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张九龄感遇范文

张九龄感遇精选(九篇)

第1篇:张九龄感遇范文

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七岁就能写文章,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后,他忠心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首他的诗作,感受一下他不屈的情怀吧。

感遇·其二

[唐]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荫。

【注释】

⑴岂:难道。

⑵伊:那里,指江南。

⑶岁寒心:耐寒的本性。

⑷荐:进献。

⑸嘉客:嘉宾贵客。

⑹奈何:无奈。

⑺阻重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

⑻运命:命运。

⑼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

⑽寻:探求。

⑾徒言:只说。

⑿树:种植。

⒀此木:指丹橘。

⒁荫:树荫。

【译文】

江南一带生长着的丹橘,经过严冬仍然碧绿成林。哪里是因为江南地气温暖,实在是全凭自己有耐寒的本性。我想用它来进献给最尊贵的,无奈山高水深阻隔太多路途又遥远。命运决定了遭遇,天地往复循环的奥秘难追寻。世人只说种植桃李可以成林,难道丹橘就不能成荫吗?

【感受】

第2篇:张九龄感遇范文

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九纹龙史进当时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后生,年少气盛。史进虽是第一个出场,在很长的时间内却并没有和梁山产生关系,等到他上山聚义之时,若干年的时光已经流逝而去了,但从他上山后主动请缨征讨芒砀山却遭遇大败,孤身打入东平府搞“无间道”却被旧情人出卖,行里应外合之计时因为搞错了时间而导致计策落空来看,他应该还是处于“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年龄,也就是说,不到二十八岁(古人二十八岁蓄须)。

鲁智深和林冲结拜时,林冲三十四五岁年纪,他尊鲁智深为兄,而此时距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只有一两年的时间。待到三山聚义归水泊,青州群雄上梁山时,鲁智深大概已接近不惑之年了。

宋江的年纪好像倒比林冲要轻。因为宋江是梁山的龙头老大,而且办事老成持重,对人又体贴入微,所以大家就想当然地认为他是一百单八将中年龄最大的,实则不然――“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故事发生在冬天,“吴用智取生辰纲”和“宋公明私放晁天王”的时间是在第二年的夏天,所以,宋江是在林冲被逼上梁山半年之后出场的,当时他的岁数是“年及三旬”,而林冲这时应该已经三十五六了,因此,宋江明显比林冲年轻。

当然还有比宋江年轻的,比如打虎英雄武松。

武松出场比宋江又晚半年,施耐庵在武松第一次露面时并没有告诉我们他青春几何,而是借他在阳谷县紫石街哥哥武大郎家中和嫂嫂潘金莲首次见面之机,通过春心萌动的潘大美女的热情询问透露出他“虚度二十五岁”。顺便说一下,潘金莲虽为嫂子,实际上却比武松还小,彼时只有二十二岁。

施耐庵真的是非常喜欢武松这个人物,而且已经到了爱屋及乌的程度,证据之一就是他给武松的结义兄弟――宋江、施恩和张青都设定了年龄。宋江作为《水浒》第一人,即使不和武松结拜,也应该有自己的年龄,但绝对是次要人物的施恩和张青有明确年龄应该是沾了结义弟兄武松的光。施恩在武松发配到达孟州牢城营时是“二十四五年纪”,武松此时应该二十五六岁,而张青则比武松大一旬,“年近三十五六”,所以,施恩是武松的义弟,张青是武松的义兄。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武松是非常看重这层感情的,后来施恩在南征方腊的战役中阵亡,武松还“大哭了一场”。施耐庵不但给武松的结义兄弟安排了明确年龄,就连吃了武松拳头的孔亮也没有遗忘,他和施恩一样也是“二十四五年纪”。

有趣的是,在“武十回”(即以武松为主人公的二十三到三十二回)之后的十回中,施老先生就很少写到好汉们的年龄了,花荣这样重要的人物他也只告诉我们是个“年少军官”,却没有说花将军青春几何。享有同样待遇的还有不久之后出场的吕方和郭盛两位帅哥,他俩一个是“骑马的年少壮士”,一个是“年少骑马的壮士”。笔者想来,花荣、吕方和郭盛应该同孔亮、施恩以及最先出现的史进年龄相仿。这十回中,也有一个年龄明确的好汉,他就是大家非常喜欢的浪里白条张顺,他是“三十二三年纪”。李逵这个重要人物虽然年龄不明,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比张顺要大,因为二人不打不相识之后曾在浔阳江畔琵琶亭酒楼内序齿,结论是“李逵年长”。

梁山好汉之中,与武松一样有着非常明确年龄的还有几位,分别是杨雄、石秀、卢俊义和关胜。

杨雄遭人抢劫,石秀拔刀相助,二人于是惺惺相惜,义结金兰,彼时,杨雄二十九岁,为兄;石秀二十八岁,为弟。杨雄石秀之后,施公耐庵很长时间内不再提及好汉们的年纪岁数,直到玉麒麟卢俊义的出现。

卢俊义的年龄是他自己报出的,因为吴用假扮的张道士要给他算卦。卢俊义虽是家财万贯的大员外,年纪却并不大,只有三十二岁。稍后出场的关胜在受到老贼蔡京接见时,自言“三旬有二”,恰好与卢员外同庚,二人上山后若论起年龄,肯定会互相深感亲切,肯定会再根据月份日子论个长幼高低,究竟谁大谁小施公未言,咱们就不得而知了。

卢俊义的义子、书中最伶俐乖巧的燕青年纪更轻一些,二十四五的样子,和施恩孔亮出场时的年龄一样,不过,燕青应该要小一些,因为他在书中出现的时间远比那两个人晚。

燕青之后出场的梁山好汉,如双枪将董平、没羽箭张清,都没有年龄方面的标签,等到好汉们的数目达到了吉利而神秘的一百零八,就到了“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辉煌时刻了。

第3篇:张九龄感遇范文

作者:张九龄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耒阳溪夜行:

chéng xī zhào guī zhōu ,yuán yuán lù zhuǎn yōu 。

yuè míng kàn lǐng shù ,fēng jìng tīng xī liú 。

lán qì chuán jiān rù ,shuāng huá yī shàng fú 。

yuán shēng suī cǐ yè ,bú shì bié jiā chóu 。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本诗的诗眼是“愁”。耒阳溪,湘江支流耒水,在湖南省东南部,这首诗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诗人奉朝廷之命祭南岳和南海的旅途中。诗人在秋夜行舟于耒阳溪上。清幽的溪山景色,触动诗人的情怀,由此产生淡淡的旅愁。全诗几乎句句写景,结尾才以一个“愁”字,画龙点睛般点出题旨。但诗中的明月、溪声、岚气、霜华、猿啼,无不浸透着诗人的愁情。可以说,情与景高度融合,浑然一体,构成清幽的意境.

耒阳溪夜行赏析:

耒阳溪,湘江支流耒水,在湖南省东南部,这首诗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诗人奉朝廷之命祭南岳和南海的旅途中。诗人在秋夜行舟于耒阳溪上。清幽的溪山景色,触动诗人的情怀,由此产生淡淡的旅愁。与《浈阳峡》相比较,诗人更着意融情入景。全诗几乎句句写景,结尾才以一个“愁”字,画龙点睛般点出题旨。但诗中的明月、溪声、岚气、霜华、猿啼,无不浸透着诗人的愁情。可以说,情与景高度融合,浑然一体,构成清幽的意境。张九龄这几首山水诗,写景状物精细工丽,侧重于客观的刻画,由景物触发的情思没有借直接倾诉和议论表达,而是融情于景。情景契合,在艺术技巧上,受谢灵运影响的痕迹较重,显示了六朝山水诗向盛唐山水诗过渡的迹象。

从写景的角度来看,这首《耒阳溪夜行》,体现了陶渊明对张九龄的影响。张九龄一生积极入世,他没有田园隐居的闲情逸致。但他却吸取了陶渊明田园诗对景物的描绘求神似而不拘泥形似,重意轻象、尚浑整不尚工细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它们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这首诗对明月、岭树、溪声、岚气、霜华,猿声的描绘,只以简练的笔触,轻淡地点染,并未作具体、细致、逼真的刻画,色彩也是淡淡的,却产生了高度传神达意的艺术效果。

张九龄生平:

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 ,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九龄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在他死后,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张九龄成就: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第4篇:张九龄感遇范文

论文摘要:韩愈的迁谪诗有反映自己仕途失意的,也有为他人鸣不平的。但和此交织在一起的是反映谪地及途中的山光水色、所见所闻的民间疾苦,揭露中唐以后的政治黑暗。从思想内容来看,总体是健康的。他的迁谪诗比应景、应酬诗来得通畅浅白,感情真挚,较少险峻怪僻之弊,是韩愈纵恣豪放、浑茫雄博诗风的代表。迁谪诗既是韩诗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韩诗的精华所在。

韩愈是“不平则鸣”文学创作理论的首创者,他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这里,韩愈阐述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带有规律性的“不平则鸣”的道理,接着他列举了从古至唐那些有成就的思想家、文学家都是“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的善鸣者。

其后,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里又说:

夫平和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不平则鸣”“穷苦之言易好”,不仅是韩愈对古今作家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自身创作经历的深刻体会。韩愈的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感人肺腑,跟他自身不幸的遭遇是紧密相关的,他的迁谪诗就是明证。

一、为自身鸣不平的迁谪诗

韩愈在仕途中,3次被贬,其中两次被谪于外。第一次在贞元十九年(8o3年),时任监察御史,因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揭露京师大早,颗粒不收,而以京兆尹李实为代表的官吏却不顾一切横征暴敛,致使百姓家破人亡的事实,触怒了德宗和当权者,被贬到连州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为令。第二次是元和十四年(819),韩愈时为刑部侍郎。因宪宗于正月派人到风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中供奉3日。然后送寺院展出,整个长安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韩愈上<论佛骨表>极谏,宪宗大怒,将抵以死。幸裴度、崔群等极力救援,才免一死,改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按照唐朝法律的规定,遭贬谪的官吏虽仍保留官吏的身份和一定的俸禄,但负谴罪,须立即上路,并且不准在途中停滞。韩愈两次被贬广东,路途遥远,亦可见其负罪之重。

第一次要去的阳山,离长安3800百多里。韩愈离开长安时正值隆冬腊月,行期紧迫,真是痛苦不堪。后来韩愈在《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中回忆当时的情景是:“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病妹卧床缛,分知隔明幽。悲啼乞就别,百请不颔头。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惭羞。但悦不回顾,行行诣连州。朝为青云士,暮作自首囚。”而阳山又是荒僻边远的地方,地形险要,交通阻隔,人口稀少,居民且不开化。韩愈怀着满腔热忱,为民请命,落得这样的下场,因此内心十分悲愤,其被谪阳山期间的诗歌,大多是为自身鸣不平之作,是“愁思之声”,是“穷苦之言”,故皆“要妙”而好,成为佳作。

韩愈从贞元十九年冬末离京,至元和元年(806)六月自江陵召还,贬谪期间写诗近60首。

第二次被谪地点在潮州,离长安有7600多里远。和第一次不同的是,此次谪地在岭南道,更为遥远,更为偏僻,是人称的“瘴疠之地”,而且谪阳山时韩愈不过36岁,时值壮年,可此次被谪已52岁,时届暮年,故境况比第一次更惨。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在风雪交加之日被迫匆匆上路,自料无生还之理,路过蓝关时遇侄孙韩湘,有感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很好地表达了韩愈含冤负屈,无限愤懑,但仍心系国家命运的心情,是韩诗中的佳品。韩愈此次离京,女儿挈年方12岁,卧病在床,与父诀别。随后被遣逐,惊恐人心,未得及时治疗,病死在商州层峰驿,草草收埋。次年,韩愈被召还朝,路过其女之墓,写下“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这样痛心伤腑的诗句。直至4年后,韩愈为京兆尹,才换棺归葬其女于河阳韩氏墓。

韩愈第二次迁谪,从元和十四年正月离京至元和十五年十一月召回,时间1年零1o个月,其间写诗45首。韩愈两次迁谪,共写诗100多首,约占韩诗总数1/4。这些迁谪诗不同于韩愈平时的应酬诗、应景诗,它首首出自诗人的肺腑,感人至深,且思想内容深刻。诗人虽然大多为自身的冤屈鸣不平,但也因此触及到社会的黑暗面,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揭露,对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有所鞭挞。从为自己呜不平,扩展延伸到为朋友、为百姓鸣不平。韩愈是正统的儒家,忠君爱民的思想非常的浓厚,主张“文以载道”。他的文章总在大力宣扬和捍卫儒家思想。我们没有发现韩愈对于作诗目的的论述,但他作诗决不仅仅为了娱乐,他的诗歌同样反映他忠君爱民的思想,但他不是用说教的手法,而是发出鸣不平的愁思之声和穷苦之言,从而使人读后能够感悟,达到比说教方法更好的效果。

险峻怪僻,历来被看成是韩诗的风格和特点,但这只是韩诗风格的一个方面,韩诗还有平易顺畅的另一个特点,这两者乍看起来,似是矛盾和冲突的,其实不然。韩愈那些逞雄斗奇的诗,大多作于身处顺境,为应景、应酬,或卖弄学问之时,虽偶有佳作,但广为流传者不多。而韩愈传诵千古的诗篇,皆是怀才不遇之时,饱受冤屈之日的所思所感,此时直抒胸臆,坦言陈情,无庸雕琢造奇,也无心卖弄渊博,鸣不平的迁谪诗便是其代表。如大家所熟知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笔力雄拔,语调悲凉,倾诉了受谪者抑郁苦闷的心情,对读者有很强的感染力。

韩愈在迁谪期间,虽心怀不平,但并没有消沉,他关心民瘼,不忘民生疾苦。《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中关于贞元十九年京师大旱,人民乏食而倒毙沟渠的描写真实人微,语语沉痛。《宿曾江口示侄孙湘》反映农民遭受水灾的痛苦,同时也写出逐客苍凉惆怅之感:“嗟我亦拙谋,致身落南蛮。茫然失所诣,无路何能还?”

韩愈在阳山,也曾写过一些充满生活乐趣的诗歌,如《梨花下赠刘师命》:“洛阳城下清明节,百花寥落梨花发。今日相逢瘴海头,共惊烂漫开正月。”

二、为他人鸣不平的迁谪诗

我们所说的“迁谪诗”,不仅是迁谪者本人在贬所和迁谪途中所作的诗,还应包括描写他人迁谪的诗。韩愈诗中有不少写古今贤人、朋友被谪之事,为他们的不公遭遇鸣不平。这些诗不仅在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风格上都是韩诗中的佼佼者,和韩愈为自身鸣不平的迁谪诗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贞元末,裴延龄、李实、韦执谊等把持朝政,排斥异己,言路闭塞,左补阙张正一、吏部员外郎王仲舒、主客员外郎刘伯刍等上书讥评时事,遏止裴延龄人相。裴延龄令韦执谊反诬张等结党营私,张、王、刘等皆被贬谪:王仲舒被贬为连州司户,刘伯刍被贬为虔州参军。面对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局面,韩愈愤然写下《咏雪赠张籍》。和此前写的《苦寒>诗一样,此诗把当时喻为寒冷的冬天,把裴延龄等小人比成铺天盖地的大雪,而张正一等如同松竹,为大雪所压垮:“松篁遭挫抑,粪壤获饶培。隔绝门庭遽,挤排陛级才。”

韩愈被谪阳山,沿湘江而行,有感于屈原忠而被谤,横遭贬逐,沉江而死,而自己也因忠谏被逐,写下《湘中》一诗:“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汩罗。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吊屈原亦自吊也。

后回棹长沙,再次咏叹:“静思屈原沉,远忆贾谊贬。椒兰争妒忌,绛灌共谗诌。谁令悲生肠,坐使泪盈脸。”郡城朝解缆,江岸暮依村。二女竹上泪,孤臣水底魂。”并写了《感春》、《井》等诗,借凭吊屈原、贾谊,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平。

张署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御史,因直言敢谏,与韩愈同上“天旱人饥状”,为幸臣所谗,被贬为临武令。韩愈与张署同行至临武,然后分手自至阳山。韩愈对张署被谪,寄与深切的同情,迁谪期间韩愈赠、和张署的诗达百首之多,现存13首。“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忆昔与君同贬官,夜渡洞庭看斗柄。岂料生还得一处,引袖拭泪悲且庆。各肓生死两追随,直置心亲无貌敬”。韩愈与张署同病相怜,视张为知音,经常以诗相互赠答,相互安慰,相互劝勉,迁谪中两人结下深厚友谊。后张署病逝,韩愈特为之写祭文和墓志铭,赞扬张署“方质有气,形貌魁硕,长于文词”,“守法争议,棘棘不阿”。并说:“愈前与君为御史被谗,俱为县令南方者也,最为知君。”为失去好友和知己深感哀伤。

监察御史裴度于元和初上密疏论权幸干政事,语切忤旨,被贬为河南府功曹。河南府属河南道,唐代亦是贬谪官吏之地。裴度因直言朝弊被谪,韩愈感同身受,寄诗相慰:“御史坐言事,作吏府中尘。遂令河南治,今古无俦伦。”“持竿洛水侧,孤坐屡穷辰。多才自劳苦,无用只因循。辞免期匪远,行行及山春。”韩愈后与裴度建立深交,荣辱同进退。

韩愈与柳宗元是一对文学上的好友,虽然政治观点有所不同,但能相互理解,韩柳的友情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被贬潮州,时柳宗元已谪居柳州,有个叫元集虚的道士到桂林,秉桂管经略使裴行立之命,以书及药物前往潮州看望韩愈。元集虚路过柳州,又受柳宗元之托,与韩愈在赴潮途中相遇。韩愈写了《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其中有“吾友柳子厚,其人艺且贤”;“寄书龙城守(指柳宗元),君骥何时秣”句,表达了对老友人品才学的赞赏和厚望,为柳宗元远谪僻地,不能施展抱负而鸣不平,希望他有朝一日能重返长安再作一番事业。后又写了《答柳柳州食虾蟆》:“我弃愁海滨,恒愿眠不觉。”“猎较务同俗,全身斯为孝。哀哉思虑深,未见许回棹。”阐发了同被贬谪的心情及希望柳宗元东山再起的愿望。不久,柳宗元病逝,韩愈写了《祭柳子厚文》、《柳州罗池庙碑》、《柳子厚墓志铭》等系列纪念文章,极力推祟柳宗元的品节为人和在文学方面的杰出贡献,称其文章必传于后无疑,颂扬柳宗元为官的政绩及百姓对他的爱戴,寄托对亡友的思念和敬仰。

韩愈为友人鸣不平的迁谪诗还有一些。韩愈为前贤、为友人鸣不平,固然是身有同感,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韩愈鸣不平不仅限于自身的遭遇,还是对不公平的现实的一种批判,具有进步意义。

三、作于湖南的迁谪诗

韩愈被贬阳山时,于贞元二十年(804)春进入湖南,经湘水,至郴州西南的九疑山,陪张署到临武,然后独自南行,二月抵达阳山。永贞元年(805)二月,大赦令下,韩愈量移郴州待命。夏,离开阳山,住郴3个月。八月,顺宗即位,大赦天下,韩愈移江陵法曹参军,与张署结伴同行,“委舟湘流,往观南岳,经衡阳、潭州、岳阳往江陵,冬初抵江陵。韩愈贬阳山,两过湖南,在湖南逗留约半年之久。湖南风景优美,文化内涵特别深厚,这里有我国历史上五大名山之一的南岳衡山、有苍茫浩渺的洞庭湖和名胜岳阳楼、有世人理想去处桃花源、有千秋万载为人所崇敬的大诗人屈原投身殉国的湘水、有含冤被谪的少年才子贾谊住的长沙……这里的山光水色对韩愈有特别的吸引力,他负罪被贬,更有一番感慨,写下30首诗,抒发自己心中不平的情怀。

韩愈初至湖南,经湘水,过屈原所自沉渊,想见其为人,写下《湘中》诗,寄托哀思。九疑山下张署赋诗:“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思归et抵年。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在宦亦联翩。”韩愈答诗日:“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心虽悲苦,仍不忘朝廷。

韩愈遇赦,离开阳山到郴州待命3个月,后量移江陵。此时已不象初赴阳山那样在湖南境内匆匆而过,而有较长时间欣赏湖南的山山水水,况且遇赦量移,罪已减轻,心境自然好些。韩诗中不少名篇成就于此时。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以与张署答歌的方式,写出迁谪者的悲苦遭遇:“洞庭连天九疑高,蚊龙出没猩鼯号。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昨者州前槌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州家申名使家抑,坎坷只得移荆蛮。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棰楚尘埃间。同时流辈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这首诗不仅写二人被迁谪,而且遇赦后仍被当政者压制不得返京的坎坷遭遇,如泣如诉,料峭悲凉,感动人心。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写南岳的峰奇险怪,峻峭壮观。“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抒受压郁愤之苦,正直豪迈之怀,浩然之气,溢于言表。

《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写作者北赴江陵,在洞庭湖南岸遇暴风雨,阻隔数et,路绝粮断的凄苦心情:“十月阴气盛,北风无时休。苍茫洞庭岸,与于维双舟。雾雨晦争泄,波涛怒相投。犬鸡断四听,粮绝谁与谋?”刻画天气、环境和心情极形象逼真。

《岳阳楼别窦司直》展示洞庭湖雄伟壮阔和气吞宇宙之景象,予人以惊天动地之感,意境极为博大:“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自古澄不清,环混无归向。炎风et搜搅,幽怪多冗长。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及叙写无辜遭贬,挽转回旋,笔力雄健,胸中郁闷为之一抒:“追思南渡时,鱼腹甘所葬。严程迫风帆,劈箭入高浪。颠沉在须臾,忠鲠谁复谅?生还真可喜,克己白惩创。庶从今日后,粗识得与丧。事多改前好,趣有获新尚。誓耕十亩田,不取万乘相。”

第5篇:张九龄感遇范文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注释】

⑴照镜见白发:照镜子时看到自己白头发多了,人老了。含义是自照,反思,回忆的意思。

⑵宿昔:宿是怀有,昔是以前(是指任宰相期间)。青云志:凌云壮志,志向远大。

⑶蹉跎:蹉跎岁月,这是指作者被罢免宰相贬出京城做了荆州长史这个闲官之后无事可做,时光流逝而无所作为,虚度年华。白发年:白头发的年纪,形容自己老了。

⑷谁知:谁知道。这是自言自语。明镜里:镜子里照到的作者。

⑸形影:形体和影子。自相怜:自己的形体和影子互相同情,怜悯。意思是孤独。

【翻译】

从前怀有远大志向,光阴白白地度过已经到了须发皆白的年龄。谁知明亮的镜子里,只有我的形体和影子在自相怜悯。

【鉴赏】

张九龄从政之初,仕途通达,志气高昂,他胸怀壮志,惟恐虚度光阴而一事无成。他曾因中书侍郎张挺之事而被认为结党营私,罢免了宰相职务,后又被贬为荆州长史。这首《照镜见白发》诗是他为自己青春年华流逝、匡扶社稷的壮志未酬而大发感叹而作的。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一是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自己没有说服唐玄宗,没有阻止住唐玄宗用人不当感到遗憾;二是说自己被贬撵出京城,做了一个无所作为的闲官而虚度年华。“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意思是说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自己被打击、排挤到孤立的境地。作者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白发苍苍,从而引发出了对年轻时曾怀有宏图大志而到了老年却仍一事无成的慨叹,给人以无穷启发。全诗语言朴素,文字简练,寓意颇深。

鉴赏二

李贺诗云:“少年心事当拏云”。大凡人们年轻时的宏图大愿,在历经坎坷漫长的人生岁月之后,往往成为空瓤的神话,不堪回首。《照镜见白发》抒发的是人到暮年、壮志未酬的无限感叹。笔致清浅如流,朴实无华。诗题“照镜见白发”极简练地勾画出抒情主人公对镜伤怀的典型情境。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两句诗超越人生种种具体形态的风云际遇,以“关山度符飞”式的大写意笔法,摹写出人们普遍的心未了、年已老的情感范型。自古以来.哪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怀抱创业建功的凌云壮志,那些无以计数的炽热梦幻都曾将繁花似锦的未来预付给了少年之心。然而,时光茌苒,岁月蹉跎,弹指间已是青春不再,老之将至。芸芸众生中有多少人得以遂平生志愿!早年率尔自许的人生理想,更多的则如残英飘坠,无以收拾,只赢得萧萧然白发丛生。诗中并不明言,也无须拘泥于究竟是何原因致使青云之志跌入寂寥空虚。从萌生“青云志”的“宿昔”蹉跎逶迤而至“白发年”,本该有许多具体的生活内容。但所有这些,在诗人高度慨括的笔下急遽掠过。诗行大幅度地腾跳.更显出事业未竞,蓦然间两鬓已秋的惊惶与叹喟。

第6篇:张九龄感遇范文

上帝手里有一堆泥。那一天,他捏出了两个泥人,第一个的脸上容光焕发,体态均匀,一看就知道,是个年轻人。第二个捏出来的人,长着一张布满皱纹的脸,腰有些弯,背有些驼,一付老太龙钟的模样,一看就知道,是个老人。上帝准备将他们投放在人间,让他们生活十年之后再相遇。年轻人神气十足地对上帝说:“感谢上帝,给了我青春,我想我会生活得无比幸福,而让那个老人看了眼馋的。”老人也满脸微笑地告诉上帝说:“感谢上帝,给了我人生的阅历和财富,我会好好珍惜。”

问世之后,首先,年轻人仗着自己青春貌美,身强力壮,挣下了一大笔的钱,可惜的是,他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到后来,每天只是吃喝玩乐,挥霍乱用,落得个两手空空。而那位老人呢,自从来到世上,他承包了一片核桃园。他每日辛勤劳作,细心耕耘,到了秋天的时候,满园的核桃,硕果累累。那一天,老人挑着一大担满满的核桃,到街上去卖,在街上,老人与年轻人不期而遇。年轻人一看见老人挑着一担核桃到街上叫卖,他就对老人说:“青春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核桃树,而你的脸,就像你担子里的那些核桃的壳。”老人想了又想,是这样回答年轻人的:“是的,在我的核桃园里,总有一些无果之花,就算是开得最艳丽,结不出一颗丰盈饱满的核桃来,那又有什么用?”年轻人满脸通红,无言答对。

有人说,人生在世,年轻是生活的资本,生命的财富,我不认为。如上述那个年轻人一样,拥有青春,拥有年轻,不懂得珍惜,不懂得用双手去创造财富,到头来,不过是一朵无用之花。最近,我在新浪的读书频道里浏览,发现,著名高龄学者季羡林先生真是一位产文的高手,晚年将至,他的作品一部一部地问世,我在他的作品《老年谈老》中读到:“人们进入老境,也是逐渐感觉到的,能够感觉到老,奇妙无穷。人们渐渐地感觉老了,从积极的方面讲,它能够提醒你,一个人的岁月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应该抓紧时间,把想做的事情做完,做好,免得无常一到,后悔无及。”难怪,季老先生把自己当成了一座生命的宝库,活一天,挖掘一天,过一天,愉悦一天,活着,就要有自己的目标,生存,就要做有意义的事。他,生活在晚年的光景里,还在为我们谈人生谈感悟,谈事业谈理想。从八十抒怀,到九十抒怀,从九十五岁抒怀,到九十七岁高龄,季老用自己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至深的文字记载,给我们上了最最生动的一课,那就是,好年华不容虚度。

第7篇:张九龄感遇范文

如果说有什么需要庆幸,那就是我从来不害怕变老,我害怕的是自己配不上如今的年龄。

作为女人,别的都不可怕,最怕的是死都要抓住青春的尾巴,不愿面对。

我从来不觉得最好的年纪是十八九岁。

或许那是很多人眼里最好的年华,洛丽塔一样晶莹紧绷的小肉体,不管穿什么都好看。然而,于我来说,那是一个女人最美好却不自知的年龄。

彷徨的、难过的、不自信的、不敢抬头挺胸走路、不敢抓住最想要的自己,任由那些误会错过,伤了彼此。一道道伤痕下,逼着自己丢弃曾经的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美丽。

要经历多少,一个女人才开始懂得自己其实值得获得太多嘉许。要流过多少眼泪,一个女人才明白那些抛弃和分离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你若说,再没有那么美丽的自己,最美丽的岁月再也不会回来,一定是还没有看到如今的自己成长了多少,又或是你沉湎于以往的过错中不肯好好珍视自己。

闺密今天跟我感叹,没想到,十年之后,最美最霸气的是曾经的那个小丫鬟。她不再是那个借由《手机》里的暴露镜头上位的姑娘了,所有人也不再说她张扬跋扈狐媚相。娱乐圈向来不缺貌美又有金主捧的姑娘,她能成为今天的范爷,让我想到了曾经的李嘉欣。她们都是亦舒笔下的刘印子,不是不懂怎样才能讨好别人,只是更懂得怎样去讨好自己。

生得惊为天人算什么?二十年后,有人成了村妇,有人成了女王。

你若不相信时光,那么首先被时光辜负的就是你自己。

我们在一起,从来不多去回忆当年的青涩面容。因为,我们都相信,最美好的岁月才刚刚开始。

以前觉得,岁月啊,人生啊,貌似好多期望好多盼望,却没有一样可以握在自己手上。

慢慢地,慢慢地,摊开手掌再不是空无一物,虽然失去很多,但终归是有所得。

时常在电影院看到穿着得体的中年女子,相约看一场喜欢的电影。那眼角眉梢里难免会有些落寞,然而那浑身散发的笃定,那一身名牌也无法掩盖压垮的气场,令人欢喜。那欢喜远胜过看到那些花枝招展却透着浮萍气息的年轻女子。

也许到了那个年龄,有太多憾事,太多身不由己,太多无法更改,可是更美好的事,是终于摸到了淡定和释怀的尾巴。

就像我喜欢现在这个年龄的袁莉,就像我喜欢现在这个年龄的林志玲,就像我喜欢现在这个年龄的范冰冰。

对自己的美丽有一种笃定,无须外人赞赏或是贬斥。更美丽的自己,就握在你自己手上。

管她十八九岁的时候是不是比你美丽,天知道,十年后,谁才是最美丽的人。

不管你是王子,还是白马,我一定坚持等待遇见更好的自己,也一定不会拿自己的运气去换一个王子。

这世界,你最珍贵。

有男人跟我说,看到几个老娘们在一起玩觉得特别寂寥,打发日子而已。他不知道,对我来说,最好的人生就是,我们有一天都能有运气有闲有钱,一起笑着打发那时光。只不过,我不稀罕辩白,我也不稀罕谁能懂。

我期盼看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你们。我期盼我们成为一棵棵开花的树。我期盼我们成为那个男人心里最敬重的女子。我期盼我们有一天理直气壮浪费时光为了快乐。

第8篇:张九龄感遇范文

对于《聊斋志异》中所反映的蒲松龄的婚姻观,目前存在的主要观点是极言其中悍妇、妒妇挑战夫权、蔑视封建礼教的先进性,而忽视了《聊斋志异》中同类其他形象的价值。本文在文本阅读、综述研究、理论援引的基础之上,试从形象分析、形成原因两方面来浅谈蒲松龄的婚姻观。

关键词:《聊斋志异》;人妻;蒲松龄;婚姻观

对于《聊斋志异》一书的价值,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由此可知《聊斋志异》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借志异寄寓现实和情感。《聊斋志异》有不少表现夫妇人伦、婚姻爱情、家庭和睦等家庭伦理的作品,有批判,有赞扬,也有深度思考,从中可以窥见蒲松龄的婚姻观、家庭观。本文从《聊斋志异》中人妻形象的角度对蒲松龄的婚姻观作探讨分析,借以抛砖引玉。

夫妻是婚姻生活的主体,《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行行的人妻形象,在此,笔者将对《聊斋志异》中的人妻形象做系统归类、说明。

第一类,贤妇。贤者,德才兼备。在《聊斋志异》中,“贤”具体表现为:不嫌贫爱富、贞洁能守、孝敬公婆,同时又是丈夫的“解语花”。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物质是夫妻生活的试金石。然而就有那么一些不以财富多寡取人的女子,譬如《宫梦弼》中黄氏女,在父亲悔婚之际反驳到:“黄郎非生而贫者也。使富倍他日,岂仇我者所能夺乎?今贫而弃之,不仁!”性情执着的陈锡九妻(《陈锡九》),纵使家贫如洗,娘家一再阻挠,也始终对丈夫不离不弃,文末蒲松龄借异史氏之口说:“使为尚德之达人也者,即终贫,犹将取之,乌论后此之必昌哉?”这可谓是对嫌贫爱富社会风气的有利批驳。而嫁做人妻后的生活与闺阁小姐生活迥然不同,首先要做到忠诚,严守“一女不事二夫”的贞洁观,蒲松龄就十分赞赏守贞行为:张氏妇(《张氏妇》)在兵乱时不忘妇德,以聪明智慧避免了被,蒲松龄赞其“慧而能贞”;乔女()守寡后感恩孟生相遇相知之恩,为其料理家务、抚养子女,但始终没有越过守贞这道坎。可见蒲松龄对妇女守贞之重视。还有一类妻子,可谓是“家庭和睦催化剂”,婆媳矛盾、妯娌矛盾、子嗣矛盾,她们总能一一化解。在名篇《珊瑚》中,主人公珊瑚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忍”的最大限度。婆婆恶言相向,珊瑚礼节不废,妯娌步步紧逼,珊瑚处处退让,直至婆婆、弟妇幡然悔悟,珊瑚还是不计前嫌大方接受。在这里,妻子所发挥的作用是丈夫望尘莫及的。总之,对于贤妻,蒲松龄是青眼有加。

第二类,悍妇。悍者,凶狠、蛮横。《聊斋志异》中的悍妇虐夫、虐妾、虐姑嫜,手段往往令人发指。在封建社会中,“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女诫・夫妇》),而《聊斋志异》中的悍妻妒妇完全背离了这些社会准则:杨万石(《马介甫》)有“季常之惧”,妻子尹氏让他“跪受巾帼,操鞭逐出”,解去巾帼后,他却“坐立不宁,犹惧以私脱加罪。”之后尹氏受惩态度转好,万石“遽遭之,觉坐立皆无所可。”这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为反映出尹氏手段之残忍。江城(《江城》)则把丈夫高生打得“奔避父所”,假扮陶妇应丈夫之约,高生发现后“大失色,堕烛于地,长跪觳觫,若兵在颈”。惧内如此,让人不禁感慨江城之暴。夫妇之外,妻妾间的明争暗斗自古有之。《马介甫》写尹氏对夫妾“就榻之,崩注堕胎”;《邵九娘》中金氏表面上热心教妾刺绣,还亲自为她梳妆,“但(妾)履跟稍有摺痕,则以铁杖击双弯;发少乱,则批两颊”,对邵女也是“握发裂,鞭之数十”,更可怕的是,她竟“烧赤铁烙女面,欲毁其容。”家人纷纷求饶,“乃不烙,以针刺胁二十余下,始挥之去”,暴虐至此,人神共愤!对于这些“了不起的人物”,蒲松龄没有坐视不管,他从传统家庭观和因果报应出发,给这些人安排了合理的结局:马介甫妻不堪贫困改嫁,遇人不淑后幡然醒悟,改悍归贤;江城受到僧人感化了解与丈夫的前世恩怨;金氏遭现世报患重病,经邵九娘治愈后后悔不已。对这类人妻,蒲松龄既恨之入骨又抱以希望,为她们创造圆满结局,体现出作者的宽容。

第三类,悲妇。对于一个妻子来说,婚姻的稳定长久是基本且必要的。封建时期男子常因经商、考试远走他乡,对于正富活力的闺中来说,最煎熬的事情莫过于此。凤阳士人(《凤阳士人》)经年不归家,其妻于极度思念中梦到丈夫与陌生女子调笑欢好,伤心不已。如果梦中的悲剧可以一笑而过,那现实中的悲剧就要引人深思了:《犬奸》中贾某妻因丈夫经年不归,寂寞难耐,暗里与家犬相交,事发后被当众折磨:“有欲观其合者,共敛钱赂役,役乃牵聚另交。”受尽百般羞辱而死。虽说其行为不端,但毕竟事出有因,受如此惩罚实在让人扼腕。景星妻(《阿霞》)倒是与丈夫共处一室,但还是挡不住丈夫喜新厌旧抛弃自己,所以,仅仅和丈夫朝夕相处就够了吗?恒娘(《恒娘》)告诉我们:“不够!”留不住丈夫的心,留住他的人又有何意义?那如何留住丈夫的心呢?恒娘的策略是:若即若离+自我装扮。在其指点下,朱氏先是一再创造机会让丈夫与妾室共处,紧接着又仔细打扮自己,待丈夫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时又极力促使丈夫与妾室共处。这中间的奥秘,恒娘解释说:“置不留目,则似久别;忽睹艳妆,则如新至,…而又不易与之,则彼故而我新。”用现在的话即“距离产生美”。所以仅上事姑嫜下抚子女是不够的,由内到外讨好丈夫才能使自己稳稳立足于家庭,由此可见做一个合格的人妻多么不易。蒲松龄看到妻子在婚姻中的悲剧之处,表达出理解和同情。

第四类,继室。由于妻子在一个家庭单位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所以自古至今续弦从不是件简单的事,继室也是敏感话题。做继室可不可以?该怎么做?蒲松龄是这样回答的:在《黎氏》中,作者以寓言的形式告诉我们:“再娶者,皆引狼入室耳。”但我们不要就此以为蒲松龄是反对续弦的,在作者看来,建立在“于野合逃窜中求贤妇”的基础之上的再娶才是十分荒唐且没有保障的。再看《金姑父》,本篇以泥像招婿的故事表达出赞成女子合理欲望、支持改嫁的进步思想。蒲松龄解释说:“为鬼数百年,而始易其操,抑何其也?大抵贞魂烈魄,未必即依于土偶。”而继室入室后,更难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如何比肩甚至超过前妻。在这方面细柳(《细柳》)是广大继室的典范,她精打细算,持家有道,更为难得的是,对前妻的孩子长福,她抚养周至,为教育长福成为一个坚强、独立的人,细柳忍痛进行“棍棒教育”,不惧骂名,所幸付出有了收获,长福最终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商人。蒲松龄深知当继母的不易,对细柳赞赏有加:“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细柳)而乃不引嫌,不辞谤,卒使二子一富一贵,表表于世。”继室难当,细柳当为天下继室之榜样。

综合《聊斋志异》四类人妻形象来看,蒲松龄的婚姻观是非常传统的。他不反对一夫多妻制,认为那是理想的婚姻模式;他赞颂像珊瑚那样孝敬公婆、隐忍大度的女性,认为只有贤妻才能使家庭兴旺、社会安定;他唾弃悍妇妒妇,鄙夷尹氏和江城那样僭越夫权、挑战夫纲的女子,认为不淑不良的女人是危害家庭与社会的不安分因子;他认可女人取悦男子的必要性,认为像恒娘那样懂得“以色事他人”的女子才能保证婚姻的持久新鲜;他欣赏守贞行为,认为张氏妇那样“慧而能贞”的女子值得尊敬。但另一方面,蒲松龄的思想又表现出对时代的超越。他支持再嫁,同时又告诫我们婚嫁需谨慎,妻子若是悍妒不堪则会贻害无穷;他肯定妻子在家庭单元中的作用,使妻子成为解决矛盾的关键,对比之下丈夫们相形见绌;他不反对女性的合理欲望,同情那些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酿出悲剧的人妻;他意识到一夫多妻制的弊端,指出一夫多妻制家庭中的主要矛盾来自共事一夫的妻妾。总之,蒲松龄的婚姻观糟粕与精华并存、落后与先进兼具,是比较复杂的,那么造成其复杂婚姻观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蒲松龄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婚姻生活两方面管窥蠡测。

蒲松龄生于明末,长于清初,这是一个封建制度登峰造极而“异端”思想蠢蠢欲动的年代。中国很早就对女性有诸多规范,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等观念根深蒂固于人们脑海中,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蒲松龄也不能免俗;贞洁观随着女性地位的日益低下而愈演愈烈,据史料记载,明代守节、殉夫的女性有数百之众而清代尤甚,统治者也极力宣扬、嘉奖守贞行为。但尽管如此,在民间,再嫁的“利”吸引着寡居女性,促使她们与传统的“理”分庭抗礼。身居下层的蒲松龄思想中存留着自由因子,他从个人欲望和实在利益出发,对再嫁表现出宽容态度。另外须注意的是,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带来人的意识觉醒,李贽等思想家也大力倡导人之本性,虽为正统观念不容,但在民间掀起不小的波澜,更多的人在面临婚姻时更注重考虑自身利益,像《聊斋志异》中一些强势女性那样敢于挑战夫权、表达自我诉求的行为时有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民观念不再被片面强调,腹有诗书的女性不再是个例,这在当时诸多文学作品如 《红楼梦》中都有反应。蒲松龄洞察到这股日益普遍的“逆潮”,用笔杆子创造出大批有胆识、有谋略的女性。

当然,笔者认为,使蒲松龄的婚姻观最终定型的还是他自身的婚姻生活。蒲松龄曾写下《述刘氏行实》,记述妻子刘氏及蒲、刘二人的婚姻生活。蒲家家道中落,而刘父重德轻财,将刘氏嫁与蒲松龄。刘氏“入门最温谨,朴讷寡言”,深得姑嫜喜爱,也招致妯娌们的嫉妒。分家时,兄弟们霸占去许多财产,而“刘氏默若痴”。蒲松龄经年游学在外,身体不佳的刘氏惨淡经营十分辛苦,对此蒲松龄颇感愧疚与感激;蒲松龄多次考取功名不成,刘氏豁达地劝导丈夫:“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蒲松龄十分“善其言”;刘氏知足无争,勤俭节约,弥留之际叮嘱家人“无做佛事”以减轻经济负担。妻子死后,蒲松龄作诗《悼内》,极尽哀思之情。蒲松龄眼中的刘氏,腼腆、豁达、勤劳、孝顺,具有传统人妻的优良美德,这也是蒲、刘婚姻生活长久、稳定的基础条件。但对于妻子,蒲松龄隐约透出遗憾与不满:刘氏无甚文化,且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让蒲松龄有种缺少知音的感觉,至于如何使夫妻生活更美满,想来木讷的刘氏更是一片茫然吧。因此蒲松龄幻想出那些美妻娇妾倒情有可原了。但是,即使不满,即使与妻子聚少离多,即使对孙蕙妾欣赏有加,蒲松龄始终不曾有过寻求艳遇的行为,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是忠于妻子、忠于家庭的。

综上所述,从《聊斋志异》中形形的人妻形象来看,蒲松龄的婚姻观是比较复杂且有矛盾的。一方面,他墨守着传统孺家思想,坚持“夫为妻纲”,认为妻子理应处于被支配、被管理的地位,批判挑战常规、僭越夫权的行为;另一方面,他的思想中又有着闪光点,他肯定妻子在家庭中的作用,支持再嫁,赞赏女性的才华与智慧,表现出宽阔眼界和超前眼光,可以说今天我们看到的《聊斋志异》,就是昔日蒲松龄思想之重现。从《聊斋志异》中的人妻身上,我们可以窥见蒲松龄的婚姻观;反之,了解了蒲松龄的婚姻观,我们对《聊斋志异》中人妻的分析认识就更加全面、透彻。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潘知常.说聊斋[M].上海:上海文化传播社,2010.

[4]杜慧.从《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形象看蒲松龄的男权思想[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5]吴兴兰,李汉举.《聊斋志异》家庭伦理思想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2006,19(3).

[6]于蕾蕾.“礼”与“利”的斗争―轮清朝妇女的节烈观[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3).

第9篇:张九龄感遇范文

“刘老师平时身体还算可以,自己说从未检查过,没看出来有啥问题,就是这几年变得不爱说话了,但他几乎从未缺过勤,学校考虑到他的年龄和性格变化,就给他安排了小学两个年级的写字课。”蒲池九年制学校校长刘海华说。

记忆中,10年前记者的一位小学老师也是因为积劳成疾,倒在了讲台上,每记起她的音容笑貌,心中总是涌起一种隐隐的疼痛。在山区农村,有多少一线教师正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或正面临着疾病的威胁,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状态究竟如何,这是一件让人担心的问题。为此,记者在陇南市武都区对山村教师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教龄与身体健康成反比例

李世林是陇南市武都区柏林乡指甲山小学的校长,去年国庆节,学校其他老师都外出旅游,他却在家人的陪同下躺上了手术台。“我双腿静脉曲张已经到了走不动路的地步,两条腿变得像焦炭一样乌黑,脚肿得连鞋都不敢穿,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课,只好整天坐在凳子上上课。”李世林说,只有等放假时才能去医院,“原本不想做手术,只想找大夫诊断后吃药治疗,没想到到了非做手术不可的地步。”李世林说,他双腿70%的静脉血管在手术中被切除,以后再想回到指甲山学校上课已经很困难了,但他舍不得自己坚守了30年的讲台。

“静脉曲张是教师职业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长时间站立和蹲坐的工作特性,最容易造成下肢静脉血管胀裂等病症。”陇南市人民医院外科医生李大夫说。和李世林老师一样,武都区月照九年制学校李寿有老师也有10多年的下肢静脉曲张病史,“最严重时,双腿肿胀,连活动一下都很难,两只脚肿得连鞋都穿不上,只好一年四季光着脚穿双拖鞋坚持上课。”李寿有对记者说,学生们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赤脚先生”,“要是早检查、早治疗就好了,刚开始只觉得脚肿没啥大问题,也就没在意,没想到现在必须‘扒皮抽筋’做手术”。

对山村教师身体健康状况调查时,记者下发了500张调查问卷,回收了420份有效问卷,15年教龄以上的208人中,认为自己健康的人数比例仅为12%,存在颈椎、腰椎、眼疾、气管、咽炎、下肢静脉曲张、高血压、高血糖等典型职业病的比例达67.3%,其中颈椎或腰椎有问题的教师比例占到了总数的79.4%,而且,教师的身体状况与教龄成反比例,教龄越长的教师身体越差。调查中,大部分教师感到身体不适时,选择了“忍忍就过去了”,很少一部分人选择“自己吃点药就行”,只有极少一部分人愿意请假去医院检查。

记者走进武都区黄坪小学时,就闻见一股浓浓的中药味。54岁的杨老师患咽炎已经20余年了,一遇上感冒就连话都说不出来,只能在学校里守着药罐子做一些校园卫生管理之类的工作;43岁的宋老师一表人才,走起路来总是给人昂首挺胸的印象,其实他腰间扎钢圈已经6年了,期间的难受只有他自己清楚;胡老师是武都区佛崖中心小学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不到50岁,早已满头白发,经常贫血,时常晕倒在教室里。

“开支就像小孩子的身高,一年一年增加,血压就像我们的教龄,一年一年升高,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称呼”。一位老教师风趣地说道。

调查中,记者发现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身体普遍出现问题,“教师的身体健康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应该让每一位教师都树立健康意识。”

“因为种种原因,教师的健康意识比其他职业的人群要差一些。例如大部分农村教师即使感到身体不适,也不到医院检查,只买点止痛类的药缓解缓解,这样日积月累,积劳成疾,一旦感到支不住时,病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陇南市人民医院李大夫说,“这也就是大部分人看起来很好,刚一检查出来病就不行了的原因。”

是什么夺走了教师的健康

是什么夺走了农村教师的健康?记者调查发现,53.8%的人选择了工作压力大、教学任务重、生活质量差、家庭负担重、生活条件艰苦,21.3%的教师认为自己习惯不好、缺乏锻炼和养生保健知识,15.6%的人认为劳累过度、心理负担重等原因,26.9%的老师说自己一次都没体检过,但大部分人都同意“与农村生活条件和个人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记者在偏远山区农村学校采访时发现,大部分教师每周的代课量在16—18节课左右,每天的工作时间为10—12个小时,活动和锻炼时间均没达到1小时。“山区学校教师离家远,一学期仅有几次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周末和课余生活十分单调,相当一部分人容易养成睡懒觉、饮酒、抽烟、打麻将等恶习,威胁身体健康”。在山区学校从教了10年的李老师在问卷上写到:“我带9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每天都要改140多本作业,白天辅导、晚上辅导,双休日还要辅导,除了改作业就是辅导学生,几乎很难腾出时间放松一下。”

在山区学校工作的教师大部分就是农村人,在从事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兼顾养家糊口、照顾全家的重任。史老师1998年毕业于天水师院,是他们村上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离家很远的一所乡级初中任教,为了还债和照顾年老的父母,至今未婚,他每月的工资几乎很少用到自己身上。他身体消瘦、面容憔悴,眼睛高度近视。“他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他都推辞,当别人说起买房生孩子等事时,他总是一再躲避。”他的一位同事对记者说。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