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玻璃丝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文

玻璃丝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精选(九篇)

玻璃丝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

第1篇:玻璃丝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文

漫长而又艰辛的探索试验之路

我国玻璃纤维工业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诞生以来,经历了半个世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坎坷发展历程。

在“一五”末期诞生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玻纤工业一直采用原苏联的全铂坩埚、石蜡乳剂、球法拉丝的落后生产技术。

数十年来,全行业在此落后的生产技术束缚下摸爬滚打,虽然“二五”中期,进行过小型半煤气法池窑拉丝试验,“三五”末期进行过小型全电熔及油电结合池窑拉丝试验,但终因技术不过关,未获成功,球法拉丝一直占全行业的绝对主导地位。

直到“七五”中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从国外引进,“八五”期间科研攻关和“九五”期间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经过全行业与科研设计单位的共同努力,才实现了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池窑拉丝成套技术与装备国产化的总体目标,打破了国外对池窑拉丝成套技术的主要装备的垄断局面,为实现我国玻璃纤维生产技术升级换代及高质量玻璃纤维制品国产化,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新路,有力地推动了以池窑拉丝技术为代表的玻纤行业科技进步,对我国玻璃纤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同时,为我国玻璃纤维工业彻底摆脱落后状态,跨入世界强国之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58~1959年,美国率先研究成功玻璃纤维池窑拉丝工艺技术,并立即投入了工业生产。虽然世界上首座池窑的年产量只达到1000吨左右,但它却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与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玻璃纤维工业生产技术的主流。当时,我国玻璃纤维工业球法拉丝工艺还刚刚起步,全行业正忙于建立正常的生产及工业配套体系,尚无过多的精力考虑此事。但是,国际上这一先进的拉丝工艺技术,却引起了我国玻纤行业老一辈的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与浓厚兴趣,并由此萌发了定要将此先进工艺技术在我国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的远大理想。

由于当时国外对我国采取严密的技术封锁政策,致使我国对池窑拉丝技术诀窍一无所知。但是,我国玻纤行业的老一辈,愣是凭着强烈的责任感,为实现池窑拉丝,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探索试验之路。

四个小故事 见证产业优化升级

在这数十年的探索试验及发展壮大的坎坷历程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故事之一:早在1963年,当时的北京玻璃研究院、北京玻璃设计院和上海耀华玻璃厂组成三结合试验小组,在上海耀华玻璃厂进行了为期数月的小型池窑拉丝试验。

这座小型池窑的成型通路上,共安装了8块铂铑合金拉丝漏板。试验时,池窑熔化部添加的原料是无碱玻璃球。熔化部胸墙部位对称安装了两块大型钼电极。在其上部则安装了数十个煤气喷嘴。该煤气为上海耀华玻璃厂拉制平板玻璃生产用的煤气发生炉煤气。池窑澄清部、主通路及成型通路上仍采用上述煤气加热,拉丝漏板则采用电加热。

采用上述加热方式的设计意图是,先用煤气将填入的玻璃球熔化,再利用玻璃在熔融状态可以导电的原理启动钼电极,最后用电加热方式,将玻璃液进一步加热到符合拉丝的温度,流到成型通路的拉丝漏板上实现拉丝。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煤气发生炉产生的煤气热值偏低,根本不能将无碱玻璃球完全熔化,导致钼电极产生高温氧化反应,无法实现原来的设计意图。虽然经过多次的调试,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故事之二:1964年2月29日,经国家科委、计委和经委批准,成立“建筑工程部玻璃纤维工业研究设计院”,由当时的北京玻璃研究院、北京玻璃设计院和南京玻璃纤维厂等三个单位合并组成,负责全国玻璃纤维工业科研、设计及技术攻关等项工作。

1966~1967年,组建不久的南京玻璃纤维工业研究设计院,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赴杭州,与杭州玻璃厂合作进行了8块漏板的电熔小池窑拉丝组合试验。

1970年,杭州玻璃厂一座日产1.2吨的12块漏板无碱电熔拉丝池窑,进行了现场技术鉴定。

在总结杭州全电熔池窑拉丝的基础上,1971年由上海耀华玻璃厂设计的油电结合型拉丝池窑,投入了工业性生产,后来发展成全火焰型池窑。该池窑共安装了38块拉丝漏板,其漏板孔数由200孔发展到800孔。

以上数次池窑拉丝探索试验,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最早的池窑拉丝工艺。从探索开始到逐步改进,开创了我国玻纤工业电熔池窑拉丝的历史。

故事之三: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玻纤行业众多生产厂家,先后组团出国进行了多次考察及引进洽谈。

1986年,重庆玻璃纤维厂率先从日本国日东纺绩株式会社引进了一条年产1800吨的波歇炉无碱玻璃纤维生产线。其主要产品是无碱短切原丝毡及无捻粗纱。

波歇炉是一种全电熔窑炉,其外观形状像一个外侧焊有冷却水管的碗形炉体。炉体上方设有玻璃粉料加料装置,其中心区域安装有三相电极。该三相电极从底部或炉体上方插入炉中,但与炉体绝缘。碗形炉体因受冷却水的强制冷却,使得与炉体内壁接触的玻璃液也被冷凝。正是靠这层被冷凝而又与炉内玻璃液成分相同的玻璃体作为波歇炉的炉衬,才彻底防止了耐火材料对玻璃液可能造成的污染。

波歇炉的热源处在炉的中心区域,由于玻璃液的对流作用,所以整个炉内的玻璃液温度都很高,但由于不断向炉体表面加入玻璃粉料,所以炉面温度较低,形成冷顶或半冷顶的炉面,所以原料的化学挥发量极少。

与单元池窑对比,波歇炉的投资小,大气污染少。由于采用全电熔方式,故热效率较高,能耗较低。其缺点是单台产量小,生产作业不如单元池窑稳定,经济效益较低。波歇炉不是池窑,但类似池窑。它的投产让更多没有出过国的玻纤人见识了“洋法”生产,也为以后单元池窑的引进,摸了行情,积累了经验。

故事之四:1990年6月15日,我国玻纤行业首条全套技术装备从日本引进的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在珠海经济特区玻璃纤维企业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从而正式填补了我国玻纤工业池窑拉丝工艺技术的空白。该生产线的建成投产有几点值得记录在册。

其一是:该生产线是我国玻纤行业第一条引进的池窑拉丝生产线。

其二是:该生产线引进了池窑生产的全套工艺技术与设备,而且是从拉丝、捻线工序,到整经、浆纱工序,直至织布、后处理工序。值得提出的是,当日本人在与我国谈判时,美国人曾试图劝阻日本人,说不要将池窑生产这一关键技术卖给中国人,即使要卖,最好只卖单项技术,千万不要卖全套技术,让中国人前后工序无法配套。但是,日本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没有理睬美国人。

其三是:该生产线在进行商务谈判时,日方以为我方不了解国际行情,报价时头戴三尺帽漫天要价52亿日元,岂知我方在考察英国、美国及日本其它玻纤公司时已经摸了底,对此心中有数。经过“拉锯式”的讨价还价,我方咬定最低价格28.34亿日元不松口,日方为了做成这笔生意,迫于无奈,只好按此成交。合同金额降低了45.5%,按当时的汇率换算,即为国家节约了外汇1630万美元。另外,还据理力争,让日方到珠海税务局交了技术转让所得税。

其四是:该生产线投产后,、杨尚昆、、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顾委委员胡乔木、谷牧等人先后前来视察,是全行业受到中央领导高度关注的厂家。

其五是:该生产线投产后,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及时在珠海召开了全国玻璃纤维生产现场会,召集各玻璃纤维生产厂家、科研院所及电气仪表、设备制造厂家的科技人员与生产骨干,到珠海生产现场去参观学习。接着,国家科委与国家建材局从全国有关科研单位及专业生产厂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对该引进生产线的技术装备,进行科研攻关、消化吸收并巩固提高,将该项目列为我国“八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该生产线的建成投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以池窑拉丝技术为代表的玻璃纤维行业科技进步,对我国玻璃纤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了重大的示范及促进作用。

电子布市场的发展前景

第2篇:玻璃丝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文

论文关键词:科学探究,密封性,测量,器材说明,过程

 

在我的认识中,鲁教版《化学》新教材的编排能很好的做到了启蒙认识与基础铺垫,时时处处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尽可能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使之学有所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受到农村中学实验条件的局限性,课本提到的有些实验效果达不到大纲的要求,让学生们失望,令自己不满意。于是因地制宜、创造性的改进实验方法和器材成为我们必需的教学任务之一。

在初三《化学》的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大纲要求用探究的观点来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使学生找到做探究实验的思路。该实验是课本P81活动天地4-1的内容,但是按照课本图示里提到的实验器材,两头细中间粗且装有铜丝的玻璃管我们做不到;用橡皮塞加玻璃管代替时密封性又不能保证,且橡胶管在加热时容易烤焦;实验过程之中连接容器的容积给忽略过大,不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探究思想等等原因,使实验结果一直不理想。

为了达到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化学论文,也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我经过多次的尝试后找到了一种替代器材,使其能更精确地完成测量铜丝在加热的条件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实验,从而让学生们得到:空气是混合物,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五分之一的结论,也让学生们学会了一种较精确测定密闭容器容积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一、实验仪器及用品:

长约150mm直径13mm的硬质玻璃管2个(用酒精喷灯整治好的掉底的小试管更能保证加热时玻璃的耐热能力)、橡皮塞4个、20ml医用注射器4个(一定要精选出活动流畅的、没有阻滞的注射器,这是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酒精灯1个、火柴1盒、适宜酒精灯外延高度的支撑架1个,装入适量水的100ml烧杯1个。

二、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三、实验操作的过程

1、先把两组实验的密封装置按上图示组装好。同样玻璃管中装入等量的、螺旋状的铜丝约14根,置入管内的中间位置,两边塞紧准备好的橡胶塞,分别插入注射器的针头并清理好通道。结果是:一个注射器的活塞要到底,对应的一个注射器的活塞要停在10ml的标尺位置。组装好后,只要针头的通透性和活塞的流畅运动能保证,就可以指导学生完成操作系统密封性的检验工作了。

2、用对照法验证整个密闭系统中空气通道的容积。实验前一同学用其中一个密闭系统上的注射器从烧杯中吸水,装好后倒立注入装铜丝的密闭玻璃管中,直到上端口有水欲出为止。最后根据注射器上的标尺数据计算出玻璃管中除铜丝及两端橡皮塞外基本的容积约15ml。

3、实验过程。开始试验,酒精灯预热并集中加热,间歇转动玻璃管的加热面,以保证不使玻璃管熔化漏气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一同学要在教师指导下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集体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认知思想、结果推测、误差分析等的教学任务。

4、实验结果。待铜丝基本变黑,因空气膨胀外移5ml后的活塞在内移近4 ml时要停止加热。操作者继续推动活塞加快冷却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结果。经过大约半小时的时间,密封容器中原先25ml的空气在室温下体积减小了5ml,实验数据接近理论数值,说明实验成功了。

5、该实验的优点是:器材来源便利、能废品利用,可靠地解决了整个系统的密封性问题,能用对照的方法较准确地测量出整个密闭空间的实际容积,确保不会出现课本实验中存在的误差问题,使实验结果更加接近理论计算值。缺陷是:试管及密闭系统中的空气冷却时间长,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短时的现象分析推测完成教授任务,近下课时才能出现理想的结果。

做为新教师的我曾经请教过老教师,他们说我们农村学校的条件无法保证密闭系统的密封性。可我相信不是每个科学家或者专家完成科学探究任务时都有清华大学类的实验条件化学论文,新教材能给出插图那就一定存在操作的可能性。盛有铜丝的玻璃容器过小我们做不到,那可以逆向思维往大里做,于是就有了小试管类的加热容器。小容器的容积测读时可以忽略,那大容器的容积我就可以用加水的方法验证。为了增强同学们的信服度,也为了保障不破坏原有的密闭系统,我选用对照法来验证加热容器的容积。总之,通过这次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改进,往复的失败使我感受颇多。只要科学机理正确,想到了你就努力去做,风雨过后一定有彩虹。对待化学的量化分析内容一定要坚持真实性和操作性相结合,不能演讲给学生们听。新教材要求培养学生的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从自我做起,掌握科学的试验方法和思想,潜移默化地把教材的每个实验都设计成让学生发现真理、不断更新知识、探求结果的过程,设计成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设计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

第3篇:玻璃丝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文

A. 加热到1500℃高温时,都不会熔化

B. 都不含有金属元素

C. 其成品打破后都没有回收再利用的价值

D. 都归属于硅酸盐材料

2. 玻璃钢非常坚硬,其机械强度接近于钢板,但很轻盈,只有同体积钢板的四分之一重。玻璃钢是一种复合材料,不生锈、不导电。以下有关玻璃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玻璃钢是由玻璃丝和塑料复合制成的

B. 玻璃钢是由钢丝和塑料复合制成的

C. 玻璃钢是由玻璃丝、钢丝和塑料三者复合制成的

D. 玻璃钢是由钢丝和玻璃复合制成的

3. 橡胶具有很好的弹性。橡胶是一种高分子材料,由于其分子量非常大,每一条分子链都是由非常多的链段构成的,平时分子链处于如乱线团一般的状态,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分子链的自由状态被改变,这时分子间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当外力消失以后,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分子链会还原到初始状态。以下有关橡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橡胶是一种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在室温下都有很好的弹性

B. 橡胶是一种塑料,塑料在室温下都具有可塑性

C. 橡胶有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合成橡胶的弹性较差

D. 合成橡胶可以做得比天然橡胶具有更好的弹性

4. 化学实验室里有一种会“啃”玻璃的溶液,玻璃制品一旦和它接触,轻则会去掉一层“表皮”,重则会被整个儿“吃掉”。这个能吃玻璃的“怪物”叫氢氟酸。氢氟酸是无机酸,是玻璃的“克星”,可成为人们蚀刻玻璃的好帮手。如把氢氟酸涂在光亮的玻璃表面上,片刻后该表面就会被腐蚀成毛糙状,所以用氢氟酸可在玻璃上蚀刻出各种字迹、花纹等。以下有关氢氟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氢氟酸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能强烈地腐蚀金属、玻璃和含硅的物体,所以通常被密封在塑料瓶中,存放在阴凉处

B. 氢氟酸的腐蚀性很强,所以它是比盐酸酸性更强的一种强酸

C. 氢氟酸是一种酸,所以它能和碱发生中和反应

D. 氢氟酸易挥发,带有刺激性气味,这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对人体健康不利

5. 有个趣味实验叫“水中花园”,其操作过程为:在一个200mL的烧杯中加入某一较稀的溶液150mL。选择几种可溶性盐(如硫酸铜、硫酸锰、氯化铁、氯化钙、氯化钴等)的固体颗粒小心放入上述烧杯中。数分钟后,各种不同颜色的不溶性盐就像植物一样从烧杯底部生长出来,形成美丽的“水中花园”。

如果上述溶液是硝酸钾(KNO3)、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硅酸钠(Na2SiO3)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四个中的一个,那么上述溶液应该是_______。如向该稀溶液中扔下一小颗胆矾晶粒,会慢慢窜出一根蓝绿色的“植物”,其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6. 与陶瓷相比,玻璃在制作原料、制作方法、外观及性能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制作______(填“陶瓷”或“玻璃”)时,我们要选适宜的黏土为原料,还要将黏土做成黏土坯子。而生产______(填“陶瓷”或“普通玻璃”)时,选用的原料是石英砂、纯碱、长石及石灰石等的混合物,不需要做坯子,直接将原料加热到熔融就行了,通常加热到1300~1600℃,石英砂等就变成了熔融的、有黏性的液态。______(填“陶瓷”或“普通玻璃”)还可以再加工,比如加热后可拉长、弯曲、吹制,形成新的造型。

(适合初中学生)

7. 众所周知,铁是一种较容易生锈的金属,全球每年都有上千万吨的钢铁变成了铁锈。为了防止铁生锈,人们常在铁器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涂抹各色油漆,于是“白铁皮”(一种表面镀有防锈金属的铁皮)就应运而生了。在生活中,“白铁皮”常用于制作排气管等。新出厂的“白铁皮”表面银光闪闪,而用久的“白铁皮”表面会变成灰色,这和“白铁皮”表面所镀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关。以下有关“白铁皮”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白铁皮”表面镀上了金属铅,所以又俗称“铅皮”

B. “白铁皮”表面镀上了金属锡,所以又俗称“马口铁”

C. “白铁皮”表面镀上了金属锌,当铁皮表面的金属镀层被破坏了一部分后,残留的锌和铁会形成腐蚀电池,遇到水、氧气或酸液时,反而会加快铁的腐蚀

D. “白铁皮”金属镀层被破坏了一部分后,会形成腐蚀电池,但遇到水、氧气或酸液时,在“阴极保护法”原理作用下,镀层金属仍可起到保护铁的作用

8. 铜的化学性质相对比铁稳定,但是铜在加热情况下会和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将一铜片置于酒精喷灯上加热片刻,其表面会变成____色,其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将该铜片再置于温度更高的炉膛内,加热到更高温度时,则其表面会变成____色;其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第4篇:玻璃丝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实验 成功教育 内在动机

2014年6月初我在学校开了《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公开课,当天上午在办公室备课的时候利用改装的数码摄像头和计算机及AMCAP全屏软件展示了三个静电演示实验,很成功,效果好。下午时,因这个季节比较潮湿,加之上课时阴天,天气闷热,空气湿度较大,我很担心这些静电实验,因空气湿度大导致静电实验设备产生的电荷向空气放电,实验就不容易成功。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公开课开始,我向学生提了两个问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这一知识点初中已经学过,学生比较齐声地答出摩擦起电。如何验证物体带电了?学生很快就想到: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如摩擦起电,吸引小纸屑。我又以实验加以验证。第一个实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看能不能吸引小纸屑。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做这个实验(这位学生期中考试物理成绩比较靠后,行为习惯尚可,让他来做这个实验,是想增强这个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该学生一只手握住玻璃棒,另一只手抓着丝绸反复摩擦玻璃棒,然后用玻璃棒吸引事先准备好的纸屑,结果纸屑没反应。我一下担心起来,感觉有点不好,是不是天气太潮湿,这个实验无法做成?于是,我让这名学生回座位,自己出马,做实验时还是有些担心会失败,怀着必败的心情对学生说:“由于夏季潮湿,现在因天空湿度很大,摩擦产生的静电很容易漏掉跑到潮湿的空气里,实验成功率很低,我们再来试一试。”我一只手握住玻璃棒,另一只手抓住丝绸,用力沿着一个方向不断摩擦玻璃棒,然后用玻璃棒吸事先准备好的纸屑,一部分纸屑竖起来,好像有戏,有几粒小纸屑被吸引上来,实验终于成功。我找学生描述实验的现象: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小纸屑,有两片小纸屑飞出去。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小纸屑,说明玻璃棒带电,为什么又会有两粒小纸屑飞走了呢?经学生讨论分析得到答案,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吸引小纸屑,小纸屑带上与玻璃棒相同的电荷,二者相互排斥,小纸屑就排斥地飞走了。另外两个静电实验也很成功。

下课回到办公室,我想了想,做实验的学生本来在学习物理上就不是很自信,我怎么可以把做实验失败的他直接赶回座位呢?会使他做实验的积极性受挫,自信心弱化。我自己做实验的那部分完全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继续完成,促其完成实验,让他感受成功。

物理实验员回来后,我们两人研究了一下刚才那个学生做失败的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不是一定要沿着一个方向不断摩擦玻璃棒,用丝绸往复式地摩擦玻璃棒,应该能够起电吸引纸屑,试了一下没什么效果,继而加大摩擦力度,加快摩擦速度,出乎我的意料,这种方法能让玻璃棒带电吸引小纸屑,再试一次,成功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时,摸一摸玻璃棒还很烫手,说明加大摩擦力度进行快速摩擦,会使丝绸和玻璃棒的温度急剧升高,丝绸和玻璃棒附近的水分受热蒸发,二者附近的空气变得干燥,产生的静电不容易跑掉,实验便容易成功。

很多实验,只有做了才会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研究、改进。回想当时做的实验,如果让学生再试一次,再坚持一下,也许那个学生就会成功。学生做实验不成功的时候,教师不应该把学生赶回座位上,不能一味地为追求成功的实验而实验,应该跟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一起想办法,更注重学生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

第二天上物理课,我提前到了班级,找那位因实验做失败被我赶回座位的学生,进行了沟通,希望他把上一天的那个实验再做一次,他使劲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似乎正在等待这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做实验前我点拨这个学生几句,这位学生这一次实验仍然没有成功,略显窘态。我鼓励他,摩擦起电时,稍用点力气,再加快摩擦速度,再试一试,这一试成功了。有了我和物理实验员之前的研究,这样的结果对我们来说意料之中的成功,但对那位学生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成功收获,其价值不仅是实验成功,更让其体会到,成功有时需要他人点拨,成功往往孕育在再坚持一下中。

这个学生的物理有了一定起色,我推荐他参加丹阳市航模比赛,获得二等奖,高一期末考试物理成绩上升到中等水平,现在已经上高二,选的是理科,我问他为什么选择理科,他说喜欢听我上的课。这个回答让我意外,这应该称为“亲其师,信其道”。2014年10月初,在班级组织开展的自制电动机的课外活动中,这个学生表现出极大热情,第二个制作完成电动机,虽然制作的略显粗糙,但经过几次调试电动机转动起来,看到他兴奋的样子,我感觉这个学生正慢慢喜欢上物理这门课。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这个学生的物理成绩已经突进到班级的前十名,这让我感到很惊讶,这个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已经进入快车道,突然间我感觉自己做教师很有成就感。

失败的实验让我们学会静下心来反思,不断改进,攻克难题。教师应该看看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深入学生,多了解多交流,寻觅可以学习、研究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教育机会,不断地创造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第5篇:玻璃丝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文

上课一开始我首先问大家:“你们在电视中看到过广告吗?”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看过。”我接着问:“你最喜欢的广告是什么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脑白金,年轻态。”有的说:“晶晶亮,透心凉──雪碧。”有的说:“脑轻松──轻松一点,读书考试胜人一筹。”……然后我又问:“你们想不想也当一回广告人呢?”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最后,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广告公司”,由组长担任“广告公司”的“老板”,同时提出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遇到疑难,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2.了解每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然后讨论写广告语。3.广告语要写得简洁、明白。同学们在“老板”的带领下,开始认真学习、讨论、拟写广告词。二、举行“广告会”。

在小组学习讨论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作为代表进行交流,评选最佳广告语。同时,提出评论的标准:说清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代表们纷纷上台亮出他们小组的广告语。以下略举几则广告语:

“有了夹丝网防盗玻璃,请把心放回原处。”“夹丝玻璃,安全可靠。”“想拥有自动窗帘吗?请用变色玻璃。”“冬暖夏凉,吸热玻璃。”“隔音玻璃,给你带来宁静的世界。”……三、创办“加工设计公司”

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我又推出了富有挑战性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调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储备,进行“自我建构”,把新知识组织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刚才,我们通过学习讨论,大家已对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有了充分的了解,那么你觉得这些玻璃有没有什么不足呢?能否把这些玻璃再加工一下,融入各自的优点,加工成另一种更实用、更受人们欢迎的玻璃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又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吸热玻璃能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但不能消除噪音,应该再重新设计,把吃音玻璃的作用也设计进去,做到既能调节室内温度,又能消除噪音。”有的说:“夹丝网防盗玻璃虽然可以防盗,但如果又能有变色玻璃的功能,自动调节阳光的强弱,改变颜色的深浅,那么,它一定更会受银行老板、珠宝商的喜爱。因为,银行里的工作人员会感到舒服,同时,一些珠宝的色彩一定会更迷人。”第二个环节:由最后一段“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未来的世界中放飞自己的想像,发挥创新的潜能。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能否设计出一种更新的玻璃,创造出一个奇迹来填补玻璃发展史上的空白?”这时,学生的创造欲望又被激发出来了,通过相互讨论,又设计出了许多种新型玻璃,有音乐玻璃、防火玻璃、谈心玻璃(由电脑控制)、净化空气玻璃、香味玻璃……

第6篇:玻璃丝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火柴;蓝色钴玻璃;焰色反应;质疑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92-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33

新课程倡导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化学活动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鉴于此,教师就可以通过课堂上一些有疑问的实验现象作为学生感兴趣的载体,课后将十分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课后的探究,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一、问题提出

现行的三套高中化学教材(苏教版、鲁科版、人教版),都设有钾的焰色反应这一实验。其中,苏教版高中《化学1(必修)》(2014年6月第6版)第21页活动与探究叙述为“[实验4]取一根铂丝(或细铁丝),放在酒精灯(或煤气灯)火焰上灼烧至无色。用铂丝蘸取少量KCl溶液,置于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颜色。再用稀盐酸洗净铂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蘸取少量K2SO4溶液,重复以上实验”。课前笔者按书本做准备实验时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看到了紫色,但现象不是非常明显,为了增强课堂的演示效果,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雷周平同志和刘成英同志先后在文章《妙用火柴巧做钾离子的焰色反应》、《钾元素焰色反应的实验改进》中提到,可以用燃烧火柴的方法进行钾元素的焰色反应,因为火柴头中含KClO3,火柴梗中含有K2CO3。笔者按照他们的实验过程重做了实验,发现当在蓝色钴玻璃后面划燃火柴后,立即见到了紫色的火焰,当燃烧已除掉火柴头的火柴梗时,透过蓝色钴玻璃也见到了紫色的火焰。当笔者把这一简单易行的创新实验和书本实验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对比时,很多同学提出了质疑:相较于KCl溶液和K2SO4溶液,火柴体系成分更复杂,是否有其他物质的燃烧透过蓝色钴玻璃也能看到紫色火焰呢?针对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笔者并没有一言堂,而是要求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课后的探究证实自己的猜想:火柴燃烧产生的紫色火焰是否一定是钾元素引起。

二、实验过程

1.实验1

用材质和火柴梗近乎相同的小木条(查资料得知,木材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主要含C、H、O元素)点燃,透过蓝色钴玻璃,见到了紫色火焰。

2.实验2

用不含钾元素的棉花、食品保鲜膜、聚氯乙烯、乳胶管进行实验,也见到了明显的紫色火焰。

3.实验3

点燃已打磨的镁带,透过蓝色钴玻璃,可以看到火焰上部明显呈紫色,下部略微呈绿色。

4.实验4

在蒸发皿中加入少许无水乙醇或甲醇,点燃,然后撒入粉状氯化钡固体,肉眼可以看到黄绿色火焰,然后透过蓝色钴玻璃,也看到了紫色火焰。

可见,透过蓝色钴玻璃能看到紫色的火焰不一定说明物质中含钾元素,因此,不能用点燃火柴的方法进行钾元素的焰色反应。

三、实验启示

本次实验结果对笔者的触动很大,教学真是个教与学相长的过程。从雷周平和刘成英两同志于1998年提出可以用燃烧火柴的方法进行钾元素的焰色反应到现在已经接近15年,在这期间很少有人对此公开质疑过,即使有人怀疑最多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笔者开始也仅仅做了火柴的燃烧实验,当发现确实出现了紫色火焰后,就乐于其中而放弃了继续实验。要不是同学提出质疑,笔者也不会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燃烧不含钾元素的物质来做对比实验。正如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一些化学实验结论,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要亲自动手实验,而且要深入下去多做一些对比性的实验,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参考文献

第7篇:玻璃丝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文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静电现象:在干燥的春季。当你脱下毛线衣、毛料或尼龙、涤纶类化纤衣服时。就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响声,若在晚上同时还可能看到闪烁的火花。不仅如此。当你的手指触及门把、水龙头、椅背等金属器物时会有电击感;还有穿着化纤衣服在地毯上行走。也时有针刺般的触电感;化纤厂工人在纺织化纤时,手接触纺线也有触电感,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这些静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静电是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产生的,就连干燥的空气与衣物摩擦也会起电。摩擦起的电在能导电的物体上可迅速传动流失,而在不导电的绝缘体如化纤、毛织物等物体上就能聚集形成静电。当达到一定的电压时就产生放电现象,发出响声和火花。

这些静电只有两种,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这是在18世纪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发现的。他意识到闪电与摩擦起电是相似的过程。并且做风筝实验加以了证实。结论是: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科学上规定: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是相同的,叫做正电;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是相同的,叫做负申。。

静电产生的原因还得从物质结构说起。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是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得来的,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m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才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

当两个物体摩擦时,核外电子运动活跃,而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原来两个物体都是电中性的,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失去电子的物体会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会带负电。

知道了摩擦起电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来解释前面富兰克林的发现了。当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为什么带正电?原来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的是负电。为什么带负电?因为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当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那是因为毛皮与橡胶棒相比,毛皮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橡胶棒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橡胶棒得到了电子。带的是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由上面讨论可知,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本领弱的物体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与它相摩擦的另一物体上,这个物体失去多少电子,那个物体就得到多少电子,而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因此,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它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那么如何才能使物体带上电呢?

第8篇:玻璃丝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单元玻璃幕墙;施工;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188-02

1 工程概况

该工程主楼为19层(见图1),建筑物主楼标高90. 3 m,裙楼高16. 1 m,建筑面积85000m2 ,抗震设防烈度8度,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幕墙系统由玻璃幕墙、铝板幕墙及采光顶、雨篷等组成。

本工程玻璃幕墙采用隐框小单元幕墙结构。该幕墙结构体系特点主要有:结构板块的受力更合理、抗变形能力更强、安装方便、节能性高等。工程通过采用现代建筑材料――玻璃、铝单板等,通过现代建筑技术充分展示建筑物的时代气息及其独特的建筑品味与形象。

2 单元幕墙的设计

2.1设计特点

1)建筑设计特点。本工程外立面采用单元幕墙,从合理采光、视觉要求做出了全面考虑,满足建筑效果及幕墙的性能要求。外立面采用隐框小单元幕墙体系(见图2),整个建筑的建筑风格严谨而丰富,造型独特而庄严。建筑窗洞口与幕墙交接及立面间胶缝对齐,提高墙体防水能力;型材的喷涂工艺应用,增强了结构防腐防锈性能;工程设计为小单元式系统,面材板块的更换、互换方便易行。

2)结构设计特点。本工程幕墙主要构件设计悬挂于主体结构之上。设计的各类构件和承载体系保证了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相对变形能力,考虑了合理变形性,避免了在荷载、温差等作用下产生损坏。设计还考虑了包括重力荷载、风载、温度作用、地震作用以及不利因素组合等多项其他荷载对整个幕墙结构的影响,安全性得到大大增强。

3)节能设计特点。工程设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节能处理,降低了建筑能耗。设计主要节能方式有以下4项:①设计选用LOW-E玻璃等新型材料降低太阳辐射;②降低外立面开窗率;③设计中空玻璃系统,提高自身节能效力;④考虑各种不同材料交界、组合的处理方式,有效保证能量稳定。

4)防雷设计特点。本工程设计采用镀锌圆钢形成防雷网,防雷网不大于12m ×8m或10m×10m.防雷系统不再设专用接地装置,与土建结构防雷系统连接共用其接地装置。将幕墙竖向龙骨、横向龙骨和建筑物防雷网接通,连成一个整体防雷系统。

5)防火设计特点。防火层耐火极限不小于2h,每层在结构梁底设防火线,并在防火分区交接处设纵向防火带。防火线采用100 mm厚防火棉,,底部为1. 5 mm厚镀锌钢板,上部为0. 5 mm厚镀锌钢板共同构成。

2.2构造措施及材料选择

1)主要构造措施。①每个小单元玻璃板块均在工厂内采用硅酮结构胶将玻璃和铝合金边框粘结在一起;②玻璃板块之间采用弹性硅酮密封胶间隔,防止相邻板块位移时的相互碰撞;③在玻璃板块下方均设有玻璃托脚支撑,避免结构胶承受剪力,提高单元玻璃的结构安全性;④不同金属接触面都使用绝缘垫片隔离,防止电化学腐蚀。

2)主要材料选择。幕墙龙骨采用6063-T6和6063-T5铝合金型材,型材室外外露表面进行氟碳喷涂处理,室内外露表面进行粉末喷涂,其余不可见部分采用阳极氧化处理,氧化膜厚度不低于AA15级。

3)面材配置。玻璃主要选用TP10LOW-E + 12A+TP8钢化中空玻璃TP6LOW-E + 12A+TP6钢化中空彩釉玻璃。

3 单元幕墙的施工

单元幕墙施工前,应先编制合理施工方案,确定正确施工工序,合理安排人、材、机及启动资金,以确保工程的安全、质量与进度。

3.1 弹线定位

据幕墙分格大样图和标高点、进出位线及轴线位置,采用重锤、钢丝线、测量器具及水平仪等工具在主体上定出幕墙平面、立柱、分格及转角等基准线,并用经纬仪进行调整、复测。水平标高要逐层从地面向上引,以免误差累积。

3.2 埋件的检查

1)在测量放线的同时,对预埋件的位置偏差进行检验、定位,其上下、左右偏差数值不应超过士20 mm.

2)将分格线弹设在埋件上,通过十字定位线检查埋件左右、上下的偏差。通过竖向钢丝线检查埋件的进出尺寸。若偏差较大,报设计人员提出埋件修正方案。

3.3 支座及基层骨架安装

1)支座与立柱的连接。考虑到施工安装的安全性及可操作性,立柱在安装前将支座在楼层内用螺栓与立柱连接,支座与立柱接触处加设隔离垫,隔离垫的面积不小于连接件与立柱接触的面积。支座与立柱连接完毕,用吊装设备吊出楼层,进行就位安装。

2)立柱的分格安装控制。立柱的安装需依据竖向钢直线以及横向鱼丝线进行调节安装,立柱安装后进行轴向偏差的检查,直至各尺寸符合《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UJ/T 139-2001)简称《标准》)要求.

3.4 玻璃单元板块及铝板单元板块安装

1)将玻璃或铝板单元板块的槽口轻轻地卡在基层铝龙骨的槽口内,利用垂直分格钢丝线实施调节,调整好后采用不锈钢自攻钉卡住单元板块槽口的另一端。

2)玻璃或铝板单元板块在安装调整过程中,相邻两块板高低差控制在

3)玻璃或铝板单元板块依据板块编号图进行安装,严禁将不同编号的板块进行互换。玻璃单元板块还应注意内外片的关系,防止安装后产生颜色变异。安装完后,应及时对整体标高及缝宽进行检查,确保安装成形后符合《标准》要求。

3.5 打胶嵌缝

单元板块安装后,首先检查整个板面是否横平竖直,合格后填塞泡沫棒进行打胶。

1)充分清洁板材问隙,清除水、油渍、灰尘等杂物,清洁粘结面,加以干燥。清洁剂可用甲苯或甲基二乙酮。

2)打胶的厚度和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厚度不应小于3.5mm。打胶须均匀,连续饱满,刮胶须平滑。避免接头出现凹凸、纹路等缺陷。硅酮建筑密封胶在接缝内应两面粘结,不应三面粘结。

3)应牢固密实地粘贴胶带纸,转角及接头处应连接顺畅且紧贴板边,避免有张口、脱落、不顺直等现象。

4)打胶后至胶体快干之时,应及时将胶带纸清理干净,对因撕胶带时出现的碰伤、撕扯的胶表面进行处理。

5)打胶的厚度不应太薄或太厚,且胶体表面应平整、光滑,玻璃清洁无污物.封顶、封边、封底应牢固美观、不渗水,封顶的水应向里排。

6)打胶结束后,需及时清理干净污染板面的胶体。

4 质量控制重点

4.1 材料性能试验

根据《标准》要求,玻璃幕墙安装前需要进行抗风压性能、气密、水密、平面内变形性能检测试验。本工程以应用的6mm半钢化+1.14 mmPVB+10LOW+12A+8 mm钢化玻璃和3mm铝单板为检测单元进行了检测,详细检测数据见表1

工程还对现场应用的防火岩棉的燃烧性能、化学锚栓和膨胀螺栓的拉拔性、铝合金型材的韦氏硬度和膜厚、密封胶的相容性和粘结性、中空玻璃透射率和反射率等相关技术指标均进行了复检,检验结果符合《建筑幕墙》(UB/T 21086-2007)及设计要求。

4.2 安装允许偏差

单元板的安装允许偏差数据详见表2

注:H为幕墙高度m

第9篇:玻璃丝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文

笔者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实验导学为主要教学方法,采用提问、实验、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等一系列课堂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下面介绍本课教学的一些做法。

1 悬问征解 引入概念

提出问题:①成书于公元490年的《五行志》中记有,会稽山阴恒山保林寺遭到雷击时,涂在佛面上的金粉被烧,但干燥的木窗却安然无恙。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的《神奇篇》中更具体地记述了一次雷击情况:屋内镶银的漆器遭雷击时,银全部熔化流淌在地面,而漆器却没有被烧焦;一把钢质坚硬的宝刀熔化为钢水,但涂了漆的刀鞘仍保持原样。金、银、铁与干燥的木材、油漆等物质在导电性上各有什么不同呢?②出示电线,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为什么电线的线芯要用铜丝,而外面要包一层塑料或橡胶呢?

生动的故事、具体的实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了探索的兴趣。

2 分组实验 弄清概念

(1)投影幻灯片,出示实验电路图并交待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

(2)由学生依次将金属丝、铅笔芯、棉花线、塑料线、玻璃棒、橡胶棒、瓷棒等接到A、B之间,观察灯泡亮暗情况,如图1所示。

(3)由学生先后将酒精、蒸馏水倒入玻璃杯中,然后将两块铜片A、B分别插入其中,如图2所示,观察灯泡是否发亮。再在蒸馏水里慢慢撒入食盐并搅拌,观察灯泡亮暗情况。

(4)由学生回答实验结论。

依次把金属丝、铅笔芯(碳棒)、盐水溶液接在A、B之间,可以看到灯泡发出明亮的光,这表明金属丝、钢笔芯、盐水溶液能很好地导电。

依次把棉线、塑料线、玻璃棒、瓷棒、蒸馏水(纯水)、酒精接入A、B之间,电灯不亮,表明这些物质不容易导电。

从而通过实验导出课题: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5)学生思考、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归纳补充,常见的导体还有:大地、人体、水银;常见绝缘体还有:丝绸、瓷器、油漆等。

(6)教师解释保林寺遭雷击出现的一些奇特现象的原因,并指出有关人们对物体导电性质的认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充分说明对物体导电性质认识的,最早是古代中国人。

3 应用知识 活化概念

导体和绝缘体有何用途?让学生阅读课文有关段落并点播投影幻灯片,出示4个思考题。

板书:(二)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1)为什么螺丝刀等电工工具的把手是木头或塑料制成的?

(2)能不能用铁制的钳子进行带电作业?若不行,应如何改装?

(3)为什么电线的线芯是金属丝,外面还要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皮呢?

(4)说出灯泡上哪些部分是导体,哪些部分是绝缘体。

学生回答后由教师归纳补充,无论输电线路和用电器的构造如何复杂,但归根到底都是由导体和绝缘体这两种基本材料组成的。如果都是绝缘体,就不可能形成电路。

教师进一步提问:在通常情况下,玻璃是较好的绝缘体,但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这样的呢?也就是说,导体和绝缘体有没有绝对的界限?

4 演示实验 深化概念

将废灯泡的玻璃芯、灵敏电流表、电源、开关组成串联电路,如图3所示。闭合开关,电流表指针不偏转。教师再用酒精灯火焰对玻璃芯加热,经过一段时间,电流表指针慢慢偏转。当玻璃芯冷却时(可用冷风机吹风冷却),电流表指针又慢慢回到零点。请学生观察实验的全过程,要求回答实验现象及问题。

由实验导出结论: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

学生回答实验结论后由教师归纳补充,刚才实验表明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界限。

由于绝缘体潮湿以后会变成导体,因此,用电器的绝缘部分要保持干燥,如果潮湿了就容易漏电,引起触电事故。也不能用潮湿的手去摸带电的插座和开关,以免发生危险。

由此解释,保林寺干燥的木窗遭雷击却安然无恙,因为干燥的木头是绝缘体,但潮湿的木头能导电。举例:江苏苏州东山司徒庙有一棵千年古树,绿叶葱郁,卧地而生,人称“青奇古怪”。此树远在古代曾遭雷击,一劈为二,伏地而生,所幸没有被劈死,仍能生长,已成为苏州一观赏景点。

出示已调好的光控报讯器,如图4所示,当光敏电阻被手指遮光,报讯器无声响;当手指移开,光线电阻受光照射,报讯器即发声。说明光敏电阻在不受光照或受到光照时,其电阻值有很大的变化。光线越强,其电阻越小,可看作导体;当光线很弱时,其电阻很大,可看作绝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