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精选(九篇)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

第1篇: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关键词:石质文物 技术 分析

石质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在书写我国灿烂文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记载了我国文化和历史的变迁。石质文物主要包括石雕、石塔和古建筑等。由于石质文物的组成大多以硅酸盐和碳酸盐为主,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破坏,从而产生表面和结构的损伤。应加强现代技术的运用,对石质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得石质文物能够避免在受到外界的影响下发生损坏。

一、石质文物石窟寺的保护

石窟寺的保护技术首先应该是病害的调查。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测绘窟区平面图、立面图和地形图。测量的方式有小平板、控制网或是经纬仪导线。在对立面测量时,可以选择近景的测量方式。二是评价环境质量,具体是指文物所在的岩性、地层和水文条件,水文、地震以及污染源引起的危害,应该详细指出文物受到的危害和政治措施。三是勘探工作,是为了有效地解决某个目的,要满足物理前提和必须的工作条件才能有效。目前的物探方法包括:声波法测石窟风化的程度、地震的勘探工作。四是稳定性的分析。很多的石窟处于陡立的边坡,是洞室和陡坡相结合的,三向空间分析稳定性应该从文物的山体的裂隙、变形过程和岩性进行研究分析,对它的变形和破坏的规律进行预测。对于那些体量较大的危险岩体,要从结构面进行计算和分析。预防措施主要是为了对文物所在的环境进行改善。

二、有机硅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石质文物的结构和构成材质较为特殊,其很容易受到酸性环境的侵蚀。有机硅材料应用于石质文物保护中,可以作为一种填充材料,作用于文物的空隙,产生凝胶化作用,增强矿物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发挥其强化加固的作用。有机硅材料与石质文物发生化学反应后会引起基质材料发生裂缝,在有机硅材料中添加纳米粒子或弹性的链状物质,可以有效降低其收缩产生的拉应力,从而优化文物修复和保护效果。

当前,在石质文物保护中常用的有机硅材料主要是烷氧基硅烷单体,其作用于石质文物主要有三个反应过程,即材料水解、反应缩聚和凝胶化。在材料水解过程中,硅材料和石质文物发生化学反应,水会直接攻击硅原子结构,破坏有机硅的化学键,并产生新的脂肪醇和硅醇键,而催化剂的加入则会加快水解反应的进行。有机硅材料具有很强的防风化作用,由于硅材料和文物基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长链烷基物质,其分子式的化学链变长,这类物质有利于憎水基团的垂直排列,相邻烷基之间的疏水化作用增强,能够有效抵抗水分子的侵入,从而增强了修复膜层的化学稳定性,外界因素对石质文物的侵蚀性被削减,有效提高了文物的抗风化能力。

三、风化的石质文物进行的相关技术保护

石质文物一般都处于露天的状态,在对这些石质文物实行保护之前,需要加强石质文物被风化的情况观察,通过分析石质文物被风化的原因,根据当地具体的天气情况以及环境潮湿情况作出相应的记录,通过现代的先进技术X射线衍射分析的办法,实现对石质文物风化原因的了解。通过了解清楚之后,再选用合适的技术展开对石质文物的保护。

如果石质文物被风化的情况不严重,应该改善石质文物所处的环境。对于那些石质文物被自然环境影响比较大的文物,需要选择防护材料,阻止自然环境中的水分以及风沙对石质文物的影响。对于防o材料的选择,需要满足无色、透光、不反光以及稳定性非常好等要求,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抗风化能力。

对于收藏在博物馆中的石质文物,需要在收藏之前进行相关的清洁工作,将石质文物表面的污垢清理干净。一般的处理方法比较多,可用水浸泡,然后去除。或者是采用超声波清洗器的作用,实现石质文物表面污垢的去除。有些石质文物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风化情况,需要加强粘接修复的操作。为了使得粘接的效果更好,需要采用聚酯酸乙烯酯或者是环氧类材料进行渗透加固的作用,这样粘接的位置将更加牢固。最后还需要对粘接的部位进行相关的彩绘操作,使得整个文物的表面看起来更加的协调统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石质文物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代表着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力度。由于石质文物具有不可移动性,同时其构成材质主要是硅酸盐和碳酸盐物质,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因此,要科学选择材料的修复和保护文物,有机硅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具有较强的加固性能、抗水性能和抗风化性能,能够对石质文物产生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贾武莹.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J].黑龙江史志,2014(05).

[2]王卫星.浅谈石质文物的技术保护[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3(07).

第2篇: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关键词】离子色谱法 预防性保护 出水文物 不可移动石质文物

一、引言

离子色谱法属于高效液相色谱的一种,是测定阴离子、阳离子及部分极性有机物种类和含量的一种液相色谱方法。分离机理主要是离子交换,基于离子交换树脂上可解离的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溶质离子之间进行的可逆交换。分离方式分为三种:离子交换色谱、离子排斥色谱、离子对色谱。离子色谱仪由贮液罐、输液泵、进样器、分离柱、抑制器、检测器及色谱工作站组成(见图1)。

离子色谱法因其快速、方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同时分析多种离子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自来水工业、石油化工、食品、农业、地质、医药和生物等领域[1]。随着文物科技保护的不断发展,离子色谱法在文物研究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2-4]。基于近年来文献,本文综述了离子色谱法的特点及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现状,展望了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中的发展前景。

二、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

1.离子色谱法在文物预防性保护中的应用

1930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关于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第一次提出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即是对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实现有效管理、监测、评估和控制,抑制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使文物长期处于“稳定、洁净”的安全保存环境中,以达到有效长久保护和保存文物的目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是指包括库房、展厅、展柜、储物柜(箱、盒)等的物理、化学、生物条件。温度、湿度、光照、污染气体、虫害和霉菌等环境因素均是引起馆藏文物劣化和损害的原因[5]。其中污染气体分为以下几类:(1)有机化合物:甲酸、乙酸、甲醛、乙醛等,主要是从馆藏环境中各种装饰装修材料中散发出来的,或者是文物修复不当残留在文物表面的,均对文物有腐蚀作用[6]。(2)含氮化合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这些气体分子可转化成硝酸与亚硝酸,对金属文物、纺织品、石质文物、壁画等产生破坏作用。(3)含硫化合物:二氧化硫等,对所有文物均有一定的腐蚀作用[7]。(4)碱性气体:氨气,主要来源于建筑、装修材料中释放及参观者汗液挥发,会使有机质文物脱色、褪色[8]。因此,有效地监测、检测和控制博物馆微环境中的多种污染气体十分必要,离子色谱法的发展为检测污染气体的种类和含量提供了可能。通过对污染气体进行采样,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离子,即可得出结论。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Velichka Kontozova-Deutsch[9]等人对德国科隆大教堂的空气样品进行了离子色谱检测分析,通过选择合适的色谱柱、优化淋洗液和流速,确定了空气样品中甲酸和乙酸气体的浓度,并对比两种色谱柱对氟离子、甲酸根离子及乙酸根离子的分离效果,表明IonPacAS14色谱柱可同时有效分离这三种物质。上海博物馆徐方圆[10]等人通过“无动力扩散采样-离子色谱”技术,对文物藏展常用的14种木材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红橡、樟木及经防腐处理过的椴木与棱柱木中的甲酸、乙酸含量较高,应谨慎使用;并提出采用铝塑膜包裹后的木材能较好地阻隔藏展木材中污染气体的释放,可有效降低展柜污染气体对文物的腐蚀破坏。刘霞[8]等人通过自制的无动力扩散采样器与离子色谱仪,对博物馆微环境中的碱性气体氨气进行了采样分析,获得了采样点氨气的浓度,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环境的监测、检测、控制提供了参考方法。

2.离子色谱法在出水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水下考古快速发展,各地纷纷展开了水下考古调查和发掘。近年来的水下考古项目有:西沙“华光礁I号”南宋沉船发掘、福建“半洋礁I号”沉船水下考古、广东“南澳I号”沉船水下考古、宁波“小白礁I号”沉船水下考古、辽宁“丹东I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广东“南海I号”沉船考古发掘与保护等。伴随水下考古的发掘,涌现了大批出水文物。这些出水文物,特别是从海洋中打捞出来的,长期受海水侵蚀,含有大量的盐分。一旦出水,可溶盐在器物内部反复溶解和重结晶,致使出水陶瓷器酥松脆弱、釉面剥落,会加速金属器的锈蚀等。所以在保护修复处理过程中需要对其脱盐,脱盐前需确定结晶盐的成分和含量,并选择合适的脱盐方法和判断脱盐终点。离子色谱法是测定无机盐离子种类和含量的有效检测方法。在文物保护领域,常选用离子色谱仪检测文物脱盐过程中的离子种类和浓度,通过离子浓度的变化来监测出水文物脱盐的过程及脱盐终点的判断,并大致确定文物中结晶盐的成分。

陈岳[11]等人通过离子色谱仪对“华光礁I号”南宋沉船的陶瓷样品进行了处理分析,测出陶瓷器中的含盐量都很高,达到数百数千微克/克。可溶盐中阳离子主要为Na+、K+、Mg2+、Ca2+,阴离子主要为Cl-、SO42-,说明陶瓷器样品中含有大量的可溶盐。这些盐分在长期的保存中会反复溶解和析出,对文物有损害,所以需要对其进行脱盐。文中利用电导率仪与离子色谱仪来监测脱盐过程,对比了三种脱盐方法,筛选出最有效的方法为超声脱盐法。但基于文物的安全考虑,建议多种方法合理结合,确保文物安全有效地脱盐。成小林[12]等人利用X射衍射仪、X射线荧光仪、离子色谱仪分别对室外保存、水下打捞及近海出土的铁质文物锈蚀样品中氯元素的存在形式及含量进行了分析对比,其中离子色谱仪主要是测定铁质文物锈蚀样品中可溶性氯含量。结果表明,海水打捞的铁质文物中的氯含量最高。金涛[13]等人利用离子色谱法等分析方法对宁波“小白礁Ⅰ号”船体构件进行了全面调查,其中可溶盐主要为Na+、K+、Mg2+、Ca2+、Cl-、SO42-等离子。其中离子含量较高,由此判断船体需要进行脱盐处理;并通过实验对比,确定清水浸泡法可以有效去除部分可溶盐。

3.离子色谱法在其他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除了上述应用外,离子色谱法也被广泛用在不可移动石质文物的病害调查研究中,如摩崖石刻、石窟造像、石塔、石桥等石质文物[14]。这些石质文物长期暴露于野外,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下,表面污染和风化非常严重。若不及时保护处理,会加速其腐蚀,从而导致文物珍贵信息的丢失[15]。盐结晶是导致石质文物风化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易溶盐,易富集、易浓缩、易风化,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c结晶破坏力,它常常引起石质文物表面酥碱、空鼓及剥离[16]。因此,如何脱盐与控制盐分的析出一直是石质文物保护修复的重要工作。赵凡[17]等人采用离子色谱法等分析方法对四川绵阳北院摩崖造像及刻经岩石表层劣化样品与新鲜岩石样品的溶液进行了可溶盐分析;结果表明,相比新鲜岩石样品,岩石表层劣化样品中,表面粉状脱落样品、表面片壳状剥离中外层硬壳样品和表层片层状剥离样品中的可溶盐总量明显有所增加,这对研究该摩崖造像及刻经岩石表层劣化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姚政权[18]等人对徽州地区的28座石质牌坊进行了系统的病害调查,其中包括利用离子色谱对石质牌坊构件样品进行了可溶盐含量的测定,阳离子有Na+、Mg2+、K+、Ca2+、NH4+,阴离子有SO42-、Cl-和NO3-。结果表明,这些可溶盐的来源不仅来自雨水,还跟石质文物的风化产物及地下水的离子相关;牌坊的柱坐石、柱底端出现的片状剥落应与这些可溶盐的活动有密切的关联。

此外,离子色谱法还被应用于陶瓷器、土遗址、壁画等的病害研究中。受考古出土环境的影响,一些陶瓷器易遭受周围环境中可溶盐的侵蚀。可溶盐的穿透迁移能力强,在陶瓷器的胎体和釉层之间随环境的改变而反复溶解析出,这样会造成陶瓷器的釉层剥落、裂隙增大。楼署红[19]对临安水丘氏墓出土唐代越窑青瓷进行了表面附着物X射线荧光光谱与离子色谱的分析,两种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表明瓷器表面含有大量的Na+、K+、Ca2+等易溶盐。这些易溶盐会造成釉层的剥落与瓷器裂隙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后续需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修复。荆海燕[20]对比了不同淋洗液浓度、流速对双通道离子色谱法测定结果的影响,选定了较好的色谱条件来分离优化测定结果,并研究了陶罐表面的结晶盐及脱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实时监测脱盐溶液中离子含量的变化来判断器物脱盐的程度。张虎元[21]等人对土建筑遗址表面结皮进行了可溶盐离子色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粒度分析,并提出了土建筑表面结皮形成和剥落的机理。靳治良[22]等人采用离子色谱仪等分析仪器对硫酸盐和氯化物对壁画的破坏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的可溶盐主要是Na2SO4和NaCl,破坏程度最严重的是Na2SO4;经过高仿真的模拟研究,验证了引起壁画盐害两类盐的行为机理,并证明了Na2SO4具有极强的穿透、迁移及结晶破坏力。

三、结语

离子色谱法样品用量少,自动化程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应用到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中,为各类文物的病害研究、保存环境及保护处理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离子色谱法不仅能分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空气中的污染气体,还可以分离有机碱、有机酸、生物物质等可与离子基团作用的化合物和能电离的化合物,因此离子色谱法还可用于有机质文物的研究中。

注释:

[1]于泓,王宇昕.离子色谱法分析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J].色谱.2007.25(3):303-309.

[2]杨小林,胥.离子色谱(IC)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C].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462-466.

[3]IzabelaOzga,NadiaGhedini,ChiaraGiosuè,etal.Assessmentofairpollutantsourcesinthedepositonmonumentsbymultivariateanalysis[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14.490:776-784.

[4]荆海燕.双通道离子色谱法测定一件陶罐表面结晶盐以及脱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7(4):70-75.

[5]黄河,吴来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的发展与现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24(增刊):13-19.

[6]徐方圆,吴来明,解玉林等.基于被动采样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多种污染气体检测技术研究[C].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331-338.

[7]施超欧,李静,刘霞等.博物馆微环境中多种酸性气体采样和检测方法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2008.121-126.

[8]刘霞,李静,徐方圆等.博物馆室内微环境中碱性气体的被动采样方法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1):13-17.

[9]VelichkaKontozova-Deutsch,AgnieszkaKrata,FelixDeutsch,etal.Efficientseparationofacetateandformatebyionchromatography:Applicationtoairsamplesinaculturalheritageenvironment[J].Talanta.2008.75:418-423.

[10]徐方圆,解玉林,刘霞等.文物藏展常用木材挥发性酸快速检测评价方法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22(2):1-5.

[11]陈岳,李乃胜,罗武干等.华光礁Ⅰ号出水瓷器脱盐方法研究[J].江汉考古.2013.1(126):117-122.

[12]成小林,陈淑英,潘路等.不同保存环境下铁质文物中氯含量的分析[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0.5.25-31.

[13]金涛,李乃胜.宁波“小白礁Ⅰ号”船体病害调查和现状评估[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28(2):92-100.

[14]IlariaDegano,JacopoLaNasa.Trendsin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forCulturalHeritage[J].TopCurrChem.2016.374:20.

[15]马易敏.不可移动石质文物污染物清洗技术和可溶盐破坏机理研究[C].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6]刘仁植,张秉坚,魏国锋等.云冈石窟的污染物病害调查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28(2):101-110.

[17]赵凡,姚雪,谢振斌.四川绵阳北院摩崖造像及刻经岩石表层劣化特征研究[J].四川文物.2016.188.76-87.

[18]姚政权,杨娟,徐靖等.徽州地区石质牌坊病害机理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6.74-79.

[19]楼署红.临安水丘氏墓出土越窑青瓷的病害评估与成因分析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3.25(2):15-23.

[20]荆海燕.双通道离子色谱法测定一件陶罐表面结晶盐以及脱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7(4):70-75.

第3篇: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生物病害;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6-0063-02

一、麦积山石窟周边生物多样性

在麦积山石窟周围,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保障和在历史时期的人为保护,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得相对完好。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十余年前退耕还林的政策在麦积山石窟周边已经落实到位,森林覆盖率逐步恢复到接近原始状态。

麦积山石窟处于渭河流域与嘉陵江流域的分水岭北侧,附近的山岭山体相对高度多在500米,接近1000米者较少。最高海拔2700米,最低海拔600米左右。该区气候表现为南北方气候过渡型,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8℃左右,极端最高温度34℃,最低-20℃,年日照时数可达1800~2000小时,无霜期140天,小地形气候比较明显,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空间的异质性,形成了麦积山石窟所在地域自然地理和地质地貌的独特性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

由于麦积山石窟处于小陇山林区边缘,气候湿润,植物资源丰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许多生物理想的栖息场所,如小动物类、鸟类、昆虫类等,崖体上开凿的大小洞窟便成为各种生物的巢穴,许多文物深受其害,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虽然有窟门等防护设施,但对于鸟类、小动物类和昆虫类仍然没有办法做到完全防护,在洞窟中仍然有大量的昆虫出现。一些鸟类和小动物随意攀爬,并在洞窟中构筑巢穴、排泄粪便、产卵等,对塑像和壁画都造成一定的破坏,如壁画地杖空鼓、大面积破坏,壁画表面抓痕、色彩脱落,塑像和壁画被各种排泄物腐蚀,塑像和壁画破损,洞窟中的环境污染等。同时,一些小动物啃咬洞窟门窗及各种保护设备的电线等,对文物及文物保护工作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和干扰。

还有一些生物本身对石窟不会产生直接危害,但是它们会成百上千大量群集在石窟内,通过本身存在、粪便、分泌物或本身奇特的一些行为,影响文物安全或旅游环境,如蝽科、瓢虫等昆虫,在每年九十月份大量发生,成群栖息于洞窟悬梯、步道上、洞窟内部,同时一些种类本身又分泌臭味,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二、麦积山石窟文物质地与环境之间的脆弱性

麦积山石窟的文物绝大部分是于泥质文物,利用附近的泥土进行制作,这种工艺和方法在北方地区非常普遍,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石窟以及宗教寺院中是一种最基本和最通用的方法,在环境与材料之间有很强的合理性。这种方法在短时期内不会出现环境与材质之间的冲突,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材质逐渐老化,和环境之间的冲突就会逐步凸显出来,而这种冲突在麦积山石窟就显得非常明显。

在北方丝绸之路沿线石窟中,泥塑壁画非常普遍,如新疆石窟、甘肃河西石窟等,但是这些石窟所处的地域完全是干旱环境,年度降水量、生物环境等方面都显得非常单一,和文物本身在材质方面没有太多的冲突。龙门石窟,虽然其自然环境是多雨潮湿,并且是面临河流,各种生物环境也比较丰富,但是其造像材质都是比较坚硬的岩石,在这种环境下也不会有大的冲突,和环境之间也是适宜的。但是麦积山石窟的情况却不一样,一方面是采用了北方干旱地区常有的也是最简单的泥土原料;另一方面,其所处的环境却是接近于南方地区的多雨潮湿环境,这就形成了北方的环境和南方的气候环境之间的冲突。泥塑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非常脆弱,容易受到破坏,如潮湿或水环境的影响、各种生物的直接破坏等,冲突之明显是其他地区的文物环境中所仅见的,其产生的破坏形式也是独特的,所以必须引起重视,对生物环境、破坏方式、控制方法等进行分析研究。

必须强调的是,生物破坏不是麦积山石窟所独有的,在各地博物馆的库房里也存在这种现象。但是麦积山石窟却是最丰富最复杂的,因为这些文物直接就在生物环境异常丰富的自然环境中,人工很难进行控制和干预。另外,破坏文物的生物类别比较多,而不是单一的类型,调查、控制、治理多种自然界生物在麦积山石窟周边的活动情况,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环境控制工程,而非单一的害虫控制,对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三、防治工作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对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开展广泛且深入,相关技术水平已达到很高水平,各地对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基本能做到有效控制,对突发性有害生物也具备一定的有效应急控制能力。但对石窟有害生物的研究工作开展不多,此项工作属于交叉学科,是介于文物保护和生物环境控制之间的学科,需要多学科的人员参与其中。

目前仅在敦煌莫高窟开展过对石窟壁画影响的个别昆虫及微生物的研究工作,但是敦煌干燥的沙漠性气候不适于多种生物的生长,所以从大环境的角度看,对石窟文物产生危害的生物是个别的、有限度的。但是麦积山石窟复杂的自然环境决定了生物物种的复杂性,其对文物的危害方面也表现出复杂性。由于近年来麦积山石窟有害生物的猖獗发生与危害,对其仅是开展了种类调查及简单防治工作,相关研究不多。因此,摸清麦积山石窟及其周边环境中的有害生物种类及危害方式,研究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对保护石窟中的珍贵文物及周边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防治工作的总体原则

给文物造成破坏或者影响的危害生物和生物学的有害生物有比较大的区别,生物学的有害生物是指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各种生物类型,属于害虫性质的生物。但是对于各种类型的文物而言,这个概念却有所区别,是通过各种生物本身的活动对文物产生破坏的生物,这些生物有些是属于生物学有害生物的范围,如众所周知的白蚁,对木建筑等产生的危害巨大;但是多数危害文物的生物却是属于大家所熟知的益虫的范围,如各种鸟类、昆虫等,这些生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并没有影响,反而是有助于人类生产生活。但是这些生物的活动却对文物造成了破坏或者是影响, 这种背景下,我们将这些生物界定为文物危害生物。

我国地域辽阔,文物类型也是非常丰富,文物环境多样化。相对来讲,博物馆内的文物由于环境单一可控,所面临的危害生物单一一些;但是遗址类文物面临的环境就会复杂一些。如果是遗址环境单一干燥,特别是植物环境单一一些,存在的生物问题也不是特别复杂,如沙漠地区的文物遗址,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而如果植物环境多样丰富,其中活动的各类生物也就是多样丰富,对文物的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也就多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麦积山石窟的危害生物自古便有,只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没有引起重视。在上世纪60年代,国家文物局派遣专家对麦积山石窟进行调查时,就已经对各种生物对文物的破坏有所注意,虽然当时仅仅是宏观地从各种鼠类、鸟类的破坏简单的认识,但是已经对麦积山石窟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本世纪初期,麦积山石窟文物遭受到的生物破坏再次引起了重视,被纳入到了日常的保护工作中。但是,当我们面对非常丰富的自然环境和处于开放状态的石窟时,如何进行危害生物的防治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则和方向必须正确,否则将会在付出很大努力的情况下收效甚微,甚至会造成一些负面的作用。这些年在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教训也是必须引起注意的。所以,在解决麦积山石窟危害生物的问题时,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充分认识到问题发复杂性。麦积山石窟所处的自然环境是非常丰富的,生物环境也是多样的,通过我们的调查也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要采取多样化的防治手法。面对如此多样的危害泥塑或木质文物的生物,它们危害的方法、生存的环境、危害的时间等都不尽相同,采取单一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或物理、或化学、或人工,采取综合性、连续性的防治手段。

第三,防治工作的总目标是控制而不是根治。因为我们面对的自然环境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根本不可能将某种生物在麦积山石窟范围内完全消灭,只能是将这种生物危害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范围之内。如果单纯地追求根治的目标,采用大量的化学药品,将会引起生物圈的连锁反应,甚至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

第四,文物保护理念必须适应新的工作形势。危害生物防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必须采取一些全新的工作和防治方法,这些工作方法和以前比较保守的工作方法或许存在一定的冲突之处,如在窟区安装某些设备或者是采取某些措施,如何面对这种境况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深入探讨,同时也需要向观览的游客进行说明解释。

第五,在可能的情况下要保护益虫。防治的范围以麦积山石窟为中心,以面对方向的半径100米的范围为宜,在办公区,也可以外展30~50米范围。不能盲目地扩大防治范围。因为扩大范围对窟区的防治工作缺乏具体的工作意义,同时还会伤害其他的有益动物或昆虫。

第4篇: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关键词]敦煌石窟;影像档案;档案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84-04

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敦煌石窟中的彩塑和壁画正在逐渐退化,面对敦煌石窟中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和藏经洞出土的5万余件珍贵文献,如何通过影像的手段使这些珍贵文物的信息久远长存,并记录和反映不同时期的文物状态和变化,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原摄录部)几代石窟摄影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对石窟壁画、彩塑等诸多领域进行长期的摄影摄像,留下了数量巨大的胶片、录像带等珍贵历史影像资料。为了延长这些石窟影像档案的寿命,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文物永久地存影留真,为敦煌研究院的各项工作提供全面、准确、详实的信息资料,数字中心同仁长期以来一直探索研究科学、长效、安全地保管石窟影像档案的方法和手段。

影像档案资料是科技发展的产物,针对它的保护也要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了进一步科学、合理地保存珍贵的石窟影像档案,本文把多年来保存影像档案的方法做一总结,旨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汲取和引进先进的方法和经验,让敦煌石窟影像档案的管理工作得以加强和发展,以满足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弘扬工作的需要。

一、敦煌石窟影像档案的种类

敦煌研究院保存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拍摄的大量文物影像档案资料,内容涉及石窟建筑、彩塑、壁画、考古发掘、石窟保护、美术临摹与创作、敦煌研究院院史、丝绸之路上的古遗址、其他石窟寺遗址和敦煌人文风情等;地域范围涵盖甘肃、新疆、青海、、山西、陕西等地;有不同材质和规格的底片、图片、录像带和光盘等。

按影像档案的材料和用途可分为:

(一)感光胶片

感光胶片是传统相机记录影像的载体,胶片由透明的片剂及在其表面上涂布的感光乳剂构成,在感光后需要化学处理后才可呈现可见的潜影,因此,针对感光胶片的保存和保护要考虑其材料的化学特性,及后期的处理过程中的工艺流程所带来的隐患等。

1.黑白底片

20世纪5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原敦煌文物研究所)就开始了摄影工作,积累至今,共保留了玻璃干版、银盐和染料等不同材质的黑白底片4万余张,有页片、120胶片、135胶片等片幅规格,主要是记录性地拍摄石窟文物信息和考古发掘、石窟保护、美术临摹与创作、敦煌研究院院史、丝绸之路上的古遗址、敦煌人文风情等,用于建立档案和学术交流研究等方面。

2.彩色底片、照片

20世纪70年代,随着摄影技术和感光材料的发展,摄影开始进入了彩色时代,从第一张敦煌石窟彩色照片的诞生,让人们通过影像看到了敦煌壁画的真正色彩,目前拥有彩色底片6000余张、彩色照片3000余张,底片按照感光原理可分为彩色负片和彩色反转片,片幅规格有页片、120胶片、135胶片,主要用于图书出版、摄影展览和网络传播等。

(二)以录像带为存储介质的档案资料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敦煌研究院开始采用电视录像技术拍摄敦煌石窟,走过了从模拟到数字电视的发展过程,以磁带为介质保存了一大批石窟录像资料。其内容包括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以洞窟为主的整窟现状调查录像资料;以敦煌研究院重要活动为内容的录像资料;以各种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为内容的录像资料;以各媒体单位制作播出的录像资料电视录像资料;为弘扬敦煌石窟文化和艺术而制作的纪录片。

目前,保存录像磁带500多盘3000多分钟。电视录像资料存储介质为3/4磁带、1/2磁带及数字高清磁带,从VO格式、BVU格式、BETACAM-SP格式、DVCAM格式到高清,形成了多格式电视录像资料共存的图像资料。

(三)以DVD和磁盘为存储介质的数字化档案资料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敦煌研究院将分属于科技领域的计算机和艺术领域的摄影相结合,运用数字化的手段和技术保存和保护敦煌石窟信息,并产生海量的数据,数据通过光盘、硬盘、磁盘阵列等存储介质进行数据存储和管理。

二、敦煌石窟影像档案的保存方法

(一)档案本体保护和管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11821-2002)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制定了严格的底片等影像档案的保存和调用管理制度。

(二)影像档案保管库房建设

2011年,随着数字中心办公楼的建成,档案的保管条件日趋完善,拥有了保存石窟影像档案资料的专用地下档案库房,地下档案库房比地面库房更具有诸多妥善保存的优点:首先,库内的温湿度稳定,不会受地面气候的影响;其次,能十分有效地防紫外光、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风沙,且远离强磁场。

第5篇: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关键词:壶口瀑布 文物保护 开发 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了大量的遗物、遗迹,这些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黄河壶口景区地质结构独特、峡谷风光优美、人文历史久远,先后被命名为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壶口景区现有寨子沟兵工厂、民国石刻、圪针滩明清窑洞群、龙王辿遗址等文物景点[1-3]。文物古迹是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更是区域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壶口旅游产业高歌猛进的新形势下,研究和探讨壶口文物保护和开发,努力实现文物保护与景区开发的互利双赢,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4,5]。

1 壶口景区文物保护及其开发的现状

就部级贫困县——宜川来讲,面对矿产资源匮乏的实际,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实际,抓住壶口瀑布这个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及时提出了“建设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把以壶口为龙头的旅游业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文物管理是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制止和防止人为和自然力对文物的破坏与损坏,是文物工作者的职责。随着壶口景区的蓬勃发展,景区内文物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文物管理与旅游发展等矛盾日益显现,面对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大部分文物管理都因管理体制和领导认识等因素,尚拿不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众多的文物古迹使壶口拥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也带来了巨大的管理压力。壶口景区内的寨子沟兵工厂没有被很好保护起来,基本处于闲置、待开发状态,其历史研究价值、经济价值都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利用;景区管理局20世纪90年代虽然在民国石刻上建设了碑亭,将民国石刻保护起来,但是景区没有充分挖掘其史料价值,也没有很好宣传这块碑刻,游客只知壶口,不知壶口在古代的地理界线,更不知民国期间,政府对壶口的开发利用把持的态度;古代黄河航运十分发达,尤其在明清时期,圪针滩做为河运重要码头,商贾云集,生意昌盛,同时,古窑洞群落也是黄河文化的独特展现。但是现在明清一条街只是停留在景区规划的书本上,这些建筑群落还没有得到商业开发利用起来;龙王辿遗址2006年和2007年发掘出土了约5000余件石制品及一些动物骨骼,并发现多处烧土遗迹。考古人员在这里还发现了1件带有磨制加工痕迹的石铲和1件石磨盘,为中国细石器工业起源、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龙王辿遗址现在也处于未保护状态,龙王辿遗址附近正在建设禹王庙,禹王庙建成后,将把大禹治水的神话传奇、古代壶口河运文化、黄河中游古代先民生活文化等内容串联起来,充分展示黄河壶口的博大精神的文化内涵[6-8]。

第6篇: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关键词:古城岛护岸工程,材质分析,设计方案,冰上施工

1 抛石护岸特点

抛石法作为护岸工程的一种重要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优点及工程特性如下:

(1)施工简单、利用其自重置于水下,可实施人工于机械并举。(2)具有可变形性,并且对保护的堤防岸坡有极大的相容性,即使因抛石作用发生岸坡的最终破坏也是缓慢进行的,当一块石相对于另一块石移动时,抛石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3)具有很高的水力糙率,可以减少波浪与水流的冲刷作用。(4)便于维修,且维修技术及其费用也较低廉。(5)具有耐久性,在同等经济指标下,石块远比水泥和土工合成物等现代化材料寿命长,即使是钢材强度虽远高于石块,但在水下不作防锈保护,其耐久性也难与石块相比。(6)抗冰推能力强,由于块石质量较大,护岸整体性和变形性较好,所以抗冰推能力较强。

2 抛石材质分析

抛石的材质是保证水下护脚工程质量的基础。对此,标书和设计文件对其硬度、密度和软化系数三项指标分别作了具体要求和限定。如要求石质坚硬、遇水不易破碎和水解;摩式硬度大于3~4;比重相对密度不小于2.65;不许用薄片、条状、尖角等形状块石以及风化岩、泥岩等。

硬度是岩石抵抗其表面变形能力的力学指标。测定的方法有压入试验、回弹试验、划痕试验和磨耗试验等多种,硬度的表示方法亦随测定方法不同而异。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其抗磨损特性不仅取决于组成矿物特性,还取决于矿物颗粒大小和排列以及联结等因素,而且由于岩石生成条件不同,这些因素变动很大。因此用摩式硬度来测量岩石耐磨特性是不全面的。

工程建设应用的石材尚有用水饱和抗压强度来限定的,比如用于修筑道路的石料,出于对抵抗撞击和磨损的需要,通常要求抗压强度不小于100Mpa,而对于砌筑基础、堤坝及其他水工建筑物的毛石,则要求软化系数a不小于0.75。软化系数反应了岩石粒间联结的减弱程度,是用来表征岩石耐风化、耐水侵蚀的重要力学指标之一。

3 抛石护岸设计方法

3.1 护岸结构形式的选择

以漠河县古城岛护岸工程为例,古城岛护岸工程位于黑龙江兴安~古城岛江段,地处漠河县东北部的兴安乡境内,地理位置为北纬53°02′02″~53°22′15″和东经124°01′39″~124°01′50″。本工程地处严寒地区,汛期江水水位高,不利于工程施工,枯水期又大多为冬季,气候寒冷,护岸工程结构设计考虑选用干砌石护坡、抛石护坡和雷诺护垫填石护坡三种结构形式进行比选。方案比较结果表明:干砌石结构造价最低,抛石结构造价居中,雷诺护垫结构造价最高。如不考虑经济因素从优缺点可看出,抛石结构优于其他两种结构。综上所述,从工程安全性出发,只有抛石结构有较强的抗冰推能力和适应变形能力,并且抛石结构施工简单,维修方便,能满足本地区气候寒冷、施工工期短,快速施工的需求。所以选择抛石护坡结构型式。

3.2抛石护岸工程的特点

抛石护岸(图1)是河渠治理广泛采用的一种形式。这种护岸技术已经从传统经验阶段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抛石护坡具有4个特点:①具有可变形性;②具有耐久性;③具有较高的糙率,可减少水流和波浪的淘刷;④维修要求低,便于修补。

3.3 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内容

在抛石护岸设计中有3个方面的内容要加以考虑:①抛石材质;②抛石粒径,即石头足够大致被水流冲走;③抛石级配,即通过抛石内空隙流动的水流流速足够低;④抛石厚度,保护垫层和基土不致冲刷。

(1)抛石材质:由于受水流的长期冲刷,必须要求块石新鲜、完整,具有一定的强度、硬度和良好的水理特性。风化岩石、泥岩以及裂隙发育岩石和片状、条状、带尖角岩石均不得使用。为把好事前控制关,必须对采石场进行实地调查,并取样进行石质性能测试。检测项目包括摩式硬度、干湿密度和软化系数等物理力学特性指标。

(2)抛石粒径:抛石护脚块石在水流冲击下,保持稳定的粒径可按下式估算:d=V2/[2C2g×(ρg-ρ)/ρ],d=(6S/π)1/3=1.24S1/3式中:d――折算直径(m);S――块石体积(m3);V――水流流速(m/s);C――石块运动的稳定系数,其中水平底坡C=0.9,倾斜底坡C=1.2;ρg――块石密度,可取ρg=2.65g/cm3;ρ――水的密度。当V=3.0-4.0m/s,可得d=0.20-0.34m,从工程实际条件出发,选择抛石粒径大于0.3m是合适的。

从上述分析可见,一些文献资料规定d≥0.3m,这是从抛石在水流作用下保持稳定的要求而提出的。设计上对抛石尺度的限定通常为d=0.20-0.50m,其中以0.3-0.4m为主。

(3)抛石级配:良好的抛石级配,既满足了抛石功能上的基本要求,还保证了最大的抗冲体抛投密度。收方时掌握好级配是十分重要的。《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SL239-1999对堤脚防护质量检测项目与标准规定“护脚坡面相应位置高程允许偏差±30cm”的这一要求可见,块石也不宜过大。大尺寸块石,糙度也必然加大,过大的糙度会影响水流流态改变,这是应该防止出现的。实施船上量方时,必须同时对抛石尺度进行鉴定,对于尺度不合格的块石则必须坚决予以拒收或者扣方。此外,在实施抛投时,还必须遵循在水深流急区和接坡石区选用较大尺度石块等原则。

(4)抛石厚度:实验室试验表明,抛石层厚度为块石直径的两倍时,即能满足上述要求。根据工程实践经验,考虑施工中块石分布可能不够均匀,在水深流急的部位,抛石厚度往往增大为块石直径的3~4倍,块石的名义平均尺寸为:d=(W/γg)1/3式中:γg――块石比重;W――中值石块的重量。抛石护面层的厚度≥2.0d,局部厚度可达到3.0~4.0d。

5结语

漠河县古城岛护岸工程采用冰上抛石施工作业方案,极大程度方便施工节约成本,其施工效果显著,解决了夏季岸边水流冲刷及冬季冰推力较大的难题。冰上抛石的成功应用,对北方、特别是高纬度地区冬季跨水作业提供了经验,是经济、安全、便捷、有效的护岸工程形式,值得进一步研究改善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魏山忠.堤防工程施工方法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第7篇: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关键字:损坏要求 防护措施

Abstract: the highway roadbed side slope has been quite mature in our country,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om plants to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tection is in place, here I briefly introduce several kinds of commonly used.

Key words: damage the required protec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U41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路基边坡损坏形式及特点

1、滑坡

部分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带)缓慢地、整体地向下移动,一般分蠕动变形、滑动破坏和渐趋稳定等三个阶段。因下伏岩层压缩,边坡沿岩(土)体内较陡的结构面发生整体下坐(错)位移,称为坐(错)落。组成边坡的岩(土)体常不发展为连续的滑动面,而顺着边坡方向发生塑性变形,则称为倾倒。

2、崩塌

整体岩(土)块脱离母体、突然从较陡的边坡上崩落下来,并顺着边坡猛烈翻转、跳跃,最后堆积在坡底,称为崩塌。悬崖陡坡上的个别岩块突然下落,称为坠落的岩块或危石。 3、剥落

边坡表层岩(土)体长期遭受风化,在冲刷和重力作用下岩(土)屑(块)不断地沿着边坡滚落、堆积在坡底,即为剥落。

二、边坡防护与加固的基本要求 1、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工程地质和施工材料等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适当的工程类型或采取综合措施,以保证公路路基的稳定,并不要随意取消或减少必要的边坡防护工程措施。 2、在不良的气候和水文条件下,对粉砂、细砂与易于风化的岩(土)石边坡以及黄土类边坡,均宜在土石方施土后及时防护。 3、对于冲刷防护,一般在水流流速不大及水流破坏作用较弱地段,在沿河路基边坡设砌石护坡、石笼和水泥混凝土预制板等,以抵抗水流的冲刷和淘刷。 4、坡面防护一般不考虑边坡地层的侧压力,故要求防护的边坡有足够的稳定性。 5、对高而陡的防护构造物,设计和施工时要设置便于检查、维修的安全设施。

路基边坡防护的措施

1、种草防护

植物防护则是在边坡上种植草或植树,以减缓边坡上的水流速度,利用植物根系固结边坡表层土壤以减轻冲刷,从而达到保护边坡的作用。植物防护不仅可以美化公路环境,调节边坡的湿温,起到固结和稳定边坡的作用,而且又比较简单、经济。 种草常用的几种播种方法:

(1)撒播;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适用于比较松软的土质边坡。

(2)沟播;适用于土质比较坚硬的边坡上,须对沟内土体进行换土处理,使草籽易于发芽生长。

(3)喷播;适用于人员作业不便,或因边坡土质过于贫瘠、或是岩石边坡上。④植生带;在暴雨强度较大的地区,可在坡面上铺设草坪植生带进行种草。

种草进行坡面防护的特点:施工简单方便、成本低、劳动强度小、施工进度快、美化路容与保护环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使用。

2、铺草皮防护

铺草皮的方法,可根据坡面冲刷的情况、边坡坡度、坡面水流速度的具体条件,分别采用平铺(平行于坡面铺装)、水平叠铺(平行于水平地面)、垂直叠铺(垂直于坡面)、斜交叠铺(与水平坡面垂直成一小于90°的角)等形式。

铺草皮防护,具有施工简单、工程造价较低等特点,适用于边坡高度不高且坡度较缓的各种土质及严重风化的岩层和成岩作用差的软岩层边坡防护工程,是设计应用最多的传统坡面植物防护措施之一,但由于施工后期养护管理困难,平铺草皮易被冲走,且成活率低,工程质量往往难以保证,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而且易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坍滑等边坡病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3、植树在路基边坡上合理地植树,对于加固路基有良好的效果。植树适用于土质边坡及严重风化的岩石边坡和裂隙粘土边坡,有利于及早成林,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植树的形式可以是带状或条形,也可以栽成连续式。植树防护除选用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的树种外,还应在l:1.5或更缓的边坡上同时注意保持树间合适的距离。树种应采用耐寒、耐旱,容易成活的树种。规范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边坡上严禁种植乔木。

4、封面 封面包括抹面、捶面、喷浆、喷射混凝土等防护形式。

(1)抹面防护适用于易风化的软质岩石挖方边坡,岩石表面比较完整,尚无剥落。

(2)捶面防护适用于易受雨水冲刷的土质边坡和易风化的岩石边坡。

(3)喷浆和喷射混凝土防护适用于边坡易风化、裂隙和节理发育、坡面不平整的岩石挖方边坡。

5、护面墙防护

为了覆盖各种软质岩层和较破碎岩石的挖方边坡,免受大气因素影响而修建的墙,称为护面墙。护面墙适用于防护易风化或风化严重的软质岩石或较破碎岩石的挖方边坡以及坡面易受侵蚀的土质边坡,边坡不宜陡于1:0.5。护面墙类型应根据边坡地质条件确定,窗孔式护面墙防护的边坡不应陡于l:O.75,拱式护面墙适用于边坡下部岩层较完整而上部需防护路段,边坡应缓于1:0.5,单级护面墙的高度不宜超过10m,并应设置伸缩缝和泄水孔。

6、干砌片石防护

当边坡为缓于1:1.25的土质或土夹石边坡,较软的土质路基边坡因雨水冲刷会发生泥流、拉沟与小型溜坍,或有严重剥落的较质岩层边坡,周期性浸水的河滩等均可采用干砌片石防护。可采用干砌片石护坡。干砌片石防护厚度不宜小于250mm.千砌片石防护可有效的防止雨水或地面水流的冲刷,干砌片石结构,不仅为了节省费用,而且可以适应边坡有较大的变形。但干砌片石受水流冲击时,细小颗粒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引起大的沉陷。干砌片石应使用不易风化的坚硬岩石。

7、浆砌片石防护路基边坡小于1:1的土质或岩石边坡的坡面防护采用干砌片石不适宜或效果不好时,可采用浆砌片石护坡。若与浸水挡墙综合使用,以防护不同岩石和不同位置的边坡,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浆砌片石护坡的厚度一般为0.2~0.5m,用于冲刷防护时根据水流速度大小或波浪大小确定,最小厚度一般不小于0.35m。采用浆砌片石护坡时应在路堤沉实或压实后施工,以免因路堤的沉降而引起护坡的损坏。

8、预制块铺砌防护

这是目前高速公路上应用较多的护坡方法之一,由于预制块的规格一致,易于施工,外观整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坡面防护对植草绿化的依赖性,即使坡面绿化效果不好,也不容易造成太严重的冲刷现象,所以,目前大多数高速公路采用这种方式,缺点是造价高,施工难度大。

9、喷浆和喷射混凝土防护

对坚硬易凤化,但是未严重风化的岩石边坡,为防止进一步风化,可在坡面上喷射—层水泥砂浆,形成保护层。喷射混凝土法分为素喷法和锚喷法。

(1)素喷法为直接将高标号砂浆喷射在大致平整的岩面上,使坡面易松散的颗粒得以稳固,保证行车及行人的安全。它用于表层易松散的风化岩面。

第8篇: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不久前,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的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中,中国驻澳大使章均赛从澳大利亚环境、遗产和艺术部部长彼得・盖瑞特手中“接过”了一批重达750公斤的珍贵中国古生物化石,这是澳大利亚政府第三次向中国政府移交所截获的走私化石。

这批缴获化石包括1300件恐龙蛋化石和骨骼化石,恐龙巢穴和距今有450万年的鱼化石,还有一只完整的贵州龙化石,和一只距今2.3亿年的三叠纪爬行动物完整骨骼化石。盖瑞特表示,这些珍贵的化石在澳大利亚黑市上最高可卖到10万澳元(合9万美元),而对于中国科学研究和历史价值,这些都是无价之宝。

此次缴获的走私化石大多来自辽宁。辽宁省被认为是世界上研究恐龙的最佳地点之一,那里已经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恐龙和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在世界古生物研究史上创造了许多之最,年代最早、属种最多、未知领域最广等等,这也让一些不法之徒视这里为发财的宝地。

在辽宁,以及我国其他生产化石的地方,比如内蒙古与辽宁交界的地方,盗采盗挖销售已经形成了一条龙。辽宁锦州义县和内蒙古宁城的一些村落甚至被称为“古化石盗挖村”,一些农民全家出动采挖化石。

在辽宁警方破获的一起化石盗挖案件中,盗挖者被称为“井东”,雇着上百名工人在义县金刚山地区开挖了10多口盗挖井,工人是日夜不停地盗挖,而在挖掘现场周围,还有很多运输车辆在等候随时把货运出去。一般这样的“井东”还会雇人把风,组织严密。为了躲避管理部门的检查,一些盗挖者夜间才行动,与执法者打游击。盗采盗挖屡禁不止让管理部门头疼不已。

这种盛产化石的地方,农民家里也常常有贩子上门收购,低价收走再流入化石交易市场,这里很大一部分会被走私到境外。从2002年破获的一起最大的中国化石走私案中人们获知,这些化石通常会通过各种途径辗转偷运到香港。据记者向知情人士了解,货运时,他们一般会将化石伪装,上面放一些普通货物,比如钢材等躲避检查。一旦到了香港,就可以自由地流向国外,这些化石一块拿出去随便就能卖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价格。还有一些专家也会通过贩子购买化石做研究,虽然国家有规定专家作学术研究应当亲自挖掘,但还是有很多人走捷径,买化石。

我国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姜建军告诉记者,据调查,我国的走私者通常采用如下渠道非法获取古生物化石:一是私自挖掘;二是从化石产地的农民手里低价收购;三是从非法交易市场非法购买。但目前为止还未获知我国流失海外的古生物化石有多少。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表示:“大量珍贵标本还在国外化石市场和私人收藏家手中流通,对中国的古生物学研究是个巨大的损失。”王原认为,化石保护的现状还是十分严峻,盗挖盗采现象严重,而很多正规科研单位的化石采掘却受到重重阻力。最令人心痛的还是很多精美、珍贵且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标本被走私出境。举一个例子,含有胚胎的恐龙蛋化石十分稀少,对了解恐龙的生殖、孵化、发育、行为、分类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国内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但走私到德、英、日、美等国的标本却不断出现。有些收藏这些化石的博物馆或个人还邀请我国学者参加研究。

虽然学界迫切希望这些珍贵的科学资料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但由于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古生物化石保护法,因而使古生物化石保护面临诸多法律难题。让缉私人员非常为难的一个问题是,古生物化石是否文物没有明确的界定,而法律责任也没有作规定,现行刑法在“走私罪”的具体10个罪名中并未单独列有“走私古生物化石罪”,因此目前司法实践中对走私古生物化石的行为都是以“走私文物罪”加以定罪量刑的。

第9篇: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关键词:珍稀植物;现状调查;植物名录;保护建议;石林县

中图分类号:S757.2X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1)03-0057-04

Rare Plants Survey and Protection Recommendations in Shilin County

DAN Guo-li【sup】1【/sup】,YIN Lu-xi【sup】2【/sup】, LI Zhu【sup】1【/sup】, WANG Kun【sup】1【/sup】, LIU Shuang【sup】1【/sup】

(1.Ecology Branch of Yunnan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Kunming 650031, China

2.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Shilin County is located in karst area, harsh environment is difficulty for variety protection plants growth. Taking measures to protect rare plant species is urgent and have potential value. With methods of looking up relevant information, consulting, visiting, accessing to general and typical investigation, status of rare plants have been surveyed.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otal 24 rare plans species in Shilin County, among which 17 species are key protected plants of national lever. Protection recommendations like listing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building nature reserves and rare plant cultivation bas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are plants status survey list of plants protection recommendations Shilin County

收稿日期:2011-03-23.

作者简介:但国丽(1965-),女,云南宾川人,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工作.

石林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是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也是驰名中外的旅游景区,调查县境内的珍稀植物,对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立县以及提高旅游景区地位都具有着重要意义. 1调查目的和意义

生物物种及其基因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植物物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对于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物质至关重要.尤其是要着手保护并研究已经受到严重威胁而又对人类有重大价值的珍贵、稀有、濒危植物,以为人类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创造条件.【sup】[1]【/sup】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物种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在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中,植物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可复得,人类将永远失去利用它的可能性,而一个物种的消失又常常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特别是珍稀植物,不仅稀少而珍贵,又常常生长在极端环境中,面临着绝种的威胁,而恰恰就是这些能抵御极端环境的物种中存在着人类特别需要的遗传物质.有时候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仅能改善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生存环境,而且还可以使生产和经济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保护住一个物种就保护了其许多基因资源,为今后的竞争多了一分主动.因此,保护珍稀植物物种不仅具有紧迫性,且有着十分重要的潜在价值【sup】[2-3]【/sup】.

石林县属喀斯特地貌区域,多种保护植物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近年来,石林县掀起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美县、创世界一流景区、打造世界旅游胜地等高潮.在此,为公众提供处于濒危状态而有待保护的具体植物种类及其特征的知识,教育公众保护植物,充分理解“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重要性与意义,号召人们共同参与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为保护环境、保护物种和发展生物产业、旅游业等尽一份责任. 2濒危物种保护级别分类

按IUCN地方濒危标准评价,将物种保护级别分为9类,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最高级别是绝灭(EX) ,其次是野外绝灭(EW) ,“极危”(CR)、“濒危”(EN)、 “易危”(VU)、近危(NT)、无危(LC)、数据缺乏(DD)、未评估(NE).其中:“极危”(CR)、“濒危”(EN)、 “易危”(VU)3个级别统称“受威胁”.石林县境内调查到的保护植物全部属“受威胁”.同时,根据国家林业局 农业部令第4号 1999年9月9日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又将其分为Ⅰ、Ⅱ级保护,具体详见表1. 3调查方法 3.1查阅相关资料

首先通过收集二手资料,了解石林县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基本情况,并查阅以往相关的记载资料,然后从云南省有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单中筛选出与之相适应的物种作为石林县有可能分布的重点名单. 3.2咨询和访问

咨询林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当地群众、乡土专家,了解一些已知的保护植物信息. 3.3普遍调查与典型重点调查相结合

采用全面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普遍与重点

表1 石林县珍稀植物调查名录

Tab.1 Rare plant survey list in Shilin county

续表1 注:保护级别Ⅰ、Ⅱ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局 农业部 令第4号 1999年9月9日中的国家保护Ⅰ级、Ⅱ级;其它指除国家保护级别外的珍稀植物.

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即在石林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基础上,在小班区划调查的同时对各小班内的珍稀植物先作一个普遍初查,并在各小班备注栏标注有关珍稀植物分布的信息情况等.然后由植物专家带头的专项调查组根据各种资料、踏勘情况以及各调查小组的初查信息,采用典型线路、详细调查等方法进行调查. 4调查结果

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石林县境内调查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其它珍稀植物共24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17种(含Ⅰ级保护植物1种、Ⅱ级保护植物16种);同时,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7个种,虽不在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中,但确属珍贵、稀有的植物,其中有已经匿迹达100年之久的中国苦苣苔科特有单属植物――弥勒苣苔.弥勒苣苔一般生长在海拔2 000~2 600 m的石灰岩林内石壁上,仅分布于滇东南弥勒和石林县,它的再次发现,对于研究云南喀斯特地区物种多样性、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起源与分化、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都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调查结果详见表1. 5珍稀植物保护建议

1)深入开展对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研究,编制濒危的珍贵稀有植物名录,研究其分布区、生物生态学、种群和群落学特性及其生境特点.在此基础上,查明引起它们濒危的具体原因,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2)在不同自然地带各生物地理范围内,根据遗传基因库的要求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为干扰,有效保护野生植物的栖息地.

3)在植物园和苗圃引种栽培所在区域内的珍贵稀有植物.对一些比较重要的濒临灭绝的珍贵稀有植物,人工繁殖一定数量的个体后在原产地重新种植,以恢复其天然分布和自然繁衍.

4)对经济价值高、需用量大的珍贵稀有植物建立栽培基地.

5)拍摄有关珍贵稀有植物的电影,出版珍贵稀有植物的宣传画片和画册,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和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6)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坚决打击破坏性的天然林砍伐不法行为,对涉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建设用地,应严把征占用林地手续关,对涉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项目应采取避让、移栽等措施.【sup】[4-6]【/sup】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大纲》[Z].1995.

[2]国家林业局 农业部 令第4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S].1999.

[3]贺善安.中国珍稀植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郑小江.鄂西南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及特点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学版),2000,18(4):21-2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