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同一气范文

通同一气精选(九篇)

第1篇:通同一气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 1. 1 病例入选标准 ( 1) 呼吸机依赖患儿: 关于呼吸机依赖,不同文献界定差异很大,机械通气时限从 48 h 到 6 个月以上[7]。本研究结合新生儿临床实际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特殊性,选择机械通气时间 >7 d 但 <14 d 的患儿; ( 2) 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 <1500 g; ( 3) 胎龄 28 ~32 周; ( 4) 研究开始前患儿通气采用传统辅/控( assist/control,A/C)模式; ( 5) 家长知情同意应用 PAV 模式。

1. 1. 2 排除标准 有下列情况者均排除: ( 1) 严重感染; ( 2) 心脏疾患; ( 3) 颅内出血; ( 4) 小于胎龄儿; ( 5) 外科疾病; ( 6) 气管插管漏气大于呼气潮气量 20%; ( 7) 先天性畸形; ( 8) 接受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合并肺出血或肺动脉高压; ( 9) 无自主呼吸; ( 10) 多脏器衰竭; ( 11) 腹胀或喂养不耐受。

1. 1. 3 设备 患儿均采用德国产 StepanieV3 型婴儿呼吸机行辅助通气,并用该机自带智能模块行呼吸力学监测; 用美国产 GE3000 型血气分析仪行肝素化血气分析; 血氧饱和度及血压监测采用PHILIP MP30 型监护仪。

1. 2 方法

采用随机化对照研究。2009 年 1 月至 2009 年 7 月入住北京八一儿童医院早产儿监护病房使用呼吸机且满足上述呼吸机依赖标准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46 例,其中男 26 例,女 20 例,平均胎龄30 周,平均出生体重 1290 g,研究前平均机械通气时间7.4 d。随机分为 PAV 组和 A/C 组( 每组 23 例) ,两组除接受不同的通气模式外,其他临床处理均同样按照常规进行,包括叩背、吸痰、雾化吸入、鼻饲和静脉营养支持、预防感染、镇静等。两组在性别、胎龄、体重、研究前机械通气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 2. 1 A / C 模式的参数设置 采用流量触发、时间切换模式,要求确定的自发吸气均要能触发呼吸机送气,以使呼吸机尽可能地支持患儿的自主呼吸。通过观察流量波形保证在吸气或者呼气末流量信号均能回到零点基线,保证吸气和呼气时间足够。若不能达到上述波形要求,则相应延长吸气或者呼气时间。该模式下若患儿呼吸频率快于设定值,降低控制呼吸频率对呼吸机工作频率并无影响,因此通过调节吸气峰压( PIP) 来维持患儿酸碱平衡。

1. 2. 2 PAV 模式设定方法 患儿在随机入选PAV 组前使用传统 A / C 模式,保持其峰压上限和呼气末正压( PEEP) 不变,采用“脱逸法”( run-away) 调节阻力卸载增益水平[1,5,8]。黏性阻力卸载( resistiveunloading) 增益调节方法: 当弹力卸载增益为零时,缓慢从零点调节,增加阻力卸载增益值,直到呼吸机压力波形呈快速振荡,该点对应的增益值之 80% 为初调值。弹性阻力卸载( elastic unloading) 增益调节方法: 在阻力增益为零时,将弹性卸载增益从零点开始逐渐缓慢增加,当压力波形出现典型的吸气相快速上升并达到设定峰压上限,判定为脱逸发生,此增益值之 80%为初调值。在后续动态调节中,以患儿呼吸舒适,并且保持最小的胸廓运动异常为标准。根据上述方法设定增益初设值和调整增益水平,若观察期内根据患儿实际呼吸状况调整增益水平,则取其均值。为防止患儿出现呼吸暂停时间过长,设定后备指令通气,启动时间初始设定为 8 s,观察中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后备通气选择压力控制方式,PIP 水平和呼吸频率设置与采用 A/C 模式时相同。

1. 2. 3 生理指标和呼吸力学指标监测 临床观察时间为3 d,常规留置肱动脉导管,以便监测血压和动态采集动脉血气。每日分早、中、晚 3 个固定时间点观察记录,选择在患儿吸痰、鼻饲进食后 1 h 安静状态下进行,每个时间点观察30 min,每5 min 记录1 次患儿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 SPO2) 、吸入氧体积分数( FiO2) 、潮气量( VT) 、每分通气量( MV) 、PIP、平均气道压( MAP) 、PEEP 和自主呼吸频率( RR) ,取每个时间点内共计 6 次观察记录值之均值为本次观察点数据。为避免采血过多造成患儿贫血,选择在早、中、晚时间点终点时采集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 oxy-genation index,OI; OI = PaO2/ FiO2) 。

1. 3 统计学分析

3 d 临床观察期内共采集 9 个时间点生理指标和呼吸力学指标数据,取其均值; 血压变异度以每个患儿动态观察血压值的四分位数间距( QR) 统计。数据结果以均数 ±标准差( x ± s) 表示,PAV 与 A/C 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 t 检验,以 SPSS 13. 0 统计学软件包行统计学分析,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血气分析结果比较,PAV 组 PaO2及 OI 高于 A/C 组( P < 0. 01) ,pH、PaCO2、FiO2及 SPO2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1; 呼吸力学指标中,PAV 组 PIP 及 MAP 低于 A/C 组( P < 0. 01) ,PEEP、VT、MV 和 RR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2; 血流动力学指标中,PAV 组收缩压变异度及舒张压变异度均低于 A/C 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3; 在 A/C 组,有1 例患儿出现气胸和纵隔气肿,PAV 组未见发生。

3 讨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特殊群体,其较高的呼吸机使用率和慢性肺病的高发生率促使学者对机械通气技术提出更高要求[9]。1992 年由 Younes[1]引入成比例辅助通气概念,PAV 模式逐渐为临床所熟悉。生理状况下,肺通气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推动气流的动力和阻止其流动的阻力,前者主要源于呼吸肌收缩产生的胸腔内压( Pmus) 降低,而后者主要包括弹性阻力和气道黏性阻力。在机械通气情况下,吸气动力除了患者自身的 Pmus 外,还包括呼吸机提供的辅助压力( Paw) 。呼吸衰竭患者表现为Pmus 减低,肺顺应性减低( 即弹性阻力增加) 或 / 和气道阻力增加。传统容量控制( VC) 机械通气时,通气量( V) 与吸气流速( υ) 预先设定,在相同的弹性阻力及气道黏性阻力下,Pmus + Paw 也固定不变,因此,Pmus 与 Paw 之间呈反比关系,吸气努力( Pums) 越大,呼吸机提供的压力( Paw) 越小。患者吸气力量和潮气量零相关。压力控制( PC) 通气时,Paw 预先设定,虽然潮气量随患者吸气努力增加而升高,但是只是使向右下移位的 P-V 曲线水平上移,并不能使 Pmus 与 V、υ 的关系恢复到正常范围。因此,无论是 VC 还是 PC,传统通气模式均不符合生理状态下的压力 - 容积关系。就人机同步性而言,基于 VC 或 PC 的传统自主触发通气模式,譬如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 、A/C 或者压力支持通气( PSV) 等,只是在自主呼吸循环周期中某一个点使患者和呼吸机同步,而同步的时间点之外,呼吸机的平台压力或容量则是呼吸机按照预设的指标施加于患者。为了克服弹性阻力和气道黏性阻力的增加,可以用压力支持来代偿,即进行弹力卸载和阻力卸载。PAV 与其他传统通气模式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它不需要设定目标 VT、υ 或 Paw,而是通过设置容量辅助和流速辅助,分别用以克服弹性阻力( 弹力卸载)和克服黏性阻力( 阻力卸载) 。患者呼吸肌收缩产生 Pums 触发呼吸机送气的同时,置于呼吸管路 Y形接口处的传感器感受患者瞬间 υ 和 V 的变化,PAV 系统通过快速反馈以设定的卸载增益提供 Paw通气。患者吸气努力的瞬间,Paw 随 Pums 的增强而升高,患者的吸气努力按照设定增益被等比例放大,其吸气力量和肺容量的异常关系得以矫正。通过合理的弹力卸载和阻力卸载,可以达到对呼吸力学合理和精确的调节和补偿,最终达到该模式下的最低压力水平。换言之,PAV 通气模式下呼吸机的压力完全伺服给予,在整个呼吸周期,呼吸机受到来自病人的持续动态输入信号的反馈调节,呼吸机压力的增加与病人产生的瞬间潮气量和气道流速等比例。它使得患者自己控制呼吸中的各个变量,自身的吸气努力等比例的受到呼吸机的辅助,因而在 PAV 模式中患者完全自由的表达自己内在的呼吸模式,并且得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呼吸支持,减少了呼吸肌做功,使机体能量消耗降低,进而减少心肺负荷。

国外研究显示在早产儿急性肺疾患中,PAV 模式显示了其潜在的优势,其以更低的跨肺压达到了与传统通气同样的效果[4,10]。国内两项新生儿方面的研究认为 PAV 可尝试用于新生儿肺疾患[11-12],但均为数十分钟到数小时的短期研究。本研究在连续3 d 的时间里,研究了 PAV 模式对慢性呼吸机依赖低出生体重患儿呼吸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2篇:通同一气范文

关键词:气化,巷道

Abstract: coal is the pillar industry in China, the coal mining is the main economic lifeline in our province. Sign in mining accidents continued in recent years. Floods, gas explosion let the person listen to tiger color change, but China cannot leave the coal mining, cannot leave the coal. How to use coal mining, peace? This is the problem of a few generations so desperately, so humans began to follow the other way, change the mode of coal cutting, thought of the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Keywords: gasification, roadways

中图分类号:F407.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煤炭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煤炭工业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煤炭产量与消费量已占世界的1/3。但是,在煤炭企业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同时,煤炭企业整体上并没有走出困境。国家和企业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来解决煤炭开发与利用中对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在大量利用煤炭的同时,对于开采与燃煤对环境的污染提出了很多疑问,再加上煤矿事故频发,因此,社会要求煤炭开采工艺有新的发展。这样迫使人们去研究新的采煤工艺。象露天开采工艺,但也有许多人想到了煤炭地下气化方式。

一、煤炭地下气化应用

煤炭地下气化是开采煤炭的一种新工艺,其特点是将埋藏在地下的煤炭直接变为煤气,通过管道把煤气供给工厂、学校、电厂等各类用户,用来发电、采暖、做饭,使现有矿井的地下作业改为采气作业。煤炭地下气化的实质是将传统的物理开采方法变为化学开采方法,是一新型、可发展新型工艺。煤炭地下气化因具有安全、高效、低污染、易运输等优点,所以世界各国对此都非常重视。

二、煤炭地下气化的原理

首先从地表沿煤层开掘两条倾斜的巷道。一个是进气巷道,一个是排气巷道。然后在煤层中靠下部用一条水平巷道将两条倾斜巷道连接起来,被巷道所包围的整个煤体,就是将要气化的区域,称之为气化盘区,或称地下发生炉。最初,在水平巷道中用可燃物质将煤引燃,并在该巷形成燃煤工作面。这时从鼓风巷道吹入空气,在燃烧工作面与煤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后,生成的煤气从另一条倾斜的巷道即排气巷道排出地面。随着煤层的燃烧,燃烧工作面逐渐向上移动,而工作面下方的采空区被烧剩的煤灰和顶板垮落的岩石所充填,但塌落的顶板岩石通常不会完全堵死通道而仍会保留一个不大的空间供气流通过,只需利用鼓风机的风压就可使气流顺利通过通道。这种有气流通过的气化工作面被称为气化通道,整个气化通道因反应温度不同,一般分为气化带、还原带和干馏、干燥带三个带。

1、气化带。在气化通道的起始段长度内,煤中的碳和氢与空气中的氧化合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产生大量热能,温度达1200℃到l 400℃,致使附近煤层炽热。

2、还原带。气流沿气化通道继续向前流动,当气流中的氧已基本耗尽而温度仍在800~l000℃以上时,二化碳与赤热的煤相遇,吸热并还原为一氧化碳。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与煤里的碳氧起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以及少量的烷族象甲烷等气体,这就是还原区。

3、干馏、干燥带。在还原反应过程中,要吸收一部分热量,因此气流的温度就要逐渐降低到700~400℃,以致还原作用停止。此时燃烧中的碳就不再进行氧化,而只进行干馏,放出许多挥发性的混合气体,有氢气、瓦斯和其他碳氢化合物。这段称为干燥带的干馏部分。在干馏之后便是干燥带。混合气体此时仍有很高的温度可气化其中的水分,混合气体干燥后,最后可得到二氧化碳、一氧化炭、氧气、氢气、甲烷、硫化氢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其中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是可燃气体,它们的混合物就是煤气。

三、煤炭地下气化方法

气化方法通常可分为有井式和无井式两种。所谓有井式地下气化法如前所述。无井式地下气化是应用定向钻进技术,由地面钻出进、排气孔和煤层中的气化通道,构成地下气化发生炉。而无井式气化法是用钻孔代替坑道,以构成气流通道。避免了有井式气化法需要预先开掘井筒和平巷等,其准备工程量大、成本高,坑道不易密闭,漏风量大,气化过程难于控制,而且在建地下气化发生炉期间,仍然避免不了要在地下进行工作的其它问题,使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它己在世界上被广泛采用。

四、无井式地下气化法的生产工艺系统

无井式气化法的准备工作包括两部分:即从地面向煤层打钻孔和在煤层中准备出气化通道。从地面向煤层打钻孔可以采用三种形式的钻孔:垂直钻孔、倾斜钻孔和曲线钻孔。当钻孔钻至煤层后,在钻孔底部的煤层里,准备出气化通道的工作叫做钻孔贯通工作。贯通的方法目前有以下几种:空气渗透火力贯通法、电力贯通法、定向钻进贯通法和水力压裂法。根据煤层赋存条件的不同,其生产工艺系统也有差异。对于近水平煤层和缓斜煤层,在规定的气化盘区内,先打好几排钻孔。钻孔采用正方形或矩形布置方式。钻孔沿煤层倾向成排地布置,每排钻孔的数目取决于气化站所需的生产能力。

五、地下气化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地下气化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供氧量。鼓风的压入强度和鼓风中的氧气浓度对地下气化的效果有直接影响。前苏联分别用空气和富氧空气作为气化剂进行试验。实验表明,供风量越大,气化剂含氧量越高,煤气的热值就越高。

第3篇:通同一气范文

(1)闻花式吸气训练

挺起胸膛,保持放松状态,双肩尽量放松,保持自然状态,腰腹不要过度用力,在做完调整工作之后进行吸气,重点在于吸气时胸腔和双肩要保持准备时的放松状态,不能胡乱摆动,尤其是不可以随意调整高度,所以在进行吸气的过程中,假如胸腔和双肩的高度不能有效保持将会导致吸入的空气仅仅能运动到胸腔和肺部,无法更加有效的进入,同时横膈膜无法通过空气形成的压力来调整自身高度,不能有效的进行转移。

(2)平躺吸气训练

当人保持着最轻松的身体状况时来进行呼吸的身体部位就是在进行表演时进行呼吸的身体部位。通常人们在身体平躺休息时进行呼吸通常也相当于表演时进行呼吸,即使休息时进行的呼吸同表演时进行呼吸之间在呼吸的程度和容量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过进行呼吸的身体部位却是一致的,都集中在身体上腹部。

(3)惊讶吸气训练

当人受到意外刺激时,胸腔容量快速增加,呼吸受到一定的抑制。这同呼入空气后进行闭气是一样的原理。在进行呼吸训练的过程中,演唱者能够首先摸索这种“惊讶”的经验,随之对这种演唱方法进行不断积累,同时能够最大程度上的使自己适应这种状态,不断保持闭气的状态,不过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还要存在不断进行呼吸和胸腔空气容量增加的感觉。不然的话身体会产生疲劳感,不利于自身调整呼吸。通过这种联系能够有效对横膈膜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支持意义,能够有效训练歌者控制横膈膜。另外,能够帮助歌者有效的调整自身呼吸。

(4)打“嘟噜”吸气训练

这种呼吸方法需要演唱者保持身体保持正立姿势,同时尽可能放松自己的肩膀和胸腔,像平时呼吸一样进行深呼吸,通过这种方式来不断拓展横膈膜。在演唱时呼出空气的过程中,要能够有节奏的发出“嘟噜”声。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帮助自身切身感受横膈膜在进行声乐表演过程中的作用。

3.2.2呼气训练

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小腹要始终保持紧缩状态,不能放松小腹,通过对胸、腹的合理调整,将吸入的空气有节奏的缓慢释放。呼气的过程中要注意嘴的要求,要达到均、慢、稳等要求。在进行呼气训练时,声音应当具有连续性,能够产生一定的韵律,富有动感。通过呼吸训练能够有效拓展小腹和丹田的空气含量,能够为进行声乐学习准备足够的“气”。另外,因为小腹始终保持紧缩状态,胸腔气体含量增加,通过几个基准点,能够有效位发音准备足够的“气”。“气”和“力”达到完美的结合,将为优秀的声乐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

(5)断音训练

在一个阶段的训练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调整呼吸的基准集中在某个确定的点上,直到许多个断音进行完毕以后,方可进行调整呼吸空气。部分接受者通常在训练的过程中完成第一个断音之后,就无法有效的调整自己的呼吸了,这种状态时不正常的。断音训练能够通过“嘟”来完成,也能通过其他的音来进行,或者将几种音同时进行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断提升呼气肌突然的爆发力和冲击力,能够快速提升空气形成的压力,同时能够保证调整呼吸和声带之间的有机统一,能够有效提升声带自身机能,帮助演唱者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日后追求更高的目标奠定良好的根基。

(6)s音吹气训练牙齿保持微触状态,张开嘴,将舌尖放置在牙齿后方位置,通过小腹收缩来大量吸入空气,使空气能够从牙齿间隙中缓慢流出,理解空气发生作用的感觉。摸索出呼吸产生的反作用,就能够有效的调整呼吸从身体深处有节奏的、慢慢的释放出来。经过长时间的联系就能够有效的帮助自己调整声音的高低,从而获得更优秀的表演效果。

(7)数数训练

不断的在1到10之间进行重复数数,之间不能进行呼吸运动,能够数几遍就数几遍;还能够有节奏的进行这一训练。在数数的过程中不需要太大的声音,仅仅要求能够保持自身的韵律,尽量不要考虑呼吸,在每个数字之间要有一定的间距,重点关注身体的动作上,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有效进行呼吸了。

(8)叹气训练

第4篇:通同一气范文

人的嗅觉提供广泛的关于环境的信息。人的嗅觉系统由嗅觉上皮细胞,嗅球,嗅皮层。嗅觉上皮细胞是约5cm2位于鼻腔上部区域,含有107和108的受体细胞。受体细胞通过嗅觉神经元连接向嗅球,其中在受体细胞的电输出处理发生之前,是通过嗅皮层的进一步处理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高阶的嗅觉结构。虽然有在嗅上皮可能会有多达108受体细胞,可能只有100~1000类不同的受体细胞。受体细胞是不特定的个别分子,而是不同的细胞类之间的大的重叠就会有广泛的反应。在一个特定的气味反应模式下,这反过来又导致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气味感知和不同的细胞类型的交叉反应结果。嗅觉的基本机制建立的尚不完全。任何理论必须能够解释一定的嗅觉阈值,阈值以上的(浓度/强度)的关系,会有香气质量的差异,和适应的气味的差异。这样的问题会加剧了不同的分子可能有相同气味。对于不同类型可能有相同的气味分子的之间的联系会影响身体,而不是建议的化学机制。嗅觉的两个物理理论是立体化学理论和振动理论。虽然立体化学性质是最能预测的分离,多达20个决定因素是否影响气味质量也需要一个完整的描述。一种气味被检测到,它必须首先从液体转移到气相。在液相中的气味的存在以及是否是一种气味源是一个重要的影响,但条件在促进传质中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在污水处理厂的气味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那些促进传质已经形成的气味(例如在排水系统)。其次是那些新的气味的形成。这导致在一个污水处理厂要排出的主要气味源,如果传入的污水化粪池,或者与污泥在厌氧条件下反应,就会形成新的气味。在某些情况下,这两个来源都满足。例如,在沉淀池里将促进污水与大气接触面积大致使排水系统形成的气味排放出来,并通过湍流产生的入口或出口堰,,大量的污泥积累和厌氧条件下形成的污泥储存。这可能会导致新的气味的形成。沉淀池已被确定为在许多污水处理厂中的气味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污水化粪池和那里的不完全除垢。

2气味测量及分析方法

气味测量是区分气味之间不同的主要工作。一种气味是主要是气味化合物,而气味是靠嗅觉系统的检测和解释产生的感知效果。由于对嗅觉的综合理论的缺乏,气味性质和气味感知之间的联系是不明确的。气味测量的结果有两大类:分析测量(检测气味),和感官测量(人体感官的气味)。一种气味的尺寸请参阅对位的气味测量仪表。有四种尺寸的气味:浓度(气味物质浓度);强度(知觉感觉级);特征(特性鉴别不同气味);人的享乐色调(愉快或不愉快)气味的浓度是最常见的测量参数,可以通过感官的解析方法测量的。分析测量给特定的气味物质的浓度,而感觉的浓度测量是确定所需的减少气味阈值浓度降低。如果被检测出来的接近阈值浓度的气味,则可认为是最低浓度了。识别阈值通常是指高于检测阈值的1.5~10的一个指标。气味的浓度,是可以进行测量分析的唯一的气味的尺寸。其余的参数只能通过感官测量方法测量了。浓度通常用主观类别比较(即微弱的—中度—强),通过主观的幅度估计或通过参考特定的气味,其浓度调整到使得参考和测试气味具有相同的感知强度。浓度和强度的关系。而随着气味浓度的增加感知强度增加,但不是线性的关系。两部定律已经被提出来用来解释强度—浓度的关系,这是韦伯费希纳定律和史提芬定律(莱特,1982)韦伯费希纳定律产生强度对数浓度而史提芬定律产生的强度的对数与浓度的线性图。模型的选择取决于气味强度,如果表示主观范畴规模应用,韦伯费希纳定律是合适的。而史提芬定律为大小或参考使用的量表提供了较好的拟合。一种气味的特征是主观的和描述的类比即气味闻起来像。一种气味享乐色调也是主观的,这就是对气味相关的程度是愉快或不愉快的。通常情况下,这将要求使用对象需要相对大量的测量,还得要使用代表最愉快和最不愉快的做一个差比。通常,负值作为难闻的气味和正值是令人愉快的气味。加味剂可存在于非常小的浓度,分析检测极限低于阈值的嗅觉。无臭化合物也将存在于样品中,在更大的气味分子浓度比。分析测量的气味的强度,如同一个知觉观察员。在一个特别的混合物的情况下,不同的气味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协同或拮抗作用。分析测量污水处理气味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量化成一个单一的气味或定性的测量的范围内的加臭剂的定量测量。试图充分识别和量化的增味剂存在样品中。二是作为大量的气味物质的存在,通常是在非常低的浓度下系统蒸腾发散。分析的化学组成的气味需要一种分离技术,后跟一个分析技术。气相色谱与质量质谱(GC±MS)经常被用于测定化学气味样本的特性。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是一个特定的加臭剂显性就可以得到整体的指示臭气浓度。在多数的情况下可以肯定许多污水处理气味,一般情况下,H2S是目前浓度远高于其他增味剂。

3结论

第5篇:通同一气范文

Abstract: In operation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it is easy to occur all kinds of faults. In its operation, we can not cut power to maintenance electrical equipment. If not, it would cause the user power cut, which will cause a great economic loss. Therefore, equipment maintenance staff should grasp skilled troubleshoot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and then return to normal operation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o this end, this paper expounds some electrical troubleshoot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for electrical troubleshooting.

关键词: 电气设备;故障检修;技巧

Key words: electrical equipment;troubleshooting;skills

中图分类号:TM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052-02

1 分析电气故障现象及原因

1.1 对故障现象进行观察和调查。通常情况下,电气故障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同一类电气故障,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故障现象;同样,对于不同类型的电气设备故障可能表现出相同的现象。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故障现象表现出很大的同一性和多样性,进而给电气设备检修人员增加故障排查的难度,同时使故障排查变得更加复杂。因此,电气设备检修人员在对设备进行检修的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故障现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找出故障现象的产生原因,同时摸清故障的发生时间、地点、环境等。

1.2 分析故障原因、确定故障范围。在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的过程中,根据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这是进行故障检修的关键所在。其中,分析电气设备故障的基础就是电工电子基本理论,在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时,电气设备的构造、原理及性能需要进行熟悉和理解,并且在检修过程中结合相应的电工电子基本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3 确定故障部位、判断故障点。在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的过程中,明确故障部位是故障检修的最终目的。在对故障现象进行周密的分析、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对故障部位进行确定。

2 故障检修技巧

2.1 理解电路原理,明确检修方案。在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对于故障发生的现象、经过、范围、原因等都需要进行详细的了解,同时熟悉故障设备及电气系统的基本原理,认真分析电路的实际情况,同时搞清楚、弄明白电路各部件之间的联系以及信号的来龙去脉等。设备检修人员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通过综合分析、认真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检修方案。

2.2 先机械,后电气。对于电气设备来说,机械原理是电气设备的基础,在先进的机电一体化设备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在电气设备中,机械与电气需要在功能方面进行相互融合,彼此配合。机械部分出现故障通常情况下就会影响电气系统的正常工作,进而电气部件的功能就会失去效用。对于电气设备来说,电气系统发生故障,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全是电气本身出现问题,发生故障,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机械部件发生故障引发的。因此,在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时,先对机械故障进行检修,然后再对电气部分的故障进行排除。

2.3 先简单,后复杂。故障检修人员在对设备故障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先用最简单的、自己最擅长的方法进行排查,当故障不能排除时,再采用复杂、精确的方式对故障进行排查。当电气设备发生故障后,设备检修人员先排除直观的、常见的、简单的故障,然后在对难度较高、比较复杂的故障进行相应的处理。

2.4 先检修通病,后解决疑难杂症。所谓通病就是电气设备经常发生的、容易产生的故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故障在类型方面具有很大的同一性。通病是设备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常见的故障。如果检修人员的经验比较丰富,那么通病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

2.5 先外部调试,后内部处理。在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先对外部进行调试,然后对内部进行处理,在确保电气设备完整的情况下,借助开关、旋钮、按钮等对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和检查,将故障范围缩到最小。

2.6 先不通电测量,后通电测试。为了提高检修的安全性,在进行检修时,先在不通电的条件下,检修电气设备,然后再在通电的情况下,对电气设备进行相应的检修。对许多发生故障的电气设备检修时,不能立即通电,否则会人为扩大故障范围,烧毁更多的元器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在对故障设备进行通电前,先进行电阻测量,采取必要的措施后,方能通电检修。

2.7 先公用电路,后专用电路。在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如果电气系统的公用电路发生故障,其能量和信息就无法进行传送和分配,进而导致专用电路无法接受相应的信息和指令,使得专用电路的功能和性能就不能更好的发挥相应的作用。因此遵循先公用电路,后专用电路的顺序,就能快速、准确地排除电气设备的故障。

2.8 总结经验,提高效率。电气设备检修完成后,要在专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故障发生的现象、原因、检修经过、技巧等,进而不断积累检修经验,同时学习掌握各种新型电气设备知识,熟悉其工作原理等。

3 电气故障检修的方法

3.1 直观法 ①问。向现场电气设备的操作人员了解是否发生过载,以及频繁启动和停止的现象,在设备发生故障时,设备是否产生异常的声音及振动,是否有冒烟、冒火等现象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故障发生前后的详细情况。②看。对电器元件是否烧融、氧化,熔断器熔体熔断指示器是否跳出,热继电器是否脱扣,导线和电缆是否烧焦,瞬时动作电流是否符合要求等外观变化情况进行仔细观察。③听。电气设备在发生故障前后,听电动机启动时是否存在“嗡嗡”响而不转、接触器线圈通电后是否噪声很大等现象。④摸。电气设备发生故障后,应立即断开电源,用手触摸或者轻轻推动导线及电器的某些部位等,观察设备是否存在过热或松动等异常现象。⑤闻。电气设备发生故障后,将电源断开,用鼻子闻闻电动机、继电器、接触器、绝缘导线等部位是否存在焦味。

3.2 状态分析法 通常情况下,将电气设备的状态划分得越细,那么对电气故障检修越有利。对于某一设备或装置,其零部件可能处于不同的运行状态,对于各种运行状态,在查找电气故障的过程中,需要加以区分。一般情况下,零部件只有工作和不工作状态、接通和断开两种状态,这些零部件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设备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3.3 图形变换法 关于电气装置的构成、原理、功能的描述,通过电气图可以进行展现,同时在电气图中也列出了相应的安装、接线和维修信息等。通常情况下,将实物和电气图进行对比,进而完成对电气设备故障的检修。然而,电气图种类繁多,需要从故障检修方便出发,将一种形式的图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图。其中最常用的是将设备布置接线图变换成电路图,将集中式布置电路图变换成分开式布置电路图。

综上所述,排查电气故障的技巧比较多,这些需要在实践工作中进行观察,通过认真总结,对各种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做出科学的判断。

参考文献:

[1]熊小刚.对机电设备电气断路故障检测的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8).

第6篇:通同一气范文

呼吸机是当前医院里重症监护病房必备的一种抢救设备。至今呼吸机的机械通气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期的正压通气,18世纪首次利用口对口呼吸,成功地对一例患者进行了复苏。随后风箱技术被推荐替代人工吹气,并且这种风箱技术的急救方法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一系列研究表明这种技术易产生致命性气胸,因此正压通气阶段也就此告一段落。第二个阶段是负压通气,1928年“铁肺”的投人使用标志着负压呼吸机真正进入临床。直至1952年,临床上对患者行气管切开,利用气囊间隙正压通气,这表明了第三个阶段的正压通气的开始。近年来临床上主要常用的通气模式仍然是正压通气,随着对呼吸生理学以及相关技术的深人研究,形成了许多的机械通气模式。本文将近年来临床上应用的机械通气模式综述如下。

1定压型通气模式

定压型输送气体到肺内,当压力达到预定数值后,气流即中止。其潮气量受气道阻力及肺顺应性影响较大,但结构简单、同步性能好,适用于有一定自主呼吸、病情较轻的患者。

1.1压力控制通气(PCV)PCV模式下,气道压力始终控制在预置压力值的范围之内,吸气开始后,呼吸机提供的气流很快使气道压达到预置水平,之后送气速度减慢以维持在预定压力直至吸气结束,呼气开始。

1.2压力支持通气(PSV)PSV模式使用于存在自主呼吸的患者,患者触发后迅速启动机器送气,气道压迅速升高到预置值,并维持此压力到吸气流速降至峰值流速的一定百分比,患者由吸气转为呼气。PSV主要适用于脱机过程中,做为自主呼吸的锻炼,多用较低的压力0.49-0.98kPa(5-10cmH20)。也可用于自主呼吸较好的呼吸衰竭的治疗,所用压力较高,但不能超过2.94kPa(30cmH2O)。

1.3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BIPAP模式控制通气或自主呼吸时,呼吸机交替给予两个不同水平的气道正压,且这两个压力均采用压力控制方式,吸人气流呈指数递减波形。

1.4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APRV是在CPAP气路的基础上以一定的频率释放压力,压力释放水平和时间长短可调。在压力释放期间,肺部将被动地排气,相当于呼气,这样可以排出更多的C02。当短暂的压力释放结束后,气道压力又恢复到原有CPAP水平,这相当于吸气过程。因此,APRV较CPAP增加了肺泡通气,而与CMV+PEEP相比,APRV显著降低了气道峰压。

2定容型通气模式

定容型能提供预定的潮气量,通气量稳定,受气道阻力及肺顺应性影响小,适用于气道阻力大、经常变动或无自主呼吸的危重患者。

2.1容积控制通气(VCV)VCV通气模式,患者的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时间比和吸气流速完全由呼吸机控制实施,呼吸2机提供全部呼吸功。

2.2间歇指令通气(IMV)IMV是控制呼吸与自主呼吸相结合的一种通气方式。呼吸机以预设的频率和潮气量进行有规律的控制通气,在两次机械呼吸周期之间允许患者进行完全的自主呼吸。

2.3同步间歇强制通气(SIMV)SIMV是在IMV的基础上的改进的一种通气模式。应用SIMV时,自主呼吸的频率与潮气量均由患者控制,呼吸机间隔一定的时间输送指令通气。若在等待触发时期(称触发窗)内自主吸气达到触发灵敏度,呼吸机则同步输送一次指令通气,某些较新型的呼吸机还能监测患者的自主吸气量,并在机器提供的强制潮气量中自动扣除,从而保证总的吸人潮气量不变;若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较弱不能触发时,在触发窗结束后呼吸机自动给予一次指令通气,这样可避免人机对抗。

2.4指令(最小)分钟通气(MMV)MMV是SIMV的一种改进。此种通气模式的指令通气不是有节律地进行。若自主呼吸低于预置每分钟通气量时,呼吸机予以补足;自主呼吸达预置每分钟通气量时,则无指令通气;而患者无自主呼吸时,呼吸机按预置MV值和IMV频率全部以指令通气。

2.5容量支持通气(VSV)VSV指在预设分钟通气量后,当患者自主吸气触发呼吸机后,呼吸机自动测定通气频率、胸/肺顺应性,根据自主呼吸能力情况,自动调节下一次通气的支持水平,从而维持潮气量相对稳定。此种呼吸模式可通过预设分钟通气量和频率来设定潮气量,而吸气压力水平由呼吸机根据胸廓用市顺应性和自主呼吸能力来自动调节。

3新的通气模式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对呼吸生理学认识蹬提高,以及物理学、电子学、微型传感学、微型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快速反应的活瓣(阀门)技术的飞快发展,机械通气模式也在不断地改进与更新,要求通气方式更符合生理性、低压、低创、迅速响应、低病人呼吸功等,使人机协调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出现了更多新的通气模式。

3.1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V)PRVCV是一种智能化通气模式,将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两种通气方式优点结合起来的新的通气模式,在受控制的尽可能低的吸气压下将设定的潮气量以压力限制方式提供给患者,机械通气后呼吸机自动测定一次患者胸廓/肺顺应性,根据容积一压力关系反馈地确定下一次要达到预设潮气量所需吸气压力水平。通常调至计算值的75%,每次调整幅度鉴0.29kPa(3cmH20)更符合人体生理,同时由于吸气波形为减波,产生同样潮气量所耗压力减少。PRVC兼有VCV与PCV两种特点,但与二者又不完全相同。

3.2适应性支持通气(ASV)ASV是一种结合容积和压力两种控制模式优点的全自动通气模式。此种通气方式需预设分钟通气百分数、气道压报警上限值和患者体重三项参数,从通气工作开始的瞬间就持续监测每一次呼吸的肺顺应性、气道压力、呼吸时间常数等各项指标,根据最低做功原理自动调整潮气量和呼吸频率。通气目标是力求在患者当时的呼吸力学状态下,以最低的气道压、最佳通气频率和潮气量、最适宜的通气形式(控制或者辅助通气)来达到预定的每分钟通气量,从而避免压力伤、容积伤和呼吸机急促。

3.3容量保证压力支持通气(VAPS)VAPS模式采用的是在一次通气内双重控制原理,呼吸机内有两个流量系统并联工作,一个为恒定流量(CF)输送系统(高阻抗流量系统),即不管气道压力如何变化,呼吸机在吸气相始终提供恒定的供气流量(10-120L/min);另一个为按需流量输送系统(低阻抗流量系统),其工作目的是维持气道压力恒定在预设水平,在吸气相可提供瞬时峰流量达180-200L/min的可变吸气流量。VAPS将VCV的恒定潮气量与PSV时的可变吸气流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应用负反馈控制原理,使得呼吸机能实时根据患者的吸气需求而提供相应的流量,并能在保持较低气道压的情况下完成预置VT的释放。此种模式包含了容量控制呼吸及压力控制呼吸的优点,减少了患者的呼吸做功,通过匹配患者于呼吸机的流速及维持整个呼气间期的峰压来维持氧的供应。YAPS确保提此种模式采用的是在一次通气内双重控制原理,呼吸机内有两个流量系统并联工作,一个为恒定流量(CF)输送系统(高阻抗流量系统),即不管气道压力如何变化,呼吸机在吸气相始终提供恒定的供气流量(10-120L/min);另一个为按需流量输送系统(低阻抗流量系统),其工作目的是维持气道压力恒定在预设水平,在吸气相可提供瞬时峰流量达180-200L/min的可变吸气流量。VAPS将VCV的恒定潮气量与PSV时的可变吸气流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应用负反馈控制原理,使得呼吸机能实时根据患者的吸气需求而提供相应的流量,并能在保持较低气道压的情况下完成预置VT的释放。此种模式包含了容量控制呼吸及压力控制呼吸的优点,减少了患者的呼吸做功,通过匹配患者于呼吸机的流速及维持整个呼气间期的峰压来维持氧的供应。YAPS确保提高人机同步及固定潮气量的输出,保证患者舒服,从而人机协调性得到改善,有利于呼吸肌力的恢复,也有助于撤机。VAPS是一项非常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的新型通气技术。

4结论

传统的正压通气分为定容和定压两大方式。在定容模式通气下,当气道阻力升高或胸肺顺应性降低时,可能产生过高的气道压,从而导致气压伤;而且定容模式不能对病人的通气需求变化做出及时反应,易致人机对抗,从而增加呼吸做功,镇静剂或肌松剂的需要量也随之增加;而在定压模式通气下,当气道阻力或胸肺顺应性改变时,潮气量不能保证。传统观念认为,气压伤的发生原因是气道压过高造成肺泡压增高和肺泡损伤。

近年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到,即使气道压和肺泡压不增高,只要肺泡容积过高就可能造成肺损伤。由于这种损伤的根本原因是肺泡容积过高,肺泡跨壁压过大,而气道压升高并不是必须的,故许多学者主张将其改为容积损伤。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导致传统的通气策略(较大潮气量与慢频率通气)不再适合于临床,目前多采用较小潮气量快频率方法。由于临床上不易将气压伤与容积损伤区别,且较高容积必然伴有较高压力,故将两种损伤统称为气压一容积伤。

因此,新一代呼吸机的设计理念是呼吸机的通气模式由定容、或者定压性强制机械通气,逐步走向更符合人体呼吸生理的方式,允许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并存,提倡复合机械通气模式以发挥其最大优点,即保证潮气量的供给,又把峰值压力被限制在安全值之内,不致造成气压伤,使通气效果大大提高。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呼吸生理学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和这两者的紧密结合,呼吸机的机械通气模式将逐步走向智能化,为抢救呼吸衰竭患者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新,陈宇清.机械通气波形分析与临床应用[M].第1版.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2.

[2]耿继风,周宁.一种智能化呼吸机的设计方案及测试结果[J].医疗装备,1998,第1期:9-11.

第7篇:通同一气范文

【关键词】 单肺通气

摘 要: 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 ,OLV)时不同潮气量对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8 例择期开胸手术病人,ASAⅠ~Ⅱ级,麻醉诱导后双腔支气管插管,潮气量均采用10ml/kg、呼吸频率12次/分。OLV期间在保持分钟 通气量不变的情况下,所有病人均先采用OLV 1

(VT=10ml/kg,f=12次/分)通气30分钟,后改为OLV2

(VT=8ml/kg,f=15次/分)通 气30分钟,最后改为OLV3 (VT=6ml/kg,f=20次/分)通气30分钟。在OLV前以及每组通气30分钟后分别进行血气分析,同时监 测Ppeak(气道峰压)、Raw(气道吸气阻力)及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Ppeak及Raw随潮气量增加而升高( P

及PaCO2

在OLV 1

、OLV2

组无显著性差异,OLV3 时PaCO2 则增高( P

(潮气量 8ml/kg、呼吸频率15次/分)对呼吸力学及血气的影响相对其他两组较小。

关键词: 单肺通气; 潮气量; 呼吸力学; 血气

单肺通气是胸内手术麻醉普遍采用的通气方式,它能防 止患侧肺的分泌物流入对侧肺,有效地把患侧肺和健侧肺隔 开,保护健侧肺不受污染,并使手术野保持相对清晰,有利于 手术操作。单肺通气时若仍采用双肺通气(TLV)时的潮气量 有可能会导致肺泡过渡膨胀引起气压伤,潮气量过小又可能 会引起小气道过早关闭。本研究拟排除手术、体位及药物等 的影响,观察单肺通气时潮气量对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液动力 学的影响,探究单肺通气病人的最佳呼吸参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选择28例择期胸科手术的病人,其中肺癌23例,食管癌 5例。行左侧卧位12例,右侧卧位16例(食管癌均行右侧卧 位)。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37~68岁,体重61.03±

7.2kg,SASⅠ~Ⅱ级。所有病人术前心功能正常,肺功能基本 正常。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分钟肌注托品0.5mg、安定10mg。患者入室后建 立静脉通道,行心电图(ECG)、血压(BP)、脉搏氧饱和度 (SpO2 )监测,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1mg/kg、异丙酚 1.5~2mg/kg、芬太尼4~5μg/kg及爱可松0.8mg/kg。气管插 管选择Mallinckrodt双腔支气管导管,导管型号男性选择F37 号,女性选择F35号。插管后用纤维支气管镜确定导管位置 后固定。所有病人均于右侧行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 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桡动脉穿刺置管以备采动脉血进行 血气分析。术中麻醉维持采用安氟醚吸入浓度为1%~2. 5%、维库溴铵1.5~2.5mg/h恒速泵注,根据手术需要调节麻 醉深度。 所有病人气管插管后潮气量均采用10ml/kg、呼吸频率12 次/分,吸呼比1:2,吸入氧浓度100%,氧流量为2L/min。健 侧肺OLV均先采用潮气量10ml/kg、呼吸频率12次/分 (OLV 1

)进行通气30分钟,然后改为潮气量8ml/kg、呼吸频率 15次/分(OLV2

)进行通气30分钟,最后改为潮气量6ml/kg、 呼吸频率为20次/分(OLV3 )进行通气30分钟,均保持每分钟 通气量不变。OLV未通气侧气管导管开口开放于空气中以保 持术侧肺塌陷。

1.3 监测项目

连续监测ECG、BP、CVP、SpO2 、气道峰压(Ppeak)及气道 吸气阻力(Raw)。所有病人分别于OLV前及OLV期间每次 调整潮气量后30分钟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同时记录所有 参数。

1.4 统计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ˉ x±s )表示,应用数据 统计软件SPSS 11.0 forwindows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 析进行统计学处理,以 P

2 结果

相对于TLV,OLV后所有病人的PaO2

均呈明显下降,与 TLV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SaO2

及SpO2 相较均 无显著性差异。OLV 1

时PaCO2 与OLV2

时PaCO2 相比较无 显著性差异,OLV3 时PaCO2 与OLV 1

及OLV2

相比较有明显 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 (P

时Ppeak及Raw显著高于OLV3

(P

注:与TLV比较,* P

所有病人在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BP、HR、CVP等 均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单肺通气时灌注无通气侧肺的血液没有经过氧合就回到 左心,造成静脉血参杂,从而使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易发生低 氧血症。同时,体位、手术以及吸入麻醉药等均会影响肺内分 流,加重低氧血症。尽管许多学者尝试着采用各种方法改善 动脉氧合,但仍有9%~27%的病人术中发生低氧血症[1]

。本 研究通过对28例胸科手术的观察,认为与TLV相比,OLV后 PaO2

呈显著性下降,而PaCO2 则呈增高趋势,同时Ppeck、Raw 亦呈显著性增高。 在单肺通气时,当潮气量过小时可引起通气不足,引起小 气道过早关闭,使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低氧血症;而当潮 气量过大时又可能使气道压力过高,压适肺泡内小气管,加大 健侧肺的血管阻力,使右心血液分流至患侧肺,加重低氧血 症 2] 。同时潮气量过大,气道压力过高,也可导致气管支气管 损伤,术后将引起肺呼吸功能不全

[3]

。故在单肺通气时应避 免潮气量过大而导致气道压过高,只要PaCO2 在允许范围内 即可。胸科手术单肺通气管理应使用最小的功,达到最佳的 通气效果 4]。高岚等

[5]

对10例胸科手术进行观察,在单肺通 气期间采用潮气量15ml/kg,同时施加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7cmH

2 O,与潮气量10ml/kg、不 加PEEP进行对比,认为前者可改善氧合。苏跃等

[6]

认为相对 降低呼吸频率(f=12次/分)、延长吸气时间(I∶e=1∶1.5), 可以提高肺顺应性和通气量,降低气道压力,但过分降低(f< 12次/分)则使气道压力明显增大,肺顺应性反而降低。本研 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预试验观察,认为当VT> 10ml/kg时可引起通气侧肺过度通气,增加肺血管阻力,使血 流向非通气侧肺,加重低氧血症,同时气道压力相对过高,肺 泡容易造成损伤;而当VT

2 蓄积,导致低氧血症。故将观察病人在分钟通气量不 变的情况下,按潮气量及呼吸频率分为3组,拟找出对通气/ 血流比例影响较小、同时对肺损伤较小的潮气量,对临床提供 参考。本实验结果显示,在单肺通气时,当VT=10ml/kg,f= 12次/分时,虽然能获得较好的通气效果,PaO2

、SaO2

、SpO2 及 PaCO2 均较满意,但气道峰压及气道吸气阻力明显增高。当 VT=6ml/kg,f=20次/分时,虽然气道峰压及气道吸气阻力低 于其他两组,但PaCO2 明显增高,PaO2

及SaO2

亦有下降趋势, 其原因可能是通气相对不足引起CO

2 蓄积,从而导致PaCO2

增高。虽然均在正常范围内,但仍应引起重视。与VT= 10ml/kg,f=12次/分相比,VT=8ml/kg,f=15次/分时PaO2

、 PaCO2 、SpO2 及SaO2

均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达到满意的通气 效果,同时气道峰压及气道吸气阻力相对低于前者,对肺的损 伤也相对较小。 因此,在单肺通气时采用OLV2

(潮气量8ml/kg、呼吸频率 15次/分)对呼吸力学及血气的影响相对其他两组较小,是较 为合适的通气方式。

参 考 文 献

1 Slinger P, Triolet W, Wilson J. Improving arterial oxygenation during ong-lung ventilation. Anesthesiology, 1988,68(2):291~295.

2 Saito S, Iwai R, Naito H. Effects of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on hemo- dynamics and right ventricular function during ong-lung ventilation. An- esthesiology, 1992,77:A109~112.

3 Benumof J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weaning. In: Benumof JL, ed.Anesthesia for thoracic surgery.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1995,720~756.

4 Tugrul M, Camci E, Karadeniz H, et al. Comparison of volume con- trolled with 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 during one-lung anaesthesia. Br JAnaesth, 1997,79(3):306~310.

第8篇:通同一气范文

关键词:气;气化;审美域;动力源;活力基元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13)01-0020-07

中国美学的“物动心感”说既以“气”为宇宙原初实有的自然生成观,同时又以“气”为审美创作的推动力和生命力,创立了由“气”-“动物”- “兴怀”缘情,即审美创作生成模式,将“气”作为“物动心感”引发审美创作的中介。应该说,“物动心感”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气”为宇宙原初实有的生命元素也是审美创作“物动心感”的推动力和生命力。“气”为万物之原初生成活力,故称为“元气”。“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形体与生命精神的原初动力。其次,“气”自身的氤氲流转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化生变易。“气”分为阴阳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化生,五行之“气”的流转搀和,构成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易。“阴阳”二气的交感化生使天地万物生生不已、化化不息。呈现于审美创作,则表现为创作者与创作对象间的交相互联、互动互依是一流程,是不断流动、异延着的,从而造成审美活动中审美域的构成,即“美”的呈现,是动态性、开放性的,并由于主客中某个动因的转化而出现差异。再次,“气”是宇宙万物之间相互感应的中介物质,是信息的负载者。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宇宙万物得以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天人”同类、“同气”,都为“一气”所生成,因此二者之间能够“相应”、“相求”、“相召”、“相合”、相互感应、相互贯通。同时,作为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体,“气”又在“天人”、“物我”之间发挥着彼此感召、应答的中介作用。

一、“气”:审美域构成的生命基元

“通天下一气”,人与自然万物都由“气”所生成,“同声”、“同气”,因而在审美域构成活动中,能够相互感应,相互融合,达成情景相融的诗意境域。人是宇宙间“气”氤氲聚散的结晶,为天地之秀,人性就是宇宙间“气”化性的呈现。宇宙间的“气”具有氤氲、流变、化生、化合的特性,人也具有这些特性。人既然是宇宙间“气”运动流转、氤氲聚散的产物,人生存的环境大多是适合于人的,人要生存就要运动,人与自然万物的相融相合、相聚相散、化分化合都是由于“气”的氤氲流转。

“气”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成本源,也为其生命力的本源。“气”的呈现样态有多种,有阳气,有阴气,有清气,有浊气,受此影响,社会的形式、环境是多样的,人也是多样的,形形的人、五花八门的事,“气”是其唯一标准,是自然、社会与人相通相应的共通的生命力。“气”存在于宇宙自然之中,也存在于人体之内,极为精微,无形可见,运行不息,是生命的体现,是形上与形下、“有”与“无”的统一体,是推动和调控宇宙自然、四时昼夜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体现于审美创作,“气”则为心物感应、情景相通、意象合一、天人合一,以及打通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构成审美联觉的生命基元。

就人体生命而言,“气”是人体生命畅达的关键。人体生命的健康、人的寿夭,与“气”的畅达与否密切相关。“气”的氤氲流转、滞畅流止,则表征着人体生命活动舒畅康健、强壮衰竭、受损或是受到伤害与否。人要健康长寿,保持生命力的旺盛,则必须珍惜、保养、调理运行与流畅于人体中的“气”。如《管子?枢言》就指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气”决定着生与死。在人体内部,“气”不仅是生命力与生命流的本源,而且是“精”、是“神”,是情操与精神。充塞于人体之“气”与鼓荡于天地间的“气”是一样的、同一的,与天地之“气”相与一体,因此,人与自然万物是相通为一的。如孟子就认为,存在于人体内的“气”为“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1]231。此“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气质、意志情操,受人的意识的支配,人的意志坚定昂扬,则表征为一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风貌。因此,“气”的内涵,既是“精”与“神”,又是“形”与“貌”,既是实有,又是精神,既是形而上又是形而下,为一个涵盖自然、社会、人生的范畴,其内涵相当宽泛。作为审美域构成的生命基元,则生动的呈现了诗意化境域的包容性、多样性、流动性、生成性。

作为生命个体,人的生成与作为生命因子的“气”的作用分不开。《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2]14“气”为生命之源,是构成胚胎的原始元素,也是推动胚胎发育的原初实有。《周易?系辞传》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3]在古代人体生命学看来,男女两性相感相应,阴阳之精相结合,从而形成胚胎,由此而生成人。这种观点推而广之,则一切生物的生成都应该经由雌雄两性之精相合相化,进而再引申为天地阴阳精“气”相合而万物化生化合。可以说,中国哲学的“气”与“气化”说就是这样把具体的生殖之精抽象为无形可见的天地“精气”的。《周易?咸彖》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3]《荀子?礼论》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易起。”[4]366因而天地阴阳之气这一无形之物也就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之本源。人为宇宙万物之一,自然也由这一无形而运行不息之“气”所化生化合。

二、“气”:审美域构成的原初动力

东汉时期,“元气”思想广为传播。“元”是“开始”、“本原”的意思,“气”是细微的物质。《说文》云:“元,始也。”程颐在《周易?乾》中解释云:“元者,万物之始。”大化之始气为“元气”。“元”与原相通。《春秋繁露?重政》云:“唯圣人能属万物于而系之元也,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5]可见,“元”是万物所生成之根本和本源,与天地共终始。《春秋元命苞》云:“元者,气之始也。”[6]这里就把“元气”作为宇宙本源。宇宙生成之初只有混沌的元气,经过长期分化,分成清轻的阳气和重浊的阴气,阳气上升形成天,阴气下沉凝结成地,天地又化生出万物来。但“元气”并不是宇宙的原初实有,宇宙的原初实有是“太易”。如《易纬?乾凿度》说:“夫有形生于无形。……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7]29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气、形、质三个方面,气、形、质是世界形成的物质要素。《易纬?乾凿度》又云:“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7]4也就是说“太极”不能称为“无”,而只能解为“气”。因此,当代学者萧洪恩认为:“此谓‘太易始著’即谓从‘未见气’到‘气、形、质’逐渐彰显的过程,也即‘太素’及之前的诸发展阶段,其后则首先便是‘太极’,因此‘太极’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第五个阶段。”[8]郑玄《周易注》解释“太极”说:“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显然,他是以造化之源,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清虚之气释“太极”。“元气”生于“太易”,无形而动,生天生地,在宇宙万物生成中,充当了中介。

在中国美学“气”与“气化”说,“气”是无与有、虚与实、情性与感性、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一体化。古代美学的“气”与“气化”说,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中国人体生命学有关“气”的认识的重要影响,中国人体生命学的“气”说是古代哲学“气”概念形成的基础,为古代美学“气”与“气化”说萌生的土壤。而中国人体生命学的“气”说的构成,也受到古代哲学“气”与“气化”说的渗透和影响。如中国人体生命学“气”说的建构,虽然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主要是对呼吸之气和人体内流转之“气”的观察和推理,但与古人对自然界云气、风气等的观察和类比不无关系。中国美学将人体内之“气”定义为“无形”而氤氲流转不息,无疑是受了自然界之云气、风气的无形而氤氲流转看法的影响。再如中国人体生命学对体内之“气”的升降出入、氤氲流转的认识,虽然可能源于古人气功锻炼时的体验,但与哲学有关生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原初实有之“气”,及其升降出入氤氲流转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引进到中国美学,则成为其“文以气为主”说。

“气”与“气化”说认为:“气”是世界的原初实有,宇宙万物皆由“气”构成;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人亦由“气”构成;“气”是存在于宇宙自然间的氤氲流转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其自身的氤氲流转,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易。“通天下一气”,既然“人”与宇宙间万事万物都由“气”化生化合而成,同类同质,那么,人与自然万物当然是相互感应、相互贯通的。体现在审美创作活动中,作为创作者的人也自然受“气”的作用,与创作对象相通互感,相召相应。以上这些观点,构成了中国美学“气”与“气化”说以及“文以气为主”说的学理内容。

人与万物皆由“气”与“气化”所生成,故而人体生命之气与自然万物生命之气是相通相应、相感相交的,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类同、相互感应的,因此《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气”与“气化”说看,宇宙自然与人体生命、思想感情和存在方式是“同一”、“并生”,一起处于宇宙大生命之中,八极六合融融一“气”,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人与自然融合为一。审美活动的意义则在于创作者化宇宙生命为自我生命。由此,如何于审美活动中融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于一体,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孕育出中国美学精神的生命本质。

在“气”与“气化”说看来,“阴阳”二气升降交感,氤氲相错而化生万物,必须在“和”的状态下进行。阴阳二气协调、有序,是宇宙万物化生的基本保证。《淮南子?本经训》说:“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物之体,含气化物。”[9]阴阳之气的变易幽深莫测,无穷无尽,但必须达到“和”的状态,“和”是阴阳二气氤氲流转的根本趋向和达到的最佳审美境域。《淮南子?汜论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必得和之精。……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9]阴阳二气既不偏盛,又不偏衰,协调平衡,方能化生宇宙间万物,方能促进万物的发展与变易。即如明清时代的王夫之所指出的:“太和之气,阴阳浑合,互相容保其精,得太和之纯粹,故阳非孤阳,阴非寡阴,相函而成质,乃不失其和而久安。”[10]在气化生万物的过程中,阴阳相互渗透而成质。“阴阳异撰,而其氤氲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和之至也。”[10]阴阳二气的和调共济,稳定有序,是气生宇宙万物的最佳状态。

“气化”,是指气的氤氲流转构成宇宙自然间各种变易的过程。凡在气的直接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以及表现样态上所出现的各种变易,皆是“气化”的结果。

由于宇宙万物的各种各样的变易,都是在气的不断氤氲流转过程中构成的,故“气化”理论也随着气的氤氲流转理论的构成而形成。古人观察到云气和风气的流动、交感、氤氲而构成闪电、雷雨,推测出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氤氲流转,氤氲交感,相摩相荡,从而化生宇宙万物。即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3]古人又可从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孕育一个新生命的过程中推理出阴阳二气交感合和而生物的普遍规律。“气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气”的氤氲流转是构成“气化”的原因,“气”是运行不息的,因而“气化”过程也是自然存在的。古代哲学家认为气中的阴阳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易的终极原因。王夫之指出:“气化者,气之化也。……一阴一阳,动静之机,品汇之节具焉。”[10]“气化”的动力来自气自身之内,是阴阳两方面升降交感、氤氲合和、相错相荡的结果。因此,“气”自身的升降聚散氤氲流转,“气”内部阴阳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和条件。“气”的氤氲流转停止,“气化”过程也就终止。另一方面,“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各种样态的氤氲流转,气的氤氲流转也正是从“气化”过程中体现出来。因而气的氤氲流转与“气化”过程实际上是“分之为二,合之为一”的概念。“气”的氤氲流转及其维持的“气化”过程是永恒的,不间断的,它们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易的内在动力。

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易是在有形之“气”与无形之“气”之间的升降出入转换中进行的。人是自然界之中的最可贵的、最高级的生物,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是由于人体内之气的不断氤氲流转而推动和调控的“气化”过程。人体内之气的升降出入氤氲流转,推动和调控着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其与能量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各内在生命体的功能活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生长的生命过程。而人体内的这一“气化”过程,是在与自然界之大气的交换过程中进行的,也是在自然界气候变易的影响中进行的。故说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由于“通天下一气”,所以宇宙间同类事物之间有相互召求、相互应答之势。《吕氏春秋?应同》说:“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而宫动,鼓角而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11]683《黄帝内经》也指出,氤氲于人体之内的气受自然界的大气和四时气候变易的影响而出现规律性的变易,人体内的内在生命体之气与四时气候变易相通应。《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云:“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阳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3]《淮南子》认为,宇宙万物禀“阴阳”之气而生,故万物能够同气相应,同类相生,“烦气为虫,精气为人”。即便人类自身,由于禀受的精气不同,也表现出男女、寿天、愚智之差异。如《淮南子?地形训》就指出:“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鄣气多喑,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天,寒气多寿,谷气多痹,邱气多狂,衍气多仁,陵气多贪;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气,皆应其类。”[9]宋代张载认为,“阴阳”两端的相互感应是自然构成的,由此化生的宇宙万物存在着普遍联系,这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他在《正蒙?乾称》注中说:“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10]宇宙万物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广泛的,不论同类还是异类,都存在着普遍的相互感应,相互影响。故他在《正蒙?动物》注中又说:“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非物也。”[10]事物之所以存在与变易,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既相异,又相同的两个矛盾着的方面。

宇宙之“气”构成人类形体并藏寓于人体之中,又成为人的精神世界。“气”即“精”。人若善养此精,则能与天地共存,成为至善至美之人。庄子认为,“气”在人体内,即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庄子?人间世》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就是说“气”是人的一种虚静地对待外界事物的精神状态。管子认为,精气藏胸中,浩然和平,则为圣人。故人要善于治气,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孟子则认为人体是“气”之充,而“气”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人的意志坚定,正气也就存在于体内。故强调人应该“善养吾浩然之气”,则能成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

应该说,中国人体生命学所谓的“精”,即“气”,泛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流态精华物质。既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称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后天之精,还包括精的衍生物如血、津液、髓等。先天之精藏寓于肾,成为肾精的创作者部分;后天之精输送到内在生命体中,称为内在生命体之“精”。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充养下合化为生殖之“精”,是形成胚胎,繁衍生命的根源;后天之“精”在先天之“精”所化之原动力的激发下,化气生神以推动和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因此,中国人体生命学所说的“精”,是指实有的、有形的、常呈流态而藏寓于内在生命体之中的精华物质。它是人之形体与精神的生成之源,生命繁衍之本,因而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古代哲学认为“精”或者“气”分阴阳,阴阳和则万物生的思想,渗透到中国人体生命学中,对人体内之精分阴阳,与阳精协调共济则形体康健、精神内守的理论的建立,也有一定影响。作为人体生命原初实有的精,本由父母的阴阳生殖之精相合而成,自然就含有阴阳两种成分。体内与阳精匀平,其化生的阴气与阳气的氤氲流转和功能有序谐和,则人体康健,精神内守,因而对病邪的抵抗力强。人体生命学的“气”,主要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氤氲流转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这种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所谓“气充形,形寓气”,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此“气”由精化生,是比精更为细微的且具有很强活动力的含有巨大能量的物质,是精的功能体现或功能态。“气”的氤氲流转,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外的新陈代谢,激发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负载和传递着生命信息,激发和调节着内在生命体的功能,从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氤氲流转停止,则标志着人体生命活动的终止。

“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同时,存在于宇宙自然与人体间的“气”是氤氲流转不息的,是推动宇宙万物与人体发生、和变易的动力源泉。中国美学“气”与“气化”思想关于人审美境域的关于人体内之“气”是不断氤氲流转的极精微物质,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动力的认识的构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古代哲学中“气”的氤氲流转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易的思想,渗透到中国美学之审美境域论中,构成了在人体之中运行的“人气”,也激发和推动了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与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理论。这实际上是古代哲学中的“有形生于无形,有形化为无形”思想在中国美学之审美境域论中的应用。人体中的“气”,既是这一“气化”过程的推动力和调控力,又是这一“气化”过程的中间产物。精血津液为有形之物,“气”为无形之物。精化“气”,为有形化无形;“气”生精,为无形化有形。但中国美学之审美境域论所说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转化,比古代哲学更为具体,更为细致,更符合自然科学的认识。如“气”生精,一般不说“气”凝聚一起则变为精,而是说“气”的氤氲流转促进精的化生,即消耗了能量而获得了营养物质的增多。由于人体内的“气”的不断氤氲流转,推动了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构成了维持内在生命体功能活动的动力,因而维系了人体正常的生命进程。“气”是人体生命维系的根本。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三、“气”:审美构思的通塞元素

中国人体生命学的“气”与“气化”说,是研究人体内的“元气”的概念、来源、分布、功能的“气”与“气化”说,是中国人体生命学“气”与“气化”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内的“元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代表一身之“气”。一身之“气”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水谷之精化生的谷“气”,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相结合而形成。“元气”因由先天之精所化,又称先天之“气”;谷“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于胸中气海而生成宗气,因是后天获得,又称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互促进,相互资助,合化于胸中气海或脐下丹田,则为一身之“气”。是故先天之“气”也受后天之“气”的滋养,后天之“气”也受先天之“气”的促进。两者互涵,合而为一。一身之“气”分布到脉外,分布到体表肌腠皮肤,发挥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则为卫“气”;分布到脉内,发挥化血、营养等作用,则为营“气”。一身之“气”分布到各内在生命体经络之中,则为以各内在生命体经络命名的内在生命体之“气”与经络之“气”。由于各“气”所在的部位不同,所在的内在生命体不同,故各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相应功能。

“气”在人体内不断升降出入氤氲流转的认识,可能来源于古人在“导引”锻炼中对自身之“气”上下运行的体悟,但无疑也与古代哲学的“气”学思想的渗透有关。古代人体思想运用类比思维,将人体比作一个小天地,认为人体内的“气”,与宇宙自然间的天地之“气”相同,也在人体内不断地升降出入氤氲流转,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天地之“气”的氤氲流转规律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即阳降阴升,交感合和,协调有序。人“气”的氤氲流转规律也类同天地之“气”,在下之“气”升,在上之“气”降,即阴升阳降,以协调共济,畅达有序。如心火下降,肺“气”肃降,犹天“气”下降;肾水上济,肝“气”升发,犹地“气”上升。如此则维持了心肾水火协调共济,肺肝二“气”运行有度。而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斡旋诸“气”于人体之中,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人体之“气”的运行协调有序,称为“气机调畅”,标志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稳定有序。若人体之“气”的运行失常,称为“气机失调”,则可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异常变易,标志着人体生命活动失常而进入生命不畅达状态。

“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皆可通过在体内升降出入运行的“气”来感应和传递,从而构建了人体之内各内在生命体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的密切联系。外在的信息感应和传递于内在的内在生命体,内在生命体的各种信息反映于体表,以及内在生命体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皆可以体内的无形之“气”为其载体来感应和传递。如内在生命体之“气”的功能正常与否,其信息可以“气”为载体,以经络为通道反映于体表相应的部位,“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肺气通于鼻”、“肾气通于耳”[3];“气”为精化,色随“气”华,内在生命体所藏之“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强弱常变,皆可通过“气”的介导而反映于面部、舌部等体表部位。内在生命体之间的各种生命信息,还可以“气”为载体,以经脉或三焦为通道而相互传递,以维护内在生命体之间的功能协调。外部体表感受到的各种信息和刺激,也可由“气”来感应和向内在的内在生命体传导。如针刺、艾灸和按摩等刺激就是通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气”感应并传导于内脏而发挥整体调节作用的。以上中国美学之审美境域论关于“气”的感应传递信息的认识,无疑与古代哲学的关于“气”的中介作用的认识密切相关。古代哲学关于通过“气”的中介作用而使宇宙万物得以相互感应的认识,渗透到中国美学之审美境域论,对人体之“气”的感应传递生命信息的理论的构成,提供了一种类比思维的方法,起到了积极的启发作用。

古代哲学的“气”与“气化”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对中国美学之审美境域论的“气”与“气化”说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而中国美学之审美境域论的有关人体之“气”的认识,是古代哲学“气”与“气化”说构成的土壤。但中国美学之审美境域论的“气”与“气化”说,是研究人体之中各种具体的“气”的概念、来源、结构、功能的理论,与古代哲学的“气”与“气化”说所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应注意区别。

正由于“气”与“气化”思想的作用,所以,在古代美学看来,作为创作者,其感知觉是相通相联的。据《国语?周语下》记载,春秋末年,单穆公曾就声味心气的关系发表过一段有趣的言论。他说:“夫耳目,心之枢机也。……口内味而耳内声,声味生气。气在口为言,在目为明。”[12]125“气”在口中,人则能说话;在眼中,则能看清东西;在耳中,则能听见声音。没有“气”的作用,人就不能说话,不能有任何感觉能力。人的心理活动也是这样的,“气佚则不和”,气和则心平,心气相连。显然这里的“心”就是指心理活动能力,无“气”则无心之功能,无心理活动动力。“气”作用于人的整个心理与感知觉,既生成声又生成味。声与味都通过“气”而相通相连。“声亦如味”,味亦如听,听亦如视。应该说,这种把声与味以一“气”相联而并通的思想,已经涉及到审美联觉现象。

所谓审美联觉,又称“通感”,是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感官互通互借的现象。就生理学而言,联觉是指身体的一部分发生的感觉与伴生的感觉;就心理学而言,则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钱钟书先生就曾把联觉称为“通感”,并在《通感》一文中对之做过一番生动的阐释:“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13]在日常用语中,这种感觉“彼此打通或交通”、“不分界限”、相互沟通和转换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例如“饱餐秀色”、“饱看青山”,就是视觉向味觉的转移和交通。再如“热烈”、“冷酷”、“香雾”、“暖红”等等,都是不同感觉可以流通和交换的例子。在文学创作中,特别是诗歌创作中,描写审美联觉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花重锦官城”(杜甫),“苦雾沉旗影,飞霜湿鼓声”(林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以及为人们所熟知的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等。

审美联觉则不同,它主要是一种心理反映,传达的是心理信息和审美信息。也就是说,审美联觉是在想象中发生和完成的。心理联觉是审美联觉的基本元素,审美联觉是对心理联觉的选择和优化,它只出现在那些具有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的创作者身上。没有审美能力的人不会有审美联觉的意识。审美联觉是创作者感知亨美对象的样态与意浪的重要功能。它不是简单的躯体的自然机能,而是人类的文化进化的结果。

依据“气化”说关于生命之“气”决定并规定着审美知觉的生成,并通过此以影响创作者审美心理结构构成的理论,中国美学认为,审美联觉的生成与“气”的作用分不开。由于人体生命之“气”的作用,创作者审美心理结构具有整体心理功能,在审美感知活动中,创作者的心意情志,以及各种感觉器官是浑然为一,互通互感的整体。叶燮说:“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又说:“云才、云胆、云识、云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宣昭著;此举在我者而为言,而无一如此心以出之者也。”[14]21心气相连,声亦如味,人体生命之“气”包容了创作者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情、声、神、意、才、德、习、味等各方面的心理素质,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审美感官相互统一,互转互换,共同作用,都有益于审美活动。即如《列子?黄帝》所说:“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15]的确,创作者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可以转换互通的,都由“气”所生成;同时,创作者的审美感官又能生“气”故在中国美学看来,审美感官的功能是可以相互转化、整体作用的。在审美活动中,创作者可以身游、心游、内游、外游、神游、足游、目游、鼻游、耳游、舌游,种种游法,各有妙悟。各种审美感官相互沟通转换,共同作用,更能增强审美感受。正如徐上灜《溪山琴况》所描述的:“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16]267若要弹出绝妙的琴声,给人以审美,那么创作者不仅可以将听觉感知化为视觉感知,“与山相映发”、“与水相涵濡”;而且可以将其转化为意觉感知与触觉感知,“暑可变也”、“寒可回也”,即虽在暑夏亦可以使人觉得冷雪浸心,而“虚堂疑雪”,虽在严冬亦能够让人觉得暖风拂面,“草阁流春”。这里显然就是在强调审美联觉在审美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寒”、“暑”虽然是一种温度触觉,然而在创作者的心灵感受中,却是一种意觉。而意觉中的感受又可以一用具体形象表现出来,转变为视觉感知,使内心激发出来的情绪明朗化。这也可以体现“气”作用于审美域构成的妙处。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龙伯坚.黄帝内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4.

[3]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王先谦.荀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黄奭.春秋元命苞[M].汉学堂知足斋丛书道光中刻本(影印).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7][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8]萧洪恩.“元气”演化史观——《易纬》的自然史观研究[J].周易研究,2003(4).

[9]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张载.张子正蒙[M].王夫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1]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2]国语[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钱钟书.旧文四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4]叶燮.原诗[M].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第9篇:通同一气范文

关键词:示踪气体 浓度衰减 自然通风 换气次数

Abstract Presents some equations describing tracer gas concentration decay as a base for the experiment, analyses various factors influencing air changes in the room, effectiveness of the technique and its proper implementation, and concludes that the room layout and open-and-shut state of windows and doors in the space measured have a major effect on air changes. Keywords tracer gas, concentration decay, natural ventilation, air change rate

1 引言

由于空调的能耗和室内外环境问题,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自然通风可以提高室内空气的新鲜度,而且经过合理组织,可以充分利用温度较低时的室外空气对房间进行自然冷却,减少建筑的冷负荷以达到节能的目的。特别是在某些昼夜温差较大的北方地区,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冷却效果就有可能满足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基本要求。因而研究自然通风与建筑结构的关系对指导民用建筑设计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

早在50~60年代,我国已有学者对自然通风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空调设备的普遍应用,自然通风由于其控制困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忽视,仅仅作为空调的一种补充。近年来随着空调应用中各种问题的出现,特别是21世纪社会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自然通风的研究又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自然通风情况下风速较小、流向变化不定、通路多,很难用一般测量仪器准确测定。另一方面,研究自然通风的目的是了解室内外空气交换情况,这也不能仅仅通过测定风速得到解决。国外广泛应用的实验研究方法是示踪气体技术,而我国还没有人进行过这项技术的研究,因而对示踪气体实验方法的探索对于自然通风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2 示踪气体浓度衰减法的基本原理

利用示踪气体研究建筑物空气渗透透与通风特性在国外已有大约40a的历史[1],并且发展了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2,3],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未见报道。示踪气体应具有的特性包括可测性、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不与空气及其他物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无毒性及在自然环境空气中含量较少[1]。对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示踪气体浓度衰减法是一种研究单一建筑物渗透通风特性的常用方法[4]。

示踪气体测量方法都基于示踪气体质量守恒方程。取定一个控制体,假设周围环境中示踪气体含量为零,并且在控制体内示踪气体与空气迅速而完全混合,控制体内示踪气体浓度可以用单一值代表,则控制体内示踪气体质量守恒方程来[1]:

(1)

式中:V--控制体体积;

C--示踪气体质量浓度;

t--时间;

F--示踪气体质量释放率;

q--空气流出控制体的体积流量。

示踪气体浓度衰减法是在被研究空间释放一定量的示踪气体,然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再释放,即F(t)=0,则方程(1)可简化为

(2)

其解为

(3)

式中C0为初始时刻示踪气体浓度,当q(t)=const时,

(4)

上述表明在空气交换量恒定的条件下,示踪气体浓度应按指数曲线衰减,指数值与换气量成正比。示踪气体浓度衰减法基于以上方程式进行实验设计及数据整理。

3 实验方法

综合多方因素考虑,选择甲烷(CH4)为示踪气体。甲烷常温下比较稳定,无色无毒,并且相对分子质量①较小,易于扩散与空气混合均匀。当体积分数②在5%和15%之间时,甲烷具有爆炸性,因而控制体积分数在0和100×10-6之间,可以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选择08-b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为测量仪器。此气体分析仪可以连续测出甲烷的体积分数,测量范围0到100×10-6,精度为1%,输出为电压信号,经A/D板转换输入IBM-PC486微机进行数据存储及显示。数据采集软件用Turbo C2.0编写,有于完成I/0口地址设定、输入输出通道选定、输入口数据读取、数据存取显示以及采样间隔控制等功能。

选择一位于3层楼上的小型会议室为实验房间,房间尺寸:长7.9m、宽4.5m、高3.0m、单个窗面积0.7m2、内门面积1.7m2。内门外是直通楼梯间的短走廊。取出房间内物品,便于准确测定房间体积以及示踪气体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把房间沿纵向等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的几何中心设一测点。

4 自然通风研究中的应用

4.1 不同条件下的房间换气次数

4.1.1 研究目的

研究不同的门窗开启情况及门窗相对位置对自然通风换气次数的影响。

4.1.2实验结果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