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蒲松龄口技范文

蒲松龄口技精选(九篇)

蒲松龄口技

第1篇:蒲松龄口技范文

关键词:蒲松龄;民本思想;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民本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从现存史料看,最早提出“重民”、“保民”、“敬民”的是夏、商、西周的帝王。在《尚书》、《诗经》中,可以明确地找到民本思想的三个基本思路:“立君为民”、“民为国本”、“政在养民” [1]。由这三个基本思路可以推导出民本思想的全部内容,其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春秋以降,民本理念的地位日益凸显,得到了各家学派各方人士的普遍认同。蒲松龄作为一个素养极高的知识分子,“他有着强烈的民本思想” [2],他希望当一个为民做主的清官,崇尚以仁义为核心的孔孟之道,推崇以慈悲为怀的佛家思想。蒲松龄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疾书民生病苦;全面抨击封建官僚体制;重视知识文化教育;为民指导农林业生产;为民指导林业生产;为民普及医学知识;倡导经商思想;大力普及法学思想以及大力宣扬儒家伦理思想等。蒲松龄的民本思想强烈、真诚而又宽泛,个中成因主要有如下五点。

一、经济状况贫寒与政治地位低下

蒲松龄一生位卑家贫,已是学界共识。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蒲松龄“社会地位不高,深知民间疾苦”;郭豫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认为“清贫的家世,塾师的生涯,终生穷困潦倒,使蒲松龄与民众有了共同的思想感情”;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蒲松龄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蒲松龄祖上是个科名不显的书香之家,到他父亲时已因“家贫甚,遂去而学贾”,后又因“周贫建寺,不理生产”,“为寡食众,家以日落”(《述刘氏行实》),连孩子求学都供不起,只得自己教读。 从蒲松龄与兄弟们分家时的状况,就可知其贫困程度:“乃析箸授田二十亩。时岁歉,荞五斗、粟三斗。杂器具,皆弃朽败,争完好;而刘氏默若痴。兄弟皆得夏屋,爨舍闲房皆具;松龄独异: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述刘氏行实》)。“然自析箸,薄产不足自给”(《柳泉公行述》),只好“载笔以耕,卖文为活”(《上健川汪邑侯启》)。赶上灾荒之年,蒲松龄生活就更困难了。所谓“家无四壁妇愁贫”(《拨闷》),又如《日中饭》所写:“午时无米煮麦粥,沸汤灼人汗簌簌。儿童不解燠与寒,蚁聚喧哗满堂屋:大男挥勺鸣鼎铛,狼藉流饮声枨枨;中男尚无力,携盘觅箸相叫争;小男始学步,翻盆倒盏如饿鹰。弱女踟躇望颜色,老夫感此心茕茕……”令人好生悲伤。

对于泣血锥心的贫穷,蒲松龄常常发出强烈的抱怨,他在《除日祭穷神文》中说:“穷神,穷神,我与你有何亲,兴腾腾的门儿你不去寻,偏把我的门儿进?难道说,这是你的衙门,居住不动身?你就是世袭在此,也该别处权权印;我就是你贴身的家丁、护驾的将军,也该放假宽限施施恩。你为何步步把我跟,时时不离身,鳔黏胶合,却像个缠热了的情人?”蒲松龄辛辛苦苦一辈子,在家乡执教四十五年,到晚年生活才有所好转。但这种好转不过是衣可蔽体、食可果腹、不再寄人篱下而已,并不富裕。这时他能够“呼儿自酾酒,瀹腐佐传觞”,但这酒是自酿的薄酒,下酒菜也只有几块豆腐。吃的能够填饱肚子,“两餐有余富,瓜壶杂豆角。荒后肉食贵,安分忘馋嚼”(《课农》),不过都是粗茶淡饭,瓜菜豆角,仍然吃不起鱼肉。这时他家也有了固定的住房,“聊斋有屋仅容膝,积土编茅面旧壁。丛柏覆阴昼冥冥,六月森寒类窟室”(《斗室》),不过这房子破破烂烂,又狭小又阴暗,仅可容身而已,条件异常简陋。总之,蒲松龄可谓封建时代一位标准的穷书生。

由于“生平未入公门”(《力辞学长呈》),没有进入仕途,“作者的生活与广大群众相接近,共同的啼饥号寒的物质条件,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3],共同面对官府的各种剥削与压迫。清代对儒生还是优待的,然而一领“青衿”的作用,只可以免去徭役,谁也不能免税,“兽游鬼哭秋催租,飞签掷地声如雷”(《短禾行》),就是卖儿卖女,也非完税不可。为什么“日望饱雨足秋田,雨足谁知倍黯然”,答案是“完得官粮新谷尽,来朝依旧是凶年”(《田间口号》)。康熙十二年,如前所引,作者写几个孩子急着喝麦粥那首《日中饭》,最后写出了自己的感慨:“瓮中儋石已无多,留纳官粮省催科。官粮亦完室亦罄,如此嗤嗤将奈何!”康熙二十六年,他写的《东归》诗曰:“勉同沃产完官税,强典春衣买醉乡。”偶然有一年丰收,吃粮不愁,纳税也不愁,作者就太高兴了。康熙二十七年,作者写“租吏不催粮未罄,三杯浊酒意薰然。”可见作者太容易满足了。然而不久噩运就又到来,《西成》诗曰:“日盼盈高廪,收不满十斛。粜尽官税完,陶然捧枵腹。”《齐民叹》曰:“金非雨自天,两税增民羡。羡金问几何,略抵税之半。”作者在暮年归老故乡,仍在咏叹“两税仰诸儿,无须愁空橐”(《课农》)。有时也不免歉欠地说“数斗暂入瓮,旋尽为诛求”(《求邑令支发贡金》),请求邑令快发给贡金,补偿一下。“我方踟蹰怀百忧,租吏登门如怒牛”(《田家苦》)。大灾之年,官府匿灾不报,照旧逼税,置民命于不顾,官虎吏狼,凶相毕露。这些诗深刻地反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百姓遭受剥削的惨状和愤恨心情。

总之,“经济状况的低下,使他能够体察百姓的痛苦;政治地位的低下,使他能够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去认识社会。他与他们有着共同的命运,有着共同的语言” [4] (P235-236),这是蒲松龄民本思想形成的前提与基础。

二、少羸多病,长命不犹,与民同病相怜

于天池认为:“病弱一直困扰着蒲松龄,同挥之不去的贫困一起,成为他一生的心痛,进而影响到其精神人格及创作。两者之中,甚至疾病的折磨远较贫困为甚。” [5]这是蒲松龄民本思想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

蒲松龄身体羸弱,一生困顿,从其出生起就已有预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这里蒲松龄直把自己视为病僧转世,当然一生要为疾病纠缠了。蒲松龄三十一岁南游宝应时,已是“秋残病骨先知冷,梦里归魂不记身”(《寄家》)了。到了四十岁时,疾病的纠缠达到了高峰。据盛伟《蒲松龄年谱》载:“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四十岁。”“同年夏秋抱病,时逾三月” [6] (P3383)。此时蒲松龄作有七律《抱病》、五律《四十》等忧病诗作。另有多首词作也集中反映了蒲松龄为疾病缠绕的痛苦。如《念奴娇》四阕:“四十衰同七十者,病骨秋来先觉。”又如《满庭芳・中元病足不能归》四阕、《贺新凉》四阕、《庆清朝慢・卧病》、《行乡子・忧病》、《沁园春・病中》等,都反映了蒲松龄为疾病纠缠的苦痛。之后也是疾病不断。如四十九岁时写的《读高念东〈劝世言〉即寄》云:“薄骨原无食肉相,病躯合是入山人。”《哭兄》诗曰:“我今五十余,老病恒交催。”俗话说“久病成良医”,蒲松龄也的确由病成了医学专家。尤为难得的是,蒲松龄由己及人,把自己的医药知识予以普及,编写《药祟书》、《草木传》、《伤寒药性赋》、《日用俗字》等疾病篇热情为百姓服务。

蒲松龄所处的明末清初,瘟疫横行。据《山东各县农灾汇集稿本》 [7]记载,明崇祯十三年,邱县“瘟疫,各村男女死者十不存一”。崇祯十四年,朝城“瘟疫盛行,相染者十室而九,甚至阖门俱没”。《淄川县志》记载,清康熙十七年,山东淄川“夏旱,诊气为侵,人多疫病”。瘟疫猖撅流行的社会惨状,蒲松龄亲临其境,耳闻目睹。

面对疾病造成的严重灾难,不论濒于灭亡的明朝,还是取而代之的清王朝,都束手无策。尽管民间有不少医德高尚的医生,但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看病的急需。四乡缺医少药,巫医神汉盛行,以至游医 “摭拾海上方,即市廛中除地作肆,设鱼牙蜂房,谋升斗于口舌之间,而人亦未之奇也”(《聊斋志异・医术》)。蒲松龄在《医术》篇里,辛辣形象地描写了这种游医技穷的医药状况,并直接指出:“沂故山僻,少医工”,就连“青州太守病嗽”,也要“牒檄所属征医”。这就是明末清初时期医药状况的现实。蒲松龄长期生活于庶民中间,本身又受疾病折磨,与民同病相怜,熟悉群众急需,所以著作医学书籍,为己为民服务,自然就成了他的重要理想。他在《药祟书・序》中写道:“疾病,人之所时有也,山村之中,不惟无处可以问医,并无钱可以市药。思集偏方,以备乡邻之急。”这是他由己及人民本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来中国知识分子向有的抱负。蒲松龄作为一位文化素养很高的知识分子,他自然会毫无愧色地以“吾儒家”(《〈会天意〉序》)自居,把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神继承过来。正如其子蒲箬所说:“《志异》八卷,渔搜闻见,抒写襟怀,积数年而成,总以为学士大夫之针砭,而犹恨不如晨钟暮鼓,可参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媪之梦也。又演为通俗杂曲,使街衢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其救世婆心,直将使男之雅者、俗者,女之悍者、妒者,尽举而于一编之中。呜呼!意良苦矣!”(《柳泉公行述》)。

首先在“修身齐家”方面,蒲松龄就是一个以孝悌闻名的好榜样。蒲松龄在与兄弟们分家时,虽然遭受到兄弟妯娌们的不公待遇,但蒲松龄都无怨言,始终笃于兄弟之情。蒲松龄“兄弟皆赤贫,假贷为常,并不冀其偿也”(《述刘氏行实》),“至兄弟之情,老而弥笃。大伯早世,悲痛欲绝;己丑岁,二伯又故,我父作诗焚之,其词怆恻,见者无不感泣。呜呼!此可以知兄弟之情矣”(《蒲箬等祭父文》)。他把儒家“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的教条奉为生活实践的重要准则。因此在他的儿孙中,多以此称颂他。如颂扬蒲松龄在母亲病重时:“扶持保抱,独任其劳,四十余日,衣不一解,目不一瞑”(《柳泉公行述》),因此蒲松龄“以孝谨闻,固至今啧啧人口也”(《蒲箬等祭父文》)。

“治国平天下”更是蒲松龄的伟大理想。早在青年时代,蒲松龄就有着“其胸与海同其阔,其心与天同其空”(《灌仲孺论》)的宽广胸怀。在《钟妹庆寿》中,蒲松龄借钟馗自况,誓要“扫尽群魔千里雾,放他日月照阴城”。在与孙树百唱和诗中说:“重门洞豁见中藏,意气轩轩更发扬。他日勋名上麟阁,风规雅似郭汾阳”(《树百问余可仿古时何人,作此答之》)。他以郭汾阳自比,要用自己的才学去报效国家民族。他还借称赞他人抒发自己的胸臆:“童年抱卷,便怀濡翼之羞,午夜闻鸡,即有雄飞之志;驱风雷于指上,罗星斗于胸中”(《李澹庵图卷后跋》)。这种志向,贯穿于他的一生,即使到了中年之后,其志也未消沉。“膏火烧残,欲下牛衣之泪;唾壶击缺,难消骥枥之心”(《上健川汪邑侯启》),便是他年高而志存的自我写照。

与历代知识分子一样,蒲松龄的儒家理想包含着两个基本的层面,一是忠君以匡扶社稷。他把读书做官、誓志青云作为实现其理想的根本途径。他自信:“风流太傅东山卧,区画苍生自有方”(《次韵载酒堂倡和之什,寄郢社诸同人》),只要能让他当官掌权,他是完全有能力解民于倒悬的。他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入用应试,直至年逾花甲仍执着不已,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二是仁民以安定天下。他认为“民为邦本”,甚至公然在“拟表”中指责“人主不知慈惠,则下土遂有流离”(《拟上以山左饥荒,截漕赈济,全蠲四十三、四两年钱粮,仍亲巡地方,省民疾苦,群臣谢表》),致使百姓“乞食无所”,因而提出“仁民而爱物”(《放生池碑记庚戌 代孙蕙》)的治国主张。由于终身未仕,他无法在权力位置上施展自己的才能去为民造福,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惮其烦地将自己的才学贡献给百姓。适应于乡村民众需要的种种通俗读物和实用手册的编写,便是其众所皆知的利民之举。如《农桑经》、《药祟书》、《伤寒药性赋》、《日用俗字》、《婚嫁全书》、《历字文》、《历日文》、《省身语录》、《怀刑录》、《家政外篇》、《家政内篇》等。“蒲松龄晚年实际上是乡里的精神领袖” [8] (P52),“凡族中桑枣鹅鸭之事,皆愿得一言以判曲直,而我父亦力为剖决,晓以大义,俾各帖然钦服以去。虽有村无赖刚愎不仁,亦不敢自执己见,以相悖讠奚,盖义无偏徇,则坦白自足以服众也”(《柳泉公行述》)。尤其是在急难关头,他更是不顾一切地为民请命,替百姓呼号。他沉痛而悲愤地说过:“感于民情,则怆恻欲泣,利与害非所计及也”(《与韩刺史樾依书,寄定州》)。这就是说,为了替百姓讲话,即使得罪了统治集团,危及个人的安全,也在所不惜。其拯救苍生的仁人之心和献身精神,可昭日月。

四、佛教思想的影响

蒲松龄信奉佛教思想是毫无疑问的。他在《聊斋自志》中直把自己视为僧人转世。他还时常以病僧、癯僧、老僧自居。如《醉太平》词云:“拈珠合目窗前,似癯僧睡仙。”《口号》诗道:“七十老僧尚远奔。”他也时或坐禅悟道、读经修行。他说:“闻漏禅机远 ”(《趺坐》)、“禅机每向穷中悟”(《抱病怀宗玉侄》)、“三生石上知谁似,与尔同参玉版禅”(《久废吟咏,忽得树老家报,……其二)、“成佛渐输灵运后,著鞭应在祖生先”(《斗室落成,从儿辈颜之面壁居》)、“参得禅家消息透,灵台原不在西天”(《塔灯》)。佛教对人生问题的观照体现在“菩萨行”的人生观上。所谓“菩萨行”,总的来说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救度众生为己任,以求得自救。这些思想对蒲松龄的民本思想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蒲松龄用佛教因果报应思想使人产生畏惧之心,教化世人。“发因果之妙义,奸邪悚其毛发,儿女惕其梦魂,圣人神道设教之意义,遂得以行乎其间矣。”(《募请水陆神像序》)他在《僧孽》中认为“鬼狱渺茫,恶人每以自解;而不知昭昭之祸,即冥冥之罚也。可勿惧哉!”主张“且试于平心静气之中,冥然公念日:若某事宜得某报,某事宜得某报。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观内视,而九幽十八狱,人人分明见之矣”(《王如水〈问心集〉序》)。蒲松龄在其作品中一再宣扬因果报应,善恶终有报,或报于现世,或报于来世,或报于后世,或报于自身,或报于父母子孙,总之“人生业果,饮啄必报”(《江城》),“‘非祖宗数世之修行,不可以博高官;非本身数世之修行,不可以得佳人。’信因果者,必不以我言为河汉也”(《毛狐》)。他宣扬因果报应思想的目的,是在于告诫人们从思想和行为上都要时刻注意防恶止非,奉行善道,这体现了蒲松龄以佛教教义修养身心,和谐家庭,纯化风俗,善化社会的特殊功能。

其次大力宣扬佛教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思想,教化世人。他极力称颂“三圣”“欲普渡三千世界,拔尽一切苦恼”(《关帝庙碑记》),称颂佛菩萨“愿力洪大,欲普济大千……得其拔拯”(《代葛千总募修关帝庙序》)的宏愿伟力,十分虔诚地把“无往不思利人,无在不思济物”(《西铺庄募修南桥序 代毕韦仲》)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聊斋志异》中《王六郎》篇讲王六郎因素嗜酒而溺死,后“有代者,将往投生”,“亭午,果有妇人抱婴儿来,及河而堕”,即是代者,王六郎怜惜婴儿,不忍以一人性命换己投生,故而救起了堕河妇人,自己仍为一水鬼。又如《水莽草》一文中,祝生因误食了寇三娘(水莽鬼)的水莽草茶而丧了命,也变成了水莽鬼,本来他也可以寻找替身以求脱生,但他非但不肯这样做,而且还阻止别的鬼这样做,以此救了不少人的性命。祝生与母亲的一段对话便可以很好地说明他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性格特征。“母曰:‘汝何不取人以自代?’曰:‘儿深恨此等辈,方将尽驱除之,何屑此为!’”为了别人的幸福,祝生心甘情愿为鬼,敢于牺牲自己的私利,正是佛教普渡众生思想的最好体现,也是蒲松龄民本思想产生的因缘之一。

五、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和整体思维的方法论。它认为万物皆是一体,这个一体归结为人的一心。蒲松龄的天人合一思想与之一脉相承。

首先,蒲松龄认为万物不离一心,心是万物的主宰。蒲松龄在《袁愚山〈师服考〉序》中说:“礼非降自天也,非出自地也,乃生于心者也。”在《画壁》中说:“幻由人生,此言类有道者。人有淫心,是生亵境;人有亵心,是生怖境。菩萨点化愚蒙,千幻并作,皆人心所自动耳。”在《西僧》篇中,作者写西僧东来,东僧西游,异地求佛,徒劳往返。点明佛在心中,不在他处。在《为武定州知州请奚林和尚开堂启》中说:“若辟灵照之户,则业海波澄;如解法藏之滕,则红尘梦灭。因思行住坐卧,可作道场,鳞介昆虫,莫非佛子。”这些语句与佛教“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举动施为,语默啼笑皆是佛”等,都是同义语。与儒家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所说:“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等也是同义语,都在强调万物不离一心。在《〈会天意〉序》中蒲松龄指出:“是集也,固所以观天文也,然就天言天,则玄穹之垂象,造化之推迁也,而非我也;就我言天,则方寸中之神理,吾儒家之能事。”“昭昭乾象,不出方寸,彼行列次舍,常变吉凶,不过取以证合吾天耳。”“天地之始终,犹一人一物之始终也。欲知天地之始终,不于天地求之,得之方寸中耳。”这里,蒲松龄反复申明自己所言之天乃其方寸中之天。方寸,即心。也就是说,蒲松龄是以自己内心世界为出发点来探索天地生成的根本问题。在他看来,天地即人心,天地万物皆在人心中。蒲松龄的挚友王如水著有《问心集》一部,即是发挥万物不离一心,心是万物主宰思想的著作,蒲松龄为之做序与跋,深深嘉许友人的著作,可见蒲松龄对其相当认同。

其次,“蒲松龄笃信天人合一” [9],他认为天地万物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他说:“所以天地之常变,人事之得失,两相征验:一念善,即应景星庆云;一念恶,即应飞流孛彗;一念喜,即应和风甘雨;一念怒,即应疾雷严霜。德之污隆,政之成败,应若桴鼓,捷如发机”(《〈会天意〉序》)。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与人间政治、道德之间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如果人心向善,政治清明,那么天地应是和风细雨,瑞象呈现;而一旦彗星扫过,严霜下降,就说明人间的政治、德行有亏。故蒲松龄在《三皇庙建药王殿序》中认为“天下事一跬步皆有前数,非偶然也。”在《续黄粱》中指出“福善祸淫,天之常道”,可见,“蒲松龄是持天人感应观念的” [10]。

既然天道与人道是一体的,那么在天为根本的,在人也是根本。人享受天之性德以为其根本性德。所以蒲松龄认为“天下之人,尽如虎狼之知有父子也,蜂蚁之知有君臣也”,认为人生而知君臣父子、礼乐纲常,这是天性所赋予人的。因此他甚至觉得“礼乐文章,觉周公之徒劳;文字衣冠,亦黄、虞之多事矣”(《王如水〈问心集〉序》)。

总之,因为蒲松龄认同天人合一思想,所以其关怀民众之心是必然的,强烈的。因为天人一体,人我一体,不能分割。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真正生起利人之心,真正产生民本思想,真正做到儒家学说强调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分田,张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内涵与外延刍议[J].西北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5,(35卷-1).

[2]吴九成.蒲松龄的“孤愤”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承当精神[J].蒲松龄研究, 1993,(3.4).

[3]高明阁.蒲松龄的一生[A].山东大学蒲松龄研究室编.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二辑)・蒲松龄学术讨论会专刊[C].济南:齐鲁书社,1981.

[4]袁世硕主编.蒲松龄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5]于天池.三径蓬蒿贫处士 一囊皮骨病维摩――从蒲松龄的疾病谈起[J]. 明清小说研究,2004,(3).

[6]盛伟编.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7]洪流.浅谈蒲松龄医药卫生著述的思想倾向[J].蒲松龄研究,1991,(2).

[8]于天池.蒲松龄与《聊斋志异》脞说[M].台北: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2008.

第2篇:蒲松龄口技范文

[关键词]蒲松龄经济思想尊儒情结

任何一部小说都是作家情感和观念的真实再现。蒲松龄作为一名正统的儒士,崇尚儒学,这是其埋藏于心中的一种情结,时时渗透于小说的创作之中,影响着他的道德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在中国以重农抑商为主导经济思想的传统观念盛行之时,蒲松龄一反传统抑商、轻商思想通过文学的形式把这种儒学情结渗透在其经济思想之中,再现了明清时期的经济现状,表达了独特的商业经济思想。

一、对孔子致富观的继承

孔子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经济思想家。千百年来,孔子的经济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经济观念和行为,蒲松龄的《聊斋》中70多篇有关商业经济的篇目就是对孔子财富观的艺术化再现。

1.肯定求富逐利的合理性。利乃人之所欲。孔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又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认为对财富利益的追求是人之本性。“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周礼》)在孔子看来物质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它的追求是必然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蒲松龄在百年之后接受、肯定了孑L子这一思想。他在《王十》(《聊斋》)中,借王十之口“贫之接锱铢之本,求升斗之息,何为私哉!”肯定了致富经商的合理性。《雷曹》中乐云鹤与夏平子是莫逆之友,二人科第屡败,最后夏平子潦倒场屋,贫困而殁。乐云鹤目睹此境,翻然醒悟“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没,而况於我!不如早自图也。於是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赀小泰:”通过两相比较,作者形象地论证了追求财富利益是人生存的正当之举,同时表明经商是落魄文人摆脱贫困的一条合理途径。《任秀》中也以任秀财雄一方的成功结局反映了明清之际人们经济思想的转变和士人求贵不能而以求富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趋势。《黄英》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理想人物陶生的形象,肯定了他“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的重商洽生观,提出“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的主张,这是对财富的肯定,也是对“君子固穷”的传统挑战。

2.强调致富取利有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又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国家富强,你个人很贫贱是可耻的,国家不富强;你却很富足,可见是靠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这也是可耻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正视财富的积极意义,但强调要以正当的手段取利致富。这里所说的取利之道指的是取利的原则和方式,它必须受伦理道德的制约。蒲松龄在《聊斋》中继承并解读了这种经济伦理思想。他把笔下的商人鲜明地分做两类良商和恶商。这两类形象是蒲松龄财富观的具体体现,从故事中人物的不同结局,表明了蒲松龄鲜明的思想态度:财必得之以道,反之则散。《黄英》中陶生是作者理想商人的形象,他以艺菊致富,“一年增舍,二年起夏屋”,生意做到千里之外,一时富甲一方,《小二》中的小二夫妇开设玻璃厂,凭着辛勤的劳作、精明的管理,数年后,财益称雄的她,不断资助贫困乡邻,慨然赈灾。《刘夫人》中的廉生,家贫却至性纯笃,被刘夫人看中,授之八百金“持泛江湖”,至性纯笃的品质使其获利巨万。作者在盛赞廉生的同时,指出诚信不欺是致富之本,表露了君子取财有道的经济伦理思想。小说中的另一类恶商,他们最终财散人亡遭到报应的结局是蒲松龄对财富之道的反证。《任秀》中的申竹亭趁友人病故,不顾友人之托,侵吞友人钱财占为己有。数年后,不义之财尽变箔灰,负心之物全璧以归故主“只赚一缩颈羞汗之形”。《金陵乙》中金陵卖酒人某乙,酿酒置毒,致富不仁,最终因贪财好色,变狐致死。但评“不死何待?”。《雨钱》中秀才欲不劳而获,涎脸求之狐仙,结果所得的满屋的钱瞬间化为乌有。《四十千》中新城王大司马欠债不还,遭报应生一顽儿取其债。小说正是从这些人物的褒贬中,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蒲松龄财取有道,无道之财不可留的财富观,

二、对儒家义利观的肯定

义利观是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伦理观念。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家第一要义。”[61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蒲松龄在他的经济思想中表现出明显的对儒家义利观的肯定。孔子是第一位将义利对举的思想家。之后,义利之辩成为儒家对待道德与财富的一种观念和态度。儒家认为:义与利,义为上、主张见利思义、以义抑利、先义后利、重义轻利、以义为利。“义”在这里是指君子之德,指合乎道德规范的言行。儒家以这样的义利观来实现他们的人格理想。明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交流的发展,商人地位也在不断提高,重商意识得到了强化;面对经商风气日盛的现实社会,尽管蒲松龄对商人和商业活动流露出较复杂的思想,但在一个个含有佛家果报思想的故事中,我们能明显地发现蒲松龄重义的态度倾向。在蒲松龄的小说中,道德是人们获得好运和财富的根源。《王成》中故家子王成,性懒家贫。一日,草际间拾到一只金钗,当失主找寻,他毫不犹豫地“遽出授之”,在义与利的冲突与碰撞中,王成选择了义,体现了先义后利、义以为上的义利观。最后,“虽故贫,然性介”的王成在狐仙的帮助下得以致富,成为世家。这里蒲松龄对拾钗而不取的“性介“美德的盛赞正是儒家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作者价值取向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在这种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下,蒲松龄塑造了一批具有理想人格的儒商形象。《刘夫人》中廉生经营获利时,没有见利忘义,而是把本利如数奉还刘夫人,当刘夫人分利成给他时,固不受。表现出重义轻利的儒家风范。蒲松龄小说中这类儒商形象还有《白秋练》中慕蟾宫、《雷曹》中的乐云鹤、《罗刹海市》中罗骥等,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对他们的经营头脑、经营技巧、策略等着墨不多,更多的是强调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诚信、仗义、仁厚等儒家传统的道德品行。在作者看来,德才是利之本,是实现利的最高境界。体现了蒲松龄典型的重义轻利、以义为利的儒家义利观。

三、对儒业的执著回归

蒲松龄一生都在科举场中惨淡经营,七十不第却至死不悔。他对科举仕进终其一生的坚持可以说是其心中蕴藏的一种难以割舍的尊儒情结所致。尽管现实的冲击,使蒲松龄改变传统的贱商意识,提出四民平等“各有本业”,“不贱商贾”的经济思想,肯定经商获利是人之本性,甚至还对弃儒经商的士子给予了极大的认同。但蒲松龄始终是一位正统的儒士,在他身上积淀着太多的儒家传统思想。这些思想深蕴在蒲 松龄深层文化心理之中,熔铸成一颗滚烫的深情眷眷的崇儒之心。

抱守传统的儒家人生价值观是蒲松龄尊儒情结的具体体现。“儒家孔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学说、理论、思想、而是溶化浸透在人们生活和心理之中,成为民族心理国民性格的重要因素。”蒲松龄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员,他和所有的封建文士们一样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终身追求的人生目标就是科举进仕、金榜提名、光宗耀祖、兼济天下,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然而,由于时运不济、科举仕途的艰难等原因,人们在求取功名无望之时,为生计所迫所采取的退而求其次的经商致富之举,尽管也是书生们实现自我存在价值和意义的一条途径,虽然这也让不第文人获得些许的慰籍。但在儒学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这与传统的通过读书进第、科举仕宦来实现人生价值的儒家人生价值观相比,不及其通达显贵,而且这只是是士子们心中理想无望的一种心理补偿,是不能登大雅的一种治生手段。只有科举仕进才是获取功名富贵的煌煌正道和人生的最大价值。因此蒲松龄在其小说中描写了许多弃儒从商的书生士子,在从商后,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后就重回儒学从仕之路,通过科举仕进来实现他们心目中的真正人生价值《刘夫人》中廉生“早孤,家綦贫”,行商致富后,重操儒业,最后“登贤书”中了举人,实现了读书求仕的人生理想。《雷曹》中潦倒场屋的乐云鹤被迫经商后,不忘儒业。自己科举无望,仍把人生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后儿子不负父望,十六岁进士及第。补偿了其人生价值失落的心理遗憾。蒲松龄这种重归儒业、子承父业的创作心态,正是其一生科举情结的深情流露。这也是蒲松龄小说所呈现出来的重要意义“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的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蒲松龄在这种直观中,把人类自身的欲求、情感、融入到了作品形象的塑造中,从而使他自身的自我生存价值得到象征性的满足。

第3篇:蒲松龄口技范文

关键词:《黄英》 儒家思想 商贾文化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近70篇与商业和商人有关,数目仅次于写狐仙的篇章,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黄英》即是其中的名篇,它表现了儒家思想与商贾文化的冲突,表现了重义轻利与重利求利的冲突,表现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交锋。

是黄花,黄英蕴含菊精之意,傲霜挺立的向来是文人高洁秉性和高雅生活的象征,《黄英》中的文人马子才极力维护的就是的这种符号价值和价值理念。当听说陶氏姊弟要以卖菊为生时,他立即嗤之以鼻,他不愿让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来破坏所内含的文化理念,正如美国学者刘易斯•科塞所说:“知识分子是理念的守护者”,在马子才看来,种菊、养菊是一种精神娱乐,“纯粹是为了玩味”。这种“娱乐是可有可无的,无关利益的和自由的活动。它不属于‘寻常’生活,处在直接需求和欲望的日常满足之外,它不是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是在自身中求得满足”。所以这种精神娱乐决不能和买卖联系起来,不能和钱这个孔方兄结成连理,否则就“有辱黄花矣”。马子才站在传统儒家观念的立场上来衡量商业行为以及商人,因此他对陶生 “心中甚鄙之”。在他看来,文人本应有“东篱”即文人雅士的代表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安贫守道的高洁生活态度,要“有所执守”。就这样,传统的儒家思想牢牢占据着马子才的头脑。而陶生反驳马子才:“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陶三郎的观点反映了新时代潮流:经商不“贪”,也不“俗”,是“自食其力”的正当事业。陶三郎还说:“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陶三郎的话显示出鲜明的商人意识,认为过去传统文人以“祝贫”而自安,已经不适应如今的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了,人们从商经商,靠自己的克勤克俭,来致富养家,是顺应社会的自然选择。后来陶氏姊弟以“种无不佳,培溉在人”的育菊绝技富甲一方,他们靠经营从过去靠马子才接济,到“享用过于世家”,从过去借用马子才的荒园,到自己盖起讲究的楼房。马子才丧妻以后迎娶了黄英,马家所用的东西,都由陶家供应。几个月后,马家的东西都是从陶家拿来。然而此时的马子才仍不乐意忍受卖菊亵渎东篱,不乐意过仰仗妻财的华贵生活。他埋怨黄英:“仆三十年清德,为卿所累。今视息人间,徒依裙带而食,真无一毫丈夫气矣。人皆祝富,我但祝穷耳!”到这时马子才还是在守护着自己的文化理念。黄英回答马子才:“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这是一番令人耳目一新的东篱经:陶渊明之所以穷,并非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把精力放到求取财富上,这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马子才和陶家姐弟之争,是新旧思想的交锋。马子才表现的是传统知识分子在商品经济面前的困惑和对传统理念的固守,陶家姐弟卖菊为业并向跨省区发展,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反映了新兴的商品意识和新的人生观。这个故事有力地说明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在商品经济浪潮中受到的巨大冲击。

原始的印度佛教本是一种极端出世型的宗教,把“此世”看作绝对负面而予以舍弃,中唐惠能(638―713年)这位新禅宗的创立者的“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之说透显出佛教精神从出世转向入世,后来禅宗的南岳一派的百丈怀海所创立的“清规”中“节俭”和“勤劳”是新禅宗经济伦理的两大支柱,百丈怀海所提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句话从宋代以来变成了家喻户晓的“俗语”,一直流传到近代,它以简易的教理和苦行精神渗透至社会的底层。宋代的新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和“普愿众生同我愿”的先觉精神入世苦行,他们的“天下”和“众生”是指社会上的所有的人而言,包括所谓士、农、工、商的“四民”。士自然仍是“四民之首”,其社会地位高于其他三民,但至少不存在南北朝以来“士庶区别,国之章也”那种情况了,但宋代程朱的“读书穷理”针对的仍只是“士”和士以上的人,在士阶层中求发展,最终程朱成了新儒家的正统。直到明代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和程朱分庭抗礼,四民关系在明代中叶后已发生了实质上的改变,传统的理欲观、义利观正在瓦解,一种新理欲观、义利观正在形成。在王阳明看来,“治生”这样的与维持生计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与“讲学”之类的学术活动可以并行不悖,只要摆正位置,动机、手段正当,“心体无累”,良知不昧,两者便可统一起来。这和不少传统儒者轻视、贱视治生,将治生看成对心体绝对有害的观点有很大的区别。更重要的是,王阳明承认包括欲在内的七情是人心固有的,默认了存在的事实、合理性,这就把长期以来被“天理”禁锢的人心搞活了。但是王阳明的理欲观仍是以伦理哲学为基础,直到李贽时才真正建立起以生存哲学为基础的新型理欲观。李贽彻底抛弃了天理的掩饰,直截了当地指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一变化反映了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在深化,而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关系。

明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叶之初成化年间开始启动,嘉靖时期速度加快,万历之时出现大变。思想文化之嬗变与之因应,基本上是同步的。随着经济和城镇的繁盛,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见重要,而令世人刮目相看。在市民阶层中,商人在经济生活中地位日见重要。嘉靖以来,商业人口激增,在东南沿海,长江中游,西北、西南地区都出现了弃农经商,所谓的“舍本逐末”的社会经济现象,有些地方的居民甚至十之七八从事经商活动,这一奇特的现象前朝未见。在全国各地声名显赫的商帮中,有陕商、晋商、徽商、苏商、粤商等等,他们经营的范围涉及各个行业。在这样经商风气盛行的社会中,士大夫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情理观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轻商的传统观念在改变,商人与士人的关系由疏离而密切。社会上同情商人,为商人鸣不平,为商人作传撰碑献上美词的人多了。人们对经商活动重新给予评价,不认为是小道末技,而认为其中也包含大学问、大智慧,卓越的商人可与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财家、思想家并肩。钟惺引述一个商人的话:“货殖非小道也,经权取舍,择人任时,管、商之才,黄老之学,于是乎在” 。商业行为如贱买贵卖等等,也不能一概斥为卑污行径,经商牟利与修身行善并不矛盾,从事金钱交易活动,同样可以表现为高尚行为,士与商的区别只在择业不同罢了。李梦阳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货利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 。利与义,商与士并行不悖。或由士而商,或由商而士,士与商的身份转换常常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归有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说:“古者四民异业,至于后世,而士与农商常相混”。士商身份相混的现象在明代中后期相当普遍,身份相混会引发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的相识,于是明清有许多商人对儒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由于他们相信儒家的道理可以帮助他们经商。在商业活动中,他们利用儒家的知识,接受儒家的道德规范。以“诚信”、“不欺”来作为商人伦理的中心位置的德目。他们发展了高度的敬业和自重的意识,对自己的“名”、“德”看得很重。就这样,他们以高尚的商业伦理道德使所从事的商业活动取得了庄严神圣的意义,从来用来形容开国帝王的“创业垂统”这四字现在竟用来形容商人的事业了,而“幼负大志”这四字也从士人身上转移到商人身上了,他们墓志中频频出现的“良贾”、“善贾”、“廉贾”的美词是由当时的文坛、学苑、政界名流献上的。商人们也自信以自己的商业道德和立功、立德、立言的大人物一样,是可以“不朽”了。明清之际出现的大量的商贾小说可谓是时代的产物,这使得文学从此有了一片崭新的天地。《金瓶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商人为主人公以商人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的长篇小说。《三言》、《二拍》塑造了不少“德商”、“义商”、“情商”形象,他们正在取代读书士子而成为时代的宠儿。小说描写的这些,表现了晚明时代的鲜明特点,反映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下,蒲松龄这个其父弃儒从商的清初作家,在《聊斋志异》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写了商人和商业活动,《黄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每部作品都是作者“自我”的一次显现,是作者“心声”或“情态”的表露。蒲松龄对商人经商的态度也表现在《黄英》中,显得非常复杂。可以说作品中那个自命清高,带“贱商”思想的马子才就是蒲松龄的化身,蒲松龄借其口道出了自己对商人及商业行为的态度。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蒲松龄这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在商品经济面前是困惑乃至于不知所措的,在《黄英》中对陶氏姐弟靠经商过起了“享有过世家”的生活,主人公马子才也是羡慕不已。但值得深思的是,在作品中蒲松龄安排了这样的结局:黄英嫁给马子才后“然遵马教,闭门不复业菊”,和贩菊为业一刀两断,马子才无意中杀死了妻弟陶生,马子才和黄英的女儿“待女长成,嫁于世家”,来提高自己的门第。这些描写都反映出蒲松龄坚守传统儒家思想的决心,蒲松龄的一生,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19岁考上秀才,72岁成为贡生,75岁与世长辞,真是“倔强老兵,萧条无成,熬场半生”(蒲松龄《醉太平》)。而这正因为,在他的思想中,尽管有孔孟、程朱、老庄、释禅等多方面的影响,但他的主导思想仍属儒家范畴,他自已也以“吾儒家自居”,因此他与当时的许多读书士子一样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要“为圣人徒,怀君子泽”(蒲松龄• 会天意序)。为实现这一理想和抱负蒲松龄做了不懈的努力,这也正是他参加科考的原因之一。现在想想,蒲松龄的一生可怜、可悲、可叹,但反过来想,正因为蒲松龄的固守着自己的阵地,维护着儒家理念,在贫困的生活中,在科场的失利中,艰难地创作出了一部伟大不朽的《聊斋志异》,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又怎样地令人可敬!而我们从这部作品中,也窥见了蒲松龄作为一个正常人在理欲观上的复杂思想和矛盾的心态。

参考文献:

[1]袁世硕:《蒲松龄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2]马瑞芳:《马瑞芳讲聊斋》,中华书局2005.4。

第4篇:蒲松龄口技范文

[关键词] 《画皮》;叙事模式;听觉文化

以图像为载体的影视艺术凭借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来营造叙事氛围,其审美特点是“如临其境”;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艺术则依托百转千回的传奇情节来建构叙事模式,其审美特点是“感同身受”。在视觉媒体的强大攻势下,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往往在故事结构、叙事视角、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方面与原著有相当的差异,更有甚者只是“徒有其名”与原著更是判若两人。《画皮》以其较强的故事性叙事结构,顺利承接了文学文本到视觉文本的过渡,先后20余次同影视携手。这部以讽世喻人为目的的“听觉小说”在经历了数次视觉改造后已摇身变作集、暴力、剑侠、侦探、恐怖于一体的“视觉大餐”。本文以《画皮》为例,旨在探讨叙事技巧在不同载体中的实现方式。

叙事主题的转变

文字载体的叙事策略不是高度仿真,而是虚实相间,追求“品”而非“尝”。图像载体的叙事策略以视听震撼为主,其追求的目标是虚幻场景的“真实体验”。从文学文本到视觉文本,《画皮》的叙事主题经历了如下变化:从以恐怖为主题的叙事演变为以恐怖为题材的叙事。

总体来看,《聊斋志异•画皮》的写作重点不是描绘恐怖。首先,蒲松龄运用粗笔勾勒女鬼的恐怖:“面翠色,齿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①语言简洁、点到即止,并无渲染之意。正是通过丢了心的王生为我们讲述:一个背弃心灵的个体,在单纯肉体享受时所引发的恐怖。文末蒲松龄借异史氏道出了《画皮》的恐怖主题:“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天道好还,但愚而迷者不悟耳。哀哉!”②

因丢心而引发的恐怖主题在《画皮》的视觉文本中有了相当的变异:“丢心”的恐怖主题变成了“挖心”的恐怖视觉,主题变成了题材。纵观视觉文本,“鬼之画皮”及“挖腹剖心”等情节无一例外地成为叙事的重要手段。从鲍方到陈嘉上都将“蜕皮”作为视觉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大书特书。叙事时间的转换增加了视觉文本的恐怖氛围。比如《鬼叫春》《画皮之阴阳法王》都将王生遇艳的时间改为月黑风高之夜,地点也设置在清冷少人的街道。2008年《画皮》的导演陈嘉上在其新片推介会上也明确表示:“将保留原著里的一些经典画面,比如女鬼杀人、吃人心的恐怖镜头”,而且在拍摄过程中,主演赵薇曾因形象过于恐怖而罢演。恐怖已作为标签深深地烙印进《画皮》的视觉文本。

叙事元素的拼接

(一)叙事结构:禁忌与秩序

蒲松龄用设置禁忌和打破禁忌的方式巧妙搭建了《画皮》的结构。故事一开头,王生便以“代携物,导与同归”的方式触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禁忌;接着又以“明明丽人,何至为妖”的借口抛弃了“君身邪气萦绕”的警告;终因偷窥破忌惨遭女鬼剖腹剜心;与此同时,女鬼也因触犯“拂尘”被道士收入囊中。这种设置禁忌与打破禁忌的结构模式比较符合听觉系统的叙事习惯。相比禁忌,眼睛似乎更偏爱秩序,因此,《画皮》的视觉文本多以拼接秩序的方式来结构故事。蒲松龄无需交代鬼之来路,其文本亦无牵强之嫌,这是缘于传统文学存在着功能性大于合法性的审美背景。这种合法性与功能性的博弈,呈现在视觉系统中即表现为合法性大于功能性,所以,作为视觉文本的《画皮》必须交代女鬼的前世今生,也只有在这种秩序叙事中观众才能接受虚拟的逻辑。比如:电视剧《新聊斋志异之画皮》中,女鬼的前世是被王生残害致死的江南名妓梅三娘,因其毁容必须画皮;李翰祥在《鬼叫春》中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一个说书老头讲述了王生与女鬼的“前世”。有了前生的女鬼就不会因为“画皮”而恐怖,在爱恨情仇的视觉冲击下,“节制贪欲”的说教也因缺乏聆听的耳朵而就此谢幕。听觉缺位在零乱的禁忌及拼接的秩序中得以实现。

(二)叙事时空:连续与跳跃

听觉认知随时间推移展开,呈现出线性特点。与之相应,听觉系统中的叙事常采用顺序,叙事节奏也很少变化。在文学《画皮》中,人物的出现次序,情节的推进过程,都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徐徐展开。从王生遇艳到遭劫再到复生,整场叙事沿着时间路径环环相扣娓娓道来,中间没有停顿或悬置。《画皮》的视觉文本则在时空片断的翻转腾挪中展开叙事。比如电视剧《新聊斋志异之画皮》先以顺序的方式讲述,身为翰林学士的王生,春风得意的现世生活;随后插入御史以人皮为纸向王生求画的情节;然后又以闪回的技巧引出王生与女鬼的前世恩怨。正是通过将叙事的时空分割再拼接的方法,视觉叙事的秩序结构才得以建立。由于整体认知心理的存在,观众既不会因视觉的转场而感到恍惚与困惑,也不会因情节的跳跃而无法连贯整个故事。相反,正是由于时空的跳跃,影片的叙事节奏才不至单调。

(三)场景人物:日常与陌生

1.场景的日常与陌生

书斋、内室是蒲松龄为王生安排的两个重要场景。一个是感悟人生、内省心灵的清静之地,一个是怜妻爱子、颐享天伦的安乐之所。这两个看似平常的普通场景却极具反讽意味:养心之地成了丢心之所;养命之所成了丧命之地。在视觉文本中,不仅王生的活动场所有增加,就连活动地域也从山西搬到了江南。因为恐怖的需要,幽暗的小巷成为重要叙事元素,比如《鬼叫春》《画皮之阴阳法王》的开始镜头都是一条漆黑悠长的小巷,在昏暗灯光的笼罩下显得鬼气森森;因为爱情的需要,故事从北方移到了烟雨江南,较之宽门大院,亭台楼榭似乎更适应渲染凄美的爱情。相比之下,2008年的《画皮》在场陌生化的设置上可谓用心良苦。故事是从辽阔浩渺、黄沙漫漫的西部大漠开始,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辉煌中完成了“秦时明月汉时关”史诗构图。在这些惊艳、凄冷而又陌生的画面中,视觉开始了自己的认知旅程。正如陈嘉上所言:希望通过这个背景带来人与妖之间的一种种群关系,而妖的神秘性正是由那些荒凉、奇异、带有某种不可知性的大漠来呈现的。

2.人物的日常与陌生

作为叙事符号,在文学《画皮》中,人物只是正、邪两种势力的化身,他们没有名字,害人的叫女鬼,除害的叫道士,王、陈两姓也是极其普通的姓氏。蒲松龄旨在通过这些日常的人物告诫读者,贪婪之心不可有,是非之心不可无。为了吸引观众,赢取票房,视觉文本则需要将人物进行陌生化处理。首先表现为演员安排的陌生化。比如在2008版《画皮》中,陈嘉上虽然选择了观众熟悉的一线明星,但在角色安排上却刻意颠覆了他们惯常的表演路线。陈坤一改阴柔以阳刚的将军身份出场;赵薇收藏起闹腾以温柔坚贞的王妻出场;清纯娟丽的周迅变身为妖媚无限的狐仙……几乎所有的演员都突破了既定的戏路,颠覆了原有的形象。其次是角色置换的陌生化。文弱书生变成了至情战士,忠善陈氏变成了义胆贞妻;画皮女鬼变成了九霄美狐;一道一乞变成了武士和降魔者。这种角色置换必然带给观众强烈的新鲜刺激。英雄救美之于偶然艳遇,显然多一个“武”的看点;义胆贞洁之于忠诚善良,显然多了“贞”与“侠”的看点;美狐之于丑陋鬼面,显然多了一个“色”的看点;降妖的一男一女与除鬼的两个男人相比,显然多了一个“情”的看点。经过改造的场景和人物无疑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亦符合视觉认知的规律。

(四)叙事道具:隐喻与仿真

在文字媒介里,灵通宝物通常都没有稀奇古怪的外表,多是一些民众熟悉的日常器具,诸如:葫芦、布袋、铜镜、手帕、绳索等,一旦情节需要,这些貌似普通的用具就变身为可以驱鬼、囚魔、吸魂、现形的法器,其强大的除魔功效主要通过隐喻功能实现。蒲松龄之所以选择拂尘、葫芦等物为除鬼道具,文化隐喻功能恐怕是其考量重点。王生在恳求道士驱鬼时,道士曰:“此物亦良苦,甫能觅代者,予亦不忍伤其生。”③最终以“蝇拂授生,令挂寝门”④,希望借此吓退女鬼,更希望王生用此拂去心灵的尘埃。蒲松龄以此物为道具旨在用其“背境观心,息灭妄念”⑤的喻义。作为收魂法器,葫芦以收寄生魂的方式达到攘除夭殇、辟克死亡的目的。鉴于此,暗含生殖与再生喻义的葫芦,并非是让鬼怪飞挥湮灭、万劫不复的凶器,而是作为一个拘禁的象征,对“恶”进行规范与惩戒。为了满足视觉认知的需要,达到逼真的视觉效果,视觉文本对原著的叙事道具做了较大增删。比如揭示主题的拂尘、葫芦,在2008版的《画皮》中已销声匿迹。一些喻义颇深的道具也被“反其道而用之”。首先表现为镜子的使用。由于照妖避秽功能的存在,文学文本的女鬼唯恐镜子露其真颜,因而对其敬而远之。与之相反,视觉本文的女鬼个个美目顾盼,对镜贴黄。在《鬼叫春》中,女鬼对镜画皮梳妆;在《画皮之阴阳法王》中,女鬼蜕皮后的面目用镜子表现;在电视剧《新聊斋志异之画皮》中,女鬼亦是对着镜子修补烧毁的容颜。与其说视觉文本是通过镜子达到照妖的目的,还不如说是通过镜子的照影功能来营造恐怖的视觉效果。其次,表现为妖毒的运用。在救夫一节中,蒲松龄所用的道具是乞人之唾,陈嘉上则将唾换为妖毒。听觉文化系统中存在一种叙事模式:看似低贱,实为高贵;看似平常,实为奇珍;看似肮脏,实为纯洁……民间故事通过这种对比程式,来认知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差距。含有人体精气的“唾”,虽令人恶心,但却可为鬼迷心窍的王生换上玲珑之心。尽管“食唾”这一动作喻义深刻,但其视觉效果却既不恐怖也不唯美。“妖毒”之所以取代“唾”成为叙事道具,原因之一是前者可以营造出佩容变妖后满头白发,面无血色,双眼流血的震撼视觉。其三表现为对仿真“皮”的刻意追求。2008年的《画皮》对“皮”的要求可谓登峰造极。这张“皮”经过数次构思、画图、制作、修改和议证,最终统一了十几套设计方案。此“皮”用特殊材质制作,质地很薄,面部表情还可以通过皮清晰地表现出来,原材料专程从美国采购,材料在运输和制作全程中都必须保持在温度15摄氏度左右,为了6秒钟的仿真效果,这张皮花费了100多万元的制作费用。

通过《画皮》视、听文本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创作与承载媒介之间的相似相融关系,只有按照不同介质的表述特点,不断调整文本的叙事策略,才能理顺叙事与载体的关系。

注释:

①②③④⑤ 蒲松龄:《聊斋志异》,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文献]

[1] 埃里克•麦克卢汉,等.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03.

[2] 蒲松龄.聊斋志异[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3] 路文彬.视觉时代的听觉细语[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第5篇:蒲松龄口技范文

淄博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铁路贯通,公路纵横,济青高速公路横贯全市东西。淄博为“组群式城市”模式,城区相对分散,人口又不过于集中,基本没有交通拥挤这种“大城市病”。所以,在淄博自驾车旅游是十分惬意的。

汽车修理

淄博大众汽车修理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张店区太平路11号

电话:(0533)2888727

淄博世纪车行有限公司 地址:张店区山泉路33号 电话:(0533)2887670

淄博市上海轿车修理厂 地址:共青团西路 电话:(0533)2861252

临淄交通汽车修理厂 地址:临淄区乙烯路100号 电话:(0533)7112218

加油站

淄博开发区加油站 地址:中心路 电话:(0533)3188939

医院

山东侨联医院 地址:柳泉路 电话:(0533)3183462

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 地址:般阳路 电话:(0533)5164100

淄博市中医院 地址:新建中路 电话:(0533)6182343

淄博中心医院 地址:共青团西路 电话:(0533)2182103

旅游咨询电话:(0533)2183407

旅游投诉电话:(0533)2187222

淄博是山东省五大旅游区之一的齐文化旅游区。复杂的地形和古老的历史,给淄博留下了多处风光秀丽的游览胜地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迹。东部临淄作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的首都,文物古迹浩繁,有“地下博物馆”之称,东周殉马坑、古车博物馆、姜太公祠、管仲墓、晏婴墓等气势雄伟,举世罕见;中部淄川是《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故乡,蒲松龄故居、聊斋园古朴典雅闻名遐迩;南部山区山明水秀,博山、沂源溶洞群,鬼斧神工,浑然天成,被誉为“北国第一洞天”;北部水乡风景秀丽,风光独特的马踏湖,有“北国江南”之称;西部有被誉为“天下第一村”,仍保留着历史商埠重镇风采的周村。

临淄齐国故城

故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大城南北近4.5公里,东西约3.5公里,小城在大城西南角,其东北部伸进大城的西南,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城墙现仅存有一些断垣残迹,最高处达5米。齐国故城小城是国君居住的地方,其地上地下文物遗存丰富,拥有城垣、城门、墓葬、台基、宫殿及冶铁、炼铜、铸钱作坊多处。齐国故城方圆数十里的地面上,有156座古墓葬,其中有封土的137座,有的封土高如山丘,有的残存甚微。古墓的年代上起春秋中后期,下迄秦汉。墓主有国君、王侯、贵族、大夫、将军、名士等。著名的姜太公衣冠冢、管仲冢、晏婴冢等均在其中。

地址:临淄区辛店城北7公里齐都镇 电话:(0533)7830229

开放时间:8:00-18:00 可泊车

中国古车博物馆

坐落在后李文化遗址上,是当代中国首家最系统、最完整、以车马遗址与文物陈列为一体的古车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1.33公顷,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博物馆建筑为古墓覆斗形式,分上下两层,包括春秋车马展厅和中国古车陈列展厅两部分。1990年发现的春秋中期大型车马坑,南北长30.8米,东西宽5米,马、车东西走向南北排列,马首向西,战车10辆,马32匹,整齐有序,威武壮观。此车马坑时代早,规模大,配套齐全,保存完好,实属罕见,被列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1年在车马坑址上始建博物馆。

地址: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 电话:(0533)7083310

开放时间:8:00-18:00 可泊车

蒲松龄故居

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著名清代文学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有诗文杂著多种。

蒲松龄故居是一座幽静古朴的庭院。院落坐北朝南,前后四进,西有侧院。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院内月门花墙,错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

地址: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 电话:(0533)5811643

开放时间:8:00-18:00 可泊车

博山溶洞风景名胜区

博山溶洞风景名胜区主要由朝阳洞、王母池和淋漓湖三个自然景区组成。景区内峰峦叠翠,林木苍秀,曲谷幽深,飞流叠瀑,素有“天然公园”之称。

朝阳溶洞洞长1400余米,有5个大厅:第一厅,四壁钟乳石遍布,状似百兽,顶端一巨石,如雄鹰展翅翱翔;第二厅,一合抱粗的钟乳石株立于其间,形成顶天立地之势,两壁间石幔、石旗直挂,多姿多彩;第三厅,可听到洞顶的渗水滴落,奏出奇妙之音;第四厅,厅高30米,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犹如石堤大展赛;第五厅,则是一个洁白如玉的洞天。大自然绝妙的鬼斧神工,构成神奇的洞天世界,是中国北方罕见的大型溶洞。

地址:博山区西南6公里处 电话:(0533)4430074 可泊车

颜文姜祠

又名灵泉庙、颜神庙。传说,齐国孝妇颜文姜孝事公婆,原汲山泉,不间寒暑,感动神明,泉出室内,汇流成河,名孝妇河。相传祠建于北周,历代重修,现存主要建筑多为明清风格。祠院面积约3600平方米。山门三间,系二翘双昂七踩斗拱式建筑,有舒同题写的“颜文姜祠”金字匾额。

地址:博山区凤凰山下西婶头村内 可泊车

原山国家森林公园

南北长31公里,东西23公里,是淄博惟一的部级森林公园。园内山势险峻,地貌奇特,森林茂密,环境优美,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是陶冶情操、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胜地。凤凰山景区是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五大景区之一,汇集了林、泉、洞、谷于一体。这里曾是历史上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春秋战国时代兵家争战之要地。战国齐长城贯穿于景区东西,蜿蜒曲折的城墙如龙横卧,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型即出于此。

地址:博山城区西南的孝妇河畔 电话:(0533)4181826 可泊车

开元溶洞

洞壁有“开元”字样,据考证唐代开元年间有人进过此洞,所以称为开元溶洞。洞长744.9米,洞宽6―8米,最高处30米,是廊道厅堂式洞穴。全洞有6个厅,已开放水帘洞厅、龙脊厅、珍珠厅等29个景点,洞内有各种钟乳石、石幔、石笋、石旗、石坝、石葡萄等。

地址:博山区源泉镇东高村 电话:(0533)4810047 可泊车

鲁山风景区

鲁山,位于城东南40公里处,海拔1108米,以松涛、云海、怪石、溪流为主要景观特色。山顶有明代重修的大雄宝殿、旨公殿。山上气候宜

人,林木茂密,品种繁多,是一座巨大的天然植物园。景区内建有一级接待设施,为理想的游览、避暑、休养胜地。

地址:博山区池上镇 电话:(0533)4880046 可泊车

沂源溶洞群风景区

以千人洞为中心,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有大小洞穴40多个,洞长200―1000米不等,其中下崖洞最长近万米,被称为“北国第一洞群”。这里洞连洞,洞套洞,每个洞又各具特色,尤以洞内的石花最为独特,被称之为“中国最大的石花洞群”。

地址:沂源县城西北鲁山南侧土门镇 电话:(0533)3680164 可泊车

锦秋湖

据传,2000多年前,齐桓公争雄列国,在齐都(临淄)西北筑盟台(桓台),大会诸侯,结盟称霸。各路诸侯率千军万马来此会盟,众马践踏,平地成湖,故又名“马踏湖”。该湖是一个泊沼相连、港汊纵横的天然湖泊,风光独特,2000多条河道交织成网,全长达400公里。湖中岛屿星罗棋布,27个自然村,村村依湖,户户连水,家家有船,堪称“北国江南水乡”。

地址:桓台县东北部 可泊车

文昌阁

又名魁星楼,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称文台,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成,称魁星楼,道光二十年(1841年)重修。该楼为砖木结构,三重檐,踏式。基座为正方形,高7米,边长10.8米,用大青砖砌成。基座上是三层楼阁,第一层以圆株支撑飞檐,砖砌四壁,二三层为木结构,斗拱飞檐,绿瓦朱顶,雄伟壮观。

地址:高青县青城镇 可泊车博山酥锅是淄博传统的时令名吃,盛行于冬季春节期间。传说是清朝初年一位叫苏小妹的妇女首先制作的,故定名为“苏锅”,又因为此菜用醋较多,以肉鱼骨刺酥烂为主要特征,所以改名为“酥锅”。

博山芙蓉果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博山景德东食品店石镇轩所创。原名蓼花,长圆形,表面呈淡茶色,外粘红白细糖,似芙蓉花球,故名。淄博各种档次的住宿设施很多,可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位于淄博市中心商业繁华地段的淄博饭店,是淄博市首家四星级饭店,建筑风格独特、环境宜人,而且具有各国装饰风格的名城居豪华宴会包间、沿海大都市风情韵味的金海岸高档餐厅、集各种风味小吃于一体的美食广场以及淄博市最高、最大、最具特色的旋转餐厅,使宾客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可一览市区风采。

淄博宾馆 张店区中心路189号 (0533)2288688

淄博饭店 张店区中心路177号 (0533)2180888

博山万杰国际大酒店 博山区高新技术开发区 (0533)4652222

周村嘉周宾馆 周村区新建中路24号 (0533)6411888

泰星大酒店 中心路19号 (0533)2162266

蒲泉大酒店 淄川区松龄中路90号 (0533)5177888

山东世纪大厦 柳泉路99号 (0533)3156888

临淄闻绍凯悦大酒店 临淄区桓公路177号 (0533)7168698

原山旅游宾馆 博山颜山公园路4号 (0533)4138518

淄川聊斋大酒店 临淄区杜鹃山路5号 (0533)5280689

淄博休闲业比较发达的是张店区,练歌房、健身房、咖啡厅都比较多。除此之外,可以在下榻的酒店的康乐中心去放松一下,如淄博饭店拥有室内模拟高尔夫、网球场、乒乓球室、台球室、飞镖室、室、茶室、健身房以及设在康乐中心的“风度酒吧”是顾客享受非凡乐趣的理想之地。

淄博天乐园音乐广场 地址:张店区西一路15号 电话:(0533)2158901

富都娱乐 地址:小商品街 电话:(0533)2186666

东方广场餐饮娱乐 地址:新华街 电话:(0533)2167459

英派斯健身俱乐部 地址:张店区华光路 电话:(0533)2695050灰姑娘咖啡厅 地址:张店区西二路中段 电话:(0533)2171612

淄博的特色产品主要有淄博陶瓷、淄博琉璃产品、周村丝绸、周村铜响器、周村大酥烧饼、博山烤肉、王村醋、淄川地板梨等。

博山是全国闻名的“琉璃之乡”,所产美术琉璃品,色泽艳丽,质地晶莹,造型饰纹生动,富有民间艺术特色而闻名遐迩。现在主要品种有料珠、料镯、灯具、花球、花插、内画、雕刻、烟具、珠绣等类。

博山内画瓶是一种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袖珍工艺品。内画即用特制的弯形细竹笔,在口小如豆的瓶内绘出山水花卉、人物禽兽等画面。

周村烧饼圆形色黄,正面布满芝麻仁,背面酥孔罗列,薄似杨叶,酥脆异常,入口一嚼就碎,失手落地便摔为碎片,俗称“瓜拉叶子烧饼”,是旅游携带和馈赠亲友之佳品。

王村醋产于周村区王村镇,生产历史悠久,质纯无渣,色棕褐而澄澈,醇厚味浓,余香绵长,是上好的调味品。

淄博北方商厦 地址:共青团西路 电话:(0533)2181733

淄博纺织大厦 地址:站北路 电话:(0533)6181870

淄博华夏商场 地址:张店区柳泉路 电话:(0533)2178943

淄博商厦 地址:张店区中心路 电话:(0533)2182790

淄博九州商场 地址:共青团西路 电话:(0533)2287521

新世界步行商业街 地址:张店区西四路北段 电话:(0533)

1990年发现的春秋中期大型车马坑。

上图:演绎着足球历史的蹴鞠表演。

第6篇:蒲松龄口技范文

[关键词]《聊斋志异》 龙形象 龙文化 文学价值

中国是一个龙文化极为盛行的伟大国度,龙文化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与社会文化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学作品自然也不例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尤其小说史上涌现了不少有关龙文化的文学作品。如唐代李朝威的传奇《柳毅传》、明代冯梦龙的拟话本“三言”和吴承恩的章回体长篇小说《西游记》等作品中都塑造了一些生动感人的龙形象。但以塑造龙形象、反映龙文化的作品篇目之集中,思想内容之丰富,文化底蕴之深厚而言。当首推清代著名文人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笔者初步统计,《聊斋志异》中有关龙形象和龙文化的作品有二十八篇。在这些作品中,既有以图腾动物身份出现的龙兽形象,又有以神仙身份出现的龙人形象。《聊斋志异》堪称中国古代有关龙形象、龙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有必要对《聊斋志异》中塑造的龙形象、展现的龙文化展开深入分析和研究。笔者为此不揣冒昧,对其展开初步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作为图腾动物的龙兽形象

众所周知,龙兽是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虚构出来的一种图腾动物,一直被中华民族信奉尊崇、顶礼膜拜。然而关于它的外形特征、本领能力、禁忌弱点及活动场所等方面的情况很少有人专门集中进行详细深入的介绍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聊斋志异》中却有十八篇作品从不同角度对作为图腾动物的龙兽的这些情况作了比较详尽具体的介绍和描述,为我们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1、在外形特征方面,《聊斋志异》中首先为我们生动地指出了龙兽与蛇、鳄鱼、蚯蚓等动物在外形上的相似性。如附录《龙》中交代被有道僧人抓获并置之于钵中的小龙“宛-小白蛇游衍于内”。卷二《猪婆龙》中描写猪婆龙(扬子鳄)的外形是“形似龙而短”。其实,这也正从反面说明龙兽的外形似鳄鱼而身体更长。无独有偶,在卷五《西湖主》中就有龙妃曾化形为猪婆龙以出游的情节描写。在卷二《龙》和卷七《龙戏蛛》等篇目中也都交代了龙兽与蛇、蚯蚓等动物在外形上的相似性。当然。《聊斋志异》还在一些篇目中为我们交代了龙兽在外形特征方面明显区别于蛇、鳄鱼、蚯蚓等动物的特点,如在卷二《龙》中交代了龙兽有鳞甲、脚爪,“众见龙垂云际。鳞甲张动,爪中抟一人头须眉毕见。”在卷三《西僧》中除交代龙兽有双角的特征外,还交代其身体具有颜色的情况,“二龙交角对口把守之……龙色白,鳞鬣皆如晶然。”在卷十《罢龙》中更加明确地交代了龙兽的外形特征,“下有群龙,五色,如盆如瓮,条条尽伏。有蜿蜒者。鳞鬣爪牙。历历可数”。《聊斋志异》中这些有关龙兽在外形特征方面的描述,进一步丰富和应证了我国古代民间对于龙兽的外形印象,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2、在本领能力方面,《聊斋志异》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龙兽的各种神奇本领和能力。其一。能自由变化体型大小和变化成蛇、鱼等其他动物形状。龙兽在体型变小时有的宛如蚯蚓,“细裁如蚓”(卷二《龙=》),甚至细小如麦芒、赤线。能栖身于民妇的眼睑中,“有民妇适野,值大风。尘沙扑面。觉一目眯,如含麦芒,揉之吹之,迄不愈。启睑而审视之。睛固无恙。但有赤线蜿蜒于肉分。或曰:‘此蛰龙也’。”(见同篇)而龙兽在体型变大时则有的宛如巨瓮,“头大如瓮,身数十围。”(卷二《蛰龙》)在卷二《龙》中比较具体讲述了龙兽由小到大变化的经过。“椽间一黄砖上盘一小蛇,细裁如蚓。忽旋一周,如指;又一周,已如带。共惊,知为龙……一巨龙夭矫其中,移时而没。”在同卷《蛰龙》中也讲述了龙兽由栖身于书卷、书箱的小物一跃成腾空巨龙的变化经过。在卷二《龙》、卷十二《雹神》等一些篇目中皆有龙兽变身为蛇、鱼等动物的情节描写。

其二,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发光发热。产生霹雳惊雷。在《聊斋志异》中众多有关龙兽的篇目中都描述了龙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产生霹雳惊雷的神奇本领。其中以卷二《龙》中描述最为丰富集中,“(龙)乃霹雳挈空而去”,“霹雳一声,震动山谷。天上黑云如盖,一巨龙夭矫其中”,“天暴雨,忽雷霆一声,裂眦而去”,“值隐晦,霹雳大作……龙垂云际,鳞甲张动……移时,八云而没。”在同卷《蛰龙》中则介绍了龙兽发光发热的神奇本领,“见一小物,有光如萤,蠕蠕而行。过处,则黑如蚰迹。渐集卷上,卷亦焦。意为龙,乃捧卷送之……方至檐下,但见昂首乍伸,离卷横飞,其声嗤然。光一道如缕……霹雳震惊,腾霄而去。”在卷十二《雹神》中介绍了龙兽“触之必遭风雹”的特点。在卷四《龙取水》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龙兽取水的经过,“见一苍龙自云中垂下,以尾搅江水,波浪涌起。随龙身而上。遥望水光模阔于三匹练。移时。龙尾收去,水亦顿息;俄而大雨倾注,渠道皆平。”在《聊斋志异》中,作者还交代了龙兽有时承担的重要职责,如在卷三《雷曹》中。龙兽承担着为天上雷曹牵引降雨缦车的工作,“俄见二龙夭矫。驾缦车而来。尾一掉,如鸣牛鞭。车上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在同卷《西僧》中,龙兽承担着把守隘口的重要工作,“又有隘,可容单车;二龙交角对口把守之。过者先拜龙;龙许过,则口角自开。”

3、在禁忌弱点方面,《聊斋志异》中也有所交代和描述。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一般只渲染龙兽的神奇本领和巨大威力,很少介绍龙兽的禁忌和弱点。然而《聊斋志异》却为我们集中介绍了龙兽在这方面的有关情况,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和不足。龙兽的禁忌和弱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怕缺水。龙兽在有水时,显得本领非凡。而一旦缺水时,则往往寸步难行。在中国民间也有“龙困浅滩遭虾戏”的说法,《聊斋志异》对此作了文学上的生动描述。卷二《龙》比较具体地展现了一条巨龙因缺水而受困的经过,“门外停贮潦水,浅不盈尺。龙八,转侧其中,身尽泥涂:极力腾跃。尺余辄堕。泥蟠三日,蝇集鳞甲。”直到天降大雨时,这条受困巨龙才“霹雳挈空而去”。其二,畏蛆虫。卷十《罢龙》中讲述了对付威胁船只安全的巨龙的巧妙办法,“如有所见,但糁米于水,寂无哗。”即利用龙害怕蛆虫进入其鳞甲的弱点,把在外形和颜色上很像蛆虫的白米撒入巨龙活动的水域中,使其躲伏避开,从而保证了水上行舟的安全。其三,易疲劳和受困。从《聊斋志异》中有关龙兽的描写中可知,龙兽并非永远精力旺盛、本领通天,它也有疲劳和脆弱的时候,如在卷二《龙》中讲述了一条巨龙首因为身体重拙而堕落村中受困的故事,在卷十《罢龙》中讲述了数条巨龙因为在天上行雨过于疲劳而先后堕落海中的故事,“忽自云际堕一巨龙,激水高数丈。龙半浮半沉, 仰其首,以舟承颔:睛半含,嗒然若丧……又一龙堕。如前状。日凡三四。”在卷四《龙无目》中则为我们讲述了双目失明的巨龙的惨状。“沂水大雨,忽堕一龙,双睛俱无,奄有馀息。邑令公以八十席覆之,未能周身。又为设野祭。犹反复以尾击地,其声塥然。”

4、在活动场所方面,《聊斋志异》中为我们介绍了龙兽平时活动的大致场所,它们中有的活动于村庄、寺院,可见于卷二《龙》;有的卧身于山间隘口,可见于卷三《西僧》;有的栖息于人们的书箱、案头,可见于卷三《蛰龙》有的翱翔于云中,可见于卷三《雷曹》;有的徜徉于大海中,可见于卷十《罢龙》;有的蜷缩于祠前水池中,可见于卷十二《雹神》。一般而言,栖身于村庄寺院、书箱案头、水池泥塘的多为小龙,而活动于大海、天空、山间隘口的则多为巨龙。它们中有的单独出行。有的结伴行动,有的集体活动,但多以单独活动为主:它们中有的以龙兽的本相出现,有的则是以蛇、鱼、蚯蚓、鳄鱼等别的普通动物的面目现身,这些在《聊斋志异》中都有所反映。

由于《聊斋志异》中有关龙兽在外形特征、本领能力、禁忌弱点及活动场所等方面情况的具体介绍和生动描写,使得我们对作为图腾动物的龙兽的印象更加清晰起来。这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古代龙文化,促进人们对龙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作为神仙的龙人形象

《聊斋志异》中除为我们精心地讲述了一些作为图腾动物的龙兽的奇异故事外,还为我们生动地塑造了一些以神仙身份出现的龙人形象。这些龙人形象中包括了龙女、龙王、龙妃、龙子等各类人物,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龙家庭人物形象系列。这些龙人形象因其身份、年龄、性别和经历等方面情况的不同,其涉及的题材也互有差异。《聊斋志异》中龙人形象涉及的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民女产龙题材。这是蒲松龄对古代民女感生神话的继承和创新,在《诗经・大雅・生民》中记载了周人始祖姜“履帝武敏”而孕生后稷的神话《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简狄行浴时见玄乌堕其卵,取而吞之,怀孕生契的传说。这些感生神话都以女性为主角,事件发生在水边,都有一个孕育生命的象征物。蒲松龄在继承前人有关感生神话的文学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把它改造为民女产龙题材,并把它与龙子报恩题材结合起来,塑造出生动感人的龙子形象,如卷三《苏仙》中的龙子虽然只有一半人类血统,但比起人间的孝子来说并不逊色多少,他对身为民女的母亲苏氏极为孝顺体贴。他在飞升到天上之前,特意为母亲留下一个能有求必应的神奇木椟。叮嘱她“倘有所需,可启藏儿椟索之,必能如愿”,让母亲得以源源不断地获得所需钱物,从而过上安宁富足的生活。在母亲去世后。他亲自赶回来“出金葬母”。为了报答乡亲们对其母亲的关心和照顾。他还特意“植二桃于墓”,为乡亲们栽下了“结实甘芳……年年华茂。更不衰朽”的仙桃树。这个龙子虽然未给人留下姓名。但他显得非常具有人情味和亲切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龙女嫁凡题材。这是一个古老而浪漫的文学题材,早在唐传奇《柳毅传》和元杂剧《张生煮海》等作品中就有龙女下嫁凡人的浪漫故事。然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这一题材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使其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如卷五《西湖主》中把龙妃遇险被救与龙女婚嫁报恩者两个情节结合起来,同时塑造了龙女、龙妃、龙婢等几个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龙女喜爱“以红绡抹额,髻插雉尾;着小袖紫衣,腰束绿锦”,骑着骏马去野外打猎,显得英姿飒爽:她“鬟多敛雾,腰细惊风。玉蕊琼英,未足方喻”,显得温婉动人:当她看到书生陈弼教冒失地题在她的红巾上的诗后并无怒容。反而“看巾三四遍”,并让龙婢用酒食款待他,可见她宽宏大度和聪慧爱才。尤为可贵的是,她对母亲极为善良孝顺。她之所以嫁给书生陈弼教,一方面是因为她看中了陈生的才华,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为了报答陈生对其母亲的救命之恩。作品中的龙妃虽然严厉易怒却不乏人情味,她知恩图报,显得有情有义。此外作品中的两个龙婢也都聪明伶俐、忠心耿耿,显得十分活泼可爱。又如卷四《罗刹海市》中对龙女、龙君、龙子等几个龙神形象的塑造也极为生动,其中以龙女形象最为感人。她欣然听从作为龙君的父亲的安排,嫁给了善良正直、富有才华的凡间小商人马骥,显得孝顺恭敬、敬贤爱才:当看到马骥思念家乡时。她积极支持他回乡侍奉父母,“不忍以鱼水之爱,夺膝下之欢”,显得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在马骥返回家乡后,她毅然坚贞自守,将两个孩子抚养长大并送至其身边:在婆婆去世后,她立刻“续临穴”,亲自上坟哭祭悼念。像龙女这样集贤妻、良母、孝媳、孝女为一体的感人形象,即使在人世间也极为难得可贵。作品中的龙君、龙子待人热情真诚、谦恭有礼,宛如人世间的谦谦君子。

3、龙宫赠宝题材。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龙宫是钱财宝库的象征和代名词。那里收藏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龙宫中的龙神也往往显得慷慨大方,经常赐赠财宝于人世间的凡人。使其过上富足安宁的生活。关于这一点,在《聊斋志异》中的不少篇目中都有所反映。如卷十―《晚霞》中的龙窝君精通音乐舞蹈、待人和蔼可亲,因为赏识溺水鬼蒋阿端聪慧过人、舞技高超,特意向他“赐五文F褶,鱼须金束发,上嵌夜明珠”,使其家由此巨富。同卷《织成》中的洞庭君为人宽宏大度、爱惜人才,他不但宽恕了柳生醉意中以齿啮咬其爱姬之袜的过错,而且还在考察其真才实学后将爱姬送给其为妻,并另外赠送其黄金十斤和持之可免劫难的水晶界方。作品中的龙妃也十分慷慨大方。经常馈赠柳生大量金珠珍宝。

当然,这些描写龙人的题材并非各自完全孤立,而是经常互相穿插结合,形成水融的关系,如卷三《苏仙》便把民女产龙题材与龙子赠宝题材结合起来,卷四《罗刹海市》、卷五《西湖主》、卷十―《织成》等作品都把龙女嫁凡题材与龙宫赠宝题材结合起来。而卷十《五通》则把龙女嫁凡题材与龙婢除害题材结合起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把这些不同题材结合在一起来塑造龙人形象,使得他们的性格更为丰富多样,形象更为丰满感人,作品情节也更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三、《聊斋志异》中龙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聊斋志异》中的龙形象是如此集中丰富、生动感人,体现了作者蒲松龄对于我国古代龙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文学价值方面,《聊斋志异》中的龙形象身上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在《聊斋志异》描写的龙兽形象中。只有个别是作为造恶者的面目出现的,在卷七《龙戏蛛》中的两条戏蛛之龙无缘无故地将“为人廉正爱民”、深受百姓拥戴的齐东县令徐公及其夫人、婢仆共八人先后震死。蒲松龄在篇末“异史氏曰”中感叹道:“闻雷霆之击,必于凶人,奈何以循良之吏,罹此惨毒? 天公之愦愦,不已多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龙一直被统治者视为君王的象征。君王也往往自称为真龙天子。凡是与君王有关的一切几乎都被冠以龙字。如龙袍、龙旗、龙椅、龙庭等。君王走路,叫做龙步:君王发怒,叫做龙颜大怒。我们有理由据此推断作品中的两条戏蛛之龙实际上借指封建君王。徐公作为堂堂的齐东县令。能使其一家八口同时遇害的凶手最有可能是当朝君王。从作品中的有关描写和篇末议论中,我们可推知,也许蒲松龄正是借《龙戏蛛》这篇作品在暗中讽刺封建君王善恶不分、滥杀清正官吏的罪行。

当然,《聊斋志异》中的龙形象绝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尤其那些以神仙身份出现的龙人形象更是作为蒲松龄大力肯定和赞美的对象出现在作品中。在他们身上有着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美德,如他们作为子女时,对待父母善良孝顺:作为妻子时,对待丈夫温柔痴情;作为君王时,对待下属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作为受恩者,他们对待恩人有情有义、知恩图报;对待人才,他们敬贤爱才:对待穷困者,他们慷慨豪爽:对待作恶者,他们惩恶扬善。在这些龙人形象身上寄寓着蒲松龄的美好理想和希望,与现实社会中那些逆子、泼妇、昏君、贪官、负心者、忘恩负义者形成鲜明对比。

《聊斋志异》中的龙形象不但数量多,而且生动感人,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对于以图腾动物身份出现的龙兽形象,蒲松龄主要突出了它们独特的外形、神奇的本领,渲染了它们身上的神秘色彩;对于以神仙身份出现的龙人形象。蒲松龄主要突出了他们美好的人性、人情特点,这充分表现出蒲松龄在塑造龙兽形象和龙人形象时的侧重点选择性和差异性。《聊斋志异》中这些龙形象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形象宝库的内涵和深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第7篇:蒲松龄口技范文

关键词:十日谈;辛白林;聊斋・霍生;齐纳弗拉(伊莫根);贝纳卜(波斯休谟);贞洁;文本互涉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十日谈》是一个中篇小说故事集,搜罗很多民间故事,包括些来自东方殊俗的民间故事。这部小说集反传统、反教会,主张人性的解放,为教会所不容,虽然后来薄迦丘有点后悔,教会还是饶不了他,该书被禁止流通。但是这部作品流传还是非常广泛,是后世作家创作的汩汩源泉。

全书100篇故事,约有70篇有关妇女爱情的小说,作品歌颂妇女的品德、才能,开了后世作家倡导妇女解放的先声。

《十日谈》的一些素材,为英国文学之父乔叟所挪用,在《坎特贝里故事》中,“管家的故事”、“学者的故事”、“商人的故事”的素材都来自《十日谈》,《十日谈》第二天第九个故事,不为乔叟所取,而为莎士比亚所摭拾,写下名著《辛白林》,莎翁还有一个剧本《终成眷属》(All that well ends well)的素材也来自《十日谈》。

为了精细的比较,让笔者先略述《十日谈》第二天第九个故事的梗概,以看出莎士比亚怎样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十日谈》这个故事进行改造。

《十日谈》第二天第九个故事,作者开章明义地写道:

贝纳卜(Bernard Lomellin)受了安勃洛乔(Ambrosius)的骗,输去赌金,叫人杀害他无辜的妻子(齐纳弗拉,Ginevra,后来的莎翁剧作改为伊莫根Imog?蛳en,因为为了行文的方便,有必要在此先说明)。她幸而逃脱,女扮男装,在苏丹国里做了官。后来“他”遇见那个恶徒,派人把丈夫从热诺亚带来,三面对质,结果真相大白,恶徒受到惩罚。她和丈夫载一船时货,回到家乡。

这是薄迦丘自己写的提要,其中有几个题旨的关键词如赌金(试妻),女扮男装,做官(逃走时,以及后来乔装为男生的聪明机智),惩罚恶人。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得还原它的历史背景,因此,再从薄迦丘的原文,挑出重要的题旨关键词,以便跟莎剧《辛白林》比较。译文主要是出自方平之手,80年代出版。台湾桂冠的译本,译者署名锺斯。我对照两本的文字,第二天第九个故事完全相同,译者锺斯恐怕是假托,或者是译者授权另外署名,不得而知。译作前面的导读,则署名台湾学者苏其康。由于本文拟做文本互涉的比较研究,有的地方,不得不多加以节引,黑体为笔者所加,本文撰写时,《十日谈》主要根据英译及中译文本,幸读者谅察。

在巴黎,来了几个意大利的商贾,聊到自己家中的老婆,他们有一个共识,家中老婆一有机会,不会独守空房,不像男人那么高贵(按:暗示妇人,是男性对女性的陈旧偏见)。热诺亚人贝纳卜(莎剧作波斯休谟)与众不同,坚信自己留在家里的老婆贞洁不渝。理由是:她出身名门,能写会念,精通账目。安勃洛乔(Ambrosius莎剧作Iachimo吉亚奇默,罗马公爵之弟)向他挑战,按基督教的教义,男人是天主所创造的万物之灵,女人是仿照男人造出来的(按:指男人比女人高贵),他的太太是女人,按照这样的逻辑,她跟其他的女性一样会不贞(女性是弱者,这是基督教歧视女性的传统偏见:女人是;不贞,本篇有多处提到,强化本篇的主旨)。

结果,贝纳卜被激怒了,接受跟他赌注的挑战。如果安勃洛乔不能使自己的太太(贝纳卜夫人)依从他,安勃洛乔得给贝纳卜一千元。打赌的条件是,贝纳卜三个月内不准回到热诺亚,也不准跟妻子通讯(按:这是著名的赌注试妻母题的源头)。

安勃洛乔回到了热诺亚,买通贝纳卜的女仆,把一只箱子寄存在贝纳卜太太的卧房,安勃洛乔躲在箱子里,乘夜静更深,出来完成他的计谋。他打开箱盖,悄悄走出来,观察房里的陈设、墙上的绘画,看见贝纳卜太太睡得正熟,他轻轻把罗被掀开,见到她左边底下有一颗黑痣,四周长着几根金黄色的茸毛。她的魅力强烈地引诱他(偷窥的欲望)……他于是从她的衣柜里偷了一个钱袋,一件睡衣,几只戒指。(这可能是刻意描写安勃洛乔鸡鸣狗盗的狡黠与技巧,《十日谈》第二天全部10个故事,论者谓全是属于机智的类别。这样也许可以在严肃主题之外提供的一点额外的趣味!)

安勃洛乔得到这么多的证据,证明贝纳卜太太不贞,贝纳卜哑口无言,不得不承认太太已经对他不忠的事实。他赶回热诺亚,在离开市区20英里处,令他的仆人叫他的妻子出来相会,当妻子到达时,命令仆人在深谷幽暗处把她杀死。仆人不忍下手,只拿走她的衣裳回复主人,骗他说任务已经完成,而仆人也让主人的妻子拿走自己的紧身外衣外套,以便女扮男装后逃走。但贝纳卜杀妻的事则很快传遍全城。

在乔装后,贝纳卜的妻子改名换“性”(姓)为西古然(Sicurano da Finale,莎剧用的法文名Fidele(费代尔),意为“忠贞”,扣紧主题;莎剧也没有写她到罗马,她只是到了威尔斯米尔福德港,故事情节后半部不一样),巧遇卡大陆尼亚(Catalonia,在法国西班牙交界处,这是为莎士比亚剧本中出现西班牙人、法国人张本?法国人的出现,莎剧另外还有作为映衬用的情节)的一位船主,成为他的侍从。不久,船只航行到亚历山大利亚(在埃及),“他”把猎鹰送给苏丹王,苏丹王看到西古然伶俐可爱,便把“他”留下来当侍从。西古然得到苏丹王的宠爱和信任,后来更奉命到阿克港的市集贸易。一天,他在意大利威尼斯商人的摊子上见到钱袋等属于“他”的物品,他问明货物的来历,恰好安勃洛乔从威尼斯载了一船货物到阿克港。安勃洛乔见“他”是军人模样(评论者非常注意军人身份与性格,跟普通人不一样),不防有他,把打赌的经过全盘托出。西古然才恍然意识到自己不幸的原因。

“他”一心要在丈夫面前表明自己的清白、贞洁。“他”便设计把安勃洛乔带到亚历山大利亚皇宫,并邀请贝纳卜一起来,让安勃洛乔在苏丹王面前交待他跟贝纳卜的妻子私通的经过,这时,西古然才透露自己女扮男装的经过,对苏丹王哭诉自己六年来颠沛流离的不幸,要求苏丹王严惩的安勃洛乔。苏丹王下令把安勃洛乔绑在刑柱上,让他任由牛氓叮,黄蜂刺,直到死亡为止。

这个故事,充其量不过是12-13面的短篇,到了莎士比亚手里,却成了5幕的完整戏剧,而主题有所改造和提升。赌注试妻在《辛白林》仍然是一个关键的情节,可是赌注的发生,要到第一幕的最后一景才展开。莎士比亚拟写历史,论者以为他借鉴希腊罗马的历史,通过宫廷的斗争,为国王后妃树碑立传。十七世纪初年,本剧初次出版,剧名为《英王辛白林》,便是证明。更重要的是故事强调“高贵”(nobility)的主题。薄迦丘所强调贵妇贞洁的高贵品质,莎士比亚除了萧规曹随之外,这种高贵的核心价值,扩大了道德品质的概念,像奥古斯特斯・凯撒大帝,像波斯休谟、王子、一大堆贵人的高尚品质也包含在内(当然只是提到,但不是刻画的重心,全剧的重点应该还是女子的贞洁)。这个主题,是英国十七世纪戏剧的主题之一,与《十日谈》其他故事情节结合,不断地被炒作(H.G.Wright的著述第4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是莎士比亚把主题之一加以扩充、提炼与升华。本剧第五幕最后轻轻的点拨,很清楚的展示这种价值概念扩长的意图。

莎剧的故事发生地点,从巴黎转移到了英格兰,清一色的意大利商人团队则加入了西班牙人、法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等,而把意大利人跟英国人对立起来,把意大利人的、卑下,对比英国人的勇敢、爱国,极尽讽刺的能事。

《辛白林》中宫廷斗争主线,是莎士比亚所加上去的。王后残酷自私,想控制国王,让愚蠢、狂妄自大的油瓶子克罗顿(Cloten)继承王位。辛白林本有二子吉德里乌(Guiderius)跟阿维拉古(Aviragus),一女伊莫根。两个儿子年幼时被拐走,下落不明,而长女却私自与平民波斯休谟结婚(波斯休谟出身将门,也不是普普通通的平民),毒辣的王后想拆散他们,安排她的油瓶子横刀夺爱,在娶伊莫根不遂之后,便设计迫害她。伊莫根只好逃离王宫,到威尔斯的米尔福德港想离开英国到意大利。时值罗马英国宣战,伊莫根在威尔斯被从高卢、罗马等地调来的罗马兵所活捉,充当罗马统帅路修士的随从。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的克罗顿,杀气腾腾地追赶伊莫根,穿上波斯休谟的衣服,乔装成波斯休谟,追赶伊莫根到米尔福德港附近的山区,与猎人(失踪多时的王子吉德里乌Guiderius,化名波利多尔Poludore)发生争执,为猎人所杀。辛白林的王位继承遂成为大问题。其实,莎士比亚这条大臣放逐、王子被劫的主线,是源于同时代的剧本《爱情与命运罕见的胜利》(Rare Triumphs of Love and Fortune)(《牛津莎士比亚之友》所引)。莎士比亚惯于把剧情复杂化,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多次的女扮男装的机智,使剧情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就主线赌注试妻这个情节而论,故事发生的地点改成英格兰跟意大利的罗马,莎士比亚为突出当时一般人的陈旧的共识:意大利帝国的女人既妖艳又阴险,所以安勃洛乔可以振振有词地类推,说英国的仕女也如此。这时《十日谈》中的贝纳卜,已经逃离英国,在意大利从军。军人性格刚烈,容易被激怒,所以错误地接受安勃洛乔的挑战。这样地叙述,是很合情合理,也为主线衔接另外一条派生出来的爱国主义的主线铺路(三条线索,没有主次之分,只有叙述次序的先后,交织在一块,都为主题的展开服务)。

伊莫根后来逃离王宫,误以为到威尔斯的米尔福德港,不久可以会见她的丈夫。而在罗马的丈夫则误信妻子不忠,下令仍在英国的仆人将她暗杀。仆人不忍心,遂让她女扮男装,从米尔福德港拟逃到意大利(相应于《十日谈》中“齐纳弗拉”Ginievra,女扮男装为苏丹王的随从,正如上述,莎剧没有伊莫根到意大利的情节,罗马英国的战争在威尔士展开,所以莎剧中的伊莫根没有离开英国,虽然她女扮男装,想从米尔福德港逃往意大利)。与此同时,贝纳卜因为杀妻,感到很内疚,他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倒想糊涂地在战场死去。安勃洛乔害得贝纳卜夫妻猜忌,丈夫杀害妻子,也感到无限的忏悔。正如上面所说,恰好意大利殖民主子,为属地英国的朝贡问题与英国交恶。两国宣战,贝纳卜、安勃洛乔被征召入伍远征英国,与从高卢召来的罗马兵团会合,在米尔福德港登陆。西古然被捕,收为侍卫。罗马英国战争开始时,辛白林的军队敌不过罗马兵团,甚至于被俘,后来幸好三位勇士(辛白林的两名失踪儿子跟被放逐的大臣),居高临下,奋勇抵抗,还有贝纳卜,脱掉罗马军装,扮成一位衣衫褴褛的农夫,倒戈替“故国”效劳,英国得以反败为胜。战事结束,罗马军人包括贝纳卜、安勃洛乔、西古然(费代尔)等全部被俘,而国王拟将战俘全部处死。罗马统帅视死如归,但为伶俐的原为英籍的西古然(费代尔)求饶,辛白林见到西古然很可爱,便饶了“他”一命,并给“他”一个完成自己心愿的机会,“他”在俘虏中认出戴着“他”的结婚戒指的坏蛋安勃洛乔,向英王表明自己的身份,并且叙述自己含冤的经过,要求严惩安勃洛乔……(为避免混淆,以及方便比较,这一段的人名,采用《十日谈》。莎剧相应的人名,除了一两个外,恕不夹注)

从以上粗略的比较,我们有理由相信,莎士比亚曾直接或间接挪用《十日谈》第二天第九个故事的情节。大家都熟知,莎士比亚对希腊文、罗马文只是略识之无而已,他不可能直接应用《十日谈》的原文,研究披露,十六世纪初期(1518年),荷译的《十日谈》第九个故事重要情节为短篇小说,为《来自热诺亚市的法德立克》(Frederyke der Ambrosius Jenuen)所挪用(友人妻子乳下之痣改为左臂上的痣)。1620年《十日谈》才有英译本。所以1609年莎翁创作《辛白林》时不可能看到英译本。《来自热诺亚市的法德立克》于1520年翻译成英文,莎士比亚更有可能根据这个译本进行创作,而大臣的遭贬,伊莫根逃亡时改名Fedile(莎剧采用法文名费代尔Fedile,意义为“贞洁”,乃是承袭荷译本)逃到威尔斯米尔福德港、克罗顿被误杀这条主线的情节,大部分来自伊丽莎白时期的喜剧Rare Triu?蛳mphs of Love and Fortune(《爱情与命运罕见的胜利》)。《辛白林》全剧大团圆的结局则是基于莎士比亚的的人格与创作意图,也是那个悲喜剧新文类的需要。莎士比亚宅心仁慈,相信“人会犯错,神会宽恕”(To err is Human,To forgive is divine),所以剧本的终局化怀疑为道德、为美,而意大利的战俘,也全部获得人身自由,英国和罗马和好如初,英国人照旧朝贡(主要是英国人推崇罗马文明,而且辛白林王曾在罗马受教育,接受过罗马人的封赐)。莎士比亚的另一创作意图,正如上面所说,仿希腊罗马的历史剧,为统治者治国作镜鉴。英国十六世纪的《吏治镜鉴》(A Mirror for Magistrates,《镜鉴》)大有中国人《资治通鉴》的借古鉴今的意味。莎士比亚非常熟悉,并用之以谱写失踪的太子吉德里乌等人抗拒缴纳赋税给罗马帝国奥古斯特斯・凯撒大帝的情节。

从创作风格来说,这个悲喜剧,为了避免过分严肃,所以赌注试妻的情节,便成为严肃氛围剧情的点缀。全剧的讽刺,也不是连篇累牍布鲁斯达(Plutarch)式的说教,一般还是比较严肃。

无独有偶,在中国,也有类似题材的小说。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霍生》便是这样的篇章,但是篇幅很短小,比《十日谈》第二天第九个故事更短,充其量不到它的十分之一,两者加以比较,似乎很不相称。《霍生》的知名度,也有待进一步评估,不像莎士比亚的《辛白林》为其晚期著名剧作。但无论如何,笔者还是认为,将两者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作家不同的创作方法以及创作态度,在比较文学方面,以及文学的扩散、传播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意义。

《霍生》的故事,跟《聊斋志异》很多篇章一样,也可能有所本。王立、刘卫英《〈聊斋志异〉中印文学溯源研究》特辟一章:“情人身上的母题与个人隐私权”举出了佛经、以及印度《故事海》很多类似的例子加以证明,这些例子中,笔者认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9,唐义净译,《大正藏》29比较接近,王立、刘卫英节译原文如下:

婆罗尼斯城有一商主,娶妻不久,妻子怀孕。他入海求宝,妻子非要跟着一同前往,不巧在海洋中遇着摩羯鱼,船破,众及商主死,妇人孤身一个浮板漂至海洲,被金翅鸟王娶为妻室,不久生一子,颜貌端正;然而后来则生一鸟子,形如金翅鸟,王死,此子立为国王。母告鸟子,汝兄当立为婆罗尼斯王,鸟子答应了。于是金翅鸟王以双足爪将城中现国王弃于大海,将其兄置于师子座上,威胁诸臣不得违令。这国王此后便成为梵授王……梵授王娶了一位聪明的牧羊女妙容为宫女,让鸟弟带到海洲,不想隔绝时久,妙容就与速疾私通。两人又同乘金翅鸟回到婆罗尼斯,但速疾在鸟身上提前睁眼而致盲,春天来到,梵授王游园碰见目盲的速疾念诵提到妙容,问起她身上的特征,速疾曰:“腰间有万字,胸前有一旋。常结去医花,寄来与人主。”

目盲的速疾不知道自己遇到的是妙容的丈夫,透露了不当说的隐秘,于是梵授王知道速疾、妙容两人的确有了私通之事,心中大恨,遂将两人逐出宫外。

如果将这一则跟《霍生》相比,一则为神话,一则基本上是写实,人物的地位也不同,一为半人半兽的王族,一位普通平民书生,地位悬殊。唯一相同之点是身体上的秘密的情节,这种秘密,也只有最亲近的人才知道。妇人胸前的“痣”,如果不是跟她有私,怎样能知道?基于这样的逻辑,霍生捏造与严生妻子有私,很容易被接受为事实。蒲松龄的《志异》,不一定本此,因为这样的故事可能不断地在不同的地域发生,蒲松龄也许真的是纪实。所以《霍生》文本的出处,比较谨慎的说法是,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受佛经故事的影响,而佛经的故事,可能影响《十日谈》,尤其是第二天第九个故事。跟《十日谈》第九天的故事和莎士比亚《辛白林》素材来源的情况或许间接的相同。印度《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这则故事以及《故事海》的故事等等极端鄙视妇人,认为妇人不忠贞,不可靠(见季羡林序《五卷书》的再版后记)。这些故事跟其他印度民间故事一样,成书于六世纪以前,时代可以早至吠陀时代,也可以晚到史诗时代或梵语时代。季羡林又说,这其中有很多精警的篇章,但也有很多糟粕,譬如宿命论以及对妇女的鄙视。佛经或佛经故事这一则“身体的秘密”,分明是鄙视女子的无行!表面上写神人的婚姻,实际上神人跟平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神秘的色彩不同而已。

蒲松龄出生时距离莎士比亚去世约24年,蒲松龄大概不谙英文吧?《霍生》的创作,至少是在莎士比亚逝世半个世纪之后。明末西方传教士已经来到中国,莎剧是否也被传进来,笔者还没有听说过。蒲松龄的创作素材,据说是从他摆设的茶摊听来的。学者们的研究,显示很多故事是有文献根据的,所以《聊斋志异》的故事也不尽是他所听来的。蒲松龄在毕家坐馆,东家丰富的藏书名闻遐迩,他在课余是有充分时间阅读资料而且能广泛阅读,我们虽然没有文献证据,说他读过《太平广记》一类的笔记小说集,而其他文类中的怪异事物,也可能为蒲松龄所摭拾。

王立、刘卫英也指出,这则与薄迦丘的《十日谈》很类似的佛经故事,是印度民间故事西传到欧洲,为薄迦丘的所挪用。论者以为这类故事向西方传播,不会迟至八世纪,可信(企鹅版英文序文也有类似见解)。但是怎样传播过去,具体情况不详,我们只能这样的假设:佛经及印度民间故事西传,可能通过回教国家传入拜占庭,再由拜占庭传遍欧洲。季羡林在《五卷书》的译序中也说,在第六世纪时,《五卷书》已经译为阿拉伯文,再由阿拉伯国家传遍欧洲,可证。在薄迦丘写《十日谈》第二天第九个故事之前。故事流传的路线,颇难具体蠡测。而且《十日谈》也没有具体注明故事的来源、出处,笼统地说,有些故事取材来自东方。学界对拜占庭传播东西文化的研究,将来也许能进一步披露真相。

蒲松龄这则极短小说,充其量是笔记。笔记在中国比较发达,唐前有《太平广记》,宋朝有《夷坚志》等。在英国则不然,牛津出版的《英国文学性笔记》一书所录,最早是关于十四世纪著名作家乔叟的生平点滴资料,而蒲松龄在创作时,则有卷轶浩瀚诸多的笔记集子可参考,虽然中国的笔记集内容很庞杂,很多不具文学性,似乎还未有人把文学性、非文学性笔记分别编辑。笔记的特色是据事直录,言简意赅,不重视文采。就情节展开而论,则是直线发展。《霍生》写无聊的书生色情的欲望,染上“偷窥”式的恶习。对女性的身体,有非份的幻想。这一点,跟薄迦丘的第二天第九个故事有点类似,但是薄迦丘、莎士比亚“赌注试妻情节”中的“偷窥”,当这一念头萌发时便戛然而止,安勃洛乔对加以抑制,莎士比亚前后用约30诗行加以描述,可以证明。安勃洛乔那样做,主要是因为他的目的在赢取赌注,压压对方英国人的威风。这个情节母题不断被炒作,不断跟《十日谈》其他的故事的情节组合,发展到十七世纪比较后的喜剧,竟然有反的情节出现。英国喜剧母题的翻新变异,于此可见一斑。

《霍生》在《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卷三368页,大概是蒲松龄早期的作品,地点设定在山东文登,也许作者拟使故事更令人相信其真实度。严生的妻子身体有点跟寻常的人不一样,生了两颗疣,这本来是个人的隐私,外人绝对不知道,偏偏妇人生育,得由接生婆接生,这个隐私,也就由接生婆之口传出来。好事的接生婆告诉好事的霍生的妻子,好事的霍生妻子告诉了好事的霍生,素好幻想的霍生,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并且加油加酱,戏弄严生以取乐,说严生的妻子跟他有私情,不然他怎样会知道这个隐秘。霍生这样戏谑取乐,不无偷窥、的意味。严生羞怒,一时冲动,没有加以细究,便信以为真,回家棒掠妻子,妻子只能忍受,严生越打越气,妻子毫无申辩的机会,忍无可忍,只好上吊自杀,以示自己的清白,并作强烈地抗议。霍生的戏言作乐,竟然夺了一条人命!这是因为男女不平等,女子无从反抗。妇女看起来很被动,而实际上,妇女(及作者)化被动为主动,严生妻子死后变为厉鬼,使严生全家不得安宁。更有进者,霍妇多事,不久也得到报应死去,而霍生本人,则报应兼羞辱双至!严妻变的厉鬼,掌掴他的双唇,让他长双疣(类似她的双疣?)以雪恨,让他的余生不能言笑,永远受痛苦的折磨。这种态度,已经跟佛经及印度民间故事对妇女的态度,迥然不同。两者的浪漫气氛不一样,一为预示结局,一为复仇,化悲愤为力量。这是两者第二点不同。

我们得承认,这两者的比较,不大成比例,一为长篇,一为极短制,成就也各有不同。但是同是叙事文学,还是有可比性,有比较的意义。

比较莎剧跟《霍生》,我们还可以看出民间文学的生命力,作家创作,从生活中不断提炼,而创作主体的创作意图,左右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主题的覃思竭虑,不断地改造,也提升了作品的价值。

我们也发现,东西文化交流的的中介以及一些交流中心,印度佛经及故事东、西传播,多种母题各为东西文学延用,造成东、西文学某些巧合的现象。这种范式(paradigm)的发现,是比较的文化意义所在。

我们也发现,文本互涉,直接或间接,在东西文学分别的进行,且有后出转精之势。这也是世界文学发展的规律。

两者具有的浪漫色彩也不同。莎士比亚第五幕的鬼魂,按照西方文学传统,有预示结果的作用。莎士比亚把《爱情与命运罕见的胜利》中的神明朱庇特等,高高在上、监督、俯视人间,改成见不到的神明,而通过梦魇、鬼魂的出没,传达k们的意旨。蒲松龄则直接写厉鬼作祟,伸张正义,一显一隐,异其趣。

莎士比亚曲折地抒写,跟写《李尔王》《雅典的泰蒙》那样愤世嫉俗的激情已经过去,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经垂垂老矣,厚道得多。而蒲松龄的浪漫幻想,更具有积极的意义:惨被冤枉的厉鬼,直接执法。蒲松龄对现实陋俗、道德的沦落,感到愤慨,对《大清律例》的不健全,提出质疑,对人权、隐私的保护,提出强烈的诉求。这促使日后法律现代化时,立法者得及时加以纠正。蒲松龄年轻气盛,满腔的孤愤,于此尽情倾泻。

第8篇:蒲松龄口技范文

关键词: 莲雾;生态学特性;丰产栽培技术 

 

莲雾(Syzygium samavangense Merr.et Perry)是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又名辈雾、琏雾、爪畦蒲桃、水蒲桃等,属热带常绿乔木。原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目前国外以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栽培最多,菲律宾次之,泰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均有栽培。我国广东、海南、福建、广西、云南和四川等省(区)有少量栽培,以台湾省栽培最多,其最具经济价值的品种为黑珍珠莲雾和黑钻石莲雾。莲雾果实含水分92.87%,蛋白质0.35%,碳水化合物5.97%,灰分或矿物质0.21%,粗纤维0.46%,还富含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营养非常丰富,具有生津止渴、解热利尿及养颜润肤等功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此外,由于莲雾果实颜色鲜艳、果形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探索和研究莲雾的特性及丰产栽培技术,为当地莲雾的生产提供技术参考,对繁荣水果及园林绿化花木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生态学特性 

 

莲雾喜温怕寒,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花期遇到7℃以下的气温时,花蕾与幼果会受寒害而脱落。高温潮湿环境下,生长快,结果多,果大,产量高。果实发育期遇干旱无雨,果实小且品质差。久旱后遇骤雨,易落果和裂果。充足的光照下果实着色好。莲雾对土壤要求不严,各类土壤都能生长结果,但以肥沃、疏松和潮湿的土壤生长结果较好。莲雾还是河岸林优势树种。 

 

2丰产栽培技术 

 

2.1育苗 

莲雾种子少,—般采用空中压条繁殖,也有嫁接、扦插繁殖的。 

2.1.1空中压条育苗。空中压条育苗也称圈枝育苗,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苗快、结果早,并能保持母树优良性状等特点。选茎粗2~3cm的枝条于5~6月先进行环剥皮,宽度约3cm,同时除去形成层,然后用粘土适当掺些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扎起来。为保证生根迅速、量多、根壮,可用吲哚丁酸等生根粉涂抹剥伤部,或在生根基质中加入吲哚丁酸或生根粉。一般1个月后即能生根,待2~3个月新根充实后从基部剪断。刚剪下圈枝苗,必须在苗圃或树荫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植,使根系发育壮实。假植期间应经常观察、防治病虫害,并酌情修剪,培育出良好的树形才可出圃。 

2.1.2扦插育苗。选充实饱满、无病虫害、已木栓化的一至二年生枝,剪成20~25cm长的插穗,上部保留2~3片叶,并且每片叶子都剪去一半,插条基部削成楔形,然后将其基部浸入配好的一定浓度的激素中,可以利用浓度为1 000~1 500 mg/L的生根粉2号、IBA、NAA和国光牌生根粉等进行处理,浸入深为插穗的1/3~1/2处,浸泡2min取出,立即插入沙床上。沙床预先用1 000倍的多菌灵消毒,插后立即淋足定根水,采取大棚内通风、棚顶遮光、喷清水等管理措施。 

2.1.3嫁接育苗。莲雾嫁接苗具有主、须根发达,适应性强,种植后速生快长,早结丰产的优点。可以用蒲桃、莲雾的实生苗作砧木,在丰产、稳产、果大质优、品种纯正的莲雾母树上,选取生长充实、树冠已木质化的一年生枝条作接穗。接穗采后剪除叶片,保留的叶柄与潜伏芽齐平,用湿毛巾包扎或用湿河砂藏保湿备接。嫁接方法用补片芽接、腹接、切接或劈接均可。嫁接苗出圃一般要求砧木根系发达、主干离地面5cm处粗度在1.0cm以上、接穗生长2~3次梢,高40cm以上、顶芽稳定时才出圃。 

2.2 栽植 

2.2.1选地、整地。宜选择光照充足、高温潮湿的环境,要求土壤肥沃、疏松、潮湿。建园宜选背风的园地,以微酸性砂质土为最适宜,微酸至微碱(pH值5.5~7.8)的砂壤至红壤均宜。采用穴状整地的方式。按株行距(4~6)m×(6~8)m挖定植坑,坑的规格一般为80cm×80cm×60cm,最好能提前1~2个月整地,并施足基肥,回填好坑。 

2.2.2栽植。栽植以4~6月为宜,若水源充足则2~3月或9~11月均可。种植后基部覆盖,以防土壤干燥,且每隔2~3d灌1次水。并立支柱固定植株,避免风吹摇动,影响根部发育。 

2.3抚育管理 

要达到丰产的目的,必须做好莲雾的抚育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土壤管理、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措施。2.3.1中耕除草及灌溉。除草是莲雾果园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视杂草的生长情况、结合施肥进行。幼龄树可不必中耕,结果树在9~10月结合施肥进行中耕除草,以促进开花结果。9~10月可使土壤适当干旱以利果树进入休眠及花芽分化,其余时间应供给足够的水分,尤其是在修剪、施肥及催花处理后2周花芽形成后,应全园灌水,以防落果裂果,增大果实。 

2.3.2施肥。莲雾需肥量大,幼龄树对氮、磷和钾均需要,但应勤施薄施,而5龄以上的结果树,则以氮、钾肥为主。施肥方法由树冠滴水线挖环状沟施。在施足基肥外,还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时期追肥。①开花前,即萌芽至开花结果初期追施速效氮肥,适当配施磷肥,施肥数量随树龄而定。②幼果膨大期,一般株施氮、磷、钾含量各为15%的复合肥0.25kg。③果实转色期,即采果前5~10d追施速效磷、钾肥为主,以沟施为好,可使果实体积增大、果形色泽好、品质提高。南方降雨量多,易造成肥料淋失,整个生长期宜叶面喷施0.2%尿素或0.2%磷酸二氢钾4~5次。

第9篇:蒲松龄口技范文

题组一 记叙类(含新闻和寓言类)(24分)  1.(2015·沈阳二模)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材料的要点,不超过20字。(4分) 哈佛大学商学院商业管理副教授弗朗西丝卡·吉诺说:“我们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在恶劣天气下,人们能更好地专注于工作,此刻的天气不会让他们脾气糟糕,因为他们能心无旁骛,不会去想着到外面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研究人员要求200名成人预测天气对个人工作效率的影响。超过80%的人预测好天气会提高工作效率,约同样比例的人预测坏天气会降低效率。 为了检验预测是否准确,研究人员对日本东京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为期两年半的调查,持续追踪该行雇员的工作效率。研究人员将获取的具体数据与同时期东京的气象数据做了比较,发现降雨量每增加1英寸,工作人员完成每单交易的时间就减少1.3%。“我们发现,能见度低且极端温度也与工作人员效率高的时期相符。”吉诺说,“同时,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则工作效率低下。” 答: 2.(2015·昆明质检)给下面的文字添加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4分) 本报巴黎11月5日电 (记者王芳、张烁)法国巴黎时间11月5日15时30分(北京时间5日22时30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的大会议厅里,来自195个会员的200多位部长、3 000多名代表济济一堂。在全体代表一致推举下,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郝平作为大会候选人正式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任期两年。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8年来,中国代表首次当选“”。 答: 3.(2015·郑州一模)下面来自《环球时报》的新闻,试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向同学们转达主要信息,不得超过30个字。(4分) 德国海德堡大学国际冲突研究所周二公布最新一年“全球冲突晴雨表”报告。在“冲突晴雨表”分布图上,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国家被涂上了代表“和平”的白色;中国则是黄色,表示为“危机地区”;俄罗斯和印度则是橙色,表示面临“地区冲突”;中东、非洲、中美洲部分国家被涂上了“红色”,代表“战争”。 研究人员担心,2014年许多危机可能在某个时候升级,甚至发展成战争。除了美国对叙利亚可能发动战争外,中国东海上有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争端也是一个“热点”。 答: 4.(2015·辽宁调研)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4分)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为什么不译作“霉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理”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褒贬意义。 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 答: 5.(2015·唐山联考)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15字以内)(4分) 根据北京市公布的中高考改革方案,2016年开始,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其中听力占30分。实行社会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中考英语由120分减为100分,其中听力增加到50分。 有关负责人说,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英语这么多年,但效果并不很好。许多学生的英语还是“哑巴英语”,张不开嘴,不敢交流。此外,英语教育越来越趋向应试化、畸形化,亟须改革。 答: 6.(2015·哈尔滨模拟)归纳下面这则寓言的寓意。(不超过25个字)(4分) 有一张弓做事很毛躁。一清早起来,弓张开双臂,刷地就是一箭。 箭刚飞出去,弓马上就大叫起来:“唉,唉,等等,回来!我还没想好射向哪儿,你出去干什么呢?” 弓拔腿就追,可箭早没影了。 答: 题组二 议论类(4分) 7.(2015·西安模拟)根据所提供语段的意思,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一句话,要求能解释“真正的享受”,不超过30字。(4分) 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对此就不免见仁见智了。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迷误之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而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的争论,因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高档家具、四饭店、KTV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奢华的消费并非享受的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走马看花式地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 要言之,真正的享受是 题组三 说明类(含下定义类)(12分) 8.(2015·济南三校联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抓住主要信息,为“播客”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4分) 播客的英文名称为Podcast,我们将播客简单地视为个人的网络广播。播客作者借助数字广播技术,将其录制的声音和视频节目,上传到互联网上,通过专门软件与便携播放器实现播放,从而与广大网友分享。网友不必实时接收,也不必端坐电脑前,可将节目下载到自己的播放器中,随时随地收听收看,自由地享受。 答: 9.(2015·杭州一模)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微信”下定义,不超过50字。(4分)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免费应用程序,它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支持不同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腾讯公司总裁马化腾在产品策划的邮件中确定了这款产品的名称叫作“微信”。 答: 10.(2015·邯郸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简要概括“4G”的优越性,不超过25个字。(4分)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系统能够以100 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 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 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竟然与固定宽带网络价格相当,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此外,4G可以在没有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题组四 提取关键词类(12分) 11.(2015·郑州二模)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3个字。(4分) 冷漠已使我们的社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凉场面,让“冷漠流行症”达到高潮。有网民说,“行善有风险”,出手不得不谨慎。“彭宇案”殷鉴在前,法律在几起类似的案件中,没有站在善的一方,对社会道德水平的下滑,其负面作用怎么评估都不为过。但是,一味将道德的丧失推到“彭宇案”上是否也是推脱?社会价值观的坍塌与法律的助推,究竟谁是因谁是果? 早在2001年,已有32名全国人大代表就增加刑法罪名提出议案,建议增加“见危不救罪”和“见死不救罪”,发挥法律对公民向善的引导作用。这一方面有助于遏制类似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法律毕竟不是道德。法律应该站在社会的道德底线上,而道德虽然不是强制性的,却是一个社会得以凝聚的软实力之一。怎样让整个社会都鼓励善良、奖励善良,不仅是法律的事,更是价值观的问题。真心希望下一次不再出现害怕惹祸而沉默的围观者。 答: 12.(2015·广州二模)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写出四个关键词概括文意。(4分) 美国能源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利用Tevatron对撞机,成功发现两种罕见的粒子:一种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底夸克组成;另一种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底夸克组成。它们是最为常见的质子和中子的“远亲”,属重子范畴,这也是夸克理论预测出的6种重子中的两种。该成果有助于人类完成重子周期表。 关键词: 13.(2015·洛阳调研)下面是关于嫦娥五号工程的报道,请概括这一工程的三个阶段,每点不超过5个字。(4分) 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兼副总设计师张玉花透露,嫦娥五号目前正在研制,由上升器、着陆器、轨道器、返回器四个器组成,计划在2017年—2018年选择恰当时机发射。相比嫦娥三号、四号,嫦娥五号难度更大,计划于2020年前实现从月面采集两公斤样本返回。 答: 题组五 其他类(8分) 14.(2015·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提取重要信息,按要求分别写一句话。 (4分)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也称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他少负才华,年轻时即考取秀才,但以后多次参加科举,到老未中举人。家境贫寒,长期做私塾先生。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闲时坐于村口,供人茶水,与之闲谈,搜集大量素材,创作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全书共490余篇,现在已有日、英、法、德、意、俄、越南、捷克、罗马尼亚、波兰、西班牙等20多种语言的译本。 (1)突出蒲松龄的身份,不超过25字。(2分) 答: (2)突出蒲松龄的成就,不超过25字。(2分) 答: 15.(2015·南京联考)有个小女孩叫阿花,从五岁开始每天6点整就会起床做早餐,她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要上幼儿园,要完成作业,还要照顾她的小狗。放学回家后,还要晒衣服、叠衣服、刷澡盆、打扫、整理衣柜,有时候还要给晚归的爸爸做晚餐。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要做这么多事情呢?因为阿花的妈妈在阿花九个月时乳腺癌复发,她开始思考:教孩子什么东西最重要?阿花五岁时,妈妈去世了,妈妈教会了阿花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务。这个故事就来自于日本畅销书《会做饭的孩子,在哪里都能活下去》。 请你根据这个故事,用一个简练而深刻的句子总结出阿花妈妈的教育理念。(4分) 答: 参考答案 1.研究表明恶劣天气会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或“研究表明天气好坏与工作效率高低成反比”。) 2.郝平执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郝平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席;或:郝平被推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席;或:中国代表首次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3.德“全球冲突晴雨表”,中国东海成战争“热点” 4.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外文不能。 5.2016年始北京中高考英语将改革。 6.做事要有的放矢,三思而后行。 7.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或:与金钱(物质)不成正比,而与审美、启迪心智等心灵活动有关的] 8.(播客是)借助数字广播技术将声音和视频节目上传到互联网供分享的个人网络广播。 9.(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支持不同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 10.速度快,价格合理,计费灵活,易于覆盖(覆盖面广)。 11.冷漠 道德 法律 价值观(语序可调整) 12.美国 发现 两种 重子 13.(1)正在研制;(2)择机发射;(3)采样返回。 14.(1)《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是清代山东文学家。(或“清代山东文学家蒲松龄是《聊斋志异》的作者”) (2)文言小说圣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20多种译本。 15.爱孩子,就要教会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