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精选(九篇)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第1篇: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教育;意识;教育技术

一、教育的本质

裴斯泰洛奇提倡自然的教育,他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完美无缺之人[1]。斯宾塞的教育观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2]。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即交往,“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3]这些理解都有道理,但并未完全解答教育的本质。国内亦有诸多理解。比如教育的“生产说”“培养说”“个体社会化说”“交往说”“自我建构说”“生命说”“指导学习说”“自由说”“存在方式说”“文化传承说”“教育就是教育说”等[4]。这些理解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出发对教育进行阐释,仅仅描述了教育的某个侧面,并未揭示教育的本质。要揭示教育的本质,首先要看到教育是一种人类实践活动。人类实践活动多种多样,比如科研、工业、商业等等。教育仅是其中一种而已。只是若无教育这种实践活动,人类自身再生产将被停止掉,社会本身就丧失了生产与发展的动力与目标,最后会导致人类衰落和社会倒退。要揭示教育的本质,还要看到其关涉人之生成。人需要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成。教育实践的根本特征在于其要为个体的自我建构和成长提供相应的外部文化环境。这个外部文化环境能够使得个体能够朝着特定方向成长与发展。这就是教育实践与其他社会实践的区别。此种教育实践是独立于社会生活的教育实践,有着教育自身所独具的方式,比如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等。需要追问的是,个体的自我建构和成长究竟指什么?人具有主体性,这决定了其自我建构和成长都是自主的和自由的。马斯洛和马克思的观点都表明,个体的自我建构和成长的核心是意识目标的实现。意识实现其目标之后,结果反馈于意识自身,会使得意识处于一种新的状态和水平。这就是意识生长,它是教育学最根本之原理。促进人的意识的生长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为意识生长提供相应的外部文化环境是教育之根本特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意识的生长”这一判断或命题能够从已有学者的观点中得到印证。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其观点是对的,但没说透,因为教育是意识的生长。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即交往。其实教育不仅是客观的人际交往,更深层的是人的意识的相互作用。“个体社会化说”“培养说”“自我建构说”“文化传承说”等等对于教育的理解都能够从某一侧面或角度印证笔者关于教育的本质的判断。既然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意识的生长,那么需要追问的是,人的意识的生长之内涵是什么?

二、意识生长的内涵

阿伦特将精神生活分为“思维、意志、判断”。思维指一种心智活动。其反面是“无思”。可将思维理解为思考。意志代表着人的一种精神能力,在这种能力中“意愿”与“不意愿”同时发生,象征着人的自由。判断指的是意识的反思能力。笔者认为,思维、意志、判断构成了意识的三种功能,或曰意识功能的三个维度。按照阿伦特的理解,思维、意志、判断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从图中能够看出思维、意志、判断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意识指向外部世界。它可被划分为客观世界、伦理世界、审美世界。此划分对应着哲学所谈及的人类所追求的真、善、美。如此,我们就得到了意识内容的三个维度。将客观世界作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得到三种意识活动,即科学思维、科学意志、科学判断。科学思维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从静态来理解的,科学思维指的是科学认识活动过程中的思维。科学思维的目标是指向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客体及其关系[5]。第二层含义是从动态来理解的。科学思维是指对客观世界的思考和认识。此种思考和认识的过程显然是一种意识活动。从意向性来说,科学意志体现着意识对科学的追求。我们能从许多科学家身上看到科学意志。比如诺贝尔为了研制炸药而冒着生命危险做了上百次实验,艾迪生为了发明电灯而不懈探索地做了上千次实验,居里夫人为了研究放射性物质而身患癌症。科学判断是对科学的反思。科学反思,就是对科学发生发展的历程、科学活动所带来的成就与危害、科学研究自身的逻辑等进行思考。科学反思与科学思维不同。如果客观世界是A,那么科学思维是思考A;如果科学思维是B,那么科学反思是思考B及B的结果。科学反思决定着科学意志的走向。将伦理世界作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得到三种意识活动,即伦理思维、伦理意志、伦理判断。伦理思维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从静态来理解。这是指伦理思维方式。简言之,它是对伦理现象进行分析时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它需要一定的伦理学知识做支撑。第二层含义是从动态来理解的。伦理思维是指一种心智活动,此种心智活动表现为对伦理世界进行思考。伦理意志是对伦理的欲求。它体现着伦理精神。关于伦理意志,胡塞尔提出了意志真理。这指将伦理意志作为表征生命的整体意志。意志真理追求的是可能最好的生活,它是最高善的实现方式[6]。伦理判断是对伦理的反思。伦理反思不仅仅是对伦理思维及其结果,也对伦理意志及其结果进行反思。可以说,一切跟伦理相关的,都能够成为伦理反思的对象。甚至伦理反思本身及其结果也是伦理反思的对象。从这个角度说,判断是意识三种功能中最高位的,可以称之为意识元能力。伦理反思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其学术结果是元伦理学。将审美世界作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得到三种意识活动,即审美思维、审美意志、审美判断。审美思维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从静态来理解。这指审美思维方式。简言之,它是对美进行考察时所采用的思考方式。第二层含义是从动态来理解的,审美思维指的是审美这样一种意识活动,或曰对美或艺术的思考。审美意志表现为追求审美精神。或者说,审美意志是对审美的欲求。它是意识对审美的倾向性。对艺术家而言,它是其“灵魂”。人们的审美意志不同,表现为对美之追求各异。审美判断也称鉴赏力判断。我们将其理解为审美反思。它不仅仅是对审美思维及其结果,也对审美意志及其结果进行反思。可以说,一切跟审美相关的,都能够成为审美反思的对象,甚至审美反思本身及其结果也能成为伦理反思的对象。以上九种意识活动整体表征着意识的内涵。理解了意识的内涵,就能来讨论意识生长之内涵。从意识功能与意识内容的3x3模型出发,可以将意识生长的内涵理解为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意识生长是指意识的三种功能在能力向度上的增长,即思维、意志和判断能力的增长。第二层含义,意识生长是指意识的三种内容(客观世界、伦理世界、审美世界)的不断丰富。通过九种意识活动的开展,意识的三种功能即思维、意志和判断以及意识的三种内容客观世界、伦理世界、审美世界就会不断地生长。意识生长的条件是,需要为意识的三种功能提供合适的意识内容,这个意识内容就是客观世界、伦理世界、审美世界中存在的能够被意识所加工的原材料。何谓合适的意识内容?这个问题可从心理学出发来解答。维果茨基的“邻近发展区”概念可以用来判定哪些意识内容是“合适”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能够为意识内容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可以被用来做选择“合适”的意识材料的依据。厘清意识生长的内涵有助于深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意识的生长。从意识生长的内涵来看,这意味着教育的本质就是在于促进人的意识在思维、意志、判断三个层面作用于客观世界、伦理世界、审美世界的能力之生长。此种对教育本质的理解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的意识本质观。人的意识的生长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生长。既然如此,教育实践就应为个体的意识的生长提供相应的外部文化环境。这样一个外部文化环境能够使得个体的意识能够朝着特定方向生长。人的意识是生成的,具有主体性,这决定了教育不能直接干预人的意识的生长,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影响人的意识的生长。这种间接的影响方式表现在教育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外部文化环境。意识生长所需要的外部文化环境该如何被提供?这是教育实践的核心问题,与教育技术学息息相关。

三、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

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其实就是教育技术学的根本任务,或曰教育技术学的终极价值。简单而言,这个话题是讨论教育技术学到底要干什么。显然,教育技术学服务于教育的本质之实现。从意识的生长这一理解出发,能够厘清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意识生长所需要的外部文化环境需要被人们技术性地设计与开发出来的,这使教育与技术发生着必然联系,这一点在现代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意识生长所需要的外部文化环境必然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此种约束性必须依靠技术才能得到保证。意识生长所需的外部文化环境不是任意选择的,而是被人们技术性地构建出来的。意识生长需要外部环境,因此环境是教育技术学为意识生长所要构建的重要方面。祝智庭[7]提倡的智慧教育的关键之一是要构造智能化环境。在黄荣怀[8]所分析的智慧教育系统中,智慧学习环境也占据重要位置。资源可以成为意识生长所需要的加工对象即意识内容,因此资源也是教育技术学为促进意识生长能够着力的重要方面。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比如网络精品课程、大学MOOC、微课程、共享课等。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不能单独地建设信息化或数字化教育环境,也不能单独地建设信息化或数字化教育资源。教育技术实践领域存在着把资源和环境割裂开来的做法,根本原因在于误解了教育系统。杨开城[9]提出了教育的技术学本质。此认识开辟了教育研究的新路径。不过,此观点值得商榷。教育系统是人造的,这说明了其技术学特征,但特征不等于本质。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意识的生长,这并不否认教育的技术学特征,因为教育需要为意识生长提供相应的外部文化环境,而这个外部文化环境需要被技术性地设计与开发出来。杨开城[10]认为,教育系统是一种抽象的多层次信息网络系统。我们可以把教育系统看成是一种多层次信息网络系统,但需要揭示教育系统的信息构成。从本文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出发来看,教育系统应是由人为构建的以活动信息系统为载体的,由知识信息系统、伦理信息系统、审美信息系统所构成的复合信息系统。教育系统这个复合信息系统具有技术学特征,因为它必然是人为设计和开发出来的。很明显,教育系统不只是一个泛泛的信息传递系统,而是一个为促进人的意识生长的特殊信息传递系统,有着特定的目标性。杨开城[11]认为教育技术学将充当教育理论发展的原动力量。孙正聿[12]认为,哲学是对思想的前提批判。要深入理解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我们就需要往前看,也就是考虑其前提,而这个前提就是教育的本质。基于本文对教育本质的理解,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在于为构建意识生长所需外部文化环境提供整体全面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这一点是旧教育学做不到的。意识生长所需要的外部文化环境需要被技术性地设计与开发出来,这显然只有教育技术学能够做到。正因如此,教育学技术学将会颠覆旧教育学理论。新教育学包含教育的技术理论及科学理论。谭伟[13]认为,教育的技术理论包括设计类知识、开发类知识、管理类知识、评价类知识等等。这些对于我们理解教育技术学是非常有益的。谭伟[14]认为,教育的科学理论包括知识信息的流动规律及价值信息的流动规律。如果将价值信息与伦理信息等同的话,这个观点忽视了另两种规律;一是审美信息的流动规律;二是活动信息之结构与教育系统之功能的对应规律。从意识的思维、意志、判断这三种功能出发,可以预见教育系统必然具有三种性质。这三种性质对应着学习者在与教育系统进行交互时所运用的意识能力。这三种能力与教育系统中的知识信息、伦理信息、审美信息进行互动时必然呈现出九种意识活动。对教育系统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可以从这九种意识活动的特征出发。对科学思维的学习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因为科学思维本身是对科学的思考和认识,所以学习活动所对应的目标必须是客观的科学事实或科学规律。其次,设计学习活动要符合科学认识逻辑。这可以被理解为科学知识的增长逻辑。比如,波普尔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按照“可证伪”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设计可以此为出发点,让学习者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这种“可证伪”的逻辑。再次,此类学习活动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实验、数学推理等都可以成为此类学习活动设计的聚焦点。对科学意志的学习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此种学习活动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对科学的兴趣。因此,包含在此类学习活动中的内容可以是科学历史、科学故事、科学家的成长轨迹等。其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注重培养学习者对科学的情感。这是说要让学习者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习者对科学的追求。再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让学习者了解科学的意义,明白科学对于人类进步的价值所在。最后,此种学习活动设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比如科学体验、科学模拟等。对科学判断的学习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此种学习活动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对科学的反思。此种反思的对象包括科学思维和科学意志,甚至科学判断本身。既然如此,此种学习活动设计就需要设置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反思的环节。在讨论和反思的过程中,让学习者的意识在科学判断方面得到成长。再次,此种学习活动的设计要让学习者明白科学对于人类和地球的负价值所在,也即要让学习者认识到科学的负面效应。对伦理思维的学习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此种学习活动的目标是让学习者对伦理知识进行思考。因此,伦理世界的事实和知识是学习活动设计所指向的对象。其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符合伦理思考的逻辑。也即思考伦理要从哪些角度出发,比如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个体与国家之间等。再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让学习者掌握伦理思维方式。设计针对伦理意志的学习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其目标是要培养学习者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因此,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采用各种方法让学习者认识到什么是好的思想和好的行为。其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培养学习者对伦理规范和伦理行为的情感。这里也可以采用体验式的方法,让学习者讲述或切身模拟一些伦理故事。再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最终要让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实践相应的伦理行为。对伦理判断的学习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此种学习活动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对伦理的反思。此种反思的对象包括伦理思维、伦理意志和伦理判断。要让学习者产生对伦理的反思,就需要引入讨论和反思的环节。这能够培养学习者对自己的伦理思想和伦理行为进行反思的习惯。其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必须重点考虑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行为。因为伦理就是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所产生的。只有在学习者与他人进行交互、进行社会交往的时候,才会产生伦理事实和伦理冲突。当然,在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虚拟或模拟的方式产生伦理事实和伦理冲突,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对审美思维的学习活动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此种学习活动设计意在让学习者对审美世界进行思考。这就要求学习活动的目标必须是审美世界的知识和规律,比如美的知识、美的历史、审美逻辑等。其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思维方式。审美思维方式不同于审美逻辑。艺术构思、想象、创作都属于是审美思维方式。它包含的东西比审美逻辑更广泛。对审美意志的学习活动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此种学习活动设计之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对美的追求。其次,要对美产生良好的体验。这可选取经典作品以在学习中产生美感和享受。再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让学习者认识美的价值。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学规律来塑造自己。明白了美的价值所在,学习者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对美的追求。对审美判断的学习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此种学习活动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对美的反思。这种反思的对象包括审美思维、审美意志和审美判断自身。这就需要在学习活动设计时引入对美的讨论和反思环节。其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需要让学习者认识到美的负面价值。美的负面价值指什么呢?可以理解为美导致的后果。比如,人容易沉溺于美的世界而不能自拔。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让学习者明白审美是好的,但是不能过度,不能背离客观世界和伦理世界。以上对与九种意识活动所对应的学习活动设计所做的阐释仅仅是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同仁做进一步研究。这九种学习活动设计在教育系统中是综合统一之关系。教育系统的信息构成了决定教育系统设计时要综合考虑这九种学习活动设计。这里引申出教育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保持真、善、美的统一。后续研究应当对这个原则需要进行深入讨论。此外,这九种学习活动的结构与功能之对应关系也需要后续深入考察。

参考文献:

[1]马鹏巍.论裴斯泰洛奇和谐发展教育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12,(1):240-242.

[2]斯宾塞.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3]涂成林.现象学运动的历史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冯建军.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5]刘国建.论理论思维与科学思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8):104-108.

[6]曾云.胡塞尔对伦理意志的反思——绝对应当和意志真理[J].道德与文明,2010,(3):40-46.

[7]祝智庭.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8]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1.

[9]杨开城.论教育的技术学本质与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J].中国电化教育,2005,(5):15-20.

第2篇: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山区;美术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037-03

一、目前山区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山区美术教育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对照国家提出的美术新课程标准,山区美术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山区教师因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磁场仍强于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观念上仍旧是:美术教学就是传统知识与技能,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还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2.教学目标片面。山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为特殊,往往把走出山区、走进城市当作重要的人生理想、教育理念。这极大限制了山区美术教学活动。山区不仅像城市一样会特别偏重语、数教学质量的评价,忽视美术等艺术课程;而且,在现有的美术教学中,山区也只是通过一些简单方式开展美术活动,掌握简单的知识、技能和审美能力,而创新能力、积极的情感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遭到忽视。

3.教学方式落后。山区美术教学受各种因素限制,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如:往往用课堂讲解代替学生感悟;偏重单纯的技能与技巧训练,轻视美术文化观的教育与培养;偏重教师示范演习,轻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这自然导致学生的学习其实就是复制美术作品,教师的讲授则是效仿应试教育方式。

4.评价标准简单。如何完善美术评价一直就是难题。山区美术教学评价更是标准简单化。

(1)片面强调技能技法评价,忽视认知与情感评价。

(2)通常只是由老师单向地评价学生作业,缺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评价。

(3)过分重视规范评价,轻视学生的多元性、逆向性创意评价。四是过分看重学业成果评价,轻视学生的美术学习心态、过程、情感与价值观评价。

5.环境条件的制约。山区美术教育的发展有两大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

第一,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对外交通与信息通信相对所受限制较大,学生能迅速获得的美术文化信息资源较少,限制教师与学生对活生生的当代美术现象的理解和需求。

第二,山区山林较多,环境险恶,人文景观缺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美术文化的认识深度与广度。这些制约因素客观上导致了山区美术教育常常停留在课本与教室里,难以走进更加丰富、活跃的现实美术文化世界。

二、改进山区美术教育的若干对策

笔者根据在山区学校的切身体会和初步调研,认为目前山区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改善:

1.必须要提高山区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水平。首先,要深入理解美术新课标。不要把美术训练看成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除了要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向情感、认知、技能等多方面发展。

其次,要创新美术教育观念。不能将美术教育简单的认为是让学生会画画而已,而是要清楚明了的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真正内涵。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发挥美术课的作用――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后,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颓废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并且要引导他们理解什么是优美,什么是壮美,什么是雄浑刚健的美,什么是优雅的美,什么是柔和的美,什么是质朴自然的美,什么是绚丽丰富的美……

此外,还需要坚持树立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正确的审美观点,做到使他们能够认识、热爱、维护、来创造美好的事物,从而能够憎恨、丢弃、改造丑恶的事物,于此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逐步的发展。坚决不能把美术课看成是技术课,把美术教育只当作技术教育来进行,这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但是在一些贫困山区的中小学,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不要说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教育,就连最基本的美术技能教育也远远达不到目的。所以,只有我们认真的反思,彻底、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误区,摆正对待美术课的态度,把美术课放在正确的位置,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美术课,得到美术教育的滋润,才能使学生的审美观发生质地改变。

2.要探索适合贫困山区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国家提出的美术新课标的要求,有些在山区是根本就不可能实行的。

例如,要求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了解课程的内容,在不能实行的情况下老师可以运用其他的方法进行教学。有的山区有皮影戏,就可以用这种教学方式来替代多媒体;有的山区有竹编、草编,可以让学生在平常多观察从而动手制作;还可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观察劳作场面进行写生。

3.要充分利用山区的本土美术资源。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十里不同俗,人们世世代代劳作生息,创造了一方风俗,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点,如不同的民俗、不同建筑风格的民居、不同的着装和生活,显示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形态。我们需要认识到,越是土的,就越是有生命力。

因此,如果能让本土教材走进课堂,就能够很容易的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于此同时学生也乐意去发现,寻找自己熟悉的东西。如:保康欧店的响铃沟,有形状奇特的岩石、涓涓的溪流、颜色斑斓的小鸟等,组合起来都是一幅幅非常漂亮的画面,学生上学走过的山间小径,都是本土化的美术教学素材。

4.组织编写和使用适合山区的美术教材。美术教材上很多内容并不完全适合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就需要教师对教科书的一些内容进行一定的修改,提倡自编教材。编一些适合贫困山区实际情况的,能够让学生接受并且产生兴趣的教材。不要用古板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这样不利于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编教材的内容丰富,题材宽泛,灵活性强等特点,充分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山区美术教材编写,建议思考三个原则:一是通过山区与中国山水艺术文化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山区文化的魅力;二是培养学生热爱山区、表现山区、服务的学习积极性、社会现任感;三是通过美术教学了解、思考山区与城市的关系、差别,树立正确的城乡观念,为推进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奠定教育与观念基础。

5.要因地制宜地合理配置和运用教具。贫困山区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没钱买学习用具。这就需要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美术用具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自己解决的就尽量不要去买,如颜料盒、画板、调色板等可以尽量自己解决。纸张、颜料这些不能自己解决的东西,就可以让两三位同学合用一盒。这样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使同学们接受,在这方面就需要老师多思考,尽量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要从山区的经济和文化氛围等方面来研究它的基础美术教育现状,从而分析应该如何改进和提高山区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深入民间了解乡村美术以及人文、地理环境,结合山区的自身条件来制定适合的教学方式。

在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尤其是山区美术教育更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人们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也得到提高,在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山区美术教育即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罗恩菲.创造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5]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7]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9]范凯熹.外国美术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9.

[10]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11]尹少淳.美术观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守尧编.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魏永利,殷金山编著.美术技法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4]张丕余主编.艺术与艺术教育[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7.

[15]沃尔夫林著.艺术风格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6]王逊编.中国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第3篇: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一、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大家都知道,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或多或少都有审美的因素存在,与十几年前比,学生家长对学生的美术素养也开始有所重视,不少家长也支持学龄前的子女学些美术知识。但是,一旦他们的子女进入基础教育阶段,这些家长的态度立刻发生了转变,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一学习阶段全身心地把所有精力放在语、数、外这些主科文化课上。而在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务部门在进行课时分配时也不得不把美术课时压缩到最低限度。在这种境况下,美术任课教师对美术课的不重视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等多层面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误区,使得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学形同虚设,有些学校的美术课甚至出现了课表上有而实际上无的状况。笔者认为,要彻底改变美术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这种认识上的“半真空”状态,必须改革目前中、高考科目的不合理设置,采用学段综合素质考评与一科多考的形式来解决一考定终身的选材机制,这是顶层上的解决办法,也是最终能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措施。美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而言,解决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课堂美术教学,保证课时,提高师资素质,改善美育环境,完善教学设备,开展有益的美育课外活动,建立学生美育达标考核机制。

二、教育教学方法上的误区

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侧重知识技能的反复训练,忽视美术素养的整合发展。过去有种错误的看法,认为美术课就是绘画课,这是对美术课程一种片面的、狭隘的认识,是对美育含义的误解。新课改强调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应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并逐步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改变美术课程一味重知识技能反复训练的现状,就必须改“学会”为“会学”,把课程还给学生。下面,就美术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提出个人的见解。

(1)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所要表现的对象让学生进行细致观察,了解其造型结构,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运用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和形式加以表现。这样才能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从而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具体来说,可变通传统的讲、演、练、评四个环节:“讲”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理解;“演”要强调多元性和非唯一性,“演”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启发意义的参考,而不是完全模仿;“练”这是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的过程,学生在这一阶段可独自练习,亦可小组合作,教师要因题、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进行指导;“评”要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评价的标准应体现多元性和开放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潜力。

(2)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大胆设计,进行创作,鼓励学生按自己的设想去构思,进行创意和设计。如《门》这一设计课题,可先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各种风格的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然后在掌握了基本设计与表达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创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把教师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

(3)欣赏、评述。“没有艺术的欣赏,便没有艺术的教育作用”,这一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艺术作品的造型、色彩、意蕴等方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感知美、发现美,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对雕塑作品《大卫》的欣赏,可从人物的结构造型、肢体语言、眼神等方面入手,进而深及对人的生命、灵魂和本质的解读。欣赏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加以引证,抓住审美对象的本质,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在审美过程中表现出独到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与评判能力。

(4)综合、探索。这是一个体验美、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学习领域。把美术与音乐、文学、自然等学科与各种活动结合起来,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对建立学生的知识框架和优化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如由画梅、兰、竹、菊等题材可联系到相关的音乐与文学作品进行讲解,还可以组织美术写生或参观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误区

第4篇: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 *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种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外延到内涵的 演变过程。随着我国10年来在幼教领域改革的加深,幼儿美术教育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教改革中,综合性的整体改革和各科教法的改革从两个方面推 动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由于我国美 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尚不能在广大教育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例如,幼儿 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问题,就是一个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 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研讨,无疑会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 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 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 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 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 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 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 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 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 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 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 革命性的主张,提出不要给儿童强加成人的思路和方法,要按照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教育,并使儿童的创造性 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 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 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 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 恩海姆(Rudo If 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 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 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 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 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 、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 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 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 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 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 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 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 ,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展 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 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 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将幼儿美术引入写实的模式之中。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 )”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 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 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 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 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 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转贴于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 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 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 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 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 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 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 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 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 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 的造形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形活动最 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 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 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 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形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 过造形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形活动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

人的造形活动离不开实践,科学家为大脑机能定位的研究和认识规律的研究表明,大脑与外界存在着某种 一致的关系,大脑皮层的活动取决于脑细胞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形成自身的代码(图式),用来译解和反映对 象世界,这样,经常接触某一事物的人就形成了对该事物的代码,例如,经常听音乐的人,就形成对音乐的代 码,而不接触音乐的人头脑中缺少编码,自然就难以解码,也就只能听见,而听不懂音乐。创造性的造形活动 也是如此。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才能建立起创造性的代码,因此,尽管说造形活动有助于培 养创造力,但美术教育中模仿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在活动中对技术的追求已经束缚住了自主 性的探索性的表现的可能性,使其不能形成创造性的代码。

造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造型艺术,与美术互用。广义则泛指无论有无美的要素,凡人类利用一切 可视可触的材料在空间或平面上做出看得见,摸得到的形象或物体。如果我们从广义的意义上去看待幼儿美术 活动,则除了图画和手工以外,幼儿的很多游戏活动都是造形活动,例如,孩子在雪地上用脚踩出花样、用插 塑积木摆出各种形态,在下过雨的水沟上筑坝,在沙子堆里造城堡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创造性的造形都是具有 意义的。因此,广义的造形应是我们对幼儿美术活动所持的态度。由此出发,也更为容易拓展幼儿美术活动的 内容并与其它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幼儿的造形活动是与游戏分不开的,他们对随手搭合的树叶、纸片、小棍极感兴趣,对能够通过自己的主 观意志改变一种材料的形也极感兴趣,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是小小的原始人,就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对形式 多样的美术活动那样感兴趣了,他们的活动中不仅满足了游戏的需要,而且得到了关于物质世界的真实信息以 及自己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每一种新材料或新式样的接触和体验都会使他们形成深刻的记忆并影响久远,所以 增强幼儿对各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造型材料的体验,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工作,从这种体验中就培养出造 型艺术的基础感觉。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意象表现”和“机能性表现”。这两种表现在活动中都是依赖视觉形 式实现的。也就是说,幼儿在造形中的着眼点是美术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对“形”(形状、色彩、构 成要素等)以及由“形”引发的联想感兴趣。例如,当孩子在涂鸦期能画出圆形时,他并非要画什么东西,而 只对这种最简单的能把图与底区别开来的“形”感兴趣。在以后出现的象征性符号和各种各样的形象样式及组 织形式中也是以形的变化和关系为基础的。他们对手工活动的态度也是如此。他们对泥工、折纸等活动的兴趣 在于这些可变形的材料能够实现他们造形的意愿,从而体验到创造“形”的快乐。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情,他们对美的认识是肤浅的,但却是基 础的,因为美的内涵是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造形艺术为幼儿对美的认识,尤其是视知觉对美的形式的认识提 供了条件。因此,美术教育本身就含有美育的内容。当然,美育不仅通过造形活动,它还需要其它教育活动才 能实现,但造形活动中的美育作用是重要的,因为它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可以现实化的视觉的美感表现形 式。

幼儿在造形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自主的活动,自由地表现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幼儿表现 出的创造性是幼儿主观欲望和想象的产物,如果在活动中是为了自己的表现而做或画,他们会自然地将心里的 美的情感流露出来,从而产生自然、诚实、大胆、朴实、直率、稚拙的特点,尽管这些作品在一些人眼里是幼 稚可笑的,但它所具有的个性和心意是明确的,而模仿成人的艺术的作品则失去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幼 儿美术活动应更多地给予孩子自生性,教育者的工作是为他们提供条件并启发诱导使其实现这种创造,而不是 简单地教他们照猫画虎。

综上所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以此为中心来考虑就容易展开其它教育功能。所以 应重视通过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来培养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研讨有助于教育目标的阐明,而教育目标的阐明有助于更新人们对幼儿美术 教育的认识,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教育内容、方法的改革,使幼儿美术教育能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天地,对以往行 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也能以新的认识去总结出规律,予以继承和发展。

第5篇: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6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204―02

一、审美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审美教育,是以美为对象,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形成人正确的审美观;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蔡元培认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审美教育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是指人生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正确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美好、崇高的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即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与构建,属于世界观教育。狭义的是指艺术教育,即通过各种艺术形象,深刻地打动人们的灵魂,对人们的心灵、行为和语言等施以影响的教育。

审美教与美术教育,看起来只有一字之差,甚至都可以简称为“美育”具体而言,审美教育主要培养人的审美态度,而所谓审美态度,就是对美术作品采取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因而,审美教育兼具艺术(如美术、音乐、舞蹈等)教育、情感教育的色彩,又可以是应用美学理论的教学实践,既要符合美的规律。又要遵守教育规律。美术教育则专指美术教育中美术门类的教育,注重技能训练、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审美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审美趣味,只有具备二者的人才能谈得上全面发展。美术教育,它包括审美形态、美感教育及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是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辨能力,它侧重于对象之客观形态的描述和认识。审美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对美的欣赏和创造力,完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主动的创造精神和艺术创造能力。这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健全成熟的审美心理素质和心理结构,具有高度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也反映了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应当作为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审美教育和艺术素养的教育对于易受感染的、尚未定型的性格的形成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对美术教学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现在的美术教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整体上还存在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纯绘画性”的教育观念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它从根本上把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美术教育,等同于一种单一性的艺术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美术教育必然会丧失其独立品性,而仅仅成为某种艺术技巧教育,而未能发挥和实现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和价值意义。

审美教育是美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美术施教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审美教育的因素,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确立审美教育的原则方法,把审美教育与教学活动有机地溶为一体,将审美教育纳入全方位塑造和培养具有良好素质修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合格人才中来。加强审美教育能引导人求“真”向“善”为“美”。审美教育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它的基本价值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完善人的精神面貌,使人的审美生活成为可能。审美素质作为一种国民素质,是一个比文化、道德等素质更高、更综合的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专业文化知识,有崇高理想和健全体魄,富于创造精神和相当审美素养的新型人才。审美教育和美术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担此重任。

三、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路径

在全面构建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今天,审美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极大的改变,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亦日趋多层次和多元化。

(一)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审美理解能力,就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或艺术作品的内容意义的能力。审美理解能力不是生而具有的,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它既要求受教育者对自然和艺术的大量感性接触,又要求他有广博的学识和丰厚的生活底蕴。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使用一般的教育方式达到对一般知识的掌握;其次要用特殊方法达到对形式中之意味的理解。这两种教育方法可使学生理解各类艺术的表现技巧,理解典故和各种符号的象征意义,理解各种哲学思想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

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这种教育大致可以从两方而进行:一方面,运用一般教育方法达到一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运用特殊方法达到对形式中之意味的理解。第一种教育主要达到对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的理解;对典故和各种符号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理解。这两种理解力要可以通过记忆、背诵、学习、观察掌握。运用特殊教育方法达到的理解,是对形式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观性理解,要培养审美主体的这种理解力,必须采取特殊教育方法,而其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引导审美主体打破日常生活中仅仅把事物形式作为认识标签,从而迅速把它归于某一种类之中的思考习惯和分类标准,树立以自己体验和理解的内在情感模式对其分类的审美分类标准。要想获得审美理解力,关键的第一步是克服理想性思维所铺设的习惯轨道的制约,转而去把握住整体形象以及整体中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并继而用想象力和情感去统摄这个对象,达到审美理解。

(二)确立审美知觉在美术教育中核心地位

审美教育主要运用审美知觉原理进行。知觉是对事物各不同特征如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主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直觉力、禀赋力。审美知觉就是艺术知觉,它既是审美活动得以建立的基础,也是导向审美想象、审美认识、审美愉悦及审美创造的桥梁。美术教育的理念应是以学习绘画为媒介、以审美知觉的开发为核心、以创造力培养为最终目标的视觉训练。将审美感知能力作为美术教育的核心就意味着必须基于视觉的生理―心理机制去建立其基本的思维方式及其教育方法;进而意味着由这种方法所导致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步骤和手段都应体现为一种既能与主体思维方式相统一,又可表现为某一环节与步骤之思想的最有效的视觉化方式;最终意味着美术教育从技术能力训练向视觉思维能力培养的全面转型。

(三)培养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能力

首先,是要让审美主体具有审美自由的观念和心态,认识到艺术作为审美自由高级形式的人类劳动特征,从而具有自由创造的审美意识:其次,激发审美主体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审美情感,要不拘于一般教学原理的求异、质疑、想象的“创造性”三部曲,而认识到创造性审美情感超越日常生活的即时性和偶然性的性质,使审美主体的艺术想象在大量的基础性感知和丰富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灵感:最后,要教育学生具有超越意识,即艺术审美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

(四)教会审美表述的方法

审美表述,是建立在历史、文化、民族、环境、政治、经济、宗教、时代及专业修养、语言运用等多方面知识上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否能对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做出高级的欣赏和全面的评价,往往就取决于这种综合能力的高低。要全面准确地评价一幅美术作品,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可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由一个画种到多个画种的原则来进行表述的训练。可以从单一的技巧上来表述,可以从单纯的造型上来表述,也可以专表述线条或色彩。同时,还可以结合教学进度让学生表述。即现在学什么就锻炼表述什么。如学生正在进行色彩研究,就可尝试对美术作品进行色彩分析的表述。当学生对多个画种有了一定的了解时,就可以对各种画种的美术作品做出一定的审美评价。只要把握住审美表述能力训练的原则,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审美和表述能力,还有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克俊.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0(1).

第6篇: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思想的转变

1.美术教学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通过理解各个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美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仅有一碗水是远远不够的,要做源源不断的水源。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首先是艺术家,然后才是教师,自己的艺术品位高了,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优秀的美术教师是富于创造  性的,这种创造表现为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更应转变观念,从应试教育的习惯中走出来,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及时转换思想,与时俱进。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新的美术教育理论、方法不断产生。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各种先进的理论、方法,要认识到只有继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重大展览,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加强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适应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教师可通过阅读美术有关理论著作等提高认识,通过网络、展览等多条渠道接受美术信息,关注当代美术发展。

二、科学有效地组织教学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自信,尊重学生的个性,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艺术讲究个性和创造力。教育的落后即人才的落后,美术教育如果培养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一样,那这就是失败的教育。艺术讲求个性的表达,个人创造力的体现,不要去束缚孩子天真的想法。美术需要不断的创新才会有生命力。

2.用趣味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新知识的强大动力,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去选择模块,解决模块的问题,并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在教学中,单从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结构、透视等元素出发分析美术作品,学生很快就感觉乏味。教师应将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美术鉴赏水平的整体提高。发挥美术教育应有的作用,避免“裸课”,传授单一的美术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要将文学、历史、哲学知识融入到美术教学,只有这样学生在参与欣赏活动中才能主动有效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要中、西并重,既要让他们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又要让他们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充实头脑,开阔眼界,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尤其是引导他们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不排斥外来文化,用艺术和文化交流。

4.欣赏与技能并重。欣赏课教学肩负着重要的任务,要让学生去感受美,通过鉴赏去认识,慢慢达到感知,然后再重新认识,最后通过自己的手去再现自己认为的美的样式。在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任何一幅中外美术作品,学生都能说出名称、背景、作者以及作品后的许多故事,可当真正要他自己创作时,却做不出来,没有任何实际动手能力。所以,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欣赏的同时,学会自己动手创作作品,提高动手能力。  

第7篇: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摘 要: 课程结构是一个系统、严密、科学的组织,课程结构的安排应该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科特点等角度考虑。本文以加强美术课程结构内容设置应突出师范专业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和能力等三个方面对高中起点大学专科初等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结构作出分析。

关键词: 师范教育专业 美术教育 课程结构

师范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素养的发展,是师范教育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作为大学专科初等教育专业重要的教育基础课程之一的美术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1”课程结构模式、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本着以培养具有“厚基础、高素质、有特长、受欢迎”的小学教师为目标,根据师范专业特点、学科特点、课时情况,以及教材提供给任课教师展示教学智慧提供的空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于美术学科的课程结构应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编排组合,科学地安排高中起点三年制大学专科初等教育专业的美术公共必修课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一个系统、严密、科学的组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了解学生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课程结构的安排应该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科特点等角度考虑。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要求课程结构、内容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打好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通过对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对高中起点大学专科初等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结构做分析。

一、突出师范专业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安排美术课程结构。

高中起点初等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同美术学科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美术基础普遍比较差,学生也存在美术课程对于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师范教育的职业教育功能等方面认识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这一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如果本着突出师范专业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地安排美术课程结构,学生就会在这一学习阶段受益匪浅。

首先,课程结构内容的设置要与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相互协调,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在美术教学中,无论何种教学内容,自始至终都贯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过程中,需要自觉养成美术观察习惯,即整体观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整体观非常重要,这种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能着眼于全局的整体观能力的形成,对于满足学生美术课堂学习的需要及满足学生进一步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至关重要的。简笔画、美术字、色彩知识、图案基础、板报的绘制、素描写生、中国画的学习、版画、手工制作等这些美术技能课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对于学生整体观的培养、造型能力的提高,以及促进学生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师职业意识的尽早确立、完善学生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应具备的造型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里需要重点强调,师范院校非美术专业的美术课时有限,不宜过多采取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在师范专业美术课程结构的前期阶段,如果过早进入很专业化的美术学习训练模式,学生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阶段应该充分发挥简笔画、美术字、色彩知识、图案基础、板报绘制、教学挂图、手工制作等几种美术技法、实用技能方面的学习训练在本专业、本阶段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以平面形的造型技能训练为主,帮助师范专业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观察表现方法,学会更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将此方法作为一种理念,自觉养成良好的美术观察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师范学生了解简笔画、教学挂图、电脑课件、手工制作教具、板报这些具有描述知识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形象直观、要素特征明显等特点的教育教学辅助手段,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先以平面形的造型技能训练为主,对于增强师范专业学生学好美术学科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在下一步素描写生、中国画、版画(纸版画、实物版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如何解决造型艺术中各种关系的思维能力方面,如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平面与立体空间的关系表现等学习内容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学习基础,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相对会比较顺利。

这一阶段美术技能课的教学课程结构的科学安排,在帮助学生树立整体观,掌握观察与表现的基础造型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色彩艺术修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师范专业学生尽早明确,学好美术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用好用活课堂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交流,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合理安排美术课程结构。

人文性是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早已成为社会思想传播的媒体和工具,甚至包括观念意识的形成和确立。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美术教育担当的使命。蔡元培先生对美育下的定义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通过了解古今中外的重要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对艺术美的感受和评析能力,是师范教育专业开设美术鉴赏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由于中外美术史论、美术鉴赏等课程大部分师范专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接触得很少,因此在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美术鉴赏课,一直被美术教师们认为是较难讲授的一门课程。我认为,美术课堂上的技能技法训练课同美术鉴赏课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课程结构安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途径。比如在素描写生课、色彩性能练习课期间穿插西方绘画名作鉴赏,了解西方绘画的发展及重要绘画作品的概况;在装饰色彩画、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中,穿插中国绘画名作鉴赏,提高学生对民族绘画的欣赏能力;在图案基础、手工制作课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实用美术的鉴赏知识,等等。这种课程结构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技法课的学习,在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线条、形状、结构、色彩、明暗、工具材料等美术基本要素技巧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以课题方式,增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互动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合适的课题,学生积极进行课下思考、自学、拓展,有利于培养主动思考、勇于表述的学习精神及对于古今中外美术文化的思考认识能力,从强调学生被动接受间接经验的学习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参与学习。

师范教育专业美术鉴赏课的这种课程结构的安排,在培养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精神及艺术修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也是针对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课的学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胜任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优化美术课程结构。

国家的兴盛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教师,注重培养、发展师范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美术教育被公认为培养创造力的颇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如何优化美术课程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目标。我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美术教育在技巧训练和情操陶冶的教学背景下,任课教师应在注意引导师范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强调课内外实践方面做足文章。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知识的运用。学生通过美术课上技能技巧的学习训练,明确了技能是成就一切的工具,在具备基础造型能力的前提下,教师应本着基础知识和技能只有与小学教育教学密切结合,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手段的教学宗旨,优化美术课程结构。如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应用的简笔画创编、创作及自由设色练习;在培养、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色彩艺术感知力、色彩综合应用实践能力、色彩艺术创意等方面有很大帮助的色彩教学中的发挥色彩性能练习活动;板报设计、制作的教学活动;在师范高年级阶段的手工制作课上,教师配合学生试讲、教法课的学习,指导学生创作手工教具的教学活动。在这一阶段的美术教学,教师要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美育本身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美术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我们相信,敢于联想、善于表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未来教师,今后才能正确引导、启发儿童的创造性。

另外,学校可以广泛开展美术兴趣小组以补充课内美术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兴趣小组的成员还会起到“小先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班级、年级其他同学学习美术、学好美术发挥着积极作用。美术评价也是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适时、定期举办学生美术作业、作品展,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通过美术展览的艺术活动平台,对学生产生激励、鼓舞作用,进一步促进美术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

加强课程结构内容设置要与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对美术课程结构进行分析,更好地推进师范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在加强学生美术综合学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第8篇: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素描基础;教学;中职美术

对于学生来说,素描基础课程不仅可以帮助自身提高绘画基础技能,还可以培养自身的美术兴趣。素描基础课程教学能帮助学生分析美术知识中的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塑造自我风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美术教学中,学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逐渐提高素描技能,再加上中职学生素描功底参差不齐,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成为中职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美术素描基础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我国中职院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受到以往美术素描教学模式的影响。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对中职美术教育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素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创新型美术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中职美术素描基础课程教学亟待改革。中职美术教师应创新素描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绘画能力。

二、当前中职美术素描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素描重视程度不高

中职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学生在校期间也以技能训练为主,认为美术知识在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中用处不大,了解一下即可。正是这种片面的认识,再加上处于心理转型期的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中职美术素描基础课程教学难以真正展开。

2.中职美术缺乏教学针对性

以往的美术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进行记录,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批改。这种教学模式以美术基础知识与绘画方法的系统构建为出发点,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素描绘画能力,制约了学生素描技能的提高。在中职院校素描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事物的刻画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影响其美术综合素质的发展。

3.对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把握不够准确

一些教师对于中职美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够准确,使学生对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理解得不够透彻。学生离开了美术教材,就无法表述美术概念、美术理论等相关美术知识。

三、中职美术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调动学生的素描学习兴趣

较高的学习兴趣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素描。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选取素描教学素材,引起学生的素描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提升学生对素描知识的理解

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在中职美术素描教学中,教师应从素描基础知识入手,拓展素描资源,提升课程的趣味性,指导学生观察并解读素描资源。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更能帮助提升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美术表达能力。另外,对素描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也是教师深层次发展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的过程。

3.树立创新意识,促进素描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阶段我国各院校的教育目标,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职美术素描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基础素描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创新意识带动学生的发展。如,在宣讲素描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图形中所展示的素描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创新式的解读,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结语

素描是美术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基础阶段。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素描基础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认知客观事物。教师应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绘画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使其发展个人风格,深化作品内涵。中职美术教学应以作品创新为目的,以技能提升为核心,以知识的构建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乐天.浅议中职美术素描基础教学.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2).

[2]杨茜.中职美术中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探讨.成功(教育),2012(12).

第9篇: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 美术色彩 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177-01

一 中职美术色彩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职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一般会被教师和学生忽视,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或是临摹的层面。学生缺乏个性的展现,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课程学习的兴趣。重视中职美术色彩教学,关系着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服装设计、电脑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所以正确认识、对待中职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今后的顺利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学生缺乏对色彩的认识

中职院校的学生都是直接由初中毕业生组成的,而在小学和初中对美术的教学基本都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系统化的理论和专业化的教学都相对薄弱。因此,大部分学生对美术教学中的色彩都缺乏认识基础。如果中职教师继续忽视美术基础的教学,将会对学生以后一系列的美术学习造成极大的困扰。

2.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幅好的美术作品,离不开作者精巧的构思,也离不开对美术色彩的运用。由此可见,对色彩的熟练把握关乎一件作品的成败,对色彩的胸有成竹也直接导致绘画者对作品的创作设计。但是,在中职院校中,教师大部分集中在对色彩理论和数据的分析教学上,结构单一,内容肤浅,缺少灵魂。教师弱化对色彩使用的感性分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自己艺术灵感的诠释和表达,作品的意义表达都具有“千人一面”的共性,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色彩实践能力造成制约。

3.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式陈旧

当下,许多中职教师仅把对学生的知识传输视为一项工作任务,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美术教师对美术知识的讲解多集中在教科书的原理研究上,缺乏对色彩的感性运用。而在美术课堂的实践环节中,缺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融合,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 完善中职美术教育色彩教学的策略

1.强化色彩教学教育

中职学生美术色彩基础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在美术教学中一般会强调三元素的对比、视觉的对比两大理论知识框架,虽然这种理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色彩认识积累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却缺乏色彩感性分析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色彩的教学建设,以理论结合实际,理性控制感性,让学生的艺术天分都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美术创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2.建构多元化教学体系

凭借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色彩的认识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建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体系,以多媒体中的三维技术、图像制作和效果对照的教学模式对色彩的认识及运用进行直观的展示,并且可以对典型作品或者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赏析,从而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

3.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每一幅艺术作品的生命都是由创作者赋予的,所以要想自己的作品在众多的创作中脱颖而出,创作者首先就要具有鲜明的个性,美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对这种个性化差异的训练,积极为学生在校园环境和美术课程中营造一个开放、舒适的学习氛围。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以户外写生形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在实际操作运用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促进基础与艺术的统一

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已经有了固定的认识,将书本上的作品成功地“移植”到画本上就是教学的成功和学生个人能力的体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要求中职院校要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拿美术色彩的教学来说,学生除了能够对色彩有足够的认识和对绘画技巧的掌握,还要在绘画创作中表现出个人的风格和个性的张力,将艺术情感融入对美术色彩的运用中。教师要将美术色彩的基础性与艺术性教学协调发展,提升学生的主观创造性和对艺术的审美能力,通过丰富的色彩和流畅线条的使用来表达内心的情愫,实现目标层次性的有机统一。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教育中,美术的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存在于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解决,是提升学生色彩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创造性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培丽.中职美术色彩教学浅谈[J].才智,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