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

美丽乡村产业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丽乡村产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丽乡村产业规划

第1篇:美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各位委员、各位领导:

为加快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县政协组成调研组深入到我县部分乡村进行了调研视察,并赴吉林省图们市凉水镇、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延吉市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被誉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和我省桓仁、宽甸两个满族自治县部分乡村进行了学习考察。五市县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举措和成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思考,充分论证,精心撰写,形成了调研报告。下面,我代表县政协调研组就扎实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提出几点建议。

一、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作法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受到,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明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富有特色,他们的经验和作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明晰思路,强化规划引领

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要求,五市县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实践水平,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让规划引领建设、改造和升级,致力于推进环境、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四平市铁东区明确了“抓点、连线、促面”的工作思路,坚持规划、整治和建设并举,做到组织领导、示范引领、资金投入、帮扶措施、督查指导“五个强化”。桓仁、宽甸两县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桓仁县制定完善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桓仁镇和北甸子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大南沟村成为国家级生态村。宽甸县确定了“四美十有”标准,河口村被国家六部委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成为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惟一获此殊荣的乡村。

(二)整合资金,注重突出实效

五市县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宽甸县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申报创建活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点定在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全力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集中优势,重点帮扶。如2013年,帮助青山沟镇整合省市县各类资金770多万元,对散居于山上的45户进行整体搬迁,统一标准,规范建设,依托青山沟景区,悉数办起了农家乐,每户每年住宿和餐饮净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桓仁县“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并对全县103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新建。四平市铁东区强化资金投入,坚持多渠道筹资,即区上支持一点、单位部门帮扶一点、乡镇挤出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村民自筹一点,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

(三)整治环境,改善村容村貌

四平市铁东区全面开展了以“治山、治水、治脏、治乱、治污”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净化工程、高标准村屯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完善环境整治配套设施工程、退耕还林整治工程,成效显著。桓仁县加大农村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1.9亿元,建成生物质垃圾气化站8处、垃圾堆肥池1650立方米、污水处理设施套,新建畜禽粪便处理中心2处、户用沼气池5132个……达到了既解决环境问题,又解决卫生问题;既解决燃料问题,又解决肥料问题;既解决生产问题,又解决生活问题。宽甸县着力开展了“四场五化六整治”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全面推进“万盏路灯进村屯”、“万座水厕进农户”等工程,使全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依托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五市县各乡村紧紧依托本地资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作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延吉市万宝镇红旗村依托毗邻长白山的区位优势,精心打造民俗特色品牌,原汁原味的朝鲜族民族风情。在这里,一幢幢具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白墙青瓦房整齐地排列在溪水两旁,统一的木栅栏围起一座座农家小院,86户家家院里都是“蔬果飘香绿满园”。该村逐步形成了以朝鲜族特色餐饮、民俗表演、民俗风情体验、家庭度假和农业观光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体系。2014年共接待游客24万人次,旅游收入1900万元。桓仁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形成了以葡萄、山参、优质米等产业为重点的六大产业基地,培育和发展了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其中老黑山村成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共发展大榛子种植基地3600多亩,年产大榛子35万公斤,人均收入达2万元。大榛子产业成为老黑山村农户致富的摇钱树,让曾经的全县经济最落后村变成如今的最富村。宽甸县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采摘于一体的观光农业产业基地,在景区与沿线周边建设了有机蔬菜、山野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示范基地,农旅结合效益明显。如今宽甸农家乐已多达2000家,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了百姓致富,也将宽甸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五)创设载体,培育乡村文明

五市县积极引导农民提升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培养农民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民风、村风。万宝镇红旗村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和乡风文明培育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该村认真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和“美德在农家”、“不让黄赌毒邪进我家”等活动,形成了“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遵规守法”的良好风尚。桓仁县湾湾川村,以“爱家邦、美家园、传家风、睦家邻”为村训,建设了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2处,村民在闲暇时间唱村歌 、跳健身操、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文明和谐的文化生活在村里蔚然成风。宽甸县河口村,在村“十星文明户”的基础上,按照“美丽农家”的标准,评选出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环境整洁、产业致富的美丽农家80多户。用典型的力量感召和激励村民人人讲文明、家家有产业、户户讲和谐、共奔幸福路。

二、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县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屯环境美化、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弘扬乡村文明新风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建和改造了村部、村路、巷道、边沟、院墙、卫生室、农民书屋、文化广场等,更多的农民走上了柏油路、水泥路,住进了漂亮新房,喝上了清洁自来水……二是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各村设置了垃圾箱,配备了保洁员,村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加强,卫生改厕力度加大,农村环卫保洁水平得到提升,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结合乡村实际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四是道德文明素质得到提升。认真开展了“四德”主题教育进乡村活动和“道德文明示范户”、“十星级文明标兵户”等评选活动,提升了农民道德文明素质,净化了民风、村风。

几年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涌现出了一些生态优良、环境秀美、乡风文明、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如:南口前镇王家堡村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获得省村容村貌综合治理先进村、省环境优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南山城镇大北岔村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大孤家镇王小堡村也曾获此称号)、全国法制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红透山镇成为全省宜居示范乡镇。大苏河乡沙河子村成为我省少数民俗村和全市乡村旅游的典范。

成效有目共睹,差距不容忽视,任务依然艰巨。近年来,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与五市县等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进展不平衡。由于认识高度、工作力度和推进程度的不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各乡、村之间发展得不平衡,有的差距还比较大。全县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卫生环境整洁、乡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所占比例还不高。二是缺乏科学规划。一些村规划意识淡薄,缺乏通盘考虑,村庄布局不尽合理;有的村虽有规划也不按规划实施,随意性强,导致规划和建设“两张皮”;有的村规划粗线条,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总之,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在农村并不少见。三是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习惯尚未形成。有些村户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排放、杂物乱堆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情形,在一些村户中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污染了农村的环境,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四是有的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群众参与度不高,美丽乡村建设进展不快。

三、关于扎实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县1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无论是从地域面积、人口规模来看,还是从生态资源、发展现状来看,广大农村都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美丽乡村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有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加快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此,需要全县上下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后代的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明确重点,扎实推进,切实把美丽乡村建设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要像宽甸等县市那样,研究制定针对性更强、更实的实施方案、管理体系、职责分工和考核机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并在资金、政策、项目上给予倾斜,在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和互促共进的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三级联动”管理机制。要建立以乡镇为责任主体、村屯为实施主体、县相关部门为考核主体的“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有序推进,认真考评,形成县、乡、村三级共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美丽乡村建设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乡村两级班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多的职责。要大力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切实抓好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为核心的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乡村两级班子考核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工作导向和激励机制。实践证明,美丽乡村建设亟需一大批有责任意识、创业激情、开拓精神、务实作风的乡村干部来带领。这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发展的关键所在,群众的强烈企盼。

三是建立有效投入机制。要建立多方筹资的投入机制。整合各类资金特别是涉农项目资金,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城建、交通、农林水、环保、移民、扶贫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省市县帮扶部门、帮扶单位的作用,做到资金项目集中投放、高效使用,力求打造更多的示范乡镇、示范村庄,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四是倾力守护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是乡村最宝贵的资源,是我县最厚重的家底。作为生态资源的承载主体,各乡村要始终不渝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乡村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要依托丰富的自然禀赋,坚持生态富民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使自然生态与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绝不能因为短视行为而牺牲乡村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好生态这一最大优势,努力将我县乡村打造成为山清水秀的生态走廊和宜居宜游的美好家园。

(二)坚持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要坚持科学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统一,把乡村科学规划与环境卫生整治、农民素质提升结合起来,与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乡村特色和品牌。

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施工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各乡村要结合地理区位、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编制本乡本村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做到同全县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同产业布局规划相协调,同精神文明建设相呼应,让规划更具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要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典型村的示范引领

作用,优先抓好城郊村、 公路沿线村、乡镇政府驻地村、重点景区村建设工作,做到突出重点、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以点促面、有序推进,努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民风淳厚的示范村、特色村,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民风正的有机统一。

三要坚持因地制宜方针。要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主动作为、群众满意”的原则,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合理化布局,实施差异化指导,突出个性化塑造。坚决摒弃“一个模子”、“ 千村一面”的现象,始终保持乡土特色和田园本色,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乡村独特魅力,彰显自然、恬静、绿色、清新的乡村之美。让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小桥流水、田园农家、鸟语蛙鸣、院墙屋瓦、淳朴民风、满乡文化……这些具有鲜明的生态元素和乡土气息的生活印记,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努力打造我县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

(三)加强环境整治,形成长效机制

环境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要坚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在“美”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求突破。

一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涵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无害化处理等众多领域,需要多部门协调作战。要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等重点工作。通过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环境整治,达到道路硬化、村屯绿化、卫生净化、街路亮化、环境美化,远离脏、乱、差。让干净整洁的村落、蔬果飘香的庭院、绿意盎然的花木、平坦通畅的道路、清澈见底的河流……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景观。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二是健全机制,确保实效。要健全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加大监管力度。要从最基础的垃圾污水处理、村屯美化、河沟清理、卫生改厕等方面入手进行环境整治。制定环境卫生管理长效保洁责任制,做到卫生环境有人管,管得了、管得好,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整治效果不反弹、可持久。

(四)立足生态优势,壮大特色产业

没有特色产业作支撑,农民就难以增收致富,美丽乡村建设也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应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旅游、生态深度融合,以特色产业支撑为重点,形成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并进的良好态势。

一要围绕资源优势狠抓生产基地培育。各乡村要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紧紧围绕特色农业狠抓生产基地培育。特别是要以大伙房水源保护治理规划实施为契机,搞好水源保护区产地认证、产品标识和区域保护工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依照标准规范生产,积极运作打造品牌。鼓励和支持农户积极发展中药材、食用菌、优质米、山野菜、花卉等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让好的多起来,形成规模;多的好起来,形成特色;特色火起来,形成效益。使我们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特色产品走向城市、走进商场、走上餐桌,不断提升清原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我县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致富增收。

二要围绕生产基地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建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占领一方市场,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地百姓。要紧紧围绕资源优势下大气力重点抓好具有区域特色的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对外联大靠强等方式新建和改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牵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与农民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发展链条,促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就地增值,大力提高特色农业的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民增收步伐。要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民以租赁、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合理流转土地所有权,从而使土地能够向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集中,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促进土地增值和农民增收。

三要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要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镇(乡)村发展乡村游、生态游,真正将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农业、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相融合。积极打造融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景观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使自然之美与发展之美相得益彰,田园之美与生态之美相映成辉,努力打造更多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旅游示范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就业增收。让乡村旅游成为我县旅游的亮点,使之既有看点,又有卖点。

(五)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文明新风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物的硬件”建设,也需要“人的软

件”建设。只有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深度融合,使美丽乡村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一是提升农民文明素质。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育广大农民增强环境保护和卫生保洁意识。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以往乱扔乱倒、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不良行为习惯,保持村屯庭院干净整洁,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文明内涵、更有文化底蕴。让农村既有美景,又有美德。

二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四德”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有效载体,组织开展美丽乡村、文明村、美丽农家、卫生模范户、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引导大家崇德向善、守望相助、明礼诚信、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创业致富,形成风醇物厚、健康向上的民风、村风。倡导新风尚、弘扬正能量。要继续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第2篇:美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

“美丽乡村” 建设有什么意义呢?

城镇化包括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全面的城镇化。云南特色城镇化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建设二者优势,将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使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到城镇化的成果,这是走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要求与必然选择。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来增强农村自我发展活力。

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特色”在于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结合。在发达地区的城镇要自上而下推动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要自下而上发展特色经济。当前广大农村与城镇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个背后核心的问题还是经济支撑、产业支撑、收入支撑的薄弱。“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在农村实现富足、体面、舒适的生活状态,真正实现农村城镇化。

如何建设好“美丽乡村”呢?

一是科学规划好“美丽乡村”。要按照科学规划、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体现特色的原则,统筹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协调和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分步建设实施。在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确保规划符合乡村实际、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二是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根据各自的资源构成和产业重点,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美丽乡村”发展必须突出特点、因地制宜,特别是要围绕“一村一品”来做文章、下功夫。将发展的重点放在“特色”二字上,充分依托各地特色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地发展功能各异的乡村,形成特色突出、个性鲜明、风格独具、内涵丰富的乡村格局,如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可以发展旅游经济。要充分利用乡村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等条件,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通过现代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打造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全面提升乡村特色农业的综合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努力走出一条“美丽乡村”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是继承和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精髓。“美丽乡村”建设应最大程度保留地方特色。一些乡村在发展建设的时候一味追求与城市接轨,反而丧失了最吸引人的地方,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应该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美丽乡村”建设既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对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特别要挖掘和弘扬传统人居文化、农耕文化和山水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浓厚乡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又要培育和发展现代文明,优化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建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

党的“十”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云南作为“美丽中国”的一部分,加大建设“美丽乡村”的力度,就能够使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使农民收入增加,使乡村环境改善,使文化得以传承。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美丽乡村”就在眼前,“美丽云南”就在眼前,“美丽中国”就在眼前!

以此为序。

第3篇:美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

2015年以来,息烽县把农业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城市公园、全域旅游和大扶贫有机融合,全局规划、统筹推进,闯出一条“农旅联动带动精准脱贫”新路子。

大景观刷新园区“颜值”

美乡村和公园建设规划的跟进,给足农业园区“面子”,有了农业园产业作支撑的美丽乡村和城市公园更不再“空壳”。

当下,息烽农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产业培育如雨后春笋,园区建设抱团发展活力四射。红岩葡萄、养龙司蔬菜、九庄肉鸡、石硐猕猴桃相继荣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在此基础上,还分别建起养龙司林宜居、永靖黎阳等9个县级农业园区。葡萄、肉鸡、吊瓜、猕猴桃等主导产业产业化进程步履铿锵。

息烽的果园、菜园、养殖园,不仅追求高“产值”,更扮靓高“颜值”。去年以来,息烽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统揽“三农”思路,把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布局与美丽乡村空间规划有效整合。全县初步建成永靖“红色经典生态家园”、小寨坝“红壤碧珠甜蜜家园”、西山“问禅山水养生家园”和养龙司“龙马故里巾帼家园”4条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带。

美丽乡村跟着产业走,公园建设也围着园区转。今年,结合全市“千园之城”建设,息烽正建设中的48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以及规划建设的20余个县级以上标准公园、10余个乡镇公园都围绕农业园区谋篇布局。

大旅游升级发展模式

采摘体验、乡村游、森林游……息烽承载着美丽乡村、公园建设的农业园区无一不是按照“农旅一体”化的思路进行打造。

黎安―坪上片区农旅联动精准扶贫项目,是息烽今年推进大扶贫战略集中建设的示范力作。永靖镇坪上村原是省级贫困村,与去年已建成的美丽乡村“升级型”精品点黎安村下坝组毗邻。通过黎安辐射带动坪上快速发展,息烽今年统筹推进黎安―坪上片区农旅联动精准脱贫项目,并把“南山驿站”市级示范公园和“黎阳农业园”建设纳入其中。

目前,黎安嘉年华度假区和坪上美丽乡村主体项目已完工。以蔬菜、葵花、中蜂、葡萄、花卉、优质稻为主的“6个1000亩”产业培育基本成型。“南山驿站”公园年底将开园迎客,息烽全新的“美丽南山・心的驿站”旅游景区呼之欲出。

大扶贫带动群众致富

完善基础设施“带动扶”、培育产业“引领扶”,这是息烽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的两大举措,而这同样仰仗于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这个主战场。

石硐镇中康猕猴桃园是息烽最“年轻”的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当下已种植猕猴桃2068亩,观光道路、温泉勘探等旅游配套项目正加快建设。远期,园区计划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猕猴桃1万亩。同时推动采摘体验、旅游观光、温泉养生等农旅一体化发展。

中康猕猴桃园从就业、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面着手,带动当地群众脱贫。仅从土地入股分配比例来看,低收入困难群众比普通群众高5%收益。眼下园区已吸纳3个村300余户群众土地入股,其中有低收入户30多户。

第4篇:美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富县、科技兴县”战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加大投入,大力实施村庄科学规划工程、农村环境提升工程、农村产业富民工程、公共服务完善工程、农村综合改革工程“五大工程”,整体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生态文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建设目标和任务

按照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置,以农村和谐社会创建为基调,以“二路三区”(二路:上松线44省道、高速公路连接线;三区:城中片区、城东片区、城西片区)建设为内容,以经营村庄为理念,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创出精品、建出特色,努力实现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开发区(街道)“美丽乡村”创建以高速公路连接线区块的深塘村、丁前村为重点精品区;上松线44省道上邵村、下邵村、村、金畈村、叶棋村为重点示范带;内白线:为商住、农家乐发展优势群,、为工业经济发展优势群为水果、蔬菜产业发展优势群;为花卉产业发展优势群;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中心区。

按照精品村建设要求,利用2年时间,把四个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精品村。其它村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和要求利用5年时间分步实施。2011年建设重点等村,同时积极启动其它村。

三、建设内容

坚持以村为基础,发挥区域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突出环境优美和产业发展两大重点建设内容,实施四项提升工程:一是实施环境提升工程。推行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工程计划,实施村庄环境卫生保洁长效管理,实现村庄清洁优美;二是实施产业提升工程。高效农业实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现代家庭工业、现代农业、农家乐、旅游休闲产业,突出产业发展是开发区(街道)创建“美丽乡村”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工作任务;三是实施服务提升工程。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水平,妥善处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建设规范化的农村新社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农村社会各类服务组织;四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培育有文化、能娱乐,懂技术、能就业,会经营、能发展的新型农民,加强中心村庄建设,完善中心村的服务功能,促进供水、环卫、公交、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业的发展。

四、方法与步骤

1、建设步骤:根据开发区(街道)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结合全县创建目标和要求,开发区(街道)创建“美丽乡村”分两个层面展开。

第一层面:“4+6”一点两线的模式。11年争取完成四个村的创建,12年启动口八个村创建,用两年时间建成高速公路入城口“美丽乡村”精品区。

第二层面:以高速公路入城口“美丽乡村”精品区建设为示范,积极探索其他发展模式,围绕工业园区建设、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区建设等,积极寻找各自的创建优势,找准切入点,用5年时间,全面实现开发区(街道)“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2、工作方法:“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建设农村、改造农民的系统工程,是开发区(街道)当今和将来一个时期工作总抓手、大平台,开发区(街道)成立“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亲自抓,整合开发区(街道)农业农村工作力量,具体负责实施创建工作。按照创建的目标内容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规划、工作计划,根据规划制定工作日程,明确责任。创建村的党支部、村委会工作精力都要集中到“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当中。年终认真做好“中国美丽乡村”的考核验收,以奖代补,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创建村奖励。

五、政策措施

1、突出项目,明确建设重点。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城市化发展优势,在项目选择上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①以经营村庄的理念,开展产业招商,引进休闲、文化娱乐等产业项目,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容,拓展农村发展的视野和优势;②积极与农业、环保、交通、民政、水利、林业等部门对接,争取各类基础性建设项目支持,提高农业农村发展后劲;③利用农村水利、林业、交通、电网等几十年基本建设的成果,加强基础设施的治理、整合,寻找服务于农业、惠于农民、美化农村等基础性建设项目,增强农村社会发展的优势。积极主动与各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开展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取得项目的资金支持。

2、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在开发区(街道)现有的支农、惠农资金保持不变的基础上,今年对农业农村的扶持政策进行整合和完善,把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农村饮用水改造等政策进行整合,统一到开发区(街道)建设“美丽乡村”扶持政策当中,与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扶持政策相配套。开发区(街道)根据县年终考核合格后到村的以奖代补总额给予1:0.5配套奖励。

3、鼓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通过健全资产运行机制,促进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确保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落实好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后的留用地政策,大力推行“征地留用”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村组按股分红,尝试新的集体经济管理模式。加大家庭工业、“农家乐”、老年养生、观光农业、林业等农村休闲经济产业的开发,对大力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的村,开发区(街道)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

第5篇:美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

蓬莱在“美丽乡村”创建中,把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财政投入与多方筹资、创造美丽与经营美丽结合起来,将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为生产力,真正使乡村由内而外美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美丽乡村”如何创建?

有限的政府财力不能“撒芝麻盐”,整合涉农资金,撬动村级、企业及社会多方投入。

“美丽乡村”创建前,蓬莱4年中先后投入4.2亿元“三农”资金,但平均到全市577个行政村,看不到明显变化。这让蓬莱决策者陷入了沉思。

“政府财力是有限的,‘撒芝麻盐’式的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落后面貌。乡村要美丽,必须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形成以点带面,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进而带动全域,这才符合农村实际。”市委书记张代令提出“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示范带动”的思路。

从点上突破,“点”如何确定?市长孙业宝介绍,蓬莱实行“村申请、镇认可、市评价”的重点创建村遴选机制,由村向镇提出申请后,镇里派出评价团评价认定并上报,由市专家评审团对申请村最终认定。

在此基础上,蓬莱创新涉农资金管理模式,建立财政投入、村级自筹和社会多方支持“三位一体”的资金保障体系,实现了“小资金撬动大投入”。

蓬莱市岳家圈村的做法很有代表性。岳家圈村总共投入400多万元创建资金。这么多钱从何而来?村党支部书记付景兵细算了一笔账:市里财政补贴80万元、奖励65万元,镇里和部门帮扶130多万元,企业援助60万元,村里自筹10万元,村民个人出资40万元……各方面资金汇拢,成就了一个“美丽乡村”。

坐等“输血”,不如主动“求变”,那些眼巴巴盯着财政投入的乡村变得积极起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木兰沟村投资1000多万元,依托葡萄酒庄搞起乡村游;山上宋家村投资587万元,建设滨湖休闲度假旅游区;马家沟村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涵盖13个村,集采摘、垂钓、酒堡于一体的规模化、集约化大型社区。

你追我赶,四年来蓬莱市级财政投入4亿元,撬动村级、企业及社会多方投入近10亿元。

点上突破,带动面上创建,蓬莱启动“提质、扩面、连片”工程,规划并全力推进示范片建设,把示范村建设的“盆景”,变成全域创建的“风景”,进而把蓬莱建设成一个大景区。

“美丽乡村”靠啥支撑?

农民最盼增收致富。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

马家沟村获评3A级景区在当地是个大新闻。从一个脏乱得“插不进脚”的小山村,变成大景区,其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蓬莱旅游、葡萄酒两大优势产业向农村延伸。

今年“五一”小长假,村子里停满了私家车,游客吃住在农家,享受淳朴的乡村生活。“村里成立了生态旅游公司,注册了‘马家沟碗’特色餐饮商标,规划了餐饮、购物、文化娱乐、土特产四个功能区。”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马继业说。

“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张代令表示,“农民盼这盼那,最盼的是增收致富。因此,我们不仅要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用产业发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是蓬莱创建工作的独到之处。蓬莱依托葡萄酒和旅游两大优势产业,挖掘各村优美景观、民俗文化等资源,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作为发展重点,发展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推进传统农产品向休闲商品、农业园区向休闲景区转变。

目前,蓬莱乡村游涵盖观赏采摘、田园风光、特色村寨、葡萄酒庄等20余个类型,发展“农家乐”4200余户,培植赏花节、采摘节、民俗文化节等乡村游项目23个。仅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创造综合收入近亿元。

“美丽乡村”如何升级?

不能把农村变成城市,要让群众主动参与,保留乡土风情

“乡愁”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记忆。创建伊始,蓬莱本着一个遵循,就是全力保留乡土风情,一村一韵,把乡村打造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谐画卷。

“门前小河流水,石板路串村连户,青瓦白墙的老房子随处可见……这一切让我找回了小时候的感觉。”阔别家乡数十载的沙向明一回到潮水镇费东村,顿生感慨。

留住“乡愁”,“文化符号”成为“美丽乡村”创建的统领。蓬莱根据村庄自然禀赋、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特点编制规划,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进行原生态保护,共改造农房1.6万户、修缮村落200多处,保护传承民间艺术200多项。

“美丽乡村”创建既尊重农村历史文脉,又让农民尽享现代化便利。“房子还是那些房子,村路还是有那么些弯儿,可垃圾围村的现象消失了,村里的路灯也亮了起来,上学、看医、吃水、走路都方便多了。”炉上村退休老教师吴伯美说。

“美丽乡村”创建,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参与的积极性自然高了起来。“不让参与都不行”。刘家沟镇董家村召开美丽乡村创建动员会时,当场募集资金126万元。一名返乡老板个人捐资100万元,外嫁媳妇王晓华当天从100多公里外赶到现场捐款,在河北保定治病的齐化州,提前出院把妨碍村路硬化的宅基地让了出来。

第6篇:美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 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何东升.延边党校学报. 2015(06)

第7篇:美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

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一是形成了共识。从开始时的前瞻后顾、犹犹豫豫,有些村里还存在过“等靠要”的思想,如今正如赵勇副书记所讲,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实现了从迷茫到“迷恋”的转变。二是乡村干部共同参与。从机关干部到村两委班子,从开始的规划设计确定建设方案,再到具体施工,我们的乡村干部付出了太多的辛勤与汗水。三是找到了路子。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走出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产业结合、打造特色的新道路。

以后的工作中,我讲四点意见。具体讲,就是要重点把握好“特色、支撑、落实、责任”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特色”,就是因村施策,打造本村特色。我们一定要注重挖掘,例如灌河村,把村内垃圾遍地、杂草丛生的大坑打造成民心湖,建设出一个景在村中的美丽乡村。例如许姚,计划把村内苹果园规划成特色采摘园。

第二个关键词“支撑”,就是以产业为基础,提供经济支撑。大力发展多业态农业,开拓农业经营新模式、新业态,努力培育新的农业增长点。例如泊洛片果蔬大鹏种植,灌河百亩采摘园,力求叫响品牌、形成精品。

第三个关键词“落实”,就是抓好重点任务的落实。重点村、精品村要按照规划,结合实际,重点抓好垃圾处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厕所改造、村民中心建设、环境美化、产业支撑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几件大事。

第8篇:美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提升建设品味

坚持规划现行,用科学的规划引领美丽休闲乡村建设。毛桥村地处沙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全村行政区域面积14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679户3012人,现有党员52人,全村耕地面积2887亩,山林面积1.8万亩。为明确发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提高资金和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发展成本,我区特出资25万元,聘请专业公司对毛桥村的产业发展和项目整体布局进行科学规划。该规划作为全区美丽休闲乡村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以地方特色和群众意愿为出发点,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不折不扣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实施”,确保规划一个,建设一个,成功一个,为毛桥村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绘就了发展蓝图。

二、夯实基础,加强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发展引擎持续供力,基础设施必须跟上。我区以毛桥村水、电、路、网等全面升级改造为抓手,多方争取和筹措资金500余万元,专门用于毛桥村基础设施的提升,为美丽休闲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实施道路通畅工程,新建停车场2个,提升改造村级沥青道路1.8公里,拓宽桥梁2座,新建拓宽村组道路6条约7公里,有效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计划投资350万元引进庐山自来水,并利用庐山山泉,建成配套的蓄水供水设备,目前已自筹150万元,项目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可以通水,将彻底解决毛桥村3000余村民及今后旅客旅游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结合10个新农村建设点,对36栋危房旧房进行了拆除改造,同时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对岳飞跑马场、白云庵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维护和还原,让历史记忆永存。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以改善设施、完善要素、拓展功能为重点,在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132盏,新建文化休闲广场4500余平方米,旅游公厕两座,另外,庐山花溪3000余米的游步道、骑行道也正在建设之中。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建设,积极实施国家网络全覆盖,增设网络通讯塔1个,同时网络监控警眼设施同步跟上,确保全村通讯畅通。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生活水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三、注重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发展动力

环境综合整治,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打造美丽休闲乡村、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需要。按照上级部署,我区坚持“分布实施、标本兼治、全面发动、干净彻底”的原则,已经建立了“垃圾定点倒、定人管、定期运、集中埋”的长效管理机制。其中在毛桥、兰桥两村以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着力点,铁路、高速路、主干道两侧为重点,全面整治,实现了农村环境大提升。毛桥村先后筹资500多万元,率先实现了全村域新农村建设全覆盖,并打造了黄家塝、孙家河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投入800余万元,拆除毛桥村域内的铁皮棚1.5万余平方米,墙面粉白3万余平米,平改坡2万余平米。同时,对全村400余栋民房进行徽派风格的改造提升,美化了生活环境,大大增强了产业引进、旅游投资等方面的竞争力。

四、突出特色,优化结构,推动产业兴村

我区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美丽休闲乡村建设的重点和核心,着力强化产业支撑,先后流转土地2000余亩,以特色水果种植、加工为抓手,精心培育了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色、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通过先进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率先起步,村民抱团紧紧跟随的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经先后引进资金2600余万元,建成蓝莓基地1000余亩、杨梅基地500余亩、枇杷果基地50余亩、红心猕猴桃基地300余亩、突尼斯软籽石榴基地100余亩、清莲谷基地100余亩、金丝皇菊基地20余亩,年产值2000余万元,每年定期举办的特色产业采摘节,吸引游客数万人,另外,投资2000余万元的以青瓷展销、体验为主的文化旅游项目——庐山国际陶瓷文化艺术园正在全力建设之中。同时已经成立了江西淘然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推广毛桥休闲乡村旅游品牌,通过举办采摘节、配套建设亲子旅游项目、建造农产品深加工车间和展览馆等,使游客来的了、留得住、带的走,形成产业良性循环。全村现有公司5家,涉及建筑、旅游服务、餐饮、种养殖等,合作社7家,家庭农场1家,带动农民就业1000 人,农民年人均增收2000元,村集体经济达15万余元,预计五年内可达60万元,全面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跨越发展。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虽然前期区管委会多方筹措资金用于毛桥村基础设施及项目建设,但后期引进自来水、庐山花溪打造、农产品加工车间、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资金仍缺口700余万,项目建设难度较大,希望得到上级进一步支持;

二是在项目用地指标上希望得到上级的政策支持。目前毛桥村发展规划中,还需庐山国际陶瓷艺术园30亩、刘家山产业加工设施用地20亩、游客集散中心7亩、农产品加工及展示车间用地3亩、室外拓展与花海项目用地10亩等共计约70余亩项目用地,恳请区委区政府予以批准。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区将以此次调度会为契机,认真落实会议精神,继续加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争取将毛桥村打造成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下一步计划:

一是继续完善毛桥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引入庐山自来水的项目施工,寻求办法解决项目资金200万的缺口问题,争取年底全村通水,实现毛桥村安全饮水目标;分部实施毛桥河道(庐山花溪)3000余米打造提升工程,按照景观河的标准,在河道两边建设游步道、骑行道,并做好沿河环境整治及美化提升;建造4处高山观景台,满足游客观景需求;硬化通往红心猕猴桃园和岳飞跑马场共约7公里的道路;硬化刘家山1000余米的产业道路、再新建一处3000余平米的停车场以及一处60平米的旅游公厕。

二是继续加速引进特色产业和旅游项目。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狠抓乡村旅游这一主业,围绕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土地流转,在连片开发土地、拓展发展业态、优化发展环境上狠下功夫,大力扶持现有特色种植业,积极引进新型农业产业,形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景观的毛桥生态旅游品牌,全力打造集观赏、体验、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生态观光产业链。另计划投入200万元在吴家河和濂溪区交界处,建设农产品加工与展示车间,提高生态农业的效益和附加值,做好服务对接工作,进一步壮大已有特色农业企业和项目,助推农产品品牌打造、生态休闲农业发展。

第9篇:美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

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我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1、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情况。2014年-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村为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

2、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情况。2014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5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6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

3、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按照沿路沿线和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2014—2015年,我县确定*村8个村为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扶持、指导和规范工作力度,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上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7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新农村暨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有关工程项目要求,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有关乡镇、村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已初步建立起“政府指导,村级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领导包点、干部驻点”工作制度,联点挂项、包村包户,绩效管理,全方位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适时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通过观摩学习,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督查推进,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明晰思路,科学规划。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结合县情,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会议讨论,组织相关部门充分论证后,确定了美丽乡村“555”推进计划,即加强“五大整治”: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庄道路、乱堆乱放、河道沟坝;强化“五大提升”:提升设施配套、饮水安全、农房风貌、绿化美化、乡风文明;推进“五大建设”: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基层组织,不断提高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实现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稳步推进。二是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依托民族文化、自然资源等优势,聘请有资质的专业编制单位对各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进行先期设计。规划包括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村民住房设计。规划编制重点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特色性和实用性,广泛听取基层和农牧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亮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同时,注重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划办事,将规划落到实处。

(三)完善机制,开拓创新。确定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职责,完善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各司其职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并实行县级领导包示范村、建设部门包规划编制、综合部门包项目争取实施、乡村两级包群众发动的“四包”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乡村制定了农牧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农牧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制度,确保美丽乡村示范村面貌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庄亮化、村貌美化的“五化”标准,一般村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的“三化标准”。同时,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建造垃圾箱(池)、集中掩埋点,与农牧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三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农牧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村民发放倡议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到庭院整治工作中来,积极开展评选文明示范户等活动,对整改积极的,经验收达标合格,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全面提升村庄品味,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立足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插花型”贫困片区扶持范围和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示范县的优势,坚持在资金整合、工作结合和力量耦合上做文章,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按照相关单位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确保各部门当年安排的涉农资金,优先考虑示范村,做到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2014-2015年,共筹措资金1.84亿对各示范村及环境整洁村进行建设,其中,省市补助300万元,县财政专列610万元,部门整合17521万元,发动群众筹工筹劳400多万元,发挥了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二是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和“双联”行动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叠加效应,既高标准完成了各项工作,又高质量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五)项目带动,夯实基础。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有效整合游牧民集中定居、扶贫开发、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及农业、民宗、水务、畜牧、交通、环林等项目资金,采取“各级财政投一些、整合项目靠一些、社会捐助帮一些、金融部门贷一些、群众自己筹一些”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以产业培育、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谐创建、机制创新为重点,有序推进全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2014-2015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定居点新增集中规模养殖示范小区12个,新建暖棚2106座22万平方米以上,扶持细毛羊舍饲养殖大户40户以上;新建农牧民住宅1900套,并对部分乡镇农牧民住房进行民族特色风格改造、集中供暖、供水、污水处理改造和垃圾处理场建设,铺设供暖管道5处3.3公里,架设农电线路3处3.7公里,全县牧民集中定居率已达到70%以上;对集中定居的农牧民实行社区服务和网格化管理,在已形成规模的农牧民住宅小区,配套便民服务中心5个,新建改建文化体育广场5个,修建集村委会办公、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卫生室为一体的办公场所3个;共购置小区垃圾桶140个、垃圾清运车1辆,新建垃圾处理池3处,改厕80座,清理“三堆”2.6万方;完成种植绿化苗木8.25万株、风景苗木5.62万株,种植草坪2138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91%,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由于人居分散,农牧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牧村集体经济薄弱、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等原因,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底子薄,基础差,资源共享不够;二是由于实际建设投入缺口大,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后期管理和维护上常常显得有心无力。三是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不够,参与热情不高,个别建设工作有所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