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对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精选(九篇)

对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

第1篇:对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走近孤独症

美国电影《雨人》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了孤独症。也有人称他们为“星星的孩子”,“星星雨”由此而得名。

“孤独症”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于1943年提出并确定下来的。但孤独症的现象则是在其概念被确定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说孤独症有一个很长的过去,但却有很短的历史。即孤独症这种疾病的发生与现代社会的环境没有直接的联系。

“孤独症”和“自闭症”同为英文Autism一词的中译名。“孤独症”主要被中国大陆地区的医学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闭症”则是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使用汉字或汉语的国家和地区使用。Autism一词源于希腊语“autor”,原意为自我,用来描述孤独症患者的突出特征,他们的自我兴趣。所以我们所说的孤独症和自闭症实际是一个意思。

初听到“孤独症”或“自闭症”的人,往往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它与某类纯心理障碍疾病联系起来,认为这孩子一定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发生障碍。也曾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们往往有一个不良的家庭气氛,如父母性格怪异,或母亲忙于工作而使孩子在发育早期受到忽视等等,这类被称做“心理环境”的因素被研究结果所否认。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的发生与大脑系统的生理结构异常有关系,只是目前尚无法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大脑系统的异常结构。虽然孤独症并非为纯心理方面的障碍,但有心理障碍疾病的人,由于其在感知加工功能方面受到影响,也可能引发孤独症表现。虽然对孤独症发病原因的研究尚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但那种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后天环境原因所致的说法已被否定。目前一致认为患儿脑部的损伤在出生前或产程中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诊断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患儿在36个月之前即有症状表现”。

孤独症探索之旅

目前,在中国至少有5002{名孤独症患者。星星雨发展部的墙上有一张中国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插满了小坐标。这小坐标代表了全国的孤独症研究所。这些燃起的星星之火,大部分都是孤独症孩子的家长在经过了星星雨的培训之后,在当地建立起来的。渐渐的,这些研究所联成了一个强大的网络,为中国的孤独症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

星星雨是第一家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的民办教育机构,当时在中国针对孤独症的特殊教育领域是一片空白。1993年,当星星雨成立的时候,中国仅仅有3名权威医生诊断过孤独症。在教育领域,无论是学校还是医疗机构,都没有一家机构能够给孤独症儿童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信息。

在这样的情境下,田惠平和她的员工们开始了他们艰难的探索之旅,他们努力于开发出一套针对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的积极有效的服务模式。通过不断地寻求孤独症的相关信息及其教育方法,星星雨开发出了目前正在使用的训练模式,即以应用行为分析法(ABA)为理论基础,通过行为矫正的教育方式。星星雨培养出的第一批ABA教师,从1993年开始已为3000多个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过服务。星星雨还开发出了一套家长训练模式,在这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孤独症的家长们要接受3个月的课程,以便他们能够用ABA教育自己孩子。在中国只有这种模式是可行的,因为回到自己的家乡后,这样的家庭得不到类似的服务,因此这些家长必须自己承担起训练/教育孩子的责任。星星雨为3~12岁的孤独症儿童提供以“行为训练”(ABA)个别化教育方案和学前训练指导。

孤独症家长培训

这些孩子很多身体都是软软的,不好好跟着老师做动作。训练孤独症孩子,并不能只教他们课桌上的所能学到的那种认知能力、分辨能力,而主要是通过运动拓展他粗大动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去帮助孩子完成这些动作。当然会遇到一些根本不做动作的孩子了,他们不是顽劣,或者任性,孩子不做这些动作,一定有他们的原因。这就要求家长应该去想,是不是对孩子来说,这个动作难度过高?目标是不是适合现在的他。比如一个孩子只认识1、2、3、4,你就让他说五加五等于多少,这无疑是对他们更高的要求。认识孩子要有一个过程,训练他们也是。

孤独症治疗特点之一是培训家长,目的是帮助家长获得有关孤独症的知识和ABA方法,以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和帮助孩子。比如在星星雨孤独症研究所,家长培训课程每期由12星期组成,每年有4期,一期大约有80个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家庭参加培训。家长们在学校周围租了房子,每天清晨和孩子一起来“上学”,然后分别进入不同的教室去“上课”,在一天的课程结束以后,再一起回家。

整个训练进程主要包括:

培训之初的2个星期,研究所会对每个孤独症学生进行观察与能力评估,并初步制定一份个别化训练方案。

其后的8个星期,就是家长在老师们的引导下,有步骤学习ABA技巧的阶段。ABA技巧由10个单元组成,每星期五星星雨所长把它分阶段地介绍给大家。在这一阶段,每星期结束时会有一次家长考试。在实践中他们会从不同方面训练孩子,主要包括:语言、认知、精细、运动等。

最后的2个星期,星星雨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能力测评,并帮助制定一份家庭训练计划。

孤独症治疗方法

假如把“治好”理解为医学上所指的“治愈”,即患儿不再有孤独症,导致孤独症的大脑生理异常结构完全消失,那么从目前我们所获得的国内外研究与临床信息来看,通过“训练”而“治愈”的孤独症患者几乎可以说没有。但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矫治,达到能够进行生活自理,甚至是独立生活并展示出良好发展状态的个案是很多的。有些孤独症患者在成年后能够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写出来,有的正在上大学,有的从事设计方面的职业,但从专家对他们的评述中,仍能够感觉到他们的举止透出典型的孤独症痕迹,只是这点不再具有将他们与社会生活隔绝开来的障碍力。当然能够达到这一程度的患者虽只是极少数,并且与他们一直得到良好的训练分不开。

虽然训练不能让孤独症患儿彻底痊愈,但训练对于孤独症患者的矫治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孤独症儿童由于本身的发育障碍失去正常、健康发展的内在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只能眼看他们陷在自闭状态中而无可奈何。

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孤独症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与不教,教得是否得当,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好的方向”就是他们能够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训后从事某项工作

而达到生活自立。否则听之任之,孤独症儿童很难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好转,相反往往会发展出愈加严重的情绪、心理、行为等障碍,使得他们周围的社会甚至家人都感到越来越不能忍受他们。而由于被他人排斥,孤独症儿童的挫折经历就会越来越多,这将进一步把他们推向更加自闭的状态。

孩子得了孤独症,不是打针吃药,却要接受特殊教育。这对于习惯上“有病就求医”的观念是一种修正,即孤独症儿童目前“有病要求教”。许多家长在开始时,会对这一点产生怀疑,有的认为应该先四处求医,治好了再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孤独症儿童康复,怎样做才算是真正帮助他们。对孤独症儿童,只是表面上的认识,而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其实孤独症儿童的最大障碍是交往障碍,包括语言交流障碍。他们常常沉浸在封闭的自我世界中,究其原因是其缺乏或者说是没有与外界交往的能力。而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这种能力,使他们从自我世界中走到现实生活中来。当然我们不排除随着医学的发展,药物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医疗手段能够替代教育训练的作用。因为能力的获得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后天的培养教育逐步得来的。药物只能还人以健全的躯体,为能力的获得提供可能性,而不能起决定作用。这正如众所周知的“狼孩”的例子,虽然其有健全的躯体,但由于没有人类的教育环境因此她只能像狼一样嚎叫,最终能发出的有限的语言,还是由于教育的作用产生的。因此可以这样说,对孤独症儿童的帮助应是以教育为主,药物为辅。

在中国目前能够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学前训练及早期干预的专业机构很少,远远达不到为患儿提供社区化服务的层面,即极少有家庭能够将孩子像送幼儿园那样每天送到训练机构去接受矫治。这种环境条件下,家庭训练成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可行的形式。家长作为要长期陪伴孤独症儿童成长的人员,须要同时担负起训练人员的职责。

孤独症社会关怀

星星雨的校园墙上,有着一个个童话般的涂鸦。可爱的小松鼠露出两颗大板牙笑呵呵地捧着松果,卷曲蜿蜒的老树藏着孩子们的美梦。

这些壁画都是豆瓣艺术治疗小组的志愿者来完成的。他们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了解了孤独症,并自发组织来为孩子们勾画一个美好的世界。据说,画壁画的那天,下起了大雨,但是兴趣小组的志愿者们毫不灰心,来回折腾了好几遍,终于让这个“工程”顺利竣工。

艺术治疗和疾病有什么关系?相信许多人都会质疑这个命题。但这些志愿者们认为,艺术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生活方式和态度,它最大的意义在于让人的生命更加充实、丰盈。

许多大学的社团也常常组织来到星星雨,他们的任务主要是陪同这些孩子们玩耍。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个人高马大的男孩子被这些孩子溜得满院子跑,一会儿上滑梯,一会儿冲向小木马,累得志愿者们气喘吁吁。一些小朋友喜欢转圈圈,志愿者们就随他旋转,飞驰,跳跃。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充实又恬静的微笑,把爱奉献给别人,同时也提升了自我。

星星雨发展部的王培培老师说,在许多西方国家,孤独症孩子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享受教育资源,在同一个教室读书,和他们做同样的游戏。只是学校对他们的要求和标准会不同。孤独症孩子在那里同样会读高中,读大学,拿到文凭。他们认为,和孤独症孩子一起学习和生活,有助于让正常孩子培养同情心和责任心。而和正常孩子一起生活,孤独症孩子也会得到更加好的训练以及资源共享。我们还急需更正观念,不要认为和孤独症孩子在一起就会学到不好的习惯。希望人们可以真正接受孤独症孩子,并希望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给予他们帮助。

上帝给每个人关了一扇门的时候,必定为他们开了另一扇窗。许多人认为,这些孤独症孩子,必然是有他们及其过人的一方面。就如我们熟悉的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数学教授一般,有着斐然的数学天赋,却常常会陷入自己的幻想世界中走不出来。

王培培老师讲,常常会有媒体给她打电话,问她星星雨中是否有天才儿童。她总是被弄得哭笑不得。

曾经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个孤独症孩子,前后300年,任意说每一天,他就能告诉你是星期几。但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这个孩子在数学上的天赋就会渐渐泯灭了。王老师很遗憾地说,不能够全面发展的孩子,决定他的成就的,永远是他最短的一个方面。

孤独症儿童并不是具有很多过人天赋,而是因为他们别的能力比较差,才会使他们在绘画、音乐、计算等能力上显得突出。就如田忌赛马,如果用他最好的能力去和别人最差的能力相比,总是有亮点的。

为了节目的故事性,为了增加节目亮点,也许有些媒体会夸大这些孩子的某种能力,这是十分有害的。王老师认真的说。这样说,使得大众会陷入某种误区,认为孤独症不是病,或者是带有猎奇的心理去观望这些孩子,这都是不好的。特别是有些家长会因此延误了孩子筛查病情和治疗的最佳时期。许多家长会认为孤独症并不是疾病,中国也有句古话叫做“贵人语迟”。一般的正常孩子一岁零8个月就开始牙牙学语,可是孤独症的孩子有可能一生都不会讲话。所以,老师们都希望媒体可以正面地,客观地报道患孤独症的孩子。

记者在星星雨走访时,读到了清华大学的阎亚茹同学写的一封信:“这次星星雨活动中,我带了两个四五岁的小孩,并且尝试着与孤独症小孩之间进行交流。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患有孤独症的小孩。他们和普通小孩一样乖巧可爱,只不过他们可能更多地沉溺于自己的世界,而不那么善于和人交流。所以大人们需要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才能理解他们的感受,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和需要些什么。有时候,孩子的眼光和大人们很不一样。比如我带的第一个小女孩,她喜欢拿着一条塑料绳玩,有时候还从地上抓一些碎屑起来,原来她说她在“钓鱼”。如果大人不注意了解孩子的想法,而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话,很容易造成与孩子问的隔阂。另外,孤独症的小孩可能有些表达能力较差,因此大人应注意多教孩子如何去描述事物和表达想法。比如我带的第二个小男孩很喜欢看飞机,但比较内向沉默。每当天上有飞机飞过,都会仰着头看半天。于是我就和他一起看,并趁机教他说‘一架飞机’,‘一架白色的飞机’,‘飞机尾巴是红色的’等等。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每教他一句,他都会说上好几遍。”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关注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用真情融化他们心中的冰雪。

故事链接 田惠平

出生于普通干部家庭,恢复高考后,考入四川外语学院学习德语,毕业后留任该校教师。

1985年,田惠平的儿子出生。一年后她转到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直到1992年。期间,她被公派到德国留学两年。

回国后不久,田惠平便发现了儿子的异常并最终确诊为孤独症,那么“就要学会与孤独症和谐共处,让全社会跟孤独症患者和谐相处。”为了自己的儿子不再孤独,为了和她一样的母亲不再孤独,田惠平选择了一条与孤独症抗争的路。

在德国主修行政管理的田惠平意识到患上孤独症就无法再享受到社会的公共资源了,比如读书。“社会上应该有一些专业服务机构来为孤独症患者提供这些资源。”

1993年,田惠平从重庆到北京,当时她只有一个信念,要办一所学校,要把像儿子一样的孩子都收到自己身边。几个月后,中国第一家服务于孤独症儿童的公益性专业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成立。

第2篇:对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孤独症;教育原则;训练方法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特点主要表现为:(1)极端孤僻,不能正常与他人交往;(2)言语发育迟缓,交流障碍;(3)行为方式刻板,兴趣狭窄。

一、孤独症儿童训练要遵循的原则

针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要遵循以下原则:教育与生活融合原则、协调发展原则、最佳刺激与及时强化原则。

1.教育与生活融合原则

寓教育于生活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孤独症儿童由于语言运用障碍,无法正常交流。即使有语言能力的孤独症儿童,也存在回声式语言、语言韵律失调等言语问题。因此,可以通过模仿动作、口型和发音、问答互动的训练方式刺激儿童的语言神经,提高其主动言语沟通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时常和孩子交流,多让孩子参加言语交际实践活动,提高孩子的主动表达能力。

2.协调发展原则

协调发展即是在教育训练过程中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现状为前提,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身体、心理素质,并开发潜能,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3.最佳刺激与及时强化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给予孤独症儿童最佳的刺激。独症儿童喜欢固定的环境和刺激物,这能使他们安定下来。因为不能同时接受各种刺激,所以,要在他们熟悉的情境中变换刺激种类,由单一感知觉增加到多种感官感知,不断补充新的学习内容。但要随时观察好儿童的表现,掌握好刺激的最佳水平。

二、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可采用的训练方法

正确的训练方法是训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以上原则指导下,可采用多种训练方法。

1.语言训练法

语言沟通是生活之本,但却是孤独症儿童的一大障碍。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从言语行为、会话技能等方面进行言语沟通行为训练,也可创设情境进行示范,吸引儿童学习的注意力,但要适度,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

2.游戏疗法

通过游戏活动来帮助孤独症儿童走出自闭的世界,解除情绪上的恐惧、不安。在游戏过程中可借助一定的中介(如,孩子喜欢的物品和人物)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完善。

3.音乐疗法

音乐通过刺激多重感官可以打开孤独症儿童的内心世界。通过音乐给孩子提供安全的感官环境,播放音乐或者唱歌时,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消退防御能力。

孤独症的孩子们就像折翼的天使,我们应该用爱和双手为孩子插上翅膀,实现他们在蓝天下自由飞翔的梦想!

第3篇:对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最近,乐乐进入了幼儿园小班。经过老师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乐乐与别的小朋友有这样的差异:在语言方面,乐乐喜欢自言自语,“我”“你”“她”也常常分不清楚;在交际方面,她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很不喜欢参加集体游戏;在情绪方面,如果有人动了她的东西,她就急躁,甚至哭闹;在饮食方面,她不喜欢喝水,不喜欢吃菜,有时老师劝她,她也似听非听,毫无反应……

分析

经过诊断,乐乐患有儿童孤独症。所谓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疾病。据医学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多数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和受损,如果不及时加以教育和训练,就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3~6岁,对患有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则可以有效治疗孩子的孤独症。

那么,面对患有孤独症的儿童,作为家长怎么做呢?

家园携手

一般说来,家长对儿童孤独症了解甚少,相关知识更是缺乏。这时,家长可以依靠幼儿园的老师、医生或康复机构对孩子进行矫治。例如,家长与教师通力合作,建立幼儿的“发展档案”,共同给孩子制定教育的短、长期训练方案,对不同时段、不同时间干预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改进措施,优化方案,并与教师保持经常性沟通,等等。只要积极配合,科学干预,孩子是完全有希望融入正常的生活的。

创造氛围

当然,除了借助教师、医生、康复机构的帮助,家长自身更要积极参与对孩子的干预。作为家长,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友爱互助的集体氛围,鼓励孩子融入集体的怀抱。如今,许多家庭都住在高楼,从而导致孩子处在封闭的环境里,因此,家长应该允许或积极促成孩子从高楼走到庭院,让孩子与邻居或小区的小朋友玩耍交往,建立友谊。此外,在节假日,可以带孩子去公园,游乐场所,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从集体活动中培育孩子的性格,让孩子体验友谊、感受温暖。

多做游戏

游戏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孤独症儿童不会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玩游戏,只会独自玩耍,因此,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参与游戏是一个重要途径。游戏可以稳定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增进他们的语言主动性,可以让他们学会遵守规则,学会观察,感受游戏气氛及乐趣。总之,游戏不仅能够促进孤独症儿童能力的全面提高,还能够让孤独症儿童感受到集体气氛,培养正常情绪,使他们的能力、情感协调发展。所以,家长多和孩子做游戏,也是帮助孩子走出孤独的重要方法。

适当奖罚

第4篇:对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问题策略一、融合教育的意义

所谓融合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将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纳入一般的教育系统中,让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和一般自闭症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跟普通同龄自闭症儿童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并得到适当、合理的支援,使自闭症儿童们适应普通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更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此外,通过“融合”培植互相关怀的校园文化,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共同把普通学校发展为兼容及进取的群体,为不同能力的自闭症儿童提供优质教学。

融合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的教育概念,就在学前教育得领域而言,学前的融合教育都有处于发展阶段,教育融合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家庭融合、社区融合、幼儿园融合、学校融合教育训练过程,重点是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学习功能、认知功能,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融合教育环境开展教育康复有利于改善其社会行为习惯,融合教育的课堂环境需要系统化、科学化的个别训练来满足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能显著增强教育康复效果。教师与家长的态度对融合教育的成效起到关键作用。

二、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1.正常幼儿园对自闭症儿童在融合教育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自闭症儿童由于身心障碍的影响,阻碍并导致他们可能失去了融入的机会,无法像正常的学龄前儿童一样进入普通幼儿园,再加上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上的不足,有些老师常常会认为自闭症儿童很多方面有异于常人,如动作协调性差、目光涣散、注意力缺陷,等等,他们对某种环境,某种刺激过度敏感而感到恐惧。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甚至会和家长直接拒绝儿童来幼儿园进行随班就读。所以,导致部分家长隐瞒孩子是自闭症儿童的真实情况。而且由于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或者幼儿园领导不够重视,所以面对自闭症幼儿出现的种种状况也没有适当的处理策略。随着全社会对特殊儿童接纳程度的提高,虽然已经有为数不少的普通幼儿园接受自闭症儿童,但是,大多数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还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措施。有的老师因为不理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和心理,采取错误的教育,从而会引发更严重的行为问题。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是有利于体现教育的公正公平,给特殊孩子一个求学的机会,让自闭症儿童有一片自己发展的天空,学习更多的知识,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2.自闭症儿童家长在融合教育的问题上没有正确的理解

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家长由于对自闭症了解的不多,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察觉和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的发育只是比同龄人稍微慢了而已,只要进入了幼儿园,和其他儿童一起活动就会变得不再自闭了。还有的家长将“融合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就是让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幼儿园里就读,而不会考虑孩子的接受、适应情况等。更有甚者,有的家长把“融合教育”的全部意义理解为“让自闭症孩子学会和普通孩子一起玩”,只要自闭症的儿童进入正常幼儿园自然就会模仿正常儿童的行为,只要努力就可以弥补不足,也不去考虑儿童应该怎样上幼儿园才更有意义。这样的结果,可能更会导致自闭症儿童出现社会性发展的停滞。

3.正常幼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儿童没有足够的认识

自闭症的儿童不应该一直被放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那样自闭症儿童容易被标签化,那样就恰恰违反了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他们接触不到同龄正常的儿童,就忽略了同伴辅导的作用,自闭症的孩子经常和正常同龄儿童在一起,儿童都喜欢模仿,这样可以让正常儿童带动有自闭症儿童。家长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积极配合教师以及专业人士将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尽可能做到最好。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那么就远离了主流社会,更加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了,所以自闭症儿童需要融合教育,让他们多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让他们更加接近主流。

三、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策略

1.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

首先,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融合教育课堂的主导,她们必须全面了解融合的理念,才能够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其次,幼儿园教师要了解什么是自闭症及自闭症的行为问题。再次,要学会运用处理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优点,以便在教学中有侧重点。最后,能够及时与家长,特教老师沟通。

2.重视同伴的作用

学前融合教育的目的,是增加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交往的机会,幼儿教师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让自闭症儿童可以从同伴那里学习到学习和交往的方式,以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技能。个别同伴的主动接纳与支持,还将促进孤独症儿童沟通技能的发展。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利于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培养,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更加有有利于融合教育,使这一群体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3.促进家长、学生、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合作

融合教育涉及人员不只是学生和教师,家长、教师及相关人员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寻求在融合中帮助自闭症学生与普通学生更好融合的方式和策略。充分体现了融合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原则。在团体合作的基础上,动员相关的力量对儿童进行诊断、评估、制定与实施干预训练的计划,并且要及时更改IEP计划,对自闭症儿童更加实用。

4.普通幼儿园与自闭症儿童家庭的联合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要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可通过家访、谈话、家园联系册等手段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以便及时沟通,信息共有。融合教育不光要幼儿园付出努力,家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双方都能给予和谐的环境,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无疑是很大的帮助,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在家里也要去巩固学习,尤其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严重刻板行为,必须要做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法相统一,不然结果就将是徒劳。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十分重要,融合教育是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说,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协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融合教育在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甄岳来,李忠忱.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4.

[2]刘彦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福娟,江琴娣.特殊儿童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

第5篇:对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儿童多动症的治疗

药物治疗 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非常有效,可使注意力集中,缓解活动过多的症状,从而达到改善行为的目的。不过,利他林惟一的缺点是,它无法根除这种疾病,只能长期服用,利他林每片10mg,每日早晨1片,餐后服用,如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明显,可酌情增量,药物有效剂量因人而异,应密切观察反应,如出现食欲减退、头昏、失眠等情况,可稍减量,2~3周后,患儿即可适应。利他林1次服药作用时间只能维持4~6小时,因此,必须坚持长期服药才有效果,随意停药,症状又反复出现。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可服用1~5年,但随年龄增长,情况好转,药量可逐渐减少,直至停药。

教育方法 服药同时,要重视教育工作,不要责备、怪罪、歧视、打骂孩子,要耐心教育,抓紧辅导。教育多动症的患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必须切合实际。首先,应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对于多动症儿童的要求,不要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②把过多的精力引导起来。对于这类活动力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出来。如安排他们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但在安排他们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③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对于这类儿童应逐步培养其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④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对这类儿童应从小培养其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要按时饮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应迁就儿童的兴趣而让他们看电影、电视到深夜,以致影响睡眠。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这类儿童,应耐心反复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有条件时,应争取医生、家长、教师三方面的合作,共同搞好教育。

如果药物治疗和教育措施配合适当,部分患儿可在短期内变得安静,注意力集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儿童多动症行为治疗、行为疗法是利用学习原理来纠正孩子不适宜行为的一种方法。当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适宜行为时,要及时给予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改进,并求巩固;而当有些不适宜行为出现时,就要加以漠视或暂时剥夺他们的一些权利,这样就会促使这些行为逐渐消失。

儿童多动症饮食疗法 近年来,研究表明,大量进食含有酪氨酸、水杨酸盐的食物,以及进食加入调味品、人工色素和受铅污染的食物,均可使具有发生多动症遗传素质的儿童发生多动症,或者使多动症症状加重。相反,多动症的患儿只要限制这类食物,症状可明显减轻,因此,多动症患儿的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少食含酪氨酸的食物,如挂面、糕点等。少食含甲基水杨酸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桔子等。饮食中不要加入辛辣的调味品,如胡椒之类,也不宜使用酒石黄色素,如贝类、橄榄等食物。②应多食含锌丰富的食物。因为锌是人体内的微量元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有关。锌缺乏常使儿童食欲不振,发育迟缓,智力减退,常吃含锌丰富的食物,如蛋类、肝脏、豆类、花生等对提高智力有一定帮助。③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因为铁是造血的原料,缺铁会使大脑的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的情绪,加重多动症状。因此多动症孩子,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脏、禽血、瘦肉等。④应少食含铅食物,因为铅可使孩子视觉运动、记忆感觉、形象思维、行为等发生改变,出现多动,所以多动症患儿应少食含铅的皮蛋、贝类等食品。⑤应少食含铝食物。因为铝是一种威胁人体健康的金属。食铝过多可致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多动症患儿应少吃油条,因为制作油条需要在面粉中加入明矾,而明矾的化学成分为硫酸钾铝。因此,吃油条对小儿的智力发育不利。

第6篇:对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自闭症儿童家长压力社会工作

一、引言

从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医学之父卡勒发现和阐述自闭症这一症状开始,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史。自闭症的英文名称叫Autism,是指有这样一部分儿童,从诞生期到幼儿期发生的身心发展障碍问题,这种症状即是指在通常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关系上有障碍,主要表现在行为上孤立、奇特、感觉异常、动作刻板反复,语言发展受阻,沉浸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故称之为自闭症。

自闭症是目前世界上患病人数增长最快的严重疾病之一,儿童的患病率较高。我国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不在少数,如果根据现今国际公认的标准10万分之2~13的患病率来推算,我国自闭症患儿人数约在30万~50万左右。目前,自闭症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自闭症将伴随患儿一生,这意味着自闭症儿童需要家长的长期照顾。对于患儿的成长和康复训练来说,家长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家长的期望、要求、教育方法、教育心态等直接影响着患儿的康复效果,决定着患儿今后的发展方向。

迄今为止,学界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研究则比较零散、片面、浅显,且大多是针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提出相应建议,针对家长的压力本身的实证研究甚少。本文通过使用非结构访谈方法,对32位自闭症儿童家长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其面临的压力。

二、压力及其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关于压力的定义国内外有很多种解释,国内较为普遍接受的压力定义是指由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认为:在一定限度内,效率将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当唤醒水平处于一个最优值时(而不是最高点),其效率将达到最高。反之,如果超过了唤醒水平的这个最优值,那么效率将随之下降。对于压力也是一样,如果压力反应过于强烈持久,超过机体自身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就可能导致心理、生理功能的紊乱而致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压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既能产生积极作用也能产生消极作用。

压力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压力能满足基本需要,即压力可以产生适度的情绪唤起,使人们保持适当的办事效率。

第二,压力能增强适应性,即压力的正应激可以增加心理警觉,加深人们的意识,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力,还可以导致高级认知与行为表现,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

同时,压力的消极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压力会影响个体生理健康。即在压力应激条件下个体压力反应过于强烈持久,使机体内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过度损耗超就可能导致个体心理、生理功能的紊乱而致病。

第二,压力会引发消极心理。烦躁不安,情绪压抑,沉默不语,行动减少等等都是消极心理的表现。

三、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压力分析

当一个孩子呱呱落地,给一个家庭带来无限的欢乐。但当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有点不一样,症断为自闭症时,这将给这个家庭带来很大的痛苦。沉重的经济负担、庞大的照顾需要、负面的情绪效应,这些巨大的压力一齐向自闭症儿童家庭重重袭来,可是,这些家庭往往并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在这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压力之下,使自闭症儿童家庭不堪重负,特别是自闭症儿童的家长长期饱受各种压力的折磨,十分痛苦,其苦衷难以言表。

(一)确诊时的紧张焦虑

大多数家长在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时,情绪都显得非常激动,较难接受事实。由于之前对自闭症不了解,经常会觉得自己夫妻双方都正常,孩子怎么会得这种病,该怎么治?当得知自闭症是一种终身无法治愈的残疾障碍时,就会产生绝望的情绪,他们考虑的是孩子的未来要怎么办?家长经初步了解自闭症的有关知识后,就非常希望尽快去治疗,用种种有可能的办法去尝试,到处求医,希望有特效药,对疾病的治疗抱有过高的希望。

(二)照顾过程中的压抑沉闷

目前,由于科学和医学发展的限度,自闭症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如今的康复训练都处于探索阶段,而自闭症的康复训练过程十分漫长,这就意味着家长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用于患儿的康复训练。长期照料的沉闷,康复成效的缓慢,使很多家长丧失对孩子的信心。

另外,自闭症儿童经常不同程度的伴有多动、兴奋、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重复等症状,加上在我国自闭症属于精神残疾的范畴,社会容易给自闭症儿童贴上“精神病”的标签。社会公众对自闭症知识的缺乏和误解,容易引起社会公众对自闭症儿童的歧视。因此,家长出于对孩子和家庭的保护,一般不愿让外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患有自闭症。家长和孩子的社交范围不断缩小,大多是康复机构和其他自闭症患儿家庭。长此以往,将使家长慢慢与社会外界有了距离感,甚至有被社会淘汰的感觉。与外界交往的减少将使自闭症家长得到自闭症相关信息的渠道减少,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也将减少。

(三)长期康复的疲惫迷茫

长期的、收效甚微的、同时又心存希望的照顾孤独症儿童过程,是个备受煎熬的过程,常常让照顾者感到疲惫不堪,心理难以承受。由于自闭症康复训练的特殊性,亲子训练更有利于孩子康复训练的效果,因此许多家长一方或双方被迫辞去工作,从而使收入直线下降。自闭症儿童家庭在康复教育上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很大一部分,对于一些收入偏低的家庭来说,约在90%以上。并且儿童康复教育的投入具有长期性,这使得家庭的经济负担难堪重负。

更让家长们发愁的是,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康复程度如何,孩子以后能否上学、能否生活自理、能否拥有职业技能。在自己年老之后,他们的孩子由谁来照顾。关于孩子的未来生活是每个自闭症儿童父母面临最大的心理压力。

四、社会工作视角下缓解自闭症儿童家长育儿压力的建议

自闭症儿童家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着照顾患儿和自身发展的种种问题。压力的积累将会给家长带来各种问题,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康复,因此亟需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而社会工作拥有一套独特的专业伦理和价值体系。社会工作者在运用专业技能和方法进行助人自助,践行着公平、正义、平等诸方面的理想信念,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不仅能够满足自闭症儿童家长合理的需求,解决家长面临的困难,而且尽力尊重家长的尊严和自决能力,协助家长整合社会各种资源,拓展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支持

1、政府福利。在中国社会语境中,政府在经济社会领域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来自政府的福利支持是特别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之一。首先,政府要加强立法,完善《残疾人保障法》、《义务教育法》,制定《特殊教育法》,提高特殊教育的地位,保障自闭症儿童的权利和资源。其次,要加大自闭症康复教育的资金支持力度,缓解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经济困难,减低家长的生活负担。

2、康复教育机构。我国自闭症的康复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的康复机构非常缺乏,有的地区甚至没有类似的康复机构。为了让自闭症儿童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家长必须积极寻觅,自行前往早疗机构寻求帮助,有的家长甚至长途跋涉,远赴外地寻找合适的机构。因此,亟需增加康复教育机构的数量,使自闭症儿童可以就近接受康复治疗。此外,我国现有康复机构多为民办机构,面临着资金短缺、专业师资匮乏、管理无序等问题,亟需提升机构自身力量,加强机构的自我监督管理,为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提供优质服务。

(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支持

1、亲人朋友。亲人和朋友可以协助照顾自闭症儿童的日常生活,为家庭提供情感性和工具性的社会支持。包括亲人、朋友在内的非正式社会关系,往往是倾诉和宣泄情感的渠道,自闭症儿童家长通过与自己的亲人、朋友进行交流,能够缓解自身的生理和精神负担。亲人和朋友还在一定程度上为自闭症家庭提供物质和照顾孩子帮助,减轻家长的身心负担。

2、社区邻里。除了亲戚朋友的支持和照顾之外,社区邻里的关心和帮助也是很重要的社会资源。优质的社区邻里环境,能够形成以儿童为中心的社区支持网络,提升家庭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融入。

(三)专业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价值理念和技能,在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社会工作者要充当知识传授者,运用知识传播的技巧和手段,向家庭成员普及自闭症知识,让他们清楚明确地认识儿童自闭症,让家庭成员学会调适自己,并学着如何与自闭症儿童共同生活。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及时了解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的心理状态,鼓励支持他们重建信心,关心和安慰他们的生活,协助他们配合医学治疗和疗育计划,积极有效地发掘患儿及其家庭自身的潜能,积极的去面对生活。再者,社会工作者为家长创造携手的机会,让彼此互相认识并组成团队,将有助于自闭症家庭的成长。并且可以宣泄情绪,分享其它家庭培育自闭症儿童的经验,以及获取一些福利支持和疗育服务方面的信息。

五、总结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过程是长期的工程,需要家庭、机构、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通过专业社会工作帮助自闭症儿童家长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自闭症儿童家长减轻照顾过程中的压力,为自闭症儿童以及家长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光兴.孤独的世界:解读自闭症之谜[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2]刘青.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关注自闭症儿童家长育儿压力问题[J].教研探索,2010,(12).

[3]李宗华,许永霞.康复教育中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压力及其因应方式研究——基于照顾照顾者视角[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5).

[4]高雪.育儿过程中自闭症儿童家长需求的个案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0,(2).

第7篇:对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一位国外专家描述这个群体:“我和你们没什么不同,只是我来自外星。”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孤独症儿童。人们给他们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星星的孩子。他们不聋、不盲、不哑,但对周围的世界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一人一世界、一人一星球。

认识孤独症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它是一种脑损伤造成的疾病,多数患儿在社会缺失的同时合并有智力障碍。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孤独症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某些危险因素可能同孤独症的发病相关。引起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可以归纳为:遗传、感染与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

最新的资料显示,孤独症的发病率在1/88,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男孩女孩发病比率为4:1。

就目前情况来看,多数患儿预后不良,大部分需要终身训练和照顾,部分儿童可基本生活自理,只有极少部分儿童能融入社会,拥有正常化的生活。

目前形成的共识是:一、孤独症是无法完全治愈的;二、孤独症不是心理疾病,是先天大脑损伤的生理疾病;三、孤独症的最好治疗方式是让他融入正常社会,精神层次不能强求与正常人一样,行为模式可与正常人一样教养,最佳治疗时期3岁前开始为宜。

星星的孩子,与众不同

5月一个下午,在深圳紫飞语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孤独症孩子正在“上课”,他们的家长则在休息区等待。“这样做”“你真棒”老师夸张的教学声不时从教室传来。等待孩子们下课的家长对这些声音早已习以为常,有的静静地坐在那里,或绣着十字绣,或翻看着手机。

透过教室磨砂玻璃中间的空隙,记者看到一群孩子正在跟着老师的指令挥动小手;一对一的训练室内,老师翻出一张花花绿绿的图片向一个孩子问着问题;宽敞的活动训练室里,几个孩子正在老师的帮助下做着感统训练,有的走独木桥,有的推着大龙球,有的在荡秋千。乍一看,他们与其他的小朋友并没有什么区别,可仔细观察,有的孩子眼神淡漠,有的孩子冲动,不听指令,即使老师发出停止指令后,仍不停跳动。下课时,记者注视着一个穿白色条纹T恤孩子,当他无意看到记者时,立刻将视线转开,不与记者眼神对视。一位妈妈让孩子对记者说阿姨好,孩子一直埋着头。在这位妈妈的再三重复下,孩子才说:“阿-姨-好。”声音含糊不清。

家长,有苦有痛有坚持

“我们生一个的是倒霉,你们生两个(第一个孩子是正常的,第二个孩子患有自闭症)的是活该。”孤独症孩子的妈妈们在休息室相互开着玩笑。

“我第一个女儿是正常的,老公想要个男孩,生出来还是个女孩,查出有孤独症。虽然我跟我老公埋怨过,但是还是自己的孩子啊。说不累是假的,天天得看着,回去还要做训练,孩子白天晚上都闹,哭得邻居都跟我们说了好多回了。我想睡想着她这样子,怎么也睡不好。不过我跟我老公说好了,不管怎样,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一位身形略胖的妈妈语气很坚定。

“在他一岁多时发现不对劲了,没有正常同龄孩子的表现,那时我们就开始留心查资料,也怀疑是孤独症。但没确诊前心里还是抱有一些幻想,希望他只是发育得晚一些。三岁确诊,虽然之前有了心理准备,但确诊后还是非常难过。虽然现在孤独症可以生第二胎,很多亲戚也劝我们再生一个。我们曾经也想过,但一个是经济条件的限制,还有生第二胎得自闭症的可能性也存在,而且就算第二个孩子长大了,他也得有自己的生活。我们想,就一个算了。现在孩子生活能够基本自理,可以独立地吃饭穿鞋子,单独对他发出指令他也能理解。最感动的是,他之前不会说爸爸妈妈,四岁多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说了“妈妈”两个字,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我终于听到了。等了这么多年,听到他叫我,当时我眼泪就要出来了。这让我感觉我的辛苦没有白费。”穿着亮色条纹连衣裙的妈妈淡定从容。

家庭,与希望相守与痛苦为伴

几乎每个家庭在得知孩子得了孤独症之后都经历了绝望――迷茫――接纳――积极治疗的过程。有的家长接受不了现实或者承受不住压力,放弃了,而大部分的家庭,决定与孤独症抗争到底。

“现在我还在工作,孩子平时由老人带。我不希望因为孩子患孤独症而让整个家庭变得没有希望,我和老公承担着经济压力,而老人们承担着孩子的日常生活和他人的压力。我很感谢爸爸妈妈的支持,家人的团结让我们这个家庭变得更加坚强。”杨儿妈妈说,她的孩子7岁多,是典型的孤独症孩子。她不单只关注自己孩子的康复状况,还是“四叶草JZ成长俱乐部”QQ群里的“秘书”,一有孤独症的相关活动,她总是积极联系家长、协助组织活动,义务地为孤独症家庭服务。

专家解读:星星的孩子,首先需要家人接纳

深圳市计生中心心理学博士何胜昔认为,星星的孩子,首先需要家人接纳。如果父母不能坦然接纳孩子的特质,这将会给自己也给孩子带来压力。其实孤独症孩子家庭仍然有欢乐、欣喜、开心。生命的生存形式很多,孤独症只是其中的一种。父母要用正常心态接受,了解、学习、适应孩子的需求。特殊孩子的生命也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到来不是来惩罚父母的,而是来启发人类爱心的。父母要按孩子的意愿来成长,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家长要整理好生活和家庭里的其他事情,把心安定下来,先把自己安定好,有照顾好自己的能力,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照顾好特殊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像一扇紧闭的门,不要用力去撞击,要找到那把钥匙去打开孩子的心门。家人间的相互支持能使家庭凝聚力更强,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爸爸的付出也是无私的。虽然一般孤独症家庭都是妈妈辞职全职带孩子,但是如果没有爸爸的辛勤劳动,给予经济上的全力支持,妈妈又怎么可以安心带孩子呢?

期盼,社会的理解和宽容

太多的人不了解孤独症,对孩子家庭的歧视,让孤独症孩子家长们的心对外界,对他们的朋友都是相对封闭的,因为孩子,他们慢慢已经很少和正常孩子的家长交友,但是他们的心朝着同样命运的群体开放。“因为都是自闭孩子的父母,所以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和对生活的领悟及感受有共同点,更能互相理解。”穿亮色衣服的妈妈说。

2012年,深圳一小学19位家长联名要求学校劝退一个孤独症学生。“他们和别的孩子不一样,需要更多理解和包容。”这是几位孤独症家长发出的共同感慨,社会对孤独症了解太少,制度对这个群体支持不够完善,让孩子不单只是在求学路上步履维艰,即便是日常的生活中,他人的异样眼光也让孤独症孩子的家人承受巨大压力。“一次在公车上,一对小情侣看着我跟我孩子,男的对女的说那小女孩好奇怪,像傻子。他声音很大,听得我很想骂人。”“我牵着孩子在小区走着,他正吃着冰淇淋,突然把我的手甩开,用沾着冰淇淋的手抓住一个男人的裤子。我赶紧向那个男人道歉,说我去把他的裤子洗干净。可那种眼神,看着心里好难受。”

对孤独症家长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在经济上的帮助,更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得到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他们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跟普通孩子一起上学,希望孩子能够得到一份工作,希望孩子在他们老去之后还能有尊严地活下去,可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再正常不过,但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可能只是奢望。

当大家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母亲牵着一个表情呆滞、行为异常的孩子不会不由自主地躲让;当在餐厅听到一个孩子发出奇怪的声音,焦躁不安地敲打着餐具或桌子,不会投来鄙夷的目光;当自己孩子的班级接纳一个孤独症孩子入班学习的时候,给予的是关怀和理解,而不是抗议和联名劝退时,相信大家的爱心能让孤独症孩子体会到温暖,不再孤独。

问题,星星孩子的未来怎么办?

“我走了之后,你怎么办?”《海洋天堂》里,王心诚的疑问正是众多孤独症孩子家长的心头大石。

“我现在身体还算好,我就一直照顾他,老了之后还能动,我也将继续照顾他。我希望社会上有一个能够暂时的寄放孩子的场所,让我们在累了病了或者有事的时候能把孩子放在那几个钟,让我们也喘口气就好了。”

“我最担心的就是我们走了后,孩子怎么办?目前国家好像还没有相关的安置机构。”康复中心一个皮肤略黑,脸色憔悴的妈妈说。

“像其他国家,比如在日本,对于大龄孤独症患者有一种救助模式,建立庇护性工厂,然后孤独症患者由正常人带领一起劳动,按能力来分工,使孤独症患者在正常人辅助下以半社会化方式参与劳动。希望我们国家也建立这样类似的模式,让孩子至少有尊严地活着。在我们老了走了后,能够更放心一些。”

对于孤独症孩子的未来,有些专家表示,有三类渠道可以尝试探索。第一,探索孤独症患者的职业化教育;第二,在孤独症康复机构探索融合教育,让孤独症孩子们逐渐适应正常的学校教育,为孤独症患者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第三,官办第三方委托机构监督孤独症家庭财产变卖和未来用途,当孤独症家庭的父母逐渐老去,他们把变卖的家产统一放到这个第三方机构,并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委托,这个机构则负责接收他们的财产以及执行父母对孩子的用钱计划。

相关链接

“孤独症关爱”项目,给星星的孩子多一份爱

2010年,深圳市人口基金会、深圳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生科研所共同创办了“孤独症关爱”项目。市计生服务中心利用生殖健康教育基地,举办孤独症相关科普知识讲座和沙龙活动,为孤独症患儿的父母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家庭康复培训,推广孤独症儿童教育和康复理念,为孤独症孩子打开智慧之门。

“孤独症关爱”项目内容:

1.发起“喝咖啡、献爱心”活动:此项活动计生中心早在2010年就已经发起,充分利用生殖健康教育基地筹集辅助儿童孤独症的专项慈善基金。

2.开展宣传活动:定期举办有关儿童孤独症的科普知识讲座和沙龙活动,让更多的青年人认识儿童孤独症,提高民众对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认识。

3.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减压活动:专门为儿童孤独症的父母和监护人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减压活动,让他们不但能够为子女奉献爱心,也要活出自己的人生风采。

4.提供特定服务:选派具有精神医学和心理学背景的生殖健康咨询师专门开展咨询门诊,并且在“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网”上开辟专栏。

第8篇:对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幼儿;心理问题;预防

幼儿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3-6岁期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影响孩子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从当前我国幼儿心理情况来看,每年都会出现许多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并呈现出增长态势。对此,如何解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现代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当幼儿精神上出现紧张及相应干扰以后,可能会出现在思想上、行为上或情感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疾病。从心理疾病的表现形态来看,其存在许多不同症状,例如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抑郁症、儿童退缩行为、异装癖、语言发育障碍等。从整体幼儿心理问题来看,其中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多动症等三种心理问题较为常见。

(一)精神发育迟滞

这种疾病病因较为复杂,0-6岁幼儿患病率达到0.8%。明显表现为,幼儿智力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幼儿。具体来说,精神发育迟滞的症状表现为:第一,反应迟钝。即听力、视力或智力受损;第二,头围异常。即头围发育异常,导致脑损伤婴幼儿;第三,运动发育、语言发育落后。即幼儿明显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发音含糊不清甚至不能讲话等问题,缺乏学习力和抽象思维力,情感反应不协调等。

(二)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效果低下,具有认知能力低、语言失调、理解力低、学习自信心缺乏、性格不健全、行为习惯不良等特征。不仅如此,学习存在障碍的幼儿往往情绪较为低落,独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弱,行为较为偏执,长期以往容易自暴自弃,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多动症

多动症明显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性格过于活泼好动、情绪不稳定、过度敏感、攻击性和冲动多等现象。一般情况下,多动症多在三岁左右发病,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为:第一,遗传因素,即孩子天生过于活泼;第二,幼儿轻微脑部受损;第三,家庭压力过大。

以上三种情况并不是幼儿心理问题的全部症状,诸如此类的心理疾病还有很多,需要家长、学校以及相关医疗机构进行相互配合,从而正确有效的解决幼儿心理问题,解决幼儿成长困难。

二、解决幼儿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

(一)多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育的引导,尤其是3-6岁幼儿正在广泛接触社会及汲取知识的阶段。在解决幼儿心理问题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进行有效的疏导。具体来说:第一,激发幼儿学习动机。针对学习困难幼儿,首先要努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激发孩子求知欲及好奇心等,让孩子产生学习动机,并建立学习自信心,获取成功感;第二,培养健全人格,改善人际关系。即幼儿园及相关学前教育机构可以为这部分孩子创造更多在公共场合讲话、表达以及表演的机会,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更要让他们多与正常儿童嬉戏玩耍,逐步改善他们的性格缺陷;第三,尝试进行个别教育。由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幼儿相比于正常幼儿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且这部分幼儿遇到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需要针对其在校表现、心理疾病状况等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心理辅导;第四,采取多种教育方法进行专业化辅导。例如,情感教育法、情境教育法、榜样示范法、行为实践法等,努力为幼儿创设开放、宽松的交往环境,增加幼儿社会适应性,并适时引导幼儿正确的思维能力和榜样学习能力;第三,密切关注幼儿同伴关系。不良同伴关系,例如恶意竞争、同伴拒绝以及交往不利等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对此,幼教需要密切关注幼儿同伴关系,帮助他们争取掌握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社会,减少攻击性、孤独性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幼儿。具体来说,改善家庭教养的方式包括:第一,端正教育认知。父母要端正对成功、快乐的认识,了解到家庭教育并非仅仅局限于知识 获取,更是需要让孩子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帮助孩子取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第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家长要在孩子教养过程中注意启发、鼓励和引导其积极心理,让孩子能够通过自身摸索前进来获取人生财富;第三,顺应幼儿天性发展。尽量避免逼迫幼儿超负荷学习“兴趣班”,通过日常观察真正了解孩子兴趣,并进行积极引导;第四,重新建构正确的教育方式。例如赏识教育、快乐教育、情商教育等,尤其是情商教育要更加注重,使其从小拥有情绪、情感、耐受挫折等品质;第四,注意消除幼儿不良习惯。家庭教养不仅是发展性干预,也是纠正性干预,在培养幼儿责任感、自信心以及独立性的基础上,更要纠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例如挖鼻孔、咬手指、间歇性的眨眼睛、耸肩膀等,并通过自身榜样示范,改善亲子关系,消除幼儿心理及行为问题。

(三)加强早期治疗

许多家长和幼师认为心理问题不是病,事实上这种观念是极为错误的,幼儿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极有可能会使幼儿身心发展受挫。对此,家长及幼儿园要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幼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其一,药物治疗。即在医生严格指导下帮助幼儿接受药物服用或注射,避免病情恶化;其二,行为治疗。家长和幼师可以遵从医嘱,针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主动引导的方法,例如,针对多动症儿童,如果上课能够坚持一段时间听课,可以通过奖励小红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鼓励;其三,感觉统合治疗。针对感觉统合失调及智力发育不良的幼儿,可以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例如平衡木、滑板、秋千等,有意识的进行动作训练、平衡训练等,并通过干预幼儿心理和行为进行改善和治疗;其四,游戏治疗。由于幼儿相对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真正想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绪表现,就必须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通过游戏来获取。例如心理剧、绘画疗法、音乐疗法等等都能够在针对性使用过程中解除儿童紧张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结论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健康是其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幼儿发展阶段经常性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家长、幼儿园以及社会共同的责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加强早期治疗等方法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绿色屏障,实现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晓琳. 新入园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常用缓解策略的现状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第9篇:对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1963年,英国的全国孤独症协会(National Autistic Society)的一位成员,也是一位孤独症患儿的家长,设计了以“拼图”作为元素的徽标。这是因为,孤独症是“谜”一样的疾病,我们对它认识极少,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疾病,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治愈这种疾病。另一方面,对于孤独症患者而言,这个世界同样也是一个“谜”,是“外星球”,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去解读和融入社会。

Jim Sinclair,一个住在纽约的孤独症患者,也是一个孤独症维权人士。他直到12岁才开口说话。他以一个孤独症患者的视角告诉父母和其他人,应该如何理解他们――“你试着同你的孤独症孩子建立感情,而你的孩子没有反应。他/她看不到你;你够不到他/她;你们之间无法沟通。这太不可思议了,不是吗?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和一个母语与你不同的人交流尚且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孤独症还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的问题;孤独症人士在任何社会里都是‘外星人’。你必须放弃你的假设。你必须学会以比你原来想象的还要简单的方式和他们交流,使孩子能明白你的意思。你必须抛弃你熟门熟路的那一套,放下架子,让你的孩子教给你一点他/她的语言,领你走进他/她的世界。当你开始放下心头的重负之后,你可以再来审视一下你的孤独症孩子,对自己说:‘这不是我原来想要的那个孩子,但是这个小外星人不知怎么掉进了我的生活。我不知道他/她是谁,也不知道他/她会成为怎样一个人。但是我知道他/她是个被困在外星世界的孩子,这里没有他/她的同类来呵护他/她。他/她需要人照顾、教导他/她,为他/她做翻译,为他/她争取权益。既然他/她来到了我的生活里,看来我是义不容辞了。’”

光有理解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有健全的政策法规来保护这些“外星人”的利益。自1975年开始,美国先后出台了《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法》《家庭支持法》《抗击自闭症法案》等法律法案,全方位保护自闭症儿童。得益于这些法律法规,很多孤独症儿童在学前,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加入到了特殊教育系统中享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