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本次案例研究选取的求助人为闫旭(化名),年龄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独生女,汉族,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做杂工,麻将成瘾,对孩子关心极少。

通过她母亲了解到,闫旭在初中阶段一直成绩较好并顺利升入高中。但是由于从初中开始闫旭就在封闭式管理学校就读,过早的严谨管理压抑了她的自由个性,升入相对管理宽松的县高中后从心理上感到自由了。由于初中学习基础很好,步入高一后就逐渐放松学习,不到一学期就开始了早恋,并渐渐地跟随男友偷偷外出上网、游玩等。老师也反映闫旭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久而久之,她的学习成绩远远落下。几个月后,出现了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一上课就会头痛,并主动要求退学。

主诉人闫旭心理陈述表明:以前初中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是步入高中后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学习不能带给她成功感,而父母只忙他们自己的,很少关心她。但是恋爱的对象很爱她也很照顾她的感受。在谈话中她反复强调男朋友需要她,在他心目中她很重要,使得她感觉自己是有需要的。整个诉说过程中,求助者神情自然,说话条理清楚,在叙述过程中有些自卑情绪,而且似乎在以自己的叙述来说明自身的想法,有一种要说服别人的感觉,但是形式过于腼腆。闫旭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悲观、厌学和早恋。

通过心理访谈活动和长时间的隔离开导,并以多个早恋、弃学的案例来说服引导,求助人的早恋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厌学状态依然没有改变,不断诉求要求弃学。访谈共3次。

二、案例分析

1.案例实施的成功点

本次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主要采用了访谈的方法,通过访谈法可以了解到被访者的主观感受、态度、情感等,从而对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访谈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互动性。本次访谈的过程中,我充分体现了尊重未成年人的原则,因为这些未成年人也是人,尽管还不成熟,但是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也有了自己的尊严,因此我给足孩子面子,让她觉得我是尊重她的,这样我才有机会和条件与其对等交流。在交谈的过程中,我重视对闫旭进行情感教育,和孩子交流对爱情乃至婚姻的看法,同时交换青春期的成长感受。笔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和闫旭谈心,肯定她的一些想法的同时引导她认识到有些想法是不现实的,这个岁数还不成熟,不懂得保护自己。健康的爱恋是成年人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及奋斗目标为前提的相互爱慕,而现阶段我们还是未成年人,身心有待发展成熟,对感情无法把握,还会影响学习。不好好学习,没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这样的“爱情”势必是惨淡的。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多数发生早恋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生活并不温暖,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因此孩子才会用异往来代替情感温暖,虽然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完全替代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但后者却可能乘虚来填补前者的空白。通过访谈法的合理应用,本次案例的求助人闫旭轻松地解决了早恋的问题。

2.案例实施的不足之处

从本次案例解决的结果可以看出,针对闫旭厌学的情况仍然没有转变。不足之处在于:(1)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厌学心理主要是教与学双方面的问题,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应该从教师与课堂的角度进行心理纠正。因为闫旭表示:学习不能带来成功感,反而让人感觉烦躁。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全面实施鼓励教育,但是本次心理辅导没有实施。(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反复调整才能获得预期的心理辅导目的,并在辅导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心理测试和评估。同时,对每次的访谈与心理干预的结果进行记录,但是本次辅导没有实现这些内容的设计。

三、指导建议

针对案例中提到的现象,本人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办法如下:

1.制订心理辅导计划

针对每个心理辅导的对象应该制订更为周密的心理辅导计划,保证心理辅导的内容能够有周期性、长期性和实效性。计划的宗旨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一般来讲,计划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计划。第一,近期目标。尽快建立情感通道,让心理求助人能够与辅导教师倾诉心声,让求助人有观察的机会和途径,然后才能与其亲属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远期计划。要以培养求助人健康心理为主要目标和方向制订具体的心理辅导方法,帮助其重新定位人生观。

2.心理测试评估

心理学为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因此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心理测试内容。本次案例中厌学的情绪为求助人闫旭带来了明显的焦躁、抑郁和生活不满意的心理反应,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辅导后这种心理反应必然会有所改善,而通过心理学的测试能够更为明确地看到这种心理变化。如可采用HAMD(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和HAMA(Hamilton anxiety)为主的调查方法。HAMD和HAMA分别代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生活满意程度,能够针对厌学、焦虑、抑郁等情况作出很好的测试。心理辅导教师应该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心理评估,计划下一步的心理辅导内容。一般来讲,第一次测试评估,要初步整理求助者的问题,通过测试结果来分析求助者问题形成的原因、爆发的原因、演变的过程、心理的隐患等问题。第二次测试评估,这次评估之前已经对求助者进行了相应的心理辅导干预,因此在进行评估时要鼓励求助者正确面对问题,深入地剖析自己内心的想法。第三次测试评估,要鼓励求助者能够勇敢地讲出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渴望,然后辅导教师能够从求助者的渴望心理分析其心理表现,实现最后一步的情感填补和心理辅导。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测试评估的结果都应该让求助者知晓,让他们有知情权,并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3.采用多种心理辅导方法

通过本次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有代表性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诸如厌学、焦虑、自私等问题都有长期影响的背景。在进行纠正辅导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单纯靠某一种方法是很难转变的,例如本次研究单纯依靠“访谈法”就不可能让求助者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基于此,针对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尝试采用如下的心理辅导方法:第一,模拟疗法。未成年人有较强的模仿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要联系班级教师给学生更为理想的学习环境,让更多有较强心理表现的人来与厌学症者交朋友,通过模仿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而榜样的力量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和范例,获得内心的自我鼓励,跨过厌学的困扰。第二,运动疗法。体育运动对于纠正心理问题来讲至关重要,尤其是厌学的求助者,他们往往不愿意运动,因而长期处于焦虑的心理表现之中。运动疗法要坚持进行,教师可以鼓励家长或者是朋友与其一同运动,或者选择一些体育运动中心,通过体力运动来使得求助者有心理满足感,进而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而且体育运动的成功能够带给求助者自信心。体育干预强度要逐步提升,心率保持在130~150次/分。

四、资源拓展

第2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校外教育;未成年人;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12.9]?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42-02

一、定位准确,整合资源,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服务建设新框架

作为山东省烟台市首家服务于广大未成年人心理德育健康校外活动场所“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从2010年7月开放以来,我们从调查问卷、科学调研入手,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成果分享等方式,对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刻把脉,通过努力在未成年人公共服务发展方向、服务活动项目策划、公益业务指导等方面进行全面协调,让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运行至今,“中心”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培养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提供免费公益服务为宗旨,着眼于研究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德育教育服务这一领域,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家长等不同群体,开展公益的普及性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工作,在努力构建科学、规范的校外教育服务管理新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新思路,打造品牌,努力发挥校外教育服务功能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校外工作者,我们始终本着服务和发展为宗旨,坚持以育人为本、坚持以德育为本、坚持面向广大未成年人和家长服务的方向,努力打造校外教育公共服务特色品牌。

1.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生命教育,指导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自助服务。如:举办的未成年人“快乐成长训练营”、“青少年心智成长团体辅导”等未成年人心理自助成长活动,邀请了市区知名心理教育专家,依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技术,借助体验式游戏、拓展训练等辅导形式,实现未成年人团体意识和团体价值感培养,让未成年人接纳和欣赏自己、生涯规划教育及感恩教育等目标。通过在全市范围内招募的小队员,专业心理教师寓教于乐的团体心理督导训练及小组灵活的教育参与方式,培养了未成年人其信任他人以及诚信与人的品质,帮助未成年人掌握协调、处理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的品格,建立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及相适应的做人规范,提高了他们交往能力和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打下了良好基础。

2.面向家长开展亲职教育,同步实施心理健康受教育渠道。为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转变家庭教育的陈旧观念与行为,我们面向家长通过公益讲座、沙龙、研讨等形式,积极向市区未成年人及家长传授亲职教育的理念和技术。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具体沟通技巧等。鉴于很多家长在教育未成年人成长教育迷茫、困惑等问题,我们每月每周固定邀请心理专家或教育专家做客“中心”,举办了以“成长教育大讲堂”品牌服务活动为依托的系列活动,精心策划了心理专家为近百名家长“面对面个案咨询”活动,针对不同孩子存在的不同教育问题及家长的教育困惑,进行了专业性和实效性的心理疏导,在孩子和家长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3.面向学校开展活动,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体德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就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德育工作的热点和难点,根据统一安排,先后5次来到烟台市周边县市区学校,通过“成长指导”活动,先后在中小学中开展了《心理状况调查研究》、《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等调查研究工作,翔实地掌握了烟台市周边县市区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三、丰富服务活动内容,选择合适教育指导策略,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德育实践工作服务

1.多角度创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为活动载体。“中心”开放以来,大力开展以“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懂得奋斗、懂得进取、懂得奉献、懂得关爱”为德育教育主要相关内容,引导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坚忍不拔的品格、豁达平和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强健未成年人心理素质。比如:今年我们运用“崇尚道德、赞颂道德、践行道德”为主线,新推出了“利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道德讲堂”活动,先后邀请市区知名道德模范代表、中华传统文化讲师、道德实践文明宣讲人代表先后做客“中心”,与市区少年儿童及家长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利用身边先进典型事迹故事辐射和带动作用,弘扬传统美德,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升未成年人道德修养水平,引领了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第3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指导思想:

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深厚扎实的现代化科学知识,是人才必备的,适应社会环境的优秀心理品质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未成年人的心理也随社会环境变化产生了许多波澜,使得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社区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心理问题,培养未成年人健全的心理素质,既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本年度,社区领导精心部署,在社区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力图通过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做好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

二、具体目标

1、注重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进一步在辖区范围内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实践研究工作,以点带面开展研究活动。

4、充分利用社区组织的'每一次未成年人活动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1、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知识、方法、形式等。面向全体未成年人开展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咨询,采取朋友式的心灵对话,使未成年人逐步消除不良心态和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

2、继续通过家长学校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家长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二)认真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工作。

1、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2、对辖区范围内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知识讲座。

四、具体工作

1、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

2、举办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第4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上涉世不深,认识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形成了他们一定的个性特征(即封闭性、质疑性、叛逆性),从而造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其一,由于中学生心理成熟不尽相同,形成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其二,由于中学生心理的成熟从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理的成熟为基础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个体的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引导),形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其三,由于中学生阶段属于青春期和心理未成熟期,对事物的认识经常出现反复,形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反复性。

那我们学校和教育界人士为什么要加强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呢?现在每个学校都在不断的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为现在的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是我们国家以后的栋梁之才。加强心理教育:

一是,时展的要求。

21世纪的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国际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精神疾病更为严重地威胁人类。当代的高中生的心理正在发生着变迁,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祖国的未来。然而,毋庸讳言,当代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社会群体。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和残联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精神病人的平均患病年龄是25岁,中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只要我们打开各类报刊,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欠佳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反映在环境适应上;有的反映在学习心理上;有的反映在青春期心理上……各式的心理障碍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成长。

二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来看,社会的需要推动心理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20世纪末,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则。以美国为例,在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多元的价值观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如虐待儿童、自杀、辍学等问题已不容忽视,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协会因此规划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2000年学校心理咨询》行动纲领,要求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在21世纪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使学校心理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在90年代,学校心理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1994年,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在全国学校范围内开展心理教育,国家教育部也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但还必须看到,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尚有不少领域有待开发,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非规范性的探索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正规化、科学化程度较低,仍需作很大的努力。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又进一步明确要求,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三是,心理研究的走向。

第5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问:阎所长您好,近来我们注意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在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央教科所去年组织全国20多个省市共同开展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其中一项子课题是关于学校心理卫生与健康的研究,请您谈谈此项子课题的情况好吗?

答:好的。从国际方面来看,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1989年又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60年代以来,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发展和壮大起来,它与学校教学、学校行政管理共同构成当前国际上学校教育的三大势力。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建了独立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这四个方面都涉及心理教育的内容。心理教育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深入开展,心理医师、心理教师在人群中占一定比例,学校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实际工作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改革开放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关注个体潜能的开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教育内容,渐渐深入人心。我国的心理教育工作在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这与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各级领导对心理教育的重视分不开。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的心理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未建立起完备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现在的心理教育还很稚嫩,有待于进一步地开拓和发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是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时代背景之一。

青少年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动荡的时期。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带来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离异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这些都是家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的通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在接受、选择信息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困惑、冲突和不适应等等,这些现象使得中小学生所面临的成长环境越来越复杂,随之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变化。这是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腾飞,也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全面的能力、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青少年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不仅,要参与未来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关注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背景之三。

问:您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如何?

答: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从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地位看,应该是居于核心地位,因为其它素质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长期以来,在德育工作中只重视向学生灌输政治思想的内容,忽视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规律,造成的结果是直接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智育方面,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认知发展规律,以及情绪、情感、兴趣、动机、自制力、求知欲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口向,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在身体方面,重视身体的锻炼和营养水平的提高,忽视身心的相互作用,尤其忽视心理因素对身体的影响。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可见心理素质贯穿在其他素质的发展过程中,并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问:今年初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这是否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一个良好契机?

答:是的。教育部于今年1月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这一文件的出台,正是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减负就其本身而言,是一项系统工程。减负绝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让学生不做作业或少做作业那样简单,它是涉及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一个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在减负的同时,更多的是要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进行全面素质培养。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实质上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同时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入手,不断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习的影响,促进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改善,形成学生乐学、会学的氛围,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问: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有力配合,请您谈谈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各承担什么角色?

答: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三者的有利配合。学校承担着育人的主要功能,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在学校教育中应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班队会、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全面渗透,使学校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的成才观、人才观以及他们对子女

的期望、教养方式等都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最近一段时间,各大新闻媒体连续报道了不良家庭教育所酿成的悲剧,这些都是由于部分家长只重考分,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因此,家长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全面的人才观培养孩子。在重视智育的同时,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挫折的承受力,自信、自强的性格,使家庭的悲剧不再发生。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实践的大舞台,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源泉,社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学校、家庭所不能给予的教育环境。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在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丑恶现象,例如街头黄色刊物、光盘的传播,影视中宣扬色情、暴力的内容都在侵蚀青少年的心灵。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改革开放和新技术革命为我们带来进步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青少年在吸取知识的同时,心灵也受到污染。青少年代表中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将决定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问: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上搞得很热,您认为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正如您所说,心理健康教育现在确实搞得很火热。去年6月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教会,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再一次强调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为落实《决定》精神,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但是我们冷静分析一下可以看到,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人人都可以搞。有些地方听说教育部发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老师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盲目上马,不但无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甚至会对学生造成伤害。

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化、治疗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向应该是面向全体、关注个别。我们应该相信,中小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心理都是健康的。他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往往属于发展性的,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促进学生不断成长。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咨询和治疗个别学生身上。那种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就专搞咨询、治疗的做法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也不符合学校实际。

第6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现在每个学校都在不断的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为现在的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是我们国家以后的栋梁之才。

一是时展的要求。

21世纪的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国际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精神疾病更为严重地威胁人类。当代的高中生的心理正在发生着变迁,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祖国的未来。然而,毋庸讳言,当代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社会群体。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和残联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精神病人的平均患病年龄是25岁,中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只要我们打开各类报刊,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欠佳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反映在环境适应上;有的反映在学习心理上;有的反映在青春期心理上……各式的心理障碍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成长。

二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来看,社会的需要推动心理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20世纪末,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则。以美国为例,在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多元的价值观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如虐待儿童、自杀、辍学等问题已不容忽视,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协会因此规划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2000年学校心理咨询》行动纲领,要求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在21世纪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使学校心理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在90年代,学校心理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1994年,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在全国学校范围内开展心理教育,国家教育部也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但还必须看到,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尚有不少领域有待开发,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非规范性的探索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正规化、科学化程度较低,仍需作很大的努力。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又进一步明确要求,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三是心理研究的走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在我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地区和学校间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理论水平较低,理论指导实践不力,师资不足,专业人才发展较慢等。为了加快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叶一舵教授提出了“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所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

三、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

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上涉世不深,认识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形成了他们一定的个性特征(即封闭性、质疑性、叛逆性),从而造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其一,由于中学生心理成熟不尽相同,形成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其二,由于中学生心理的成熟从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理的成熟为基础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个体的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引导),形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其三,由于中学生阶段属于青春期和心理未成熟期,对事物的认识经常出现反复,形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反复性。

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决定的特殊心理状态以及学生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在此阶段,能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是否全面健康成长。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学校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一个好的班主任会使每一个学生自信、自尊地生活在集体中,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好的班主任会教学生热爱生活,直面困难和挫折,能宽容地对人,能容纳自己……。所以首先要做的应是提高班主任的素质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比如,为每一位班主任订阅杂志和书籍,创办颇具特色的“班主任沙龙”等等。其次,以心理教育科研促进班主任心理教育素质的提高,组织部分对心理教育研究有兴趣、责任心强的班主任参加课题研究。班主任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处理学生中的问题,尽可能细致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全面评价学生,而不以学习成绩论好坏;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越来越多的班主任不再凭身份的权威管理班集体。各班可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包括学习困难学生、体育生、心理发展有障碍的学生、特殊家庭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查测试(内容有学习、家庭状况、气质性格类型、情绪特点等),以达到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二)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渠道。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训练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堂的管理,包括对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对学生课堂反映的评价,对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关注程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积极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与维持课堂的良好环境,创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维护心理健康。比如,针对学生不敢提问,心理不稳定以及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问题,可以考虑如下做法: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供心理安全感———让学生敢问;2.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给予积极评价,经历愉悦的心理体验———让学生乐问;3.教师应示范、启发提问,训练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善问。还可进行“教师人格的研究”,进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人格的调查”,并把学生喜爱的教师人格特征公布给教师;通过每一学期的学生评价,使教师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因为学生能否很好地学会知识,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还要受教师师生观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正确的师生观,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7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医思想内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启发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心理健康至少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界定。(一)心身症状出现与否及其严重程度是最直接的标准;(二)行为风格;(三)内心体验特点;(四)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动荡”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要解决好包括适应、人际关系、情感、学业、就业及未来发展定位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其心身状况、行为风格、内心体验及心理品质都会出现波动。有调研资料表明,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约占总体的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近年来不断见诸报端的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报道,更是让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甚担忧。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是刻不容缓的要求。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过分依赖量表测查

心理科学的发展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目前,很多高校都会对新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这里面,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居多。有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有关大学生SCL-90状况的实证研究,共收集文章214篇,被试263775人,包括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的24个省市。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数据支持,也有助于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是,从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本身来看,SCL-90只是一个90题的症状校核表,其项目主要来自于精神病症状学,涉及感觉、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方面。主要目的是用于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如何,临床上常用作精神科、咨询门诊的一个筛选量表。因此,简单地通过量表的普查或者完全依赖量表测查的结果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的一个误区。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不健全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第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意见》下达后,广大高校纷纷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开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普及工作。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能达到解决、促进学生心身健康发展的目标,仅仅依靠学校内部的几个部门或几个专人员,是无法做到深入细致和达到目标的。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重视不够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组成部分,即有教育的一般规律,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即要发挥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也要充分重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是过分侧重发挥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大学生这个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没有充分地调动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能动性。

(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缺乏整体的认识

人的心理发展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对于大学生而言,影响他们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几个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始终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组成的整体环境的影响,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须十分重视学校外部环境的营造与引导,从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合力。然而目前,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在重视校园内部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构建的同时,却对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认识。

三、中医思想内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

(一)用发展的眼光促进大学生心身的健康成长

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这样的论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提出,使人们对于健康有关更加深刻地认识,“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则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维。尽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会有一部分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知道,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是良好的。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不仅在于治疗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应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大部分学生心身的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能够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去“治未病”、“治未乱”,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的常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性与延续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的是整体的联系性、有机性和不可分割性,一方面与外界有机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自身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大学时期不是一个独立的时间段,而应该是个体成长的一个延续、关键的阶段,因此,在开展心理教育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大学阶段,而忽略了大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同时,影响大学生心身健康的因素,也不仅公是学校的因素,也包括家庭、社会等学校外部因素。要联系、有机地看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不能人为地割裂个体前期成长阶段及其他外部因素对于大学生心身发展的影响。对确实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个体,应该从个体发展的整个过程、整个环境去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其解决心理出现的问题。

(三)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

中医的辨证论治也可称为辨象论治,一个证是由若干个“象”组成,通过对“象”与“象”之间联系的分析、归纳和综合,找出之间规律性的东西,确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最根本目的就是要调节机体状态趋向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恢复健康“象”。如果把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方的话,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每个环节,我们就可以把它理解成中医问证的一个个的“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需要去分析、归纳和综合出高校育人每个环节所具备的作用,通过找出它们之间规律性的东西,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形成科学的施教方法,使每个环节结合起来产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大合力,从而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教育的实效。

(四)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第8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预防

一、未成年人犯罪概述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门性研究起步相对较迟,并且长期以来在概念上与“青少年犯罪”混在一起使用。由于青少年犯罪问题在社会整体犯罪形势中较为突出,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之下,广大科研人员与实务工作者均积极地投身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之中。就整体而言,与青少年犯罪研究的进程相关联,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大致经历了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上个世纪90年代、2000年至今这3个阶段。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已从青少年犯罪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方面逐渐取代了“青少年犯罪”这一带有深刻历史印记的概念。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介绍――以吉林省四平市未成年人犯罪为例

吉林省四平市是吉林省管辖的地级市,地处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松辽平原中部腹地。过去该市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然而,随着吉林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扶持政策的推进,四平市的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类犯罪案件的发案率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较其他犯罪类型相比,四平市的未成年人犯罪却呈现出了整体下降的趋势。

以下是吉林省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2009年至2013年上半年未成年人犯罪具体情况统计:

从表1、表2、表3的数据情况分析,可以了解到吉林省四平市未成年人犯罪近年来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如下:

1.从犯罪人数上来看,近几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事实上,不仅仅是四平市,整个吉林省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从2008年至2010年,从吉林省全省法院审理的刑事案件来看,未成年人罪犯数量逐年下降,仅3年的时间,未成年人罪犯人数由2008年的871人,减少到2009年的824人,到2010年更是减少到643人。下降的幅度从2009年的5.40%,迅速增至2010年的21.97%。

2.从犯罪类型上,近几年来四平市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种犯罪类型中,以抢劫罪的数量最多,其次是盗窃,再次是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等。

3.从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文化程度来看,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小学生,再次是高中生。小学生犯罪的比例仅次于初中生,这也恰好反映了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分析

通过四平市未成年人近年来的犯罪统计表4中可以了解到:未成年人自身的因素是占主要比例的,而家庭因素居其次,再次是同龄人的影响因素,然后是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文化影响因素等。这是仅仅吉林省四平市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三、未成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各国都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积极参与来有效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它是一项涉及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多种手段,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才能够标本兼治。具体的预防对策如下:

(一)借鉴德国在学生中开展的“善良教育”,我国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

德国特别重视从根源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该国的幼儿园、小学是从儿童刚入学时就ζ淇展“善良教育”。善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从爱护小动物开始。这种让儿童亲自动手来喂养小动物的“善良教育”已经成为了德国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同情和帮助弱者是德国对儿童进行“善良教育”的另外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德国鼓励儿童对其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都要尽自己所能进行帮助,进而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公德。

我国目前社会出现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非常有必要借鉴德国的做法。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建议我国采取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和社会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从每个孩子上幼儿园时起有针对性地开展“善良教育”,宏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例如开展《弟子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懂得尊老爱幼、同情和帮助弱者、与人为善、充满爱心。

学校应当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进行引导与沟通,因为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个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之一,其对于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因为家庭教育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家庭中子女是否能够身心和谐地健康成长。家长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从而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与表率作用。此外,为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对其子女采用科学的家庭教育与管教方式,既不专横也不纵容子女。父母亲应当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学习与生活,平时要注意认真观察子女的思想与行为,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的子女,与子女定期进行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烦恼并及时化解他们的担忧。不可以随意训斥子女,应当通过正确的科学的教导方式让未成年人能够接受教育。

(二)加强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中学生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据刘恒、张建新通过对全国2209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约有21.7%的中学生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另外一项调查显示,有22.6%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具有轻度症状的学生占18%,具有中度症状的学生占4.4%,具有重度症状的学生占0.2%。

研究表明,校园暴力犯罪中的犯罪未成年人绝大多数的心理处于不健康或者亚健康状态。因此,从校园暴力犯罪有效预防的角度而言,非常有必要加强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开设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广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和教育引导,为了让课程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易于被学生接受,建议适当加入趣味心理测试和心理小游戏等多种生动活泼的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减压等措施,使已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减轻心理隐患,有效地预防校园暴力犯罪的发生。

(三)家庭预防

在家庭教育的方法上,身为家长应当采取科学的家庭管理与教育方式,既不能对子女专横但同时也不要纵容子女,努力地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家庭中,父母要关心子女的学习与生活,要注意观察子女在做什么?在想什么?父母应当像朋友一样与子女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并及时化解他们的忧虑,如果能够做到的话,相信许多未成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都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四)学校预防

学校是广大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总体而言,学校在教育方面应当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宣传教育。首先,应当转变过去学校只注重追求高升学率的做法,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切实地转变,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作为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加强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积极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使广大未成年学生养成知法、守法的良好法律素养。最后是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对于所谓的“差生”不应当全盘否定甚至放任不管,应当综合考虑到其个性、心理特点及家庭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进行耐心教育和帮助。

第9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干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与日俱增,许多大学生都被繁重的课业与坎坷的求职道路压得喘不过气来。心理上的苦闷得不到排解,精神上的折磨无法得到救赎,时间一久,大学生开始出现焦虑、抑郁的征兆,甚至是精神崩溃,产生自残自杀的倾向。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心理辅导,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排解负面情绪,懂得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难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工作质量,不但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前程,更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由此可知,认真落实高校心理教育工作很有必要。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普及

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普及。据笔者调查获悉,有超过八成以上的大学生知道自己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同时,大多数学生均参与过由院校组织的各类心理教育活动,并定期阅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发表的刊物。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因此在处理感情方面的事情略显稚嫩,因此容易受到打击。另外,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大学教育多半需要住读,骄纵、蛮横的个性容易使大学生在和同寝室友相处时发生冲突,甚至会受到孤立与排挤。部分大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学历不高,因此求职期间屡屡受挫。据笔者调查发现,情感问题、人际交往、学习、就业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个主要问题。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认知

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认知,认为只有存在心理问题的人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当学生发现自身存在一定心理问题时,由于害怕被他人知晓,通常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在碰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主要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或向家人、朋友倾诉的方式排解苦闷。极少部分学生会主动寻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帮助,甚至会在预约后临时拒绝前来接受心理辅导。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力量不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力量不足,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罪魁祸首。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中,许多处在中间轴承位置,负责上传下达的组织成员均不是专职人员,他们往往身兼数职,分身乏术,完全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心理工作中,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度陷入困顿。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

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的设立,旨在放缓与未然。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为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校方应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心理防护体系,提高各部门间工作的协调性,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做好心理预防工作。预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联合社会、家庭共同引导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趋势发展。

(二)采取不同手段对症下药

各年级学生所具备的心理特征不一样,因此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例如,大一新生刚入校,可能主要会存与室友相处不和谐等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大二学生情窦初开,可能会存在情感方面的问题;大三学生课业紧张,学习压力大;大四学生即将毕业,会面临就业难等问题。所以,结合各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有利于促进各年级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大一新生可举办集体活动,使学生尽快熟悉起来;通过讲座活动,给予大二学生一些有关恋爱、礼仪方面的引导;鼓励大三学生多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习生活;校方出面联合企业举办校园招聘会,缓解大四学生就业压力。

(三)突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性

校方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高新技术,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辐射范围。学校可设置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网,开设心理咨询电子邮箱或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突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性,紧跟时展步伐。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多个渠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力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

(四)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举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结合时展需求,迎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不断完善与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与内容。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熏陶,从而养成乐观心理与坚强意志,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以端正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社交能力,结合实际拟定职业规划。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分析适合的职业方向与就业岗位。通过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与时俱进,不再只是纸上谈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心理教育服务。

(五)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能充分体现出高效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在它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干扰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从物质文化升华为精神文化的这一环节。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形成,而心里健康素质是基础素质。所以,学校应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还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诸多正面、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思想观念的形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为顺利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学校应结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特点与实际需求,以培育健康心理为宗旨,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采取不同手段对症下药。引进高新技术突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性,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贯彻与落实优质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提升,学会如何自我调节,正确处理消极情绪,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与端正的心理态度,迎接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挑战。

参考文献:

[1]刘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03):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