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养人才培养范文

康养人才培养精选(九篇)

康养人才培养

第1篇:康养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康复护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

1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成果

1.1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成果

中医护理起源于远古时期,于秦汉时期随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药典籍的问世而初步形成,后在唐宋元明清各朝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延续至今。中医护理客观存在于医疗实践,广泛记录于医学文献,由行医人或患者亲友承担,故“三分治(治疗),七分养(护理)”的说法流传甚广,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长期以来我国医、药、护不分的问题,因此直至1950年前后才独立形成专科。中医护理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为方法论,囊括了临床护理经验、预防保健知识和康复治疗技巧等诸多方面。

1.2西医护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成果

西医护理也称现代护理,起源于远古时期,经历古代家庭护理、中世纪宗教护理、近代护理后,直至1850年前后才独立形成专科。其与中医护理一源两歧,均致力于解决人的健康问题。西医护理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局部器官、功能病理变化为研究对象,囊括了疾病防治、医疗保健和康复护理等诸多方面。

1.3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成果

中西经贸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使人们分别认识到中医、西医的优势和长处,中西医结合护理应运而生,并于2000年前后独立形成专科[1]。中西医结合护理吸取了中医护理从整体考虑病症,从宏观调理患者的优势,也借鉴了西医护理从局部定性疾病、从微观观察组织的长处,使其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2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2.1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开设时间非常晚,招录人数特别少,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故目前全国各大医疗机构在职护士几乎均为中医护理或西医护理专业毕业,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毕业者少之又少,具备教学培训资格者更是寥寥无几。以笔者就职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为例,现有在职护士400余人,其中无一人系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有能力担负教学培训重任者仅有不到15人,且多未受过完整性、系统化学习,仅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和日常经验积累。薄弱的师资力量使人才培训的开展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2.2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材料相对零散

中西结合护理的定义,直至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出台才得以明确,故相关教学材料极不完整,或是医疗机构、高校、个人自行编撰,或是直接搬用中医护理、西医护理教材。笔者所在单位亦是如此,多年来均以某高校课本为教材,虽有加以纠错和补充,但仍旧难以完全适应培养计划的开展。这既不利于教学培训师资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其他护士理论知识的提高。

2.3中西医结合护理培养机制不够长效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近几年虽得到更高关注与重视,但更多停留在政策和舆论层面,受护士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高和休息时间少等现实因素的影响,护士的离职率相对较高,医疗机构也难以开展长效培养。如笔者所在单位,虽每年新招不少护士,却也时有申请离职,带到接近出师,便谋求更高出路,既影响了本院师资力量的补充和更新,也打击了师资开展教学培训的积极性。

3中西医结合康复特色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3.1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医疗机构应结合自身器材设备、人力资源、财务状况等现实因素,结合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康复特色护理的发展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如“注重人文关怀,提升业务素质,强化护理实践,融汇中医、西医康复特色,培养实用型、能力型、复合型护理人才”[2]。同时要结合该项目标,开展教学培训活动,使新晋护士和在职护士专业基础更为扎实,操作技能更加娴熟,适用能力更为突出,综合素质更加提升。

3.2构建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21世纪的竞争,既是科技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对中西医结合康复特色护理人才的培养,应以提升护士能力为核心。因此,培养模式应以人文护理、中医护理、西医护理为支柱:做到教学实践贯穿全程,能力培养贴近实用,坚持“早试验、多试验、早临床、多临床”;做到中西教学贯穿全程,能力培养中西结合,坚持“中医调整体,西医治局部”;做到人文教育贯穿全程,能力培养综合全面,坚持“能力和品质并重,技能和德行兼修”[3]。

3.3制订以康复护理为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

中西医结合护理与中医、西医护理相比,更突出康复特色。因此,医疗机构应制订以康复护理为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当地患者需求,选择性开展幼儿护理、老年护理、涉外护理、社区护理和精神科护理等。例如,对于幼儿的康复护理,应通过与其游戏娱乐、与其交谈互动等形式,使其放下心理戒备,降低抵触心理,主动配合治疗;对于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应做到与其积极沟通,了解其内心需求,拟定康复方法,避免医疗纠纷。同时,要合理设置教学培训课程,如可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四大类别:人文教育与素质拓展、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基础理论与实操技能、专业知识与服务能力。培养计划的制定应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护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理念,为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3.4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手段的人才培养理念

医疗机构培训教师应坚持以“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组建优秀教学团队,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自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护士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以考评加分、提拔优先、物质奖励等形式,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教育培训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创建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全面提升医疗机构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力,达到“以改促教、以改促建”的目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调动新晋护士和在职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个性教育、沟通技巧、协调能力、人文关怀和理论技能的培养。支持和鼓励新晋护士和在职护士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创新能力,以提升综合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3.5拟订以学研结合为指引的人才培养思路

护理人才的培养一旦脱离实践,必将落为空谈。医疗机构教师对护理人才的培养,要结合康复护理的特色、护理专业的特点、人力物力的现状和社会需求的发展,拟定出以学研结合为指引的人才培养思路。要根据护理实践构建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拟定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式,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和改革。如整合现有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辅资料,实行补充有奖或纠错有奖鼓励,根据医疗机构近年来接待患者的总体情况,对新晋护士或在职护士开展针对性教学培训,将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达到同等比重,实现“早试验、多试验、早临床、多临床”的培训目的。

3.6开展以长效建设为要求的人才培养改革

对护理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以长效建设为要求。因此,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如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引入提问式和设问式的教学方法,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和模拟式的教学方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图例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等等。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加趣味性阅读和引导性理解,贯彻“教师好教、学生好学、临床好用”的基本原则,使教学材料突出中西医结合优势,更具康复护理特色。

第2篇:康养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心理 人格 个性 培养

师生交流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教师在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中,如果不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师生的感情。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容易僵化,继而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把他们铸造成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做到:

一、着眼于现实,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成长

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接受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现实,要明确青春期是一个风暴期,孩子的某些过激行为不是病态,而是正常的表现;青春期是指人体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也同时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如: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喜欢独立行事,喜欢交友往来,性意识开始萌发,对异性产生好奇、兴趣。这时的少男少女,往往憧憬着新的生命历程,内心世界与来自社会外部的环境常常发生矛盾冲突,面临着人生课题的许许多多疑问和困惑。所以作为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要善于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正确引导,不压抑,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他人,以引导、关心的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要走下“讲台”,经常出现在学生宿舍及活动场所,和学生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生理。“这一段身体怎样?”“今天的课听得懂么?”一句句亲切的问候,可以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感情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爱让学生处处感受到爱,通过感情的交流,增加亲切感,使学生在和教师的交流中,想把内心的话说出来,这对于教师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二、关注并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地认识现实,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能与客观事实保持积极的平衡,这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的教育实践,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在课堂上,关注课堂上的气氛,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关注考试后学生的分数,却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使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得不到心理上的慰藉与引导,使他们慢慢形成一种自卑心理,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再后来出现厌学、逃学现象,丧失理想,游戏人生。其实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不仅要关注他们的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感情、学习习惯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等。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才能适应环境,才能有效地解决个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或消除由于消极的动机、冲突和挫折而导致的焦虑、紧张、失落、消沉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如:我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常以《送东阳马生序》时中的“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教育学生要有正确心态,不要和学生比吃、比穿,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只有这样才能感到学习的快乐。古人尚且如此,难道今天的我们却做不到吗?

三、教会学生自尊自爱,让学生做一个豁达、洒脱、悦纳他人的人

俗话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在人生的长途中,不如意的事是难免的,尤其是中学生,刚进入青春期,困惑颇多,诸如学习的压力,学生间的纠纷,与教师、家长的关系的变化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豁达,学会控制,学会表达,悦纳自己、自尊自爱,悦纳他人、与人为善,营造充满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能真正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面对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应教育学生认识适当表达和控制情绪的意义,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调节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及时发泄和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教师应引导学生当遇到困惑、压力或纠纷等问题时,可采用以下方法缓解调适心理:

(一)心理放松法。由于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影响,易产生比如在考试前紧张,吃不下、睡不着,甚至遗忘、恐惧等心理。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做深呼吸使肌肉放松及语言勉励法来调整自己,并告诉学生要做到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保持最佳心境。

(二)注意力转移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注意力,使不良情绪得到适当的发泄,从而建立新的良好的情绪。比如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发生争执,从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这时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学习和感兴趣的事情上,或者多想想父母平时对自己的爱和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有时我们还可以采用改变环境的方法,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散散心,也可以达到旷达心胸、愉悦身心、排出不良情绪的目的。

(三)理智消解法。如学生之间发生争吵,如不能正确对待,便会陷入苦恼悲伤,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中,这时可经过自己冷静的思考和分析,调整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换位思考等形式,从而形成新的、良好的情绪。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古今中外,大凡成大器者,都是心胸旷达、悦纳他人之人。所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是使学生发展成为国家栋梁的关键。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榜样示范的作用

第3篇:康养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康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培养对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要与建设小康社会相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发展体育事业必须依靠强大的体育人才作支撑,高等体育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体育人才的基地,在促进社会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高等体育院系应细致地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趋势,力求在对小康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做出更为全面判断基础上,提出科学的体育人才培养对策和方案。

一 我国体育院系人才培养的现状

1 体育人才专业设置面窄,缺乏新兴专业。目前,我国体育院系开设的专业大致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管理学和社会体育学等专业。根据作者的文献资料调查,我国体育院系所开设的专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体育专业设置面窄,始终不能与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同步,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不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导致相当多的体育人才不能顺利就业,缺乏必要的竞争能力。而新开设的专业又跟不上市场步伐,导致新专业不新,新兴专业难以出现,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影响到社会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整体素质不高。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普通中学一直从事体育训练的学生、基层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和专业运动员等。由于体育训练比赛占用时间以及对文化学习不重视等因素,使得他们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进入高校后他们大多注重体育专业技术的学习,缺乏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受到只要体育专业好不怕找不着工作的思想影响,大多数学生以重体育轻文化的态度在学习。当前,多数体育院系所开设的课程相对较窄,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的开设比较齐全,而像体育社会学、体育欣赏、体育管理学等课程的开设则为有名无实,得不到实际上的重视。这种重技术轻文化的观念,严重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很难适应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需求。

3 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指向太具体,培养模式单一。据作者文献查看,发达国家多数体育院系对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沿着综合化、超前化和交叉化等形式进行的,是较适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而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比较清晰,培养目标明确,多重学科交叉的专业不多,没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体育人才的培养,培养的体育人才总体上综合素质不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较差,严重影响到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现阶段,虽然大多数体育院校正根据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对体育人才的需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成的培养目标作出一定的调整,但培养方式仍为典型的“专才”特点,与现时社会实际需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偏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

4 教师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其结果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应取决于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大部分教师是由过去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存在着一定的缺憾”,并且大部分教师对现状比较满足,没有危机感,缺乏继续学习,继续提高的意识,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认识不足。因此,由这样一支队伍来实施人才培养,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这表明,高校体育院系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必须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可以采用“走出去学习,请专家教授进来讲课”的办法,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争取为教师提供定期的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知识面和业务水平。教师也要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积极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手段等;同时积极从事体育科研工作,使科研与教学有效的结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趋势

1 体育人才的素质、层次要求更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对高素质体育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应逐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大量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状况更加重视,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社会对综合素质高、学历高、水平高、层次高的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将逐步增加。这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确立,给体育专业人才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未来体育人才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主要的还在于对质量要求的提高,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

2 体育人才的专业门类将扩大。“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我国体育事业将全面与国际接轨,体育的现代化程度将不断提高,体育事业的规模籽扩大。”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我国体育的发展,体育人才的专业门类将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分化并扩大,除要培养体育教育人才、体育教练人才、社会体育人才外,还要培养包括体育管理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康复人才和体育裁判人才等,以满足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3 体育人才的需求适度增加。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开始重视身体健康状况,重视教育,高中以上入学率将提高,中等教育规模将不断扩大。学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学校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对体育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近年来,我国人民的收入在不断增加,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以前的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转变,参与体育消费的人群会越来越多,体育将被人们高度重视,社会体育和体育健身、娱乐业将进一步得到快速发展;全民健身体系更加健全,社区体育组织更加普及,家庭体育活动更加广泛,体育人口将逐年增加,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将适度增加。

三 体育人才培养的对策

1 强化社会本位,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是体育人才培养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体育专业设置要考虑入学需求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两方面因素,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解决目前有些体育专业人才“过剩”,而有些体育专业人才又“短缺”这一结构性矛盾。体育院校系要明确角色定位,应对社会需求体育人才的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然后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同时在专业设置上有所偏重,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使所设置的专业适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2 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造就复合型创新人才。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体育人才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承担的社会工作,将远远超出其传统的职业范畴;因此,体育院系在对体育人才培养时要具有长远的计划,把培养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并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放在首位,提高体育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实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

3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社会化教育系统逐步形成和完善,将使未来人才培养也将由“刚性”变成为“柔性”的生产过程,从而使人才培养体制从强调标准化的共性教育,向着个性化培养发展。体育院系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制定科学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教学计划,努力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对现行陈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改革,课程中相应增加反映现代科技进步及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知识,注重基础教学,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

第4篇:康养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思路 探讨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24―02

随着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康复医学从上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以来,康复医疗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全国各地相继建立康复治疗中心、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康复治疗专门人才却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卫生部曾于2001年作过调查,中国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康复治疗师,我国拥有15亿人口和7千万之多的残疾人,却只拥有康复治疗师约7000人。按卫生部标准,到2010年,全国康复治疗师的需求量约为35,210人。因此,发展这门新兴的医学学科的关键是积极培养人才,这也是所有开设康复专业的高校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近10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层次涉及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教育,尤以商职高专层次的学历教育近几年发展最为迅速,但在本层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思路进行探讨。

1 专业目标定位

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康复治疗师(士)(re-habilitation therapist),专业目标定位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初步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现代康复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并有一定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康复治疗师(PT师、OT师、ST师)。

2 完善专业教学规划

与国外康复专业人员相比较,我国康复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配备有中国传统康复医疗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康复治疗;二是提倡一专多能的康复治疗师(士)[3]。现在社会对于残疾人与功能障碍患者的关爱逐渐加强,对于康复医疗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呈上升趋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培养康复治疗师的摇篮,我国2001年只有南京医科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得到教育部批准招收康复治疗师本科学生,2006年已经增长到56所。高职高专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康复医学临床需求的重要补充,其培养周期短,可以较快填补我国康复治疗人员的空缺,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与就业为导向。为了能使这一特色在高职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中结合专业资格考试――康复治疗师(士)资格考试所涉及的考核内容,修订中应该紧紧围绕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和康复训练方法以及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康复评定、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临床医学概要、临床康复学、针灸治疗技术、推拿治疗技术等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

3 加强配套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生认知的主要对象,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中介。尽管目前国内已出版了三、四套康复医学相关教材,但并不适合所有院校的教学思路和目标。教材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各地方的高职高专康复专业职业教育在选择或自主编写教材时都需要贯彻“宽、浅、能、新、实、用”六字方针,使教材内容让商职高专的专业学生能看懂、能研习、实用性强,尊重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4 拓展专业就业渠道

200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若想实现这样的目标,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康复人员将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在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工作的治疗师与在一级医疗机构工作的相关人员工作内容与要求有所不同,所以社区康复治疗师在教学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时应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有所区别。因此,在专业后期课程教学中,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一些全科医学、社区学、社区康复方面课程。为毕业生从事社区工作在课程设置上给予保障。

5 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第5篇:康养人才培养范文

论文摘要: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深的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我们利用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渗入了心理素质提升的项目。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和品格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将来就业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学生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正处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社会的变迁,竞争的加剧,增加了人们适应上的困难,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的教育任务不但要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送他们进入高校进一步深造,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会学习、生存的能力;不但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具备适应社会的健全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校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得怎样,最终将成为该校素质教育是否真正落实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1.应试教育遗留的种种弊端所造成的学生个性发育不良。学习竞争日趋激烈,学校严格的管理体制等使得历年来学生辍学、早恋,犯罪现象屡见不鲜,所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历年高校大学生自杀比例上升的趋势更能反应出基础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并非是一种短时间的应激行为,中小学阶段是这种行为的潜伏期。如果说素质教育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多种知识和多项技能,那么学生的“自杀现象”就足已证明这种观点是一种片面,一种失败。

2.当前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种种不良问题。学习上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无兴趣,学习方法不当。缺乏自信心,无意志力;上课走神,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等等。生活上表现为:人际交往困难,以自我为中心,或过于自卑,或过于轻浮。难以与家长、老师相处,生活不能自理,吸烟喝酒、拉帮结派。

3.大学生特定的生理心理年龄特征决定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后期。他们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思想在浪漫与现实之间徘徊,情绪波动剧烈,性格可塑性强,易于冲动。可以说这一年龄阶段也是人生所谓的“危险的年龄”阶段,急需科学地指引和帮助。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只有心理达到健康,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进而挖掘自己的潜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合适的岗位和属于自己的生活。

1.学生最终要走上社会,自己独立做事,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积极乐观、奋发进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培养这些优秀品质,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品质的重要性,从而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发展自己。

2.处在成长期和发展期的大学生,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其他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心理健康,其他一切教育就无从谈起。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教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种类按其不同的标准可有不同的划分。按照咨询对象的人数可分为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按照来访者咨询可分为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心理咨询的途径可分为五种:门诊咨询(也称个案咨询)、电话咨询、通讯咨询、宣传咨询、现场咨询。

1.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心理档案包括心理测量和心理素质训练。通过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学习适应性和智商的测量,系统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心理健康和智商状况,为班级管理和教师的针对性教学及个别辅导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其次,根据测量结果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针对性训练,并配有生动的实例说明,针对被试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给予了详细的理论指导和行为指导。

2.个体谈心。个案咨询是解决个别问题的主渠道,个案咨询不能有第三者在场,咨询老师要遵守咨询工作的职业道德,为咨询者保密。而且要随时作好记录,以便跟踪咨询和作为查阅的资料。

3.团体的谈心、咨询活动。针对学生中共性的问题,分期分批与学生交流,解答他们的疑问。

4.利用心理软件建立起大一至大三每位学生的心理档案。心理档案包括心理测量和心理素质训练。通过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学习适应性和智商的测量,系统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心理健康和智商状况,为班级管理和教师的针对性教学及个别辅导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其次,根据测量结果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针对性训练,并配有生动的实例说明,针对被试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给予了详细的理论指导和行为指导。

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学生也开始注意自觉的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有利于推动学生就业和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第6篇:康养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就业导向;康复

中国分类号:H319

1. 前言

1.1 康复治疗专业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由于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慢性病的康复以及各种意外损伤、自然灾害所致伤残疾病康复,对康复技术的提升引发了康复事业发展的需求的探索和思考。同时国家对我们社区康复事业的政策关注,宏观目标明确提出“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通过近几年现代康复事业的发展和努力,及国家对康复服务事业的扶持,加大了对社区康复卫生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加快康复卫生事业在社区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展开社区康复治疗技术服务。因此,培养以适应社区及现代康复技术市场需要的高技术性综合人才,成为高职高专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制定课程标准的发展专业目标。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现状所引起的人才供求市场需求等方面问题存在,同时,如何使得各高校(尤其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就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更适应市场经济就业趋势的发展需求也同样存在问题。

1.1.1 改革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要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3],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使培养的人才拥有“一个专业,多种能力”;所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即可直接上岗。一般院校本科康复专业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各具特色的、复合型的高级应用型康复治疗技能人才。这些观点主要是从改革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进行思考。

1.1.2 改革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高校专业教学应构建“双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4][1]。在“双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由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2个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构成,选修课由多个相互独立、知识整体的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群所构成。这类观点认为要从课程体系的改革入手进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1.3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一直以来,如何培养和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是职业院校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实践能力倍加关注,如果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导方式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传授上,学校的毕业生将无法应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因此,我国高校必须顺应社会需要,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真正作为今后改革的重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极高的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此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1]。

2.在目前国内外研究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征寻求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就业导向”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解决方法

2.1 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教育而使学生最终达到的人才规格。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适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高素质高技能的目标。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开发和提高学生职场技能的基本素养,增强进入职场的适应能力综合技能教育。通过市场调研的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调整教学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培养方案、实施后实习学生和行业单位的反馈收集等方法的研究,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等方面着手,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使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康复专业技术培养模式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使职业技能教育更符合市场化经济发展方向的需求。

2.2 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建核心部分,主要从前人的研究基础作为“支撑体系”,在“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等方面出发,系统地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体系。

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过程中,以临床工作问题为引导,指导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进行分析、学习、解决问题。发挥学生自觉、主动性学习愿望。以理论联系实际“能用,够用”为原则,教学与操作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运用理论解决康复实训操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改革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将符合于行业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课程增设到日常学习课程中,改革课程方案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能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关键能力(包括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及职场现场技术技能实践实习训练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现代康复治疗理念的康复职业从业人员,注重学生在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领域的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创新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

2.3 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实施的对策

在针对性地对实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加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实施过程中,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首先,在调研和改革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理论教学应遵循市场化需求的知识技能进行传授和学习。同时加强企业行业联系,增加学生到行业职场氛围的现场体验实践次数,同时提高行业授课教师的参与教学指导,因临床指导教师缺乏带教经验[2],应对行业授课教师专业化、职业化教学指导水平进行培训提高。

3、结论

总之,根据康复专业人才市场供需关系以及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通过调研和方案设定,将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方案引入运用于教学课堂,使学生在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和结合行业教师的执业职场经验相结合。发展“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三结合,教学课堂与行业课堂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自学与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创新模式,推动康复专业市场人才专业技能标准化、对口化;专业与市场对接完善,提高学生专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慎峭,金荣疆等.优化临床创新型康复人才培养体制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2):18-2

[2] 卫芳盈.我国职业教育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2):16-2

第7篇:康养人才培养范文

摘 要: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面对开放的社会大环境,如何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加强高职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策略探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讨 试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的困境和反思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汽车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国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对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焊接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龙凤明.浅析我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中职生心理现状及心理教育的探索[EB/OL],http:///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55.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EB/OL]小,http://.[2012-02-11]

[4]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09(12):121-122.

第8篇:康养人才培养范文

鞍山师范学院从2014年9月开始招生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目前已招收3届学生。为培养运动康复应用型人才,运动康复专业教师经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多元化的实践教学途径,为社会培养亟需的运动康复应用型人才。

一、“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途径

(一)聘请校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来我校讲学、做讲座、进行现场辅导和示范,让师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

(二)重视师资培训,选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我院目前担任运动康复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是从医学专业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师转行过来的,他们的康复手法和康复治疗技能水平有待提高。为了提高专业水平,学院多次选派运动康复系教师去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系培训学习,学习理论课程和实际操作课程,如常见运动性疾病诊断与预防、运动损伤的原理与预防、运?犹?扎实用技术(含实操内容)、运动损伤康复的原则与方案制定(含实操内容)、运动牵伸理论与实践(含实操内容)、运动现场凶险状况的判断与处置(含实操内容)、传统养生术等课程。通过培训学习,任课教师熟练掌握康复的技能和手法以及康复治疗仪的使用方法,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校企联合途径

学生实习基地的选择很重要,建立高质量、稳定的校外专业实践基地为学生迅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提供了保障。由于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在大四上学期进行,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在大二就开始了。大二、大三开设的课程有必要及时去康复机构临床实践观摩和现场练习,强化专业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从大二开始,每学期预留时间安排学生去校外实践基地观摩学习,把实践能力的训练与理论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立足鞍山,服务鞍山周边地区。目前与鞍山市汤岗子医院、鞍山市长大医院和鞍山市学生保健所3家机构签订协议,建立鞍山师范学院运动康复专业校外实践基地。

(一)鞍山市汤岗子医院是一所集康复、疗养、旅游、度假于一体的治疗多种慢性病的专科医院,因其优质的温泉水和亚洲著名的天然热矿泥以及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显著的疗效而闻名遐迩。这个实践基地供医疗所用的各型物理治疗仪器和康复设备有千余台,康复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专科特色突出。我院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通过在该医院实习能够观摩学习水、泥、声、光、蜡、电、磁等100余种物理疗法和传统的按摩、针灸等中医疗法。

(二)鞍山市长大医院康复科拥有大型康复治疗设备20余台件,我院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在该医院实习能够学到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同时观摩学习传统中医康复技术。

(三)鞍山市学生保健所是为全市中小学生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工作包括调研、指导、监督中小学健康保健工作,开展学生卫生保健服务。我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到鞍山市学生保健所进行校外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健康服务工作,既是学生专业理论课学习的延伸,又为学生拓宽了实践能力渠道。

三、重视课内实验教学,督促学生多练多操作

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传统康复技能和康复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成适合学生个体的操作思路。

四、课外运动康复技能培养途径

(一)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开展运动康复技能竞赛

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了运动康复专业技能竞赛。学期初将康复技能竞赛情况告知学生,并把复习题发给学生。在学期中旬举办运动康复专业技能竞赛,参赛的学生主要是运动康复专业大二、大三学生,大一学生由于刚入学,只列席不参赛。每次竞赛中学生都热情很高,积极参加,踊跃抢答,赛场气氛活跃,比赛结束,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给学生颁发学习用品和纪念品以资鼓励。

(二)课外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健康服务实践活动

每年9月下旬,受鞍山市学生保健所委托,带领学生参加为期一周的本年度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工作(鞍山地区)。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每5年进行1次,鞍山市体质调研1年1次,为政府和教育部门提供学生体质情况的原始数据。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把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体质调研的实践中,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课余时间开放运动康复实验室

第9篇:康养人才培养范文

 

在2015年11月10日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就高等体育院校而言,如果把术科院(系)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作为产品来看,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体育行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体育院校术科院(系)输出的人才的需求以及术科院(系)提供的社会服务的需求迅猛增加,且进一步多元化。与此同时,术科院(系)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则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供需错位的现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种类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也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在供给有限甚至错位而需求增加且进一步多元的情况下,高等体育院校术科院(系)的服务供给亦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针对健康影响因素抓好预防保健,为保障人民健康营造良好环境;要着力补短板,把卫生与健康资源更多引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要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尤其要促进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五大融合;要加大对医疗健康前沿研究领域的支持,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催生更多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健康中国建设,总理的期望与要求,术科院(系)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应积极响应和做出调整。    

因此,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高等体育院校术科院(系)培养的人才产品,供给路径应具体而多元。按“项目”设系,按“需求”设专项,为健康中国建设需求提供对口的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为响应国家战略,与健康中国建设对接,成都体育学院对下设术科院(系)的设置进行了调整,把原有的体育系和运动系合并,按“项目”调整为体育教育训练一系、二系、三系,这一举措,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突出体育专业技能与特色,增大运动项目(专项)与社会就业对接;通过实行分类管理、因材施教,可以规避原体育系、运动系同一专项学生管理不统一、培养不系统等问题,以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专项技能,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并对进一步凸显体育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业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学校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体育人才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这一举措更是我校新常态下的因时之变、应时之需,适应和对应了当前社会和市场对体育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

(2)根据社会需求,应当对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供给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革。根据李克强总理的要求,要着力补短板,把卫生与健康资源更多引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的开展还很薄弱,术科院(系)要根据这一发展短板,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供给方面,要及时进行响应的结构调整和改革,通过课程设置优化,通过教学内容调整,为农村地区培养适合农村学校和全民健身需求的专门人才。基于与养老、旅游、健身休闲的融合,增设相关课程,增设养老、旅游、健身休闲等适宜的专修项目。拓展选修课程,服务于催生更多的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贡献术科院(系)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应有的力量。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