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禹治水课件范文

大禹治水课件精选(九篇)

大禹治水课件

第1篇:大禹治水课件范文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禹的顽强意志,学习禹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体味;有感情地朗读,学习禹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板块一:习旧引新,做好铺垫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五课,请齐读课题。(板书课题:《大禹治水》)

2.你认识这几个词吗?

无家可归 代代相传 千辛万苦 千山万水 九条大河 九座大山

3.千、万、九这些数字都表示数量多,请大家读一读。

设计意图:文中的关键词语单独呈现,学生习旧引新,明白这些数字在古代代表的含义,加深理解。

板块二:创设情境,引境启情

讲读第一自然段

1.大禹制服了洪水,成了伟大的英雄,他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呢?

2.你觉得洪水会造成什么后果?请读以下词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

3.洪水是无情的,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课文是怎么写的?课文是怎么体现洪水的凶猛无情的?

4.洪水来了,农田没有了,房屋没有了,老百姓只能四处流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家可归)

设计意图:教师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板块三:以情激情,读中悟情

一、讲读第二自然段

1.洪水来了,老百姓无家可归,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禹会怎么想呢?

2.谁能读出大禹的决心?练习读。

3.为了治理洪水,禹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出示:“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4.为了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禹趟过了很多河,爬过了很多山,数也数不清,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吗?(板书“千山万水”)“千”和“万”组合在一起,指山特别多,河特别多。

5.禹变黑了,变瘦了,变老了,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禹吃了这么多苦,都是为了仔细地查看地形,为治水做好准备,更多更大的苦还在后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劈开了……引到洪水……)

设计意图:紧扣“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吃的苦,想象大禹吃的苦,加上老师的补充,学生充分感受到大禹吃的苦,产生敬佩之情。

7.九条大河,九座大山,告诉了我们什么?通过查看水流和地形,禹明白,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是河道不通。找到了原因就要对症下药,禹采用了疏通的办法。那时没有挖土机,没有推土机,连一辆板车也没有,禹带领老百姓靠肩挑,靠手推,靠斧凿,把一条条河挖通了,把一座座山劈开了,吃尽了千辛万苦。

8.禹治水成功了,他用了13年,4700多个日夜,只为一个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此时你想对禹说什么?

9.其实禹的父亲也曾经治水9年,他没有像禹一样疏通河道,而是哪里有洪水就堵哪里,结果失败了。此时,你想对禹说什么?齐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记住禹的辛劳、禹的勇敢、禹的坚强、禹的智慧。

设计意图:现代机械与原始劳动方式的对比,衬托出大禹的千辛万苦,凸显出大禹的聪明才智,提炼出文章的中心,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大禹的精神。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听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想:13年了,禹只有三次难得的机会路过家门,为什么不进去看看呢?

2.禹的儿子十多岁了,却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他总是问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母亲总是摸着儿子的头说:“乖,听话,父亲在外治水,忙大事呢。等洪水被制服了,他就回来了。”

4.他多想回去看一看哪,多想陪孩子玩玩呀,可是为了治水,他只能舍小家顾大家,只能三过家门而不入。同学们,从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禹?

设计意图:大禹的故事感染了学生,学生受到了震撼,我抓住数字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崇敬的心情读这感人的故事,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板块四:情中悟理,升华情感

学习第四段

1.为了治理洪水,禹吃尽了千辛万苦,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2.洪水治理好后,老百姓的心情怎样?禹的心情怎样?

3.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日子是谁带来的?他们会怎么想?(板书“伟大的英雄”)

4.禹的儿子会怎么想?(齐读)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与第一小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又一次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禹的伟大。

5.大禹治水的故事被老百姓一代又一代地传送下来,一直传送了几千年。(板书“代代相传”)

6.老师有一个疑问,课文中用的人名都是“禹”,为什么课题是“大禹”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使大禹的形象更丰满,形象更高大。

7.最后,让我们满怀感激地称呼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满怀崇敬地称呼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满怀深情地称呼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设计意图:“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构建板块,升华情感,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是教师的职责。

板块五: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禹为了( ),让老百姓过上( ),三过家门( ),终于制服( )的故事,认识了( )、( )、( )的大禹,我们一定要将他的名字牢牢记在心中。

2.像大禹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老师推荐大家课后阅读《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在读和思的教学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总结与延伸中,让学生感受禹的光辉形象,并推荐其他神话故事,激起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板块六:指导书写,学做伟人

1.为了记住这个伟大的英雄,我们今天就来学写“伟”字。

2.分析字形、扩词:你觉得怎样写才能写好这个字?

3.师范写,生书空、仿写。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课一定要将阅读与识字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课程结尾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笔画写字,评写结合,努力教育学生将字写美观大方。

第2篇:大禹治水课件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46-02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传统的教育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注入了一股新泉。《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中,适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下面笔者就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大禹治水》的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谈一些可行的做法。

一、音频,让课堂充满灵动

脑科学研究表明,音乐不仅可以促进想象,还可以调节情感。因此在交流“遭受洪水灾难的老百姓会怎么样呢”这个话题的小结环节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并深情描述:洪水把老百姓害惨了。有的被洪水淹死了,幸存下来的也只能躲进山洞。他们没有吃的,只能吃树根、草皮,有的被活活饿死。学生在煽情的音乐中展开冥想,情感在音乐中激发,他们深深感受到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恐惧和痛苦。

再如,文中最后一小节讲述洪水被制服后,老百姓对大禹的感激之情,也可以选择一段音乐,配乐朗读: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样,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另外,在总结记忆阶段,也可适时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加深记忆。

以上针对文本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风格、不同张力的音乐,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释放。这就是多媒体播放音乐的妙处所在。

二、动画,让识字彰显生趣

灵活、便捷、形象、直观的动画效果特别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教学本课生字词中笔者设计了两组动画,使生字的学习更加丰富、有趣。

(1)出示三组生词,其中第三组有多音字。当学生说出多音字的另一个读音时,相应效果的展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可以提高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

(2)教学“治”和“制”,同音不同形,通过动画效果,让学生发现:“治理洪水”的“治”和洪水有关呀,难怪是三点水;大禹“制服洪水”可不简单,又要用刀子凿,又要挖。这样的展示比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更让他们从小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韵味。也许,一颗热爱祖国语言的种子就在这一瞬间播下了。

三、视频,让文本逼近鲜活

《大禹治水》中的洪水是凶猛的,危害是巨大的,但对学生而言也是陌生的、遥远的。如何让学生能够感受鲜活的文字,此时运用视频,应该再合适不过了。因此在品读课文“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这段话时,笔者播放了一段洪水视频。视频中波涛汹涌的洪水,人们逃命时悲惨的叫喊声,给学生的视觉、听觉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如此,在多媒体的介入下,文字的抽象意义也变得更加具体、直观、生动,学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图片,让想象趋向无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灵感。

第3篇:大禹治水课件范文

关键词:历史事件;学习兴趣;爱国情怀

初中历史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文化基础课,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初中历史教师肩负着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教学大纲,结合初中历史教材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比较分散,在一节课的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对后来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积极意义。目前深受教师和学生喜欢的导课方式有:

1.通过经典小故事导入新课

比如在讲“大禹治水”这门课时,教师可以先讲一个人“三过家门而不入”,学生顿时感到很有意思,这个人怎么会三次经过家门不进去呢?带着这个疑问,教师开始讲解大禹治水的事迹,他凭借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大禹连续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克服各种困难,历尽艰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学生开始崇拜这样的英雄,他们作为大禹的子孙后代心里感到无比的自豪。

2.通过观看纪录片导入新课

比如教师在讲“西安事变”前,可以让学生先用多媒体观看电视剧《西安事变》,学生看完记录短片之后,了解了和张学良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教师这个时候根据教材内容开始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平时的电视剧和教材有出入。

二、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本地历史导入新课

很多学生对本地的历史非常感兴趣,比如江苏苏州的刺绣、无锡的锡绣等、昆曲淮安的淮海戏等等,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学生一听是自己的故乡,心情就会激动不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从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的土地开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热情也随之高涨。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要不拘一格,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堂课”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像是一部戏剧的导演,他主导这部戏的拍摄;学生就像一部戏的演员,始终听导演的命令,这部“戏”能否获得观众们的喜爱,需要导演和演员默契配合。教师上课之前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能力等方面精心安排教学大纲,自己吃透教材,在读懂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引导学生创新探究、发挥想象、精彩表演,使学生在充满探究、解疑、愉悦的心境下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掌握知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既要结合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相关特点,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实际理解水平、记忆能力等情况,选择多种教学手段、方式和方法。比如课堂教学可以组织讲故事比赛,学生根据学的历史事件,按照年代串起来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讲故事过程中考查学生历史微故事讲述的是否合理,也要看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通畅,是否能够将其他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这样课堂气氛比较融洽,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点,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除了上课讲故事之外,还可以组织历史故事演讲比赛等。通过演讲大赛,可以锻炼学生自主编辑历史微故事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目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很多,教学形式也很多样化,不一定非要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也可以观看十一国庆阅兵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把记事新闻加入历史课的学习中,这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师的责任。历史教师要多层次、多手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陈慧玲. 新课程背景下谈历史兴趣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3).

第4篇:大禹治水课件范文

古磬形制古朴,长方形,长96厘米,宽61厘米,厚4厘米,中上部有一悬孔,石质色青,敲之其音浑厚。经研究,学者们发现此磬的制造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的规律。说明四千年前的先民们在制造此类重器时,已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准。

此磬的形制和尺寸,是迄今所发现的古代石磬中之最,是当之无愧的磬王。因出之黄河之滨,被学者和媒体称为“黄河磬王”。由于喇家遗址地处黄河上游,即史书上所说的“三河间”中心地域,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因此,此磬与齐家文化在时空上对应的夏朝就可能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此前,曾在乐都柳湾遗址发掘出石磬一件。略呈三角形,长42.4厘米,高18厘米,厚2.2厘米,此磬虽是黄河磬王的小字辈,但同属齐家文化,出土地相去不远,同为甘青地区至今为止发现的二件石磬,二者有何联系,值得进一步探讨。但磬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另外,在喇家遗址中还发现巨形石刀一件,石刀在上古时代是胜利和力量的标志,故磬和刀二者相互为链,可能演释着黄河上游史前文明的某些重大事件或进程。

华夏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祭祀天地祖宗的习俗。这是天人相应,灵魂永存观念的反映,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制度化的人文活动。喇家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先民们的这一习俗。

上古时代先民们的祭祀活动中,有成套的祭品、法器和仪规。祭品繁多,祭品中有璧、琮、 、璜等。早期为石制,其后石玉兼有,后期为玉制;法器中有磬、刀、鼓、 等。这些祭品和法器是社会地位的身份证。一个普遍的规律是这些祭品和法器的个头越大,数量越多,祭祀台越宏大,则所祭的对象或其持有者的身份就越尊贵。在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琮王、 王等被学术界公认为是王者之器。这为我们讨论喇家遗址和黄河磬王提供了借鉴。

磬的历史十分悠久,是古代祭祀中具有特殊身份的法器。磬最早起源于片状石制工具,先民们在使用这些器物时,发现此类器物打击起来有好听的声音,故最早用于先民们的乐舞活动,后来被巫师们用作娱神和祭天地祖宗的法器。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之形。形象地说明了磬的来源。据先秦文献《尚书・益稷》记:“戛击鸣球”、“击石石”,这“鸣球”和“石”就是磬在古时的称谓。磬的正式名称见于《世本・作篇》,说磬是尧舜时的人无句所做。可见磬在尧舜之时,已开始使用了。《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尧命夔击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兽”。其意是尧帝在祭祀天帝时,叫大臣夔击磬,以表达对上帝的敬畏之意,百兽也随之起舞。关于这舞百兽,我认为并不是神话,而是远古现实生活的写照。尧舜禹之国,为不同氏族和部落组成的大联合体。先王们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各氏族都未参加。当时,各氏族均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多为狼、虫、虎、豹、牛、羊、犬及各种鸟类。各氏族都有象征自己图腾的特殊装扮,在磬声的伴奏下,群起而舞,就是“舞百兽”的盛况了。《淮南子》记:“禹以五音听致。”说大禹王与臣下论政,报忧则击磬。这说明上古之时,只有尧、舜、禹这个级别的天子,才能有使用磬的资格,而喇家遗址的年代与禹生活的历史时段和空间相吻合。故鲍义志先生在《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一文中,把此磬推定为大禹之磬是颇有说服力的。

上世纪70年代,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件大磬,长60厘米,专家认定是夏文化之物,为王者之器。但比黄河磬王小一轮,其意可能是夏王朝各王用磬时,其形制大小不能超过先王大禹之制,此磬可作为佐证链之一,进一步加强喇家遗址与大禹的关系。简言之,商代之前,出土的磬均为单磬,形制巨大而质朴,数量极少,并都出土北方,出之夏文化遗址中,故很有可能都是夏王室专用的祭祀法器。

磬由石制到玉制,从单磬到编磬,形制和功能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到商代时,磬已广泛流传,制作日趋精美。其功能也从法器向兼王室宫廷专用乐器发展。1950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大墓中出土一件虎纹大石磬,其色青白,长84厘米,高42厘米,厚2.5厘米。虎纹刚猛壮美,其音色悠扬清越,近铜声,学者们认为此为商代某王之物器,但尺寸仍小于黄河磬王。1935年,安阳侯家庄商代大墓出土了3件刻有铭文的编磬,其形已由矩形变为上下弧形,说明磬又向前进了一步。商代以降、玉编磬就屡见不鲜了,其后,磬以铜、铁为原料,形制如盆,沿用到今,成为宫观佛寺必备之物。善男信女一击之,其心声就算闻达于天地祖宗了,则磬的生命力之旺盛和文化渊源之深可见一斑。

最后再说说大夏国和夏禹与喇家遗址之我见。大夏是中国远古时代十分著名的一个西部古国。在黄帝时代就已存在。《山海经・海内东经》记,其“国在流沙外者大夏……西湖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流沙西,昆仑虚西南。”这个大夏国经国内外学者长期的讨论,最后达成基本认同,即大夏的政治中心在今甘肃河州,盛时其疆域覆盖今川西北的部分地区及河州、兰州、民和、乐都、循化等地。我省的古历史地理学家刘秉德著文写道:“综合对古大夏位置的各种意见,以河州为中心说,是触及到了古大夏地理位置的根本。”大禹皆出之这个大夏国。这一点史学界的看法是一致的。《史记・六国表》记:“大禹兴于西羌”。我理解是,大禹在未出山之前,就已是西羌的英雄人物,名扬在外,故舜帝才请他担任司空(掌工程兼内政)。《荀子・大略篇》记:“昭禹学于西王母国”。这是说,禹曾向他的邻居西王母国学治水等生产技术,如今,在日月山顶上的哈城,还立有年代久远的禹王庙,有不少西王母帮助大禹治水的传说。

第5篇:大禹治水课件范文

我不叫“雨”,也不喜欢下雨。实际上,我的名字叫禹,生活在距栗子们生活的时代四千多年以前。我是活动在河南嵩山地区的部落―夏后氏的首领。夏后氏是一个跟尧所在的陶唐氏、舜所在的有虞(yú)氏等部落齐名的强大部落。年仅25岁的我能当上这么一个大部落的首领,本应当春风得意,可我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如今的地位是以我的老爸鲧(gǔn)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代替老爸去治水

十五年前,我的家乡下了一场连绵了三个月的大暴雨,泛滥的洪水淹没了大片的土地,无数人被大水吞没,幸存的人大都逃到了高山上。我的老爸鲧被前部落联盟首领尧派出去治理洪水,可辛辛苦苦治理了九年,浪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洪水却没有一点儿消停的意思。

由于治水无功,我的老爸被新的部落联盟首领舜流放到羽山并最终处死。我则接替了我老爸的职位,担任夏后氏的新首领。我知道,治水这条路几乎就是一条不归路。所以说,我真的很讨厌下雨。

“儿子呀,为父治水失败,死不瞑目,你一定要帮我完成这个心愿呀!”

老爸临死前的话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因此当舜在大家的推荐下任命我担任主管土木工程的司空,并代替我死去的老爸继续治水的时候,我答应了。

可如果我知道这一去将会踏遍九州,历时十三年,历尽了千辛万苦才终于治水成功,我还会如此毫不犹豫地答应吗?

大家成了“山顶洞人”

匆匆安排完部落里的事情,我这个新的治水总指挥便走马上任了。

上任后的我并没有贸然行事,而是准备先去受灾严重的地方看看,寻找我老爸治水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

我从舜的都城蒲坂―也就是后世的山西永济―出发了,身后跟着舜给我派的几个助手―契、弃和伯益。别看现在的他们都只是一个个毛手毛脚的毛头小伙,可在历史中他们可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契的后代建立了商朝,弃是西周的开山始祖,伯益是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的老祖宗。

我们在路上艰难地行走着,一会儿爬山,一会儿水,一会儿走泥地,一会儿又坐船。

十五年前的那场大洪水几乎把我们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低洼地带全都给淹没了,大量的村庄变成了水下龙宫,大量的人口被喂了鱼虾。幸存的人大都逃到了山上,在山顶的洞里居住和生活,成了“山顶洞人”。原本蓬勃发展的先进的农耕文明被破坏,人类文明出现了极大的倒退。如今,虽然大水已经慢慢消退,可由于河湖遍地,一旦下大雨,洪水便会继续泛滥成灾。

“老天爷,你可真会乱折腾,一口气下这么多雨,难道嫌我们世人的苦难还不够多吗?”伯益指着阴云密布的天空大喊。

我们不知道的是,这场大洪水并不仅仅发生在我们所在的黄河流域,甚至不仅仅发生在亚洲大陆,这其实是一场遍及全球的大洪水。在我还不知道的日本、马来西亚、老挝、泰国、印度、澳大利亚、希腊、埃及等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留下了洪水泛滥的传说。面对这场大洪水,别的地方的人采取的都是“惹不起,躲得起”的办法。

我觉得,我们只有勇敢地站起来,才能把这凶恶的洪水给驯服。

H博士小课堂

当时为什么会爆发全球性的洪水?

尧舜时代正处于冰河时代后期,全球气候转暖,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降雨量增加,因此导致了这场全球性的大洪水。可奇怪的是,这些洪水大部分都只发生在北半球,而南半球却从未发生。

公元前14000-公元前8000年的全球性大洪水

治水总指挥被水吞没了

走了一百多里地,我们走到了一个盛产食盐的地方。可惜,那一个个白花花的盐池如今大都被泡在了浑浊的洪水里。

乘船路过一个低矮山坡的时候,我发现坡下有一堵环形的土墙,把半坡上那四五十座茅草屋给团团地围住了。

这不会是老爸修的吧?我想。

在治水过程中,我老爸采用的就是这种水来土挡的办法―在洪水泛滥的地方修筑堤坝围堵洪水,在人们居住的地方盖起这种像羊圈一样的土墙阻挡洪水。在来的路上,我已经见过不少这样的土墙堤坝。

突然,天降大雨,如瓢泼般的雨水顷刻之间没到了我的膝盖。雨越下越大,我带着人连忙赶到山坡上。一出门,我们便被淋了一个透心凉。可到了现场,我的心更凉。

由于这个山坡处于一个低洼的盆地中,周围山上的洪水都汇聚而来,那堵仅仅五米高的土墙已经被淹了三米,而且水位还在上升,有一个地方已经被冲出了一个半米宽的口子。一个黑黑壮壮似乎是部落首领的汉子正指挥人向缺口里填塞碎石。可惜水流太猛,石头一扔进去便被冲走了。这个缺口如果不赶紧堵住,洪水就要把整个村庄给淹没了。

扑通扑通扑通……一连扔了四五十个沙袋进去后,缺口终于被堵住了。

好险呐!我抹了抹满脸的雨水,刚刚喘了一口气,东西两面又同时传来惊叫声―不好了,这里也漏水了!

我赶紧指挥人去封堵,可封了东堵不了西,两面夹击的洪水迅速冲垮土墙,扑向山坡。

“堵住,就是死也要堵住!”那个首领仍然不甘心喊着。

“就是死一百次也堵不住了,大家快跑!”我拉起他就向山上跑。

“不行,我的老婆孩子还在家里!”首领挣脱我的手向他家跑去,可他刚冲进茅屋,洪水便呼啸着扑了过去。茅屋以及茅屋里的人全都被卷走了。

我拼命奔跑,洪水在后面穷追不舍。一个大浪打来,我被拍翻了。伯益扑过来拉我,也被洪水吞没了。

所幸过了不久,大雨就停止了。洪水慢慢停止了上涨,我也找到了契、弃和伯益,我们都安然无恙。可这个部落就惨了,近一半的人被冲走,房屋全被摧毁。我呆呆地望着这一切,眼泪夺眶而出。

看来,要想把水治理好,光靠堵是不行的。堵不如疏,必须把这些水都疏导出去,让它们东流入海。

踏遍各地画地图

治水的关键是治河,这个所谓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卡日曲的黄河呈几字形流经黄土高原,穿过华北平原,最后东流入海。它一方面温柔地哺育了我们,另一方面又时常发脾气,让洪水淹没我们的家园。在这场大洪水中,原本应由淮北流入黄海的它冲出河道掉头北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阔的大平原上东冲西撞,最后慢悠悠地注入渤海。威胁着我们生存的九条河流几乎都是它的支流。

经过与助手们多次讨论,一个完美的治水方案形成了―把黄河主河道加深加宽,把各条支流疏通并与黄河主流相接,打通各地的湖泊与支流的联系。这样,湖泊里的积水被导入支流,支流里的水被导入主流,让滔滔河水全都东流入海。最后,再把我老爸沿着河流修建的那些堤坝继续加宽加固,把肆虐的黄河水牢牢地锁在河道里。

要想实现这一伟大的设想,就必须了解全国的地形,尤其是山川河流的详细情况。于是,我这个治水总指挥又干起了地图测绘员的工作,带着尺子、绳子等测量工具,在没有汽车、轮船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和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我们顶风冒雨,草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硬是用双脚走遍全国,绘制出一张山川河流分布图。

要想治理好黄河,还要先摸清黄河的水情,画出河图。画地形图难,画河图更是难上加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水势急,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没有对黄河长年累月的观察是不可能了解的。

我走访曾经跟着我老爸一起治水的人。他们也只是提供了一些零星的线索。当年我老爸只顾埋头修筑堤坝,根本没有注意收集这方面的材料。

正当我发愁的时候,一个叫河伯的老人送给我一张羊皮卷。展开一看,我不禁激动地抱住了河伯―上面画的竟然就是我日思夜想的河图,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

原来,河伯是居住在黄河边的一个部落首领。由于经常遭受洪灾,他立志治理黄河。可等他花费了十几年时间画出这张河图之后,已经年老体弱没有力气了。他听说我在治河,便赶来给我送河图了。

治水的准备工作终于完成了。

H博士小课堂

黄河为什么那么黄?

在大禹治水的时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还没遭到破坏。大地上还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河水还相当清澈。

秦朝以后,由于大量移民迁移到黄土高原,人口增长,大兴土木和长期战乱使黄河中游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大量水土流失使黄河由清变黄,“河”慢慢变成了“黄河”。

将天下划为“九州”

我走遍各地,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有了十分详细的了解。为了方便治水,我将天下划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州。根据各州的人口和物产的多少,我分配给相应的劳动力、食物,以及稻草、木材和石头等必需的材料。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栗子们现在口中的“九州”一词就是我“发明”的。

我把助手们派到“九州”各地主持治理黄河中下游的九条支流,我则带着我最欣赏的伯益集中精力进攻一个最坚固的堡垒―黄河。我们的任务是疏通黄河的主河道。

治水过程无比艰难。掉头北上的黄河脱离了旧的河道,还没有形成新的固定河道。洪水经常会冲破我老爸从前修筑的堤坝,危害四方。我一方面派人挖通原先的黄河河道,分流一部分黄河水;另一方面,我又在如今的黄河主干流经的地方深挖河道,拓宽峡口,加固堤坝,让它老老实实地呆在河道里。

为了治水,我身先士卒,冲在最前线,拿着简陋的耒耜、石斧、石刀等工具,挖掘河底的泥沙,撬开挡路的岩石,夜以继日,不辞劳苦。

在我的带领下,大家士气高涨,工程进展快速。

H博士小课堂

九州

“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不过,大禹时期的“九州”并不能代表中国现在的范围,而是当时中原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大约在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安徽、江浙、湖南和湖北等地。

问题:你的家乡最靠近哪个州?

蛟龙PK大象

挖石头的速度加快了,可搬运石头又成了一个大问题。把那么多石头运到下游去修筑堤坝,需要耗费大量原本就紧张的人力。

皋陶为我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从各个部落里征集了近一万匹马和五千多头牛送了过来,另外还送来了三百多头令我欣喜若狂的“大力士”―大象。这是从一个专门驯养大象的部落有象氏那里找到的。

大象虽然不能像牛马一样拉车,可它们能用有力的鼻子搬运石头,帮了我们的大忙。

一天傍晚,劳累了一天的我们带着大象去河边洗澡,水里面突然蹿出一只两米多长的怪兽,身上披着坚硬的鳞甲,嘴巴长长的,牙齿尖尖的,一口咬住了一头正在水边喷水玩的小象。

是蛟龙!这是传说中蛟和龙杂交生出的一种凶猛的怪兽。见到这种怪物,大家都吓得连滚带爬地逃到了岸上。

被咬住的这头小象年仅一岁,力气小,相持了几分钟后便被蛟龙拉进了水里。

我奋不顾身地挥着斧子上前营救,水里却又蹿出十几条张牙舞爪的蛟龙,虎视眈眈地望着我。

我吓得不敢动了。

随后冲过来的几头大象却毫不畏惧,扑过去与蛟龙斗成一团。

成年大象皮厚力气大,并不惧怕蛟龙的尖牙利齿,它们用脚踩,用鼻子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终于击退了水上霸王的进攻。

可已经晚了,小象已经被蛟龙拖进了深水,象妈妈只得痛苦地呜咽着。

H博士小课堂

黄河流域的大象

在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曾经生活着许多大象。秦汉之后,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猎杀,大象开始大量减少。

我打败了蛟龙

“啊―”

晚上,我正沉沉地睡着,不远处的一个简易茅屋里突然传来凄惨的叫声。

怎么了?

我提着开山斧奔过去,发现住了十个人的茅屋里只剩下一个人,地上洒满了鲜血。

“是蛟龙,蛟龙来了!”那个人缩在墙角里瑟瑟发抖。

我带着人追到河边,那些蛟龙却已经带着到嘴的食物跳进了水里。

从此以后,蛟龙似乎把我们这里当成了它们的厨房,经常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来搞偷袭。虽然我让大家集中居住,小心防范,仍然不时地有人沦为恶龙的美餐。

营地里人心惶惶,许多人认为这是由于我们挖掘龙门山,惹恼了龙王,因此龙王派这些恶龙来惩罚我们。

大家都无心干活了。

如果任由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治水的任务是别想完成了。

不管是什么妖魔鬼怪,我一定要把它赶跑,我发誓。

我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这种蛟龙全身鳞甲,最大的软肋便是柔软的肚皮,于是,我在蛟龙经常出没的地方插上石片,然后带人埋伏在四周。

这天晚上,蛟龙又来寻找食物了。它们一爬进陷阱,肚皮便被尖利的石片给划破了,疼得满地打滚。我冲过去,瞅准一条蛟龙的肚皮一斧子劈了下去。

在我的带领下,大家一拥而上,杀死了七八条蛟龙,剩下的吓得扭头便逃,从此再也不敢上岸来招惹我们了。

大家以前见了这些怪兽只知道抱头鼠窜。如今我竟然带领大家把它们杀了个落花流水,大家对我崇拜得五体投地,干活的热情更高了。

H博士小课堂

关于蛟龙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神仙妖怪。古代人口中的蛟龙其实只是一种后来只出没于长江流域的鳄鱼―扬子鳄。

由于古人对扬子鳄既恐惧又敬畏,便逐渐把它加以神话,给它添加了角、须、尾鳍等,慢慢把它塑造成了腾云驾雾的龙的形象了。

1987年,人们在河南濮阳发掘出土的一个6000年前的古墓中发现一个用蚌壳精心摆出的龙形图案,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三过家门而不入

冬去春来,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努力,看似坚不可摧的龙门山终于被我们挖开了一个大口子。由于这个龙门是我带着人开凿的,所以后人又称它为“禹门”。

接着,我们转战黄河下游,继续挖河筑坝。

在一个早晨,我率领着治水大军到达涂山,正好路过我的家门口。此时,山脚下那栋小院里已经冒出了炊烟。想必是我的妻子在煮饭。她一向勤快,肯定早早起来做家务了。有从村子里赶来增援的工人给我捎来她的口信,说我有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儿子,可是我还没能见他一面。

想到这里,我心里忽然升起一股失落的情绪。算起来,我已经很久没回过家了―我自己的小家。我的脚几乎已经迈向家门口,但转念一想,我有妻儿,跟着我一起治水的各部落的人同样有妻儿,同样迫切地想和家人团聚。他们还没有回家,我怎么能独自回家呢?

想到这天底下还有许多人生活在肆虐的洪水之中,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失去自己的家园,我知道时间不容耽搁,只能满含热泪地看了看这个温暖的家,然后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

除了治水还得“治”人

让我每天觉得很疲惫的原因不只是治水而已。

一个夜晚,丹朱突然派他的手下大将夸父偷偷来找我。

丹朱是原部落联盟首领尧的儿子,因为脾气暴躁,被尧流放到了嵩山南面的丹水流域。我一向和他没有什么交往,他找什么?

我一问之后,真是让人大吃一惊,丹朱竟然想拉着我一起叛乱。他说舜为了夺取尧的位置,恶意败坏丹朱的名声,还把尧软禁起来,逼着尧让位。我的老爸鲧之所以被处死,主要原因不在于治水失败,而是因为鲧威胁到了舜的地位。丹朱想让我带着治水大军一起参与叛乱,打倒舜,为鲧报仇。

我坚决拒绝了他。治水是一件造福千秋万代的大事,也是我呕心沥血一定要完成的事业,我不愿意被任何事情干扰。

当夜,我派人快马加鞭地赶向都城蒲坂向舜报信。可没料到,丹朱的大军早就埋伏在周围,第二天便向我发动猛烈的进攻。

我率领着治水大军仓促迎战。我们没有武器,只能拿着治水用的耒耜、棍棒等工具抵抗,根本打不过装备精良的敌人。更何况,丹朱还勾结了南方的三苗部落联盟一起叛乱。这些身上裹着兽皮的野蛮人打起仗来,就像下山猛虎一样只会不要命地冲锋。

丹朱三苗联军对我的治水大军猛攻。我们被打得节节败退,被迫退到一座山上死守。

坚持了半个月后,舜从各个部落征发的援兵赶到了,我们两面夹攻,把敌人打得大败。我们乘胜追击,一直追击到丹朱的老窝丹水,可搜遍了丹水也没有找到丹朱的影子,他带着全家逃了个无影无踪,从此再也没有露过面。

平定了叛军,我重新背上工具,继续日以继夜地治水。

H博士小课堂

夸父逐日

夸父,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典型。据《山海经》记载,他有一天突然头脑发热,与太阳赛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口渴了,喝了黄河喝渭河,仍然喝不够,便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结果还没到达便渴死在半路了。

我成了部落联盟首领

今天是一个值得我永远铭记的日子,接受了治水任务后,历经十三年艰苦的努力,足迹踏遍九州,我终于把各个河道疏通,把积水导入大海,成功制服了肆虐的洪水。被迫躲到高地的人们又可以在肥沃的平原上生产和生活了。

老爸,我治水成功了!你在地下可以安息了。我跪在地上向鲧报喜。

当我回到都城蒲坂的时候,各部落的人夹道欢迎。舜亲自来迎接,那时的我真是风光无限。

由于领导治水有功,我被人民称为大禹,意思就是伟大的禹。当舜年老的时候,各部落根据禅让制原则,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上一致推举我为下一任部落首领。

舜死后,我于公元前2070年正式即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定都阳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这里成为了我们夏后氏部落的活动中心。

接着,我在涂山召开各部落首领大会,奖励功臣,杀掉不服从我的部落首领防风氏,巩固了统治。

会后,我把各个部落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将九州的名山大川、珍禽异兽镌刻在九鼎上,用一个鼎象征一个州。从此,九鼎成了王权的象征,代代流传。从夏到商到周,流传了近两千年。可惜,到战国末期、秦国即将一统天下的时候,这件镇国之宝却神秘消失了,留下了一个流传千古的谜团。

建立夏王朝后,我很想在死后把我首领的位子传给我的宝贝儿子启。可大部分部落首领都反对我这种破坏禅让制的做法,他们更倾向于让我在治水时的得力助手皋陶继位。我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服从大家的意志,确定皋陶为我的接班人。

可惜,皋陶没有当部落首领的福气。在我还生龙活虎的时候,他却已经抢先一步向阎王报到去了。

我大喜―这下子该轮到启了吧?

可大家又推举我的另一个治水助手,皋陶的儿子伯益。

我满肚子都是火。虽然被迫接受了,却在私下里大力培植启的势力。

我的苦心没有白费。后来,我在东巡途中死去之后,启出兵杀掉伯益,成功夺权。从此,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关于大禹治水的真真假假

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史记》、《尚书》、《诗经》、《水经注》、《山海经》、《淮南子》等各种古籍中都有记载,真实性似乎不容置疑。可是,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河道和多条支流疏通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配备了当今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在十三年的时间内也是很难完成的。

所以许多人认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大禹治水,只是一场大规模造神运动的产物,大禹确实治过水,但工作量远没有书上说的那么大。后人把大禹的功绩大大地夸张了,还把许多本来属于别人治水的功劳都记到他的头上。

最新的说法认为,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黄河水,而是海侵。那时的洪水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所以世界范围内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洪水退去后,地面一片淤泥,不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

第6篇:大禹治水课件范文

2007年1月,徐本禹响应团中央号召,作为国际志愿者前往津巴布韦教授中文1年。6月,他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一年的创可贴,一晚就用完了

2006年11月4日,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宣布,今后3年内“向非洲派出300名青年志愿者”。徐本禹等15名志愿者幸运地成为第一批,被分别安排到5个城市进行汉语教学、体育教学、计算机培训、中医诊断和治疗传授以及牧场管理技术培训等志愿服务工作。

2007年1月15日,志愿者在济南接受集中培训,包括应急卫生救助培训、英语突击训练、素质拓展训练。他们于1月21日出发, 24日抵达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是非洲东南部一个资源丰富的内陆国家,官方语言为英语,绍纳语和恩德贝莱语是广泛使用的当地语。徐本禹和济南晚报的记者郝东智被安排到Masasa区的MTB(管理培训局)教授中文,距离市中心有8公里。

出国前,曾有去过津巴布韦的网友写邮件叮嘱道:“当地的出租车很贵,当地的治安不是很好……”说得徐本禹一阵阵紧张。

真正来到津巴布韦,徐本禹才彻底释怀。自己遇见的人都很友善,首都哈拉雷的美丽风光,更是让人心神俱醉。

但遇到的困难,却是之前意想不到的,譬如寄生虫大战。

刚来不久,徐本禹发现身上出现红点,慢慢红肿变大,又痒又痛。他怀疑是芒果蝇的幼虫寄生在体内。当晚,徐本禹去挤腿上的一个红包,挤出米粒大小的“白点”,居然会动。果然是芒果蝇幼虫!他一阵惊慌,恢复镇静之后,请郝东智帮忙挤幼虫。

郝东智数了数,徐本禹全身竟有16个红包。他生生地将肉皮挤破,把幼虫和它遗留的体液都挤出来。背上还行,挤到神经集中的腿窝处,疼得徐本禹出了一身大汗。挤了4个小时,已是深夜,还剩下脚后跟一个特别肿大的红包,徐本禹咬紧牙关,自己把最后一个幼虫消灭掉!

疼够了。一年的创可贴,一晚就用完了。伤口愈合了,但每处都留下了黑疤。徐本禹笑着说:“非洲在给我盖章呢,让我一辈子忘不了它。”

上帝告诉我要把微笑送给别人

徐本禹期待着尽快工作。MTB的主管告知:他们将给在职职员开展15天的短期中文培训,每天从15:30到17:30上课。

第一次用英语讲授一堂中文课,而且面对的都是成年外国人,徐本禹头上直冒汗。教学内容都工整地写在大白纸上(MTB没有粉笔和黑板,只提供白纸和水印笔),学生们对汉语和象形字的好奇喜欢,让他渐渐放松。

第一期15天的培训非常仓促,但学生都爱上了“徐老师”。因为当地治安状况不好,闲暇时徐本禹不大出门,窝在宿舍学英语,但见识到的风土人情,仍让他印象深刻。

这里的人习惯见面问好。有一次徐本禹匆忙赶路,忘了回应问候,竟被对方质问。“彼此问好是我们的文化。”他连忙道歉,微笑着和对方碰了碰拳(当地的一种问候礼节),对方开心地笑了。就这样,陌生人也渐渐成为朋友。

当地道路并不宽敞,大多数路口没有红绿灯,但交通秩序井然。有一次过路口,一辆汽车正好拐过来,徐本禹赶紧停步,司机却把车窗摇下,微笑着示意让他先行。

当地人也很乐观。管理培训局有一个门卫,家里很穷,平时一天只吃两顿饭,工资折合人民币只有100多元钱,但徐本禹每天都能看见他的笑容。有一次,徐本禹好奇地问他:“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

“当然不满意了。”门卫笑着回答。

“你对你的生活不满意,可是每个人见到的都是你的笑容。”

“上帝告诉我要微笑地面对生活,而且要把微笑送给别人……”门卫黝黑瘦削的脸颊上依然微笑绽放,十分动人。

最美味最地道的饯行餐

在津巴布韦,一向不注重吃的徐本禹天天下厨,最拿手的就是炸花生米和醋溜土豆丝。因为MTB只提供免费午餐,主食是沙扎(玉米糊糊),徐本禹在贵州也吃过,不觉得不习惯,但晚餐必须自己动手,一般是徐本禹做饭室友刷碗。

厨师很快遇到问题了。没油下锅!因为通货膨胀,政府限价,食用油供应商入不敷出,削减供应,超市已经断货两个月。他们买不到油,有3天餐餐啃面包。后来向局里反映,主管给他们送了一瓶食用油。到了8月,食用油再次告急。徐本禹去找MTB的员工Evernice帮忙,但费尽周折仍然买不到油。

有一次,徐本禹在路上遇见一位妇女提着一桶4升左右的食用油,大喜过望,急忙问: “请问,您在哪买的食用油?”“在南非。”对方的回答让他无话可说。

徐本禹回忆道:“那些天一直为油而奔波,有些可笑可怜。终于买到油了,就特别节省。”

9月中旬,徐本禹接到电话准备回国参加十七大,不少队友得知消息,决定替他饯行。

队长吴绪永倒了几次车才赶到他们的宿舍,在门外就兴冲冲地喊:“我带了肉,还有鱼!”又有志愿者过来,嚷道:“肉买不到,我们干脆到30里外的郊区买了一只羊!” 当时供应短缺,大家都成了素食者,听到有肉,一起雀跃欢呼。

生活一向清苦,徐本禹很少处理肉菜,后来几个人一起动手,才完成了炒肉片和煮羊肉。尽管调料不够,大家也吃得津津有味,而后一阵感叹:“好久没有吃过肉了!”

队友们行业不同,有大学老师,有农科院研究员,有中医医师,有职员。徐本禹看看队友的脸都小了一圈,但没有人抱怨,都在大啖“佳肴”。

第7篇:大禹治水课件范文

关键词:北川;旅游;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063-02

1 经济增长与幸福的关系

如何提高北川百姓的幸福感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让他们的经济收入增长起来。关于经济增长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1)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水平成正比例。这是人们的一般认识,现代经济学的标准理论也是这样认为。部分国家的实证研究也一定程度证实了这一结论:“个人满意度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而提高”。(2)Easterlin悖论,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人们的幸福度并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即当国家变得更富有时,人们的平均幸福水平并未随之提高。Easterlin悖论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都得到验证;同时,中国部分地区也存在这一现象。(3)经济增长与幸福是一种先升后降的关系。田国强、杨立岩研究认为:存在一个与非物质初始禀赋正相关的临界收入水平,当收入尚未达到这个临界水平之前,增加收入能够提高社会的幸福度,一旦达到或超过这个临界收入水平,增加收入反而会降低总体幸福水平,导致帕累托无效的配置结果。(4)经济增长与幸福没有关系。弗兰克在他1999年发表的论文中强调:持续增加的收入和消费与幸福之间没有关系。Carol Graham也指出;“跨国和跨时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增加和平均幸福水平几乎不相关或即使相关也很小”。

2 北川的经济状况及人民的幸福感水平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增长和幸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北川的情况更符合第一种观点。这是由其特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面积2867.83平方公里,辖5个镇,22个乡,分布零星且多位于各山地之间。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境内没有重工业,百姓多以务农为主,粮食作物多用于满足自身需要。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当地经济发展落后,人均GDP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屋漏偏逢连夜雨”2008年“5.12地震”给北川带来了毁灭性破坏:县城被夷为平地,全县倒塌房屋15万间,14.2万人无家可归,全县16.1万人口全面受灾;道路、水、电、气、通讯严重受损,行政、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运作困难,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85.7亿元,相当于该县2007年GDP总值的44倍!目前,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成为当务之急,也是增强当地百姓幸福感的主要途径。幸福不能仅用收入衡量,但是幸福与收入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积极的关系。根据对多个国家收入与其幸福之间的相互效应研究,学者得出:在较低的收入水平,收入的增加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幸福水平。当收入在一个较低水平时,增加收入就可以增加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满足人们对物质条件的需求,提高效用水平;另外,收入的增加还可以提高社会地位,使百姓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3 北川旅游业发展的禀赋

如何促进北川经济发展、提高收入?北川经济发展规划单位――上海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课题组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把旅游业制定为支柱产业。在深入考察与研究的基础上,规划组还提出北川旅游发展的“3―4―5战略”体系,即经过3年恢复与转型期(2009年至2011年)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完成重建,旅游业全面开放,由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型,旅游直接经济效益显著,产业先导效应显现;经过4年黄金发展期(2012至2015年)的高水平旅游开发,北川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间接经济效益凸显,旅游产业主导地位形成;经过5年成熟发展期(2016年至2020年)的积累与改善,北川成为国内一流的遗址观光、禹羌文化与会议休闲度假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主导作用进一步深化,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合理产业结构。笔者认为这一规划很符合北川具体情况,发展旅游业成为发展经济首选,同时北川也拥有发展旅游业所需的各种资源。

3.1 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北川是大禹故里。据史籍记载和遗迹印证,北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夏王朝的创立者、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至今还保留着大量与大禹出生地相关遗迹,如“石纽”、“禹穴”。1992年国家主席扬尚昆为北川题词“大禹故里”1992年、1999年、2002年先后在北川召开了全国大禹及夏文化研讨会、海峡两岸大禹文化研讨会、全国首届禹羌文化学术研讨会;2006年6月29―30日,由绵阳市委、市政府主办、北川羌族自治县成功承办“纪念禹生北川4133周年暨首届禹羌文化旅游节”。当地政府先后恢复重建了“大禹故里”坊、禹王宫、迎宾门等大禹纪念设施,成为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重要纪念场所。

3.2 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

气候宜人,适于居住。北川,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誉为“天然养吧”。它地处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属东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西部边缘与高原干热河谷气候交汇地带。东暖夏凉,四季分明,全年的舒适气候天气达270天。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1万28万个/立方厘米,空气清新,在国内极罕见。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的效果十分明显,对久居城市的人们有极大吸引力,是他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全球同纬度地区生态保存最好的地区”,“罕见的基因库”。县内拥有同纬度地区生态环境保存最完整的小寨子沟、千佛山、片口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生态旅游开发区,它们兼有九寨之秀、青城之幽;坐落于北川九黄山的猿王洞――川西北最大溶洞群集奇、险、秀于一身。北川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野生植物多达千余种,其中不乏经济树木红豆杉和享有“植物活化石”和“绿色大熊猫”之誉的珙桐以及杜仲、当归、厚朴等各种珍贵中药材;境内更拥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羊等一级珍稀保护动物10种;马熊、黑熊、黄喉貂等二级珍稀保护动36种。在这里,游客可以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4 北川旅游业的正溢出效应

第8篇:大禹治水课件范文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第9篇:大禹治水课件范文

第一章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第一节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起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二节

目的要求

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中国文化的起源

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先秦时期的概况,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

重点: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2. 原始陶器艺术,甲骨文

难点:1.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             2. 图腾崇拜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先秦:指我国自有人类居住直到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

讲授新课

第一节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一. 我国的原始社会

  1. 早期人类

问:什么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元谋人)

  原始社会我国境内主要的人群:

元谋人(一百七八十万年前、最早的远古居民)、

北京人(70-20万年前、最为世界闻名、头盖骨、原始石器、使用原始的石制工具、使用火、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

2. 氏族公社

山顶洞人(三万年前、体型、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母系氏族(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

磨制石器、原始农业、畜物业、手工业;固定的房屋;

父系氏族 (大汶口文化)、晚期开始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3. 神话和传说——黄帝、尧舜禹、禅让、大禹治水

二. 夏、商、周奴隶王朝 (1600多年)

禹建夏(公元前2070年、——汤灭夏)  

商(汤 BC1600年—BC1046年 迁都 武王伐纣)

    周(西周、东周)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三. 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

东周(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初税亩;

四. 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

1.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事业:都江堰、郑国渠

2. 各国的变法——重点商鞅变法  3.战国七雄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在原始人群阶段的旧石器遗址这中,迄今还未发现可能称之为艺术品的东西。中国最早的艺术品,现有的考古成果告诉我们,开始创作于已经进入了氏族公社的山顶洞人时期。

一. 原始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

1.山顶洞人的装饰艺术  —— 中国文化的起源

2、原始陶器艺术*

   河姆渡陶纹,半坡彩陶,红山陶塑,卡诺陶绘等分别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状况。

3、原始玉器艺术

4、原始音乐

5、图腾崇拜

   图腾:是英文Totem的译音,原为北美印弟安人的语言,意为某一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图腾崇拜的原因

6. 占卜

二. 我国的文字的起源

1.文字的起源

2、甲骨文 *

3、金文;

4、小篆

三.黄帝的传说与中华文明

1、黄帝的传说

2、中华文明 

总结本课知识重点

布置作业

1、做好复习和预习,整理好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