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范文

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精选(九篇)

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

第1篇: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范文

一、总结经验,把握形势,增强做好新时期老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老龄工作全面发展并取得可喜成效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一系列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把老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统筹安排,抓好落实,在完善老龄工作机构,加强老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各项老人优待政策,救助困难老年群体,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改善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取得可喜成绩。“十五”期间,我市老年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老有所养”水平逐年提高;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发展较快,“老有所医”范围逐渐扩大;老年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老有所乐”内容更加丰富;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性明显提高,“老有所为”的作用更加凸显;老年权益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老年维权力度不断加强。厦门老龄工作得到了全国、省老龄委的充分肯定。

过去五年我市老龄工作能够取得较好成效,是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老龄工作战线上同志们共同努力、辛勤耕耘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和市老龄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的老龄工作,有几点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并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加以完善。一是必须坚持围绕大局,促进协调发展。老龄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主动服从服务于特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眼于老龄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代际和谐、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紧扣为老主题。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老龄工作,把解决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老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断改善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三是必须坚持依法管理,弘扬敬老风尚。发展老龄事业要坚持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相结合。通过制定涉老法规政策,力求使老龄事业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通过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等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四是必须坚持党政主导,扩大社会参与。发展老龄事业,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建设。五是必须坚持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老龄委各成员单位和涉老机构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大老龄工作格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不仅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建福同志在工作报告中已经作了分析,我这里不再重复),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做好老龄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首先,做好老龄工作是应对我市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的迫切要求。截止2005年,全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1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2%。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未来几年,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仍呈上升趋势。根据专家预测,未来10-20年,老龄化进程将由平缓发展转向加速发展阶段。这将给我市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影响。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并为人口老龄化严峻期的到来做好各种准备。

其次,做好老龄工作,是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市正在加快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努力构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新形势新任务对老龄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我们各级各部门要更加重视老龄工作,认真分析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统筹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更好地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服务。

第三,做好老龄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和谐离不开代际和谐、家庭和谐以及老年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和谐。同时,老年群体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做好老龄工作,弘扬社会敬老风尚,发挥老年人在维系家庭稳定、关心下一代、调解民事纠纷、促进移风易俗、征地拆迁和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诚信友爱氛围的形成和社会活力的提升。

第四,做好老龄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我市17万老年人中有60%在农村。老年人丰富的阅历、经验以及特有的影响力,决定了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他们长期以来生活水平较低。近年来随着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留守老人"的他们在养老、医疗、心理等方面受到更大冲击。对农村老年人应当给予更多的关心,特别是在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创造条件解决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问题,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突出重点,关注民生,扎实做好新时期的老龄工作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围绕服从服务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努力使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刚才建福同志在报告中对“十一五”老龄事业发展的思路和今年老龄工作已作了具体部署安排,这里我重点再强调几点。

1、更加重视加强基层老龄工作。老龄工作的重点在社区,在农村。我们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重心下移到基层。我市2004年由市政府转发了《关于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的意见》,并于去年召开了基层老龄工作经验交流会。应当肯定,这几年我市基层老龄工作有所加强,但仍有许多工作亟待完善。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区、镇(街)、村(居)三级工作网络,确保基层老龄工作有健全的工作机构,有稳定的老龄工作队伍,有一定面积的活动场所,有丰富的为老服务项目,有科学的检查考评机制。尤其要抓好村(居)老人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村(居)老人协会在基层老龄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依托村(居)老人协会建立老年志愿者队伍,组织老年人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参与新农村建设。要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做好社区的退休人员管理、老人医疗保险、老人文化体育活动等服务。

2、更加重视特殊老年群体的社会救助。老龄工作不仅要面向普通老年人,也要关注部分特殊老年人。多年来,我市虽持续开展了助养特困老人的活动,但总体工作倾向于广大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而在解决“五保”老人、“低保”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老年妇女等特殊老年群体的问题上则还比较薄弱。新的历史时期,各区各部门要在巩固与提高老年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加大力度解决特殊老年群体的困难,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特困老人要确保应保尽保,并按照《厦门市医疗救助试行办法》的规定享受政府医疗救助。今年还要继续扩大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要进一步发挥市老年基金会、慈善会、残联、志愿者组织及基层老年人福利协会的作用,支持他们继续开展并完善助养特困老人的活动。要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捐赠、帮扶困难老人活动,依托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积极组建为老服务网,开展各种为老服务活动。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年轻劳动力的外出,空巢家庭日益增多,由此带来的空巢老人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要在部分社区试点构建安全服务、生活服务、医疗服务、温情服务四网合一的“空巢老人帮扶服务网络”。

3、更加重视老年普法维权工作。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十周年,全国人大、政协都将开展老年法律执法大检查。各区、各部门要以此为契机,加大执法检查、维权宣传力度,并适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厦门市实施〈老年法〉若干规定》进行修订与完善。各级老龄办要协调相关部门及新闻媒体开展庆祝老年法颁布十周年系列活动,通过开展争创“全国敬老模范村(居)”、“全国老年维权示范岗”、和“法律进社区”、“送法下乡”、“老人与法”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全社会敬老、养老意识和老年人自身维权意识。要进一步完善全市各老年法律援助站,形成以法律援助机构为主体、以律师事务所为骨干、以法律志愿组织为补充的法律援助网络,同时进一步做好老年工作。

4、更加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我市老年产业总体发展相对迟缓,不适应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根据全国老龄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0部门日前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省政府即将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市老龄办和民政局要会同相关部门,结合我市实际,抓紧研究提出我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具体意见。总体思路是: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以市场化、社会化为导向,逐步建立城乡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今后几年,我市要基本形成以政府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为示范,以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为主体,以社会养老服务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希望各区按照这个基本思路和要求,积极探索实践,努力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5、更加重视营造尊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老龄事业是具有公益性、群众性的社会公共事业,这一系统工程要持续健康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党政主导上,更要激发社会成员的老龄意识、敬老养老意识,营造起公共老龄事业的社会大氛围。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老龄宣传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增强全社会老龄意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今年是我市实施老龄事业“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扩大老龄工作影响力、展现老年人良好精神风貌、提升全体市民敬老、养老意识与老龄意识的重要一年。今年的老龄宣传工作,除了日常宣传活动外,要着重策划以下重点活动的宣传:一是全国第二次老龄工作会议、全省和全市老龄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二是第二届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评选表彰活动及我市第三届“十佳敬老模范家庭”评选活动;三是纪念《老年人权益保护法》颁布十周年系列活动;四是我市第二届老年文化艺术节的策划与组织。

三、加强领导,提升水平,构建大老龄工作格局

老龄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老龄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努力提升我市老龄工作水平,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这里我想对从事老龄工作的同志强调要有“三种意识”。

1、强化责任意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坚持党政主导,这是老龄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各级党政领导要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紧迫感与责任感,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将老龄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放到中心工作的大格局中通盘考虑,纳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行部署。要定期听取老龄工作汇报、定期部署与检查老龄工作,密切关切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关注老龄事业发展中所遇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老龄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要重视和支持各级老龄工作机构组织建设,选派有爱心、责任心强、能力水平高的人员从事老龄工作。要建立健全老龄工作责任制,做到任务分工到人,责任明确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性运行机制。要建立制度化的老龄事业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

2、树立大局意识,共同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老龄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头绪繁多,涉及面广,需要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我们各级老龄委成员单位要从为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创造代际和谐、社会和谐良好环境的大局出发,按照《厦门市老龄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认真履行职责,结合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为老服务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好在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密切配合,互联互动,共同致力于我市老龄事业的发展。今年,我市老龄工作大事多、活动多,如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评选“十佳敬老模范家庭”、“老年文化艺术节”、庆祝《老年法》颁行十周年等,都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希望届时各成员单位加强沟通,协调配合、主动服务,共同提升老龄工作社会影响力,发挥老龄工作在构建“和谐厦门”、“平安厦门”中的重要作用。

第2篇: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字:老龄 居室色彩 人性化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我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2.16亿,约占总人口数16.7%,“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近期召开的两会上,有代表指出了“中国正在经历传统‘居家养老’到具有社会化性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转变。家庭依然应该是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与此同时,社会相应的配套措施也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

二、老龄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分析

1999年我国行业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按生活能力状态将老年划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三种类型,自理老人是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依赖他人帮助的老年人;介助老人 是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施等帮助的老年人;介护老人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老人随着年纪增长一般是从自理逐步到介助再到介护的缓慢发展过程。

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我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总体较好, 2010年中国老龄委的最新数据中国内地65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9千万,89.3%能够自理。2011年3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通过对20个省区市的80个县2万名老年人抽样调查,按照国际通行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根据这项调查,2010年末,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约为33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为1080万人。

综合以上数据信息,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约为1.7亿,按此计算,其中约80%为生活能够自理,约13.6%为轻度至中度失能,约6.4%完全不能自理。换言之约93.6%的老人有自主活动能力,对居住环境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在环境设计中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心理变化和行为特征方面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既要考虑方便老年人的独立活动,又要能在需要时得到及时的照顾与帮助,总体上创建一个能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生活的居住室外境。

1、生理机能:老年人无论在肢体、感官及智力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逐步降低。

2、心理变化:老年人退休后一方面害怕孤独寂寞,有求安全感和依恋的心理,另一方面又要求独立空间,体现自身价值,得到他人认可和尊重。

3、行为特征:老年人可自由支配时间显著延长,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的活动空间范围,有充足的时间享受生活,健身、文体活动、休闲交往成为老年人日常行为的主要部分。

三、老龄化社会居室人性化设计之必要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生活质量如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幸福。社区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势必使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以家为中心,这对居室设计提出了历史性的命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观念要求室内设计师的目光不仅仅要关注室内本身,还要关注使用者的感受。在老年人居室设计中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心理变化和行为特征,充分考虑到老年使用者对形状、照明、色彩的特殊需求,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创建一个能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生活的居住环境。

以老年人为居室使用对象,在“人性化”设计理念指导下,从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分析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解析在居室色彩设计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运用色彩心理学、色彩构成理论及室内色彩计划方法等相关,对问题逐一进行分析解决,积极寻求对策。老年人是居室使用主体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问题进行理论构建其实践意义在于,当前老年居室色彩设计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发展远远滞后于建筑环境色彩设计理论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需要,几乎是室内色彩设计领域内的“真空地带”。只有解决好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相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居室设计目标。

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应当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这些特点出发,以人性化设计理念为指导,以当前流行的居室色彩设计为参照系,从客观上系统地研究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特殊性以及面临的问题,探索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对策方法;把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方法研究为重点;把需求分析作为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突破口;把人性化设计理念作为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立足点;为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重点在于分析在老年居室色彩设计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给出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操作建议。难点在于,第一要提出有效的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操作建议,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推广性;第二要对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中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合理到位,不夸大不忽视;第三要坚持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总结老年居室色彩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操作建议,这种操作建议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推广性。

四、结语

第3篇: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延迟退休 多源流 政策分析

一、问题由来

我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是男性工人、干部年满六十周岁,女性工人年满五十周岁、干部年满五十五周岁。从事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若满足相关条件的可以提前退休。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并产生养老金缺口等一系列问题。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一些学者曾提出改革现行退休制度、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但是由于退休问题涉及人群范围过大,此项建议一直处于讨论争议阶段。直到2012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的趋势,国家相关部门开始研究制定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政府在2013年提出了“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目前我国延迟退休政策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两个社会背景。一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速;二是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首次出现了绝对下降的趋势,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将会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这使得我国社会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而“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则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会面临劳动力资源不充足的状态。

二、多源流分析框架

多源流分析框架最早是由美国的公共政策学家约翰・金登根据科恩、马奇和奥尔森等人的有关组织行为的“垃圾桶模式”建立,这一模型对政策议程的确定过程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多源流框架将政策过程看作由三股源流所构成的过程,分别是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问题流是由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形成的,社会问题能否引起决策者的关注取决于问题本身。政策流是指针对政策问题提出的各种思想,或者专门设计的可行性建议,各种思想相互作用和扩散。政治流包括国民情绪、公众舆论、权力分配格局等因素,这些因素反映着政治形势与政治背景等方面的状况,对于政策议程发挥明显的作用。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它们的发生、发展和运作都不依赖于其他的源流,但都对政策议程的建立起到促进或者约束的作用。在某个关键的时间点上,三股源流汇合到一起,公共问题就会被提上议程,形成了“政策之窗”。由于“政策之窗”打开的频次和开启时间有限,因此,政策建议的倡导者如果想推动某一社会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抓住并利用政策之窗开启的机会促使问题流、政治流与他们所倡导的政策相结合。

三、延迟退休政策的多源流分析

1.“问题流”分析

问题一般通过系统性指标发生变化、焦点事件或者负面政策效果的反馈,进而导致问题之窗的打开。延迟退休之所以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引起高度关注,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养老金缺口等问题。

(1)我国人口结构逐步趋于老龄化。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年龄超过 60 岁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或年龄超过65岁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时,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由于改革开发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年轻人口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升高。中国现在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5岁,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2033年突破4亿,2050年达到4.83亿,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

(2)养老金缺口巨大。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实行现收现付制,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退休人员数量越来越多,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的时间越来越长,导致国家的养老保险支出越来越庞大。据人社部预测,到2025年中国城市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6万亿元。而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有效降低国家养老金支出压力。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是在建国初期依据人口预期寿命制定的,退休政策不完全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根据目前的人均寿命重新考虑。

2.政策确定的“政策流”分析

政策共同体中的成员都围绕政策问题提出主张,希望自己的政策建议能得到重视。在政策的选择过程中,经过检验,最终只有技术可行性高与价值观念的可接受性强的政策通常更易于被接受并提上政策议程。

2004年开始,我国专家学者陆续提出延迟退休的政策建议,政府部门也作出一定的回应。2004年9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胡晓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正在考虑延迟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以减轻“银色浪潮"对社会养老的压力。2008年10月,人社部表示: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可能采取“小步渐进”方式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近年来政府关于延迟退休的问题逐步明朗化。2011年3月,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全面地、慎重地、积极地研究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2013年,国家发改委专家表态,提出了“温和延迟退休”的概念。这些建议成为渐进式延迟退休生成的政策流,推动了渐进式延迟退休的确立。

3.政策确定的“政治流”分析

政治流反映着政治形势与政治背景等方面的状况,促使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调整自己的观念,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在延迟退休政策的形成过程中,执政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构成了政治源流的主要部分。

美欧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就经历了人口结构转变,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延迟退休政策在多数国家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尽管改革措施初期遭遇较大的压力,国外政府没有放弃,通过“小步渐进”的方式,在协商、谈判中逐步提升退休年龄。这对我国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加剧,我国政府将延迟退休提上日程,努力寻找可行的解决措施。综合各方面实际考虑,为了保证平稳过渡,不对当前的就业状况造成太大影响,我国政府表示将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此项决议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求,并考虑群众的长远利益。

4.“政策之窗”打开

潜在的议程项目如果符合目前的民族情绪、得到利益集团的支持与立法机构或行政机构的取向相一致,那么这项议程就容易上升到优势地位获得成功。

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中国的新增劳动力已开始减少,政府考虑养老金的长期收支平衡,在广泛采纳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延迟退休的“政策之窗”打开。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标志着延迟退休政策正式纳入政策议程中。2014年3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表示,将在2020年前推出中国延迟退休具体方案,该方案的核心在于小步、分阶段、渐进式的推进。

本文运用多源流分析框架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分析能够看出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对公共政策的重要作用,而延迟退休政策的最终突破是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汇合于政策之窗的结果。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多源流分析框架在政策分析中的运用适当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抓住政策之窗打开的机会,促使理性公共政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约翰・W・金顿.议程、备选方案和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刘楠楠.中国延迟退休制度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14

第4篇: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范文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提交议案,修改《婚姻法》,将男女法定结婚最低年龄定为18岁。同时取消男的年满22岁、女的年满20岁晚婚年龄限制,引起热议。

你会18岁结婚吗

洪巧俊

blog.省略/s/blog

你会18岁结婚吗?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认为应修改《婚姻法》关于“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的规定,将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周岁。她表示,现行法定婚龄导致“剩男剩女”、高龄产妇、未婚同居等现象不断增多。

黄细花代表说的这些情况,是客观存在的。现行法定结婚年龄定得过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黄细花代表说到的一些没有达到法定婚龄而想结婚的人,为了早日结婚,采取用假身份证、虚报年龄的办法领取结婚证。有些人干脆就“未婚同居”,造成事实婚姻,但法律不承认不保护这种婚姻,这无疑隐藏了诸多社会隐患。这样的事在农村很多。

但为什么黄细花代表的观点会遭到网友的反对呢?那是对黄细花代表观点的误读。黄细花观点很明确,针对农村早婚现象。降低法定婚龄,有利于保护普遍低龄事实婚姻公民的合法权益。就是《婚姻法》修改18岁法定结婚年龄,并不是18岁就必须结婚,你有选择结婚的自由,这保护的是“低龄事实婚姻”。

我赞同黄细花代表的观点,是因为农村青年考上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而大多农村孩子只读了初中。资料显示,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约占4.2亿人。也是说大部分农村青年16岁就走上了社会,外出打工。在我的家乡,姑娘超过22岁就难以嫁出去,一般在18岁之前,姑娘几乎都订了亲,有的按农村风俗结了婚,有的带着孩子结婚,只是等到法定年龄一到,到婚姻机关补办登记手续,拿结婚证书。

农村青年大多能早成家早当家,承担起家庭责任,这有利于乡村和谐。所以说,修改《婚姻法》,将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周岁,是时代和现实的需要,更是以人为本,尊重公民的权利。

降低婚龄不能解决问题的本质

刘加华

blog.省略/canglang

看了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的建议,笔者觉得她之所以有这样的建议,只是看到了目前生男生女、“晚婚晚育”的现象,建议也只是从解决现象上来解决此问题,而不是通过现象分析本质,通过解决本质的问题来杜绝现象的发生。

笔者觉得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男年满22周岁,女满20周岁的婚育年龄,无论是从生理健康角度,还是从当前我国国情看都是合理的。之所以造成我国平均婚龄在25岁到29岁的现状,从而导致高危妊娠比例增加的问题不是因为《婚姻法》规定的婚育年龄太晚,而是因为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中国传统文化导致。曾经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房不婚,无钱不嫁。

现在中国房价的“飞速崛起”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即将步入婚育年龄的“少男少女”和本想打算婚育的“剩男剩女”,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婚姻的成本越来越高,本想通过晚婚晚育来缓解经济问题,没想到积蓄的增加和工资的增长远追赶不上物价的上涨、房价的飞跃。

2009年12月,时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的贺铿曾表示,作为副部级官员,靠工资自己也买不起房子。三年后,当有人再问他这个问题,他仍表示:“靠工资现在仍然买不起房!”贺铿作为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副部级官员,靠工资都买不起房,笔者想中国至少80%的老百姓都买不起房。

第5篇: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保险;养老服务公司;商业保险;跨越式发展

中国于1999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压力也越来越大。商业保险公司有责任承担起老龄事业发展的重任,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把帮助政府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与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 756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 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2006年,全国老龄办首次的有关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 17.17%;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人,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到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人,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

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7%,即为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人口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已经给养老、代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到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老龄化社会问题,直接带来的是养老问题,涉及到老年人口由谁来赡养(支付养老金)和如何来赡养(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

传统型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绝大多数是由家庭解决的。但是,与老龄化社会发生同步变化的是,现代家庭的规模也在逐渐缩小,在家庭中老年人占多数,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形成了“4—2—1”结构。因此,家庭养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老年人由于自身经济收入的减少、工作与身体状况的变化,导致中国现阶段老年人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在城市,老年人除了退休金之外,基本没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在农村,老年人不但没有养老金,甚至还要劳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基本没有“退休”的可能。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社会问题,不少老年人还要程度不同地负担其失业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费用。

在老龄化社会问题中,还存在着对老年人的歧视问题。有的年轻人由于缺乏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漠,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 2004年3月“预防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资料显示,根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中的极不和谐音,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又一个棘手的问题。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势在必行。

(三)解决养老问题的途径

离开代代相传与积累,人类社会不可能发展进步。因此,公正对待老年人,激励青年人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妥善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全社会都应该公正对待老年人,正视并科学解决这一问题,要保证老年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有责任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准不低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平均水准,并不断提高。

公正对待老年人,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即要解决养老金的来源(经济问题)与提供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现实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家庭赡养方式,一种是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式。

由于家庭赡养能力和社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受到冲击。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赡养功能也将不断退化。我们的理想是,一方面,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年轻人又不至于因此而承受过重的负担。因此,在养老问题上,社会被期望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越来越大。但是,与期望相比,与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表现出一种严重滞后的情形。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床位 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至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它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养老金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必须建立起系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会各方面养老服务项目的开展。

(四)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经历了“企业 社会”、“企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三个阶段,在保险方式上从“社会统筹”到“统账结合”,保险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完善,在稳定社会和保障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却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严峻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短缺,导致支出远大于收入的矛盾日益加剧。

分析主要原因,一是存在着历史欠账,新制度实施前已经退休的“老人”需要相当数量的养老金支出;二是在就业压力下,一部分劳动者提早退休;三是人均寿命普遍延长;四是企业拖欠基本养老保险费;五是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狭窄等等。因此,具有条件享受社会保障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养老金不断增加,而政府和社会在社会保险支出方面无法实现同比例扩大,二者之间形成矛盾体。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已达7400亿元,且每年以1 000多亿元的规模在扩大。直接的后果是离退休老人不能按时领取养老金,最终将制约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纵深推进与健康发展。

二、商业保险公司具有解决养老问题的优势条件

我国党和政府一贯关心老年人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解决养老问题,关键是要集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积极的姿态和得力的措施去应对,要让老年人在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中感受到幸福,使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创造出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商业保险公司有责任、有能力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和倡导商业保险公司在解决养老问题中发挥作用

2006年6月16日,国务院下发2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作为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保险,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发挥着“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该文件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保障需求不断增强。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商业养老、健康等保险,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此意义上,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和倡导商业保险公司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中发挥作用,要求保险业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这是保险业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商业保险公司应尽的一种社会责任。商业保险公司必须立足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着力解决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中体现出独特的作用。

(二)国家积极支持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一个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高低,从客观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在2006年由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对于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老年人的需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充分认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

在我国养老服务业彻底向社会资本开放的背景下,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发挥自身的资金优势,加快向养老服务业渗透的步伐,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

(三)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应该包含养老服务内容

一直以来,中国保险业在“经济补偿”与“资金融通”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但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的功能需要不断完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保险业,面对的是保险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这一主要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要求保险业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为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人民群众服务,积极发展社会和人民急需的农业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责任保险。这些要求,找准了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既明确了保险业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也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是保险业延伸服务,实现服务功能完善的必然要求。

鉴于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家庭开始把商业保险作为解决养老和健康保障的重要手段。社会对于保险的需求,是保险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决定了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必将不断拓宽。保险业应该也必须站在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高度谋划工作,针对养老方面的保险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目前,在解决养老问题上,保险业拥有自己的产品,但是解决的也仅仅是养老金的问题,对于养老的服务问题还没有真正触及。在现今和未来社会,依靠子女提供养老服务的可能性日益减少,而原有的养老机制也在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成立商业养老保险服务公司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又一可行选择。

三、抢抓机遇,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中实现商业保险跨越式发展

(一)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与实现商业保险跨越式发展中国统一

目前,党和国家对于保险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于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期望越来越高。国务院相继召开会议进行专项研究并下发《若干意见》,系统阐述了保险业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保险业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政策扶持、政府推动的保险业发展模式将逐渐形成,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应该讲,保险业已经进入到又一个充满希望的“黄金时期”。

在保险业加快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面前,商业保险公司要主动抓抢机遇,巩固好业已取得的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提高社会地位,在服务的广度、深度和质量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发展的空间得到极大拓展。解决人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问题,恰好符合这一发展思路。

在我国人口结构向老年型转轨时,老年人口增长引发的对其衣、食、住、行、医疗、精神消费等方面的需求,使老年消费在社会总体消费中的比例持续上升,将影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变化,促使老龄产业的兴起,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了解,目前我国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预计 2020年将达到2.4亿人,占当时总人口的16%左右,养老服务业已成为公认的“朝阳产业”。

按照人生成长特点来讲,6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该是一生财富积累最丰厚的时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应该有能力支付养老金。商业保险公司向养老服务领域拓展,可以促进商业保险公司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有利于“又快又好发展、做大做强做优”目标的实现。对于庞大的老年人口来说,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周到、完善的保险服务。对于投资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盈利机会和盈利空间。对于公司员工来说,既拓宽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也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

实现商业保险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突破常规思维,以超常规的措施来保证和促成。在全社会都在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而积极努力的情况下,抢抓机遇,加快向养老服务领域拓宽,是商业保险公司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商业保险公司具备向养老服务领域渗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条件

经过多年的发展,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治理结构不断完善,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增强,改革释放的活力正在成为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商业保险公司在市场地位、服务网络、财务实力、人才队伍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具备诸多优势的情况下,商业保险公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积极满足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内含价值高的业务,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不断进行内部资源的整合转型。要确保商业保险已形成的竞争优势长期保持下去,并在公司内部形成协同效应,提高公司向客户提供差异化和完善服务的能力。通过保险资金运用和资本运作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商业保险公司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转贴于

(三)建议商业保险筹建养老保险服务公司的设想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未来五年,中国政府将采取“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

商业保险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应该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建议采取参股、收购、策略联盟等多种形式,筹建养老保险服务公司,在保险产业链条中增加老年服务产业,这也符合商业保险公司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在养老保险服务公司的定位上,要突出养老和敬老的主题,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以满足、改善和丰富老年人对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为出发点,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在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为老服务”的宗旨。

养老保险服务公司的资金来源,可以有四个方面。一是争取国家相关的专项老年人社会保险基金;二是公司运用自有资金;三是有养老服务需求并有能力支付服务费用群众的消费资金;四是吸纳社会上有爱心人土的捐款资金。同时,还可以针对农村与城市老年人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资金筹集方式。如,对于农村老年人,可以将其个人使用与经营的责任田转让给土地经营组织,形成责任田养老资金,发挥“责任田”的养老保障作用。对于城市贫困老人,可以将其拥有的房产作价入股到养老服务机构,以此作为养老资金的来源(此观点来自于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田雪原)。

在养老保险服务公司兴办产业的选择上,可以采取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开展老年护理服务,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可以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向居住在社区(村镇)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与有关企业合作,开发、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需求。

在养老保险服务公司具体运作模式上,积极争取政府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集中辟建高标准的老年社区为着眼点,投资参与社会养老公益建设。老年社区建成后,可以采取会员制租住、产权发售及公寓式整体出租等多种方式。对于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有较高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可以有偿提供公寓式养老服务;对于具有较高消费水准的老年人,尤其是以“侯鸟式”异地养老的特殊人群,可以为其提供购买产权、短期租住、长期预租等多种选择,建立乡村度假屋,满足其阶段性自由灵活入住的需求。只要这些新型养老项目配套设施完善、经营理念先进、服务功能健全,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老人的养老需求,市场供求将相当大,必将给商业保险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2.

[2]李宝库.老龄社会和孝文化[J/OL].人民网,2006—03—07.

[3]田素雷,李惠子.中国感受到人口老龄化压力[J/OL].新华网,2006-02—23.

[4]李鸥.社会养老保险:理论导向与制度安排[J].社会保障制度,2005,(11)。

[5]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建设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税务总局.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S].2006.

第6篇: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老龄产业;产业政策;市场需求;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D2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6)03-0114-08

一、 引言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2013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人;预测到2035年我国的老龄人数将超过4亿人。新的大批的城乡老龄人口的增长,使一些专门为老龄人口提供消费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活动可以独立出来,逐步形成跨行业与部门的特殊的老龄产业体系。而日益增多的多层次与多类型的老龄人口群体的需求快速增加,也为新兴的老龄产业带来了一系列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城镇化与城乡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使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日渐式微,从而迫切要求市场来承担起为老人提供服务的职责,而我国传统的养老事业的运作机制难以满足我国庞大的老龄人口的商品性、市场性需求,需要通过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来填补这一不断扩大的需求空间〔1〕。由此,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目前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和全面推进的非常时期。

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和一般的实体产业的发展有诸多区别。老龄产业的发展必须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确定其战略地位、战略思路、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等,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制度变迁的态势,探讨市场化、社会化的老龄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机遇和路径选择等问题,从而为老龄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宏观决策依据与产业政策保障。

二、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的老龄产业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而开始兴起与加快进程,老龄服务与产品生产活动不仅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并在许多领域还开始出现独立分化。例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开始有较大量的民办养老机构兴办,2010年以来再次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增长阶段。但就其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老龄产业正处于刚刚起步的初期阶段,其发展水平、制度规范与运作机制等方面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老龄产业相比较,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老龄金融保险、老龄特殊产品生产等行业的发展更为落后。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主要为:

1.老龄产业的市场供需关系失调,老龄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供给不足。按照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市场需求及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是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所在。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绝对数量的迅速增加,我国老龄人口的市场需求总量也呈加速增长的态势。据有关资料测算。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口与总人口各自的平均消费需求量之间的比值在1.44和2.50之间变动。据预测,我国在2050年经济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老龄人口与总人口各自平均消费需求量的比值可能在2.01左右,即约占总人口市场需求量的41.65%,每年增幅为0.69%。从我国老龄产业市场需求的规模变动上看,2000年估计为2000亿元,随后呈加速上升态势,至2015年预计为62100亿元。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而所形成的老龄市场很可能会超过同期发达国家的水平。〔2〕但是,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的许多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都还没有相应的市场供给来对接。以老龄护理服务业为例,目前我国主要依靠民政部门的社会救质的养老院来应对需求,而按照3%老龄人口作为入住养老机构的基本需求计算,我国养老服务业市场年需求可达到约6000亿元的规模,而目前民办养老机构的实际供给能力还不足1000亿元。专家认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离退休金、退职生活费、医疗卫生费、再就业收入等购买能力在4000亿-5000亿之间,但老龄市场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的差距巨大。〔3〕

2.社会和一些政府部门对老龄产业发展的认识滞后,老龄产业的管理方式与体制还没有实现全面的市场化转型。受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方式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对我国人口高龄化的严峻形势和即将显露的重大负面效应还缺乏足够的清醒认识。例如,许多人对城乡人口大规模流动造成乡村家庭结构变化的认识浅薄,对农村老人、尤其是大规模劳务输出地区农村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估计不足;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未来时期可能会出现的从事高龄失能老人护理的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与此同时,社会上许多人长期将老年人口的事情作为社会福利事业看待,对发展有偿的商品化服务颇有异议。而一些政府部门则往往认为老龄问题与自己无直接关系,老龄工作属于民政部门一家的事情。也有一些地方政府认为老龄产业的发展对当地GDP的增长贡献不大,难以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政府的一些相关部门往往在有关老龄产业发展的规划、投资、资源配置和政策等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超前意识。政府对老龄产业的管理方式和体制与市场化转型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3.政府对老龄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和政策落实与实际要求有较大差距。老龄产业是一个以“夕阳”人群为服务对象的“朝阳”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类似于农业的弱质产业。主要表现为老龄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老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相对偏低;老龄产业投资回收期较长;老龄产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总体偏低等方面。因此老龄产业虽然市场需求看起来庞大,但投资者却往往缺乏足够的逐利动力,尤其是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和起步阶段,需要公共财政等给予大力的扶持,才能够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现较快的起步、成长和壮大。但目前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还缺乏政府的主管部门的统筹规划与集中管理,有关的扶持政策碎片化,投入资金不配套,导致运作成本高,实施效率低下,形不成规模效益。此外,老龄产业发展的公共财政的扶持资金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而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地方财力有限,对老龄产业的支持缺乏力度。许多中央出台的优惠政策到最终落实,还有许多环节与障碍需要克服。如在调查中就发现,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重点是保证民政系统的福利院的正常运作,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补贴等扶持政策都还难以落实;当地的国有保险公司也未按要求配套开展老年意外伤害保险等业务活动。

4.老龄产业普遍面临启动资金、土地、人力资源等投入的“瓶颈”问题。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是适应老龄人口对“机构养老”模式选择的重要举措。但是民办养老机构普遍反映面临前期投资的资金筹集难和土地供给难等问题。其中资金筹集主要靠社会集资入股方式解决,银行贷款比重偏低。而土地投入则主要靠租赁农村家庭建设用地或生态绿化用地解决。目前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工资收入普遍偏低,社会保险不全,也直接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和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养老服务业还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存在一线护理人员收取小费的行业。调查发现,一方面目前普遍存在有政府经费支持的公办养老机构需要排队入住和“一床难求”的情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收费偏高、环境较差的民办机构床位空余或季节性闲置的不合理现象。一些老龄特殊产品的技术性开发,老龄人口的消费品营销等活动,也要求较多的前期投入和政策性扶持。因此,老龄服务业的发展在经济资源的投入方面需要通过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采取一些特殊的模式和机制,才能够使其较快地发展起来。

5.政府对老龄产业中长期发展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与统筹规划。老龄产业是一个跨行业与部门的特殊的综合性产业,目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体系中缺乏独立门类的统计途径,政府有关部门对整个老龄产业的固定资产规模、投资水平、资金收益率、从业人员结构等基本情况都不清楚,产业的规划和计划也缺乏基本的统计依据。〔4〕此外,与海洋产业、环保产业和旅游产业不同的是,我国没有一个专门的政府部门来对老龄产业实行全面的行业性管理。目前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来承担,但与民政部门的业务性质和公共服务范围不尽吻合,而老龄委主要是对相关部门的活动发挥协调作用,该机构并没有直接的对老龄产业的管理职能。就产业成长规律而言,新兴产业创立和发展的初期,以政府扶持培育为目的的中长期规划编制至关重要。但过去政府在编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工作中,往往缺乏对综合性的跨行业的新兴产业的专项研究和规划工作,导致在经济发展规划内容中出现老龄产业的“缺位”;而在社会发展事业的规划内容中又难以将老龄产业发展的问题纳入,导致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被“边缘化”。

三、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推进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1.发展老龄产业必须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老龄产业的发展不仅在于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的需求,而且还在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老龄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经济资源,调节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要通过市场化、商品化的老龄产品与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使政府老龄事业更加集中于对老龄人口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供给,使其他类型老龄人口的需求逐步由市场化的准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形式来实现满足,充分发挥市场对养老需求的经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2.推进老龄产业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养老事业发展相结合。老龄产业的服务对象决定其始终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慈善等社会保障体系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老龄产业一方面要基于市场机制来实现高效配置资源和适应需求变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的功能,对政府的公共服务加以补充与完善,扩大服务覆盖面与增加服务类型。要充分利用社区服务的基层平台,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各种有偿性的特色个性化服务。要通过老龄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供给与公共服务的有机结合,使老龄产业与养老事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

3.发展老龄产业需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老龄产业的弱质特征决定在整体上属于微利性产业。与农业等部门类似,产业的存在和发展更多地在于提供社会必需的准公共产品,更多的是发挥社会效益。要通过老龄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其中更多的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妇女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弱势劳动者的充分就业。要通过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取得老龄产业的综合效益最大化。要通过满足中高收入老龄人群的一些非基本需求、奢侈性需求的特殊产品与服务,提高老龄产业的盈利水平和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引导更多的劳动者和人才在老龄产业就业。

(二)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类型为老龄人口提供服务与产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在于围绕社会的有效需求来提品与服务。老龄人口分多种类型,其需求也有明显差异与重点区别。老龄人口服务对象原则上可以按照:城镇与农村地区老人;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和社会救助老龄人口;低龄、中龄和高龄老人;复合生活家庭与独立生活家庭(包括“失独”家庭和“空巢”家庭)老人;健康、亚健康和病残老人等标准进行分类。目前阶段的老龄产业主要面向城镇的中高收入家庭的老年人口的需求提供服务与产品。其中老龄休闲旅游产品、老龄金融保险产品、老龄房地产产品主要针对中高收入家庭和低中龄健康老人的需求;而养老院、老人医院等老龄护理服务业主要针对中高龄老人和病残老年人。

2.以政府的老龄事业为基础内生性发展老龄护理服务业,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老龄护理服务产业体系。这里的“养老事业”是指由政府主办的、以财政预算的公共投入为主的、以社会救助老人为主要对象的公共福利事业,其活动一般可以被界定为非营利性质。由政府经办的养老事业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管理规范,设备齐全,信誉度高,在老龄产业发展的初期,采取内生性的发展模式,依托县一级和乡镇一级的老龄事业性质的养老机构,对非社会救助老人开展有偿性的护理服务,逐步发育成长,到一段时期后再使之分离出来独立发展,不失为一条较为可行的路径选择。依靠事业特征明显的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有偿服务项目,也是当前发展老龄产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3.以多元化产权模式与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老龄产业成长与发展。混合所有制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方向选择,其不仅对消除大型国有企业的垄断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一些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也作用明显。老龄产业在实施混合产权制度方面具有较好的条件。如一些地方通过采取混合产权制度来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老龄产业,可以大大减轻民间资本的投资负担和降低交易成本。如采取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建设养老机构的共有产权的模式实行股份制经营;采取政府投资建设养老机构后招标私人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模式;利用条件较好的民办养老机构实行对政府保障对象老人(如“三无”、“五保”和“失独”老人)的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4.以多种方式实现与老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的有机结合。老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公共产品与服务性质,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老龄产业的发展,可以为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实施提供服务平台与载体。政府的许多对老年人口的福利供给,也可以“政府购买服务”模式,通过对老龄产业的产品与服务提供财政补贴、补助等方式,为符合政府服务对象的老人提供救助与福利。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各种社会慈善机构和群众团体以义务、资金设施资助等各种方式支持老龄产业的发展,实现城乡老龄人口的福利的全面增进。

5.以社区老龄服务为平台,将老龄产业的服务项目渗透到居家、机构养老服务模式之中。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城乡老龄人口的养老需要通过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模式来实现,因此新型社区养老模式是充分满足老龄人口多种特殊需求的平台,如餐饮供给、电子商务购物、日托护理、上门医疗保健等项目,都可以由社会福利性质的社区养老机构的低价有偿服务来具体实现。政府应当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利用社区服务平台开展有关居家养老的个性化的有偿服务业务,在不减少社会公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扩大社区有偿服务范围,增加社区服务的就业岗位和促进老龄产业发展。

四、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商品化运作机制

任何产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运作机制。老龄产业基于其特殊的战略基础和运作效率发挥特征,必须对一些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

1.建立有利于老龄产业稳定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老龄产业具有明显的弱质特征,但同时也需要保证最基本的盈利水平来维持其生存与发展。老龄产业由于现阶段正处于需求扩张时期,整体上产业的经营风险相对较低,从而对一部分持有资金安全偏好的投资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要通过政府公共财政等资源的适度投入为引导,推行多种扶持政策和保障制度安排,从而形成能够满足产业和企业的微利为基础的扩大再生产能力,降低经营风险成本,如实行经营补贴以达到企业的基本盈利水平,从而吸引民间资本对老龄产业进行投资和资源存量的扩张,形成对老龄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化、商品化供给的利益驱动机制。

2.完善老龄产品与服务市场供给的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运用合理的老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调控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按照供需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满足不同类型的老龄人口的多种需求。其中按照高中低家庭收入的老龄人口的不同层次需求,来确定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格,是培育老龄产业健康成长的关键之一。由于社会老年人口中的弱势群体因其收入来源有限,对市场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决定了多数老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应当以成本为基础;而对于城市中高收入家庭的老年人口的非基本需求,则应当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可以偏重于以效用来确定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同时要积极解决老龄市场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扩大有效的市场需求,使价格机制正常发挥其调节供需关系的作用。

3.加强政府多部门协调的管理与监督机制。老龄产业涉及的行业众多,目前缺乏专门的行政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尤其是在多元化产权制度并行以及与老龄事业混合运行的背景下,为了使资源优势互补、收益分配合理,管理职能发挥正常,需要建立新的多部门管理的协调机制,做到多部门密切配合,使公共资源与民间资本有机结合。要通过政府的统筹协调,实现土地、资金、人才、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努力提高政府机构对老龄产业的管理效率。政府对老龄产业的管理与监督必须依据相关法律与法规实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弱势老龄人口的各项合法权利。

4.突出老龄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发挥机制。老龄产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天然的联系;其产品与服务带有明显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公益功能和显著的社会效益。政府对老龄产业绩效的评价,应当从该产业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出发,侧重从增进社会福利、扩大就业和促进社会和谐等角度进行评价,以扶持老龄产业得以快速成长和发展。

五、近期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选择

1.重点优先发展老龄服务业。服务性消费是现代产业生产的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老龄人口的最终需求主要以服务性消费形式出现。许多老龄特殊产品的消费只通过老龄服务业的市场化服务活动才能够最终得以实现。例如一些药品和医疗器材,只有通过老龄医疗保健服务业(如医院)的业务活动,才能够成为老龄人口的最终消费品。老龄房地产业等建设投资最终需要依托老龄护理、医疗、保健、娱乐、休闲等服务业的配套发展来得以回收。老龄服务业无疑是老龄产业主体,其中:老龄护理产业、老龄医疗保健产业、老龄休闲旅游产业的需求在当前增长迅速,而社会供给则明显不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具有进一步扩展的广阔空间和巨大商机。

2.重点解决机构养老的资源配置不足问题。我国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以及人口高龄化的趋势,都显示社会化的机构养老模式具有巨大的需求潜力。目前各地应当按老龄人口总数3%-4%的比例来规划未来入住养老机构的人数规模,开展机构养老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加快填补机构养老在用地、房屋面积、床位数量、设备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缺口。应按照“9073”的比例合理配置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经济资源。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发展各种类型的机构养老项目。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来解决养老机构的土地供给问题,按照重点发展行业提供贷款的政府贴息等优惠政策。

3.重点解决中高收入老龄人口的需求满足与提高。老龄产业与传统老龄事业的区别在于商品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服务对象主要面向有较强货币支付能力和较高层次需求的中高收入家庭老人。如目前我国境外旅游的人数中60岁以上比例占到40%以上。从长远来看,老龄产业发展要从保证满足老龄人口的基本需求逐步提高到满足高档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需求。中高收入家庭老龄人群的高档次养老护理、境外旅游休养、高雅文化娱乐,养生健康保健、商业性高额度补充保险等产品与服务,在一定阶段后都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与发展商机。

4.重点围绕城镇、尤其是大中城市的老龄人口的有效需求来开拓市场。目前我国城镇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其收入水平高于农村;而目前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的比例已经超过51%,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以上。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实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加速发展,农村老年人口迁居城镇的比例也会较大幅度增加。老龄产业发展要求相对集中的人口集聚居住环境,因此市场化、商品化的老龄产业更多地是面对较高收入的城镇家庭的老人。老龄产业的发展应当首先以大中城市为重点,逐步向小城镇和农村扩展与辐射。农村老人主要采取乡村社区互助合作的养老模式,可以在乡镇福利院、卫生院的基础上通过扩大服务对象范围和业务的方式来发展老龄产业。

六、老龄产业发展的措施与产业政策建议

老龄产业是一个依托盈利性经济主体运作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同时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其健康成长需要依靠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为了更好地发展老龄产业,需要积极探索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老龄产业政策与措施。

1.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团体广泛开发多种养老产品和提供服务项目。目前我国老龄市场的产品和服务项目还十分单一、粗放,开发的力度和广度明显落后。许多已有的产品也缺乏特殊专门用途或效用。必须在政策上积极支持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发老龄产品和增加老龄服务项目。如生产老年人专用特色产品(食品、保健品、器械、服装、特殊工具等)、开发个性化的“夕阳红”旅游项目、开发多功能的老年房地产、建立综合性的老年医院和医养结合的养老中心、开发多种老年保险产品和老龄金融产品等。依托机构养老模式,积极开发养老人群跨地区购买、租赁老年公寓居住和长期异地度假消费;支持企业推进老龄产业的专业化、集群化、连锁化发展,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各种专业化、集群化和连锁化的老龄产业群体。在社区养老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品牌养老机构的承包经营来发展城镇社区养老机构的连锁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一些特殊救助老人实行居家服务。鼓励企业申报老龄产品专利,支持和发展老龄产品专业销售市场和品牌商店。建议参照儿童医院、妇产医院的模式,在县一级行政区普遍建立公办或民办的老龄专科医院,解决老龄人口就医看病的特殊需求。

2.实行多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资老龄产业。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直接消耗系数大,要求较多的资金、劳动力的投入,但盈利水平低、投资回收相对缓慢。在目前一些传统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利润率下降、产品滞销的情况下,通过对老龄产品生产销售和“机构养老”等服务实行财政补贴的政策,引导民间资本转移到老龄产业领域。建议参照目前的残疾人产品和服务的办法,对专业化的经营老龄产品流通销售企业实行免税的政策。对社会兴办的养老机构的常年性经营实行标准化的床位补贴,对有关机构新增床位实行一次性补贴,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采取政府投资兴办养老设施后向私人租赁或私人承包经营;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营业实行减免税费的政策等扶持措施,以保障老龄产业经营机构的基本利润率水平,促进老龄产业稳定发展和逐步壮大,形成老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以政府兴办的社会养老事业为基础,内生性地发展社会化、市场化、商品化的老龄产品和服务项目。要充分利用公办养老机构、公办医院等的存量资源和优势,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尤其是政府民政部门的乡镇养老福利院在用地扩张方面的潜力较大,可以通过租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住宅等方式进行空间扩建,再向社会资本出让有偿服务的经营权,接收城乡非社会救助老人等入住养老。建议利用经营状况不好的一些“二甲”以下的医院和利用政府的乡镇卫生院,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重点满足一部分患慢性病的老人的养老需求。

4.抓紧制定地方性的老龄服务业行业标准,规范老龄产业经营服务的内容和基本活动。目前我国缺乏老龄产业的相关行业的标准,造成经营活动不规范,所建立的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良莠不齐,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应当尽快制定出地方性的老龄产品和服务的标准,积极准备国家初次的老龄产业行业标准和产品服务标准。

5.加强政府对老龄产业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与中长期规划工作。要加强政府老龄委员会的统筹协调职能,组织民政、发改、人社、卫生、计生、国土、住建、财政、税务、工商、文化、旅游、教育、商务、工信、银行、保险等部门,共同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建议由发改委牵头,安排制定综合性的老龄产业发展规划。设计相关项目布局,安排投资和用地指标等。建议由政府统一规划,多元化投资,在二、三级城市普遍建立综合功能的“养老园区”,集养老、保健、康复、医疗、休闲、度假、文化、娱乐、运动、教育、餐饮等为一体,以满足中高收入家庭老人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需求。建议由统计部门负责,开展老龄产业的典型抽样调查和利用经济普查方式进行统计调查,全面系统地摸清老龄产业的资源家底。

6.积极解决民办养老机构建设面临的土地供给“瓶颈”问题。一方面政府应当充分挖掘城镇国有存量土地,同时将老龄产业的用地纳入供地计划,按照城镇保障房建设的模式,对相关养老产业项目实行划拨、按开发成本价格出让。政府以土地入股参与开发等多种方式,解决养老机构的土地投入资金回收慢的问题;建议放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对养老机构建设的使用政策。允许社会公益性的民办养老机构采取长期租用乡村集体的闲置土地,建设较高标准的养老机构;或者开放农村集体土地交易市场,允许农村集体以建设用地、农村家庭以宅基地入股等方式,发展股份制的商业性的民办老年公寓。

7.抓好“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模式的综合性配套建设。应当通过加强“社区养老”模式的充实、完善和提高的工作,有机结合“居家养老”模式,加强机构的老龄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市场网络体系建设,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社区养老”的各种有偿服务项目,充分满足老龄人口的多种需求。多渠道筹集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包括社会慈善事业的投入。建议对社区养老机构的水、电、气等供应按照城镇居民价格标准收取;或采取政府专项补贴的办法,以体现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质。城镇原有社区要通过整合、购置、租赁、腾退、置换等方式,配套建设老龄服务设施;对新社区一律要求将老龄服务设施纳入规划,由土地使用权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

8.加强老龄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产业人员队伍建设。政府应当增加对老龄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方面的公共财政投入,引导社会增加对老龄产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就业岗位。要通过保障老龄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合理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险,吸引、稳定和扩大老龄产业的从业人员与专业人才队伍。劳动就业部门要对一线护理人员实行免费职业培训,逐步实现职业技术证书制度。要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老龄护理专业的规模;在医学院校普遍建立老年病医疗、保健、康复有关的专业,为老龄产业发展提供中高级专业人才。规范老龄医疗保健和护理的职业操守,普遍提高老龄职业人员的思想、文化、技能和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万本根,赵喜顺.重视老龄问题,发展老龄产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2,(2).

〔2〕袁培.老龄产业的供求分析与现实选择〔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8).

第7篇: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医疗健康 投资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减少,老年人口数增加而使老龄人口占比不断增长的动态过程。显然,中国早在21世纪初就已进入老龄化时代,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新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通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保险建立了覆盖广泛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在下一步医改推进过程当中,政府表明其将占主导,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鼓励多方投资,解决医疗及养老问题,这将是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卫生事业的机遇。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未来趋势和医疗健康产业情况

(一)我国老龄化的原因及现状

中国在2010年到2015年前后出现了人口的拐点,具体表现为劳动力和结婚人口数量的下降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生育率降低导致的9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不断下降。致使2010年前后新增劳动力不断减少,2014年前后结婚人数和新生人的减少,同时50年代出生的人在这期间进入65岁导致老年人口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使总的劳动力人数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及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人,14岁以下人口基本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2.90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2.27亿人,结合人类寿命增长等情况,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呈老年型,且老龄人口整体的基数大、比值高、增长速度快。

(二)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情况

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因老龄人口地飞速增加受到巨大冲击,但同时这也是对医疗健康有关产业良好的投资时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1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上涨0.79个百分点,政府卫生支出上升1391%,卫生机构数增加65.7万个,医疗卫生床位数增加334万张。老龄化使我国居民对医药健康及医疗服务等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对其服务和产品的需求量。自2000年以来的12年间医药行业平均每年销售收入增速达20.98%,利润年平均增加额达131亿元。近几年政府也为适应老龄化的各阶段情况不断出台改革政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药品安全保障得到明显加强;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等等,为发展健康产业做出了积极回应。

(三)未来20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2015年到2035年期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据中文核心期刊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将从10.5%增长到35%左右,数据说明见表1。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数,未来的医疗健康产业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何扩大产业规模以及规模发展到何种程度可能成为该产业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表1 未来20年老龄人口占比

数据来源: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三、人口老龄化对于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及选取

根据国际划分标准,选取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作为其中一个变量并用x表示;老年人口的不断上升导致对医药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同时对于其他老年产品的需求也会显著增长,因此用y表示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来代表我国居民对医药及相关产品的需求程度;鉴于医药行业在医疗健康产业中占较大比重且医药行业规模扩大与工业产值有关,是以用z表示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旨在研究我国的老龄化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最后因医疗养老都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取老年服务健康行业进行养老市场预测。所取数据见表2、表3:

表2 2000~2012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及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

数据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12);国家统计局;中商情报网: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表3 2004~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前瞻网。

(二)需求上升的趋势

由表2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所占比重数据作解释变量,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y=a+bx+u1

将以上两个变量数值带入模型进行测算,得到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5,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其进行进一步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为:调整后的=0.988,的Sig.为低于0.001,说明拟合程度好,回归效果极为显著;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Sig.=0.000,表明回归变量在该模型中的作用显著。由此最终得到老龄人口占比与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模型:y=-2954.539+477.855x

说明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增加1%,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平均增加478元。由数据预测数据知,2035年老年人口占比将增加到35%,每年人均支出则将增长到13770元。

(三)具体测算需求增长和医疗产业未来的规模

由表2中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解释变量,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z=c+dy+u2

进行相关性和回归测验,得到以下结果:Pearson系数=0.982,两变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调整=0.962,回归效果显著,得到最终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与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模型:z=-5560.779+14.527y

说明人均消费支出每增加100元,医药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加1452.7亿元。到2024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增加到97159亿元,2035年将到达20万亿元左右。

(四)具体测算养老产业未来的规模

运用时间序列外推法和表3数据进行预测,建立产业规模预测模型:Q=α+βt,其中t为修正数值后的时间变量,Q为产业规模。求得预测模型为Q=4959.46+1016.32t,根据推测2035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1万亿,距2014年将增长1.69个百分点。

(五)对于养老支出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伴随着“未富先老”,人口红利消失以至养老金缴纳不足等问题,领取养老金的支出又是绝对需求,导致我国养老金供不应求,空账每年以1000亿的速度在增长。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上涨,这将成为财政支出的负担之一,对于我国老龄化的特殊情况,旧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挑战。

四、对策和有关政策建议

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长期维持增长趋势。高血压、关节病等老年多发病给医疗行业带来巨大消费市场,人们正将更多的关注投向养老产业,但医疗、养老保险方面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缺口等待政府及社会及时补充。

(一)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据国家食药监局南方所测算,在我国,老年人人均用药水平是我国人均用药水平的3至4倍,且老年群体对于医疗保健产品的刚性需求相对更高。就预测的医疗保险支出和现阶段养老保险供给情况来看,如果不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商品供给量,营造医疗健康产业良性竞争环境,未来将面临医疗困局和保险供不应求局面。而且根据上述测算,如果未来20年老龄人口趋势基本符合预测,那么未来医疗医药规模还有十几倍的发展空间。这些情况看来,增加资本投入以扩大产业规模已成为发展医疗健康产业的首要目标。

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已经使更多人关注此领域。为进一步缓解医疗困难,政府应从源头入手,鼓励医疗医药科技项目的开发研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进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精准医疗等领域的突破发展。其次,虽政府投入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但这也给政府财政支出带来不小压力。因此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一在采购过程中可以尽量使用公开招标方式,使医疗医药市场尽量向完全竞争市场靠拢;二是可以精简新药品、新器械上市过程中的必要程序和花费,增加企业创新研发信心;三是让医疗医药与“互联网+”相结合,让产业宣传成本降低;四是鼓励私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推动市场竞争。通过改善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上各阶段的政策,最终在良性竞争中,使医疗医药价格不断降低,从而促进企业研发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新产品,促使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相应医疗服务中器械、药品等费用的降低也将缓解医保压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二)鼓励商业养老保险的大力发展

当前面临的养老困局:一方面老年人口大幅度增长,对于医疗方面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是缴费人数已经到顶即将下滑同时企业社保负担非常严重。除了社保控费以外,大力鼓励商业保险是解决路径。努力做到社保保障基本需求,商保保障高端养老需求。达到降低企业负担和提高保障水平和壮大养老产业的目的。

上文根据老龄人口变化对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作了预测,再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给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的同比增长率从2011年的28.6%下降到2014年的17.4%,而支出仅从25.2%下降到19.6%,数据见表4。对比发现,资金缺口日益扩大,而且随着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将更难以挽回。因此对于日益扩大的资金缺口给出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填补社保无法保障的空缺,同时也建议划转国有股份充实社保。

表4 城镇医保基金收支情况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五、结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重,居民的健康意识正在增强,对于医疗健康产业需求不断加大。但就分析结果来看,目前的产业发展水平还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有较大差距。所以,建议政府搭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平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增强产业发展力,大力发展商业保险,补充社保资金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曹冬梅,辜胜阻,方浪.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缺口的对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0):63-65.

[2]王丽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2):223-223.

[3]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4]胡晓华,易守宽,杨雪梅.浅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法制与社会,2013(4):243-245.

[5]丁丹,贺平鸽,胡博新.医药行业:宏观数据库[R].国信证券,2013.

第8篇: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范文

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还认真做好老年工作,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多年来,杨金台同志能组织老龄工作同志认真学习《老年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鼓励老同志积极投身老年工作事业,同时,组织老同志利用广播、电视、板报、画廊、墙报、标语等宣传渠道在全镇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宣传,爱老敬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以及做好老年人社会优待服务的有关政策,2001年10月在《老年法》颁布实施五周年之际,他还组织印制800多册《老年法》分发到各村(居)达到60岁以上老人人手一册,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良好社会风气,杨金台还组织老龄工作同志利用元旦、春节、国际老人节及敬老日,走村串户,集中宣传老龄工作,宣传《老年法》以及国家、省、市、县对老年人的相关政策。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爱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为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问题,1992年在杨金台的建议下,黄圩镇党委、政府在全县率先出台减免老年人的“两工”负担,1994年筹建敬老院,在全县率先实行“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至目前为止,集中供养率达48%。为使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得到较好落实,根据黄圩镇实际,2000年开始,杨金台组织开展《赡养协议书》的签订,到目前为止,签订率达到93.8%,通过《赡养协议书》签订,使群众进一步明白,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是子女的义务,是赡养人不可推诿的责任。在组织签订《赡养协议书》的同时,杨金台还组织老龄工作者开展“三百”活动,带领老同志深入到老年人当中,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查一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从而掌握第一手材料,满腔热情地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化解矛盾,每年组织医务人员、老年人免费体检身体,深受老年人的欢迎。,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杨金台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把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作为工作重点,不断丰富了老年人活动内容,改善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一是办好老年学校(大学),为老年人开辟学习、活动场所,二是组织老同志经常性地开展象棋、扑克、书画、钓鱼等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为了将老年维权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2003年杨金台还协调相关部门组织成立了“老年人法律援助站”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

第9篇: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范文

上海除了庞大的户籍老龄人口,近16万外来老龄人口已形成“老漂一族”,亟待关注。

在1月10日开幕的政协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多位政协委员呼吁进一步关爱老龄人口,尤其是离乡进城的“老漂一族”。上海市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李世耀说,在物价上涨较快的区间,可采用政府按照常住登记情况发放养老照顾护理券的方式,对老龄人口进行生活补贴,这也是对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一视同仁的体现,可以使随子女告别农村进入大城市生活的“老漂一族”有所依托。

民建上海市委在提案中呼吁,尽快设立“老年电视频道”,为老年人营造足不出户的精神家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说,上海有必要在全国率先开设老年电视频道,而且有关部门和广电从业人员,有义务也有能力将老年频道办成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品频道,实现“诉老心声、帮老解困、助老维权、扶老创业”等积极效果。

北京:强化社区公共服务缓解“保姆荒”

“特别是春节前,保姆价格上涨了不少,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是巨大负担。”在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王绯玲认为,现在老百姓对家政服务的需要已经常态化,而市场途径成本过高,这就需要政府出面,通过在社区内建设适合老人、孩子的活动娱乐场所,提供养老、托幼、助残等公共服务,既便利又实惠,有效减轻居民的生活负担。

河南:给独生子女父母更多养老保障

前不久,河南省出台了允许“双独”夫妻生二胎的人口新政,而当年首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的父母目前已进入退休高峰。河南省政协委员刘信圣说,《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凡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凭证在退休时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而据了解和调研,该政策内容在河南省大部分单位并未得到贯彻和落实。

刘信圣建议,由河南省政府督办,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牵头,会同财政、人事、劳动保险、工会等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与《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相配套的、河南省对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奖励的具有可操作性、切实可行的执行细则。

四川:“老龄农业”成隐忧

四川省两会上,四川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农业委员会副主任阎文昭提交提案,探索解决农村养老难题。四川省政协委员、达州市副市长杨佳鹏在调研中发现,农村老龄化问题严峻,“情况最严重的地方,杀猪都找不到人干。”