)运用“小方格”解决实际问题:

[例]:已知两个电阻R1和R2串联(电路图与上面所用之图相同),电源电压U=10V且恒定不变,R2=5,通过的R1电流I1=0.5A,求R1。

将小方格建立好,并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在小方格的对应位置填好。我们会发现要想求电阻R1,时。即可依靠第三横行或者是第二纵行。所以这道题有两种解法,下面就将这两种解法简单的介绍一下:

解法一(走横行):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由第二行规律可得I=I1=I2=0.5A,想求R1只能通过R=R1+R2,而R2,已知,所以求R1已经转化为求R。根据欧姆定律,由第一列规律可得R=U/I-10V/0.5A=20又根据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由第三行可得R1=R-R2=20-5=15。

解法二(走纵行):看表格可知最终要通过欧姆定律计算得出。通过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只要我们能得出U1,R1便可求。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由第二行规律可得I=I1=I2=0.5A再根据欧姆定律,由第二列规律可得U2=I2R2=0.5A5=2.5V又根据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由第一行规律可得:U1=U-U2=10V-2.5V=7.5V,再根据欧姆定律,由第三列规律可得R2=U2/I1=7.5V/0.5A=15注意,如果是并联电路,纵列的规律没有什么变化,而每一横行的规律就有变化了,并联电路相应的规律是:1、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即U=U1=U2;2、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I=II+I2;3、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即1/R=1/R1+I/R2

[例]:已知两个电阻R1和R2并联,电源电压U=10V且恒定不变,R2=5,干路电流I=3A,求R1

建立小方格的方法与串联电路相同,只是需要遵循的规律有所变化,同学在计算时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了,这里我将不再进行详解。同学可以自己动手试一试。

第7篇:求学之路范文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因此,我们训练学生写作时,要求学生用新材料来写。一位作家曾说:“别人没有看到的,你看到了,这是新;别人看到了但没有想到,你看到了,想到了,这也是新;别人看到了,想到了,但没有写出来,你看到了,想到了,写到了,这也是新。”由此看来,在选材上要有创新,就要见他人之所未见,想他人之所未想,写他人之所未写。我们教师应要求学生深入生活,收集写作素材;还要让学生加大阅读量,布置学生假期阅读中外名著,多记多想,积累素材。有了写作的素材,还要求学生大胆地抛弃那些你用他也用的“陈谷子,烂芝麻”,而去选用那些紧扣社会节奏,反映当代生活的生动新颖的材料入文。只有选新材,走新路,作文才能具有新意。

(二)要指导学生进行立意创新

古人云,文“以立意为宗”。文要取胜,贵在意有创新。而意要创新,关键在于面对题目选材时要善于从他人习以为常的材料中挖掘出他人没有或尚未发表过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感受、新体验,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新颖别致。我们教师应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能力,使其作文立意有独创性。

1、运用发散思维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

如指导员学生写《路》时,可以对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开拓和挖掘出新的立意:

[角度一]从路的作用角度思考

(供人、车辆通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计报酬,不求索取,默默无闻。由物及人联想: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有许多为他人,为国家,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

立意:颂扬无私奉献精神。

[角度二]从路的变化角度思考:

立意:赞美祖国的建设成就,抒写爱国之情。

[角度三]从路的特点(多)角度思考:

(联想:人生之路有正路、邪路。)

立意: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好人生之路。

[角度四]从路的特点(崎岖)角度思考:

(联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

立意: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道路上,只有沿着崎岖小路攀登,克服艰难险阻,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角度五]从路的形成(走出来的)角度思考:

(联想:事业的成功靠开拓)

立意:路是人走出来的,只有勇于创造,敢于开拓,事业才能有所成功。

可以启发学生从中立意,从而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第8篇:求学之路范文

语文教学的四种思路,各有不同的性质,属于不同的范畴,在不同的阶段各显其重要性。

教材编者思路具有人为的规定性和针对性,是师生思维加工的重要信源。教师的教学思路是一种使教材的知识信息按学生的思维实际重新加工组合,并采用适当的传递方式传授给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这四种思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这四种思路和之间的运动是不平衡的,变化的。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同步共振呢?所谓同步共振,就是指参与语言教学的各个思路,能够沿着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同步运行,和谐变化,产生共鸣,使师生的求知活动达到理想境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要实现语文教学的同步共振,关键在于处理好语文教学四种思路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掌握学生思路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地根据学生的思维流程来调整教学设计,切实做到教师思路、课文作者思路与学生思路同步进行,和谐变化,发生共鸣,从而获得师生求知的优化境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是展开教学的基本,排除学生思路障碍是引导学生思路的主要手段。可以说,教学的全过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不断地排除思维障碍,疏通学生思路的过程。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的思维出现了迟钝或停滞,这就说明学生的思路磁到了障碍。学生的思维障碍,是由学生的心理障碍所引起的。“满足感”与“冷漠感”是导致学生思维停滞的主要原因。

第9篇:求学之路范文

关键词:陕西高校;“一带一路”战略;定位

一、引言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想。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同志出访东盟,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个战略构想有机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卢山冰、刘晓蕾、余淑秀(2015)认为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大于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的实践。李晓、李俊久(2015)认为“一带一路”将是中国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开展内政外交的重大战略。MichaelD.Swaine(2015)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战略领域为相关国家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WeidongLIU(2015)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对新的区域合作模式的探索。邓春,张先琪,李灿(2015)认为“一带一路”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培养新模式。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要以“民心相通”为“根基”,“扩大相互间留学规模,开展合作办学……神话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加强科技合作”等具体措施。和教育紧密联系的“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社会根基。2017年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发展期,无论从顶层设计还是从项目的具体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为陕西高校提供了新的机遇,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高校的服务定位问题,对陕西高校提升参与国际化能力,振兴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建设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陕西高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定位

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进程中,智库承担着政策沟通、咨询建言、形成智慧合力的作用。陕西省政府紧跟国家推进智库建设,陕西省人民政府《“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行动计划》要求发挥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西安财经学院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西安市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的科教人才优势,建设“一带一路”智库,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撑。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陕西高校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紧紧跟随国家战略。主要的途径有:建立“一带一路”研究机构、成立“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机构、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发表“一带一路”研究成果等。

三、陕西高校存在定位问题

陕西省在科研力量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陕西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根据教育部统计,截止2016年陕西省共有高等院校11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99所,另外还有独立学院12所,学科门类齐全。1.陕西高校定位混乱但是现在各个高校对“一带一路”研究认识不到位,具体而言表现在智库研究内容、目标不明确。“一带一路”战略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现实性,高校智库应该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上做出特定的贡献,而不是依靠一所或者几所高校的力量全面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这既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也是对高校资源的重大浪费。只有定位合理科学、科研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才能有效规避资源浪费,提高科研机构和相关高校智库的研究深度和效率。2.陕西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学科构架不清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现实基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上都有很多的可以进行研究的角度,它涉及的对象、范围、概念等基本问题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争议。目前,专家学者对现存体制和机制等关系上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明确的认知。目前我们的研究的知识也是零散的。3.陕西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理论和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目前高校在理论研究上具备一定的实力,但是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衔接。知识的力量在于从理论到教学,从教学到实践。如果一味地追求理论,甚至从理论到理论,而忽略实践。长期以往,必然对相关领域造成困扰,也会导致陕西高校服务国家战略走入误区。

四、建议和对策

1.各个学校应当依据自身特色,在自己的特色的基础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各个高校在学科、专业和项目建设上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完善。西北大学的王建新教授在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杰出的贡献,他在有关新疆考古、中亚文明史、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综合调查评价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地质调查局大型计划项目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目前陕西省高校在“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存在定位问题。定位问题事关高校智库研究问题的全局,智库应该将政策分析的重心定位于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宏观愿景上。应当确定大力发展主导专业,重点支持热点专业,优先推进定制专业的发展原则。2.尽快整理构建合理的文化产业学科构架,应组织一批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医学、法学等学科的关系尽心深入研究。体现科学性、统一性、完整性、逻辑性。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进行梳理,为以后深入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3.主动适应全国、陕西省和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结构,解决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问题,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鼓励和支持市场需求的研究方向,使高等院校的研究课题和方向能积极响应社会需求。建立完善科学的审查评价机制,针对高校的特殊性可以参考科研机构的考核体系建设一套新的考核机制。但是应当注意区分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区分,不能讲科研机构的考核体系照抄照搬到高校上。只有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才能促进高校机构的全面完善发展,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贾凡 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山冰,刘晓蕾,余淑秀.中国“一带一路”投资战略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研究[J].人文杂志,2015(10):36-43.

[2]SwaineMD.ChineseViewsandCommentaryonthe"OneBelt,OneRoad"Initiative[J].ChinaLeadershipMonitor,2015.

[3]LiuW.ScientificunderstandingoftheBeltandRoadInitiativeofChinaandrelatedresearchthemes[J].ProgressinGeography,2015,34(5).

[4]李晓,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0):30-59.

相关文章阅读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