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精选(九篇)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

第1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单亲家庭;心理问题;成因;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100-01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家庭成员残缺,与其他青少年家庭情况不同,使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双亲家庭青少年相比,单亲家庭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异常的行为与表现。这一现象的不断发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单亲家庭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同龄人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得部分青少年长期处于单亲家庭的阴影下,长时间压抑自己,造成心情低落,面对生活十分消极。并且不喜欢与人沟通,心里的问题无处倾诉,身边没有朋友,使得青少年产生抑郁消极、悲天悯人的心理问题。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为了弥补孩子,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长时间加班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孩子,于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对社会生活不满。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愧疚,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产生任性、行为散漫、易暴易怒的问题。

二、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

1. 家庭方面的相关做法

(1)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子女的榜样。在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的形成。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

(2)家长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单亲家庭的子女的心理状态与双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状态不同,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在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要谨慎。在家庭中,家长要尽量给孩子营造幸福温暖的和谐氛围,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敏感的心理特点,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家长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不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与正确的生活态度。

2. 学校方面的相关做法

(1)学校应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无法融入班级生活中,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心情压抑、郁闷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校园集体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让单亲家庭的学生可以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温暖,在校园生活中体现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单亲家庭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团结同学,增进友谊,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教育机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不仅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更是为了让青少年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校要积极地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任课教师要及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与品德,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 社会方面的相关做法

其一,对单亲家庭要有正确的认识。社会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大集体,社会有责任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部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有关机构可以组织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参加一些类似关爱敬老院的活动,让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多和人接触,让青少年发现社会中美好和善良的一面,积极地融入社会。其二,社会应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社会应该重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者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热线,让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最好的解决。同时,政府部门也要提高对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定期检查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为单亲家庭子女提供社会最坚强的后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学校、社会都应该重视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唐先勇,刘贵萍.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家庭教育对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6).

[2]孙会迎.单亲家庭青少年的道德人格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9.

第2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性”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极为敏感的字眼。长期以来,中国人谈性“色”变,谈论这方面的话题会被斥为“下流”“不道德”。事实上,正如孟子所云:“食、色,性也。”“性”是人类本能的东西。尽管几千年来有关“性”的问题在我国一再被视为“”,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对它的关注从来没有衰退过,历代帝王贵族奢华享乐的生活,以及历代文学作品有关这方面话题的大量描写就是写照。当今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人突破旧的传统观念,在性方面显得颇为开放和随便,青少年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少男少女偷吃禁果,未婚先孕的少女屡见不鲜。面对这种现实,为了引导青少年安全、健康地度过青春期,我们很有必要就这方面的话题共同探讨一下。

一、青春期性心理概述

(一)青春期性心理概念

中学生在告别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之后,迎来了“急风暴雨”般的青春期。生理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心理的动荡不安。朦胧的青春意识使他们原本纯真的心灵泛起了层层波澜,莫名的骚动、青春的激情,让他们的内心难以平静,一些人因此陷入了多愁、困惑、迷茫的情绪之中,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为了引导学生健康生长,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性心理及其有关概念。什么是性心理?性心理是人类对“性”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反应。青春期性心理是指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性方面的心理现象,如性意识、望、性观念、性情感等性心理活动的总和。青春期既不同于儿童期,又有别于成年期,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一方面受生理的制约,另一方面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一旦青春期来临,少年自身产生的生理发育变化,使性意识迅速觉醒,少年开始体验“性”的含义。

(二)青春期性心理发展阶段

进入青春期,伴随着身心的巨变和性机能的成熟,青少年开始经历性萌动、性好奇、慕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具体表现为对异性的疏远、接近和依恋三个阶段。

1.疏远期

疏远期又称性反感期。在性意识萌芽的初期,常常以否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进入青春早期,少男少女的性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对两性差别特别敏感,开始产生不安与羞涩心理。这一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与异往时存在某种排斥和疏远的心理。这个时期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主要是青春期发育高潮的到来而引起的。

2.接近期

接近期又称慕期。进入青春中期的少年开始产生对异性的探索,他们对异性表现出好奇心,并以友好、欣赏的态度对待异性同学。他们愿意与异性同学一起学习,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并发展友谊。此时,他们都留意周围的异性,愿意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女孩子特别注意打扮,男孩子倾向于显示自己的能力,力图给异性留下美好的印象。

3.依恋期

依恋期又称性恋爱期。恋爱期处于青春晚期,是性亲近的自然延续,一般而言,初恋往往从这时开始发生。这一时期男女交往更加频繁,关系更加亲近,许多人发展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相互间的依恋达到忘我的境地,男女之间的吸引是相当强烈的。

二、青春期性心理特征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通常敏感、多疑,有很多这个时期特有的困惑和迷茫,所以当他们的性心理产生微妙的变化时,他们也往往会在态度、认知、情感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特征,主要包括:

(一)性心理的本能性和朦胧性

这种本能和朦胧基本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只是生理急剧变化带来的本能反应。青春的好感和爱慕主要是一种模糊的和出自本能的对异性的吸引。但是事实上,不少青春期的孩子根本不了解科学的性知识,没有学习性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二)性心理的强烈性和文饰性

少男少女显然十分重视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印象和地位,但表面上却表现出羞涩、冷漠的样子;他们心里可能对某一异性很感兴趣,但却表现出无动于衷、不屑一顾的样子;他们表面上十分厌恶异性间亲昵和接触,实际上很渴望能体验一下。

(三)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性能量最旺盛的时期,但由于不少孩子的心理还不成熟,他们的性心理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动荡不安。同时,有的孩子由于性能量得不到合理的疏导,而导致过分的压抑,少数孩子还可能以扭曲、不良甚至变态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

(四)性心理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性心理的觉醒是从青春期开始的,这是跟性生理的发育成熟密切相联系的。男孩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一年。按这个标准,女子青春期通常从12―13岁开始,男子则是从13―14岁开始。女孩性意识比男孩成熟早,而男孩获得某些性的体验在年龄上要比女孩早。在对异性感情的流露上,男孩较外显和热烈,女孩则含蓄深沉;在内心体验上,男孩多喜悦和神秘,而女孩则常常是惊慌和羞涩;在表达方式上,男孩一般较主动,女孩往往采取暗示的方式;此外,男孩的性冲动易被视觉刺激唤起,而女孩则易在听觉、触觉刺激下引起兴奋。

三、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一)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理想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完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冲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重任,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找准人生的坐标,把自己的思想和精力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起来,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做好准备。

(二)加强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

在青春期应该进行如下教育:在性生理方面,包括个体青春期发育的特点,性的发展和性卫生与保健教育,使青少年获得正确的青春期性的卫生知识和疾病防治措施;在性心理方面,包括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与表现,青春期心理保健知识与技巧;在性道德方面,包括培养良好的性道德认识,如男女平等、尊重女性、自尊自爱等,正确对待性活动中的责任,养成良好的性道德行为习惯。

(三)指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早恋

加强教育,采用疏导的方法,通过说服教育让青少年认识到自己在心理上还很幼稚,经济上还不能独立,各方面还不成熟,过早谈恋爱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前途。平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防微杜渐,一旦发现早恋迹象,就要及时采用巧妙的方法使之消除。

(四)提高青少年自我调控能力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男儿不钟情?异性之间相互吸引,纯属自然。但是,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不同于动物。因此,青少年在两往中应当理智地把握自己的情感,理智地对待“爱”的萌动,保持青春期性心理健康和积极上进的心理境界。另外,青少年要清醒地判断社会上的各种性信息,不要盲目崇拜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明星偶像,要把兴趣和爱好转移到高尚和健康的情趣中,为将来的发展增长才干。

参考文献:

[1]郭名询.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全书[M].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

第3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青年官兵;逆反心理;疏导;调适

中图分类号:F2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95-02

一、青年官兵逆反心理的成因

青年官兵在社会化教育过程中,由于个体受教育的环境不同、受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不一等原因,造成了个体的认知态度复杂多样,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也各不相同,既有盲目自发的与感性经验相对应,与偏激、对抗、反控制相联系的负向逆反,也有自觉探索、深思熟虑的与求异思维和与对比联想相连结的正向逆反。究其逆反心理形成原因,不外乎主客观两个方面。

1.内部心理冲突是青年官兵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青年官兵进入部队后,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告别中学时代家庭“襁褓”式呵护后,“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这种独立意识又容易激发其自尊心、好胜心。但由于军队特殊要求,决定了他们的心理-行为模式,必须以集体为中心,以服从为先导。如果此时管理教育者不能正视这一方面的问题,对其出现的独立意识估计不足,就有可能使其内部心理冲突激化,造成你认为他不服从命令、不听从管理,他认为你不重视他、不尊重他。这种心理的差距是造成青年官兵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青年官兵随着对部队了解的增多、认知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他们开始对管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教育者教育的内容喜欢用自己的观点来评判,对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也喜欢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与教育者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和设想,如果教育者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你越是禁止的事,他越是要做,越是不让其接触的东西,他越想接触,尤其是对于那些明文禁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加急切。这种综合的内部心理因素影响是造成青年官兵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重要原因。再之,青年官兵在认知发展上还很不成熟,还不善于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认知的偏差比较大,容量出现偏激、固执、走极端现象。他们又不善于维护自己的自尊心,特别是当其受到挫折后,就显得意志不够坚强,对教育者的帮助有可能持敌对态度,甚至还会将教育者的劝说看成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己自尊的伤害。这种由于认知水平偏差影响形成的心理冲突,也是造成青年官兵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2.外部环境和教育情境的变化是青年官兵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引起青年官兵心理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教育情境剌激很多。首先是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当今的青年官兵都成长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平等观念、民主意识、务实精神、效益观念等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还很不成熟,特别是在我们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也趁机混入,不少封建剥削阶级意识形态也有所抬头,客观上给青年士兵成长过程中的认识活动增加困难。如有的青年官兵把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看成是没有个性的表现;把尊重领导当做“溜须拍马”;把任劳任怨当做是“傻瓜”等。这些超出青年官兵个人认识问题的资产阶级和封建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是造成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不容忽视原因。其次,我们在管理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管理教育要求不切实际,脱离青年官兵的需要;管理教育者处理问题方式不当,触犯青年士兵的个性;末经深思熟虑就采取过激行动,挫伤其自尊心;管理教育方法手段不合理,使其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管理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没有威信等都是造成青年官兵产生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再次,家庭和社会一些不良影响也是造成青年官兵产生逆反心理和重要原因。如家庭突发事件可能给青年士兵心理造成创伤;得不到家庭的帮助和鼓励,也会使青年士兵产生失落感;家庭破裂会造成青年官兵孤僻、自卑心理。此外,社会上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以及在其追求进步过程中遇到的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件都可能导致青年官兵产生极端的逆反心态。

二、青年官兵逆反心理负效应对基层部队教育管理的影响

1.逆反心理不确定的外显特征影响着部队教育管理的有效开展。基层部队教育管理内容和方法,是依据上级的要求及教育管理对象行为规律而制定的。但产生逆反心理的青年官兵,心理常常处于一种不规则的紊乱状态,有的对教育本身抵制排斥,与之对立;有的则是对教育者抱有偏见、敌意,与之对抗;还有的对教育内容怀疑反感,与之抵触。这些都使教育者无法寻找一个共性的交流的突破口,难以与他们一一产生思想或感情上的共鸣,影响教育管理的效果。

2.逆反心理的发散效应削弱了基层部队集体的凝聚力。产生逆反心理的青年官兵往往会在非常态的自我表现意识驱使下,为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自发产生一种寻求社会支持的愿望,并努力寻找证据来为自己逆反心理寻求合理的解释。其诡辩行为,有时能迎合部分人的心理,客观上造成逆反心理的扩散,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低估的“逆反群体”。这种由逆反心理发散效应引起的离心力,不仅严重地削弱基层部队集体的凝聚力,而且还会产生与教育管理目标背道而驰现象,形成常见的那种你不说我还慢慢干,你一说我就偏不干的怪现象发生。

3.逆反心理的对抗特征影响青年官兵与干部之间的团结。青年官兵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后,就会对管理教育者存有疑惧和不信任感,常常会认为管理教育者的言行是和自己过不去,从情感和行为上与其对抗。教育管理者对其善意的帮助,他会认为是对其图谋不轨;真诚的表扬,他认为是对自己的嘲笑;严肃的批评,又认为是对他有意的惩罚。

三、青年官兵逆反心理疏导与调适

1.创造良好的管理教育情境是疏导调适的基础。逆反心理的产生是在特定情境下发生的,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年官兵思想情感和心理向积极方向发展的情境,是疏导和调适的基础。为此,管理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创造一个积极上进、民主风气浓厚、官兵关系融洽、战友间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其次,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创造条件,给予青年官兵展示和发展个人品德和才能的机会,激发其要求进步的愿望,并通过健康有益的活动满足其获得友谊、受到重视等心理需求;最后,还要注意有针对性地为产生逆反心理青年官兵个体创造良好的个别教育情境。在实践中,不少单位依据其个体特长,大胆委以重任,给予充分信任,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作用;还有的单位通过人员调整等方法改善其不良处境,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2.积极运用逆反心理正效应是疏导调适的重要手段。青年官兵的逆反心理有着二重属性,在影响基层部队管理教育效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逆反心理是逆向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一定合理因素的特殊心理现象。积极的逆反心理在思维方式上,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特点,与求异思维相联系。而求异和思辨又是创造的源头,是人类探索末知世界不可 少的重要因素。正确对待积极的逆反心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和价值,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是疏导和调适青年官兵逆反心理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逆向论证,提高青年官兵对错误思想的鉴别力。在管理教育中,启发他们对不理解的认知信息或客观事物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思考,提倡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但应该注意的是由于部队的特殊要求,我们在积极运用逆反心理正效应的同时,应努力避免淡化军人服从意识现象发生。

3.提高青年官兵耐挫能力是疏导调适的重要一环。挫折是个体从事某种有目的活动时遇到的障碍和干扰使其愿望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焦虑反应和情绪体验。青年官兵大多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对末来有着美好憧憬。但挫折是每一个青年人扬帆远行征时不可逾越的障碍。据我们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青年官兵逆反心理的产生都是由于自身的愿望得不到实现,又不能正确地进行归因而造成的,他们常常错误地将愿望不能实现归结为环境恶劣,机会不好,运气不佳,还有的甚至将其归结为领导不支持、同学不帮助、家庭不关心等。这种归因上的偏见极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不相容,进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所以,着力培养青年官兵的耐挫能力,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进行合理的归因,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心态调节能力是疏导青年官兵逆反心理的重要一环。如我们在实践中,采取的用心理换位法帮助他们理解别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怪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树立自信;用情境转移法,减轻遇到挫折后心理压力;用渲泄法,降低遇挫后心理的痛苦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注重青年官兵心理变化努力控制逆反心理是疏导调适的重点工作。要防止和克服青年官兵出现消极的逆反心理,作为基层部队管理教育者,就必须及时掌握其心理变化,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德。

第4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遵从(或抗拒)。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问题。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逆反心理无论是对青少年自身还是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逆反心理束缚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由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由逆反心理产生的逆反行为的消极作用,青少年不能有效地从成年人那里获得有用的经验,不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得到启迪,因而会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成熟。

2.逆反心理会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使他们往往不计后果,漠视校规、挑战社会规则。譬如有些青少年不听从教师、家长关于不要早恋的劝告,暗中追逐异性,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幼稚的“两性”关系上,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习成绩。还有一些青少年违反学生守则和公共生活准则,大量吸烟和饮酒,过早地变成“烟鬼”、“酒鬼”,影响了身体的发育和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有可能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阻碍青少年接受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对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反而表现出轻而易举的、更乐于接受的倾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校、家庭教育的实施。教师、家长要了解分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安全度过中学阶段,保证其健康成长。

二、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社会因素,也有青少年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良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观念。

1.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青少年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再者,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

        2.家庭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环境,这种环境如果有缺陷,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些父母不和、离异或父母长期在外造成子女无人管教、无人关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不协调或不堪重负,对父母的不满情绪迁移到学校来。再有,一些家长身上的不良思想认识,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行为。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3.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网络)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逆反心态的形成。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认知水平偏差的影响。与童年期相比,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逐步产生了社会独立性要求。这种社会独立性要求使青少年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是,不少教师却看不到这些,仍然用要求小孩子的方法、标准来要求青少年。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同时,随着青少年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对杜会生活中出现的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折,对老师家长的教导,常常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一番。

当然,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重而复杂的,是因时因地而改变的,教育者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而不能只注意问题的一个方面却忽视其他方面。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掌握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主动权,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发展以及正、负影响进行系统化研究,使学校各种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效应,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突破口。

        1.运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与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认知的正确发展。

首先要引导学生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经常性的逆向论证,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如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错误观点让学生讨论,可以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发挥逆向思维的积极意义。

其次是教育者要改变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靠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实现的。把握适合于学生的多种教育方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是增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促进逆反心理的正向发展的重要基础。

2.减少逆反心理的负效应,努力消除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必须着重努力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紧密配合,尽力净化“校园小社会”风气,强化校风建设,消除各种不良的精神污染,尤其要着眼于小事,从我做起,从而逐渐缩小逆反心理赖以存在的心理空间,直至彻底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如开展学生量化达标活动,“三文明”创建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督导检查等,既可从正面教言人手引导学生,又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最终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3.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

4.注重了解青少年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防止和克服青少年消极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育者要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如能在此时此刻对这学生加以引导,就能渐渐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

其次,是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正面引导,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再次,是要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只有集体和教师关注这些优点和长处时,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

最后,是要求教育者有良好的教育心态,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遇到偶发事件时,对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学生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善于正确对待,耐心教育,直至学生接受教导。

        5.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消极逆反心态的特点与成因,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6.  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调查研究表明,31.2%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52%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成功作内在归因,对自己的失败作外在归因。即总是赞赏自己学习的成功,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强或自我努力的结果;对学习上失败,常常将责任推在题目太难,老师偏心,运气不佳等情境因素上面。而对其他同学学习的成败却作出相反的归因。

7.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于身份、年龄等差异,青少年往往有意无意地对师长的话有一种抵触心理。而对年龄相仿、身份相同的同学,往往不会有戒备、抵触心理,同学的话更容易入耳。许多情况下,教师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教师要学会宽容,要有大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心理发育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呢!首先,教师要理解学生难免犯错误,犯点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教师也就不会为了学生的一点错误而大动肝火了,就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了!

总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方法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探究的一个课题,掌握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实质,了解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田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6).

       [3]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构架的解析[j].探索:哲社版,2000,(5).

第5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民族 寄宿生 心理疏导

瓜州二中于2008年成立以来,目前在校学生三个年级,共60个班级,3000多学生。其中,有来自12个乡镇的移民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回族、东乡族、藏族)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在各班。学校非常重视民族教育工作,面对这些特殊学生,学校想方设法让他们尽快融入“本地教育”之中。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心理状况、知识能力、行为习惯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格,进行富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便于调查,学校决定从少数民族住校生着手,这样就能从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掌握更多的资料。

现将我校在这一教研课题活动中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问题疏导的实践做以下回顾:

一、民族寄宿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

我校对民族寄宿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由环境变化的落差引发的失落心理。有的民族学生来到新的环境,因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容易产生失意、压抑、焦虑心理,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调查结果表明,特别是藏族新生心理异常表现在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和环境适应方面的问题。

2.由学习困难、理解能力差而引发的自卑心理。由于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差,在学习上确实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原来的学校相比,学习时间长,强度大,学习压力剧增。当学业出现问题时,自卑心理加重,造成了恶性循环。

3.由家庭教养方式引发出学生的随意心理。主要表现为无组织纪律观念,我行我素,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控能力差,对集体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

4.由心胸狭隘、情绪过激而引发的冲动行为。边远地区的民族学生与当地学生相比,他们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加上法律观念淡薄,个别学生会采用冲动,甚至喝酒、抽烟、打架。

5.由语言障碍引起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由于民族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语言环境有差异,因此语言基础参差不齐。所以,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语言障碍问题较为突出,给他们文化知识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6.由经济条件、家庭困难引发的嫉妒心理。这些民族移民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因家庭经济条件差,缺乏自信、心胸狭隘的学生就会产生嫉妒心理,甚至出现不道德行为造成心理失调。

二、民族寄宿生心理疏导的方法

根据我们课题组的调查研究,要做好民族学生的心理疏导,就要把他们融入到班集体中和本地学生一起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心理疏导:

1.班级团体心理疏导。每个班级都面临着许多共性的问题,班主任可利用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疏导。主题班会就是常用的方式。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班级召开“我爱我师”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理解老师的辛苦,感谢老师的辛勤教育。除了感恩教育,班级还可以对学生学习方法、人际交往、如何度过青春期等方面进行主题班会的团体疏导。

2.个别心理疏导。很多学生在有问题困扰时是不会主动找班主任解决的,所以班主任平常要深入班级,特别是课余时间要多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在周记上写批语就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个别疏导的良好契机。除了周记的批语,班主任对于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他们谈心,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交流。

3.宽容保密,诚信疏导。坚持宽容和保密性原则是班主任赢得学生信任和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保障。有时候,学生很多的烦恼都没有告诉好朋友或父母亲,却愿意告诉班主任,这是学生对班主任的高度信任。一个守信用的、宽以待人的班主任一定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4.家长对学生的疏导。我校民族学生常年寄宿在校,家庭与学生的联系弱化,这对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负面情绪、培养和谐心理来说成为班主任最大的困难。但是,班主任还要学会利用家长的教育来影响和疏导学生。

总之,只要班主任有高度的责任心,从爱护民族学生的角度出发,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在工作中采取以上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就能够培养出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有所作为的新一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第6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而他们的父母呢?整天忙于生计奔波劳碌,又有多少时间去关心他们看些什么,听些什么呢?也没有多少时间顾得上与他们交流思想感情,说说心里话,给予积极引导。许多父母往往是看一下成绩单,留下人民币若干,又匆匆出门去了。辨别是非能力还不是那么强的中学生,其免疫力毕竟有限,很多时候又得不到家长的有效的保护和引导。面对着灯红酒绿的诱惑,影视的刺激,小说的渲染,成年人不检点的行为的负面影响等不利因素,这就形成了新时期中学生“生理早熟,心理不成熟这一特点,男女生出于座位相邻,或性格接近,或爱好相同,情趣相投等缘故,还有些是外貌的吸引,彼此间的接近,容易产生“早恋”行为。

中学生的“早恋”行为,往往从互相接近交谈,发展到递纸条、写信,“互相倾慕”,再而发展到两人密切往来,结伴游玩,暗中幽会等,个别甚至发展到不堪设想的严重行为。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及时抛出坚实的缆绳,系住迷失方向的小船;架起温馨的小桥,把豆寇年华的心,从青天过渡到夏天。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和人生观的教育,并使知识成为学生抵抗不良影响的抗体,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帮助青少年学生预防“早恋”行为,顺利渡过青春期。

二、“早恋”现象的预防 “早恋”,并不是洪水猛兽,用不着惊慌失措,更用不着大呼小叫,采取一些“专政”手段。“早恋”现象的出现,固然离不开社会、家庭因素,但更离不开心理、思想因素。为此,解决学生的“早恋”问题应着重从心理、思想因素入手,去了解情况,和学生沟通,理解学生;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你,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护。这样,用耐心,爱心去化解学生心中的坚冰,问题才能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正如丁有宽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就是付出爱心的职业,因而它才显得神圣、伟大!

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解决好中学生的“早 恋”问题,要做好“预防”和“疏导”工作。“防”胜于“疏”,“疏”是不得已的措施,是补救措施,“防”的意义远远大于“疏”。“预防”工作做好,就可以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免受精神和心灵上的创伤。“防”是基本点。

“早恋”的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开展好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注意做到不渲染、不描述、不庸俗,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要知识、消除“神秘感”,并认识“早恋”的危害。

(2)加强青春、理想、前途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进行青春期知识教育的同时,应根据青少年学生头脑兴奋性强,记忆力好,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精力充沛等特点,进行青春理想前途教育,“五自”教育(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法制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最好紧的只有几步,特别是年青的时候。”学生应利用青春期这一有利时机,刻苦学习,努力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为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3)引导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

利用班会,团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充沛的精力引导到正当高尚志趣和对各种知识的探求上。要形成一种健康的环境和正确的舆论,使学生各种朦胧的感情得到约束和自制,对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如不健康小报、书画、录像等,也有很好的作用。扫除一切阻碍青少年成长的阻碍,除了进行一般的人生观、青春期性教育外,有两点必须予以重视:一是开展青少年年学生应该怎样正常交往的教育;二是开展高尚情操教育,让青少年学生进行专心,勤奋地学习和经常参加健康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转移他们自然产生的性兴奋,增强他们的理智水平和自制能力。

(4)努力建设一个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校风和班集体。

“预防”预防、防治,正如人的健康一样,要想加强抵抗力,首先需要有良好的身体基础,其次还需“接种”,提高免疫力。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机体莫过于有一个充满朝气,团结友爱的优良校风和班集体。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面。他(她)感受到充实,感到有意义,处处感到温暖。全校应努力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局面,提倡男女同学间发展一种兄弟姐妹般的纯真友谊,学生们在生活上互帮互助,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和个性的形成。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长关系,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心贴心。这一点很重要,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试想一下:一个教师,学生有困难不找你,有问题不找你,有心事不告诉,班级工作能搞得好是很难想象的?充当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在事件的萌牙状态就得到及时处理;能够使班干部,同学们以你为核心,师生间有较强的凝聚力,班里的同学能团结协作。这样的集体,又有什么事不好解决呢?在本学期中,就有好几位同学主动地以周记的形式把自己的内心秘密(“单恋”引致的情绪波动)和盘托出。在日常的交往中,了解到其他同学也有“早恋”的迹象,所以,班主任取得学生的信任是最重要的。取得学生的信任,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快速反应,开展有针对性教育,使不良苗头得到抑止,有“早恋”苗头的学生得到教育、挽救。

(6)得当地运用“异性效应”。

教师经常地,有意识地组织异性学生间互相互补,编排座位时注意男女生的搭配,安排班干部时考虑男女生的比例和配合。在开展学校、班级集体活动时注意男女生配合等,增加男女同学接近的机会,有利于消除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产生的烦恼和对异性的神秘感,使男女同学间保持和发展正常的同学友谊。经常地开展异性同学间的互帮互相活动,并使之成为一种风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得当地运用“异性效应”,不仅能成为预防和克服学生“早恋”的有效手段,还会给班级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早恋”现象的疏导 “疏导”就是疏导、调理学生的思想情绪。当学生出现“早恋”问题时要耐心地做说服、教育工作。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信任他们,理解他们。要了解“早恋”的心理特征:神秘、奇妙、热烈而又脆弱、敏感。普希金上中学时,才十四岁就写下了自己的第" 一次自白:“一颗火热的心被征服了;我承认,我也坠入了情网!……。”“谁能禁止这种奇妙的感情突然出现呢?总有一天青年会忽然听见在他心底响起的一种最甜蜜、最温柔的音乐”(瓦西列夫)当前,这种“音乐”过早地在部分学生心中奏响了。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让这种“音乐”在适当的年龄才奏响。在班中有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到:有一次去广播室点歌,和女广播员的一问一答的交谈中产生好感,产生了一种很微妙的感情。她好可爱的一双圆眼中贮满了纯洁、快乐和憧憬。刹那间,温柔而甜密的遐想在我脑中荡漾开了。我被那一脸清纯给迷住了。每当见到她,我的心跳蓦地加快,眼睛像是被她拴住似的。那几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因为她,我一直在想,回想着她……”。我帮他分析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使她明白道理。不久,他又回复以前的朝气,充满活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实际的“疏导”教育中要把握下列三条原则:

(1)要摸清底细,心中有数。中学生“早恋”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是相互喜欢,相互学习;有的相互爱慕,往来一般;有的谈情说爱,如胶似漆;有的缺乏自控,发生了越轨行为等。

(2)要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前三种情况应给予正确的疏导,及时进行性道德教育。同时要注意他们容易冲动的特点,要疏导他们明智地对待自己,理智地对待他人,把精力放在求知识,学本领上,并懂得两性的道德、规范。切忌形成对立情绪,否则一切教育将是徒劳的。对有越轨行为的学生,要明确指出这是不道德的,对己对人都有危害,并要求他们立即纠正,不许重犯。

(3)讲究方法,正确引导,切忌粗暴压制强令使他们屈从。要善于发现苗头抓住时机细致关怀,个别指导是做好疏导工作重要一环。有些学生(特别是女生)比较早熟,容易产生“早恋”,但是,这种早恋由于年龄的关系,大多具有偶然性、状态的朦胧性、对象多变性、分手的干脆性等特点。他们彼此间的接近,大多出于座位相邻,性格相近,爱好相同,情趣相投等缘故,还的有是外貌的吸引,为求知音等缘故。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善于抓住时机。一般说来,有早恋现象的学生,由于兴奋、紧张、恐惧,加上精力的消耗,总有一些反常的表现,如注意力分散、沉思、萎靡不振等。一些家长对早恋的子女采取简单、粗暴的笨拙的办法,损害了子女的独立人格和自尊心,使孩子觉得不被尊重,形成逆反心理;有的由此自暴自弃,越陷越深;有的则从“地上”转入“地下”,变为秘密行动;有的双双出走,避开父母;有的消极厌世,甚至轻生。要及时发现这些现象,与家长一起做好引导工作。有一位女生一段时间学习成绩下降,上课时又目无神,若有所思,打扮入时,喜欢对别人评头品足。由此带来一些同学的讥笑、讽刺和挖苦,说她神经病。笔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主动关怀她,向她表示平时对她的关心太少,她成绩下降、处境困难的状况,老师也有责任。她感到老师可亲可信,她主动向我敞开内心的秘密,原因是对一位男同学有好感,而男生却对她“冷若冰霜”。为发寻求“知音”,她跟一位社会青年来往频繁,而这又招来家长的责骂。笔者对她的作用持客观和宽容的态度,承认她青春期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有一个从朦胧到清醒的认识过程,又指出她的早恋是谙世事所致和发展下去的危险性,引导她精力用在学习上,多参加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充分肯定她的成绩和优点,老师的耐心细致的教育,使学生对社会,对人生有正确的认识,断绝了与社会青年不正常的来往,从此,她在各方面都取得进步,学习成绩也由中下升到班的前列。可见,学校应把青春期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老师要负起责任,敢于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并要注意工作方法,在提高全体学生的认识的同时,向出现“早恋”苗头的学生伸出热情之手,和风细雨,正确引导,才能因势利导、防患于未然,收到较好的教育实效。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下列方法:

(1)“跳”出来。引导学生用理智战胜情感。“早恋”虽易使人陶醉,但在年轻幼稚、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情况下恋爱,得到的将不是幸福与欢乐,而是痛苦和烦恼。所以要引导学生跳出烦恼的圈子。首先从思想上认识上纠正错误的认识和想法,根据各人的思想性格,诱导他们树立理想和目标;其次,要给学生出路和机会,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鼓励他们参加有益的活动,参加一些社团,推荐、提拨他们担任一些部门的工作,充实他们的生活,重新找到方向和体会到工作生活的乐趣。还要给他们一个有利于身心的环境,在座位上适当分隔得远一点,或安排几个品学兼优的同学在其周围去影响他。当他们在某种上进的需求,最好尽

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条件。例如,有文学兴趣的,可提供一些中外名著供其阅读,推荐其加入文学社,或向其推荐一些在文学方面有一定特长的老师和同学。

(2)“冻”起来。“冻”起来,就是要求学生把情感冻结、埋藏起来,让其“冬眠”,把精力集中到学问上来。首先,在思想上“冻”起来,让其认识到“早恋”的害处,立下决心。协助他们找寻兴趣和目标,以转移他们的“视线”。其次,在行动上“冻”结起来,要求两人除了学习和工作上的问题外,不要单独来往,避免接触。使其“感情”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中逐渐淡化,消失。同时鼓励他们多与其他同学交往,重新投入集体的温暖的怀抱,体会到友谊的可贵。

第7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青春期发育及性心理青春期延展于10-20岁之间,通常分为3个阶段:1、青春前期介于10-13岁,是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2、性征发育期约为13-17岁,以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明显发育为特征,少女出现月经,男孩则发生遗精;3、青春后期在17-20岁,生理上变化逐渐缓慢下来,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已发育成熟,体骼变化已不明显。一些少年对自己的生理发育速度,对自己生殖器(或)的大小和形态感到忧虑,这是来源于对青春期发育知识缺乏了解。

随着性腺活动的变化,少年人除出现月经和遗精外,也可发生其他方面的正常性心理表现,如强烈的性感受和性幻想,男孩自动的次数增加,少女阴道分泌液增加,行为的频率上升。青春期不仅出现生理和心理变化,同时也面对社会生活需求的挑战,如恋爱和择偶,婚前等。

生理的发育并不必然伴发心理的趋于成熟,在内环境,特别是内分泌剧烈变动的青春期,正是青少年最容易发生过失并出现悔恨终生的阶段,如少年早恋,少年犯罪,少女怀孕,酒精中毒,药物滥用等。多数年轻人可顺利渡过青春期,有的则会经历不同的困扰。青春期少年常因自己的外表所苦,他们努力表现自己的心理特质,并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包括扩大性活动的范围,如对异性拥抱、接吻、,甚至发生关系。

恋爱、择偶及心理青春期性意识发展可有以下阶段,每一阶段的心理表现是不同的:

1、疏远异性期。指青春期开始的半年至1年(11-12岁)期间内的两性疏远阶段,其时尚未完全成熟,性别意识刚刚萌芽。他们发现彼此间性别的差异,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如少女对日渐隆起的感到羞怯,少男则害怕被人看到开始长出的。他们对两性间的接触持疏远和回避态度,如因学习或工作需要,双方接触时感到拘束和难为情。他们认为两性间亲近、恋爱是可耻的。

2、向往年长异性期。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在性萌发期,即少年男女对性问题的认识从不知到知发展的过渡,他们对性问题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朦胧状态。其时他们可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疏远异性和发生恋年长异性现象,恋长者少年对成年或老年异性出现依恋。

3、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此期少年男女的特征是精神兴奋程度高,往往对异性带有幻想色彩,很少考虑到会面临的困难和阻力,因而情感发展的速度较快,迅速达到炽热的阶段,即热恋。从初恋到热恋是少年男女双方感情逐步深化的过程。狂热期间双方相互吸引力加强,激动程度高,有相互了解的迫切要求,真诚和信任感增强,而且思维方法和活动方式也发生改变。

4、后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此期特点是划清恋爱和婚姻的界限,不可逾矩,不要放纵的亲昵,正视对方的缺点,认真地和负责地沟通,增加了解。和谐爱情的逐步形成,是基于双方遵守承诺和共享建立起来的美好前景。通常在激情消退后,会发现对方存在以往未曾注意到的缺点,能够比较冷静地看问题。心理和谐的爱情(心理相容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双方的生活志向、理想和目标大体一致,它是婚后共同生活的思想基础;另一是双方的性格、爱好、兴趣、生活习惯和文化修养的和谐,它是婚后共同生活的感情要素。

第8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非常重要的和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增加肌体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骨钙含量,使骨量增加,还能增加肌肉数量和力量,减少跌倒,从而有效预防骨质疏松。正常成年人一年的骨量流失是1%;一个骨折的病人,躺在床上一周,骨量损失和正常人一年的损失相等;宇航员登天六个月,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运动,可丢失全身骨量的三分之一。这些足以证明运动对骨量增加的重要。有研究指出,男性比女性的骨密度高,这与男性从幼年开始运动量便比女性大有着一定的关系。运动是经济成本最低而又肯定能收到效益的防止骨质疏松的最好的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不同时期的运动对骨骼的作用不同,儿童期增加骨量;成年期获得骨量并维持骨量,老年期保存骨量,减少骨丢失,增加肌肉力量防止跌倒。运动是保证骨骼健康的重要措施。

运动方式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个体化原则:根据自己的生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及运动机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②评定原则:每个人在选择运动方式时应进行生理状态包括营养、脏器功能等方面的评估;实际生活能力评定(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等)和环境评定(包括居住环境、居住区的地理状况等)。③产生骨效应的原则:负重、抗阻、超负荷和累积的运动可以产生骨效应,抗阻运动具有部位的特异性及承受应力的骨骼局部骨量的增加。

不同的年龄段应设计相应的运动方法,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达到增加和维持骨量的目的。在青少年阶段要尽可能增加峰值骨量以达到最佳骨量储备。老年阶段主要是适量运动,减缓骨量丢失。负重运动、抗阻运动是有效的方式,如快步走、哑铃操、举重、划船和蹬踏运动等。高强度低重复的运动可以提高效应骨的骨量。专家建议负重运动每周4~5次。抗阻运动每周2~3次。运动强度以每次运动后肌肉有酸胀和疲乏感,休息后次日这种感觉消失为宜。肢体瘫痪的患者,由于神经的损伤和肌肉的失用,容易产生继发骨质疏松,应增加来瘫痪肢体的抗阻运动以及负重站立和功能性电刺激。

运动方式的选择:

1.骨量增加阶段(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骨骼尚未完全骨化,在长骨的骺骨与骨干之间存在着软骨和骺软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骺软骨生长速度很快,尤以四肢更为明显,这一时期,骨的承压力较小,易变形,体育锻炼内容应以速度和暴发力项目为主,少负重,每组运动应时间短,间歇时间长,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要适度。

2.骨量储备和保持阶段(青年)

人到25岁基本停止骨化过程,其骨应力能力极大加强,这一时期的训练应选择具有暴发力和带有绝对力量或适量的耐力练习,用更直接的运动锻炼对骨进行刺激,以产生较明显的效果,如经常进行50~100米的短跑、俯卧撑和负重蹲起等运动,能防治肢体长骨近、远端和脊柱的骨质疏松。

上述两个阶段都处于肌体骨量增长和储备期,适宜30岁以前骨量增长期的人群。包括球类运动、跳舞、体操等,每周锻炼5~7次,每次30~180分钟,运动强度保持在中等以上。

3.骨量低下并逐步减少阶段(中老年)

适当的负重运动如慢跑、骑脚踏车、散步、体操、站立或健步行走等也能增加骨量。如果每日坚持累计2~3个小时的站立与步行,可防止骨骼的钙流失。户外运动可以让人体经由阳光照射合成维生素D,有助于钙质的吸收。运动中重量训练不仅可提供骨骼的适当压力,保持和增加骨骼中矿物质的含量,同时还可增加肌肉的力量,使中老年人不容易跌倒,减低发生骨折意外的伤害。

处于30~45岁峰值骨量维持期的人群,可适当参加一些与年轻人一样的体力活动,以慢跑为例,8公里以内每日1次,每周锻炼不少于5次,每次30~60分钟,运动强度保持中等。

对于年老者建议每星期运动至少3次,每次40~50分钟,这样将有助于维持骨质密度。老年人的运动方式可采取打太极拳、做健身操、跳舞、扭秧歌、慢跑、散步等,其强度要因人而异,控制心率不要超过100~130次/分,对预防骨质疏松、减少骨折、防止跌倒都很有帮助。

4.骨质疏松阶段

第9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 篮球运动员 心理训练

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运动员在比赛时的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它直接影响运动员场上的发挥,从而决定比赛的结果。心理素质在青少年篮球比赛中尤为重要。比赛不仅是双方运动员体能和技战术的竞争,而且是心理、意志和智慧的较量。在篮球运动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动作舒展、投篮精准,但一到比赛就动作变形,不能正常发挥,这就是心理因素所致。因此,针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不容忽视。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或疏导。

一、情绪的管理与稳定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临赛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情绪管理方面,它是影响动作效果和比赛结果的重要因素。比赛中一旦出现比分落后或者胶着时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就会表现出急躁、极度紧张、失误频频等现象,这些现象大多是自身情绪管理太差的结果,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与比赛中就要求教练员在赛前、赛中、赛后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与帮助,帮助他们消除紧张的情绪。

1.赛前疏导

一般情况下,教练员在赛前可安排充分的热身活动减轻运动员由于紧张带来的不安,还可通过幽默的语言与鼓励,让运动员轻装上阵,放下对比赛胜负的关注,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战术水平。青少年球员要给予自身积极的信号,努力回忆训练场景以平复紧张情绪,也可通过音乐舒缓紧张气氛等。

2.赛中调节

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调节是很有必要的,比赛时往往由于对方改变战术或临场突发事件的发生可引起队员心理上的不适,比赛中当双方的比分交替上升,赛场形势分外紧张,运动员因此造成某种心理障碍时,就要求教练员及时请求暂停,对运动员进行心理鼓舞,淡化比赛本身,做到“要求运动员带着目的性上场,如注重防守,抢好篮板球即可等”,并随时了解运动员的内心变化,准备好各种心理调节手段以备不时之需。要利用比赛间隙进行心理疏导,必须适时地采用心理调节,如精神放松和注意力转移等,消除运动员的心理紧张,这是比赛并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在比赛过程中教练员的语言要简短达意、幽默、风趣且有鼓舞性,要活跃气氛,转移队员的紧张情绪。赛中,球员要注重具备自我调整的能力,如遇到对方赛场挑衅时,不要一味纠缠于其中,要学会迅速平复自身情绪,尽快投入比赛中。

3.赛后及时总结

赛后,可通过对比赛的解析调节运动员的情绪,缓解比赛时带来的紧张情绪,还可通过肯定的语言评价运动员的表现,赛后的总结评价也是为下一场或下次比赛做赛前准备。只有反复如此才能不断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水平。教练员、球员要做好赛后总结工作,及时查漏补缺,以备不时之需,更好地为后面的比赛做铺垫。

二、缺乏比赛经验的积累

青少年因参赛机会少,特别是缺乏重大比赛的经验,一到比赛,运动员就容易产生紧张情绪。要克服比赛中的紧张,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参加比赛,没有条件时也要按照比赛的要求进行训练,制造场上容易出现的情况进行训练。在比赛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老队员比新队员对自身情绪的管理要容易,参加过大型比赛的运动员在一些中、小型比赛中能应付自如。因此,多组织运动员参加比赛,利用比赛的对抗刺激运动员,是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水平的关键所在。

三、意志品质的培养与教育

比赛时,我们常常看到运动员因为大比分落后而对比赛失去信心,从而消极应付比赛,这种心理尤其反映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比赛中,我们应该加以重视。要求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不论在比分落后还是领先时都应该认真对待比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训练中应要求运动员每球必争,比赛没有结束就不能放松。认真对待每堂训练课,可在训练时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队员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贯穿意志品质的培养。NBA超级巨星科比·布莱恩特每天都要完成1000次的投篮任务,试想如果不认真完成的话,还会有今天的成就的吗?这就要求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认真对待训练,只有勤奋训练才是场上出色发挥的保障。同时,只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造就出色的篮球运动员。

总之,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培养应该在注重基本功培养的同时投入一定的精力加强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

[2]王钱泉.如何解决篮球教学中的不可控制性[J].体育新课程,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