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精选(九篇)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

第1篇: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

以年市教育部门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和谐、优质、发展”六字方针,以办学思想“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为统领,坚定生命即教育原点观,坚持“践行办学思想,打造书香学校”的发展主题,立足办学途径,弘扬“红星精神”(艰苦奋斗、合作探究、追求一流),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写字特色,全面、和谐、持续地提升学校、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

二、工作目标

长远目标:打造现代的“书香门第”,培养有文化底蕴的新人。

近期目标:争当课改排头兵,争做市区质量强校,争为社会公认特色学校,争创人民满意学校。

三、主要工作

(一)践行办学思想,营造“书香”学校

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魂”。学校坚守“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的办学思想,用这个思想统领支配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坚持立足办学途径,拓展办学途径,寻求和实施办学策略,不断营造“书香”学校。

1、解读办学思想,把握学校文化的本质

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是教师职业生命中永恒的三个问题。学校引导教师通过这“三个问题”的不断追问,强化学校及教师对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的继续追问,促使教师认同办学思想,共同打造“读书成风、求知若渴、外探内省、博学精思,启智扬善、追求创新”的书香文化,体验“知的渴求、爱的渴望、善的情怀、智的热爱,以及自我的超越和创造的激情”的生命价值。

2、立足办学途径,打造“书香”文化

办学途径是学校生命发展的通道。沿着办学途径,才能找到学校管理的要素----人和事,学校管理的着力点----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实施有效管理。学校通过“营造书香校园,触摸真实生活,共建生命课堂,倡导校本教研,拓展墨趣空间”,不断开拓办学途径,实现人、财、物、事即办学思想、办学行为与办学绩效的整合,突现“书香”文化的特征。

3、完善学校规章,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石,是学校走向人本化管理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硬件。学校围绕着“用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制度创新”的目标,对学校章程、教育教学管理条例等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重建;通过职代会的审议和执行力的加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建与落实的过程是办学思想物化的过程。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实施办学思想和建设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以“校本”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技术为目的,坚持“学习、工作、反思一体,强化反思;教师、专家互动,突出主体;课题为载体的演绎型科研、‘小现象真问题’为特征的归纳型教研互促,注重实效”的策略,整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即将教师队伍建设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触摸真实生活,体验生态德育

生命与生活一体两面,生命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是生命的展开与历程。教育因生命而特有,它应该根植于生活。学校致力于构建“触摸真实生活”的全新德育模式,通过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开放的校园生活、真实的社会生活等,让教育回归生活,指向生命,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熟悉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

班级建设要以班级的民主管理为抓手,以班风建设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德育处在过程管理中,结合“五名”工程的实施,制定班级专项计划,开展书香班级评比活动,并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在终结管理中,通过自评与他评为每个班级画像,形成特点。

2、构建开放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要以校门行为、楼道行为、操场行为的创优活动为抓手,以校风建设为目标,以快乐课间活动为重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升旗仪式、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团的载体作用,促进校园生活建设。

3、构建真实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要以社校互动为抓手,以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为重点和目标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班级博客的作用,进行便捷的家教沟通。德育处要注重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引导与激励。

4、强化德育管理

强化德育管理要以德育管理条例的重建为契机,研究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和重点,建设学校德育的管理模式与特点。

第2篇: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途径

1前言

一般来讲,德育教育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法律、道德以及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知识的教育,与美育、体育、智育等密切相关,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学校教育水平。现阶段,在我国许多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普遍凸显出班主任对德育认识不足、专业素养不高、德育教育环境不佳等多种问题,德育工作效率不高,教育效果不乐观,急需进一步改进和革新教育对策。本文笔者收集并整理了多项相关的研究资料与文献报道,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现简要论述如下。

2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2.1加强班主任德育培训,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对于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来讲,要想增强德育教育专业性,提高德育工作效率,班主任自身的德育认知与教育氛围至关重要。故现阶段,各初中教育机构需重视并加强班主任的德育培训,提高其教育水平,并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以增强德育教育效率,提高教育质量。具体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首先,开展班主任德育培训活动。各初中学校需结合目前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对德育认识不清”问题,定期组织各年级班主任开展德育知识培训,以加强其对德育知识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其自身德育水平,以便科学指导教学活动。同时,初中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需注重德育知识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和渗透,以便潜移默化的增进学生对德育知识的了解,提高其道德修养。其次,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对于初中学校来讲,管理者需重视班主任德育教育以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营造人性化的德育教育氛围,保证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初中班主任需多关心爱护学生,通过师生间的友好交流,建立朋友关系,营造和谐、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增强教育教学有效性。

2.2创建和谐班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现阶段,初中班主任要想在班级教育教学中顺利开展德育工作,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或环境来做支撑,以增强德育工作效率。故当前环境下,初中班主任需遵循新型教育理念,带领班级学生创设和谐班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一般来讲,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班级的师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常常会由于一点小小的矛盾而发生纠纷或激烈的争吵,严重者甚至可能会打架斗殴,导致班级内部不和谐。面对这种情况,初中班主任需依据实际情况,于班级中倡导团结、和谐的班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若学生之间出现矛盾需及时调节,使其能够互相理解和礼让,避免矛盾扩大化,创建和谐班风。例如,在有些初中班级里面的班风消极,在新学期刚开始时当某一学科教学内容学习难度较大时,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均对该科目失去了学习信心,在课下时间叫苦不迭,此种情况下若班主任任由这种消极情绪在班级中蔓延却不做任何积极沟通,那么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该学科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甚至逐渐产生不自信、郁闷、失望等负面情绪,可导致学生该学科考试成绩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初中班主任在该学科课程教学开始时,就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语言教导与心理疏导,适当减轻其心理压力,同时与该学科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建议其依据学生学习进度转变课堂授课方式,以增添课堂教学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于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

从根本上来讲,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对象主体主要为学生,其教育活动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与师生交流来开展和进行的。故当前环境下,初中班主任需多与班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基础上给予其德育教育,以培养其良好的个人品质,增强其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综合水平。

首先,初中班主任需多P怀学生,在平日里多引导学生进行师生对话、聊天等,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家庭状况、个性特点以及其学习困难之处等,并为其提供物质、经济等方面的关怀和帮助,使其充分感受到来自于教育者的温暖,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其次,充分尊重学生,初中生身心发展较为特殊,大多处于叛逆期且自尊心较强,所以班主任在与此类学生交流时需充分尊重其人格尊严,并格外注意自身的语言方式,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初中班主任需具备高度责任感,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身体状况、心理发展以及思想行为等进行全面管理与负责,用心呵护班级中每位学生,保证其均身体健康、学习进步、思想积极。再次,班主任需宽容对待学生,若学生不小心犯错或由于个性叛逆犯错,与其他学生或教师发生冲突时,班主任需在大度原谅其错误的同时对其多加引导,以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态度,促使其养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总之,目前在许多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德育工作效率不高,从整体上来讲教育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当前环境下笔者建议初中学校需加强班主任德育培训,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同时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需采取有效措施创建和谐班风,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并于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德育工作效率与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苏志强.新形势下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的措施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2):254.

第3篇: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人文;统一

数学是一门承载人文教育功能的基础性学科。数学教育不仅是科学教育、能力教育,也是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因此,我们在中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努力使中学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这个问题。

一、数学教师需有人文意识

教师是数学课程的实施者,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人文意识,就很难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数学教师本身需要有人文意识。

1.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必须彻底摒弃传授知识加技能训练的陈旧教育模式,需要有生动活泼的数学思想和精彩纷呈的文化内涵。因此,适时、适度的课堂评价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运用客观、准确的蕴含着真情实感的评价(尤其是鼓励性评价),会使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当前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产生争取进步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和谐、主动、自觉地发展。

2.要加强数学史等知识的学习

教师要不断地用新的数学知识来武装自己,用数学文化来滋养自己。数学教师既要了解数学的发展史,还要了解数学教育的最新成就,更要了解其他学科的前沿成果,以指导我们的数学教育。

二、数学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1.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人文氛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数学课堂倾注人文关怀能够给沉闷的课堂带来鲜活的生命力,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使学生主动学习。这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中学数学学科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趣中学到知识,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数学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发扬人的个性,促进人的进步,形成健康的人格,使学生学会做人,全面发展。

例如,学生日常接触的现代社会的股市、产出成本、利润等信息,虽然这些信息比比皆是,而现代数学思想,如,函数思想、统计思想、优化思想、应用意识和估算意识也无处不存在于这些信息中,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应该反映这方面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尽量挖掘其中的数学思想,使中学生体会数学的全貌。但也不能单纯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而应从数学的角度以渗透的方式来体现,要在“在意但不刻意”间,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做到时常性渗透。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这种思想方法更有用、更有生命价值。

三、数学人文教育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课堂外,数学教师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仅仅光体现在课堂45分钟里,更重要注意的是课外时间。

1.联合开发“班级隐性课程”

中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有多种,既要靠课堂上的文化知识和学生的体悟,还要靠高雅文化氛围的熏染和陶冶。以往我们人文教育的重要缺陷之一,就是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对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却不够重视。实践证明,开展适合中学生人文意识发展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是达到人文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例如,开设文化经典导读、开展班级文化活动。

2.开拓心灵沟通途径

课余时间进行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是另一个中学生人文意识养成的有效补充途径。课下多与学生接触,能有效促使小学生人文意识的养成。

第4篇: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

一、 班级德育工作“三位一体”,可以保证教育内容的有机统一,加强针对性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班级工作、少先队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们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都必须切合学生实际。班主任对学生最熟悉,是学生的知心人,三项工作由班主任一人担任,教育的针对性是一目了然的。学生德育要注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重视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三位一体”可以使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班级工作、少先队教育围绕某一教育重点开展前后一贯、相互配合、融成一体的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特别是在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方面,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德育资源,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利用班级学生中闪现的道德事件加以开发,运用到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之中,组织到班队活动之中,教育效果格外明显。如开展“过集体生日”活动,进行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结合地域特点组织开展班级小课题的研究;组织开展节假日文化活动等等。

二、班级德育工作“三位一体”,可以实现教育方法的协调互补,增强教育整体效应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单靠每周两节的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是难以奏效的。作为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充分利用班会、晨会、班级活动、少先队教育阵地,突出教育中心,协调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巩固强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成果。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苏教版)《我要安全地成长》单元后,结合举行主题班会“安全连着你和我”,对学生进行了有关遵守道路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教育。与此同时,组织以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7、18、19条为中心内容的系列晨会,一天讲一点,点点滴滴,滋润渗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三、班级德育工作“三位一体”,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潜移黟化的熏陶和影响,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师生在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三位一体”进一步增强了班主任育人的责任感,让班主任更加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从教室布置、图书角、生物角、队角、卫生角的管理,到班报、队报的出刊更换,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都会抓得更及时、有效。班主任兼任少先队中队辅导员,会同样关注少先队文化建设,积极发挥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功能,提升少先队中队建设的水平。

四、班级德育工作“三位一体”,也有利于促进各科教学的渗透教育,保持教育内容与要求的一致性

班主任一般都担任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所教学科中他们更便于结合结实际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同时,班主任又是联系科任老师的纽带,通过班主任和科任之间的联系,主动配合各科任老师的教育工作,推动科任老师注意在所教学科中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把教师集体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搞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五、班级德育工作“三位一体”,也有利于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

第5篇: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培育良好班风、学风,多方位创建班级德育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发展环境。班级德育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行班级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其意义在于:“以积极的文化影响人、感化人,帮助学生克服原有认识的不足,增强适应的弹性和长效的远迁移,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1)以人文本,全面育人。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仅要确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育人观,而且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比如,各个学生学习的习惯各异,有些可能不再适应高中的学习。作为班主任,我对每届学生从高一开始就立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喊口号激励学习精神,通过定目标磨砺学习志气。为了把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引导,我经常让学生通过成功或失败的切身经历,体验“智力发展与提高综合素质是相辅相成的”,相信每一位学生经过努力都能不断进步,引导学生自觉追求上进,争取全面发展。

(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在学习活动、师生交往中,总会伴随发生一系列心理活动。学生的心理活动有时表现较明显,有时却很隐蔽。积极的心理活动是值得倡导的,但消极的心理活动倘若被隐蔽起来,往往会滋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言行。消极心理一旦蔓延开来,不仅影响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还对其他同学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工作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及时做好教育疏导工作。

(3)合理布置教室文化。教室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学生的意识、价值观等精神世界,深受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室文化布置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在班级管理中,老师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与学生在一起,如何能够实现 “老师在与不在都一样”的管理效应?用心设计、合理安排,寓班级管理于教室文化布置,创建一种教室管理文化,依托教室环境,积极开展内化、养成教育。

为此,我尝试着设计一些教室文化,创建具有立体效应的管理文化体系。教室文化设计既要注意所选内容不断更新的时效性、连续性,又要注意内容的启发性、教育性。例如,行为、习惯、意识三位一体的文化,可设计关联性的标语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增强“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关心集体、富有爱心”意识,“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努力拼搏、敢于超越、全面发展、勇创佳绩”,等等。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天天受到省视和鼓舞,而且逐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4)多方位创建主题教育文化。有效的班级德育文化需要具有“浸润性”,有浸润性的德育文化需要有合适的文化载体,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合适的载体,多方位创建班级德育文化。

为此,我在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寓德育于活动当中,让活动成为德育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比如,当学生因成绩不理想出现厌学情绪时,我除了对他们进行个别交流外,还定期开展“友好同学谈心”、 “写心灵周记”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有苦可言、有怨可发,既能缓解学习压力,消除认识误区,又能增进同学、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以规章制度为载体创建班级文化。制度规范、保障有力是班级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以制度为载体,在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润育班级德育文化。例如,以日常行为规范为主题,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班级公约,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以经典案例为载体弘扬精神文化。以典型事迹、成功案例、哲理文学为载体,经常对学生进行熏陶,加强学生内心修养,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有些学生总以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如别人,长期下去势必影响个人潜能的发挥。简单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有关个人奋斗的经典案例则是值得选择的教育材料,通过这种案例教育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二、强化过程管理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否获得理想的教育管理成效,还取决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因此,班主任还要重视育人过程,把工作做细,提高班级管理实效。

(1)计划管理与过程调控相结合。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层,同样要讲究计划性、条理性,实现管理过程的有效调控。这不仅需要我们在管理中善于规划,更要在管理过程中善于引导与调节。比如对于一个学期的班级管理,本人主张:三期一链。三期,即抓好期初、期中、期末三个关键时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开学初,重点抓好文明礼仪、奋斗目标、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教育工作。在期中,重点抓好学生心理疏导、学习方法、自我教育、团结协作等教育工作;在期末,重点进行自信、自立、自强、竞争意识、拼搏精神等教育工作。一链,即以抓班风、学风建设为主链,积极创建班级德育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2)多途径开展教育合作。强化过程管理,无疑会给班主任带来更大的负担与压力。其实,为了减轻负担与压力,有很多教育合作途径值得我们尝试、探索。

第6篇: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

教师文化是贯穿于育人取向过程中的主导文化,它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既包括教师团体的信念、价值、态度、习惯及行为规范,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态及集体成员的结合方式。受教师的资历、社会背景和所经历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制约,教师形成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各不相同,对教师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教师文化对学校文化起着积极的渗透作用,并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在着力加强教师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校也不断推进对教师文化建设策略的研究和实践。

一、营造氛围,分层创建,建设一支和谐的团队

建设和谐的团队,是优化教师文化的有效途径。我校注重推进班组的“小集体”团结,带动学校的“大团队”和谐。

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在书记掌舵帮扶下,班子成员认识高度一致,在努力实现工作效率高、人际融洽和班子整体效能最优化的基础上,致力于在学校营造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以身作则,做和谐的先锋。

建设和谐的中层干部队伍。我校的中层干部年纪轻、干劲儿足,学校给他们压担子,积极创造锻炼的机会,既要求他们业精于本,能独当一面,又要求他们能互相支持,形成合力。

建设和谐的年级班组。学校为每个年级组提供活动基金,支持各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中大家心更近了,情更深了。学校推进特色年级班组建设,组内成员共同参与,集思广益,营造了互帮共促的良好氛围。学校还适时地召开推动会,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和谐年级班组和特色年级班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大团队的整体和谐,使学校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以学习型学校建设为平台,建设一支学习型团队

彼得贰なゼ难靶妥橹砺壑赋觯ㄉ柩靶脱J墙淌ξ幕ㄉ韪蒲А⒐娣兜墓芾硎导欣谘靶徒淌ν哦拥慕ㄉ韬透玫卮俳⑼贫=逃姆⒄埂?

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我校开展的“爱与责任”教师论坛,倡导教师在学习典范的同时,关注身边的感人事例,通过开展系列的主题演讲活动,搭建了教师间以教育和谐促高尚师德的互学、互赏的平台。

加强学习培训,关注个体成长,引领专业发展,是教师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市级、区级各类观摩课活动、教育培训等,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使每位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提升。学校激励骨干教师优先发展,积极提供学习、展示的机会,为他们的发展铺路,使他们快速成长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引领和带动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读书是提升文化品位、增强教师文化底蕴的重要渠道。我校倡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开展全员读书活动。不仅积极创设阅读氛围和条件,还逐年加大投入为教师订购图书、杂志,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自觉的行动,使每位教师都能更智慧地思考教育,更理性地面对人生。

三、深入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建设一支积极进取的团队

“金色童年”教育特色建设是一项凝心聚力的系统工程。它勾画了学校发展的蓝图,描绘了教师个人成长的美好未来,共同的愿景让每位教师都切身感受到学校有发展,自己有“奔头”。

特色教育建设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每位教师既是组织者、推动者,又是参与者、体验者。在一次次的特色教育活动中,“金色童年”教育理念深植于每位教师的意识中。同时,教师们的辛勤付出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社会的肯定,让每位教师深深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受。

第7篇: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

二、主要目标:

1.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管理,提高教师师德修养。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能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让德育回归生活,从细节入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构建完善的家校社区网络机构,拓宽德育途径,促进教育的有效性。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德育教育队伍建设,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1.抓学习,提高每个教师的德育素质。营造全员德育的氛围,明确“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本学年要结合教育局工作计划的实施,组织教师进一步认真学习《德育大纲》,加强目标管理,形成人人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氛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规,增强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水平。

2.建队伍,打造一支品行好,能力强,工作踏实、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并通过组织学习、参观,以及老教师的传、帮、带,不断提高班主任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鼓励班主任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校本培训,继续推行每两周一次的班主任校本培训,通过谈一谈、写一写、议一议等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强化育德理念,认真学习落实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结合当前社会上的教育热点话题和学校实际开展“班主任论坛”、“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和“优秀班主任事迹报告会”,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对工作要树立“三心”,即:“爱心、耐心、信心”;“三不”,即:“不埋怨、不嫌弃、不放弃”,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使班主任工作规范化、方法艺术化、教育多样化,整体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加大班主任考核的力度。通过班级常规管理评比、班级各项活动的评比,学生座谈会及家长问卷等突进来综合评价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并与考核挂钩。

(二)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创建和谐校园

1.加强法制教育。法制教育紧抓不放,重点做好教育防范工作。充分利用法制教育报告会、政治课、班会课、校会、国旗下讲话等进行普法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学生知法、守法,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切实落实学校法制教育内容。

2.着力构建学校安全教育的主体网络,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安全常识、安全制度,增强师生、家长和全社会的安全意识。邀请公安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安全专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逃生技能。学校将通过组织广大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普及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有声有色、入脑入心。根据严峻的传染病形势,重点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狠抓甲流的防控工作。

3.以“珍爱生命”教育为学校德育的主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内容,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和重点。要求学生初步懂得生命的存在、时间的宝贵,主要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要求学生初步懂得生命的意义,能合理把握学习时间,主要通过榜样让学生体验。要求学生初步理解生命的价值,在集体生活中体现人生的价值,主要通过生活和社会实践领悟。

(三)开展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营造温馨的校园文化

第8篇: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阵地,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其本质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高技能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创设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平台,拓展和谐校园文化在优化育人中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职院校实施德育工程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我院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启动德育工作创新工程,形成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紧贴学生就业实际的德育工作新局面。笔者拟就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创设和谐校园环境,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高职院校是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为学生创设和谐校园文化学习环境,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环境主要指教室、实训基地、课堂和班级。

首先,教室、实训基地是教学场所,属于静态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培养和熏陶。因此,在创设和谐校园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主题鲜明、和谐得体,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警示启迪性,营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院确立了“立足油田,面向社会,贴近经济,服务企业”的办学方向和“立足行业与面向社会并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了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产教结合新格局。与此同时,全面启动了德育工作创新工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大德育局面,并形成了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紧贴学生就业实际的德育工作特色。学院十分重视学习环境建设,将其作为形成学生德育工作特色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我们在全院学生中开展了以“两室两美”(教室、寝室、美的环境、美的心灵)为主题的“文明教室、文明寝室”竞赛活动,着力抓好两室“三化”(美化、净化、文化)建设。学院确定教学班既做到规范统一,又体现班级专业特色,赋予各班级独特的文化气息。学院要求教室内做到“六有一无”,即有国旗、班训和班徽、学习园地、名人名言、荣誉角、卫生角,无一切与教学气氛不相吻合的事情和现象,彰显班风文化氛围,并充分体现班级个性化特征。班主任从构建积极健康的教室文化入手,十分重视本班教室的整体设计工作,从桌椅摆放到环境卫生,从班规、班训的制作到名言警句的选择、书写、张贴,都非常讲究,把争创“文明教室”活动列入德育创新工程的重要议事日程,使教室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和优化。不可小看一幅名言警句,它可能成为学生的座右铭;不可低估悬挂国旗的作用,这可以时刻激发学生报效祖国、发奋学习的满腔热情;不可轻视一个小小的荣誉角,它会随时唤醒学生的进取心;不可忽视教室的明亮清洁和桌椅的整齐有序,它会使学生自觉产生爱护美好环境的愿望。

其次,高职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属于动态环境,主要由人为因素形成,学生在这一环境中接受主动性、纪律性教育。因此,教师必须组织好每堂课,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启发学生、指导学生,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教师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而且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的形成也是一种有益的影响。而教师渊博的学识,精湛的专业技能,会使学生由衷地产生一种敬佩感,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衣着整洁大方,谈吐自然流畅,举止文雅文明,对学生有一种积极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气质性格的养成。课堂学习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优秀教师教学能力的表现,每位教师都应使自己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积极的德育影响。

最后,班级是有组织的学生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受到的影响应该是民主、团结、统一和集体荣誉感。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班风,是营造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因此,我院提出了班级“四个一”的建设目标,明确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抓个体、重考核,在管理中引入竞争,在竞争中强化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工作实践告诉我们:一个风气好、班风正、学习气氛浓厚的班集体,可以使学生养成爱集体、守纪律、讲团结、爱学习、乐于奉献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成为品学兼优的高技能人才。反之,一个学习气氛淡薄的班集体,有可能使学生形成自由散漫、盲目骄傲、斤斤计较、怕吃苦的恶习。因此,在构建和谐学习文化的过程中,班主任的事业心、责任感、思想品德素质和工作作风,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融入一个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集体环境中;各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成才创造有利条件。

优化文化活动环境,构筑文化育人阵地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和校园活动环境统称为文化活动环境。校园环境属静态文化活动环境,是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外在体现。建设和谐校园,首先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形象的塑造。从环境上看,校园应该体现文化教养和高雅品位,即优雅、宁静、整洁、美观;从主体上看,和谐校园文化要求师生品性高尚,举止文雅,这样才能展示文化教养的魅力,使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充满文化育人氛围。

我院十分重视优化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实施德育工作创新工程的第一要务。整洁优美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在育人过程中起到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警句悬挂在主体建筑上,催人奋进的系列警示牌置于绿树丛中,以奋发进取为主题的汉白玉雕塑耸立在鲜花盛开的花坛中央,宣传橱窗、板报长廊在校园内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形成了洁净、文雅、美观、宁静的校园环境。由于我院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基础建设和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得到了美化、优化、净化,置身于我院校园,犹如步入美丽的花园,既使人感到优美、舒适、雅致,又令人振奋和鼓舞,也自然产生一种言行约束力。栽树种花,美化道路,标示校训,书写横幅,办板报,设宣传窗,看起来是些小事,然其所发挥的德育功能是不可低估的。校园环境的优良程度与德育功能成正比,即环境越优美、文化氛围越浓厚,学生遵章守纪、热爱校园的自觉性就越高,爱美情感、公德意识就越强,学生自我教育、自身转化的内驱力就越大。

和谐校园文化活动环境的主要形式是群体性活动,属于动态文化环境。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创设一种优化的群体文化活动环境和氛围,使各项活动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规范学生的言行,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净化动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我院始终坚持以优化和谐校园文化活动环境为前提,每年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歌咏比赛、民族音乐知识比赛、高雅音乐欣赏会、民族艺术和中外文学名著欣赏报告会、“民族之声”文艺汇演、京剧艺术欣赏会等文化活动。通过创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通过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强化德育创新工程的效果。

我院在优化文化活动环境过程中,坚持以“构建和谐校园,做文明大学生”活动为载体,贯彻落实大学生行为规范,制定学生文明礼貌公约,从风纪、仪表抓起,大力倡导校园礼仪文化,组织礼仪文化讲座,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另外,人际关系氛围也是学生文化活动环境中一个重要方面,而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热爱学生,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回报心理,进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和学习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品德和较高的思想境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多年的实践表明,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创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和谐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坚持以美化静态环境为基础,以净化动态环境为条件,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这是实施德育创新工程的重要途径与举措,有利于构筑校园文化阵地,强化德育效能,形成文化育人氛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步确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重补救预防轻发展促进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导致了不少大学生只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却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力;只知道悲观、自卑、嫉妒等各种不良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却不知道怎样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课程内容重学科专业性轻实际应用性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内容展开,比较忽视学科在具体生活领域的应用,缺乏教育载体的深度发掘。比如: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在大学生情感心理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多样化教育载体,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模式单一实施途径简单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主要是学科课程模式,基本上按健康心理学的知识逻辑来组织课程体系,很少兼顾学生的心理逻辑,课程模式缺乏灵活性且比较单一。课程实施途径主要有专题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心理咨询,课程实施途径相对简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课程模式还是课程实施,都应该从系统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自我潜能的开发为教育目的,建构科学有效的课程模式和实施途径。

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

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条件,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健全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做既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能培养学生成为更加积极、乐观、幸福、进取的个体。该课程体系将综合多个学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有效手段,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发展与适应并重的课程目标设置

发展与适应并重是指该课程是基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首要目标的课程理念。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的取向,重心是重视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的教育功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因此,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既应指导学生积极适应又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构建

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是指一切与大学生有关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以及社会实践都可以整合成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生活即课程的大课程观。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宿管员和同伴为社会支持力量,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的有机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自我教育与同伴互动的有机结合。

(三)自主参与的课程组织形式

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激发、调动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为核心,形成围绕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品质的自我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形式。依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从心理发生的角度分析认为,心理品质是主体依托实践共同体,通过实践活动内化外部刺激而形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灌输课,而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教师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与操作。因此,该课程体系非常重视大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特别强调课程的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三、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成

(一)专题训练课程

专题训练课程是基于“明理导行”的原理,让学生转变观念,提升认识,了解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技术。专题训练课有两种实施途径,分别为专家讲座和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专家讲座课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讲授,受众面比较广,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家讲座的缺陷是难以实施具体的行为操作,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成长较少。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是由心理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围绕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健康主题开展的课堂训练或团体辅导。心理教育课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共同交流,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领悟形成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技能形成、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训练活动课程。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课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实践活动课主要采用如下形式开展:

(1)营销活动。以市场竞争实践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施方法是邀请营销专业的老师参与到该课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和技巧来消除或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如社交恐惧)达到维护心理健康之目的。

(2)媒体设计。让学生设计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多媒体作品,并参与竞赛。邀请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新媒体专业的老师参与该课程,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信息以及校园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

(3)自我超越训练。自我超越训练可以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化大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增进团队参与意识和责任心,为大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4)健康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体育运动教育不仅促进学生身体技能发展,而且有益于学生社会技能、自尊、亲社会倾向以及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艺术陶冶课程

艺术陶冶课程指利用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功能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主要指个体通过艺术欣赏和实践,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个体正确地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陶冶课程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内容:

(1)音乐心理调节。音乐不仅能治疗心理问题,也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能渗透到人们灵魂的深处,激起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使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2)舞蹈心理教育。舞蹈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舞蹈不仅是身体的展现,也可以治愈心理创伤。舞蹈心理教育致力于将舞蹈的治疗功能和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种课程要求学生编排具有情感愈合功能或者积极情绪体验功能的舞蹈。

(3)美术心理教育。美术心理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主体的各种心理功能,升华情感,使其通过丰富的内心体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自身内在的协调发展以及自身与外在环境良好共生关系的建立。美术教育也是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利于促进自尊、自信和个性成长。

(4)影视观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忌讳强制、说教和指责,尤其要讲究分寸。电影艺术非常重视人物情感的宣扬和抑制,这使电影的情感心理教育功能成为可能并富有实效。影视观赏一定要在观看影片后进行有指导的分享交流。

(5)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剧是利用舞台创设的生活情景,通过行为表达的方法和技术,重现生活情景中的心理冲突,使心理问题和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促使观众和演员产生新的领悟、体验新的情绪从而改变行为的一种综合性和表达性的心理干预活动。校园心理剧使参与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和梳理,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使参与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社会,完善自我。校园心理剧以其独具魅力的原创性、互动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和人格影响,提高他们自我帮助和帮助他人的心理健康意识。

(四)微环境文化课程

大学生生活的微环境对其心理问题的预防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交往最多的人就是微环境中的同学,比如宿舍同学、班级同学等,因此宿舍环境和班级环境对大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宿舍文化心理塑造。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让宿舍成员获得一种归宿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长。

(2)班级文化心理建设。班级是大学生相互交往的重要组织形式。大学生与班级成员交往比较多,班级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很大。良好的班级氛围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班级同学的情感支持对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了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提高其心理素质,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建立积极的班级人际关系,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同合作精神。通过组织班级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