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

对待生命的态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待生命的态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

【关键词】核电厂;生产待命;管理

【Abstract】On-callrefers tothe state about in non-work hours,when the units occurred a serious accident and thetechnicians gave some supportas soon as possible.On-call manage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workin running nuclear power plant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technicalstaffprovidingsupport immediately or not in emergency state,even to the nuclear safet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issubject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Nuclear Power Plant(NPP); On-call; Management

1 课题研究背景

核安全是核电厂的生命线,任何情况下都要确保核电厂运行机组及公众的安全。核电厂运行值班人员实行三班轮值,对机组安全负有直接的责任,但是,他们并不能解决机组所有的技术问题。在正常工作时间,电厂所有人员都在岗,可随时对机组的异常进行支持性响应;但在非正常工作时间,除运行值班人员外,其他人员都已不在岗,如何确保充足的技术力量在机组发生异常时提供快速有效 的支持是运行核电厂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2 分析与论证

机组的异常是不可预测的,也没有规律可循,而且任何系统和设备都可能发生运行人员解决不了的异常,因此,需要技术支持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发生这类事件的概率并不高,而且大部分都由运行值班人员自己解决,真正需要技术人员支持的并不多;因此,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异常状况可能需要任何生产人员,但机会却很小。因此,电厂所有生产人员全部实行倒班制,是完全没必要也非常不现实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为此,我们需要做一些分析、论证工作。

由于核安全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一切活动都围绕它展开。根据对核安全的影响程度,可以把生产人员分为三类,响应要求也不同:

(1)安全系统和设备相关的仪控人员。由于安全系统和设备是保证核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必须确保在第一时间得到响应和处理,因此,可安排相关仪控人员实行三班轮值(同运行人员),随时进行响应;

(2)其他重要生产岗位人员。这类人不需要实行三班轮值,只要被召唤时,能以较快的速度到达现场提供支持即可;

(3)非重要生产岗位人员或生产辅助人员。由于这些岗位没有直接牵涉到安全相关系统和设备,因此可不作要求。

本文重点探讨“其他重要生产岗位”人员如何快速响应的问题。这就要求这类人员轮流进行生产待命以满足要求。

3 生产待命的组织与管理

3.1 生产待命的组织

一般情况下,核电厂生产待命的管理由生产管理部门负责。首先要确定待命的岗位。既要考虑岗位的重要性、该岗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概率,确保有足够的人员待命,又要充分考虑技术人员的工作量,不给大家增加更多的负担。其次是确定各岗位待命的人员,要保证人员有足够的资质,在发生安全事故时真正能起到作用。因此,生产待命岗位和人员的确定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建议由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并。

3.1.1 生产待命岗位的确定

1)生产待命管理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初步拟定生产待命岗位清单。该清单以生产一线人员为主,主要包括运行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维修各班组、技术领域专业工程师等;另外,配置部分管理岗位负责召集或协调本处室/科室/合适的工作人员(包括非生产待命人员)及时提供各类支持,主要包括各生产部门负责人、维修各专业的科队长等;

2)生产待命岗位设置以能够满足现场的最小技术支持力量为原则;

3)待命岗位清单经运行部门审查、确定后,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并;

4)各部门如有调整生产待命岗位的需求,须由公司主管生产运行的领导批准后方能调整。

3.1.2 生产待命人员的确定

1) 生产待命相关部门筛选满足岗位资质要求的人员(一般每个岗位不少于3人);

2)生产待命人员须能独立履行本岗位职责,并且是公司的正式员工;

3)运行部门审查上述人员的待命能力,确定后的清单由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并;

4)待命人员信息(电话等)录入“生产待命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以备随时调用;

5)各部门如有调整生产待命人员库的需求,须由该部门领导批准后方能调整。

3.1.3 生产待命人员应遵守的纪律

1)应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待命期间不得饮酒,保持24小时快速响应能力;

2)任何时候被召集,都必须无条件地立即响应,并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核电厂相应主控室;

3)待命期间应保证通讯工具一直处于畅通状态。

第2篇: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

新课程在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学生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列在首位,并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人教版教材的编排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所选的大多篇目都充满了人文关怀。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不但积累了知识,增长了智慧,陶冶了情操,情感还得到了熏陶、升华,进而与自身生活、生命联系起来,使其呈现出一种鲜活的生命态。而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从而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欣赏文章精彩的词句,空灵曼妙的意境,感悟生命传递的神圣,生命价值的可贵,使学生珍惜唯一一次的生命,并懂得要敬畏生命。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敬畏生命》(选自人教版教材试用本第一册)一文中描写到:湖边的那几棵树日夜不停地飘散着白色纤维,在这千千万万的投入中,也许只有一棵能够成活。读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像林黛玉那样感叹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但作者带给读者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一份感动,“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在生命的创造之初都投入了高昂的代价,而形成生命的数量则是少之又少,这就尤其显得生命的可贵了。

敬畏生命,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命中的挫折、乃至苦难。冰心在《谈生命》中写道,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归依大海;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冲破重重的阻力,终于破土而出。文章又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既然不敢信有来生,那就珍惜今生吧。在快乐中我们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是美丽。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清丽的语言、如诗的情怀、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联系已经学过的杰克·伦敦文章《热爱生命》(主人公历尽艰辛,在死亡的边缘扼住了狼的喉咙,让那充满腥味、令人难以下咽的狼血浇灌自己即将枯萎的生命之树,他活下来了),让这具体的事例来诠释冰心的“生命”内涵,主人公经历的磨难又何尝不是生命的美丽?善待生命,当然还包括善待他人生命,善待大自然中一切的生命。《珍珠鸟》、《斑羚飞渡》等课文都体现了这个主题。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康发展。 转贴于

有生命当然就有死亡,该如何正确看待死亡呢?就文化传统而言,中华民族是一个忌讳谈死的民族,认为说这个话题是不吉利,更不要说在学校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了。而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则早有先例:英国教育部已经在学校开设了“死亡课”,英国教育部门认为,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而我国学者郑晓江认为落实死亡教育应注意“出发点与落脚点皆在‘生’而非‘死’”,并且还要注意引导的方法。

剧本《泰坦尼克号》认为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正是因为有了死亡。因死亡的存在,才告诫我们要珍惜这唯一一次生命、珍惜生活、珍惜自己。剧中的女主人公罗斯在面对杰克死亡的时候,并没有选择与心爱的人一同结束生命,她答应杰克会勇敢地活下去,她体会到了生命的真谛在于爱,在于爱自己、爱别人。让学生在电影主题曲《我心永恒》的伴奏下,品位文中精彩对话:“答应我,罗斯,活下去啊,不要放弃……”再让学生谈谈怎样对待死亡(如革命烈士的慷慨就义与社会上某些人的自杀有什么区别等)。讨论发言之后,教师给予正面引导。课后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落基山的雪》。明白了死,才知道如何的生。生得充实,生得有尊严,生得有意义,生得像个实实在在的人,以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灵、乐观的心态和顽强的意志。

第3篇: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

生活究竟是幸福的,还是艰辛的?生命到底是喜悦的,抑或是凄苦的?其实生命中的悲和喜,全在于我们对生命的态度。因为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才会有生活的千姿百态,才会有生命的流光溢彩。

生命是一株绿色的树苗,只有你勤浇水常照料,让充满关怀的阳光给予它温暖,让饱含喜悦的雨露给予它甘甜,这课生命之树才能发芽开花,结出硕果累累。

生命是一枝含苞欲放的蓓蕾,只有你多留意多赞叹,用满怀感激的甘泉浇灌它,用蕴藏期待的微风鼓励它,这枝生命之花才能在阳光下怒放,在风雨中盛开。

你尊敬生命,生命于是变得高远;你热爱生命,生命于是变得辉煌。你对生命充满感激,生命于是显得丰盈充实;你对生命满怀期待,生命于是显出绚丽多彩。

生命有时会很凄凉,有时会很悲怆,有时会很艰辛,有时会很痛苦。面对生命中的艰难险阻,勇于挑战,方显生命顽强本色;遭受生命中的挫折坎坷,仍然不放弃希望,才能真正展现出生命的光彩。

第4篇: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

生命像一面镜子,我们若是对他皱眉,他只会回我们以皱眉,我们若是对他微笑,他同样会回我们以微笑。许多人在为生命而奋斗时,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要是能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去对待他,他会变的更加精彩,更加绚丽多姿。

生命像一缕温暖的阳光,在寒冷的冬天给予我们温暖,为我们提供前进的力量。在饥寒交迫给予我们慰藉,满足我们心灵的祈求。在遇到艰难险阻时给予我们希望,鼓舞我们努力奋斗。然而,这需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去对待生命,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件事。

其实,生命也像一场春雨,重要的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及时。生命是一个进取、斗争的过程,我们应该学会去享受生命中的痛苦和快乐。在痛苦中感悟生命,认识生命。在生命的快乐中体验生活的美好,认识生命的本质,懂得应对生命持有的态度。

第5篇: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依据谢曼盈编制的《生命态度量表》,自拟调查题目对大学生生命态度进行测查,了解大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情况。被试者选取采用随机方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一)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河北某3所大学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为被试对象,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47份,有效率88. 2%。被试平均年龄20. 67土1. 39岁。被试具体情况分布见下表。表1被试人口学情况分布表(含占被试总体的比例)      

(二)研究工具    

研究问卷包含两个模块:第一模块为被试基本信息和生命教育相关情况,第二模块为《生命态度量表》。      

《生命态度量表》,2003年由台湾学者谢曼盈编制,共70个项目,包括理想、生命自主、存在感、爱与关怀、生命经验和死亡态度6个分量表,计分方式为七级评分,从1-7分代表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得分越高,则代表生命态度越积极。国内有学者在2009年运用该量表对大学生生命态度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该量表Cronbach' s a系数为0. 906,各分量表的Cronbach' s a系数均在0. 650以上,量表分半信度系数0. 943,并且证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研究结果    采用spssl9. 0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方法为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具体结果如下。      

(一)《生命态度量表》得分情况    

运用描述性统计对大学生生命态度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值与标准差进行了统计,详见表20表2《生命态度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情况      

(二)大学生生命态度差异分析    

通过对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被试群体的生命态度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在性别、专业类别、生源地以及是否独生子女上均无显著差异;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被试群体的生命态度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在年级上无显著差异,在不同自杀态度水平上则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的结果表明,对自杀现象非常赞同与非常不赞同这两个水平上的被试,其生命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均值差93. 58,  PG0. 05 )。从分量表来看,不同自杀态度的被试在死亡态度上无显著差异,而在其他分量表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情况    

问卷以4道题目,从不同角度考察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情况以及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看法及建议。结果如下:

三、调查反思    

这项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了解了大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情况。结合数据处理结果,对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现状、对自杀持不同观点的大学生生命态度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根据当前大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情况,试从积极心理学教育角度为高校生命教育提供建议。      

(一)大学生生命态度现状分析    

从总分来看,研究中大学生生命态度总分平均值为357. 29分,标准差50. 54 0对照常模发现,该分数对应百分等级87,高于85,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生命态度是健康积极的,而仍有少数大学生对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态度消极,这可能导致其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值得关注。    

从理想层面来看,被试的平均得分为55. 26,标准差10. 61,该分数对应常模百分等级73,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中有值得投入的生活目标。然而,仍有少部分大学生得分较低,这表明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可能导致其生活的空虚,不求上进。   

 从生命自主层面来看,被试的平均得分为59. 62,标准差 10. 39,对应常模百分等级68,说明大学生的生命自主意识基本上乐观,能主导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而仍有少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自主意识有待提高。    

从存在感层面来看,被试的平均得分为55. 98,标准差10. 60,对应常模百分等级85,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能肯定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生活过得很充实:而仍有少数大学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并且对自己的存在感受不深刻,常常觉得空虚与茫然。从爱与关怀层面来看,被试的平均得分为69. 50,分等级87人与事物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所处世界抱着积极开标准差10. 08,对应常模百心的态度,懂得关爱周围的而少数大学生对自身以外的事物缺乏关心。    

从死亡态度层面来看,被试的平均得分为57. 52,标准差9. 49,对应常模百分等级80,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死亡抱着正向的态度,而有少数大学生对死亡抱着排斥、拒绝和逃避的负向态度。    

从生命经验层面来看,被试的平均得分为58. 87,标准差9. 24,对应常模百分等级85,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能用积极正向的态度看待经验,能获取经验所带来的丰富意义,在经验中学习与成长;而少数大学生倾向用负向的态度看待经验。     

第6篇: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

【关键词】生命 学校教育价值 转换

一、理解学校教育价值

王坤庆教授认为:“所谓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1] 也有学者主要从价值需求主体的“需要”角度认识,或者从“关系”的角度思考,认为“教育价值是关于教育价值主体和教育价值客体的关系的范畴。它表征着教育价值主体对于教育价值客体的认识、体验和评价,教育价值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教育价值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和作用”。[2]

笔者认为研究“价值”时,除了关注“人”“目的”“需要”等共同主题外,更应在“可能性”的前提下思考事物的价值,即应更自觉地关注到“动态”“可能”的维度,更自觉地关注到价值内涵的丰富性。叶澜教授提出,任何事物,其价值的性质与大小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应是事物本身的构成及属性,它决定了价值的可能性空间;其次是人的需求以及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就是人对这一事物的价值取向;再次是事物之外的条件,它决定了价值实现的现实空间。从这三个维度认识事物的“价值”,使得我们具备了更加立体的眼光,并有了多角度认识学校教育价值的可能。可以说,是人在感受价值、选择价值、体验价值,事物的价值与人的生命存在及成长需要密切相关。对生命而言,我们可以说,有价值的事物就是维护人的生命存在,推进着生命成长的事物。事物本身具有多样的可能性,但正是人类对其价值的发现及选择,使得事物对人类的积极作用不断实现。由此可知,“价值”与“生命”“可能”密不可分,它是蕴藏在事物内部的,可能被人发现、利用和实现的,可以增强人的生命力量,促使人类更好生活的可能。那么,学校教育价值就是学校教育所具有的可以优化生命存在,唤醒生命自觉,提高生命质量的可能。

二、学校教育的生命价值

生命是宝贵的,因为人的生命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性,在这一次性的生命历程中,人所拥有的自然性的时空是确定的。而学校教育作为一段生活、一个世界介入到人的生命之中,它对个体有限生命时空的占据与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从时间上来看,至少九年的义务教育,占用了个体一个星期中至少五天,每天中的至少七八个小时;从空间上来看,个体参与到学校教育中,不可避免地与教师、同学发生着各种关系,它们构成了个体存在的空间环境,从而强有力地影响着他,制约着他。这段学校教育的体验,同样对生命意义的获得造成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从生命的视域中发现学校教育的价值。

1.学校教育中的“人”,传递着丰富的生命信息

学校教育中每一个人都是相通而不同的,这意味着多样多彩的生命信息的存在。他们具备统一的生命基础,却又随着差异性个体的绝对存在而存在。这种差异性,不仅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而且存在于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对个体而言,这种差异性就意味着新的可能的召唤。这种召唤,可能是意识层面的,也可能是对真实的生存状态的体验。在意识层面,它有助于个体在相互比较中进行思考:“我是怎样的?我应该怎样?我还可以怎样?”这就构成了个体成长中反思和重建理想的资源,成为个体改变原有生存状态的一个“诱因”。这种思考不仅提升着意识水平,而且在比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也会进一步提高,无论是反思水平还是构建能力,都有提升的可能。而因为不同的个体生存于不同的环境之中,就会有不相同的生存样式,个体就呈现出不同的生命景观和不同的生活风格,使个体在生命存在方面有了比较,有了领悟、尝试新的生存方式的可能。可以说,学校教育就是众多生命世界的汇聚,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资源。

差异是生命的一个方面,但一切的不同,归根结底又都是生命的体现。无论是“生”的本性,“生”的追求与向往,还是“生”的机制,不同的生命个体之间又都是相通的。因为这种相通性,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与体验成为可能。我们能体验到他人的痛苦与欢乐,能理解他人的选择与决定,能欣赏他人的才华与智慧,能向往他人的理想与追求。

因此,学校教育不是要无视差异、消灭差异,而是要在生命的基础上,将差异变为生命的财富,使它能促成个体的自我更新,成为个体生命的能量源,成为人与人相近、共生共荣的基础。

2.学校教育中的“知识”,可以回归为一种生命信息

从“知识论”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我们将知识视为对外界认识的反映,是可以传递的人类财富。这是有道理的,但是从生命的视域理解学校教育中的知识,这样的认识,未免太凝固化、静态化而丧失了生命的气息,丢弃了人的生命需要。叶澜教授将教育内容视为“精神营养”“滋养学生发展的营养品”。[3] 笔者认为,教育内容与知识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成为生命成长的资源,为生命成长服务,并在生命成长之中不断获得新的改造。

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章都是作者生活感悟的表达,生命情感的抒写。即使是简单的字词,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古人造字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进入作者的生活世界,体悟作者的生命情感,理解他人、感悟他人,从而重新思考自己的过程。这样,我们在面对汉字、句子、文章时,想发掘的重点将不再是规则、道理,而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进入他们的生命,想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他基于此对人生的感受是什么。而绝不是简单地用客观的、外在的眼光去打量语文,将重点放在标准化的固定答案上面。事实上,其他学科也是这样,站在生命的场域中理解“知识”,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知识的客观性和标准性,而且要赋予知识更多的、更深的生命内涵。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从生命到生命的理解才应是知识的学习过程。

3.学校教育中的“关系”,形成着个体的生存方式

现实中的人在复杂的关系中从事活动,所以说,人的现实生存状况是与人的活动以及关系的展开和发展一致的。学生所形成的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存在于学校教育生活里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关系之中。

首先是对待他人的方式。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建构起与他人的关系形态,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际环境,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建构着“自我”。学校教育生活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建构的是一种互动生成、共生共荣的人际关系。在传统的教育形态中,学生对教师无条件地尊崇,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教育权”,这种师生关系带来的是一种依附性、被动性的生存方式。不仅使学生在教育中习惯于无理由地依附教师,而且还会使他们在生活中依附家长、依附他人。只有在尊重、平等合作的关系中,才能造就另一种特质的人,他们独立、勇敢、善于理解和表达,在以后的生活中才会勇于承担生命的重任。

其次是对待自己的方式。个体能否认真对待自己,能否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成长。在学校教育生活中,我们会见到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学生,也会见到缺乏自信、人云亦云的学生。学校教育生活应该鼓励学生善于剖析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

最后是对待事物的方式。即对待学校教育中的教材、教辅材料以及标准答案的态度。教师或学生是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内容还是作为一种学习对象,是将教学参考资料视为唯一的思考依据还是仅仅作为参考,是将标准答案视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还是仅仅作为可能的解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命个体对待事物的认识方式。

通过以上整理,不难发现:学校教育生活中富含宝贵的生命资源,需要我们去发现、开发,并将这些生命价值变为现实。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却看到了太多漠视生命存在、异化生命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现代学校教育完全奉行一种工具化、功利性的教育价值取向。笔者认为,这是异化了的学校教育而非本真。生命视域中的学校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转换。

三、学校教育价值轴心的转换

以学校教育本体价值为轴心的学校教育应关注活生生的具体的生命,尊重生命品性,生命视域中的学校教育在价值选择上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向。

1.从崇尚“占有”到引导主动生存

现代学校教育是一种崇尚“占有”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实现“占有”某种“技艺”或“知识”,进而谋取一份好的职业或工作。学校教育遵循着这样的命题和推论,大意如下:最大量的知识和教育,造成了最大量的需要,再造成了最大量的产品,再造成了最大量的收益和幸福。教育被这一公式的拥护者定义为一种“见识”,一个人凭借这种见识就能最有效地掌握一切最轻松赚钱的手段和途径。于是,现代学校教育培养每个人的准则是使他从自己拥有的认识和知识水平中获得最大额度的幸福和收益。教育必须做到正确地估计自己,从而知道他可以向生活索取什么,最后则主张,在“才智”和“占有”、“财富”和“文化”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必然的联系。现代社会中,人们争相追逐的“热门专业”正是体现这样一种占有心态。

在生命视域中,人是“生存的主体”,而并非是“认识的主体”,教育应当是人之生存展开的一种方式,“学校教育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试图提高‘生存’关怀的程度和层次的一种努力”。[4] 学校教育应引导学生主动生存。对于自然界,学生能意识到自然的神秘、伟大与丰富,积极探索被原本视为客观知识的信息。这样,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意识。对于物,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对于“物”的认识,而是关于“物”的一种生命性关系。对于自己和他人,学生必须学会合作,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存在,也需要借助群体的智慧充实自身。这一过程,也必将带来生命个体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完善。

2.从病态适应到唤醒生命自觉

以“工具价值”为轴心的教育体现出学生的一种病态“适应”心理。学生对教师无条件的尊崇,使学生个体的独特生命价值和创造性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中被抹杀和遮蔽。

卡西尔曾指出:“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 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与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在于这种审视之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之中。”[5] 这种对自身生存状况的不断审视与批判体现的正是个体生命自觉。就像身体需要锻炼之后才能强壮,这种生命自觉,只有在唤醒之后,才能启动。而学校教育对精神潜能唯一可做的就是“唤醒”。唤醒“生命自觉”除了能导致自由、主动地学习知识之外,还将导致相关的“责任感”。真实的“生命自觉”总会导致对自己和对他者“负责”的态度。这种“自觉”状态不仅维护自己的自由,也因此而守护“不干涉他人的自由”的界限。当自己的自由行动与他人的自由行动发生冲突时,他会服从公共领域的交往规则(包括法律和道德约定),而不会野蛮地指望获得特权而压制他人。

3.从“制器”到培育完整生命

教育是以“育人”为核心的,学校教育应该培育完整的生命。然而,现代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一种培养“工具人”的教育,他们只会机械地学习、工作,不会选择,没有自主活动的能力,最突出的品质就是温驯而守纪律。生命视域中的学校教育应关注具体的、完整的生命,一方面,应该培养学生形成一种高质量的活动方式,他们可以给自己确定明确而有意义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懂得在活动过程中反思自身,从而实现更新。另一方面,应注重培养个体积极的生命情态。具有这种生命情态的个人,对待他人,能乐于接纳,在人与人的不断交往中,渴求并不断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他有着“自我”,但能向他人开放,他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相通性,相信人际对话,能够引起生命共鸣。这样的个人,对待自己,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始终向往并勇于实践自己的追求。他不会满足于自身现存的状态,而是不断尝试更新性成长;这样的个人,对待事情,保有投入的勇气,敢于实践,充满对辛勤劳作的热爱,坚韧而富有力量。所以,学校教育应首先保护学生心中宝贵的欢乐和幸福体验,并在教育过程中增进其对生活中苦难的体验和认同,在体味和承担之中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满怀激情、耐心和技巧,勇于承担的人。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030001)

参考文献:

[1]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3]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第7篇: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 生命教育 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及“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提出

大学生生命困顿现象层出不穷,研究者在广泛查阅文献和访谈大学生的基础上,自编问卷,抽样调查了广州三所高校430名同学的生命意义观。问卷统计显示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6,同质信度较高,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根据内容分为生命存在的态度、对待死亡的态度、对待自杀行为的态度、对待人生目标的态度以及对待生命教育的态度五个方面,具体体现为: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敬畏;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历了高考失利,自我评价较低,缺乏价值感和成就感,人生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深入探讨这些生命意义观形成的原因,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但当前生命教育的力度不足,很多学校只是把生命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小部分,或者只是在日常思政工作中略有体现。传统生命教育甚至在一般德育上,教师教育学生的思路主要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

以上三种教育思路均有其存在价值及局限,但其共同点在于这三种教育思路都是以教育者自我为中心,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现行的教育模式中教育的内容更多地体现为理论层面的东西,而属于真正操作层面的内容比较少。但在生命教育中,掌握生命知识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通过认识生命的知识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必须通过持续的实践经验才能实现。当代大学生普遍相信事实,大道理不容易打动他们,相比起“你说我听”的说教式教育方式,他们更喜欢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因此当前的生命教育已满足不了需要,需要新型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式的出现。

“体验式”生命教育跳出了教育者中心的窠臼,以活泼的形式引发学生全程参与、亲身感悟、交流辨析、价值澄清、选择内化,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教育者促进学生自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心理结构遵循“活动――体验――感悟”的心路历程,注重“外塑――内化――内生――外化”观念养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后,形成一种自主、自觉、自动、自悟、自省的自我建构机制,通过活动体验营造合作、互动、有趣的课堂,既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参与,又强调参与者共同生成的结果,用活动中的资源来教育学生。这样既体现出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也换来了活动参与者对体验式教育活动的高度认可,更为关注学生真实的成长需要,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也让其有了更好的存在发展空间。

二、“体验式”生命教育实践模式构建

1.“体验式”生命教育目标。

大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的目标因为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征以及接受教育能力的不同,而呈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依据生命教育的四向度“己我、物我、天我、人我”,其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获得对生命存在的真实感受,形成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取得对生命危机的科学干预。

2.“体验式”生命教育基本内容选择。

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按照综合向度分为人与自己的教育、人与他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宇宙的教育。本研究依据“体验式”生命教育目标,结合大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特点,把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按生命不同的发展阶段分为以下五方面:

(1)认识、了解生命。认识生命就是要了解生命知识,包括生命常识和性教育两方面。生命常识包括生命的特征和发展过程,如人类的生理性孕育诞生过程,通过认识这一生命的自然性,使大学生体会到父母孕育、养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对父母常怀感恩之情;并认识自身生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学会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在了解人类生老病死的情况下,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学会珍惜生命。而性教育也是生命教育中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性教育要把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生物学知识与性心理学知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正确对待性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体验,正确处理两往,树立健康婚恋观。

(2)珍爱、敬畏生命。珍爱、敬畏生命有以下的几层涵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自身生命以及珍惜他人生命。尊重生命,是个人道德的基本义务,也是实施生命教育基本的目标。任何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力,尊重生命,就要善待自己生命,善待一切自然的生命。热爱生命,首先要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要学会正视自我生命,正确看待自我生命经历,宽容接纳生命中的瑕疵;最后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发展完善自我,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学习、工作、生活,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顽强拼搏。保护自我生命,要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自卫能力,学会适应社会,学会与人交往,掌握应对各种危险状况时的自卫自救能力,确保自我人生安全。珍惜他人生命,要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爱人如己,并且学会珍惜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当我们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生命,给予它们关心、爱护和尊重,世界就会绽放无限生机。

(3)感恩、享受生命。知恩感恩,方懂得真善美、天地宽、心胸阔、悦祥和,这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谢上天赐予我们生命,人生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照看好,把灵魂安顿好,学会活在当下,才算真正的享受生命。什么是享受?吃喝玩乐是享受,精神追求也是享受,我们应该用眼、用心去体会万物的博大精深,才能认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4)发展、超越生命。大学生群体是最富朝气、最具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群体,同时这一时期又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不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不积极发展自身生命,将会很容易在压力山大、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因此,大学生发展自我生命,需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竞争力,学会规划自我人生。而超越生命就是一个从征服自然力到超越死亡、从追求永恒到实现自由的形象演变的过程。超越生命的核心在于超越死亡,实现生命的永恒与自由。只有正确认识死亡,并且学会超越死亡,在死亡到来之前,认认真真活好每一天,真真切切做好每件事,才能真正做到超越生命,真正无愧于自己仅有一次的宝贵的生命。

(5)幸福、圆满生命。研究表明,大学生选择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受不到生存的幸福,缺乏感知幸福的能力。因此,生命教育要从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从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入手,明确大学生对于幸福感体验的现实需要,激活和提升学生的体验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的美好、体会人生的幸福,进而体悟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生命的最后,我们总希望能追求一个圆满的人生。圆满生命的含义,一是包括临终关怀;二是真正的圆满在于不圆满,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苦难往往使人思索、使人成熟、使人坚强、使人珍惜快乐,生命因苦难而更加璀璨夺目;三是开明乐观,与人为善,知足常乐,这便是圆满人生。

3.“体验式”生命教育程序与方法。

“体验式”生命教育程序包括“破冰热身――目标设定――亲历体验――分享回顾――实际应用”的过程,通过恰当的简单游戏破除“人际坚冰”,能让学员们沟通学生间的感情,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建立起相互信任关系;根据大学生在当前生命教育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创设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思考、感悟、体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体验活动。体验过程强调的是学生亲身参与体验,联想、体验、感悟,主动参与谈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谈经历、谈表现、谈心情、谈原因、谈感受、谈领悟、谈体会、谈收获等进行分享回顾,在七嘴八舌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产生心灵的共鸣。最后在体验活动后,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进行总结性评价,把体验得来的对事物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内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指导自己以后的行动。

具有代表性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包括情境体验法,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和实际操作等,从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境,感悟生活的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法,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其通过亲自解决问题,形成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阅读体验法,教师选择适当的关于生命感受和生命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共鸣,获得生命的体悟;换位体验法,师生角色互换,由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讲、师生评的方式,并通过换位体验经历不同的人生;对话体验法,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之间共同就某个关心的典型社会问题进行平等讨论或有主有次的回答,以寻求双方在思想认识上的沟通或问题的妥善解决等。

参考文献

[1]胡成霞 生命教育课程探究[D],2007。

[2]谢文娟 大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式的构建及运用[J],2011,(11)。

[3]沈丽丽 大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式探析[D],2010。

第8篇: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

[论文摘要]刘海洋硫酸泼熊、张亮剪刀刺猫等虐待动物事件频繁发生,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致使一些高学历的人才出现性格上的残缺,因此,应改革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的动物福利观念教育,从而树立起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

一、问题的提出

清华的刘海洋硫酸泼熊的记忆还没有褪去,复旦的张亮就给我们上演了剪刀刺猫眼的动物惨剧,清华、复旦,这样刺眼的字眼,也许可以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但这不是关键,因为任何一个做出这样惨绝人寰的暴行的人,都不能让我们容忍,只是发生在这些高材生身上,更让我们震惊罢了,张亮——这位外表斯文的研究生在解释其行为时说:“你知道我没有任何发泄的渠道,把小猫拿过来(养),一方面是因为小猫的可爱,我可以摸它……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如果我愤恨的话,小猫也可以提供一个给我这样发泄的渠道……”如果说刘海洋是消极漠视动物痛苦,这位复旦学生则是积极地从动物那里获得反常的快乐,其残忍和反常程度更加严重。在他看来,那些娇弱惹怜的猫咪不是有情感的生灵,而是他可以任意凌辱的对象。扫视施暴者的动机和心态,我们禁不住心寒!凡此种种,应该引起中国整个教育界对人才标准的反思。

中国高校已经流行一种病。在只注重应试教育的中国,出现什么样的变态学生都不足为怪,小学他要拼命考个好初中,中学他们要争取考名牌,大学了还要四级过级率和找工作,研究生了他要争取出国……中国的学生从小走过来肩上的担子不轻。学校只看重应试教育不注重心理教育是制度的必然需求。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我看只是口号而已。记得马加爵案发发生的时候,高校曾经欣起一种开办心理辅导班、开展心理教育的高潮,可是,随着马加爵事件的远去,这个高潮很快恢飞湮灭。这次张亮虐猫事件,又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个大学(高校)教育病得不轻了,如何治疗如何根除?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事情。

二、目前高校教育的的缺失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而20世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医生史怀泽在他的著名论著《敬畏生命》一书里曾写道,“人越是敬畏自然的生命,也就越敬畏精神生命”。他还说:“人连对动物、植物的生命都要敬畏,难道能不敬畏人的生命吗?”这些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从小就不懂得敬畏动物生命的人,他长大后也就不会敬畏人的生命。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也对此进行了证实:那些小时候虐待动物的孩子,长大后身上都有暴力倾向。正基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身边一些动辄轻生的少男少女们了,那是他们从小就没有受到过“珍爱生命”的教育,这也包括前面提到的复旦大学那位三年级研究生。

早在2002年的刘海洋伤熊事件中,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分析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有四方面的欠缺:即心理教育欠缺;环境教育欠缺;人文精神教育欠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欠缺。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就是人文精神的教育,所谓人文教育就是教大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实现人与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拥有一个能与人类长期和谐共处的自然环境。这就要求人类把握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和演化趋势,从长远的、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处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调整并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扰动,使自然环境的演化有利于恢复、维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曾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这精辟地揭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坚持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失去对为满足自身消费需求而进行不适度摄取自然的行为控制,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整体破坏,最终使人类失去生存环境。人类关心自然,实质上就是关心自己;人类如何对待周围的自然,实质上是人类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人类的部分与整体、片面与全面、眼前与长远、现在与未来之间关系的问题。与此同时,人对自然的一切行为和活动不仅应该遵循客观自然规律,而且还应该遵循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客观规律。 转贴于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基本观点:一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二是极端的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前者虽然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赞美、突出人的智慧、力量、作用和地位,但是该观点极端地认为人在万物之上,是自然的中心、主宰者、统治者,人对自然有绝对的自由支配权利,一切应从人的利益出发,甚至从某阶级、阶层和国家的利益出发来对待自然。其实质是人类利用中心论,无视自然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坚持的就是这种观点。后者虽然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共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突出大自然,但是该观点极端地否定人的中心地位、轻视人的利益和创造力,认为一切应该顺应自然,自然与人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喻为“宇宙之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刀耕火种方案所坚持的就是这种观点。

当代大学生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人类要热爱、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道德、法律和社会制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自然、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等相和谐。我们坚持发展,但决不是把自己与自然重新、甚至更深刻地区别和分裂开来,也不是并列起来的兄弟关系,而是更深切地认识和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具体到动物身上,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待动物态度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现行中学生物课本写道:“取一只活青蛙,剖开它的体腔,看看它的内部构造……”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每个同学都在实验课上,拿着刀子把一只只青蛙或小兔子活生生地开胸剖肚,看它们五脏的位置,看它们神经的跳动、血怎样流动、肌肉怎样颤抖等等。有专家建议修改甚至取消这种让学生学习一个活生生的小生命怎样痛楚万状地死在自己手里的课程。这不是说不能用动物进行必要的实验,而是反对现实中大量重复的和不必要的动物实验。某些残酷的动物实验对培养美好心灵并无益处。

大学生要理智地认识和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动物应该是和睦共处的好邻居,而不是弱肉强食的天敌。假如真有那么一天,地球上只剩下人类这个“光杆司令”,人类自身的末日恐怕也就不远了。

第9篇: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

关键词 老子 无为 修身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On Laozi's Life Skills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LI Rong

(Facul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Laozi takes "inaction" as the core, construct the life skills, self incomparably rich philosophical system, his universe of reference, focusing on a long-term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plans, revealed between things corresponding dependenc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proposed a set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 most remarkable culmination of methodology. Heaven advocates personnel rules to follow nature, rebirth. This paper discussed Laozi acted as the center of the road, advocates learn the essence of his thought, and expounded these ideas to modern revelation.

Key words Laozi; inaction; cultivation

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已经达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科技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范围的不断扩大,影响力的不断深化,本应给世界人民带来平等、自由、民主、博爱等系列积极效应。但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生产力的进步、生活的富裕、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反而给人们带来了不健康、不自由,人逐渐丧失了幸福感。因此,我们需要回归到古代哲人的智慧那里,获得和平安宁和幸福。

1 “无为”的哲学思想与做人做事的智慧

老子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老子通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道”是万物的本源,把“道”视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及宇宙人生的总法则。老子所说“夫莫之命常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等,就是对“道”作为普遍法则的揭示。老子认为自然界拥有自己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自然而然地运行下去。落到社会层面,他认为应使“人道”效法“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天、地、人都效法“道”。“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亦要“无为”。在老子看来,无论是个人的修养,还是社会政治举措,都要遵循“无为”思想,顺应自然,不妄为,循之于“道”,“为道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种哲学用于处世,就要求人们认识并掌握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并遵循之,顺乎天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地、人之道,凭主观愿望妄为妄行,这样社会才能顺其自然地发展,实现人类的安居乐业。

面对功名、世俗的诱惑,怎样才能做到无为知足呢?老子提出要“致虚极,守静笃”,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心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也就是说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做到不争,适而可止。在名与货和人的自身价值对比上,老子主张人要自重、自爱,知足。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超出此限,则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发展。因而人要贵生重己,知足知乐。

做事上,老子认为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小事不愿做,大事岂不成为空想。老子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就是说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要求人们持之以恒。另外,老子还认为,事物常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人们对事物的两端都应当观察,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状况。想要达到全,不妨先曲;为了达到直,不妨先枉。“曲”里存在首“全”,在“枉”里存在着“直”,在“洼”里存在着“盈”,在“敝”里存在着“新”。因而为之人,他们永远处在曲和枉的境界里,所以就无为地得到了全和直。这给我们现代人以启示,做事情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面临困境,可以先采取退让的办法,静观其变,据时机采取行动,以便达到预期目标。

2 老子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

2.1 如何对待社会矛盾和压力

人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承受矛盾不可避免,如何对待、解决矛盾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老子提出了旨在缓解社会压力、消除社会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处世原则和一系列具体的处世方法,即对待他人和社会应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如老子思想中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足知止”、“上德若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抱怨以德”、“功遂身退”、淡泊名利、顺其自然等为人处世的智慧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些对于缓解人的工作生活压力、化解社会矛盾纷争、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都有好处。

2.2 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老子对待身体和生命也是持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生不足喜,死不足悲。”这就是老子的生命观。具体来说,即顺其自然,不要对生命妄加增益。依老子的观点,绝大多数人都注重享受,用尽各种办法去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在食物的摄入上,不加节制。这样不仅不能实现对生命力的增益,反而会损害生命健康。当前,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已使得很少人为填饱肚子而发愁,相反因奉养过度而导致的各种疾病对人的生命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市场上,各种保健品、补品玲琅满目,令人不知所措。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破坏了体内的自然平衡,引发无谓的病痛。用理性思维看待现代人对待生命的作为,我们不难发现,当代人缺乏的正是对待生命的自然主义心态。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增益自己的生命,殊不知生命原本是不可妄加增益的。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需要重温老子“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的古训,建议大家持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

2.3 如何对待名利

当前,人们在取得成功的同时,名利之心、私欲也在膨胀。人们在追逐名利的同时,很少有人能够冷静思考这种行为的价值,很少有人真正思考生活的真谛。对待这一问题,老子首先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提醒人们不要被名利牵着鼻子走,不要为身外之物所役使。依据老子的观点,现代人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大多都是源于自身的庸人自扰,人们完全可以自由选择生活的方式。如果大家都像老子那样知足知止、知进知退、顺其自然、不勉强从事,对待人生持有从容豁达的心态,必然会生活得更轻松、洒脱、真实。

2.4 如何对待竞争

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促使现代人崇尚进取,也使得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但激烈的竞争却容易使人际关系趋于紧张,同时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社会成员若长期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不仅会使人感到心力交瘁,同时个人为了自我保护并在竞争中获胜,常常不得不攻心斗智,甚至做人做事的方式也会变得扭曲。因而,老子所倡导的“为而不争”的生活智慧并没有过时。但老子的“为而不争”并不是消极避世,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理解:首先,“不争”是不跟风,比如在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情势下,我们不去挤,而是采取退让;其次,“不争”是不做无谓的争,比如跟跳蚤比跳高,跟长颈鹿比脖子长;再次,“不争”是以“为”为前提的,就是说“不争”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做,做自己能做的、该做的,只是在功成之时,不争名誉,不争私利。做到这三点过才是真正的“为而不争”。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3.

[2] 范子盛.处无为之事――无为的成功[J].老同志之友,2011(7).

[3] 周高德.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解读《道德经》[J].中国宗教,2005(4).

[4] 魏宗禹.对《老子》哲学唯物主义思想的探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