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忧郁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忧郁的心理疏导方法精选(九篇)

忧郁的心理疏导方法

第1篇:忧郁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郁火”为患是昆明姚氏妇科流派第六代传承人姚克敏老专家据多年临床经验所凝练的一个临床观点,该观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对临床的指导性。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固然与现阶段的妇人病发病特点相关,但笔者通过研读中医经典发现,“郁火”尚可溯源到《金匮》“结气”这一病机上。姚氏妇科在《金匮》妇人“虚、积冷、结气”病机三端的基础上,着眼于“结气”,即气机郁结、情志不畅的发病机理,创新性地提出妇人郁则气机不畅,久而化火,阴血不足则虚热内生,郁、火、热相合结为“郁火”[1],重视郁火为患的病机,治疗时以气血为总纲,首重肝脾冲任,拟创了清润疏达的郁火治疗大法,善用逍遥散以随症加减,灵活变通。

 

1历代医家对“结气”病机的认识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2]中明确提出:“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将妇人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概括为虚损、积冷、结气三方面。“虚”指阴阳气血的虚少,脏腑、机体功能的减退;“积冷”是寒冷久积。《汉书·艺文志·方技》小序[3]有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性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可以看出,“闭”和“结”是汉代医家对疾病基本病机的认知,故“通闭”、“解结”是其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而“结”,《说文解字》解释为“缔也”,引申为凝结不散、盘绕不解之义。结气者,即是气缭转自缔,聚而不散的状态,现多解释为情志不畅,气机郁结。纵观《金匮》全篇,仲景对结气这一病机尤为重视,且不单局限于妇人杂病。在妇人病三篇35首方剂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芍药,是其“主邪气腹痛,破坚积”而散结气的主药;使用较多的桂枝、当归、芎等药物皆能“主结气”、“主胸满上气”(据《神农本草经》载)。

 

汉以后,历代医家对“结气”病机均有深刻认识,对其尤为重视。唐代孙思邈认为[4]:“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恋爱憎嫉妒忧忿,染着坚牢,情不自抑,所以为病根深,疗之难瘥”,所以乃有“妇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难疗”之说。宋代寇宗奭[5]亦强调忧思气结致病,提出“世有室女、童男,积想在心,思虑过当,多致劳损”,此种结气所致劳损为“劳中最难治”,治疗应“改易心志,用药扶接,如此则可得九死一生”。明朝张景岳[6]于《妇人规》中亦有“妇人幽居多郁,常无所伸,阴性偏拗,每不可解,加之慈恋爱憎,嫉妒忧忿,罔知义命”之言,方有“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的谚语。到清代,傅山将结气视为妇人病发病的常规病机,《傅青主女科》中可见“郁结血崩”、“嫉妒不孕”、“大怒小产”、“气逆难产”、“产后郁结乳汁不通”、“产后忿怒”等多种以气机郁结来命名的疾病,其对这一病机的重视可见一斑。

 

现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心身疾病也与日俱增,疏肝解郁、疏调气机已被视为临床妇科的一种常用治法。有学者那提出[7]:气机贵在调达,气调则血调,心肝主血藏血正常,脾升胃降健顺,则冲任通畅,血海充盈;而忧思恼怒,使肝失疏泄,或久病致郁,则气郁血滞,易发生多种经带之疾。

 

2姚氏妇科对“郁火”的认识

 

《丹溪心法》[8]有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朱丹溪认为百病皆生于郁,故有越鞠丸统治六郁证。“郁火”一词,见于多种中医文献中,而对其认识,历代医家见解亦多有不同[9]:明代张景岳认为郁热之火似为郁火,是实火;孙一奎认为郁火即心火;赵献可主张郁火乃肝经郁热之火。而姚氏妇科流派认为[10]: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动,故气血之盛衰、转枢是维持其生理功能的源泉和动力。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或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或劳累过度,或饮食偏胜等原因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于调和,气机转枢不畅,不畅则阻滞不通而成郁,郁久而化火,阴血不足,虚热内生,郁、火、热三合,结为“郁火”。

 

姚氏妇科认为“郁火”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①女子性情多郁。女子天生感情丰富,心思细腻,五情易过极,且女子性格多内向敏感,或性情偏执、妒忌多疑等易使气机郁结不畅。②女子有余于气,气有余便是火。早在《内经》时代就有 “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认识,女子以肝为先天,其儿童期、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等时期均有赖肝气的通达疏泄,女子多郁,郁则气机阻滞,气属阳,阳气偏盛则化生为火。③女子不足于血,阴血不足生虚热。女子经、带、胎、产、乳等特殊生理无不耗伤精血,故其阴血常处于不足的状态,血属阴,阴虚则难以制阳,化为虚热。故此“郁火”乃郁、火、热三合的产物。

 

3“郁火”与“结气”相关性讨论

 

3.1病机复杂,兼夹为病从病机复杂性上看,《金匮》中,结气与虚损、积冷等病机相兼为病;姚氏妇科认为郁火与血虚、气郁、虚热等病机胶结共存、并兼夹转化、互为因果。月事盈亏、胎产哺乳导致阴阳气血尤其是血的虚损,成为妇人病变的基础。血虚化源不足,冲任血海空虚,出现月经过少或闭经;同时经、产、乳数耗精血,气随血耗,阳气不足则阴寒易生。男子为阳,女子为阴,阴为主体,则寒湿易趋,阴寒积冷,阻滞经络,气机不畅。忧郁恼怒,气结于内,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衡,阴阳气血为之受损。虚、积冷、结气三者紧密相关,互为因果,导致妇人病必具复杂性。姚氏所倡之“郁火”为郁、火、热相合的产物,此火非实火,亦非虚火,乃虚中夹实,实中有虚。郁久可化火,火炎阴血,虚热内生,因郁致病,因病亦可致郁,其发病机理亦是复杂多变的。可见,“郁火”是“虚”与“结气”的进一步结合,是后世中医学术流派在中医经典基础上的拓展和引申。

 

3.2病变广泛,累及三焦仲景之所说妇人病“三十六病,千变万端” [2],全在气机之升降、出入、转枢遍至全身,病变广泛。气机郁结,肺胃之气不降,“在上呕吐涎沫,久成肺痈”;在中焦,肝气郁结则“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气机盘结于中,阳气不得宣通则“绕脐寒疝”,阳气郁闭则“热在关元”,气血运行不畅,血结为瘀则“肌若鱼鳞”;在下焦,气血失和,冲任失调则“经候不匀”,阳气失其温煦则“少腹恶寒”,气机逆乱则“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还可伴有“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等情志方面的异常。

 

姚氏妇科亦认为,郁火之为病,根结在于气。无形之气既容易积结、凝滞,时聚时散,随处可至,病位广泛;又因有火助势,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更易引起诸多变化,故其病变常累及三焦。在上焦[11]则头昏头晕,或头目胀痛,双目干涩,唇干口苦,咽燥咽痛;累及中焦则胸闷气短,乏力懒言,乳房胀痛,胁肋胀满,脘痞嗳气,嘈杂吞酸,纳少不饥;在下焦则阴中灼热,带下色黄,尿道不适,尿频短黄,大便干结或不爽。亦可伴有少寐多梦,心烦易怒,情绪不宁,烘热汗出等全身症状。舌脉表现为舌红,苔薄或黄腻,脉细弦,或细滑,或细数。在病则患月经不调,或先期,或后期,或先后无定期,经量过多或过少,或经期延长,或崩或漏,或胎动不安、胎漏等疾。姚氏妇科认为“郁火”在“结气”的基础上形成,同时由于有虚火作祟,故虚火上炎而导致的咽干痛为其典型症状。

 

3.3以气血为总纲,从肝脾论治《金匮》按照妇人病的病理特点,提出了“审阴阳,分虚实,行针药”的辨治原则,确立了调和肝脾、调补气血、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等妇科常用治法。其中,针对“结气”病机,治法以调和肝脾为主。生理上,肝藏血,储藏血液,调节血量,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精神情志,体阴而用阳,能协调脾胃升降,只有肝对脾加以正常疏泄,脾才不壅不滞,健运正常;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只有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才得以濡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有利于疏泄机能的发挥。病理上,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肝脾传变规律。肝脾调和,气血化源充盛,运行畅利,方可维持妇人正常的生理功能。反之,肝脾任何一脏出现偏盛偏衰,而导致木乘土、土侮木等异常乘侮现象,则影响妇人经带胎产而发病。故调和肝脾是妇科常用治法。仲景常用如芍药、当归、川芎、白术、茯苓等养肝和血健脾之品,方如当归芍药散、当归散等。

 

姚氏妇科流派认为,“郁火”之为病,既有郁之无时不发,气之无所不至,又有虚火助势,其临证表现复杂多端,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首重肝脾冲任,常用清润疏达法。

 

清润疏达法[11]为姚克敏老专家所拟之法,寓含姚氏医学“和”法之意。清,即以药物之辛凉清透来清热保津,截断病理传变,顾护生化之源;润,即以药物之濡润滋养来润泽肝木,平其火气,养阴生水,则虚火可熄;疏,即通过疏调气机、行气解郁而使气血调和,脏腑藏泻有序;达,即通达、通透,全身气机条畅,血行正常,运化自如,则郁火可平。清润疏达合用,火郁发之,木郁达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常运用清肝柔肝、疏肝健脾、和胃运脾、养血润燥、调益冲任之药,方首选《局方》之逍遥散为治疗女子郁火之要剂,临证多有加减化裁。

 

3.4圆机活法,多维施治“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中医学术特质要求医者临证圆机活法,能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以应对复杂的疾病。在治法上,除以传统汤药调和肝脾之外,仲景还用“刺期门”的方法来泄肝经之热,以治疗郁热循经分布所示的胸胁下满、“如结胸状”、阳明热入血室、“但头汗出”等。

 

针对现今社会心身疾病日增的趋势,姚氏妇科积极倡导移情悦志法[11]。妇人郁火为患,常由情志失调、五情过激所诱发,故重视心理调摄和情志疏导,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谈心、满足、释疑、暗示等心理疏导手段,解除患者抑郁、疑虑、自卑、忧思等负面情志,引导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

 

4结语

 

综上,昆明姚氏妇科医学流派“郁火”为患病机理论是在《金匮》妇人病“结气”病机上所做的继承和发展,其病机之复杂、病变之广泛、治则之调肝脾、治法之多样,均密切相关。这也再次证明,后世中医学术流派与中医经典是一脉相承的,中医经典是学术流派理论思想的源头,学术流派是对经典学术思想的继承和拓展。

第2篇:忧郁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气血在身体循行,本来是轻松活泼、路路畅通的,但当情绪出了问题,比如大发脾气、忧思重重……气血的循行,便由活泼变郁闷,由畅通转呆滞。首当其冲的是肝气,肝气郁闷呆滞,中医叫“肝郁”。

中医有个名方,疏肝效果一流,名字也很有意境,叫做“逍遥散”。意思是吃了药,肝气活泼畅通,心情也随之开朗起来,烦恼抛诸脑后,好似神仙一般逍遥快活。

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是中医用以疏肝解郁治疗肝气郁结的名方。

方药:柴胡(去苗),当归(去苗,微炒),白芍、白术、茯苓(去皮,白者),各30克,甘草(微炙赤)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2钱(6克),水一大碗(300毫升),烧生姜一块切破(3~5克),薄荷少许(2~3克),同煎至210毫升,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主治:七情不遂,肝气郁结而致的病症。

现代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逍遥散具有保肝,抗炎,镇痛,镇静,及调节子宫平滑肌收缩作用。现代用量参照原方比例酌定,作汤剂煎服。丸剂,每日2次,每次6~9克。

肝气畅通任逍遥

逍遥散,顾名思义,就是服之能令人轻松逍遥。中医认为,致病因素有三:一是外因,即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二是内因,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第三,其他原因,即饮食、劳倦、虫兽及意外伤害等。

七情为三因之一,主要是损伤内脏,引起内脏病变,所以又称“七情内伤”。疏肝解郁调理情志的名方逍遥散,在中医治疗情志内伤疾病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逍遥散如何能令人逍遥自在呢?这要先从中医“肝”的生理功能谈起。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意思是能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肝的特点是喜条畅顺达,恶抑郁不舒,这与精神情绪有关。如果情绪不畅,则会导致肝气郁结;疏通肝气则能畅通全身气血,使人情绪舒畅,逍遥自在。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之后,还会导致肝郁脾虚血虚肝郁的恶性循环。在临床上可表现出肝郁、脾虚、血虚的症状,但其矛盾焦点在于肝郁。

八药相配 疏肝健脾

逍遥散中虽然只有简单的八味药,却互相配合,充分体现了中医配伍的特色。

柴胡――疏肝解郁,以顺肝性;当归、白芍――养肝血,柔肝体,帮助柴胡恢复肝正常的顺达之性;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促进气血生化;甘草――配合茯苓、白术以益气健脾,配白芍以缓急止痛;薄荷――辛凉,助柴胡以疏肝气、解郁热;煨姜――辛温,助柴胡、薄荷疏肝,助茯苓、白术以健脾胃。诸药相配,体现了肝脾同治,重在治肝之法。

逍遥散所治之证主要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所致(中医所说的脾不同于西医的脾脏,中医中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将人摄入的食物化生为营养物质。脾失健运是指脾虚不能有效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编者注)。应用逍遥散的基本症状是两胁胀痛,神疲食少,舌质淡,脉弦而虚。

大部分的肝气郁结患者,有明显情绪不畅的精神因素,但不全由情绪因素所致。所以,不论是否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只要具有逍遥散的适应症,就可以应用。逍遥散最常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肝气郁滞,情绪不畅可见两胁、两乳、少腹胀痛,忽冷忽热,以及郁郁寡欢,心烦易怒,经常叹息等精神症状。

痛经,月经不调清代《医宗金鉴》说:“妇人……忧思,忿怒,郁气所伤,故经病因于七情者居多。

脾虚症状如四肢倦怠,神疲食少等症。

血虚肝旺症状如头痛目眩,口燥咽干,舌淡,脉弦而虚等症。

第3篇:忧郁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4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01-02

产后抑郁症指的是妇女在生育后由于生理及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症,临床表现为紧张、不安、疑虑、恐惧、内疚等,甚至有绝望、离家出走、伤害孩子或自杀的想法和行动。产后抑郁症不仅危害孕产妇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婴儿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对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产妇及新生儿的生活质量,加强对产后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显得十分重要。

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39例产后症状明显的抑郁症患者,年龄为22-35岁,平均年龄为27.9岁;其中轻度抑郁患者为17例,中度抑郁患者为16例,重度抑郁患者为6例。产后4-30d发病。通过药物治疗与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得以治愈。

2 发病因素

2.1 心理因素 内向、敏感、不合群、谨小慎微、爱猜疑、爱钻牛角尖、不善于表达、心理不健全的孕产妇容易出现产后抑郁症。这类产妇在孕期内心理比正常人更为敏感脆弱,平时不善于协调生活中的问题和处理人际矛盾,遇事容易紧张、抑郁。由于怀孕分娩、喂哺婴儿等导致睡眠失调、生活习惯改变,加上担忧家庭成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尚未进入母亲角色等,也会引起产后抑郁症。

2.2 生理因素 妇女在妊娠期内雌、孕激素明显升高,甲状腺素、皮质类激素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在分娩后极短时间这些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造成脑内及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胺减少,进而引起大脑中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的变化,促进产后抑郁情绪发作[1]。

2.3 婴儿因素 由于刚出生的婴儿体质娇嫩柔弱,若有不适,母亲往往不知如何处理。乳汁不足或哺乳方法不正确时无法给婴儿喂奶,婴儿机体免疫力低等,常常使母亲缺乏信心,时常担忧害怕,容易造成精神抑郁。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危重儿、患有遗传病的婴儿的母亲精神压力也更大,出现产后抑郁症的机率更高。

2.4 分娩因素 分娩方式、分娩的疼痛、产时并发症是出现产后抑郁症的中重要原因。在分泌过程中产妇由于心理紧张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抵抗力降低等一系列机体变化,从而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程延长甚至难产,进而加重不安、担忧、焦虑的情绪,诱发产后抑郁症。

3 护理干预

3.1 产前护理措施 开展授课活动,向孕妇讲解妊娠分娩的相关知识及注意问题,嘱咐其做好产前检查。讲解孕期内的身体运动、饮食营养等,避免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教会其正确的挤奶与喂奶姿势,给婴儿沐浴、换衣服、换尿布,婴儿抚触等[2]。耐心解答孕妇的疑问,针对孕妇所担心的问题,采取有效疏导方式,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并讲解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增加孕妇的信心。在孕晚期时让孕妇充分了解分娩过程以及分娩中的放松技巧。减轻孕妇心理压力,提升其做母亲的憧憬,使其做好心理准备。

3.2 产时护理措施 每一位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都会感到紧张、焦虑、恐惧等,渴望得到家庭的支持及医务人员的支持。在分娩全过程中助产人员给予产妇情感上和心理上的支持,使其有安全感和依靠感,并运用友善、亲切的语言指导产妇积极配合医务人员顺利完成分娩。此外,密切观察产程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分娩对产妇身心带来的不良影响。

3.3 产后护理措施

3.3.1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需要耗费大量体力与精力,产后身体虚弱,伤口疼痛,需要充分的休息,防止不必要干扰,避免对产妇情绪造成影响。因此需要保持病房整洁、安静,为产妇创造宽松、亲切、温馨、舒适的环境,减少由于环境改变给其带来的应激反应[3]。

3.3.2 争取良好的家庭气氛 由于产妇产后较少接触外界的人员,大部分时间只与家人接触,其非常需要丈夫和家人的关心和理解。丈夫积极与妻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妻子的感受,并主动关心妻子、照顾婴儿、分担家务,对妻子给予爱护、同情、支持,避免争吵。调节好家庭成员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

3.3.3 健康指导 护理人员给产妇及其家属提供有关健康信息和技能的支持。向产妇讲解相关育婴知识及产后保健知识,介绍母乳喂养的优点,指导产妇喂养母乳的方法、技巧和准确的哺乳姿势。指导产妇做好新生儿抚触,增进母婴感情。指导产妇尽早进行产后康复训练,例如做产褥期保健操等,增加产妇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3.4 及时发现,正确护理产后抑郁 密切观察产妇情绪及行为上的变化,例如产妇独坐、寡言、易哭泣、遇事过分忧虑担心、多疑时,给予其心理疏导及护理[4]。产妇家属与医护人员通过不同角度向其提供支持,耐心倾听产妇的倾诉,针对产妇不同的担忧加以疏导,缓解其内心的不安和忧虑。可借助一些方式排遣,如:和其他新妈妈交流带孩子的感受;和好朋友聊天。必要时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对产妇进行药物及心理上的治疗与疏导,控制产妇的抑郁情绪,努力争取良好转归。

4 小 结

妊娠分娩是妇女在身体上与精神上的巨大辗转过程,其心理上需要不断适应由于机体变化带来的挑战。出现产后抑郁症的因素有很多,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一旦发生则会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新生儿的发育。因此,对产后抑郁症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在围生育期以各项心理疏导及护理干预为主,密切观察产妇心理状况及行为变化,分析总结产后抑郁患者的治疗方法与护理措施,积极有效地避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发展,使产妇重新组织生活,重建自信,减少生活事件及压力的负面影响,积极对待分娩。

参考文献

[1] 陈意坚,符芳.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的原因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59-60.

[2] 王金芬.产妇产后抑郁的原因与护理干预措施[J].健康必读,2013,16(27):63.

第4篇:忧郁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Barrett食管;肝;病因病机;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1-0010-03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BE食管每年发展为食管腺癌比率与正常人群发病率分别为0.5%和0.07%[2~3],是正常人发病机率的50倍以上,因此早期检出及严密监控和干预这一癌前病变是预防的关键。关于BE食管,目前中医药治疗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病因病机学研究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主要原因在于 BE食管是西医学中食管黏膜上皮的一种病理改变,而非简单一症可以概括。笔者结合专家咨询及近年来相关的文献报道,从中医脏腑辨证的角度,分析其相关的病机证候,现总结如下。

1 BE食管中医病名与肝的关系

BE食管本身通常不引起症状,而是以胃食管反流(GERD)为主要临床表现如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和吞咽困难等,由于目前并没有统一中医命名,根据其主要表现,可按照中医的“噎膈”“吐酸”“梅核气”“嘈杂”“食管瘅”“胸痛”等疾病来诊断,例如“噎膈”之病,《内经》称之为“膈”;《证治汇补》认为:“忧郁失志,及膏粱厚味,醇酒淫欲,而动脾胃肝肾之火,致令血液衰耗,胃脘枯槁,气郁成火,液凝为痰。痰火相因,妨碍食道,饮食难进,噎膈所由成也……总归七情之变。”[4]故一般认为噎膈的形成与精神因素引起的肝郁气滞而后出现痰凝血瘀互结等有关。“吐酸”一病,《医家心法》中精辟地指出“凡事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然总是木气所致。”

《古今医鉴•梅核气》“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状者是也。”“始因喜怒太过,……乃成厉痰郁结,致斯疾耳”,因此梅核气多因喜怒太过,情志失调,痰气互结而成。在BE食管的相关命名中,与肝气郁结相关发病为主。

2 以食道-胃-肝为轴链的病因病机关系

食管络属胃,是胃腑受传食物之所在,胃的通降对食管之影响至为密切;胃与脾互为表里,共司受纳、消化和输布之功,其运化腐熟均受肝气的调节。《医学求是》云:“少阳为中气之枢纽,枢轴运动,中气得以运行”;《应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即言明了脾胃气机升降是否协调,主要在肝胆之疏。

在近年的临床研究中发现,BE食管发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忧郁、烦躁不安等情志失调表现。五脏之中,肝主疏泄,条畅情志,其功能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5],精神心理的因素与肝的正常生理功能相互关联,反之亦然。五行属性中,肝为木,胃属土,二者是相互制约影响的,生理上是木疏土的关系,若肝气条达可助脾运升清,胃受纳降浊,即土得木而达;在病理上则是木旺乘土的关系,肝胃失和,胃气上逆。BE食管总归于多种原因导致情志失调,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终致气滞、痰凝、血瘀等产物互结于食道,食道失于通降而发病。食道―胃―肝三者形成的主轴链横贯了整个BE食管的发病机制,尽管病变在食道,但情志不畅,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其发病关键,根源于肝,尤其以肝气郁结为发病前提,痰气热瘀结于食道是其病理产物。

3 基于肝气郁结的BE辨证分型

肝气郁结者多见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肿块。妇女可见作胀疼痛,月经不调,甚则闭经[6]。从肝着手论治BE食管,除了具备以上肝郁证的表现以外,再根据其他的临床表现,参考《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代码》[7]可有6个常见的临床证型。

3.1 肝胃不和型 缘于患者多恼怒忧思,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木乘脾土,胃气不降,气逆而上发病,可出现嗳气、泛酸、反胃,胸骨后疼痛或心窝疼痛,纳少,胸脘满闷或有两胁胀闷,舌苔薄白,脉弦等症。

3.2 肝胃郁热型 其人多急躁易怒,泛酸嘈杂,胸骨后、胃脘部灼热疼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口臭,大便硬结难行,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或数。若气郁伤肝,肝失疏泄,则胆汁排泄失常,肝胆之气郁而化热上攻,胃气失降则发病。

3.3 肝郁痰凝型 其人多抑郁忧虑,或见形体肥胖,胸闷脘痞,咯吐黏痰,咽中如有炙脔,咽中不利,如有物梗,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的梅核气表现,同时兼见恶心欲呕,口中甜腻,舌苔薄白,脉小滑,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究其原因为气郁津凝,兼脾虚气行无力,食运不畅,痰浊内生,与气相搏逆于咽喉和食管之间而发病。

3.4 肝郁血瘀型 症见胸骨后疼痛,痛处固定拒按,状如针刺或刀割,吞咽困难,烧心,食后明显,伴两胁或胃脘隐痛,纳差,消瘦,舌质紫黯,脉涩。因于肝郁日久,气机不畅,瘀血内停,胃失和降,气郁血瘀结于食道而发病。

3.5 肝郁脾虚型 其人自觉咽喉不利,胸胁胃脘胀痛,腹胀,食少纳呆,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懒言,舌苔白,脉弦或细。因于肝气郁结,失于条达,脾运失健,木土相克,升降失常,食道通降不利则发病。

3.6 肝郁阴伤型 可见胸骨后隐隐灼痛,绵绵不绝,遇劳加重,时有反酸,口燥咽干,饥不欲食,大便干结,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因于肝郁日久化热,耗伤肝阴胃阴,或久病体虚,精血亏损,不能濡养上承食管发病。

4 常用治法方剂分析

治疗的方法首选疏肝解郁法,可根据证型配合和胃降逆、清热解毒、开郁化痰、化瘀行滞、抑肝扶脾、养阴润燥、软坚散结等[4]。但近十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BE食管报道的文献很少,目前可查知的治疗BE食管的常用方剂有香砂宽中丸、大半夏汤、滋血润丸、二冬二母汤[8],在其方剂组成中,归肝胃经的药物占了多数。张照兰医师报道1例主要为肝郁气滞犯胃,痰瘀交阻而成的BE食管,其治疗以理气健脾为主,同时药用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加大软坚散结的力度[9]。

综上所述,Barrett食管的发病与肝气郁结、胃气失和、气火痰瘀阻于食道,食道失于通降有关,而肝―胃―食管的主轴链平衡被打破,肝的气机升降失常的关系贯穿整个病机过程,因此以疏肝理气,降逆和胃为用药之先,同时应注意化痰散瘀、清热散结的药物搭配应用。本病病程长,与情志饮食关系甚为密切,治疗时要重视调畅情志,少食多餐,切勿暴饮暴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和过烫食物,避免久坐,劳逸结合,常做闭目静养吐纳导引等体育锻炼,只有综合治疗,方能取得更好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草案,2005,重庆)[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2):138~139.

[2]Slehria S,Sharama P.Barrett’s esophagus[J].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03,19(4):387~393.

[3]Guillem PG.How to make a Barrett esophagus:pathophysiology of columnarmetaplasia of esophagus[J].Dig Dis Sei,2005,50(3):415~424.

[4]齐洪军.浅探 Barrett食管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8):27~28.

[5]严灿,邓中炎,潘毅,等.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功能[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3):209.

[6]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8.

[7]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8]曹景龙.Barrett食管可从噎证论治[J].吉林中医药,2004,24(12):37.

第5篇:忧郁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症状复杂多样的常见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持续的心境低落、快感缺乏为特征,常伴有睡眠异常、食欲及性欲减退等躯体症状[1]。其病因及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加,本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仍存在起效慢、疗程长、副作用大、药价昂贵、部分患者对抗抑郁剂治疗无效等诸多问题。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有疗效好、副作用少、易于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因此受到普遍关注。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治疗抑郁症理论溯源

抑郁症属中医学郁证范畴,中医认为郁证的发生,多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七情之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内经》中与抑郁症类似的描述如《灵枢·癫狂》“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素问·通评虚实论》“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多种病证与抑郁症有相似之处,相关成方现代广泛用于抑郁症的治疗。如《伤寒论》小柴胡汤证“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胸满,烦惊……”,认为病位主要在肝,病机为肝失疏泄。《金匮要略》涉及此类症状的病证主要有百合病、脏躁等。治以滋养心肺阴血、清热安神为法,百合地黄汤主之。若百合病日久,阴虚内热甚,则口渴明显,应以栝蒌牡蛎散主之。

把郁证明确作为一种独立病证来论述,始于金元时代。朱丹溪提出了“气、血、痰、火、湿、食”的六郁学说。明代徐春圃指出:“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说明以情志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狭义的郁证已逐渐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林佩琴在《类证治裁·卷之三·郁症论治》中“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而成劳”,指出了郁证的病理演变规律。《临证指南医案·卷六·郁》中“其原总于心,因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矣。其症心脾肝胆为多”,简明总结了郁证常涉及的脏腑。

2 中药疗法

中医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或将抑郁症分为虚证、实证两大类;或将其分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气滞血瘀、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等若干证型[2,3]。初病因气滞而夹湿痰、食积、热郁者,则多属实证,治疗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4]。《证治汇补·郁证》中提出:“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此法既是抑郁症初起的常见法则,也是抑郁症治疗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则。若病情迁延日久,由气及血,化火伤阴,病及心、脾、肾,多属虚证。治疗则分别采用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滋补肝肾等法则。著名的中药方剂有: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甘麦大枣汤等。邢协强[5]从肝、心、脾、肾入手治疗老年抑郁症肝失疏泄、痰气郁结者,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尤坤[6]对肝郁脾虚型,采用理气解郁,健脾和胃,方以消遥散加减;熊抗美[2]对于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健脾化湿,柴胡疏肝加甘麦大枣汤加减;全世建[7]认为抑郁症与中医学中的百合病类似,证属心肺阴虚,采用百合地黄汤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

3 针灸疗法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针灸治疗抑郁症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观察,取得了可靠的疗效,临床显效率可达75.2%。康波等[8]针刺印堂、百会、大椎、身柱、膻中、巨阙等为主治疗抑郁症,总有效率90%,与西药阿米替林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观察到针刺可使患者脑电活动趋于正常。吴北燕[9]认为本病属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故辨证选心、脾、肝三经及任督俞穴行平补平泻手法,针灸并用,取得了较好效果。侯冬芬等[10]用G6805电针仪,电量6V,疏密波型,频率2Hz刺激百会、印堂二穴,与传统针法取百会、印堂、内关、神门捻转补法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电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后者,有统计学意义。

4 心理治疗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也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强调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疾病的病程和预后,郁结不解,徒恃药石,其效不著。因而,抑郁症的治疗必须配以精神的调理。由于抑郁症病因机复杂多样,治疗也要方法灵活,因人而异。心理治疗必须在充分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前提下进行。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病期、年龄、文化程度等,选用不同的或综合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对抑郁症有较好疗效的心理治疗包括人际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交互作用心理治疗和婚姻家庭心理治疗等[11~12]。

总之,抑郁症多由情志内伤发病,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中药治疗多以疏肝、健脾、益肾、养心、安神为大法;而针灸以取头部及奇经穴位为多,电针疗效较好。但也存在辨证分型不系统、治疗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另外,有关中医药抗抑郁机理的动物实验研究亟待加强。抑郁症是一种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作用而致的疾病,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层次的病理反应,多靶点作用的中医疗法对此类疾病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开展中医药、针灸、针药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必然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小丽,陈少玫.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2007,36(1):60-61

[2]熊抗美,赵志付,刘国.从肝论治抑郁症57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60-61

[3]许红,王翅楚.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志,2003,22(6):7-8

[4]冯广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4):55

[5]邢协强,谢新年. 抑郁症的中医辩证论治[J].医学临床研究,2003,20(7):541-542

[6]尤坤,张全朋,丁长林.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抑郁症120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24(4):107-108

[7]金世建,张丽君.百合地黄汤治疗抑郁症.山东中医杂志,1999,18(3):134

[8]康波,张平根,熊生财,等.电针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6):383-384

[9]吴北燕.针灸治疗抑郁症[J].四川中医,1996,14(9):53

[10]侯冬芬,罗和春.电针百会印堂治疗30例中风后抑郁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6,16(8):23-24

[11]林惠卿,陈国平,陈择歧,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6,24(7):1386-1387

第6篇:忧郁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心理治疗;患儿;脊柱侧弯;康复

脊柱侧弯是一种病理状态,即脊柱在某一段或几段出现了侧方弯曲。脊柱侧凸畸形不但造成患儿形体不端,更主要的是侧凸逐渐加重,可累及胸廓,影响到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截瘫。使其在精神、心理上受到压抑,影响青少年的心理人格发展。而且女性发病率占男性的1/3,所以严重的脊柱侧弯患儿在成人后更可能在怀孕生育方面有障碍[1]。因此对这类疾病的健康宣教将对其生理心理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我院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的患儿50例;男12例,女38例,年龄12±1.41岁,经脊柱CT或MRI检查确定有脊柱的结构异常改变,Cobb氏角20-40度不需手术治疗的均符合脊柱侧弯的临床诊断标准患儿。

1.2 方法: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 。

1.2.1 采用随机分组法,将第一次就诊时Zung忧郁自评量表测定的病人心理状况无明显差异的50例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1.2.2 两组病例入院时、治疗后三个月,患儿回医院复查时用Zung忧郁自评量表(SDS)各测量患儿的忧郁程度一次。

1.2.3 用Zung忧郁自评量表测定的病人心理状况后两组病例均予配带矫形器、指导医疗体操训练方法及脊柱侧弯的相关知识宣教。实验组除以上方法外加认知疗法进行心理疏导。

1.2.4 心理护理方法:根据各年龄阶段病儿进行心理疏导,疏导内容包括为给患儿讲解脊柱侧弯的有关知识,注意事项及现在治疗目的,在治疗中情绪的稳定对疾病恢复的影响,以健康教育加通俗易懂的交谈手段来引导鼓励病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对情绪低落孤僻、离群、个性内向者,护理人员以爱心和关怀获得患儿的信任,让患儿多看欢乐、喜悦的电影、电视片,多听优美动听的音乐,以陶冶身心。引导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做集体游戏,使其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转移,应用疾病恢复的成功病例及名人故事来鼓励病儿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进行交谈,缓解其紧张的心理状态。

患儿因形体不端,周围人群异常的眼光和对自身病情的不了解,更加重患儿的心理压抑,易出现自卑情绪,这时要尽量抚慰患儿,使其有安全感。在进行心理辅导前,要做好父母工作,分析该病病因、病理,使其父母及患儿对脊柱畸形和康复手段有充分理解,减轻不必要的焦虑,调动患儿的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康复治疗,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行为疗法:在家庭和学校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家长和老师引导患儿采用正确的坐位学习、游戏,正确的卧位休息,达到保护脊柱关节的目的;对患儿的优点及进步及时予鼓励,减轻患儿抑郁、自卑,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在进行医疗体操训练,增强背部、腰部、腹部及臀部肌力量和脊柱协调的运动训练时,配合音乐放松心情,使患儿能跟随音乐节奏主动参与运动,同时执行者在这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增强患儿的信心和耐力,以达到最好疗效、缩短病程。

1.2.5 对两组病例的SDS评分结果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病例初次测量SDS结果无差异性(P >0.05),三个月后两组病例的SDS评分均有下降,实验组患儿的心理状况改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

4 讨论

由于患儿的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同时,在治疗中,保持情绪稳定对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促进疾病恢复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让患儿及其父母对脊柱侧弯的康复治疗要有充分理解,了解医疗体操锻炼的重要性和配带矫形器的注意事项,加强行为训练可以帮助患儿减轻心理压抑和躯体并发症。在进行心理治疗中要全面评估患儿情况,包括患儿的不适感、生活自理能力,患儿及父母对疾病的态度,情绪反应及运用一些技巧去阻断患儿的负面影响,对各年龄阶段患儿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儿认识疾病,认识自我,提高其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使其明白治疗的长期性、艰苦性,建立信心,持之以恒,积极参与,并主动配合,才能使康复治疗获得满意效果。

第7篇:忧郁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内分泌系统是身体中重要的信息网络,决定了身体的生长、发育、成熟以及衰老。一般来说,大脑发出指令,下达到腺体器官,根据身体情况,进一步调整并反馈到大脑。当遭遇突发状况,或者身体长期处于不和谐状态,超过了内分泌系统可以代偿工作的能力,就发生了内分泌失调。临床上,内分泌失调可出现“由内而外”的问题:一般分为皮肤变化、体重变化、情绪变化和妇科疾病这四大类别的问题。

七情可伤身

中医理论中的“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如“七情”强烈地、持久地作用于机体,超过可以承受的或自我调节的范围,哪怕是轻微的外部刺激,也能导致气分产生变化,继而血分发生病变,最终影响脏腑、冲任督带的功能,促使百病丛生。

不同的情绪产生的疾病也不同。精神抑郁,发怒反复,常常导致气滞不行,气逆上冲,在脏腑之中易伤及肝,容易导致月经后期、痛经、闭经、崩漏、经行吐衄、妊娠呕吐、缺乳、癥瘕(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忧思不解者,在脏腑中易伤及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产生月经过少、月经后期、闭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缺乳、癥瘕等;而如果惊恐过度,产生气机下陷,在脏腑中主要伤及肾,导致肾气、肾阴阳不足,可致各种月经病变、不孕、小产的发生。

现代临床研究也发现,多种内分泌失调疾病患者有不同的情绪问题,如高泌乳素血症的患者容易情绪烦躁,激动易怒;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容易情绪低落,多思多虑;最为明显的是更年期综合征,由于卵巢功能的耗竭,雌激素水平突然低落,身体无法适应这样的变化,会发生焦虑、抑郁,甚至有自杀倾向。研究还发现,平时容易焦虑、烦躁、抑郁的女性更容易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月经失调、产后疾病等等。而情绪较为平稳、生活习惯良好的人,即使发生月经失调、不孕等情况时,也更容易治疗。

传统中药巧调理

精神抑郁,发怒反复者 中医临床认为证属肝失调。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同时通调气机,调肝可帮助恢复冲任、胞宫的作用。依据临床情况可分为如下两型:肝经郁火型,主要表现有月经多或过少,月经提前,甚至停闭,经色深红,烦躁易怒,两肋胀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面部痤疮大而红肿,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治疗宜疏肝泻火降逆凉血,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结型,主要表现有月经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血块,胸肋、、小腹两侧胀痛,精神郁闷,容易叹息,嗳气食少,大小便正常,苔薄。治疗方法为疏肝解郁调经,可使用逍遥散加减治疗。

忧思不解者 中医认为证属脾胃功能异常。临床表现有乏力、倦怠、不思饮食、月经量少或过多,甚至停闭,经色淡红等。一般需健脾治疗,比较有名的方剂有四君子汤等。而脾胃功能弱化,则水液代谢失调,酿湿成痰,导致气血阻滞,一般需健脾化湿治疗。临床表现有带下量多,头晕头痛,胸闷,四肢倦怠,或喉间痰鸣,大便不实,形体肥胖,月经量少,经行延后甚或闭经,治疗时选用苍附导痰丸、佛手散、二陈汤等。

惊恐过度者 在脏腑中主要伤及肾,而“经水出诸肾”,在调理妇科疾病伴有情绪不良的情况时,应多采用补肾疏肝、补肾健脾、补肾活血、补肾化痰等方法。临床表现多有腰酸膝软、头晕耳鸣,或者月经长期欠佳等肾虚表现,并伴有脾虚、肝郁、痰湿等不同症状。可采用菟丝子、肉苁蓉、覆盆子、熟地等补肾之品,加入丹参、当归等活血药物,可获良好的补肾效果。如肝郁则加入柴胡、广郁金、香附等疏肝理气;如脾虚加入党参、黄芪、山药等健脾益气;如痰湿则加入山楂、半夏、陈皮、薏苡仁等化湿祛痰,在临床可起到很好的疗效。

芬芳花茶助调节

枸杞玫瑰花茶 玫瑰花15克,枸杞子15克,蜂蜜或红糖适量。枸杞具有补肾养肝的作用,玫瑰花活血疏肝,调经养颜。日常服用可起到补肾疏肝,调理内分泌的作用。

桂花红枣茶 红枣七枚,桂花适量。红枣性温,可补气益血,桂花性温,有温中散寒,化痰散瘀之功。此茶可以健脾开胃,补益气血,达到调节内分泌的作用,对黄褐斑有良好的效果。但体热的患者忌用。

菊荷月季茶 9克,荷叶15克,月季花9克,蜂蜜适量。疏风清热平肝,荷叶清暑利湿、健脾升阳,月季花活血行气、调经止痛。此茶适用于肥胖、月经失调伴有痤疮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花茶泡1~2次已失药效,需重泡,一天更换2次以上,才会有效。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除了服用中药和花茶调理外,如何调整情绪,帮助内分泌系统恢复正常呢?

首先可以试着自我心理疏导,比如找朋友或者心理医生,倾诉自己的感受和心里的郁闷。同时也要学会降低心中的标准,读书的女生为学业烦恼,母亲为孩子烦恼,工作女性为工作和婚姻烦恼,有时候适当降低一下标准,可以换回一个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身体状态。

此外,体育锻炼和良好的睡眠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情绪调节手段。体育锻炼能缓解压力,使神经紧张、情绪紊乱得到缓解,同时体育锻炼能够使身体产生一种递质,这种递质能够愉悦神经,而且与内分泌系统产生联系,影响内分泌激素的变化。良好的睡眠也很重要,充足的睡眠,能保护脏器功能,维持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正常。

(作者每周一、二、五在石门一路67弄1号有普通门诊,每周六下午在芷江中路276号有普通门诊)

☉ 皮肤变化

色斑产生并加重、痤疮反复不愈、肤色黯淡无光泽、毛发增多或者过早变白;

☉ 体重变化

无原因的变胖或变瘦,甚至有难以抑制的食欲;

☉ 情绪变化

容易激动或焦虑、抑郁;

第8篇:忧郁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辨证加味;内科病证

柴胡舒肝散出自《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方[1]。其以疏肝理脾的《伤寒论》方“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为基础方,去枳实,加香附、陈皮、川芎、枳壳而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而主治肝气郁滞证,临床广泛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抑郁症等属肝胆气郁、肝脾(胆胃)不和的各种病证。尤其在中医内科临床运用较多,疗效满意。

1柴胡舒肝散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1.1诊断及病机

胃十二指肠溃疡根据胃镜检查发现溃疡而确诊,X线钡餐检查发现龛影亦有确诊价值。中医辨病属“胃脘痛”范畴,是内科多发病和常见病。临床常见上腹部经常性、阵发性的规律疼痛,伴有呃逆、反酸、嘈杂或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其病在胃,与脾、肝、胆密切相关,多因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或感受外邪而致脾胃肝胆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2]。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以通为用。情志不遂等致气机阻滞,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故而表现出疼痛、泛酸、呃逆等气机不畅、胃失和降的临床症状,应以疏通气机、调和气血为治则。而肝主疏泄,调情志,是脾胃之气升降的重要条件。柴胡疏肝散正好以“疏肝行气活血止痛”见长,符合其病机,临床若辨证准确、用药加减得当,用以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能取得显著疗效。

1.2辩证治疗

常见血瘀证,寒热错杂证和气滞证。血瘀证见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细涩,痛有定处而拒按,伴见呕血、黑便等症状,可酌减芍药,加玄胡索、乳香、没药、丹参等;寒热错杂证见舌暗红苔黄,其痛喜按喜揉,得温痛减,可随症选用吴茱萸、白术、半夏、桂枝、干姜、黄连等;气滞证见舌暗紫、苔薄白,遇忧思恼怒疼痛加重,嗳气或矢气后痛减,可加郁金、木香、川楝子。如兼外感见恶寒、腹泻等,可酌情去芍药,加紫苏、荆芥等解表驱邪。据孙海龙等[3]的临床报道,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总有效率达90%以上。

2柴胡疏肝散治疗心因性疾病

2.1诊断与病机

心因性疾病是个体对应激源(如日常困扰、工作相关应激源,环境应激源)产生了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一组功能性疾病[4]。以“患者连续3~4周以上出现头昏头痛,失眠多梦,心烦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神疲体倦等症状,检查排除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贫血等器质性疾病”为纳入标准。中医辨病属“郁证”范畴。广义的郁证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气血痰湿食火等郁结于内所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狭义郁证指由情志不舒、郁怒忧思等七情内伤而致的气郁,尤以“肝气郁结”为主要病机。肝主疏泄,畅气机而调情志,气郁伤肝,疏泄失常,则气机升降失调,发为郁证,从而表现头昏头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一系列症候。

2.2辨证治疗

主要辩虚实两证。上述症状兼见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弦数为实证,加黄连、栀子、车前子,上述症状兼见舌质淡苔白、脉沉细为虚证,加黄芪、党参、白术等。每日一剂水煎分服,10d为1个疗程,2~4个疗程可获效。据范要武[5]、余波[6]的临床报道,柴胡舒肝散加味治疗郁证的总有效率在83%~90%。

3柴胡舒肝散治疗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常见于各种疾病的不同病理阶段,总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可分为他脏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7]。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调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循经犯肺而发为咳嗽,此为“木火刑金”也。柴胡疏肝散专治肝郁气滞证,通过加减配伍,治疗因情志不遂引起的咳嗽有显著疗效,尤其是通过相关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长期、反复、与情志变化有关的顽固性咳嗽,每能奏效。病证特点为咳嗽痰少质黏,咽干口苦,伴胸胁胀痛,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或细数。药物加减:气急者加旋复花、桔梗利气降逆,伴胸痛者加郁金理气止痛,痰黏难咯加贝母、知母清热豁痰,伤津者加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参考文献:

[1]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苏玉明,彭,孙世晓.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和思路[J].中医药信息,2006,26(3):26-27.

[3]孙海龙,孙运海,孙运群.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4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8,36(5):59-60.

[4]杜文东,陈力.医学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5]范要武.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心因性疾病52例[J].实用中医杂志,2008,24(7):435.

第9篇:忧郁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胸痹;肝;临床体会;柴胡疏肝散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指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中痛,两臂内痛。”《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病名。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均属于胸痹范畴,是现代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数学者认为胸痹的发生与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现代研究中,心理社会因素在胸痹发病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认为胸痹的发生与肝失疏泄、藏血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笔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根据从肝论治原则治疗胸痹案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

1 心与肝的生理联系

心肝两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肝主藏血、藏魂、主疏泄,心主血脉、藏神,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以流注全身,而血行于脉中亦赖于肝之疏泄。《素问・五藏生成》说:“肝藏血,心行之”。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藏血充足,亦有助于心行血。由此可见,肝除藏血外,亦有调节外周血量的功能。肝藏魂,心藏神,心主宰着人体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但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亦开朗。

2 从肝论治胸痹病理基础

在五行学说中,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在五行传变过程中,若心火太旺,势必耗木过多,从而致木之不足,即子病及母;若肝木不足,生火无力,致火势衰微,即母病及子。

现代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长期恼怒、忧思以及精神紧张可造成高级神经活动紊乱,引起垂体D交感D肾上腺系统调控异常,使儿茶酚胺分泌量明显升高,引起血液系统高黏倾向,血小板聚集增加;另外,高级神经活动紊乱,可使交感特异性通路调节异常,从而引起血管运动功能紊乱,血管紧张性升高,微循环严重障碍[1],均可使心肌缺血缺氧而致心痛。

3 从肝论治胸痹病因病机

情志失调是导致胸痹心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忧思郁怒,肝失条达,则气机郁滞,气滞则血行不畅,导致心肝血瘀,阻痹脉络;肝郁日久致疏泄失常,木不疏土,则脾运不健,聚湿生痰,痰停胸中,则阻滞心络而致心痛;若肝郁日久生热化火,肝热与痰浊互结,阻闭心脉而致胸痹心痛;若肝血不足,肝木不荣,无以生火,心脉失养,而致胸痹心痛。由此可见,从肝论治胸痹的基本病机为肝心失调。

4 病案举例

患者赵某,女,55岁,2012年4月13日就诊。主诉:胸闷、胸痛4天。患者有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史2年,平素偶感胸闷、胸痛,多于情绪激动时发作,服用“速效救心丸”症状缓解。近4天,患者因生气后感胸闷、胸痛加重,为刺痛,并伴食少纳呆,嗳气,情志抑郁,舌质暗伴有瘀点,苔薄白,脉细弦。查体:HR48次/分,律齐,BP:126/76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05mV,T波低平。心脏彩超示: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气滞血瘀型。治宜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5g,川芎15g,赤芍20g,丹参20g,郁金18g,元胡18g,砂仁6g,炙甘草6g。3剂,每日1剂,水煎300mL,分早晚2次服用。服药3剂后胸闷、胸痛等症状好转,效不更方,续服上方7剂,症状完全消失。

5 临证体会

本患者因忧思郁怒,肝失调达,气机不畅,气滞则血行瘀阻,故见胸闷、胸痛;气机失调,脾失健运,故见食少纳呆,嗳气,情志抑郁,舌脉俱为佐证。故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中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功能疏散退热,升阳舒肝,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实验性升高,作用程度优于已知的降脂药物,能抑制小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形成[2],其有效成分为柴胡皂苷d(SSd)[3];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功能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具有正性肌力作用的同时,其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和血管阻力的作用,可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有利于提高心脏排血指数,改善心脏功能及临床症状[4],对冠心病具有良好的疗效;赤芍,味苦,性微寒,主归肝经,功能散瘀止痛,为治疗血瘀之要药。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血瘀与血液循环、血液流变性异常密切相关,赤芍包含的赤芍总苷大剂量能有效改善血流速度,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5];更多实验证明,赤芍801可对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从而改善血液动力学指标,缩短微循环时间.利于栓塞的疏通,并通过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冠脉而增加其硫量,对心肌缺血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6],且川芎和赤芍药对配伍,在降脂作用的同时,在提高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能力及促进NO释放方面具有协同作用[7];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功能活血调经,祛瘀止痛,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具有很好的抗血脂及抗凝作用[8];郁金味辛、苦,性寒,归肝、心、肺经。功能行气化瘀,清心解郁,且可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元胡辛散、苦泄、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气畅血行,通则不痛,为治疗胸痹心痛之良药;方用砂仁化湿行气,温脾开胃,改善其食少纳呆症状,且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砂仁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炙甘草调和诸药,且能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由此可见,胸痹随病位在心,却与肝有密切的联系,故调肝理气亦为治疗胸痹的重要方法,病位在心,其本在肝,即为治病求本。

参考文献

[1] 李凤文,须惠仁,张问渠,等.肝郁气滞血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91,10(1):46-48.

[2] 邵淑丽.柴胡、姜黄对小白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预防作用[J].中医药学报,2002,30(4):59-59.

[3] 梁云,崔若兰.柴胡皂苷d治疗抗肾小球基膜肾炎的试验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20(7):416-416.

[4] 翟红旗,徐吉祥,洪岩.川芎嗪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原医刊,2000,27(10):45-46.

[5] 徐红梅,刘青云,戴敏,等.赤芍总苷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1):17-19.

[6] 左晓莉,庄华彦.赤芍801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