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精选(九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第1篇: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青春期;生理变化;健康保健

根据我国医学的界定,将青春期年龄定为13~18岁,其中又分为青春早期(10~14岁)及青春晚期(15~19岁),结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法律法规的规定:儿童是指不满14岁的人,所以儿童青春期应确切的称为青春早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生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学校、家长和儿童医疗机构要重视青春期的健康保健,确保儿童健康成长[1-2],这对于青春期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青春期儿童的生理变化

在儿童时期,男孩与女孩身体中雄性激素与雌性激素的分泌量一直处于平衡的状态。但是到了青春期,男孩体内雄激素水平增高,促使男性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长出,性腺发育成熟,和,并开始有遗精现象。此外,男孩还表现在喉结突起,声音变粗,胡须和腋毛开始长出,面部逐渐出现须毛,肌肉发达。女孩体内雌性激素的水平也增高,女性的生殖器官随着卵巢的发育及其性激素分泌增加,促使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卵巢开始排卵,激素水平周期性变化,使月经来潮。此外,女性的第二性征形成,音调变高,丰满而隆起,胸肩髋部的皮下脂肪更加丰满,出现腋毛及,显现了女性所特有的体态。

2 健康保健指导

2.1 心理卫生指导

青春期是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又是信念确立、智力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时期内,由于身体发育迅速,生殖器官和逐步发育成熟,儿童的精神和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变化变化。他们的内心深处常常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感矛盾: 喜悦与烦恼、社交与孤独、开朗与沉默、大胆与怯懦等。同时,他们也正逐步进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将面临着周围环境中各种好的或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迷茫、自高自大和个人主义行为,有的心理学家将这个时期称为“危险期”。所以,家长、老师和保健工作者要特别关心孩子这个阶段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给予正确的指导。此外,这时期的男女青年正逐渐进入恋爱阶段,容易相互产生爱慕之情,我们应该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防止因感情冲动而发生越轨的行为。

2.2 个人卫生指导

青少年要懂得珍爱自己,保护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安排学习、生活和工作,加强体育锻炼,进行适当劳动。同时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来说,13~15岁的青少年要有9h的睡眠,15岁以后的青少年要有7~9h的睡眠。青少年还应避免沾染吸烟、饮酒等不良行为习惯,烟酒对人的身体健康和意志都会造成重大的危害。

2.3 饮食和营养指导

青春期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所需营养的质与量都必须满足机体的需要,不然会影响到正常的生长和发育。由于身体细胞大量繁殖,而细胞的构成全靠蛋白质为原料,所以蛋白质的需要量很大。因此,应多进食含有蛋白质的饮食,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占膳食总热能的 10%~12%,且以豆类、鱼类、乳类、肉类等食品为主。另外,也不能忽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铁是血液中红细胞的主要成分,钙和磷是造骨成齿的主要原料。而且足量的水分对青少年身体的成长、新陈代谢以及废物的排出也是重要。因为水占人体的70%,所以,还要养成多饮水的习惯。在饮食上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千万不能偏食、挑食、暴食或不食。

3 讨论

现在国家正提倡计划生育政策,孩子就是家里的宝,所以社会、学校和家长都非常重视儿童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儿童青春期的健康保健指导。青春期,即过渡年龄期,是指从儿童时代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它的生物学基础就是性的逐渐成熟。这个时期决定了人一生的体质、体格、心理、个性和智力发展等。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们正逐渐地认识自我,并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乐于评价和介入成人行列,意识上想摆脱父母的照顾,出现了心理上的迷茫不安现象,被称为“心理上断乳”。这种急剧的“断乳”现象会给青少年情绪上的波动和混乱。由于性本能的启动会使他们渐渐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部,如果我们没有及时了解这种变化的实质,青少年就容易陷入困惑、烦恼、焦虑、冷漠等不安的情绪中,他们不仅对外界,甚至对自己也会采取“否定”的态度。所以,我们要采取正确的健康保健指导。此期的健康指导对于青春期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长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责任。首先,要注意孩子的饮食结构。不少家长对儿童的饮食认识不是很清楚,都认为大鱼大肉和营养保健品才是最好的营养。这种误解导致了儿童肥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家长只要注意孩子的饮食结构,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其次,不要给儿童盲目进补营养保健品。盲目的进补对儿童健康毫无益处,相反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危害。比如,虽然钙元素是儿童正常发育的必备元素,但是如果长期食用会使儿童血压降低,增加日后患心脏病的危险机率;补铁会妨碍正常的体格发育;儿童补锌也要适量,不然过量将会导致锌中毒,引起食欲减退、上腹疼痛、精神萎靡等症状,甚至可能会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长期补食鱼肝油会导致维生素A和维生素D在体内大量积蓄中毒,危害儿童的健康发育。最后,家长要定期带孩子做全面体检,包括生殖系统的体检,这也是很重要的。

同时,学校在其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要有目的地开展生理、心理系列讲座。青少年对青春期生理变化缺乏全面的、系统的、知识性的了解。学校应该利用课程活动时间,聘请心理学专家对学生开展“青春期生理变化”、“青春期悄悄话”等系列讲座,从生理学的角度给青少年学生讲述青春期男、女生理变化的特点及心理上的差异,使学生了解到男、女生青春期生理卫生与保健,男、女生第二性征出现的根本原因等知识,对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知识性的了解,从根本上消除因生理变化而带来的紧张、恐惧、忧虑,为拥有健康的心理而打下牢固的知识理论基础。

从上所述,儿童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健康保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正确的保健指导下,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重视和配合,为保障儿童健康茁壮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2011年4月28日,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人口数量为222 394 325人,占16.6%;15~59岁人口数量为939 616 410人,占70.14%。[1]虽然0~14岁人口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但由于中国人口绝对值相当大,这个人群的数量还是相当可观。在中国,每年有大约2 000万人进入性成熟期,处于10~20岁青春发育期年龄段的青少年达到3亿以上。[2]青少年是未来劳动力市场和国家经济的脊梁。他们是否能够承担起肩上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健康地成长,是否能够避免对健康不利的因素,特别是有关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问题会对其一生都产生重大影响。

儿童青少年时期正经历着剧烈的生理、认知、情绪和社会变化。无论是在家庭、社区还是整个社会,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与年龄、性别、健康有关的机遇和危险同时存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导致正面或负面截然不同的健康结局。

目前,儿童青少年面临的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危害主要包括少女怀孕、感染性病与艾滋病和性暴力等,这些危害造成了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并严重损害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例如,怀孕少女失去了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未来罹患宫颈癌的风险增大,而且少女母亲产下的婴儿面临着高死亡率的风险。

这些危害的发生通常是由于儿童青少年不具备对信息做出判断的能力,缺乏避免危险行为的知识和技能,缺少能够被儿童青少年所接受的获取生殖健康信息服务的渠道,加之贫穷和失业等环境危险因素的存在,这些都将儿童青少年置于极度的高危状态。而且,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通讯和电子技术在某些程度上也促进了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如网络色情内容、电视电影中的暴力情节等。[3]

实际上,在儿童青少年性态度与的形成过程当中,会受到外界暴露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例如各种媒体、同伴或是同学、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等。如何辨识哪些信息是正确和科学的,这对于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而言是非常困难且不现实的。作为正规教育机构,学校理所当然应当承担起儿童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责任。已有证据表明,促进儿童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学校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然而,在社会上对性教育实际上还存在恐惧感,认为性教育会促进青少年的性活动,增加少女怀孕的危险,增加患性传播疾病的几率。但是,有调查研究证明综合性的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在青少年面临性问题时有助于他们做出健康的选择并采纳健康的。美国对性教育和性病与艾滋病预防项目的评估显示,开展性教育并没有促使发生率上升,没有降低年轻人初次发生的年龄,没有增加的频率,也没有增加的人数。[4][5][6][7][8]

当然,要开展有效的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必须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一、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要体现年龄适宜性

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年龄适宜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体而言要按照学生的年龄进行分层,针对每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所开展教育的内容、方式、重点应有所不同;二是同一年龄段学生所处的发育阶段也会有所差异,在教育过程中要考虑到这种差异性。

对于分年龄段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在教育部于2008年12月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已有明确规定。[9]《纲要》把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分为五个领域,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纲要》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把五个领域的内容依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五级水平,合理分配其中,每个水平都制定了相应的教育目标与内容。

鉴别在学校性健康教育中如何体现年龄适宜性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儿童青少年所生活的背景如社会经济、文化、家庭和社区等不同,因此,无论是个体间还是群组间,男孩和女孩在性和生殖系统的成熟,以及与批判性思考和冲动控制有关的认知能力发育的时机与顺序会有所差异。[10]正是由于儿童青少年的年龄与发育阶段不同步,导致某些生理现象的发生时间在个体间有很大差异,例如女孩的月经初潮和男孩的首次遗精,同一班级中的孩子其发生年龄可以相差4~5岁。而且,一般而言,男孩的发育通常晚于女孩。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在授课上可以考虑采取男、女生分班上课,对于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尝试根据学生的性发育阶段分班教学。

对学校性健康教育进行需求评估也是非常必要的。调查的内容不仅包括儿童青少年想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和需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还要包括儿童青少年对所传授的信息做出何种反应。儿童青少年对于所获取信息的质量评估、理解程度以及与实际生活关联度的评价,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儿童青少年的需求,也使教育人员能够知道哪些教育内容和信息最贴近儿童青少年目前的发育阶段,能被他们所接受。

二、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要与生活技能教育相结合

生活技能是专指人的心理社会能力,是指人能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的、积极的行为能力。生活技能教育采用的是全参与式教育方法,已被证明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提高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能力;(2)增强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3)预防儿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4)是促进儿童青少年终生健康的有效途径。[11]生活技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控制冲动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些在避免与预防危险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一项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以探讨生活技能教育在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中的作用的调查中,对北京市5所初中、4所高中的1 257名学生分组进行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教学干预,对实验组进行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专题教育,研究结果显示,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促进学生态度的转变和拒绝技能的培养,有效促进学生与家长、同伴的交流。[12]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4年的系列学校健康文件之《以技能为基础的健康教育》中明确规定,在性与生殖健康和性病与艾滋病预防方面,学校需要向学生传授的生活技能分为三大方面。第一,沟通和人际交流技能,包括沟通、倡导、协商或是拒绝;第二,做出决定和批判性思考技能,包括决策与批判性思考;第三,应对和自我管理技能,包括压力管理、提升个人自信、控制、承担责任、促成改变或是转变。[13]

三、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要与支持性环境建立相结合

在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他们会面临众多的与性和生殖健康有关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有观点认为,就儿童青少年健康行为养成而言,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可能会比单纯的改善个人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更加有效。而且,相对于单纯地减少危险因素而言,儿童青少年要获取和保持安全的性与生殖健康行为,比提供更加多的保护因素会更有效且更可行,例如减少逃学现象和保证校园安全等。[14][15]

家庭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性与生殖健康有关的问题,由于其话题的敏感性,由父亲或是母亲与孩子进行交流更易被接受。但是,有调查显示,中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性教育相当缺乏。例如,有35.8%的家长从未对孩子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分别只有15.2%、23.8%、20.2%、19.8%、33.3%的家长和孩子谈论过预防艾滋病、如何避免性骚扰及犯、青少年不应该发生婚前、如何抵制可导致婚前的诱惑、如何抵制来自同伴的不正确压力等问题。在有男孩的家长中,只有23.7%的家长和孩子谈论过男孩的遗精现象。[16]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为儿童青少年提供适宜的性与生殖健康服务非常重要,包括的使用、紧急避孕和少女怀孕的应对等。但是,有许多因素制约了儿童青少年利用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第一,有些地区没有配备适当的设备、设施和人员以提供适宜的服务;第二,有些地区缺少适当的设备、设施和人员,不能够满足所有人员的需要;第三,在大多数地方,虽然提供相应的卫生服务,但是由于某些政策和法规的原因,包括未婚妈妈之类的少女不能有效利用相应的卫生服务;第四,由于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青少年不能够使用相关的卫生服务,例如服务机构位置偏远、费用过高、就诊时间不方便、医护人员的不友好和存有偏见态度以及缺乏保密措施。因此,要增加儿童青少年对相关卫生服务的利用,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消除他们的偏见;卫生服务机构要向用户友好型转变;要争取社区的支持。[17][18]

参考文献:

[1].

[10]Awusabo-Asare K..Adolescent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in Ghana: Results from the 2004 National Survey of Adolescents[Z]. New York, Guttmacher (Occasional Report no. 22), 2006.

[11]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2]王超,马迎华.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8,19(3):167-171.

[13]WHO.Skills for Health -- Skills-based Health Education Including Life Skill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Child-friendly/Health-promoting School[Z].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4.

[14]王书梅.社区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5]WHO.The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of Younger Adolescents―Research Issu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

[16]陈晶琦,李宝光,孔艳秋,王冬梅,肖文平,王瑜.某中学学生家长对子女进行性教育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6):467-469.

[17]WHO.Adolescent Friendly Health Services: An Agenda for Change[Z].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3.

第3篇: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08年世界精神卫生日致词

在任何文化中,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发生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导致许多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因素,也可能是这些问题的后果,往往与贫穷、边缘化和社会弱势地位相关。而且,在冲突和灾难中,精神障碍更为多见。

世界各地保健系统在提供精神保健和保护患有严重精神障碍者人权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可利用的资源不足,分配不公平,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大多数患有精神障碍者得不到任何护理。

增加服务应该成为一个优先事项。世界卫生组织本月发起的消除精神保健漏洞行动纲领确认了必要战略,以便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利用成本效益高的措施,加强精神保健。该纲领吁请所有伙伴――政府、多边机构、捐助者、公共卫生组织、精神保健专业人员和消费者团体――携起手来,进行宣传,采取行动,促进加强精神保健。

更广泛地说,我们必须作出更多努力,将精神保健意识纳入保健和社会政策、保健系统规划和初级及二级普通保健工作的所有方面。精神健康对于个人福祉、家庭关系和个人对社会作出贡献的能力至关重要。在纪念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可言。

“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欠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以全国若干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成年人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为16%~17%,由此推算中国至少有1亿人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疾病,远远超过原先1600万的数字。”

――《中华精神科杂志》总编张明圆教授在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开幕式上作了上述推测

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疾病负担,全国不足两万名精神科医生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精神病患者是弱势群体,没有行为能力,没有经济来源,没有人愿意为他们长期的医疗费“买单”。作为学会,最希望尽快开展一次全国性精神病学流行调查,摸清“家底”,提出对策。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周东丰教授说

数字

据资料显示:中国的精神疾病已经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居于疾病总负担排行榜的榜首,并预计于2020年时上升到疾病总量的14%。

全国第3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更明确指出,目前我国的重性精神病病人总数高达1600万,而其中以“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人数最多,达到600万人次,这相当于每60户居民中就有一例,且这个数字还正在以每年10万名的速度激增。

国家卫生部的一项调查进一步显示,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比例为21.6%~32%;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比例则为16%~25.4%。此外,全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身亡,100万人自杀未遂,另有150万人因为家人或亲友的自杀而产生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

河北省专家报告,近年他们在邯郸、保定、秦皇岛、承德4市抽样调查了2.4万18岁以上人群精神病患病情况,结果全省各类患病率为140.47/‰,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各种原因导致的痴呆患病率达16.8/‰。

四川专家报告,他们从西南地区5所高校中抽取2800名大学生进行集体调查,结果发现有14.6%存在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偏执、交往障碍、抑郁、情绪波动、躯体症状、过于敏感等,需要心理卫生干预的大学生高达48.5%。

一项在山东农村48个自然村开展的调查显示,农村常见精神病患病率为6.1%,较10年前有所升高。

心里咨询活动高校行

世界知名的成功学专家拿破仑・希尔曾说过:“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自己最薄弱的素质是心理素质。面临着来自社会化能力、就业、人际、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浮出水面。在校学生时有因心理问题退学、休学、自杀、凶杀等做出一些反常行为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如2002年的大学生用硫酸伤熊事件,2004年2月马加爵凶杀事件等。曾有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20.23%的人患有心理障碍。南方某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2000年对全省28所全日制高校3896名学生进行SCL-90抽样,调查结果表明:40.18%的学生有强迫倾向,34.04%学生人际关系敏感,24.46%的学生存在忧郁倾向,24.5%的学生存在敌对情绪。这些数字让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再次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八城市对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显示,75%的同学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半数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发展感到迷茫,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同样让他们感到身心疲惫,焦虑、自卑、保守、抑郁、浮躁等心理问题如同阴云般笼罩在他们周围。

10月10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联合,连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北京安定医院共同举办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宣传、咨询活动。

活动现场记者发现前来咨询的学生很多,采访中很多学生表示来参加心理咨询的原因除了好奇还觉得有必要,并认为应该多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当问及是否会觉得怯懦、羞于咨询问题时,大家纷纷表示不会,认为这样很正常,甚至很喜欢这样的活动,应该定期举办。很多通过心理咨询的学生表示对自己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和生活都会有一定帮助。在现场除了前来咨询的高校学生,还有部分老师也亲来咨询专家,解读困扰。

在休息空档,记者采访了参加咨询活动的北京安定医院主治医师刘军。刘军表示,前来咨询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一新生,而询问最多的是适应问题。他认为,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以前很少接触社会,对社会现象知之颇少,并且过于理想化,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的矛盾,常使同学产生困惑。当今大学生相当一部分为独生子女,在家里享受父母无私的爱,进入大学后便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不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产生了情绪波动。高考成绩增加了许多自信心,然而,许多同学发现大学是人才云集的地方,自己再也不是老师同学关注的焦点,而且近年来激烈的就业压力同样给大学生带来压力。进入大学后,学生们会遇到来自不同地域的同学,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这些会使一些同学产生心理上的戒备,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们对友情爱情追寻、渴望,却也迷惑、失落,处理不好就会受到压抑、抑郁等情绪的困扰。而3、4年级的学生的困惑主要来自就业、情感问题和未来的职业取向。大学阶段面临着目标的选择,社会角色与个性意志,理想与现实,自我成熟感与自控能力之间的矛盾,加上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

烈,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应对得不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如社会层面的原因、家庭原因和自身处于生理期等原因。当记者问及前来咨询的学生们心理问题是否严重时,刘军欣慰的表示,大部分都属于困惑问题,学生们活跃、有想法只是缺乏一定的经验,所产生的问题还并未上升为障碍问题,同学们应该多加强实践,有问题多与老师、朋友沟通,毕竟心理健康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是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身心健康状态的反映。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针对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适当的做出心理调整,以保持心理平衡,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相反,心理状况差的人,对社会环境不能及时做出调整,产生种种矛盾与冲突恶化心理问题,至此便阻碍了个人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也带来了痛苦,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

专家呼吁:心理健康应从儿童抓起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年发起的,旨在提高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和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

2008年我国精神卫生宣传以儿童和青少年为重点对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估计,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五分之一有发育、情感或行为方面的问题,八分之一会出现精神疾病。应当重视和维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时发现、矫治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积极应对,不回避、不逃避。心理健康是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身心迅速成长、自我意识和人格飞跃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关心和帮助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每所学校、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10月10日下午,记者就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采访了中华儿童精神医学学组主任委员、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教授。

不得不高度关注的儿童心理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将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而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也确实令人堪忧。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97~19.57%,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显。青少年网络成瘾、吸毒、违法犯罪成为令人关注的世界性问题。成长中的大学生面临日益增多的社会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对于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现状问题,郑毅教授介绍说,随着社会和医学科学的进步,儿童青少年躯体疾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一些威胁儿童青少年生命和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以及营养不良得到较有效的控制。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社会传统思想和西方媒体信息观念的冲突,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竞争加剧等诸多紧张因素使人群中最敏感和最脆弱部分一儿童青少年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全球范围内儿童青少年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甚至逐年上升。成人的精神疾病根源在儿童,一个人如果在儿童时期心理健康,到了成人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心理问题,如果刘海洋、马加爵在儿童的时候心理状况很好,那之后就不会出现那些问题。据调查,马加爵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他父母吵架的时候他恨不得把父亲杀了,后来细想不合适,才没有那样做。但正是由于他从小就产生的这种畸形思维,后来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我们在世界卫生组织开会的时候得出这样的结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全民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所谓公共卫生问题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这个问题影响面大,第二个是这个问题可以解决,而且解决好了是非常好的结果,这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精神卫生资源的匮乏不容忽视

对于我国精神卫生资源的匮乏问题,采访时郑毅表示,据全世界心理问题患病率总数字基本评估,成人在10%左右,儿童的问题要加一倍即20%。所以儿童心理问题比成人复杂得多,儿童的问题变化也很多,这就需要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儿童精神科医生的培养要在普通精神科的基础上再学3年才能做儿童精神科医生,也就是说儿童精神问题更复杂。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精神科医师总数约为19130人,平均每10万人中才有一位精神科医师,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每一万人中就有一名精神科医生。美国整个精神科医生的比例,儿童精神科医生占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有四个精神科医生当中就有一个是儿童精神科医生,这就说明儿童精神的重要性,儿童健康的重要性。儿童青少年的问题多,但是大多数可以预防和治疗,大多数可以治好,是很有希望的,关键是投入。可是我们现在的投入远远不够,全国青少年专科的专职医生还不到200人,而美国有7000多人,美国的全国人口还不如我们国家的儿童人口多,我们儿童人口已经4亿多了。美国的精神科医生和我们国家精神科医生的总数差不多,但是儿童精神科医生相比美国精神科医生少之不能再少。

此外,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的分布还存在着地区差异,多数地区基层精神卫生防治网络缺乏、群众精神卫生知识水平不高,严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没有得到全面开展。2005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也证实,中国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仅为30%~40%,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只有50%左右。

像感冒,发烧等躯体疾病一样平常的精神疾病

很多人都认为精神病是疯子,有着非常恐怖的过激行为。郑毅教授解释说这是人们的一种认识误区。实际上精神病种类非常多,而真正的精神分裂症只占精神病的极少部分,大部分都是我们常见的病,特别是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这些都是精神疾病,但我们往往回避,不敢面对这些,而且对精神病的认识也非常有限。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在任何原因都没有的情况下同样都可以发生,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一样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客观存在的,是往往由于大脑内物质改变的一种疾病。

郑毅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世界卫生组织开会,到会专家曾经做过一次全世界的评估和调查,大概有80%的患有心理障碍的儿童、青少年没有得到合适的诊断和治疗,真正得到治疗的只有20%。在我们整个儿童、青少年当中有将近20%左右的儿童、青少年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而这些儿童大多数被当成问题儿童,当成坏孩子去处理。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问题就是多动、品行、情绪障碍、社会功能障碍等等,这些疾病80%被忽视了。20%被发现,很多人还是去儿童医院和神经科看。而不敢到精神专科医院看。如近15年来在综合医院进行的最新一次大规模流行病学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在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中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最高,分别为18.55%和9.99%,而90%的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初期往往意识不到而反复就诊于神经科、心血管科或消化科,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这些数字都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

追其根源,郑毅教授坦言,社会歧视和病耻感是影响精神病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开会的时候得到的结论。很多病人、家属、甚至是医生本身都觉得精神病耻辱,很多人会歧视那些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认为他们是异类。事实上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一样,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躯体疾病没什么本质区别,也需要长期治疗维持。但是为什么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以很正常地去吃药,而精神病人还要藏着躲着,这就是社会上认识的不足,导致了精神疾病没有很好地得到诊断和治疗。一个非常典型的精神疾病转变的例子,就是从小患有多动症的菲尔普斯前不久获得的八块金牌,如果他的多动症没有得到很好的调整以及很好的治疗,他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成绩。所以我们希望公众能够认识到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与躯体疾病一样,精神疾病同样受到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应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当出现精神卫生问题和发生心理危机时,应积极寻求心理咨询,这样我们的精神卫生问题和心理危机才能得到有效干预和治疗。

我们视而不见的儿童心理需要

郑毅教授曾做过一个调查,让一个校长问他们的新学生,喜欢不喜欢上学?60%多的孩子不喜欢上学,很多孩子会把学习和痛苦结合到一起。我们常会在网上、报纸上看到报道大量的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走上了绝望,9岁的孩子跳楼自杀,12岁的孩子割腕……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是最不平静的,最容易波动的,也是最容易冲动的,也更容易出现意外。同样,在一次2400多名儿童的抽样调查,过重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有绝望感受的有67.2%,甚至有9.1%的孩子因为考试或者学习压力而感到绝望……孩子心灵不愉快,就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焦虑、紧张、攻击、退缩等反应。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障碍呢?郑毅解释说,有50%的儿童心理障碍来源于家庭,来源他所处的环境、生活,现在影响最大的不再是结核、肝炎问题,而是心理障碍问题,导致儿童不能很好地上学,经常辍学的主要位原因就是心理障碍,而且心理障碍多数由于父母的问题导致的。现在家庭经济状况逐步变好,孩子们生活的环境理应是更具幸福感,因为我们的经济收入、温饱都已不是问题,可是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却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越严重,最痛心的是父母觉得他们是百分之百付出,结果适得其反,越做越违背自然规律,越导致不良的后果。这就说明我们的家长对健康理念的认识有疏漏,对孩子的投入、关心、帮助出了问题,我们的孩子被逼着学这个学那个,违背了孩子的心理需要。所以家庭的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家长应该科学、正确的对待孩子的心理需求。

郑毅教授建议,家长应抓好孩子学习的关键期,即由大脑代谢的规律所决定的0~6岁时期。0~6岁是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人格健全与否此时便打下雏形,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可塑性会越来越小。此时期正是我们的语言敏感期和社会文化、规则的敏感期,也是大脑突触联系很丰富的时期。而人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五岁以前奠定的,而在此期间的人格教育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国有句俗语“3岁看大,7岁看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个时候除了抓学习、懂规矩,更应让孩子在此时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这个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儿童的心理救助信号。孩子经常烦、紧张、焦虑、不高兴、厌学等,不应觉得是毛病,更多的应该考虑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这些都是孩子的心理求助信号,应像普及感冒、发烧的知识一样,孩子出现问题,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这样也可以早期发现、治疗很多问题,而不是很多家长们的视而不见和回避儿童的心理需要。

那么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如何自检呢?郑毅教授答道,只要我们有了高度的精神健康意识,任何人都可以及时发现心理障碍问题。可以从两点来发现孩子的精神健康,第一,孩子心理、行为、情绪的表现跟他的年龄不相符;和他的受教育程度不相符;和他所处的环境不相符的时候,就要提示他已有精神问题了。第二,孩子的行为、情绪表现给他自身和周围人带来重复、持续的痛苦,那么他的心理也是有问题了。所以,我们的家长教育孩子目标应使他具有很好的自我改进、调整能力;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发泄和发挥;能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制的发挥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需要……这样的孩子我们家长也就不需要发愁了,因为孩子可以很好的顺应自我。

第4篇: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青春期儿童;健康成长;思考

儿子下晚自习回来,一进家门,带着上学途中的风尘与冬夜的寒意,仆仆地径直向镜子奔去,嘴里欢快地嚷着“妈妈,我长喉结了,小的”。等宣布完毕,他已经站在了镜子前面,弯腰站着,高高扬起脸颊,手在脖子上摩挲着,又将手挪开把脖子来仔细端详……是啊!不经意间,十几年过去了,儿子成长到了青春期。看着一天天往高拔的他,听着他对学校见闻绘声绘色的讲述与评论,那样的无城府无芥蒂,那样的感慨义愤填膺,我的欣喜油然荡漾在心头;他的健康、快乐、阳光、活泼,给我无限的宽慰与希望。孩子,他在无忧无虑中长大了。我是多么期盼着他能一辈子都快乐啊!然而,他即将十三岁,迎来青春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将发生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烦恼也会不期而至会如影随形。我要施以援手,助他克服困难、化解矛盾、破解困扰、战胜危机,顺利稳定地度过青春期——这是我的使命、我的义务、我的责任,是我愿意去做的当务之急。

于是,我开始思考,思考的内容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青春期,怎样有青春无烦恼?

一、明确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特点

(一)青春期生理发育加速

1、身体成长加速。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发生急速变化:身体快速增长;体重迅速增加。2、生理机能发育加速。青春期儿童的肌肉与脂肪发生变化,男性肌肉强健,女性身体丰满;面部特征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体貌特征开始接近成人,脑与神经系统逐步发育成熟。3、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男性女性在身体形态上发生巨变,女性主要表现为隆起、体毛出现等,男性出现胡须、喉结突出等;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女性出现初潮、男性出现遗精。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由于生理的成熟,青春期儿童在心理上产生自己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这就是成人感。但同时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处于从童年期向成熟期发展的过度阶段,现状是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之间的矛盾,这是青春发育期儿童最基本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青春期儿童自我感觉成人,强烈要求精神独立、生活独立。但面对矛盾和遇到困惑,依旧希望成人以及社会支持系统在精神上的理解和保护。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人感以及由此产生的自主要求,使青春期儿童选择将自己内心世界封闭起来“玩深沉”,“不屑”与成人世界沟通、向父母吐露心迹,将父母的关爱视作多余加以排斥。但是,随身心变化而至的苦恼与不适,又使得他们心生与外界沟通、交流并获得理解与支持的渴望。4、成就感与挫败感交替产生。青春期儿童常表现成人式的果敢和能干,豪情万丈时,大有“舍我其谁”的雄心,如获成功或取得好成绩,便会激动不已,热情高涨;如遭遇挫折,极易沮丧失望,自暴自弃。

二、助力青春期儿童减少烦恼的举措

帮助青春期儿童直面成长的烦恼与困惑,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关注。主要从家庭、学校两个社会支持系统着手:

(一)教学模式与师生关系

1、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及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加学生的心理知识常识,提升学生的体验情绪水平,及时矫正不良认知。2、定期聘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3、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比如在想品德课中穿插养成教育,教会学生明白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素质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4、老师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二)家长要积极面对理解和帮助孩子的重大责任

1、父母要了解身心变化特点。父母要做学习型家长,学习有关孩子身心发展变化的知识并用之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2、父母要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生理的成熟体验,青春期儿童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但现实中他们仍然是儿童,心理仍未发育成熟,他们对自我的认识超前,而在父母看来他们仍然是小孩子,对孩子的认识滞后。认识上的差距成为亲子关系中矛盾的焦点。3、父母要正视青春期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

三、结束语

梁启超先生言“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当下的新说法“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青少年,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所以青少年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成功,是家庭教育大计,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职责、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各个社会支持系统携手,积极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给予科学指导,让青少年的青春期有青春而无烦恼。如此,为青少年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迈向自我实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良好的身心基础助力。

参考文献:

第5篇: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大家好!

非常荣幸参加由钦州市钦北区区教育局主办,湖南爱眼公益基金、钦州爱尔眼科医院承办的钦北区儿童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启动仪式,在此,我代表钦州爱尔眼科医院对各界领导们能给我们这次为钦北区青少年儿童眼健康提供服务的机会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为该项目启动付出辛勤工作的钦北区政府、钦北区教育局、各学校领导和钦州市第八小学的全体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向莅临今天活动现场的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近年来,我市青少年儿童的近视、远视、弱视等各种视力问题与患病率逐年升高,青少年眼部屈光不正问题尤为突出和严峻,这不仅给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障碍,还会影响到社会的正常发展。作为钦州地区的专业眼科机构,做好青少年儿童的眼健康守护者是钦州爱尔眼科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秉承“共享全球眼科智慧,立足地方健康服务”的医疗企业理念,努力做好眼健康普及推广工作,并已在各级领导和疾控中心的指导帮助和大力支持下,联合各学校为学生开展了多次近视防控公益讲座及免费视力检查活动,且已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第6篇: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障碍 增长趋势

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个体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人们多年来形成的稳定生活模式不断受到冲击,这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威胁。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求知欲望和模仿能力均较强;自制力及分辨能力差,当碰到困难时,不懂得运用缓冲应激来释放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理疾病,因此开展青少年心理障碍讨论显得尤为必要。

1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认识及判断客观事物时基本倾向会有差异,差异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其次是兴趣爱好的不同。人们在判断客观事物时,心理特征不同,即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会有差异。

2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1 大众传媒 指以报刊、图书、影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们开阔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对个体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对人们的社会影响较大。[1]

2.2 家庭氛围 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与孩子失去关爱,有强烈精神压力未能及时获得排解有密切关系。患上心理疾病的青少年长大后,常缺乏对他人的人情关怀和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2]有关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离异、不良的教育方式、居住地区社会风气恶劣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3~5]

一位心理保健专家指出,由于城市住宅的封闭状态,现代儿童除在课堂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他们无共同的游戏,集体的娱乐。同时,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许多家长与孩子缺少交流和沟通。不少现代儿童内心孤寂,其心灵健康容易受到损害,久而久之,甚至会患上儿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福建省某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1。表1 心理咨询挂号人次统计表1数字显示,所有到心理卫生中心就诊者,均存在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通过对门诊人次调查,患有心理障碍、抑郁症的儿童当中,有78%的儿童是单亲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根据统计学相关分析,儿童患心理障碍及抑郁症与有缺陷家庭的关系呈正相关。

2.3 教育体制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将近30年教育模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危机重要原因之一,学校过高追求升学率,在校生教育过分强调智育,忽略或淡化人性教育,人文关怀未得到有效发展。[6]

3 青少年心理障碍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测目前至少有1亿人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疾病,精神疾病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疾病负担。主要表现为偏执,交往障碍、抑郁、情绪波动、躯体症状,过于敏感,其中有一半需要心理卫生干预。福建省某精神专科医院门诊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2。表2 门诊挂号人次统计 图1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门诊挂号人次每年均递增,显示青少年心理障碍有增长趋势。如以这种速度继续发展,我国本世纪末将有>60%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疾病,因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4 几点建议

4.1 教育机制改革 需对近30年来的教育体制加以总结和研究,并提出具体完善措施。进入20世纪后,国家先后提出了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建立创新体系,但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上,始终未走出旧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宏观管理上,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故应针对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特点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用机制。充分重视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青少年。

教育是一种终极关怀,建立科学的教育观不容忽视,教育本质是人的成长,教育学首先是一种人文主义哲学,教育是一种智慧,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比掌握任何一种教育技术均重要。要转变中国旧的教育理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系统:即养成教育、和谐教育、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启发教育、生命教育、重视实践和效果,善待并协助从儿童的个性开始,才是打造他们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4.2 家庭父母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个体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地方,而父母就是社会化的最初媒介,也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每一个人来讲,客观现实的认识常是从家庭的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父母的教养状态及教养方式,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调整青少年心理状态,使他们以最佳状态对待人生和世界,这不仅要老师的引导,社会关心,父母从小言传身教。不仅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需要教会青少年心理调适的方法,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或自认为处在人生的低谷时能够很好地疏导自己,平稳地度过生命中各种困难时期,健康积极,乐观向上地生活成长。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培养出心理、身体均健康的年青一代,祖国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许积德.青少年早期气质问卷—修订版的修订与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6):440~441.

2 黎雪梅.暴力犯罪的人格障碍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547~549.

3 张志雄.儿童心理卫生的有关因素初探.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6):359.

4 尤三力,吴佩芳,俞琳,等.深圳地区少儿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初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63.

5 蔡小兰.少年儿童心理障碍病因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4):361.

第7篇: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805-02

本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实地了解、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专题调研(随机抽取部分县市的四所农村中小学进行调研)。此次调研共发放农村留守儿童调查问卷420份(其中留守小学生169人,留守中学生251人;男生208人,女生212人),回收396份,回收率达94.3%,有效问卷占96.6%;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中,隔代监护型的占58.26%,旁亲管教型的占10.22%,“单亲”留守型的占29.39%,自我留守型的占2.13%。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有近58%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51.2%的留守儿童表现为孤僻、任性、内向、脆弱、冷漠等性格特征;有47.1%的留守儿童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寂寞空虚等情感反应;有19.8%的留守儿童有过违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溺网络、拉帮结派甚至打架斗殴等品行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是有用的,但仍有5%的同学认为读书无用,放弃学习,期望有一天能与他人一样进城打工赚钱。

1儿童、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集中于中小学阶段,在这段时间过渡性是他们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这其中包括了生物过渡、认知过渡和社会过渡。

生物过渡在这一时期个体经历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在生理上基本完成儿童向青少年乃至成人的过渡。然而青少年生理发展水平与其心理成熟水平有很大落差,往往会造成其心理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

认知过渡儿童在向青少年过渡过程中,个体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也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过渡随着青少年生理成熟和认知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儿童、青少年逐渐向成人角色的过渡也导致了个体责任心的增强,出现独立性,开始追求自由。

1、同伴关系的发展。我国有关大中小学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表明,在总体上学生的课余时间、玩耍、倾诉和分享乐趣的对象均将同伴放在首要位置。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行为、认知、情感以及人格等方向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习得新的社会行为,同伴是重要的榜样源,习得行为会因不同的强化而得以表现或受到抑制。个体只有在与同伴平等交往中通过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才能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从中学习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和道德判断能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情绪体验,此时就需要依赖支持性的同伴关系来寻求慰藉,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满足个体社交需求,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和亲密感;当然不良的同伴群体对个体的行为、攻击等也产生重要负面影响,这在当今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也较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2、认知与思维的发展。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重要影响,个体在社会文化中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个体在与他人交互作用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合并和内化等心理加工,进而从中获得经验,学会如何检验适用于解决问题的规则。因此可以说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适应的过程。

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对应,在青少年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得到明显增加的同时,思维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表现依然突出。青少年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问题情景面前,常采取新颖、独特的对策去解决问题。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思维批判性明显增长,不能轻易接受别人意见、思想和态度,常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如表现出固执己见和敏感多疑。现阶段青少年中流行的“明星崇拜”,反映了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其思维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辩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竭力模仿某明星以获心理上的满足感,而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及所追求的目标,这种思维片面性还表现在思考、分析问题爱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死潭而不能自拔,严重者还会出现心理障碍。

3、自我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持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和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便产生了反抗心理。青少年反抗方式多样,有时表现强烈有时则以内隐方式相对抗,常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对对方意见置若罔闻,有时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转移到其他个人和团体中。

4、情绪与情感的发展。儿童至青少年发展过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其情绪与情感的发展有如下特点:冲动性向文饰性转变,心境化发展趋势,情绪体验内容更加丰富。

5、性别角色与性心理发展。留守儿童在性别角色的认知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容易对自己的性别角色难以把握以致在性别认同上出现一定的障碍。根据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青少年期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在这一时期他们需要确定自己要承担的角色。凡是与社会的性别角色标准相一致的行为,由于儿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了强化,因而可能保留下来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而那些与社会性别角色标准不相符的行为,则因得不到强化甚至受到谴责而可能逐渐减退。

个体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内分泌因素的诱导对性产生兴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它促使青少年男女获得更多关于自己以及异性的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性别差异的内涵,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青少年(特别是农村地区青少年)性知识主要来源于报刊杂志、影视节目等,而从学校、家长那里获取性知识极少。然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性知识缺乏针对性,甚至难保证其科学性,这种非正规教育途径获得的性知识经常会引发青少年对性的错误认识,影响其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通过正规渠道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凸显的心理问题

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不管从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没有完全“断乳”,在这个阶段儿童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情绪情感方面容易产生波动;同时缺乏父母提供适当的行为指导,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良好的适应社会。

1、个性心理发展的局限性。留守儿童的感情非常丰富,渴望被人理解、关注,他们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和缺失感使他们自我消极情绪体验增多,普遍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自卑懦弱等个性特征,不同的程度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我们课题组组织的调查中,在“你觉得自己勇敢吗”一栏中,答“是”的留守儿童占36.8%,在“你觉得自己独立吗”一栏中,答“是”的占34.0%,这说明不到四成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后自己变得勇敢和独立,他们还是对父母依赖性比较强,甚至有些儿童胆小怕事容易受别人欺负。在我们访谈过程中有些同学反映到“自己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了,感到孤独、无助,性格变得内向”。

2、情绪和情感心理发展的局限性。儿童大多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依靠和保护,因此轻易产生自卑心理,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甚至有时自暴自弃,对学习要求降低、缺乏上进心。他们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又很难走出情绪低落的阴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躁动等情绪体验。

我们组织的调查中,在“你觉得自己孤独吗”一栏中,答“是”的占48.3%,在留守儿童小组访谈中,个别同学会坦言“由于自己感到没有父母照顾,有时会感到孤独,为了避免孤独会尽可能去交更多的朋友来缓解自己内心的孤独,或者有时会做出一些反常行为来试图引起别人注意”。还有部分同学反映“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鼓励和安慰,有时会变得失去信心,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

3、两往中的心理困扰及障碍。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高年级学生在两往中普遍存在一定问题,他们不能正确的对待与异性的交往,觉得害羞,部分男同学坦言“其实我也想与女同学正常交往,然而总是将这种欲望压制在内心中,自己也感到很痛苦”。虽然在我们此次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性变态以及性犯罪的案例,但我们认为若对青春期留守儿童性心理发展不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望总压抑在内心世界不能得到有效疏通,极易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性心理障碍,久而久之这一特殊群体很可能会成为性犯罪的重要群体,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道德偏差与行为问题。亲子关系的失谐,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父母榜样作用的剥夺以及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深刻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健全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这种道德缺失和偏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亲子关系失谐,儿童缺少父母的热情与关爱,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敌意与焦虑,使他们感到自卑和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易出现退缩行为或攻击性倾向;(2)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榜样作用,他们所面对的是与自己有严重“代沟”,观念陈旧,知识缺乏的祖辈代养者,这样就导致他们正常的道德学习过程受阻,无法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极易出现道德偏差;(3)道德行为失范。由于父母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留守儿童更多将自己的心事和烦恼向周围同伴们诉说,不良同伴群体也因此成为促发青少年过错行为的诱因。然而父母为了弥补自己不能给予孩子的关爱,采用物质、金钱对子女加以补偿,这促使农村留守儿童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大手大脚的消费,长期无人管教,使得他们行为更加散漫,当这种不良恶习养成后,一旦缺乏金钱,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R].赣州市妇女联合会,2007年4月15日.

第8篇: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期间,我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实施《江苏省儿童发展规划(20*-20*年)》,儿童事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基本实现儿童发展各项目标。全省儿童的生存环境日益优化,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基本权利得到保障。

——儿童生命质量进一步提高。全省妇幼卫生现代化稳步推进,儿童卫生保健系统管理和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到20*年底,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6.69‰和8.56‰,比2000年各下降了40.27%和41.41%;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新生儿低体重发生比例分别为5.46‰和1.49%;儿童四苗接种率稳步上升,儿童保健保偿制度和精神卫生知识普及逐步推开,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保持在95.5%。

——儿童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省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儿童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各项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和整合,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男童和女童接受基础教育的差异已基本消除。全省幼儿入园率不断提升,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8%,小学5年巩固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7.18%,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7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1.01%,比20*年提高19.83个百分点。

——儿童生存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各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儿童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儿童图书馆和农村儿童文化园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建成21个儿童图书馆和13个部级、30个省级农村儿童文化园,57个市、县(市、区)图书馆设有少儿图书室。儿童文化精神产品日益丰富,全省广电系统共开办2个少儿频道和31个少儿栏目,各出版社年出版少儿图书、音像制品总量上亿册(件)。儿童成长环境不断净化,侵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力打击。积极构建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和保护网络,省领导连续七年到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主题帮教活动,产生较好效果。全面优化儿童生活环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5.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53.85%,比20*年提高24.35个百分点。

但是,我省儿童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儿童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凸现,社区儿童文化娱乐及活动设施不足,城乡儿童平等享有教育、保健、发展等资源存在差异,因流动引发的儿童权益保护、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上升等问题有待研究解决;侵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加快推进儿童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二、“十一五”儿童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010年)》,深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儿童优先为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改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条件,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保障儿童权利,推动全省儿童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我省“两个率先”培养造就新一代优秀人才。

(二)总体目标: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保障儿童享有文化教育、医疗保健、法律保障、生活娱乐等全方位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增强儿童创新能力和科技素质,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到2010年,继续保持我省儿童发展整体水平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重点指标力争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三)具体目标

1.提升儿童健康水平。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15‰以下。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8‰以下。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5%以上。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以乡为单位稳定在95%以上。加强儿童心理卫生保健,降低儿童心理疾病发生率。妇幼保健机构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新生儿科建设100%达到省定标准。

2.增强儿童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0-6岁婴幼儿一体化教育管理体制,努力提高0-3岁儿童及其家长受教育率,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达到90%。进一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适龄女童义务教育入学率、普及率达到99%,巩固率达到99.5%。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逐步推行随班就读机制,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95%。80%的城镇社区开办家长学校,农村普遍建立村级家庭教育指导站,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加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开展计算机信息教育、科普知识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

3.丰富儿童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幼儿园、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每四年举办一届省少儿艺术节。加强部级动画影视产业基地建设,全省每年制作5部以上质量较高的儿童题材影视(广播)剧、动画片。加强健康文化产品生产,全省儿童书籍、音像制品出版(包括再版)数年均递增5%以上。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办好各级电台电视台少儿节目,省和13个省辖市及60%的县建成有独立建制或独立挂牌的少儿图书馆;城镇社区和乡镇村(居委会)设立儿童阅览室或儿童专用书架;全省各乡镇文化站均设立儿童文化活动阵地。净化儿童文化娱乐环境。

4.加强儿童法律保障。中小学普遍开设法制课程,法制副校长配备率达到95%。80%的社区建立青少年法律学校。加强儿童权益保障,侵害儿童权益案件的受案率、结案率分别达到100%和80%。未成年人犯罪占犯罪总量的比例控制在15%以下,重新犯罪率控制在5%以下。基层法院少年法庭切实履行全面司法保护的职责,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建立少年法院。对没有聘请律师辩护的未成年人被告全部实施法律援助。

5.优化儿童成长环境。改善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农村改厕率达80%以上。优化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儿童的学习用品、食品、玩具质量和娱乐设施抽查批次合格率达85%以上;开设校本课程,在校学生环保知识知晓率达到100%。加强儿童活动阵地建设,省辖市及90%的县建立儿童活动中心,所有乡镇建立1处以上儿童校外活动阵地。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各省辖市依托民政部门的救助管理站建立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

三、“十一五”儿童发展的优先领域和任务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大力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1.把妇幼保健机构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坚持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公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变,增加妇幼卫生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卫生服务网络,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实现妇幼卫生体系基本现代化。

2.建立健全妇幼卫生服务网络。按照分级设置、属地管理、分工合理、运作有效的原则,省、市、县(市、区)分级设置妇幼保健机构,县(市)妇幼保健机构健全率达到100%,区达90%以上。深入开展创建等级妇幼保健院(所)活动,全面提升妇幼保健机构的服务能力。巩固和扩大爱婴医院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和新生儿科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为降低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提供保障。

3.依法实施妇幼卫生全行业管理。全面实施《母婴保健法》,强化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准入管理,进一步加大对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和人员执业行为的监管力度,妇幼保健从业人员持证执业率达到100%。规范新生儿疾病筛查、产前诊断、婚前医学检查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加强出生缺陷预防和筛查诊治工作,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城市达到90%、农村达80%以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4.切实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认真实施《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决定》。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村特别是苏北农村加强现代生育观念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5.进行儿童健康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对儿童生理、心理健康领域和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进行多学科研究,推广适宜技术。

6.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保障制度。确保儿童享有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逐步实行儿童大病医疗保险或统筹。

7.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与服务。城乡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切实加强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疾病的防治、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等儿童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普及优生优育、儿童均衡营养等妇幼保健知识,4-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稳定在85%左右。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100%。

8.改善儿童体育活动条件。加强社区儿童体育活动设施的配套建设,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校外体育锻炼和活动,增强儿童体质,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8%以上。

9.增加妇幼卫生工作投入。省、市、县(市、区)要调整卫生事业经费列支结构,建立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逐步开展免费婚检、特殊群体儿童体检。重点加强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和乡级卫生院妇产科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套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基层妇幼卫生服务能力。

(二)儿童与科技教育

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

1.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化。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全面实施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和扶困助学工程。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逐步在全省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努力缩小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性别之间的差距。

2.大力实施人才强教、人才强校战略。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积极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加强幼儿园、中小学师资培养,为幼儿园、中小学教育提供优质师资。保障教师特别是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他们的各项待遇。

3.加强特殊群体儿童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障女童、残疾儿童与其他儿童同步享受义务教育。加快农村特别是苏北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步伐,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

4.加强儿童早期教育和科技教育。将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达90%。普及计算机信息教育、科普知识教育,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科技活动,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加快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建设步伐,逐步完善儿童科技活动设施和阵地。

5.加强儿童性别平等教育。积极开展性别平等教育理论和课程研究,培训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增强他们的性别平等意识。

6.加强家庭教育。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加强对各级各类家长学校的管理和指导,提高中小学、幼儿园、社区家长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继续深入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系列活动、“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活动。省和13个省辖市建立家长学校网站。

7.加强儿童德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课外活动中的作用。

(三)儿童与文化

加快繁荣儿童文化艺术事业。

1.组织少儿文艺创作评比。设立江苏省儿童文化艺术作品创作专项奖,省政府不定期举办儿童文化艺术创作展演暨颁奖活动,推动儿童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推出江苏儿童文化艺术精品,提升江苏儿童文化艺术创作的水平和地位,繁荣少儿文化艺术。

2.开办少儿专题节目。办好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节目及其他省辖市电视台、电台少儿栏目,有条件的县(市)电视台、电台设置儿童专题节目。

3.开展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校艺术课教学质量,把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素养。

4.培养少年儿童文艺新人。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儿童文化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儿童文艺团体,培养艺术新人。

5.加强农村和社区儿童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将儿童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儿童文化艺术教育和活动阵地建设的步伐,重点加强农村儿童文化设施建设。

6.加强网络及音像、图书市场监管。对各级各类少年儿童网络、网站以及少儿图书、音像制品市场定期开展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和整治危害儿童成长的读物、音像和网络产品的案件和市场,净化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组织开展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和读书活动,增强青少年科学文明素养。

7.加强儿童图书馆建设。将少儿图书馆、图书阅览室建设和各级文化馆、图书馆设立少儿专门场所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省群众文化先进县评选标准和“两馆”评估定级标准之中,定期开展检查评估工作。

(四)儿童与法律

健全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1.加强和完善立法保护。修改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江苏省实施办法,制定并实施《江苏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条例》,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加强对儿童权益的法律保护。

2.扩大普法宣传。面向社会、面向家庭、面向儿童,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公民尊重和保护儿童的法制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3.强化司法保护。对于针对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贯彻“严打”方针,从重从快惩治拐卖、虐待、遗弃儿童等侵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建立流动儿童登记管理制度,有效保障流动儿童的各项权益。开展少年法院试点和推广工作,完善青少年法律援助制度,加强工读学校和未成年人管教所建设。加大对用工单位的监督力度,依法查处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

4.加强社会保护。开展文化娱乐场所和校园周边环境治安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清理整顿文化娱乐场所、学校周边地区商业网点、音像市场和网吧,教育引导儿童远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预警信息采集点工作,定期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红黄蓝”三级预警信息。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工作,综合运用教育、服务、管理、帮教等手段,减少青少年犯罪。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儿童少年维权工作。

5.开展儿童自护教育。加强儿童法律知识和意外伤害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开展自护知识和自护技能的培训、实践和竞赛活动,提高儿童保护自己、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抵御自然灾害、防范不法侵害的能力。

(五)儿童与环境

全面优化儿童成长环境。

1.依法加强生态保护,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法》的宣传和执法监督力度,全面实施“绿色江苏”工程,加强生态省建设,不断减少环境污染源,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的能力和质量,增加人均公共绿地占有率,建设绿水青山的新江苏。

2.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高农村儿童生活质量。积极开展以“六清六进”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以苏北农村为重点地区,以养成农民现代文明生活习惯为核心,以改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为目标,开展“文明村庄、清洁家园”创建活动。

3.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儿童产品安全。省、市、县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儿童食品、用品、玩具和大型游乐设施质量检测和监控;完善儿童产品安全检查制度,严格生产企业的资质审核,严禁不合格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4.加大社会福利投入,帮助困境中的儿童。重视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和保护,省辖市依托民政部门的救助管理站全部建成设施独立、管理分区、具备教育条件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倡导儿童福利社会化,多渠道筹集资金兴办社会儿童福利院。继续开展对孤残儿童、贫困儿童的社会救助,探索适合孤残儿童身心发展的抚养方式和途径。

5.加强儿童活动阵地建设,提高儿童的社会实践参与率。把儿童校外活动阵地建设作为全省儿童事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政府投入。现有的儿童校外活动教育阵地要充实内容,加强管理,服务于儿童素质教育;各类教育活动阵地、博物馆、纪念馆、科技宫等优先、优惠、免费向儿童开放。要以儿童为主体,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他们的校外和节假日生活。

6.优化儿童成长环境,保障儿童免受不良信息影响。各类传媒要广泛宣传积极向上的儿童形象,禁止传播色情、暴力等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信息。

四、“十一五”儿童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和组织实施

(一)重点项目

1.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建立与江苏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妇女儿童活动阵地,推进市、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全省13个省辖市和90%的县(市)均建成1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并实现“五有”标准:有活动设施、娱乐场所、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和数字化条件。

2.母婴健康工程。重点对苏北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乡级卫生院妇产科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进行改造和配套建设,全面改善妇幼卫生服务条件,提升服务能力。包括对妇幼保健机构、乡级卫生院妇产科添置必要的或对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设备;对业务用房进行扩建、对危房进行改建,以满足开展业务需要。

3.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三期改造工程。建设儿童剧院,同时进行中心内部道路改造。

4.省儿童少年基金会科技楼改造工程。出新美化、添置适合儿童科技活动的装置和设备。增设供儿童学习、娱乐、活动的设施。

(二)组织实施

1.省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儿童规划》的组织实施。省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根据《儿童规划》要求,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2.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要把《儿童规划》的实施作为政府管理儿童事务的重要手段,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政府主要负责人和主管负责人的政绩考核内容。《儿童规划》实施情况要列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3.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实施《儿童规划》的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目标任务分解制度、责任签约制度、年度报告制度、监测统计和评估制度、主要目标排序公布制度、示范带动制度,定期总结交流《儿童规划》实施情况,推动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

4.各级政府要为《儿童规划》实施提供人、财、物的保障。要根据地方政府财力和实施《儿童规划》的实际需求,把《儿童规划》实施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儿童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三)监测评估

1.要加强对《儿童规划》实施进程的监测评估,各级政府和各成员单位应将监测统计工作列入本地区、本系统年度常规统计制度,及时准确反映儿童发展状况和变化;要加强对反映《儿童规划》执行情况的各项数据资料的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制定有效干预措施,为如期达标提供保障。

第9篇: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9-0769-02

【关键词】 卫生;经济学;中小学卫生保健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不断发展,卫生事业的改革也日趋深化, 人们在卫生服务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卫生服务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从而有力 地推动了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学校卫生工作是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和 社会发展过程中,学校卫生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从 而引起卫生服务经济需求的改变。

儿童青少年既是卫生经济关系中的主体,也是学校卫生工作的服务对象。学校卫生工作的根 本目的是: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身心健康成长,体质不断增强,提高整体素质。学校卫 生服务的对象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其数量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正处于 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且生活在学校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各种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 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

1 关注儿童健康,提高健康投资效益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目标

健康投资广义地讲,是社会为恢复和提高人民的健康、发展各种有利于人民健康事业而投入 的 全部经济资源,包括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教育、卫生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济投入; 狭义地讲,主要指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经济资源。健康投资的效益主要包括货币化 的经济效益和非货币化的社会效益2个方面,社会效益即指非货币化的健康指标值。加强学 校卫生工作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政府健康投资可以大幅度降 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疾病或亚健康所引起的疾病负担,也是为成年甚至老年健康奠定基 础的关键。

建国以来,特别是近10 a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健康投资力度,我国儿童的医疗卫生和 保健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广大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计划免疫实施多 年来有效地减少了儿童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儿童死亡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婴儿死亡率、5岁 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1991年的50.2‰和61.0‰降至2002年的29.2‰和34.9‰,5岁以 下儿童重度营养不良率下降到2.83%;全国碘盐覆盖率为95.2%,基本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 阶段性目标。当前,我国儿童的主要健康指标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处于全球中等水平, 健康投资产生了巨大的效益,有效地提高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2 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WHO提出的“全球疾病负担”理论框架较全面地反映了疾病对人群造成的负担,在实践中比较 客观地描述了人群的健康状况,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掌握着健康投资的主动权。从全球来看,用于医疗卫 生的总支出已经占到全世界收入的8%以上,其中60%为政府支出。政府通过对卫生事业的支 持和对健康项目的扶持来减少疾病的负担,增强人民的体质。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 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这项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 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儿童青少年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社会人群,易受到传染病和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困扰, 发育状况和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其未来成年期的健康水平。生命的早期阶段和青春发育的早 期是人体许多重要器官和组织的关键生长期,若此时的正常发育受到干扰,往往会造成个体 永久性的缺陷或功能障碍,进而加大了社会人群的疾病负担。

纵观我国近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和监测的资料,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趋势和特点:(1)学生 的爆发力、耐力素质指标总体上处于停滞和下降状态,将与成年期大量发生心血管疾病和过 早丧失劳动能力有关,无论是个体和政府都将付出极为高昂的物质和精神代价。( 2)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居高不下,近视、龋齿、脊柱侧弯、下颌骨发育不良等一些与现 代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的学生常见病的患病率有增无减。如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 ,7~22岁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2.5%,59.4%,77.3 %及80.0%。(3)除营养不良外,肥胖及超重儿童比例的快速增高,已成为大、中城 市学生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形成了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比例增多的“双峰”现象。(4) 随着社会变革的日趋加速,我国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出现了 一系列重大变化,一些早己在发达国家流行,与心理、情感、行为问题有关的“现代文明 病”开始在中国蔓延,导致诸如抑郁、焦虑、自闭、退缩、品行障碍以及对立违抗障碍等心 理行为问题日益增多,个别学生甚至出现逃学、离家出走、行为、吸毒、暴力和自杀 倾向等。(5)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意外死亡已取代传染病成为死亡原因的首位(0 ~14岁),因此,对意外死亡的监测及预防措施的研究已经被列入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 之一。(6)许多成年期疾病有儿童期发生的基础,进行高血压、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癌 症、糖尿病等成年期疾病的儿童期早期预防,也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7)青 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呈持续、快速上升趋势,如青少年吸烟、饮酒、网络成瘾、校 园暴力、自杀等,不仅对青少年产生各种身心伤害,而且势必妨碍和谐社会的营造。上述问 题的出现,对儿童青少年一生的健康危害非常严重。父母为了孩子获得疾病的治疗而承受的 经济负担也明显加重,同时,父母的误工又给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这一系 列问题都属于由疾病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也足以使我们认为:加强学校卫生工 作不仅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效降低疾病负担的良好途径。

3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善学校和教学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良好的学校建筑设备和教学卫生环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 的 必要条件。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学习生活和教学环境,是学校卫生工 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校址的选择、学校教室内课桌椅和各种教学用具、教室的采光、照明 和通风采暖等是否符合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业能力及全面 发展,增加其人力资本,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发育和身心健康的大事。以上这部分 的健康投资表面看属于教育事业投资,可从长远意义上来说,也是属于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的根本性健康投资,说明学校卫生工作中所进行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的极 端重要性。而且,在考虑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中,应当对农村和预防保健实行倾斜,同时坚持 合 理统筹的原则,使学校卫生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只要在基础投入时认真考虑学校卫生工 作的基本需要,就可以实现区域性卫生规划的合理配置。也就是说,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 内 ,应将社会、经济、文化、卫生等因素综合分析,体现“大卫生”的观念,力求在政府的 组织下使区域社会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综合有效的利用,从而确保学校环境卫生的不断优化 和可持续性发展。

4 保持卫生服务供给的相对稳定,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的预防

卫生服务的供给不同于其他的商品服务,它的真正目的并非是获得产出最大化,或者利润 最大化,而是要承担起保护生产力和人们身心健康的社会职能。所以,在一个国民健康水平 较 高的国家,当卫生服务的供给价格提升时,通常不会产生很大的供给弹性。但在一些传染病 、流行病的流行期间,这种供给弹性则突显出来。如在“非典”流行期间,板蓝根、过氧乙 酸甚至白萝卜都一度价格暴涨。学校是传染病、流行病的高发区,目前学校传染 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特别是农村学校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学校。 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80%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流 行事件,尤其是一些寄生虫病、呼吸道传染病以及食物中毒等,且传播速 度较快。如果没有很好的应急及预防措施,则可能会发生大面积的传染和流行,其后果不堪 设想,给国家经济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鉴此,不断调整和适时增加卫生服 务的供给,使学校预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真正落到实处,实为健康投资的重要渠道。

5 做好学校健康教育,推动学校卫生工作的全面发展

健康教育是一种健康投资。身体健康是人力资本的内涵之一,人们花费在身体疾病的预防、 治疗和健身锻炼上的费用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源质量的改进,可以 增加人力资本的资本量,从而提高资本收益率。这种投资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医 疗保健等多种形式,所有这些投资都提高了技术、知识或健康水平。学校是专门生产人力资 本的机构,学校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学校健康教育就是从预防为主和促进健康的观点出发,有计划地将有关 的健康知识传播给学生,并使学生参与活动,产生健康行为,达到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的目标。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倡导“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社会行动”,即是将健康带进 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健康促进学校是实施学校教育和干预的良好平台,不仅有助于防治 各种学生常见病,而且对促进学生健康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发展、预防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和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学校的健康教育已被列入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健康教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根本性措施,目前,健康教育已被纳入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全 国各省市都已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然而,各地区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并不 平衡,其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占全国学校绝大多数的农村中小 学基础卫生条件比较差,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如一些学校的食品和饮水安全令人担忧,食 物中毒和饮用水导致的疾病时有发生;许多学校缺乏相应的卫生保健人员,现有的卫生保 健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学校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学生、 家长普遍缺乏健康知识,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 类的疾病谱、死亡谱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 占疾病总负担的20%。此外,有研究显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 年约3 00 0万,心理与行为问题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到2020年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至疾病 总负担的25%。儿童行为问题、学生心理卫生问题、药品滥用、自杀以及重大灾害后心 理危机等问题也明显增多,日益突出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决定了学校心理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因此,学校卫生工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和干预,充分发挥学校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一级预防作用,减缓心理行为问 题和精神疾病上升趋势,已成为新世纪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6 实行中小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拓展新时期学校卫生工作的内涵

医疗保险是医疗筹资的渠道之一,是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市场经 济体制的国家中,医疗保险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学生医疗和意 外伤害保险已普及到各级学校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医疗保障。因为疾病的风险是普遍性 的,也是不确定性的,这就决定了医疗保险应当是社会性的。而学龄儿童作为社会和卫生经 济的主体成员,应是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的受益者。因此,学校各级卫生组织和学校卫 生工 作者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定期做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监测,也要做好医疗保险工作的动 员工作,与保险部门通力合作,切实做到“钱跟着病走”,从而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医疗 保障,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