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写课外阅读的方法范文

写课外阅读的方法精选(九篇)

写课外阅读的方法

第1篇:写课外阅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写作能力;结合

【中图分类号】G204.26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108-01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因此,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尴尬现状,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写课外阅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基础写作能力

一、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中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明确阅读目标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前提。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板块,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然而当前不少教师却将两者孤立分开,把阅读教学仅仅定位在对课文的分析和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上。其实阅读教学除了以上功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意义,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最有效的阵地。学生的写作水平与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只要语文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欣赏领略课文的精髓,从中吸收写作知识和写作经验,积累写作材料,夯实写作基础,拓宽写作思路,在阅读练笔中,强化写作技能,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在指导阅读时,教师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形神”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积累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一方面表现在词汇的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初中运用中,砥砺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

四、拓宽阅读范围,夯实写作基础。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获取写作知识,拓宽写作思路的重要源泉。课本只是一个范例,是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更加生动、更加绚丽多彩的世界还在课外阅读。学生可以运用课内获得的学习方法,去开发课外阅读的宝藏,去品赏领略更多课外作品中精妙的写作技法和精彩魅力,吸取更多的写作知识经验,拓宽写作思路。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去阅读,阅读内容越广泛,写作思想就越充实,写作经验就越丰富,写作思路就越宽阔,写作底蕴就越深厚。因此,语文教师每学期都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每个学期初,对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只要教师有计划并持之以恒地去指导学生阅读,经过艰辛的耕耘后,一定能换来丰收的喜悦,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不断拓宽,写作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的。学生要写好作文,除了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外,还要有坚实的写作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写作经验,然而阅读教学正是学生获得写作知识经验的有效途径。历来初中语文教材所精选的都是名家名篇和优秀文章,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规范而优美的语言材料,而且给学生提供了精妙绝伦的写作技法。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善于捕捉文章的“闪亮点”有效地指导学生欣赏教学课文的精髓,从中吸取可借鉴的写作知识经验。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揣摩推敲文章遣词造句中得到美文精句的滋补;可以指导学生从欣赏体会文章精巧结构中学到巧妙的构思方法;也可以指导学生从领悟文章选取典型材料中获得名家的选材方法;甚至还可以指导学生从感悟作者丰富情感中获得深刻的思想启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阅读课文的魅力所在,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课文在写作上可借鉴之处,引导学生畅谈自己阅读欣赏后的收获,从中吸取大作家的写作精髓。在这欣赏品味中无形地把这些可借鉴的写作知识经验有效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丰富了自己的写作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3篇:写课外阅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 阅读 写作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H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04-04

目前针对汉语技能教学的研究林林总总,但在听说教学法盛行的大背景下,关于读写技能的教学稍有逊色。“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先“听说”后“读写”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共识。现在,在“听说”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方面的教材与文章也比比皆是;而在“读写”教学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讨论。有研究者依据各种教学理论对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比如根据图式理论来探讨在阅读课中构建阅读图式(骆惠珍,万维强2003),从认知和功能角度来探讨从重视教法到重视学法的转变(熊云茜2003)。有人认为对外汉语的阅读与写作课应该在中高级阶段设置(刘文文2008),也有人认为初级阶段也可以设置阅读与写作课(熊芸西2003)。本文试图通过讨论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读写教学的位置以及读写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等问题,为大家特别是从事对外汉语读写教学的教师展现一个比较清晰的读写教学的思路。

一、初级阶段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一)关于初级阶段阅读课的设置

根据目前实际的教学情况,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阅读、写作教学应该分为两部分或者说两个阶段。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要进行的是“汉语阅读、写作技能的教学”;对于中高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要进行的是“汉语阅读课、写作课的教学”。目前,就大多数单位的汉语教学来说,初级阶段设置汉语阅读课的占少数。笔者认为,在初级阶段设置读写课未尝不可,但要打破传统的认为读写课就是“读”(主要是默读)和“写”(主要是写文章)的认识,应该将读写和听说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我们认为,初级阶段的读写课更应作为综合课的辅助课型来设置,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集中的时间来练习“读”(主要是朗读)和“写”(主要是熟悉汉字和综合检验学习效果)。综合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读写训练的机会,可以在综合课之外适当地设置与读写技能相关的教学与训练,比如说朗读课和书法课等。因为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在词汇、语法、文化理解方面都有局限,所以这个阶段的读写课应该以练为主,通过这方面的训练让留学生感受和习惯汉语的韵律与文字。

(二)初级阶段汉语阅读的几种传统教学形式的再探讨

1.重视朗读与默读的作用

我们认为朗读应该是初级阶段阅读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通过大量的朗读让学生形成对汉语语音语调的直观认识,形成一定的汉语韵律方面的语感。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朗读的必要性:汉语是韵律性强的语言,字有声调、词有变调、句有语调、文有情调。通过朗读能感受汉语的这些音调特点,形成对汉语音调的感性认识,同时朗读过程也是对自己的发音的听辨过程,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够改善学生“眼高嘴低”的毛病;其次教师完全可以选择对话体之外的内容来进行朗读练习,比如诗歌、简短的散文等。在朗读过程中如果学生有不明白的字词语句,教师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讲解,可以让学生自己课后查词典完成。

在重视朗读的同时,也不可忽视默读的作用。默读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通过默读学生可以检查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所学内容,包括意思的理解、语法的分析等。默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理解、记忆的过程。默读应该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默读可以配合其他练习进行,比如说查找信息、回答问题,发挥想象等。

2.明确跟读与自己读的目的

跟读是初级阶段汉语教学中使用较为普遍的阅读方法。学生跟教师读可以模仿正确的声调语调。这就要求教师在领读时要注意展现汉语本身的韵律特点,要注意单词和短语中的变调、句子中的重音与停顿、句群中的语气与张弛。

学生自己读主要是给教师提供一个纠正学生发音的机会。纠正发音是贯穿汉语教学始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初级阶段语音教学所占比重较大,所以纠音也应多一些,教师要分析学生发音的错误原因,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方法,让学生反复多次地练习正确的发音等。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教师应该减少纠音的频率,纠音的方法也应该简化,点到为止。

3.协调好个人读和集体读的关系

这两种形式都是大家经常使用的阅读教学形式。个人读主要是了解学生自己的发音情况,以便教师予以纠正。此外它还可以起到为其他学生做示范的作用,所以在让学生单个读时,应该先从发音好的学生开始。

集体读主要是为了给每个人提供发音的机会,同时也节省了发音练习环节的时间。集体读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滥竽充数的情况,教师最好能走到学生身边,确保每位学生都在朗读。

4.处理好生词、句子与段落的阅读

生词的阅读应该注意调型的练习,要让学生形成固定的调型。句子的阅读应该注意连读、语调的练习,要注意反映句子语法结构的停顿及反映句子语义重心的重音的运用。段落的阅读应该注意语调、语气的练习。要注意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与重音、停顿等。

这些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是大家所熟知和常用的,教师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这些形式的教学,这些形式的教学活动要时刻严格以其训练目标为指导原则展开。

(三)关于初级阶段汉语写作教学的几种传统方法的再思考

1.对传统的“听写”形式的创新

听写是最为传统的汉语写作教学形式之一。在初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听写”这种训练形式是非常有必要的。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听写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印象,从而提高阅读的正确率和速度,还可以练习对语音的辨别,检验对语言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不同的教学目的,听写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说在对具有一定汉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听写训练时,教师可以用完形填空的形式进行听写训练,即教师读出带空格的句子,让学生写出该生词。另外教师也可以说生词意思或使用语境让学生猜词并书写。此外,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也可以进行成段听写的训练,这样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创作写”的几种形式

创作写就是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材料来写作。它可以检验学生对语言的综合掌握情况,避免“眼高手低”的情况。很多学生在听了教师的讲解后都觉得懂了,但是一写就会出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听讲的时候主要注重一个词的语义、用法,但是有意义的表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而不仅仅是某个词的展现。

对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造句是一个传统的写作练习形式。在学生造句后,教师一定要认真地给出一定的反馈,将句子中的错误向学生作出说明和讲解,或就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说明和讲解。同样,在写对话或短文的练习中,教师一定也要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批改与讲解。改写也是一种常用的练习方式,比如将对话改写成记叙文,就记叙文编写对话等。此外,看图写作也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写作的方式,要鼓励学生多写,多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上这些练习中,特别是在短文写作中,教师最好能够在合适的时间给出一个范文,让学生知道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写,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才是优秀的。

3.“书法练习”的可用性

在初级阶段的汉语教学中,汉字书法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汉字乃至汉语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减轻他们对汉字的恐惧和抵触,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记忆汉字。

二、中高级阶段汉语阅读与写作课的教学

(一)中高级阶段汉语阅读课的教学

1.会话课上的阅读练习和阅读课上的会话练习

会话课上不可避免地会有部分阅读形式的练习,同样阅读课上也不可避免地会有部分会话形式的练习,那么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目的不同。口语课的阅读重点应该放在朗读上,通过朗读感受和模仿汉语的声调、语调特点,通过朗读养成用汉语发音的习惯,其主要是为练习发音、模拟说话服务的。阅读课上的回答问题、讨论等说话活动主要是为理解文章内容服务的,是作为学生阅读的方式和教师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手段来使用的。

其次是要求不同。口语课的阅读要注重发音,从单字调到词语变调再到语调、语气都可以通过朗读来检测和纠正。口语课上的阅读不是重点,要由阅读到模仿再到说话。阅读课上的回答问题、讨论等活动中发音不是重点,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才是关键,当然同时也会对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要求。

再次是占用的课堂时间不同。口语课的阅读要占用较多的时间。从生词到课文每个教学环节都可以利用阅读来进行训练,而且要尽可能给每位学生一定的阅读机会。而阅读课上的回答问题及讨论不宜占用大量时间,要不然就会成口语课了。

2.中高级阶段阅读课的教学原则

中高级阶段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应该以阅读活动为主,讲解和练习要为阅读活动服务,不要做过多讲解。

要注重阅读速度的训练。为了达到相应的阅读速度,要确保足够多的阅读的数量,同时教师要严格规定阅读时间。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培养学生对汉语句型句式的敏感性,能够比较快速地抓到关键词。

要正确处理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和阅读速度的关系,既不能为了理解的准确性而影响阅读速度,也不能一味求快而囫囵吞枣。教师可以就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段落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细读。

3.关于阅读课上的文化学习与技能训练

笔者认为在中高级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输入并不是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过多涉及文化知识的输入,很可能将语言技能的训练冲淡,达不到阅读课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当然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说文化知识的输入可有可无,这方面的学习可以放在阅读课外或是开设专门的课程。

相反,阅读技能的训练是我们阅读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和目的。一般来说,阅读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阅读速度的训练、查找信息能力的训练、理解文句能力的训练、分析归纳能力的训练等。

4.阅读课上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

目前的阅读课本的编写体例大都模仿综合课本,这就很容易让教师遵循综合课的教学模式去教授阅读课。

关于阅读课上的语音教学,我们认为在中高级阅读课上进行生词处理时可以适当涉及一些发音的练习、纠正,但是课文的朗读没有必要。

关于阅读课上的生词教学,我们认为绝不能像综合课那样讲练。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生词的学习,如果有必要,课上教师可以教授一下正确的发音,简单解释一下意思和用法。但是在特殊材料的阅读训练中(比如说报刊阅读),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某领域相关词群的教学。在生词和语法点的教学过程中,某些成语、连词、句型结构是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

关于阅读课上的语言点的教学,我们认为教师的作用是提示学生注意这一内容,当然如果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内容或者理解起来较难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进行讲解,但要言简意赅,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操练。

5.关于阅读速度的训练

阅读速度的训练是中高级阶段阅读课的一个重要的训练项目。快速阅读能力所应具备的条件如下。

首先是要具备一定的词汇量。词汇量的大小直会接影响阅读的速度,但是这要依靠平时的日积月累。要提醒学生不要逢词必查,要学会猜词和跳词,要将词汇量不足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其次是要学会分析长句子的主干。对阅读速度构成障碍的另一个因素是具有复杂结构的长句子。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学生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和抵制情绪,从而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

再次是要能够对信息进行简化和重组。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掠过障碍,连接断开的信息,最后再将各部分信息组织成整体,形成理解。

了解了这些要件,教师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训练。

6.阅读课的几种训练形式

回答问题。因为通过回答问题可以检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的设计,题目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不是随便想出来的几个杂乱无章的问题;另一个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给学生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

关于问题的设计,崔永华、杨寄洲编写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提到了五步提问法,即由易到难将题目设计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为是非性问题,答案就在问题里,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可;第二层为引用性问题,答案就在读过的材料里,找到了现成的句子就可以回答;第三层为选择性问题,答案由教师先做出,一个问题有三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只有弄懂了课文才可能选出正确答案;第四层为归纳性问题,答案不是现成的,需要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或从作者的推断、暗示中归纳出问题的答案;第五层为发挥性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推想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这种问题的设计原则大有裨益,既避免了第一个问题就难倒学生、打消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尴尬,又能适当地提高阅读能力的层次,给学生带来理解阅读内容后的成就感。这种问题的设计原则不应该仅限于中高级阶段阅读课的教学,初级阶段的阅读技能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

判断正误。要注意判断正误的句子的设置,它应该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简单的可以考查学生对某点信息的掌握的准确性,难一点的可以考查学生对前后语义关系的理解,再难一点的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心思想的认识。

完形填空。它可以是词语(比如一些有标志性作用的连接词、固定短语等),但绝非仅限于词语,它还可以是句子,甚至是段落。这对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分析归纳。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分析文章结构,归纳中心思想的练习是必要的。常用的练习方法是画结构树。此外,缩写也是练习分析归纳能力的一个方法。要注意的是,教师没有必要对每篇文章进行此类练习,可以选取有典型性的文章进行教学和训练。

写读后感。这也是针对较高水平学生的练习方法。

7.专业领域的阅读教学与阅读课上多媒体的利用

专门性的阅读教学是指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学习者进行的专门领域文章的阅读教学,比如报刊阅读、经济分析材料的阅读等。这方面的教学主要是专业词汇的教学和相关分析方法的训练。

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会给阅读教学带来便利。阅读课的内容往往跨度很大,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要跟上教师的进度实非易事。利用多媒体设备后,实现学生与教师同步并非难事。在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颜色、字体、动画来突出重点、展示过程。此外,多媒体设备也可以为我们的阅读训练带来便利,比如说它可以节省时间、展示答案等。

(二)中高级阶段写作课的教学

1.写作内容的设定

由于我们讨论的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教学,所以在进行作文题目的设置时,要根据学生的成分(年龄、职务、国籍、风俗习惯等)及汉语水平来设置。基础阶段多用记叙性的、说明性的文段进行练习,中高级阶段可以加入议论性的、描写性的题目。还有写作技能的练习最好能和其他技能的练习同步进行,比如说写作课的题目可对应同时期的综合课、口语课的题目。

2.写作模式和技巧的教学

教师有必要对不同文体文章的一般模式进行介绍,可以结合具体的例文进行说明。关于写作技巧,笔者认为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修辞方面的训练。

这里有一项容易忽略的内容是标点符号,教师有必要将汉语文章所使用的标点符号介绍给学生,在对作文进行批阅时应该严格要求,及时纠正。

3.作文的形式

根据形式的不同,作文可以分为有料作文和任意作文。基础阶段最好给出一定的词语或句型,让学生用生词和句型作文。稍高阶段可以进行任意作文练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时候严格要求作文字数也是必要的。

4.作文的批改

基础初级阶段主要针对生词、句子进行批改,比如汉字书写错误、词语使用错误、语序错误、搭配不当、句子缺省等;中高级阶段应进行篇章方面的批改,比如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思维的逻辑性等。

5.应用文的教学

对于有特定需求的学生来说,可以进行应用文的教学,比如书信、请假条、邀请信、启事、通知等。这方面的教学主要是相关格式、词语的教学。

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读”与“写”作为与“听”和“说”并列的基本技能,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总体来说,在初级阶段,“读写”应该作为综合课的辅助练习来进行,最好能配合综合课同步进行。在中高级阶段,随着学生语言知识的增加和技能的提高,读写技能应该配以单独的课型进行专项训练。在不同的等级阶段,都应该形成自己的一套有别于听说技能训练的训练方法和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对传统的教学形式加以充分的利用,同时也要拓展思路,作出必要的创新。

[ 参 考 文 献 ]

[1] 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 何亚萍.对外汉语阅读课的思考[J].安徽文学,2008.

[3] 李泉.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 李幸.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方法初探[J].西昌学院学报,2009.

[5] 廖智宏. 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方法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

[6] 刘文文.对外汉语教学阅读理解课教学初探[J].新西部,2008.

[7] 骆惠珍,万维强.图式理论与汉语阅读课教学[J].语言与翻译,2003.

[8] 熊芸茜. 阅读模式与汉语阅读课教学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9]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第4篇:写课外阅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文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29-01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语文专家崔峦老师也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的确,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可见,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递的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指导课堂阅读,促进拓展积累

1.1 粗读。粗读的目的是要学生首先疏通字词句、了解文章大意、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一般采用朗读的方式来进行。在读的过程中,不仅口要动起来,脑和手也要动起来,在朗读前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阅读任务。比如将文章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勾画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边读边划分文章段落、划出文章中心句等。再辅助音乐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将书面语言转化为了响亮的口头语言,是眼口耳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的言语心理活动,对于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再加上圈圈、画画等手脑结合工作,具体化了语言文字的积累过程,提高了阅读有效性。在一次朗读结束之后,教师应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然后再进入细读环节。

1.2 细读。细读是对文章的深度解读,目的在于理解段落意思、明白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以默读来进行为佳。但在默读前,教师还是应给出明确的阅读目的,来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例如 :在阅读《秦兵马俑》的第二大段时,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说出这一段总共描写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来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和重点。而在分析文章情感的时候,教师应给学生留足思考空间,多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来提问学生,如 :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认为作者的情绪是悲是喜?还是别的情绪。 " "你的看法和作者一致吗?"这更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课文联系起来,把阅读体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 ,提高阅读能力。

2.挖掘读写资源,创设写作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尚浅,对教材中描绘的很多社会背景、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都不十分熟悉,所以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学生展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新奇事物或场景,激发起他们的表达欲望。

例如 : 在学习《白杨》这一课时,学生对新疆的恶劣环境和戈壁滩都不甚了解,所以无从真切体会到白杨的坚强品质,对文章所要表达的对边疆工作者的敬佩和赞誉也无法真正理解。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戈壁滩和白杨的图片、新疆的风沙天气等,让学生一睹边疆的风采。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图片和视频资源再加上一点儿自己的想象,对新疆建设者的恶劣工作条件进行一番描写,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深入解读。此外,还有些童话、寓言体裁的文章需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充分融入到虚拟的场景中去,体会故事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且教师还可以利用文章体裁的特殊性启发学生将故事改编成剧本,再顺势举办一个小型的表演比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创作激情。

例如 :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风扇吹风制冷、背景音乐造势、投影转换场景等为学生"重现"小女孩卖火柴的情境,在这个场景中教师再指导学生将故事改编成对话形式,然后每个小组再在课后将其加工制作成剧本(一个小组负责一个场景的剧本编写) 。通过为学生营造直观的教学场景,提供想象空间,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强化情感体验,加深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机会,实现了读写一体的追求。

3.学法迁移的整合教学

古人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知所以出。"我们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坚持以教材为本,让学生通过课文品读,了解掌握基本的阅读过程、阅读技能,并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方法,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在用足教材的基础上,课外我们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整合,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再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这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便不再是孤立的一棵树,而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案例2]在教学孙犁《芦花荡》一文时,学生被课文中白洋淀老头子护送女孩进苇塘的过分自尊和自信以及痛打日本兵的智勇双全印象十分深刻,又因为很多的学生都十分喜爱看电视剧《小兵张嘎》。于是我抓住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故事的兴趣,在课后向学生印发了孙犁《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三篇文章,学生兴致勃勃的看了一节课,利用老师在课内教授的提取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来阅读。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已了然于心,很快就感知了白洋淀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和"老头子"式人物。这样课内外有机地整合起来,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达到"自能阅读"的效果,使课内外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4.比较鉴赏的整合教学

第5篇:写课外阅读的方法范文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教学中,才能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第一向学生推荐能激发他们兴趣的读物。可以介绍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可以利用故事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可以利用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介绍自己读过的书,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共鸣……此外,学生因年龄、学段、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所以推荐读物时还要注意不同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高尔基、叶圣陶、老舍等名人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动人故事,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第三营造“书香”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组建班级图书角,张贴读书的名人名言,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保证阅读时间,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后,如果光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讲方法地去读,其收效甚微,因此,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第一: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小学生求知欲强,但辩别是非的能力差,因此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在指导学生选择时,要把握“趣”、“适”、“广”的原则,让学生选择有趣的、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读物,这样学生才乐于读,但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阅读多方面、多种体裁的作品,选择那些展现真善美的童话、寓言、剧本、诗歌、普及科学知识,以及展现社会美的科幻小说,反映人文历史,自然风情美的游记及有关深化课文学习的书籍,进行广泛性的阅读。

第二: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应对学生进行具体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速读等读书方法,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后及时交流,讨论的习惯,教会学生读时写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写读书笔记,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的好方法,读书笔记从形式上可分为摘录好词好句,编写提纲写读后感几种,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选择一章节进行精读,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时,不妨将它们吟咏、背下来。读后及时把自己的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长期坚持必做到读有所得。

第三: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当前,在学生中存在着两种情况,一些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课外不看书或少看书报,另一类恰恰相反,完全沉湎在课外书中,不重视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是不科学的,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教师要指导学生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是两者都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做出贡献。

三、利用活动展示学生“才华”促进阅读

第6篇:写课外阅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式;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7-0128-02

当前的高中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与方法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给学生文学科能力的提升带来障碍。比如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未能充分重视课外阅读的作用,未能给学生带来明确的阅读理念,没能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阅读课外文本的方法等,从而使课外阅读沦为一句空谈。即使少部分学生有阅读课外文本的意愿,也会因为方法不当、阅读指向性不清晰而出现只是追求精彩故事情节等舍本逐末的阅读倾向。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探讨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课堂学习能力的取得

课堂学习能力的取得,是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受到的一种收获,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课外阅读过程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积极影响。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理解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指导学生主动联系课外与课内,让恰当的课外阅读素材为学生拓展思路和视野,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内涵,加深理解程度。例如,当接触到《红楼梦》的选文《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红楼梦》原著,找到相关的章节,探索选文的人物关系与历史背景,从而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入。其二,课堂教与学的方法可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得到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语文课堂的主宰,“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而这种方法很显然是无益于学生发展的。为此,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理念,可以从课外阅读教学入手,营造更加互动和民主的教与学氛围。例如,当进行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教学时,教师先为学生指出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让学生进行初步的课外阅读和感知。然后在课堂上,教师便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完成对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快速“阅读”,利用影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使学生回到那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感受赤壁战场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这种独特的课外阅读中,学生会形成极为直观的历史意识,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从而深入体会作者苏轼创作此词的主旨与技巧。

二、语文阅读思维的发展

依靠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能够让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取得较大发展。事实证明,学习过程除了不懈的努力之外,培养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也十分关键。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语文教师尤其需要关注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培养问题,使学生能够逐步达到在阅读中自觉运用的程度,从而带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整体阅读思维,即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自觉运用更加系统化的分析思维,而不是只理解一段话中的只言片语,要使学生从整体有序的文章脉络中系统分析其内容和思想等。下面以课内文本《祝福》为例,对此问题进行简要说明。假设学生第一次阅读该文章,接触该小说中的人物祥林嫂时,应当从整体上对人物做出全面分析,而不是只抓住一个方面或一个特点。如在外貌描写中文章写道:“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祥林嫂最初来鲁镇的时候“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黃,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两种描写产生鲜明反差,即是对人物形象与人物命运的生动诠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运用比较思维体会这种描写的深刻含义。除此之外,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还有在面对具体事件时的细节描写等,均应当成为阅读时关注的要点。这篇文章如此,推而广之,其他课外阅读文章同样如此。总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面对课外阅读文本时,具有比较思维和综合阅读思维,具有系统的全面的思考能力,同时注意对阅读内容进行总结,逐渐形成文本分析的大致思路,并形成一定的文字记录或笔记,以便在接下来的深入思考中有章可循。

三、良好写作能力的培养

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能够让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取得较大发展。在高中阶段,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大重点内容,二者虽然各具独立性,但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所以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确保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做笔记,笔记记录内容不做硬性要求,可让学生随意记录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或者文章优秀句段。接下来,学生便可以借助笔记进行充分理解和记忆,将这些难得的素材融入写作中去,按照写作主题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积累素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定期进行写作素材的相互交流,使自我素材库得到充实。另外,关于课外阅读文本的选择,也应当与写作直接关联,教师要注意到历年高考写作命题的走向,作为一种参考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文本做出选择,使学生的阅读思维与写作思维都能得到锻炼。举例来讲,近些年来高考写作比较关注一些时事热点问题,所以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读物时,可有计划地选择一些时事热点评价式的文本。学生处在此类文本内容的阅读状态下,能够更顺利地进入热点事件分析情境,利用多篇文本的不同表述方式提高自我时事热点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

四、传统文化的熏陶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精神动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进对国家和民族的了解,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指导时,应当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使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反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书籍,给学生提供传统文化的养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对《论语》中文化知识的渗透,并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论语》时尝试找出对自己有启发的经典句子,并对这些句子进行分析、分类,以便在写作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经典有所引用。而在学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经典诗句,体会传统文化情感及内涵,并将这种认知拓展至更大范围,从著作、作者、学术领域、历史时代多个角度进行主动的探讨。

第7篇:写课外阅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课外阅读 作文教学 提高 能力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下面就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1. 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2. 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我校学生有人手一册配合课程标准,引导课外阅读的《亲近母语》,书中精选、精编了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3. 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其次,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例如,《亲近母语》(适合五年级读)中有一组题为"知己"的文章,共三篇,从不同角度、不同国度向我们描述了邂逅知音的快乐与幸福。在学生读懂原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第8篇:写课外阅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高段;课外阅读;有效引领

关于小学高段语文课外阅读,“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如何有效引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展现了、郝副营长、张思德、等先辈的光辉形象,主题是: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本组课文形成性教学评估测试题“习作表达”的题目是《他(她),值得我尊敬》,要求结合具体事例来写一写。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全班40个同学中有17个仍选或的事例作文,占总人数的42.5%,其余同学写到了鲁迅、、钱学森等人物,或者是身边的人物。

这个情况引起了我的重视,这里是有写作水平的问题,但问题的症结不仅仅在此。我仔细分析之后认为,这与缺乏课外阅读的有效引领有很大关系。因为学生对于革命小说比较生疏,虽说本组课文“课外书屋”推荐了《红岩》、《铁道游击队》、《红日》、《小兵张噶》等文学作品,但缺乏对课外阅读的有效引领,家长也不是非常重视。因此,学生写作时找不到要用的素材,不可避免地出现上面这种现象。

在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课外阅读作为培养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有力支撑,历来受到我们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课外阅读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老师、家长在潜意识中有意无意地冷落课外阅读,学生死啃课内教材,功利心理明显,令课外阅读成为其附庸,没有形成阅读的良好氛围;②就算开展了课外阅读,也是看天吃饭、广种薄收,对学生阅读的范围、程度、喜好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把握他们的阅读心理;③在阅读引领方面,缺少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与计划,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随意性,无法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课外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孔企平在《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中指出:“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讲究有效性,因为只有教学有效,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更大效果。那么,在组织课外阅读时,同样应该讲究有效性策略。如果课外阅读是完全放任自流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因此,我在开展课外延伸阅读时,觉得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有效营造阅读氛围

要明确阅读目的。我们的语文学习不是为了现在的分数,不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而是为了提升语文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天写读书摘记或读后感。要求学生每天要花半小时看看书,记记摘记或写写读后感。目的是慢慢培养学生每天看书的好习惯;设立“图书角”。从学校图书室借部分图书,和同学自购图书互相交流相结合,并有图书管理员专门负责;设立“故事课”。每周一节的故事课,给学生讲他们喜欢听的小说故事,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介绍古代文学家和近代作家曾在小时候博览群书的事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白阅读是使人终生受益的;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重点探讨在家里如何开展课外阅读的问题,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读书的家庭氛围。家长可以多带孩子逛逛书店,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在明确了阅读的重要性之后,通过以上手段有效营造阅读的氛围。

2 有效选择阅读内容。

读书如果漫无目的,没有计划性,可能涉猎较广,却难以深入。因此,我们应有效选择阅读内容。首先,应从落实课程目标着手。“人教版”几乎每组课文都推荐相应的课外书目,所以,我们立足课内,做好课外阅读内容的有效选择。这样,既开拓了阅读视野,又加深了对每组课文主题的理解;第二,应考虑学情有效选择阅读内容。对于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应选择适合他们阅读,有助于激发他们读书兴趣的课外书,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杨红樱系列、郑渊洁系列和国内外一些历险故事等。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应帮助他们选择有助于塑造人格的高品味的书。这样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内容,才会使我们的课外阅读更有意义。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分辨书的价值,要懂得知识为我所用。只有对我有用的书,我们才会去选择,这样我们才会成为知识的主人。当然,在强调层次的同时,应注意对学生的阅读内容有意识的调节与交流,使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具有互补性,更好地拓展阅读面。

3 有效指导阅读方法

真正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能保证阅读的效果,方法得当,阅读的效果就越明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3.1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因此,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能力,这样,学生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3.2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会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分层次地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队课、故事课等环节,让学生汇报个人阅读情况、交流心得体会、展示精彩的知识信息,使课外阅读延伸到作文日常教学,以实现课外阅读的最大作用。

3.3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有效指导阅读方法。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方面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关注他们阅读心理,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如对部分优秀同学,推荐散文化、哲理性的读物,对一些阅读能力一般的男生,推荐较轻松的充满童趣的系列读物,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4 有效评估阅读成果

对阅读的结果进行评估,是必要的,否则,会使我们的阅读流于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评估:

第9篇:写课外阅读的方法范文

自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开始,学生的学习有了课内与课外之分,那个时期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课外阅读和课外语文活动,①叶圣陶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中学生课外阅读学习出现的一些问题,希望用叶圣陶先生课外阅读的思想对其进行分析,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启示,以期更好地帮助当前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类论著关于课外阅读部分的思想对如何开展中学生课外阅读学习提供了以下启示:

一、多趣:以画会生、文图并茂

与叶圣陶先生同为“开明派”的丰子恺先生是著名的画家,他善于画插图,1925年为俞平伯的儿童诗集《忆》作18幅插图,这本诗集出版后获得“双美”之誉,因为其书的内容美、装帧美。俞平伯晚年给丰子恺家属写信说“小说集《忆》,承宠赐插图,多费螺黛而身价倍增,至今感纫。”②丰子恺当时还为林语堂编著的《开明英文第一读本》《开明英文读本》和叶圣陶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插图,并手写课文。这套书在当时风靡各校,被称为开明的“吃饭书”。“插图美、编排新”(陈原语)焉有不畅销之理!③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④处于读图时代的我们,可以借鉴“开明派”的做法,让中学生阅读图画和文字配合得当的课外读物,真正做到以画会生、文图结合,吸引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其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幸福感。正如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文,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⑤

图文并茂的图书符合中学生的口味,一方面我们可以依据其喜好,用精美、生动形象的插图吸引中学生主动翻开课外读物,激发阅读兴趣,顺势引导阅读活动的开展。比如在描写西湖的诗词中,配上直接可感的插图,将西湖具体化,让学生在视觉上对西湖美景有视觉的现实感,吸引他们进一步阅读文字;另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插图的质量,不仅要求图画不能喧宾夺主,把握好图文分配的度,而且要求插图能帮助中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图画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其本身包含了画家对文字的理解和修养,如果插画不能传神、正确表达文字内容,则会误导中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图画与文字都是一种符号,都承担着表情达意的功能,恰当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科学、理性地培养中学生读图能力和读文能力,让文图并茂的课外读物在激发兴趣、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教授中学生在细节处发现美、感受美。

二、多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他要求学生“一定要多读”,只有多读书才能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多读”又分为三点:一要有恒,二要读多种多样的文章,三要读古今中外一切好文章。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曾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时间有限,因此,想要增加中学生的阅读量,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只能要求学生坚持课外阅读。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版本。“读者读一本书,总希望得到最合于原稿的,或最为作者自己惬意的本子;因为唯有读这样的本子才可以完全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一点含糊。”学生在阅读好的版本后,自然会慢慢受到熏陶,面对鱼龙混杂的读书市场时能够做出较正确的判断,提高独立阅读的辨别能力。其次,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列书单,指导他们制定课外阅读计划,由简单到复杂,慢慢提高阅读文本的深度、难度、广度,使其有一个阶梯式地增长,相信坚持长效的阅读,中学生阅读能力会得到显著的提升。最后,教师要注意检查阅读效果,阅读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心得和疑问,“学生课外阅读之后,在课内报告并讨论阅读一书某一部分的实际经验;待全书读毕,然后作全书的总报告与总讨论”,对于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指出和纠正,只有在不断地指导、修正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一般指导自然愈完善愈好;对于资质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的个别指导,尤须有丰富的同情与热诚。”

针对前面提出的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学校还要创造条件多为学生提供课外读物,政府要注重图书馆等阅读场所的兴建和管理,尽量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鼓励中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求得发展。

三、多思:精略搭配、用心咀嚼

读书切忌只追求数量,不解其意,囫囵吞枣。课内阅读一般有老师的讲解,学生只要认真听,就能较好地理解掌握课文,但是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可能为了放松休闲,只追求数量,寻求心理安慰,“”般急速看书,这样的做法可能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并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一方面要运用老师在课内教授的阅读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一方面要在阅读中汲取营养,拓展眼界,识记知识。因此,在课外阅读时,要注意多思考,不能阅尽千书不解其中意。

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一方面要注意精读、略读合理搭配。课外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书目都能做到精读,中学生可以选择老师重点推荐,或理解难度较大的书目进行精读,选择一些只是需要了解内容的书目进行略读,这样详略搭配得当,才能更好地发挥课余时间最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课外阅读中要注意读书方法,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学会做记号,阅读书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先看序文、目录。阅读过程太快,容易产生走马观花的效果,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注意“五到”,集中注意力认真读书。对于初学者或基础较差的,可以要求其摘抄好的词句,但是不能因为摘抄而摘抄,摘抄后要能说出摘抄内容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且摘抄内容要时不时拿出来读一读、背一背,以加深印象。随着阅读能力不断的提高,读书笔记的要求也要提高,中学生可以尝试以“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写读书笔记,当做读书经验交流会或写作的素材。中学生对于书本中写得好的地方要善于做记号,可以有横线、波浪线、圆圈等不同的记号,或者在有心得的地方写上简单的心得体会,这样边看边思考,才能达到阅读的效果。同时,叶圣陶先生还要求中学生“读书先看序文,……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对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阅读全书,就不至于茫无头绪”,“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所以也须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

四、多用:以读促写、提升能力

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让学生在融会贯通地学习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课外阅读作为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在培养这四个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课外多读,中学生才能接触更多的生字词,提高认读能力;只有课外多读,中学生才能在读的过程中赏析书本的内容思想、思考问题、提高理解能力,培养质疑能力;只有课外多读,中学生才能“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用内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及作品”,体会作品的内涵。长期坚持课外阅读,最直接的作用便是提高了阅读能力。

阅读与写作息息相关,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因此,要想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提高其阅读能力,以读促写,在阅读中“厚积”,于写作中“薄发”。

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有助于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还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良好的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中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丰富的知识、积累大量听说的词汇和素材、掌握听说中基础、常用的句法和修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积累大量写作素材、训练表达能力、领悟人文内涵。

因此,在进行中学生课外阅读学习时,教师一要指导学生“勤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要边读边想,边想边记,将自己觉得有所思、有所感的部分摘抄下来,也可写一些读书笔记,这样无形中加深了对书本内容的理解、积累了写作素材、增强了记忆力;二要开展一些类似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的活动,让中学生将阅读收获实际地运用表达出来,做到“听说读写”完美结合。比如开展读书交流会,中学生讲述自己喜爱的作品,锻炼了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其他听者也能从中收获知识,得到思想的碰撞。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中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回顾叶圣陶先生的课外阅读思想,他对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在当代仍旧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我们应该认真研读有关著作,发掘其内在价值,找到解决中学生课外阅读学习的方法和启示,以此帮助中学生提高课外阅读能力、语文能力。

――――――――

注释:

①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89页。

②陈星:《丰子恺漫画研究》,西汀印社,2000年版第84至86页。

③王文新:《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研究》,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