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后进生转化计划范文

后进生转化计划精选(九篇)

后进生转化计划

第1篇:后进生转化计划范文

二年级语文后进生转化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 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63名学生,其中1名由于特殊情况长期在家。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了解,我班学困生主要有:李永博、瞿宁、马文凯、王莉、郭永琪、张顺业、卜文清、王雪、闫美玲等。其中前五个学生是这学期第一次测试不及格者,其他四个也是语文数学成绩都不理想的,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基本的作业,除了闫美玲、卜文清外,其他学生在教师上课辅导后仍均难以写出通顺的、连贯的一两句话。根据本学期对他们的观察得知:以上学生在以本班集体为样本团体为参照下,显得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良,暂时记忆力弱,长时记忆持久性差,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加之家长不够重视其学习,有的学生还会撒谎欺骗老师和家长等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其总是落后于其他学生。针对这些情况,我尝试着这样做:

二、具体措施

1、找准突破口,稳步提高

学困生的学习之所以落后,比较根本的因素是学习方法和方式上存在问题。李永博同学要不交空白作业,要不就交错字连篇的作业;张顺业的作业潦潦草草。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好不容易管住自己写的作业,得到的却是满目红叉的结果,也就失去了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我开始单独观察学困生抄写生字和词语。我对观察结果作了归纳:一、观察不仔细,盲目信任自己;二懒惰思想严重,不舍得花时间逐个对照课本中的词语,将所有的词语都先带个头,然后撇开课本自顾自写,这样往往导致要错就错一长串。三、没有检查习惯,写好后合上本子就完事。在此结果的基础上,我觉得抄写生字词是相对简单的学习行为,所以先给最基本的抄写行为做了如下规定:一、未完成抄写生字词的家庭作业一律补写四遍 这是告诉学生懒得写作业,将导致获得更多的作业,这也符合人的心理规律;二、写好作业后必须仔细检查,凡是在老师批改后得到4个以上红叉的要重写,得到4个以下红叉的要将该写错的生字词补写4遍这是为了防止学生写作业时走神,写到第三、四个容易错。三、字迹轻飘、模糊、大得格子都写不下的得一次次重写,一直写到老师能看清楚。五、改变作业评价方式:优良中代表书写态度,ABC代表正确率,如书写整齐又没出错,评价为优A,以此类推,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我想学生做了说明并尝试适用,学生看到这样的评价就知道自己下次要努力的方向。我想以写好生字词为突破口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协调能力,一步一步,一天一天地提高。

2、树立榜样,激发兴趣

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塑造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是许多教师的一项绝招。在学困生的辅导上,也要用赶、帮、超三个字。许多学困生都存在背诵困难,究其原因除了天赋外,更多的是注意力方面和学习兴趣方面存在不利因素。我们班王亚丽总是在第一时间找老师背诵课文,往往只教了一课时就追着老师了。有一次我让学生练写字帖,发现她一边练字,一边在小声地练习背课文,感觉就像家长一边编织毛衣,一边看电视那样轻松惬意,完全没有感觉到老师一直在注视着她。我恍然大悟,被全班称之为背诵大王的头衔原来就是这么勤奋得来的。第二天早自习我便及时给全班树立这个争分夺秒地背诵课文的好榜样。当然,我不是让所有学生都这样一心二用,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我这样做的目的就要给学困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树立功夫不负有心人的信念,要知道所有人都是靠勤奋好学才能取得好成绩的,只有舍得花时间才能提高自己。好记性,不如懒笔头,课外,我提倡学生多做摘抄。可是,大多数学生一时难以习惯,要么忘写,要么写了,可字迹潦草,我就坚持每天表扬那些及时做摘抄,字迹工整的学生,而且这被表扬的学生对象不断地更换。这样,给学困生一个暗示:同学们一个个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老师的称赞,我也要努力这样做!

3、家校合力,共同促进。

通过和几个学困生的家长个别接触,我发现他们大都有破罐子破摔的教育思想,比如李永博、瞿宁、王莉几个学生的家长。作为一名教师,我首先做的是通过谈话,让这些家长知道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有不可推卸的义务责任,作为本班班主任,我用乐观向上和真情赏识的心态,激发家长对子女的美好期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用恒心和耐心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电话联络,坚持做到每天让学生抄写备忘录,并让家长签字,第二天交给老师检查,这样以防家庭作业被学生借口遗忘。那些还没有取得联系的家长,我也会想方设法,尽量做到家校沟通无限,教育效果倍增。至今教育效果比较明显的是闫美玲。

4、发扬学校育人特色,提高学困生素质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一个人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并不代表这个人的素质就很高。对于学困生而言,提高素质显得犹为重要。新学期开始后,学校启动六个十工程。依靠这一特色载体,我开始以多加少扣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特别是对于学困生,加分理由要形形,标准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尽量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6、持之以恒,巩固习惯

学困生要提高学习成绩不是一天两天,一周两周就能行的。学困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转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从不及格到及格的转变过程中,他们一定会出现多次反复,我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所以我必须以满腔热情投入到补差工作中,力争使我班的学困生告别落后,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时间及辅导内容安排

1.利用在校每天的晨读,教这些孩子读今天学或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这些孩子的朗读水平。主要是带读,在班里找朗读水平好的学生负责。安排如下:

马东芳:李永博、瞿宁。

贺丽佳:马文凯、王莉。

潘静宜:郭永琪、张顺业。

常思莹:卜文清、王雪、闫美玲。

课堂多给他们展示读的机会,及时鼓励朗读亮点,如读出某个词的味道等。

2.利用在校早读听写前一天所学生字,及时发现小问题及时纠正,尽量减少回生现象,防止越来越多不会写生字的堆积,造成负担。

3.利用课外时间辅导做学习之友,解决其中遗留的题。

二年级语文后进生转化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本班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9名,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够努力,因而其基础知识掌握地不够好。后进生主要困难在学习不努力,对学习没有信心,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有的是差在基本技能及创造性发挥上。还有一些是差在细节上。因此,转化潜优生工作重点应放在转化学生的自信心及创造性上。班内学困生情况如下:成绩较差的:杨余明、李婧、罗敏丹,习惯较差的:郑灵淼、左启明、颜嘉成。

二、转化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班内后进生能基本掌握学习的方法,能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于掌握基本技能起到推动作用。

三、学习困难的原因:

1、由于基础较差或习惯较差,很多问题老师讲数遍,他们照样记不住。

2、缺乏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懒惰贪玩,上课不注意听讲。

3、在家庭方面,学生家长有的是对子女溺爱,因此个别学生家庭作业完成,或边看电视边作业。有的是学生家长自己没文化,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及时辅导。

四、转化措施:

1、加强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组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深入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通过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实施素质教育全体、全面和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的关键是形成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职能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教师应注重创造,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特别是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和民主,尊重和信任,理解和宽容,亲情和友爱,同时受到感化、激励和鼓舞。

2、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努力探索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新路子。

⑴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去。有目的地进行学生心理知识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去。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状况,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双育合力。

⑵加强对后进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搞好特别学生的情况跟踪调查,对其心理障碍进行研究和排除,矫治其心理疾病,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德育功能。

⑶校内外齐抓共管,家校结合,拓宽教育渠道。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最好的帮手和支持者。将通过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另外,通过家长委员会,把学生中在接受心理健康指导后取得明显成效的例子在家长中广泛宣传,帮助家长掌握部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指导他们训练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3、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实效性。

⑴建立健全后进生转化工作档案。确定帮带对象,不使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对每一位后进生的思想,学习状况,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家庭情况等都作详细记录,制定具体的措施和目标。期末总结评比,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

⑵对后进生坚持四个不五个先原则。四个不即:不定性,不歧视,不溺爱,不加压。五个先即:表扬鼓励优先,关心帮助优先,作业批改和学习辅导优先,家访优先,参加群体活动优先,以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⑶加强对后进生辅导。为确保对后进生课外辅导的时间,各班级、各任课老师除平时辅导外,学校统一安排,每天下午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对后进生进行文化课辅导。

4、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面提高教学质量。

⑴贯彻兴趣贯课堂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课堂教学中,课堂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的去体验,获取。对一些后进生,要给他们创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课上有所思,有所情,有所收获,以情入境,真正从思维上参与,从情感上参与。

第2篇:后进生转化计划范文

一、建立感情基础,亲近孩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的感情。

班级管理中,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在班集体,我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二、尊重人格、理解孩子。老师的理解为他们改正错误创造宽松的氛围。

与好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们犯错,班主任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风见,以诚对待,切忌动不动当众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

三、鼓励为主,发现亮点。善于捕捉闪光点,对他们的一点进步,一次好事,都进行激励,使之发现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后进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所以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遇到后进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亲客观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要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千万不要吝惜"好话",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四、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实效性。

1、建立健全后进生转化工作档案。确定帮带对象,不使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对每一位后进生的思想,学习状况,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家庭情况等都作详细记录,认课教师负责帮带任务,制定具体的措施和目标。期末总结评比,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

2、对后进生坚持“四个不”“五个先”原则。“四个不”即:

(1)不定性,

(2)不歧视,

(3)不溺爱,

(4)不加压。

“五个先”即:表扬鼓励优先,关心帮助优先,作业批改和学习辅导优先,家访优先,参加群体活动优先,以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五、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面提高教学质量。

1、贯彻“兴趣贯课堂”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的去体验,获取。对一些后进生,要给他们创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上有所思,有所情,有所收获,以情入境,真正从思维上参与,从情感上参与。

2、积极探索“低起点,多层次,高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低起点”就是传授新知识的起始阶段放低起点,运用直观形象的方法,使学生听的懂,学得进。“多层次”就是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高要求”就是精心钻研教材,使所有的学生都处于“跳一跳,摘个桃”的学习状态。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与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加强家校联系,相互配合,以利于后进生的进步

第3篇:后进生转化计划范文

如果将共和国60年来的现代化历程比做一本厚重的典籍,那么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就是闪光的“扉页”,开启了工业化之路;随后历经计划经济桎梏下的黯淡文字之后,才迎来具有色彩的“五五”“序言”。自此以后的二十年中,快速增添上从难以温饱到基本小康的华丽插页,及至21世纪的肩头上,重启国富民强的新旗帜,谱写斑斓多彩的“十二”篇章。

一、建设新中国:在落后农业大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1952年底,共和国收拾理清抗战以来衰退的国民经济后,收获的是一个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当日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就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历经三十年的努力,终于建立了独立完整工业体系。

1.锋芒初显的“一五”

“一五”计划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初步建立了工业化基础,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与1949年相比,1957年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0%增加为56.7%。此外,“一五”期间实现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该计划属于草莽粗创,杂糅了计划与市场的要素,比较切合实际。颇为成功。

2.徘徊前进的“二五”

当“二五”计划继续以重工业为中心,提出在五年内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目标后,许多关键的工农业产值都远远低于指标。于是只好按照八字方针“整顿、巩固、充实、提高”,治理失衡的国民经济,调整过高的重工业指标,发展农业等基础产业。随后还将1963-65年作为国民经济调整过渡时期。

3.重大转折的“二五”

吸收了“二五”的经验教训,“三五”计划最初的设想重点是解决“吃穿用”问题,按照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重视发展农业的同时。增强基础工业,使得国民经济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有重点按比例发展。但由于受到特定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期间又转向“备战、备荒”的方针,将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进行三线建设。

4.反复调整的“四五”

由于受到“”的干扰,“四五”计划就―直在调整的状态之中。前期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建设“三线”战略后方、建立经济协作区、初步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973年后逐步改变了以战备为中心的战略,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沿海与三线地区建设并重,重新发挥沿海工业基地的优势,重视农业发展。虽然这些有益的调整并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但也为建立经济建设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再造共和国:从不能温饱到小康水平

5.开启改革的“五五”

“五五”的目标是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同时重视农业发展,期望到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历经一些波折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新八字方针――“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使得粮食产量创新高,轻工业发展超过重工业,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得到进一步协调。

大致而言,“二五”至“五五”期间,执行的是“大计划小自由”的计划经济体制(详见附表),五年计划大多内容粗放。与实际多由脱离,且执行中多有变化,大多数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6.推进农村改革的“六五”

此时继承了“五五”的新八字方针,突出强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除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外,还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原有的计划框架中开始市场化取向,从封闭半封闭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对外开放。这是继“一五”后比较完备成功的计划。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基本解决了蚝期困扰的温饱问题。

7.贯穿价格改革的“二五”

到“七五”计划时,基本目标设定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使改革开放顺利展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继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七五”时期把改革放在首位;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将科教置于重要的战略位置;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这一期间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8.全面改革开放的“八五”

“八五”时期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战略。提出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财政税收管理制度、金融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等。这是执行得最好的五年计划之一,提前五年完成了预计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GDP年均增长12%(创最高纪录,比“七五”时期提高了近4%),城乡人均生活费年增长率7.7%、4.50%。 大致而言,与“五五”以前的计划相比,“六五”至“八五”前期计划的内容趋于全面,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并存,越来越重视市场的调节作用,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9.经济软着陆的“九五”

“九五”时期处于国家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的最后五年,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促成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仍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年均增长8%。

历经允许个体经济、家庭承包、三资企业之后,当“九五”计划完成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已经实现,国家计划的目标即将转向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如何让所有阶层共享改革与开放的成果。

三、开启新时代:从经济发展到国富民强

10.跨世纪的“十五”

“九五”计划中指令性计划有100多个,“十五”中大幅度减少,且基本是指导性或预测性数字,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该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十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为年均9%,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元。

11.科学发展的“十一五”

“十一五”“计划”改为“规划”,标志着在经济运行方面,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政府转向提供战略性的指导规划、宏观经济。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各层次民众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12.文明演进的“十二五”

第4篇:后进生转化计划范文

关键词:台湾地区 农业 生物技术 科技计划

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上世纪20-30年代,日本占领下的台湾农业就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形态。50-60年代推行的第一次,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台湾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达13%、农业劳动生产力年增长6.3%。1952年台湾的农业产值达到62.18亿元(新台币,下同),占当年台湾GDP的35.9%,而工业只占18%。经过十多年的发展,1963年农业产值达到235.97亿元,占GDP的比重下降为26.8%,工业产值达到28.1%,工业产值从此超过了农业[1]。在1953-1968年期间,台湾农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5%,被称为台湾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台湾当局开始实施“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将农业部门的“成长”和“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2]。而1969年则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逐渐进入停滞阶段甚至出现负增长,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台湾农业占GDP的比率不断下降,从1968年的22.1%下降到1970年的17.9%和1972年的14.2%[3]。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台湾当局开始实施“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2]。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1980年推行的“第二次土地革命”,主要措施包括了进一步加速农地重划,促进共同经营、委托经营和代耕,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区等。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台湾农业已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进入到所谓“精准农业”阶段,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都比较高[4]。台湾的农产品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使农产品符合相关国际标准,推动农产品的出口。另外,台湾也开始大力提倡订单农业,将农业全面推向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在工业化时代的台湾农业发展也面临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第一,台湾是一个孤立的小岛,资源缺乏,人均耕地面积小,还面临着耕地的持续减少;第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受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影响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三,台湾的城乡贫富差距也使得农村就业人口持续减少。

面对这些问题,台湾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台湾农业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工业化起步阶段,曾经给工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支撑起了台湾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农民增收放慢、劳动力不断缩减的情况下,台湾当局面对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认识到只有顺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积极倡导农业的转型升级,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价值、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精准农业。因此,高度重视农业与生物技术结合的研究与应用,充分发挥生物技术在农产品开发上的巨大潜力,提出要创造新一轮的农业黄金时代。

一、台湾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的背景

20世纪末,台湾生物技术产业稳定增长,1997年的产值达到147 亿元。在产值结构上,食品占51%,医药占24%,特用化学品占11%,其它占14%,其中农业生物技术部分,包括种苗、动物用药品及食品等,约占70%以上[5]。

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上、中、下游的配合以及产学界之间互动关系急待建立,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研发基础薄弱,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学术机构整合程度不高,研究效率需要提升[5]。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巨大应用前景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解决农业生物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台湾当局从政策上不断加大了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增加科技研发经费和人力的投入。1982年台湾当局颁布的《科学发展方案》将生物技术列为8大重点科技之一,1987 年实施了《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利用计划》。在1995-1997年间,台湾“行政院”通过和修订的《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

为了发挥台湾的竞争优势并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需要,整合研发各阶段的优势,推动官产学研整体的创新机制建设,台湾“国科会”于1996年提出设立“国家型”科技计划并拟定了《“国家型”科技计划推动要点》[6]。1997 年3 月,台湾“国科会”将农业生物技术确定为台湾首批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

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概况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for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的总目标是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上中下游的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加强本土性、具产业发展潜力的研究,落实产业应用,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计划提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是精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台湾农业产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主要针对地区内产业发展需要,一方面开发本土性、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有关的科技资源,使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在本地区得以牢固扎根,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体系,将本地区发展为亚太地区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中心。该计划的首要目标是整合台湾既有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上中下游资源,发展具有市场前景、本土性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发展高科技平台,提升产品质量,增进产品的盈利率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在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方面,该计划整合各资助单位现有计划中具有产业应用前景的成果,引入产业界的参与,有效建立研发应用的完整体系。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共执行了三期,从1998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2008年以后,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台湾农业的科技优势与地理条件,台湾“农委会”提出《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代替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引导农业从生产转向生活产业发展,期望以台湾高素质的研究人力、多样性的生态和文化及以发达的资源技术环境为基础,推动农村再生计划、海岸新生计划及6万公顷绿色造林计划,共同支持精准农业的发展。

1. 各期计划的总体情况

第一期计划执行期为四年(1998至2001年),总经费为7.9亿元。由台湾“国科会”、“农委会”与中研院共同研拟、推动与执行。第一期计划主要针对台湾产业发展的需要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建立发展本土性农业生物技术产品有关技术、科技资源及研发与应用体系,结合既有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上、中、下游资源,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及本土性的产品。发展领域如下:花卉与观赏植物、植物保护、水产养殖、畜产及动物用疫苗、农产品保鲜利用、环境保护、保健及药用植物。其中2001年加入了基因组研究专案。

第二期计划执行期为三年(2002至2004年),总经费为19.9亿元。由“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与“卫生署”共同参与、推动与执行。研究重点包括花卉及观赏植物、植物保护、水产养殖、畜产及疫苗、植物有用基因的利用、环境保护及药用保健植物等七大领域。

第三期计划执行期为四年(2005至2008年),总经费为25.72亿元。由“国科会”、“农委会”、“工业局”、“卫生署”及中央研究院等机构共同推动。“国科会”、“农委会”及中研院主要负责重点领域及产学合作计划的整合、推动与执行;转基因农产品在食品工业应用上所必须进行的安全评估与管制技术由“卫生署”协助管理,有关研发成果的厂商辅导及技术推广则由“经济部”、“工业局”协助办理。

为执行本计划,相关经费补助单位设有指导小组,另辅以工作小组、专家群、研究群等以利于业务推动。本计划规划的各项研究重点,由各研究群分别负责执行,而由计划工作小组负责规划、协调、整合审查与管理等的决策,计划办公室负责落实工作小组决策、执行跨部会协调、整体计划的科技行政管理及掌握研发成果并推动产业化。

计划第一、二期在七大领域发展的、具有产业化可能性的研究成果就已经开始以产学合作计划的方式转移给产业界。而自2005年进入的第三期,以发展15 项目标产业为主,包括:(一)植物产业领域的兰花产销体系的发展与整合、蔬果花卉保鲜技术的整合与应用、有机化农业的生产规范及关键技术的整合、中草药及保健食品产业化体系的建立及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二)动物产业领域的生产优质种苗(石斑、虾)技术的研发、生物技术在台湾鲷国际化推动的研发、生物技术在海鲡箱网养殖与加工技术的改良、良质猪、鸡生产体系的精准化、动物用生物制剂的开发;(三)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的转基因技术在观赏、医药及工业等产业上的应用、农业分子检测系统的开发、生物反应器生产特用产品相关技术的开发、基因改造生物(GMO)评估技术及产业认证、功能性基因组在生物技术产业的前瞻性研发等。加上“农委会”及“工业局”经费也开始支持产学合作计划,其促进厂商投资、提升诱发民间投资比例、以及学术界移转至产业界的情况就更为活跃。

已执行的三期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年度经费及研究人力投入详见表1。

2. 计划各阶段的执行情况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第一、二期在材料(含品种)开发、技术创新或改进、环境平台建立等方面有丰硕的成果。为将先前取得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2005年开始的第三期,重点规划了15项目标进行产业化,期望能具体且有效地整合既有的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真正达到产业化、商品化;另一方面联合产官学研各界,加强发展本土性及具产业化发展前景与潜力的产品与技术,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并协助将台湾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与营运中心。

从计划执行产出来看,第一期共获得专利授权3件,申请13件。其他研究成果例如:在第一期计划中,保健、药用植物属于重点推进的领域,设计有研究项目13个,有参与意向的厂商数达到28家。所取得的成果有:完成12个山药品种系的组织切片图谱及层析,供快速品种鉴定之用;引进12个山药种原并选育70W47、TNG2、70W35、70W34及70W73等具生产与抗氧化潜力的优良品系;证实山药萃取物对人类乳癌细胞生长具抑制能力及抗氧化作用;完成山药粉末、山药四神汤罐头等加工产品的制作。

在计划的第二期,开展的一般重点领域研究项目在2002-2004年共计完成52项。产学研发应用项目有8项获审核通过,另有8项处在审查阶段;发明专利核准数3项、申请待核准61项、已授权专利8项。

计划的第三期产业化效果明显。在第1、2期,7大领域具有产业化可能性的研究成果就开始以产学合作计划的方式转移给产业界。从2005年开始进入第3期后,台湾“农委会”和“工业局”也开始支持产学合作计划,尤其是“工业局”的加入明显提升了厂商投资的经济效益,加快了研究成果的转移。第三期完成推动成果产业化项目共39 件,带动35 家企业的参与,厂商投入研究及技术转让经费超过2亿元,这对业界研发能力的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及从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1999-2008年各阶段的研究计划成果如表2、表3所示,产学合作计划成果见图1所示。

三、评述

台湾在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之初就考虑到以后的产业化问题,所以自始至终都有产学合作计划的实施。但计划执行10年来,虽然前期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率并不高。

从各期的投入情况来看,经费投入在第二期有飞速的增长,从7.9亿跃升到近20亿,相应的人力资源投入在第三期呈现出了极大的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于产业化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进行投资、建厂等活动,促进了投入的增长。而前两期投入的人力主要是研究人员和部分试验推广人员。

从产出来看,学术论文在第二期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与第一期的研究积累和第二期的巨大的科研投入有很大关系。专利数量则是呈渐进式的态势,从前到后逐渐的增多,由于产学合作计划的实施,在企业的推动下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果更多地以专利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研究重点可以看出,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计划的第一期和第二期都把重点放在了七个重点研究领域,但在2001年,基因组研究开始兴起,通过改变遗传基因来实现农产品的优良性状成为新兴领域,计划适时地加入了基因组研究。到第三期时,由于一、二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急需将产业引入,于是将前两期的成果通过组合形成15个产业领域给予重点扶持,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

总体来看,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的执行尚有不足之处,例如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原因。从开发产品的过程看仍有许多缺口,包括取得国内外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试量产及量产技术、商品化技术及创投等。从分析合作厂商核心能力及查访发现,大部份厂商的核心技术不足且规模不大,故承接能力不够。比较策略性研究计划进入产学合作计划的比例可知,许多基因组研发成果没有厂商承接,显示出这方面的成果产业化技术缺口很多,需要加强,急需以整合性好的计划完成技术配套,使成果足以让合作厂商有能力衔接。分析技术转移及产学合作计划的分布,显示出厂商愿意偏向承接短期能开发成产品的项目经理。为此,需要了解及解决产业界关键技术的瓶颈,主动筛选优良成果以与厂商实现对接。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台湾总览[M]. 1992.

[2] 张传国, 庄礼焕. 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比较研究[J]. 台湾农业探索, 2010(5):16-20.

[3] 郑百龙, 翁伯琦, 周琼. 台湾“三生”农业发展历程及其借鉴[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6(4):67-71.

[4] 高焕喜, 秦庆武. 台湾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 山东农业(农村经济), 2002(9):6-7.

第5篇:后进生转化计划范文

2009年我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指标是:计划生育率97%以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率86%以上,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知晓率95%以上,知情选择率100%,随访率100%,杜绝大月份引产,群众满意率95%以上,综合避孕率达90%以上。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主要工作目标,2009年我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定一个目标,力争再创新绩。

2009年,我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将根据县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从提高优质服务能力、基层工作规范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着手,以全新的理念、扎实的作风,争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围绕整体工作,力求二个突破。

一是力求宣传教育实现新突破。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宣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宣传形式、宣传内容、工作保障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加大社会化宣传教育力度;在抓好江北村婚育文化一条街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各村婚育文明工程的推进,扎实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二是力求优质服务实现新突破。加大技术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力度,打造具有计生特色、充满人文关怀的基层生殖健康服务机构;实施优孕优教工程。做好孕事通、优孕通的宣传、免费发放工作。大力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引导待孕、已孕夫妇自觉接受个性化的孕前及孕期保健指导服务,树立科学的婚育观念,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特别加强孕前管理和服务,重点加大孕检进站率、健康访视的落实力度。

三、强化队伍建设,实现三个转变

首先,在工作作风上实现新的转变。强化村级责任考核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领导。大力提倡真心服务、真诚服务,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重视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开展村“十佳”计生管理员学习评比活动,形成学先进、比先进的良好风尚。

其次,在工作思路上实现新的转变。通过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决定》精神,转变工作思路,即由以往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坚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转变;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

最后,在工作方法上实现新的转变。对村级计生干部切实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培训班、以会代训、岗位练兵等途径,紧紧围绕《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流动人口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提高计生干部的法制意识和业务水平,提高充实村级计生管理员的整体素质,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方法向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方向转变。

四、激发工作活力,坚持四个创新

一是对村级计划生育考核体制上创新。2009年,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对村级计划生育管理考核办法的落实,在注重平常工作的同时,对各单项工作分别进行细化、量化、标准化,每项工作进行分项排序计分,实行年终综合排序计分,真正做到考核客观,评估公正,过程透明,最大限度地激发各村扎实做好人口和计生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激发基层队伍的工作活力和积极性,进而推动整体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二是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模式上创新。根据上级计生部门的工作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和流动人口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宜我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新路子,进一步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组织,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强村级流动人口协管队伍建设,确保村级计生管理员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反馈工作。乡、村要严格把好流动人口计划管理中的盖章、做证关,对外来人员进行一年两次的查验证工作,集中为外来育龄人群提供计划生育政策法律和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知识的宣传教育服务。此外,外出人员也是计生的重点对象,继续以发放通知、公开信、电话联系等形式,做好宣传发动、跟踪随访工作。务必确保外来育龄妇女管理率、服务率和外出育龄妇女持证率均达到86%以上。

三是在开展计划生育依法管理上创新。如何通过依法管理程序有效解决违法生育行为的处理,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减少违法生育行为仍是我们下一步努力探索的重要内容。2009年我们将进一步抓好依法行政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不断范依法行政管理体制。我们不仅要做好计生政策、法规的解释工作,而且要做到依法行政的程序合法,公平对待每位群众。

第6篇:后进生转化计划范文

一、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调整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思路

“十五”以来,我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巩固中发展,逐步进入了稳定的低生育水平时期。全市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出生人口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群众的婚育观念不断更新,“九五”以来,全市出生率10.4‰,自然增长率3.8‰,妇女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05,计划生育率连续六年保持在99%以上,出生缺陷率目前下降到5.77‰。同时,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所辖12个市区全部被省命名为“三为主”先进市区和优质服务试点市区,80%以上的行政村推行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近90%的村级实行了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在城市,已经连续六年实现人口负自然增长,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明显转变,率先实现了育龄群众人人享有初级生殖保健服务的目标。但是,城市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和经济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弱化了“条”的计生工作力度,使“条抓块管”的双向管理体制难以落实;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人户分离现象比较普遍,下岗人员不断增多,使以户籍地为主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使原来以行政制约为主的工作方式难以适应。同时,在“政企合一”体制下形成的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群众计划生育实际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养老体系尚不健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另外,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群众对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的需求更加广泛和迫切,计划生育服务体系还不能适应这种新的要求等。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市委、市政府认为,新时期城市计划生育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要保证其持续健康地向高水平发展,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城市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为此,我们积极实施了“四个调整”:

一是在工作重心上,由以往控制人口数量为主,转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并重齐抓。由于人口连年出现负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已经不再是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为此,一方面,我市从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发,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严格控制人口机械增长;另一方面,全面实施“优生示范工程”,大力开展优生优育系列服务,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

二是在工作方式上,由以往管理少数人为主,转向管理少数人与服务多数人相结合,以服务多数人为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婚育意愿、价值趋向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提高生育质量、生命质量、生活质量已经成为群众的主要需求。为此,我们积极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由管理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程度上来,使计划生育真正成为受群众拥护的“甜蜜事业”。

三是在调控手段上,由以往行政措施为主,转向强化宏观调控、落实综合施治。城市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求必须改变那种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的工作方式,改变以行政手段和社会制约为主的管理模式,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综合治理城市人口问题。我市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制定和完善教育、医疗、福利等相关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时,充分考虑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努力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四是在行为职能上,由原来部门行为为主,转向建立党政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我们改变以往计生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把计划生育职责落实到有关部门,市委、市政府亲自督查,落实奖惩;同时,针对城市计生工作力量不足的状况,充分发挥城市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优势,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建设,依托社区资源,协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目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已经成为一项上下抓得最紧、社会参与最广泛的工作。

二、转变工作方法,建立适应群众需求的优质服务工作体系

市委、市政府认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本质上是人的工作,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计划生育工作思路的调整、工作方法的转变,都必须围绕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来实施。为此,我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形式和方法,努力寻求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与符合群众意愿的最佳结合点,形成了以社区优质服务为核心的城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

一是依托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近年来,我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社区工作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和调动群众积极参与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为新形势下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辟出了一条新路。为此,我们在加强社区建设的同时,把计划生育纳入社区发展中,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育医结合、服务群众”的原则,健全服务网络。在区级,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生殖保健服务中心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作用,开展联手服务。在街、居两级则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服务机构。一是计生部门单独建立服务站;二是利用社区资源,在社区服务站建立计生、卫生合一的咨询服务机构;再就是采取与驻街医疗单位分片挂钩、合作共建。同时,依托社区力量,采取聘任、引进社区医疗人才等方式,充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力量,使计生服务机构成为生殖保健服务的主阵地。这样,既使社区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促进了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又拓宽了计划生育服务领域,较好地解决了城市计生工作力量相对不足的问题。

二是拓展服务领域,开展系列化服务。各级计生服务机构主要围绕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开展咨询、中介和技术服务。普遍开展了科技知识普及到人、生殖保健服务到人、排忧解难帮助到人“三到人”服务活动;对辖区内户籍和流动人口,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全面建立“生殖健康档案”,对患病妇女及时诊治或指导治疗;积极开展优生筛查、监测和咨询指导服务,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指导群众选择安全可靠、适合自身的避孕节育措施,全面推行知情选择工作。

三是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婚育新风。结合群众需求,在宣传内容上,由原来的以国情、政策宣传为主,转变到以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科普知识的宣传为主,提高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在宣传形式上,由过去的大声势、灌输式的宣传,转变到温馨化、个性化、咨询式教育,将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广泛地运用到基层宣传教育中;在宣传对象上,由原来的户籍地已婚育龄妇女,扩大到整个常驻育龄人群。在开展“婚育新风进家入户”活动中,我们还开展了青年性健康教育、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赢得了国际专家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

三、创新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出现了老体制不行、老办法不灵的状况。为此,我们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积极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建立经济、法律、行政、服务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一是完善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体制。为适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针对不断出现的计划生育管理“盲区”,我市自93年起进行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条抓块管、以块为主、双向管理、双向考核”的属地化管理体制。近年来,又将过去户籍地管理和区街两级属地管理模式,改为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建立区、街、居和企业分级负责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属地管理模式。区级主要管理街道和辖区大型企业;街道主要管理居民委和辖区内中型和街办企业;居民委管理小型企业和辖区内居住人口。

二是不断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体制。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我市外来流入人口常年保持在70万左右,约占户籍人口的10%。这些外来人口为繁荣青东山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给计划生育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为加强对这部分人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我市以地方法规形式颁布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把这项工作切实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以政府规章的形式明确公安、工商、劳动、计生等部门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方面的职责,并作为社区保安组织的重要工作任务,实行部门联合巡检和社区保安日常管理相结合,建立起经常性的综合治理机制。为保障管理经费到位,市政府明确规定,公安部门收缴的暂住人口管理费按20%的比例用于计划生育管理,仅去年就划拨给计生部门300多万元流动人口管理费。各级还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工作,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实际困难,并象对常住人口一样为其提供各项生殖保健服务。

三是建立有效的企业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由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原有的社会职能逐步剥离,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为了防止企业计划生育工作弱化问题,我们在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责任的同时,在各类企业中切实落实企业法人代表计划生育责任制,并严格奖惩。另外,针对企业下岗人员增多的实际,为防止计划生育出现失控现象,我市根据不同对象分别采取了相应措施。对合同期内以及实行再就业托管人员,由企业负责管理;对重点人员和特殊管理对象,实行企业和街道双重管理;对解除用工合同的,由所在街道负责计划生育管理。

四是改革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制。针对日益突出的计生技术服务和妇幼保健服务对象、工作职能交叉的问题,为合理配置资源,更好地方便群众,我市合并区级计生服务站和妇保院,建立“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服务中心”,承担计生服务和妇幼保健两项职能。机构合并后,充分发挥了计生网络健全和妇保机构技术人才两方面的优势,提高了服务能力,拓展了服务领域,达到了“双赢”效果。

五是不断完善人口目标考核体系。随着工作思路的转变和工作重点的调整,我市不断改革完善计划生育考核评估体系。从过去以控制人口数量为主的考核,逐步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与提高工作质量相结合,把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重要衡量标准;从过去以常规工作为主的考核,逐步转向常规工作与创新工作相结合,鼓励各级创造性开展工作;从过去每年统一进行两次考核,转为每年一次评估,通过分线、分类、分级的形式,实行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考核与评估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了科学导向、有力保障的作用。

四、坚持面向新世纪,立足高起点,全面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

当前到21世纪初,是我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以及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都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今年,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国务委员王忠禹和省领导同志先后视察我市计划生育工作,要求青岛不断创新,探索发展,“立足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与经验,树立东山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开放的新形象”,并将我市确定为国家、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为全面完成国家、省交给的试点任务,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市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创新的思路是:围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继续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以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为突破口,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满足群众日益增长需求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为21世纪全国、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发展探索路子。主要措施:

一是逐步建立以“属地化”、“社区化”和“现居住地管理”为主要特点的城市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并通过健全法规,明确各类企业应承担的计划生育责任,以及追究责任的具体形式,把各类企业计划生育法人代表责任制纳入法制轨道。

二是形成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优质服务体系,合理配置资源,进一步完善医育结合、联手服务的形式,实现育龄群众人人享有良好生殖保健服务的目标,并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搞好对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综合改革,不断增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的生存竞争能力。

三是初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的新框架。通过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引导计划生育运行方式由社会制约向利益引导转轨;采取“政府统筹,统一发放”办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奖励机制,全面落实奖励政策,实现计划生育奖励由“单位行为”向“政府行为”的转变;针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较快的实际,全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逐步转变,解决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

第7篇:后进生转化计划范文

关键词:计划生育 生育率下降

一、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与人类相比,动物“计划生育”的历史要悠久很多。许多动物为了自身的长期生存,会自觉不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使自己繁衍后代的数量与环境保持平衡。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瑞典南部的红狐以野兔为食。当野兔的数量明显减少时,红狐就会减少繁殖以对抗将来的饥荒。在肯尼亚的热带大荒原上,如果天气过旱,羚羊便会把即将分娩的胎儿继续留在腹内,直到普降甘霖,草木丰盛。所幸人类在近晚也懂得了计划生育。但初学的人类要真正实行好计划生育,其路漫漫,还需不断地求索。

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政策秉着“人多力量大”的原则,鼓励多多生育。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22%。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中央政策认识到要限制人口的增长,在50年代末期,开始在上海等地宣传并尝试开展计划生育政策。1958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及1966年的,使得我国刚刚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之星火湮灭。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才真正开始起步。“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提出‘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所谓‘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并在全国城乡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服务。”[1]1978年,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写入宪法。之后,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即“一胎化”政策。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顺利的实现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现在的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一直保持着下降的趋势。可以说,现阶段,中国人口增长已经从实质性增长阶段转变为惯性增长阶段。

二、西欧国家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转变是衡量人口增长模式的重要指标。人口转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传统社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变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再到现代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及地自然增长率的生育模式的转变。纵观西欧发达国家的人口模式,可以看出,欧洲国家的人口生育率持续下降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大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欧美地区的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人口由高出生率向低出生率的转变。此后,人口转变又进一步向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港台等东亚国家或地区扩散,并先后在这些国家或地区逐次实现。目前,这些东亚国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都以下降到1.3左右甚至1以下的低水平。”[2]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降低是经济发展后,个体观念的转变的自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体受到的教育越来越高,科技不断的充斥着人们的头脑,来自就业和婚姻的压力,使得更多妇女自愿选择生育一个孩子或者是不生育子女。女性教育和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减少生育子女数。现代的信息及技术革命使得发达国家的个体自愿选择生育更少的子女数。即现代化带来了生育率的持续下降。

三、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下降是在经济发达之前出现的,是社会干预、政策影响的产物。“中国生育率的下降受到多种力量的影响,但有三种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一是强制性,即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二是诱导性,即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诱导和宣传教育;三是自发性,即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在这多种力量中,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生育率转变具有显著作用。”[3]

然而,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干预作用却是早于和大于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的。这种不是由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的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带来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人口状况是先老后富,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国际上公认的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比例占到总人口的10%及以上或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比例占到总人口的7%及以上。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是法国,而现在日本被称为“银发之国”,其老龄化程度为全球最高。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大约开始于2000年。

然而,我国迅速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于生育率下降所造成的,由此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这是计划生育作用的结果,可是这却是学术界没有深层次论述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成就,更关乎未来人口生育政策的走向。只有正确认识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龄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2)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的抚养比变大,社会负担加重。这方面的影响是和计划生育政策引起的老龄化有直接关系的。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影响就是儿童减少,使得成长起来的劳动力不足。新生儿的比例下降致使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增高,使得社会养老负担、生产需求加重。我国现阶段的人口增长属于惯性的人口增长。大约到2020年,我国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将会持续不变,届时,劳动力人口迅速老化,将会形成很大的劳动力空缺。

(3)男女性别比失衡。“性别偏好”是人口生育行为中独特的生育文化。由于我国一直以来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造成了现在出生婴儿性别比严重失衡的现象。

育龄夫妇决定要的孩子的性别这一行为观念取决于好多的行为观念,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社会经济的不发达需要男性劳动力来维持生计,传统家庭对男孩的重视,社会普遍对女性的隐形的歧视等等因素,加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们不得不用现代医疗技术来鉴定孩子的性别,进而确定出生婴儿的性别。当这是个体的行为时,微不足道;但当它是群体的行为时,其力量却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99页

第8篇:后进生转化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城市规划;响应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099

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大规模的数据不断产生,这些数据是无法用手工阅读与分析的,大数据这个概念应时而生。庞大的数据信息量,丰富的数据种类及快速地对数据进行处理是大数据的特点。大数据如果被充分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将有效提升人们工作生活的效率,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也需要能够应用大数据手段,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大数据时代,城市规划只有积极响应,才能保障工作的高效率与高质量。

1 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

1.1 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城市规划符合时展的潮流

传统的城市规划形式单一,落后,城市规划效果不理想,传统的城市规划没有跟上时发展的潮流,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在传统城市规划中,技术手段较为单一,相关数据搜集不全面,数据信息分析工作不到位,对信息也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应用,这对城市规划工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导致城市空间规划不是很合理。这就制约了我国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如果能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城市规划,能够收集整理海量的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处理,就能够优化城市规划流程,避免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城市规划的效果与质量。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城市规划是适应时展潮流的。

1.2 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城市规划能提升工作的效率

传统城市规划形式单一,手段落后,通常是通过人工操作的方式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搜集、分析研究、处理的,这种工作方式效率不高,工作流程设计不合理,这种人工操作方式无法保障数据信息的准确性,用错误的信息指导城市空间规划工作就会导致其规划效果的不理想。另外,这种传统的信息数据收集的方式也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规划者的工作负担,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而在大数据时代,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海量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研究处理工作,能够优化工作流程,同时保障信息数据的丰富性和准确性。以此信息数据为依托进行城市的空间规划,布局,就能保障规划的质量。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城市规划把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做一些更有益的,能提升规划质量的工作,这对于提升城市规划工作的效率,推动城市空间规划工作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推动传统城市规划向大数据时代的转变

传统城市规划是借助统计、问卷调查、对文献进行研究等方式开展工作的,这种工作方式落后,导致城市空间规划布局不是很合理,造成了一些弊端。但在大数据时代,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方式开展工作,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就能对城市规划工作做出指导,就能够推动城市全面规划工作的发展,并能够将城市规划的的效果图全面展示出来。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对城市空间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能够实现城市规划工作模式、规划方式的转变,推动传统城市规划向大数据时代的转变。

2 大数据时代城市规划的响应

2.1 城市规划编制的响应

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的基础,大数据背景下,可以以大量的数据为依据,对城市规划编制进行改革,已实现其最优化发展。在大数据时代,城市规划数据收集方式要发生变化,城市规划编制的响应速度也需要发生变化,要能够转变传统的城市规划方式,改革城市规划技术手段,以促进城市建设工作的有效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城市规划人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到大量可靠的信息,信息采集和数据处理工作更为快捷有效,通过可靠的数据信息,城市规划者可以有效改变城市规划编制,使这项工作更为合理科学。

2.2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响应

第一,城市规划关注点的转变。在传统的城市规划问题上,人们把关注点集中到如何使城市空间结构更为合理,规划者关注的是城市空间的有效规划工作。而在大数据时代,城市规划的关注点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大数据时代,大量的数据出现在个体居民之中,个体城市居民对城市规划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要求。因此,作为城市规划者在进行城市规划工作中,就不能单单考虑城市空间结构布局问题。规划者更多地需要通过大数据手段了解居民意愿,能够根据相关数据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分析设计,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使城市规划更接近民意。比如,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规划者可以通过网络手段,了解当地人口和土地使用现状,了解居民对城市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数据资源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以推动这项工作的发展。

第二,城市规划实施过程发生转变。传统的城市规划工作是先设计城市规划方案,然后,方案经过地方政府审批通过后开始实施,接着,各方面能够根据相关要求开展建设工作。传统的城市规划工作过程受到政府部门的主导。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规划实施过程落实下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就导致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因此,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政府就需要优化城市规划过程,要能够以动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现阶段,城市规划实施过程要发生转变,要能够向动态化和弹性的过程转变。

大数据时代,城市规划过程要能够积极发生转变, 能够从传统的落后的规划编制中解放出来,转变成为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城市规划要能够实现城市规划设计,设计实施,采集数据信息、反馈信息、调整设计方案、实施规划的统一,这个过程是完善的,能够反映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能够促进城市建设中各种子系统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促进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对居住的城市要求不断提升,国家和政府要能够通过努力,促进城市的有效发展,满足人们的生活居住的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已经相当落后,现阶段,城市规划者要能够更快捷准确地获得相关资源信息,能够不断优化城市规划和设计,能够借助大数据,借助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以有效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和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秦萧,甄峰,熊丽芳,朱寿佳.大数据时代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13(09).

第9篇:后进生转化计划范文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和色彩,工作方式主要依靠政府政策和地方条例进行调整控制,基本上形成以行政制约、“人治”管理为主的运作模式。法制建设比较滞后,随着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加快,相关社会经济领域改革的深化,原来的工作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立法的步伐,改变工作方式。经过多的的酝酿,《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于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2002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它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人口与计生基本国策的地位,将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制度,把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方针、制度、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进一步做好人口与计生工作,特别是基层工作,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关键词:人口与计生基层工作依法行政管理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和色彩,工作方式主要依靠政策和地方条例调整,基本上形成以行政制约、“人治”管理为主的运作模式。法制建设滞后。计划生育工作往往依靠行政强制手段多,提供服务少;要求群众尽义务多,考虑群众的权益少;考虑政府行使的权力多,而考虑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少。从某种意义上讲计划经济是一种命令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即,计划生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计划生育工作应该怎么办?在新形势下就要求计划生育必须改变过去只注重控制人口数量,忽视提高人口质量、把优质服务只看作是技术问题、忽视尊重公民合法权益、只追求拓宽服务领域、忽视技术服务质量的倾向。因此,迫切需要立法。经过多年的酝酿,于2002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下简称《法》)正式颁布实施。《法》颁布实施以来,它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人口与计划生育(以下简称人口与计生)基本国策的地位,将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制度,把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方针、制度、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进一步做好人口与计生工作,保护公民应享有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基层人口与计生工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法律是规范社会成员及集体在开展社会活动中做出各种实际行为的准则。人口与计生工作作为社会活动和政府行为的一部分,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还关系着国家兴衰、民族强盛与否的命运。特别是基层人口与计生工作,面对的是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一言一行、一举一止与芸芸众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所应享受的权利和义务都体现在计生工作人员手中。怎样实现广大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利、义务的对等交换?只能通过法律的途径来实现。因此,依法管理人口与计生工作具有三个必要性:

(一)具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实践;是新形势下,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强化人民服务的宗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之所在。特别是《法》和《条例》的颁布实施,以及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的出台,顺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依法行政,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人口与计生工作的行政行为,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为构建以宪法为主线,以《法》为依据,以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为主体、以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相配套的人口和计生工作法制体系,结束了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政府和地方性法规开展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历史。依法管理人口与计生育工作,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与规范公民生育行为,以及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在人口与计生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确立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工作思路。使人口与计生工作直接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人口与计生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人类进步,为人口与计生事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具有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必要性

一是必须正确认识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与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克服“官贵民贱”的观念,纠正认为法律只是管老百姓的和片面强调法律对“民”的强制性的旧的、封建的观点;克服“依习惯行政”的做法和观念,认为有些做法过去就是这样的,甚至效果不错,现在也可以照旧这样做。实际上,依法管理计划生育不会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在工作中依法办事,既可以强化依法管理又可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在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过程中,做出的行政行为必须做到合法、合理、公平、公开。三是开展服务,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在维护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方面,从依法行政角度讲,突出的就是要坚决执行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的“七个不准”的规定。

(三)具有合理调整广大育龄群众生育、节育行为的必要性

实行人口与计生依法管理是维护群众民利,保证政府依法行政,群众依法生育的迫切需要。计划生育从根本上来说是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又是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群众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主人,人民群众既有按有关法律和政策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也有获得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意志,从而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力。在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中,只有坚持依法治理,才能切实保障群众在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权利,才能维护人民群众在计划生育中的主体地位。

二、基层人口与计生依法行政之现状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但是还有一些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由于地方经济较落后,群众的思想没有转变,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法制意识不强,致使部分基层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众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养儿防老、门头风的思想依然存在。二是一些基层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不强、素质不高。还习惯于过去那种靠行政强制性干预的办法。造成了基层农民的计划生育没有根本转变,而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思在不断提高,计生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与新形势下、新的情况不相适应。因此,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反映在“三个强化,三个弱化”上。即:有超生欲望的人群依法自我保护意识强化了,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弱化了;民告官的意识强化了,服从政府管理的意识弱化了;计划生育服务机制强化了,行政管理机制弱化了。这些矛盾的出现,使计划生育管理增加了新的难度,产生了新的阻力,给长期习惯于依靠行政制约,习惯于集中突击、暴风骤雨式工作方法的计生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带来了新的困扰,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基层人口与计生工作依法行政的建议

(一)更新观念,拓宽思路,达到“一个转变”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强化、深入和计划生育“七不准”规定及《法》的出台,计划生育工作开始进入“由人治向法制,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与服务并重”的重要转折关头。伴随这一转折,要做好新形势下的计划生育工作,必须靠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求突破。落实“七不准”,就必须走依法管理的路子,用法律手段解决现阶段计划生育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要实行“党政牵头、舆论先导、部门联动、综合施治、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的新思路。在具体运作中,坚持“思想教育引导,经济处罚制约,部门联动助阵,执法部门攻坚,政法部门护航”的原则。促使基层计划生育工作正在从粗放型管理中解脱出来,开始由“人治”逐步走向“法治”轨道。

(二)找好载体,找准切入点,做到“四个强化”

依法管理计划生育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计生工作的现实选择,是计划生育长期依赖行政管理后出现的新生事物,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管理,思想、组织、措施保证是关键。在实施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的过程中,要抓好四个重点:

l、强化宣传教育,创造法制环境。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是先导。因此,要把解决基层干部和群众知法、懂法的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要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并在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突破。在宣传内容上,突出《条例》中法律责任的宣传,让广大群众懂得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就是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突出强制案件的宣传,通过对案件的跟踪报道,公开曝光,增强宣传的震动性和警示性。突出政法部门保驾护航的宣传,营造令行禁止、违者必究的氛围。在宣传形式上,除了坚持“社会舆论扬法,办班培训讲法,宣传制品送法、文艺演出传法”等形式外,还充分利用“进村入户说法”(与民谈心)、“公开审理示法”(召开依法强制执行现场会)形式,为群众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法制课,达到了“执法一人、教育一片,执行一户、教育全村”的社会效果,把宣传教育向广泛性和深层次拓展。通过深入、广泛、扎实、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深入人心,促使群众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自觉性得到明显增强。

2、强化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实施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必须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工作队伍。在队伍建设上,首先要抓好计生队伍的整顿,要在计生系统中推行竞争上岗,择优用人办法,通过考试考核,精简了一批文化低、素质差的人员。其次,抓好专业培训,使计生人员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减少在行政执法中的盲目性。每年要举办2—3期依法管理培训班。在行政执法中,要坚持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在立案、查证、下达处罚决定书、送达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五个环节中,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一旦发现有违法违纪现象,经查实后,轻者批评教育,重者调离岗位,为人口计生依法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强化管理机制,促工作上水平。建立健全执法程序管理制度,坚持公平合理的执法原则是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的关键所在。为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有规可循、有矩可蹈、有章可依,要从基础建设抓起,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建立健全《执法人员上岗责任制》、《立案审批制度》、《错案追究制度》、《计划外生育费征管制度》等工作制度和《生育证发放审批程序》、《成人残鉴定程序》等工作管理程序,严格规范了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各种行政行为,增强了原则性,克服了随意性。为了保证制度和管理程序更好地得到执行和遵守,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并长抓不懈,落实“三责任九合同”的管理办法,逐级建立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分九个工作口自上而下签订了管理服务合同书。把工作关系以合同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各自的义务和责任,有效地促进了依法管理工作的开展。

4、强化服务意识,提供技术保障。充分发掘基层卫生资源,利用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为育龄群众提供政策法规、科普知识及各种致富技能培训服务,定期邀请医院专家前来指导讲课,为已婚育龄妇女开展生育、节育、不育、生殖保健等知识教育。注重发挥卫生医疗网点和医疗专业人员作用,在中小学开展人口国情教育与计划生育专题讲座,为学生讲授人口理论、青春期生理及心理知识,向青少年普及计划生育知识。全面开展以妇女病为重点的生殖保健服务。与卫生医疗部门密切配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妇科病普查。针对大部分育龄妇女工作较忙的实际情况,把妇科病普查与双查工作结合起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进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同时,加强基层技术服务网络硬件建设,完善各项服务设施,为已婚育龄妇女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完善措施,政策推动,力求“四个结合”

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工作是依法治县和新形势下开展计划生育的客观要求,如何开展依法管理,要做到“四个结合”。

l、力求职能管理与部门联动相结合,形成综合依法管理人口与计生工作的新局面。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关键是一个“法”字,离不开法律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单靠计生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公、检、法、司全面介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整体行动是突破行政执法难点,保证依法管理全面实施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强执法力度,基层要联合法院成立“计划生育巡回法庭”,由县法院行政庭庭长担任计生法庭庭长。计生法庭做到当时接案,当时受理,保证了执法效率、执法质量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公安、检察等部门紧密配合。快速反应,现场办公,从快处理,为计划生育行政管理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2、力求与村民自治、合同化管理相结合,积极推动人口与计生工作重心下移。把开展村民自治,落实计划生育合同化管理,作为基层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突出点,它是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的体现,也是贯彻省计生委提出的“县指导、乡负责、村管理、户落实、群众参与”的具体实践。一部分村委作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示范村,逐步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以计划生育合同化管理为载体,努力加强村级计生管理,探索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路子。村委在与村民代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讨论通过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由村委会与育龄群众签订《一(二)孩生育证管理服务合同》、《避孕节育管理服务合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合同》、《全程优质服务合同》、《接受新婚期教育服务合同》等项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合同。以双方协议的形式,将《条例》和村规民约中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具体落实到合同中,既有甲方对乙方婚育行为的监控和优质服务的承诺,又有乙方履行义务的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保证。由于合同的内容实行民主决策,群众感到公正、公平。为提高合同信誉,计生部门率先兑现服务承诺,落实各项优质服务。通过实行村民自治、合同化管理,不仅增强了村两委班子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的责任感,也有效地调动了村民参与计划生育,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积极性,较好地解决了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3、力求与解决难点、热点问题相结合,促后进村转化。依法治理计划生育后进村,是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必须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针对一些工作相对落后的村,要坚持依法集中治理,本着“重在思想教育、贵在政策疏导、慎在强制执行”的原则,在政法部门人员的配合下,由基层计生工作人员配合,驻村攻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计划生育难点、热点问题。要始终以思想教育这根红线贯穿于依法治理工作的全过程,要本着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做到以心待人、以诚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

4、力求与推行政务公开、便民服务及严格依法监督相结合,提高依法管理人口与计生管理的水平。为了更好地实施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工作,应从三个方面加强监督:一是坚持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对生育证发放、二胎审批、流动人口管理、计划外生育处罚等办事程序、内容以及办理情况全部向社会公开,实行“阳光作业”,接受群众监督;二是每年两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基层视察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并根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评议意见,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三是电视台公开计划生育“七不准”及《法》的内容,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对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执法情况监督。

四、对基层人口与计生工作依法行政的思考

(一)行政管理与规范行政行为关系的思考

一是在工作思路上着眼大局,跳出“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的小圈子。由过去的“两张皮”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转变;由过去计划生育部门“唱独角戏”,向党政牵头,部门配合,齐抓共管转变;由“靠行政强制性管理”向“教育稳定服务多数人”转变;由过去只重人口控制结果,向重控制效果及重党政干群,树立良好为形象转变。真正建立起“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

二是积极学习依法治理计划生育的新措施,新办法。以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为出发点,对管理中的难点、弱点、盲点,建立有效的工作责任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人口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加大力度推进计划生育工作“村为主”和村民自治,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合同化管理;要将合同管理办法逐步下移;更逐步建立和完善利益导向制度;大力推进优质服务,努力拓宽服务领域,逐步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群众对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节育以及对计生业务工作的需求。更积极创建型生育文化。通过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开展全民大学习,大宣传、大讨论,促进婚育新风进入千家万户,人口控制由过去的“大海捞针”式的追堵,转向以信息反馈、孕情跟踪、共同配合。流入地为主的管理方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三是创建完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监督检查机制。依法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采取党的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对政府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计划生育行政法规,是否符合现行宪法、法律、法规以及党和国家现行方针、政策;对各级政府及计生行政机关,进行是否依法履行义务的监督,并对其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是否合法监督;对计生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是否遵守国家法律、政府规章、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各项具体原则以及职业道德等的监督,以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防止和及时纠正违法和不合理行为,促使其真正做到正确执法,文明执法,为减少或避免计划生育行政诉讼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依法行政与加强党群、干群关系的思考

进一步深化认识,在广大党政干部和计生工作者中,深入基层计划法制室宣传教育,树立好群众观、法制观、服务观、正确理解和把握依法治理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质。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树立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形象。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在“深入到户”上下功夫。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倾听群众呼声,找准问题,摸清情况,研究对策,尊重群众,力戒,形式主义,把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业务建设作为大事来抓,深入开展实践“三个代表”加快“两个转变”的学习教育,做到文明执法,正确引导,弘扬正气,努力推进基层计划生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大转变。

参考文献资料

1、江亦曼《计划生育依法行政》中国人口信息网站2003年3月2日

2、王辉《人口与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豫情时报》2002年11月20日第一版

3、楚玉《浅淡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重要意义》《豫情时报》2002年12月4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