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精选(九篇)

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第1篇: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作者单位:518001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外二科

谭波: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目的:总结重度骨盆骨折外固定架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围手术期的急救和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4月在我科治疗的11例重度骨盆骨折患者行外固定架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的临床护理资料,患者入院后均予输血、抗休克等对症治疗的同时采用骨盆外固定架暂时复位固定,以稳定患者病情减少骨盆出血,在伤后3~16 d对患者行内固定术,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2年,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大多数能生活自理,能轻微劳动,满意率达到90%。结论:做好骨盆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可防止骨折移位,避免血管、神经损伤和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更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 骨盆骨折;外固定架;锁定钢板;围手术期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30

骨盆是一个骨性环,起支撑与保护盆腔内脏器作用,而骨盆骨折多由强大暴力所致,半数以上伴有合并症或多发伤,且常较骨折本身更为严重,抢救不当死亡率极高[1-2]。本病易发生于交通事故、高速、高能量损伤。其中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头、胸、腹及盆腔脏器的损伤,以及广泛的软组织损伤为重度骨盆骨折,常常同时合并其他骨骼骨折,且病情危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科对11例重度骨盆骨折患者行外固定架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39~74岁,平均45.6岁。其中车祸伤7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1例。入院体格检查:患者骨盆明显移位变形、伴有疼痛感、髋部肿胀、双下肢不等长并有畸形。合并肝脾破裂2例,肾挫伤1例,直肠损伤1例,膀胱破裂2例,多根肋骨骨折并血气胸3例,腰椎压缩性骨折1例,上下肢、腰背部及腹部大面积皮肤撕脱伤1例。其中发生休克7例,5例有开放性伤口,经清创处理、输液、输血及手术治疗后,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2年,患者患侧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大多数能生活自理,并能从事轻微劳动,效果满意。

1.2手术方法首先用骨盆外固定架暂时固定复位,以稳定病情,减少出血。在伤后3~16 d待病情平稳后再行内固定术。在全身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下,于髂骨翼内外板之间用直径5 mm螺纹针钻入,钻入固定角度应与矢状面呈15°~20°,深4~5 cm,并用连接杆将两侧针夹连成一体,根据骨盆骨折移位方向,用牵引矫正半盆上移,调整连接棒矫正骨盆旋转畸形,拧紧外固定各螺钉,保持骨盆环形的外固定架。锁定钢板内固定时可用耻骨联合钢板稳定前环。髂骨翼骨折者用髂骨翼钢板固定髂骨,协助外固定架稳定后环。后环为垂直不稳定或外固定架不能达到使骶髂关节获得稳定者,于骶髂关节前侧加行骶髂关节前侧钢板螺纹钉固定[4]。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急救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选择上肢大血管进行穿刺,快速补充液体及血液制品,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心电监护,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及时处理合并伤。对血气胸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肝脾破裂患者配合医师行脾切除术及肝修补术,对2例膀胱破裂患者,经抗休克治疗后急诊行膀胱修补术。

2.1.2脏器损伤观察与护理骨盆骨折常伴胸部及腹部脏器损伤。本组3例伴多发肋骨骨折、严重血气胸,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困难,面色、嘴唇发绀,血压和SpO2下降,同时观察患者胸部两侧不对称,胸廓挤压试验阳性,气管移位,两肺呼吸音低下 ,呼吸频率39次/min,节律不齐,腹式呼吸,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即予6 L/min面罩吸氧或4 L/min鼻导管吸氧,使用简易呼吸球囊辅助通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并协助医师做好胸腔闭式引流的准备工作。本组2例合并肝脾破裂,1例合并直肠损伤,入院30 min后出现腹部膨隆、腹痛、腹膜刺激征、脉细速,血压低至76/42 mmHg,呼吸28次/min,体温不升,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性液,立即快速输血浆800 ml,液体2500 ml,应用升压药同时做好术前准备,送手术室行修补术。

2.1.3骨牵引护理重度骨盆骨折牵引方向保持下肢外展10°~15°且足中立位,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0~1/4,约10~20 kg,同时抬高床尾10°~15°。随时检查牵引装置保持有效牵引,不能随意增减重量。大重量牵引应防止骨针弯曲,防止牵引弓与皮肤接触产生压疮,及时观察肢体牵引力线、角度、对抗力量和骨盆复位情况,调整牵引重量,每日针眼处伤口换药1次,指导患者行健侧屈髋、屈膝练习每2 h 1次,使用翻身枕协助翻身,翻身枕垫在患者的肩胛和腰部之间,翻身为侧卧位5°~10°左右交替进行。利用外固定架固定圈上提托空臀部和背部,每次3~5 min;按摩骨突出部位并涂赛肤润保护皮肤。对卧床牵引的患者,鼓励多做深呼吸及吹气球呼吸训练[5],预防肺部感染。

2.1.4心理护理患者因突然受伤而且病情危重,担心生命危险及残疾,不仅身体上承受着巨大痛苦,而且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现实,加之剧烈的疼痛,入院时均有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陌生的住院环境,高额的医疗费用,从而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惧感,护理人员一定要理解患者,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介绍本科室医师的医疗技术,讲解该病的发展及转归,介绍病房已治愈的相同病例,让患者消除恐惧感,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积极配合医师治疗,以便患者身体能够早日康复。

2.2术后护理

2.2.1体位护理保持患者平卧位,从平车过病床时由4人合作将患者搬运至床上,然后床头交接患者全身皮肤及输液情况,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并做好标识,防止管道脱落。全身麻醉患者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专人守护以防脱管和坠床,6 h后摇高床头15°,硬膜外麻醉患者应平卧6 h,术后禁食禁水6 h。予睡气垫床,协助改变体位每2 h 1次并按摩全身骨隆突处。

2.2.2病情观察24 h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神志、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记录24 h尿量,观察尿液的颜色并记录。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如引流管2 h内引出血性液超过200 ml,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同时注意外固定架周围皮肤情况,有无红肿出血疼痛,如疼痛剧烈应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2.2.3骶丛神经损伤的护理骶骨纵裂骨折移位或骶髂关节脱位者,骨折移位或脱位以及骶髂螺钉固定接近骶神经或骨折端过于紧密接触,压迫损伤骶神经所致骶丛神经受到损伤,患者出现剧烈骶部及下肢放射痛、麻木及肛周感觉异常,或伴有排便异常。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双下肢感觉、活动情况和排尿、排便有无异常,必要时做双下肢肌电图检查和膀胱尿动力测定。本组有1例术后出现骶部疼痛及足底麻木、排尿困难,予镇痛、消肿和营养神经药物及骶管封闭治疗,2周后麻木消失,3周后排尿正常。

2.2.4腹膜刺激症状的护理重度骨盆骨折患者常伴有腹胀、腹痛、腹部膨隆等症状,应严密观察腹痛、腹胀、肠蠕动、肠鸣音改变及肛门排气、排便情况,并观察大便的颜色及量。采取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环形按摩腹部,动作轻柔,每次10~15 min,每天3~4次。对重度腹胀者予禁食水、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插肛管行肛管排气,同时配合中医穴位按摩治疗,3周后腹膜刺激症状完全消失。

2.2.5康复护理本组患者术后6 h行双足背伸跖屈练习,康复医师予双下肢按摩及双下肢气压治疗,术后第1天开始主动锻炼,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臀大肌、腘绳肌收缩练习,双上肢行伸展运动及扩胸活动,双下肢气压治疗,每天2次。本组患者术后6 h予锁骨下贴丁丙诺啡透皮贴,镇痛效果明显,患者无术后疼痛影响康复锻炼。术后第2天予被动膝关节屈伸练习,每次15~20 min,每天2次。术后3~5 d指导患者逐渐练习屈膝、屈髋、直腿抬高运动及臀部抬离床面活动[6]。患者双下肢功能锻炼,以不感觉伤口疼痛为度,一般每次15~20 min,每4~6 h 1次,防止关节僵硬,同时配合被动运动促进关节的活动度及肌肉力量,如推髌运动、局部电刺激等治疗为早期下床活动做准备。术后2~6周,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扶拐站床旁练习,每天2次。扶拐站床活动第1天,指导患者在床沿坐5 min,无头晕等不适,由护士站两旁扶持,床旁扶拐站立5~10 min,每天2~3次。扶拐站床旁练习2~3 d后,指导患者扶拐在床周行走数步,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头晕、虚脱现象,预防跌倒发生。3~5 d逐渐由半卧位至坐位到离床活动。站立和行走的时间根据每天练习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6周后,指导患者弃拐进行锻炼,如扶墙栏行走。进一步指导患者掌握肌肉和关节活动训练方法,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腘绳肌训练,屈膝、屈髋练习以及如何渐进性负重。告知患者3个月内避免体力劳动。

总之,重度骨盆骨折患者病情危急,应该高度重视术前治疗护理,尤其对出血性休克合并多脏器损伤患者,关键是分阶段进行处理。早期简单有效外固定架固定骨盆,清创包扎伤口,控制出血,减少污染,快速施行抗休克、监测生命体征等护理,并急诊处理危及患者生命的合并损伤,保证患者安全至关重要,病情稳定后3~16 d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早期可以患肢功能锻炼,促进了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宇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5-247.

[2]王洪卫.骨盆骨折的并发症观察及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2):21-22.

[3]李文珍,王虹,张用娥.疾病护理常规[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1-132.

[4]魏霞,沈惠良,刘利民,等.外固定支架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0,25(22):38-39.

[5]王谊,黄孔阳,傅声帆,等.扩大操作口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17-818.

[6]崔新欣.健康教育在骨盆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4):244-245.

第2篇: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术; C形臂; C形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发生率较高,其主要致伤原因包括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等。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和交通业的快速发展,骨盆骨折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盆骨骨折易导致患者出现神经血管、泌尿系统和胸腹部等的复合伤,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经过手术复位和骨盆悬吊等临床治疗,患者的骨盆功能基本能够恢复,降低患者死亡率,但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术联合C形臂治疗技术在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次临床试验对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术联合C形臂治疗C形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60例C形骨盆骨折患者为试验对象,男34例,女26例,年龄20~60岁,平均(40.5±4.2)岁。患者致伤原因包括:摔伤7例,高处坠落伤15例,交通事故伤35例,其他3例。复合伤类型包括:神经损伤3例,尿道破损5例,腹腔器官损伤13例。骨折分型为:27例C1型,18例C2型,15例C3型。

1.2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前,全部60例患者均在早期外固定下行骨盆正位、大重量牵引股骨髁,拍片检查入口位及出口位情况,行X线检查和CT检查。待患者环移位基本纠正,且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再实施手术。

患者取仰卧位,术前常规消毒,行硬外膜麻醉,在髂后上棘旁约3 cm左右处行手术切口。在C形臂辅助下,垂直置入导针,直至髂骨部位。轻柔缓慢地将Sl椎体沿骶髂关节和髂骨置入。在X线辅助透视下,在Sl椎体中线处置入骨盆正位导针,骶管前方S1椎体处置入侧位导针,在骶岬的前后缘间隙置入入口位导针,在L5~Sl椎间盘下方、第l骶骨上方置入出口位导针。在小手术切口的基础上,将髂骨分离,使用套筒保护周围软组织,防止发生组织损伤。在此基础上,使用空心钻扩孔,将空心骶髂螺钉沿导针置入,依据患者的Sl宽度和骨折程度,使用l枚双侧螺丝钉固定或2枚单侧螺钉固定。所有60例患者均使用直径为7.0 mm的空心骶髂螺钉,其中40例使用2枚单纯螺钉固定,20例患者使用1枚双侧螺丝钉固定。

1.3 功能恢复训练 患者均可在手术1 d后开始进行膝关节、髋关节和床上翻身活动;手术4周后可坐轮椅;手术8周后可扶拐杖无负重下地行走;手术15周后可开始负重行走。

1.4 疗效评定标准 使用Matta标准对放射线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满意:患者骨盆后环位移程度小于4 mm;良好:患者骨盆后环位移不足10 mm但大于4 mm;一般:患者骨盆后环位移不足20 mm但大于11 mm。优良=满意+良好。

使用Majeed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工作、性生活、站立恢复情况以及疼痛程度等。85分以上为满意,70~85分为良好,55~69分为一般,55分以下为差。优良=满意+良好。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患者手术时间30~60 min,平均手术时间(42.3±3.1)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5.5±2.1)d,术中平均出血量(56.5±4.3)ml,其中,3例合并腹腔器官损伤患者手术出血量高于100 ml,其余腹腔器官损伤患者均大量出血。

2.2 治疗效果 患者放射线治疗后满意49例,良好9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6.7%。临床疗效满意46例,良好11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95%。

2.3 随访结果 术后对患者实施12~18个月不等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6±3.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3例患者术后发生了轻微的骶髂螺钉松动问题,其中,1例骶髂螺钉偏离中线,2例术后骶髂进入了L5~S1的椎间间隙,其他所有患者骶髂螺钉均良好固定,且位置满意。

2.4 功能恢复效果 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和术后的功能恢复性训练,骨盆功能均良好恢复,57例重新恢复正常工作,其余3例由于疼痛问题需要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3 讨论

3.1 C形骨盆骨折特征 骨盆骨折主要包括A、B、C三种类型,最为常见的是C形多侧或单侧的趾骨骨折,且在垂直和旋转方向上的稳定性较差,其中,C3型骨折主要是双侧损伤,并伴有髋臼骨折;C2型骨折主要是双侧不稳定型骨折,且伴有髋骨内旋和挤压损伤;C1型骨折主要是髂骨骨折,但无骶髂关节损伤[1]。

3.2 术前评估和处理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因为C形骨盆骨折通常伴有不同类型的复合伤,且具有较强的隐藏性,所以,在实施手术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骨折类型和程度实施全面系统的处理和评估[2]。脏器损伤和休克会显著增加骨折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早期救治,包括建立静脉通道改善休克症状,及时使用骨盆固定带和腹带进行固定,保持呼吸道畅通,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3]。通过X线和CT等辅检查,了解患者的骨折类型和性质,并实施对症的牵引等纠正措施进行治疗,待患者环移位基本纠正,且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再实施手术[4]。

3.3 C形臂巩固手术效果 骶髂螺钉固定术虽然能够巩固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手术创伤,缓解术后痛苦,并显著降低传统手术治疗所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但是手术治疗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像学引导效果的影响[5]。但使用C形臂X线机进行辅助引导后,术者能够对骨盆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从而能够保证导针放置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术者能够对螺钉的定位情况进行明确的观察,并进行及时的纠正,有助于防止螺钉错位和偏移问题的发生,进而对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6]。

综上所述,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术联合C形臂治疗C形骨盆骨折,具有手术创伤较小、治疗安全性和可靠性高且治疗效果满意等显著的优势,因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亮.仰卧位经皮骶髂置钉固定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J].中华骨科杂志,2009,29(3):202-203.

[2] 邓少林.骨盆C型骨折的手术重建[J].西南军医,2009,11(2):175-176.

[3] 孔建中.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骶骨纵形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10,26(6):410-411.

[4] 陈红卫.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6):444-445.

[5] 宋世峰.经皮骶髂螺钉与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1):1191-1192.

第3篇: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膝关节周围骨折(股骨髁上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由于关节受到损伤或制动后,在短期内就可引起关节的挛缩与粘连,导致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我科自2007-2009年应用自拟中药外用薰洗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僵硬患者9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7例,男75例,女22例;年龄15-54岁,股骨髁上骨折44例,髌骨骨折15例,胫骨平台骨折38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者74例,闭合复位外固定者23例。术后x线检查骨折解剖复位90例,功能复位7例。术后开始活动时间最短的14天,最长的32天,均于术后4周以上开始治疗,来诊患者患侧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较健侧减少度数为50°~75°。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外用薰洗 应用自拟中药方,取生川乌30g、生草乌30g、防风9g、荆芥15g、伸筋草20g、透骨草20g、红花10g、当归10g、桂枝15g、细辛10g,装袋封好备用。将药袋放入锅或金属盆中(有条件的用药浴床),加水3000ml,加热煮沸30min,倒入盆内,熏蒸膝关节,待温度适宜后,可用毛巾浸入药水后,再外敷膝关节,每次20~40min。外固定患者可用特定电磁波治疗机(贵阳龙泉医疗器械LQ-2008AH)膝关节局部照射,频率50Hz-60Hz,每次30min。

2,2 准备手法 取犊鼻、血海、鹤顶、阳陵泉、风市、承山、委中、环跳穴、采用点按的手法,每穴各点按0.5~1min,然后采用拿法,搓法,拿股四头肌及搓小腿三头肌5~10min,每天1~2次。

2,3 膝关节松动术 治疗师靠近患侧膝关节,一手固定膝关节的近端,另一手松动膝关节的远端,手法应缓慢、轻柔、有节律。一般使用Ⅲ、Ⅳ级手法,每天1次,每次15~20min。治疗中手法多可以引起局部轻微疼痛,若治疗24h后疼痛仍不减轻,甚至加重的可间歇1次,再做下次治疗。

2,4 髌骨的被动活动 分别做沿纵轴的上、下推动及横向的内、外侧推动,及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活动。每个方向重复活动5~10次,然后一手固定膝关节,一手反复向下按压髌骨,以增加关节囊内的液,改善膝关节的活动度。注意髌骨骨折的患者手法宜轻柔,根据骨折情况酌情处理。

2,5 利用器械进行膝关节活动范围及肌力训练椅坐位股四头肌训练器(常州钱公司)直接进行膝关节屈伸功能训练及肌力训练,患肢承受的重量由小到大,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间歇训练1小时。

2,6 疗程 以上疗法每天1-2次,1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89年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标准制定的HSS膝关节评定标准,优>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

3,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97例,治疗时间最长58天,最短20天,平均31.5天,按上述标准评定,优72例,其中15例达100分,良20例,差5例,总有效率94.8%。

4 讨论

第4篇: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运动疗法 骨盆牵引 垫枕疗法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约50%发生在胸12~腰2水平,大部分未波及后柱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无明显椎管占位及神经症状,此类患者经系统保守治疗往往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我院骨科在近年来运用运动疗法联合骨盆牵引、垫枕疗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2例患者来源于2006年8月份至2007年12月份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科收治的住院病人。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在31~75岁之间,平均年龄51.3岁;其中高处跌落损伤12例,跌倒损伤15例,动作不慎扭伤5例;病程最短1小时,最长5.5天,平均13.8小时;其中胸11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胸12椎体压缩性骨折12例,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9例,胸12、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2例,腰3椎体压缩性骨折2例,胸6椎体压缩性骨折1例,胸9椎体压缩性骨折l例。纳入标准:符合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诊断标准,术前均摄X线片和病椎CT扫描,诊断明确,无下肢麻木及大小便失禁,椎体压缩小于1/2,椎体后壁完整,脊柱附件无骨折,无神经损伤者的稳定性压缩性骨折病人;排除病理性骨折,排除肺心病,身体虚弱等,不适合长期牵引或卧床的患者。

2 治疗方案

2.1 运动疗法 首先帮助患者完成,扶助翻身、翻身动作,牵引2周后行运动疗法锻炼,锻炼方法分4个步骤:①俯卧位,双手置于背后,下肢伸直,收缩腰背伸肌,使头胸离床,然后放松反复进行;②俯卧位,双手置于背后,头胸不动,下肢伸直,使下肢及臀部离床,然后放松,反复进行;③仰卧位,头部、双肘、双足跟着地,腰背部充分上挺离床,然后放松仰卧,反复进行;④仰卧位,双手枕于脑后,仰卧起坐,然后放松仰卧,反复进行。4个步骤依次进行,每次0.5h,2次/d,半年后恢复日常生理活动。

2.2 骨盆牵引 行持续床边骨盆水平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5~1/3,根据患者耐受性逐渐加重,牵引治疗期间避免坐起身,可左右侧卧,每日牵引时间在8h以上。2周后指导功能锻炼,4周解除牵引,卧床功能锻炼。

2.3 垫枕疗法 采用脱脂棉及棉纱布制成长15em,塔形垫顶部宽为4cm大小的方枕,厚度为1cm~6cm不同规格;患者取仰卧位,平卧硬板床上,将方枕垫于骨折的椎体上,垫枕高度逐步达到4cm~6cm,每天垫枕8h以上。

2.4 经过3~4周治疗,患者在床上可作左右转身运动。在治疗后8~10周才能下床活动。下地前须参阅X线片,若出现以下情况可考虑下地:①椎体间隙变窄且相互融合;②椎前出现连续的骨痂连接上下健椎。下地后要保持挺胸姿势,继续垫枕半年以上才能保证功能的恢复,避免过早的胸腰部负重。

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1997年第三辑)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内容制定的如下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仅仅在劳累或天气变化时有轻度症状,功能恢复,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X线片显示压缩椎体高度恢复或恢复大于90%;有效:相关症状体征有所改善,X线片显示压缩椎体高度恢复或恢复大于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反而加重,X线片显示压缩椎体高度未恢复或加重。所有患者在治疗后10周进行疗效评定。

4 结果

所有患者于治疗10周后进行疗效评定,半年后复查X光片,观察治疗前后骨折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结果32例中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治疗前后骨折椎体前缘高度的比较:经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治疗前为(16.5±2.7)mm;治疗后为(26.2±2.3)mm,P<0.01,差异非常显著。其中无效的1例为患者依从性较差,提前坐起下床所致。

5 讨论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治疗不当常遗留不同程度的腰腿痛、神经根损害及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对于单纯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本病大约70%~80%患者为高处坠落伤,另外可由骨质疏松等诸多原因引起。由于腰椎生理前凸存在,对人体适应行、坐、卧3种姿势甚为重要,对单纯胸腰段脊柱压缩骨折的治疗,应尽量使受伤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正常,纠正后凸畸形,恢复负重功能,避免创伤性脊柱炎等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按照现代脊柱力学理论,椎体压缩骨折后,破坏了三维的结构,影响脊柱的整体稳定性及负重能力,大多数I~Ⅱ度胸腰椎压缩的患者,椎体后壁完整,脊柱附件无骨折,无神经损伤者的稳定性压缩性骨折病人现在仍主要选择保守治疗。目前保守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有中药内服、外治活血健骨,手法整复,牵引复位,垫枕疗法等。作者采取运动疗法分阶段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配合骨盆牵引治疗和腰部垫枕疗法治疗新鲜的单纯胸腰段脊柱压缩骨折,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骨盆牵引通过前、后纵韧带、椎间盘的纵向拉力是压缩的椎体复位,使错位的小关节复位。结合合理的功能锻炼,通过间歇性的主动的腰背部背伸运动使腰背肌力和前纵韧带张力不断加强,也有效的预防了椎体骨质疏松的发生,使复位后的椎体高度得以保持,加上病人在下床后的时间内避免弯腰活动,使复位的椎体高度不再丢失。从而消除后遗症或更加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

脊柱肌力增强训练是运动疗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腰背肌训练与腹肌训练两部分。但对于肌力训练的方法,既往的传统强调脊柱伸肌的练习,后又有人强调脊柱屈肌的练习。临床传统上多采用背伸肌的肌力训练来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但有少数学者却认为:疼痛使椎旁肌紧张,持续紧张则加剧疼痛,主张对脊柱旁的肌肉应进行松弛训练而非肌力增强训练。对于I~Ⅱ度胸腰椎压缩的患者,设计锻炼方案。通过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增加脊柱周围力量,起到稳定脊柱的作用,又能增加前纵韧带及椎间盘前部纤维环的张力,促使压缩的椎体前缘逐渐张开,复位正常高度。通过腰背肌收缩锻炼的肌肉夹

板作用,通过肌肉爆发力、耐力等方面的提高,增加脊椎稳定,又可改善局部血运,减少组织纤维化或粘连,防止骨质疏松、腰背肌废用性萎缩和后遗慢性腰背疼痛。在腹部因为腹肌与横膈及盆底肌一起在脊柱前方形成一个密闭的腹腔,腹肌的张力维持一定的腹腔内压,腹肌收缩使腹腔内压升高,腹腔可与脊柱共同承受对脊柱的压力,从而明显减轻脊柱伸肌负荷,对脊柱起到保护作用。腹肌无力可使生理前凸增加,骨盆倾斜造成下腰椎不稳,腹肌在保持脊柱的稳定和运动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所以增强腹肌不可忽视。同时进行腹背肌肌力训练和腹部肌肉训练。在运动训练中,为了避免腹背肌锻炼增加脊柱负荷引起疼痛,可以注意以下动作:腹肌锻炼时仰卧屈膝、屈髋姿势下抬起头及肩部或仰卧位腰下垫高的姿势时抬起头及肩部至水平位;背肌锻炼时在俯卧位腹下垫高姿势时抬起头及肩部至水平位,因为与传统的以仰卧起坐锻炼腹部肌肉和“搭桥”锻炼背肌相比对脊柱的负荷明显减小,脊柱上的应力分布也比较均匀。

第5篇: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泉州市中医院骨伤科,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中应用中药熏洗以及功能锻炼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该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完成手术后,指导100例患者进行一定的功能锻炼活动。其中观察组患者则在拆线后,加以中药熏洗进行辅助。结果 经过不同的术后康复锻炼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康复优良率分别为92%、78%,两组康复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手术后给予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功能锻炼以及中药熏洗,可取得明显的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中药熏洗;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c)-0168-02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科科室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若未能给予患者进行合适的处理,极易引起多种不良并发症,例如膝关节不稳、关节强直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1]。相关医学研究通过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后采取功能锻炼以及中药熏洗进行术后康复锻炼,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2]。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术后康复方案,以观察中药熏洗与功能锻炼联合应用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将100例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

观察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为(43.22±4.13)岁;骨折类型:9例高处摔倒,5例打球致伤,12例重物砸伤,24例交通事故。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的塌陷大小均在5 mm以上,属新鲜闭合骨折。11例患者伴有半月板损伤、副韧带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以Schatker标准进行分型1例Ⅰ型(属单纯劈裂型骨折),8例Ⅱ型(属劈裂塌陷型骨折),34例Ⅲ型(属单纯中央塌陷型骨折),4例Ⅳ型(属内內髁骨折、髁间突骨折),3例Ⅴ型(属双髁骨折),1例Ⅵ型(属合并干骺端以及骨干分离型骨折)。

对照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为(42.36±4.19)岁;骨折类型:7例高处摔倒,4例打球致伤,13例重物砸伤,26例交通事故。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的塌陷大小均在5 mm以上,属新鲜闭合骨折。13例患者伴有半月板损伤、副韧带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以Schatker标准进行分型,1例Ⅰ型,10例Ⅱ型,32例Ⅲ型,3例Ⅳ型,3例Ⅴ型,1例Ⅵ型。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骨折原因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术后康复方案

1.2.1.1 骨折处理方法 首先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进行开放性复位,恢复关节面解剖形态,并采用钢板坚强内固定手术。由于该组患者中有45(塌陷骨折基本上都有骨缺损,需植骨,是否改为85?)例患者具有骨质缺损的情况,因而还需给予患者进行充分植骨,合并韧带损伤予韧带修补或重建,合并半月板损伤予成形或修补,所有患者均需要在入院后的3~15 d内完成手术。手术完成后,给予患者相应的抗炎治疗以及换药。

1.2.1.2 主动功能锻炼 手术完成后,应在指导患者进行一定的主动功能锻炼,例如早期主动功能锻炼、肌力训练、关节训练等。

早期主动功能锻炼:手术当日,确保患者的关节功能位保持不变,同时将患者的患肢抬高。其次,术后,间隔约8 h,鼓励与指导患者对股四头肌进行适当锻炼。具体为:仰卧-膝关节处于静止状态-用力使足跟向下蹬-伸直足背-收缩股四头肌,若锻炼有效,手掌触摸可感受到髌骨在上下滑动。患者需每日反复运动,1次/2 h,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5~10 min之间。早期的锻炼要循序渐进,不宜过量,要由小至大,由少至多的提高锻炼强度。

肌力训练:肌力训练主要以等张收缩、等长收缩为主。一方面,等长收缩的训练部位以骨后方肌以及骨前方肌为主。患者采取仰卧姿势,屈曲健腿,将腿置于枕头上方,通过收缩骨后肌来使得足跟压至床面,动作重复10次,动作压力由轻重轻。通过收缩股前肌来使得膝盖压至床面,动作重复10次,动作压力由轻重轻。每日重复等长收缩训练8~10次。另一方面,等张收缩主要是通过抬高直腿进行训练。同样是采取仰卧姿势,伸直双下肢,患肢屈髋以直腿方式抬高,直至其与床形成30~90°角,进而保持屈髋位,屈膝4次,伸膝4次,每日重复等张收缩训练4~8次。

关节训练:术后第2天即予患肢被动功能锻炼(CPM功能锻炼)。2周后,开始主动关节训练,方法:取仰卧姿势,屈曲健腿,伸展患腿,缓慢的屈曲患膝,患侧脚踝逐渐向臀部靠近。然后取俯卧姿势,屈曲患膝,使脚踝靠近臀部。最后在此动作基础上,进行抗阻力膝关节活动。

1.2.2 观察组术后康复方案 对照组康复基础上,配合中药熏洗。具体为:经过拆线后,可给予患者应用中药熏洗辅助术后的康复锻炼。其中,熏洗中药房包含20 g威灵仙、20 g续断、20 g姜黄、20 g茯苓、20 g怀牛膝、20 g桂枝、20 g草乌、20 g透骨草、20 g伸筋草、30 g独活、30 g两面针、30 g羌活。将中药煎煮好后,置药液于盆中,药液量以500 mL为宜。暴露膝关节于药液盆的上方,使药液蒸汽可对患处产生熏洗效果,其次采用毛巾浸药液,将浸过药液的热毛巾敷于患处,注意控制毛巾的温度,避免烫伤。待膝关节有发热的感觉后,配合活动,并逐步扩大活动范围。关节僵硬的地方,可通过手法按摩来达到松解筋骨的目的。中药药液冷却后,及时更换热的药液。中药熏洗为1h/次,每日熏洗2次,一剂煎药可循环使用3 d。

1.3 统计方法

借助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并以百分比[n(%)]进行表示[3]。

2 结果

研究根据患者的行走步态、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膝关节稳定程度以及活动范围等进行评估。优:患者膝关节十分稳定,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无疼痛情况,行走步态正常;良:患者膝关节大致稳定,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疼痛情况轻微,行走步态好明显改善;可:患者膝关节稳定状态有改善,膝关节功能有好转,疼痛感仍旧存在单有明显改善。差:患者的病情未有好转[4]。

观察组术后康复优良率高达92%,对照组术后康复优良率仅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术后需要制动,因此患者常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例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液回流障碍、组织液吸收障碍、膝关节肿胀等,此类现象既不利于修复创伤组织,还以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丧失关节功能等[5]。为此,在给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后,需针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功能障碍、肌肉萎缩、肿胀、粘连等)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早期的功能锻炼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膝关节软骨面的生理机能,以减少关节积液、促进消肿、防止粘连,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6]。

临床上通过在手术后给予胫骨平台骨折应用中药熏洗,同时结合功能锻炼,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效果。其中,观察组术后康复优良率高达92%,对照组术后康复优良率仅78%,结果显示出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中的明显疗效。相关医学研究指出,术后早期指导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一定的功能锻炼,不仅可促进关节组织血液的循环,还可起到预防静脉血栓、加快肿胀消退、等效果,有利于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7]。这一结果与该研究结果相符。其次,该次观察组所应用的中药中,茯苓与怀牛膝可起到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的疗效,威灵仙、续断以及姜黄可起到消肿止痛等疗效,桂枝与草乌可起到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疗效,透骨草以及伸筋草可起到舒筋通络的疗效[8]。通过熏洗的途径,使药物可对患处直接产生作用,促进患处功能的恢复。由此可见,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有利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在术后的恢复,明显改善了膝关节的功能,缩短了康复的时间,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闫风华,管清华.中药熏洗配合手法按摩治疗膝关节僵硬40例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0,8(22):48.

[2] 张俊忠,刘效敏,卞泗善.一次性被动活动法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山东中医杂志,2010,29(5):304-305.

[3] 戴闽,艾江波,帅浪,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2):973-975.

[4] 裴啸,胡翠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疗效[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3):390-391.

[5] 程英雄,王斌,徐无忌.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中的作用[J].新中医,2010,42(5):29-30.

[6] 李世念,邱继明.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四肢骨折后期功能障碍5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5):92.

[7] 侯伟东,唐向阳,周远辉,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治疗探讨[J].河北医学,2011,17(5):605.

第6篇: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 平衡功能;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81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98-01

高龄老人由于行走不灵活,平衡功能差,摔倒机会大,极易造成股骨颈骨折。近半个世纪,随着Dr Charnley低磨损人工髋关节的问世,人工关节技术经历了初创、发展与完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老年患者髋部疾患、重建髋关节功能最常用的手段之一[1]。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需要进行合理的术后康复治疗。我科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对96例高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进行系统的平衡功能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 2009年12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全髋或半髋)后的患者96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57例。年龄71-87岁,平均78.8岁。通过对致伤因素的统计发现,全部因跌倒致伤的。排除合并老年痴呆、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严重心肺疾患、肿瘤及精神病患者。

1.2平衡训练

1.2.1训练原则:及早、个体化、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支撑面积由大变小[1]。从最稳定的通过训练逐步进展至不稳定的。初时应选择支撑面较大或辅助工具帮助下进行训练。当平衡稳定性提高后,支撑面积逐渐变小,辅助工具也逐渐减除。例如,从仰卧位至坐位,再到站位,从双足站立位到单足站立位。逐步加大平衡训练的难度。①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重心转移,由静态平衡训练患者逐步掌握运动中保持平衡;②身体重心逐步由低到高。卧坐站,身体重心随着训练的改变而逐渐提高,平衡训练的难度也将逐步加强。

1.2.2训练方法

1.2.2.1基础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肌力和肌肉耐力训练,维持关节的活动度。肌力训练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最重要的部分[2]。下肢肌力若不够,患者的立位平衡不能维持,不能出现跨步、跳跃反应等。平衡的维持还需要肢体有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灵活与否也非常重要。

术后第一天即进行腓肠肌训练:足踝用力跖曲(脚趾向前伸直,脚跟向后拉),然后足踝呈背曲位(脚趾向后拉,脚跟向前推),注意保持膝关节伸直。每次保持10s,每10次为1组,练习组数以患者不劳累,疼痛不加重为标准。同时指导患者主动做踝关节伸屈活动及足趾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术后第2天,可摇高床头由斜坡卧位45°逐渐坐3次或4次[1],同时开始患肢的水平移动练习。术后第二天进行股四头肌训练:让患者股四头肌收紧,膝部下压,膝关节保持伸直5秒钟,再放松5秒钟。等长肌肉收缩训练可避免给损伤部位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能很好的增强肌力。应注意的是,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禁忌训练过程中过分用力或憋气。术后3天后在治疗师的协助下,进行伤肢CPM关节内、外旋活动锻炼,以维持膝髋关节活动度。逐渐加大关节活动度,并使髋膝关节的屈伸训练由最初的被动向主动加辅助到完全主动练习过渡。术后1周,进行立位练习,髋关节伸展练习[3]:双上肢用力支撑练习步架上,双下肢稍后移,然后嘱病人抬头,挺胸,做骨盆前移动作,每日3次或4次,每次10-15min。骨盆左右摇摆练习:扶双拐或习步架,上肢负重,同时双下肢伸直,置轻度外展位,站稳后左右摇摆骨盆,使双侧髋关节交替外展,内收,每日3次,每次10-15min;屈髋练习:患肢踏于一定高度的木凳上,上身慢慢前倾,每日3次或4次,每次15-20下,通过调整木凳的高度增加曲髋角度。需在医生保护下进行,以不使病人感到疲劳为度。

1.2.2.2平衡功能训练:①平衡的种类: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静态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的作用下保持某一静态姿势,自身能控制及调整身体平衡的能力,主要依赖于肌肉的等长收缩来完成;动态平衡:指在外力作用于人体或身体的原有平衡破坏后,人体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姿势来维持新的平衡的一种能力,主要依赖于肌肉的等张收缩来完成。②方法:术后第二天摇床至30°取半坐位,逐日加大角度,至一周达90°坐位。改床边坐位训练,开始时辅以床栏,待去除辅助设施能够坐稳,可进行立位平衡训练。从静态平衡开始,辅以助行器以加大支撑面积,增加稳定性。站立时务必保持躯干正直,以达到良好的骨支撑。如站立时膝髋关节弯曲,则四肢肌肉负担成倍增加,加速疲劳甚至跌倒。待站立时能够维持稳定,减少支撑面积,由双腿站立改为助行器支持下的单腿站立。无任何困难时,可进行由静态平衡过渡到动态平衡的训练。下肢交替负重训练。练习过程中,注意非负重腿屈膝屈髋使足离地,避免非负重腿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过渡收缩出现提髋、摆臀动作。待熟练后可进行助行器辅助下的步行训练(动态平衡训练)。再过渡到去除助行器加大平衡难度的训练。

3 结果

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经上述平衡训练后,平衡能力大大提高。加快了患者的康复,接近甚至超越伤前的生活状态。减少了再跌倒致伤的可能性。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及再次跌倒致伤的危险。住院期间未出现1例跌倒。出院后随访1-2年,跌倒再受伤导致二次手术2例。

4 讨论

国外研究表明,平衡机能的下降已成为老年人发生跌倒等意外事故的主要原因[4]。平衡能力与年龄密切相关,老年人平衡能力强弱的分水岭在60岁,60岁以前较稳定,60岁以后每10年下降16%或更多[5]。据有关报道,我国老人跌倒发生率男性约为6% ,女性约为11%;65岁以上的老人约有1/3 以上曾因跌倒致伤,导致骨折。对于老年人,跌倒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家庭伤害[6]。尤其导致的髋部骨折更是非常严重的伤害。

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平衡功能,是预防跌倒所致的髋部骨折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对于髋关节术后的老年人防止再次跌倒致伤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平衡能力反映了身体对来自前庭器官、肌肉、肌腱、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以及视觉等各方面刺激的协调能力。由于手术打击、卧床,肌肉力量、关节功能会再次下降。平衡能力也随之降低。因此,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平衡功能的训练非常重要和必要。实践证明,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经上述平衡训练后,平衡能力大大提高。加快了患者的康复,接近甚至超越伤前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大大减少了再次跌倒的风险,降低了髋部损伤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 现代人工关节外科学(精装) [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1.

[2]Belisa JA.Rehabiltation medicine[M].3rded.New York:Lippirr Cott.Raven Publisher,1998,1677-1693.

[3] 王若义,郭开今,唐先业,等.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治疗严重性髋关节病[J].中华实用医学,2003,5(13):5-8.

[4] Lilley JM,Arie T,Chilvers CED.Accidents involving olidder peopl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Age Ageing, 1995, 24 (4):346-365.

第7篇: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现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骨科的一次革命性进展(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2)。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术后康复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完美的术后康复治疗和优质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3.)现对我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89例患者的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89例,男38例,女51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股骨头坏死20例,陈旧性股骨干骨折8例,股骨颈骨折59例,骨性关节炎2例。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87例,双侧髋关节置换术2例。

护理

1.术前护理及健康教育

1.健康状况评价:目的在于收集病人的有关情况以及分析其意义,作为设计康复目标及制订康复计划的原始制定资料。内容包括:()(1)疾病的临床症状、病程及经过、 X 线分期、化验检查、既往治疗手段及效果。()(2)关节局部情况:如受累关节的活动度,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评分,关节 X线片表现。()(3)全身状况:依据术前手术耐力评定标准(4),对全身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定,该标准有伤前生活自理能力(40分),年龄(5分),心血管疾病(20分),肺功能(10分),肾功能(5分),血糖(5分)等9项综合指标,满分为100分。

2.术前病人心理分析及健康教育:大多数病人对手术有焦虑、紧张、恐惧、不安、消极、悲观等不良心理,特别是接近手术日期时表现更甚,在这种情况下施行手术对病人非常不利,它会影响病人食欲、睡眠及休息,使手术的耐受力下降,因此要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和生活要求对其进行详细解释手术目的和效果。深入浅出地讲解、麻醉原理、步聚以及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用成功的病例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使其愉快地接受手术。健康教育及心理康复指导可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及抑郁,且健康教育对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有正性效果(5)。

2.术后护理及健康教育

1.全身麻醉术后的护理:按全麻常规护理,术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注意观察血氧饱和度,观察尿量,保持引流通畅,严密观察切口有无渗血,保持负压引流通畅并记录引流量、色及性质,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

2.疼痛的护理:术前健康教育对病人有效缓解术后疼痛,促进早日康复具有关键性作用。教育对象包括病人和家属,内容有麻醉方式,术后切口放置引流的目的,术后疼痛开始的时间、持续时间及疼痛强度,卧位变动等。并向其示范减轻疼痛的方法:如有节律的呼吸、肌肉放松疗法以及听轻音乐可转移疼痛等方法,如疼痛剧烈甚至影响睡眠时可用止痛药或镇静剂,对疼痛特敏感的病人可带镇痛泵,尤其是老年病人尤为适宜,以保障病人充分的睡眠,保存体力。

3.的护理:术后髋关节多置于外展中立位,用硬的三角形枕头固定在两下肢之间,以避免病人在苏醒过程中发生髋关节极度屈曲、内收而造成髋关节脱位,三角枕头可固定5d-14d,并在双膝关节下放置海绵垫,可避免皮肤和神经受压,搬动病人及使用便盆时要特别注意将骨盆整个托起,切忌屈髋动作,防止假体脱位,如果病人因疼痛剧烈而使肢体变得内旋或外旋时应立即报告医生,进一步明确有无脱位的可能。

4.预防血管栓塞:血管栓塞是老年病人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常见的是下肢深静脉栓塞。术后患肢肿胀,疼痛剧烈,浅静脉曲张,体温在38.5.C,常有全身反应时应警惕,及时向医生报告情况。预防方法为:()(1)术后早期活动,避免使用促凝血药;()(2)预防性使用小剂量抗凝药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3)预防感染,术后使用有效抗生素,保持引流通畅,切口干燥;()(4)对已出现栓塞的病人避免剧烈活动,抬高患肢,并辅以丹参等药物治疗。

3.康复训练

1.住院期间的康复护理:()(1)手术当天避免过多活动,搬动时小心抬臀,防止假体脱位及伤口出血,病人穿防旋鞋避免下肢外旋。()(2)术后1d床头摇起,取平卧位,不宜超过30度,尽量伸直术侧肢体,继续穿防旋鞋,开始作踝关节的主动屈伸练习;股四头肌,腘绳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即绷紧大腿肌肉约25 s,再放松,每小时5次-10次或更多,反复练习;配合下肢的按摩治疗,可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深静脉 血栓发生的机会。()(3)术后2d-3d除重复术后1d的肌肉练习外,可适当延长运动时间及运动力量,如每小时 20次;摄X线片证实假肢位置良好后,可开始髋、膝关节的小范围屈伸练习和髋关节的旋转练习,逐渐由起始的被动向主动加辅助到完全主动练习。同时进行上肢练习,以恢复上肢的力量,便术后能较好地使用拐杖。()(4)下地行走根据病情,3d后已拔除导尿管、引流等准备起床,起床的过程特别容易引起脱位,一定要有护士在旁协助。病人以患侧下床,以健侧上床,下床时间为上午、下午各1次,每次时间不超过15min,以防静脉血滞留。

2.出院后康复护理 ()(1)8周内一般情况下扶双拐6周-8周,这期间内继续住院时的各种锻炼,逐渐加大运动量,外展的力量。复查X线片,访问手术医师或康复师,以制定下一步康复计划。()(2)手术后8周至4个月。此阶段功能锻炼的重点在提高肌肉的整体力量,改腋杖为半侧手杖,并进入下列康复内容;俯卧位伸直膝关节后伸髋关节,每天3次,每次15个动作。侧卧位,身体向股侧倾斜成60度,外展髋关节以锻炼臀中小肌,每天3次,每次15个动作。直腿抬高。单腿平衡练习;术侧单腿站立1min,且对侧骨盆不下沉,每天10次-15次,每次1min-2min。()(3)手术4个月-6个月,二次随访,仍然复查X线片,检查肌力是否恢复正常,关节活动范围是否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4.小结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需要先进的材料,精湛的手术技术;同时需要周密的术前健康评定、教育和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前教育让病人了解手术过程及术后康复训练的作用,消除思想顾虑及恐惧心理,增进医患合作,使病人懂得手术的效果是医患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术后康复护理,可减少病人痛苦,预防术后并发症,防止肌肉萎缩,减少关节僵硬尽早恢复肢体功能。

参考文献:

[1]裴福兴,沈彬。人工关节置换术在髋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3,19(11):649-650。

[2]黄建民,方岳建,董敏杰。不同手术方法治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03,20():748

[3]付波,杨路,闵宏巍。等。人工全髋关节置 换术后的康复(J)黑龙江医学。2003,23(3):96

第8篇: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髋臼骨折; 手术; 内固定

髋臼骨折是由于高能量创伤所引起的,为关节内骨折。近年来其发生率有增高趋势。在治疗过程中如处理不当,将会造成患者伤残。作者自2006年6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此类患者19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23~57岁,平均41.6岁;车祸14例,坠落伤2例,摔伤3例;按AO分类: A2:后柱骨折3例,A3:前壁和前柱骨折5例; B1:横行骨折及横行伴后壁骨折4例,B2:T型骨折1例,B3:前壁或前柱骨折伴后柱横行骨折3例; C1:前柱骨折线延伸到髂嵴2例,C2:前柱骨折线延伸到髂骨前缘1例;本组病例术前均行骨盆CT扫描重建。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其内固定材料选用重建钛板、空芯拉力钉、记忆合金加压骑缝钉等单用或联合应用。手术入路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前后联合入路;术后两周应用CPM进行功能锻炼,12周后扶双拐下床不负重锻炼,16周后可进行负重锻炼。

2 结果

本组1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14个月,平均8.4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折断。依照Harris hip score(HHS)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11例,占57.4%、良5例,占26.3%、可2例,占10.5%、差1例,占6.8%。

3 讨论

3.1 手术入路的选择 ①KocherLangenbeck入路,适合后壁、后柱骨折及部分后方移位严重的T型骨折、双柱骨折,本组病例采用此入路10例。此入路术中应注意坐骨神经的显露与保护,始终保持屈膝、伸髋位,可以松弛坐骨神经,减少坐骨神经损伤。臀上动脉和神经紧贴坐骨大切迹顶缘穿出,沿骨盆外侧壁走行。显露髋臼大切迹或安放后柱重建板时,应注意勿损伤该结构;②髂腹股沟入路。可以显露髋臼的前柱、前壁和骨盆内侧面,适合髋臼前柱区域的骨折本组病例采用此入路6例。该入路一定要自髂前上棘骨盆内侧壁骨膜下剥离,注意髂血管和股神经的显露与保护,同时还应注意在闭孔动脉和腹壁下动脉或髂外动脉之间,可能存在异常的交通支,即冠状动脉。如不慎将此动脉撕裂,将引起难以控制的出血;③前后联合入路,该入路创伤较大,适合前后柱、骨盆内侧壁骨折,本组病例采用此入路3例。

3.2 术前常规进行骨盆CT扫描重建是十分必要的。CT可以提供一个骨盆全方位的立体图像,为手术方案的设计及内固定材料选择与术后评估建立了良好的平台。但髋臼骨折是一个复杂类型的骨折,不存在一个可以处理任何类型髋臼骨折的理想入路,应根据患者情况和骨折特点进行个性化治疗更为可取[1]。原则上既要充分显露骨折部位,便于复位与固定,又要尽量减少软组织剥离及血管、神经的损伤。因此,术中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清楚的显露骨折区域、配合专用的骨盆复位器械、良好的复位技术、简单确切的固定方法及对切口区域重要的神经、血管的保护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

3.3 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有 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坐骨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其中创伤性关节炎为其常见并发症,主要原因为关节面损伤不能完全复位或关节复位后对位关系不良,导致力线传导改变,也和关节面在骨折同时造成的损伤有关。这就要求术中关节面的精确复位以及关节间隙的仔细清理,同时术后应给予必要的制动与正确的功能康复指导训练。本组发生4例,给予药物治疗症状均缓解。股骨头坏死也是该骨折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原因主要为原发损伤,其次与手术对股骨头血运的破坏有关,合并股骨头后脱位者,应尽量在伤后最短时间内,给予复位[2]。手术精细操作,避免对股骨头血运的进一步破坏。本组病例发生2例,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于坐骨神经的损伤,无论其在术前及术后出现,经过手术探查与松懈,以及术后药物治疗,其症状均可以得到改善或恢复。本组病例2例术前出现1例术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均恢复。

在本组病例中1例患者术后4周出现髋关节后部的疼痛,复查X线片显示髋关节后缘处高密度影,提示骨化性肌炎。其原因不明,可能与局部软组织剥离损伤大或小骨块未能彻底清除等有关[3]。

作者认为髋臼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关节内骨折,应用手术治疗,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解剖复位与坚强的内固定,也可以提供早期的功能锻炼,是一个良好的临床治疗手段,但其并发症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参 考 文 献

[1] Kregor PJ,Templeman D.Associated injuries complicating the management of acetahular fractures.Orthop Clin North(Am),2002,33(8):7395.

第9篇: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随着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因交通车祸以及高空坠落所导致的骨盆骨折患者逐渐增多,在骨盆骨折的传统治疗中,常采用骨牵引、骨盆悬吊以及石膏固定等方法,有的患者也可治愈,但是这些治疗方法的致残率较高。选择本院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AO分型为B、C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AO分型为B、C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17~66岁,平均(39.5±17.2)岁。致伤原因:交通车祸伤29例,高空坠落伤17例,重物压砸伤8例。其中合并有肾挫伤3例,肠破裂2例,14例出现失血性休克,腰5横突骨折2例,髋臼顶骨折6例。根据AO分型(Tile-Muller),B型26例,其中B 1.1型6例、B 1.2型4例,B 2.1型9例,B 2.2型4例,B 2.3型2例,B 3型1例;C型28例,其中C 1.1型12例、C 2.1型6例、C 3型10例。

1.2 治疗方法 首先在早期处理危及生命的合并伤,术前双侧下肢股骨髁上骨牵引,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的患者加患髋大转子部侧方牵引,合并耻骨联合分离者采用布兜悬吊。受伤至手术时间6~16 d。骨盆内固定器械采用GE、Depuy公司,在术前根据标尺及CT片,通过在标本上描绘出骨折线及旋转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手术方案。本组54例患者均全麻下进行手术。对于单纯耻骨联合分离病例,采用Pfannenstiel切口,其余病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其中10例患者联合后方入路固定骶髂关节。术后根据骨盆稳定情况决定负重时间,6~8周根据复查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4 h,平均(2.4±1.5)h。术中出血280~1900 ml,平均(750±150)ml。原始骨折移位为8~40 mm,平均(22.5±8.7)mm。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2.4±6.3)月,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评分标准进行评定:骨折块分离的最大距离,20 mm,无1例。功能评定按Iowa骨盆评分法评定:本组患者中,51例患者可以做以前的工作,患者家庭生活均满意;1例患者术后出现异位骨化,口服消炎痛以及局部放射治疗,异位骨化没有出现加重,不影响患者负重行走;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术中神经吻合后6个月基本恢复。本组无骨不愈合、深部血肿及深静脉血栓发生。

3 讨论

在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中,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矫正畸形,早期活动,预防晚期骨盆不稳和骨不连接,争取达到无痛和功能满意。而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可以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对于旋转不稳和垂直不稳的骨盆骨折,早期手术施行内固定可以尽早的恢复骨盆的稳定度,显著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骨折恢复后期的功能,同时稳定的内固定可以更好的去解决并发伤,有利于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的治疗[1]。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时,要掌握好指征:患者为不稳定性骨折、合并有髋臼骨折、外固定后残存移位、韧带损伤导致骨盆不稳定、闭合复位失败、没有会阴污染的开放性后部损伤、耻骨联合孤立性分离>2.5 cm。

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中,在能够维持骨折稳定复位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简单有效的内固定物,可以减小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利于术后恢复。在安装内固定时注意髋臼周围螺钉拧入的方向,避免螺钉进入髋臼内。复位结束后手法活动髋关节,仔细体会有无异常响声或阻挡感以判定内固定物是否进入关节内[2]。对骨盆骨折前后环同时不稳者,一般先稳定后环再固定前环,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针对C型骨盆骨折的后环损伤,前路钢板内固定更加安全,可以解剖复位,提高骶髂关节的稳定性,其缺点是对骨折仅起连接作用,抗应力作用差,不能早期下地[3]。

本组患者中,经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51例患者恢复工作,家庭生活均满意;1例患者虽然术后出现异位骨化,但经过治疗后,不影响患者负重行走;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术中神经吻合后功能基本恢复。本组患者没有出现骨折不愈合、深部血肿及深静脉血栓发生,临治疗效果良好,说明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可以尽早恢复骨盆稳定度,明显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后期功能。同时,稳固的内固定使并发伤治疗问题更易解决,更利于多发伤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施能兵,王金波,尹卫东.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手术内固定治疗.临床骨科杂志,2008,11(6):53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